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质量》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获奖教案(共10篇)(共10篇)
1.5.1《质量》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获奖教案 篇一
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用新思维“测”物理世界
核心素养:
通过体会测量工具和测量在现实生活中的选择和应用,培养学生长度和时间的物理观念,通过学生亲身动手操作实践来测量长度和时间,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素养。
【教学目的】
1、让全体学生体会测量工具在现实生活生产中如何选择。
2、利用已知事物作为参照,并能结合相关公式进行物理量的估算。
3、利用新思维图总结出多种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法
【课前准备】刻度尺、三角板、棉线、圆柱体、硬币、圆锥、纸张等 【设计背景】
1.初二学生由于初学物理,往往认为有数字即可,单位不一定重要,学生了解单位的发展史,体会单位在实际应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2.现在学生的估算本领比较弱,通过系统的方法指导,让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和技巧,并能服务于现实生活。
3.特殊法测长度是对课内内容的典型补充,让学生能够在校本课程中充分探讨、亲身动手实践操作,将是对学生好奇心的极好的呵护以及实验能力的极好的培养,并在该过程总结、提炼、绘出“测”的思维导图。
【教学过程设计】
一、长度的估测和测量
(一)长度的估测
展示图片:海滩上留下了罪犯的光脚印,量一下脚印长是25.7厘米。根据脚印的长度,侦查员就推测出嫌疑犯的身高。这是怎么推测出来的呢?
在古代中国、古埃及、古罗马,不管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最早的尺度都来源于人体,人体各部分的尺寸有着规律,不信,咱们试试看。
请一位同学上台扮演嫌疑犯,展示身体上有趣的尺寸: ★两臂平伸的长度等于身高
★大多数人肩膀最宽处等于他身高的1/4 ★身高是脚长的7倍 ★拳头的周长等于脚长 ★脖子的围度是腰围度的二分之一
用刻度尺直接测量这位同学的身高,推测出他的脚长,排除他的犯罪嫌疑。
(二)长度的测量
刚才我们想知道这位同学的身高可以直接测量,但生活中有一些长度是没有办法直接测量的。下面请各组派一位同学上来挑选一份实验器材并按要求测量所需测量的长度,分别有以下五个实验:
实验1:测量地图上起点晋江枢纽到终点张坑枢纽的长度 实验2:测细导线的直径 实验3:测一元硬币的直径 实验4:测圆锥体的高度 实验5:测海报纸上长曲线的长度
学生实验过程,教师巡视拍照,并把实验照片投影展示、总结。小结: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1)化曲为直:将弯曲的轨迹变成直线来测量。如:测量地图上的铁道线长度,可用棉线与它重合,再拉直测量;测薄圆铁片周长,可使铁片顺直线滚一圈再测量起、终点长度。
(2)以多测少或以少测多。
如:测一张纸的厚度可测n张纸的厚度再除以n; 测细铜丝直径可测出密绕后n匝的长度再除以n;测楼房高度可测每一级楼梯的高度再乘以相应楼层的级数。这种方法适用于完全相同的测量对象,以多测少可提高测量的准确度,以少测多相当于扩大了量程。(课前布置学生用此方法完成测量一层楼的高)
(3)卡尺法,如图所示是测圆锥高度和圆柱直径所用的一种方法。
(4)替代法。用可以直接测量的长度来替代不能直接测量的长度。如测圆柱直径可先测出周长,再根据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算出直径。
(三)、思维拓展
活动:如何测圆柱体周长? 比一比,哪一组能想出最多方法。
二、时间的测量与估测
(一)时间的估测
日晷仪,本义是指太阳的影子。现代的“日晷”指的是人类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又称“日规”。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和晷面组成。利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通常由晷针和晷面组成。使用时,先用指南针定方向,水准管调水平后,晷针在晷盘上的投影即为当时的时刻。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时间的精确已经不再局限于时辰,还要进一步细分。人们后来发明了沙漏、摆钟、石英表、原子钟等。
观看“礼花蛋 时间”视频
(二)时间的测量
1、复习机械秒表的读数
秒表的读数方法是:短针读数(t1)+长针读数(t2),右图中,秒表的示数281.9s。
(2)学生活动:比一比:看谁估得最准
请每组派一位同学参加,看谁估计的时间最接近20s
提问:
1、展示6个秒表并读数
2、你是怎样估出20s的? 课堂训练
课堂小结:展示思维导图并进行小结。
2.5.1《质量》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获奖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知道显微镜、望远镜里的物镜、目镜的作用。3.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了解照相机、投影仪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2.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3.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4.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1.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及照相机的原理。
2.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的用途
【教学难点】1.放大镜、照相机、摄影仪的成像原理。2.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的用途。
【教具准备】放大镜、光屏、显微镜、照相机、多媒体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自家大门上一般都安了一个“猫眼”,通过猫眼看室外视野较广,而在室外却看不请室内,“猫眼”实际上也是透镜,你知道透镜还有哪些应用吗?
利用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人们制成了许多光学仪器,就像特殊而神奇的“眼睛”,拓展了我们肉眼的功能。
(二)进行新课 一.放大镜。
师:请同学们用桌面上的凸透镜靠近课本,观察课本上的字,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课本上的字被放大了。
师:那么你手中的凸透镜就是什么? 生:就是放大镜。
师:对。再请大家判断放大镜所成的像与物是在放大镜的同侧,还是异侧?是实像,还是虚像?判断依据是什么? 生:放大镜所成的像与物是在放大镜的同侧,是虚像,因为用光屏承接不到像,所以是虚像,眼睛与物在透镜的异侧,透过凸透镜观察所成的像,所以像与物在透镜同侧。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讲得很好,放大镜的焦距是较短,还是较长? 生:我猜放大镜的焦距较远。
师:对。隔着放大镜看物体总是放大的吗? 生:隔着放大镜看较近的物体,物体是正立、放大的,隔着放大镜看远处物体,物体是倒立、缩小的。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生:因为放大镜是凸透镜,隔着放大镜看远处物体,u
师:讲得很好。用放大镜观看近处的物体,物距小于焦距时才是放大的。因此,物体应放在离放大镜小于焦距的位置才合适,在什么位置所成的像最大?请大家观察。
生:物体离放大镜的距离接近于焦距时,所成的像最大。
师:对,请全班同学都进行观察。
板书:1.放大镜:焦距短的凸透镜,u 二.显微镜。 师:用放大镜能观察细胞吗?怎么办? 生:不能,用显微镜。 学生分组实验: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 师:课前我已要求大家查资料,关于显微镜你知道什么?请大家踊跃举手起来向全班同学交流。 生甲: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微生物细胞等人眼无法看见的物体。 生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又研制了电子显微镜和隧道显微镜。目前通用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可达50万倍。借此人类能观察到许多物体的细微结构;用隧道显微镜甚至可以看到金属原子,因此显微镜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师:两位同学讲得很好,还有吗? 生丙:还有超声显微镜。这是利用超声显示物体微细结构的装置,又称声学显微镜,又简称声镜。原理是利用物体声学特性的差异来显示物体,所谓物体声学特性指的是声阻抗率和声衰减,它们与物质的弹性和黏性有关。超声显微镜给出的是物体的声学像或弹性像。 超声显微镜不需透光,对样本片不需染色,不要损坏样品表面即可进行内层观察,适合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检验等。 生丁:我还知道场离子显微镜。一种分辨率极高(2—3nm),能直接用于观察金属表面原子的分析装置,简称FIM。FIM是一种点投影的显微镜,它与通常的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不同,它成像时不使用磁或静电透镜,是由所谓成像气体的“场电离”过程来完成的。 师:以上几位同学讲得很好,大家以掌声鼓励。 下面请大家看课件播放的动画及配文。 画面一:显微镜构造成像过程 配文:显微镜是增大观察微小物体视角的。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凸透镜。物镜的焦距f物短,目镜的焦距f目较长。物体放在物镜焦点与两倍焦距之间、接近焦点,物镜所成的实像在目像的焦平面上,目镜中看到的是虚像。 显微镜的物镜焦距要短的原因之一是取得较大的放大率,镜筒也可做得短一些,用起来方便;原因之二是物镜可以更接近物体,因此进入镜筒的光通量可以增多,像容易看到清楚一些。 显微镜的目镜焦距要大于物镜的焦距,但不可过大,因为焦距过大将降低显微镜的放大率,而且要用较长的镜筒,使用起来不够方便。 画面二:电子显微镜和隧道显微镜的构造及成像 配文:电子显微镜一般是利用电子透镜聚焦电子束,形成放大倍数很高的物体图像的设备,属于电子光学仪器。由于电子的德布罗意波披长比光波要低几个量级,所以有高分辨成像的能力。一种透镜式的电子显微镜的分辨能力可达到0.3nm。 为解决纳米级检测与加工等问题,美国IBM公司的G.Binnig等人于1982年制出了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于1986年又相继制出可用于绝缘材料检测的原子力显微镜(AFM)。两镜均可达到原子级的分辨率(十分之一纳米),并于1986年获得诺贝尔奖金。 扫描电子隧道显微镜的基础是量子力学揭示的隧道效应。 继后,又有人研制出磁力显微镜(MFM)与静电力显微镜(EFM)等等,形成了扫描探针显微镜(SPM)族。扫描探针显微技术在此后的发展是由表面几何形体的检测到表面微观物理量的检测,从表面检测又发展到对表面进行原子级的加工和修整。 在探针上施加一定的偏压,它可以从工作表面“浮获”一个原子,然后将其移动到适当的位置,再予以释放。因此,就可以按照人们的意图,进行原子操作,或分子组装。有人曾以STM针尖移动被吸附在Ni原子表面的Xe原子,组成“IBM”三个字,每个字母的长度仅为4nm。我国科学家在隧道显微镜下,成功地将24个铜原子在铁厚子表面围成一圈。 纳术技术就是在隧道显微技术的基础上才得以发展。三.望远镜。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物体。 学生分组实验: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物体。 师: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远处物体被放大了。 师:远处的物体真的被放大了吗? 课件演示动画:望远镜的构造及成像过程。 配 文: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叫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叫做物镜。 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师:有疑问吗? 生:物体距离物镜很远,它的像却离物镜很近,根据前面探究的结果,这样所成的像是缩小的!为什么使用望远镜观察物体时会感到物体被放大了? 师: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用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望远镜物镜的直径比我们眼睛的瞳孔大得多,这样它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更加明亮。这一点在观测天空中的暗星时非常重要。现代天文望远镜都力求把物镜的口径加大,以求观测到更暗的星。 除了凸透镜外,天文望远镜也常用凹面镜作物镜。 你们还知道哪些望远镜? 生甲:哈勃望远镜。 生乙:射电望远镜。板书:3.望远镜 四.照相机和投影仪。 让学生观察照相机的构造。 师:你能说说照相机的构造吗? 生:镜头、机壳、调焦装置、取景窗、快门按钮„„ 师:照相机的“像”是怎么形成的? 生:照相机的镜头就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像。胶卷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亡,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师:讲得很好,下面请看课件演示。 课件演示照相机的构造、成像过程。 师:照相机的成像是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哪一条? 生:当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与物在透镜的异侧。 师:你知道有哪些照相机吗? 生:傻瓜机、数码照相机„„ 板书:4.照相机和投影仪 教师向学生介绍投影仪,并用课件演示投影仪的构造和成像过程。 师:投影仪成像是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哪一条? 生:当f 师:这节课大家都很认真,积极发言,特别是积极查资料,这种习惯要保持,可以大大扩大你们的知识面,提高学习能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神奇的“眼睛”——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照相机、投影仪的用途。以及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的工作原理。【板书设计】 第七节 神奇的“眼睛” 1.放大镜:焦距短的凸透镜,u 4.照相机和投影仪。 飞翔梦想 优秀领先 飞翔梦想 生丁:我想知道近视眼镜,老花镜是怎样矫正近视眼、远视眼的。 ……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以上这些问题这节课我们都要逐一探究。人眼的构造大家在生物课上学过,请一位同学说说。 生:人眼的构造由外到内是: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 教师出示眼球构造挂图或课件演示。 师: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课件演示课P75图4—47我们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大家想一想眼睛看物体与什么类似? 生:与凸透镜成像类似。 师:从物距和像距的关系来看,眼睛看物体相当于生活中的凸透镜成像的哪一种? 生:相当于物体距离凸透镜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板书:(1)人眼视物相当于凸透镜成像 师:请一个同学在教室的最前排和最后排看黑板上同一个“大”字。 小明同学在不同位置都能看到“大”字,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知识,远近不同的物体成的像的位置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要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视网膜(光屏)要不断移动(即眼球在不断变化用气球模拟),请大家思考一下:到底什么在变? 生:不是眼球在变,只能是晶状体在改变形状和焦距。 师:对。其实眼镜在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晶状体在睫状体的作用下,改变厚薄,改变焦距(即调焦)。 课件演示正常眼看远处物体和正常眼看近处物体动感、形象,使学生加深印象。 板书:人眼看远近物体原理:晶状体的调节作用 2.视力的矫正 师: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形成,这是大家切身的问题,这两个问题,请大家先自学几分钟。 课件演示课本P76图4—48(a)近视眼将像成在视网膜前,4-48(b)远视眼将像成在视网膜后。 演示实验:用几个有不同焦距的凹透镜在凸透镜作为眼镜片,一个光源和一组眼睛模型如课本P76-77图4— 49、4—50来探究视力矫正的方法。 模型中的凸透镜相当于晶状体,烧瓶的后壁相当于视网膜,着色液体则表示玻璃体。 用光束照射每个眼睛模型,让学生根据光束聚焦位置确定出每个模型代表的是哪一种眼睛。 生:a是正常眼,b是近视眼,c是远视眼。 (1)探究近视眼的矫正。 师: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产生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亡太长,因此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已经不是一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光斑了,为了能看清物体应在近视体眼睛前面放一个什么镜?说出根据。 生:应放一个凹透镜,因为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演示:放一个凹透镜,光还是会聚在视网膜前。 优秀领先 飞翔梦想 师:怎么办? 生:换一个凹透镜。 师:换——个什么样的凹透镜? 生:换一个更凹的凹透镜,即焦距更短的凹透镜。 师:怎么判断? 生:用手摸。 演示:用一个焦距更短的凹透镜可以使光会聚在视网膜上。 师:町见要矫正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 板书:(1)近视眼的矫正:配戴凹透镜 师:近视眼还有其他方法矫正吗? 生:激光治疗。 师:介绍激光治疗的原理。 (2)探究远视眼的矫正。 师: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产生远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面上太短,因此来自近处一点的光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到达视网膜了,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为了能看清近处物体.应在远视眼前面放一个什么镜?说出根据。 生:应放一个凸透镜,因为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 演示:放一个凸透镜,光还是会聚在视网膜后。 师:怎么办? 生:换一个凸透镜。 师:换一个什么样的凸透镜。 生:换一个更凸的凸焦镜,即焦距更长的凸透镜。 演示:换一个焦距更长的凸透镜,光还是会聚在视网膜的。 师:怎么办? 生:换一个焦距更短的凸透镜,凸透镜焦距越短,折光能力越强。 演示:换一个焦距更短的凸透镜,光会聚在视网膜上。 板书:(2)远视眼矫正:配戴凸透镜 课件演示: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3)眼镜的度数。 师:透镜焦距f的长短标志折光本领的大小。焦距越短,折光本领越大。通常把透镜焦距的倒数叫做透镜焦度,用表示,即= 1。f1=2m1 0.5如果某透镜的焦距是0.5m,它的焦度就是= 如果远视很严重,眼镜上凸透镜的折光本领应该大一些,透镜焦度就要大一些。平时说的眼镜片的度数,就是镜片的透镜焦度乘100的值。倒如,100度远视镜片的透镜焦度是1m1,它的焦距是lm。 优秀领先 飞翔梦想 凸透镜(远视镜片)的度数是正数,凹透镜(近视镜片)的度数是负数。 近视眼和远视眼患者应到有关的眼科医疗部门去检查,请眼科专家诊断应戴什么样的眼镜,如果配制不好,会加剧视力下降。 师:正常眼、近视眼的同学平时应如何做到卫生用眼? 生甲:不要长时间连续用眼,要注意休息。 生乙:要讲究卫生,毛巾要勤洗、勤晒。 生丙:要经常做眼保健操。…… 师:大家讲得很好,下面请大家在眼保健操乐曲声中做一遍眼保健操。课堂归纳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我们知道了眼睛的构造,人眼视物与凸透镜成像一样,知道了近视眼、远视眼的形成原因及矫正,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远视眼应配戴凸透镜,平时应注意保护眼睛。 师: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学习进行评估。 板书设计 1100 f 优秀领先 飞翔梦想 优秀领先 飞翔梦想 生:就是放大镜。 师:对。再请大家判断放大镜所成的像与物是在放大镜的同侧,还是异侧?是实像,还是虚像?判断依据是什么? 生:放大镜所成的像与物是在放大镜的同侧,是虚像,因为用光屏承接不到像,所以是虚像,眼睛与物在透镜的异侧,透过凸透镜观察所成的像,所以像与物在透镜同侧。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讲得很好,放大镜的焦距是较短,还是较长? 生:我猜放大镜的焦距较远。 师:对。隔着放大镜看物体总是放大的吗? 生:隔着放大镜看较近的物体,物体是正立、放大的,隔着放大镜看远处物体,物体是倒立、缩小的。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生:因为放大镜是凸透镜,隔着放大镜看远处物体,u 师:讲得很好。用放大镜观看近处的物体,物距小于焦距时才是放大的。因此,物体应放在离放大镜小于焦距的位置才合适,在什么位置所成的像最大?请大家观察。 生:物体离放大镜的距离接近于焦距时,所成的像最大。 师:对,请全班同学都进行观察。 板书:1.放大镜:焦距短的凸透镜,u 2.显微镜。 师:用放大镜能观察细胞吗?怎么办? 生:不能,用显微镜。 学生分组实验: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 师:课前我已要求大家查资料,关于显微镜你知道什么?请大家踊跃举手起来向全班同学交流。 生甲: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微生物细胞等人眼无法看见的物体。 生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又研制了电子显微镜和隧道显微镜。目前通用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可达50万倍。借此人类能观察到许多物体的细微结构;用隧道显微镜甚至可以看到金属原子,因此显微镜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 师:两位同学讲得很好,还有吗? 生丙:还有超声显微镜。这是利用超声显示物体微细结构的装置,又称声学显微镜,又简称声镜。原理是利用物体声学特性的差异来显示物体,所谓物体声学特性指的是声阻抗率和声衰减,它们与物质的弹性和黏性有关。超声显微镜给出的是物体的声学像或弹性像。 超声显微镜不需透光,对样本片不需染色,不要损坏样品表面即可进行内层观察,适合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检验等。 生丁:我还知道场离子显微镜。一种分辨率极高(2—3nm),能直接用于观察金属表面原子的分析装置,简称FIM。FIM是一种点投影的显微镜,它与通常的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不同,它成像时不使用磁或静电透镜,是由所谓成像气体的“场电离”过程来完成的。 优秀领先 飞翔梦想 师:以上几位同学讲得很好,大家以掌声鼓励。 下面请大家看课件播放的动画及配文。 画面一:显微镜构造成像过程 配文:显微镜是增大观察微小物体视角的。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凸透镜。物镜的焦距f物短,目镜的焦距f目较长。物体放在物镜焦点与两倍焦距之间、接近焦点,物镜所成的实像在目像的焦平面上,目镜中看到的是虚像。 显微镜的物镜焦距要短的原因之一是取得较大的放大率,镜筒也可做得短一些,用起来方便;原因之二是物镜可以更接近物体,因此进入镜筒的光通量可以增多,像容易看到清楚一些。 显微镜的目镜焦距要大于物镜的焦距,但不可过大,因为焦距过大将降低显微镜的放大率,而且要用较长的镜筒,使用起来不够方便。 3.望远镜。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物体。 学生分组实验: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物体。 师: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远处物体被放大了。 师:远处的物体真的被放大了吗? 课件演示动画:望远镜的构造及成像过程。 配文: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叫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叫做物镜。 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师:有疑问吗? 生:物体距离物镜很远,它的像却离物镜很近,根据前面探究的结果,这样所成的像是缩小的!为什么使用望远镜观察物体时会感到物体被放大了? 师: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用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望远镜物镜的直径比我们眼睛的瞳孔大得多,这样它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更加明亮。这一点在观测天空中的暗星时非常重要。现代天文望远镜都力求把物镜的口径加大,以求观测到更暗的星。 除了凸透镜外,天文望远镜也常用凹面镜作物镜。 你们还知道哪些望远镜? 生甲:哈勃望远镜。 生乙:射电望远镜。 板书:3.望远镜 4.照相机和投影仪。 优秀领先 飞翔梦想 让学生观察照相机的构造。 师:你能说说照相机的构造吗? 生:镜头、机壳、调焦装置、取景窗、快门按钮…… 师:照相机的“像”是怎么形成的? 生:照相机的镜头就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像。胶卷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亡,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师:讲得很好,下面请看课件演示。 课件演示照相机的构造、成像过程。 师:照相机的成像是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哪一条? 生:当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与物在透镜的异侧。 师:你知道有哪些照相机吗? 生:傻瓜机、数码照相机…… 板书:4.照相机和投影仪 教师向学生介绍投影仪,并用课件演示投影仪的构造和成像过程。 师:投影仪成像是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哪一条? 生:当f 师:这节课大家都很认真,积极发言,特别是积极查资料,这种习惯要保持,可以大大扩大你们的知识面,提高学习能力。课堂归纳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探究,你有什么收获。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神奇的“眼睛”——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照相机、投影仪的用途。以及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的工作原理。 师:讲得很全面又简练。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学习进行评估。板书设计 优秀领先 第六章 力和运动知识归纳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3.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 4.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5. 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第七章密度与浮力知识归纳 1.质量(m):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质量国际单位是:千克。其他有:吨,克,毫克,1吨=103千克=106克=109毫克(进率是千进) 3.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4.质量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天平测质量。常用的天平有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 5.天平的正确使用:(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2)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天平平衡;(3)把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4)这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6.使用天平应注意:(1)不能超过最大称量;(2)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且动作要轻;(3)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 7.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还有:克/厘米3),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质量m的单位是:千克;体积V的单位是米3。 8.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种类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9.水的密度ρ=1.0×103千克/米3 10.密度知识的应用:(1)鉴别物质:用天平测出质量m和用量筒测出体积V就可据公式:求出物质密度。再查密度表。(2)求质量:m=ρV。(3)求体积: 11.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 12.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 方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 (1)F浮 方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 (1)F浮 < G,下沉;(2)F浮 > G,上浮(3)F浮 = G,悬浮。(不会漂浮) 13.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14.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 15.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 G排=ρgV 16.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量法:F浮= G — F,(G是物体受到重力,F 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F浮= G排=ρgV (4)平衡法:F浮=G物(适合漂浮、悬浮) 17.浮力利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第八章 压强知识归纳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压强公式:P=F/S,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 4.增大压强方法 :(1)S不变,F↑;(2)F不变,S↓(3)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5.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 6. 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7.* 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ρgh,(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8.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可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9. 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10.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1.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12.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13. 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3×105帕=10.34米水柱。 14.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15.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第九章机械与人知识归纳 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3.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或写成。这个平衡条 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 (2)费力杠杆:L1 (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5.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 质是个等臂杠杆) 6.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7.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8.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 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9.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功=力×距离) 10.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F→牛顿;s→米。(1焦=1牛·米).11.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12.斜面:FL=Gh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螺丝、盘山公路也是斜面) 13.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计算公式:W有/W总=η 14.功率(P):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 计算公式:。单位:P→瓦特;W→焦;t→秒。(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 15.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 16.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17.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18.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19.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20.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21.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22.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23.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 24.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 方式有:动能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 25.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第十章 从粒子到宇宙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 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4.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5.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 6.加速器是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 7.银河系是由群星和弥漫物质集会而成的一个庞大天体系统,太阳只是其中一颗普通恒星。 8.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定:宇宙诞生于距今150亿年的一次大爆炸,这种爆炸是整体的,涉及宇宙全部物质及时间、空间,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则相应下降。 9.(一个天文单位)是指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10.(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所经过的距离。 第六章、力与运动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时候,总保持或。 2、一切物体都有保持的性质,即惯性。 3、抛出手的石头,不再受到手对它的作用力,但会继续运动,这是由于石头有;石块在运动过程中,其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不断变化,这是由于石块受的缘故。 4、洗手后用力甩手,可把手上的水甩掉,这是由于水有 5、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1)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即,F=F1+F2方向跟相同。(2)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即,F=F1+F2,方向跟相同。 6、同一直线上有两个力F1=10N,F2=15N,则两力的合力最大值为 7、状态是平衡状态 8、当一个物体受到两个作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是:、、第七章、密度与浮力 9、叫做物体的质量。其国际基本单位是 10、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移至称量标尺左端的,调节,使指针对准分度标尺。天平的右盘放置,左盘放置,按从大到小的原则添加砝码并移动游码使指针对准分度标尺的中央刻度线,称量物品的质量等于。 11、天平的结构:12、13、密度计算公式;水的密度是: ;2.7×103kg/m33,物理意义是。 14、(1)测固体密度:①用m ②在量筒中注入适量体积的水,记下体积V1,再将固体投入并浸没于水中,记下水上升后的体积V2,那么固体的体积为V= ③则,固体的密度ρ (2)测液体密度:①用天平称出烧杯和液体的质量m1,将一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称出剩余液体 和烧杯的质量m2,则,烧杯中液体的质量m= ②读出量筒中液体的体积V ③则,液体的密度ρ 15、浮力的计算:(1)称量法求浮力:浮力- (2)平衡法求浮力(当物体处于悬浮或漂浮状态时):浮力=; (3)阿基米德原理:f= G排液==;阿基米德原理说明了: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不仅与液体的有关,还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有关,而与浸末在液体中的无关。(注意理解125页的实验探究2和126页的实验探究3) 16、物体的浮沉条件: (1)物体上浮:浮力物体重力,物体密度液体密度 (2)物体下沉:浮力物体重力,物体密度液体密度 (3)物体悬浮:浮力物体重力,物体密度液体密度 (4)物体漂浮:浮力物体重力,物体密度液体密度 17、使用密度密度计测液体密度时,密度密度计在液体中总处于力总等于它的。船由江中开到海里所受浮力大小(变大、变小或不变。 第八章、压强 18、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p)=,单位。(1)当受力面积相同是,压力越,压强越(2)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压强就越。 19、压力是:的力 20、液体压强计算公式:压强=。(1)同种液体(密度相同),深度越,压强越(2)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压强越。 21、著名的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1个标准大气压==mm高的水银(汞)柱产生的压强。,离地面越高的地方,空气越稀薄,大气压越。 22、托里拆利实验:将一根灌满水银约1m长的玻璃管插入水银槽中,随着水银的下降,在管内水银的上方形成。管外大气压强支撑着玻璃管内mm高的水银(汞)柱。 23、钢笔吸墨水时,把笔上的弹簧片按下后松开,墨水被吸进橡皮管里,原因是 24、液体流速的地方压强较,在流速的地方压强较。 第九章、机械与人 25、作力臂的方法步骤:(1)明确支点O(2)通过力的作用点用虚线沿力的方向首尾延长作力的作用线(3)用虚线过支点O作该力的作用线的垂线(4)用大括号标出,并标为L26、杠杆平衡条件: 27、杠杆的分类:(1)省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如瓶盖起子、(2)费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如钓鱼杆、(3)等臂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如 28、定滑轮物体移动,省力,但可,实质是杠杆:动滑轮物体一起移动,省力,但距离,能改变里的方向,实质是杠杆。 29、滑轮组可省力,提起滑轮所用的力:F=(注意:①不计动滑轮重和摩擦力时,G=货物重②计动滑轮重时,G=货物重+滑轮重③x—表示吊起动滑轮绳子段数) 但滑轮组费距离,拉力所拉的距离S与货物上升的高度h的关系是: 30、机械效率计算公式:η=,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百分比 31、滑轮组:(1)有用功W有=(2)总功W总 (3)机械效率η= (注意:F=G/x,S=xh①不计动滑轮重和摩擦力时,G=货物重②计动滑轮重时,G=货物 重+滑轮重③x—表示吊起动滑轮绳子段数) 3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33、不做功功的三种情况:、、。 34、功的计算公式W=,F—表示,S—表示;功的单位:。 功率的计算公式:P=,功率表示做功的,5W=表示的意义是统称为机械能 35、动能是由于物体具有的能;动能由物体的和决定 36、重力势能是由于物体具有的能;重力势能由物体的和决定 37、弹性势能由决定 38、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它是保持物质的最小微粒;分子是由构成的,原子是由和组成的,原子核是由和组成的39、在阴极射线发现了带负电的,由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此模型中的原子质量绝大部分集中在带电的上 40、模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内容是: 41、分子的大小约为m42、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是:(1) (2) (3) 43、物质的三种状态:(1)固体:分子力的作用比较,有一定的和 (2)液体: 分子力的作用比较,没有确定但占一定 (3)气体:分子力的作用比较,没有一定的和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过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进程并了解力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身边物体多作些小实验,亲身体验、感受探究过程,培养探究科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2)力的初步概念。2.难点 (1)学会科学归纳。 (2)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道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力的现象。教学方法 归纳法、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 演示实验:铁架台、两根磁棒、细线、绸布、玻璃棒、小纸屑、铁块、磁块、表面涂 有一层蜡的两个软木塞、水槽 学生分组实验:橡皮筋。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我们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义。你能说出多少个关于力的词语? 生甲:力量、力气、身强力壮、力争、力行、说服力、生产力、力图…… 师:说服力、生产力、战斗力,这里的力是表示事物的效能;力争、力行、力图,这里的力是表示尽力;身强力壮、这里的力是表示力量……可见,力这个问含义丰富。 在物理学中研究的力含义要狭窄得多,但有确切的含义,物理学中力的概念,是从大量与力相关的自然、生活、生产现象中归纳。概括出来的。 板书: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一节 力 二、新课教学 1.力是什么? 师:在生产、生活中时常需要用力,请举例说明。 生甲:人推车需要用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用力; 生乙:人用脚踢足球用了力;人拉锯锯木头用了力。 生丙:运动员将杠铃举起来用了力;推土机将泥土推走用了力; 生丁:渔民捕鱼拉起鱼网时用了力;大象将跷跷板压下去时用了力; 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钉、用细布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纸屑、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师:以上的实例与演示实验说明了什么?或你得出什么结论? 生甲:当人对物体推、拉、举时存在力的作用。 生乙:两个物体不接触,也存在着引力与斥力的作用。生丙:物体对物体推、拉、挤、压时也存在力的作用。 师:请大家阅读课本P77加油站。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都叫力的作用。人、动物也可以归纳到物体之中,请你将以上实例和实验现象共同点归纳出来。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师:归纳得很好,大家掌声鼓励,下面再请大家分析课本P101的6个图景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每个同学讲一个图景。 生甲:(a)图中施力物体是运动员,受力物体是杠铃。 生乙:(d)图中施力物体是推土机,受力物体是泥土。 生丙:(L)图中施力物体是大象,受力物体是跷跷板。 生丁:(c)图中施力物体是渔翁,受力物体是渔网。 生戍:(c)图中施力物体是拿在手中的磁棒,受力物体是悬挂着的磁棒。 生己:(f)图中施力物体是玻璃棒,受力物体是纸屑。 师:以上几位同学都讲得很好。 板书: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实验探究 师:请同学用手拍桌子、两手互拍、拉橡皮筋、提书包,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动手实验探究,教师巡回检查。 生甲:用手拍桌子时,手感觉到疼。因为手对桌子有力作用时,桌子对手也有力的作用,所以手感觉到疼。 生乙:两手互拍时,两手都感觉到疼。因为两只手都受到力的作用。 生丙:手拉橡皮筋时,感觉到手也受到橡皮筋的拉力的作用,这是因为手对橡皮筋有力的作用,橡皮筋对手也有力的作用。 生了:手提书包时,感觉到手受到向下的拉力。这是因为手对书包有一个向上的拉力、书包对手有一个向下的拉力。 师:以上几位同学都很认真体会实验时的感觉,分析都正确,大家掌声鼓励。 归纳以上的实验感觉,你得出什么结论? 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师:正确,归纳得很好。 演示实验: 把磁铁和铁块分别固定在事先涂有一层蜡(防止水浸入)的两个软木塞A、B上,让它们漂浮在同一水槽中,先固定A,看到B向A运动,说明磁块吸引铁块。再固定B,看到A向B运动,说明铁块对磁铁也有力的作用。还可以将A、B同时放手,看到它们相向运动。这说明了什么? 生:互不接触的物体间力的作用也是相互的。 板书: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力的作用效果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P103,图6— 3、图6—4,阅读下方文字说明,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甲:力的作用会使物体发生形变。 生乙:力的作用会使物体改变运动方向。 生丙:力的作用会使物体运动速度发生改变而由运动变为静止,由静止变为运动。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80加油站内容: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你们可以归纳出什么结论?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师:归纳得很全面,大家掌声鼓励。 板书:力的作用效果:①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②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二、例题 1.悬挂在电线上的电灯受到了向上的拉力,说明这拉力是什么物体对什么物体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受力物体是什么? 2.跳板跳水,运动员起跳时,要向下蹬跳板,人就腾空。为什么? 让学生讨论、解答、教师给予启发 四、归纳小结与学习过程评估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①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②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师:下面每位同学对自己在本节课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五、课后练习 1.课本P104,作业1、2、3。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六、板书设计 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一节 力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一、杠杆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支点转动的硬棒,叫 做杠杆。 2、l1表 示。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用l2表示。 3、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4、公式:Fl11F2l2。 5、杠杆的分类。(1)省力杠杆:所以动力 < 阻力,特点:省力,但费距离。例如:开瓶器。 (2)费力杠杆:因为动力臂 < 阻力臂,所以动力 > 阻力,特点:费力,但省距离。例如:钓鱼竿、筷子。(3)等臂杠杆:因为动力臂 = 阻力臂,所以动力 = 阻力,特点:既不费力,也不费力,既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例如:跷跷板、天平、动滑轮。 二、滑轮。 1定滑轮。实质:等臂杠杆。特点:不能省力,但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2动滑轮。实质: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省力杠杆。特点:省一半力,但费距离,且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3、滑轮组:由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而成的装置。特点: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4、绳子末端拉力的计算:F f n 。绳子末端移动距离的计算:Snh,其中,n为承担动滑轮和重物的绳子段数,h为重物上升的高度(或水平移动的距离)。 f为滑轮中的阻力。当不考虑动滑轮重、绳重和摩擦时,fG物 ;当考虑动滑轮重,不考虑绳重和摩擦时,fG物+G动;当物体水平移动.......时,f摩擦力。 5、滑轮组的绕线规律是,即:n为基.数时,绳子的起点固定在动.滑轮上;若n为偶.数,则绳子的起点固定在定.滑轮上。其中n为承担动滑轮和重物的绳子段数,在计算n值时,采用非整数进位法。 三、功和机械能 (一)功 1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功。 2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 3、符号:W,基本公式:WFS,导出公式:F=W S 或S= WF 。(其中:W为功,F为力,S为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单位:焦(J),1J1Nm。 (二)、功率 1号为P。 2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基本公式:PWt,导出公式WPt 或 t=W P 。(其中:P为功率,W为功,t为时间。)单位:瓦(W)千瓦(KW)1KW1000W4、P1W1J/S表示:物体在1秒的时间内做的功 为1焦。 (三)、机械效率 1W有Gh,W总FS,W总W有W额。 2、公式:= W有W100%。 总 3、特点:因为额外功永远不可能为0,所以有用功总是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结果没有单位,是个百分比。 (四)、机械能 1大小的因素: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2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决定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弹性势能,定义:发生形变的物体具有的能。决定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 3、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① 掌握光源的概念,能区分光源与非光源; ② 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8③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c =3×10 m/s。(2)过程与方法: ① 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② 经历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观察和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探究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2)难点:如何设计探究实验,并通过实验现象归纳出光的传播特点。 三、演示实验器材的使用和准备 激光笔,装水的烧杯,玻璃砖,三角板,液体喷雾器。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清晨,太阳冉冉升起,万丈光芒映红了朵朵朝霞,给大地带来了光明和色彩,夜晚,华灯齐放,世界依然是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光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多姿多彩的美丽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章光现象,第一节光的传播。 (二)新课教学: 一、光源 【活动:PPT展示生活中多姿多彩的光。】 谁来说说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可以发光?(发光的电灯,燃烧的蜡烛,太阳,水母,萤火虫„„) 很好,同学们知道很多发光的物体,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发光)对,它们都能发光。 物理学中,把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同学们刚才说的电灯、车灯都是人造的,而太阳、萤火虫、水母这些光源不是人造的,是自然存在的,于是我们把光源分为两类:人造光源,自然光源。 像在晚上我们能在教室里做作业,能看到课桌椅,要是我们把灯给关掉了,那你还能不能看到他们,为什么?他们不是光源,我们能看到他们,是因为他们反射了其他的光,像电灯,白天里我们看到的树木、房子,也是因为他们受到太阳的光照,然后把光反射到我们的眼睛里,所以我们才能看到。 大家说月亮是光源吗? 月亮自身是不会发光的,我们所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的太阳光。所以天上的星星并不是都每个都自己在发光的,有些是反射了其他的光然后射到我们眼睛里,我们看到了,像月亮这种自身不发光的天体,我们把它们叫做行星,像太阳这种自身会发光的天体我们叫做恒星。 二、光沿直线传播 我们知道了光是由光源发出的,有谁知道光是沿什么样的路径从光源向远处传播的呢? 实践出真知,我们用实验来验证同学们的推断对不对。实验一:用激光手电做为光源射往空气,往空气中喷水。很明显的看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下面我们来看看光在水中是如何传播的。 实验二:用激光手电做为光源射入水槽,水槽盛满水,在水中放些粉笔灰。很容易看出光在水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最后,我们来观察一下光在玻璃中的传播路线又是怎样的。 实验三:拿激光手电做光源,向玻璃砖照射。很直观的发现,光仍然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是摸不着的,怎样在纸上把它描绘下来呢?在物理学上,用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路径和方向,叫做光线。 像激光这种就是一条光线,那太阳就发出一条光吗? 我们用平行的光线来表示光束。 【了解点光源发出的光线以及平行光线】 光沿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实例及应用: 下面给大家猜个谜语:一个好朋友,走到哪跟到哪,就是不说话。它就是我们自己的影子 我们来研究一下影子是如何形成的,早晨我们走在上学的路上,沐浴着温和的阳光,光线从太阳发出,射向我们,沿直线传播,因为我们不是“透明人”,更不会什么“隐身术”,所以光线不能穿透我们,而在我们身后留下一片荫暗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影子。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还能解释日食、月食。 光沿直线传播在实际中的应用更是数不胜数,比如:激光准直,还有每天课间操排队时要向前看齐;军训打靶时,眼睛要看齐缺口、准星和靶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点一线,解释小孔成像【在晴天里,树荫下的圆斑是太阳的像】 三、光的速度 提问:光的传播需不需要介质? 活动:声与光传播速度的对比 思考:雷雨天,雷声和闪电同时同地的发生,但我们为什么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呢? 这是因为光比声音传播的快,所以总是先看到闪电。 通过第一章的学习,我们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m/s,那么光在空气中的转播速度是多少呢? (介绍伽利略测量光速的实验)光速为c=3×10 m/s 想想议议:你能不能想出一个办法来估测发生雷电的地方离你有多远?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光源 2、光沿直线传播 3、光的速度 六、课堂练习 七、作业布置 《同步训练》P22第17题 八、板书设计 第一节 光的传播 一、光源 天然光源 人造光源 二、光的传播路径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日食、月食、激光准直、排队、小孔成像、打靶) 三、光的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从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 释机械功的含义; (2)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能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3)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 单计算; (4)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能力,能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具有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 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树立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不做功。 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体验、讲授和分组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实例演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设疑: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移动的距离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 2.分析学生已做过的实验(课件展示) 提问、分析发现:如果把拉力F与上升距离S相乘,则Fs=(G/2)×2h=Gh,正好等于物重G与物体上升高度h的乘积。后来又发现使用其他机械也是如此。于是人们开始认识到,力与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于是机械师们把这个物理量 用心爱心专心 1 称为机械功,简称功。 二、探究新知、展开新课 1、什么是机械功 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功。 引导学生理解这个概念,找一找其中的关键词语是哪些? 2、怎样才算做功 (1)、探究讨论分析:(课件展示) ①吊车的作用力F使货物在竖直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s,吊车对货物做了功。 ②汽车的牵引力使汽车移动一段距离,牵引力对汽车做了功。 ③小孩沿斜面用力推车,车在推力F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s。小孩对车做了功。 ④用力推车,但没有推动。人的推力对车不做功。 ⑤一物体由于惯性在光滑水平面上匀速滑动。没有力对物体做功。 ⑥吊车吊着货物沿水平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吊车的拉力对货物没有做功。 让学生仔细讨论分析,物理学中所说的做功有什么共同特点?想一想做功的必备因素是 什么? 师生小结: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 ◆没有做功的三种情况: 有力而无距离(即: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但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如: 推(拉)而未动,提而未起,举着不动,杠着不动等情况。 --------劳而无功 依靠惯性移动一段距离(即力未作用在物体上,但物体移动了一段距离)。如: 依靠惯性在光滑表面上滑行的物体。 ---------不劳无功 有力也有距离,但力与运动方向互相垂直(即物体移动的距离不是沿着力的方向 移动的)。如: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重力和支持力都没有做功;提着重物在水平方向行走时,拉力没有做功;起重机吊着货物在空中水平移动时,钢绳的拉力没有 做功。 ---------垂直无功 把力学中的功与生活中的功作对比,说明力学中的功吸取了“成效”这一含义,力 作用在物体上,要取得“成效”才算做了功。所谓“成效”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 一段距离。 (2)、举例分析做功的情况 学生活动1:用手推物理课本在桌面上运动。 教师提问:你推书前进时做功了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2:把物理书举到头顶上。教师提问:你对书做功了吗?为什么? 请同学们举几个生活中做功和没有做功的实例,并回答为什么. 注意:做功是指两个因素同时存在的物理过程,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称其为做功. 3、怎样计算功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W=FS) 功的单位是什么呢?从公式可看出功的单位由力和距离的单位复合而成,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距离的单位是米,那么功的单位是牛·米,为了纪念英国的物理学家焦耳,把功的单位牛·米称做焦耳,简称焦. l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4、感受做功的大小 1)将两个鸡蛋举高一米所做的功 W=Fs=1N×1m=1J 2)体重为500N的学生从2楼上到5楼所做功 W=Fs=Gh=500N×9m=4500J5、例题分析 在平地上,用50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00N的箱子,前进了10m,推箱子的小朋友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m,他做了多少功? 分析:求推力做功,相应的力应是推力——50牛,相应的距离应是箱子在推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10米;求举力做功,相应的力应是举力F’,因为匀速举高,举力F’大小应等于重力G大小——100牛,相应的距离应是箱子在举力s 方向上通过的距离h——1.5米.已知:F=50N,s=10m,G=100N,h=1.5m。 求:W1、W2。 解: W1 =Fs=50N×10m=500J W2 = F’s ’ = Gh=100N×1.5m=150J 答:他推箱子做功500J,举箱子做功150J。 6、拓展延伸: 思考: 人直接将重为G的物体匀速提升h的高度需做多少功? 若用动滑轮提升同样高度,则人需做多少功?(忽略滑轮重和摩擦)计算后你有什 么发现? 三、课堂巩固 1、判断正误 1)篮球浮在水面静止不动时,浮力做了功. 2)蹦床运动员在空中向上运动的过程中,弹力对运动员做了功. 3)伞兵在空中急速下落,重力对伞兵做了功. 4)小球在光滑平面上匀速运动时,桌子的支持力对小球做了功. 5)汽车运输货物,当它卸完货物空车原路返回时,牵引力做的功比去时做功少。 2、一个重1000N的车,在100N水平推力作用下前进20m。当推力撤掉后,车由于惯性又继续前进了5m。求推力做的功?() A.20000JB.2500JC.2000JD.0J3、一个人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沿水平方向拉木箱使木箱分别在光滑和粗糙两种不同的水平地面上前进相同的距离。关于拉力所做的功正确的说法是() A.在粗糙地面上做功较多 B.在光滑地面上做功较多 C.两次做功一样多 D.条件不够,无法比较两次做功的多少 四、课堂总结 1、从本节学习可知,物理学里说的“做功”跟日常生活中的“做功”“工作”是不同的.生活中的“做功”“工作”含义很广,一切消耗体力或脑力的劳动都可以说成是“做功”或“工作”.但物理学里说的“做功”含义要窄得多,有人虽然累得筋疲力尽但却“劳而无功”也就是说在物理学里没有做功.推而不动,搬而未起,用的力没有成效,因此力做功为零. 2、机械功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五、布置作业 1、课本P177 作业 2、3、4题 2、完成小实验 (1)方法:测自己上楼时做的功及所用时间。 (2)记录数据:记下自己的体重G及从地面到楼面的距离h(四楼)。从地面到楼面所做的功W=Fs=Gh共做两次,一次是正常步行上楼,记下所用的时间t1,另一次用较快的速度跑上去,记下时间t2。 (3)讨论以下两个问题,准备下节课汇报: ①你在两次登楼过程中所做的功是否相等? 本学期我担任八二班的数学教学任务。这个班学生数学基础较差,不少学生常在课堂上聊天,不注意听讲,课堂效果欠佳。个别学生表现突出,能轻松掌握各知识点,学生两极分化严重。本学期教学应注意后进生的转化,努力扭转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排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努力学好数学的热情,同时注意对优等生数学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并给予适当的拓展。 二、指导思想 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巧,建立数学思维模式,培养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同时通过本期教学,完成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通过探究实际问题,认识全等三角形、轴对称、实数、一次函数、整式乘除和因式分解,掌握有关规律、概念、性质和定理,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必要的运算技能和作图技能,提高应用数学语言的应用能力,通过一次函数的学习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思维模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提取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的能力,并用有关的代数和几何知识表达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探究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轴对称性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通过探究一次函数图象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模式;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并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数学学习是一个充满观察、实践、探究、归纳、类比、推理和创造性的过程。养成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良好思维品质。了解我国数学家的杰出贡献,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 四、教材分析 第十一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本章主要让学生认识并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在直角坐标系中会由点的位置写出点的坐标,由坐标描出点的位置,了解特殊点(X轴或Y轴上)的坐标特征;了解在坐标系中点的平移与坐标的变化规律。 第十二章一次函数 (1) 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的物理特征,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2) 有评估某些物质对人和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意识。尝试与同学交流对当地环境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利用的意识。 (3) 能区别物质的固、液、气三种状态的基本特征。 (4) 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5) 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及沸点联系起来。 (6) 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7) 了解我国的水资源,了解水资源对当地经济和环境的影响,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三维教学目标 6.1从全球变暖谈起 知道物质的几种形态,知道物态跟温度有关。知道温度的含义和温标的规定。知道摄氏度单位符号和写法、读法以及分度方法。会正确使用温度计。 通过“全球气候变暖”这一话题,让学生从感性知识出发思考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从物质三态变化与温度之间的联系进入温度的学习,建立温度的概念;通过阅读课文,认识温标的确定和温度计分度方法:通过实验,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 积极投入课堂学习,认真进行阅读、实验、讨论等探究活动,对实验操作活动有浓厚的兴趣,有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关注生活实际中的物理现象和环境。 6.2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了解固、液、气三态中的分子运动特点。 通过参与观察活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的主要特征;通过经历分子动理论知识的探究过程,认识分子动理论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又被实验事实所证实,是由假说发展到理论的。能够找到其他相关的实验或事实说明分子动理论。 对分子动理论的实验研究有浓厚的兴趣,乐于观察实验现象,体验获得知识的喜悦。 6.3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知道蒸发现象,知道蒸发的快慢与表面积、温度和气流有关,尝试用分子动理论解释蒸发现象。知道蒸发过程要吸热,知道沸腾现象及其特点。知道沸点,知道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了解高压锅的原理。知道液化现象,知道气体液化时会放热。能用汽化、液化的知识解释有关热现象。 经历蒸发、沸腾的观察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通过讨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提高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描绘水沸腾的实验图象,学会用图示的方法或用文字描述沸腾的特征。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液化现象的讨论,学会相互交流信息。 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认真细心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能体验探究知识时的乐趣。在实验时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6.4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知道熔化和凝固现象,知道晶体的熔点。知道熔化过程要放热,会查熔点表。能用熔化和凝固的知识解释有关的简单热现象。 经历观察熔化和凝固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通过描绘冰熔化的图象,进一步了解图表是常用的表示研究结果的方法。 在冰的熔化和凝固实验中能耐心观察现象,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善于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6.5升华与凝华 知道升华与凝华现象,知道升华吸热,凝华放热;能用升华、凝华等知识解释有关的简单热现象。 经历观察升华与凝华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到的升华、凝华现象的主要特征。通过多媒体播放舞台上的“烟雾”以及“人工降雨”,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的应用。通过思考讨论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尝试应用物理知识去解释具体问题。 有求知欲望,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初步认识物态变化知识及相关技术对于人类生活、自然环境的影响。 6.6水循环与水资源 了解自然界中水循环的意义;知道云、雨、雹、雾、露、霜、雪的形成。初步认识水资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知道水是珍贵的资源。 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经验以及观看录像资料,了解水循环与水资源。组织小组讨论,尝试用已知的科学知识解释具体的合理用水问题。 【5.1《质量》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获奖教案】推荐阅读: 2002最新质量验收规范12-23 2020最新:旅游景区服务质量工作总结09-07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6章第1节 质量 教案08-07 最新(2013.7)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考试试卷06-24 2018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所有英语单词表及短语(含音标全册)10-28 最新获奖感言06-13 最新优秀管理者的获奖感言12-07 九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质量分析08-023.5.1《质量》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获奖教案 篇三
4.物理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篇四
5.5.1《质量》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获奖教案 篇五
6.5.1《质量》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获奖教案 篇六
7.5.1《质量》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获奖教案 篇七
8.5.1《质量》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获奖教案 篇八
9.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计划 篇九
10.5.1《质量》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获奖教案 篇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