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方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

2024-10-28

修辞方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17篇)

1.修辞方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 篇一

常用说明方法

一.常用说明方法:(共10种)。

(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

(2)列数字: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3)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4)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比喻),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5)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6)画图表: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来展示事物的特点。(7)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

(8)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

(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形式相同,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

(9)摹状貌: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

(10)引资料: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资料说明。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练习:判断说明方法

1.有智慧的机器人,据统计,日本有15000具,美国有3200具,西德有1000具,英国有200具.2.螃蟹在挖洞时,把四对小足当作“挖土机”,把“蟹钳”当作“挖土机”。

3.有一种虎鲸胃口大得令人惊骇,有人发现一头虎鲸竟能一次吞下60头海狗崽子.4.蓝鲸是动物世界的大力士。一头蓝鲸前进所产生的功率相当于一个中型火车头的拉力。5.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又快又好,像南京长江大桥那样大的桥,几个月就可以完成了。7.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8.噪音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难以对付,人们还是想出了许多制服它的办法。9.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10.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11.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13.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17.例如牡丹,由自然选择费了亿万年造成的野生原种,花是单瓣的,花色也只有粉红的一种。经过人工栽培,仅就北宋中叶(11世纪)那一个时期来说吧,几十年工夫,就由单瓣创造出多叶、千叶……

20.就拿风来说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32.6米每秒,但10级以上的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的损失。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55.6米每秒,有时甚至可达三百多千米每小时!

常见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 排比 夸张 拟人 设问 反问 对偶 引用(用典)反语 反复

1、比喻: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

2、比拟:(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

3、夸张:故意言过其实,对人对事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4、排比:三项或三项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

5、反问:用疑问的语气表达确定的意思。

6、设问:正面问,自问自答。

7、对偶: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8.反语:适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句子表达本意。

9.引用(用典):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

10、反复: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二:练习按要求写句子。

1、站在山头远远看去,村边那条清亮的小河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比喻句)

2、天空中有一轮明月。(改为比喻句)

3、窗外,风吹翠竹,飒飒作响。(改为拟人句)

4、河水哗哗地流着。(改为拟人句)

5、寒风吹到脸上很痛。(改为夸张句)

6、树上的小鸟在唧唧喳喳叫个不停,似乎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拟人句)

7、躺在草地上,望着变幻莫测的云朵打扮着蓝色的天幕,一会儿飘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会儿跑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会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排比句)

8、考场上静得很。(改为夸张句)

9、高粱成熟了。(改为拟人句)

三,判断修辞手法

1、几场春雨过后,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3、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

4、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5、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是田间玩耍的孩子们。()

6、骆驼是沙漠之舟。()

7、兴安岭多会打扮自己呀:青衫作伴,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8、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9、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10、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11、有翠绿,有淡青,有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

12、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

13、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14、它蓝得可以发出声音,它可以把你的视线冻结。(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作用分

别如下: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写作手法指写一首诗,使它好的所有的手法,它可以有很多方面,修辞方面,表达方式方面,表现手法方面等。常用的表达方式: 1.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2.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3.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廷筠《商山早行》)

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一。论证方法的种类;

1、举例论证:用事实做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

1、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怀疑与学问》

2、道理论证:使用理论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

2、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

3、比喻论证:就是用人们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3、作者把自己的优秀品质赋予给了莲(也就是让莲来表现自己的优秀品质),这就是比喻论证。

4、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在正反转换中常常出现“反之”,“否则”等词语,以示正反之间的变化。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怀疑与学问》

5、归纳论证,也就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6、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

7、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

8、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9、引用论证:“道理论证”的一种,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交代其出处,一种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出处。

2.修辞方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 篇二

1时间表达:

正文中时间的表达, 凡前面带有具体数据者应采用d、h、min、s, 而不用天、小时、分钟、秒。例:3 d、19 h、20 min、5 s, 不用3天、19小时、20分钟、5秒。

2人体及动物内压力测定的计量单位:

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卫生部联合发出的质技监局量函[1998]126号文件《关于血压计量单位使用规定的补充通知》, 凡是涉及人体及动物体内的压力测定, 可以使用毫米汞柱 (mm Hg) 或cm H2O为计量单位, 但首次使用时应注明mm Hg、cm H2O与千帕斯卡 (k Pa) 的换算系数。mm与Hg之间及cm与H2O之间必须留1/4字空。

3公差的表式:

参量及其公差均需附单位。当参量与其公差的单位相同时, 单位可以只写一次, 即加圆括号将数值组合, 置共同的单位符号于全部数值之后。例如: (75±18) ng/L。百分数的公差:可将中心值与公差用圆括号括起, 其后写“%”。例如: (65±2) %。

4量的名称改变:

根据GB 3120.8—93《物理化学和分子物理学的量和单位》, 有以下改动:

4.1原子量改为相对原子质量, 量的符号为Ar。

4.2分子量改为相对分子质量, 量的符号为Mr。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均为量纲1的量, SI单位为1, 不能用Dalton (D) 或u。如文章中有:分子量为585 k D, 应写为“相对分子质量为585 000 (或585×103) ”。

5关于混合物和溶液的“浓度”

5.1B的浓度:只有“B的物质的量浓度” (在国家标准中B代表物质的基本单元) , 可以称为“B的浓度”, 定义为“B的物质的量除以混合物的体积”, 量的符号为CB, 单位为“mol/m3”或“mol/L”。

5.2B的质量浓度:量的符号为ρB定义为“B的质量除以混合物的体积”, 取代习用的以“ (W/V) 或“ (m/V) ”表示的浓度, 单位为“kg/L”或“kg/m3”。

5.3B的体积分数:量的符号为B, 取代习用的B的体积百分浓度, 即取代表示为“ (V/V) ”的百分浓度。如“2% (V/V) 的二氧化硫”应说成“体积分数为0.02 (或2%) 的二氧化硫”。

5.4B的质量分数:量的符号为ωB, 取代习用的B的质量百分浓度, 即取代表示为“ (W/W) ”或 (m/m) ”的百分浓度。如“5% (W/W) 的硫酸”或5% (m/m) 的硫酸”应说成“质量分数为0.05 (或5%) 的硫酸”。

6单位符号的组合:

3.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篇三

【提问】文段中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解题】问题考查的是同学们对说明方法的把握。 在回答问题时,我们可以用“方法+效果+特征”的模式,即“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答案】文中运用了 “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生活在喧闹地区的人们听力越来越差,令读者更信服。列举了美国人、意大利人和一些国家的新兵,这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使听力受损害的人群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和认识。“是40年前的两倍”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强调了噪音对人们听力的损害。

4.太阳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篇四

太阳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1、数字说明:

例如: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这些具体的数字,说明了太阳离我们很远这一特点。

2、比较说明:

例如: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拿地球跟太阳作比较,突出地说明了太阳的体积之大这一特点。

3、比喻说明:

例如: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这一比喻,把太阳的形状及会发光发热的特点生动地反映出来了。

4、假设说明:

例如: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霜雨露,没有草木野兽,自然也不会有人。这就强调了太阳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作者在介绍太阳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时,运用了上述数字、比较、比喻、假设等说明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等方面的`知识,说得既通俗又具体,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平时的习作中,同学们若能恰当地选用说明方法,也能够写出生动的说明文。

《太阳》的说明技巧

一、说明趣味化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太阳远的特点,作者先用有关太阳的传说开头,使文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接着指出太阳离我们有三万万里远,为了说明三万万里究竟有多远,作者进一步运用了两个大胆新奇的假设,一是步行到太阳上去需要三千五百年,二是坐飞机到太阳上去需要二十几年,这样既给人留下了比较清楚的印象,又使人读来兴味盎然。

二、说明具体化

课文第一自然段写太阳大的特点,太阳到底有多大,作者都没有运用抽象的数字说明,而是拿地球和太阳相比,指出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我们对地球之大多少有些认识,太阳相当于一百三十万个地球那么大,太阳之大就可想而知了。这种对比,给读者的印象比之准确的数字更加具体。

三、说明形象化

课文在介绍太阳热的特点时,先用大火球作比喻,形象地反映出了太阳的形状及发光、发热的特点;接着指出太阳的表面温度有六千度,六千度该有多热?作者通过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加以说明,引起了读者强烈的联想,从而使六千度变得生动形象、炙手可热。

说明文分类

1、根据说明对象不同分:

(1)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旨在说明事因、物因。

(2)事物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特征(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2、根据表达方式和写作目的分:

(1)平实性说明文——语言平实

(2)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

(二)说明方法

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事例、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

说明顺序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5.说明文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篇五

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如《中国石拱桥》把古代的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对我国建设石拱桥历史的悠久、成就的杰出作了说明。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如《向沙漠进军》一文将沙漠进攻的方式分成“游击战”和“阵地战”两类。

3.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如《死海不死》一文用大量的数字说明死海之所以浮力大的原因,非常清晰。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如《苏州园林》一文中将苏州园林同其他园林作比较。

5.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如《食物从何处来》一文中就给“食物”“自养”“异养”“光合作用”等概念下了定义。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如《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桥的特点。

7.画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出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有时,被说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成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入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8.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如“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诠释,其内涵与外延都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作诠释不仅可以用来解释概念、定理、定律等,也可以用来解释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功用和原因等。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如《死海不死》一文“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用的便是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这里的“死”指的是鱼虾草木的死,因为死海咸度很高,生物不能生长,所以叫“死海”,这就部分地揭示了死海的特征。

6.说明文教学方法之我见 篇六

一、变知识教学为素质教学

新课程要求: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主动获得社会、自然、人体保健等知识, 而且要在训练学生语文能力和获得知识的过程中, 发展学生智力, 特别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由于说明文本身具有知识性强等特点, 往往使教师只考虑学生理解课文知识, 而上成!一堂知识传授课, 忽视了学生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如何改变这种倾向呢?我认为, 关键是要转变这种“知识教学”为“素质教学”, 要充分利用教材, 在提高学生素质上下工夫。

1. 在听、说、读、写中加强语言思维训练, 提高学生口头说话和书面表达能力。

说明文教学同样要体现其他文体教学的特点, 重视听说读写每一环节的教学。对于浅显易懂的说明文, 在课堂上可以加强听说读写训练, 让学生听读课文后, 能迅速说出被介绍事物的特点以及相关的知识, 也可以指导学生用所学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口头介绍事物, 说清楚事物的特征, 教学中还可以加强读写训练, 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说明方法进行片段写作练习, 达到以写促读, 以读导写的目的, 力求一课一得。

2. 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加强思想教育。

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 不但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而且体现了!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 说明文教学应该遵循这一要求, 体现这一特点,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其实, 在我们中学教材中选编的许多说明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 这些课文大多与人们的品质、情操、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表现祖国园林美的《苏州园林》;有展示变幻莫测气象的《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有反映我国古代及现代劳动人民杰出的智慧和精湛技艺的《中国石拱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有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斗争艰苦历程和革命前辈不怕牺牲精神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有反映祖国科技迅速发展和歌颂在科学技术上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的《向沙漠进军》等等。这些课文都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可靠的依据。

因此, 教师应该紧扣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挖掘课文中蕴含的深意,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崇高理想等思想教育, 陶冶学生的情操。

3. 在指导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提高自学能力。

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和听说读写能力, 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语文学科的说明文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学中, 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 在他们提高自学能力的同时, 体验独立获取知识的成功感和自豪感,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树立自信, 并不失时机地指导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达到“教为不教”的最高境界。

二、变枯燥讲解为趣味教学

由于说明文知识性强而缺乏生动的故事性, 学生学起来有枯燥乏味之感, 特别是有些教师为使学生理解掌握课文中介绍的知识而不厌其烦地讲解灌输, 结果教师讲得辛苦, 学生听的乏味甚至昏昏欲睡。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关键是教师在备课中要深入钻研教材, 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 把学生没兴趣的教材内容和感兴趣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师生齐心协力, 演好每一台“戏”。

1. 课前激趣, 使学生的身心一开始就处于最佳的愉悦状态, 变被动为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如我在教《看云识天气》这篇说明文时, 特地选一个有阴云的天气, 让学生先猜一猜近两天是否有雨, 在学生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时, 出示本节课任务, 让学生通过自学本课来验证, 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课件, 使抽象的知识更直观性, 还可以大胆用生物课、物理课中的实验教学,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和观察分析中认识事物, 明白事理。还可以组织多种有趣的游戏和竞赛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的十幅浮雕内容时, 出示十幅浮雕的图片, 并打乱次序, 让学生通过自学后重新编排次序, 看谁用的时间最短。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了更多的有关说明文的读写知识。

三、变照本宣科为知识补充

中学语文教材中所有入选的说明文中, 科普说明文占一定的比例。这类说明文有些由于选编时间较早,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课文所反映的科技知识已经落后于现代科技发展水平, 不利于学生知识的传授和智力的培养。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角度上讲, 这些教材已经凸显了它的局限性, 因此在教学说明文时, 要注意补充新的内容, 避免教材的局限性。比如《中国石拱桥》写于1962年3月, 距今已有50年之久。文章的最后一段介绍了我国解放后拱桥方面的新成就。但是, 五十年后的今天我国的拱桥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 拱桥大都采用钢筋混凝土浇铸, 特别是建桥新技术已经用很粗的螺丝钢柱把桥面吊到拱圈上, 使拱圈由桥下移到桥面上。补充这些新的知识, 不仅使学生对课文中的知识有了更新更全的了解, 而且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丰富了学生知识。

这些新知识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自己去补充去丰富。教完一篇说明文后, 可以适当要求学生阅读有关的资料, 如教完《死海不死》后, 要求学生阅读有关的地理书籍, 让学生对死海有更全面的认识。

7.说明文解析方法例谈 篇七

声音语

陈望道

声音语是由声音和意义两个因素结合构成的,自然离开了声音便不能存在,缺了意义也不能成立。但声音和意义的关系,却不像“态势语”那样的直接。如说骑马拴马,在“态势语”是将手做几下摇鞭的姿势,将脚做一下跨上的姿势,来表示在骑马。又将脚做一下跨下的姿势,将手做几下结绳的姿势,来表示拴马。都就用表意行动的本身做思想交流的手段。是直接的。而声音语,却不用行动本身做思想交流的工具。是间接的。这种间接的声音,在约定俗成之后,自然也会觉得声音和意义之问仿佛有着一种自然的必然的关系。似乎无可改动,无可移易。例如马。你不能叫做鹿,鹿也不能叫做马。但当初全是适然的,人定的。正如荀况所谓“名无固宜,哟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者,谓之不宜”(《荀子·正名》),嵇康所谓“夫言非自然一定之物,五方殊俗,同事易考,举一名以为标识耳”(《嵇中散集·声无哀乐论》)。它是意思、事物约定俗成的标记。而非意思、事物的自然、必然的表征。大约当初生活在同一地方的。生理和环境都很相似,经验也差不多,经验既经互相认识,用以表示该经验的声音也复互相承认,随后便将那声音来做表示同样经验的约定标记,这就成了这种用声音表示意思的语言。

语言是从劳动中产生的。劳动使人脱离了其余的动物界,劳动创造了人。使人成为社会的生物,劳动也使人有了语言和思想。语言和思想都早就产生的。语言的产生和发展,都同人们的劳动过程有不可分离的联系,因为人们在劳动过程中,需要交流思想,协同共同劳动。产生当初,也是异常简陋,语汇是很贫乏的,文法组织也是很原始的,但因语言的声音和语言的声音和意义两个因素的结合全然随应社会的习惯约束。只要约定俗成即可以声入心通,富有因社会而变迁改动的可能。可以因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解析】拿到一篇说明文,首先要搞清楚它说明的核心对象是什么。当然题目往往能给我们最直接的提示。这篇文章的题目一目了然地告诉我们其说明对象是“声音语”。但这远远不够,必须把握说明对象的细部特征。这就需要深入到文章中去找关键词句。

第一段一上来就对“声音语”进行了诠释,诠释句中提出了“声音”和“意义”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由“结合构成”可知它们是声音语的两个组成成分,文章用“离开了声音便不能存在,缺了意义也不能成立”来进一步申说两者相互依存的关系。接下来应注意“声音和意义的关系”这个短语,下面的说明都是这个短语而展开。为了说明这种关系,文章先举了同样属于语言的态势语做比较,得出态势语的“态势”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是直接的。接着指出声音语“声音”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是间接的。此段后面的文字就是针对这种“间接性”正面阐释。“约定俗成”这个词明确指出声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在约定俗成之后,自然也会觉得声音和意义之间仿佛有着一种自然的必然的关系。似乎无可改动,无可移易。”此句中“仿佛”“似乎”等词暗示我们用某个声音来代表某个意义表面上看起来是“必然”的,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作者明白的指出事物的名称当初全是“人定”的。在引用了荀况、嵇康的话后。文章顺理成章地作出了总结:“它(声音)是意思、事物约定俗成的标记,而非意思、事物自然、必然的表征”。为什么是这些而不是那些声音标记能够为大家所承认而共同约定下来呢?最后一句作者作出推断:“大约当初生活在同一地方的,生理和环境都很相似,经验也差不多,经验既经互相认识,用以表示该经验的声音也复互相承认。”

通过上面的分析。很容易得出第一段的思路:①指出声音语的两组成部分:“声音”和“意义”-②与态势语作比较,“声音”和“意义”之间的关系式间接的-用这种声音表示这种意义是约定俗成的。

第二段开宗明义指出“语言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后面文字都是在说语言怎样在劳动中产生。现在要搞清的是这里的“语言”和前面的“声音语”是什么关系?“……这就成了用声音表示意思的语言”“语言的声音和意义两个因素的结合全然随应社会的习惯约束,只要约定俗成即可以声人心通……”,从这些表达中看语言也是由声音、意思构成的,看来语言就是指前面说的“声音语”。(其实声音语是一种狭义的说法,语言是一种广义的说法。)最后文章强调语言可以因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这也不难理解,因为它既是社会劳动产物,也是被社会承认的约定俗成的结果。

看来文章的标题虽然是“声音语”。读到此处我们才明白它主要讲的是声音语两个组成部分的关系及声音语的产生过程。

面对精巧细致的说明文,只有像这样层层剥笋地理清思路,弄清各句之间的关系,我们才能对文章的结构、思路有清晰的了解和把握。应该说,有了这种建立在对文本深入了解基础上的深层次阅读。我们对任何题目都可以很简单地拿下了。

【思考题】

1声音语由哪两部分组成?两者的关系如何?能举例具体说明吗?

2作者引用荀况和嵇康的话有什么作用?

8.说明文十种说明方法(定稿) 篇八

都说了是说明方法回答问题的套话!!说明文阅读最容易碰到的就是让你找出说明方法了.但是光是找出来还不够..还要摘录文章例子.光是摘录还不行.还要写上作用.不管是普通说明还是文艺说明.总之严谨,周密,准确,简明这四个词是逃不掉的

一.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者是某一种事理,单从道理上人们不能理解,这时就需要举一些通俗易懂,而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进行说明.作用:通过具体的事例可以对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从而使得说明更加地具体,更有说服力

二.分类别.要说明一个对象可以从它的形状,性质,功能等方面分类的逐一加以说明.作用:可以把事物的特征分明别类加以说明,使得说明更有条理性

三.列数字.<<...这个没什么好解释的...作用:可以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进行说明,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使得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四.作比较.为了让说明对象通俗易懂,可以用人们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从而加深人们的印象.作用:把某物与某物进行了比较,突出强调了某物,从而突出了事物或事理的特征.五.下定义.用最平实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作用:用简明而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

六.打比方.<<就是记叙文中的比喻.不用解释了吧.作用:将某物比作某物,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七.作诠释.对事物的某一方面特征作出解释和说明.<<容易与下定义混淆.但考试现在貌似都不把他们分的很清了,你填下定义或是作诠释什么的大概都会给分

作用:可以对事物的特征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具体而形象.八.摹状貌.通过具体的描写来揭示事物的特征.记叙文的描写,<<说实话摹状貌有点难找,表示我觉得整个说明文都是在描写事物.作用:对事物的特征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得说明更具体形象.九.引用

引用名言格言谚语

作用:使说明更有说服力.引用神话传说趣闻

作用:增加说明的趣味性

9.工会组建方法说明 篇九

1、新建工会的一般程序:一是报告筹备。向上级工会书面报告,建立筹备小组,小组成员最好与工会人选相衔接。二是宣传发动。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等宣传工具,宣传《工会法》、《工会章程》、《企业工会工作条例》等。三是发展会员。到上级工会领取组建工会资料(四表一证:工会干部任免呈报表、工会委员会报批名册、会员登记表、会员花名册、会员证),拍证件照,填写会员证,到县总工会加盖钢印。四是选举大会。划分工会小组,选举会员代表,推荐工会委员和女工委员、经审委员候选人,召开选举大会,选举工会委员会委员(差额)和女工、经审委员(可以等额)。或者可以进行工会主席直选。五是上报待批。选举结果按要求上报上级工会待批,上级工会及时给予批复。六是法人开户。基层工会接到批复后,按规定刻制印章、进行法人登记,到银行开户,建立工会帐户。

2、工会委员会改选程序:报告上级工会改选事项;召开选举大会选举;到上级工会领取资料并上报(两表:工会干部任免呈报表、工会委员会报批名册);上级工会批复。

3、基层工会组织结构

A:工会委员会(简称工会):会员8人以上建立工会委员会。工会委员会委员为单数,其中主席1名(也可增设副主席1名),委员若干(女性会员3人以上的,至少1名女性委员)。

注意事项:企业投资人、合伙人、行政负责人及其近亲属不得作为工会委员会人选。

B:经费审查委员会(简称经审委)。会员25人以上要成立经费审查委员会,一般设主任1名,委员2名。这两名委员不能兼任,要单独人选。经审委主任由工会副主席或工会委员会委员兼任(主席不能兼任)。会员25人以下设立经费审查员1名(不能兼任、单独人选)。

C:女职工委员会(简称女工委)。女会员10人以上要成立女职工委员会,一般设主任1名,委员2名。三人均为女性,主任由工会委员会中的女性主席、副主席或女性委员兼任,其余两名委员可兼任

可不兼任。女会员10人以下,设立女工委员1名,由工会委员会中的女性委员兼任。

D:其他内部机构。200人以上的大中型工会,根据实际需要,可设立劳保委员会、组织委员会、民管委员会、宣传教育委员会、文体活动委员会等工作机构或专门委员会,但其在工会组织中的级别要低于经审委和女工委。例:①工会委员会5人

张××同志为主席;李××、王××(女)、赵××、刘××等4名同志为工会委员会委员。

②经费审查委员会3人

A、25人以上的:李××兼任经审委主任;吴××、方××为经审委委员;

B、25人以下的:钱××为经费审查员。③女职工委员会3人

A、女会员10人以上的:王××(女)兼任女工委主任;陈××(女)、杨××(女)为女工委委员;

B、女会员10人以下的:王××(女)兼任女工委员。

4、上报的材料

①《关于××公司第一届工会委员会选举结果的报告》:将选举的时间、地点、应到会员数、实到会员数、候选人得票情况、当选为什么职务等情况写入即可。注意要遵循公文格式。

②《班子成员报批名册》:工会委员会、经审委、女工委的所有成员填入表内,有兼职的,在“拟任职务”栏内填写其所有工会职务。此表一式三份上报。

③《工会干部任免呈报表》(此表为正反面印制):工会主席或副主席填写此表。“系统党组织意见”栏,电话咨询县总工会后,确定盖章的单位。此表一式三份上报。

10.《埃及的金字塔》的说明方法 篇十

一 举例子说明

埃及的金字塔大大小小达70多座,不可能一一介绍,作者以开罗近郊的胡夫金字塔作为例子加以说明,收到举一反三之效。

二 作比较说明

胡夫金字塔有多高?“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又辅以“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来比较,让人觉得具体可感。又如“绕金子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千米路程。塔身由230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的车皮。”与人们熟悉的事物或社会经验作比较,使读者能更直观地理解建造金字塔的确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三 形象描述说明

“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刀片厚度仅为零点几毫米,石块之间的接缝是历经几千年风霜雨雪的洗礼,居然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这些形象的描述突出了石块间的紧密,也突出了金字塔的精巧。

四 列数字说明

11.抛物方程的ADI方法的几点说明 篇十一

参考文献

[1]Peaceman D W, Rachford Jr H H, The numerical solution of parabolic and ellipfic differential equations, J SIAM, 3, 1955:28-41.

[2]李荣化, 刘播, 微分方程数值解法[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3]胡健伟, 汤怀民.微分方程数值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4]闵涛, 张海燕, 周宏宇, 等.二维变系数热传导方程初边值问题的交替方向隐格式[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2007, 27 (2) .

[5]葛永斌, 田振夫, 吴文权.高维热传导方程的高精度交替方向隐式方法[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2007 (29) :55-58.

12.我的说明方法介绍 篇十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们已经学习了几篇说明文,知道了说明文的生命在于它的科学性。说明文要求文章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把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说明得准确明白,给读者以正确无误的认识。这节课咱们以《中国石拱桥》为例,共同来探究说明方法的特点。

你了解说明文多少?说明文…..二、了解相关知识点

师:在说明文中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是为了更准确更形象更通俗更有力地说明事物或事理,突出其本质特征。

准确把握各种说明方法,就能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PPT

说明方法及作用你知道多少?

打比方使说明生动、形象

举例子使说明内容具体准确有说服力

分类别使文章严密细致,条理清晰

列数字使说明内容具体准确有说服力

作比较突出被说明对象特征

下定义准确揭示事物本质特征

引用使说明内容更充实,增加说明的趣味性

画图表、同样的打比方我们可以找出好几句,那么我回答问题时该注意什么呢?明确:共性+特性。这是他们的共性,我们回答问题时不仅要了解他们的共性,更要结合文本打出其的特性。举例说明:如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苏州园林》)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苏州园林与我国一般建筑的比较,突出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三、学生自由读课文。

思考:本课都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1、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中国石拱桥》 举例子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这一特点,使人信服。

2、石拱桥,桥洞成弧形,就像虹。(石拱桥的特点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中国石拱桥》(使说明生动、形象)

3、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引用张嘉贞的话说明了赵州桥制造奇特的特征。

13.小学语文说明方法总结 篇十三

教师要关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和培养人的工作中,了解儿童,创设师生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验学习和成功的快乐。教师要有宽容心,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失败,关心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和完整人格的发展,不用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进步,人人有目标,人人有自信,人人有动力,人人有方法。人人有成就感。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潜能开发,使之成为有创新精神、有独立人格、有良好道德修养、自强、自立、自信、自尊的人,解放他们的大脑和双手。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不会感觉学习是一种负担,而会感到学习是件快乐的事。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多说一些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多用一些情境教学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比如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看录像,编故事演情节等等这样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让学生在愉快中体验。还有教师要用鼓励的语言来评价学生。每个学生都爱听激励的语言,可以多鼓励他们,比如说,你的想法真大胆、有创意,你的颜色真鲜艳,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你的构图真是太合理了……我想多用这样的话,会给孩子们很大的鼓励和自信,让他们对自己有信心,从而让他们喜欢上语文。总之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应该去挖掘更多的更好的方法,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三、熟悉理解教学内容

要认真钻研文本,吃透文本精神,精心进行教学预设,这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环节。只有对教材的内容理解了,才能更好地制定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所用的方法。在新课程改革的同时,我们语文课的内容也有很大的更新,如果课前不进行准备和研究,有的知识就说不透讲不明。

14.修辞方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 篇十四

关键词:药品说明书,问题,翻译方法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各国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领域也越来越广。药品, 作为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必需品, 在我国的出口中占据着比较重要的位置。要扩大我国药品的海外市场, 高质量的药品和高质量的药品说明书都是重要的前提。就笔者了解, 目前市面上的药品的英文说明书翻译质量普遍不高, 很多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提高国产药品说明书的英译质量, 该文将从药品说明书的结构和特点入手, 探讨汉语药品说明书英译中的问题以及适合药品说明书英译的方法。

1 药品说明书的结构和特点

通过对大量药品说明书的研究, 大部分药品说明书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药名、性状、功能主治, 临床药理、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禁忌、贮藏、有效期。有的药品说明书还包含有规格、药物相互作用、注意事项、包装等信息。由于药品说明书的每一个部分都有其各自的特点, 因而, 对于译者来说, 了解药品说明书的结构以及特点是很有必要的。

从词汇层面来说, 药品说明书包含对药品的信息介绍和对用药者的指导, 所以其语言既有专业的医学词汇, 也有一些常用的普通词汇。药品说明书的读者人群一部分为医生, 这部分人群主要是要了解药物的成份和功效, 所以在药品成份和药理毒理及功效部分, 医学词汇出现的频率会比较高;另一部分人群则为普通大众包括患者, 他们阅读说明书的主要目的一个是了解药物的功能, 一方面是了解如何用药, 这部分人群的文化水平各不一样, 为了照顾文化水平低一些的人群, 在用法用量和不良反应方面通常都是一些普通词汇, 以供普通大众了解。从句法层面来说, 因为药品说明书的主要功能就是指导用药者正确的用药, 所以药品说明书主要运用一些简单的短句和祈使句。另外, 由于药品说明书目的是在有限的空间里把所有关于药品的信息都呈现出来, 因而, 这就要求药品说明书的语言要简洁、专业、客观。

2 汉语药品说明书翻译中的常见问题

2.1 缺乏可读性

众所周知, 外国消费者对中国药品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 特别是对中国传统中药的了解更是知之甚少。因而,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注重翻译出其内容从而传递出源语言的信息。然而, 在翻译中药的说明书时, 很多译者由于缺乏相关的医药知识, 很难从医学专家的立场正确的翻译出原药品说明书中的信息。例如:

【适应症】肝肾阴虚, 虚火上炎所致的腰膝酸软, 头晕目眩, 耳鸣耳聋, 骨蒸潮热, 舌红少苔, 脉细数。

Indications:deficiency of the liver-yin and kidney-yin, and flaring-up of fire of deficiency type, manifested as lassitude in loins and knees, dizziness, vertigo, deafness, hectic fever due to yin-deficiency, red tongue with little fur, thready and rapid pulse.

(六味地黄丸)

从上面的例子很容易想到, 当外国消费者看到此版本的英文说明书时, 他们肯定会很难理解其意思的。“flaring-up of fire of deficiency type”这种表达方式并不能完全传递出源语言的信息, 而目标语读者也难以理解其真正的意思。笔者认为其可以译为“hyperactivity of deficient fire”。

2.2 词语的误用

在翻译的过程中, 由于很多译者都缺乏相关的医药知识, 经常会出现一些医学常识错误

导致词语的误用。例如:

心血管病:heart vascular disease

神经衰弱:nerve weak

在上面的两个例子中, 心血管病有其专业名词“cardiovascular disease”, 而神经衰弱则为“neurasthenia or neurasism”。

2.3 不能忠实于原文

在翻译药品说明书的过程中, 经常会由于译者的不谨慎漏译一些信息, 使得译文不能忠实于原文。

用法和剂量:

成人:每次一片, 一日3-4次

小儿:每次1/2片, 一日一次

Administration and Dosage:

Adults:1 tablet 3-4 times daily

Small children:1/2 tablet 2-3 times daily

(安他唑啉)

读者很容易发现上例中儿童用药的时间中英文表述中不一致, 中文为一日一次, 而英文中则为一日2-3次。这种类似的错误在汉语药品说明书的英译中经常出现, 如有的中文药品说明书中注意事项有八点, 而译为英文后则只有五点, 这种错误必然会在用药安全方面产生问题, 对用药者产生一些负面作用。所以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谨慎认真, 并对医药知识有足够的了解。

3 汉语药品说明书的翻译方法

3.1 音译

在汉语药品说明书的英译中, 音译的翻译方法是很少用到的, 只有在翻译中药的药品说明书时才会偶尔用到, 因为有些中药中的一些表达很难在英文中找到对应的词语, 在这种情况下就只有借用中国的拼音来进行音译。由于近些年来中国文化的传播及在世界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有一些中国元素的东西也越来越为更多的外国人所了解和接受, 所以在某些实在无法找到对应的英语词语的时候, 用拼音来代替不失为一种既能保留源语言的文化和内涵又能外国消费者接受的方式。如, 中医中的“阴”和”阳”在翻译时就可以直接用“yin”和“yang”来表达, “气”也可以用“qi”来表达。众所周知, 中医中有一个很基本的概念叫“补血益气”, 这个词语也经常在一些中药的药品说明书中出现, 李照国和谢竹藩教授都把它译为“tonifying the blood and replenishing qi”, 大家可以看见“qi”就是“气”的音译。当然, 译者应该谨记于心的是在翻译过程中, 音译只能作为最后的救命稻草, 而不能随意的乱用, 否则只会让目标语读者完全无法了解源语言的信息。

3.2 直译

在翻译药品说明书时直译是很常见的一种方式, 因为它不仅能表达原文的内容还能传达出原文的形式, 保留源语言的修辞等, 使目标语读者能得到与源语言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例如:

1) 【成份】本品主要成份及其化学名称为:蒙脱石

Composition:Main component of this drug and its chemical name:Montmorillonite

(蒙脱石散)

2) 【性状】深红色澄清口服溶液。

Description:Deep red clear oral solution.

(复方福尔可定口服溶液)

在上面的两个例子中, 由于源语言结构简单清晰, 通过直译的方法源语言的内容和形式都原封不动的在英文翻译中保留下来, 目标语读者在阅读英文翻译时跟源语言读者可获得同样的感受。

3.3 减词法

减词法即删去不符合目标语思维习惯、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的词, 以避免译文累赘。由于中英文不同的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 有些在中文文本中很重要的词在英文中也许意义却并不大, 所以在翻译的时候可以删去不译。例如:

3) 如需服用其他药物, 建议与本品间隔一段时间。

If other drugs are used, they should be administered separately from this drug.

4) 本品为灰白色或微黄色细粉, 味香甜。

Off-white or slightly yellow colored fine powder, taste with sweet fragrance.

(蒙脱石散)

在上面的例 (3) 中, “建议”在英文中被删掉了, 因为“should be”已经包含了这个意思, 所以在翻译时就不用再另外译出来了。例 (4) 中, 英文把“本品”去掉了, 而目标语读者在没有这个主语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很容易就知道所指, 因而, 适当的减词是可以的, 不仅没有让源语言的信息减少, 还让目标语更简洁易懂。

3.4 增译法

增译法, 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添加必要的单词、词组, 从而使译文在语法、语言形式上符合目的语的习惯并使译文在文化背景、词语联想方面与原文保持一致, 以达到译文与原文在内容、形式和精神方面对等的目的。例如:

5) 口服, 一次4片, 一日2-3次。温开水或温牛奶冲服。

Orally, four tablets each time, two or three times daily.Take medicine with warm water or warm milk.

(金双歧)

6) 遮光、密封, 在阴凉干燥处保存

Keep the bottle tightly closed, store it in a dry, cool place, and protect it from light.

(21金维他)

在例 (5) 中, 英文译文中增加了“medicine”, 使得译文结构和内容更完整。例 (6) 的译文中增加了“bottle”一词, 把源语言中隐含的词语翻译了出来, 能让目标语读者更直观的接受信息。

3.5 转译

转译指在翻译时, 由于两种语言在语法和习惯表达上的差异, 在保证原文意思不变的情况下, 对原文在形式上进行一些转换, 而意义不变。转译包含有词类转译, 如把原文中的动词转译为名词;句法层面的转译则有语序的变换, 语态的变换, 和否定的变换。例如:

7) 罕见胃肠道不适 (恶心, 呕吐)

Rare cases of gastroinstestinal disorders (nausea and vomiting) .

8) 如果您出现漏服一次药物的情况, 请仍按原方案在下一次服药时使用常规用量。不要服用双倍药量以弥补漏服的情况。

Do not take a double dose to make up for a forgotten dose, just carry on with the next dose at the usual time.

(万爽力)

9) 在下列情况中, 禁止使用此药物。

This medical product should never be prescribed in the following situations.

10) 对该药物过敏者禁止使用。

It should not be used in patients with known sensitivity to the drug.

(力平脂)

在例 (7) 中, 中文药品说明书中的“罕见”是用作动词, 而在翻译为英文时则用的是名词短语“rare cases”。例 (8) 中, 译文把原文的语序进行了改变, 因为按照英语的语言习惯, 重要的信息通常是放在句子的前面以作强调, 而中文则是相反的, 所以为了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 改变语序是有必要的。例 (9) 中, 原文是主动语态, 译文采用了被动语态, 这也是与英语的表达习惯相符的。因为, 一方面, 在英语中被动语态的运用很广, 而在中文中主要都是主动语态, 被动语态比较少;另一方面, 由于英语中通常把重要的信息放在前面作为强调, 所以在这种时候就需要用被动语态。例 (10) 的原文是肯定句, 英文翻译中则用了否定句, 目的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 起到强调的作用。

4 结论

综上所述, 就笔者了解, 目前市面上的汉语药品说明书的英译中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 希望将来有更多人能够关注汉语药品说明书的翻译, 提高其翻译质量。要翻译出高质量的药品说明书, 要求译者必须全面的发展语言能力, 精通英文和中文, 在翻译理论和策略方面有着深厚的知识, 并且有着丰富的医药知识。更重要的是, 在翻译的过程中, 译者应充分了解源语言和目的语的语言、文化、阅读习惯等以弥合二者之间的差异, 从而避免在翻译的过程中产生错误。

参考文献

[1]蔡苏勤.英文药品说明书的词汇与句法特征及翻译[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 (1) .

[2]方梦之.科技英语实用文体[M].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1989.

[3]李照国, 朱忠宝.中医英语翻译技巧训练[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2.

[4]宁之寿, 刘翠微.也谈药品说明书的翻译[J].上海科技翻译, 1997 (11) .

15.英语说明文叙述文写作方法剖析 篇十五

【定义】说明文即对人物、事物和事理进行说明的文章。

【范例】请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谈谈水的重要性。

1. 没有水地球上就没有生命。

2. 水几乎无处不在。

3. 水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

4. 世界上仍有许多地方缺水。

One possible version:

Water

Water is very important for living things. Without water there can be no life on earth. All animals and plants need water. Man also needs water.

Water is found almost everywhere. Even in the driest part of the world there is some water in the air.

As is known to us all,water may be a solid,or a liquid or a gas. When it is a solid,it may be as hard as brick. When it is a liquid,it can be poured out of a container. When it is a gas,it cannot be seen or felt.

Although about 70 percent of the earth’s surface is covered with water,there are many places in the world still running out of water. So we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water on earth.

【剖析】

1. 开宗明义

说明文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它不需要环境、心境的描写,不需要引人入胜的气氛渲染。说明文的第一个句子就可以直奔主题。如通过Water is very important for living things.一句可以让我们清晰地了解到,该文要说明“水”的重要性。但如果以下述方法作为该文的开头就不符合说明文的要求了:

After I played football with my friends yesterday afternoon,I was very thirsty. But I couldn’t find any boiled water to drink. Only then did I realize that how important water is.

当然,说明文也可以以书信、便条、日记、口头介绍等形式出现。这时,我们应该注意书信等开头的写作格式。如:

I’m glad to get your letter. In your letter,you ask me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water. Now I’ll talk about it.

2. 条理清晰

要把说明文写得条理分明,必须掌握说明的顺序。常用的说明顺序有:

① 时间顺序,即按事物的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说明。

② 空间顺序,即按事物空间位置的顺序,由上至下,由近及远或由里至外地进行说明。

③ 逻辑顺序,即按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进行说明,如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部分、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由原因到结果、由主要到次要、由特点到用途等。

“Water”一文使用的是逻辑顺序。作者按照人们认识水的规律,由概念到具体逐步加以说明:水十分重要 → 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 水无处不在 → 水的形态。

3. 简洁生动

说明文的目的是向读者介绍他们不了解、不熟悉的人物、事理等,因此说明文的语言要浅显、简洁、生动。在概念比较抽象的地方可做适当的举例或比喻。“Water”一文语言浅显、简洁,并在说明solid时使用了比喻的手法:as hard as brick。

4. 时态语态

说明文常用一般现在时。如“Water”一文均使用的是一般现在时。当然,如果说明的是人物、事物过去或将来的情况,则要用过去或将来的有关时态。另外,由于说明文重点放在被说明的人物、事物上,故有些说明文被动语态的使用频率相对比较高。如“Water”一文共12个句子,其中有5个句子使用了被动语态。

【练笔 1】

大学生活即将开始,你将面对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请根据提示写一篇120词左右的短文,谈谈你打算如何安排你的大学生活。内容要点应包括:

1. 确定新的学习目标;

2. 改进学习方法;

3. 学会独立生活;

4. 参加各种课外活动;

5. 处理好与同学的关系。

二、叙述文

【定义】叙述文,即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范例】根据下面的提示用英语写一篇日记。

9月4日,星期日,晴,上午你到鞋店买鞋,看到一位外国女士正和女营业员谈论些什么,但营业员听不懂。你走上前去帮助她们。这位外国女士是澳大利亚人,她告诉你她想买双旅游鞋。你把这情况告诉了营业员,这位女士买过后很高兴。她们都很感谢你的帮助。

注意:1. 词数:100左右。短文的格式已经给出,不计入总词数。

2. 参考词汇:女营业员 salesgirl

旅游鞋 traveling shoes

September 4th,Sunday Fine

This morning I went to the shoe shop to buy a pair of new shoes. When I got there,I noticed a foreign lady talking to a salesgirl. But the salesgirl didn’t understand what the foreigner was saying. They both looked worried. I went up to help them. The lady is an Australian. She wanted to buy a pair of traveling shoes. So I told it to the salesgirl. The lady was very glad when she took them. She sang high praise for my spoken English. Both of them expressed their thanks to me. I felt happy that I was able to express myself freely in English.

【剖析】

1. 抓侧重点

叙述文可记人,也可叙事。前者用以介绍人物的身世、经历和事迹。后者用以叙述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事情发生的前后因果关系等。

写人和叙事并不能截然分开。事是人干的,所以,叙事离不开记人,记人也离不开叙事。但要抓侧重点,如本篇日记是一则侧重叙事的短文,主要叙述的是在鞋店发生的一件事情。如果我们在本日记中加入大量的人物描写,如The lady is an Australian,who is about 40 years old and 1.70 meters tall. She has two big eyes and a big nose. Her hair is very long. 就跑题了。因为,这些描写与该文的主题没有关系。

2. 六个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和结果构成叙述文的六个要素。一般地说,写一篇叙述文这六个要素缺一不可。如this morning — the shoe shop — I,a foreign lady,a salesgirl — buy a pair of traveling shoes — didn’t understand — she took them就是这则日记的六要素。当然,在有的叙述文中这六个要素也不一定一应俱全。但“书面表达”写作背景材料中所提供的有关要素我们在写作时是一定要表达出来的。

3. 人称选择

叙述文一般是以第一或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叙述的。用第一人称表达的优点在于能把故事的情节通过“我”来传达给读者,使人读后感到真实可信,如身临其境。比如本篇日记就是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来叙事的。用第三人称叙述的优点在于叙述者不受“我”活动范围以内的人和事物的限制,而是通过作者与读者之外的第三者,直接把故事中的情节展现在读者面前,文章的客观性很强。

当然,我们在写叙述文时,要根据“书面表达”所给材料及要求确定人称。

4. 叙述顺序

叙述的顺序主要有顺叙和倒叙两种。本日记所采用的是顺叙的方法。但如果我们以Today I did a good deed and I felt very happy. 作为日记的开头,而后再叙述事情的经过,则成为倒叙。顺叙易于让读者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倒叙则给人以悬念,并可以让所叙之事跌宕起伏。无论采取哪种叙述手法,都应以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作为首要目的。

5. 直接引语

为表达生动,叙述文在表现人物之间对白时可以采用直接引语的形式,但要适度。如在本日记中The lady is an Australian.后可以加上I said to her,“May I help you?”(Then I knew she wanted to...)一句,表现出“I”是在用英语与那位澳大利亚人对话,恰到好处。但如果将双方大段对话用直接引语的方式表达出来,则使短文变得累赘。

【练笔 2】

根据下面的提示,用英语写一篇100词左右的短文,介绍刘亚茹。要点如下:

1. 刘亚茹,济南一家纺织厂(weaving mill)的女工,在厂工作已14年。

2. 1992年,她失业了,当时她34岁。

3. 刚开始,她呆在家里,既着急,又对找到另一份工作没信心。

4. 一段时间后,她不再怕别人看不起她,到一家茶馆作了一名服务员(waitress),工作干得很好。

5. 现在许多顾客(customer)都愿光顾(call at)她所工作的这家茶馆。

参考答案

【练笔 1】

I will go to college in the near future. After I enter college,I will plan to set new goals in my study and improve my way of learning. In my spare time,I will take part in different kinds of school activities. For example,I will often go to the English corner to practice my spoken English. Besides,I need to get along well with my classmates and teachers at college. What’s more,as I am away from my parents,it is necessary for me to learn to live on my own,such as doing some washing and cleaning by myself. I think I will have a wonderful college life.

【练笔 2】

16.修辞方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 篇十六

说明的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小学常用说明方法: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举例说明法)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

好处: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2作比较(比较说明法)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好处: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3列数字(数字说明法)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好处: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4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17.修辞方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 篇十七

不论命题者如何出题,同学们在认真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掌握说明文解题的方法与技巧,明白说明文答题程序,都是能够顺利答题的。笔者结合近几年说明文阅读的考点及题型,提供一些答题方法与技巧。

一、如何找到“说明对象”

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见考点之一,其考查类型:“这篇文章(或段落)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方法一: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方法二:抓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反之,如果要求为说明文加一个题目,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题目,或加上一个能说明其特征的生动的题目。

二、如何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文“说明对象的特征”也是“中考说明文阅读”中常见的考点。对此类题目,首先,应找到表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句子。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其次,在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时,要分析文章结构,找出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和结尾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例1:阅读下文,概括我国春天气候的三大特点。

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宋代白玉蟾在《立春》中说:“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唐代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比喻人们能够普遍接受,也就说明我们的生活中确有植物在春天迅速开花的事实。

我国南北春季有早有晚。北宋王安石《泊船瓜州》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千古传诵的佳句。我在这里引用它是想说明……所以,当五原河冰刚融化时,长安则早已姹紫嫣红过去,时近暮春了。

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宋代诗人吴涛在《绝句》中讲了这样一件怪事:“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其中,我国春天气候的三大特点就是以上三段文字的第一句: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我国南北春季有早有晚;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

三、如何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分析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经常出现的考点,其类型如下:

1.直接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列图表、引用说明)的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例2:发达国家对使用后的塑料曾采用过掩埋、焚烧和回收利用等方法进行处理,但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

这句话运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作用是用具体事实说明“白色污染”难以根除。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例3:人工消雾有三种方法。一是加热法。对小范围雾区采取一定的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二是吸湿法。播散盐、尿素等吸湿物质作为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使雾滴凝结成大水滴形成降雨或降雪,从而达到消除的目的。三是人工扰动混合法。用直升飞机在雾区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气空中混合,促使雾滴蒸发而消失。

上面文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解析: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人工消雾的三种方法。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例4:地壳可以大致比作一个鸭蛋的外壳;再往里是地幔,就好像鸭蛋的蛋清;最里面是地核,就好像鸭蛋的蛋黄。

上面文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解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给人以清晰准确的认识。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例5:空气中臭氧水平提高到0.05 ppm,入院就医人数平均上升7%~10%。

上面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解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说明了臭氧浓度过高对人体的危害。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例6: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给“绿色塑料”下一个定义。

所谓“绿色塑料”,并不是指绿颜色的塑料,而是指能够自行降解和再利用,不会污染环境的塑料。具体地说,就是指在一定使用期限内具有与普通塑料制品同样的功效,而在完成一定的功效后能迅速自行降解,与自然环境同化的一类聚合物。因为它对保护环境具有重大意义,所以被称为“绿色塑料”。

解析:绿色塑料是指在一定期限内具有与普通塑料制品同样的功效,而在完成功效后,能够自行降解和再利用,不会污染环境的塑料。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语。引用说明应用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四、如何分析“说明的顺序”

考点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策一: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

nlc202309081330

(1)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结构,多用在说明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南西北中等。

(2)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3)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的具体分类: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局部、总—分。

对策二: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五、如何分析“说明的语言”

分析“说明的语言”首先要了解说明语言的特点(准确、科学)、风格(平实、生动)。

知识要点: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平平实实,也可以生动活泼,即生动说明还是平实说明。

类型1 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对策: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格式: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例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通常”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海啸通常是由震源在海底下50 公里以内、里氏6.5级以上的海底地震产生的震荡波引起的。

解析:“通常”表明这只是一般情况,说明除了地震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可以引起海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8:请你说说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一旦气候有一丝的变化,这些动植物就需要迁移至很远的地区才能找到适宜生存的新环境。

解析:“一丝”说明变化之小,但即使是如此小的变化对动植物来说也是灾难性的。

类型2 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或不符合实际。

类型3 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示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示估计;“多”“有余”等表示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 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语,并体会。

对策:找出准确性的词语,然后说明其作用。找词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2)找有模糊数据的句子;(3)找使用限制词语的句子。

类型5 指示代词的含义。

类型:“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对策:找指示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离其最近的一句话。要注意有时指代的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例9:巴西生物工程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发现,蝗虫在飞行时具有一种能躲避其他动物体的特殊功能,据介绍,科研人员正在根据蝗虫的这一特殊技能,着手研制开发车用行驶监视装置,以帮助减少公路上日益频繁的撞车事故。

文中的“这一特殊技能“是指什么样的技能?

解析:这一特殊技能指蝗虫在飞行时具有一种能躲避其他动物体的特殊功能。

六、如何概括“说明文中的信息”

类型:概括提炼相关信息。

对策:(1)提取要点,直接找到有关中心句。这种方法适用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洁鲜明的文章。

(2)抽象说明,即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揭示。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事理、剖析事理、阐明特性等各类文章。抽象说明的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本质。

(3)综合归纳,这种方法适用于有复杂内容的文章。它要求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再把几个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整合。

七、如何分析“文段的作用”

类型:说明某段或某句的作用。

对策: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两个。

(1)对文章的结构、内容有何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或前文。有时文段在文章的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或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八、如何分析中心句

类型1 直接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对策:在开头结尾或中间找,个别的在文段中间。

类型2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示序次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九、如何解答拓展题型

类型:对选文的某一内容或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结合选文的某一内容展开联想;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等。

对策: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库存,按文章所介绍的事物的特征去写。

上一篇:英语演讲稿范文 选择下一篇:高一新生的班主任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