消防十七大心得体会(精选8篇)
1.消防十七大心得体会 篇一
文章标题:十七大及十一期间消防安全专项行动总结
以“防得住、打得赢、保安全”为目标的党的十七大及十一期间消防安全专项行动总结
我院在接到上级关于《十七大期间消防安全专项行动方案》的文件后,院领导非常重视,立即成立了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各副院长及工会主席为副组长,各系、处、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
立即对这次专项行动进行了安排部署,确保了党的十七大及十一期间的消防安全,最大限度的消除了火灾隐患,确保了我院没发生火灾事故,实现了“防得住、打得赢、保安全”的总体要求。现将我院此次专项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组织得力
做好十七大期间消防安全工作,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社会和谐稳定大局的一项重大工作,是当前的头等大事和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我院领导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做好十七大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崔振兴院长多次深入到教学楼、宿舍楼、学生食堂等地方调研指导安全工作,肖世才副院长亲自率领排查安全隐患、对专项行动进行了周密安排和部署。学院成立了专项行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保卫处处长全进才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专项行动的组织实施、督促指导和信息发布,各成员单位也切实加强了此次专项行动的领导。
我院历来重视安全队伍建设,成立了“安全巡逻分队”、“应急救援分队”和“火灾扑救队”,有职责、有制度、有预案,一周四组轮流执勤,执勤由队长统一指挥、安排,二十四小时进行全校巡逻检查,加强值班制度,落实消防安全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解决,使得党的十七大期间我院保持了良好的教学和生活秩序。
二、积极行动,各项措施周密到位
(一)、加强宣传教育,营造了浓厚的消防安全氛围
1、学院制定了十七大期间消防安全宣传方案,以“为十七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校园消防安全氛围”为主题,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安全知识,在教室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有关消防安全的影片或短片,利用黑板报、条幅等各种宣传手段进行宣传教育,全方位、多角度地向全院师生员工宣传防火、灭火及逃生自救知识,形成了人人了解消防、人人关注消防、人人参与消防的良好氛围,增强了全体师生的消防意识和安全意识。
2、加强了对新生的入学安全及消防教育
我院今年开学初迎来了近3000名新同学,给我院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由于新生对校园及各个学习生活环境还不太熟悉,也给我们的安全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院要求辅导员住宿在学生寝楼,关心、关爱学生,还对学生宿舍日日夜夜进行检查管理,要求宿舍内不准私拉乱扯电线,不准使用大功率用电器,不准点蜡烛等,严密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要求加强新生安全教育,充分利用班会时间进行新生开学安全教育及十一假期和党的十七大期间的安全教育。
9月19日下午三点,在学院南边足球场,保卫处和学生处联合举行了对全体新生及辅导员的消防安全教育,包括对“灭火常识”、“逃生自救方法”、“灭火器的使用方法”等知识的讲解,并对新生及辅导员进行了灭火器的使用培训和灭火演练,会上学生处还与各系负责人、辅导员进行了《安全工作责任书》、《消防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的签订仪式,体现了消防安全工作“谁主管、谁负责”责任到人原则,实行责任倒查追究制度。保卫处还向新生及辅导员发放了新生开学安全教育宣传资料。
(二)、消防安全自查与统一排查相结合,全力消除火灾隐患
各成员单位、部门及教学班于10月8号开始到10号开展了全面自查工作,对存在的火灾隐患,能立即整改的,立即进行了整改,需限期整改的进行上报汇总,落实了整改责任人、整改期限和整改措施。10月11号,我院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围绕整治重点,结合各成员单位自查情况,部署开展了一次全面深入的消防安全大检查,对发现的火灾隐患逐一登记造册,并及时处理,特别对一些存在安全隐患的商户进行了严肃处理。
(三)、进一步更新和完善消防设施,确保了消防安全
我院基础建设有办公楼一栋,教学楼六栋,公寓楼十栋,实验楼一栋,实习工厂一个,有数栋车间。餐厅五栋,学院占地面积约七百多亩,可谓面积大建筑多。院领导根据以上情况,在教学楼、寝楼、办公楼、实验楼、餐厅、阅览室、会议室、礼堂等场所的重要、关键位置安装了“安全出口”、“应急灯”等,配备了消防设施,消防栓十六个,消防池五个,灭火器三百一十八具,消防服装三套,安全帽八顶,消防车一辆等,还配备了巡逻车两辆,自行车五辆,对讲机十部,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有力地保障了学院消防安全防范工作。
学院领导历来对消防工作非常重视,警钟长鸣,长抓不懈,经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障消防设施不受损害,正常使用。但是
有些消防设施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离上级对消防安全的标准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为此,这学期学院投资五千多元,在校园重点部位的相应位置新贴了“禁止烟火”、“禁止锁闭”、“119报警”警示标志、“灭火器使用方法”等消防安全标示,学院又投资三千多元为7号、8号寝楼、5号教学楼重新更换了应急灯等疏散设施。使学院消防安全设施有了保障,提高了防
范能力,消防安全工作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和高度。9月26日,郑州市教育局来我院进行消防安全大检查,详细查看了校园重点部位的消防安全设施配备情况,了解了我院消防安全防范制度及措施,并给予了较好评价。
总之,通过这次专项行动,学院在“十七大”及“十一”期间呈现出平安、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十七大及十一期间消防安全专项行动总结》来源于,欢迎阅读十七大及十一期间消防安全专项行动总结。
2.消防十七大心得体会 篇二
1 报告重申了宪法赋予的医疗事业的社会属性
医疗系统和公共卫生系统同属公益性事业,医院属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受国家机关领导,经费主要由国库支出,因此,医疗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必须由政府主导。根据目前我国经济现状,政府无力包办,所以政府应鼓励社会参与。但无论何人兴办,凡属非营利性质的医院都应属于事业单位,国有医院的主导地位不能改变,而且国家对社会办的非营利性质的医疗机构在政策上要与国有医院同等对待。
2 医疗系统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复杂系统,在管理体制构建上必须实行“政事分开”
建国以来,我国的医疗管理体制是按行政区划建立的,分中央、省、市(地)、县(市)、镇(乡),医院的级别分别为厅(司)、处、科、股级单位,医院的管理干部按国家干部的管理权限由各级政府任命,享受与政府同级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医院功能定位按行政区划确定,医院管理制度政府化,区域医疗规划难以实施,医疗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利用;医院管理体制政府化、运行机制僵化,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构建“政事分开”的医院管理体制,把医院按事业单位的规律和特点进行管理,有利于区域医疗规划的实施,有利于医疗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十七大报告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医院管理体制指出了方向。
3“管办分开”是为了转变政府职能
“管办分开”是从政府职能转变的层面提出的。近年来政府为了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把大量的精力用在本属医院管理层面的、政府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诸如药品招标、顺价作价、控制单张处方金额、药品收支两条线,最近又提出什么“药事费”等一系列的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控制措施。而对政府应该管的,按区域规划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控制医院运行成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医院运行补偿机制显得无能为力。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管办分开”是要求政府职能部门从微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把属于医院的管理权限还给医院,政府职能部门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制订并认真实施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医疗规划,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控制医院运行成本,根据医疗系统特点建立以医养医的补偿机制,根据社会多方办医的国情,创造良性竞争氛围,为医护人员行使职业使命创造良好的职业环境。
4“医药分开”是为了切断药品收入和医院利益关系链,从根本上解决看病用药贵
在以药补医的医院运行补偿机制驱动下,我国医疗费用中药品费用占50%以上,在医院临床用药中有相当一部分并非临床用药所必须的。更重要的是,一些药品的价格背离药物经济学的定价原则,在流通环节上层层加价;医院为了生存发展,极力选用高价药,在这种局面下想治理药品经营腐败是困难的。
十七大报告提出“医药分开”是为了切断药品收入和医院利益关系链,从根本上解决看病贵。目前政府采取的措施是大力推行“医药分家”,医院医生开方院外药店配药;取消医院药房,实行“药房托管”;开办平价药店,无限制地降低常用药品的零售价格等一系列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举措,即便这些举措全部落实,也不能切断药品收入和医院利益关系链。
首先是,医药自古为一家。医院药剂科不仅根据医院各科临床用药需要,在病情紧要关键时刻即时用药;有些急救药物即便无利可图,药剂科也必须储备;而且医院药剂科的药师还要参与临床诊疗活动指导和监督临床医生用药,向医生、病人提供药物咨询。药剂科的这些职能,院外药店是无法替代的。因此,“医药分开”绝不是“医药分家”,医院药剂科永远不能从医院分离出去。
其次是,医药生产、供应带有公益性,但从其社会属性上讲是社会产业,最多也只是自然垄断产业,作为产业经营的目标是经济利益最大化。国家不可能、也无能力从国库中拿钱来补助药品的生产、供应行业。当政府采取的价格低于运行成本时,他们可以退出市场,政府无权干涉,当前出现的价格低、疗效肯定的常用药断档就是例证。在这样两种不同社会属性的行业都以药品差价利润生存的条件下,政府推行医院开方药店配药的举措,不能切断药品经营利益与医院的关系链。
要真正贯彻落实十七大报告精神,解决看病药品贵,必须实行“医药分开”。把医院作为公益性事业管理,建立以医养医的医院运行补偿机制,让医生和病人一起选择用钱少、疗效佳的诊疗方案。医药行业具有一定公益性,政府对药品生产行业按企业生产成本控制出厂价和零售价,按药物经济学原理确定药品生产、引入品种的准入。对于违规者严加惩处,这才是政府应该办的事,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看病用药贵。
5“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是为了满足社会多阶层人群的医疗需求
作为资产阶级在我国已不复存在,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社会出现了多种阶层,阶层人群之间经济收入有很大差距。同时我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办的事很多,对国民的医疗费用只能有限承担。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允许开办营利性医疗机构以满足不同阶层人群的医疗需求。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医疗系统纷纷开展“基本医疗”和“特需医疗”。从医学角度,医生在诊疗活动中,所有诊疗措施都以病性为依据,根本不存在“基本”和“特需”。在以药养医的补偿机制下,医院不得不开展诸如专家门诊、特需病房、特需检查、点名手术等“特需医疗”。这对高收入阶层确实得到了满足,而对低收入阶层带来的却是看病越来越难、越来越贵。这种局面不改变,我国国民的医疗保健享受将越来越不公平,我国的医疗卫生将背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目的是把我国的现有医疗资源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首先要保障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作为国有医院和社会办的非营利性医院应减少“特需”,尽力为大多数人民群众提供优良的医疗,应提高“特需”诊疗项目价格,实行高收费。作为政府主管机关应尽快对“营利性”“非营利性”作出可操作性的界定并严格控制,对营利性医疗机构价格放开,照章纳税。把现有的医疗资源首先保障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医疗,确保国民医疗的公平性。
6 讨论
面对我国国民经济已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形势,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十七大报告对医疗卫生改革提出了“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其目标是要政府卫生主管机关转变职能,政府站在更高层面做应该做的事,把国家出资办的医院办得更好、管得更好。医院作为政府举办的公益性的事业单位,按事业单位的特性构建机制灵活、运行通畅的管理体制,为国民提供成本低廉、质量优良的诊疗服务,承担起宪法赋予的使命。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不是政府出钱多少,而是政府对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政策。在我国目前经济条件下,不可能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对医疗费用只能是由政府、单位、个人三方分担。我国允许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存在,也鼓励社会兴办非营利性医疗事业机构。面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共存的现实,政府应努力办好国有医院,并通过向国有医院投入资金控制诊疗项目价格水平,保持诊疗项目价格稳定,使人民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医药分开”,不是把医院药剂科从医院分出去,更不是医院医生开方社会药店配药,而是切断药品进销差价与医院利益关系链。要实现这个目标,前提是建立起以医补医的补偿机制,使医院医护人员的劳动得到补偿,在此基础上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由医生和病人合作选择价格低、疗效好的诊疗方案。
3.十七大的启示 篇三
我们该如何贯彻领会十七大的精神?该进行怎样的探索?
产业升级势在必行
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費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这段话对纺织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在现实中,纺织业的产业升级势在必行。作为一个世界纺织制造大国,我们一直遗憾,我们还不是纺织生产强国,如果一味依靠“低成本、低档次、低附加值”的纺织品出口行为,并不能产生更为长远的经济效益,长此下去的后果则是“出口难以为继,发展步步艰辛”,“一亿件衬衣换一架波音飞机”的模式绝非一件好事。
而且传统纺织品的出口模式容易受到国家政策调整以及国际贸易摩擦的影响。例如今年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的调整,就让行业平均利润率大为下降,不少以出口为主的中小纺企的生存受到威胁。
因此,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纺织业发展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那么,在未来纺织业发展的道路上,我们的基本思路应该是怎样的?杜钰洲会长认为,目前纺织经济的竞争焦点从主要依靠劳动力比较优势的产品竞争,逐步转向依靠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品牌创造力的竞争,科技和品牌已成为全球纺织产业合作的重点,也是我国纺织工业未来发展的重点,拥有这两件“利器”,我国纺织产业才能赢得国际合作。
创新,永远是主题
现在的企业生产已经不是孤立的,对于纺织业来说,必须要在产业链上确立位置,要掌控市场,必须要掌控高附加值的产品,我们要突破国内大量的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位置,这样就需要科技创新和自主品牌。
现代进出口贸易不单纯是产品的销售关系,而是一种国际合作的关系,在跨国产业链上,创新的一个体现就是我们在国际贸易中走出去的水平,发达国家纺织品的加工制造业是转移出来了,但它的创造性在提高,而发展中国家接受了加工业的转移,只是接受劳动密集的转移,如果我们仅仅依靠低廉劳力的优势,那永远都会落后,几十年之后,我们的产业还有没有竞争力,就主要看我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水平。
现在,国外品牌大举进入国内市场,这是一个很严峻的形势,我们民族品牌的崛起首先在家门口就遇到了很大压力,该如何应对?答案就是创新。
因此,杜钰洲会长在接受记者的采访中指出,“按照科学发展观,我们行业最重要、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要创新地转变发展方式,产业由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贡献。对纺织行业,我们提出三个目标就是发展成为创新型产业、资源节约型产业、环境友好型产业,让创新成为我们产业升级、转变生产方式的一个核心点,这也十七大的精神在纺织业的体现。今后,我们还要坚持推进产业创新能力的建设,增强市场的控制力。”
4.十七大心得体会 篇四
10月15日承载着亿万人民热切期待、倍受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高度关注的党的十七大在北京胜利召开了。这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喜事、盛事。也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大会所提出的奋斗目标、宏伟蓝图,所制定的行动纲领、大政方针,令人鼓舞、使人振奋,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树起的又一座里程碑,必将凝聚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奏出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最强音,擘画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更加壮美的宏伟画卷。
党的十七大召开的根本目的,说到底是为了促进社会和谐,惠及民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首先,是要学习好胡锦涛同志所作的报告,胡锦涛同志所作的重要报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报告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回顾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各项事业的新进展,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经验,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作了全面部署,为我们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胡锦涛同志的报告,立意高远,思想丰富,求真务实,科学回答了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是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党心民心、推进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其次,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
第三,要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必须坚持与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我们一定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切实增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具体措施上、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第四,要克服无所作为的思想,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十七大献上一份厚礼。坚持用中央关于召开党的十七大的指示要求统一思想认识,尽职尽责地做好自己的事,顾全大局,妥善处理好各种矛盾、关系,进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通过对十七大政府工作报告的不断研读,我对十七大精神认识的更加透彻、更加深刻。也深刻地感受到党的先进性,党的伟大。这十三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是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候,国际影响显著扩大,这一切都归功于我们党的正确领导。我拥护我们的党,热爱我们的党,我热切期望通过党的预备期考验,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5.消防十七大心得体会 篇五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进一步阐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即: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对消防部队来讲,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就是要不断提高部队的灭火救援战斗力。***同志强调指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关键是要紧密结合公安机关的实际,研究、找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结合点、切入点、着力点,以此推动公安工作取得新发展、新进步。”本人结合工作实践,谈谈以如何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提高消防部队的灭火救援能力。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打造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高素质队伍。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近年来,消防部队认真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公安消防部队执勤战斗条令》赋予的职责,积极扑救火灾和参加抢险救援,在营造消防安全环境,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消防部队一方面承担繁重、艰巨的防火灭火工作,另一方面我们警力有限,加之现代火灾的突发性、灾害性和抢险救援事故的多样性、艰巨性、毒害性,都对消防部队的灭火救援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全新的课题。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官兵的综合素质。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人是影响部队灭火救援能力的根本因素,起着主导作用。要提高部队的灭火救援作战能力,关键要发挥人的作用,关键在于提高各级指挥员和战斗员的综合素质。我们在强调以人为本、从优待警的同时,要全面官兵素质的建设,尤其是要加强官兵的训练,把提高官兵素质作为提高战斗力的核心。首先要教育广大官兵牢固树立“当兵不习武,不算尽义务,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的思想观念,营造浓厚的练兵氛围。其次,要正确处理好以人为本与从严从难训练的关系。以人为本既要共享更要共建,从严从难训练能提高官兵的素质,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与以人为本不矛盾。广大官兵在享受组织照顾和关怀的同时,更要积极地训练,完成灭火救援工作任务,不负使命。再次,要加强各类人员的岗位培训。要实行“集中训练、分散执勤”,各类人员都要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执勤。只有把指挥员、班长、一线战斗员的素质全面提高了,才能真正打造一支灭火救援的攻坚力量,才能在关键时刻发挥“拳头”和“尖刀”作用,才能保证灭火救援的成功。
二、狠抓装备建设,严格落实装备用管制度,全力保障灭火救援需要。
要牢固树立器材装备就是战斗力的思想观念,不断加强器材装备的建设。要加强对地方政府领导的宣传,当好参谋,使地方政府能充分认识到器材装备在灭火救援中的作用,尤其是要通过部队过硬的灭火救援战斗力,来提高消防部队在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中的地位,使地方政府更加重视消防工作,加大对器材装备的投入。同时,消防部队自身要开源节流,要确保购置、维护器材装备的经费,以配足常规器材、配置特勤器材、配好车辆装备及配齐通讯器材,确保灭火救援的需要,要改变重建轻管的现象,要加强装备的训练、维护及管理,实现人与装备的最佳结合,提高灭火救援战斗力。从我市部队看来,基层中队配发的装备在种量上有个人防护类、破拆类、警戒类、救生类等常规器材和消防车辆,在数量上有了新的增长,特勤装备建设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这些装备的质与量和我们灭火救援实战的要求,仍然有一定差距。如由于县级区域经济的发展,各县(区)高层建筑增多,但我们仅在市区有登高车一辆。4条高速公路、4条铁路和8条国道贯穿我市,但县城大队的防化、洗消、堵漏等处置化学危险物品泄漏的装备仍然较少。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我们更好地完成灭火救援任务。因此必须从质与量,从装备的选型配备等方面,切实提高装备建设水平。与此同时,在器材装备维护保养方面,我们有很多器材装备由于平时磨损、或是管理保养不到位,造成器材装备不能正常使用。比如,安全绳,训练用的和救援用的不分,安全系数大大降低;隔热服由于没管理好,潮湿引起外面的保护铂脱落,起不到隔热效果;防化服因为经常折叠导致折叠处破损。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器材用管的制度,加强器材装备的维护保养。要定时对车辆器材装备进行排查,保证器材装备完好无损。在管理器材装备上,要指定专人管理,严格落实管理制度,对需补充的器材装备及时上报,随缺随补。
三、培养与新装备相配套的新型人才群体,实现人与装备的最佳结合,最大限度发挥装备的灭火救援效能。
无数实践证明,促进和推动新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群体。消防部队装备的跨越式发展,对人才提出了超前培养的新要求;新装备高新技术密集、科技化程度高、系统复杂,则对官兵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人才培养必须确立高起点,由“应急式”向“超前式”转变;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在人才的培养对象上,必然按照建设“四支队伍”的总体要求,培养能够驾驭新装备,应对各种急难险重灭火救援的复合型指挥警官队伍;培养一专多能,能够从不同方面辅助指挥军官实施新装备指挥的智囊型参谋队伍;培养精通新装备性能,能够迅速排除各种故障、解决复杂技术难题的技术专家队伍;培养能够熟练实施新装备技术保障、身怀绝技的士官队伍。在人才的培养内容上,应科学合理地构建新的专业框架,将专业训练与掌握新装备起来,加强对新装备运用的学习和研究,掌握驾驭、管理、维修等方面的知识。在人才的培养方式上应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分专业集训等办法,通过科研单位、生产厂家、院校代培等途径,构建科研单位、生产厂家、院校、部队“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还可依托新装备自训,来一批训一批,熟练一批普及一批,发挥“酵母”作用,多方位培养人才。同时,要针对新装备对人才要求高的特点,建立科学的人才成长机制,形成一整套人才选拔、培养、使用、留用、管理和晋升的制度规定,努力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要发挥装备的最大作用,除熟悉装备的性能和维护保养外,还应加强器材装备的应用训练。训练不仅仅是对装备性能、适用范围的简单学习,而是要设置多种环境,多种条件,让官兵在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熟练掌握器材装备的使用技巧,使官兵全面熟悉器材装备的使用技术。要继续开展操法创新活动,优化器材组合。由于现代灭火救援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往往在实际的灭火救援过程中不能单靠某一种器材就能完成任务。这就要求在平时训练中,要结合辖区可能发生的灾害事故,打破常规训练模式,开拓创新训练操法,优化器材装备组合,注重实效。
四、以“练为战”为指导思想,贴近实战继续开展岗位练兵活动。
要坚决贯彻落实***同志关于“用最快的速度救人,用最快的速度消灭火灾,用最快的速度抢救物质,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危害”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开展岗位练兵活动,深入研究灭火救援技、战术训练,提高灭火救援指挥和部队的快速反映能力和实战能力。一是严格等级训练达标。依据新修订的《公安消防部队执勤战斗业务训练与考核大纲》,继续坚持“五练四结合”,强化官兵的业务理论、体能、技能、“六熟悉”、安全防护、心理行为、医疗救护、通信联络、车辆装备操作等训练。建立消防员职业技术等级评定机制,实行消防员等级训练达标制度。二是深化指挥训练和实地演练。支队指挥员重点开展类型灾害事故处置和跨区域应急救援的组织指挥训练,大、中队指挥员重点开展常规火灾扑救和类型灾害事故初战强攻近战、内攻救人控火的组织指挥训练。支队重点开展灾害事故总体预案、主要灾害类型预案、跨区域作战预案、较大重点要害目标单位的实战演习,年内组织一次大型灭火救援联合实战演习;大、中队重点开展灾害事故类型预案和重点单位预案的实战演练。三是要加强战训基础业务工作,把战训基础业务软件资料建设,纳入练兵工作之中,打牢战斗准备的根基。要加强战斗编组研究,根据现有的兵力、器材装备,结合辖区灾害事故的特点和社会消防力量,编制客观实用的灭火救援战斗编成。全市分片区编定、每个中队按班编制,达到科学合理编成,并定期组织开展拉动演练,提高编成编组的协同作战能力。
五、要建立保障战斗力提高的机制,进一步推进灭火救援勤务实战化。
一是各级领导尤其是大、中队主官要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灭火救援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牢固树立战斗力标准,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围绕战斗力标准来开展。二是机关各部门的工作要保障战斗力的提高,政治部门要为提高战斗力提供思想和组织保证,司令部门是灭火救援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要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后勤部门要为提高战斗力提供经费、伙食、卫生及器材装备等保障工作。防火部门要为提高战斗力提供好服务保障,实行“防消合一”,特别是基层的防火工作要为执勤中队提供“六熟悉”训练、实地演练的便利,执勤中队干部、班长要参与建筑验收及重点单位防火检查工作。三是依据《抢险救援勤务规程》和《作战训练安全要则》,完善灭火救援战斗程序和作战安全管理制度。推动建立政府领导下的以消防部队为骨干、各部门和其它社会力量参加的应急救援机制,总队、支队组建灭火救援专家组,开展专家决策评估活动,为灭火救援指挥提供科学技术支持。推行“防消结合”勤务模式。开展“防消结合”勤务模式试点工作,明确战训、防火监督部门和大、中队的职责任务,战训部门和执勤中队要参与建筑工程消防验收、消防设施测试、消防安全检查和消防宣传教育;防火监督部门和大队要及时通报重点单位变化和火灾隐患情况,共同参与灭火救援任务。
6.十七大学习心得体会 篇六
作为大学生,我们不仅要认真学习科学知识,国家的重要决议政策落实学习也应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
2007年10月15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了。会议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会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对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工程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为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
会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科学发展观,富有创新,积极务实。
会议还特别关注了民生问题。指出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目标,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我们要通过系统的学习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自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把自身的健康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我们要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总结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得出的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成果,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落后就要挨打”,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作基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任何情况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着力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我们要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我们的自身发展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7.改革开放的新篇章——中共十七大 篇七
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改革开放政策的形成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是对内改革。1978年以前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 用钱靠救济、生产靠代款”的“三靠村”, 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1978年11月24日, 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 按下了18个手印, 搞起生产责任制, 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就在这些农民按下手印的不长时间, 在关系国家命运和前途的严峻历史关头, 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最高层的政治家和最底层的农民们, 共同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小岗村从而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其次是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979年7月, 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决定, 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 并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作为吸收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的视窗。至此, 改革开放由理论成为现实。1980年8月18日, 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 为新时期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1980年9月, 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 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到1983年初,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1984年10月,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这是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政治体制的改革与经济体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1984年4月, 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又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这14个港口城市。逐步兴办起经济技术开发区。80年代中期, 我国的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开始启动。从1985年起, 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1985年2月, 增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为经济开放区。1988年增辟了海南经济特区, 海南成为我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1990年, 党中央和国务院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着眼, 又做出了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决定。我国的对外开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1]。
1992年1月至2月, 88岁高龄的邓小平同志视察了深圳、珠海、上海各地, 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讲话。即"南巡讲话"。小平同志南巡之后, 中国改变了过去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提法, 正式提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使改革掀起了新一轮的高潮。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七大, 我们党领导亿万人民进行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变革, 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说明, 国家发展的根本目标, 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 而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的全面发展, 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又要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十七大报告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描述了亿万人民进行的改革开放事业:“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新的伟大革命”;报告以饱含深情的三个“我们要永远铭记”, 颂扬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丰功伟绩;报告以理性务实的笔触总结了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着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伟大实践;报告恰如其分地把“改革开放”“快速发展”“与时俱进”分别作为过去近30年最鲜明的特点、最显著的成就和最突出的标志。
十七大报告对改革开放进程的基本经验总结, 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结晶和实践总结, 最根本的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 长期坚持。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 代表全党以鲜明的语言高度评价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以毫不含糊的立场向全国和全世界宣示, 中国将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是“新时代最鲜明的特点”, 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 顺应时代潮流, 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成效和功绩不容否认, 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历史性的进步;改革开放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改革开放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实惠;改革开放给城乡带来了翻天覆地的物质和精神变化。一个和平崛起的中国正在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和政治格局, 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中国正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中国的影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广, 中国的国际地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举足轻重, 中国的国际形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好。改革开放政策在全国人民中享有高度共识、得到全国人民的普遍拥护。
回顾改革开放, 成就斐然。中国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第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建半封建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
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实现三个伟大转变, 所以, 十七大提出来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这个提法说明,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而且提出来只有改革开放, 才能发展中国, 才能发展社会主义, 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两段话, 高度概括了我们为什么要改革, 为什么改革是必由之路, 为什么是当代中国命运的抉择, 如果不改革开放, 不可能发展中国, 不可能发展社会主义, 不可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 我们应当深刻的领会十七大提出的这种高度的理论概括。
30年的改革开放, 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 改革是在党领导下进行的, 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每次重大改革的决策, 都是中央通过决定做出的决策, 说明党是主动的推进改革。第二, 我们的改革是渐进式的, 而不是像有的国家那样一步到位的。小平同志讲, 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这样的话, 我们的风险就比较少, 而且通过试验成功了, 在全国推广。如果不成功, 我们就停止下来。当然, 改革到了一定的时候, 我们要突破, 要加快步伐, 实现跨越式发展。[3]
我们相信, 党的十七大必将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必将有力地指导和激励全党全国人民更加满怀信心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摘要: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改革开放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对我国改革开放历程进行了经验总结。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七大,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找到了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中国必将将在十七大精神指导下继续前进。
关键词: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十七大
参考文献
[1]曹普.伟大的历史篇章-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进程[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08, 9
[2]王维平, 杨宏伟, 徐永帅.坚持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思考[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4
8.学习十七大,踏上新征程 篇八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团结、胜利、奋进的盛会。它对于鼓舞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
在开幕式上,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的十六届中央委员会作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人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
报告阐明了本次大会的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一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努力奋斗。
报告科学回答了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对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明确要求。
报告勾画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我们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我们要掌握新的思想武器、明确新的发展目标,在全新的事业布局下,抓住核心内涵,注重新的提法、把握新的形势,充满信心、踏上新征程。
理论创新有深意
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十七大报告中,有很多新理念、新概念,系统地反映了我们党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反映了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新经验,反映了我们党面对新形势、新局面的最新思考。例如:第一次提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进一步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指明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第一次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第一次提出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进一步强化了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等等。
这其中,最重要的理论创新突出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三大核心理念的深化与拓展上:
第一、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个重要范畴,阐明了其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极端重要性。
第二、深刻分析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依据、丰富内涵、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强调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就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第三、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阐明了二者的关系,进一步澄清了人们的思想认识;着重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我们党在十七大向人民、向世界、向未来作出的庄严政治宣示。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旗帜就是奋斗目标,旗帜就是发展道路,旗帜就是指导思想。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重要思想是学会领会十七大精神的关键,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呢?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创造,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早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自邓小平在中共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始终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在连续5次党代会的政治报告标题中,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字样。其中,十七报告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六大报告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十五大报告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十四大报告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十三大报告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与我党以往文献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比,十七大报告首次更加全面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保证、强大动力、基本要求和奋斗目标,阐明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阐明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概念
的全面阐述。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合乎中国国情、更有中国特色,前景更广阔。
29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和谐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深入贯棚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十七大报告深入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两大特性,是在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发展观基础卜的深化与创新。
第一代发展观:第一代发展观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工业化和四个现代化,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方面,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目标,四个现代化也是经济发展目标。
第二代发展现:第二代发展现提出发展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三步走”战略体现了发展生产与提高生活水平的统一。
第三代发展观:第三代发展观提出发展目标是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把发展目标从经济与社会领域扩展到人与自然领域,这样的发展目标更宏大,更长远。
第四代发展观:第四代发展现在发展目标上更具有全面性。第一代发展观作为经济增长观,主要是外延式与粗放式的,第二代和第三代发展观的发展方式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观和人与自然发展观,其发展方式主要是综合式与协调式的;第四代发展观通过“五个统筹”,找到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成果,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创造性地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科学发展观传承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提出并经过实践检验了的发展思想,吸收了国外发展观的精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明确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要求。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发展成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新的科学论断。
这一科学论断,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达到人类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我们党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同时强调要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努力,这样才能朝着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目标不断前进。
这一科学论断,准确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我们党是在总结新的实践基础上提出这个科学论断的,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丰富内涵,也为我们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越性提供了新的参照系。社会和谐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这一科学论断,揭示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特征。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它们既相适应又不相适应,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前进。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任务的同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决不是没有矛盾、没有斗争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这一科学论断,反映了当代中国国情的基本要求。在经历了近30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之后,我国的基本国情并没有改革,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国情提出的最基本要求仍然是发展。十六大以来,党中
央反复强调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通过发展逐步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因此,促进社会和谐与实现科学发展,者密切联系,统一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小康目标新要求
十七大报告在总结过去五年的主要成就、不足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的新形势,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五年来的主要成就
十七大报告指出,过去五年的主要成就为:国家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明显改善,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步,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各项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港澳工作和对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全方位外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
“这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这五年,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和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是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高的五年,是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更加紧密的五年。实践充分证明,十六大和十六大以来中央作出的各项重大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看到成就的同时,十七大报告还鲜明指出了我们当前面对的主要问题和困难,突出表现在: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不完全适应,对改革发展稳定一些重大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不够深入;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辩证地看待成绩与不足,需要客观认识我国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呈现出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面对这些情况,十七大报告特别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谈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说,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在这一系列新的要求中,有两个新提法、新理念特别引人关注:
翻两番:由“总量”到“人均”
报告摘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人均GDP为7078元,按当年汇率折算约为856美元。如果2020年实现翻两番,那么到时候人均GDP应该达到3500美元左右。
有关人士评论,中国人口较多,单纯以经济总量来衡量,可以表明中国国力的增强,但是人均GDP更能反映居民在经济发展中分享的成果。在综合国力提高的同时,人均GDP提高,发展水平和富裕程度的提高,这是以人为本的体现。
“生态文明”首次写入报告
报告摘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其中生态文明的内涵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基础和前提,生态文明反过来又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两个文明建设。
有关人士评论,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四位一体事业布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消防十七大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学习“十七大”心得体会06-23
学习十七大报告个人心得体会08-03
银行员工学习十七大报告心得体会11-29
党的十七大精神感想及心得体会10-22
十七大专题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08-13
高校共青团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心得体会11-12
十七大学习11-03
中共十七大主要内容09-22
十七大报告重点词句解读08-03
教师十七大会议精神学习纪要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