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文庙导游词

2025-02-15|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吉林文庙导游词(共13篇)(共13篇)

1.吉林文庙导游词 篇一

“太好了”,秋游的日子总算到了,我们三年段全体同学要到位于涂门街中段的文庙参观游览。

文庙是泉州古代人教育和教书的地方,它建于北宋。

到了文庙,同学们个个都兴高采烈的。文庙门前有一个用石板铺成的宽阔广场,有七八个学校操场的大。

入口有两扇巨大的朱红色大门。一踏进门,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鼻而来,一副美丽的景象清新的展现在我们眼前,这里鸟语花香,好象童话中山清水秀的“仙境”。

门两侧,有两条长廊,整个建筑形成同字形,长廊后有一排房间,是古代的老师用来教书的地方。里面有许许多多用泥做的泉州古时候的名人,有打仗的将军,有作家、有状元、有……,栩栩如生,走进里面,我仿佛看到了古代学子们正在学习的情景。

顺着大门正中央向前走,下了台阶,过了石路,看到一座小拱桥,桥下有一个大池塘,里面有许许多多、五彩缤纷的金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好象在说:“欢迎,欢迎。”

过了水池,再往前走,上了台阶,你就可以看到大成殿,大成殿中央有一个用金子做的孔子雕像,大殿两旁摆着古代的发明,挂着各种各样的人物画,还有……,据说,大成殿是古代的学生用来考试的地方。

参观了文庙,同学们把带来的玩具拿出来玩.在古代建筑里玩起现代玩具,感觉又放松又有趣。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只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文庙,文庙的景色迷人,宫殿一样气派的古代建筑,让我印象深刻,我的眼前好象浮现出泉州古代人勤奋读书英勇杀敌的场面…( 无叶风

2.吉林文庙导游词 篇二

文庙1)又称孔庙、学庙、庙学、夫子庙、学宫,最初是用来祭祀孔子的建筑,后来在尊孔重儒传统兴盛的大背景下,逐渐作为祭祀孔子和教育学生的重要场所。在中国古代城市中,地方文庙和衙署作为最基本的公共建筑,是构成城市的重要建筑要素。地方文庙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图1、2),对城市的平面布局和空间塑造具有重要影响,是古代城市营建制度的集中反映。自秦朝至清朝2000余年的历史中,我国古代的行政区划类型总体上以郡县制为主,其间出现过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的情况。地方行政区划的层级可分为两级制与三级制两类,其中两级制的行政区划设置为郡(州)—县,三级制的行政区划设置为府(道、路)—州—县。虽然古代行政区划在两级与三级之间变化,但是只有县一级行政单元稳定、长期地存在。因此,在研究地方文庙的空间形态演变上,选择县学更加具有代表性,另外,与府学、州学相比,除了等级和形制上的差别,县学也具有文庙的普遍性特征。

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梳理发现,已有的文庙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文庙本身的研究,包括文庙的历史沿革[1,2,3]、建筑制度[4,5,6,7]、建筑类型[8,9,10,11]、规划布局[6,12,13]以及文庙的祭祀礼制[13]、社会文化功能[13]等,属于基础性的研究;另一类是结合文庙进行的拓展研究,包括文庙的保护、修复、复建、再利用[14,15,16,17,18,19]等,属于应用性研究。在基础性研究中,目前较少从时空变迁的角度对文庙的空间形态进行研究。由于文庙本身即具有历时性特征,这种特性承载了时代的发展变迁,更体现了社会潮流、艺术审美等观念的变化。文庙的空间特征是当时社会文化形态与政治制度的外在表现,因此地方志中一般都会对文庙建筑进行重点描述。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读,梳理文庙的发展脉络,并以山东宁阳县文庙为例,在厘清宁阳文庙历史沿革的基础上,剖析地方文庙空间形态演变的过程。

1 文献学

“文献”一词,始见于《论语》:“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20]。”文献是信息传承的重要载体,和图像共同记录着城市的发展历史。文献作为研究的资料古已有之,“文献学”一词始见于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全相望亦私淑宗羲,言文献学者宗焉[21]。”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研究主要是以考证典籍源流为核心,现代意义上的文献学研究发轫于近代考古与考据学中“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22]”的“二重证据法”[22]。文献学研究以历史文献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通过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方法综合运用对历史信息进行科学地分析判断,真实地再现历史的本质[23]。由于古代历史文献成书久远,现在遗留下来的数目较少,且质量堪忧,因此往往需要从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辨别。

文献学的研究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宏观的研究一般从国家或者社会的层面对文献的结构、功能进行分析,微观层次的研究则利用特殊类型的文献研究特定的问题[24]。文庙的研究属于微观层次的文献学研究,因此在文献资料的选取上采用地方志、官方正史、人物传记、散文游记、诗词歌赋、地方民谣、风俗传统、群众访谈等。为了减少不同时期文献记载的错误,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地方志比对的方法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2 文庙的出现与发展

文庙一般分为本庙和学庙两类,本庙特指曲阜孔庙,是孔氏族人及后世共同祭拜的场所,属于祖庙。学庙则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庙,属于子庙,包括京城(太学、国子监)和地方(文庙、庙学)两大系统。目前,关于文庙的文献主要包括历史典籍、专业著作和学术论文等三类。其中,历史典籍可分为地方志、正史和古人的文集。地方志大多在卷首绘有城图、文庙图,由此可知古代文庙的平面布局情况。正史的本纪和志中往往会有文庙的记载,文人墨客的文集也多有关于文庙的记载,如清朝的《文庙考》、《文庙通史》、《文庙续通考》、《文庙思源录》等。专业著作指的是从建筑和城市的角度研究文庙的成果,建筑领域的包括《曲阜孔庙建筑》、《曲阜庙城与中国儒学》、《中国建筑类型与结构》、《中国古代建筑史》(五卷本)、《中国和海外近邻文庙制度比较》,城市领域的研究则有《学宫与城隍》、《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唐末至明中叶中国地方建制城市形态》等。学术论文中研究文庙的又可分为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主要有《北京孔庙建筑研究》、《陕西明清文庙建筑研究》、《韩城文庙建筑研究》、《传统城镇中文庙的形态分析》等,期刊论文中代表性论文有王贵祥的《明代不同等级儒学孔庙建筑制度探》、周瑛的《明代河南府、州、县庙学建筑平面与规制探析》、肖竞等的《明清地方文庙建筑布局与仪礼空间营造研究》、沈旸的《城市空间角度下的韩国朝鲜时期都城文庙祭孔考》和张亚祥的《孔庙和学宫的建筑制度》等。

2.1 文庙的出现

文庙的出现是孔庙与学校2)两者合一的结果,其形成经历了庙学分立到庙学并立的过程。据记载,“孔子冢大一顷。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25]。”由此可知最初祭祀孔子的地方只是衣冠冢,并没有专门的庙宇,后来才在旧宅基础上建造的孔庙,“后世因庙”。汉高祖十二年,“十一月,行至淮南还。过鲁,以大牢祠孔子[26],”这表明统治者开始重视儒学。直到元朔五年太学的建立宣告儒学正式成为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正统,“丞相孙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27]”。但是,太学创立之初并无专门的建筑用来教学,弟子皆是赴博士官舍学习,“武帝置博士弟子员……未尝筑宫以居之也[28]。”元始四年,专门的学校建筑“辟雍”才正式出现,“莽奏起明堂、辟雍、灵台,为学者筑舍万区……[29]。”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中央和地方的学校都开始奉祀孔子,而且也逐渐出现了曲阜之外的孔庙。但是,这时的太学没有奉祀孔子的庙宇,庙、学一直处于分离的状态。

文庙的庙、学并立始于东晋太元十年,当时的尚书令谢石奏请在太庙之南建太学,“十年春,尚书令谢石以学校陵迟,上疏请兴复国学于太庙之南[30]。”《晋书》记载太元十年二月,立国子学。足见谢石上疏议请兴复国学,孝武帝接纳其议,“选公卿二千石子弟为生,增造庙屋一百五十五间[31]。”夫子堂与国子学的相关位置,是堂(庙)在西,国子学在东,成为“左学右庙”之“庙学”制。这是自汉武帝兴太学以来,第一次在学校园地建置孔子庙的记载。文庙的具体位置在《舆地志》中有详细记载,“在江宁县东南二里一百步右御街东,东逼淮水,当时人呼为国子学。(国子学)西有夫子堂,画夫子及十弟子像……,旧置博士二人[32]。”此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在中央和地方官学都设有孔子庙,文庙也正式成为祭祀与教育功能合一的场所。

2.2 文庙的制度化

文庙的制度化发端于两汉,定型于六朝时期,成熟于唐宋时期,至明清时期达到巅峰[33]。文庙的制度化发展包括等级制度、建筑制度、从祀制度、布局制度等。本文主要关注的是布局制度中庙、学的空间关系,目前已知的布局形式有左庙右学、左学右庙、前庙后学、中庙旁学4种。

(1)左庙右学

文庙的平面布局是古代宗法礼制思想的集中反映,由于儒家“崇左”的传统,加上“昭穆之制”中以左为祖的原则,因此在标准的文庙平面布局中多为左庙右学的格局。此种布局原则较早出现于唐朝,宋仁宗庆历四年,朝廷诏示各地效仿苏州文庙,定制“左庙右学、庙学合一”。元代效法宋朝制度,大德三年,大都按照“左庙右学”的格局兴建文庙[34]。明太祖洪武十五(1382)年四月,诏告天下学校通祀孔子。五月,南京新建国子监孔子庙完成,“庙在学东,中大成殿”[35],后世皆沿袭“左庙右学”之制。清代,北京国子监的庙学制仍沿袭明朝之旧,“为庙于城东北隅,太学之东[36]。”此处的太学是通称,实即国子监,庙是孔子庙,或曰文庙,仍为“左庙右学”建制。

(2)左学右庙

古礼以左为尊,所以根据左祖(宗庙)右社(社稷)的文庙布局是基本建制。但是,在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一些传统做法往往会时移势易。靖康之乱后,南宋朝廷在建造文庙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左右之分。由于曲阜孔庙、孔林中尚右的布局[4],因此南宋临安府的太学,取左学右庙之制,与前述诸京师文庙正相反。一般以为左庙右学之制是基本图式,但透过实例的考察,并非如此。但左庙右学之制似只能说是汉唐建制的基本形制,虽合古礼规定,但宋代以后则多变形发展。

(3)前庙后学

前庙后学是左庙右学的一种变体,例如南京的夫子庙便是这种布局方式。这种布局是宋元时期孔庙与学宫分离时期的一种布局方式,后来这种布局的庙学有许多改为左庙右学,而有些地方仍沿袭下来。还有一种可能是由于受到场地条件的限制,难以在横向展开所有建筑,故而有些地方的文庙布局会出现前庙后学的折中布局。

(4)中庙旁学

除了“崇左”的传统外,儒家还强调中庸之道,即“尚中”的意识。因此,在文庙的平面布局中也会出现中庙旁学的模式,中庙旁学指的是孔庙居中,学宫在两侧的布局。这种布局方式非常少见,它是前庙后学向左庙右学过渡时期的产物,例如山西平遥县庙学的孔庙居中,左右为东学和西学。

文庙的平面布局并非一成不变的,其空间形态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有着诸般变化。但是在变化的同时又有着不变的主线,“变”的是形制、规模与内容等物质形态内容,“不变”的是等级、宗法观念等精神内容。通过对文庙庙学从分立到并立的过程以及庙学平面布局类型的分析,可知文庙的发展在空间上大致经历了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一到众、由家祠到国庙、由宗庙到学宫的复杂发展演变过程[13],在时间上主要经过了从两汉立太学的起源到六朝定形制的初期[33]、再到隋唐制度化的成长期[33]、直至明清的巅峰期[6]和民国的衰落期等5个阶段(图3)。

3 文献学视角下宁阳文庙的空间形态演变

3.1 宁阳文庙的概况

宁阳文庙位于宁阳县城中心(图4),坐北朝南,占地约0.5ha。据明清历次编撰的《宁阳县志》记载,宁阳文庙建于元大德初年(1297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经过历代多次重修和扩建,到清代末年,宁阳文庙的范围约达1ha。宁阳文庙现仅存棂星门(图5)、泮池泮桥(图6)、东西廊房、大成门、乡贤祠、名宦祠、东西庑、大成殿(图7)等建筑物,占地约0.5ha,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2 历史文献与沿革

目前,关于宁阳文庙的历史记载主要来源是地方志(表1),由于宁阳文庙可考证的历史仅追溯到元朝,所以参考的地方志也以元朝以后编撰的为主。元朝时,宁阳恢复设置为县,划入济宁路兖州,明朝属兖州府,清朝沿袭明制。因此,地方志以兖州府志和宁阳县志为主。兖州为古九州之一,其地方志起源较早,明朝及以前撰修的有4种,分别是后汉《兖州山阳先贤赞》、晋《兖州记》、明万历元年《兖州府志》和明万历二十四年刻本。其中,万历二十四年版本是在万历元年刻本基础上采其所长,避其所短,续补并增订了汉唐以来迄于明万历中期的史实和史料,弥足珍贵。另外,清康熙年间和乾隆三十五年亦有刻本。但综合对比,尤以万历二十四年刻本资料最详实,体例最为严谨,另外图书馆所藏也为明万历二十四年本(图8),故选择此版本进行研读。

关于宁阳县志的编纂情况明代以前无考。与县志有关的文献,只有元代县尹韩珪写的一篇《历代沿革记》。宁阳县志凡8次修撰,其中明代2次、清代6次。明代宁阳县志编撰始于万历初年,知县李贞订正王正容稿本后,予以刊印,此为《宁阳县志》创修之始。10余年后,知县徐汝冀重修,内容有所添加,惜明末毁于战乱,后世无存。因明代的两部志书现在都很难见到,其卷帙字数、记述内容、体例结构、文体文风、资料状况等均无从详考。清代共6次编修《宁阳县志》,分别是康熙十一年、康熙四十一年、乾隆八年、咸丰二年、光绪五年和光绪十三年。其中,咸丰二年的县志“补旧志之缺遗,拓新事之厓略,大抵根柢乎历代正史及国朝官书……务归详审”[37],堪称是一次巨大飞跃。为了能够全面地涵盖宁阳文庙的变迁历史,因此主要以光绪十三年版的宁阳县志(图9)为主进行解读,并辅以乾隆八年的县志进行比照。

宁阳文庙的历史沿革可分为3个阶段(表2),不同的阶段均有标志性的事件发生:一是初创期,这段时期文庙发展中的事件是迁文庙至县衙和建最初的两庑,因此在规模和建制上都只是处于初级阶段;二是发展期,也是文庙的成长阶段,基本的框架也是在这一阶段奠定的。这一阶段的重大事件大都是发生在明朝,如洪武四年建先贤祠,宣德年间重修文庙,嘉靖年间建敬一亭、泮池和泮桥,隆庆元年建琉璃障壁,万历年间建启圣祠、金声玉振坊和棂星门;三是成熟期,在经过之前的发展后,文庙的主要建筑已经基本具备。这一时期的文庙主要在规模上发生巨大变化,自顺治年间开始,文庙即对原来的建筑进行重修,如顺治六年重修大成殿、乡贤祠、东庑,康熙年间重修名宦祠、大成殿、西庑、大成门、神路、泮池、棂星门、万仞坊,建文昌阁、棂星门前照壁,雍正年间建魁星楼,改启圣祠为崇圣祠。至光绪年间达到宁阳文庙的鼎盛时期,整个建筑群包括从棂星门前跨过马路向南近百米的神道,依次排列琉璃照壁、万仞坊、金声玉振坊、道冠古今坊、德配天地坊等建筑,进入棂星门有泮池、东西华门、东西配房、大成门、乡贤名宦二祠,跨过大成门有大成殿、东西庑,大成殿后有明伦堂院落和敬一亭等建筑,形成一组完整的前庙后学的文庙建筑群。

3.3 宁阳文庙的空间形态演变

文庙一般采用我国传统庭院程式化的布局方式和文庙特有的平面形制。其建筑空间布局不仅要满足祭祀使用的要求,还要严格遵守繁缛的等级制度和礼制规范。宁阳文庙的发展也经历了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根据上述历史沿革,可将宁阳文庙的空间形态演变分为3个阶段:一是类型扩展阶段,即从开放的单体建筑走向封闭的合院空间;二是层次延伸阶段,即从单进的院落空间走向多进的序列空间;三是功能空间增加阶段,即从简单的祭祀空间走向祭祀教化合一的复合空间。

3.3.1 从开放的单体建筑走向封闭的合院空间

中国建筑是文化的一个典型组成部分,传统儒家文化强调中正和内敛,因此在空间组织上强调轴线和空间界定,传统的手法一般是采取建筑群的组合来形成特定的形式和意境。相对于单体建筑的内聚性,合院更能兼具虚实空间的双重属性。我国古代的建筑也正是朝合院式这个方向发展的,文庙作为古代重要的公共礼制建筑,合院的平面布局也是社会正统思想的体现和要求。

根据宁阳县志记载,宁阳文庙可考的历史可追溯至元朝大德年间,“庙址旧县署也,元大德间县址西迁,移建于此”[38]。当时的文庙只有一座借用原来县署的单体建筑,“元时当为县治,而县治别迁,以其地为学”[39],没有围墙。可见这时的文庙只能算一个单体建筑,还没有院落空间的概念。后来遭遇大火毁坏,“后灾于火”[38]。直到至元年间修建两庑,“至元间,县簿靳良辅创建两庑,各四楹”[38],才算是构成了一般意义上的封闭的院落空间。因此,这一阶段的文庙空间形态变化是类型的拓展,由开放的单体建筑走向封闭的院落空间(图10)。

3.3.2 从单进的院落空间走向多进的序列空间

任何统治制度为了便于管理与权威维护,都会在主流意识形态中强调等级与秩序的概念。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得到历代帝王的推崇,关键也在于其提倡主次、尊卑的“礼”制思想正好迎合了统治阶层的政治需求[13]。文庙的平面格局深受儒家礼仪道统的影响,在平面布置上强调通过空间的组织来体现等级尊卑的象征功能。

宁阳文庙的发展期主要在明朝,此时的文庙在前朝的基础上,由原来的单进的合院向多进的建筑群演化。根据县志记载,明朝嘉靖万历两朝基本上形成了文庙的框架,“嘉靖十七年,主事张文凤创建泮池、石桥。三十八年,主事游季勋,知县张大容、席穆募修殿庑。隆庆元年,选贡王法祖创建琉璃障壁,高一丈五尺,阔二丈一尺。万历十六年,巡抚李戴,参政万象春、郝维、乔推官、杨处东,知县王之彦开神路,南抵许家巷,竖金声玉振石坊。二十三年,知县徐汝冀以堪舆家言,移建棂星门于内数武,增置阶南照壁。三十五年,知县吴梦周重修大成殿、明伦堂、两庑诸处[38]。”此时的文庙形成了以大成殿主体空间为核心,以接引空间、前导空间、主体空间和后续空间为组成的序列空间(图11)。其中,接引空间主要包括由照壁、金声玉振坊、神道、棂星门和门前广场等构成的庙前广场。前导空间由大成门、棂星门、泮池、泮桥、乡贤祠、名宦祠构成。宁阳文庙的主体空间由大成殿、东西两庑、大成门组成。后续空间则是由敬一亭、明伦堂构成。前面的四重空间共同形成一条东西严格对称的文庙主轴线,构成前后三进不同的院落空间形式。因此,这一阶段的文庙空间形态变化是层次的延伸,由单进的院落空间走向多进的序列空间(图10)。

3.3.3 从简单的祭祀空间走向祭祀教化合一的复合空间

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在经历了三代的世卿世禄制、两汉的察举制和征辟制、六朝的九品中正制后,直到隋唐时期才确立了科举制的制度,并延续至清末。文庙的复兴正是源于古代科举制的创立,虽然隋唐时期创立了科举制,但是科举取士的人数不是很多,仍以世家贵族政治为主,直到两宋乃至明清时才蔚然成风。这种变化也体现在文庙格局中,先期文庙主要以祭祀功能为主,无论是在建筑规制还是规模范围上都占据主导地位,学宫仅有一座明伦堂作为学馆。后期才逐渐衍生出敬一亭、教谕署、训导署、尊经阁、崇圣祠、文昌阁、魁星楼等附属建筑。

至唐代奠定庙学结合的体制,经宋元时期的发展,到明清鼎盛时期文庙的格局已形成三路三进的建筑群(图12),“大成殿五楹,两庑各七楹,前为大成门,东左贤门,西右贤门,中为泮池石桥,稍前,左为东华门,右为西华门,前为棂星门,前为万仞坊,久废,前东为德配天地坊,西为道冠古今坊,并久废,今易以门,仍题旧额,前为照壁,前为神道,抵东西街道,尽为金声玉振坊,坊前中为障壁。”从图中可以看出,这里的文庙比之以前已经在规模和建制上出现了较大变化,首先由原来的一路变为三路,增加了左右两路作为学宫建筑。其次在明伦堂的基础上,增建了敬一亭、教育署等附属建筑。最后,由原来的大成殿为主的一体化空间变为由一条路分隔开的以大成殿为核心的祭祀空间和以明伦堂为核心的教育空间。因此,这一阶段的文庙空间形态变化是功能空间的增加,由简单的祭祀为主的空间走向祭祀教育合一的复合空间(图10)。

结语

文庙作为我国皇权社会时期的特有建筑类型,是古代儒家礼制和封建等级制的集中体现。文章从文献学的视角对其空间形态演变的过程进行梳理,认为在文庙的空间组织和流线安排上,集中实现了政治、宗法、社会、文化等意识形态的要求。虽然现在文庙的教育功能已丧失,但是作为权力与礼制映像的文庙空间,其平面布局从侧面反映了古代城市营建制度。另外,在国家大力倡导传统文化复兴的社会背景下,深入挖掘以文庙等传统建筑的潜在价值,发挥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效用,实现对历史性建筑的再利用已成为今后的关注重点。

图、表来源

图1:康熙四十三年宁阳县志;

图2、11:乾隆八年宁阳县志;

图8:万历二十四年兖州府志;

图9、13:光绪十三年宁阳县志;

表1:根据光绪十三年宁阳县志绘制;

其余图表均为作者拍摄或绘制。

摘要:地方文庙是古代城市平面和空间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古代城市营建制度的集中反映。文章首先借助历史文献对文庙的形成、发展进行梳理,然后通过地方志的记载厘清了宁阳文庙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脉络,最后总结出地方文庙空间形态演变的三个阶段:一是由开放的单体建筑走向封闭的院落空间;二是由单进的院落空间走向多进的序列空间;三是由简单的祭祀空间走向祭祀教育合一的复合空间。

3.吉林市文庙博物馆 篇三

19至1922年经吉林省督军兼省长鲍贵卿主持重修,历时三年峻工。此次重修的庙内建筑有照壁、“文武官员到此下马”石“坊、根星门、东西辕门、辕门上悬吉林提学使曹广祯所书“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匾额。至此,吉林文庙建筑布局完善。这座文庙,四周红墙高达3米;南北长221米,东西宽74米,占地16354平方米。主体建筑按正南北中轴线排列。院内共有殿堂、配庑64间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

吉林文庙主体建筑坐北朝南,构成三进院落,院外照壁前面原有石狮子一对,两侧道旁原有“下马碑”各一,照壁北面两侧有东西辕站,照壁后面正中有泮池,状元桥、根星门)棂星门的后面是大成门,穿过大成门是大成殿。在大成门和大成殿的两侧还有东西配庑,

资料

这座文庙规模之宏伟,建筑之精细,工艺之精巧,在东北地区可谓首屈一指,而且全国也相当有名。

文庙落成后经过多次维修:民国十四年(1925年),由吉林省长王维宙主持维修;伪康德元年(1934年),由伪吉林省长李铭枢主持维修:伪康德三年(1936年),伪文教部拨款维修大成殿;伪康德十年(1943年),由伪吉林省长金名世主待进行规模较大的`维修。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吉林文庙于1961年被公布为吉林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后, 1965年经原吉林省委书记郑季翘同志批准并拨款,从北京购黄琉璃瓦黄聘请北京古建技师,对大成殿进行串瓦,彩绘维修。

4.建水文庙导游词 篇四

作为一名专门引导游客、助人为乐的导游,常常要根据讲解需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具有形象、生动、具有感染力的特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导游词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建水文庙导游词,欢迎大家分享。

文庙又称孔庙,是中国古代用于祭祀孔子和推广儒家教化而兴建的重要礼制性建筑,几乎遍布全国各地。据史料记载,明代全国就有府、州、县三级文庙约1560所,清代则增至1800多所。

建水文庙始建于元朝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经历代40多次扩建增修,占地面积已达114亩,其现存规模、建筑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都仅次于山东孔子家乡的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全国大型文庙中名列前茅。建水文庙历经700余年能得以比较完好地保存下来,为人们研究我国古代尊孔崇儒的历史,研究传统的建筑艺术创造了极其宝贵的条件。现已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水文庙完全依曲阜孔庙的风格规制建造,采用南北中轴线对称的宫殿式,东西两侧对称布置多个单体建筑。原主要建筑有包括一池、二殿、二庑、二堂、三阁、四门、五亭、五祠、八坊等共37个,现除杏坛、射圃、尊经阁、文星阁、敬一亭和斋亭被毁外,其余31个建筑都得到较为完好的保存。整个建筑宏伟壮丽,结构严谨,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为建水这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建水文庙建筑群坐北朝南北分布,纵深达625米,共分七进空间。

第一进空间从万仞宫墙(红照壁)至“太和元气”坊。“太和元气”坊是文庙的单体大门,属四柱三楼三门道木牌坊。

太和元气坊门头上的“太和元气”四个贴金大字,是赞美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万物。次间木栅栏门的门头板上,刻有清雍正年间重修此坊时临安府主要军政官员的名字,左为文职官员,右为武职官员。石砌须弥座夹杆石上雕刻有龙、狮象,这是建水文庙不同于其它文庙的石作

学海特色之一。“太和元气”坊后是泮池。俗称“学海”,自明弘治年间拓为椭冠。泮池北端筑有一小岛,上建“思乐亭”,岛堤间由一座三孔石桥相连。“思乐亭”亦名“钓鳌亭”,有勉励生员奋发努力,日后功成名就,犹如钓得深海中大鳌之意。人们来到这一引导性空间,第一眼就可以看见“学海文澜”和均衡对称的牌坊群落,给人们一种襟怀开阔、如入圣殿的感觉。

第二进空间为“太和元气”坊至月台边。进入“太和元气”坊,迎面便是一尊3米多高的孔子铜像,令人肃然起敬。像后碧波荡漾的泮池,象征孔子的思想犹如汪洋般宽广、浩瀚和深远。

义路坊从下马碑开始,进入“礼门”、“义路”坊、“洙泗渊源”坊前半圆形月台广场,为第三庭院空间。二、三进空间为建洙泗渊源坊水文庙最大的游憩活动园林庭院环境空间,在这里可将远山近水,如画风光,尽收眼底,让人不由赞叹我国传统园林的奇巧与壮美。

第四进庭院空间为“洙洒渊源”坊至棂星门及横向对称的“德配天地”、“道冠古今”、“贤关近仰”、“圣域由兹”四座牌坊及碑廊,是文庙园林气氛甚浓的历史文化碑刻展示区。棂星门东西两侧为碑林,其间立有石碑数十块,记载了明清重修文庙的情况,是研究中原文化及儒家思想在边疆传播的重要历史资料。

从棂星门至大成门为第五进庭院。棂星门的四棵中金柱穿屋顶而出,高出屋脊两米余,柱顶上罩明代盘龙青花瓷罩,下段裸柱上有木制饰物,这是全国文庙中罕见的建筑形式。五进庭院正中是专为纪念孔子办学设教

杏坛建造的杏坛,内用斗八藻井,瓦用黄色琉璃瓦,彩绘金龙和玺,规格很高。坛内竖明代“孔圣弦诵图”石碑。杏坛左前有奎星阁;左后有名宦祠、金声门,右后有乡贤祠、玉振门。奎星阁、文昌阁供奉“奎星星君,文昌帝君”,取“奎主文章,魁星点斗,文运昌盛”之意。乡贤名宦祠是为祭祀建水古代有名望的乡绅、贤人和纪念古代建水籍在外地做官的`名人而建的祠堂,属于地方文庙的特有建筑。

大成门以内至先师殿及两庑两耳围合的第六进庭院空间,是文庙的核心和重点。此庭院由大成门、先师殿、东西两庑、东西碑亭、东西两耳组建成气势恢宏、格调高雅、金碧辉煌的方形建筑群体,营造出文庙特有的建筑意境。院内还有相传植于元代的古松、古柏,植于明代的山茶和植于清代的金银桂。院内的一对伏坐石雕白象,上驮一米多高的青铜花瓶,其造型体现了中原文化、边陲文化和东西亚文化的交相辉映,取意为“象呈升平”。

5.云南建水文庙导游词精选 篇五

建水文庙完全依曲阜孔庙的风格规制建造,采用南北中轴线对称的宫殿式,东西两侧对称布置多个单体建筑。原主要建筑有包括一池、二殿、二庑、二堂、三阁、四门、五亭、五祠、八坊等共37个,现除杏坛、射圃、尊经阁、文星阁、敬一亭和斋亭被毁外,其余31个建筑都得到较为完好的保存。

建水文庙整个建筑宏伟壮丽,结构严谨,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为建水这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6.清代辽沈地区文庙的庭园景观环境 篇六

1. 文庙建设及沿革

辽沈地区建设文庙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后汉书·陈禅传》记载:陈禅“拜辽东太守,禅于学行礼。”《后汉书·礼仪志》记载:“郡县道行,乡饮酒礼,于学校皆祀圣师周公、孔子,是辽东至后汉已祀孔子。”《新唐书·礼志》上记载:“贞观四年诏州县学,皆作孔子庙……。”当时的辽阳属玄菟郡,古称襄平,而陈禅行礼的地方在辽东郡制下的襄平,也就是现在的辽阳,在这里建设了东北地区最早的文庙用于祭祀孔子和周公。由上文可知,辽沈地区数千年来一直受到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意识——儒家文化思想的浸润,其文化历史也是十分悠久。

根据《奉天通志》记载,辽阳文庙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明末被毁,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重建,在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再次被毁,至清宣统二年(1910年)由乡绅捐资恢复重建。辽阳文庙位于城内东南角,南北长七十七丈五尺,东西宽十二丈,建筑群呈南北走向,当时建有戟门、棂星门、大成殿、崇圣祠、忠孝祠、贤良祠、泮水池、碑楼,以及一些附属建筑。院内有古松十几株,树干大可数围,正殿后有东山一座,高三四丈,上建启圣祠[1]。从以上的描述可以了解到,辽阳文庙建筑雄伟、殿堂巍峨,庭院幽深,有着浓郁的园林化氛围(见图1,图2)。

盛京(沈阳)的文庙历史也很悠久,据《全辽志》记载:“沈阳中卫儒学,正统三年(1438年)都御史李濬奏设。”清代盛京文庙位于沈阳方城的东南隅,建于清天聪三年(1629年),是与清代盛京都城同时期建设的。其整体建筑布局呈东西长、南北短的长方形,占地面积约4800平方米。清代康熙和乾隆时期,儒家文化备受重视,盛京文庙得到多次的增建与扩建。从康熙五年开始增建学宫及启圣祠、东西庑、明伦堂、仪门及东西角门、学署等建筑;至康熙四十九年,已将三间圣殿扩建至五间,并增建大成门、启圣门、照壁,义路礼门各一座,修建了二百丈长的围墙,并在学宫外设立下马碑,同时增建名宦祠、乡贤祠[2]。至此,一座布局严谨、疏密有致、规模宏伟的文庙呈现在世人面前。

清代辽沈地区不仅在较大城市建设文庙学宫,在一些较小的府县也有建设。例如,沈阳地区的新民县虽是一个小城镇,但文庙学宫的设置一应俱全。据《奉天通志》记载,新民文庙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在县城南段,占用地基东西约二十丈,南北约十五丈,大成殿三间、崇圣祠三间,东西庑各三间、棂星门一、泮水池一、池上建石桥如半规形。东西戟门二,照壁长七丈四,围垣墙。”这座小县城的文庙虽然在规模比不上辽阳和沈阳的文庙,却也是规制整齐、布局严谨,学宫内的书声朗朗,呈现出一派浓郁的文化气息。

2. 学宫与文庙

文庙是中国古代城市建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与文庙紧密相依的学宫往往位于文庙之内或附近,并常与于与文庙同时落成。例如,铁岭最早的文庙就建在银冈书院内,后来才另建文庙,和书院分开祭祀孔子[3]。(见图3)沈阳文庙最初便是分为东西两院,东为圣庙、西为学宫,俗称左庙右学的布局,这种布局是明清时期常见的文庙型制。新民县的文庙建筑群也是左庙右学,即东庙西学,故而形成了东西长,南北短的总体布局,这也是由于学宫与文庙共存,以东为尊的原因。而辽阳文庙布局却是正好相反,西为圣庙、东为学宫,是参照曲阜孔庙的形式设置的,这种布局在南宋时期比较常见,由此也可看出辽阳文庙建设历史的悠久。

一般来说,随着文庙的落成,众多官办民办学校也会纷纷在文庙周围建校兴学,形成以文庙为中心的教学与文化区域。闻名全国的辽东三大书院:铁岭银冈书院、沈阳萃升书院、辽阳襄平书院,就是与当地的文庙相邻,共同成为城市的文化象征。

3. 文庙景观环境的特点

从严格的意义来说,由各种殿堂建筑和树木、碑碣、泮水池组成的文庙庭园景观环境,与文化历史底蕴深厚的中原地区文庙景观环境相比较,显得粗放而简单,很难被称作园林。然而,学庙殿堂的雕梁画栋,泮水池内的清波荡漾、荷叶田田,加之泮池上的古朴石桥,学馆书舍间掩映的杨柳青杨与苍松翠柏,使整个庭园景观呈现出一番别样风景,更显示出关外文庙学宫的景观环境粗犷厚朴,别具一格。

据史料记载,辽阳文庙历史上曾“拓其南方垒土为山,凿泮池,……筑台增建尊经阁五间”,在日俄战争之后重新恢复的辽阳文庙,院内尚有“古松十数株,大数围,盖前明遗物”,并且在“正殿后有东山一座,高三四丈……”通过这些记载可知,当年的辽阳文庙内设有人工构筑的假山、水池,其环境布局颇合风水堪舆形势。而其院内枝繁叶茂的巨大松柏所形成的苍郁幽深的空间景色,更是将辽阳文庙的整体环境渲染得秀美典雅、古朴庄重。十分可惜的是,辽阳文庙如今已完全消失,当年的古朴与清幽只能任凭后人想象了。

盛京(沈阳)的文庙在整体形制上与辽阳文庙相同,但在规模和建设内容方面,成为了当时东北地区最大的文庙,自康熙到乾隆年间都有增建。盛京文庙规模宏大,曾有九位清朝皇帝为之题写匾额,每年两次的祭孔活动,盛况空前。从现存的清末沈阳老照片中,可以一睹当年这座东北地区规模最大文庙景观的风采:殿堂建筑巍峨庄严,亭台楼阁装饰华美,庭园布局工整严谨,院内古木参天、松柏苍翠(见图4),文庙山林之庄严尊贵气质风度令人肃然起敬。

新民的文庙与上文提到的两座文庙相比,建设规模上就差得相当多了,然其规模虽小,却规制完整,不失庄重典雅风韵,特别是在文庙的景观环境方面,也有着自己的特点。新民文庙有“泮池一,池上建石桥如半规形……照壁长七丈四……”短短几句描述,便将这座小县城文庙的景观环境勾勒出来。新民民间有凿池养鱼种荷花的习惯,这里的泮池自然少不了荷花莲叶摇曳其间,而一座“如半规形”的石桥飞架其上,更增添了古朴雅致的风度,与绿树掩映下的殿堂、亭舍一起,共同构成了一处幽静雅致的学庙园林。

遗憾的是,上述的三座文庙均于日俄战争时期被毁,其后虽有部分修复,但都难以恢复当年的繁盛情景了,到了民国后期,文庙的建筑也都已损毁殆尽。如今在辽沈地区能够看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文庙建筑群是兴城文庙(见图5),但其在规模型制上仅相当于上文提到的新民的文庙规模,而辽阳和沈阳的文庙在规模则要大出兴城文庙许多。不过,倒是可以从现存的兴城文庙园林中,一窥清代东北地区文庙景观环境的一斑。

4. 文庙园林化景观的构成要素

清代辽沈地区的园林景观,大多表现为园林风格粗犷奔放,较少刻意经营的园景。因此,这一时期辽沈地区的文庙和书院园林,更多的是建筑与庭园绿化所形成的园林化的景观环境。文庙园林属于寺观园林范畴,森严殿宇、高大松柏、袅袅香火、古碣残碑,构成了文庙园林庄严肃穆的景观环境。然而,当年文庙庭园内外的景观环境具体情况如何,史书上的记载大多语焉不详,唯有从有限的一些文字记载,以及现存的部分清末民初老照片中获得当年文庙园林景观构成的情况和信息,并以此作为辽沈地区文庙园林景观研究的佐证。

由现有资料可知,辽沈地区的文庙园林景观中,植物景观占有重要地位。通过《盛京通志》中所记载的辽阳文庙院内“古松十数株,大数围,盖前明遗物”“正殿后有东山一座,高三四丈……”等内容可知,文庙内的园林景观以植物景观为主,而植物的主要品种是枝干苍劲挺拔、四季常青的松柏类植物,其间也穿插有槐树、杨树或柳树的种植,但仍以松柏植物景观为主体,这也寓意着孔孟之道如松柏长青、万代流传之意[4]。从一些沈阳、辽阳的老照片中,以及现存的兴城文庙的景观环境现状,都可以看到文庙庭院中植物景观以苍松翠柏为主体,形成了既显得庄严肃穆而又幽深雅致的园林景观环境。

在文庙庭院中,一些小型建筑具有着园林建筑的特点,与绿化环境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浓郁园林韵味的环境。在辽沈地区的文庙中,常常设有记录文庙历史和功德的碑亭、记载先贤或名人故事的劝学廊、更衣亭、祭品亭等建筑,这些建筑不同于文庙内主要殿堂建筑的高大森严雄伟,而多是采用小木作建筑的形式,造型轻巧活泼,以绿化景观稍加点缀便可具有园林意趣,因而文庙园林化景观氛围的形成,与此大有关系。

泮水池与状元桥虽是中国传统孔庙内固定的规制,但这二者的形象却是文庙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泮池虽然面积较小,但池内碧波荡漾,反映出天光水影;如彩虹般飞跃其上的状元桥,雕栏古朴、意蕴深长。有些泮池内还育有游鱼、青萍或荷花,为幽雅肃穆的文庙庭园景观加入了清新活泼的气氛。而一些有意无意间形成的建筑形象或装饰也成为了园林景观的组成部分。例如,为节省用料而形成的带有花砖洞的围墙、主院与跨院间的圆洞月门,具有满蒙风格的建筑与梁上彩画,都为辽沈地区的文庙园林增添了浓郁的东北文化风韵。

5. 文庙景观的地域文化特色

辽沈地区在历史上多是作为塞外边陲地区而存在,文化底蕴难以和关内的中原、江浙等地区相比。尽管沈阳曾作为清初的首都进行过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并成为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5],但由于其历史发展和文化积淀较为薄弱,再加上气候的影响因素,中国古典园林许多形象特征难以充分体现,容易令人产生辽沈地区缺少园林的观念。事实上,辽沈地区的园林景观有着独特的景观形象和地域文化特点。

东北地区严寒气候特点对园林中植物品种的选择影响较大。中国传统园林植物景观“岁寒三友”——松、竹、梅,在辽沈地区能生存的只有其中的松树类,而中原地区常见的园林常绿阔叶植物品种,无一可在东北种植成活,因此,东北地区的园林植物景观略显单调。然而,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使得这一地区植物季相特征鲜明:春日繁花似锦、夏日绿荫如盖、秋日山叶灿烂,冬日银装素裹。特别是冬日庭园青松瑞雪交辉的情景,展现出东北地区特有的既粗犷豪迈而又不失典雅清幽的园林气质(见图6)。

辽沈地区园林特有的风格鲜明、色彩艳丽的建筑彩绘,用于驱散或减弱冬季园林中的凋零气氛。郝浴建银冈书院园林时,将草亭的“圆户亮格”涂成朱红色,目的就是在冬日万木凋零、白雪皑皑之时,用亭廊的亮丽色彩振奋观览者的心情,形成园林中轻松活泼的可观赏景点[6]。因此,北方建筑上色彩艳丽内容丰富的彩绘,弥补了冬日绿色植物景观的不足,形成了严寒季节北方园林中的亮丽风景。从现存的一些珍贵老照片中可以看到,辽沈地区文庙建筑彩绘,其色彩丰富艳丽的程度,几乎不逊于世俗建筑,故而能够在冬日寒风凛冽的时节,与纷飞瑞雪、挺拔苍松共同勾画出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寒地园林图景。

辽沈地区民族众多,满、蒙、回、汉、朝鲜、锡伯等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民族文化在此融汇交流,形成了关东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即使在宣扬儒家文化的文庙中,地域文化特点依旧非常鲜明。不仅具有东北地域特点的建筑形式,在建筑彩绘方面,大量吸收并融合了满、蒙、回、汉等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特色鲜明的图案、色彩和符号。彩绘内容既有民间常见的、具有吉祥寓意图案,也有汉族文人喜爱的山水花鸟和名人典故,这使得文庙建筑的彩绘图案色彩变化丰富,内容生动活泼。这也反映出东北地区各民族人民生活上和睦相处、文化上相互交融的特征[7]。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园林植物的地域特征鲜明,园林骨干树种多采用高寒地域常绿植物,如松、柏、杉科树种,形成庭园常绿植物景观。

二是园林建筑彩绘丰富,色彩艳丽,意在以鲜艳的建筑色彩丰富冬季北方园林的视觉观感,这也是北方园林建筑常用的造景方法。

三是虽也有一些亭廊等园林建筑的建设,但数量较少,大多是一些具有特定功能的、小木作的附属建筑可起到建筑景观小品的作用,如文庙的碑亭、碑廊、泮池、泮水桥等等。

四是体现了多民族融合的文化背景和地域特点,具体表现在建筑格局、园林风格、以及园林建筑的彩绘图案形象方面。

6. 结语

辽沈地区的园林属于中国北方园林类型,是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的组成部分。尽管清代辽沈地区的园林历史和园林文化的积淀较为薄弱,园林景观的内容和形式显得简陋和粗放,但其所表现出的地域与文化特色却十分独特,既有北方寒地园林的景观特色,也显示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与东部地区多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的特点。

辽沈地区的文庙景观环境,虽然在内容和形式上比较简单粗放,但总的来说仍不失中国古典园林的风韵。在东北地域气候、地域文化的影响下,融合了多民族文化特点的园林建筑与装饰、代表地域特色的园林植物、季相景观和当地建筑材料等要素,其所构成的清代辽沈地区寒地园林,受到了中原地区传统园林文化深刻影响。

摘要:清代辽沈地区在园林艺术和园林文化方面的积淀较弱,但所表现出的地域与文化特色却十分独特,既有北方寒地园林的景观特点,又不失中国古典园林的风韵。文庙的建筑与装饰、具有地域特点的园林植物、季相景观和当地建筑材料等,这些要素构成的清代辽沈地区园林,深受中原地区传统的建筑与园林文化的深刻影响,并显示出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的特点。

关键词:辽沈地区,文庙,庭园景观,文化背景,地域特点

参考文献

[1].(清)吕耀曾等修、魏枢等纂、王河等增修.(乾隆)盛京通志48卷[M].

[2].(民国)王树楠,吴延燮,金毓黻.奉天通志[M].东北文史丛书编辑委员会.1983.

[3].(民国)黄世芳,陈德懿.铁岭县志[M].台湾:成文出版社.1974.

[4].辽沈书社编.辽海丛书[M].1985.

[5].沈阳市城市建设管理局编.沈阳城建志1388-1990[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5.

[6].沈阳市图书馆编.沈阳地方文献书目总览2013年版[M].沈阳:沈阳出版社.2013.

7.泉州府文庙导游词经典 篇七

北宋太平兴国初(976-981)移建今址。北宋大观元年(11)建泮宫门。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按照“左学右庙”(即东学西庙)建制,重建明伦堂、大成殿、东西两庑,南宋嘉泰元年(12)建棂星门。总占地一百多亩。

主体建筑大成殿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结构。面阔7间35.3米,进深5间22.7米,斗拱抬梁式木结构,以48根白石柱承托,正面有浮雕盘龙檐柱8根,风格古朴,在全国现存文庙中甚属罕见。殿前砌露台,台明嵌有仰莲、复莲、扶桑、山茶、牡丹、芙蓉等辉绿岩石浮雕。台下通道、拜庭,两旁古榕垂荫,庭外为半月形泮池。上有元代建的泮桥,梁式石构,中部拱起,两边有石构护栏。

大成殿前东西两侧筑有东庑和西庑,全长112米,宽10米。两庑前正中为大成门三开间,二进深,左为金声,右为玉振,三门联成一体,宽60米,深10米。门外为露埕宽66米,深60米,可容数千人,左右为礼门、义路。西面临中山街建有泮宫门。庙东有明伦堂七开间,宽36.8米,五进深21.4米,前有宽深36米的露庭,东西两书斋,庭前有方池宽29米,长43.8米,中有4米宽的石桥,围以石护栏。外为育英门,再往东原存有尊经阁和名宦、乡贤祠等建筑。

文庙内设有“泉州府文庙文物陈列馆”、“泉州历史名人纪念馆”、“泉州古代教育展览馆”。

“泉州府文庙文物陈列馆”设在大成殿内,正中有孔子塑像,两旁有四配十二哲画像。主要文物有传世祭孔乐器、舞器、礼器等。其中六件青铜豆铸有“乾隆十一年台湾知府蒋元枢捐造,贡生蒋鸿皋监制”和铸有“同治六年五月铸,州同御即造,训导郑秉经郊行李树监铸”及“台湾北路淡水同知严金清谨制”的铭文编钟。是研究泉州文庙与台湾文庙的历史渊源关系的实物资料。

“泉州历史名人纪念馆”设在文庙西庑,陈列有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文化名人三十八位。这些人物从各个历史时期反映出泉州人文荟萃、人杰地灵,在政治、文化、经济、军事以及海外交通、国家统一等领域为社会以至世界作出重大贡献。展品使用现代彩色腊像工艺制作,配以精制各时代服饰,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8.吉林导游词 篇八

南湖公园位于长春市内,总面积222万多平方米,是市内最大的公园,为全国第二大园,仅次于颐和园。且花园特色鲜明。

南湖公园水面面积达92万平方米,湖水清澈,岸柳低垂、曲桥亭榭,胜似江南。每逢盛夏和初秋,这里都要举办灯会、民俗风情展等各类活动;冰封时节,在白茫茫的湖面上举办的冰雪活动花样繁多。特别是狗爬犁和骆驼爬犁,满载着游人的笑声……是消遣休闲的好去处。

从空中俯瞰南湖公园,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全貌,形似哑铃状,东西窄,南北长,水域面积96公顷,与北京颐和园水域面积相似。南湖公园是长春市区内面积最大的公园。

有关南湖公园的规划,开始于日本人制定的《大新京都市计划》。在这份计划中,日本人设想,根据城市自然环境,降雨量,利用伊通河的几条小支流,筑坝形成人工湖,然后实行分流制排水,即污水排入伊通河,雨水存贮于人工湖。南湖公园正是基于这种设想,利用了伊通河支流兴隆沟的水源,于1937年沿今天的工农大路修筑了这条高10米,长800米的拦河坝,最终形成了今天这个人工湖。 今天早上,天气晴朗,阳光明媚,秋高气爽,老师高兴地走进教室,对大家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去秋游,大家请去操场排好队,坐车去南湖公园。在车上我心里非常激动,好想转眼间就能到达目的地。

一到南湖公园,远远就可以看到四个鲜红的大字,这就是原省长朱森林的题字“ 南湖公园”。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门口的建筑物像张开的一双巨手,欢迎着四面八方的来宾。

9.吉林文庙导游词 篇九

郑州文庙尊经阁因为年久失修,室外柱子、栏杆等表面油漆空鼓、起翘、裂纹、褪色严重,破败不堪,不仅影响该建筑的观瞻,而且影响该建筑木结构的安全。

2014年10月,为了解决尊经阁存在的问题,郑州市商城遗址保护管理处对尊经阁进行了油漆维修,要求按“一布五灰”的古建传统施工工艺进行。由于预算原因,决定用现代调和漆进行构件的罩面。

油漆准备工作如下:

搭架施工人员根据情况搭设了围绕尊经阁的钢管脚手架,以确保施工安全。

除漆施工人员首先用斧、挠钩等工具对原来的油漆进行清理。在清理的过程中,要求细致、仔细,既不能伤到原来的木柱、栏板、彩画,还要将原来的油漆清理下来。整个过程需要持续一段时间,这是保证下道施工工序顺利开展和工程质量的需要。

在全部清理完成后发现,原来的柱子都存在较大的裂缝,夹层中有一根柱子裂缝非常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施工单位首先按照传统木柱的加固方法对木柱进行了加固处理(在木柱上刻6毫米深的槽,用扁铁对木柱进行了加固,并且使扁铁不外露,这是保证油漆施工质量的关键步骤)。

在扁铁加固完成后,对木柱和门窗的各种小裂缝进行楦缝处理,检查所有的木构件,看到楦缝已经完成后,真正的油漆准备工作已经完成。

油漆的工序是:

汁浆为了使木质构件与油饰表皮结合稳定、牢固,做汁油浆一道,以1油满∶1血料∶20水调成均匀油浆,不宜过稠,用糊刷将木构件全部刷到(缝内也要刷到),使油灰与木构件衔接更牢固。

捉缝灰油浆干后,用扫帚将表面打扫干净,以捉缝灰,用铁板向缝内捉之(横液竖划),使缝内油灰饱满,切忌蒙头灰(就是缝内无灰,缝外有灰,叫蒙头灰)。如遇铁箍等金属构件,必须紧箍或连接牢固,并将铁锈除净,再分层填灰,不可一次填平。木柱有缺陷者,以铁板衬平借圆,满刮靠骨灰一道,如有缺少角者,应照原样衬齐。线中边角处须贴齐。干后,用金刚石或缸瓦片磨之,并以铲刀修理整齐,以扫帚扫净,并以水布掸之,去其浮灰。

通灰上麻或布(本项目使用材料为布),为了防止木材本身变形等应力产生破坏作用,致使油饰表面开裂,故采用上布工艺,来保证油饰表面稳定、牢固、不开裂。捉缝灰、油满施工,干后用砂纸磨之,要精心细磨,以扫帚打扫,以水布掸净,以铁板满刮通灰一道,不宜过厚。如有线脚者,再以中灰扎线,压布或麻,干后以金刚石或缸瓦片磨之,使麻茸浮起,但不得将麻丝磨断。用扫帚打扫,以水布掸净,以皮子将压布灰涂于麻上,要来回扎实与麻结合。

中灰通灰干后用砂纸打磨平整,要精心细磨,以扫帚打扫,以水布掸净,上中灰一道,不宜过厚。如有线脚者,再以中灰扎线。

细灰干后用砂纸磨平,再用砂纸打扫,以水布掸净,而后再汁水浆一道(净水),用铁板将边角、边框、上下围脖、框口、线口以及不下去皮子的地方均应详细找齐。干后再以同样材料用铁板、板子、皮子满上一道(平面用铁板,大面用板子,圆者用皮子),厚度不超过2毫米。

钻生磨细,即要求精心细磨。钻生,就是浸生桐油,干后以细金刚石或停泥砖精心细磨至断斑。要求平者要平,直者要直,圆者要圆,以丝头蘸生桐油,跟着磨细灰后的工序随磨随钻,同时修理线脚及找补生油(柱子要一次磨完、一次钻完)。

油饰油饰材料柱子采用硝基磁漆;木地板采用硝基木器清漆。主要油饰柱、木栏杆、木装饰品、木地板等。

油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点:

桐油熬制因为采用的是传统工艺,所有桐油的熬制是工程成败的关键,关系着地仗做好后是否开裂和保证跟木柱之间很强的黏和力。

猪血发制猪血的发制,要求采用新鲜的猪血,这样发制出来的猪血有韧性、黏结性强。

油漆调制油漆的调制比例,是传统地仗制作的关键步骤,如果用油过多,则材料不易和木柱黏结,用油过少则地仗材料不结实易开裂。这几项技术,是和现代的油漆泥子完全不同的工艺,都需要专业师傅进行操作,所以专业性非常强。

表面油饰的施工一定要在地仗完全干燥后进行,这样能保证油饰的质量。

尊经阁木柱采用的是大红色的油漆,门窗和木地板采用铁红颜色。修葺完成后,整个建筑看上去大气、庄重,很有魅力。

10.吉林旅游导游词 篇十

吉林旅游导游词篇1

吉林文庙位于风景秀丽的松花江畔,是吉林省最著名的古曲建筑群。吉林文庙南北长221米,东西宽74米,占地16364平方米。主体建筑按正南北中轴线排列。院内共有殿堂、配庑64间。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吉林文庙规模之宏伟、建筑之精细、工艺之精巧,不仅在东北三省数一数二,而且在全国也相当有名。

吉林文庙的前身是乾隆元年(1736年)由乾隆皇帝亲下圣旨兴建的。1907年,吉林巡抚朱家玉和提学使吴鲁,鉴于原来的文庙殿堂简陋,不足以尊孔展敬,遂聘江苏训导管尚莹去江宁考察文庙(即南京夫子庙建筑),取回图样,在朱家宝的主持下,于东莱门外择定新址(即现址)拓地兴修,经两年多的时间,于宣统元年(1909年)文庙的主要建筑——大成殿、崇圣殿、大成门和东西配庑和围墙等全部建成。

文庙主体建筑坐北朝南,构成三进院落。院外最南面的垣墙称照壁。此墙比其余三面的墙高大、坚厚,长30米,高5米。据说当地不出状元不能将照壁辟为大门。因吉林文庙落成后已废除科举,所以清至民国年间一直没有开辟正门,人们进出文庙只能走东西辕门。照壁前面东西建成有砖楼各一,其中有“文武官员到此下马”石碑二,以示路人对孔子的尊崇。东西辕门呈牌楼式建筑,为木柱、锡顶、瓦盖,对开红漆大门,其上分悬吉林提学使曹广桢书写的“德配天地”、“首冠古今”匾额,每年的祭孔活动都要从此门进出。泮池,是用青砖砌成,形如弯月,故又称月牙池。状元桥,是花岗岩石构筑的单孔雕栏拱桥,横跨泮池之上,据说只有状元才有资格从此桥上通过。

棂星门,在状元桥的北面,是一座由四根花岗岩石柱组成的牌坊,每柱顶端均有“神兽”,牌坊的横梁正中有“棂星门”三字。所谓“棂星”,即是古代传说的“文曲星”,让“文曲星”和“神兽”为孔子守大门,是将孔子神化的象征。楼星门之后有石碑两通。

大成门,是棂星门北面进入主院的过厅,为五开间、歇山式庑殿顶、黄琉璃瓦屋面建筑,脊为高浮雕式龙凤脊,明柱,左右有山,前后无墙。是文庙的主体建筑之一。

大成殿,在二进院落的正中,是全庙的中心建筑。面阔11间。东西长36米,南北宽25米,高19.64米。双重飞檐、歇山式庑殿顶,错落有致,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整个建筑,可与宫殿媲美。殿内正中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信朱地金字木质牌位,两侧分别供奉孔子弟子——“四配”和“十二哲”木质牌位。

崇圣殿,是孔子的家庙。供奉孔子五代祖牌以及历代衍圣及其夫人绢质绣像。

大成殿东西两侧配庑为“先贤先儒祠”分别供奉七十九先贤和六十八先儒的木质牌位。

吉林旅游导游词篇2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这个地点旅游。

这个地点是一片沃土,远在四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

1951年,在长春地区的榆树市发现人骨化石一批哺乳动物化石。出土物证明,早在远古时代,在长春这片土地上的古代人类已进入了智人时期,属旧石器晚期,母系氏族社会初期。1984年,在农安县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人类的居住遗址,原始农业已特别发达,并掌握了原始纺织技术,已进入着装时代。

长春地区最早出现的都市是“夫余王城”。从东汉到西晋,夫余族国家一直臣属中原王朝。公元493年被北方勿吉族所灭。公元494年,夫余王为勿吉所逐,率妻孥投奔高句丽,从此国亡。北魏至高初,高句丽富强。本来的扶余故都为高句丽的扶余府。公元668年,唐破高句丽。

自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之后渤海人兴起,族建立了渤海国。今长春地区属西京夫余府和莫页颉府夫余府,府治在今长春市迤南。北宋时期,建立了辽帝国,并设辽东京道黄龙府(今农安县城)。北宋末年,公元1114年9月,女真族各部不堪统治者压迫,其首领完颜阿骨打起兵抗辽,1115年攻破黄龙府。阿骨打即称帝,国号金,年号收国元年。并于1140年改黄龙府为济州。辽金时代是长春地区历史上最繁荣的时代,金国曾多次进犯中原,公元1126年,金兵掠宋朝徽钦二帝北走,曾把他们一度软禁于此。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曾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军痛饮耳”。指的一定是这个黄龙府。公元1234年,金为蒙古所灭,1271年蒙古族政权改国号为元。这一带成为蒙古游牧之地。1644年清兵入关时,今长春地区的蒙古族人口与满族人口皆为八旗编制。清王朝建立柳条边,履行封禁政策,爱护关外陵寝,爱护皇家围场,保证江北贡品人参、貂皮、东珠、鹿茸等资源、防止各族人民流动迁徒,防止汉人进入开发并爱护满族骑射尚武的风俗。时光流逝,这个地点曾创造过光辉的文化和物质文明;几度沧桑,这个地点曾是厮杀和征战的战场。这个地点的历史遗迹,默默地陈诉当年往事和千秋功过。

吉林旅游导游词篇3

各位朋友:

大家好,接下来我们要去游览的景点是吉林市的陨石博物馆,到那里去看一位来自遥远外星的神秘朋友——吉林陨石。

吉林陨石是我们江城世界级的旅游资源被称为“宇宙使者,天外来客”。它是在1976年3月8日陨落到吉林市的,这次陨石的坠落相当于1.7级的地震。

当天有众多的百姓亲眼目睹了陨石降落的一幕,据他们回忆说,最处是在天空东北部突然出现一个红色的火球,光芒四射,极为耀眼,此满月还要大。在火球的后面拖着一束光带,夹杂着滚滚的浓烟。

火球在远行过程中,由于巨大的温度以及受外力作用,陨石体产生过多次爆炸,当陨石的主体在吉林市龙潭区金珠乡上空发生爆炸时,一个黄色的大火球突然发出强烈的闪光,随之冲出三个小火球,带着光束鱼贯向西南飞行,这就是吉林陨石中最大的三块陨石。现在被命名为吉林一号、二号和三号陨石。吉林陨石降落在了吉林市和永吉县附近方圆近五百平方公里的平原区域内。

吉林一号陨石落在了吉林市永吉县桦皮厂镇靠山村十社,3月8日在北方,天气刚刚变暖,一号陨石穿透了1.7米的冻土层,遁入地下6.5米,坑口直径为2.1米,当时距事发现场最近的目击者亢永春老人回忆,吉林一号陨石落地后,从远处看,翻滚的烟尘逐渐形成小磨菇云,高约50米,烟尘浓度极大。被溅出的碎土块,最远可达150多米。

吉林陨石雨刚一降落,吉林省吉林市中科院组织了“陨石雨考察小组”,对它进行调查,当时共收集到较大陨石138块,总重量为2616公斤,现已被吉林市博物馆收集展出,从一号陨石坑内取出的陨石净重是1775公斤,体积为117x93x84立方厘米,是目前石陨石中最重的一块。

陨石带来丰富的太阳系天体形成演化的信息,对它们的实验分析将有助于探求太阳系演化的奥秘。

太阳系是由恒星太阳、行星、慧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组成太阳系的行星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等九大行星和数量众多的小行星,小行星大多数集中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时常会有一些特殊轨道的小行星偏离轨道。

因为有这些特殊轨道的小行星,宇宙间便产生了一些星球间的碰撞,有爱好天文学的朋友一定知道,在每年十一月中旬的时候,按照地球的运行规律,地球应穿过坦普尔慧星轨道,由慧星尾部喷发出细小的尘粒而散落在轨道上,正好与地球迎面相撞,同一时间,在地球上我们就可以看到一场十分壮观的流星或流星雨。

吉林陨石就是因为这种星与星的碰撞,而陨落到地球上的,据天文学家推算,吉林陨石这位“宇宙使者,天外来客”,本是47亿年前形成的,直径约为440千米的一个小行星的一部门。它的运行轨迹在火星与木星之间,在大约八百万年前的一次剧烈的天体碰撞中瓦解了,于是诞生了吉林陨石的母体。吉林陨石在第一次碰撞诞生之后,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椭圆形空间运行轨道(近日点大约一亿五千千米)进入地球公转轨道内部(远日点约为四亿二千千米),位于小行星带的边缘,这与地球的公转轨道,就形成了两个相交点,使它同地球碰撞成为必然。

11.吉林雾凇导游词 篇十一

四大自然の奇観

吉林樹氷はその「冬の春」のような詩情画意の美で、銭塘の潮湧、泰山の日の出と黄山の雲霧とともに中国四大気象景観を称します。真冬の時、北国の大地が万木不況の時、東北の吉林市に入ると、不思議で美しい風景が見られます。松花江の堤防に沿って眺めていくと、松柳は霜を作って雪をつるし、黛玉は銀を羽織って、白雲のように、雪波を並べて、とても壮観です。これは人々に「樹氷」と呼ばれる奇観です。

種類、形成条件

樹氷の通称は樹氷で、霧気と水蒸気が冷遇されて枝葉に凝結する氷晶で、粒状と結晶状の2種類に分けられます。粒状の樹氷の構造は緊密で、一粒の小さな氷を形成して、結晶状の樹氷の構造は比較的に緩んで、わりに大きい片状を呈します。吉林の樹氷は結晶状に属しています。それは必ず水蒸気があって、気温は零下25℃以下で、風力は3級の天気の中でようやく形成することができて、吉林市の独特な地理環境はちょうど霧氷の温床です。

形成の原理

吉林市街区から松花江にさかのぼると15キロは豊満水力発電所で、ダムの上流は平均水深70メートルの松花湖で、冬の松花江湖から流出した江水は4℃にもなり、大きな熱エネルギーを積んで、松花江の数十里が凍らない奇境を形成しています。水面からわき出して水気を立て、川全体に霧が立ちこめて、久しく消えない。川沿いの長い堤防、青々とした松が林立し、柳が低く垂れ、一定の気圧、温度、風向きなどの条件の下で川面の蒸散の武器が凝縮されて樹氷になりました。

11月中旬から始まります

毎年11月中旬から、吉林市は冬に入り、樹氷が登場し始めます。特に降雪量が多く、寒い年には樹氷の出現回数も多くなります。

名前の由来

中国は世界で樹氷の最も早い国家を記録するので、千百年来我が国の古代人はとても早く樹氷に対して多くの呼び方と称賛がありました。春と秋には「木稼」に関する記録があり、「樹介」というものもあります。今でいう「樹氷」です。樹氷という言葉は一番早く南北朝時代に現れました。宋?呂意の編纂した字林の中で、寒気が凍って珠見日光のように消えます。これは15以上前に文献に記載されている樹氷という言葉です。最も玄妙なのは、夢からの呼び名だ。宋末の黄震は「黄氏の日札」の中で、当時の民間は樹氷を夢のために送ると言いました。つまり彼女は夜の人々が眠りの中で天公から送ってきたのです。

クリーン機能

人々は樹氷を鑑賞する時、空気が特別に清新で心地良くて、肺腑を潤すことを感じることができます。これは樹氷が空気を浄化する固有の機能があるからです。空気中に大量の微細ほこりがあり、人の健康を害する。樹氷はこれらの微塵を吸着して空気を浄化することができて、そのため、吉林樹氷は外観の上で真っ白で傷がないだけではなくて、人に清浄で上品な風貌をあげて、その上まだ天然の大面積の“空気の掃除器”です。

江沢民は199.を讃えます。

樹氷が訪れるたびに、吉林市松花江岸十里には柳の木が銀花を結び、松が銀菊をほころび、人々を詩のような仙境に連れて行きます。江沢民同志は1991年に吉林市の視察期間に樹氷の奇観に会い、喜んで筆を執って、「寒江雪柳、玉樹瓊花、吉林樹掛、名実相伴うところがない」という文を書きました。にまた詩を授けて言っています。天の栄華をなめ尽くして、世の中のすべてのことが辛いです。」

三つの段階

樹氷を観賞して、主に3つの時間帯に分けて、つまり夜は霧を見て、朝は掛かりを見て、近くの午まで落花を観賞します。

夜見霧

夜に霧を見ると、樹氷が形成される前夜に川に現れる霧を見ることができます。夜十時ごろ、松花江では初めから続いて霧がかかりました。だんだん大きくなってきました。ますます濃くなりました。大団の白霧が川の面からもくもくと立ち上り、絶えず両岸に流れています。樹氷は低温時に過冷却霧滴が凍結したり、空気中の水蒸気が直接的に地面の物体に凝結している氷結物で、木の枝や電線や景物の突出した部位に多く付着しています。

それは白色あるいは乳白色を呈して、無数の重さの重なる小さい氷の玉あるいは小さい氷の結晶から構成します。針状結晶氷または樹氷に分けることができます。針状の氷は水蒸気が物体の表面で凝華して形成され、多くはそよ風があって寒い天気に現れ、枝状の白い結晶である。密度が小さくて、構造がばらばらで、少し振動すれば脱落します。粒氷は過冷却の霧から物体に付着して急速に凍結して形成されます。色は乳白で、外見は粗くて、内部の粒状構造ははっきりと見分けられます。大部分が風に当たる方向に成長します。霧、微寒、風のある天気で、樹氷がよくできます。

朝は留守番をする

朝は掛けを見ます。早起きして木のつるを見ます。十里の川の堤は黒々として森の木々が一夜にして一面の銀白色になった。ケシのヤナギはまるで玉の枝のように垂れ下がっており,群がっている松の針はまるで銀の菊のように咲き乱れ,きらきらと透明である。冬になってから、一晩の間に吉林市松花江の辺の十里の堤が玉樹瓊枝に満つ時、頭の中にはこの言葉しかないようです。確かに、それを使って吉林樹氷を形容するのは更に適切です。樹氷は大自然の中でよく見られる現象です。たくさんのところでその姿が見られます。なぜ吉林市の樹氷の名前がこのように響くのですか?

もともとここの樹氷の厚さは40~60ミリに達し、通常5~10ミリの普通樹氷をはるかに超えています。当地の長年の観測データによると、吉林樹氷は樹氷の中で最も厚みがあり、密度が一番低く、構造が最も緩い毛茸形の結晶状樹氷で、樹氷家族の中で最もまれな品種です。

昼下がりに花を見に行く

昼近くに花を見に行くと、木が落ちた時のことです。一般的には午前10時ごろには、木の飾りが一枚ずつ落ち始め、続いて列になって降りてきます。そよ風に吹かれて落ちた銀片が空に舞っています。明るい陽光が上に照り映え、空には色とりどりの雪のカーテンが形成されています。

樹氷島

皆さん、吉林市内を除いて、樹氷島も樹氷を観賞するいいところです。樹氷島は松花江から吉林市北流に35キロのところにあります。島の周囲の川の辺で、多くの百年の古い楡の木と柳を持っていて、樹氷をかけた後に千姿百態で、吉林市の樹氷より更に古風で質朴で更に自然です。美しい樹氷と一緒に写真を撮ってください。

12.吉林旅游导游词 篇十二

各位游客朋友,查干湖的旅游开发始于20_年,那一年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查干湖旅游经济开发区成立。先后建设了妙因寺、成吉思汗召、王爷府商业区等一系列景观景点,修建了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开发了竹后游湖、水上娱乐、冬网捕鱼等游乐项目,完成了游客服务、商贸服务、邮电通信等服务设施,把原来的小渔村建设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查干湖冬捕被评为中华百大美景奇观,被誉为“冰湖腾鱼”,单网捕鱼最高产量16.8万公斤被列人世界吉尼斯纪录。曾举办十届“中国吉林查干湖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包括韩日、港澳台等国内外重要新闻媒体纷纷来查干湖采访报道。旅游节期间,举办了摄影、书画、诗歌、楹联和垂钓等大赛。20_年“查干湖冰雪捕鱼旅游节”被评为“中国十大自然生态类节庆”。开发区还通过参与、协助拍摄影视剧等进行宣传促销,先后有《圣水湖畔》《美丽的田野》《天道无欺》《成长》和《关东渔王》等影视剧在查干湖拍摄,其中《圣水湖畔》在中央一套及地方电视台热播后,取得了轰动性的效应,极大地推动了查干湖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查干湖旅游度假区形成了夏季以大湖湿地、草原风光及蒙古族风情为特色,冬季以冬网捕鱼、展现查干湖悠久渔猎文化为主要内容,集观光、娱乐、休闲、度假、餐饮、购物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

各位游客朋友,到查干湖旅游不得不看的就是冰雪捕鱼(冬捕)的过程。冬捕的第一道程序就是“祭湖醒网”。查干湖冬捕前要举行祭祀仪式,盛装的蒙古族姑娘为渔工们献上奶干,喇嘛将怀抱的供品逐个递给渔把头,渔把头按次序将供品摆放在供桌上,然后将九炷香分别插在三个香炉内点燃,之后率众喇嘛按顺时针方向绕供桌、冰洞和冰雪敖包转三圈并诵经。之后渔把头站到场地中间端起酒碗,双手举过头,开始朗诵祭湖词。

13.泉州府文庙导游词经典 篇十三

孔子有“素王”之称,历代由“宣尼公”晋封到“文宣王”,被树为“百世文官表,历代帝王师”。孔庙建筑于贯穿南北的中轴线上,原有规模较大,庙门在今涂门街(原称通淮路或府学口),至洙泗桥及中菜市场,均属孔庙的第一进院落。大成门捏前为横星门、大成殿是孔庙的中心建筑。东有海滨邹鲁亭、夫子泉、明伦堂、育英门、教授署、尊经阁等;西有泮宫、杏坛,庙学范围内还有十几座乡贤名“宦祠”、状元祠、占地一百多庙。

泮宫亦称圣贤门、在孔庙西南边、面临南大街,坐东朝西。宋时建筑已废,后改为水泥,仿木建筑,歇山顶二层楼阁式、面阔三开间、三层中间为通道,门楣横书“泮宫”二字。泮宫即学宫,周代诸侯的学校前有半月形的水池,名叫泮水,诸侯的学校就称泮宫,意在伴水边建学宫而名。明清科举制度规定,学童考进县学为新进学员,须入学宫拜谒孔子,叫做入泮或游泮。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三年级美术上册第一课教案下一篇:女性朋友结婚的祝福语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