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志敏老师教学实(精选5篇)
1.贾志敏老师教学实 篇一
贾志敏老师作文教学讲座
和孩子们一起快乐在语言文字中(一)贾志敏
在三尺讲台上,我一站就是50年。
教了一辈子的小学语文,教了一辈子孩子的作文。其间,甘甜多于辛酸,收获大于劳累。
我喜欢孩子,我喜欢课堂,我更喜欢在课堂里教小学生学习母语。
50年里,我和孩子们一起快乐在咱们祖国的语言文字中间。
今天,就如何进行小学作文教学,和青年教师说说一些肤浅的认识和零星的记忆。小时候,我特别怕作文
我小时候,跟许多孩子一样,也害怕作文,也写不好作文。老师出了作文题,我口咬铅笔头,眼瞪天花板,熬过了两节课,草稿纸上只开了个头:“今天,天气很好,我起了个大早……”
眼看别的同学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回家了,我却被先生留下“关夜学”,留在教室里一边哭一边继续“咬铅笔头”。
作文簿发下来了。别的同学喜形于色,眉开眼笑,我看着老师批着的那个红红的、大大的“劣”,愁眉苦脸,不知所措。教书先生说我不是读书的料,父亲说已经为我准备好了一辆黄包车,长大了就去拉黄包车。
后来,换了一位语文老师,记得,他叫吴子祥,五十开外,很慈祥,说话也很风趣。记得,他从不轻易批评、指责同学,更不见他发火训人。大家都爱上他的课,我特别喜欢他。
上课时,我从不走神,作业也会做了。每个星期他总要腾出一节课的时间让我们看课外书,有时候还讲故事给我们听。他讲到紧要关头,往往故意“卖个关子”,说什么时间不多了,欲知后事如何,请大家去看书吧!说着,发给每个同学一本书。我读书的兴趣似乎就是在那时候培养出来的。以后,我就经常到图书馆去阅读报纸杂志和世界名著。
记得有一次,老师出了一个 “快乐的星期天”的题目要我们作文。我想起不久前的一个星期天,我随叔叔去竹林打鸟的事。
那是一个晴朗的天,叔叔提着汽枪带着我走了许多路,来到一个竹林里。林子好大,鸟儿也特别多。叔叔告诉我,这是画眉,那是黄八郎……。他的枪法很准,不多时间,就射下了许多鸟。他只管射击,我就管捡鸟。我的手直痒痒,也想摸摸枪。后来,经不起我的央求,他答应让我放几枪。哈!我居然也射下一只小麻雀!我喜不自禁,扔下了汽枪,蹦着、跳着赶去捕捉那只还在地上扑腾着的麻雀,此时,我高兴的心情无法形容。
后来,我把这件事写成了作文。因为是亲身经历的,所以写起来毫不费力。作文本发下来了,我的作文竟然破天荒地得了个“优”!这位吴先生还将我的作文绘声绘色地朗读给全班同学听。他边读边评,说这里写得具体、细腻,那里写得生动、形象,还说什么感情的流露真实、可信,是一篇写得较成功的好作文。那时候,我的感觉好极了。
这篇作文获得老师的肯定,给了我很大的鼓舞。我逐渐懂得,作文就是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如实记录下来。它既不神秘,也不可怕。打这以后,我就树立起信心来了。我发现自己并不愚蠢,我也是一块“读书的料”。我喜欢上语文课了,而且更加用心,作文也越写越通顺了。我要感谢这位让我喜欢上作文的吴先生。
一位好老师,能把一个不爱读书的孩子转变成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
“阅读是作文的父亲”
2006年教师节的前夕,温家宝总理来到北京西城区的一所小学,听了一节高年级的语文课:《新型玻璃》。课毕,他深情地对孩子们说:“你们不但要学到课本里的知识,更要学会表达。”
何谓表达?为什么**把“表达”看得那么重要?
表达指的是,把脑子里固有的印记,通过一定的方式向外界展示或向他人流露。表达的方式很多,可以用眼神,用表情,用肢体,更多的则是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口头表达就是说话,书面表达就是作文。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信息、交流技术的一种载体。因此,它对社会的进步以及一个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的表达能力要从小培养。
由谁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毋庸置疑,主要是由咱们语文教师来担当。课程中设置的语文课就是培养学生说话和写话的主渠道。语文课就是在课堂上,老师借助课文作为例子,教会学生说话和作文。
语文这门学科分阅读、作文和写字。阅读是作文基础;作文是表达、也是对阅读进程的一种检验;写字则是变口头语言为书面语言的一种方式。
要写好作文,必须大量阅读。
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老师教学生识字,积累词汇,掌握各种句型、句式,熟悉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的能力,即:听、说、读、写。
阅读课上,要有十足的语文味。要讲“字、词、句、篇”,要练听、说、读、写。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更要讲作者是用哪些词汇和句子来描写事物的,作者是怎样调遣句子来表情达意的,作者又是怎样布局谋篇来表达中心思想的。
课要做到三个“实”:真实、朴实和扎实。
真实,是课堂的生命,课堂不真实也就失去了它的真正意义;
朴实,是教师的教风的具体体现,课要上得实在、朴素,让学生真的“有所得”,不要玩弄花样,不要追求剧场效果,不要哗众取宠,表现自己。课堂上要突出学生、服务学生,淡化自己,甘当绿叶;
扎实,是教学目标要落到实处,要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有所进步,有所提高。
还要重视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打个比方,在课堂里指导学生阅读,好比在游泳池里教学生游泳的话;那么,让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就好比带领孩子在江河湖海里搏击风浪。
正如我们平常所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阅读是积累,是体验,也是亲近作者的唯一途径。“胸无点墨”,岂能“下笔成文”?
因此,说“阅读是作文的父亲”一点也不为过。从“叶圣陶不教孩子作文”说起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写字是不可忽视的轻点。
重点要加强,难点要突破,轻点则需要时刻关注,千万不能视它为可有可无。
小学生作文,说到底,是儿童作文。它是小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一项练习,也是他们学会做人的一份记录。教小学生作文,就是教会他们做人。因此,对教师而言,教作文就是教做人,对学生来说,学作文就是学做人。
作文教学的目标要明确。除了让学生进行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懂得做人的道理外,还要培养他们多读、多写、多思、多改的习惯。
小学作文教学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作家,作文与创作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作文,是孩子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练习;创作则是作家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我们不要强迫孩子去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同样,我们也不要“硬逼”学生作文。
要顺其自然,要启迪孩子。设法让孩子愿意写、乐意写,把作文当作自己生活的一个部分。在这一方面,叶圣陶先生教孩子作文的作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去北京参加民进中央举办的经验交流会。我们下榻在劳动大厦。凑巧的是,叶圣陶先生的长子、时任民进中央副主席的叶至善先生和我住在同一层楼上。
一天,晚饭过后,我邀请叶至善先生到我房间小坐。“三句话不离本行”,闲谈时,我请他介绍小时候叶老是怎样教授他作文的。他带着浓重的苏州口音说:“不教的。”我感到奇怪,叶老是个作家、编辑,又是个教育家,理应十分重视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怎么可能“不教”自己的孩子作文呢?
叶至善先生见我有些疑惑,说:“你是搞作文教学的,我说给你听,我父亲这么做,到底是算‘教’还是‘不教’?”
原来,叶老从不给孩子教授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他仅要求其子女每天要读些书。至于读点什么,自己决定。但是读了什么书,读懂点什么,都要告诉他。除此之外,叶老还要求其子女每天要写一点东西。至于写什么也不加任何限制,喜欢什么就写什么:花草虫鱼,路径山峦,放风筝,斗蟋蟀,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听人唱戏,看人相骂……均可收于笔下。
纳凉时,叶老端坐在庭院的藤椅上,让孩子把当天写的东西朗读给他听。叶老倾听着孩子朗读,从不轻易说“写得好”与“写得不好”之类的话,比较多的是“我懂了”和“我不懂”。如若叶老说:“这是什么意思呀?我不懂。”其子女就得调遣词句或重新组织句子,尽力让父亲听得明白。直至叶老说“噢,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我懂了”时再继续读下去。
叶至善先生介绍到这里,问我:“贾老师,你是教孩子作文的。你说,我父亲这么做算不算在教我作文?反正,我小时候就是这样学会作文的。”
听叶至善先生这么一说,我茅塞顿开、颇受启发。这正是教学生“自能作文”最好的注脚。
启示一:作文首先要文通句顺。“通”则“懂”,“懂”则“通”,“不通”则“不懂”,“不懂”则“不通”。道理似乎就这么简单。
启示二:学写作文必须大量阅读。读书是基础,读书是积累,读书是吸收。胸无点墨,怎能下笔成文?学写作文还必须每天“写一点”。写好之后,要多读,多思,多改。文章是写出来的,好文章却是改出来的。修改作文的过程,就是修正思想的过程。久而久之,自然会写作文了。
叶老这样教子作文,实在是值得称颂、借鉴的好经验、好办法,体现了他多年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
由此,联想到至今还有些同仁对学生大谈特谈作文知识、写作技巧之类空洞、乏味的话,束缚孩子的手脚,禁锢学生的思想,既累倒了自己,又苦煞了孩子。
孩子需要教育,成功的教育应该是无痕的。一旦成人摆出教育者的架势,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要求孩子如此,不准孩子那般,其时,双方就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被教育者往往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这样的教育,必然会以失败而告终。
让孩子在宽松、愉悦、无拘无束的状态下,给他讲述一则美丽的故事,剖析一个动人的事例,告知一条感人的新闻,以启迪孩子的智慧,点燃他心中的火花,激发他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自己明理,自己懂得该怎样活着。这样的作为,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人用“滴水石穿”“潜移默化”来描摹成功的教育,其意义大概就是如此。
其实,作文教学也需要这样。我教孙女学作文
孙女读三年级。前年,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她写的《会动的门牙》一文获小学组首名。全家为她高兴,我更感到一丝欣慰。
她获奖以后,同行同事、亲戚朋友纷纷询问我是怎样调教她的。其实,我没有刻意去要求她做什么、不做什么,只是留给她一个快乐的空间,由她快快活活地玩。让她在学中玩,玩中学。她的兴趣广泛:溜冰、游泳、剪纸、绘画、弹钢琴等。我还让她参加舞蹈、歌唱、手工、表演等活动。这一切对她以后的健康成长不无好处。
孩子二三岁的时候,我发现她的认识和记忆能力比较强,学过的字一下子就能记住了,而且她还有迁移的本领。比如,教她“明天”“东西”两个词之后,有一天,我们在大街上散步,她看到路牌上的路名,就高兴地说,“东明路”。我们十分欣喜。以后她妈妈给她洗澡时,跟她玩“汉字接龙”的游戏。再之后,教给她不少成语、古诗。词汇积累得越来越多,知识面越来越宽,她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之后,我把她说的有趣的话记录下来,每天记一两句。比如,“今天爷爷来看我。我一看,吓了一跳,爷爷今天怎么怪怪的?原来,爷爷戴了一副假牙。”“奶奶烧的鱼真好吃,一条鱼都让我吃了。大人们说,孩子爱吃鱼,聪明。”“今天吃好晚饭,妈妈带我到第一八百伴去玩。我玩了‘过山飞龙’和‘滚滚球’。我最喜欢玩‘过山飞龙’。我坐上车子,车子开动了,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吓得我直叫。”我指着记录的稿逐字逐句地念给她听。因为句子是她说的,所以她更感兴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认识的字越来越多,读书的本领越来越强。
还没上学,已经能阅读报刊上的文章了。于是,我们带她逛书店,为她买新书,让她在知识的海洋里漫游。一来二去,书成了她的好朋友。有时候大人们在说话,而她在一边吵向闹不休,影响了我们的交流。此时,只要丢给她一本书,她就会高高兴兴地躲到一边,静静地看起书来了。对她来说,读书才是最快乐的事儿。那么,她是怎么会作文的呢?
她爱听故事,我便讲故事给她听,讲完了,让她复述,一遍,两遍……当她讲得通了,讲得顺了,便让她用文字记录下来,再读给我听。夕而久之,在她读二年级的时候,便能写上好几百字的作文了。
当她具有能组织文字的本领之后,我就教她去独立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在生活中寻觅作文的材料。
生活中处处都是作文的材料,我见她高兴得手舞足蹈时,便提示把它写下来就是一篇很好的作文;我见她情绪低落、垂头丧气时,便便她说,把这记下来,别人一定爱看。有一次,她来探望我,我正躺在床上闭目养神,眼镜还架在鼻梁上,手头还捏着报纸。她没有吵醒我,只是吻了一下我的额头,便端坐在一边看起书来。我知道了,便让她把这一生活情景描述下来。没花多大工夫,她就写下了《深深的吻》。
她的父亲整日地忙,天南地北地跑,一年到头见不上几次面,父女俩只能通过电话聊上几句。她埋怨道:“我的爸爸在电话里。”我听了,感到这是一个好题材,我就让她写了《电话里的爸爸》。习作情真意切,颇为感人。
我让她每天写日记,把一天生活中发生的有趣的事记录下来。日子长了,养成了习惯,记日记成了她每天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像她所说:“作文就像玩一样。”对孩子来说,作文是一种游戏;对青少年来说,作文则是一种需要。每个人仅有一个短暂的童年,抓住了,什么都有了;抓不住,则可能会铸成“千古恨”。
她还是个孩子,还需要教育与关爱。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我这个当爷爷的。附: 深深的吻 贾立歆
放暑假了,很少休息在家的爷爷打电话要我去玩,我高兴极了。
虽说,爷爷在金苹果学校教书,我也在金苹果学校念书,但是我俩见不上几次面,说不上几句话。吃过午饭,妈妈带着我,急急忙忙到爷爷家去。是奶奶开的门,我问:“爷爷呢?”奶奶连忙把手指往嘴上一竖,说:“小声点,爷爷睡着了。”我轻手轻脚地来到爷爷的房间,只见爷爷正躺在床上,手里拿着报纸,鼻梁上的眼镜也没摘下来,眼睛紧紧地闭着,显然他刚刚还在看报。“啊,爷爷太累了!不要叫醒他,让他多休息一会儿吧!”
我轻轻地摘下爷爷的眼镜,抽走爷爷手里的报纸,在他的额头上深深地吻了一下,然后坐在爷爷边上,拿起了一本书,聚精会神地看了起来…… 改变作文教学的“三无”状态
目前,我们的作文教学基本上是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教师教作文无法;学生写作文无奈;教学的结果是无效。
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
对小学生来说,学写作文主要碰到两个问题:一,没有东西写;二,有了东西也不知道怎样去写。
第一个是如何搜寻材料的问题;第二个是如何表达事物与情感的问题。
我认为,在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要倒过来操作:先教会他们如何表达,然后指导孩子在生活中寻觅作文的材料。
我的作文教学实践的体会是:作文训练应该按“课内课外两条线进行”。
即课内训练作文与课外生活作文。
语言训练的目标要明确,还要讲究实效。这一点,教师的心中要清楚,明白。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写出的作文切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段落分明,语句通顺,用词准确,不写错别字,格式规范,书写工整,标点符号基本正确。
训练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听到说、到读、再到写,把听、说、读、写“捆绑”在一起训练。我是这样训练学生的:
1.抄写。抄句子、抄段落、抄课文等。要求字要写工整,格式要规范,标点符号要加在指定的位置。
2.听写。听写句子、听写段落、听写一篇文章等。根据学生的情况来组织教学。学生基础不太好的,则读一句,让学生听一句,写一句。反之,则可以把一段话、一篇文章仅读一两遍,即让学生记住并写下来。
3.视写。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看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然后要求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把刚才看到的文字写下来。4.扩写、缩写、改写、仿写。向学生提供一个素材(可以利用让他们听写、视写的材料),组织学生扩写、缩写、改写、仿写等。5.读后修改,誊清作文。课例一: 1.听写一段话。
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美丽的姑娘。一天,她坐的车翻到山下去了,死了好多人。她的命大,死神没有光顾她,但是却被毁容了。她的心情坏极了,母亲送她去医院整容,她极不配合医生,整天站在窗前以泪洗面。一天,她在窗前意外地发现一个漂亮的男孩给了她一个甜甜的微笑。以后,凡是经过她窗前的人们,都会这样做。她的心情好多了,还配合医生做了整容手术。她又像先前那样美丽了。出院的时候,她猛然发现她那熟悉的窗口上贴着一条标语:“请给这位不幸的姑娘一个微笑”。2.朗读这一段话。
3.合理想象,充实内容,扩写这一段话成一篇文章。(附学生习作)窗
口
有一个小女孩儿,她既聪明又漂亮,每个人都喜欢和她在一起,女孩儿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
可是一次意外的事故使她失去了往日的活泼。一天,她乘坐的汽车突然翻落到山谷里,许多乘客都死了,她的命大,幸免于难,但她毁了容。从此,她变得十分丑陋。
正是因为她那张难看的脸,朋友们都不愿意与她一起玩耍、聊天,有的甚至一见到她,就躲得远远的。失去朋友当然十分痛苦,小女孩顿时像变了个人似的,自卑,烦恼,不想与外界接触,有时甚至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母亲很心疼女儿,便带她去医院整容。可女孩一点也不配合医生,手术失败了。她整天呆呆地望着窗外的行人,以泪洗面。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女孩越来越伤心。直到有一天,一个英俊的男孩经过窗口时向女孩热情地招手,打招呼,并给了她一个甜甜的微笑。
这意外的微笑使女孩的心情一下子好了起来。她天天站在窗前等侯那一个甜甜的笑容。令她意想不到的是,从那以后,每个经过她窗前的人都会给她一个甜甜的微笑。女孩的心情一天比一天好,终于从自卑变为快乐!烦恼变成高兴。她欣然接受了整容手术,而且非常配合医生。手术成功了!女孩又恢复了往日的活泼和美丽。
一个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的日子,女孩出院了。她手捧鲜花,回头望了望那熟悉的窗台,忽然,她惊讶地发现上面贴着一条标语:“请给这位不幸的姑娘一个微笑”。
啊!一条标语、一个微笑竟能改变一个女孩对生活的态度和她的命运……
改变“无序”状态,教师心中要“有序”。可以一题多做,反复训练。更要严格要求,勿忘鼓励。写给孩子的话
作文,对孩子来说,是一件苦恼而又乏味的事情。如若在为他们讲述一些方法与技巧的时候,还用枯燥的语言与他们对话,其效果是不会好到哪里去的。他们不会接受,更不感兴趣。他们需要具体、生动而又形象的语言和故事。为此,我试着用浅显的语言、有趣的事例,深入浅出地告诉他们一些道理和方法。我发 现,孩子们还挺喜欢的。下面选择几篇供大家参考。1.“多读几本书吧”。
先讲一个故事。故事的题目叫“多捡几块石头吧”。
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个阿拉伯商人牵着一头骆驼行进在荒凉的沙漠里。
突然,他耳边响起一个神秘的声音:“多捡几块石头吧!到了明天,你一定会感到既高兴又后悔的。”这个阿拉伯商人感到很纳闷,但是,他还是照着做了。
第二天早上,他想起昨天晚上耳边响起的声音,便从口袋里掏出那几块石头。天哪!这哪里是普普通通的石头呀?分明是价值连城的宝石呀!此时,他真的“既高兴又后悔了”。高兴的是,自己拥有了一大笔财富;后悔的是,昨天晚上,我为什么不多去检几块石头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其实,我只要把这个故事的题目改成:“多读几本书吧”,你就明白一切了。
趁年少时候,精力充沛,记忆力强,多读几本书,其好处是不言而喻的。正如古人所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前人总结的经验;是世界上最好的营养品。谁和书交上了朋友,谁就拥有快乐和幸福。好书,就像一枚金钥匙,它能让你开启知识王国的大门。
读书的好处很多。读书,能教人聪明;读书,能让人增长见识。读一本好书,就等于跟一个有知识的老人说话。
凡是有成就的人,没有一个不爱读书的。高尔基说:“我看到一本好书,就像一个饿汉要扑到面包上一样。”
读书要养成习惯,读书要有计划。各种各样的书都要看,古代的,现代的,历史的,地理的,国内的,国外的,成人写的,孩子写的,都可以拿来读一读。“开卷有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样做,对自己的成长有好处。
有人说:“聪明人,爱读书;大傻瓜,爱吵闹。”
你想做一个聪明人吗?那么,你赶快跟图书交上朋友吧!2.“与本案无关”。
法庭上,庄严肃穆。主控双方的辩护律师辩论正酣。
一方的律师慷慨陈词,滔滔不绝。说着说着,法官先生猛击木槌予以打断:“与本案无关!”意思是,对不起,你把话扯远了,赶快刹住,话归正题吧!
为什么法官先生缺乏耐心,不让律师辩说下去呢?原来,那位律师的话偏离了案情,说了“与本案无关”的话。
由此,我想起咱们孩子的作文来了。
每一篇文章都应该有一个中心,而且,只能有一个中心。章节、段落,用语、措辞都要围绕中心来铺设。与中心有关的话要写;反之,一概不写,甚至只字不提。
孩子的作文,常常会犯“抓不住中心”的毛病。举个例子:
一个学生写《游野生动物园》。习作不是开门见山,直奔中心,而是绕了一个又一个的大圈子。从“听到要去野生动物园游玩的消息以后群情激昂”,写到“星夜赶赴超市选购,饮料、点心”,再写到“梦见野生动物‘胜利大逃亡’”……一来二去,如此这般,还没有写到正题,三四百字的废话已经跃然纸上了。待到真的要写“游野生动物园”的时候,只能三言两语,草草收场。这样的作文谁爱看呢?
能不能这么开头:“我们一跨进野生动物园的大门,我的心就狂跳不已……”直奔主题,切人中心。少了那些废话,多了不少真情。这不是很好吗?
看来,法官先生的那句“与本案无关”的话,对那些喜欢跑题的孩子们来说,是应该起到一点警示作用的。3.文章不厌百回改。
夏衍是一位剧作家。到了晚年,他因病住进了医院。在弥留人间的那些日子里,他几度清醒,几度昏迷。一天,他的病情突然恶化。一旁的护理人员忙说:“夏老,我马上去叫医生!”这时,夏老不知从哪儿来的一股力量,他坐起身,大声喊:“不是‘叫’,是‘请’!”说着,倒在病床上咽气了。
这是夏老一生中说的最后一句话。
这个故事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夏老仅改动一个字,却感动无数人。
作文是写出来的,然而,好作文却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小朋友写好作文以后,往往不检查一下,立马交给了老师。这样,错误迭出则是必然的了。待到老师指出的时候,他便会不好意思地说:“啊呀,我粗心了!”
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请看一个孩子写的一句句子吧:
“教室里布置得好漂亮,我的头上还挂着四盏大红灯笼呢!”
这句话叫人看不明白。说“教室里布置得好漂亮”,却没有具体的描述;“我的头上还挂着……灯笼”岂不成了笑话?如果修改以后变成下面的句子多好:
“教室里布置得很漂亮。黑板上写着:‘庆祝元旦,迎接新年’。课桌围成一圈,上面铺着雪白的台布。台布上散放着新鲜的水果和各样的糖果。门上挂着彩带和风铃。上方,还悬挂着四盏大红灯笼。”
这么一改,不但通顺,而且具体、生动、形象。
那么,怎样修改作文呢?不难!
第一,文章写好以后,要多读几遍。不通顺的地方要设法使其通顺;意思没有表达清楚的,要补充内容,尽量讲得明白些。
第二,修改以后,还可以读给别人听听,征求一下其他人的意见。
修改作文没有诀窍,却需要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
“干金难买回头看”。作业——不管是什么作业——完成以后,必须反复检查,不断修正。修正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这要养成习惯,一旦养成了好习惯,我们必将终身受益。
4.材料要靠平时积累。
小学生学写作文遇到的最大困难莫过于“没有东西写”了。
我认为,问题出在我们没有养成收集和积累作文材料的习惯。古人云:“书到用时方恨少”。意思是,平时很少读书,等到要表达的时候,才感到力不从心了。同样的道理,如果平时不去观察生活,不去积累材料,等到要作文的时候,当然会苦于“没有东西写”了。
人的智力有高低,天赋有差异。然而,即使聪敏过人的人,如果缺乏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缺乏生活和知识的积累,到头来还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
那些知识渊博的学者、作家、诗人之所以文思敏捷,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是他们不断积累,不断提炼的结果。
唐朝诗人李贺七岁能赋诗,被人们称为“神童”。其实,他取得成就除了天赋条件之外,主要得益于他平时的勤奋和积累。他每天背上破旧的布囊,骑驴出门云游,观察生活。一旦有所得,他立即记在纸上,投入囊中。晚上,回到家里,再选择、归类、整理。日子长了,他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他运用这些素材,加以创新,写出了不少为后人传诵的名篇佳作。
由此,我们得到启迪:“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从小要养成这样的好习惯:在身边准备一本笔记本,作为“作文材料仓库”。凡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以及亲身经历的事,都可以储藏到这一个“作文材料仓库”里去。5.作文也会“长大”。
你信吗?我们在长大,作文也会“长大”。
读一年级的时候,你会说:“妈妈笑了。”
读二年级的时候,你也许会这么说:“妈妈见我数学考试得了100分,高兴极了,笑得连嘴也合不拢。”显然,这一句话比前一句话长,也具体些了。他把“妈妈为什么笑”“妈妈是怎样笑的”都写出来了。
读三年级了,积累的词汇多了,观察仔细了,想象力也丰富多了,于是,理所当然地会把句子写得更生动、更丰富了:“妈妈见我不用大人护送,自己乘车回家了,高兴极了。她一把把我搂在怀里,眉毛弯弯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嘴微微张开,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腮边还挂着两个甜甜的酒窝。她激动地说:‘明明真的长大了!”’
你看,绘声绘色,形象具体!读了以后,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一个叫田原的孩子,翻出了自己在一年级时写的一篇短文,觉得很可笑,短短小小的,一点也不生动: 我和爸爸
爸爸一回家,就上网聊天。有一天,我问他:“你什么时候可以不聊天了?”爸爸说:“你什么时候可以不粗心了?我和爸爸约定:大家一起改掉坏习惯。过了一些时候,爸爸真的不上网聊天了,我也改掉了粗心的毛病了。
田原读三年级了,他运用自己学到的本领,把这一段短文扩写成一篇生动、有趣的作文。老师看了,连声称好,还说:“田原长大了,田原的作文也‘长大’了!” 父子之约
爸爸是个转业军人。他有一个坏习惯:每天一回到家,就往书房里跑。他放下公文包,一屁股坐在老板椅上忙开了。我刚想向他问好,他已经打开电脑和网友聊了起来,只听到键盘的“沙沙”声,一刻不停,像在跳“踢踏”舞。
我呢,成绩中等,就因为有一个坏毛病——粗心大意。数学考试时,不是把加号看成了乘号,就是把小数点给漏了。有一次,我粗心地把“老大娘”误写成“老大狼”。闹出了一个大笑话!有一天,我正在订正数学题。爸爸心血来潮,忽然关心起我来了。他看了我的考卷以后,严厉地对我说:“你怎么把‘96’写成‘90’啦?你什么时候不再粗心啊!”
我眼珠子一转,笑着反问道:“那么,你什么时候不再‘抱’电脑聊天啦?”
“好小子,你管起我来了?”爸爸停顿了一下,爽快地说,“好!从现在起,我不‘抱’电脑聊天了。你从明天起,也要改掉粗心的毛病!”
我拍拍胸脯,十分坚定地说:“好!一言为定!”
“拉钩拉钩,一百年不变,谁说话不算数,谁就是小狗。”我和爸爸手指勾着手指大声地说。
几天过去了,妈妈疑惑地问我:“豆豆,西边出太阳了!最近,你爸爸怎么不在网上和别人聊天了?”我笑而不语。
那天晚上,叶老师打电话给我妈妈,我拿起分机在书房里“**”。只听到叶老师高兴地说:“田原最近不粗心了,今天数学考了100分!”我来到妈妈的跟前,只见妈妈乐得眉开眼笑。爸爸一回到家,我就悄悄地对他说:“爸爸,我数学考试得了100分!”
爸爸欣慰地笑了,我也笑了。
妈妈哪里知道,我和爸爸之间有一个约定。6.人要呼吸,文要透气。
人要呼吸。如果没有新鲜空气的不断摄入,人就会被憋死。文要透气。如果文章不分章节段落,一段到底,写得密密麻麻的话,读文章的人一定会感到很累,而且读了之后,还不明白这篇文章究竟讲了些什么。那么,你写的东西也失去了意义。所以,我把“文章要分段分节,给文章留一点空隙,让文章透一点气”,比作“人要呼吸”一样重要了。
请看下面一篇小学生的习作:
爸爸的脸上,嵌着一双充满智慧的眼睛。他的爱好,就是炒股。每天下班回家后,把包一扔,打开电视,看股市行情。股票涨了,他欣喜若狂,还对妈妈说:“明天不用在家吃饭了,到外面潇洒潇洒去。”股票跌了,他一句话也不说。晚饭时,我叫他一声“爹”,他生气地说:“别再叫‘爹’了,再‘跌’下去,钱都‘跌光’了!”因为“爹”和“跌”是同音字。爸爸还把我看成他手中的一张股票。一次,我考试得了100分,他喜形于色,对妈妈说:“啊!我的股票升值了!”他逢人就说:“我持有一个‘绩优股’,天天‘涨停板”’。还有一次,我在学校里犯了错误,老师叫爸爸到学校去谈谈。回家后,他又对妈妈说:“倒霉!我的股票进入了熊市。”你瞧!我的爸爸多怪!竞把我看成他手中的一张股票!不过,我喜欢做爸爸手中的一张“绩优股”,天天“涨停板”,永远是“牛市”。
说实话,我是耐着性子读完篇习作的。读完之后,我惊喜地发现,这一篇习作写得很好,只可惜,文章“不透风,不透气”,读起来很累。于是,我请来了小作者,让他自己把文章梳理一下。经他一修改、一整理,哈!文章干净了许多,读起来也顺畅多了。真是:“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啦!
请看修改以后的习作:
我是爸爸的一张股票
爸爸的脸上嵌着一双充满智慧的眼睛。他有一个特别的爱好,就是炒股票。每天下班回家后,他把包一扔,立马打开电视,专心致志地研究起股市行情来。看到股票涨了,他欣喜若狂,还常对妈妈说:“明天不在家吃饭了,到外面‘洒潇洒’去。”股票跌了,他一句话也不说,坐在沙发上生闷气。
有时候,我见他不高兴,想安慰他一下,叫他一声“爹”。谁知,他听了,不但不高兴,还咆哮着说:“别‘爹、爹、爹’的叫了,再‘跌’下去,我的钱都被你‘跌光’了!”啊!好大的脾气,我一头雾水。闹了半天,我才明白,原来,“爹”和“跌”是一个音。
更有趣的是,爸爸还把我看成他手中的一张股票。一次,我数学考试得了100分,他喜形于色,对妈妈说:“啊!我的股票升值了!”还说:“我持有的是一个‘绩优股’,他,天天‘涨停板’。”
还有一次,我在学校里犯了错误,老师叫爸爸到学校去谈谈。回家后,他失望地对妈妈说:“倒霉!孩子在学校里表现不好。我的股票进入了‘熊市’。”
你瞧!我的爸爸多怪,竟把我看成他手中的一张股票!其实,我心里明白,他把自己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我的身上。我喜欢做爸爸手中的一张股票,而且,我还要做一个“绩优股”。天天“涨停板”,永远是“牛市”。
你看,经他这么一整理,不但看起来舒服,而且越看越有趣。
请记住我前面说的那句话:“人要呼吸,文要透气”。给文章留一点空隙 鼓励孩子写“放胆文”
作文没有诀窍,更没有捷径,唯有“多读多写”。
读书是学习,是吸收,是积累。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是古人告诉我们“读书自有
好处”的道理。
“多写”是泛指,是相对于“不动笔”与“少动笔”而言的。“多写”指多
动笔墨,“多写”还要“巧练”。
“课内训练作文”是必需的,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命题,教师提供作文素材,教师指导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目的是多方面地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然而,事物有其两面性,这样的训练往往会有局限性,会抑制学生的写作热情,因为这样做可能会让孩子去写不熟悉的,乃至不喜欢的东西。
而“课外生活作文”则让学生去写“放胆文”,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天马行空”,“我行我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喜欢什么,就反映什么。只要“有所感”都可以收于笔下。因为没有了束缚,学生的写作热情可能被激发。学生在毫无约束的状态下写出的作文,可能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真实生活的感受。因此,会“有看点”。这样的作文才有可能题材新颖别致,内容真实可信,语言鲜活生动。让我拍案叫绝的作文,大多来自于学生的“课外生活作文”。
这里,介绍几篇学生在课外写成的作文。1.妈妈嫁给老外就好了(一年级)舅妈生小宝宝了。一天,妈妈带着我去探望舅妈。路上,我问妈妈:“舅舅是北京人,舅妈是云南人,他们的孩子长大以后说什么话呀?”
妈妈随口说:“当然会说北京话,也会说云南话了。”“如果妈妈嫁给老外就好了。” 我说。“为什么?”妈妈不解地问。“那我就用不着学外语了。”我回答道。
2、小豆芽(二年级)
今天,妈妈要做绿豆沙牛奶。我向妈妈要了十几颗绿豆,我想要种豆芽。
我把绿豆泡在水里,第二天,绿豆长出了一点点白色的小尾巴。我小心地为它换水,第三天,绿豆已经长成可爱的小豆芽了,细细白白的小豆芽头顶着两瓣绿色的小叶子。小豆芽长得非常快。一星期后,它长高了许多,我用尺子量了一下,它已经有24厘米了。
如果我能像小豆芽一样长得那么快就好了,那我就变成大高个姚明了。
3.给鸭子添一条腿(三年级)
今天我们一家去饭店吃饭。妈妈点了一道老鸭汤,我高兴极了,这可是我最喜欢的,尤其是鸭腿。菜来了,我看着香喷喷的老鸭汤直流口水。爸爸和妈妈一人一只鸭腿,我想再找一个,可是没有了,因为鸭只有两条腿啊!这下美梦泡汤了。所以我只好噘着嘴去夹别的东西吃了。
第二天上美术课的时候,老师让我们画鸭子。不一会儿我就画好了,当我想起昨天吃饭时的情景,便不由得给鸭子再画了一条腿。交作业的时候,老师对我们说:“姚华同学画的鸭子很特别,有三条腿。”接着老师把我的画贴到想象力榜上,还夸奖了我,我兴奋得跳了起来。
妈妈听了,笑得连腰也直不起来了,说:“你这傻孩子!”
这样的作文令人耳目一新。
“课堂训练作文”与“课外生活作文”之间并无冲突,也不矛盾。可以同时进行。
课外生活作文,教师工作的重点则是对学生作文的评讲。应该着重表扬褒奖那些题材新、构思巧、语言鲜活、感情真实的习作。以此鼓励学活、发现生活。让学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事、琐事、平凡寻常事来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
要“创新”,则要放手让学生去认识生活,去发现真理。凡是能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真理”的作文,才是我们需要的美文佳作。
还要在“作文后”多下点功夫
我小时候,作文是用毛笔写的。老师也是用毛笔批改的。
记得,我们作文写好以后,都十分迫切想知道自己的作文写得如何,于是期待着老师的评讲。希望老师能把自己的文章介绍给大家,更想知道自己的习作还存在哪些毛病。
那时的老师似乎对待工作是极其认真负责的。除了把错别字一一纠正之外,还添加了一些字词,删掉一些句子。在一些章节、段落和句子下面圈圈点点。作文本上既有眉批还有总评,红字写得密密麻麻,甚至比自己写的黑字还要多。
我极喜欢看老师的批语和评语。看了一遍又一遍,好像百看不厌。看着,看着,日子长了,终于看出不少门道来。我想,自己以后的写话能力的提高,与此不无关系。
时下,老师对学生“作文前”的工作做得不少。做个游戏,搞个实验,演个小品,看个录像,甚至带着孩子去野外、商场、体育馆实地体验和考察,然后,让学生写作文。这样做,对那些找不到写作素材的学生来说,解决了燃眉之急。但是,作文,毕竟是要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客观事物以及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工夫要下在语言文字上的。
因此,教师还要在“作文后”多下一点工夫: 1.面批。让孩子坐在自己的身边,批改给他看。2.集体批。选择一两篇比较典型的作文,当堂批改。3.学生互批互评。将学生分成小组,请小组成员集体讨论评改。
4.结对子批改。让学生自由组生去熟悉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合,互相批改。
5.上好讲评课。教师在课前要做充分的准备,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分析。表扬好的,鼓励差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6.誊清作文。学生作文经修改后,发还给他们。后再让他们重新誊清。
2.贾志敏老师教学实 篇二
贾老师的课大致分成这么四个板块:
一、导入新课, 引人入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 我也有。我喜欢收集钱币。”在如话家常里, 贾老师的课开始了, 他给孩子们出示了古今各种钱币, 从500多年前的铜钱到“袁大头”, 再到现在的硬币。孩子们一下子被吸引了。此时, 贾老师拿起铜钱, 说:“这个叫铜钱, 过去不叫元, 叫贯 (板书:贯) 竖折、横折、竖、横, 不是母亲的‘母’。下面是‘宝贝’的‘贝’。跟老师一起读。”正形后, 贾老师带学生学成语“全神贯注”, 字音读对, 字义搞懂, 还让两个小朋友上台默写。
紧接着, 贾老师讲述了“射箭将军与卖油翁”的故事, 学生听得有滋有味。末了, 贾老师说:“我们小时候就是从这个故事知道的, 思想集中就是全神贯注。”
贾老师的课堂导入满是新鲜知识, 又充溢生活气息, 费时不多, 但效果极好, 学生学习语文的同时得到了自然的人文教育。
二、疏通课文, 环环相扣
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认认真真学字认词, 就是要让学生认认真真读书。这就是贾老师的“真语文”。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对课文的认读。
贾老师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在巡视指导中, 他不时纠正学生读书的姿势, 末了请两位学生起立, 表扬一位“读得全神贯注” (好一个“全神贯注”!换个语言环境再次认识新词) , 表扬另一位“读得有声有色”。
接着学习课前板书的7个新词, 指导学生读准。这7个词分别是:雕塑家、争吵、痴痴、抱歉、咕噜、情绪、猛然。这几个词的意思, 也请学生一一说了, 其中“雕塑家”一词的教学较为详细。贾老师既让学生说了这个词的意思, 也围绕“家”的新意 (名人、专家) 进行了系列训练:一是除了雕塑家, 说说还有什么家;二是说“谁是什么家”。学生纷纷发言:“爱因斯坦是科学家”“爱迪生是发明家”“鲁迅是作家”等答案不一而足。
然后贾老师又请了5名学生把课文通读一遍。在学生朗读时, 他相机指导, 比如“大声, 再大声”等。整个过程, 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贾老师的鼓励, 他给学生戴上了许多“高帽子”, 让孩子越读越爱读, 也越读越好。贾老师的“好话”形式不一, 如“很好, 这题目读得很好!”“你读得太好了, 要超过你很困难!”“对了, 我就喜欢你这种声音———大声, 就这么读, 再来!”“听到了么?就这么读, 感情来了。”“三个男生读得好, (指着第4个学生) 这个同学读得最好, 掌声送给他!好在哪里?全神贯注, 一个字都没读错。好在哪里?所有的感情都读进去了, 你们表扬他, 我奖励他, 奖励他什么?请你把最后这一段再读一遍。”
最后贾老师小结道:“我要背这段话, 背了一个多小时, 还没背出来;这个小孩, 5分钟就背出来了, 真了不起!”
识字、朗读, 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认读能力, 好像是万丈高楼的地基。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贾老师这样重视字词的学习, 这样重视朗读的训练, 目的只有一个: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扎实的语文基础。
三、把握大意, 举重若轻
接下去的教学很简单, 所谓的“理解”竟然只用了这么几步:
第一步, 在学生默写的“全神贯注”一词上加上了书名号, 让学生初步感知书名号的作用。
第二步, 说说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这个过程稍稍费事, 但在贾老师的点拨下, 学生也顺利完成了概括。毕竟是三年级的学生, 需要老师得当及时的帮助, 贾老师用了三个方法:一是“换”, 当一个学生说“《全神贯注》这篇课文写的是罗丹在家里刻雕塑的事情”, 贾老师说:“不对!我给你一个词儿———修改, 会了吧?”学生马上说正确了;第二个方法是“加”, 当学生能说正确时, 贾老师提醒学生:“能不能把‘全神贯注’这个词放进去说?”学生心领神会;当学生正确、流利地说时, 贾老师说:“《全神贯注》这篇课文说的是法国大雕塑家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自己的作品的事。再给你一个词:竟然把———你再说。”学生马上答:“《全神贯注》这篇课文写的是罗丹在修改他的作品时全神贯注, 竟然把他的挚友茨威格给锁在门里了。”这是贾老师的第三个方法:引。
第三步, 罗丹全神贯注修改作品, 课文用哪几句话说出来的?指导学生读书, 学生找到了两处地方读好, 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这个环节, 大致是阅读中的“理解”。与很多教师不同, 贾老师没有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浓墨重彩”的品析, 也没有就文本形式进行“恰到好处”的学习。这个环节, 前后不过10分钟。我以为正是贾老师的高明之处:把教材当成学习语文的工具, 从三年级学生实际出发, 说得出故事大意, 把重点语段读读好, 化为自己的语言积淀, 或许才是真正的“以学定教”吧。
四、组织议学, 培养阅读评价能力
不是“跟着课文的内容跑圈子”, 贾老师就有时间带着孩子深入“阅读的高地”, 在那儿见识到更美丽的语文的鲜花。课看似教完了, 贾老师出人意料地先后提出两个问题:一个是“罗丹全神贯注这样做, 对还是不对”, 讨论完了, 再讨论第二个问题“全神贯注是不是我们必须要学习的?必须要做到的”。
现场一些老师愣住了:这是语文学习吗?
面对贾老师的问题, 学生的发言出乎意料的热烈, 学生的表现出乎意料的精彩。为何取得这样的效应?我们认为:贾老师的这两问, 指向的正是阅读能力中较高层次较高水平的一种能力———评价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教学建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可见, 评价能力被学者、专家重视, 但在实践中少有关注, 更缺实践———多数阅读课止于“得意”, 少数阅读课关注“言意兼得”, 即有读写能力的学习。观照后者, 多数又是在阅读的认读与理解层面上下功夫。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贾老师的《全神贯注》教学是一次十分可贵的尝试与突破。
让我们还是通过贾老师的教学来深入了解“评价能力”这一思维的花朵。以下是教学时的简要实录:
师: (指黑板, 生读———《全神贯注》) 谁全神贯注?罗丹全神贯注这样做, 对还是不对? (生思考)
师:个人说个人的, 说老实话。他这样做, 对还是不对?对, 对在哪里?你说他不对, 不对在哪里?你说。
生:罗丹全神贯注也有错, 错在全神贯注修改作品, 把好友茨威格锁在工作室里。
师:哦, 还有不同意见?你说。
生: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自己的作品是对的, 因为做什么事情都要全神贯注, 不能一会儿做这个, 一会儿做那个。
师:好, 坐下, 两种意见。还有不同意见吗?你说。
生:我觉得罗丹这么做是半对半错。 (师:第三种意见啦) 对是因为他专心致志地修改自己的塑像, 这值得我们学习。错就错在他不应该忘记自己的挚友, 把他锁在工作室里。
师:我同意你的意见。你说。
生:我觉得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雕塑是半错半对的。人类的一切工作, 如果值得去做, 就得全神贯注;但就算是全神贯注, 也不能把自己的挚友锁在自己的屋子里面。
师:全神贯注地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 就是集中思想去做。课文最后一句话, 请大家把这句话读一读。
师:那么, 全神贯注是不是我们必须做到的?你说。
生:有些事情也不应该全神贯注。
师:什么事情?
生:我觉得玩电脑不应该全神贯注。
师:哦, 玩电脑不应该全神贯注。你说。
生:我觉得看电视也不能全神贯注。
师:为什么?
生:看电视时间长了的话, 眼睛会承受不了。
师:你说。
生:我觉得做任何的坏事都不能全神贯注。
师:哦, 做坏事不能全神贯注。你说。
生:我觉得写字应该全神贯注。
师:好的。你说。
生:我觉得上课要全神贯注。
师:不能开小差, 是吧?
生:我觉得写作文的时候要全神贯注, 把自己的精力都用在写作文上。
师:让我们再看看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一起读读。
生:人类的一切工作, 如果值得去做, 而且要做得好, 就应该全神贯注。
师:这句话有三个意思:人类的一切工作, 包括我们看书、吃饭、走路、过马路、开车、打瞌睡……第二个是“如果值得去做”, 要值得去做, 有些事情不一定要值得去做。你们看到过吗?马路上车来车往, 有的人一边玩手机, 一边过马路。他在全神贯注地玩手机。这个事情值得去做吗?
生:不值得。
师:做功课, 这个时候值得做的是做功课;但是, 有人边做边看电视, 这些人思想走到外面去, 那就不对了。后面第三层意思, 什么?
生:要做得好。
师:要做得好, 那就要怎么样?
生:全神贯注。
师:所以, 全神贯注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需要。举例来说, 我们做功课, 要全神贯注;写作文要全神贯注。全神贯注到不吃饭不睡觉, 也不好, 你要劳逸结合, 不然你身体垮掉了。再比方说, 罗丹把客人请过来了, 后来修改他的作品, 结果把客人给忘了, 连起码的礼貌都没有。这个精神是好的, 但是不值得提倡。请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人类的一切工作, 如果值得去做, 而且要做得好, 就应该全神贯注。
教材不过是个例子, 贾老师的《全神贯注》教学体现了他一贯的教学风格:以生为本, 以训练为主线, 以鼓励为主;但又新意迭出, 特别是在培养阅读评价能力上, 带给了我们诸多启示:
1.教学内容要富有价值
提出评价能力并不难, 难的是如何依据教材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 与课标能力要求, 与学生学习实际相吻合。贾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都很巧妙, 妙就妙在学生容易忽视, 罗丹做得对不对呢?全神贯注好不好呢?乍看都懂, 想想, 未必!这才是学生认知困惑处, 学有疑则进,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通过议学, 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了, 思维也更全面了, 阅读评价能力也得到了相应发展。这就是学习的价值。
2.学习过程要充分展开
能力是解决问题时的个性心理特征。学生学习评价的过程是由浅入深的, 通过对文本的认读、理解, 他们对文中的人物、作者的观点等有了自己的感受, 产生了自己的想法。正如学生在第一问时, 对罗丹全神贯注修改塑像的做法态度不一, 或褒或贬, 甚至还有“既对又不对”的想法;无论哪种想法, 都是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与理解, 都应该珍惜。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这里:通过讨论, 学生听到了别人不同的观点或想法, 于是引起自己的认知冲突, 这时学生就要进一步鉴别、评判、取舍, 最后形成个性化的认识或见解。从实录可见, 学生的各种评价基于文本, 基于各自的理解, 最后也均有视野的融合与认识的完善。
3.重视与语言学习相结合
任何阅读能力的培养都应落实在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中。因此, 评价能力的训练也是基于文本语言, 是在对语言的反复感知、理解等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贾老师的第二问针对的是最后一节:那一天下午, 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 比我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因为从那时起, 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 如果值得去做, 而且要做得好, 就应该全神贯注。
最后一句话相当精彩, 体现了作家茨威格思维的缜密与语言的准确。贾老师问题的答案就是这里, 但需要学生真正用心去贴近语言, 用心去感悟语言才好。当学生七嘴八舌地发表看法, 丰富多彩, 却又殊途同归, 无不与这句中的“值得去做”“要做得好”等短语相呼应。什么叫文道统一, 什么叫教文育人, 贾老师不着一言, 但尽在其中, 是为大道无痕, 育人无痕。
3.观贾志敏《我的老师》有感 篇三
——听贾志敏老师《爸爸的老师》有感
虽然刚至初夏,泉城济南的气温已让人大汗淋漓,直到聆听了贾老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爸爸的老师》,才感觉到沁人心脾的舒爽。
你听——“师:9月10号什么节?生:9月10号是教师节。师:对。看老师把这两个神圣的字写在黑板上。(师板书:教师)一起读。(两遍)为什么要有教师节呢?因为要号召全社会尊敬老师。这一天早上,老师会早早地起床,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早早地来到学校等待着孩子们。小朋友鞠一个躬,送上鲜花,说上一句:“老师,节日快乐!”这是老师最幸福的时刻。一起读——教师(两遍)教师是老师的节日。(板书:老师)一起读。一样吗?生:不一样。师:你说吧。生:教师是书面语,老师是口语。师:平常说话里头张老师李老师……这就像——板书:父亲。口头语言叫——爸爸。老师写一个字,怎么读?——爸。两个字怎么读?——爸爸(后面一个读轻声,范读)三个怎么读?(师板书:的)——爸爸的。五个字怎么读——爸爸的老师。”
贾老师匠心独运设计了具有教育意义和语文知识传授的导入环节,较好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让我耳目一新。反思自己的教学,直接导入的课占大多数,学生的兴趣没有被激发,课堂效率能不低吗? 我在教学生字时,一般在幻灯片上出示,学生试读,指名读,领读,齐读,个别难写的字进行指导,词义难理解的直接告诉学生意思,在贾老师的课里我看到了不一样。他在课前把六个词语写在黑板右上方,从两个多音字处理起——“任溶溶”“猜中”,学生分别用不同的音组词,弄清文中应读什么音。作者名字一般我会忽略掉,何况去讲多音呢?贾老师考虑比较全面,抓住了生字的训练点。“新鲜”“鞠躬”两个词语贾老师又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引用实物辨析“新鲜”,两名学生上台“鞠躬”,贾老师还亲自鞠躬,这一幕幕,已入古稀之年的贾老师做得怎不叫人敬佩呢?
你听——“师:一起读课题。生:爸爸的老师。师:谁写的?生:任溶溶。师:对了,是任溶溶写的。再读——爸爸的老师。真好听!爸爸的老师是男的女的?生:爸爸的老师是女的。师:我说是男的。课文里有,举例子第四小节“看看他”、“他一定是……”都是男“他”啊!到底男的女的?生:女的,因为“起先我认为是男的……一年级。”师:还是没有回答呀!后面是女的,前面是男的呢?生:一开始我没看见,后来我看见了她是女老师。师:对了。”一个小小的问题,激起同学们读文的兴趣,找答案的能力。
你再听:“师:一起读——爸爸的老师。看老师写——“起”,再写——“先”。什么意思啊——最初。板书:“我认为”,谁能用这些词说一句话。按课文的意思来,把课文里的四个元素都说进去。生:起先,我认为爸爸的老师是一个男老师。师:坐下,坐下,这种水平太低。(众笑)书上有许多要素,都得说进去。生:起先我认为爸爸的老师一定是胡子很长,满肚子学问,是位老数学家。师:说了三个。不够,还有一个。生:起先我认为爸爸的老师一定胡子很长,满肚子学问,是个老数学家,还是个男的。(众笑,是:书上是这么说的吗?)生:起先我认为爸爸的老师一定胡子很长,满肚子学问,比爸爸强,是位老数学家。师:不看书。生说。师:对了。起先的反义词是——后来。板书:我才知道。谁来说一句话,用课文里的两个要素。生:后来我才知道,爸爸的老师是我的老师,我上三年级了,他还在教一年级。师:不看书说。生说完整了。师:好,说得好!谁能连起来说,用上“起先”“后来”。生说。师:真好!擦掉。读——课题。(加上书名号)怎么读?(生读)读法一样,说起来就不一样了!要这么说——《爸爸的老师》这首诗。如果是小说,那要说《三国演义》这本书。一起说——生:《爸爸的老师》这首诗师:这首诗一共有13小节,42行,392个字。如果把它缩短,谁能用20个字来说?我给你开个头——《爸爸的老师》这首诗说的是教师节那天——谁来说?(师开玩笑:不会,不会,没学问,没学问。)生:《爸爸的老师》这首诗说的是教师节那天,爸爸带我去看他的老师,起先我以为……后来……师:对呀!聪明!”
同样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自己的教学从未这样精彩,是不是自己的教学时间浪费在幻灯片的转换上了?贾老师只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赢得现场阵阵掌声。他的语言功底何其深厚啊!
贾老师在课堂上还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之处,我反思自己的教学很少做到,每次总等学生读完一段之后再纠正,学生到底会不会不得而知了。今天借用贾老师的方法指导一名学生读文,效果不错,敦促他们养成字字入目的好习惯。
4.贾志敏教学实录——《我不怕鬼》 篇四
第一课时
师:我小时候,父亲对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说做人要老老实实,老师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写字要认认真具。做人老实也好,写字认真也好,说的都是一个道理:人生短暂,我们要走好人生每一步。于是我就写字认真了,读书刻苦了,今天就成为一个光荣的小学老师。下面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字,老师怎么把这个字写工整,写漂亮的。
师:撇,竖,横折,这里要顿一顿,然后一横封口,一撇要长一点,最关键是的是竖弯钩,撇折点。念什么?
生:鬼。
师:声音要响,口齿要清。
生读。
一起读。
师:集体读要轻,短促一点。
师:数数看,几笔?
生:9画。
师:谁再来说,我问的是鬼字有几笔。
生:鬼字有9笔。
师:两个小朋友答案一样的,但我显然喜欢这个小朋友的回答,回答完整,是对老师的尊重。如果用部首查字法,要找到这个字,查什么?
生:查“鬼”部。
师:对了,如果查“撇”就不对了。跟老师一起念。鬼,见过吗?
生:没。
师:没见过,怎么会有这个字?原来,当人们对一种自然现象,打雷啊,刮风啊,地震啊,海啸啊„„不清楚的时候,他们误以为,世界上有个神仙在主宰着一切,人活着做好事一生,死了以后,上天堂成仙;做坏事,下地狱做鬼。听说鬼的品种有很多,大头鬼,小头鬼„„鬼的面目很狰狞,于是许多人都怕鬼。
(板书:怕)
师:这是有神论者,无神论者不相信世上有鬼,他们――(板书:不。)(指“不怕鬼”)今天要学的就是一个不怕鬼的人,(板书:我。)谁来读一读:我不怕鬼。
生读。
师:一起念,读的时候轻一点。
生读。
师:“我”是谁?大家看屏幕。
生:鲁迅。
师:你们对鲁迅了解吗?了解的说说。
生:他曾经用自己笔下的作文和日本人作斗争。
师:不是和日本人,是和反动的,封建的势力,他和日本人倒是好朋友。
生:鲁迅用自己的笔,写出什么有名的文章,有一本书,叫《阿Q正传》。
师:你的知识很渊博,别人不知道的你都知道,《阿Q正传》不是书,是一篇文章。
生:他写过杂文叫《野草》。
生:他写过一篇文章叫《祝福》。
生:鲁迅好像不是他的真名。
师:那真名叫什么
生:好像叫叶树人。
师:你说的很好,因为不知道,加了一个“好像
”,他不叫叶树人,叫周树人。
生:鲁迅在1881年出生,在1936年去世。
生:鲁迅一共活了55岁。
师:如果用“活了”,应该是55年。如果用“岁”,那应该是“鲁迅55岁才去世”。
生:以前我们学过一些成语,像学富五车可以形容鲁迅。
师:我们学过一首诗来形容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师:你知识总是很丰富,但总是不太准确,那是鲁迅写的,上联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下联是“俯首甘为孺子牛”。
师:鲁迅先生,原名周树人,周家有弟兄三个,他是老大,老二叫周作人,老三叫周建人。他是浙江绍兴人,小时候读过私塾,在1902年到日本留学,学的是医,回国以后不当医生了,从事文学创作的道路,毛泽东称他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这篇文章是鲁迅从日本回来不久,在他的故乡绍兴发生的一件事,是他不怕鬼的故事。讲什么,听老师读一遍。这个小朋友最好,老师说把课本打开,他就马上坐好,这个小朋友坐得第二个好,能坐正,听老师把课文念一遍,看看他是怎么写这件事的。
师读课文。
师:请这位小朋友站起来,请这位小朋友站起来,老师在读的时候,我注意到每个小朋友听、看的姿势,人要坐正,这个小朋友坐得很正;人要做直,这个小朋友坐得很直;书本和眼睛要保持一尺的距离,这个小朋友做得很好。课文里有12个生字,你能不能借助拼音,把它们读准读好。上面一行,六个字,谁来读。不举个手的小朋友是不正常的,拼音都不会念。读的时候,先读拼音,再读字。
生读:坟耽鳞栉杂横 幻介距蒂裳盗
师:很好,谁能把两行一起读好。
师依次提醒:前鼻音,前鼻音,前鼻音,翘舌音,平舌音,后鼻音,第四声,第四声,第四声,第四声,翘舌音,轻声,翘舌音。
师:一起读,声音轻一点。
生读。
师:很好,会读了,注意“幻”字,这个“幻”字写起来,小朋友不会写错,但十个有九个小朋友写不好看,大家看是不是这样写的,左边这样,右边这样,不好看。字不仅要写正确,还要写漂亮,就像你们校园漂漂亮亮的。怎么写好呢,左边写得扁一点,右边这一笔不能写得长,要这样,右边等一等,顿一下,右边是这样的,(画笔画图)自己写。
师评价:人聪明字也漂亮,人漂亮字也漂亮。
师出示去拼音的生字:没有拼音了,会读吗?
生读。
师:看三个词组,会读吗?
鳞次栉比毫不介意,原形毕露
师:不举手,说明这个小朋友智力发
育不健全。
生读。
师:读得非常好,连着一块儿读。
生齐读。
师:“鳞”什么意思?看偏旁就知道了。
生:像鱼鳞一样,生:像鱼鳞一样地排列着。
师:鳞就是鱼鳞。那么栉呢?
生:就是梳子。
师:他说对了一半,看见老师手里拿着梳子就是梳子?
生:是梳子上面的刺。
师:“次”,“比”的意思是挨着。就是像鱼鳞,像木梳上的齿一样,紧紧地挨着,一般形容高大的建筑物密密麻麻地排列着。
师:第二个,毫不介意的毫。
生:丝毫。
师:那“毫不介意”的意思是?
生:丝毫不介意。
师:第三个呢?
生:露就是显露。
师:说对了,但不准,是哪种显露?
生:暴露。
师:那么“原形毕露”是什么意思呢?
生:就是指原形已经暴露出来了。
师:说对了一点,谁再来用口语话说。
生:就是原来的样子暴露出来了。
师:是的,原来的真面目终于暴露出来了。一起读。
生读。
师:字会念了,难写的字会写了,词会读了。下来,读课文,你读的时候,老师走到你身边来,看谁会读。
生自读。
师板:
1、**说:“ ”
2、“ ”**说“ ”
3、“ ”**说
师:在每个小节前面加一个阿拉伯数字,看谁加得好。
师:大家看到三个小朋友站起来了,你们在读,我在仔细看,这小孩怪不得姿势那么丰富,他读的时候很投入,表情很丰富,有动作。你们中会读的不多,这个小朋友会读,他是整句地读。他读得好,这个小朋友音色特别好。
师:课文一共几个小节?
生:11个。
师:随便你挑哪一个小节,但是要告诉大家,我读的是哪个小节。
生:我读第5小节。
师:“荒凉冷落”读得慢,说明他这句话会读。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读。
师:鼓掌呀,读得那么好,不容易。谁再来?
生:我读第7小节。
生读。
师:这个“忽然”轻一点。
生读。
师:一个比一个读得好。我简直不敢叫第三个了。
生:我读第6小节。
师:这个“这”你看她处理得多好。
生读。
师:好极了。
生读:我读第10小节。
师:你读得不错,但说实在,你和前面三个同学还有相当的距离,好好学。
生:刚才的同学读倒数第2小节,我读正数第2小节。
师:这不是废话,你就说读第2小节。
生读。
师:你读得真投
入,读老太太的话,你就像老太太。
师:一起读课题。
生读。
师:这个故事,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展开情节的,里面写到人物语言的很多,你找到了吗?找到就告诉大家你读的在第几节。
生:我读的在第3小节。生读。
生:我读的在第2小节。
师:我读的写人物语言的在第2小节。
生读。
生:我读的在第11小节。
师:你看他说的多准确,在11小节。
生读。
师:大家看黑板,小朋友说这“说”后面就是冒号,引号,真是这样吗?我这里有三种说,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中,提示语放到后面去了,这三个“说”后面,谁来给他标上正确的标点。
别以为“说”后面就是冒号引号。
生标:第一个冒号,第二个冒号,第三个句号,对不对,谁来纠正。
生修改。
师:提示语在前,冒号引号,起提示作用,说的是后面的话,提示语在中间,这个说后面不是冒号了,而是逗号,起什么作用?停顿作用,提示语在后面,表示结束,句号。为什么要这样写,文章要有变化啊,这样变化,文章就生动了。大家来找一找,第一种形式在第几节。
生:第一种形式在第2小节。
生读。
师:还有吗,第一种。
生:第一种形式还出现在第11小节。
生读。
师:这个说后面是不是冒号,对的。
师:第二种形式有吗?
生:第二种形式在第3小节。
生读。
师:一起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能不看的就不看。师指黑板。
生齐读。
师:把这句话变成这样的形式(第一种),再读原来的。(指第三种)一起读。
生读。
师:这样一来,文章就生动多变了。文章既然写鬼,那么文章写鬼的模样的句子找出来。
生:写鬼的模样的在第7节。
师:第7节里面有鬼,听着。
生读。
生:鲁迅见那个白影一会儿大,一会儿小,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就像民间传说中的“鬼”。
师:还有吗?
生:描写鬼的句子在第9小节。等他走到那个白影旁边,白影忽然缩小了,蹲下了,一声不响地靠在一个坟堆上。
师:还有吗?
生:鲁迅定神一看,原来是个披着白衣裳的盗墓人。
师:还有。
生:还在第7小节,忽然,他发现远处有一个白蚁,再仔细一看,那白影一晃不见了。
师:真好,我就喜欢你,哪个小朋友把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读出来。
生:第一次,忽然,他发现远处有一个白蚁,再仔细一看,那白
影一晃不见了。
师:这是第一次,第二次呢?
生:鲁迅见那个白影一会儿大,一会儿小,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就像民间传说中的“鬼”。
师:越来越可怕了,第三次?
生:等他走到那个白影旁边,白影忽然缩小了,蹲下了,一声不响地靠在一个坟堆上。
师:第四次有吗?
生:鲁迅定神一看,原来是个披着白衣裳的盗墓人。
师:一起读课题。
生读:我不怕鬼。
师:我们读了课文,学了生字,学到这里,有几个小朋友给我印象很深,这个小朋友说了很多,不怕说错。这个小朋友很沉稳,他说话慢条斯理,这个小朋友读得很好。我们休息十分钟,呆会再学习。
第二课时
师:我喜欢这个孩子的眼睛,眼睛看着别人,代表你对别人的尊重。
师:小朋友学得真认真,读得越来越好,我们一起把课题再读一篇。
生读。
师:轻一点。
生读。
师:再来。
生齐读。
师:看看老师把课题写对了吗?
生:没有。没有引号。
师:引号给忘了加,课题上有个引号,老师忘了加,一节课40分钟,怎么没有人提出,老师把课题写错了。为什么课题上要加引号?
生:因为课题是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命题的,那句话在第3小节。“伯母,”鲁迅微微一笑说,“我不怕鬼。”
师:他读得真好。我把那句话再重复一下,课题是课文中的一句话,那句话在第3小节。所以,借用别人的话要加引号。再读。
生读。
师:这篇课文,我们读了多次,讲什么?有两句话,六个空格,第一个会填吗?填什么?
出示:夜()了,()在返城的路上,经过()。
忽然,他发现()就(),定神一看,原来是()。
师:“夜深了”,这个“深”字,老师写三点水都是这样写的,但这样写就很难看,怎样把三点水写好,关键在第二点,第二点要写到外面来。这样这个字就写得饱满了。师板书:成了一个圆了,就好看了。三点水,写深,写一遍。
师:“深”在字典上有12种解释,我把前三个讲一讲,你看看是哪个。第一个,相对于浅。游泳到浅水区,到深水区。第二个讲内容深奥,这本书太深了,我不能看。第三种表示时间很晚,这里的夜深了,是第几种?
生:应该是第3种。
师:从课文里找根据,在第几节?
生:在第2节,有一天晚上,鲁迅到朋友家里去谈天,不知不觉谈到了深夜。
生:在第5小节,就是白天也给人一种荒凉冷落的感
觉,更何况现在已是深更半夜了呢!
师:还有吗?
生:在第2节,这几天坟地那儿有人撞到了鬼,今天太晚了„„
师:“太晚了”表示深夜。还有?
生:鲁迅见时间不早了,赶紧告辞。
师:夜深了,谁在返城的路上?一起说。
生:鲁迅。
师:经过哪里?看课文,看仔细。
生:经过一个坟地。
师:一个坟地,十几个也是一个坟地,但“一片”,是几百个,上百个,阴森可怕。谁把第一句读好。
生读:夜深了,鲁迅在返城的路上,经过一片坟地。
师:读对了,但读得不够好,让人提心吊胆,生怕你读不下去,谁再来读。
生读。
师:读得还不是最好。谁再来读。
生读。
齐读。
师:看第二句,忽然他发现?找课文。
生:忽然,他发现远处有一个白影。
师:第五个括号最难填,老师做三个动作,你这句话里必须把三个动作写进去。
师做动作。
师:会了吧?
生:忽然,他发现远处有一个白影,就急忙扔掉手中的烟蒂,大步走向那个白影,走到白影跟前,给了白影一脚。
师:他好像外国人说中国话,颠三倒四。课文里有。
生:鲁迅猛然丢掉手中的烟蒂,疾步奔向那个白影,朝白影狠狠地踢了一脚。
师:谁再说得好一点。
生:忽然,他发现远处有一个白影,就猛然丢掉手中的烟蒂,疾步奔向那个白影,朝白影狠狠地踢了一脚。
师:谁再说得好一点。
生:忽然,他发现远处有一个白影,就猛然丢掉手中的烟蒂,疾步奔向那个白影,朝白影狠狠地踢了一脚。
师:定神一看,原来是――
生:定神一看,原来是个披着白衣裳的盗墓人。
师:谁能把第二句完整地说一遍。刚才是外国人说中国话,现在,让他中国人说中国话。
生:忽然,他发现远处有一个白影,就猛然丢掉手中的烟蒂,疾步奔向那个白影,朝白影狠狠地踢了一脚,定神一看,原来是个披着白衣裳的盗墓人。
师:为他鼓掌,你终于说中国话了,哪个小朋友能把两句话连起来说,要说好。说对不稀奇。
生:夜深了,鲁迅在返城的路上,经过一片坟地。忽然,他发现远处有一个白影,就猛然丢掉手中的烟蒂,疾步奔向那个白影,朝白影狠狠地踢了一脚。定神一看,原来是个披着白衣裳的盗墓人。
师:哪个小朋友能基本不看,能不看就不看,偶尔看一次也可以。
生:夜深了,鲁迅在返城的路上,经过一片坟地。忽然,他发现远处有一个白影,就
猛然丢掉手中的烟蒂,疾步奔向那个白影,朝白影狠狠地踢了一脚。定神一看,原来是个披着白衣裳的盗墓人。
师:谁能不看?
生:夜深了,鲁迅在返城的路上,经过一片坟地。忽然,他发现远处有一个白影,就猛然丢掉手中的烟蒂,疾步奔向那个白影,朝白影狠狠地踢了一脚。定神一看,原来是个披着白衣裳的盗墓人。
师:真好。这篇课文讲什么?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实际上就是“我不怕鬼”,这是这篇文章的什么?四个字。
生:题目。
师:题目是“我不怕鬼”。
生:这两句话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师:对啊,主要的内容,那么主要内容是这丙句话,一起读题目。
生读。
师:那么,“我不怕鬼”是这篇文章的什么?两个字。不是题目。要表现的什么?
生:中心。
师:对呀,这是文章的中心。老师讲过吗?写文章要围绕中心写,和文章中心有关的话要写,和文章中心无关的话要写吗?一个字都不要写。这篇文章,是不是围绕“我不怕鬼”这个中心来写的。一共480个字,每一句话,每个标点,每一个段落,都是和“我不怕鬼”有关的,我给三个同学机会,你问,第几小节几句话和中心有什么关系,我三拐两拐就拐到“我不怕鬼”,甚至一个标点也可以。请三个同学问,生:请问教师,第一小节的最后一个词:教书,和这篇文章的中心有什么关系?
师:教书的人叫什么?
生:教师。
师:教师有没有文化?
生:有。
师:有文化的人相信不相信鬼?
生:不相信。
生:老师请问,第一小节的“留学”和“我不怕鬼”有关吗?
师:留学学什么?
生:学医
师:鲁迅学医,要学解剖,知道人骨骼是怎么样的,他每天做的事就是到实验室把死尸搬上来,这些死尸死因不同,有的面目狰狞,要用手术刀把他解剖开来看组织,查病因,然后缝起来,再放好。他整天和死尸打交道,他还怕不怕鬼?
生:不怕鬼。
生:那个“耽误”有什么关系。
师:“不会耽误上课”是谁说的?
生:朋友的母亲。
师:鲁迅回去了吗?经过坟地了吗?
生:是的。
师:那不耽误上课,鲁迅也要回去,说明他怕鬼吗?
师:那就是鲁迅不怕鬼。
师:现在倒过来我问你了,你自己找,11个小节,认真地品读,哪一个小节,哪个句子,哪个词,甚至哪个标点,都是和“我不怕鬼”有关的,你自己找,可以讨论,可以三三两两说话,甚至可以离开座位和你要好
的小朋友讨论,等会儿你来说。可以跑出来,讨论热烈一点。
师:哪个同学讨论得认真,这里四个小朋友,这里八个小朋友一组,都很好。这个小朋友是核心,他组织大家讨论,这个小朋友,你是一个人在钻研,而且钻研好以后,马上举手。
师:怎么说?第一个你要告诉大家,请大家看第几小节,第二,是第几小节的哪句话,哪个词,本来什么意思,随后说,为什么这个词,这个句,这个标点,和“我不怕鬼”有关系。三层,第一,第几小节,第二,本意是什么,第三,为什么和“我不怕鬼”有关系。
生:请大家看第8节第一句话:鲁迅决心要看个究竟。本来的意思是鲁迅非常想看个究竟,说明鲁迅根本就不怕鬼,反而想看一看,这民间传说的鬼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师:他抓住了“决心看个究竟”,一般的人看到鬼早就跑了。
生:请大家看第9小节,鲁迅使足全身力气,朝白影狠狠地踢了一脚。如果他怕鬼,他不会踢的。所以他不怕鬼。
师:这两个小朋友说得最长只有20秒,我在上海上课,一个小朋友说了1分55秒,说得真精彩,滔滔不绝。
生:请大家看第6节:鲁迅盛着流星大步,说明一个人迈的步子很大,说明鲁迅心里没有害怕的感觉,因为坟地非常荒凉,非常冷落,而鲁迅还迈着流星大步,说明他不怕鬼,如果他怕鬼的话,早就不迈着流星大步了。
生:我想补充,这句话里的“穿入”也说明他不怕。如果不是“穿入”,他肯定不往坟地走,而往其他地方走。
生:请大家看第7小节中:他想,大概是幻觉吧,便毫不介意继续大步前进。如果他怕鬼就不是不介意,而是畏畏缩缩,很小心很小心地走。
生:请大家看第1小节“师范学校“这个词,从师范学校到朋友家必须经过一片坟地,而坟地都是墓,很多胆小的人都不敢去,但是要去朋友家就必须穿过那个坟地,再说,鲁迅到朋友家肯定会聊到深夜,但是他还是敢去,说明他不怕鬼。
师:说得多好。第1小节,他明明知道要经过坟地,也知道回去会很晚的,说明他不怕鬼。
生:请大家看第8小节,疾步奔向那个白影。
师:疾步是什么意思?
生:快步,用疾步说明鲁迅不怕鬼,还是奔向,如果怕,早就往回走了。
生:大家请看第4小节,朋友实在留不住鲁迅,只好打着灯笼一直送他到路口。如果鲁迅因为到朋友家要经过坟地,如果鲁迅很胆小,不敢一个人经过,那朋友就会把他送出坟地,而不是只送到路口。
师:打着灯笼,既然有鬼,怎么不把他送到学校呢?送到路口不敢走。
生:请大家看第7小节最后两句话,一会儿大,一会儿小,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就像民间传说中的“鬼”,鲁迅想,这大概就是有人撞到的“鬼”吧!这两句话本来是描写白影子的大小高低的,更能体现到鲁迅见那白影子很像鬼,但是他没有马上跑回去,说明鲁迅不怕鬼。
生:请大家看第8小节,第8小节中,于是他猛然扔掉手中的烟蒂,说明他很想去看一看。
师:猛然什么意思?
生:用力扔。
师:有“我不怕鬼”什么关系?
生:如果怕的话,手抖得烟蒂就落下来了,他猛然扔掉,说明他不怕鬼。
师:说明他决心很大。
生:请大家看第2小节,鲁迅见时间不早了,赶紧告辞。他是非常晚才告辞的,说明他一点都没想到坟地里会撞到鬼什么,说明鲁迅一点都不怕鬼,对鬼这件事一点都不放在心上。
生:请大家看第3小节,第3小节中的“微微一笑”这个词,鲁迅怕鬼的话,就不是微微一笑,而是畏缩地想住在朋友家里,而不是自己一个人回家。
生:“微微一笑”表示鲁迅不怕鬼。
师:这拍拍你胸,代表?
生:胸有成竹。
生:请大家看第八小节的“猛然”,我最近发现我爸爸抽烟的时候,决心做某件事的时候,就会把烟蒂猛然一扔。
师:对啊,就是这个意思。
生:请大家看倒数第3小节最后一句话,鲁迅使足全身力气,朝白影狠狠地踢了一脚。在民间传说中,鬼是能把人杀死的,不是杀死就是吓死,再说用脚踢也踢不死什么人的,但是鲁迅不怕,说明他不怕鬼,生:我从“鲁迅定神一看”可以知道,鲁迅不怕鬼,因为可能胆小的人,听到鬼叫了起来,可能会逃走,但是鲁迅勇敢地没有逃走,还要看个明白。
生:请大家看第5小节,原来第5小节是描写坟地十分可怕,给我一种荒凉的感觉,但也可以表现出鲁迅虽然知道坟地很荒凉冷落,但他也要经过坟地回到师范学校,说明鲁迅不怕鬼。
师:这里有句话:一座座土坟鳞次栉比地排列在那里,杂草丛生,野狗出没。写得荒凉可怕干什么?胆小的人不敢去。所以“鳞次栉比”“杂草丛生”等都看出鲁迅不怕鬼。
生:从第7节发现一个白影,别的人都不敢看了,但鲁迅还是看了一眼,说明他不怕。
生:请大家看第4小节,实在留不住鲁迅。
师:实在什么意思?
生:朋友肯定劝说鲁迅,可是鲁迅一点都不怕。
生:还有第7小节,忽然,他发现远处有个白影,再仔细一看,那白影一晃不见了。他想,大概是幻觉吧,可他还是毫不介意地继
续大步向前。因为他根本就不怕鬼,所以他毫不介意,一点都不怕。
生:请大家看第10小节,在“鲁迅定神一看”那里,我想说,当胆小的人看到鬼的时候,就会被吓得魂飞魄散,就会错乱。
师:崩溃。
生:鲁迅定神,说明他不怕鬼,没有害怕,没有被吓坏。
生:第7节的第2句话,他想大概是幻觉吧,便毫不介意,他看见了鬼一样的白影,但他认为世界上是没有鬼的,于是他使劲地朝世界上没有鬼的想法去想,所以他认为是幻觉。
师:读课文。
生读:我不怕鬼。
师:“不”不读,倒过来读。
生读:鬼怕我。
生:在第10小节,“哎哟!”
生:等他走到那个白影旁边,白蚁忽然缩小了。说明鬼怕他。
师:鲁迅走到白影子旁边,白影不但没有张牙舞爪,而是忽然缩小了,蹲下了,一声不响地靠在一个坟堆上,看来是鬼怕人。我们把这句话一起读。
生读:夜深了,鲁迅在返城的路上,经过一片坟地。忽然,他发现远处有一个白影,就猛然丢掉手中的烟蒂,疾步奔向那个白影,朝白影狠狠地踢了一脚。定神一看,原来是个披着白衣裳的盗墓人。
师:这篇文章的主要意思就是讲这个,讲这个就是为了说明――
生:我不怕鬼。
师:再读。
生读。
师:为什么加引号?
生:引用书上的话。
师:说的人是?
生读。
师:“我”是谁?
鲁迅。
师:为什么不怕鬼值得一写。因为有人怕鬼,鬼到底有没有?
生:没有。
师:我们汉语中的词一词多义,我们课文中的“鬼”字有多种意思。
出示:
你这个小鬼。
这个孩子真鬼。
他想出一个鬼点子。
这个人鬼鬼祟祟。
生:第一句是说小孩让人看上去好玩,可爱。
生:第二句表示这个孩子很调皮。
师:调皮机灵。
生:鬼点子的“鬼”是别人想不到的点子。
师:坏点子,馊点子。
生:鬼鬼祟祟代表一个人偷偷摸摸。
生:我觉得鬼鬼祟祟还和光明正大相对,我觉得最适合小偷。
生:这也是光明磊落的反义词。
生:一个人偷偷摸摸地干什么事,他没有光明正大地干。
出示:日本鬼子进村了。
让他见鬼去吧!
鬼才信他的
别听他的鬼话。
他整天在外面鬼混,真没出息
生:鬼子是形容他们很坏。
生:见鬼就是让他去死吧。
师:鬼才信他的。
生:就是没人相信他的话。
师:别听
他的鬼话。
生:就是说不要听他瞎说的话。
师:胡话,骗人的话。他整天在外面鬼混,真是没出息。
生:就是和小混混一样,在外面混。
生:乱混。就是还有让他见鬼去吧,某种意念让他见鬼。这和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有相近的意思。
生:让他见鬼去是对某个人的仇恨。
师:诅咒。我说的是鬼混是什么意思?
生:整天游手好闲,混口饭吃。
生:又称,不务正业。
师:一起读这个字。
生:鬼。
师:这个字,书空怎么写,拿起手,和老师一起写。
生书空。
师:什么字?鬼有没有?就像黑板上,一样都没有。
5.贾志敏《卖鱼的人》 篇五
大家先了解一下教学实录,晚上结合每一环节教学如何落实语文素养的。
原文:小时候,我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由于人多,我们家每天都要买很多鱼。
那个卖鱼的人,是从海边的渔村来的。每天清晨三、四点钟,他就挨家挨户的把鱼挂在屋檐下。到天亮时分,鱼也挂完了,再回过头来,一家一户地收钱。只要他开口说多少钱,大家都会毫不迟疑地把钱给他。
奇怪的是,祖父也从来没有把鱼提去称一称。日子久了,我觉得奇怪。有一天,我忍不住问祖父,祖父笑笑说:“我信任他。” 当时,我并不太明白祖父说这话的意思。
每天清晨,卖鱼的人还是把鱼挂在全村每户人家的屋檐下。那么久的日子里,只有一次让我们疑惑。一天早上,我们正在找鱼。心想:今天他为什么没有把鱼送来?而这时候,卖鱼的人却回来要向祖父收钱了。
正当大家想不通的时候,小堂弟从屋后跑来,红着脸说:“屋子后面的柴堆下,大花猫正在吃鱼。”大家赶过去一看,正是。卖鱼的人说,这些鱼就是他送来的。
后来,卖鱼的人不再来了。祖父说,他去世了。很多年之后,有一次,我买鱼回来。家人说斤两一定不够,一称,果然被偷了斤两。这时,我不禁回想起小时候见着的那个不知名的卖鱼的人。
下面结合课堂实录谈谈每一环节在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具体实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启迪思维。
师:据统计,我国有3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这3500个常用字当中,有一个字最容易写,但是最难做到。是哪个字呢?一撇一捺(板书:人)谁来念念看?
(生读,师正音。并评价:这个小朋友读得最清楚,调最对,再读一次。)师:我们都是人,人有聪明的脑袋,是有智商的高级动物,人可以创造世界,这个文明的世界就是我们人类创造的。人是最可贵的,有的人有成就,有的人碌碌无为,虚度一生。小朋友,我们都有自己的目标,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人,你心目中最崇敬的人是谁? 生1:我崇敬的人是李四光。师:好哇,地质学家。
生2:我崇敬的人是科比,因为他篮球打得好。生3:我崇敬的人是安徒生,因为他童话写的好极了。生4:我崇敬的人是周杰伦。
师:周杰伦老师不喜欢,他唱的歌吐字不清,没一个字听得明白,不过你可以喜欢,但是老师很不喜欢。生5:我喜欢乔丹,因为打篮球很好看。生6:我喜欢司马光„„
师小结:是的,这些人都是通过自己努力而获得大家的尊敬,还有一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他们同样值得大家尊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很普通的人,他既不是思想家,也不是艺术家,而是一个捕鱼的人,卖鱼的人。(板书:卖鱼的人)
师:一个字变成4个字了,谁能读好?
生读,教师指导题目要连在一起读,要读得轻,读得像说话一样。
二、初读课文,巧引解词。
师:《卖鱼的人》这篇文章的作者谢武彰是台湾的一个作家。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大家自己借助拼音、轻声地读,看谁读得对读得好。
学生读完后,教师让3个同学站起来,分别表扬他们的读书姿势和主动标上自然段。引导全体学生把自然段标上。
师:全文一共几个小节?(生答:9个)课文中有这样几个生字词,谁能借助拼音读一读写在黑板上的词语。
学生正确朗读后,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屋檐”一词,用图示表示在黑板上。
“买、卖”这两个字用实物演示,用1元钱交换学生手里的东西,让学生体会“买”和“卖”的区别,然后连起来,理解“买卖”、“大买卖”的意思。
“鱼”“渔”的区别,并理解“渔翁”的意思。
师:大家词语理解了,生字会读了,咱们把课文读一读。请9个小朋友读。
师:读得好的小朋友老师奖励一下,奖励他给大家再示范读一下。这时有学生纠正范读的学生读得不正确的地方。
师:对,她读得很好,就是有些粗心,读错了好几个地方,老师发现了,给他留面子,你一点也不给他留面子,全给他指出来了。谢谢你,坏人你做了。
师:大家生字会读了,词语也理解了,课文也读了,现在读课题《卖鱼的人》,并轻声读第二自然段(师引导学生读了6遍,最后试背,读得好的学生鼓掌)
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课文?
生:卖鱼的人
师:好,下课。
三、板书设计,画龙点睛。āi
huò
挨家挨户
疑惑
chí yán 卖鱼的人
毫不迟疑
屋檐
买
卖
鱼
渔
(贾老师还用简笔画画出屋檐和小鱼,辅助理解“屋檐”和挂鱼情景)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巩固知识。师: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大家读一读。生:读学过的词语。
二、精读课文,解读重点。师引导大家再读课题:卖鱼的人
师:(在课题周围画上许多小问号)有几个词,你比如说,奇怪,(板书:奇怪)找找这个词有几个?(2个)找出来读一读。奇怪就是不合常理,让人家不明白。那么和“奇怪”有相同意思的还有哪几个词?(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疑惑
想不通
不太明白)那么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吗?(学生结合内容都能找到答案)
师:但是对我们来说还有许多问题没解决,大家看第二自然段。指学生读。(师评价:声音清晰,美妙,但没有发挥到极致。再指读,师范读。)
师:对照黑板上的“奇怪、疑惑、想不通、不太明白”,根据第二段提示的内容说几句话,用“让我„„”说几句话?
(老师抽生表达,并用“可以、好、真好”给予恰当的评价)
师:第二段一共四句话,你看一看哪些地方奇怪?平日我们是怎样的?而他是怎样的?
生1:我们平常买鱼要秤一秤,而他只是挂在屋檐下,然后再来收钱。生2:我们我们平常买鱼要到市场上,而他把鱼挂在屋檐下。
师:对啊,我们平常要到市场、超市买鱼。而他不是,他是把鱼一条一条地挂在屋檐下。(在黑板上所画的屋檐下画上鱼)地点不一样,我们交易在市场上,而他在家门口。生3:我们平常买东西都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而他却是先挂鱼再收钱。
师:交易的方式不一样。
生4:我们买鱼一般在七、八点钟,而他却在凌晨三四点钟就把鱼挂在屋檐下了。
师:交易的时间不一样。
生5:我们会讨价还价,而卖鱼的人却一口价,而且大家毫不迟疑地给他。
生6:卖鱼的人是三四点钟从渔村来的,鱼是新鲜的。而我们市场上的不一定是新鲜的。
师:为什么是三四点钟来,他是谁? 生6:他是渔夫。
师:对啊,他是渔夫,每天起早打鱼,然后把鱼挂在各家的屋檐下,再挨家挨户的收钱,人家毫不迟疑的给他钱。那么这些问题用什么来解释?(指板书上画的小问号)你感到卖鱼的人是一个怎样的人?我请两个同学把自己的想法写到黑板上。生一个写“诚实”一个写“诚信”
师:因为他的诚实获得了别人的信任,这叫“诚信”。(板书:诚信将课题变为“诚信的卖鱼人”)指学生读。
师:在这里,“诚信”什么意思?(有信用)他一直诚信到什么时候为止?(直到他去世为止)从哪看出来的?读一读。师:问大家几个问题,卖鱼的人叫什么名字?(生答:文中没介绍)多大年龄?(生答:文中没介绍)是男人还是女人?(生答:是男人,课文中的他指男性)长什么样?(生答:文中也没介绍)性格特点、爱好等,什么都不知道。就告诉我们他是一个卖鱼的人,还提出许许多多奇怪的问题,让我们想不通的问题。
三、引导写话,升华主题。
师: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很多年前谁家有台大彩电,人们会羡慕的不得了。可是现在我们家里不仅有彩电、冰箱、电脑,甚至汽车也走进了很多家庭,这些是物质上的改善。
生1:物质上的改善是次要的,人们精神上的改善才是主要的。师:对呀,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是精神生活上,人们缺失了很多,缺失了这个(诚信 这时黑板上其他文字全去掉,只留下“诚信”“人”)不仅是打渔的人,所有的人都要讲诚信。
师:怎样才叫诚信?根据你的理解,把它写在黑板上。生1:诚实的做人 生2:诚信就是讲信用
生3:诚信就是我们踏入社会的通行证。生4:诚信是一个人的第二生命。„„
师:对学生写的句子和字进行了准确评价。师:请大家读课题《卖鱼的人》。生:读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对诚信的理解,按照大家写在黑板上句子的启示,有了诚信怎么样,没有诚信怎么样?写一段后话。生:写话。
师:反馈写话情况。(抽几名学生读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师:这个故事讲到第八小节,那么第九小节写什么呢?齐读。这段话写他干什么?多余吗?
生1:这一段用别的鱼贩和他产生对比,突出他的诚信。
生2:我觉得这是侧面描写,更能映衬出以前那个卖鱼的人的诚信。师:对呀,这是侧面描写,衬托出他的诚信,并不是说所有卖鱼的人都像他一样,也并不是所有的商人都像他一样讲诚信。
师:做人要有底线,开课时咱们说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也好,乔丹也好,周杰伦也好,这些人他们都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但是,他们与我们普通人一样,做人的底线都是“诚信”。就是要说到做到,一诺千金,讲过的决不食言,不占人家的一点便宜,实事求是,凭自己的本事去赚钱。
【贾志敏老师教学实】推荐阅读:
方志敏《清贫》教案11-04
田志敏的作文集12-02
论方志敏荣辱观12-17
我的贾老师优秀作文650字12-03
老师工作教学反思07-15
高校老师教学反思08-25
物理老师教学总结08-26
体育老师教学心得10-19
老师班会课教学反思08-02
初中老师个人教学总结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