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文化建设方案(精选9篇)
1.人口文化建设方案 篇一
**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人口文化宣传工作实施方案
为了大力宣传改革开放30年以来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倡导科学、进步的婚育观念,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营造以人为本,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舆论环境,深入推进全县人口文化宣传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两个“决定”,强化“宣传教育为先导”的人口计生长效工作机制,突出特色、以人为本、优化载体、创新内容,创造性的推进全县人口文化建设和婚育文明创建活动,广泛传播婚育新风,引导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和行为,为实现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全县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
二、组织机构
为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成立人口文化宣传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副局长和协会秘书长担任,成员分别由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各科室站长和各乡镇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分管副局长任办公室主任。
三、工作要点
(一)加大公益宣传力度。以“婚育新风进万家”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各乡镇新农村示范点开辟生育文化橱窗;与县信息中心以及政务中心联合开设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网站;与县电视台协调在规定时间滚动播出《婚育天地》电视专栏;人口文化宣传广场和计划生育宣传服务中心户,集中清理、规范、更新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标语。不断创新入户宣传形式,更换入户宣传内容,通过上门服务,发放明星家庭照片、药具包,赠送宣传折页、纸杯、计生扑克牌、门帘、宣传画、环保手提袋等,使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生殖健康、优生优育等知识不断深入人心。把新农村建设与创建星级计划生育家庭有机结合起来,创建计划生育“少生快富”明星家庭、计划生育“勤劳致富”明星家庭、计划生育“巾帼能人”明星家庭,并将他们的典型事迹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宣传长廊,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教育引导广大育龄群众树立健康、科学、文明、和谐、向上的婚育观念。
(二)开展关爱女孩,关注出生人口性别比主题宣传活动。9月初,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将联合教育局、妇联在全县开展“放飞梦想”女孩才艺大赛活动,开展建立“关爱女孩成才奖”公益幕捐活动。各乡镇(街道办)计生办要进行大宣传、大联合,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广泛宣传科学的人口性别观、先进的民族婚育文化和相关政策法规、生殖健康知识,倡导全社会关爱女孩成长,关注出生人口性别比,共同维系社会性别平等,使此项活动成为推动人口文化宣传月活动、传播新型婚育文化理念的重要载体。
(三)开展社会推进专题活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将在“9.25“活动期间在本县各大市场分别开展进行宣传咨询活动,邀请市县相关媒体和电视台进行专题报道,并由各乡镇编排计划生育文艺节目,走村窜户,巡回宣传演出,同时,各乡镇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推出贴近生活、贴进群众富教于乐的人口文化专题宣传活动,让新型人口文化宣传和服务活动成为人口文化活动的主场,最大限度的发挥人口学校文化阵地作用。
四、具体要求
(一)高度重视,层层倡导。人口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宣传国策是各文化宣传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积极向各级领导宣传和倡导活动意义。同时,要充分发挥人口学校理论阵地作用,推进党员干部人口理论学习,建立科学的人口发展观,全面推进建立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长效管理机制。
(二)强化落实,突出特色。要认真制定工作计划,统筹协调,明确职责,精心组织,做到人员、活动、经费的三落实。要将先进的人口文化与优秀的民族文化相融合,把婚育文明建设与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相融合,把人口文化宣传与
城市文化建设相融合,优化重点,突出特色,提升活动整体效果。
(三)多向联合,社会推进。要本着大宣传、大联合、大发展、出精品、求实效的工作思路,积极加强工、青、妇、教育、文化、宣传、卫生、司法等部门联动配合,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到社区人口文化建设活动中来,丰富社区人口文化载体,形成强大的社会宣传动力和良好氛围。
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2011年4月9日
2.人口文化建设方案 篇二
一、人口文化和生育文化问题的提出
(一) 人口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地位作用
1. 人口文化概念。
简单地说, 是关于人口繁衍的文化。具体地说, 是人类对自身再生产过程中的生育、抚育、养老、婚姻、家庭、迁移等问题的认识, 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 是对人口自身发展、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内在规律的认知和实践的成果。
2. 人口文化内容。
人口文化包括性别文化、婚姻文化、家庭文化、生育文化、养育文化、养老文化等等, 这些文化因素既影响着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及其相互之间的协调, 也影响着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 人口文化变迁。
人口文化的演变伴随着人类生存发展的历史变迁。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时期, 人口文化根植于农耕文化、村落文化、家族文化, 形成了诸如男尊女卑、多子多福、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传宗接代、承继祖业等为代表的传统伦理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习俗, 对封建社会的中国人口增殖乃至经济社会发展都起到了特有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口呈急剧增长态势, 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关于人口问题的一些传统思想认识、观念习俗、政策制度等与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已不相适应, 因此, 迫切需要建设先进人口文化, 从根本上解决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
4. 先进人口文化。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自身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涵, 建设先进人口文化, 着眼于从观念习俗、制度规范等层面, 倡导推进少生优育、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家庭美德、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等等, 促进人口数量、素质、结构自身各要素之间相协调, 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 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建设先进人口文化, 既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和具体实践。
(二) 生育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地位作用
1. 生育文化内涵。
生育文化主要指人们在生育及其相关活动中形成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制度规范、行为方式等。生育是影响人口自身发展的核心要素, 生育文化是人口文化的核心内容, 婚育观念是生育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生育文化因其产生的背景、核心价值观不同, 可以分为传统生育文化、新型生育文化。
2. 传统生育文化。
主要是以传统小农经济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基础, 以农耕文化、村落文化、家族文化为背景形成的。它以早婚早育、多子多福、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传统婚育观念为核心, 形成了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社会习俗和典章制度。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男尊女卑的等级秩序、传统家庭的孝道、聚族而居的宗族村落, 形成了最具典型意义的传统生育文化。传统生育文化不仅曾经对发展农耕经济、维护封建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且对乡风民俗、社会舆论、家庭观念以及人们的生育行为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并有着强大的惯性作用。
3. 新型生育文化。
新型生育文化是以社会化大生产、城市化进程、现代化建设为基础, 以现代工业文明、都市文化为背景而形成的, 它以晚婚晚育、少生优育、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样为价值取向, 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新道德、新风尚、新制度。
4. 新型生育文化的地位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 城乡差距的缩小, 都为新型生育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 几十年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推行, 在婚育领域里掀起了一场移风易俗的思想革命, 加快了传统生育文化向新型生育文化转变的进程, 群众婚育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
总之, 新型生育文化的形成, 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 是一个历史进程。当前中西方国家生育水平的差异, 计划生育工作城乡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的不平衡, 最根本的是婚育观念的差距, 是生育文化的差距。我们必须认识到建设新型生育文化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通过经济、政治、法律、宣传、教育、科技等多种手段综合施治、共同推进。
二、新型生育文化建设的城乡差异
新型生育文化建设是最基本的基层工作、群众工作、思想工作,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建设先进人口文化和新型生育文化, 转变群众传统的婚育观念, 是从文化建设的高度做好人口计生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 城乡发展不平衡
在城市, 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高, 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先进人口文化和新型生育文化占据主导地位, “生男生女都一样”正逐步被人们接受, 人们甚至认为“生个儿子是名气, 生个闺女是福气”。在农村, 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 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没有根本性改变, 加之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 一些重男轻女的婚嫁丧葬习俗比较盛行, 相当一部分人还是遵循传统婚育观念, 还是重男轻女, 讲究传宗接代。
(二) 东西部发展不平衡
造成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有历史的、地理的, 也有工作上的, 但根本上还是文化意识上的问题。东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 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为人口计生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传统文化、村落文化、家族文化发生了重大变革, 形成了以少生为荣、以子女成才为荣、以生活水平提高为荣的新型价值取向和社会风尚。群众婚育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对实行计划生育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 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从众心理。西部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工业化进程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与东部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受几千年来形成的农耕文化、村落文化、家族文化的影响, 群众早婚早育、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思想还根深蒂固, 多数群众还是一种落后的攀比心理, 不仅影响人口计生工作的开展, 也影响经济发展。
(三) 城市生育文化建设要以社区文化建设为切入点
社区文化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条件下社区成员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 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社区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公众制度、文化环境等等, 其中, 价值观是社区文化的核心。要将新型生育文化建设纳入社区文化建设, 以社区文化活动为载体, 大力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 促进社区居民形成有利于落实基本国策、有利于子女成才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 不断提高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 构建以现代婚育观念为重要内容的社区价值观。同时, 要把人口计生工作融入城市社会管理创新的大格局, 明确责任主体, 不断强化社区、单位的计生管理责任。
(四) 农村生育文化建设要以制定村规民约为主要路径
夯实农村基层基础必须切实把人口计生工作融入新农村建设。制定村规民约是推动农村文化发展、强化基层基础的重要途径。要从文化的层面去认识村规民约的修订工作, 把修订工作看作宣传教育的过程、倡导婚育文明的过程和群众自我教育的过程, 克服把修订工作仅看作是一项工作任务的思想。在修订中,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中心, 以破除旧观念、改革旧风俗、促进男女平等为主线, 促进宣传教育、移风易俗和新型生育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促进鼓励与制约并举、政府与集体经济互动、民生普惠与计生优惠相衔接的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的落实和健全完善;促进村居基础建设, 提高管理服务水平。要发挥计生协会网络优势, 在村规民约的起草、讨论等各环节中, 动员群众广泛参与, 逐条逐款征求群众意见, 把修订过程切实变成深化宣传教育、变革思想观念的文化建设过程。
三、依托人口文化载体, 推进新型生育文化建设
(一) 依托规范化服务站建设, 净化新型生育文化环境
为做好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需要不断加大财政投入, 全面加强山东省各地县、乡两级及所辖的社区、村三级生育文化宣传阵地建设。一是按照“高起点、全方位、高质量”的原则, 依据国家和山东省规范化服务站和县“六统一” (环境建设统一、形象标示统一、人员配备统一、科室设置统一、设备配备统一、用房面积统一) 标准要求, 建立以服务站为依托的人口文化阵地。在站内设置计生政策法律法规、工作服务流程等宣传知识版面, 进行服务公开和接受群众监督。在室内设置计划生育、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保健和温馨用语。综合服务大厅、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咨询室、人口学校、宣教室、电子化教学设备齐全, 真正为育龄群众搭建起了功能完备、设施优良的人口文化宣传服务大平台。二是依托社区建设, 把新型生育文化建设融入其中, 以社区建设为契机, 实施“一名高素质的计生网长, 一处高标准的计划生育办公场所、一个高标准宣传教育阵地”的“三个一”工程, 从而形成社区生育文化有人抓、社区文化活动有场所、社区宣传教育有内容的生育文化管理体系。三是依托新农村建设, 规范生育文化宣传阵地和内容。在各社区、村积极开展“五个一”即:“一个人口文化宣传栏、一个人口计生公开栏、一条计划生育宣传街、一个人口文化书屋、一个人口文化大院”创建活动, 使新型生育文化无处不在, 让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使他们很自然地置身于浓厚的人口文化宣传舆论氛围中。
(二) 依托计划生育优质服务, 打造新型生育文化平台
群众的需求就是服务的方向, 群众的满意就是服务的宗旨。山东省紧紧抓住广大群众渴求知识、期盼健康幸福的心理, 围绕“需”字搞服务。一是在各村深入开展温馨服务“五到家”活动, 一是发放“一袋”, 送婚育知识到家。将装有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知识和建设文明幸福家庭、国情国策、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保健等知识内容的宣传手册送到育龄群众家中。二是计生干部入户, 送咨询服务到家。村专干、育龄妇女小组长入户上门, 面对面解答群众在生产、生活、生育方面的知识需求。三是配备一箱, 送避孕药具到家。乡镇、办事处计生办统一为村 (社区) 配发了药具箱, 村专干在入户发送药具的同时, 面对面解答群众对计划生育、避孕节育等知识的需求。四是技术人员上门, 送技术服务到家。五是开展针对性宣传, 将思想工作做到家。村干部及时与育龄群众见面, 通过算对比帐就、介绍少生快富典型等方式, 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三) 依托优惠政策落实, 促进婚育观念转变
近年来, 全省各级人口计生系统要求, 在“实”字上看成效。全面落实奖励、优惠、优先、扶持、救助和保障“六位一体”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 极大地促进了广大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一是落实奖励政策。全面落实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晚婚晚育费;对自愿放弃二孩生育指标的夫妻, 给予数额不等的一次性奖励。二是落实优惠政策。在农村独生子女在县级范围内中考升高中降低分数录取。三是落实优先政策。对不宜量化指标的民政、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 在发放社会救济金、办理营业执照、税收、贷款等方面, 优先向计生家庭户倾斜。四是落实奖励扶助政策, 截止目前, 已落实奖励扶助对象100多万人, 四是对计生困难家庭、特别困难家庭实施500元至15000元不等的困难救助, 以“少生快富”工程为载体, 积极帮助计生家庭发展经济、改善生活。五是完善保障机制。独生子女父母退休后加发5%退休金、落实独生子女“两全”保险、兴建老年公寓等多种形式, 解决计划生育家庭户的生活困难, 消除生育女孩家庭户后顾之忧。
四、新型生育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效果
1.实现了计划生育工作的“两个”转变。在工作思路上由就计划生育抓计划生育向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的转变;在工作方法上逐步由过去行政命令、被动开展工作到引导人们自觉响应国策号召、少生优生的转变, 这是新型生育文化引导发挥的巨大作用。
2.实现了群众新型生育观念的显著转变。广大群众逐步由“早婚早育、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的旧传统婚育观念向“晚婚晚育、优生优育、男女平等、致富防老”的新型生育观念转变, 全省各地独生子女家庭不仅逐年扩大, 而且主动放弃二胎生育指标的也大有人在。
3.满足了广大育龄群众知识需求。通过多形式的宣传, 将群众的兴奋点转移到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培养教育子女、发家致富奔小康上来, 极大地满足了群众求知、求乐、求富、求健康的需求, 对创造社会和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4.树立了广大计生干部的良好形象。广大计生干部转变工作作风, 深入基层, 以亲情化宣传和服务开展工作, 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增进了干群关系, 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工作形象。
5.进一步促进了全省低生育水平的稳定。通过新型生育文化活动建设活动的开展, 非法生育的比率逐年下降, 平均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在10‰和5‰左右, 人口结构在一定范围内趋向合理。
五、对今后进一步加强新型生育文化建设的思考
转变婚育观念是建设新型生育文化的首要任务和重要内容, 婚育观念的转变程度决定新型生育文化的层次, 一种文化形态只有深深扎根于群众当中, 才能巩固和成熟。促进群众婚育观念的彻底转变, 要以中国特色的先进人口文化引领新型生育文化, 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深化和强化。
1.深化“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 力求宣传面的广泛覆盖。活动中, 要在进的形式、进的途径、进的方法、进的载体方面进行认真的研究商讨, 积极探索进社区、进村庄、进单位、进楼院、进商场、进学校、进家庭、进田间地头、进工厂车间等等, 推行直面宣传、走访谈心、讨论引导等多种形式, 把婚育新风积极地传播、影响、服务到群众当中去, 强化辐射式宣传、渗透式宣传的效应。
2.深化群众自治, 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紧紧围绕贴近群众需求、贴近部门职能、贴近本地实际的原则, 为育龄群众提供生产、生活、生育等多方面的服务, 实现宣传教育、少生优生、转变观念、勤劳致富的良性循环。
3.强化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 构建文明生育“一盘棋”格局。流动人口结构复杂、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重男轻女”、“养儿防老”旧的婚育观念在很多外来人口头脑中根深蒂固。近年来, 从出现的计划外怀孕和生育个案分析情况来看, 多发生在流动人口中。因此, 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 丰富宣传内容和形式, 注重宣传教育方式方法, 寓管理于宣传和服务之中, 让流动人口听得进去、接受得了, 把工作做到心坎上, 对赢得群众支持、避免违法生育行为尤为重要。
4.强化利益导向政策的落实、引导新型婚育观念转变。各级政府还要加大资金投入, 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家庭优先优惠政策, 使群众真正享受到实行计划生育给她们带来的实惠, 解除后顾之忧, 引导、激励群众婚育观念的进一步转变。
参考文献
[1]王秀银.人口控制比较研究[M].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3.
[2]李翰章.人口与计划生育1999年论文集[C].山东新闻出版社, 1999.
[3]张二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评估报告集[M].中国人口出版社, 1999.
[4]杨华.21世纪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对策建议[J].改革与战略, 2002 (06) .
[5]丁传英.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法规汇编[M].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2.
[6]刘成明.人口城镇化的历史与现状之分析及未来构想[J].青海民族研究, 2005 (02) .
[7]于学军.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咨询问答[M].中国人口出版社, 2005.
[8]王军民.山东人口发展战略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
[9]班开庆.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规律探索[M].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6.
[10]白春礼.创新能力建设——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案例[M].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9.
3.人口文化建设方案 篇三
一、什么是新型家庭人口文化
所谓人口文化,是指以崇尚人口、追求和控制人口、稳定低生育水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以倡导、研究、传播、控制、稳定低生育为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和地方风俗文化现象。人口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范畴,是一种与传统文化相承接、与社会发展、基础相契合、与时代背景相适应的人口文化以及先进文化,是对党的指导思想的深化与升华。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行政执法、社会风尚、计划生育制度规章、制度体系等多种存在方式,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于一体,并将新型家庭人口文化理念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反映着人们对新型家庭人口文化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为什么要建设新型家庭人口文化
1.建设新型家庭人口文化的重要性。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28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建立健全发展政策,着力提高家庭服务能力,大力推进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是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人口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基层工作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基础,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乡镇党委政府,要切实承担农村人口文化建设的领导责任。在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计划生育问题始终是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加强农村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对于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村农民旧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切实解决农村计划生育难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建设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可以为镇村建设增强凝聚力。人口文化是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精神之魂和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因。农村文化是农民的家园,只有在农村大力加强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农民的主体作用,以新农村建设的共同目标凝聚人心、鼓舞人心,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家庭新农村打好坚实的基础,形成邻里团结互助、相互尊重,奋发进取的好氛围,从而推动新农村新型家庭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3.建设新型家庭人口文化是镇村建设的强大动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设新型家庭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推进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将新型家庭人口文化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用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观念推动农村农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在提高农民的生育观念,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的思想观和科学文化素质、引导农民走向富裕的同时,实现文化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与制度文明建设。
4.建设农村新型家庭人口文化有利于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党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互相尊重相处的社会。尊重农民的文化与精神追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新型文化,满足农村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产增收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共享丰收成果。
三、建设新型家庭人口文化的重要性
计划生育搞了三十多年以来,我们的计生事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农村人口以及人口文化建设、生育情况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
1.镇计划生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农村人口文化发展缓慢。由于财政投入不足,用于文化事业的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偏低,并且文化投入偏重于城市,导致农村人口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村人口文化建设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
2.文化基础设施陈旧,总量有待提高。由于受财力,物力的限制,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主要集中于居委会以及镇里,当前农民的实际需要仍未得到满足,尽管“十一五”期间国家也安排了预算内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计划生育乡镇服务所、中心所建设,但仍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3.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文化建设举步维艰。由于村里文化工作相对滞后,做出的成绩又很难及时得到肯定,因此,计生专干文化专职积极性不高,干劲不足,大多数村计生专干的工作人员同时兼职其它工作,“种别人的田,荒自己的地”在人口文化活动开展和关心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做得还很不够。目前农村人口文化建设的主角主要还靠镇计生办工作人员,村里几乎没有主角,人口文化工作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不强不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人口文化建设工作积极有效的开展。
4.农村人口文化建设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顺畅的体制与灵活的机制是农村人口文化事业深入有效开展的生机和活力所在,只有体制与机制顺畅灵活了,才能充分发挥各要素资源的最大作用。由于农村人口文化建设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现有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基层服务所单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计生所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下乡补助费得不到保障,为了自身生存,有些计生服务所甚至将所里的第一层门面地出租,或挪作他用,其人口文化功能在逐渐降低。
5.落后、腐朽的文化影响在加深。由于农村人口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文化资源相对匮乏,农村先进人口文化阵地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中难以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当前农村成天赌博成风,某些地方封建落后观念在农村仍然很有市场。对于已经富裕起来的农民,当其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之后,精神需求自然而然随之凸现,如果没有健康的文化去满足他们的需求,不健康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这不仅会严重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和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建设,还会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现。
四、怎样建设新型家庭农村人口文化
1.农村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党委政府要把新型人口文化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财政支出预算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等方面,确保鲤鱼塘镇农村文化建设各项任务的顺利实现。要建立村级人口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村级人口文化单位(村)的评价机制,将服务村里,服务农民作为对文化单位考核的重要内容。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义人口文化占领广大农村阵地,并推动农村人口文化建设的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
2.加大对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农村人口文化建设关系到农村的稳定与繁荣,我们要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好农村人口文化建设工作。贯彻落实好现有文化经济政策的同时,要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调动全社会力量,加大对人口文化建设的投入,财政要统筹规划,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适当提高用于镇和村的比例,保证一定数量的上面转移支付资金用于镇和村的人口文化建设。
3.切实加强新型人口文化队伍,文化阵地和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新型家庭人口文化事业,提高农村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工作水平,最重要的是建设一支庞大、素质较高的人口文化队伍。因此,各级人口文化主管部门要制定农村新型家庭人口文化队伍的培训计划,采取每月到镇计生办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为农村文化工作者提供学习机会,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人口文化工作的需要。落实人口文化机构编制内人员的待遇问题,妥善解决计生办工作人员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要加强对农村艺人的关心、引导和访视管理,充分发挥他们在传承和发展民间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大力推进后进村管理,开展多种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继续组织文化、科技、计生免费普查、卫生“四下乡”活动,传播先进思想,普及科学知识,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切实加强对镇计所、计生办等文化设施建设,为农民进行健康的文娱活动创造必要条件。
4.创新农村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的机制、体制。创新农村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的机制、体制,一是要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村的改革。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建立和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和科学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二是要鼓励社会在政策范围内以各种形式兴办文化实体,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农村人口文化事业。农民既是受益者,也是农村干部文化建设的参与者,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办文化,使农民成为农村人口文化建设的主体。三是要大力加强农村人口文化市场管理,坚决打击传播色情、封建迷信等违法活动,促进农村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5.加强对农村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农村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搞得好坏,镇党委政府及计生办工作人员组织领导是关键。要加大对各村家庭人口文化工作的领导力度,落实有关计生办工作人员的责任。有关工作人员对农村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特别是重点村,要加强专项监督检查。一是镇计生办应定期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农村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工作,并将文化工作各项任务完成情况列入年终村考核之中。二是要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镇都应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计生办都要有一名专门领导负责的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工作。三是在镇计生办的统一领导下,群团组织对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工作能力合作,齐抓共管,并在开展各项活动时,加大文化工作含量,四是要用典型引路,认真总结经验,表扬并推广好的典型,对人口文化工作落后的村,要求其制定整改计划,限期整改。
(作者单位: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鲤鱼塘镇人民政府)
4.人口文化建设方案 篇四
为贯彻落实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提高我镇信息化建设水平,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数据信息。根据《省人口计生委关于推进全员人口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方案》、《x区人口计生委关于推进全员人口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建设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为核心,建立全员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推进《x省人口信息交流平台》使用,提升人口计生业务指导、科学决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二、工作任务
建立全省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全面建设全员人口信息管理系统。
在现有育龄妇女管理系统(WIS)基础上拓展为全员人口管理信息系统。
(一)信息采集
采集对象和内容。本次信息采集核查对象为辖区内现居住人口和本地户籍人口。即:辖区内的所有户籍人口和在本镇有固定居所常住3个月以上的流入人口,包括育龄人口和其他非育龄人口。采集的内容主要是对户主、户内成员、已婚育龄妇女及其配偶等内容的采集。
(二)信息录入
1、信息审核。各村(居)信息采集结束后或信息采集到一定阶段时,由镇组织人员对数据采集进行质量审核,以便及时纠正错误和完善数据,区人口计生委也将随时进行检查指导。
2、信息录入。根据审核过的信息采集登记表,以镇为单位在全省统一的全员人口信息管理软件中进行集中录入。管理软件的如何操作和使用,待省下发软件和经过培训后,区人口计生委再组织计算机操作人员的专门培训。
(三)信息变更维护
1、信息采集数据的保管。录入结束后,《x省全员人口信息登记表》由镇计生办统一保管。不得随意拆分,不得随人员的迁移、流动而拆分。
2、信息变更。采集结束后,各村(居)要负责对辖区内育龄妇女的怀孕、生育、避孕、节育等信息变更及流动人口信息变动填写统一的信息变更报告单,每月上报镇计生办。
3、安全保障。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将《x省全员人口信息登记表》中的个人信息向外界公开;各村(居)要由专人负责《x省全员人口信息收集系统》的应用,注意计算机的安全与维护,防止资料的丢失和泄密,确保信息资源共享数据的安全性。
三、实施步骤
(一)人员培训。(5月10日以前)
镇计生办将按省、市、区要求分别举办村(居)全员人口信息采集登记人员培训和村(居)微机操作员培训。
(二)信息采集。(4月10日至5月31日)
采集全员人口个案信息。一是结合《育龄妇女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WIS)、流动人口等资料,重点摸排流出人口、婚嫁漏管人口、漏登出生人口、死亡未销户人口等信息,进行全员人口摸底登记,采集人口个案信息和户况信息,填写《x省全员人口信息登记表》,做到“村(居)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项不出错”。二是镇政府与派出所协调,采集户籍人口基本信息,即户主姓名、身份证编码、户口性质、民族、与户主关系等家庭户的信息。
(三)信息录入。(6月1日至9月30日)
1、信息导入。区人口计生委将WIS和公安部门人口个案信息导入《x省全员人口信息收集系统》数据库,镇计生办通过《x省全员人口信息收集系统》对WIS和公安人口信息进行比对、整合并加以补充,形成全员人口信息库。
2、信息录入。在公安、WIS信息导入《x省全员人口信息收集系统》后,集中时间进行录入,镇计生办每天上报录入进度,及时上报录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区人口计生委及时进行解决。
3、信息比对筛查。根据信息采集摸底登记和筛查,筛查出有公安户籍而WIS漏管、漏报的人口信息以及WIS已登记上报但公安户籍人口漏登或错登的信息,生成名单分别打印,分发到村(居)进一步核实。
4、信息补充完善。村(居)将户籍与WIS信息比对不一致的每条信息,再内查外调。
对死亡未销户的人口信息,由村(居)集中到派出所予以注销,漏登人口报公安备案,待兑现计生政策后,按公安部门入户要求予以入户;
对嫁出区外漏管人口予以通报,区外嫁入户口未迁入人员,通过国家人口基础信息核查,补充基本信息,对计划生育漏管、漏登人口信息,核清后录入WIS系统;
对流出人口信息进一步细化地址、联系方式,录入全员人口信息系统。
四、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各村(居)要成立全员人口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职责、责任到人。要充分发挥统筹、协商、督办的作用,及时发现和解决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组织全程监督,督查工作进度,指导业务开展。
2、保质保量,夯实责任。各村(居)要将责任夯实到人,对参加信息采集、数据录入等工作的各类人员进行分类培训,使其能熟练掌握信息采集方法,调查统计口径,信息录入和核对的各种要求,奖优罚劣,建立信息质量跟踪制,确保最基础的数据质量。质量标准:按照“村(社区工作站)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项不出错”的原则,确保全员人口信息录入率、主要数据项准确率和完整率达100%。
5.实有人口管理方案1 篇五
为切实加强全办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全覆盖(以下简称“两实全覆盖”)工作,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高全办管理社会效能和服务水平。按照县委、县政府安排,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决定在全办范围内开展“两实全覆盖”管理服务工作,为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特制订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为目标,以服务管理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为主线,以实有人口和实有房屋信息集中核查为重点,以实行居住证制度为载体,创新实有人口管理,初步实现对实有人口的动态服务、管理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高社会服务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二、工作目标
研究建立覆盖实有人口动态服务管理体系,构建“工委领导、办事处负责、社区(村)协同、居民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研究对实有人口实施“四化”管理,做到实有人口“底数清、情况明、信息准、服务好”。即:“均等化待遇”。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研究流动人口融入城镇规划设计、政策导向,以实行居住证为载体,解决流动人口在劳-1-
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入园入学、医疗卫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初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的全覆盖;“人性化管理”。研究建立权责明确、协调统一的境外来华在吴人员服务管理联动机制,逐步实现“申报率、准确率、及时率”三个百分百。推动建立以流入地为主、流出地与流入地协调配合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推行治安管理、宣传防范、依法维权、困难帮扶四个“面对面”工作机制;“网格化管理”。在办事处设立实有人口服务管理中心,在社区(村)设有实有人口管理站,并不断探索搞好流动人口服务家园,推行“66810”工作机制。并按照实有人口居住房屋的200-500套(间)配备一名社区干部作为协管员,引导中心户长和楼长开展日常管理工作。“类别化管教”。对实有人口实行“ABC”分类管理。A类为无违法犯罪记录的45周岁以上人员,作为“一般了解”;B类为16周岁-45周岁无违法犯罪记录的人员,作为纳入视线类;C类为有违法犯罪史的人员,高危人群,吸毒人员及社区戒毒人员,作为重点防控类。主要管理C类人员,采取信息化、专业化、社会化的防控措施进行管理。
三、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办事处成立实有人口和实有房屋全覆盖管理服务专项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维稳办主任同
志兼任。具体负责街道“两实全覆盖”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四、职责分工
(一)社区(村):负责“两实全覆盖”各项工作的具
体实施工作。
(二)城镇派出所:负责规范社会治安管理类信息采集标准,制作采集表格,完善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警用地理信息系统。
(三)综治中心:协调各社区(村)组建实有人口服务管理站和流动人口服务家园,组织开展督导检查和考核工作。
(四)民政站:配合民政部门清理和规范街巷命名,负责街路巷牌及门、楼牌的统一规范、安装、维护和管理工作,同时负责做好外来人口有关优惠政策的兑现和落实工作。
(五)计生站:负责向有关部门提供系统的计生人口信息资料和辖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做好流动人口信息登记工作,为流动人口中已婚育龄妇女提供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技术服务。负责为辖区流动人口中已婚龄妇女免费提供“三查”并为流动人口出具婚育证明。
(六)文化站:负责宣传实有人口、实有房屋信息采集
工作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和工作要求,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七)工、青、妇:负责劳动法律监督,依法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做好流动人口中妇女、青年创业咨询和培训服务。
(八)司法所:负责向有关部门提供刑释解教和矫正人员信息资料加强对刑释解教和矫正人员的帮教工作,依法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
(九)工商所:负责加强辖区流动人口从事个体经营活动,指导房屋中介、职业介绍、物业管理机构服务管理工作。
五、工作措施
一是各社区(村)、站所室队要迅速制定工作方案,按要求配齐专职人口协管员,确保“两实全覆盖”工作进度。
二是开展宣传发动,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各社区(村)、站所室队要及时召开动员大会,部署信息采集各项工作;同时组织开展以“进社区、村组、中心户”为重点的宣传周活动,集中宣传“两实全覆盖”管理服务工作的目的和意义,营造良好氛围。
三是规范地址编码。城镇派出所、民政站等部门要配
合县上相关单位做好清理和规范街、路、巷、村、组名和门、楼牌号,完成登记、造册和上报工作。
四是集中调查核对和采集录入。按照“五个不漏”(即
街村不漏栋、栋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项无差错)的工作要求,逐家逐户的入户调查采集,确保辖区内实有人口、实有房屋相关信息采集率达到98%,采集信息合格率100%。
六、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全面推进“两实全覆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社区(村)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统一组织实施。相关部门要树立大局意识,密切协作配合,根据实有人口、实有房屋信息采集的需要提供相关信息资源,及时通报情况,努力实现信息全收集、事态全掌控、管理全覆盖、服务全方位。
(二)强化督导,狠抓落实。各社区(村)、站所室队根据行动进展情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适时报告专项领导小组,以便领导小组及时深入重点社区(村)、行动不力的地方,加强检查、指导和督办,及时发现薄弱环节和整改突出问题,帮助基层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确保工作实效。
(三)纠错治假,确保质量。各社区(村)要通过扎扎实实的入户调查,将信息质量作为“两实全覆盖”工作的生命线,开展纠错治假和补录完善工作,确保务类信息的质量。在采集和录入的过程中,必须严把信息质量关,对各类明显错误、人为编造等虚假信息,要将信息编号及类别汇总,及时予以纠正。
6.乡镇人口计生户外宣传方案 篇六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28次集
体学习时的讲话精神,营造全乡良好的人口计生宣传环境,根据《县计生户外宣传环境优化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结
合我乡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
“4.26”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
人口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工作,创新
宣传理念,拓展宣传载体,形成长效机制,营造更加有利于
人口计生工作健康发展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二、具体工作安排
2012年3月底前,在全乡打造出一个高标准的户外宣传
舆论环境,做到宣传内容准确规范,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形式多样,制作高档,温馨美观,规模宏大,形成强烈的宣
传教育氛围。
在沿线公路交显要位置,设立6×12米大型不锈钢人口计
划生育宣传牌2块,主题墙1处,设立醒目宣传牌20块,灯箱
计生公益广告30块。
各村人口学校院内设置宣传栏,醒目的标语或宣传标牌
3—5条(块)。宣传一条街制作图文并茂、美观大方宣传墙
面,面积不低于50平方米。人口文化大院要打造出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宣传环境,标语不少于5条,安放宣传栏,高档不锈钢图版不少于5块,连接向外的街道,要设置不少于50平方米图文并茂的宣传墙面。
陈集乡户外宣传环境优化活动
领 导 小 组 名 单
略
推 荐 标 语 口 号
1、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
2、坚持和完善现行生育政策,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
3、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促进社会性别平等
4、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5、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6、重视计生谋发展,关注民生促和谐
7、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
8、爱护天空和大地,人均意识要树立
9、优生优育优教,利国利民利家
10、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事关千家万户幸福
11、自然界山水交相辉映,人世间男女平衡和谐
12、消除性别歧视,促进家庭和谐
13、树立婚育新风尚,建立和谐新农村
14、弘扬婚育新风,共创文明新村
15、少生快富奔小康,共建和谐新农村
16、婚育新风进万家,移风易俗靠大家
17、关爱女孩就是关注民族的未来
18、计生国策心系百姓,奖励扶助情暖民心
19、少生优生,幸福人生
20、弘扬新型人口文化,营造良好人口环境
21、构建和谐社会,时时不忘国策
22、倡导婚育新风,促进生育文明
23、奖励扶助政策好,计划生育帮养老
24、乘上少生快富直通车,驶入富裕文明高速路
25、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6、实行计划生育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27、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计生
28、稳定国家计生政策,共创和谐美满家园
29、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整体素质
30、奖励扶助惠千家,婚育新风进万户
31、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创建和谐幸福家庭
32、稳定低生育水平,靠你靠我靠大家
33、创生育文明,建新型农村
34、新农民树新型婚育观念,新农村蕴新型生育文明
35、婚育新风进万家,文明幸福你我他
36、以人为本,优质服务
37、实行计划生育,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38、生男生女一样好,人口素质最重要
39、男女平衡家家乐,社会和谐代代兴
40、实现男女平等,推动社会进步
41、爱护人口环境,共建美好家园
42、发展社区生育文化,实现家庭文明幸福
43、婚育新风进万家,户户盛开幸福花
44、抓计生就是抓民生,抓国策也是抓发展
7.人口文化建设方案 篇七
长期以来, 人口部门积淀下来大量电子政务、人口,公安、民政、卫生等部门共享信息,科技服务、执法审批、统计调查、普查等异构的、相对封闭的海量数据。但在建设人口数据仓库过程中却遇到诸多问题,针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2 难点分析
(1)没有强有力的领导支持,稳定合理的技术和业务人员配置。人口数据仓库比任何传统人口项目都更需要用户的全程参与,但技术人员抱怨业务人员提不出需求,业务人员觉得技术人员做出来的系统不好用。导致实施过程中看不到任何成果。
(2)人口业务系统为了提高效率和灵活性,操作层数据分布式存储在县级,难于集中。各业务系统又各自为政,无法信息共享,形成信息孤岛。还有数据质量不高,导致因“脏”数据清理破坏了数据的完整性。范围没有有效的界定和控制,可能会陷入到无穷无尽的ETL(数据提取、转换和加载)数据抽取工作。
(3)人口数据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元数据的管理工作量大、面广、任务重。人口数据仓库建设规划不实用性,也无超前性。数据访问、处理和BI(商业智能)展示效率低,无法深层次挖掘体现数据价值。
3 对策研究
人口数据仓库的起始层是操作数据层,存放的是实时业务数据,经过抽取、净化、整合、筛选、校验等过程,进入数据仓库层。数据仓库层的数据经过面向主题的筛选,汇总进入部门集市层,该层的数据在信息运用中只作为只读数据。下面针对人口数据仓库建设存在的问题,按照体系结构分层研究解决方法。
(1)操作层
只保存原始数据且服务于高性能人口业务处理。
1)主要数据: (1) 15-49周岁育龄妇女的婚、孕、育、节育等管理和服务信息 (详见GB/T 18848-2002育龄妇女信息系统(WIS)基础数据结构与分类代码[以下称为WIS]) ; (2) 流动人口管理信息; (3) 公安全员人口基础和变动信息、民政婚姻登记信息等部门共享数据。
2)制定管理规范:包括人口信息管理和数据交换的内容、方式、要求、各级的工作职责,统一人口业务术语、指标统计口径和数据质量控制标准,及时更新、发布其变更情况。
3)按照ODS (Operational Data Store)构建中心数据库
ODS用于存放从各人口业务系统直接抽取出来的数据,这些数据从数据结构、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上都与业务系统基本保持一致。在县到省的每一级上利用局域网和同步技术建立中心数据库,一是用于数据交换;二是避免业务数据库的死锁;三是弥补业务系统中结构缺陷,增加县级结点使主键完整;四是转移部分业务系统产生的报表、细节查询和数据仓库层多维分析和细节查询到ODS中进行。
4)变化数据捕获:数据仓库在导入初始阶段的数据后,需要定期进行更新。为了避免对历史数据的整表扫描,局域网内利用同步复制方式捕捉变化数据, 广域网上或异构数据库间利用触发器捕捉变化数据, 采用消息中间件传输信息, 两种方式获得的信息都首先进入中心数据库, 围绕这一核心建立分布式数据交换部署模式, 利用消息中间件在广域网上上行或下行分发数据,而县到省每一级可以根据自身需求灵活修改业务系统的结构和软件,通过中心数据库保证与上一级的数据接口的一致性。数据库同步复制的好处是可以锁住业务系统数据库和同步的数据表,不允许数据库分离、改名、删除,不允许数据表的改名、删除和清空等破坏操作,还能探测到数据导入等不写日志的操作带来的数据变动。基于MQ消息中间件的数据传输,由于网络等故障可能导致积压,丢包在所难免,需要建立监控和数据比对重传机制。其原理是县级利用触发器捕获数据增删改等增量信息,记录下原值和现值记录,增加县级结点、自增序列和变动时间戳,经广域网一级级传输到省级。假设某天县级产生1000条增量记录,自增序列的值是5001到6000,传到省级快照表中,省级当晚做一次扫描,从5001开始,如果数据是一致的,也有序列号为5001到6000的记录,如果不一致,把中间不连续的自增序列值分发给县级,县级通过订阅、Web Service或智能客户端等方式实现重传,增量数据同步后,按照时间戳先后、增删改操作批量更新实体表。
(2)数据仓库层:存储随时间变化的、集成的数据。
人口数据仓库建设初期首先要了解各级业务人员希望通过人口报表解决什么问题,所关注问题的角度和重点是什么,通过报表需求与问题描述来获得统计指标描述,并观察报表的维度,报表的时期、人口数据的时变性。数据仓库是通过对数据集的分析和比较来做出相应的预测,但是业务数据是不断变化的,还要表示业务数据处理或变化过程,存在不同的时间元素。当业务数据进入数据仓库时,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构造出能反映业务变化,同时也能符合数据仓库设计规范的物理模型。所以我们按照人的一生来建立事实表,即从业务数据中抽取出出生、婚、孕、育、节育信息,利用开始和结束两个时间戳,反映数据变化情况的历史详情, 并按照主题把相关信息关联起来。如表1所示。
人口数据仓库的数据模型是雪花模型,每个维表都可以向外连接到多个详细类别表,例如区划包括省、市、县、乡、村,时间包含年、季、月、日。表2是区划维度表, 为了保留区划调整的痕迹, 也按时序组织。
(3)部门集市层:数据仓库层的数据经过面向主题的筛选,汇总进入部门集市层。
典型的人口部门有统计、规划、流动人口管理等。以上表为例,如果数据完整,可以回溯到任意时点当时人口情况,这便于历史同期比对分析。与业务表信息关联后还可以筛选出以下面向主题的视图:按地区、分年龄别出生(孩次、性别等)、死亡、迁移、流动等人口变动、初婚、避孕、手术、生育前避孕失效,生育后落实长效避孕措施是否及时等情况;公安、民政和WIS信息比对,重点是初婚、妇女和子女漏管等。
为了解决面向主题的数据访问和处理效率问题,建立SQL预判机制可以自动提示问题所在。也就是根据一定算法预先评估SQL语句的效率,判断select语句是否带where语句、查询条件是否对应合适的索引、是否带有子查询、是否带有连表join操作、子查询,嵌套查询关系和复杂度、是否排序、是否有limit限定等。当发现SQL语句性能不高做出提示,严重伤害整个系统的,屏蔽后报错。技术人员根据提示有针对性地改善优化策略提高运行效率。
4 结语
在构建人口数据仓库过程中人口信息管理人员要改变数据分析一定要海量积累数据的观点,对统计、调查、普查等概要数据也可以进行轻量级的分析,再与数据仓库中大量详细数据进行回推比对,更能反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决策支持水平。而技术人员在与管理人员的密切配合下采用先进的理念、工具、技术和优化策略,高效、快速地建立人口数据仓库,使用商业智能平台对人口数据进行多维分析,将其变成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图表,转化为知识,并利用人口数据挖掘算法和统计分析方法,进一步揭示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帮助领导科学决策。
摘要:人口部门长期以来积淀下来大量异构的、相对封闭的海量数据, 可是人口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科学决策能力却严重不足。因此建设人口数据仓库势在必行, 但数据仓库是一个投资大而且实施周期长的项目, 面临诸多困难, 亟待解决。
关键词:数据仓库,数据集市,多维分析,人口信息,科学决策
参考文献
[1]霍爱梅.军队人口与计划生育数据仓库的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7.
[2]温津伟, 张昀.业务数据时变性在数据仓库实现中的研究.中国金融电脑, 2003, 9.
[3]数据仓库的体系结构.
[4]丛磊Sina App Engine数据存储服务架构.
8.人口迁移与上海国际大都市建设 篇八
摘要:上海在历史上是典型的移民城市。但在改革开放前,上海作为移民城市的特点和优势消失殆尽。改革开放以来,在服务全国及全球化背景下,上海作为“移民城市”的特点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本文通过时上海移民历史回顾和移民政策分析,探讨人口迁移对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及国际大都市建设的影响。
关键词:人口迁移;移民政策;国际大都市
中图分类号:C92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60(2009)02-0037-07
上海在历史上是典型的移民城市。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短短一百年中,开埠以后的上海发展速度令人瞠目,不仅远远超越周围那些历史悠久、经济和文化素称发达的中小城市,而且很快成为中国以至亚洲最大的城市,其发展的基本动力便是移民。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运用户籍制度控制人口迁移。从1955年到改革开放前,上海主要是输出人口,接受的移民相当有限。相比之下,迁出远大于迁入(据统计,1949-1982年的33年间,全市累计净迁出74.54万人),以至上海作为移民城市的特点和优势消失殆尽。
改革开放之后,上海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加剧。上海作为“移民城市”的特点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据2005年上海市1%人口抽样调查,上海全市常住人口为1778万人,与本市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增加了137万人,增长8.35%。年平均增加27.4万人,年平均增长1.62%,其中,外来常住人口为438万人,占24.63%。实际上,自20世纪90年代起,上海的人口增长已由过去以自然增长为主转为以迁移增长为主,在移民与城市发展的历史上,上海已进入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新时期。
上海第一类移民为农民工。上海流动人口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真正大规模增长是在邓小平南巡、浦东开发及上海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之后。据上海市统计局和公安局的有关统计,1988年上海市流动人口有106万人,1993年迅速增长到251万人,1997年略为减少到237万人,2000年上升到387万人,2003年达到499万人,2005年底进一步增长到581万人。如果说,90年代之前,流动人口中长期居留的是少数,取得户口合法定居的人数更少,那么90年代中期之后外来流动人口在沪滞留时间趋于明显延长,已经表现出“事实移民化”倾向。2003年上海市的流动人口达499万,其中有305万人居住上海达半年以上,占上海市常住人口总数的18.6%。就业规模已达375.09万人,占上海就业人口的39.5%。其中大约有80-100万人,在城市已经拥有了固定的住处和稳定的职业,且居住多年,已经成为城市移民中的一个重要群体。
第二类重要的移民群体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白领和投资创业者,这部分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是引领上海未来发展的先锋,他们因上海的发展机遇和创业空间来到上海。至2005年末,全市已吸引6万留学人员来沪工作,注册的留学人员科技企业达3200家;全市已有10.67万名境内外人才获得上海市居住证,其中,境外人士0.28万名,境内人士10.39万名。在获得上海市居住证的人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73.3%,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8.2%。
第三类为海外移民。改革开放之后的上海,是中国经济最发达、融入经济全球化最深、最具国际化的大城市。因此,上海的外来人口除来自祖国大陆各省市自治区外,还有超过40万是在上海生活的境外人士,这其中有10万是来自世界119个国家的外籍人士,其它则是港澳台同胞。特别是台湾同胞,在上海已经渐渐形成自己的居住群和生活区。来沪海外人士大多是以商务经营和经济活动为主要动因,由企业和公司派遣为主,以短期和中长期居留为主要迁移类型并频繁地往返于两地之间,成为典型的往返性移民和巡回性移民。
相比之下,改革开放以来,上海迁出人口减少。在迁出人口中出境人员增加。过去传统的以归侨、侨眷为主的出境活动开始改变,其它人口,特别是年轻人出国留学、探亲访友、就业创业逐年增多,流向分布开始转向发达国家。在出境人员中,现在已有相当一部分获得所在国的永久居留权或外国国籍,成为所谓的“新移民”。如一项研究表明,自1979-1998年,上海市获准因私出境并领取护照的人员中,直接前往国外定居的新移民有4.7万人,并估计间接移民约有8.3万人,总计约13万人。这些新移民按其种类分,主要有亲属移民、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
制度或政策可以说是影响移民的一个核心因素。上海近代一直处于一个自由移民的状态,租界当局和上海县政府都未曾明文规定禁止移民人沪,相反,根据有些学者的研究,出于经济利益考虑,对于华人人住租界一事,租界当局和上海县政府在制度层面上和事实上采取了默许的态度,当然在默许的同时他们也适当地制定一些政策来管理移民,尤其是对于赴沪有户移民的管理还是有章可循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曾实行相对自由的人口迁移政策,允许居民在城乡间或城镇间自主迁移。1955年,上海针对人口剧增,提出严格限制迁入,积极鼓励迁出的方针,并制定了加强户口管理,限制外地人口继续流人的六项具体措施。1958年,中央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上海按照中央的指示,运用户籍管理制度,开始严格控制人口迁入。1977年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提出,严格控制市、镇人口,是党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的一项重要政策。并明确规定,从农村迁往北京、天津、上海三市的严格控制,从此,上海人口迁移的阀门被关住。另外,在出入境方面,1958年前对归侨、侨眷采取出境从宽的方针,而1958年后,因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使便利公民出境的政策受到干扰。特别是“十年动乱”中,中国公民出境活动一度处于停滞状态。在上海的外国侨民也因严格限制,只出不进而渐趋绝迹。
改革开放之后,上海户籍管理制度松动,对人口迁移开始采取比较灵活的政策。1984年11月颁布的《上海市外来寄住人口管理办法》和1987年7月颁布的《上海市暂住人口管理规定》,放宽了暂住人口在城市滞留时间的限定。随着20世纪90年代外来流动人口规模达到高潮,上海外来流动人口管理的政策法规不断出台。据不完全统计,1993至1998年,上海颁布的专门针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政策和法规就达20项之多。其内容包括蓝印户口、劳动力使用、私房出租、健康检查和防疫、计划生育、收容遣送、管理服务费的征收和使用、治安管理等各个方面。特别是1996年9月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条例》,标志着流动人口综合管理纳入了法制化轨道。其中心思想是结合本行业特点及劳动力供需状况,由市劳动局会同有关部门确定行业和单位使用外地劳动力的控制比例。进入新世纪之后,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90年代出台的一些流动人口管理政策,如收容遣送制度、对外地人员务工经商的限制政策、房屋租赁治安许可政策等被废除。流动人口不再仅作为管理和控制的对象,政府考虑的重点转向如何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如何为他们在城市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更好的福利和服务,如2002年上海正式施行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也被纳入上海市教育发展总体规划。
进入20世纪90年代,出于改革开放之后快速发展的需要,上海逐渐开启人才流动阀门,对一些高级、专门、急需人才进人上海开放绿灯。1990年,上海市委书记兼市长朱镕基提出,上海要防止人才的近亲繁殖和地方化弊端,尽可能多地招收和安排外地籍的大学毕业生在上海工作。1999年,上海取消了对外地大学生进沪数量的限制,大学毕业生只要找到接收单位,并符合上海市人才引进方向的,则基本上可以留沪工作,办理上海正式户口。1992年,上海市实施《工作寄住证》制度,持证的引进人才可以在上海就业。1994年,《上海市蓝印户口管理暂行规定》出台,按照这一规定,只要在上海投资2。万美元或100万元人民币,项目竣工投产或开业或营业2年以上,或境外人士购买居住面积100平方米以上的外销住房及某些专门人才被上海单位聘用3年以上者,都可申请蓝印户口,符合一定条件后还可转为上海常住户口。2000年,上海市人事局会同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推出《引进人才工作证》制度。2002年4月上海颁布《上海市居住证》制度,凡符合条件的外来人才经过审核领到居住证之后,可以享受与上海市民同等的待遇。持证者同来上海的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以申领副证,享受与持证者同等的待遇。申请对象为那些在上海居住半年以上、有合法住所、稳定收入和职业的、具有本科或者以上学历的人士,或者具有特殊才能的国内外人才。由于这个政策被批评为“门坎”过高,2004年推出的《上海市居住证暂行规定》将“门坎”放低为只要在上海具有稳定工作和稳定住所,即签有半年以上劳动聘用合同或办理了工商执照,同时又在上海拥有产权房或签有半年以上房屋租赁合同的外省市来沪人员,并且强调由外来人员自愿申领。这样,上海将居住证的适用对象从原来的引进人才扩大到“在本市居住的非本市户籍的境内人员”,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居住证制度”的平民化。2009年,上海市市长韩正在两会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上海将出台人才居住证与户籍衔接办法,为人才流动提供高效便捷服务。
在国际迁移方面,1985年我国首次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申请出境活动是公民的一项权利。出入境管理法规颁布的当年,上海海关因私出境人数就达到1.17万人,成为上海历史上因私出境人数首次突破万人关的一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员往来的日益频繁,上海在居留、旅行、出入境等方面尽量给予诸多方便,出入境政策日趋完善和到位。
从上海移民政策的演变,我们可以发现:
(1)上海作为地方政府,从根本上说是要执行中央政策,因此,上海的移民政策要同国家政策保持一致。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央向地方政府放权,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城市之间竞争的加剧,上海正在充分利用中央政府赋予的政策弹性和制度空间,根据城市自身的发展和定位,来确定自己的移民战略。
(2)当今上海在移民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面临着对外来人口或移民既需要吸纳又需要控制的矛盾。对于政府来说,移民政策的设计取向,更注重城市利益与成份构成的合理性,以使人口扩张成为提高城
在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的研究者如Friedmann和Sassen等人看来,世界城市是后工业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一种特殊现象,其功能是充当全球金融资本运动的空间节点和国际移民的集散地。作为国际都市和世界城市,一般都具有巨大人口规模,且几乎主要的国际城市都是开放的移民城市,并借此实现对经济发展的集聚力和辐射力。
上海自开埠以来,就是一个移民城市,是源源不断的移民为上海的崛起和繁荣,为上海在几十年内迅速由一个普通的小商埠发展成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乃至远东最大的国际化城市(早在上世纪30年代,上海就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市竞争力的助推器,而不是成为包袱和绊脚石,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知识经济兴起,上海对就业者知识与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增强经济竞争力的背景下,上海通过各种行政手段对外来流动人口加以限制和引导。通过户籍和居留政策对外来流动人口进行适当选择和吸收,以配合上海经济及社会发展。由此可以看出,上海的移民政策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即随着上海由工业化转向后工业化,上海对移民的接纳趋于选择性,竭力吸收高科技专业人才和熟练劳动力,严格限制非熟练劳动力。
(3)上海正在逐步摒弃排外守旧、地方保护主义等旧观念,从经济全球化和上海发展战略层面来认识和处理移民问题,并给移民以必要的支持与帮助,如淡化户口界限,以市民化管理的方式保护外来在沪人员的合法权益等,以便使移民的优势和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不过,政府部门采取的措施、服务主要是应急性的,而且,服务之间欠缺统筹和联系,没有一套完整的移民政策。迁移人口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政策约束和制度限制,政府部门也没有统一的机构对其进行管理。这说明上海移民体制和政策有待完善。区,300多个港口有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活力和动力。如今的上海正在向移民城市回归。如果说上海在开埠后是移民造就了这座城市的繁华与辉煌,那么今天的上海能否实现建设国际化现代大都市的目标,能否承担起带动区域经济、中国经济进入世界经济体系的重任,显然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看上海能否在服务全国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重新成为一座国际性的移民城市,将大量的创业者和优秀人才更好地吸引到上海,把上海建设成人才开发基地和国内外一流人才的集聚高地。
1优化城市人口结构
从1979年起,上海在全国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20多年来,上海的老年人口迅速增长,人口老龄化程度已居全国各省市之首。2005年全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203万。在总和生育率(2004年为0.8)低于更替水平,户籍人口自然变动从1993年起连续十几年呈现负增长的情况下,上海只有通过引进大量青壮年移民,才能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压力,改善人口结构的失衡状态,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移民是文化的载体,移民迁居上海,自然也把迁出地文化带入上海。因此,多元异质人口大量集聚上海的过程,在改变上海人口结构的同时,还会改变上海的社会结构,社会与文化变得多元化。一般说来,移民与原住民相比更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技术,更具有开拓精神和
冒险意识,从而形成进取、开放、兼容、先导的移民文化,并给当地社会注入新的活力,带来创业精神,
2推动城市经济与建设的发展
上海人口迁移具有明显的经济结构性特征,以劳务类、经营类为主。从上海劳动力供求关系看,由于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龄化加速,本市居民新增劳动力已供不应求,吸收使用外地劳动力势在必行。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出现时间最持久的经济增长,劳动力需求不断膨胀。而且经济全球化加剧了竞争,为了降低成本,企业不得不雇佣价格低廉的外来移民。大量的青壮年移民的进入,带动了就业竞争和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缓解了部分行业的劳动力的供需矛盾,促进了上海工业,尤其是劳动力密集的制造业的发展。移民的迁入还加速了上海的资本积累,扩大了消费市场增强了购买力,刺激了经济需求和生产的发展。移民依靠自己带来的技术和资本兴办企业和公司,成为城市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另外移民从事带有自我雇佣性质的非正式经济,如开办餐馆、杂货店、理发店等,也直接和间接地创造就业岗位,繁荣了上海经济。
人口迁移对城市公共服务具有重要意义。从农村涌入城市的移民,不但是城市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而且移民数量的增加,使得政府和城市规划部门不得不将移民作为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参数纳入城市规划,从而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扩大城市规模。当然,外来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在给城市的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会加剧移民与原住民在经济利益、文化观念上的冲突,冲击原有的文化,甚至导致犯罪率、失业率上升的现象。如果相应的公共服务、公共配套设施跟不上,还会影响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全体市民的生活质量。
3增强城市创新与竞争能力
对于自然资源匮乏,尤其是土地和非再生资源的开发已几近极限的上海来说,21世纪初,上海的发展将从赶超型战略转向综合竞争力战略,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的一个制高点。上海要崛起成为新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除了依靠必要的物资投入外,还必须在产业结构调整基础上,加强人才资源的投资与开发,加紧培养和吸纳紧缺急需的高级人才,形成一支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一流人才队伍。
实际上,高技术移民的剧增成为全球化的一个突出的现象。一个高技能人才的国际劳动市场正在形成。先进国家利用各种手段和优惠政策吸引高技能和商业移民,越来越多的商人和专业人员为了获得更高的报酬和更合适的发展到国际劳务市场上寻找工作。上海可通过移民建立人才高地,为促进城市新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和自主创新的源泉,并依托人力资本积累逐步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人力资本依托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持续发展。
4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随着上海的崛起和快速发展,上海迫切需要融入世界经济和全球城市网络,走向国际化是上海的必然选择,国际化大城市需要国际化的人才,因此外国人的多少成为衡量城市国际化的重要量化指标。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成为中外投资者的乐土,众多的跨国公司在上海建立地区性总部,随之而来的是大批境外人士的涌入,但上海常住人口中真正定居的外国人口依然很少,比起国际大都市外籍人口的最低比例(关于国际大都市中外籍人口的比例,国际上存在着5%、8%、15%和20%等四种不同的说法)还差很远。因此,仅从移民国际化这一国际城市的重要特征来看,上海离国际大都市还有很大距离。根据建设世界级城市的要求,上海要抓紧引进一批建设世界级城市急需的海外人才,引领上海进入国际竞争大循环。这不仅对上海本身城市的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会产生重大的作用,而且对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9.流出人口调查摸底工作方案 篇九
各村:
为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长效管理机制,提升服务水平,重点解决目前我镇存在的流出人口底数不清的问题,决定于2014年4月至6月在全镇集中开展流出人口调查摸底专项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目的通过调查摸底,摸清流出人口底数,全面掌握流出人口动态,防止漏统漏管。对全员人口信息平台流动人口子系统的个案信息项进行补充和完善,提高信息平台流动人口信息质量,提升流出人口婚育证明办证率和服务率,为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二、调查对象
本镇户籍(18-49周岁)育龄对象。
三、调查方法
(1)从镇级信息平台中分村(居)、分组导出18-49周岁育龄人员名单,导出字段(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户籍地地址、居住地地址)后参照附件一样式添加新增栏目,下发到村(居)。
(2)各村(居)根据名单逐户核实流动务工动态,弄清流出人员流向信息,包括流向地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并经电话核实,在导出的名单表后新增加的栏目按要求详细填写。全户流出的对象,通过知情人核实。对已登记的流出对象,目前已返回户籍地、流向地址发生变更的重新登记上报《流出人口变更表》。
(3)镇计生办核实信息平台通报协查的流出对象,对接收的已婚育龄妇女《避孕节育报告单》的人员重新进行比对核实,及时完善、修正相关信息。
四、调查步骤
(1)组织发动阶段(3月31日前)
镇计生办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调查摸底方案,抽调得力人员组成调查摸底队伍,明确责任,召开动员会,具体安排部署调查摸底工作。
(2)调查摸底阶段(4月1日-4月30日)
各村组织调查工作人员逐村逐户逐人排查、登记,对于已经掌握的流动人口信息进行确认,对信息变动、新增流出对象逐人进行采集,如实登记并填写《流出人员信息采集卡》。
(3)核对录入阶段(5月1日-5月31日)
镇计生办根据调查摸底结果,进行整理汇总,并在全员人口信息平台流动人口子系统中进行相应的录入和变更,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送达或邮寄相关对象。
(4)督查总结阶段(6月1日-6月30日)
镇计生办6月上旬逐村进行检查核对,并将(附件3<市(镇)级户籍育龄人员动态调查摸底汇总表>)报送市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管理科。10日-30日市人口计生委每镇抽查一个村,下发抽查通报。
五、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村要高度重视,积极协调,以村(居)计生专干为主体,组织得力人员成立调查摸底队伍,认真开展工作。
(2)确保调查质量。调查工作人员要进村入户,逐户逐人逐项理清流动人口信息,做到村(居)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项不出错。调查结果要和账、卡、机进行核对,做到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完善、补充、修正平台内数据。
【人口文化建设方案】推荐阅读:
卫生和人口计生系统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08-22
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印发全员流动人口统计信息工作方案的通知10-09
街道社区加强人口普查管理方案08-04
**县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方案11-02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08-27
镇人口计生群众自治示范村建设典型材料10-26
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方案范文12-11
2022年流动人口集中宣传活动实施方案08-04
二OO七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施方案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