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新课改心得体会(共19篇)
1.高一物理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一
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
自2010年秋季以来,趁着甘肃省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东风,我校作为省级示范性高级中学,新课程的改革也提到议事日程,首先是新课程通识培训,然后是暑期各学科的新课程培训,紧接着便是将新课程从理论走向实践。随着一学期的新课程理论的学习和课堂教学实践,我对高中新课程改革有了粗浅的认识和点滴实践体会。
第一、教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教版新课标高一英语教材是一套图文并茂、内容新颖、编排科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好教材。新教材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和传授语言知识外,还注重对学生文化意识、情感态度以及学习策略的培养。和过去的教材相比,新教材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新教材的教学目标更具先进性和时代性
新教材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在初中的基础上,巩固和扩大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其心智、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的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整体提高人文素养,为其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2.新教材的编排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
这套教材主要是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因此在教材编排上注重先是信息的大量输入(读和听),既而输出(说和写)――即语言运用的过程。
3.与旧教材相比,认识到旧教材词汇复现率低,NSEFC在词汇训练上作了相当大的调整,在每个单元都设置了大量形式多样的词汇训练。
第二、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变化
新课程的事实也要求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也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标准。
首先,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其次,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推进必将促进新课程的不断成熟。而作为新课程的一线实施者,除在新旧课程交替的非常时期,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和许多不可预测的困难。但是我们首先应从以往的经验中走出,不受以往经验的约束和支配,踏踏实实地把新课程作为新事物来认识和学习,立足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实践中摸索出新的教学方法。作为经验不足青年教师,我更应该向前辈多多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在学习中不断创新,在学习中不断总结出有效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英语课堂教学方法。
第三、教材处理方面的点滴体会
1.各个板块的教学方式特征明显。Warming up 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读前活动,考虑到课时紧凑,而且热身的目的(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为充分地进入阅读活动作准备,因此没有必要花费一节课的时间进行热身活动,可以直接插入到读前活动中,通过问卷调查、看图讨论、情景听说、思考问题等多种形式的开展活动。阅读教学还是按照任务型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分读前、读中、读后,主要参考了英语周报光盘课件,并根据自己备课的思路和学生的特点做适当的改动和增删。例如:1)Warming up & Pre reading:Unit 5 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的Warming up列举了六个人的详细资料和相应的视频,我们只是很简单地让学生了解一些六人的事迹,视频也选取其中一个(Mandela)放一下。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所掌握的信息来作出判断:Which of them are great men and which are just important men.Then give reasons.。2)While reading:Unit 4 Earthquakes,a)scanning,设置若干寻找数字信息的问题(When did the earthquake happen? How many people were killed and injured during the quake? How many buildings were destroyed? Were there any people coming to rescue them? Who?); b)skimming,找出每个段落的主题句,并根据主题句分段; c)listening,通过录音掌握全文要义,并完成P27的Ex.1(连线配对)和 Ex.2(排序);d)careful reading,通过细读处理每部分的细节问题。
2. 语法教学不应淡化。我们应该明确语法教学的目的,改变语法教学的方式。语法教学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有效手段:其最终目的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记住一些语言规则,而是将语言的形式与其意义、交际功能有机结合,通过实际中的语言运用去内化语言规则,从而达到使学生能准确运用语言进行有效交际的目的。语法教学的形式可以多样,观察法,发现法,归纳法,演绎法,甚至任务型教学法都可以运用到语法教学中去,而且可以综合以上的多种方法。
3.听力训练难度加大。新教材在听力的训练上对学生的要求是很高的,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我主要尝试根据材料的难易程度对听力练习作了一定的处理和修改,比如:Unit 1 P6的听力训练材料内容并不难,但是练习要求学生把所获取的答案再转换成间接引语,对于高一新生而言难度比较大,我们就要求学生把答案找出即可。再如:Unit 3 P23的听力材料较长,练习2要求学生填充表格所缺失的信息,把题型转换为选择题,降低难度,从而让学生养成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当然,有个别材料过难,就把材料印发给学生当作课外阅读的补充。4.口语训练操作性不强。新教材的口语训练部分仅仅提供了交流的情景或主题,而不给出功能句,这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缺乏操作性。因此,在时间过程中,我尝试把口语训练结合在阅读及听力活动之后(Post reading中的discussion其实就是speaking);或者也可以根据口语训练部分提供的话题自行设计活动,并给出功能句来展开针对性训练。作文训练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由简入难的原则,设计的写作题目能根据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开展写作,帮助学生理清写作思路,同时给予一定的写作技巧指导,从给予有关写作内容的提纲,到如何开展大脑风暴的控制写作和指导写作,过渡到较自主地根据内容范围要点判断写作内容的自由写作。写作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是从初级阶段对文章的缩写、续写、改写逐步发展为较高层次的自主写作。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写作指导,帮助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
5.语篇教学不能忽视。每个单元有两个语篇,与该单元主题有关。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并为学生提供书面表达的示范。不同于精读课文,通常把他们当作泛读课文来处理,因此所花费的时间通常也相对教少。当然,如果文章内容较好,也可以把若干语篇作为精读来处理。
6.配套内容相得益彰。新教材在每一单元最后还设置了学习建议Tips,复习要点Checkpoint,评价Assessing,而且每个单元设置了项目活动Project等配套内容,这些活动有助于帮助学生自己检验所学知识,找出问题和困难及其解决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根据新课标及我校的课时(40分/节)安排,在时间上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鉴于这种情况,开学初,我就让学生熟悉教材结构,向学生指出这几块内容,要求学生自己在单元结束时利用起这些材料进行学前与学后的对比,反思自己的进步与问题,适时调整学习策略。
总之,对我而言,从新教材的接触,使用,探索,研究,终将是一个漫漫而又非常充实的过程,我相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在新课改的理念的指引下,在日常教学的不断实践和探索并总结下,做个有心人,总会有新收获。
2.高一物理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二
一、“重过程”的原因
从学科本身来讲, 过程体现该学科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 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什么样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必然对应着什么样的探究结论或结果。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体现一门学科的整体内涵和思想。
从教学角度来讲, 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是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比如在讲授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一系列推论时, 课堂上, 我让学生经历每个结论的推导过程, 自己推导, 自己得出结论, 学生理解深刻, 易于掌握且灵活应用。其中一班的一位同学推导“经过相等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时用了一种我们老师也很少用的方法, 当他在讲台上把他的方法讲给别的同学时, 同学们给他投以热烈的掌声。其实只要老师引导得法, 每节课都会有惊喜发生,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所以, 要重结论, 更要重过程。
当然, 强调探索过程, 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 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结果表面上会一无所获, 这也是我们老师的困惑, 因为家长、学校、社会向老师要的是升学率。例如在讲《怎样求合力》时, 我让两个同学进行实验探究, 记录数据, 其他同学作图探究他们两人测量的结果, 虽说学生不可能探究出结果, 但在引导学生作图时, 大多数学生在发感慨:“哦, 真的是这样的!”这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二、如何“重过程”
下面就新旧教材中两个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对比, 看看新教材中是如何“重过程”的。
例: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
旧教材: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一般规律学习的特例, 从一般到特殊, 教材介绍了自由落体运动。在自由落体运动这节课中, 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教材中只有很小的自然段, 且举了一个众人皆知的例子:两个小球同时落地。
新教材:编排为独立的一节, 内容从小石头诘难大哲学家 (学生知道了什么是“佯谬”这个哲学观点,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面) 、拨开阻力的迷雾、伽利略的探究之路直至超越伽利略的学习, 学生领悟了伽利略在当时的实验设备的条件下, 如何提出问题, 如何突破困难, 并最后获得成功的全过程, 领悟了其科学精神、物理思想和研究方法, 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重过程”与高考是否矛盾
新课程重视过程, 但高考是按答题结果来评分的, 这是否与高考矛盾?我认为:
1.独立思考是学生自主解题的基本条件, 学生在新课程中养成的自主学习能力为自主解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重过程”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高考的成绩,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有利于消除思维定式而防止审题时的粗心, 新课程中对具体问题逐步探究的过程, 易于养成这种良好的思维习惯。
3.注重探究过程上的实效性, 不能流于形式, 需要老师在每节课前精心地准备教学过程, 且在课堂上恰当的引导。
四、“重过程”实施难的原因
我在三年多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多方面的困难:
1.“解题是为了得到结果”所形成的思维定式。记忆犹新的, 刚开学不久, 给学生分析一个选择题, 题的答案有争议, 不同的人所持观点不一样, 也就是说他们所认为的正确答案不一样, 我还正在分析, 一班一个同学声音洪亮地打断我的话:老师, 这个选项到底对还是不对?我开玩笑地说:你认为对就是对了。学生问:那考试时怎么答呢?“正确答案是哪个”, 学生真正关心的是这个, 而不是分析的过程。
2.教师对相关的“过程”并不十分熟悉。虽说已有三年多的教学经历, 但是新课程的教学还在摸索和学习中。
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新体会 篇三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下;物理教学;现状;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需要积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1]。所以,在这种形势下,高中物理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物理教学的重要意义,根据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有效开展物理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物理水平,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高中物理教师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传授理论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导致学生的物理综合能力较低
[2]。而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高中
物理教师过度强调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验机会,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不高,从而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另外,在评价过程中,高中物理教师主要依靠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物理水平,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未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从而使得学生缺乏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策略
1、及时改进教学策略,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推行新课改的目的是改善传统的课堂教学现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应该积极更新教学观念,及时改进教学策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效率[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高中物理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合理制定教学策略,不断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和目的性,以提升学生整体的物理水平。例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高中物理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学习的信心,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促进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发展。同时,作为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高中物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例如,在讲解《万有引力与航天》时,高中物理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搜集万有引力定律形成的过程、意义以及局限性,引导学生充分掌握万有引力方面的知识,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
2、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物理教材以理论知识为主,具有很强的枯燥性和乏味性,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高中物理教师应该根据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以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高中物理教师可以提问学生“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重量是否有关?”,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然后让学生自主思考、分析问题,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
3、积极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合作能力是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之一,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高中物理教师可以利用合作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以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例如,在电学教学过程中,高中物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小组成员根据教学要求,共同组装电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
4、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物理水平。在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各种各样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已经广泛应用到教学活动中来,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高中物理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优势,不断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以提升学生的物理水平[4]。例如,在教学《自由落体运动》时,高中物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展示物体下落时的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影响物体下落速度的条件,充分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物体下落速度与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以引增强物理教学的趣味性,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师应该紧跟时代步伐,根据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制定科学的教学策略,不断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兵凤.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探讨[J].技术物理教学,2012,02:9-10.
[2] 左傳辉.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几点体会[J].新课程学习(中),2012,10:111-112.
[3] 陆剑波.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新体会[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10:137.
[4] 唐为亮.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策略探究[J].中学时代,2014,18:57.
4.初中物理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四
司马睿
物理学科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在体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认为物理学科更应该站在国家级课改的前沿去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现谈谈我在新课改实施中的点滴体会,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转变教学观念是课改成功的前提
观念的转变是课改的先导。作为课改实施者的教师能否真正领会国家新课程理念,能否转变旧有的教学观念是课改成功的关键。如何转变观念呢?我以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认识国家级物理新课程理念的内容: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在认识的基础上,去体会、钻研、运用到教学中来;
2、认识新教材的优点.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主要优点有:①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有趣。鉴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新教材采用了大量插图,生动、形象,用学生的话说跟看小画书似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用刻度尺测量一块普通砖块的长、宽、高,计算出体积,在同学中交流测量结果;3.自来水公司是用水表测量家中的用水量的,你会读出水表上的数据吗?在第一章中还介绍了高压锅、电冰箱、飞船返回舱、记忆合金、纳米技术、绿色能源 ;九年级物理讲利用内能做功时,提到了“爆米花”的原理等。
3、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学生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基础上,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物理知识由教师做实验得出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是教师式的学生。
二、抓好课堂教学是课改成功的关键 众所周知,课堂是实施课改的主阵地。课改之初,我们手中只有教材与课标,没有现成教案及其它教辅材料,因此,只好“摸着石头过河”去摸索、去尝试。在坚持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先进经验,建立了“以学定教,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学案作为一个知识的载体,实现了由已知经可知达未知,在实行学案教学时,我们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学案,教师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写好集体备课准备卡,内容包括:学习目标、重难点及突破方法、易错点、中考链接、教学设想(或教学资源)。其中教学设想这一环节最为重要,要求备课教师提出创造性地设想,可以是一个精彩的引入,也可以是一个有用的习题,或者是本节课的处理方式等。主备课教师将每位教师的准备卡收集起来,结合自己的想法,写出本节课的学案草案,再集体讨论,或删或添,制定出正式学案。
2、强化学案的导学功能。强化导学功能,是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当然,教学中肯定会遇到学生理解不准、理解不深甚至理解错误的地方;会遇到限于学生的知识、阅历还不知、不懂且有必要现在就知就懂的内容,这就需要老师的讲解。新课程并非不讲了,一切应从教学的实际出发,该自学时自学,该合作时合作,该讲解时讲解,但讲要少而精,要深入浅出,要强化“导学”功能,用启发式地教包括启发式的讲,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是课改成功的保证
实施课改实验是否成功,对学生的评价也是极其重要的环节。教育评价的功能在于促进,而不仅仅是选择。评价应重视做到:
1、注重激励性。
评价最终的目的是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活动,善于运用科学的赞美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不吝惜自己表扬的话语,以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2、突出主体多样性。
评价文体不再是唯一的教师,学生可以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学生也可 以评价老师,学生家长也参与评价。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给与学生评价的机会:“你觉得他讲得怎么样?”“谁来说一下哪个地方好?”等等。让学生参与评价,不仅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还可以使学生懂得尊重别人,学会接纳和吸取。
3、在评价中讲究批评的艺术。
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有做错事情,说错话的时候,教师除了要善于正面引导外,还要善于批评,让学生在微笑中接受批评。
5.高中物理新课改的培训心得 篇五
我们在2012年7月19号到22号在贵港高中学习了科教版物理新课程改革培训,在高中物理新课程培训中认真听取专家讲课,各地方的课改后的示范课,还有对于新课改有一定的心得体会。
新课标教材的教学要求:
A.注重体验。新教材的课程目标是:学习知识与技能,了解过程和方法,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物理新教材中改变最大的是教学的理念和方式。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身边的现象恰当与所学的物理知识结合起来,配合相关的物理实验和生活实例,使学生在物理知识与经验的“对接”与“交错”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具体点:我们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班级分为几个小组,好生与后进生搭配,起到互相合作、监督、讨论的作用。并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案,自主探究。)。这样不仅贯彻新课标的精神,也使物理学起来更加有趣,更贴近生活,了解知识在生活中的魔力和魅力。
B.适度探究。新的课程标准提倡探究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其实质是学习者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科学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探究式教学的意识。但在教学中应适度探究。能直接得出结论或学生有过类似经验的问题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可以直接得出结论,没有必要追求探究过程的完整性。实际上学习物理就是要在短时期内把人们通过长期大量的积累、实验得出的正确结论迅速承接过来。探究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
C.把握节奏,面对高考。对新教材难度和深度的把握应同时参照高考的要求有计划地实施。仅满足于课本上的内容,可能会对以后的高考造成损失。教材可以是实验教材,但学生不是实验品,高考是我们老师、同学和家长必需严肃面对的现实。
传统课程存在的缺陷
首先,学生获取的知识是依赖于教材,智力的提高是课本知识要求的能力。其次,教学过程是在课堂上完成。再次,学生对事物的看法或分析依据是依据教材提供的观点或思维方式。因此,中国的传统课程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的发展和社会实践能力。
高一新课程实施中我们最困惑的问题是:教与练的矛盾。
我们最担心的是新课程的评价,在教学中一边在课改一边还在传统教学,使得教师很疲惫而且学生信心不够。有些老师虽然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在进行教学,可是心里都是惶惶的,新的高考方案究竟如何定锤?有的学校有两张脸,说是新课程,实际还是按老样子上课,只是坐等其它学校的实施情况。而如果按照教学指导意见进行教学,这种做法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及贯彻新课程的理念,但征订的教学参考书由于题目没有按照教学指导意见编写,导致教学与练习的严重脱节。导致学生反映物理难学和题目不会做,影响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高一学生由于在初中是使用新课改教材,更多的是强调探究,对计算能力要求淡化,导致了同学在解题规范方面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学生解题时,没有相应的公式,仅出现一些数字的计算,没有形成物理解题所要求的在解题过程中体现和留有思维痕迹。我们学校的学生文明礼貌较好;课堂气氛相对活跃,能配合老师完成教学活动,但感觉只停留在表面,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方面欠佳;作业存在抄袭现象。
高中新课程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
A:高中新课程的开设,不仅为高中学生的成长和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会,同时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讲,也是挑战与机遇并存。挑战在于许多老师原来熟悉的“统一性”“确定性”的课程内容被“个性化”“多样化”的课程内容所取代。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的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B:注重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
高中物理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物理的本质。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全体细致,尽可能的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物理教育技术平台,加强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C: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高中物理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物理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物理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物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物理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通过对新课改的学习,本人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物理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物理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物理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在日常教学中,就要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争取早日成为合格的、成熟的物理教师。
6.高一物理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六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从突出主体性、强调合作性、重视体验性这三个方面强调了新课改的新理念,这对初中物理教师就有了新的要求与挑战,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新课改谈谈课堂教学的几点教学体会。
论文关键词:新课改,实验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初中物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就是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作为物理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准确把握新课改的方向,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更有效的组织教学,努力适应并推进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一、教师主导,学生主演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新的教学思想,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整个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从而把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教为主的活动转化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活动。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能够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幅提高。比如在电阻的教学中,便可以采用“教师主导、学生主演”的教学模式。首先,由教师“导问”,提出问题:导线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对学生进行“导思”,学生讨论问题,然后教师归纳总结得出:与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材料等有关。其次,由教师“导法”,确定设计方案,采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多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最后,教师“导练”,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根据画出的电路图进行实物连接,读取并记录数据,最后进行数据处理得出结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要强调由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从而掌握一定的科学实验技能。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全面的了解学生,面对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中采用分层教育的教学策略,按照分层教育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使各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均有发展。并在实践中有效地达到了体现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物理教育应该促进个性和特长充分发展的要求。一)、针对学生情况对学生分层
对学生的分层是为了区分不同学生的差异,以便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有效的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对学生的分层必须以深入了解学生为前提。首先观察每个学生在各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特长、及心里发展水平等;其次分析学生的物理学力及对物理学习目标接近状况;然后把学生按照心理发展状况、特征特长和学力状况结合起来,综合进行分析,分成几个不同层次,即按照(1)心理素质较差、学力状况较好;(2)心理素质较好、学力状况较差;(3)心理素质优、学力状况好;(4)特征特长明显、思维敏锐等四种类型把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层次,组成四个学习小组进行教学。二)、针对不同组别执行不同层次的教学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了物理课程的三维培养目标:分层教学能较好地实现物理课程三个维度的目标。在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两种形式中构筑一座桥梁,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从而为思维倾向、知识层次、能力结构不一的学生提供一个适合其发展特点灵活的教学活动环境。为了合理地制定分层教学目标,教师必需精细的、合理的、形式多样的和富有“挑战性”的编写预习提纲,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合理的、由易到难的、递进型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大胆地创设宽松的、活跃的气氛,使学生勇于提出问题,乐于思考问题和积极协作解决问题,让学生进入自主的学习状态。教师在指导中了解信息,对学生的研究给予点拨和鼓励,并不断挖掘学生潜力。比如,有些对物理实验特别感兴趣尤其是喜欢动手探究的学生可能选择“试一试”、“做一做”;有些对物理与生活和社会问题的联系感兴趣的学生可能选择“论一论”;有些对物理概念和规律感兴趣,喜欢逻辑性和理性思考与探索的会选择“想一想”、“议一议”。这样可以让每个小组获取应该掌握的物理规律,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进步。三)、根据不同分层情况布置作业 采用分层教学,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和实际需要布置不同需求的作业,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即布置一些简单的逻辑推理性和理论性较强的判断推理题;布置一些利用身边资源就能进行的实验题;还可以布置一些与生活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的探究题供不同学生选择完成中心。例如,在关于摩擦力测量方法,我设计了一组分层练习题。作业的分层旨在提高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观注程度和探究分析的兴趣,并让学生逐步具备较高的科学研究素养,使他们的思想能紧跟世界科学发展形势,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建立模型和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使其认识从感性层面逐步上升到理性层面,逐渐加深不同层次学生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的认识理解程度。四)、按照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层评价
发展性的评价观念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个性和特长发展方面的功能,评价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情况可通过如下几个方面来体现。现场笔记——主要适用于参观、考察、探究活动。请学生代表如实记录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表现和事例。调查和访谈——通过对学生和家长的调查和访谈,了解每一位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情况,并真实地记录下来。
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也是必然趋势,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自主选择试题,以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物理课程学习的个性化发展。
三、注重物理实验教学,由单一型实验向开放型实验转变
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一个人要对社会有所贡献,一定要手与脑结成大同盟,然后,可以创造,可以发明,可以建设国家。陶行知强调手脑结合,其实就是既要让学生用脑去想,又要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动手去做,从而达到手脑相长,学以致用的目的。科学在不断地发展,社会在不断地进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当做第一要务,时时想着搭建一个合适的平台,为学生的动手实践提供机会。在《光的反射》一课中,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材中安排了“制作简易潜望镜”这个动手操作题来达到这个目的。我在教学中抓住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充分动脑的同时放手让学生实践,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注重物理演示实验的改进“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如何才能让学生对本节课产生良好的印象,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呢?作为引入的实验是关键。当人们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时,将在大脑中形成兴奋灶,这种兴奋会使人们对该事物的认识、理解和记忆处于最佳状态,并从中激励出创造性的火花。抓住学生生性好奇的心理,巧妙地设计、表演新奇有趣的实验,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探讨问题,接受知识。在用漏斗吹小球实验时,先问学生会出现什么现象?教师可以应学生思维做一次失败的,看到学生的反映。不要急于做成功的实验,而是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这个实验就做完了?产生质疑。再做一次成功的,或学生来做,分析两次原由。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结论,印象更深刻。还可将实验设计为斜向下吹,平吹,向上吹(与引课实验相扣,解释现象,得出结论),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开拓。注意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的空间。让学生真正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使学生兴趣昂然。
重视学生分组实验的落实,让学生了解实验的方法,明白其中的道理。如在浮力教学中,同学们对于阿基米德原理用其应用觉得特别难于掌握,难于理解,从而也对相应的应用产生了畏难情绪,许多同学想对此打退堂鼓了。针对此,我特意号召他们回家后自制一些相应的简单教具,来辅助知识学习,提起兴趣,这其中有溢水杯,透明盛液筒,简易小弹簧称,一些小石子小铁块等等。其中周冠杰同学制作的溢水杯最突出,他就用一只普通的塑料饮料瓶子,剪下一部分,然后又另剪取了一个小缺口,同时用另一块再剪一个小漏斗形状,再附加一段固态胶加以密封,保证了一滴水也不会外渗或沿外壁流出来。形状极其漂亮,可以说美观又实用。在浮力探究中大展伸手。同学们都看过后对他的制作大加赞赏,积极性被极大的开发了出来,学习热情高了,知识好像也一下子就变得容易多了,探究过后在浮力应用做题时也是你追我赶相互出题做题,自我总结归纳各知识点,知识树,让学习也变得有趣了,有了这份动力做支持,他们对浮力学习觉得好多了。
四、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堂上怎样才能把学生的好奇引导到探究物理现象,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上来,这是值得研究的。在物理教学中,应结合创新教育的精神,充分发挥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例如,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我是这样创新设计的:
在课本演示实验装置上,我加装了一根装有医用酒精的密封口的试管。上课时,有同学就惊奇的喊:怎么和书上的不同啊?我便卖关子道:这就是老师的发明创造了初中物理论文,这样会让这个实验更精彩,更挑战大家的智慧。果然,在整堂课的实验过程中,大家都没有漫不经心,都是积极的动眼动脑动口。不仅很顺利的完成了《课标》要求的六个问题,还探究完成了如下问题:①烧杯中的液体没有沸腾,而试管中的沸腾了,为什么?此时,这两种液体中的温度相同吗?它们还会升高吗?②试管中的液体少了很多,怎么解释?若把试管取出放入冷水中,会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③水沸腾的温度是100℃吗?为什么?如移去酒精灯,让水沸腾,有什么方法? 创新实验教学,能引起学生更浓厚的认知兴趣和更强烈的求知欲。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灵感,使他们产生顿悟,而且,还可以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分组实验教学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而成为物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采取“以讲代做”的实验教学现象十分普遍。事实证明:那些长期坚持实验教学,落实学生分组实验的班级,能使学生在获取物理知识、掌握物理规律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素养和较强的创新能力。
物理分组实验,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体验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更好理解有关抽象的物理概念,并形成合作交流意识和科学探究的精神。如分组实验课“探究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有几组学生将线路连好后闭合开关时小灯泡不亮,电流表无示数,他们急得直叫唤。这时我没有动手帮助学生,而是耐心地启发学生认真分析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可能有哪些,然后要求学生冷静思考,仔细检查,排除故障。这几组学生通过反复实践,终于使小灯泡亮起来,完成了实验。而且这几组同学还创造性的掌握了用局部短路的方法排除电路故障(该知识点当时还未学习),他们很有成就感和自豪感,更激发了他们对物理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注重创新的教师,应培养学生做实验的意识。如:用注射器来做验证大气压存在的实验;用橡皮筋来做振幅与响度或频率与音调的探究;用装满水的矿泉水瓶来探究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用空气清新剂和激光笔来演示光的直线传播等等。
7.高一物理新教材教学探究 篇七
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涉及所有或大部分的要素的探究称为“完整的探究”,而只涉及少数要素的探究称为“部分的探究”.科学探究不全是实验探究,也可以是没有实验的理论探究.
一、完整探究
带有“探究”两字为标题的探究课,如,(1)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3)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4)探究功和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5)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
二、局部探究
虽然没有“探究”两字,但具有探究要素.
如,必修(1)讲质点时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实际物体的运动是复杂的,如果物体都是一个个只有质量、没有大小的“点”,问题就简单了.那么,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做这样的“点”呢?
如,必修(2)(潜移默化为后面第一宇宙速度的学习埋下伏笔)
思考与讨论:驾驶员与座椅间的压力是多少?
地球可以看做一个巨大的拱形桥,桥面的半径就是地球的半径.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速度大到一定程度时,地面对车的支持力是零?这时驾驶员与座椅之间的压力是多少?
如,必修(1)强相互作用的引入
说一说:质子带正电,但质子(与中子一起)却能聚在一起构成原子核.根据你的推测,原因可能是什么?(探究式学习——提出问题)
特别是必修(1)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教学,教材的不同写法代表了不同的教学理念:原来的教材——侧重验证
图示为橡皮条GE在两个力的共同作用下,沿着直线GC伸长,所以力F等于F1和F2的合力.
在力F1和F2的方向上各作线段OA和OB,使它们的长度分别表示力F1和F2.以OA和OB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量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可以看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用对角线OC表示出来.
新课标教材——侧重探究
图甲表示橡皮条GE在两个力的共同作用下,沿着直线GC伸长……所以力F等于F1和F2的合力.
我们需要研究的是:合力F与分力F1、F2有什么关系?
探究时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 几个力的方向是沿着拉线方向的,因此要把拉线的方向描在木板的白纸上;
2. 几个力的大小由所挂砝码决定,用力的图示法在纸上画出表示几个力的箭头;
3.怎样表述合力的大小、方向与分力的大小、方向的关系?
建议用虚线把合力的箭头端分别与两个分力的箭头端连接,也许能够得到启示.
4.得出你的结论后,改变F1和F2的大小和方向, 重做上述实验,看看结论是否相同.
探究性的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结论是未知的.这样就增加了实验的难度.教材在适当环节给出提示,帮助学生沿正确的方向前进,但又不直接给出结论,以保持学习的探究性.
三、理论探究
从教学活动的角度讲,高中物理中的科学探究不全是实验探究.教材安排了几个典型的、没有实验活动的科学探究,如,必修(2)第五章第五节“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必修(2)第六章第六节“探究向心加速度大小的表达式”等.
对于不涉及实验的探究活动,教材也在关键处用提示的方法,既使学生能够不太困难地走下去,又保持了教学内容的探究性.
探究教学理念为的是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深刻领悟科学本质,这样的目的,只通过少数几堂课,少数几次实践,是不可能达到的,应该是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必须把探究式教学渗透到实际教学中去,用探究式教学的理念改造传统教学.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可以是每堂课安排部分探究要素让学生体会.比如某节课主要是安排如何提出问题的;另一节课安排如何在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假说的;实验课上安排如何利用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等.
科学探究的活力在于每个具体的探究都与另一个不一样,它不是僵死的教条,无论是科学研究中的探究还是科学课程中的探究,都是这样.因此,教材中不追求某种探究的“模式”.
8.高一物理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八
一、培养科学意识
物理属于自然科学,物理和生活密切相关,多少人在物理学研究中倾注了心血,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的伟大成就,他们的成功源自于从小的科学意识和创新精神。高中物理教学,肩负着为上一级学校培养人才的重任,同时也肩负着培养学生树立科学意
识,养成探究习惯的重任。
高中毕业后,学生要升入大学进一步深造,目前我们的学习习惯和探究意识,都影响着未来的学习和深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科学意识的培养,使他们形成目的性极强的探究欲望和创新习惯。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科技意识,使他们日后继续进行物理研究,奠定初步的基础。在工农业生产中,物理学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让学生明确物理学习的重要意义。在物理教学中,科学内容比比皆是,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随时地、有意识地进行科学意识的培养和渗透。使学生形成独立的思考意识、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创新意识。
如讲解“牛顿第一定律”时,我把一块木板放在讲台上,然后推动木板,学生看到木板在动,不推则不动,这是为什么?生活中还有类似这样的事例,有力作用于物体,物体才会运动。告诉学生这就是物理现象。
二、加强物理案例研究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典型的教学事例,通过对这些事例的分析和研究,找出教学的规律和经验,这就是所谓案例的分析。利用案例的分析来促进教学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物理教师应该积极认真研究的一种教学方法。有经验的老师善于在自己的教学中总结和分析经验和教训,用于提高自己的教学效
果。另外,还可总结、分析别人的案例,通过对优秀教师上课中的案例分析,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学习书刊资料,在别人的文字中寻找优秀的、有价值的案例,弥补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案例分析是教学反思的过程,在这种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会得到升华、教学方法会得到更新,会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创造条件做好物理实验
物理学是与很多的物理现象密切关联的,对于物理教学来
说,做好物理实验,利用直观的现象去解释物理理论和观点,更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很多观点都可用实验来演示和揭示。所以教师做好教学内容的实验,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很重要的帮助作用。
如:在“曲线运动”中,教师可利用飞镖演示物体的曲线运动,飞镖在空中的指向就是它做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飞镖击中地面的方向,就是它落地的方向。在这个实验中,简单而有意义,学生对飞镖不陌生,这种演示既直观又生活化,对于学生掌握曲线运动的原理和规律,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物理教学中,如果能用成功的实验,演示教学内容,比任何讲解都说明问题,实验是直观的,而且对学生而言,提高了他们的感性认识。尤其是在高一阶段,学生还没有适应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衔接,能够使用实验演示物理学知识,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物理教学要重视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实现物理学习的途径,这个过程是以教材为载体,以师生互动交流作为形式的一种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能力,尤其是意识的问题,很难通过灌输来完成,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渗透。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是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程序,而这个程序也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和完成的。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也是教学中的一項重要目标,学
生在学习中经历的过程,就是他们能力形成的条件,没有经历便没有进步。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老师应该不断反思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新课改已经实施很长时间了,期间很多的教育教学工作者积极探讨,总结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上面谈的几点,是我对高中物理教学贯彻新课改理念的一些体会,希望和同行们交流。
9.高一新课改历史教学计划 篇九
课程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感知历史、积累历史、理解历史与现实和主动参与的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措施
1、钻研新课程教材,依据历史课程目标,针对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精心地设计历史教学课堂。
2、认真教好每一堂课。上课是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注重知识迁移,培养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关爱学生,以情动人,耐心辅导每一个学生,认真批阅学生的每一次作业。搞好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及时反馈教学,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采用“ 情境教学”,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愉快中学到知识。
5、结合实际,开辟第二课堂。本学期要求学生进行适量的课外阅读和历史调查活动,收集相关史料,撰写历史习作和制作历史课件等。重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的综合能力,逐步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材分析
10.高一地理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
关注已久的新课改终于临近了,经过暑假的远程培训及校本培训,对新课改由陌生变得逐渐熟悉,了解了一些新变化,学习了一些新理论。现在把这次课改的心得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新”
新课程的“新”体现在什么地方?根据培训学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改变过去繁、难、偏、旧的教材内容,而设计具有时代性、基础性的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特别强调增强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使学生们真正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二)、满足学生们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新的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其中必修课程共6学分,由地理Ⅰ、地理Ⅱ、地理Ⅲ(各2学分)三个模块组成,是将过去高
一、高
二、高三教材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进行有机的联系与融合,使学生们都能了解最基本、最重要的现代地理学内容,扩大了知识面,克服了学生了解地理知识内容过窄的弊端。
(三)、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新课程还倡导新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相信,在新的学习方式中,学生们会更感兴趣,更能体现自我价值,提高学习效果。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到知识,还能增长能力,同时学会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有着特殊意义,它可以充分展示地理丰富的各种信息,形象地将难以理解的地球运动、大气变化等重难点内容化解,以利于学生们理解。在教学中难点,重点,应注意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难点重点更容易理解。
(五)、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新课程重视反映学生们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即不仅只是期中或期末考试,更重要的是平时的学习参与。同时要实现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使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发展自己。
二、对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新课程改革另一个大的变化在于各学科全新的《课程标准》取代了原有的《教学大纲》。《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如下几个方面体现出特色:
(一)、关于内容选择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选择瞄准当今世界及我国的重大问题、常见问题以及关乎国民利益和民众关心的焦点问题;瞄准地理科学发展的前沿;瞄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引入了现代地理学的最新知识、观点、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
(二)、关于活动建议
在“活动建议”中,有大量的地理科学方法教育、学法指导和情感渗透,其目的是,在教学活动中,使知识与知识获得的背景和活动结合起来,为学生的实践、经历和体验提供机会,并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有序、和谐的发展。
“活动建议”是教师组织地理教学活动的参考性意见,属于弹性要求。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当地和学校的条件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并从“活动建议”中得到启发,拓宽设计思路,进行创造性劳动,组织更多有效的课内外地理活动。
(三)、关于目标表述方式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新理念,采用相关的行为动词对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进行表述,其行为的主体是学生。结果性目标明确提出了学生的学习结果,主要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表述时使用行为动词来测量评价。“阐述”、“分析”提出了在知识技能上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
体验性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体验,主要呈现于“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中。通过“理解”、“领悟”、“认识”等行为动词提出体验性学习目标,其表述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
三、关于新课改形势下对高一地理教学的一些思考
1、转变教学观念。
2、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动”起来。
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问题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思考,唤起学生的兴趣,让课堂活跃起来。
4、了解最新“热点”,激发探究热情。
5、注重学科特色,培养读图、识图、用图能力。
11.探究物理新课改 篇十一
关键词:物理 课改 探究
物理新课改的实施,对于一线教师有很大的挑战性,如何更好的贯彻新课程,优化物理教学呢?下面针对物理新课程中如何进行科学探究,落实素质教育进行论述。
一、科学探究的前提是情感教育
在教学活动中,要想培养学生的能力,必须由“情”出发,以“情”牵引。此处的情感指兴趣,学生有了深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
那么,“情”缘何处呢?第一,教师必须对物理这门学科发自肺腑的热爱,对相关学科非常了解,生活中应用物理知识之处信手拈来。这样会激起他们对物理的热爱。第二,师生关系要融洽,教师要以关爱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并以求知者的身份去感召和激励学生。只有有了和谐亲近的师生关系,才能促使学生因“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二、科学探究在课堂中的实施
课堂是学科进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充分地挖掘和利用课堂内容这一载体,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
1.设置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科学探究在学生接受新知识时,应给学生设置问题情景,使学生自动地获取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可见,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重要性。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有其必要性、合理性、梯度性以及新旧知识的关联性,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激情。
例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可以先通过多媒体展示美丽的景象以及美妙的声音,然后由学生提出问题,自然地将学生带到声音的世界,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亲切感。学生理解起来也就易如反掌了。
又如:在学习《天平的使用》时,可以先提出以下问题:
(1)使用前,调节天平平衡,应调节天平的什么地方?
(2)天平的指针指在什么位置算平衡?
(3)天平平衡后,测量质量时,物体和砝码应分别放入天平的哪个盘中?
(4)天平若不平衡,加、减砝码后,应调节天平的什么地方?
(5)天平平衡后,读数时应以游码哪边所对的示数为准?
(6)被测物体的质量应是哪两者之和?
问题的设置,迫使学生以一种深层次的眼光去审查和钻研课文,启动大脑去思维,去归纳,从而自觉地去获取新知识。
2.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景之后,教师不妨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百家争鸣。也可以采用“学生动手实验,学生走上讲台”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们大胆地实验、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种形式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给他们带来了紧迫感。看到自己的同学当上了“小教师”,学生既感新奇,又不甘示弱,由此,学生们自然会聚精会神地捕捉每一个知识点。当学生讲授完之后,教师可鼓励其他学生踊跃发言,经过相互探讨,相互补充,知识便会掌握的更加牢固。
对于较复杂的实验,可以大家讨论设计,制订方案,然后找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合作实验。在学生设计的方案中,教师不要加以干预,要让学生自己通过讨论,动手实验去探索。
例如,如何正确测量500ml水的实验,有的同学认为应先用量筒测出500ml水的体积,然后把500ml水的质量用天平测出。在操作的过程中,同学就会发现量筒过高,容易摔倒,通过讨论,就会对实验进行改进,借用相对稳定的烧杯测水的质量。而有的同学的方案则是先用天平测出烧杯内一定质量的水,然后把水倒入量筒量出500ml水,最后测出剩余水的质量。两种方法都是可行的,教师起辅助作用,帮助学生注意两种方法测出的水质量为什么不同,通过比较使学生掌握好的方法,并激励他们进行深层次的探索与思考。
3.师为导、生归纳、组织出完整的知识框架
经过实验探究讨论后,学生常常会提出一些新的想法,教师应该给以鼓励,借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对一些错误的知识,教师必须准确而清晰地予以指明,以免将学生误导。基础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深深地根植后,经过教师指导、点拨,鼓励学生们自己进行归纳总结,将知识网络化,并且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之中,从而确保知识的关联性和完整性,同时也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4.强化记忆,灵活运用
依据心理学家艾宾斯的遗忘曲线规律,前几天内新知识的遗忘率是高的,所以,在新知识被理解后,后面的学习要不断联系旧知识,要求学生在应用知识时,应找准解题之“线”,解题之“眼”,也就是解题的方法和技巧。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每堂课后可以给学生留几道思考题,鼓励他们用多种渠道解决问题。
三、组织课外兴趣小组
一些学有余力,且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常常不能满足于课堂知识,因此会处于一种“知识饥渴”状态。教师可以号召他们组织和参加物理课外兴趣小组,进行一些理论联系实践的探索。小组活动的内容可以是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等等。
总之,“学海无涯”,“教海”亦“无涯”。为了充分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質,教师需要持之以恒地摸索、探讨和创新,以求交给学生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参考文献:
1.《探究教学论》
2.陈瑜《心理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4,5
3.《物理学习辅导》.1999年3月出版
12.对于物理新课改的思考 篇十二
一、挖掘教材内容, 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爱祖国, 爱科学和献身科学事业教育
物理教材中包含了许多可以对学生进行爱祖国, 热爱科学和献身科学教育内容。如:牛顿的忘我工作, 勤奋和悉心钻研精神。教师应善于挖掘利用这些辉煌的科学成就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为科学而学习的责任感。用科学家的魅力去影响学生, 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
二、物理课的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 切中他们的脉博
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 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生活中获取的经验, 学生感受比较深。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 在物理的教学过程中, 把学到的物理规律与生活相联系, 力求使之贴近生活, 去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象, 把物理规律同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号入座。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规律的理解, 又会使学生觉得物理知识非常有用, 从而激发出对物理的浓厚兴趣。例: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 但比较抽象, 在教学中可举一些学生熟悉的例子进行解释, 如太阳能热水器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 煤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三、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
(一)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情感目标
一要面向全体学生, 使每个学生的兴趣, 爱好、特长、个性都得到和谐充分发展, 把传授知识与情感有机结合起来。二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开发智力、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感到学习又艰苦又愉快。三要注重教学艺术、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 创设物理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中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和分组实验、小实验和小制作、教学挂图和模型等带趣味性的物理问题去吸引学生,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充满乐趣中掌握知识。
(三) 注重教学艺术, 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提倡鼓励性提问, 注重对学生作业、测试作业适时肯定。成立物理兴趣小组, 让学生表现自己, 鼓励学生参加小制作、小发明和社会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对老师提建议, 从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自尊心。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课堂上感情要真挚, 教态和蔼;课后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尊重和信任学生, 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对学困生更要关怀备至。这样学生才会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 他们才会把心里话, 真实的教学信息告诉教师。
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 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 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为学生创设探索情境, 通过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情境, 精心设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 形成“参与—体验—内化—外延”的“科学探究”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下面以欧姆定律教学为例。
(一)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科学猜想
以调光台灯切入, 问:调光台灯是调节了电路里的什么物理量使灯的亮暗发生变化的?再通过演示实验观察电流的变化与灯亮暗变化的关系, 问:“电流的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电流与电阻、电压有关系。这样就确定研究方向。
(二) 引导讨论, 设计方案
启发和引导学生设计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 先应用控制变量法设计总体方案:控制电阻不变, 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控制电压不变, 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如何研究?再进行局部设计:由学生小组讨论、设计电路, 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设计, 并评价他人的设计, 以器材的作用和选择加以讨论。
(三) 学生操作, 实施方案
让学生相对独立地进行实验操作、采集数据。教师在学生的操作技能、仪器使用上给予帮助。
(四) 分析讨论, 得出结论
从实验得到的三组数据引导学生用计算和图像分别分析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再进行综合, 得到结论。
(五) 反思应用迁移
用一组简单的小练习巩固探究过程中的得到的欧姆定律;巩固电表的使用、电路的连接等基本操作技能小结反思探究过程, 理清思维线索。
物理新课改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努力减轻学生的精神负担, 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与创新精神。教师的主要责任是使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创新潜能的开发。
摘要:国际物理教育委员会前主席焦塞姆说:“最好的老师, 是让学生知道他们自己是自己最好的老师。”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不仅能着重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而且还能感受到自己的失败与错误, 逐步走向正确, 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13.高一物理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十三
一、重在创设管理合力。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任何一项事情的成功,单靠有限的个人力量和智慧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作为班级管理,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各为不一,学生的思想状况复杂多变,学生的行为表现千差万别,其管理的琐事之多,责任之重,难度之大令班主任有时会忙得焦头烂额、黔驴技穷、灰心丧气。所以,要求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必须善于借助多方管理力量,以创设管理合力实现班级管理的一体化、网络化、民主化,使之形成齐抓共管的态势。为此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班委会干部的助手作用。这在于选定班委会成员之后,应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给予耐心培养和训练,让他们逐步形成自主管理、善于管理、乐于管理的情趣与能力。让每个干部成为名副其实的管理者,同时又都是班级的被管理者,管理因时而动,权力彼此制约,而班主任教师则处在一个驾驭、服务的位置上,切不可使班委会组织有其名无其实,形成大小事务都由班主任一手抓的尴尬、被动局面。二是积极取得科任教师的协同作用。班主任应有计划、有组织、有准备地集中召开科任教师会议,以听取不同意见,获取科任教师对班级现状的了解,并针对共同的、突出的、现实的问题商讨管理措施,制订管理策略,切实避免科任教师只管“教”不管“道”的片面做法,真正提高班级管理效能。三是有效寻求家庭、社会的支持作用。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进步,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学生家长的思想、社会多方面思潮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此,定时开展书信、走访、家长会等活动与学生及家长进行沟通仍显得十分必要和可行,为求得三结合教育的真正落实而付诸于班主任的实际行动。
二、实在力求管理到位。
在班级管理中,最为令人关注痛的是:经常出现“按下了葫芦浮起了瓢”的现象发生,有时甚至是越管越差、越理越乱。究其原因,笔者以为还是在于平时的管理只做了一些表面文章,或随机应付,或有始无终而已,管理工作没有切入到实质,即班级管理无长远规划,无鲜明主题,无系列活动,平时的管理只是尽到了遇事说事,就事论事罢了。既没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平台,也没有形成长效的管理机制。为此,班主任首先应对一班学生从思想基础、学习纪律、劳动态度、家庭状况、人际交往等方面作深入细致地了解和分析,掌握详实的第一手信息和资料,进而制订出适本班学生年龄特点和班情的系列管理方案,再配之切实可行的活动系列进行教育,从而实现管理的阶段化、程序化、层次化和有效化。
三、优在探求管理策略。
管理是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班级管理如同教学创新一样,应是“越理越顺”。究竟怎样才能实现管理的最大效益呢?我以为班主任应努力从多方面、多角度入手,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探求管理策略,优化管理手段,提升管理水平。一是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学习成功管理者的方法、经验等。通过学习,更好地把握教育的新政策、新理论、新思维、新信息,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素养,为更好地投入管理过程而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勇于投身实践,积极反思、总结、提高管理策略。通过实践,班主任要有效地摸索新方法、积累新经验、开拓新领域、创造新特色,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只有不断地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质量才能得到真实提高。
有人说,真正的高手在出招之前,对手已经感觉到了杀气。最厉害的招数不是用剑杀人,而是用剑气杀人!这句话告诉了我们无形胜有形的道理!延伸到班级管理上,指的是没有痕迹的管理智慧才是最高的智慧。一种管理策略即使再高明,如果固守不化,效果都是有限的。只有因时因地因人灵活进行管理,才能游刃有余,超然于众人之上。因此,努力做到“管理无痕”,切实实现“管是为了不管”的最终目的应成为新课程改革条件下的班级管理的至高追求。
宋训杰
14.新课改物理教学反思 篇十四
一、注重教师的角色,构建和谐的课堂我们课堂上不仅教好学生知识,教好学生方法,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会自己去学。
经调查06(7)班普遍有这样的现象:“平时学生不太爱上物理课,平时不主动去思考问题,所以他们平时也没有什么问题可问。他们也习惯了老师把知识灌给他们,等老师要答案。课堂也很沉闷,因此成绩也出现了这样的结果。”面对事实怎么办?我们知道学生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物理教学中,他们容易使自己的思维方式持续停留在那里,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否进入角色、是否掉队、是否迷路,一旦发现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始终沿着正确的分向有效学习探究,提高学习效率,形成创新理念;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要合理引导、帮助、分析;当学生遇到难点时,要合理点拨,帮助学生突破;当学生出现偏差时,要及时帮助矫正。有时我们更应该走下讲台,到学生学习生活中去,与学生交朋友;放下教师的尊严和傲气,与学生达成平等帮扶关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让课堂充满爱。现代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提倡师生和谐互动,不仅教会学生的认知,而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探究。
二、注重引导组织与爱国主义教育06(9)班他们爱上物理,对物理课堂充满期待。无论课堂上,还是课后他们都想把物理学好。原因是什么呢,
(一)教师的正确引导,
(二)教师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
用学生的话说“是老师使我们想学好物理,不是老师要我们学好物理”。只有学生自己想学了,他才对学习有兴趣,才能表现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才能以顽强毅力去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这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引导学生与爱国主义教育放在第一位。引导与爱国主义教育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我们课本讲到很多的物理学家,牛顿、安培、焦耳等,在教学中我们要介绍其生平及科学探究历程,使学生消除对科学研究的神秘感,拉近与科学家的距离,激励他们把对科学家的崇拜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动力。
三、注重传授知识向获取知识的教学转变曾经在应试教育的大气候下,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都以传授知识为主,少部分教师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等以获得知识为主,但,有时他们被看成误人子弟。
如今,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该要转变这个思想。现代教育要求我们重视学生可持续发展和学习素质的提高,要求发展学生能力,注重学生在学习生活在探究获取知识。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既要重视学习方法的研究探讨,又要重视学生怎样学,用什么方法学,如何才能学得更好。我们应该去做如何促进他们能学的更好。例如:我们神舟七号飞船飞天成功,我们的航天员遨游太空。我们看到他们手上的笔能悬在空中为什么?假如有一天我们地球突然失去重力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学生的答案也许很多,如:石头会悬在空中,我们不能把开水倒入口中,河水不会流动……等等。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充分的想象体现他们的想法,情感等,调动学生积极地去拓展知识面,从而到达自觉去获取知识的效果。
15.诠释新课改,打造高效物理课堂 篇十五
一、理解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起源于二十世纪西方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潮, 当时的学者认为, 教学本身是有一定的效果的, 绝对没有效果的教学是不存在的, 因此, 有效教学实际是高效教学的意思, 是相对于低效而言的。有效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自由发展, 这里包括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基本技能的掌握, 也包含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还包括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事实上, 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并不容易, 不仅要重视老师的教, 还要重视学生的学, 尽力优化教学各个环节, 以学生为中心, 促进他们更快、更好地全面发展。老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 既要重视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培养, 又要重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使学生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 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
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1. 分析学情 , 设计教学的切入点 。在传统的应试教学中, 老师重点考虑如何将知识与技能灌输给学生, 如果灌输得不好, 就多上几节课, 再布置大量的练习。这种教学模式, 没有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新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 老师首先要分析学情, 找准有效教学的切入点。并通过分析, 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知识基础、思维方式, 从而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知识基础进行有效对接, 引导学生的思维与思维习惯对接, 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的动手技能对接, 这样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比如, 在教学摩擦力的时候, 要考虑初二学生的物理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比较缺乏, 要重视直观教学, 因为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处于发展之中。要采用直观教学, 然后引导学生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进行猜测, 再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2.优化教学内容。新课程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老师不是教书匠, 不能做教材的奴隶, 而应该将教材看成一种教学资源, 而不是全部。老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应该围绕“三维一体”的教学目的, 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的处理, 需要补充的就补充, 需要改变顺序的就改变。总之,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 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从而促进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比如在教学摩擦力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探究科学的积极性, 可以补充一个小实验:让学生利用筷子提起水杯;在教学惯性时, 可以增加做一个鸡蛋落入水杯的小实验, 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及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3.优化教学方式。在传统的应试教学中 , 老师很少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 总是过于看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这样的教学方式, 很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更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改大力倡导探究式教学, 要从根本上改变过于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的注入式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式, 就是要以学生为本, 改变单一的、让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 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式教学法, 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都得到更好的培养。要让学生掌握知识不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唯一, 也不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 而让学生获得发展, 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得到发展, 这些才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 也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比如, 在教学机械效率部分内容的时候, 如果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也许老师只要花10几分钟就能向学生解释什么叫有用功, 什么叫额外功, 什么叫机械效率, 甚至可以让学生直接套用公式解决一些计算题, 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没有得到培养。如果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则学生不仅能掌握相应的知识、公式, 还能解决思考如何采取措施提高机械的效率, 这样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都能得到更好的培养, 同时也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使他们进入社会后懂得如何与人相处, 便于发扬团队精神。
4.优化评价策措施。教学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是否积极, 而不能只看结果。学生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的时候, 自己最清楚是否尽力了, 同学也看得比较清楚, 而指导老师可能无法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因此, 教学评价应该是多元化的, 可以由学生自己, 也可以由同学进行, 不能只由老师评价, 新课程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激励学生更刻苦地钻研、探索, 而不是只看学习的结果。
总之, 要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要理解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然后才能针对学生的情况, 以及老师手中所掌握的教学资源, 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老师要围绕“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及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确保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获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志强.新课标下初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科教新报 (教育科研) , 2011.
16.高一物理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十六
一、课堂学习氛围的营造
课堂学习氛围的营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老师,我们深知,词汇的学习是一个枯燥的过程,那为什么不能通过大胆尝试找到一种契合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进行自我突破和训练呢?学生是独立的人,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声读出单词,拼写并落实到笔头上,面向所用同学大声领读。如果出现错误,本组成员,或其他组成员给予校音。教师对重点词汇、短语进行分组探讨研究,给予时间进行自主学习,给定需要完成的任务。鼓励学生大声地朗读重点单词并背诵,促进学生相互纠错、相互鼓励、体验成功感,新课改提倡因材施教。对于学困生,上课时注意力往往不够集中,采用精讲多练的方式可以使他们战胜自卑、懦弱的心理,同时,通过PPT的方式间隔几秒出现单词在屏幕上,让学生以接龙的方式去说可以锻炼他们的口语能力。通过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的欲望,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反应等做出客观、公正、诚恳的评价。同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的前提,一方面要让学生信赖自己,另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所在。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二、教师“教”的过程
很多英语教师在词汇授课时,为了节省时间不给学生和自己校音和做英汉限时的训练,仅仅强调按照词汇表集中教授单词,采用领读的方式讲解记忆,然后第二天上课进行听写。这样学习方法单一,学生学习枯燥,无法调动其学习英语的兴趣,更别提爱好的培养。事实上,教师未能根据所教授单词的特点,按照词性进行分类,或对比、或构词法,单词的拼写和音标之间建立联系等方式进行授课,导致学生一味地跟读,无法建立知识联系。学习效率非常低。除此之外,很多教師缺乏按照记忆的规律对所学单词进行考查的能力,只是注重一次性的考查,不能够多次反复地进行监督和测试,造成学生瞬时记忆较强,而容易遗忘的后果。甚至对于记单词产生惰性的学生,老师就对学生进行惩罚,让学生写30遍、40遍,只是机械性地抄写,这种方法只会让学生反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对抗情绪,而不是眩晕效应。
三、学生学的过程
新课改最注重的就是学生的学,由于从小学到中学,传统的学习习惯根深蒂固,所以在上高中之后,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遇到生词就查字典,翻参考资料,有的学生向我回馈,做一篇阅读理解花费了大约一个小时的时间,这个学生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边做边查字典。主要体现在过分依赖词典,没有养成主动钻研词汇的习惯,缺少恰当的办法,其次,学生学习词汇方法单一,懒得动脑,不善于思考,解决问题不讲究方法,有的学生买一本词汇小册子,只背单词表,到具体应用的时候,就缺乏理论联系实际,教师作为主导,应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在练中做,教师要起到推动的作用,多鼓励学生自主练习。首先是基础的夯实,词是语音、语义和语法特点三者的统一体,鼓励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别怕出错,要结合音、形、义三者的结合,从语境中掌握重点词的用法。鼓励学生多用英汉双解词典,从词性、可数不可数、单复数、过去式、过去分词、现在分词变化、同义词、词的用法等多方面考虑。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形成较强的英语学习能力。同时加强听、说、读、写的综合练习,扩大词汇量,巩固词汇学习。
四、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组织策略
1.模块重点词汇复习检测
教师按照词汇表,挑出重点的短语和词汇,必要的时候,改成短语填空、翻译句子、词意辨析等练习形式,如练习Tom is a______ to the changing weather soon 。除此之外,“用本模块学过的单词翻译句子”,如:约翰仅仅三天就适应了新学校的生活。(答案:John were accustomed to the new school life within three days.)还有“同意短语辨析”,be used to doing =be accustomed to doing这种形式的复习检测具有更好的知识联系性和综合性。
2.通过大量阅读,提高词汇出现频率,巩固所学单词含义和用法
我们知道,仅仅考一个模块的阅读量是不够的,因此,阅读是一个复习、扩充词汇的手段,对此,在每次完成单词的学习的同时,总是要给学生留两到三篇不同梯度,包含一部分重点所学单词的课外阅读材料,使学生既拓展了知识面,又温习了单词,还提高了阅读速度和技巧。
参考文献:
柴玉凤.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及习得调查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4.
17.对物理新课改的教学反思 篇十七
五里高中 侯佑芸
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改变了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培养目标。
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也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不断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内容改变了过去的„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主要特点有:
1、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保护探索兴趣例如,每章都有精彩的导入,旨在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导入有的浅显易懂、幽默风趣,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物理学习;有的高度概括,从科学技术的现代应用开始,启发学生思考;有的则从身边的生活现象出发,指导学生从不起眼的小事思考物理学的问题;有的导入展示了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产生学习兴趣;有的则从物理学史的角度将学生引入课堂。教材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加强物理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这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就在身边,物理学融进了我们的生活,物理学对社会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同时也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探究,注意从身边现象探索物理规律,注重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兴趣与能力。
2、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物理学核心概念的建立。教材继承了我国物理教材的优势,强调教材的科学性,严谨性,注重教材知识结构的逻辑性,循序渐进,注重内容表述言简意赅、条理分明、深入浅出。充分体现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目标。
3、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注重培养物理实验、科学探究能力教材体现于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从整体结构上为学生的自主发展留下了空间,非常注重学生实验、演示实验、有趣的小实验和低成本实验的引入,这不仅让学生们学到物理知识,而且还让他们经历一些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由此看出,物理新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现代科学知识发展的日新月异,教师不可能在学校教育时间里,把物理学的事实和原理都传授给学生.但是让学生理解了科学的过程,就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依靠自己主动获取科学知识。
新课改前,我校早已积极地提倡“启发式”教学,坚决地废除“满堂灌”,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学习成绩的提高只能代表学生“获得到了更多的知识”,意味着这批学生将来会比较顺利地步入大学的殿堂。但是这些学生离开学校、离开了老师的怀抱,究竟有多大的能耐?他们能否在人类科技的激烈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我们的教育真的成功了吗?真的无可挑剔了吗?笔者经过反复的学习和论证,深深地体会到,教学成绩只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这一维目标。让学生动起来,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人,这才是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物理学是一门丰富多彩的自然科学,物理定律的发现过程就是科学探究 的过程,如果教师能够精心策划好每节课,适时地渗透科学探究的理念,就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变被动为主动,积极热情地投入到这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这正是新课教的初衷和目标。
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丰富物理专业知识,要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18.高一化学教学反思感受新课改 篇十八
高中化学教学进行新课改已经一段时间,面对新课改,笔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使出浑身解数进行着新课改的模式进行授课,通过一学期以来都感受颇深。现就笔者本期以来的教学工作作以下反思:
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努力更新教育观念。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中,教师应调整角色的变化,我认为新课改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园丁而是泥土,学生是鲜花、小草。
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充分利用新课改提供的自主创造空间。
三、实现教学目标多元化,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应时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避免走只重视“知识与技能”单一目标的老路。在备课时要设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四、全面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在教学时,要努力学习课程标准,严格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和教学要求,克服传统惯性和“一步到位”的思想,不要随意提高难度。比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于“离子反应”,要求学生知道溶液中离子的来源(电解质的电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及简单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对于“氧化还原反应”,要求知道有电子转移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课程标准中有些知识的教学要求,在教科书中不
是在首次出现时一下子达到的,而是通过内容的延续逐步完成。
五、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也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教科书中设计了许多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的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能力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19.新课改后物理教学方法探讨 篇十九
一、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物理学习特点
初中是由小学向高中过渡的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也由少年期向青春期过渡,这个阶段的学生可塑性大,既是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最佳时期,又是为今后发展创造条件的重要时期。
随着身体外形的变化,初中生开始产生了成人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和现成的结论,但由于还不成熟,因此容易固执和偏激。
在学习心理方面,初中生的观察、记忆、逻辑思维等能力进一步发展,他们能够在观察中注意到事物的细微处,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的能力和抽象地表达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初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们好奇、爱问、好动,喜欢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希望将对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所得的系统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希望对日常生活和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做出理论性的解释。他们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敏感,不保守,喜欢进行奇特的幻想,在许多方面都有创新的见解。而物理教学的特色是实验,动手与动脑并举,与生产实际和生活联系密切,这正好迎合初中生的学习特点。当初中生刚接触物理时,会接触到感兴趣的内容,在心理或生理上就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特别是学生刚拿到物理新课本时,总是爱不释手地翻来覆去浏览,急于想认识这一新学科中到底有什么奇幻的奥秘在里面。这种积极的心理倾向就是朦胧兴趣的开始。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学生非常迫切地想学习和掌握这门学科的知识。在自己动手做完一个物理实验时,他们会兴奋地感觉自己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充满了自信和满足感。这时教师就应该把握契机,把这种积极的心理倾向转化成一种积极探索的真正动机。
虽然初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所增强,能够较长时间地专注于一件事物,但是很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不能长期维持,教师和家长的管理稍有松弛,就会无法自制,把学业抛至脑后,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的改变,网络、电脑游戏、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乃至有些不健康的读物,以及现在的手机文化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成为影响学习的要素。有些学生自制能力相对较差,还会沉迷其中不可自拔,严重影响学习。总体来看,初中生还处正在盲目和依托和主动并存的年龄。我们在物理教学中要注重经常帮助他们清扫干扰,指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明确学习的目标,使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得以稳定。
二、新课程下物理教师应该如何“教”
课堂是教师的生命力所在地,也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学生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品味物理,教师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全面协调地发展,给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和谐的发展空间。这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的必然选择。物理教师如何教呢?如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新课程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细致地探讨和研究。
1. 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学术水平。
时代要求物理教师除了具有真善美的心灵,坚持公正和热爱教育的责任感外,还应注意自身的知识结构与专业素质的完善,具有丰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还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得心应手地进行教学,做一个“专才”。同时,还必须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如懂得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以及富于时代特点的思想信息和科技信息,从而达到既融会贯通本专业知识,又广泛涉猎其他学科领域,扩大知识视野,努力做一个“全才”,成为学生心目中知识渊博、多才多艺的老师,这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2. 努力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任何学科的教学,要想取得较佳的教学效果,都离不开好的课堂环境。对于内容比较抽象、枯燥的物理课来说,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尤显重要。课堂情境的创设者是教师,一堂课上得如何,与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步骤、方法,以及创设的课堂情境有很大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想方设法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做一种自我需要,主动地发现问题,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将教师的教学目标变成学生的学习目标,并在师生双向的交流过程中水到渠成地实现。我们的课堂要让学生的心情激荡,使他们感到物理学知识神圣,有魅力和诗意,这样他们才能在愉快的氛围和环境中,迸发激情,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意愿。创设教学情境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但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
3. 多鼓励,让学生在欢乐中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即后进生,我们要更加关心、体贴他们。平时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的差异,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并进行一些特殊测验,例如: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给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意识到只要自己努力,学习成绩就会提高,同时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爱学习物理。
4. 分组学习,提高主动性和自觉性。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把本班同学进行分组,每个小组里的成员由优秀、中等、相对成绩差的三个同学组成,每一组设一个小组长,在教师的引导下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这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合作与交流营造了一种学生迫切提出问题,参与解决问题的氛围。在实验和学习中,同学们相互帮助,相互督促,成绩优秀的同学更加努力,中等的同学想向优秀的同学靠拢,学习较差的同学也能在其他同学的帮助和督促下自觉地学习,各层次学生均提高了物理学习成绩。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知识技能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在物理教学中采用这种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我们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是学生的朋友,也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点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达到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清风垣.新课程下教师提炼自身素养的有效策略.中学教学, 2011.
[2][3]张翠.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效率.新课程 (中学) , 2011.
[4]张小红.中学物理教学与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科技创新导报, 2007.
[5]姚大池.浅谈新课程下教师职业角色的基本定位及素养结构的理解, 新思考,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