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德育教育的思考与实践论文(共13篇)
1.初中德育教育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篇一
初中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教育的实践初探
摘要:本文在分析新时期中学物理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提出了初中物理教学中创造教育的几点原则、策略和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实践和体会。关键词:创造性教育 情景 实践操作 体会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体现特别明显,国家之间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所以当今时代需要一大批能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创造型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特别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基础教育中对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创造想象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正越来越成为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重点。
物理教学现状 :物理学科,既有工具性,又有表达性,而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然而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不尽如人意。不少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人为物理教学内容深度浅,范围广,定性的多,定量的少,静态为主,动态讨论为辅,无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少教师教学方法单纯,教学中照本宣科,方法含量少,教师讲、学生听,以致学生发现不了问题,更不会提出问题,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更是无从谈起。物理教学的现状与时代所需求的创造型人才的差距是明显的。教育是为未来培养新型人才的,作为初中物理学科教学必须跟着改革的步伐,特别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是时代的需要,更是新世纪中国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思考研究
1、概念
什么是创造性教育?创造性教育,是创设问题情景与民主宽松的心理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学力的教育活动。
2、培养创造性教育能力的几点原则
⑴学生主体性原则
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在培养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即教师力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创新、自主发展,教师则是角色定位在“合作者,指导者”的身份,鼓励学生创新。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
⑵首创性原则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打破常规,具有新颖的、与众不同的独创性思维。它除了具有一般思维的特征之外,还有最突出的两点:新颖性和独创性。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激励学生发表独特、首创的见解。
⑶求异性原则
创造性思维不仅要培养聚合性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为了达到某一目标而寻找出尽可能新的具有独创性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表现为求异性的特点。
⑷多样性原则
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让学生依据信息,广开思路,充分想象,为达到某一目标寻找出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这就必然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要坚持以上四条原则,否则研究的目标会出现偏差,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难以培养。
⒊培养创造能力的策略—创设情景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依据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并结合物理学科特定的教学内容,制订有关的策略,从而真正达到教育教学的目标,推进物理学科教育步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如果能成功地创设问题的情景,引起学生有效的认知冲突与碰撞,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主动地提出疑问,进而想解决疑问,就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所 以,教师必须首先要把握教材的要求和特点,然后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入手,善于利用能引起学生好奇或怀疑,但用学生现有的知识又不能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问题的情景可以有从几方面进行创设:
⑴能引发学生好奇心的问题的情景
我在教《科学探究:杠杠平衡条件》这一节时,事先准备了铡刀,踩脚式垃圾桶,羊角锤,钓鱼竿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注意就能为创造性教育的实施奠定基础。设计依据教学内容,直观、醒目、新颖。还有在平面镜成像的教学中,我把几块大的平面镜互成直角固定好,再放置一个红色的苹果放在其中的一块平面镜上,结果有多个像出现,马上就引起了学生新奇的感觉。这样,学生学习情绪很高。
⑵能引起学生思维活动的问题的情景。
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思维是活动的核心,而思维一般都是从问题开始。在学习活动中,创设问题的情景,有效地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和碰撞,就能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发挥。再如学到重力时,向学生提问:物体不受重力作用时,下例现象不存在的是:A、人跳起后,不会落到地上。B、水从碗中倒不出来。C、人可以倒着行走。D、中学生将200千克的石头举不起来。这样一提问,好比一块石头激起千层浪,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起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正如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能做出伟大的发现”。但在创造性活动中,仅依靠直觉猜测是不够的,还必须经过逻辑思维的论证和检验,而直觉猜测是创造性活动的起点。在学习初二物理摩擦时,我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若没有摩擦存在,下例哪些现象是不可能发生的:A、我们不能坐在教室里学习,也无法写字。B、房屋会倒塌,砖瓦会四处飞溅。C、微风可以沿铁轨将火车吹动。D、人可以在地面上自由行走。通过分析,让学生知道,我们的生存离不开摩擦。通过猜测失去摩擦,物体究竟将处于什么状态,从而来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
⑶能诱使学生对已有经验进行否定的问题的情景。
⑷能较大地发展学生联想力和想象力。
二、实践操作
初中物理教学过程突出强调:观察、实验、思维、运用,这也是初中物理教学的特点,所以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突出培养三种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操作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仅仅依靠以上三种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我在教学实践中,依赖第二部分的研究分析中的原则和策略,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细化分解为以下八种能力:①观察能力;②注意能力;③记忆能力;④实验操作能力;⑤检索能力;⑥积累资料能力;⑦发问能力;⑧讨论能力。这样,使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更表现为具体性、分层性和可操作性。
⒈培养观察能力
物理知识往往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才能获得,所以要想使学生学会、学活物理知识,必须培养观察能力。在杠杠平衡条件中要求学生直接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杠杠实物,分析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见下表)。这样,使学生养成“见物思理”和“以物讲理”的习惯,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例杠杆示意图l1与l2的大小关系l1>l2F1与F2的大小关系杠杆优点杠杆缺点杠杆类型F1
认知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注意力的强弱,因此,在这节课中利用“环境的创设”、“提问的设计”以及“课外知识的穿插”等手段,指导学生培养并提高注意力,使学生保持较长的兴奋状态,同时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⒊培养记忆能力
记忆力的强弱取决于注意力的强弱,在培养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还在记忆方法的指导方面下了功夫。这节课我引导总结归纳,采用“列表法”,对所涉及的知识予以梳理归类,既一目了然,便于对照,又培养了记忆力,对概念理解很清楚。
⒋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必须重视“实验操作”,因此凡是教学内容能用实验操作的都安排学生去做,不仅如此,而且还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也让学生实验操作,如在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我安排了两个一组分组实验。事先叫学生考虑用什么方法让玻璃板垂直桌面固定下来?用两个夹子就解决了
⒌培养快速获取所需信息能力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物理资料层出不穷。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学会学习尤为重要。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读书目”、“读目录”等方法,以最快的速度获取你所需要的有关信息,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⒍培养积累资料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资料的能力。首先教育引导学生做学习上的有心人,只要与物理知识有关的材料、信息都注意积累,最终“厚积而薄发”;其次,指导学生利用剪报、摘录等方法,把资料分门别类。第三,我自己也带头积累资料。这样,各种知识的积累既培养了积累资料的能力,更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⒎培养发问能力
创造教育的倡导者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问千千万,关键在一问”。而培养学生的发问能力,让学生学会提问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一环。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并且指导学生如何提问,有时学生提出一个“好问题”,能够造成师生和生生之间的认知冲突,从而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确确实实地培养。在杠杠平衡条件那节课用投影如下图,问: 看到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⒏培养讨论能力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差异很大。对于物理学科中的问题,我通过讨论课让学生各抒己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讨论甚至争论,学生的认识更加完善,表现出很强的互补性。更为重要的是,在讨论时大家积极开动脑筋,思维与思维的碰撞产生了智慧的火花,创造性思维被激活,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三、几点体会
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教育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的本质是“创新”,而这种“新”仅仅是对学生个人来说是新的,前所未有的。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这种创造力就应是学生在学习概念规律形成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积极思维,并自己总结出物理概念、规律的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将以上一些策略运用于教学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堂教学气氛宽松、思维活跃,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体性和师生的平等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知识面宽,思考问题周密,学习主动性强,后劲足。学生不仅在学科的学习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而且在一些科技活动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可见“创新”应从基础教育抓起,并落实到各个学科教学上,要不断地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创新精神,那么,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将人才辈出,巍然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参考文献:
⒈王承绪等主编《比较教育》(新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⒉王谓中编著的《实用创造力开发教程》 同济大学出版社 ⒊胡百良编著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践与研究》 江苏教育出版社 ⒋王元骧编著《探索综合创造之路》 陕西师大出版社
⒌张德锈编著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教学》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⒍燕国材编著的《非智力因素的理论实证与实践研究》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初中德育教育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篇二
1. 孝亲是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重要内容
初中是学生行为规范养成和提升的重要阶段,孝亲是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重要内容。2015年教育部对《中小学生守则》进行修订,其中第5条明确规定“孝亲尊师善待人”,要求学生“孝父母敬师长,爱集体助同学,虚心接受批评,学会合作共处”。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因此,对初中生进行孝亲教育不仅是班主任落实和贯彻《中小学生守则》的重要体现,更是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
2. 孝亲教育是家校良性互动的重要途径
当前,在“四二一”为主的家庭结构模式中,孩子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加之家长对孩子的孝亲教育不够重视,从而导致孩子孝亲意识与能力总体较弱。特别是进入初中以后,学生的青春期叛逆心理较强,亲子关系往往趋于紧张。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在初中开展孝亲教育非常必要和迫切。通过开展孝亲教育,学生会更加关心和孝敬父母长辈,这有利于亲子关系的改善和家庭和谐氛围的形成,同时也将进一步推动家校的良性互动。
3. 孝亲教育是教师主动作为的重要载体
孝亲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是孝亲教育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当前,学校中的孝亲教育逐渐受到重视,这方面的实践也有一些,但基于中国知网的检索发现,这些实践大多是以学校为整体的探索孝文化的总结,主要体现了自上而下对孝亲教育要求的落实,而以班主任为视角进行孝亲教育的实践则十分缺乏。事实上,班主任在班级开展孝亲教育,是其积极实践及主动担当教育职责的重要体现。
二、开展孝亲教育的实践路径
以笔者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可梳理出以下几条实践路径:
1. 提高孝亲认识,深化孝亲理解
首先,笔者利用班会课开展了以孝亲为主题的宣讲和讨论。由于多数学生只知道享受父母的关爱却对父母少有回报与体贴,对孝亲表面熟悉实则认识肤浅。为此,笔者组织学生讨论了“父母爱我”这一话题,在班会课上以学习生活和日常小事为切入点,引导他们联想父母的关爱与付出,让他们品味、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进而激发他们回报父母、孝敬父母的情感。
其次,通过专题资料搜集与学习帮助学生加深对孝亲的认识。一方面,笔者搜集了关于孝亲故事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定期学习,使他们感受孝亲的魅力。另一方面,笔者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书刊等渠道收集孝亲故事,制作小报在教室里展出,或以小组为单位与同学交流,从而进一步理解孝亲的内涵与境界。特别是在观看了《此生的一堂音乐课》后,学生深受触动,一名学生哽咽着说:“今天看了这个录像后,我觉得自己太对不起爸爸妈妈了,常常因为一点点小事,我就跟他们吵啊吵的。”
再次,师生一起学唱,提升感恩之心。我和学生一起学唱了《生命的河》《感恩一切》《父亲》《母亲》《跪羊图》等歌曲。这些歌曲感人至深,学生在唱这些歌的时候,心中萌发了对父母的感念。同时,我们开展了“好歌传唱”活动,让学生把这些歌唱给亲人听,或者教父母唱其中的一首歌,这一活动不但感动了学生,也感动了家长,融洽了亲子关系。笔者还鼓励学生以照片、录像、录音、叙述等形式,把“好歌传唱”的经历带到课堂与大家分享。
2. 激发孝亲情感,注重孝亲行为
首先,我们在班级开展了“我为父母做六件事”活动。如何以具体的孝亲事项为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孝亲习惯非常重要。基于前期的考察和了解,笔者与学生讨论确定了为父母做的六件事,具体为:记住父母的生日,适当表示心意;父母下班回到家,帮父母接过手上所拎之物,并主动奉上一杯茶;吃饭时帮忙摆餐具,饭后主动洗餐具;关注父母的情绪,在父母心情不好时予以适当关心与安慰;父母生病时能主动服侍;虚心接受父母的批评,有分歧时,心平气和地与父母沟通。
其次,由孝敬父母延伸到关心同学,拓展孝亲行为。《弟子规》中讲“兄弟睦,孝在中”,现在的学生很少有兄弟姐妹,那么,关心同学、友爱同学、与同学和睦相处、不让父母担心,这同样是孝敬父母的表现。为此,笔者与班级同学达成一致:有同学生病在家时,要主动打电话或发短信表示关心;有同学患病住院时,应前去探望。这一做法不仅使患病的同学及其父母深受感动,也使病愈的同学在关心其他同学时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
再次,通过慰问孤老和祭奠英烈的活动,进一步升华孝亲行为。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亲不仅仅是孝敬自己的父母,还有更高的境界和要求,那就是对别人家的老人也能给予关爱。因此,笔者引导学生力所能及地去关心周围的老人。同学们以小队活动的形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区慰问公益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感恩孝亲意识。另外,笔者还引导学生对烈士表达感恩,让学生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清明节自觉到烈士陵园进行祭扫或网上祭奠,这也是一种孝亲的表现。
3. 分享孝亲感受,增强孝亲体验
首先,通过撰写孝亲小故事分享感受。为了增强学生的孝亲体验,笔者请学生写出自己的孝亲小故事在班级进行交流。全班18个学生写了20多个小故事,譬如,有学生在《孝,其实可以是一件小事》中写道:“现在,我每天能心甘情愿地为爸爸妈妈做些小事情,去关心他们。在父母累的时候为他们揉揉肩、捶捶背;在他们回家之前放好拖鞋;在他们感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安慰关心。孝顺父母,并不是口头说说就行了,而是需要我们付诸行动!”
其次,坚持每天五分钟孝亲小演讲。为了形成孝亲的氛围,增强孝亲的体验,笔者在班级开展了以孝道为主题的“每日演讲”活动,每天有一名学生上台作五分钟发言。小陈同学在题为“百善孝为先”演讲中说道:“古往今来,在不一样的时代,都演绎着一个相同的主题,那就是孝敬父母。孝敬父母其实很简单,只要做好生活中的小事就能让我们的父母感到欣慰和快乐。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再次,通过影像征集和现场交流扩大影响。学生的行为表现如果得到家长的肯定,他们会很开心并乐意再做,从而有利于巩固教育效果。为此,笔者向家长征集学生在孝道方面的照片、视频或文字资料等,以“孝文化”为主题进行班级展示;同时还利用家长会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展示所学所做,让家长交流孩子在孝道方面的成长变化。一个学生以“我想说”为题目的演讲,不仅让她的妈妈留下了热泪,也让其他家长为之动容。
三、开展孝亲教育的效果考察
1. 问卷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为了考察班级开展孝亲教育的效果,笔者编写了孝亲教育调查问卷。问卷包括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两份问卷都包括12道题目,均为单项选择题。学生问卷涉及认识、态度、行动三个方面,家长问卷大部分问题都与学生问卷上的题目相呼应。譬如,学生问卷有一道题目:“父母心情不好时,你经常会() A.想办法使他们高兴;B.跟他们一起难过;C.不管不问;D.不知道该怎么办。”而在家长问卷中,对应的题目为:“当您心情不好时,孩子经常会()A.想办法使我高兴;B.跟我一起难过;C.不管不问;D.惹我更加生气。”我在活动之前和活动之后分别请家长和学生填写问卷,然后进行对比,考察教育效果。
从对学生问卷结果的分析发现,通过教育活动,学生在孝亲认识、态度、行为上均有所改善。在孝亲认识方面:对于“保护自己身体不受伤害与孝敬父母是否有关”,认为有关系的学生比例从72.2%提升到94.4%;对于“自己品德上有缺点会让父母感到羞耻吗”的问题,肯定回答的学生比例从55.5%提升到72.3%。在孝亲态度方面:“非常不愿意做家务”的学生比例由11.1%下降到5.6%。在孝亲行为方面:父母心情不好时,“想办法使他们高兴”的学生比例由61.1%上升到77.8%,而“不管不问”“不知道该怎么办”的学生比例由38.9%下降到11.1%。“父母生病时给予关心”以及“父母要求做事时及时行动”等方面,也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从对家长问卷结果的分析发现,相对初始状况,学生的孝亲行为也有了较大的改善。家长感到,自己心情不好时,孩子不管不问或惹自己更加生气的比例由55.6%下降到27.8%;与家长顶嘴的学生比例大大减少,由原来的66.7%下降到27.8%,达到显著的统计水平(P<0.05)。对于“父母不在身边时,与父母的联系问候很少”的学生比例由22.2%下降到5.6%,统计结果显示,变化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P<0.05)。
2. 观察访谈的结果与分析
除了通过调查问卷搜集资料之外,笔者还结合平时的观察和访谈考察孝亲教育的实施效果。
在与家长正式或非正式的谈话中,笔者了解到他们都感受到了孩子的变化,向老师表扬孩子懂事的家长越来越多了。比如:“我们家小孩心疼我,愿意做家务了。”“我孩子脾气变好了,好商量了,学习有进步了。”“孩子这一段时间表现真好,现在不再气我了,做错事能马上道歉了。”……
在与学生交流时发现,他们都觉得家庭和睦、生活愉快。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班级,他们全心投入班级活动,在板报布置、广播操比赛、艺术嘉年华等学校活动中均取得优秀成绩。班级里相互关爱、尊敬老师的氛围更加浓厚,班级更有凝聚力了。
孝亲教育不仅改善了学生孝亲尊师、团结互助的行为,提升了学生的责任感,而且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的转变,学习成绩不断提升。
四、开展孝亲教育的实践反思
1. 班级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
此次开展的孝亲教育,对于学生和家长都产生了较好的效果。但就学生的变化和表现来看,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还是较大的。这一方面与学生本人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家长的态度及支持配合的力度有关。因此,要想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孝亲教育的实效,在以班级为主实施孝亲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带动家长参与和协作,实现班级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无缝衔接。
2. 长期实施和重点关注有效结合
经过一年时间的孝亲教育,多数学生的行为有了明显的改观,但仍有个别学生或在个别事项上的表现还不尽人意。虽然孝亲教育可以在一段时间集中开展并取得效果,但这毕竟不是一劳永逸的,还应在平时的班主任工作中不断强化。另外,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活动开展前的问题调查要更为精细,过程中的活动设计要更有针对性,这样,干预的效果才会更加显著。
3. 资料搜集途径与方法不断优化
3.初中德育现代化的思考与实践 篇三
一、德育思想的现代化
邓小平同志在80年代初就提出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我们应把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德才兼备的学生,作为现代德育思想的核心。因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有崇高理想的激励,愿意把毕生精力献给祖国和民族,必须有不畏艰难,不怕挫折,艰苦奋斗的意志和品质,必须有敢为天下先,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精神。而这些都是高尚道德品质的体现。
二、德育内容的现代化
初中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必须构建起具有现代德育内容的工程体系,去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现代化,而主体性、民主性、科学性、发展性是现代德育的核心内容。
主体性。学校现代化德育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各种思想认识,各种道德情操,产生激烈的冲撞,爆发出璀璨的火花,通过内心的矛盾斗争,同学间的切磋、论辨,取得共识,明确前进的方向。例如我们学校组织的梦想大讨论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由被动变为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品德受到洗礼,素质得到提高,能力得到发展。
民主性。在现代德育过程中,不再是道德权威,德育工作者高屋建瓴式地说教,而是在教育者的组织、引导下,教育者和学生共同参与德育活动。民主性还体现在班级管理中,它要求以开放民主、平等、互助的心态,协调、管理好班级的日常具体工作。而不是班主任一个人说了算。
科学性。德育现代化,必须遵循科学性的原则,对传统道德要扬弃。要继承传统道德中的爱国主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勤劳勇敢的民族品格;团结、奋斗的民族精神;礼貌待人,尊重他人的处世哲学;孝敬长辈,完善自我的为人准则;而对盲目顺从,过分迷信权威,过于谦逊,等等不足之处,则应完全抛弃。面对新的世纪,新的形势,要大力提倡勇于探索,敢于开拓;大胆竞争,敢冒风险的创新精神;百折不挠,知难而进,艰苦奋斗,勇于负责的意志品质;团结协作、奋发向上、建功立业,创造辉煌的人生价值。
发展性。中学德育现代化的落脚点应该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上。学会生存,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七年级军训拉练,八年级亲近大自然活动。一次次的磨难,一次次的锻炼,使学生具备担当“大任”的意志毅力。
三、德育形式的现代化
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是德育收到实效的根本。现代化的德育内容必须有与这相适应的现代化的德育形式,也就是与之匹配的德育方法与手段—采用实践性,对话性,环境性的德育方法。参与德育实践,在实践中明辨是非,认识自我,修炼身心,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对话性德育通过领导与学生,班主任与学生,任课老师与学生、学生干部与学生不同对象的讨论会的形式,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平等的面对面的讨论。这种对话性德育,让学生有一种主人翁的意识,主体的感觉。在讨论中不断深化认识,体察反省,通过真实的道德实践、体验,来认识和选择道德取向,价值取向,从而唤醒学生的内心进取性。由此推动学生由被动接受道德约束,发展成为不断追求自我完善的德育主体。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能动的促进作用。美观、温馨,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犹如“春雨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沙俱黑。”说的就是环境育人的巨大作用。
4.初中德育教育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篇四
杨东昕(雄县教育局教研室,河北 雄县 071800)
摘要:在初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无法充分地理解知识。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必须得到一定的革新,既要照顾到多数学生的思维和理解方式,同时还能够帮助学优生、学困生有一个较大的提高。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初中地理知识并不复杂,而且知识架构比较清晰,因此,教师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必须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思考;实践
以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发达地区、发展中地区、待发展地区的教学情况完全不同。在初中地理学科方面,发达地区会以学生为主,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发展中地区采用的是保守教学,但融入了一定的新元素,帮助学生有效地打破常规,稳步提高成绩和知识储量;待发展地区因为教学思想老旧,因此,教学成绩较差,得不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地教育的发展。本文就初中地理学科有效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进行一定的探论。
一、对有效教学的理解
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率问题,这应当是教育工作者最关心的问题。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多数教育工作者虽然身处教育一线,但是并没有意识到教学效率的问题,大部分的教育工作者仅仅是将教师这个职业作为生活的一项保障,而不是为了教书育人。所以,有效教学仅仅存在一些表面的情况,并没有从实质上对学生产生太大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有效教学主要指的是教师在进行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在某些方面能够获得一定的进步或者发展,有效解决了长期原地踏步的情况。对于教学的效率来说,学生的理论或者实践技能要有一定的提高,或者突破思维,或者摆脱了原有的框架。在今后的初中地理学习有效教学工作中,需要注意让学生获得实质性的成长,而不是短暂的提升。
二、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地理有效教学在现阶段的教学工作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因此,让很多的教师束手无策。笔者认为,初中地理有效教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教师是有效教学实施的主体。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虽然在思维和动手能力方面有了一定的成长,但是初中地理学科在理论知识方面比较广阔,而且在实践能力方面,也要求学生能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初中地理学科在日后的教学当中,教师必须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在这一点上,关键在于和学生有效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教师在设计一节课的时候,不要总是以自己的“表演”为主,而是以学生是否更容易掌握、是否会应用为主。另一方面,不要总是追求课程的完美性,还要了解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增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将教师作为主体来看待,并且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使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是有效教学的关键。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初中地理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如果贸然采用多元化的方法,不仅会让学生听不懂教师的讲解内容,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打乱教师的清晰思维。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当中,必须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工作。在本文中,主要以人教版的初中地
理教材为例,七年级地理上册有关大洲大洋的知识,教师可以通过一节手工活动课展开大洲大洋之旅。让学生准备剪刀、纸、水彩笔等用具,自制大洲大洋的拼图,在拼图中体现一些天然和人工的分界线,用彩笔描绘出来,比如,亚洲和欧洲是一块大陆,中间的分界线是天然的山脉、河流,这些山脉、河流如何表示,联系实际解读地图的知识完成。这样一来,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相关知识,最重要的就是充分实现了有效性教学。
3.带学生走出课堂,结合生活实际是有效教学的根本。地理学科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尤其是初中地理,初中是学生为高中阶段打基础的时期,虽然知识点的难度不是很高,但是涉及范围比较广泛。教师在教授地理知识的时候,不能仅仅在课堂中进行教学,还需要带领学生到课堂外面去感受,这样不仅可以达到一个较好的效果,同时可以让学生所学习的知识与自然情况相结合,既缩短了教学时间,又获得了一个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关于山川河流的相关知识不在少数,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考查河流,观望山川,主要是以本地的河流、山川为主。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对知识有
一个直观的了解,这样就可以达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课堂外的时间不能过长,否则很容易超出教师的掌控范围,达不到有效性教学。
三、初中地理学科有效教学的思考
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实际的教学当中,一定要避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教师可以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另一方面,要灵活地教授地理知识,与身边的自然情况和社会情况相结合,这样才能达到有效性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同时在考试时和实际的应用中,都获得一个理想的成绩。初中地理学科在有效教学的方法和思维上,还是需要进一步深化,比如,教师列举的例子应该是众所周知的,而不是偏门的案例,还有就是不断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增强有效性教学。初中地理学科有效性教学在近几年的发展中,虽然得到了一个较好的成绩,但在很多的方面依然要加强,避免出现漏洞。
四、总结:本文对初中地理学科有效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进行了一定的讨论,从现有的教学情况来看,初中地理学科还有很多的方面要加强,未来的教学任务比较艰巨。教师与学生平等地对话和交流,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来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和实践能力。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地理教学一定可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中学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王书专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2.2
2.《对 打 造 优 质高 效地 理 课 堂 的 教 学 实践 和 反 思 》王 頔菲《文理导航(上旬)》2012.2
5.初中德育教育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篇五
当下的初中教学中,大部分学生不重视历史学习,学生认为
历史是开卷考试,到时候翻翻书就可以应付了。所以,平时的教学中,学生没有积极性,教师工作热情不高,历史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考什么,教什么,课堂上照本宣科满堂灌,根本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45分钟下来教师口干舌燥,学生囫囵吞枣,兴趣寡然,草草应付。
在倡导高效课堂,强调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的今天,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上好历史课,成为当代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使命。
中学历史教材几经易稿,新教材中贯穿着新理念,有了新的框架结构,新的内容体系,这就意味着它必须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发挥其新的教育功能,这给我们历史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作为第一线的教师,我认真钻研“新课标”,我认为中学历史教育不仅仅只是教给学生历史知识,历史教学更应该关注学生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有一句话“学史可以明志”,学生能在老师的教育下明确自己的志向,好多事情就可以不言自明。由此,历史教学不应只教知识,应该由重视学习结果转向感悟学习的过程,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不仅是学有所“知”,而是学有所“悟”,学有所“用”。
本学期开展了创建高效课堂的教学研讨活动,我这次讲的是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经济大危机》,这一课的内容较多,理论性较强,如果按照以前的讲授法,学生必然会觉得枯燥无味,自然谈不上有多大的效果。怎么做?我觉得能让学生既感兴趣,又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生的能动性提高了,效果自然会好起来。因此,我改变了以前的做法,把课堂交给学生,我在课堂上只是引导学生,充当主持人的角色,没想到学生反应非常的热烈,效果超出了我的预料。
这堂课之后我意识到教学中,教师应逐渐改变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模式,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教学,从历史的学习过程中领悟纯知识中蕴含的道理。我开始注重过程,精心构思,巧妙设计。例如:《经济大危机》教学:1.创设情境,勾连历史。运用多媒体,展现美国著名的三大总统的画像,并附上文字说明,让学生猜猜他们分别是谁?生动活泼的感性材料,让学生从活动情景中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
2、情景再现,临境感知。看《美国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视频。让学生从声音画面中感受当时的情景,感知大危机带来的危害,学生的内心深受震撼,印象深刻。
3、问题探究,运用大量的材料,并设置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从史料中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适时的给学生鼓励,学生在自己的回答中获得了成功感。兴趣很高。
4、亲自体会,争相参与。设计故事会,让学生自己讲叙关于罗斯福的故事,感受罗斯福的精神和人格魅力,从中感知迎难而上的精神是成功的重要因素。接着,鼓励学生把自己当成罗斯福或是他的智囊团,帮罗斯福想办法应对危机。这一活动,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共同构思,然后,每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发言。他们所想的办法是否可行,师生共同评价,得到大家肯定的学生会信心大增,稍落
其后的学生会不甘人后,绞尽脑汁去想更好的策略,人人参与,活动中气氛异常的热烈。5.学生小结,内化知识。课堂小结以往都是老师自己给学生点出重点,让学生着重注意。现在,我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学生,学生自己来梳理本课的要点。结果大家共同努力,所归纳的知识结构完全而且清晰。老师给予高度评价后,学生们激动不已,热情倍增,信心倍增。
6、激发思考,激励质疑。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成功的教学在于让学生的思想冲破牢笼,让一个又一个“问题”从学生的心灵喷涌而出。因此在这节课后,安排了“你还想说什么?”“学了这一课后,你有什么感悟?还有哪些疑问”?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此设计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同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留给了学生充分思考、想像和发表意见的余地,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通过多次实践,我感受到要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益,教师必须以学定教,教学尽量贴近学生生活、贴近近代社会,使教学内容适合学生认识、关注学生需要、提高学生兴趣;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充分表现。鼓励创新,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习了历史课程的学生都有进步、都有发展,都能达到规定的课程目标。常规教学中,在每一课堂、每一教学活动中都注意调动学生参与,都留心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效率);在教学中随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指导与关注„„向学生传
6.初中德育教育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篇六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多个领域均进行了改革,其中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30余年。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反,科学技术的发展,汽车电脑等高科技产品大大的减少了人们活动量,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国民体质监测报告和教育部同期发布的《20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显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仍继续呈现下降趋势。无论从教育改革或者大学生身体素质方面都反映出我国教育面临着改革的困境。因此,作为高等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也必须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建立和形成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通过改革给大学体育创造更好的发展,使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把“终身体育”这一现代体育教育理念,深化到每个受教育者的价值观中,促进我国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具有较强职业竞争力的合格人才。
2我国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现状
自和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出台后,中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在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方面的科研论文数量逐年增加,研究内容涉及了教学理念、目标、内容、方法、模式、评价等方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1教学理念的创新研究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逐步提高,体育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终身体育”的课程理念渐渐深入人心,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提出了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的“阳光体育运动”理念,与新时期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相比较,它使体育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一种积极、阳光、乐观、豁达的生活方式,对于每一名学生来说,参加“阳光体育”不仅让健康和运动的理念深入学生内心,而且让体育运动成为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与学生终身相伴。
2.2教学目标的修订研究
我国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改革的日益深化,推动了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变革,20教育部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中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在经历了单一化和多样化的改革时期之后正向个性化的课程改革迈进,大学体育课程目标更加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价值取向。新的体育教学目标充实了许多新的内容,更加强调“三位健康观”,增强了课程目标的可操作性,主要表现在:落实了心理健康目标、增加了社会适应目标和切实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发展。素质教育说到底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这在现行高校体育课程目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3教学内容的改革研究
以前我国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称之为《体育与保健》,它是《体育与健康课程》课改的原型和基础。新一轮课改后,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将原来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先提出课程目标,再列出与目标相应要求所需要的课程内容,用目标引领内容,课程内容由各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安排,没有具体的硬性规定,结合不同水平的学生状况,课程内容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水平一、二阶段以激发和保护学生体育兴趣为主,重点发展学生的基本身体活动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比赛活动;水平三阶段以形成和发展学生体育爱好为主,适当减少学习内容,在每类项目中有重点地选择一两项运动项目;水平四阶段要求学生重点学习一到两项运动技能,要求熟练运用该项运动技能。
2.4教学实施的改革研究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体育教育工作,关注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文件来明确规范体育课程教育,然而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的现象并未得到改善,以及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不强等方面看出: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另一方面,学生人数多、运动场地小,体育器材少这一普遍现象也制约着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实效性。针对这一现象,部分高校各种有效的课程实施模式与策略改变这一现象。如华东师范大学采用微视频的上课方式,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观看一些图片、史料和外景的方式来呈现学习内容,教师的语言更多是以画外音或者简单地串联主线的方式出现;还有的.学校结合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分而不统”的分组教学模式,即按知识技能掌握程度来分小组,每个小组有不同的学习要求和内容,尊重每位学生的不同身体条件和技能程度。
2.5教学评价的改革研究
在以往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中,由于受学科主义和竞技运动比赛的影响,评价内容比较多的是体能的评定和知识与技能的评定,新课改从学生个体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身体、心理、社会的三位健康观,在原基础上增加了态度与参与的评定和情意与合作的评定,并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评价目标体系。课程评价方法包括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相结合,同时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层次评价与整体评价相结合,体质评价与体能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改变以往评价与教学同步结束,无法实现评价结果适时反馈的弊端,促进了学生更全面的發展。在具体评价方式上,有观察、口头评价、测验、技能评定等多种评价方式。在评价主体上呈现多元化趋势,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以往只重视教师评价的错误方法。
2.6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目前体育教学改革中,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目标流于形式,多数学生毕业时根本不能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更谈不上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体育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甚至统一的国家锻炼标准和考试形式,各地高校不能有效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从而形成了机械呆板的体教格局,使高校的体育教学过于循规蹈矩、整齐划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体育教学中注重身体素质和竞技体育,侧重于运动技术,忽视了其他方面的东西,比如心理、社会适应、学生的创新、不同需求、个别学生的身体体能等诸多方面。考核中不能做到区别对待,重复培养学生,难以学以致用的现象仍为严重,更为严重的是学校对体育课程在体育场馆器材、仪器设备投资不足,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3国外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英、澳、新、日等一些發达国家开展了一系列“以市场为取向”的教育改革。其中“美国的SPARK(Sport,PlayandActiveRecreationforKids)课程”“澳大利亚的HPE(HealthandPhysicalEducation)课程”和“日本的体育健康课程”被视为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成功典范,深受学界的推崇。
3.1美国SPARK课程项目
课程最初是为了解决美国普遍存在的学生肥胖问题,改善学生的健康水平。以“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为教学理念,与过去的课程目标更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相比,SPARK课程目标更加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课程内容设置上除了涵盖传统的体育项目以外,还加入不少如地图挑战、飞盘、特技与翻滚等新颖刺激的个性体育项目;在与体能相关的活动中融入体育锻炼的知识与方法,在与技能相关的活动中渗透健康知识的传授。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即刻开始热身的基本教学策略,明确体育活动区域的边界和规则以及简明教学提示;教师通过发放任务卡、学生通过找伙伴的形式自行分组进行合作学习,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全体参与的教学课程理念。在课程评价上,SPARK课程采用发展性评价和过程评价,主要关注学生个体的纵向比较,即进步幅度。
学校大多采用委托性体育场馆运营模式,与较强经营管理能力和能够承担经营风险的企业签订经营管理合同,明确他们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经营者受学校委托作为场馆的法人代表,负责场馆的日常经营管理,减轻学校维护经费负担的同时,合理使用场馆资源服务社会,并有相当数额的盈利返回学校体育。
3.2澳大利亚HPE课程
澳大利亚HPE课程较以往的体育健康课程目标相比,更注重对人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知识的培养。其以丰富的课程内容为特点,不但有身体运动的知识,更多的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如青春期生理知识、人际交往、安全、食物选择等诸多问题相关的生物学、营养学、生理学等多学科知识。
其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包括五个学习领域:领域一,培养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AttitudesandVal-ues),贯穿整个健康与体育的教学过程;领域二,要求学生学习和理解健康和身体运动的相关概念(KnowledgeandUnderstandings),以保证他们能够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领域三,要求学生能够展示身体运动的技术和策略(SkillsforPhysicalActivi-ty),以及自信的参与到身体运动中;领域四,要求学生能展示制定健康生活方式时所展现的自我管理的技能(Self-managementSkills);领域五,要求学生能够展示和谐人际关系、健康生活方式中交往技巧的能力(InterPersonalSkills),由于HPE课程计划非常强调对学生实际需求和学生现状的调查和尊重,一切学习计划都是以学习成果为核心,并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由学校领导和相关教师共同制定和实施,进而选择相应的教法和学法,因此,其课程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更好地保证了各校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3.3日本大学体育教育课程改革
1991年,日本大学体育教育课程改革是作为日本高等教育整体改革的一环被推动的,它改革的最大特点是完全放弃坚持半个多世纪的大学一二年级必修体育课程的法规性要求,将课程性质的决定权下放给各大学,这也促成了日本大学体育课程呈现形态及结构多样化的特点。
日本大学体育课程分为必修类、选修类、不开设三大类型,课程最富生命力的环节即是各种选修科目的设计与实施。值得关注的是大学的保健体育课程建设中呈现了专业化的取向:其作为基础科目称为“Sports身体运动”(必修课);作为综合科目称为“身体运动科学”(任选课),主要包括身体运动科学、身体运动实习和健康Sports医学,其中,在我国只有体育专业学生才有机会接触的脑电图、肌电图、动物实验等也涵盖在健康Sports的学习内容中;作为主题科目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季节性或特殊运动项目,如瑜伽、滑雪等;作为后续科目,还开设以三四年级为对象的“Sports训练”。这种适应时代发展而设计的大学体育健康课程内容体系,能与其他学科选修科目比肩的运动科学类选修科目,使日本的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在相互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我国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对策
我国现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以来,大学体育教学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取得诸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突破口在何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外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路径和经验研究,或许可以成为我国课程改革所需要的他山之石,逐步将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变推向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改革(见图1)。
4.1给与地方和学校更多的自主权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针对性和操作性的统一,在课程计划的安排上应给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根据学生需求、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针对性、连贯性的教育理念,使终身教育不再只是口号。
4.2充实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知识体系
丰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即从设计选修科目人手,充实和强化大学体育课程的知识体系,把多学科整合成为专业化新型科目的选修课程,设置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课程内容,教学内容设计结合各地学校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来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综合多学科的知识和背景来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3提高课程教育实施的操作性和系统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将改革落到实处,对改革的具体实施人(一线教师)是个不小的挑战,首先课程改革应有操作性,并得到教师的认同和接受,在改革过程中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地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学习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内容、任课教师和上课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满足学生好玩的天性和追求刺激的需求,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再难以企及。
4.4建立“课程改革”实验效果评估机构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评价注重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水平、学习过程、日常行为表现等纳入到学习评价体系中,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逐步完善评价体系,改变过去只注重学生运动成绩,要更多关注学生个体的纵向比较,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激励和赏识,逐步完善课程改革反馈调试机制,建立一个相对独立且具有较深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研究经验或背景的“课程改革”实验效果评估机构尤为迫切和必要。
4.5多元化经营与管理高校体育场馆设施
高效体育场馆担负着学校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科研、大型活动、各种重要竞赛等任务,体育场馆昂贵的日常维护费用给各高校造成较大压力,只有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把我国高校体育场馆推向市场,引进社会资金建设和运营体育场馆,才能发挥体育场馆的真正作用,做到“以馆养馆,以体养体”,促进高校体育建设的良性循环,更好地实现高校体育资源的效率最大化效应。
5结语
7.提高初中课堂效率的实践与思考 篇七
一、课前精心备课
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上好一节课, 必须做好精心的准备。传统教学中的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教具、备学生、备教法、备板书、备作业、备资源等, 我们要继承。
课程改革以后, 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精彩生成。恰当、合理处理好教学生成是教学的宝贵资源。备课时对课堂生成要有思考和预案, 当然更多的生成还需要教师临场发挥。
初中课堂学习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 对于不同的内容, 帮助学生选择好最适合学习的方式, 同时教师要备好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二、课堂精心组织和引导
1. 激发兴趣, 增强活力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学习就会积极主动, 学得轻松而有成效。
(1) 创设教学情境。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多种, 比如通过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通过研究、探索、延拓创新问题创设情境, 通过操作实验创设情境, 通过游戏创设情境, 通过典故创设情境, 等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等选择。
例如, 学习《黄金分割》一课时, 我就选择了创设应用情境的方法。首先出示四张“小羊吃草”的图片, 在这四张图片中, 小羊处于画面的不同位置。然后询问学生:“你觉得哪张图最赏心悦目?”再抛出芭蕾舞演员跳舞时为什么踮起脚尖、很多女生为什么喜爱穿高跟鞋等问题,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根据初中学生的基础情况, 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让学生通过努力能达到这个目标。学生取得了一点进步, 我都要给予适当的肯定、表扬、鼓励, 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有一次, 我问学生:“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有的学生说它是分数, 因为它有分数线、分子、分母, 完全符合分数的要求, 是分数当然就是有理数;有的学生说, 它是无理数, 如果它是有理数, 它就是有限小数或者是无限循环小数, 它的2倍同样是有限小数或者是无限循环小数。对这两种意见, 我都给予肯定———肯定他们积极思考。然后, 让他们辩论, 解决该问题。对于学困生我们要善于从他们身上找出闪光点, 让他们感觉只要再加把劲, 一定也会成功。还要容忍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错误, 理解并帮助他们, 让他们在收获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收获了师生认识的沟通、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对话, 收获智慧、积极、主动和创新。
2. 提倡自主探究学习、合作探究学习
自主探究学习是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和相对宽松的时间, 让学生在其中通过自己的选择和实践来达成学习目标。由于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不同, 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也就存在差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选择实现学习目标的途径、达成目标的时间和程度也就不一样。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进步, 评价学生时不搞一刀切。
合作探究学习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合作学习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新知识、新思想的构建者和创造者, 是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贡献者和分享者, 能充分体验学习的愉悦, 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也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合作探究学习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探究学习面向全体学生, 有利于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3. 鼓励质疑, 激活思维
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 是获得真知的必要步骤。教师在教学中应正确引导学生, 让学生从不问到问、从敢问到善问。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敢于质疑;抓住各种机会训练, 使学生学会质疑;把握质疑的时机, 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通过释疑、质疑、再释疑、再质疑, 不断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习的过程往往就是质疑、释疑、再质疑、再释疑的过程。在这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 使学生勤思考, 多分析。从谬误一步步走向正确, 从浅薄一步步走向深厚, 从生疏一步步走向熟练,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质疑水平。
4. 让学生进行反思, 完善自我
学会反思, 是学习方法的本质和核心。反思能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 动摇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 从而唤起思维, 激发内驱力, 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反思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 重构自己的经验, 形成自己的行为策略和方式, 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经常反思自己的认知过程。解题前, 反思这个题目与以往碰到过的有哪些联系, 有什么区别, 如何把已有的经验用上去。解题后, 反思本题运用了哪些思想方法, 这种思想方法对解决同类题型能否推广。出现错误时, 反思错误的原因和修改的方法。在反思中弥补知识上的不足和思维上的缺陷, 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在错误后的反思过程中得到优化。
教学中要倡导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变式训练。精心创设一个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的由浅入深、多层次、多变化的问题情境, 启发探究, 引导反思。
5. 教师积极组织、参与和引导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组织好课堂学习素材, 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 适当穿插一题多解的思考题, 组织学生了解方法和思想, 组织好学生分组竞争, 组织学生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资源, 组建多元化的评价制度。
引导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是课堂提问。课堂提问要把握“四度”和“五性”。“四度”是角度、难度、梯度、密度, 遵循的“五性”是目的性、系统性、启发性、民主性、趣味性。当然, 提问还要把握最佳时机。
教师也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 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 与学生融为一体, 在探究过程中适当点拨学生。
三、充分发挥师生的情感效应
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 它能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情感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 将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美感、愉悦感与幸福感,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体现;情感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完善学生的品德, 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情感渗透。
教师要富有激情, 才能保持旺盛的精力, 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率。用自己的激情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开发学生的潜能, 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火花。教师要有对教育事业的热情, 把教育好学生作为教师本人生命中最快乐、最幸福的事。用对教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好本学科的情感。
关爱每一位学生, 从学生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言行和对他们的要求。坚持教学反思, 检讨自己教学过程的得与失, 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 让学生尽可能对学习产生兴趣, 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上好课。
要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当学生回答的问题或某种想法被教师肯定后, 我们便可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看出, 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即使在后面学习中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会反复钻研、探讨。
四、坚持教学研讨和反思
教无常法, 创建高效的初中课堂, 需要我们精心打磨, 不断完善。坚持教学研讨, 在研讨中相互取长补短, 能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8.初中德育教育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篇八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生命教育 拓展阅读
0.引言
何谓生命教育,目前教育界较为认同的定义为,通过教育者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来引导、教授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进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进而帮助学生构建起自己的,正确和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中国社会迈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现代化的节奏在带给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消极的,阻碍人们身心健康发展的因素,尤其是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如自私自利、崇拜金钱、心理脆弱、暴力倾向、自残自伤等,这些显然都不利于中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从长远角度看,更加不利于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建设。”[1]因此,加强对于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增强他们的生命保护意识就显得尤为必要。
1.立足教材,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
通过对现行的多个版本的初中语文课本的阅读,笔者发现,在初中语文的教学活动中,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起健全的人格,综合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多个版本的初中语文课本中,我们随处可以发现对于生命的尊重和爱戴,对于爱的追求和向往。而这一切,都还需要语文教师去把它们发掘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感悟生命、关爱生命,培养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举例来说,《冰心诗三首》一文,阅读起来很容易使人产生对生命感悟的共鸣;《成功的话》教育学生在为他人所取得的成绩而心生羡慕的同时,还应该看到他人在获得成功背后所付出的不为人知的巨大努力;《嫩绿的芽儿》则颂扬了青春的可贵,勉励年轻人应该热爱现有的生活。语文教师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应该牢牢把握住这些核心价值理念,对学生进行有意义的人生教育。再比如众所周知的,臧克家先生为了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写的诗《有的人》,语言虽然非常朴素,但蕴含着深刻的含义,生与死、善与恶、美与丑都在诗中有着很好的诠释,而诗中包含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就是很好的生命教育的素材。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体验诗中蕴涵的感情,点燃学生的思想之灯。
2.立足课堂,提升生命教育的意识
丰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内涵,是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做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而生命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来说,是极为有意义的。因此,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情况来具体论述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生命意识的方法。
2.1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过去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无疑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的学习完全是被动式的。”[2]这种方法的弊端在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激发出来,更不要说十分看重自觉性的生命教育了。我们要进行生命教育,首先就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这就需要我们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与特长,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这样的课堂才有生命的活力,才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也才更能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
2.2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切身感悟生命的价值
所谓体验式教学,即是指让学习的真正主体——学生亲身投入到教材所强调的情感中去,通过实际的体验来增强对于文本的理解,并对所学课文有所触动,进而为课文所感动。
体验式教学对于生命教育来说尤为重要,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的生命教育的过程中,使得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对话更加深入,进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体验式教学的方式有很多,其中编演课本剧则是最为常用的方式之一。举例来说,在学习莎士比亚名著《威尼斯商人》时,笔者鼓励学生自己排演课本剧。学生的表演很是到位,将不同人物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生动地再现出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形象。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们通过精彩的表演进一步增强了对于课本的理解,更好地领会了文本中所抒发的情感,体会到深层次的生命价值。
3.拓展阅读,丰富生命教育的情感
人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改造自己生存的世界,就必须不断的学习,在结束了学校学习后还要时刻保持自我的学习。“我们对于学生进行的生命教育,不能仅仅依靠课本上的内容,还应该进行更为深入和扩展的阅读,从而增加学生对于生命的体验和深刻的感悟。”[3]尤其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来说,除了完善好课堂教育之外,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广泛的阅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修养。例如通过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游记》、《野性的呼唤》、《汤姆·索亚历险记》等,来让学生明白主人公身上所体现出的坚韧不拔的意志。
4.结语
总之,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初中是青少年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青少年的生理发育日益成熟,心理上开始出现叛逆思想,可以说,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正是处在成熟与幼稚的转折处。因此,对于这一阶段学生的生命教育,就更是整个生命教育过程中的重中之重。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即是对初中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绝好范本,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承担起生命教育的责任,让学生明白生命的可贵,懂得去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以及欣赏生命,帮助学生树立起自己的,正确和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自己的生命价值得到升华。有鉴于此,如何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就很值得探讨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途径有很多,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与思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让接班人的生命更加绚烂,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刘光明. 生命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源于生活,升于智慧,达于生命[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2) :11-12
[2]张云燕. 课外阅读的另一股东风——初中生课外阅读中动机的有效性及教师的指导策略[J]. 阅读与鉴赏(教研). 2011(Z1) :03-05
9.初中德育教育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篇九
教学设计 2010-04-29 15:00:39 阅读2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大桥实验中学 严园园
【摘要】Flash的飞速发展以及广大学生对Flash的热爱使得动画教育成为中小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初中信息技术采用新教材后,也添加了Flash学习这一内容,内容虽浅且不多,至少说明Flash教学得到很多教师学生的认可。大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会相应增加内容来教学,然而传统的Flash教学重技术轻人文,对于广大初中生而言是没有建设性效果的,最终只会模仿课例。Flash教学要打破单一的纯技术教学模式,要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下面介绍笔者学校的教学思路,与大家交流。
前言:
近年来,Flash成为一种流行文化,特别是掀起了网络动画的热潮。Flash动画实际上已经脱离了它本身单纯的工具属性,更孕育了许多的思想与文化在其中。Flash软件对于具有创造力的学生来说,是表达自我的很好方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时刻要把创新考虑进去,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他们学会熟练的运用已有或者已知的工具,创造出新的东西,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精神面貌,所以在Flash动画制作的教学同时,不能只考虑它的工具属性,其它思想也成为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传统教学思路的反思
传统的Flash教学,大多是以“Flash动画制作”为课程名称,与此相对应,教学目标以训练动画制作技术为主,使学生熟悉Flash中的工具栏、时间轴和各类面板,掌握Flash中关键帧动画、移动动画、形状动画和脚本动画的制作方法,学会在Flash中导入外部图片、音视频,能够根据要求独立制作和发布简单的Flash动画。对于Flash作品的创意设计、视觉解读及表达能力未考虑进去。虽然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但最终的效果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学生不能根据给定的主题创作出完整的作品,无法将情景和思想表现成Flash动画,作品应用技术死板、单调,缺乏创新力和表现力。
反思问题的原因,一方面与学生的知识背景、教师的专业背景有关,另一方面与Flash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有关。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初一学生,更多倾向于模仿学习,而思索与想象,艺术修养和人文精神较为欠缺。授课的教师多未经过专业的学习,虽然具有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和较高的Flash技术水平,但缺乏美术基础和动画开发的实战经验。教学内容以软件的各项操作为主,重技术轻人文,缺少Flash作品的赏析、设计、解读等环节。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教师先行演示、学生随后上机练习的方法,缺少学习的情境和任务,难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乐趣和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新思路在实际教学中的尝试
针对以往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既要体现创新思想又要便于操作,在前期Flash动画的学习上,我们主要在传统方式上进行改进教学:
1、从教学内容上改变,使之有层次、连贯。
为什么要考虑内容的层次深度与连贯?在实际计算机教学中,学生的差距很大,一时间很难缩小,以同样的标准去要求学生不实际,承认学生的差异,让好的学生更好,暂时落后的学生也能把最基础的学好,我们在教学中让教学任务分层次和级别,完成某一层任务或要求是最基本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完成,有难度与深度的任务,有能力的学生继续完成,甚至可以自己发挥着做,也发展了学生的自主性,从实际效果上看,确实有用。
这也可以发展学生的互帮互助和创新精神,一来,自主发挥的学生常常会有新的创意,会引起同学的注意,激发了他们创作热情,其他同学看过之后也会积极响应,相互探讨,教师留下时间辅导操作能力差的学生。
这一点2007年审查通过的新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表达的非常合理。
2、添加欣赏课,补充适量课外知识。
要学生最终能做出一个完整的动画,就要让他们知道一部片子是怎样诞生的,教师可以网上搜索或者自己写一个动画案例,从一开始的策划到最后的测试,讲解给学生们听,并且哪些步骤可以省略。欣赏动画的选择最好以学生制作的动画为主,可以选一些优秀的获奖作品,在欣赏动画成品的时候,强调色彩构成、故事立意、场景变换,让学生以一个导演的身份和眼光去看动画。
3、增加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自由创作。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增加合作学习活动,第一节开题课,明确要完成的任务及主题,展示样例,学生自愿和教师调配相结合进行分组,学生组内分工,写下计划与设想。通过合作制作动画,一个,学生可以自己去研究新难题,互帮互助的去解决新问题,第二,可以实现学生能力与偏好互补。一个优秀的作品画面协调连贯,主题内容明确,立意新颖,故事情节完整,这是学生一个人在短时间里做不到的。
4、内容要有创新,体现学生的喜好。
虽然Flash动画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大,但绘制一些简单图形,改变色彩,一些动画效果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学生需要,在实际教学中要突出卡通化和趣味性的造型,这一点新教材中也有体现。
教学过程与评价
采用新教材前,主要教学生会做一些简单动画,例如动作动画、形变动画、电影文字,引导线应用、遮罩动画及按钮的制作,课堂上也主要是学生模仿教师所演示的例子。最后做一个测验,按照教师所给的例子制作动画,一共安排6到8节课的时间学习Flash课程。使用新教材后,设计的教学方案,努力使整个连贯起来,前面一堂课做的,下一堂课可以再利用。
首先,讲解Flash中工具的使用,掌握Flash图形的特性,选择工具、矩形工具、圆形工具,绘制伞——学会利用箭头工具给图形“整形”,设置图形的颜色属性。画太极图——学会精确制图,设置图形的宽、高信息与X、Y的坐标设置。从一开始,要求所有对象都要做成组件,做在图库中,然后在舞台中组合。学生把完成的源文件提交给老师,下节课通过ftp取回,接着学做简单动作动画,做成影片剪辑,如:碰壁的太极图,其它部分由学生自己发挥:运动的单车,开关的窗户,飘动的窗帘,窗外的飘下雨滴(树叶)、书桌上翻动的书页,墙角的单车,形成了一个温馨的场景,学到这里包括遮罩、引导线都可以应用进去了,最后安排一节课时间,讲解按钮与添加按钮动作,以及多场景动画应用。
学习活动完成之后,准备小组合作完成动画,确定制作主题,做好合作前准备,用一节课时间分组,商讨制作内容,写下计划书以及小组的分工,欣赏一些优秀作品,写出感悟。接下来4节课左右时间完成任务内容,留下一节课评价与鉴赏。
通过合作制作完成的动画,有着几个人的创意,每个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绘画、动画特效、场景制作等,通过图库共享,把他们最终的作品整合在了一起。但最后的作品还是参差不齐的,有些作品完美富有创意,有些作品完成仓促,情节简单,甚至不能构成一个完整作品,这些对评价造成一定难度,本来学生的起点与水平不同,不能按统一的标准来看,没有制定评价量规表,只是我们的教学工作不足,而且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所教的班级较多,每一位同学都跟踪评价不够实际,笔者最终所采取的方法是多种评价相结合:自评、组内评价、教师评价,最后再根绝学生的平时记录及总结,综合评价,评价为等级。
成功个案介绍
做动画有许多新的问题,在课上没有提及,如:奔跑的人物制作,场景的切换(有远及近的镜头),学生都能经过思考,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虽然做出来有的有些怪模怪样,但最终效果还是不错,在制作的过程当中,学生的认真程度超乎了我们的想象,讨论、争论是经常的事,看着他们研究讨论一些细节内容是很开心的事。另外他们的创意构思也让我们老师佩服:
由于做这个活动的时候,时间正是四川地震的时候,所以做这个课题的小组特别多一些,按照我们起先的想法,学生的作品大体就是四川发生了地震,到处一片惨状,大家发展爱心活动,捐款捐物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其中有一个组:首先画面是5月12日四川大地震几个震撼的文字,然后出现一副美丽的山景和高大的现代建筑,随之晃动,瞬间倒塌,烟雾散去之后,一片废墟,一幅凄凉的景象,然后话题一转:地震灾害我们不能阻止,但我们可以避免而减小伤害,然后讲解遇到地震后应该怎么处理,几种减少伤亡的方法,形象生动,给人留下很大印象。
还有一个组很有意思,他们的创意是:2008年5月12日四川地震了,高楼倒塌,很多建筑被毁坏,人们被埋在废墟里,然后以地震中的孩子为视角,在地震中我被压倒,沉沉的睡去,我做了一个梦,在梦里出现美猴王,拔了一根毛一吹,出现许多小猴子,一起下凡到人间,帮助地震中的人们,紧接着和片头相反的镜头出现,倒塌的房子竖起来了,被压着的人们站起来了,孩子们又开心的朗读着……好似时光倒流一样,这样的创意设计真让人叫绝!
与以往教学思路对比总结及反思
与以往教学相比,不论在过程和成果方面,笔者认为现在的Flash教学思路都是有很大进步的,可以阐述有四点:
1、激发了学生们的创意思维,给了他们想象空间,学生们已经不满足于单纯模仿,会自己去想一些特别的点子。
2、促进了学生的自我表达,让学生体会到这也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把自己想法通过Flash动画形象的表达出来,可以宣泄情绪,也可以抒发感情,同时也能体会到创作的情趣。
3、培养了美感与鉴赏能力,例如在对图形设置的颜色,反复研究、调整颜色,选择最合适的颜色进行搭配,在反复研究的过程中,获得了一些设计经验。
4、有了团队合作经验和成果体会。有些学生发挥了组织能力,像导演一样安排小组成员的任务,绝大部分小组合作很愉快,相互帮助,而且能相互监督,不玩游戏而努力把任务完成,最终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理想的地方:
1、在评价方面,没有成熟的评价方法,事先也没有制定评价量规表,导致最后的评价不够,在初次使用合作学习制作动画之后,我们已经开始细化活动过程、制定相关评价细则,相信下一次活动会做得更理想。
2、扩大了差异与差距,由于承认了差距存在,并采用了层次教学,一部分学生习惯自己只做一点,没有进一步要求自己赶上优秀水平,而做得优秀的学生受到表扬激励后,更积极的学习,导致差距变大。
总之,Flash动画丰富了中学教学,增添了更多的思想与活力,在这方面的教学应该有更广阔的空间。【参考文献】:
Flash动画设计 肖永亮主编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 杨开城著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教学 李良树主编
10.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篇十
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文章作者]韦 国 [文章来源] 奔牛实验小学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初步了解信息,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学会合作或独立地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信息技术教育既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也不是以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为目标的教育,其内涵是由信息技术教学和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两大部分组成,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与劳动者。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 如果在信息技术课上纯粹让学生打打字,玩玩游戏,那就严重丧失了课程设置的目的,只有明确教学目标,切实优化教学过程,才能上好信息技术课。如在学习画图软件时,教师优化教学内容,通过边学习边制作,学到某一步做到某一步,最后形成一幅完整的作品。比如,在整个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制作一张漂亮的贺卡送给亲人或朋友,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学习自然就认真,从而很好地优化了教学过程。在学习Powerpoint的超级链接前,先让学生花时间制作一份《自我介绍》,目录可以为“自我推荐”、“我的爱好”、“我的作文”、“我的……”等等,要求既要选用剪辑库的素材,又要有文字输入。由于学生一般都有表现自己的心理,在制作上精益求精,作品十分美观。学习超级链接后,鼠标点击关键词后页面不断改换,使得教室里欢笑的声音不断出现。在浏览同龄人优秀作品后,建议学生发一封E-mail给对方,或给对方发一张贺卡。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获得网上信息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纷纷进入不同的软件进行操作,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并应用了新软件。 二、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 改进教学方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贯彻。对初涉信息技术课的学生,要用慢步子、勤练习、多回顾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有耐心,扶着学生前进,并加强技能训练,进行多种方式的知识回顾,多给学生成功的表现机会,对一些接受慢的学生要更多地个别指导,让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充满信心。对高年级的学生,随着自学能力的增强,则应多采用详略结合、突出重点与自我探索、力求创新的教学方式。教师精讲重点部分,其余让学生自我探索,争取自我创新。如:Powerpoint教学中关于字体、图片等的教学,由于在Word的教学中均已经涉及相关内容,教师只需稍作点拨,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操作,接着评议作品,让好的同学说说方法,然后进一步练习操作,最后教师只须稍做小结。再如申请免费电子邮箱,这类操作在互联网应用学习中非常多,而且一般网站导航非常明确,教师一般只需引导学生寻找到注册界面,剩下的由学生自己完成,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及时评价反馈,再激学习高潮。 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应及时评价,现在绝大多数计算机都是联网的,教师在上课前可以设定各班共享文件夹或者制作开放式递交作业网站,让学生把完成的作品保存其中,学生可以互相浏览作品,教师也能及时在课堂上进行评点。通过对作品的及时评价与反馈,再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掀起学习高潮。这样也为收集优秀作品,参加各级部门的作品比赛和本校作品展示服务。 四、整合其它课程,做到学以致用。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网络日益普及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很多种形式,诸如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网络化课堂教学、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与诸多课程都可起到整合作用,下面列举几点以供参考。 1、与德育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德育整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教育媒体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引导,例如,及时报道校园新闻,点评学生行为规范等。学生虽然每天在校园里,却未必对学校里发生的事都知道,通过现代教育媒体,让学生获得信息,再让学生进行点评,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教师还可以搜集一些与小学生有关的站点,从中挑选出一些有价值的网站或论坛推荐给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有的学生在现实社会中有很多问题不敢面对、有心事不敢向身边的老师、家长和同学诉说,对学校或教师有些看法但又不敢说出来,但一旦进入网络世界,他就会尽情倾诉,碰到这样的学生,教师以网友的身份与他们交流,因势利导,让他在现实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 二是对学生进行运用信息技术学习时应注意的道德规范教育。由于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完备的法律和管理体系来规范、引导因特网的发展和使用,学生作为全球“网民”中能不能忽视的一个大的群体,而且这个群体思想特别活跃而且富于创新,“黑客英雄”出少年,所以我们必须发挥学校德育的作用,教育学生不能在网上为所欲为,进入别人的网站搞恶作剧,或者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进行删除、修改、增加、干扰,不要在网上散布一些不健康的言论等,总之远离一切有损信息技术发展的行为。让学生知道Internet是全世界人们共同组建的一个网络社会,它不是一个公司,它不属于某一个企业,也不属某一个人,它是由许许多多电脑和许许多多热爱网络的人们组成的一个“虚拟社会”,每一个有良知的网民都有责任维护和保持这个“社会”正常秩序。我们在上网第一课就让学生全员参与“健康、文明和安全用网,自觉抵制网上不良信息污染,构筑一道心理‘防火墙’”的网络签名活动,通过自己上网阅读倡议与资料,自由电子签名,发布自己的决心等活动,学生感受到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自觉遵守网络道德,抵制网络污染,为以后学网、用网打下了基础。 2、与知识性课程的整合 Internet是一个知识的宝库,由于它储存容量大,媒体种类丰富,检索容易、快捷,不失为学生学习的.好载体。教育资源共享,对于人、财、物是种节约,同时也使知识得到充分整合。多媒体网络教学非常强调教学中知识信息资源的多元性,根据教学的要求,学生通过对现有多种资源进行再次利用,实现对知识信息不断进行新的加工、组合和整理。教学不再仅仅是纯知识教学,而是透过多种知识资源所实现的知识、意义、思想,价值、理念、情感结合于一体的教学。信息时代教育最终必须落实到学生的主动学习上,这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主要途径,同样,教会学生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给学生创造最有利的信息环境,则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 3、与艺术性课程的整合 电脑绘画是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现行美术教材也安排有电脑绘画的内容,这本身就是信息技术与美术整合的最好例证。另外在Internet进行美术欣赏,教师事先搜集一些与教学有关的网址,通过学生自由欣赏,讲出自己的理解,这比教师讲解效果要好。信息技术与音乐的整合表现在认识乐谱上,通过MIDI软件,教师或学生将谱子输入电脑,播放过程中多媒体电脑一边播放乐谱,一边显示弹奏,而且可以方便改变乐器、音调,陶冶学生情操。在艺术教学上,运用信息技术,可以省掉很多不必要精力,但不能牺牲学生的实践时间与机会。
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大学科,既有独立性,又必须与其他课程整合,这才能体现信息技术顽强的生命力。作为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更深入的实践,在做好基本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功用,为教育教学服务。
11.初中德育教育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 生物 环境教育 教学
一、基于教材,实施环境意识教育
初中生物教学中深化学生的环境意识教育是很有必要的。随着当下社会各界对于环保意识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环境教育课题应当更多的走进中学课堂。初中生物课程中的很多教学要点和环境教育是有很直接的联系的,生物教学中不仅会教授必要的知识点,同时也是在传播给学生某种环境理念,让学生们更具体与深入的了解我们身边所处的环境及各种物种,同时,也更为细致的认识如何才能够让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让可持续发展能够真正实现。生物教材中有很多环境教育的良好素材,借助这些要点教师应当让学生心中的环境意识更为深入。
环境教育不仅是要让学生对于我们所生活的环境更为关注,环境教育的另一大要点也在于要让学生对于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有更多的认识。生物多样性是促成整个自然界和谐与平衡的基础,也是让这个世界更为丰富多彩的前提,然而,随着人类肆意改造环境的行为不断爆发,越来越多的物种受到威胁,有的甚至濒临灭绝。这一点在生物课本中也有提到,教师可以借助这个教学要点更好的展开环境教育。以学习《身边的生物科学》为例,为了让学生了解到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所导致的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课前我特意让学生在课下做一个小调研,然后课堂上就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做一个陈述。很多学生对于这个话题都十分感兴趣,课下通过翻阅相关图书及资料或者借助互联网应用,纷纷就这个问题展开思考。课下研习不仅是学生自我探索的过程,也能够很好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能够了解到更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此外,这个过程也给予学生一个主动思考以及独立发现的机会,这让学生对于所学内容有更深刻的了解与认识,最重要的是它极大的提升了学生对于周围环境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够让环境教育更为深入。
二、对于初中生生物教育和环境教育相关性的分析
生物学和环境教育是有着非常直接的联系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环境教育是生物教育的目标之一,初中阶段的生物课程教学除了要让学生更为深入的了解自然界以及其中很多现象的原理与理论外,另一个重要的培养目的就是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周围环境及自然界的意识,让环境意识能够在他们心里更为深入。生物是生存于自然环境中的,环境与物种间是相互依存、互利共生的,一旦环境遭到影响与破坏首先就会影响到其中生存的各种生物,如果这种影响不断恶化与演变,很可能就会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威胁,因此,环境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而生物课程的教学对于环境教育又有着非常好的基础与条件。
其次,生物课本中的很多教学内容其实都是环境教育的一种体现于深化,无论是“身边的生物科学”、“物种的多样性”还是“植物的呼吸作用”与“植物的光合作用”等,这些内容都是对于我们周边的环境及其作用规律的一种认识与探究,这个过程不仅能够丰富与深化学生的生物知识,也能够让学生从更高的层面来认识我们周边的环境,进而让他们认识到环境理念的重要性及意义。正是基于这一点才让初中生物教育与环境教育间发生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对于这一点有更深入的挖掘,让环境教育在生物课堂中取得更好的成效。
三、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教育相关对策
想要让环境意识教育得以强化,应当采取正确的教学方式。很多时候环境教育都会带给人说教的意味,如果只是一味的灌输不仅很难收到好的效果,还很有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这并不能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想要让环境教育取得更好的成效,最直接的途径就是趣味化课堂教学,让学生对于环境的关注有更多的兴趣,这样学生才会乐于接受各种教学题材,才会愿意对于教学内容有更进一步的挖掘,从而让环境教育在他们心里更为深入。
环境问题其实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教师可以更多的将教学内容和学生们熟知的生活发生联系,这不仅会让教学内容更易于理解,也会让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在讲《植物的呼吸作用》时我就这样和学生介绍:“大家都知道,人想要活着就必须呼吸,呼吸作用能够提供给人生存必须的氧气,大家知道吗,对于绿色植物而言它们也是需要呼吸的,如果没有呼吸作用植物一样不能存活”。讲到这里,很多学生都十分感兴趣,他们没有想到平时随处可见的不能动的植物居然和人一样是需要呼吸的。于是我接着说:“大家想具体了解植物的呼吸作用的原理及规律吗”?很多学生都认真的望着我说“想”。就这样,在很愉快的设问过程中已经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下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会很高。环境教育在生物课程中应当循序渐进的展开,太多的课题都会涉及到环境教育,教师应当专注每一个教学点,让环境教育不断得以深入。此外,环境教育并不应当仅仅是局限于课堂,教师应当让学生养成对于周边的自然环境用心观察的习惯,观察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自己看到环境的变化,对于许多教学内容也会有更深入与直观的体会,这对于学生理解与吸收课堂教学内容是很有帮助的。
结语:在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中环境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板块,很多教学内容都和环境教育有着紧密的关联,教师应当以此为基础让环境教育在生物教学中不断得以强化。首先,教师应当唤起学生对于环境的关注意识,同时,应当以更生动有趣的形式在课堂中展开环境教育,此外,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对于周围的环境的观察能力,只有这样环境教育才能够更好的和生物教学相融合,进而让环境教育在生物课堂中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效。
参考文献:
[1]叶素理;初中生物教师应如何开展环境教育[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9年05期.
[2]徐凯捷;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环境保护教育[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年01期.
[3]牛传玉;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强化环境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6年Z1期.
12.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十二
一、创设物理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物理是一门较为复杂的学科, 在物理课程中主要是以观察和实验为依据, 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运用物理知识进行解释, 而教师就可以抓住生活中的这些物理现象, 运用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 创设物理情境,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物理知识不再枯燥乏味。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总会在脑海中联想对应的生活情境, 而初中物理教学也是如此, 教师可以选取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 让学生对其进行研究, 总结其中的物理规律。
例如, 在学习《什么是力》这一章节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们用右手击打自己的左手, 然后教师让学生自己体会一下什么是力, 学生通过感知疼痛就会明白力是相互的, 就能够对物理力的概念迅速掌握。同时在讲授《音调、响度和音色》这一章节时, 教师可以将韩红和周杰伦的“天路”和“菊花台”分别播放给学生听, 让学生分析高音与低音的区别, 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愉快轻松的课堂中掌握物理知识。
二、再现物理画面, 揭示物理规律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如果学生总是听教师讲, 不能听到或者看到, 这样就不容易对物理知识理解。所以教师必须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想方设法为学生再现物理画面, 要让学生真实去体会要学的物理知识, 要能感受到物理的真谛与价值。
初中物理教材很多都是源自生活中, 教师可以抓住这点, 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养成良好地学习习惯。比如, 以建筑工地上的挖掘机为例, 挖掘机可以一刻不停的进行工作, 这究竟是为什么?然后教师就可以继续引出“液体压强”知识。同时饮料从冰箱中刚刚取出, 为什么会有水珠出现?水壶中的水烧开后, 水壶嘴为什么会冒出白气?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小例子, 教师可以运用这些生活常识进行物理教学, 让学生对物理知识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三、借助物理知识, 学会探索
每个人都具备好奇心, 对于外界事物会想到去了解、去探索, 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就必须要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去探索物理课本中的实验, 分析实验原理。
作为初中生,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学生就可以对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分析, 首先是提出问题。比如下雨天打雷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 后听到雷声?下雪天不冷, 为什么雪停了就冷了?骑自行车时遇到上坡路为什么骑S线就比较省力了?这些都是生活中极为普通的案例, 每个学生都亲身经历过, 以这些生活案例为依据, 就可以让学生更快接受新的物理知识。在讲解《杠杆的应用》这一章节时, 先要提出阿基米德的一句名言, “给我一个支点, 我能撑起整个地球。”让学生分析阿基米德说这句话的底气在哪里?还有平时使用的剪刀制造原理是什么?游乐园里的跷跷板是怎么回事?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 让学生自己分组讨论, 利用生活经验去分析, 结合课本总结出杠杆平衡的原理, 这样就可以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 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有效改善课堂氛围。
四、返回物理天地, 注重实践教学
物理学科的诞生就是为了服务社会, 学生可以运用学到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物理知识, 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定期开展物理实践活动, 也可以邀请学生自己进行物理演讲, 每个学生都可以自己去准备所要演讲的物理素材, 可以在生活中选取, 也可以在课本上寻找, 然后教师对学生的物理演讲进行点评, 让学生了解演讲中的不足,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去进行社会调查和参观访问, 丰富自己的物理知识。在讲完一节物理课后,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作业, 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例如, 在学完“电功、功率”后, 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回家练习抄电表, 并计算电视机的电功率, 学完“电源”后, 布置学生调查自己所在小区家庭使用电池情况及旧电池处理方法。
参考文献
[1]潘桂珍.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探究与实践[J].河南科技, 2013 (14)
[2]谢启兵.运用新课标指导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05)
13.农村初中化学教育的困惑与思考 篇十三
农村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困境与思考
高淳县下坝中学 陈华华
【摘要】农村中学在化学教学方面的优势:农村地域优势——产业结构形式多样、自然物种丰富、民俗风情各异、学生感性知识丰富,因地制宜开展教法学法研究。农村学生较纯朴、能吃苦耐劳,对学习执着。农村中学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师资分布不合理、师资队伍不稳定;教育观念滞后、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必需教具不足、实验教学严重缺乏。解决问题的对策:营造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知识教学优化;注重实验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关键词】重城轻乡 感性知识 观念滞后 实验教学缺乏 营造环境 教学优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中学生的人数占全国中学生总数的大多数,因此实施素质教育的重难点在农村中学,寻找一条适合农村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路子,是我们教学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职责。《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中指出“农村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新一代和广大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科学水平,促进农村社会主义建设”。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积极推进,教师正面临着极大的机遇和挑战,从农村中学的师资、教学设备、开课情况、外部环境条件、教学教研质量等结果显示:农村中学教育的困难和严重性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人们纷纷慷慨陈词,针对时弊献计献策。
农村中学在化学教学方面有优势条件可以利用,但更存在不少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笔者从事农村中学化学教学多年,有着颇多的感受。下面就结合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谈谈农村化学教学中优势、存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个人看法。
农村中学在化学教学方面的优势
农村中学在化学教学方面有着城市中学所没有的优势,这些优势表现在:第一地域优势,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隐含着丰富的资源,产业结构形式多样,自然物种丰富,民俗风情各异,农村学生感性知识丰富,可因地制宜开展教法学法研究。农村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劳动,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多,对空气、土壤、水、燃烧知识比较熟悉,教学时恰当地利用这一优势,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都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丰富、生动的内容。第二:农村学生较纯朴、能吃苦耐劳,对学习执着,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也较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及科学的精神。化学教材中有很多知识和技能是通过实践和实习获得的,像洗涤剂、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的使用, 将与此内容有关的课安排到实验场地去上,或请有专长的技术员现场讲解和示范,都需要学生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亲自体验才能形成较牢固的知识和技能。
农村中学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分布不合理、师资队伍不稳定
农村中学的人事权主要在乡镇党委,出于财政开支方面的考虑,用人一般是“宁少勿多”,化学教师一般受不到应有的重视。加之由于城乡中学在福利和其它待遇上有明显差距,导致农村中学教师的流动性大,主要流动的是骨干教师和毕业分配来的外地教师,其结果是教师流失、学生辍学、城乡教育水平拉大、教育结构单
一、农村化学教师队伍呈现男性化、老年化,在教法和学法上表现出“近亲繁殖”的后遗症。
二、教育观念滞后、课堂教学质量不高
农村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专业素质不是很高,反映在教学上的问题主要有: 理科 化学
(1)教研氛围不浓,教学模式陈旧, 不注重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地体现化学学科特点,照本宣科、满堂灌现象极为普遍。不善于激发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只看高分率不讲合格率,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2)不注重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按课程设置,初中三年级才开化学课,化学课开设既是起始年级,又是毕业年级,本来上课时数较少,教学上赶进度现象比较严重,因而无时间圆满完成实验教学任务,不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注重的主要是化学知识及解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对化学实验的研究不够,平时的听课也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与思维能力的研究,至于实验的成功与否、实验经验的积累、实验的后记则往往不被重视。在做化学实验时,教师和实验员要经常接触有毒的药品和气体,按规定实验教师和实验员应享受健康补贴待遇,但大多数农村学校不能兑现或落实很少。因而也挫伤了部分教师和实验员的积极性,思想上不够重视。从工作量上讲,化学实验是一项费时费力、颇为麻烦的工作,而有的学校在计算教师的工作量时,对化学教师准备化学实验和预做化学实验都不计工作量,因而也影响了化学教师和实验员开展实验教学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着怕麻烦、怕失败的倾向,使得本来有条件做的实验也省略不做,能够补充的实验也不补充。更有甚者,干脆就不开学生实验,造成人力和财力上的浪费。
三、国家的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必需教具不足、实验教学严重缺乏
国家的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且这不足的经费配置又严重不公平,“重城轻乡”,使农村普遍存在“上学难”。由于经费的限制,办学条件受到制约,尤其农村中学化学教具很少, 象我们学校连一些基本教学挂图和模型都没有,教师也难以将某些有规律可循的知识迁移到挂图或模型上。缺仪少药十分严重,致使学校无能力开足开全演示实验或探究实验。另外,因化学实验是一种消耗实验,一些仪器需时常添补,化学药品用完不能再生,更需及时添补,而有的学校只注重一次性投资而不能够时常补充,从而造成仪器药品不全而难以开足开全实验(尤其是探究实验)。再者应试教育的偏差和教育费用的暴涨挫伤了农民子弟上学的积极性,农村又出现新的“读书无用论”。
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营造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
为使化学教学特别是农村化学教学走出困境,教研员是教委的业务参谋,争取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是非常必要的。以各种途径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和领导,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一是化学等学科在师资、开课、教学质量、硬件建设等方面要纳入年终考评,促使学校建立健全一套比较科学的激励机制,调动现有化学教师的积极性;二是农村化学教师在业务进修、子女上学和就业等方面享有一定的优惠条件,在年终评优和教师节评选时,全面衡量化学等学科教师的业绩,使那些钻研教学规律、爱岗敬业的教师受到褒奖;三是加强调控职能,合理配置师资,毕业生分配、在职教师的调动都要符合师资优化的原则;四是市区、县城学校要和农村学校“结对子”进行“帮扶”。
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知识教学优化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是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的一种推动力。化学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科的特点出发。农村初中生学习化学,往往反映内容多,杂乱,理不出头绪,要记的东西多,容易忘。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对实验现象兴趣很浓,但并没有因此形成稳定发展的内在动机,也不晓得应该怎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想问题,更不会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去想问题,不重视记忆、理解重要的事实、述语和原理、造成知识上的脱节,甚至学习水平分化,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下功夫,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针对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最主要的是激发和发展学生探索、求知的内在动机。从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引导,农村初中学生关于化学的准备知识是薄弱的,加以化学运动形态较物理运动形态更复杂、更抽象、一般难以理科 化学
直接地、简明地重现,这就给农村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要注意联系对比,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从个性分析出共性。比如,学习过氧气的物理性质以后,要给学生点明,学习和记忆的顺序,即按色、态、味、嗅、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的顺序,虽然不一定求全,但有个记忆和再现的顺序,就便于联想和回忆;当学习氢气的物理性质时可以提示学生联系氧气的物理性质来学习、记忆。
现行的化学教材是面向全国的。它只是根据教学大纲提出一般的教学内容。如果农村中学教师照本宣科地传授,是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的。作为农村化学教师应该认真学习大纲,钻研教材。钻研教材不仅是对教材的理解、领会、还包括对教材的加工处理。根据农村学生实际,教学条件,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驾驭教材。注意知识、技能、能力的相互联系和前后照应,并根据学习迁移的原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一方面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学习新知识时,还要注意为以后学习作好辅垫。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重点概念要使学生透彻理解,重点的技能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要形成一个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前后有序,张驰适宜的知识结构。
三、注重实验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要想使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就应该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寻找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并将其落到实处,以消除不利因素,创造积极因素,促进实验教学发展。
1、提高认识、加大投入、保障供给
首先要使我们教育工作者明确: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化学实验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初步学会认识自然界的科学方法,化学实验不仅是培养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极为重要的内容和手段,而且对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化学实验教学也起着提高青少年素质的重要作用。化学实验教学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要征得领导支持,加大对实验的投入。这里所说的投入,既包括一次性的固定投资,又要保证经常性的不断投资以保证化学实验的正常开展。同时落实对化学实验员和实验教师的健康补贴,以保护化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提高实验员和实验教师素质、加强对实验教学工作的评估和监督
为保证农村中学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就要有坚强的后勤保障。要提高农村中学实验教师和实验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要健全实验室实验规则,以保证化学实验室管理的规范化、化学实验的正常化和高效率。
为使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大面积取得成效,树立先进典型是很有必要的,希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业务主管部门齐抓共管,发现典型,推广典型。根据化学实验教学实施情况表彰学校、实验管理员和实验教师。表彰学校,以征得领导对实验教学的支持和投入,提高实验教学的整体实力;表彰实验管理人员,以强化后勤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其服务水平;表彰化学教师,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激励他们进行实验改革和创新的热情。只有学校、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三方面对实验教学都具有较高积极性,才能形成合力,取得更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3、更新教学理念、注重实际运用
农村教学改革的紧迫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种田在农村迅速普及,农民需要科学种田的知识,急需使用各种化肥、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用来提高单位面积上的作物产量。我们已经看到:以前农村毕业的初中生,不知道化肥、农药的性能、保管和使用方法,看不明白市售农药、化肥的配制浓度和配制方法。不认识化学肥料的化学式,不会计算常用氮、磷、钾化肥的有效成分质量分数。明确了学科教学必须适应当地农村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更新教学理念,面向实际教学,传授生产急需的化学知识,为农村建设培养实用人才。在现代高科技发展的社会中,有机高分子材料已渗透到生活理科 化学 的各个领域。如教授《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教师可通过分析社会上急待解决的问题:水资源危机、疾病等引导学生了解高分子分离膜及医用高分子材料等一些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明确了科学、技术、社会相互之间的关系,学得生动活泼、学以致用、有新鲜感,从而容易从情感上更快、更好地进入学习的情景中。课后可顺势引导学生上网查询仿生物学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等一些前端科技材料,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即可进入调查研究型学习。
由此可见,要振兴农村,在校的中学生,就是明天、后天的生产者和技术人才,因此,必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劳动素质,依靠学校教育,依靠学科教学。“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材”。农村中学化学教学必须走出现在的困境,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经济的需要,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为打好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和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同时,结合生产实际强化、渗透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应急适用化学知识。针对实际,我们认真执行并完成完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提高农村中学化学教学质量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⑴解守宗 中学化学骨干教师培养目标和培训模式浅议[J].化学教育,1996,(6)⑵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2001(8)⑶郑长龙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⑷赵建华 迈向21世纪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J].教育研究,1997,(4)⑸钟启泉 国外课程改革透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⑹王祖浩 面向21世纪的化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1997,(4)⑺ 刘知新 化学教育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初中德育教育的思考与实践论文】推荐阅读: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思考论文07-17
初中德育论文免费09-04
德育论文浅谈初中德育教育08-23
山区初中班级德育策略与方法探讨06-22
高校德育管理机制的理性思考论文07-11
聋生的德育现状与思考11-14
初中的德育工作计划09-18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12-02
学校德育现状分析与思考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