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职院校设计色彩教学的思考及其改革

2024-06-26

试论高职院校设计色彩教学的思考及其改革(精选4篇)

1.试论高职院校设计色彩教学的思考及其改革 篇一

摘要:如何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高职教育中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重要作用,必须明确其目标定位,改革其课程模式,充分体现职教特色,走出一条高职语文课程的生存之路、必由之路和发展之路。

关键词:高职;语文;课程改革

高职语文课程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体系中有无位置、处于怎样的位置、在一定的位置上应发挥怎样的作用,是在进行高职教育宏观研究和各专业教学计划制定中必然要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每一次课程改革,这个承载着以传授人文知识和语言文化实用工具为主的语文课程,课程计划难免压缩。客观地说,除了当前急功近利的浮躁思想也突出地反映在高职院校之外,也与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相关。

1.找准定位——高职语文课程的生存之路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的语文课程与普通高校一样是《大学语文》。那么,高职《大学语文》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对培养高职人才有何作用?它与普通高校的《大学语文》有何区别?这是高职课程改革者和语文课程教育者首先应该深思的问题。

高职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要求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一上岗就能顶岗。高职教育的所有课程设置都应该以就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公共基础课之一的高职语文课程当然也不例外。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不仅需要懂得专业的生产操作能力,还需要一定的组织能力,即善于将技术意图转化为物质实体,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且组织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而不只是一台具有专业技能的工作机器。

因此,作为基础课的语文课程应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其背景,以学生的实际状况为其基础,以社会的需要为其归宿。这种目标定位,与高职教育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知识传授目标相吻合。这种“必需”、“够用”,在语文课程可以理解为:相关专业文体的写作能力;完整的思想口头表达能力,一定的文学阅读与欣赏能力,普通话达标。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能说会写。要达到这个目标,就目前的一本教材、一种课型、一种教法的课程模式是很难实现的,必须对这种传统的课程模式进行深入的变革。

2.改革课程——高职语文课程的必由之路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只开设一学期,一周四节。仅凭这有限的课时数,要提高教学效率、保证课程质量,就必须改革现有的通用的语文课程模式,突出其实用性、应用性和针对性。

高职语文课程一般采用的是大专教学计划,有的是在大学本科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压缩。即便采用的是高职统编教材,教材的内容和体式也没有大的改变。就我院所采用的高职统编《大学语文》教材中,有32篇古文,占全部篇幅的46%。所选课文与中学课本重复的竞有20篇,占全部篇幅的28%。这既不能体现高职特色,又与当前学生群体的具体情况有违。笔者认为高职语文课程应当遵循高职培养目标,以“高质、强能、实用”为前提,以“必需和够用”为目标,重新编写教学计划,改革课程模式。采用模块化课程,按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两大功用将语文课程大致分为五大模块:实用口才、实用文体写作、书法、文学欣赏、中外文化。前两块作为必修课,集中时问系统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训练。

必修课可结合专业特点,以培养实用技能为主旨,开设诸如《商务文书写作》、《广告文案》、《毕业论文写作》、《普通话》、《演讲与口才》,《辩论的技巧与艺术》等课程;后三块作为选修课,供学有余力或感兴趣的学生自由选择;选修课以培养学生情感、创造性思维为主旨,结合学校特色、教师专长、课程资源优势等具体条件,开设《书法的魅力》、《我读经典文学作品》、《我爱电影》、《我爱博客》等课程。既突出了职业教育的务实性,又兼顾了语文的陶情养性的功能。无论哪一个模块,可采用不同的课程范型,以实用技能为主的课程,可采取训练中心课程,以培养专项能力为主要目标。课程内容以“技能训练”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深化运用”的形式,促进学生深入掌握必要的应用理论知识和知识运用能力。人文素养类的课程可采取体验中心课程、活动中心课程,采用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等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操,增强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3.凸现特色——高职语文课程的发展之路

职业知识素质和职业技术能力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两大目标。作为高职教育基础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语文要凸现课程特色,就必须紧紧围绕“能说会写”这个能力培养目标,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特色,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以学生和职业的需求为根本,切实增强高职生的语文知识应用能力,为高职生的顺利就业服务。

(1)改革传统教法目前,大多数高职语文课堂仍以“讲授法”为主。这显然不利于实现“能说会写”这种实践性很强的高职语文课程目标。高职语文课程应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首先,多上活动课,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如实用口才类课程可以采取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方式,将课程内容由易到难分成几个训练环节。从最基础的朗诵、自我介绍、互相推荐、见闻陈述逐渐过渡到即席发言、即兴演讲、节目主持、专题辩论和表演课本剧之类的训练,使学生“讲述见闻言之有物、说明事理言之有序、发表看法言之有理”。其次,充分体现语文与各行各业的关联及其实用性。在教学上,强调不同专业确立不同的教学重点。譬如:管理类专业,就要把“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作为训练的重点;服务营销类专业应注重“一副好口才”的训练,同时又不忽略应用文的写作;对于工程技术类专业应着重科技论文的写作,同时拓宽他们的专业知识面。如《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汽车美容技术》等专业应适当增加工程美学知识,不仅能强化专业知识,又能体现出语文的美育功能。第三,结合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语文教学必须注重与现实生活、实践活动相联系,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如让信息类专业的学生综合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语文课文内容制作别出心裁的课件;让汽车营销类专业学生为某种品牌的汽车策划一个广告文案或进行市场调查写出调查报告;让工程技术类专业学生就某项专业知识问题整理一篇小论文等。总之,与现实相联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改革传统的考试考核方式根据所确立的高职语文课程“能说会写”的主要目标,辅之以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应建立相应的能力培养和考核评价体系。首先,采取多元化原则。即采用多种考核形式,打破传统单一的考试方法,对不同的课程采取不同的能力考核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能力。如《实用口才》课程考核,可以准备一个或几个话题,让学生进行一次辩论比赛,以在整个活动中的表现作为考核的依据。从查找资料开始到活动结束,整个过程包含的工作量较大,各小组内部成员有分工、有协作,组之间有竞争、有压力。既有目的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又培养了合作能力、创造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对着重“写”的课程,以小型课题研究方式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综合运用。课题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和技能项目尽可能全面、尽可能与专业紧密联系,让学生在进行课题研究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其次是动态性和综合性原则。注重过程考核,将学生平时书面作业、作文周记、阅读笔记、课堂讨论、演讲、课外社团活动、参赛获奖等均作为语文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由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同学、学生本人一起来评定,把学生自觉引导到语文课程能力培养目标上来,达到评价标准与课程目标的一致。

(3)采用特色教材针对改革的课程模式,选取相应的教材。同时鼓励教师收集相关资料,根据课程特点,编写不同课型范式的讲义。突出高职语文教材的实用性、科学性和易学性。教材特色不仅体现在内容上,也体现在形式上。既应有传统的纸质印刷出版物,也应有新兴的电子教材。口语交际能力训练及写作指导练习和相关知识拓展等都应包括在内。总之,应提供给学生的是一个方便易学的全方位多媒体视听感受的学习包。

高职语文课程的去留与否、发展与否,关键在于语文课程本身如何跟随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脚步,找准自身定位,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将特定的人文关怀与特定的工具性很好地有机融合,兼容并蓄、因势利导、灵活多样,走出一条高职语文教育的特色之路。

2.试论高职院校设计色彩教学的思考及其改革 篇二

1 扬弃传统色彩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色彩教学中经常会以经验技法为主进行教学,通过临摹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对各种颜料的认识,消耗了很长的时间,却没有重视到学生自主的去对色彩观察、思考和创新思维方面的训练,更别说是培养色彩的设计意识。一味的追求画面模仿的精美表现缺乏,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被忽视了,对色彩运用的自觉感知和思考过程根本没有机会体验。课程结束后,学生还是停留在模仿表现层面,没有办法直接将理论转变到实际的色彩设计创作中去,并且存在大量的色彩关系的规律性问题,为日后的专业设计定下了基础不扎实的隐患。因此,现代设计色彩教学中,应该抛弃那种不实际的教学模式,重新思考如何使高职高专院校的设计色彩课程的设置与教学适应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需求,如何使设计色彩教学课堂氛围营造出生动而具有时代活力的气息、如何使基础理论对专业设计起到过渡与铺垫的作用,培养出学生扎实的基本功。

2 教材选取需要结合学生实际特点

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选取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是必要的。曾经的设计色彩教学过程中,有过选择雷同于本科院校教材的经历,结果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那种过于传统的学院派教学模式根本就没有办法产生理想的教学成果。课程结束后,学生们还是完全依赖于去模仿,套用,甚至是直接搬来别人的东西,没有自己的任何创造性思维表现,出现了作业完全一致的尴尬局面。可见,一本好的教材,对老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教材仅仅只作为参考工具的形式存在。因此,教材选择需要充分考虑适用学生特点。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讲,所要达到的最终培养目标便是专业技术型人才,使其充分的具备创造性和自主思考能力是重要的教学任务。

对于上述观点的陈述,接下来有一实例进行验证。本学期所带班级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计色彩是大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为了很好的向没有任何设计意识的新生灌输创造性设计思维的锻炼方式,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寻求最恰当的引导模式。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发现了一本和自己的想法贴切的教材,那就是由林家阳编著的《设计色彩教学》,美中不足的是这是一本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类的专业指导教材,不是专门的高职高专教材。不过,我所欣赏的是教材编写中出现的课堂内容呈现,非常的直观,让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灵感。课程内容总体规划从理论到方法到应用,章节理论都配有一定的训练,并且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专业的递进式安排,完全不是拘泥于一味的模仿中,打破了传统的教材编排模式。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细致深动的经历了循序渐进的过程体验。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本教材,也经过了自己的取舍、归纳、拓展式梳理,并且还借助了网络多媒体系统从多方位讲解一个知识点,提高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氛围和教学效果。

3 多元化主题设计训练,增强审美、设计意识

色彩是一切视觉因素中最具冲击力影响力的因素。研究色彩的对比规律,是色彩得知色彩效果增加的主要依据。运用各种对比形式,可以营造出无穷无尽优美的色调,不同的色相、明度、纯度对比,相互交错,协调,形成各具特色的理想呈现,为观众提供了感官愉悦感。设计色彩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和设计意识,常用的方法便是根据教材的要求,从认识色彩到了解色彩的属性到掌握它们的调和方法等着手,试图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受,确实是起到一定的审美意识。但在引导学生去体会好的色彩以及配色能力的创意性设计意识培养上却大打折扣。这是因为在整个过程中,都是在临摹别人的成果,学生的主动性未能发挥作用,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行为也不足。现代教学过程中,应该完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师只顾讲授、学生只顾听取”的单调性过程,实现了教与学的交流与融合过程。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将课堂的知识结构组织为以下步骤:

1)章节理论知识点讲授。

利用多媒体和幻灯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欣赏并分析大量中外优秀的作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对色彩的直观感受。

2)运用适当的多元化主题设计训练。

主题由教师提出,内容涉及自然、社会等各领域,扩展学生的视野,避免了学生个人的经验局限性。教师作为引导者,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中,自己去领悟对象,抓住对象给自己的直观感受,并通过深入思考、分析出内在的色彩关系。运用联想、想象等思维方式,发挥创造性思维获得个性的色彩表达。

3)成果展示。

学生之间互相评析,老师最后总结评析。师生共同研究通过点评、讨论,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对好的创意和方法予以肯定,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相互促进的过程。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以学促学。构建出“求异、探索、协同、竞争”的共振互动氛围。

实践证明,项目化教学,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充满趣味和挑战的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思路活跃性,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4结语

《设计色彩》课程的探索与思考正在进行中,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对于还是年轻教师的我来讲,要想培养出具备良好创新精神和审美观念的学生,必须不断充电,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专业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从而适应更高层次教育发展的需要。

摘要:结合目前社会的应用需求和精神消费要求,针对高职高专《设计色彩》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通过对设计色彩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改革措施,包括根据学生实际特点选取教材和开展多元化主题设计训练两方面,以期指导实践。

关键词:设计色彩,教学模式,教材,多元化主题设计

参考文献

[1]刘行行.对《室内设计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科技信息(职教与成教),2010(2):20-28.

[2]申红.浅析色彩构成课程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科教论坛),2009(5):30-32.

3.试论高职院校设计色彩教学的思考及其改革 篇三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色彩构成;产学研;设计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8.5

这几年很多学院都开设了设计专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我们的教育事业也要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所以对现代设计教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色彩构成是一门所有设计专业都要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对学生来说是培养设计思维和发掘学生创造潜力的重要手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很多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对色彩构成课程体现没有深入研究,还是按照老的教学体系在开设色彩构成这门课,在实践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当务之急是推动高职院校的色彩构成教育改革,探索出适合高职艺术专业院校的色彩构成课,走一条产学研的教学新模式。为我们的高职艺术专业走上和社会经济相适应的道路。

1情况与现状

我们的设计专业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差不多一起开始,所以起步非常晚,比起包豪斯差了几十年,经过近三十年的研究,现在对于构成课程的认识有了很大进步,虽然对于色彩构成课程教学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加深,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1)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在校学习三年(其实在校就两年多一点),可是色彩构成课程教学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方案是照般本科教学体系,我也看到过有的新老师,在教学上是按照当年自己老师给他教授的方式在教学我们的高职学生,没有形成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教育模式;2)有的老师十年如一日的教学,在色彩构成课程教学中忽视了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追求造型和技术;3)课程结构和知识没有更新欠优化,不注重课程结构的延续性及个环节的联系关系。

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现在有很多的民办高职院校,应为规模的大小与基础发展状况不一样,对于艺术专业办学理念理解和认识也不一样,色彩构成这门课程因此,在教学观念和课程内容设置上呈现出主观人为的差别性。例如有些院校认为设计色彩课程和色彩构成课程在内容上有重复性,所以把设计色彩课程当成色彩构成课程进行教学,从而影响学生对于设计色彩的正确理解。

(2)有的院校为了让老师有课上,让学生满意就把三大构成分成三个独立课程平行开课,课程没有前后联系和交叉学习。就会出现很多问题,首先学生在色彩构成练习中没有对形的考虑,更不知道形、色之间的关系,甚至直接照搬书本上的图形,使得平面构成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没有价值,学生思维得不到很好的开发,从而影响在色彩构成中形色两者的设计关系。而立体构成课程虽然学生也能做出相应的作业,但是没有真正形成立体空间思维,实际意义不大,以至于不能为以后课程进行很好的联系。

(3)在课堂教学上,民办高职院校在进行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时,学校要求用多媒体讲授和课堂训练结合,多媒体进行理论讲授有直观优势,但如果只用这种教学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意义不大,讲授理论的过程是学生在下面听,此过程相当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构成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课程,在上构成课的过程中不仅要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还要使学生学会面对各种信息如何选择、整合知识的方法。因此,构成课程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使学生在达到目的结果的前提下,注重体验过程,这样才能使课程教学得以更加完善。

2对民办高职院校色彩构成课程改革的思考

(1)学习先进的教学,加强民办院校之间的交流,加深对三大构成的课程的理解,并针对我们民办学校的学生和社会现状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转变教风观念,推行产学研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作为艺术的基础训练,色彩构成着重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和设计艺术创造能力,通过对色彩的认识、感觉、审美和表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使学生能在实践中发现美、创造美,为今后设计意图的表达奠定良好的基础。

(2)对于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少,所以高职院校在对三大构成课程安排上更要合理化。教学目标定位要准确,与高职院校学生实际情况相符;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要精简,突出重点并及时更新,使教学内容具有先进性、科学性以及前瞻性。(3)转变教学方法,贯彻“产学研”的精神,正确引导。民办高职艺术院校学生个性和问题突出鲜明,注重知识的直接可利用性,我们应把握好这些因素,将学生的个性特点、专业兴趣与行业职业的需求有机结合。色彩构成课程重在学生对于学习的过程体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应充分利用教学方法的多元化。色彩构成课程改革的宗旨就是寻找一种使色彩构成教学符合民办高职院校特点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陈铭.高职院校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黑河学刊,2011(08).

[2] 時晓楠.浅析高职院校色彩构成教学改革[J].大众文艺,2010(18).

4.试论高职院校设计色彩教学的思考及其改革 篇四

一、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学现状

我国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起步比较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于精神生活的要求也发生了改变,精神上的需求越来越多,这对于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层次也越来越高,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体系,一些高等院校拥有了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较高的学科建设水平,培养出了大量的设计人才。虽然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部分院校参考国外的艺术设计教育设置教学内容,没有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导致教学内容比较老套,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一些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方式和观念比较陈旧,没有充分认识到艺术设计教育的本质,导致一些艺术设计课程设置不合理,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一些院校的教师是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他们的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但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也比较陈旧。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模式陈旧直接导致院校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一些新开设专业的培养目标流于形式,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毕业生的竞争力不强。高等院校必须调整艺术设计的教育教学模式,同时根据社会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培养学生,这样才能提升艺术设计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建议

1.课题的选择

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的核心内容是课题,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内容决定整个教学过程能否成功,同时它也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在课题的选择上,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练习,另一种是项目,教师要在备课时决定具体课题。教师选择的课题必须符合教学大纲要求,难易程度也要在教学大纲范围之内。课题评价标准要明确,要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方向,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实践。此外,课题评价标准要符合实际情况、科学可行且具有创新性。艺术设计教育的课题设计对于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设计实践能力和较高的科研水平,并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还要关注社会生活,能够发现生活细节的变化,带领学生寻找新灵感和新事物,使学生的艺术设计水平得到提高。

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若想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设计好课堂练习内容。教师需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课堂练习内容,课堂练习内容要具有有效性和针对性,重视学生审美能力和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需要掌握好评价和对比的尺度,要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制订不同的练习计划,使课堂练习能够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明确自身的优点和缺点,让学生能够扬长避短,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建立创新型课程体系

教育改革的基础就是创造能力,创造性思维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合理的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设置。我国一些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内容设置借鉴国外的经验,没有意识到中西方艺术文化的差异,导致其艺术设计教育并不符合国内的实际情况。所以,高等院校必须调整艺术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确定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明确办学理念和目标,再根据办学理念和目标形成的知识结构建立课程体系,创造出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高等院校艺术设计课程要具有适应性,并将学习范围扩大到校外,使学生能够面向社会发展自身,成为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结语艺术设计教育决定了我国艺术设计行业未来的发展,而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只有采用科学、合理的措施改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体制,才能培养出满足现代化社会需求、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设计人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振中,胡晓芳.新教改形势下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特色化发展方向的探索.美与时代(上),(6).

上一篇:采蘑菇叙事作文400字下一篇:百度新员工培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