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导学案

2024-10-10

教案导学案(精选15篇)

1.教案导学案 篇一

陵水中学•高一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 公开课导学案

授课人:黄虹

《登高》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分析意象,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体味诗人流露在作品中的深沉苦痛和忧思; 3.学习诗人心系苍生、情寄邦国的博大胸怀。【学习重点】

1.分析意象中寄寓的情感;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学习难点】解读作品中“悲”情的丰富内涵。

【突破方法】围绕意象,通过知人论世、品析文字等方法突破。【学习时数】一课时 【知识链接】

1.解题: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58岁时去世,写这首诗时是55岁。

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民不聊生。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又不断。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远离家乡,一个人孤独地在外漂泊。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此时诗人还壮志未酬,而好友李白、高适、严武也相继辞世。【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

二、自主学习

(一)抓题目

从题目中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二)抓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结合前两课所学回答:此诗写于什么时间?此时的社会环境如何?作者的境遇如何? 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民不聊生。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又不断。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远离家乡,一个人孤独地在外漂泊。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陵水中学•高一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 公开课导学案

授课人:黄虹

(三)抓诗句: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诗歌前两联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引导:这六种景物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急、高、啸哀、清、白、飞回。十四字写六种景,形、声、色、态兼备,十分凝炼。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问题1: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由落木和江水,我们能想到什么? 两种景物:落木、长江。杜甫看到落叶飘零,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意,传达出年华易逝的感慨。

“不尽长江”传递的信息是时间的无穷,给人一种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的感觉。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但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问题2:能把这联的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吗?

从表达技巧角度,此联运用对比衬托,用时间的无穷衬托了生命的短暂。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相反,时间和历史越是悠久无穷,就越显得人生命的短暂瞬逝。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但江山万古长青。此联“无边”“不尽”,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这种复杂深沉的情感借助两个修饰词“无边”和“不尽”表现得更为充分。这两个词与下联的“万里”、“百年”呼应。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排遣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诗的境界更加雄浑壮阔,更能表达出深沉复杂的思绪。

总结:寓情于景,为全诗奠定了沉郁、凄清、悲怆的感情基调。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么? 抒情。

三、合作探究

(一)[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问题:南宋学者罗大经指出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结合诗句试做具体分析。

《登高》的写作背景(2分钟)

《登高》向来被誉传为名作,被明代的胡应麟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民不聊生。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不断。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各种苦闷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为了排遣苦闷,诗人抱病登高,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陵水中学•高一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 公开课导学案

授课人:黄虹

异乡“作客”,寄人篱下,此其一;系舟“万里”,故乡渺茫,此其二;“悲哉秋之为气”,节令凄凉,此其三,“常”年如此,不知其终,此其四。“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体弱“多病”,缠身不愈,此其六;重九“登台”,倍思亲,此其七;孑然孤“独”,此其八。

罗大经对这一联的总结的确极为精当,此句把杜甫的悲情、愁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谓悲中添悲、愁上加愁。

“万里”:写出了自己距离故乡之远,相隔千山万水,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这是第一层意思。“悲秋”:这两个字写出了诗人在秋天的悲凉感受。秋天,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天往往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悲秋,是我国文人墨客的一种传统文学题材。古代就有“秋士”一词,意思是说秋天的时候,男子会觉得繁华落尽,满目萧瑟,有些英雄末路的伤感。我们再联系诗人杜甫所处的时代和四处飘泊的经历,就能够体会出“悲秋”中这个“悲”字的沉甸甸的份量。这是第二层意思。

“作客”:诗中的作客,不是“做客”,意思是寄居他乡。漂泊他乡的人,难免会有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在秋天就会更加浓烈。这是第三层意思。

“常”:在“作客”前,加上这一个“常”字,说明了什么?它说明在诗人的一生中,经常要到处飘泊,四处流浪。杜甫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如果说“作客”他乡,已经让人心怀愁绪的话,那么“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凄凉。这是第四层意思。

“百年”:不是说一百年,也不是像书上注释那样是一生,而是指“暮年”,也就是老年。当时作者已经55岁了,这么大年纪还在外飘泊,这就不能不让人非常感伤。这是第五层意思。

“多病”:在多年的飘泊生活中,诗人身患多种疾病,一个身体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这是第六层意思。

“登台”:诗人登上高台所见到的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凄苦悲凉的景象,让诗人心中产生了无限感慨,再联想到时局的动荡不安,联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心情就会更加沉重。这是第七层意思。

“独”:在“登台”前面加一个“独”字,就使“登台”更加悲凉。在传统的重阳节到来之际,诗人既不能走亲访友,又不是举家齐登,而是独自登高。晚年的杜甫抱负未展,疾病缠身,家乡难回,知音渐少(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怎能不感慨万千?那种孤苦无助之感,可谓是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第八层意思。

总结:大家看,虽然只有十四个字,却能够写出八层意思,这就难怪此诗千百年来为世人年称道。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两个诗句中,这八层意思不是并行排列在一起的,而是融合叠加在一起的。它描绘出这样一幅景象:一位年过半百而又疾病缠身老人,远离家乡,多年飘泊在外,在一个秋风萧瑟,落叶飘零的秋天,独自登上江边的高台,面对着滚滚江水、茫茫苍穹,禁不住慨然长叹。这是一幅多么悲凉的景象啊!这其中任意一种意思就足以让人沉重,更何况是八层意思呢?为了使这种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得到更充分的表达,诗人在接下来的两个诗句中,对自己当前的处境又进一步做了具体揭示:

(二)[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问题: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提示:联系当时诗人所处环境,理解“艰难”、“苦”和“新停的含义。)

“艰难”指国家艰难,更多的是指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伴随了杜甫老人的一生。他既忧陵水中学•高一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 公开课导学案

授课人:黄虹

己,更忧民忧国。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贫困还是发达,都是心怀天下的。忧国忧民是杜甫诗歌的主旋律。

问题2:用自己的话说说如何理解“苦”和“新停”二字?

苦,表达了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所以极度遗憾,这是一种忧愤的心情。老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问题3:此时是重阳节,按习俗应该喝酒赏菊花。酒是中国人的最爱,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悲的感情。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无论高兴还是伤悲都要来上一口。在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但是现在的杜甫却不能喝酒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小结:人在忧愁苦闷的时候,如果能够向人尽情诉说,或许可以排解一些苦闷,而诗人却不说了。不是不想说,也不是不能说,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说也说不完,诉也诉不尽,所以索性不再说下去了。这就为读者的进一步体会,进一步感受留下了无限广阔的空间。这正是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所在: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四、交流展示

五、课堂练习

1、对本诗诗句的诵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急/天高/猿/啸哀

B.无边/落木/萧萧/下

C.万里/悲秋/常/作客 D.百年/多病/独登/台

2、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六、课堂小结

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著。这就是那个一生坎坷,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的杜甫,那个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的杜甫,那个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还挂念祖国兴衰的杜甫。

2.教案导学案 篇二

一、导学案重“学”, 教案重“教”

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学, 教育家吕叔湘说过:“学生的学, 应当由被动地学向主动地学转化”, “变教师的外部给予为学生的内部求索”。导学案的设计则正好合乎教学的这一要求, 它以学生为本, 在紧紧围绕“学”这一主旨的前提下, 在教学上实行“双管齐下”, 分两条线。一条是引导线, 告诉学生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要掌握的学习内容, 以及如何学习等;另一条则是本节课要求掌握的知识点。这种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然而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 教案的设计则完全服务于教师, 告诉教师如何展开教学, 如何漂亮地完成这一课时, 它注重教师的教, 但却忽略了学生的学。

实践证明, 教学中只有尊重学习者并在教学设计里做好“还权”和“放手”, 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 让课堂散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导学案重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案重在对知 识的传授

编写导学案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问题的设置要尽可能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 由浅入深, 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 要在学生肯学、想学、会学和学会等方面下工夫。导学案承载着教师的教学思想, 保证学生能通过自学掌握必须的知识, 重在引导学生解答问题的方法, 强调一题多解, 注重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合作。教案是“教”教材的产物, 一本教参书可以用上一辈子, 一本教案也可以重复使用多次, 它强调学习系统的书本知识, 但对什么条件下怎样用以及知识之间如何配合运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等没有足够重视。可以说, 教案的编写是直接告诉学生“一加一等于二”, 这个答案只要在考试时能答在试卷上就行。导学案则不然, 它在让学生掌握相应知识的同时, 更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如语文导学案预习方法的编写, 总体就是:1.查工具书搜集相关资料。2.速读全文, 默读难理解的词句, 有感情地朗读感人片段。可以用自己的话、积累的语言写体会或通过其他方式, 如画、演、唱等方式表达。3.小组内或组与组之间合作交流。

从这份导学案中就可以看出,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设计导学案的重要前提。学生查工具书、阅读课文并运用各种形式表达对文本的理解或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等等, 这些设计都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导学案重学习的过程, 教案重课堂的结果

传统教学只重视学生掌握知识本身, 不重视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这种“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方法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 把教学过程演化成无须智慧努力, 只要用听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程度, 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导学案则重视学习的过程, 就如上例导学案的设计中, 每一条都在强调学生学的过程。如第一条查工具书搜集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学生在运用各种工具书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 实际就是体验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学生不但达到了学习的目的———搜集到了相关资料, 掌握了相关知识, 更体验到了学习中的乐趣和艰辛, 从而也就锻炼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如第二条, 要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形式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这既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又为全班每一个学生提供了表现的机会。

四、编写难度不一

3.利用导学案进行有效导学 篇三

一、精心设计、合理使用导学案

(一)细心指导学生完成导学案

教师将精心编写的导学案分发给学生,并不等于学生就会预习。所以教师要进行导学案完成方法的指导,明确完成的要求,告诉学生导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哪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要求学生对预习中有疑问的地方作好记录,带着问题走向课堂,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时间最好安排在上课前一天的晚自修或当天的早自修、午自修时间,因为学生的自控能力还不强,回家后不能保证自学的时间和质量,同时教师可以在学生自学过程中针对潜能生进行适当辅导,使其较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二)明确学习小组交流的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但小组活动不能只重视形式而缺乏实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

导学案的完成只是自学的一部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对知识的掌握也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有能让每个人交流、分享、解疑的平台,这时小组讨论就彰显出其不可取代的作用。要想使每个组员都能参与其中,小组分工就尤为重要。小组分工要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和任务,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避免出现等靠或由小组长主导的现象。另外,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要注意提醒学生学会倾听、纠正和补充,避免草草了事或出现形式主义。

(三)搭建班内展示的平台

学生通过导学案的自学与学习小组的讨论后,对知识的掌握就有了一个新的层次,他们想得到认可,这时就需要一个展示的平台。教师这时一定不能再扮演导学的角色,而要做一名忠实的观众,让学生在班内展示自己通过导学案学习都学会了什么,在展示过程中如有什么不对或不完整的地方,也要让其他学生进行辅助与补充,教师只要适时点评或在学生交流出现困惑时进行简单的概括升华即可。

二、构建基本的“导学”流程

在“三学”教学模式中,利用“导学案”进行导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所以,构建基本的科学有效的文理科通用的导学流程对“三学”的顺利实施至关重要。

(一)以案导学——依据学案,认真预习,获取知识

课前预习是“导学案导学”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既能充分体现学案的导学功能,又是实现“主体先行”的关键环节。教师在课前要将导学案印发给学生,引导学生以导学案为依据,以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为主攻方向,主动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在尝试中获取知识,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以案论学——依据疑难,信息反馈,讨论解疑

在课堂上,教师要组织学生交流课前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树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尝试中遇到困难就会积极主动地在学习小组内或班内寻求他人的帮助。于是,学习就变成了他们自身的需要。教师可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学生个体发言、学习小组讨论、全班辩论等多种讨论方式,互相启发,消解疑点。

(三)以案点学——适时指导,精讲点拨,启发引领

课上,教师可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信息反馈,准确把握学情,进行精讲点拨。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要针对其疑点,讲清思路,明晰事理,以问题为案例,从个别问题中推出解题的一般规律,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教学目的。

(四)以案促学——及时梳理,总结归纳,形成网络

课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的重点内容、规律,解题的思路、方法、技巧,把知识梳理成线,形成网络加深记忆;教师要及时归纳学生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点,从而更好地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起到导向作用。

(五)以案考学——当堂训练,知识达标,迁移拓展

教师可利用导学案上设计的典型习题,对学生进行当堂训练。教师要搜集答题信息,然后出示参考答案,并让学生展开讨论,再通过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路;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新问题,教师要及时补充练习题,给学生内化整理的机会。

(六)以案探学——布置练习,开展活动,活学活用

教师要布置课后练习或课外实践活动,课后学习活动可以设计1~2个指向学习内容的探究性问题,也可以设计一个能把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的专题实践活动。需要指出的是,设计课后学习活动,不是以此取代课后练习,而是给学生布置任务、指点学法,以体现学习过程的完整性,促进课前、课内、课后学习活动的一体化。

三、凸显“导学案导学”的优越性

凸显“导学案导学”的优越性可以让师生更积极主动地编制、使用导学案,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凸显导学案在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上的作用

“导学案导学”使课堂教学中心由“教”转到“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小结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扬,就能激发学习动机。很多学生过去只知道老师叫怎么做就怎么做,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潜在能力,掌握了自学方法,就会由“学会”到“会学”,并养成“乐学”的习惯。

(二)凸显导学案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的作用

学生通过自学,初步掌握了课本内容,自我表现欲增强了,上课气氛也就活跃了。这样的氛围有助于学生透彻理解知识,提高课堂效率。尤其是对于学困生,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方法不好,而“导学案导学”恰恰就是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意识到这一点,无论对教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凸显导学案在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上作用

“导学案导学”对教师的备课要求不是低了,而是高了。因为它要求教师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组织教学,很难事先设计。意识到这一点,教师就会致力于钻研教材、了解学情,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4.导学案与教案的区别 篇四

(一)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使本节内容的当堂检测题能够与之相对应。

学习目标设置的具体要求:

1.数量以3-4个为宜,不能太多;

2.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3.可在目标中将学生自学中会涉及的重、难点以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作出标注,以便引起学生高度重视;

4.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

学习目标中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要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并指出重难点。

(二)知识准备

即课前小测,有的老师命名为:前置测评、诊断检测等。

该环节的作用: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三)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

学生的自主学习,包括学生自主读书、独立思考、自主操作、自主练习等在内的由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导学案的作用:提出学习要求、划定学习范围、指导学习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等等。

编写导学案的学习内容时应注意的五个原则:

1.课时化原则。在教材中,一些章节的内容用一课时是不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上课安排,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的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问题化原则。是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

思考:怎样设计问题?

①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

②问题不易太多,太碎;

③问题应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

④问题或者说知识点的呈现要尽量少用一个一个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入座,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⑤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如:你认为是怎样的?你判断的依据?你的理由?你的发现:等等。

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3.参与化原则。

通过对导学案的使用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这就是所谓的参与性原则。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发动学生,只要教师敢于给学生创设自主互助学习的机会,其学习潜能将会得到更有效的挖掘。

4.方法化原则。导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教师指导既有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又有学习方法的指导。

如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看教材哪一页的哪一部分,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自学完成后教师将采取什么形式进行检查等;

思考:如何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指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掌握和熟识一些基本规则,从而有效的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因此可在最初的导学案中可标明一些要求:如专心听人发言,眼睛注视对方,以微笑点头表示赞同;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边听边想,记住要点;为保证别人思维的连贯性,在别人发言时不要随便插嘴打断,如有不同意见,要耐心听别人说完后再及时提出等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好办法。

只有经过长期不懈的指导和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随时校正,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方法逐步走向成熟。当然在每节课中都要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发展性。

5.层次化原则。在编写导学案时将难易不

5.21我最好的老师教案导学案 篇五

导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

3.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导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难点:认识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科学精神。导学准备:

教师准备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 导学过程: 预习学案

我会读:编造、破绽、强调、教训、驳倒、论证、权威、糊弄、受益、出人意料、目瞪口呆、饶有趣味

我知道:我知道这篇课文只要写了一件 的事。“我”最好的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用文中的哪句话可以概括?。

我不懂:预习课文过程中,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和同学交流。

。导学案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你们的眼中,什么样的老师才称得上是最好的老师?(认真负责,知识面广,严格要求,关心学生„„)

2.揭示课题:看来,每个人心目中最好的老师都不一样,这是一个没有评价标准的评判,的确也是如此,有一位怀特森先生,在他的学生看来也是一位最好的老师。今天这节课,咱们跟着作者走进他最好的老师——怀特森先生。(板书)

二、小组内检查预习学案。

三、精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1)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怀特森老师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

(2)怀特森老师有个性,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除了给我们带来惊讶,带来不可思议之外,对学生会有什么好处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相关的句子,做好批注。(3)古今中外,善于发现问题并研究问题的人往往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你知道哪些事例? 1.自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并做好批注。2.小组内讨论交流。3.全班交流。

四、拓展阅读,迁移延伸

阅读《嗅苹果》,读后交流自己的体会。嗅苹果

学生们向苏格拉底请教:怎样才能坚持真理?

笑容可掬的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随后取出一个苹果。他用手指捏着,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哪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气味儿?” 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香味!”

苏格拉底再次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边走边叮嘱:“请同学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从讲台走到学生们中间,让每一个学生再嗅一嗅苹果的气味。

经过三次“嗅一嗅”之后,除一个学生外,其他学生都举起了手,都说闻到了苹果的香味。那位没举手的学生环顾周围看了看,觉得一定是自己错了,于是也随波逐流地赶紧举起了手。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枚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

你从这个故事中体会到了什么?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一刻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检测

一、我能用喜欢的符号画出加点的字的正确读音。真伪(wěi wèi)受益(yí yì)存在(cún chún)适应(shí shì)似乎(sì shì)糊弄(hú hù)

二、我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的举动()的信息()的教训()的道理()的名字()的方法

三、我会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括号内。教训 教育 教诲

1.那节科学课给了我一种终身受益的()。2.妈妈经常()我要做一个诚实的人。3.王老师的()将永远伴随着我的人生之路。公开 公正 公平

1.我每一道题都根据课堂笔记回答的,却得了零分,这太不()了。2.小明做错了事,但刘老师没有()批评他,而是单独找他谈话。3.李法官为人(),得到了群众的赞扬。主题学习丛书阅读

阅读主题学习丛书《最美的花朵》中的<藤野先生>一文,说说藤野先生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他给鲁迅先生什么样的启发?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为什么? 课后拓展

回忆教过自己的老师,哪位最令你难忘?是他的循循善诱,精湛的教学艺术,还是他父母般的爱心?„„课后请你自拟题目,也写写自己最崇敬的老师。板书设计: 21* 我最好的老师 怀特森先生

6.教案导学案 篇六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及人物

2、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重点)

3、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难点)

4、理解课文的内容并有自己的感悟

二、学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

1.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读音准确,停顿正确。

【自检:A,好B,还需练习】

2.同座互检诵读,评出优胜小组。

【互检:A,好B,还需练习】

【组竞赛:A小组优胜B还需努力】

3.根据提示,读出下面句子的正确语气。

A“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学的目的`,有责怪的语气。)

C“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托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赞叹的语气)

E“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带有自豪的语气。)

【自检:A,我读得很好B,还需练习】

(二)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1、预习检测

①当涂②辞

③治经④涉猎

⑤见往事⑥及鲁肃过寻阳

⑦过寻阳⑧即更刮目相待

⑨见事⑩刮目相待

【自检:A,好B,还需练习】

2、请同学们独立查字典学习文言词语。

①权谓吕蒙曰

②卿今当涂掌事

③但当涉猎

④蒙乃始就学

⑤肃遂拜蒙母

【自检:A,会用工具书了B,还需练习】

(三)1、学习文言翻译五字法:留、替、调、补、删

2、小组合作译读练习

3、译句抢答。

【组竞赛:A小组优胜B还需努力】

(四)轻声朗读,概括本文情节。

孙权劝学--吕蒙()学--鲁肃()学

三、作业

1.读了这篇短文你一定有许多感想,在日记本上写一篇读后感;

2.查找摘记有关读书、学习的诗句、格言。

附:参考答案

一(略)二1(略)2(略)3劝学结友4A、语重心长,谆谆告诫B、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C、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表强调。D、

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E、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三、(略)

四、1(略)2、孙权:严格要求殷切期望以身作则现身说法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吕蒙:知错就改虚心好学才干谋略大有长进3(略)

五、1(略)

2、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②书到用时方恨少。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④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⑤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⑧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⑨知识就是力量。⑩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7.教案导学案 篇七

我们语文学科的导学案分成以下几大部分:一是学习目标, 其中前面加了★的为重点目标;二是知识链接, 包括文学常识、写作背景之类的内容;三是测定性评价, 是关于课文学习的一些基础知识的准备, 由学生预习后完成, 并提出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四是形成性测试, 是针对导学案上暴露出的主要问题, 进行二次备课并授课后对学生学成情况的一个反馈。

很多学生不会预习, 不知道预习方法, 尤其是对于古文的预习。导学案给学生提供了本课的知识点及重点、难点、所要达成的目标, 学生还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制定个性化目标, 这样在预习的时候就有了方向, 知道在这一课中自己要着重掌握什么内容。在《指南录后序》一课的导学案中, 除了文学常识、写作背景、字音储备外, 我着重拎出本文的几个关键词, 如“以”、“间”、“而”、“之”, 了解学生对这几个词常用义的掌握情况;另外还有一项就是让学生试着分析文中的几个特殊句式, 这也是学生学习古文时比较头疼的内容。通过导学案的完成情况, 我发现学生对“以”和“而”这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比较模糊, 容易混淆, 另外对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这两种特殊句式也搞不清楚, 这在“质疑问难”一栏中也有所体现。这样一来, 我们就明确了课堂中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逐个突破, 效率相对来说就高一些。

表面看来, 这节课的内容可能单调了一些, 但我觉得这是值得的, 最起码在这节课上学生掌握了实实在在的东西, 这从形成性测试的完成情况也可以反映出来。形成性测试的题型跟测定性评价的题型并没有多大区别, 但在内容的选择上更丰富、更具拓展性, 因为我们要通过它来检测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况。比如同样考查“以”字的一词多义, 形成性测试在例句的选择上范围更大, 有初中学过的, 也有高中学过的, 甚至还涉及课外的, 看看学生是否能做到举一反三。把形成性测试的结果跟测定性评价比较了一下, “以”字的用法在测定性评价中的正确率为15%, 而在形成性测试中的正确率为48%。虽然这个数字还不尽如人意, 但这已经是一个飞跃。在这里有一点要强调, 就是在测定性评价和形成性测试的题目设置上, 要注意内容的相关性, 也就是说两者的题目要相关联, 要不然在课堂上针对导学案中的问题进行了讲解, 课后的测试却没有检查相关内容, 那课堂讲授的效果体现在哪儿呢?学生的积极性又如何调动呢?只有把两者联系起来, 学生学起来才有目标, 学完之后也能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刚开始尝试导学案教学模式时, 可能会费点时间, 费点精力, 也可能会觉得教学进程慢很多,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 我们编制导学案的思路越来越清晰, 导学案教学模式的作用也逐渐显露出来。首先, 真正实现了向语文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的目标。其次, 课堂学习内容更具有针对性, 学生学习方向相对集中, 对所学知识更容易掌握。虽然一节课中积累的知识有限, 但如果每节课都能高效完成, 那么一学期下来学生的收获也是可观的。

8.学案导学 篇八

学案导学之所以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认为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下面我结合青岛出版社信息技术7年级第4课《文学社的新成员》这节课加以说明。

一、学案导学倡导了以学生为本、师生平等的教育新理念。

学案导学是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为根本目的、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探索、提炼、练习、巩固、归纳为主要途径的教学方法。上课之前,我先把《文学社的新成员》学案发下去,让学生自学,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可以相互讨论,使他们亲身参与课堂教学,真正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

课堂上师生是平等的,老师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积极提出问题,同时要向学生学习,从学生身上吸取智慧力量,以建立科学、民主和平等的新师生关系。所以,运用学案导学,学生多多参与,教师巧妙点拨指导,这样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也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学案导学能够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文学社的新成员》学案导学中,我设置了“学习目标”、“本节知识重点”、“自学检测”、“问题讨论”、“我的收获与体会”、“温馨提示”等栏目,其中“学习目标”、“自学检测”教给学生如何学习,通过学习要达到什么目标。而“问题讨论”则更进一步启发学生通过学习研究去问问“为什么”,去思考问题,并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一些问题,使学生在讨论、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联想、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案导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积极性。

学案导学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简单的知识和操作让学生自己看书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在小组内讨论解决,还有问题再由教师从另一个角度引导,帮助同学解决,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学习和讨论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案导学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坚持性,自信心及勤奋、踏实等性格特征。

四、学案导学法提高了学生听课的效率。

实行学案导学,学生通过预习,明确了学习的目标,要学的内容,教师的授课意图,教师要提的问题,自己不懂的地方,以及听课的重点等。比如说《文学社的新成员》这节课中,学生对“不规则表格的设计与修改”这一操作感觉有难度,无从下手,那么上课时,学生就会带着这个问题认真听讲,积极动手操作,大大提高了听课的效率,减少学生走思分神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要时而听,时而操作,时而讨论,时而交流,可谓多种感官齐参与。学案导学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提高课堂效率和学习质量。

五、学案导学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学案导学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的局限,有利于探掘学生的潜能,有利于促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指导自己的行动。课堂实践与创新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掌握已知的知识外,还应给予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大胆设计,标新立异,哪怕提出的问题是错误的,我都给予鼓励,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我设计实践与创新时,只要设计的实用,美观,有创新就行,对于每个知识点的操作要求不细化,目的是让学生有想象的空间,有自我发挥的余地。

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特点。

1.“学案导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素质教育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案导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力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发展学生的个体素质和思维能力;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为学生以后的自我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2.“学案导学”能“减负”不“减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时代和新课程教学的要求,“学案导学”不失为一种与这种要求相适应的教学好模式。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核心。由于学生学会学习,疑点、难点都在课堂解决,原来的课下作业在“学案导学”中基本完成,从而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增强了,教学质量得到大面积提高。

3.推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收获。学生:(1)乐学、爱学、会学、能学;(2)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教师:(1)由教书匠转为研究者--感受到教育家的乐趣;(2)由“警察”转为“朋友”——享受新型的师生关系;(3)把职业当成事业——有一种期盼永远留在心中。

教而有法,但无定法;学而有法,贵在得法。教师要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以上环节不一定每节课都机械照搬,应根据实际学情进行灵活取舍。教师要善于处理好放与收、问与答、个体与全体、学生与教材等几方面的关系,既要使学生畅所欲言,又不能浪费时间,做到活而不乱,难易适中,高质量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9.教案导学案 篇九

学习目标

一、积累人物传记的基本常识,学会写人物传记的方法。

二、认识居里夫人执著的科学精神和高尚的人格力量。

三、探讨成功与荣誉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习重点

一、认识居里夫人执著的科学精神和高尚的人格力量。

二、通过比较分析,体会作者的情感内涵。

学习难点

一、从具体事件的分析中,认识居里夫人的精神和品格。

二、通过品味语言,体会其中蕴涵的感情。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人类为自己建造的纪念碑,它记录着人类自身的历史和人性的发展,所以它能散发出永久和辉煌的艺术魅力。

1.人物传记的分类和定义。按照传主同作者的关系,人物传记分为自传和他传两大类,它们都属于广义上的传记。狭义的人物传记则专指那些传主同作者并非同一人的传记,但这种狭义的传记没有一个专门的术语,我们暂且称它为他传。

2.人物传记的历史性和文学性。人物传记必须要忠实于人物的生平,同时,在不违背基本史实和人物性格的前提下,作者也可以进行艺术加工,使人物性格更加丰满和生动。这种文字形式既是历史和真实的,又是文学的和诗的。

3.人物传记的内容。任何一篇人物传记都应包括传主的生平事迹、成就贡献,同时,透过作品可以看到作者的主体精神,虽然由于传记的历史性的特殊要求,这种主体精神可能表现得更为隐蔽。

4.人物传记的功能。人物传记有很强的认识功能,读者通过一部传记可以认识社会和人生,可以通过认识别人实现认识自我的渴望。在现代社会,传记的认识价值愈益显示出来。著名科学家李远哲(1986年获诺贝尔化学奖)这样回忆他在中学时代读了《居里夫人传》之后的感想:“我第一次感到当科学家不仅能从事很有意义的科学研究工作,而且可以享有非常美好的人生。”他下定决心要像居里夫人那样,把一生都献给科学。

此外,人物传记还有道德功能,可以对读者起到道德教育的作用。在不同时代,各个民族都是把自己理想的人物作为榜样,要求整个民族学习。传记是其中最方便的形式,传记所具有的真实性和艺术性能产生特殊的魅力,取得极好的效果。罗马著名传记作家普鲁塔克称他写作的目的首先就是为了“把历史当作一面镜子,以那些人物的善行为楷模指导自己的一生”。

二、基础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窘vw乏烹vw饪不屑vw胼胝vwvw

乳酪vw惊愕vw漫vw不经心瘦削vw

三、初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

第一部分:记述居里夫人在巴黎读大学时的学习和生活状况。

第二部分:居里夫妇科研过程中钋的发现和命名。

第三部分:叙述居里夫人的逝世及时人的反映。

四、课文研读。

⑴诵读文本“求学”一节,试合作探讨这一节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居里夫人在巴黎读大学时的学习和生活状况?显示了居里夫人怎样的精神品格?

要点1:衣:破衣;食:黄油、面包、茶(饿晕);住:阁楼;行:步行

要点2:科学高于一切的神圣理念;甘于平淡,甘于寂寞的精神;勇于牺牲、放弃的精神。

⑵从这一节内容来看,居里夫人似乎是一个生活在世俗生活边缘以外的人,是否真是如此,试阅读“1893年3月17日玛丽写给哥哥约瑟的信上说……我恐怕不久父亲就要把我忘了……”这一节有关细节,略加分析。

要点:“你的`妻子……我恐怕不久父亲就要把我忘了……”这几句话说明即便伟大如此的居里夫人也和普天之下的小姑子一样,对嫂子这个“外来者”抱着本能的抵触情绪,深恐她改变自己的地位,这样写出的居里夫人不再是供奉在圣殿上的偶像,她是真实的,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细节描写使人物的性格得以完整、立体的表现出来。

五、拓展阅读。

我的信念

居里夫人

生活对于任何一个男女都非易事,我们必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对一件事情是有天赋的才能,并且,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情完成。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够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有一年的春天里,我因病被迫在家里休息数周,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结着茧子。这使我极感兴趣,望着这些蚕固执地、勤奋地工作着,我感到我和它们非常相似,象它们一样,我总是耐心地集中在一个目标。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正如蚕被鞭策着去结它的茧子一般。

在近五十年来,我致力于科学的研究,而研究基本上是对真理的探讨。我有许多美好快乐的回忆。少女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在那整个时期中,我丈夫和我专心致志地,象在梦幻之中一般,艰辛地在简陋的书房里研究,后来我们就在那儿发现了镭。

我在生活中,永远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所以后来我要竭力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喧染。

我深信在科学方面,我们是有对事而不是对人的兴趣。当皮埃尔居里和我决定应否在我们的发现上取得经济上的利益时,我们都认为这是违反我们的纯粹研究观念。因而我们没有申请镭的专利,也就抛弃了一笔财富。我坚信我们是对的。诚然,人类需要寻求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最大的报酬。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他们对于一件忘我的事业的进展,受了强烈的吸引,使他们没有闲暇,也无热诚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我的唯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我从没有视这种权益为理所当然的,因为在二十四岁以前,我一直居住在被占领和蹂躏的波兰。我估量过法国自由的代价。

我并非生来就是一个性情温和的人。我很早就知道,许多象我一样敏感的人,甚至受了一言半语的呵责,便会过分懊恼,他们尽量隐藏自己的敏感。从我丈夫的温和沉静的性格中,我获益非浅。当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我年纪渐老了,我愈会欣赏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如栽花、植树、建筑,对诵诗和眺望星辰,也有一点兴趣。

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

我认定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并且他是一个小孩,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象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这种魅力,就是使我终生能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因素了。

10.鸿教案第一课时导学案教师用 篇十

【课时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

2、整体感知课文,讲述鸿门宴的经过,理清文章层次

3、积累课文1-2段中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翻译重点语句 【学习重点】

掌握1-2段中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翻译重点语句 【学习难点】

掌握1-2段中词类活用现象。【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大风歌》是项羽一统天下,荣归故里时所作,我们在读的时候能够感受到作者的豪情壮志以及意气风发。而《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项羽被困垓下,粮尽援绝时所作。诗歌虽然非常大气豪迈,但是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英雄穷途末路的悲哀与无奈。伟大的英雄最终没有成功的确是一种历史的遗憾,那么大家不禁要问,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项羽真的一点机会也没有吗?我们今天就一同走进《鸿门宴》中,一探究竟吧。

二、在学习本篇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鸿门宴》背景

秦末,统治残暴,民心思变。公元前209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作为反秦势力的傀儡首领。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攻破咸阳,退驻霸上。而后项羽也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要与之开战。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了一个藏有杀机的宴会。

三、检查预习(同学们是否预习?现在花1—2分钟时间把检查预习部分先做完)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1、司马迁

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出生于史学世家,继父职任汉武帝时太史令。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历尽艰辛,著成《史记》。

2、《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含本纪12 篇、年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字音过关。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飨(xiǎng)(犒劳)鲰(zōu)(无知、浅陋)卮(zhi)(酒器)郤(xì)(同隙)玦(juã)(半环形有缺口的玉器)彘(zhì)(猪)胜(shēng)(尽)哙(kuài)戟(jǐ)(长柄兵器)瞋(chēn)(瞪,怒生气)俎(zǔ)(砧板)眦(zì)(上下眼睑的接合处)跽(jì)(双膝着地上身挺直)芷(zhǐ)(多年生草本植物)师:同学们看到题目《鸿门宴》,既然是鸿门宴我们就粗略的把鸿门宴氛围三个部分,宴会前、宴会后的程序把全文共分三个部分。同学们说一说那一段是写的是宴会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们第一部分宴会前部分。(首先同学们花十分钟时间自己完成自主学习部分)

四、自主学习。

(一)研读第一、二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重点字词

旦日飨士卒(犒赏、犒劳)沛公居山东时(崤山以东)

2、通假字。

(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俱,全都(2)距关,毋内诸侯(纳 接纳)

(3)张良出,要项伯(邀,邀请)(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背,背叛)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早,早些)

3、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驻扎、驻军名作动)(2)沛公欲王关中(称王名作动)

(3)此其志不在小(小的方面,形作名)(4)素善留侯张良(交好,形作动(5)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连夜,名作状)

(6)秦地可尽王也(称王,名作动)(7)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

(8)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弟一样,名作状(9)籍吏民,封府库(登记名作动)

4、古今异义词

(1)、约为婚姻

(古义: 结为儿女亲家;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2)、备他盗之出入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非常)

5、文言句式(1—2段)

(1)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状语后置)(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非常也(判断句)(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判断句)

6、翻译

(1)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项羽大怒,说:“明天早晨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

(2)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

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云气,是龙虎的形状,呈五彩颜色,这是出天子的征兆啊

(3)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就可以占领秦的全境称王。’

(4)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我进入关中,财物丝毫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

(5)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文章分析

本篇文章第一段主要写了三件事情

1、曹无伤告命(导火索)

2、项羽欲击(双方兵力悬殊)

3、范增鼓励(矛盾激化)战争一触即发

第二段主要写了

1、项伯夜访

2、张良献计

3、刘项约婚

4、项伯劝游说

五、合作探究 师:文章分析

本篇文章第一段主要写了三件事情

1、曹无伤告命(导火索)

2、项羽欲击(双方兵力悬殊)

3、范增鼓励(矛盾激化)战争一触即发

1、文中写到“项羽大怒”,这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什么?

(1)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2)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

(3)个性特征,性子火爆。

师:本来在曹无伤与范增的合力之下,沛公必死无疑,可是为什么他最终还能统一天下,建立大汉王朝呢?关键的转机又在哪里?让我们一起研读第二段,带着下面的问题把第二段齐读一遍

2、第二段中沛公是如何对待项伯的?这体现沛公怎样的性格特征?

(1)沛公奉卮酒为寿(2)约为婚姻

沛公性格特征:圆滑奸诈,巧舌如簧,能屈能伸

六、过关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两个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A.沛公(pâi)卮酒(zhī)许诺(nuō)杯杓(sháo)....B.戮力(lù)啖之(dàn)遂入(suí)瞋目(zhēn)....C.目眦(cǐ)刀俎(zǔ)樊哙(huì)犒劳(gāo)....D.数目(shuî)诛杀(zhū)少长(zhǎnɡ)玉玦(juã)....解析: 选B.A项“诺”应该读作nuî;B项“遂”应该读作suì,“瞋”读“chēn”;C项“眦”读“z씓哙”应该读作kuài,“犒”读“kào)”;D项全对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沛公军霸上 军:驻扎 B.沛公欲王关中 王:称王

C.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 D.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存活,生存

解析:选D。活:使动用法,使„„活

3、.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A.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非常也 B.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C.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D.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解析:选B,其他项都是判断句,而B项是状语后置

七、【作业布置 】

1、识记、掌握课文一、二段知识点。

11.“导学案” 篇十一

“导学案”初次看到这三个字是在儿子的英语作业上,当时并没有在意他有何作用,只是认为这是老师给学生布置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做好预习罢了。当时我想今天的老师真是不容易,为了让孩子对英语感兴趣老师把教案都印发给学生。可是当我读完《高效课堂导学案的设计》这本书时却感到自己当时的观点是错误的,我不禁在嘲笑自己的孤陋寡闻,于是我又再次认真的拜读了这本书,并有所收获。

一、正确认识“导学案”把握课堂方向

这本《高效课堂导学案的设计》书让我对“导学案”有了新认识。“导学案”是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课时或课题教学内容,通过教师集体或个人研究设计并学生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导学案他不是教案,也不是学案,它是集教师的导案,学生的学案,练案和综合性评于一体的导学性文本,它是高效课堂下教师为学生进行学习设计的产物,可以形象的比喻为“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导航仪”。

二、精心设计“导学案”提升教师素质

導学案不仅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也同步贯穿于教师教学的全程。因此导学案对教师的设计和使用也对教师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导学案在设计上要做到“四个基本统一”,即统一基本设计程序,统一基本设计要素,统一基本课时容量,统一基本设计格式。这“四统一”与传统的“四统一”是不同的。它是基于一般框架的共性与个性大同与小同。规范与创造统一。备课的基本流程为个人“初备”形成初案后在年级组进行集备形成共案后课前个人要对其进行“复备”形成“个案”,课中可续备形成“续案”,课后补备形成“补案”导学案的设计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业务能力,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的综合体现也是学年组成员团队合作能力的集中检验,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导学案不仅贯穿学生学习的全程,也同步贯穿于教师教学的全程。因此教师在使用导学案是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1、课前教师要对本节课的独学进行抽样查批阅,对学情进行评价和了解,做好二次备课。

2、教师要关注学情动态,学法指导学习进程,老师扮演“调查员、指导员、协调员”的作用。

3、教师在使用导学案要做到“四必”即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纠。要做好总结评价,关注学困生的情况,必要时也可以进行个别辅导。

4、教师要在导学案上做好教学反思,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做好“补备”。

5、把导学案集中起来,作为复习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再现学习情境,有效地起到温故作用。挖掘各导学案之间的隐性知识的内在联系,提纲挚领,更会提高复习质量和效果。

三、合理使用“导学案”促进学生发展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它直接影响着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也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堂展示的效果和课堂教学是否真正达到高效。

“导学案”通常在课前发到学生手中,学生利用自主学习时间,对照导学案结合课本进行课前自学,也就是所谓的“独学”,有了“导学案”学生在独学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力求独学过程有法可依,有标可循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益。通过学生课前的独学解决50%或者更多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就可以“对学”、“群学”,使“对学”更有针对性,体现问题的层次性,实现分层学习,同步提高,整体推进的目的,提高学习效果,同时也可以避免“假合作”,“假探索”的低效或者无效学习行为,最后学生对导学案进行整理。反思实现学生“走入文本”到“走出文本”的转变,是实现从“文本课程”向“体验课程”转变的重要途径从而达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目的。

四、不断完善“导学案”提高课堂效率

12.《假如没有灰尘》导学案 篇十二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能理解课文内容, 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能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并学习运用。

学习重点:

能说出灰尘的特点和作用。学习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为灰尘写一篇辩词。

一、课前大动员———收集有关灰尘的资料

二、课堂勤思考———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 词汇积累:你觉得本文中哪些词语最有积累的价值, 请抄下来, 并读一读, 记一记。

温馨提示:对于这些词, 你有什么好办法去记住它们呢?想一想, 准备好把好办法介绍给同学们, 同学们都很期待你这位小老师哦!

(2) 联系实际, 结合具体例子说一说, 灰尘对人类有哪些危害? (最少写2点)

温馨提示:有理有据, 才能服人。为避免泛泛而谈, 我们要结合具体例子来说哦!相信你会说得很棒的!

(3) 细读课文4~6自然段, 完成下表。

温馨提示:还记得吗?理解文本时抓重点词、重点句去概括、体会, 是很有用的一招哦!

灰尘的特点灰尘的作用使用的说明方法

(4) 从“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中, 我们知道, 灰尘是不受欢迎, 甚至可以说是人人讨厌的东西。读完本文, 我们知道了灰尘鲜为人知的一面, 现在召开一个灰尘申诉发布会, 假如你是灰尘, 给你个机会向世人解释, 你将怎么去述说自己的特点和作用呢?

温馨提示:发布会是隆重而严肃的, 你将怎么去准备自己的措辞呢?觉得课文上的知识还不够的话, 将怎么去补充自己的资料呢?为了能让世人理解你、认识你, 从而不再讨厌你, 是侧重说自己的缺点还是优点呢?相信聪明的你, 早已心中有数了!

(5) 学完本文, 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呢?类似的例子还有哪些?

三、课后小练笔———仿照下面的句子, 再造两个句子

例如:灰尘, 一方面, 有碍卫生, 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危害;另一方面, 在削弱阳光调节气候等方面又有重要作用。

(1) , 一方面, , ;另一方面, 。

(2) , 一方面, , ;另一方面, 。

小结:

(1) 通过本次导学案的完成, 我觉得我 (棒!很棒!非常棒!) 我要给自己送上 () 个笑脸: () 。

(2) 学完本文, 我觉得我收获了 () 。

13.教案导学案 篇十三

各教研组:

为了推动我校广大教师深入进行教学研究,增强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促进我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经研究,学校决定举行全校教师优秀教案和导学案评比活动。现制订本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先进的教学思想和信心教育为指导,切实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和信心教育的要求,促进教师加强学习,钻研教材,规范教师备课环节,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我校教学常规管理水平。

二、组织领导

(一)、领导小组

长:韩忠玉 副组长:韩文奎

成员:徐万志 王官校 马恒军 马守胜 王艳 田隆成

(二)、实施小组

长:韩文奎 副组长:马守胜

成员:郭世成 禚照欣 李林军 郭明山 周新春 陈洪涛 褚美霞

三、参赛对象:学校全体科任教师及各年级学科教研组。

四、评选条件:所有参评教师的教案,必须是本学期开学至10月30日所有课时教案。教案内不得有缺、损、补,不允许用旧教案或他人教案代替。导学案必须是各学科教研组本学期开学至10月30日为学生编制和使用过的所有导学案,并按使用时间先后次序装订。

五、活动时间:2015年10月30日至2015年11月20日。

六、参评要求见评分标准(附后)

七、工作安排

1、优秀教案各年级以学科为单位推荐,语数英各5人,理化生政史地及其他各3人。

2、优秀导学案以年级为单位推荐,每年级4个学科。

3、教学常规督查中心组织专门人员对各教研组选送的教案或导学案进行评比。

4、将获奖教案及导学案集中向全校师生展示,供全校教师借鉴学习。

七、奖励办法

1、设一等奖和二等奖(注:三个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和教研组统一评选,各年级不单设评奖名额。)

2、对荣获优秀教案或优秀导学案的教师和教研组颁发奖品。

3、获奖教师的单科教学成绩比值应在本年级同类班级0.98以上,按学校规定施行比值评价的年级,单科教学成绩须完成一级指标。

4、在职称评聘时优秀教案获得者1人次加0.1分,优秀导学案获得备课组成员每人加0.05分。

潍坊四中

14.教案导学案 篇十四

【学习目标】

1)了解代数式的值的意义。

(2)会用具体数值代替代数式中的字母,求出代数式的值。

(3)能利用求代数式的值解决较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习重点】

求代数式的值。【学习难点】

正确地把数值代入代数式代替字母 【学习流程】

自学目标一: 了解代数式的值的意义。

1.声乐班要添置新桌椅,使每人有一套桌椅,有n行每行7人,还有一行8人,共需________套桌椅.当n=5时共需________套桌椅.2.已知x+1=0,那么代数式x22得值________.3.正方形棱长为2a,则它的表面积为________,体积为________,若a=2㎝,表面积为________,体积为________.4.学校图书馆购进一批书,每册定价m元,另加本价10%的邮费,先购n册,则需金额为________元.当m=10.5元,n=350册时,则需金额为________.5.三角形的底边长为a,底边上的高为h,则它的面积s=________,若s=6㎝,h=5㎝,则a=_____________㎝.一般地,用具体的______代替代数式的字母,按照代数式中的运算关系计算得出得结果,叫做_______________..求代数式得值得方法:一是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自学目标二: 会用具体数值代替代数式中的字母,求出代数式的值。

1、当a=4,b=12时,代数式a

2、当x=3、0、1时,求代数式x

22b的值.a5x1的值.3.当x11,y3,z时,求下列各代数式的值 242(1)x2xyy2;

(2)

224xzy(xz)2.自学目标三

能利用求代数式的值解决较简单的实际问题及整体代人思想。

1,已知:xyxy3(xy)的值.3,求xyxy5(xy)

2.(1)如果代数式4y-2y+5的值为7,那么代数式2y-y+99的值为。

3、某城市出租汽车收费标准如下:不超过2千米收费3元;超过2千米的部分,每千米收费1.2元.(1)若行驶x千米(x>2),试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应收的车费.(2)若某人乘坐出租汽车行驶5千米应付多少元?(3)若某人付费15元,出租汽车最多行驶多少千米?

课后测评

1.下列语句中正确的是

2A.一般情况下,一个代数式的值是由代数式中的字母所取的值确定的.B.当x=11122220222,y=时,代数式xy(1)() 33393C.代数式中的字母可以任意取值.D.一个代数式只有一个值.2.当时,式子的值为0,则当

=5时,这个式子的值是。

()3.如果n为自然数,代数式2n-1的值是

A.偶数

B.质数

C.奇数 D.余数

4.若代数式xA.0 2x1的值为1,此时x的值应为

B.()2

C.1 D.0或1 5,当x=3,y=1,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3(1)x+y3

(2)

11 xy

(3)(xy)2(xy)2

6若x=3,y=-1时,求代数式(x-y)(x+y)+ 2y的值。

7当x a是最大的负整数,b是绝对值最小的有理数,则a2009b9若2a-b=2, 则6+8a-4b=

20102211x13时,代数式x3x2的值是多少?

2008= 10.有一道题“求代数式的值:亮做题时把“

■【知识整理】

(一)学习小结 知识梳理: ”错抄成“,其中,”,小

”但他的计果也是正确的,为什么?

15.如何设计英语导学案 篇十五

一、明确学习任务

初中英语教材 (人教新目标版) 各模块都有相同的单元结构, 每单元由Section A和Section B两部分构成。

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学习任务, Section A是该单元基础的教学内容, 包括词汇、语法、功能, 以听力输入和口语输出为主要教学形式, 是体验和感知语言的阶段;Section B是在Section A的基础上对单元话题内容的进一步拓展, 尤其是词汇拓展, 在进一步听说训练的基础上, 重点发展学生的阅读技能和写作能力, 主要是语言的学习、巩固和运用阶段。每个单元这两部分都设计了从1 a到3 c的内容, S e c t i o n B部分的2 a、2b和2c都是已阅读为核心设计的。例如, Reading包括:2a是阅读前的预热活动 (几个问题或词汇拓展, 练习快速阅读) ;2b是阅读中的理解活动 (对话或短文, 跨两页) ;2c是阅读后的检测活动问题 (可以是关于文章的更多问题, 也可以是根据上下文猜测和理解词义;或根据课文意义完成短文, 综合理解, 或拓展延伸练习, 依据与课文相关的话题开展讨论) 。此外, 紧跟在阅读文章后面的是Reading strategy。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

以九年级Unit2 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 section A中的Reading部分为例, 进行阅读教学导学案设计。

(一) 自学准备与知识导学

利用几个问题或词汇拓展, 练习快速阅读。

1.What are the mooncakes like?

2.What are the mooncakes made of?

(二) 学习交流与问题讨论:

Fast reading for general ideas

1.What is the story about?

2.how do people celebrate the MidAutumn Festival?

D e t a i l e d r e a d i n g f o r i m p o r t a n t information

关于文章的更多问题, 从细节到文章的深层理解。

Read the passage again.Put the events in the corret order

——Pang Meng tried to steal the medicine.

——A goddess thanked Hou Yi by giving him magic medicine.

——Chang’e refused to give Pang Meng the medicine and drank it all.

——Hou Yi shot down the suns and saved the people on the earth.

——Hou Yi was very sad and watched the moon at night, and wished his wife could come back.

——As a result, Chang’e became light and flew up to the sky.

——Hou Yi planned to drink the medicine with his wife.

Post-reading

根据上下文猜测和理解词义。

根据课文意义完成短文, 综合理解。

(三) 练习检测与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练习, 依据与课文相关的话题或细节开展讨论。

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目标要求, 学习任务清晰,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教材中的任务设置, 教师可以进行合理的整合、删减或添加, 也可以设置不同的问题或学习形式, 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突出重点和难点

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要把本学案的重点和难点呈现给学生, 并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突破重点和难点, 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教师要把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语进行分类, 突出英语单词的词性、构词法、搭配等特点, 以加强学生对英语语言特征的掌握, 便于他们记忆和学习。对于其中重点词语, 如名词、动词词性的stop, 过去分词stopped, 现在分词stopping;第三人称

sth, 教师应把与该词相关的语言知识详细地呈现给学生, 而后根据语境进行练习, 突破其难点——如何在具体的语境中使用它。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应注意其多样性、趣味性和实效性。

正确运用英语基本的语言知识, 对于学生来说有很大难度, 而只有突破这一难点才能培养他们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 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一定要加强难点突破, 在完成对重点词语及其常见词语搭配识记的同时, 加强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的巩固和掌握。这样, 导学案才具有更高的价值。此外, 教师也能通过学生对导学案的学习情况, 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和调整, 使课堂讲解更具有针对性。

三、清晰的教学过程

导学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教学内容而编写的。教师在设计的导学案应有清晰、完整的教学过程, 以便于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中研讨和课后反馈。清晰完整的教学过程应具备以下几点:学习目标、重难点、自学准备与知识导学、学习交流与问题研讨、练习检测与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或经验总结以及课后作业。在每个环节中,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课前, 教师先把导学案及时提供给学生, 学生通过预完成教师所设置的学习任务, 对课堂中所要学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发现问题, 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提出问题, 研讨问题, 最后解决问题, 实现师生互动, 完成学习目标。

上一篇:有目标就有动力800作文下一篇:教育科学研究院2012年工作总结和2013年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