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精选14篇)
1.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 篇一
试析新疆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特点及培养对策研究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角色定位、反思
论文摘要:以参加新疆中学体育教师工作会议的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以辛涛等人1995年修订的《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为研究工具,通过分析比较新疆中学体育教师自我效能感状况,探讨了体育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提出了培养和提高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对策。
1研究目的
教师教学效能感概念在理论上来源于bandura1977年提出的自我效能概念。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的知觉和信念。教师教学效能感不同会影响其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从而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由于体育学科教学过程的特殊性,体育教师比其它课程教师工作面大、范围广、工作环境差、身心负荷大,加之有的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培养,教学效能感易降低。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睡,教育环境相对艰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培养有专业特点、运动能力、运动教养和运动热情的体育教师,才能针对学生体能、健康意识和锻炼能力的个性特征,起到引领、开发、点拨和促进作用。因此应理解体育教师的特殊工作心理环境,努力提高教师需要的社会认可,体育教师以此为契机,逐步在其自身职业成熟过程中,日臻完善自我,以逐步提高其职业满意度、自尊感和成就感。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新疆中学体育教师自我效能感状况,探讨体育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提出培养和提高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对策,这对体育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改善以及教学改革和创新具有现实意义,也为当前中学体育教师的培养、选拔和管理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参加新疆中学体育教师工作会议的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72份,回收问卷后剔除废卷,得到有效问卷67份,有效回收率为93%。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采用辛涛等人1995年修订的《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该量表的cronbachalpha同质性系数为0.77,分半信度为0.84。该量表有27道题,采用6点制评分标准。量表分为两个维度,即个人教学效能感和一般教学效能感,其中i一10题主要测量教师一般教学效能感水平,11一27题主要测量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水平。
3结果与分析
3.1新疆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总体特点
一般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效果的认识和评价,即教师有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信念。
表i显示:新疆中学体育教师总体教学效能感均分为4.52分,离上限6分还有一定差距,说明总体教学效能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高效能感的教师才对教学活动更投人,也更易采取民主的方式。个人教学效能感均分(4.34分)高于一般教学效能感(4.63分),并且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说明中学体育教师相信自身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但对教育在学生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和评价不够。要实现学校教育的主导功能,需要协同各种教育力量,尽可能减小在教育影响上的彼此牵制和内耗。
表2显示:性别因素影响着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男教师总体教学效能感均分(4.77分)高于女教师(4.11分),并在一般教学效能感、个人教学效能感和总体教学效能感上定位认识的自信心有关系,体育教师队伍中男多女少的现象普存在,男教师比女教师更有成功的优势,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教师角色期望是被动、依赖、温柔、整洁等,经济收人和教育子女、体型发胖及体能下降、贤妻良母类型的人生价值取向、性别角色定位及重文轻武的社会现象是制约女性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女教师如对角色定位不够准确,会影响自信心,低估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己不适合或干不了的想法,会影响到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内容和水平。
3.3职称、教龄、学历因素对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
从职称、教龄和学历因素来看,只有教龄因素对中学体育教师的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具有影响。其中一般教学效能感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个人教学效能感和总体教学效能感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教学效能感随教龄的增加能保持相对稳定的上升趋势,这是因为随着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和丰富,教师的思想观念、价值趋向、审美意识、认知水平、人格特征、角色特征和教学能力日趋完善,教师对教学活动安排的计划性,以及对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与对教学策略等方面的自我评价能力也不断增强。
3.4年级因素对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
高中体育教师总体教学效能感均分(4.75分)高于初中体育教师(4.2f1分),但不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初高中教师教育对象不同,初中体育课应试成分占有较大比重,初中生又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的错综矛盾时期,老师必须应付青春期学生的各种心理变化,但部分教师对于自己提高学生成绩和控制转变学生的能力不太自信;而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认识,觉得体育课是忙碌学习中最好的放松,教师的努力付出在学生身上易产生效果,老师享受到成功的体验会感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从而对自己的教育质量更有信心。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新疆中学体育教师的总体教学效能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个人教学效能感显著高于一般教学效能感。
2)由于体育教育与女性性别的特点,不少女体育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缺乏坚定的信心和明确的进取目标,中学女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显著低于男体育教师。
3)教龄反映了一位教师的从业经历,教龄不同的教师在教学态度、教育方式上存在差异。教龄因素对新疆中学体育教师的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具有影响。
4)体育课本来应该是初中培养兴趣,高中让学生养成运动的习惯,现在的课程把这个概念倒置了,初中体育教师的“应试”压力较大,教学效能感低于高中体育教师。
4.2建议
1)要重视对体育教师效能感干预手段的研究,探讨如何从教育、培训及其它社会环境的改变人手,加强中学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和教师信念的教学培训工作,把教师信念作为教师素质的“软件”来抓;
2)壮大女体育教师队伍,努力提高女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以充分发挥其作用;
3)教学效能感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提高的特点,针对不同教龄段的不同特点,要采用反思训练模式积累检验,提高教学效能感;
4)正确认识初、高中阶段体育课承担的主要功能,对初高中学生的学业成功多做自我归因,对学生的学业失败也不要逃避责任;
5)学校的管理者要努力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条件,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使教师的个性、才能得到完善和发挥,从而坚定事业心,增强对教育工作的胜任感、责任感和成就感。同时要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的某些方面进行科学研究,创造性地工作,学校要尽量为其提供成功的机会,让教师在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产生“峰值体验”的情感。
2.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 篇二
(一) 复式教学的发展历史。
我国的复试教育可以追溯到清末时期, 自奏定学堂章程颁布以来, 清政府掀起了新的留学热潮, 派遣留学生到日本学习师范教育, 一批学生进入日本的宏文学院的师范科学习, 修业时间半年至三年不等。回国后, 他们宣传师范教育和复式教育。1909年, 江苏教育总会择定两所小学为学员学习教授之所, 其后, 复式教育逐步在全国推行。新中国成立以后, 为普及教育, 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偏远的农村地区、贫困地区采用复式教学,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然而改革开放以后, 由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及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存在问题, 在各种教育思想的冲击下, 复式教育逐渐被传统的单式班级授课制所取代。
21世纪, 许多专家学者重新对复式教学定位, 复式教学再次在一些农村地区开展起来。
(二)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农村地区, 尤其是贫困地区与城市的教育存在较大差距, 其教育需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 合理高效地利用。复式教学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教学方式。然而, 复式教学对老师的要求较高, 不仅需要教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教授不同的年级, 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以便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在调查中发现, 许多教师达不到上述要求, 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同时还影响教师的教学自信, 导致教师的教学自我效能感下降, 从而失去教学动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可以发现教师教学效能感下降的原因, 提出解决策略, 重塑教师教学信心, 提升教师教学中的自我效能感。
二、概念的界定
本文主要针对教师教学中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包括教师课前准备, 课上讲授等方面内容, 不涉及学生的心理研究。
(一) 复式教学。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年级班级的学生编成一个班, 由一位老师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中对其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师在课上对一部分学生进行讲授教学, 安排其他同学进行作业或者复习, 并有计划地交替进行。这种教学方式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形式相对。
(二)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三) 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最早出自于我国古代的教育专著《礼记·学记》, 其本意是教这一方以教为学, 现在逐步引申为教学双方相互影响和促进。
三、复式教学中教师自我效能感下降的原因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 农村地区, 尤其是贫困地区教师普遍存在教学兴致不高, 工作没有激情的现状。通过和教师的交流, 教师教学效能感下降的原因主要有:教师的工资待遇偏低、学校氛围影响及社会因素。
(一) 教师工资及社会地位偏低。
自21世纪以来,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政策, 逐步提高农村地区教师的工资待遇, 保障教师的相关权益。但是农村地区的教师工资待遇还是远远落后于城市教师。同时, 城市教师的福利待遇也远远好于农村地区的教师, 无形中影响了农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农村地区环境艰苦, 复式教学, 一位老师面对几个班的学生, 教师需要在教案的编制、课堂知识的传授、学生的品德发展等方面倾注大量心血。由于薪资待遇得不到保障, 社会地位偏低, 必然会影响工作的积极性, 造成其职业倦怠, 进而影响教学的自我效能感。
(二) 学校培训不够。
复式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教学, 教师不仅需要专业知识, 还要有很强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在研究中发现, 许多教师综合素质不过硬。复式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班级授课, 教师面对的是不同年级的学生, 需要依据不同的年级学生知识水平与个性特点编制教案。在农村地区, 教师往往不具备这样的素质。同时, 班级教学组织也是问题所在。由于不同于一般的教学形式, 复式教学是一个班的学生在上课, 其他学生在自习。如何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需要有专家型教师的指导, 但是农村地区是达不到这样的条件的。没有专业的培训, 教师得不到很好的提升, 很容易体验到挫败感。
(三) 社会重视程度不足。
教育不能离开社会和家长的支持, 这一特点在农村地区尤为重要。复式教学主要在偏远的农村或者山区实施。家长对孩子的期待, 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 同时影响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 持“教育无用论”不配合学校的教育, 对学生的教育表现出漠不关心, 或者对学校组织的活动如家长会等不予配合, 使教师产生挫折感, 导致自我效能感下降。
四、提升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策略
(一) 树立尊重知识, 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
教师是传递知识的桥梁, 同时教师也是一门职业。教师在为教育事业奉献的同时, 也应该有其相应的回报。教师的职业地位相比之前有了很大提高, 但是和国外相比, 我国对教师地位的重视还是不够的。根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 在日本和西欧, 教师的身份是国家公务员, 在美国, 教师也是享受公务员待遇的。相对而言, 我国教师的地位较低, 尤其是农村地区教师的地位需要进一步提高。只有全社会真正形成尊重教师、尊重知识的好风气, 同时政府下大力气切切实实地把教育当做百年大计之根本来抓, 着力提高教师的工资与职业声望, 才能从根本上克服教育无用论及种种对教师的偏见, 使教师体会到自身价值, 没有后顾之忧, 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
(二) 学校开展专业培训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
高效能感的教师往往愿意选择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 确立较高的教学目标。他们在工作中信心十足, 心情愉快, 对教学活动更投入, 更容易采取民主的方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 高效能感的教师往往会敏锐地察觉和判断哪些行为是积极适宜的, 并能够根据不同年级的发展现状, 不断地选择适宜的教育方法与策略, 避免消极行为, 使教育活动和行为适合儿童的发展水平与需要。学校开展教师专业培训,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1.培养教师良好的思想素质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农村地区自然条件较差, 学校的硬件条件和城市有较大差距。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最重要的是教师有足够的自信和很高的自我效能感, 努力克服恶劣环境对教育的影响。因此要培养教师良好的思想素质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把教学不仅仅作为谋生的手段, 更应作为一项教书育人的崇高的事业。当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 富有激情地投入到教学中, 教师就不会再畏惧教学中遇到的困难, 安心于艰苦的农村教育工作。
2.鼓励教师使用新的教学方法。
农村地区, 教育资源匮乏,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非常狭窄, 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在教学中, 要鼓励教师敢于突破陈规, 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进行教学改革, 积累成功的经验。同时学校有经验的教师, 要对年轻的教师进行悉心的指导, 指出教师在教学中不足, 使年轻教师迅速适应农村地区的教育环境。当教师在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并取得实际效果时, 教师的自信心将不断增强, 自我效能感会不断提高。
3.培养教师良好的理论素养。
依据现代教育的观点, 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教学人员, 更是连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纽带。教师不仅仅是教授学生知识, 同时还要处理好与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关系。在农村地区家庭教育中, 许多家长对教育的理解存在误差, “读书无用论”在其思想中根深蒂固, 对学生的教育漠不关心, 导致学生对学习没有期待, 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同时, 社会对教师的偏见也间接地影响教师的工作信心, 降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这就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教育理论素养和交流艺术, 通过和家长的沟通交流, 改变对教育的看法, 提高对教育的关注度, 做好家庭教育, 使家庭教育的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有力地支援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
在对学生教育时, 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 对学生关怀而不骄纵, 器重而不迁就, 信任而不放任, 严肃而不苛求, 使学生能够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 配合教师的教学。当教师的教育工作得到社会和家庭的支持, 以及学生的理解, 就能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合力。只有当教师有良好的教育理论支撑, 才能协调好家庭、学校与社会三者的关系, 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教学中。
五、结语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需要教育的与时俱进, 大力发展教育, 需要教育的均衡发展。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巨大阻碍。在新时期农村地区优质教师相对较少、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切实克服复式教学的缺陷, 最大限度地发挥复式教学的作用, 切实推进农村地区教育的均衡发展。
摘要:复式教学是农村地区因生源较少而实施的一种教学方式。调查研究发现, 教师在复式教学中的自我效能感呈严重下降趋势。本文通过对教师自我效能感下降的原因分析, 提出如下改进策略:政府要提高农村地区教师的工资待遇、学校要开展教师综合技能训练、教师要有教学相长的意识并付诸行动。
3.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 篇三
摘 要: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影响教师素质的重要方面。对于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的提升能够使教学工作顺利的进行,保证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与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当前中学老师教学效能感的研究现状,在分析中学教师教学效能感提升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升。
关键词:教学效能感;中学教师;影响因素
当前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批合格的师资队伍来实现,而对于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也是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而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对于自身的教学评价以及今后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针对于此,提出一些有效的措施,以此来提升教师教学的效能感。
一、中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的重要性
关于教师效能感首先是1976年由兰德研究小组提出的,是指对教师的影响学生发展能力的信任程度。而教师效能感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学生管理效能、教学策略效能以及课堂管理效能。这一效能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动机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首先,学生在每次的犯错误中,作为具有高效能的老师对学生都是比较宽容的,会一同与学生解决困难;其次,作为高效能的老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能够将所有的精力全部投身于教学中,并且对教学目的的达成具有强烈的欲望与动机,并且促使老师能够制定较高的教学计划,通过自己的组织与安排达到相应的目的;最后,高效能感老师的教学质量与效果是值得肯定的,作为教师心理的重要组成因素,教师效能感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效能感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效能感的老师教学热情比较高涨,能够最大程度的投身于教学工作中,而且对老师的整体素质也有着显著的提升作用,对于发挥老师的主体能动性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中学老师教学效能感的研究现状分析
1.教师效能感受个性差异的影响
由于受到个体因素的影响,每个老师的性格差异与自我价值的实现都对效能感产生一定的影响。老师的潜能的发挥会影响教学能力的直觉与信念。因此,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教师效能感有一定的影响。而由于不同性格的老师在课堂上的授课情况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格外向的老师所指导的课堂势必是比较活泼、活跃的,而一些平时就郁郁寡欢的老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往往不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教学效果也不会太好,因此,教师效能感受到个体性格的差异影响较大,同时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因素的影响。
2.教师效能感受职业成功与否的影响
与普通职业的人一样,教师这一行业同样追求着事业的成功。老师在自身的知识能力方面,想要获得一定的肯定,在教学实践中想要获得成功都是对教师效能感提高的基本条件,对于教学实践的成功与否对教师的效能感存在直接的影响关系。例如,如果教师的离职比例比较高,会使教师的培养成本提高,从而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
3.教师效能感受教师心理状态的影响
当前人们的生活压力都明显加大,许多老师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压力。而这种压迫感主要被归结为对生活的满意度。许多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能够对自己本职工作存在一定的幸福感,就能够促进自己的工作进步;反之,一个不热爱生活的人在工作中也收获不到相应的效果。
三、提升中学老师教学效能感的有效措施
1.对教师任用制度合理性的提升
对于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教育,还需要一定的教师资格的审核才能得以实现。因此,首先就应该积极的改革教师资格认证制度,通过层层的选拔,清理掉一些不符合教学以及不合格的人员,使老师能够在日常的教学中提高自己的反思与自我提升的意识;其次,对教师公务员制度的建立。这能够保障教师工资的稳定性,也能对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得到保障,在教育中可以先结合国内的现实情况,在一些试点地区进行教师公务员制度的推行,以此来总结经验从而促进教师的整体素质的提升;最后,对教师编制分配原则的重建。教师的编制问题一直是作为教师任用制度改革的重要方面。对于编制分配与安排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教师人群的整体素质,提升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对于一些不称职的教师应该采取相应的考核制度,使有能力有才华的教师人才为教育事业更好的服务。
2.对教师评价制度的改进
对于评价制度的改进方面,需要建立一定的评价体系。首先我们就应该了解教师对评价的心理需求,有效的改进评价的目的。通过对教师的整体考察,对于评价原则需要做到科学公正与积极有效,才能使老师在心中真正的认同这个评价标准。因为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能够使老师真正的明确今后教学工作的努力方向,反之,如果考核的科学公正性不够,并且也不够积极严谨,教师在对自己的认识方面就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而且对于未来的工作方向也比较迷失。因此,科学公正、积极有效的评价标准才能够使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真正得到满足。
3.教师共同协作平台的搭建
建立良好积极地沟通协作平台能够有效的促进教师的团队协作意识。首先,要进行科学激励制度的建立,在集体的团队协作中对老师各项工作的评估学校应该给予积极的奖励,对优秀的团队给予嘉奖,以此来激励所有的老师;其次,对良好沟通机制的建立,例如每周可以举行例行会议,对于本周内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做出相应的汇报,并对于一些不足之处进行适时的改进与调整,而教师之间的沟通可以通过科研小组讨论、电话会议等进行,促进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有效提升;最后,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不断的进行自我评价,主动反思自己的缺点,并及时的改正,从而促进自身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升。
四、结论
综上所述,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于自身影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主观的评价。一个具有良好教学效能感的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将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中,并且不断的反思与改正自己的错误,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也能够积极的促进学生的学习与能力的提升。而在中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的研究对中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对于中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参考文献:
[1]程凤春,姚松.汶川地震极重灾区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及其影响因素[J].教育研究,2011,(08):80-82.
[2]伍静,吴国珍.中小学新教师教学效能感与自我反思研究[J].昆明学院学报,2012,(05):43-45.
[3]胡晔.提高职业高中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几点策略[J].邢臺学院学报,2013,(01):86-88.
4.小学教学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感受 篇四
新课程对教师的挑战是空前的,作为一名曾经的一线教师,现今的教师学校的教师,我用自己的体会来诠释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的感受:诚挚的心灵是学生情感的钥匙,高尚的师德是学生心灵的明镜,不断的诊治反思是现代教育的一种需求,新型的教学理念是众多教师不断研讨实践的结晶。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要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必须要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主要包括教师的备课、授课、答疑、批改、检测、观议课等。作为一名与时代同步的教师即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首先要把好第一个关口:备课——精细的六环备课。
备课是指教师在上课之前所做的各项准备工作,它是上好课的前提,是上好课的基础。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我认为有以下三个环节--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即编写教案。备课至少要做到以下三步:通读全期教材,熟读单元教材,精读课时教材。其基本要求为下列六环:
第一环
读新课程标准。作为一名教师要明确新课程标准所阐述的教学指导思想、学科性质和地位;明确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学总目标和各年段的具体要求;明确本科教材的内容体系和安排;明确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各种教学设计和编写意图。同样是一节课,不同的教师,由于对新课程标准和对教法研读的深浅不同,其效果就不一样。如在2009年中小学教学新秀和教学能手的评选活动中,有这样一个案例:一名教师在讲解八年级物理——串联和并联时,她为了体现串联和并联的电流特点,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七名穿红色服装的学生站成一排,当电流通过时,学生就乐,否则就哭,学生即兴表演的非常形象生动,那么学生对这节课就印象深刻,教学的效果就好。
第二环
熟悉并钻研教材。熟悉教材的目的是注意教材的系统性、科学性,最后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之所在。钻研教材的程度不同,课题效果就不同。还是以一个案例为例来说明:同是七年级的数学课,课题同为5.3《日历中的方程》,四位教师就导课来说,由于钻研教材的程度不同,最后结果就不同。第一位教师用奥运会的时间,唤起学生的记忆,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第二位教师用的是今天上课谁考谁?平时都是老师考你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想法?从而导入新课,既朴实又直接;第三位教师用的是实物——日历,以15为例,考它的上、下、左、右都是什么数?教师让学生考她,为什么能猜出这个数呢?从而导入新课。第四位教师用的是一组数据,学生讨论,探讨数据中的关系,然后学生汇报情况,引出新课——很显然这几位教师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导课既到位又新颖,引起学生的兴趣,课堂效果就好。
第三环
明确标、考虑法。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确定自己学科的单元和章节的教学目标即标,并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做到剖析教材透、解析事例实。不同教师应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评选优秀课,教师用谁的学生是要抽签的(不用自己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用语言的技巧来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很好的来完成这节课。
第四环
把握课堂,环环紧扣。教师要上好课,必须把握好课堂的脉络。研究:怎么复习提问——怎么以旧引新——怎么做演示实验——怎么由例题联系生活——怎么变难为易——怎么组织语言——怎么布局板书——怎么突出重点——怎么突破难点——怎么布置作业。
第五环
研究对象,因材施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备课,讲起课来才会有的放矢、恰到好处。如09年评选区新秀、能手时有一节九年数学课——《生日相同的概率》一课时,三位教师上课,由于每位教师所面对的对象不同,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最后的教学效果也不尽相同。最成功的一位教师是带着疑问思考问题、研究对象、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创造性的总结出了两个有关概率的公式,使学生做题有据可依,并能运用到实际中去,效果就好。
第六环
编写教案,开拓创新。教师在编写教案时,一定要注意几点:内容科学、准确、全面,形式规范、合理、清晰,项目齐全,手段现代,反思到位。
5.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 篇五
反思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篇课文时,以简笔画来表示冬瓜和茄子两种蔬菜,把标点符号写在卡片上,出示卡片,与老朋友“。?:”见面,认识新朋友“!”,我发现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特大。“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们班周末作业比较少,而是引导他们多看课外书,如《格林童话》。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反思二: 怎样激活我们的语文课堂
在语文课上,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开展课堂讨论。语文课堂组织形式本身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参与讨论是很常见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也是无拘无束的。教师应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的心理氛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因此,语文课堂气氛往往轻松活跃,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
6.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 篇六
试论小学语文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教学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实验小学 黄伟华
【摘要】
小学作文的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的是学生在应试教育中能够取得较高的分数,就进行固定模式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的培养以及其个性的发展。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教育出的学生,千篇 一律,不适合学生的长期发展,也违背了人性发展的规律,因此必然被社会所摒弃。素质教育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要求学生能够贴近实际、生活以及社会,对自己内心的感受进行抒发。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创新思路 激发兴趣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传统的教学方法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想要适应素质教育,就必须进行教学方式的变革。以往的教学就只注重学生写作的能力,学生写作的内容存在着“假、大、空”的现象,作文的内容空泛。但是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要求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进行思维的创新,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作文的创作中去,引导学生进行自己真实感受的抒发,使得作文充满了灵动性。这就要求学校转变校风,以素质教育为主,教师转变教风,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转变学风,以自学为目的,总的来说就是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正确的认识,转变教学观念。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作文情景
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作文教学是一个重难点,因为学生对其没有兴趣就不愿意听,也不愿意写。其次,现在学生学业压力大,没有多少时间能够自由的支配,对于老师布置的题目或许没有真正的理解,就造成了学生没有内容可以描述的窘况。小学生好奇心一般比较强,也比较贪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讲求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之后,再进行作文的写作,那么学生就有了创作的源泉和动力,就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对于作文的命题一定不能轻率确定,不考虑学生兴趣和能力,会束缚儿童的个性。因为人都是个性的个体,每个学生的喜好都不尽相同,因此就会根据自身的喜好来选择不同的素材来进行描述,从而使得他们的文章丰富多彩。同时对于作文评判的标准也不能是唯一的,单纯的以成绩划分优劣的行为是不可取的。相反的对于思维新奇,或者言辞优美,抑或是表达出彩的学生都应当进行表扬,对于水平较低的学生应当进行鼓励,而不是批评,要让学生爱上作文。教师还可以设置比较开放性的命题,让学生先进行情景模拟,然后将自己的感受进行抒发,就能够形成文采飞扬的作文内容了。
二、注重学生的个性,分层教学
学生是一个差异性较大的群体,有的小学生智力开发较早,有的.却比较晚,因此对于知识接收理解的能力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下面笔者进行举例说明:
(一)命题
新课程的要求是进行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的创作要提供广阔的空间以及便利的条件,尽量不对学生的创作进行束缚。与此同时,中小学的思维性还不是很强,因此笔者认为半开放式的题目更有利于进行小学的作文教学。例如《我爱____》《假如我有-》,()这种半命题给学生的思考和选材留下了广阔的空间。第一个题目学生可以选择的内容十分的宽泛,可以填家人朋友,也可以填花花草草、家里的小动物,还可以填自己喜欢的玩具或者是有纪念价值的事物,甚至还可以是大自然,这就充分的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人爱好,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评语
进行作文的评价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语气,儿童的心里是敏感的,我们应当采用鼓励性的语气代替传教式的评语,例如“你这次的作文让老师刮目相看”、“老师也情不自禁的与你一起……”等。但是对于作文水平已经较高的同学,要注意加强对其的引导,在写评语的过程中要进行作文方法的探讨,从而对其不足之处进行委婉的表达,促使其能够更上一层楼。比如说“这篇文章的言辞精美,如果能够条理性更强一些老师认为会更好”“你写的作文老师感同身受,但是我认为如果对思路能够进行发散,效果会更好”,这样的评语都能够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思维性不强,联想力不够的缺点,既保证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又能起到引导的作用。如果一些学生能够运用一些比较好的写作技巧,就可以采用巩固性的评语,让其能够对于已经掌握的技巧能够熟练的应用。比如说一个学生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就可以这样评价:“这篇文章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很好!”这既是对其的肯定,同时还有利于其下次继续巩固。
(三)讲评的方式
对于同一题材,教师可以选取几篇比较典型的文章进行点评,这样学生就能够了解到了自身的长处以及不足,从而受到启发;对于某一作文中班级内共同的优点,可以点出,对于普遍存在的缺点也要指出,有利于学生弥补自身的不足;对于一些技巧好、文采优异的文章可以进行整理,在班级内部进行传阅;对于部分比较具有针对性的文章可以选出来,重点的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写作技巧。
【结语】
7.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 篇七
职业倦怠 (job burnout) 指个体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与人际关系紧张源产生应激反应而表现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教师职业作为一种典型的助人行业, 易产生职业倦怠现象。对教师职业倦怠状态的研究发现, 处于职业倦怠状态之中的教师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与爱心, 对课程准备的充分性降低, 对工作的控制感与成就感下降。不仅影响教师本人的生活、工作与身心健康, 也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国内研究表明, 我国中小学教师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 有些教师的心理压力已经对教学工作、班级管理产生了消极影响, 呈现出明显的职业倦怠症状。
体育教师作为人际工作者, 他们面对着多种压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体育教师不得不面对新的挑战——本专业知识不断更新、职称评定、与非体育教师同校不同待遇、高考的指挥棒导致学生和家长甚至一些学校领导不重视体育等等, 使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体育教师如果不能妥善处理, 长期累积下来的压力就会损耗其工作士气与热情, 导致其职业倦怠的产生。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极大危害着他们的身心健康, 使其精神疲惫不堪, 自我成就感降低, 且以消极的负面态度面对工作、学生和同事。生理层面出现慢性的疲倦、头痛、失眠、各种职业病频发等等;情绪层面会出现感觉沮丧、意志消沉、情绪失控、易发怒、妄想、有逐渐远离同事、学生与领导的倾向;行为层面会出现抽烟和喝酒的频度增加, 甚至出现暴力及攻击性行为;价值层面会经常突然地改变个人的价值观与信念。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sense of teaching efficacy) 指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看法, 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能力够不够的一连串的信念, 不仅影响着教师处理困难时所采用的行为方式, 也影响其努力程度和情感体验。教学效能感是解释教师动机的关键因素, 属于教师信念的范畴, 对教学活动有重大影响。研究表明, 教学效能感在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具有调节作用, 教学效能感能够降低职业倦怠对教师个体的影响程度, 即高教学效能感可以改变职业压力的作用, 减少“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的消极影响。教学效能感直接影响着教师对教学活动的选择、教学行为成败的归因以及对情绪的调控。因此, 低自我效能感的教师在面对挫折时, 比较倾向于采取逃避的策略, 易将教学结果的成败归因于外在环境的影响, 忽视自己内在能力和努力的因素, 会因学生的不良纪律等而引起较大的焦虑和恐惧, 甚至厌恶教学、厌恶学生, 从而表现出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的症状。
体育是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目前中学里存在的现状却是体育教学、体育教师被边缘化, 使得部分体育教师看不到体育工作的职业价值, 缺少成就感, 工作热情低, 导致体育课的开设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 严重影响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对中学体育教师进行调查研究的实施途径
为了深入了解工作在教学一线体育教师的实际情况, 本研究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以郑州、焦作、安阳、新乡、许昌、商丘六地市19所中学的体育教师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国内学者俞国良等编制的《教学效能感量表》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进行调查, 本研究中一般教育效能感分量表的克伦巴赫χ系数为0.77, 个人教学效能感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84。一般教育效能感分量表、个人教学效能感分量表的分半信度依次为0.85、0.86, 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同时采用了经修订的Maslash编著的教师职业倦怠问卷 (MBl) 对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进行调查, 该量表共三个维度22个题目, 分别是情绪衰竭维度 (包括9个题目) ;去个性化维度 (包括5个题目) 和成就感维度 (共8个题目) 。在本测量中MBI问卷的克伦巴赫系数为0.66, 情感枯竭维度为0.76, 去个性化维度为0.56, 成就感维度为0.74。所有数据采取spssl0.0forwindows进行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三、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职业倦怠状况及其关系
1. 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特点。
研究结果显示, 中学体育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显著高于一般教育效能感。一般教育效能感是教师对教育价值的认识, 其形成依赖于整体的教育实践及对教育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与个体经验的联系较少。个人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能够给予学生以积极改变的能力评价, 即相信自己有教好学生的技能技巧的信心, 它更多与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经验相联系并具有更多的个体意义。个人教学效能感比一般教育效能感对教师意味着更多的个体意义, 因此, 教师对个人教学效能感的评价更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中学体育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普遍高于一般教育效能感, 这与国内外的研究结果一致。
研究还发现, 教龄、学历因素对教学效能感有显著的交互作用。教学效能感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 教师所受教育、教师的社会化水平、学校环境、教师的教学经验等都会影响教学效能感。学历代表着教师受教育的水平与职业准备状态, 教龄则意味着教学经验。职业准备状态与教学经验共同作用于教学效能感, 会引起学历水平不同的教师教学效能感随着教龄的增长而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2. 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特点。
研究结果显示, 中学体育教师的情感衰竭与去个性化现象较严重, 成就感的作用 (p<0.01) , 性别与教龄因素、学历与教龄因素对于职业倦怠三个维度均有显著的交互作用 (p<0.01) 。进一步研究发现, 女教师情感枯竭水平高于男教师, 差异极其显著 (t=-4.38, p<0.01) , 而在去个性化与成就感维度则没有差异。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与我国传统文化对性别角色的社会期待及性别角色要承担的家庭责任有关系。研究还发现, 随着教龄的增长, 中学体育教师的情感枯竭和去个性化水平呈现下降的趋势, 而成就感水平能够逐渐上升。个人生活阅历与教学工作经验的丰富, 使体育教师能够更有效地应对工作压力, 并获得职业成就, 倦怠水平较低。
3. 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对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和职业倦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个人教学效能感与情绪枯竭、去个性化显著负相关 (p<0.01) , 与成就感维度显著正相关 (p<0.01) , 一般教育效能感与职业倦怠无显著相关。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的认可度与自信度, 比一般教学效能感有更多的个体意义, 与职业倦怠的发生关系较为密切。
以教学效能感为预测变量、职业倦怠各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个人教学效能感对情感枯竭、去个性化与成就感三维度均存在非常显著的线性关系 (β=-0.23, p<0.0l;β=-0.26, p<0.0l;β=0.22, p<0.01) , 也就是说体育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水平对该教师是否发生职业倦怠有直接关系。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不仅能够影响其教学行为, 而且还会影响教师是否能够有效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并及时缓解工作压力。个人教学效能感高的教师能够正确看待并通过努力去克服教学中的困难, 容易取得成功并得到学生、同事的认可, 赢得人们的信任与尊重, 从而保持较高的成就感和工作热情。教学效能感较低的教师在面对教学中的困难时, 倾向于逃避或将责任推脱到其他环境因素上, 而不是积极主动地战胜困难, 所以很难在工作中作出成就, 无法得到大家的认可, 给自己带来痛苦、失落等情感体验, 直至引发职业倦怠。
四、提高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远离职业倦怠
1.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 创设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引导全社会树立“全民健身, 增强体质”的良好风尚, 转变传统观念中的“重文轻武”的偏见, 端正舆论导向, 认识到体育教师职业的重要性。
2. 创设良好的学校组织环境。
学校管理者应该正确认识体育工作和教学的重要作用, 尊重体育教师地位;真正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力度, 在某些政策上应该针对体育教师工作的特殊性采取一些倾斜性策略, 调动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加强体育教师自身建设。
面对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教师首先要努力转变自身观念, 既要认识到自身劳动的价值, 又要建立合理的自我期望。其次, 教师要增强心理自我调适能力。心理适应能力强的体育教师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远离职业倦怠。
参考文献
[1]刘晓明.教学效能感与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4 (2) .
[2]王守恒.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消解策略探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10) .
[3]俞国良, 辛涛, 申继亮.教师教学效能感:结构与影响因素的研究.心理学报, 1995 (5) .
8.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 篇八
摘 要:对高中地理进行课程改革,不仅是一种与时俱进的体现,还能够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特征、促使高中地理授课模式的变革与创新。本文首先对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的内在含义进行阐述,而后结合自身多年的地理教学经验,对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应该如何有效设计进行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设计方式
前言高中地理最显著的特性就是知识涉及面广、综合性强,与其他学科相比,高中地理学科属于应用性最强的一门学科。基于现代教学理念要让每个学生深入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知识。不仅要培养与增强学生的学习乐趣,还要教师对当前教学方法及教学设计进行调整与优化,不断培养与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与逻辑思维性,通过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动性,基于此才能促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内在含义
以当前教育技术界基于多媒体技术而对课程教学设计所给出的概念为基础,并在充分结合地理学科典型特征的前提下,对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的内在含义进行了总结: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其实是一种动态型、高度开放化系统研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需要根据地理学科中所存在的教学问题,基于科学而合理的教育理论,最大程度上发挥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对整个课程教学进行合理、有效安排,在为学习者营建一个氛围良好的学习环境时,推动学习模式的改善与优化。
二、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方式
高中地理课程应该综合多方面要素进行教学设计,比如教师、信息技术和学习方式等不同要素,其具体教学设计方式如下所述:
(一)注重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在培养学生、培养人才方面,能否取得良好的成绩与教师的专业素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专业素养并不是一种狭义的素养概念,而是一种涵盖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概念,第一,地理教师需要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并具备一定的地理授课水平,这是保证地理教学质量的根本;第二,地理教师需要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热爱、关心每一个学生,这不仅是学生展开思想教育的前提,也是维持师生关系的一种行为标准;第三,地理教师要拥有一种独特而有趣的教学风格,能够使得整个地理课堂气氛活泼、趣味性十足,有利于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掌握地理知识;第四,地理教师要拥有一种人格魅力,它能够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与热爱度,提升学生积极学习地理知识的主动性。
(二)充分发挥息技术作用合理安排课堂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在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现代化教育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及强化学生逻辑思维深度,还能够为开展学生活动提供大力的信息技术支持与帮助。此外,在地理课程教学期间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可有效强化学生搜集及分析地理信息水平。众所周知,自然地理部分的相关内容具备很强的抽象性,要求学生拥有一定的空间思维想象力,而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可有效处理音乐、动画、文字等多项抽象信息,同时还能生动、形象的演示地球运动、海陆变迁、大气运动等多项地理现象,此外还有助于学生树立空间概念,使教学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将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相结合,可实现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与兴趣化,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但无论信息技术多么发达,都不能从根本上代替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特别是地理课程教学。因此明确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课件时,一定要坚持以老师导向、学生为主体、多媒体信息技术为辅的教学原则,重视传统地理教学方法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结合性教学。教师所设计的课件要具备一定的可编辑性与可操作性,从而实现效益优先。
(三)合理安排有效的学习合作模式
当前地理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是要求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及合作学习。不管是研究讨论还是分析探讨,都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并且交流形式呈现多样化。基于新课改形势下,学生自身就是有效的学习资源,因此学生之间一定要进行定期的交流与沟通、建立合作关系等。比如,针对相同地理现象不同学生拥有不同的理解方式,此时老师就要为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创造良好条件与氛围,对个人观点进行对比,直到产生正确认知。这种老师引导、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探讨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处理学生在学习期间所遇到的问题,还能拓宽知识层面引发新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与积极性,为枯燥的学习生活带来全新生命力。
(四)深入剖析教学内容
在教学设计期间一定要对当前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化分析,基于学生兴趣爱好及所学知识之上,选择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形式,合理的教学形式才能从根本上激发与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与积极性。当前,最常用的教学形式包括合作型教学形式与探究型学习形式及实验性教学形式。比如在大气热力环流这一章节内容的学习上可选择探究型学习形式,使学生自己亲身探究热力环流成因,气压如何进行流动,通过已学知识来判断气流运动形式及方向,从而延伸知识层面,初步了解与学习海陆风及城市风相关知识;又比如在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时选择实验性学习,可以让学生自己测量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数值。在此基础上还能学习不同时间不同区域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结语
在中学课程安排中,地理是一门必修学科,在整个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身所处环境、人类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并透彻了解可持续发展,不仅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还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安排中,地理教师需要注重自身引导作用,在充分发挥各种先进技术、合理运用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基于科教兴国战略,制定合理而有效的学习合作模式,在进一步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做好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工作,促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双重提升。
参考文献
9.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 篇九
3.1增加个体对成功的体验
自我效能感的产生,是个体基于自己与周围环境发生的相互作用,在互动中,个体会对自己效能的`发挥、能力能否得到充分的展现进行主观判断。通过亲身经历来获得直接经验是自我效能感获得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途径,也是对自己已形成的自我效能感进行反馈、检验的最基本途径。失败的直接经验会拉低自我效能感,而成功的直接体验则会提高自我效能感。
3.2增加替代性经验
替代性经验指个体并没有直接参与活动,而是通过在一旁观察与自己能力水平相当的人的活动,以间接获得的对自己能力的评估,这是一种间接经验。在这个观察过程中,观察者需要不断进行判断,假如是自己处于类似的活動情境,自己能否达到成果或体验到能力的视线,取得较高的成就水平。
3.3语言说服
10.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 篇十
一、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要想提高诗歌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诗歌是一种优雅的文学艺术形式,用简洁凝练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小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经验的限制,在理解诗歌上存在着很大问题,因此兴趣也不是很高,很多学生在背诵诗歌的时候常常是一知半解,这就需要教师先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如可以做游戏、开展比赛、融入情景故事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赠汪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自己与朋友分别的情景,让学生想想自己会怎么说,朋友会怎么说,当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之后,再来理解这一首诗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提高了。
二、课外诗歌配合补充学生知识面
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的需要,对于某些复杂的事物理解起来不是很透彻,因此在学习诗歌的时候需要大量的诗歌内容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某一首诗歌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这一类型的诗歌,针对同一题材的诗歌和同一类感情基调的诗歌进行学习,以丰富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赠汪伦》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渭城曲》《送别》《别董大》等关于送别的诗歌,通过了解这些诗歌的共同点和异同点,可以强化学生对友情诗歌的理解。
三、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学习诗歌文学作品的最高境界是引导学生学会创作诗歌,小学生虽然没有较多的知识积累,但是对于一些简单诗歌的理解还是有自己的感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简单的诗歌进行创作。在引导学生创作诗歌的时候,对于诗歌的格式、内容教师不要太过限制,以防止学生的创作兴趣受到影响。例如,在学习《咏柳》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描写关于春天的景物的诗歌,小学生对春天比较熟悉,可以模仿写杨树、桃花、草地等景物。
11.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 篇十一
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
摘要:对来国内外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分别讨论了自我效能感产生的背景、理论框架、研究发展及未来趋势. 作者: 张鼎昆方俐洛凌文辁 Author: Zhang DingkunFang LiluoLin Wenquan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北京,100101 期 刊: 心理学动态 PKUCSSCI Journal: JOURNAL OF DEVELOPMENTS IN PSYCHOLOGY 年,卷(期): ,7(1) 分类号: B84 关键词: 自我效能感 机标分类号: 机标关键词: 自我效能感未来趋势理论框架国内 基金项目: 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期刊论文]心理学动态 --1999,7(1)张鼎昆方俐洛凌文辁对20年来国内外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分别讨论了自我效能感产生的背景、理论框架、研究发展及未来趋势.
12.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 篇十二
摘要: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是影响物理学业成绩的重要变量。它一方面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另一方面通过对任务选择、期望、动机、兴趣、情感等因素的控制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本文结合物理教学实践,提出了设立合理学习目标,对高一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恰当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体验更多的成功,指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等五种提高学生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策略。
关键字:自我效能感
高中
物理教学
学生的物理学业成绩受制于内外多方面因素,其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一个相当重要而又往往被人忽视的因素。它一方面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另一方面通过对任务选择、期望、动机、兴趣、情感等因素的控制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因此,本文结合对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思考以及高中物理教学实践(尤其是高一)提出了几条提高学生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有效策略。
一、什么是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是“人们相信自己具有组织和执行行动以达到特定成就的能力的信念”最早见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一文中。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构成人类动因的关键因素,人们通过对自己的表现、对榜样的观察、各种社会主张、以及一些生理指标等了解自己在特定领域的自我效能感。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是其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以三元交互决定论为核心的一般学习论观点的逻辑产物。该理论解释了为什么拥有相同行为技能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条件下,执行同一行为方式时,其表现的出色程度不同,甚至相差悬殊;解释了个体将自己已获得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实际行为表现的中介过程。
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看法即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重要的学习动力,学习自我效能感是由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逐步延伸过来的,是自我效能感在学习领域的具体表现,有的称为学业自我效能感。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对能否运用自身的知识与能力完成物理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主观判断。
二、自我效能感与物理学习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学。物理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必不可少。但是,有很多学生在进入高中之前,就已经被告知高中物理课程难学。据相关调查,“半数以上的学生,对物理学科存在着恐惧感和神秘感。”据分析,这主要是受长期以来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教学思想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对知识本身的讲解,对物理知识相关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又都涉及较少。这样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来源产生了神秘感,进而又形成了一定的物理学习障碍,再进一步学生便对高中物理学习失去了信心。另外,现行教育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选拔优秀、淘汰落后学生为手段,导致了在高中物理学习中产生了大量的学业失败者。这是对于学生来说是很严重的伤害,它伤害了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的自尊和自信,使他们没有获得物理学习的成就感,对学好高中物理信心不足。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决定人们对物理学习活动的选择性和坚持性。学生在选择物理学习活动前首先对自己能否顺利完成做出判断,确信自己有能力做好时才会选择去做。对于那些不能确定自己能够胜任的活动,即使很有吸引力也不会选择去做。同样,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也会不断对自己做出判断。如果物理学习过程进行得比较顺利,结果良好,学生的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就会增强,学习活动会继续进行下去。如果物理学习结果导致多次失败,学生对自身顺利完成该学习活动就逐渐失去信心,学生的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也会随之降低,学生的学习就可能中断。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对待物理学习困难的态度。物理学习活动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不同,就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结果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效能水平高的学生对自身克服当前的学习困难有较强的信心,会坚持不懈地努力做下去,直到问题全部解决。而效能水平低的学生对自身持怀疑态度,即使他具有较强的能力,一旦学习受阻,则会选择放弃。事实上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并不存在太大差异,学习成功的往往是效能水平高,能够将学习活动坚持下去的学生。
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是物理教学中很必要的。
三、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能够促进学生形成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物理学习的直接经验,即学生自身在物理学习中的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在学业上经常成功的学生,如能够顺利地回答老师提出的物理问题,物理考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能够顺利设计并完成物理实验并能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等,其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就高;相反,如果经常不能独立完成物理作业,上课不能正确回答老师的提问,物理成绩比较差,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经历较多失败的学生,其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就低。二是替代性经验,如学生的同学、朋友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也对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产生很大影响。如果和自己情况接近的人面对能够顺利的解决物理问题,完成物理学习任务,则该学生就会觉得自己也能同样获得成功。因此他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将会提高;同样,如果情形相似的人面对同样的学习任务失败了,该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将会降低。三是来自他人的言语劝说,如果学生信服的老师或者家长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劝说,也会提高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四是学生个人的心理状况,如果学生身体各方面的感觉比较好,身体健康、情绪高涨、精力充沛,面对学习任务时学习自我效能感就高;反之,如果学生情绪低落、身体劳乏、精神不振作,面对学习任务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就相对较低。
四、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1、帮助学生设立合理的物理学习目标
目标的具体性:它要求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导他们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学习目标。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在起始阶段可制定“听懂每一节物理课、独立完成某次物理作业”等较低层次的目标;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则可制定更高的目标,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不再感到无处下手。
目标的挑战性:因为太低的目标不能提高自我效能感,而太高的目标可能使个体在付出很多努力之后却总是遭遇失败,也不利于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发展。所以教师应引导各个层次的学生设置符合自己“最近发展区”的物理学习目标,使其“跳一跳,够得着”,循序渐进地提高目标的难度水平。
目标的近期性:因为太长远的目标无法为个体当前的行为提供有效的刺激和向导,而近期目标却可以告诉个体该做什么,而且容易实现该目标。针对各类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导他们将长期目标“学好物理”分解成了若干个近期目标,使其在实现每个近期目标时体验成功的快乐,有效提高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
2、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进行物理课堂即时评价为了提高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主动性,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应事先做出合理设计,针对学生实际提问与其水平相当的问题,减少学生的失败体验。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中肯评价,及时鼓励。如果学生原来只能回答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后来学习牛顿第三定律时,还能说出日常生活中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应用的实例,教师就应及时注意到学生的这一进步并加以鼓励。情感激励和动作行为激励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有时一个期待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甚至充满善意的沉默,都不仅仅传达了一种关爱,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
对物理课后作业的激励性评价,作业是反馈学生学习情况的良好渠道,同时也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好方式。学生作业本上红红的大错号也是削弱学生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的一个原因。给学生具体明确地指出具体错误比简单的对号或错号要好得多。对学生作业的评价要注意充分挖掘学生进步的地方,哪怕是比他自己以前有所进步,就可用个性化的语言加以及时鼓励。如“能够从功能的角度解决这一问题,很有创造性!”对于错误较多的学生,则根据学生错误的情况,加入引导性的话语,如“能从受力角度分析,思路很好,说明你认真思考了,再仔细考虑一下,是不是所有的力都找出来了?”
3、恰当利用榜样的力量
教师的榜样力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对物理教学充满信心,并通过自己的实际教学传递给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实验、物理习题的教学要结合学生实际,采取恰当有效的方法,努力使学生从教师的言行举止中感受到教师的对物理学科的教育信念,从而以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
能力相近学生的榜样力量: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有一定的相似性,水平相近的同学的能够成功解决一道电路问题,其他同学会从这一现象中获得很多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增强自己顺利解决这一道题的效能感。另外,教师还可有意识地提问各个层次的学生回答问题或者进行课后总结,尽可能使他们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展现出成功行为,使各个层次的学生从观察与自己能力相近学生的成功行为中提高自己完成任务的信心,进一步增强其物理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4、让学生体验更多成功
在物理学业中体验成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败对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发展影响很大。物理学业上的成功是提高学生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首先,教师逐步引导各个层次的学生逐步克服物理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如比较和区别物理概念;让学生多接触真实具体的物理情境,强调物理实质,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指导学生把学过的章节进行融会贯通,形成知识网络等。其次,教师可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教学的形式,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具体表现为:把物理教学内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教给学生,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体验成功;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他们采取不同的教学要求,如教师可以从课堂提问、练习、书面作业、辅导、测验等方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要求与评价,涉及到分数的可借鉴合作学习中的“基础分”和“提高分”等评价指标,这些措施都将促进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随着学习任务的完成,学生的物理成绩会取得进步,学业上的成功将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
13.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 篇十三
1教师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人们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在其自主系统中起主要作用,自我效能感就是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自身教育能力与影响力的自我判断、信念与感受。教师对教育影响力及自身影响力的认知与判断,也是对之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在教师自身能力相近的情况下,是影响完成任务的重要因素。教师自我效能感是增强教师自主建构、专业发展的内驱力。无论是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还是对整个教育事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2教育变革下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忧虑特点
2.1教育变革对教师的新要求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一种全新的理念诠释了我国的课程体制,教师角色、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将由课程规范的复制者成为课程的创造者,由课程知识的施与者成为教育学意义的交往者,由课程分数的评判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对于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出现时,旧理念支配下的自我效能感必将受到极大的挑战。教师必须使自身的效能信念发生内在的改变。在新课程面前,每一位教师都有一个重新学习的问题,每一个教师都需要具有相信自己通过积极的学习能够完成教学目标的信念。
教育上的变化和革新通常会使教育工作者感到忧虑。教师通常会害怕放弃自己所熟悉的经验和已经建构成熟的模式。并且认为自身会缺乏必要的能力来应对这些改变,或者认为进行这些改变要耗费大量的工作和时间。人们直到确信变革会给他们好处,才会改变他们的行为和态度。
2.2教师的忧虑特点
根据1979年,豪(Hall)提出的一种忧虑层次模式,这种模式反映了包含在变革过程中个人忧虑的六个层次。这个模式中所描述的这六个层次是当个体在进行关于自身、任务和效果这三个范畴思考时所表现出来的忧虑。
表1忧虑层次:有关于对革新的忧虑的典型描述
我们可以看出,当变革来临时,教师对自身完成任务的能力和对未来的预期都是抱有怀疑态度的。从自我效能感的角度来说,课改对教育环境的变化和新要求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降低,不利于改革的推行及教师角色从旧到新的顺利转换。
2.3教师自我效能感对教师角色转换的影响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成为改革的实践者、教学的研究者、教育的创新者、改革的领袖。而实现这一切(下转第191页)(上接第123页)要求的基本就是教师本身对改革有信心,认为学生可以通过教育得到提高,并确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教育改革带来的任务。
如果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低,认为教育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自身能力,对学生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和环境,教育的作用微乎其微,就会对教育教学有消极情绪。如果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高,认为只要个人努力,就能对学生起到积极的作用,就会认为教育在学生发展中是有效果的,会对教育教学有积极情绪。
3应对忧虑、促进变革和革新
我们认为教师个体对于变革的忧虑是不可避免并且是十分必要的,无论是从哪个忧虑层次来说。我们认为以积极的、有建设性的干预来应对这些忧虑,这对于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和教育变革来说,都是好的。
第一,信息的公开和明晰。所有教师都应该参与到对变革和它的实施所进行的讨论和决策中来。很多教师不懂得革新,这时,恰当的清晰、明确的资料信息可以激发兴趣,但不要过量。当人们对于变革不能确定或是畏惧的时候,任何不当的信息或是谣言都有可能导致变革的失败或是偏离。可以邀请成功的改革者为全体教师作报告。或是去一个已经成功进行改革的学校参观。这些能使教师了解改革如何与他们实际工作相联系,并产生信心。
第二,经济和法律上的保障。教育变革下,很少有学校会对其带来的法律和经济上的变化进行解释。多数学校和教师认为这是“自然的”,并且不是教师“应该管的”。这也是第一项说道的信息公开和宣传的范围不够。必须使教师们对教育变革的信息,尤其是攸关自身职业生涯和生活的信息明晰。关于这些方面的忧虑必须被重视和直接的提到,否则有所保留甚至心怀疑问的教师,永远不可能彻底的变革教育。
第三,具体可操作的指导。与其告诉教师们将来会怎样或者能怎样,不如给予及时的可操作的指导来减轻教师对管理上的忧虑。提供有顺序的具体行动的步骤和详细的时间表来完成变革。
第四,鼓励合作和探究。重视和鼓励那些愿意寻找更好的方法的兴趣。合作和探究应该永远是被鼓励,而不是强迫进行的。可以通过一些有序的聚会提供给教师们互相合作工作的机会,并应该包括各种能再不通方面能够提供帮助的人,而不仅仅只是教师。这有助于引导教师到一个更为开阔和有效的方法上去。由此,很可能使变革焕然一新。
创造一个信息公开明晰、经济法律有保障、有具体可操作的指导和鼓励合作探究的教育变革环境。不但有利于教师减少对变革的忧虑,更进一步的提高了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确信自身有具备了应对教育变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4.教师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策略 篇十四
郭敏,李葆华2008
提示:虽然是博士后写的文章,但比较浅,建立与培养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有效策略部分较好
摘要: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完成特定任务所具有的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充满自信,在教学中投入大量的精力悉心指导学生,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本文在分析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因素的基础上,给出了教育教学中建立与培养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有效策略。
根据班杜拉的理论,研究者认为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能力及对学生影响力的一种卞观判断和感受,它是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驱动力。izii3]众多研究表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iaii}i
二、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卞要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部分:
(1)社会环境的影响(2)学校环境的影响(3)人际关系的影响2内部因素
【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推荐阅读: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12-20
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教学探索09-23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常规管理10-03
信息时代背景下的现代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初探07-06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的几点思考10-31
新课程改革下的英语课堂教学09-15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体育教学10-15
浅议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