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企业文化活起来

2024-08-27

让企业文化活起来(精选13篇)

1.让企业文化活起来 篇一

让课堂活起来,让孩子动起来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紫茶小学

潘彦颖

摘要:多媒体集形、声、光、色于一体,能够有效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渲染气氛,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同时又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保证教学质量和建立新型的师生发展关系。

关键词:多媒体课堂教学新型师生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一支粉笔驰骋讲坛的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了,恰如其分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将多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从而使“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一. 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和优越性。

利用多媒体网络环境和多媒体软件创设一个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有趣的语言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欲望,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听、说、读、写操练,从而改善课堂学习的协调性和适应性。

二.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声色并茂,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们把你所教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荣的事。”兴趣是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动,只要对某个事物有兴趣,就会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学习就不会成为沉重的负担。可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朋友,也是教师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导,好奇心强,教师要尽可能地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多媒体教学寓教育教学以图、文、声、色以及动态演示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使学习达到最佳状态。它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触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教授Book3 U7 Where are my glasses? 之前学生已经学过简单的方位介词 in, on, under, between了。而在这一课一开始的教授中,先让学生观看一段flash,帮助小明寻找掉落的公园各个地方的棒球。因为这个flash像一个游戏一样,当你正确找到正确位置的球的时候,你一点击,球就会消失了。学生看到以后兴趣昂然,跃跃欲试。这样不仅复习了旧知识,还把这一课要学习的新单词放在图文并茂的语言环境中去展现,进行分散、情景、理解记忆;用视、听、说并举的方式,省去了原始的汉英互译和死记硬背的过程,学生既了解了新单词的确切意义,又培养了用英语

直接思维的能力。这样一来,学生的眼、耳、口、手多种感官一齐动,学得轻松愉快,沉浸于娱乐之中,使英语学习变得简单易学。

2.情景交融,培养交际能力。

“我们实际上不能给学生教会一门语言,我们只能为他们创设一个适合于外语学习的环境。”(S.P.Corde)利用多媒体的声音和影像,为学生提供接触大量真实语言的机会,让学生能感受到美丽、鲜活、生动的语言材料。要求学生对感知到的信息,模仿说出相应的语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说”的兴奋点,诱发“说”的欲望。所以要从多种渠道给学生提供听觉和视觉上的语言刺激。通过模仿影片当中人物的对话,从而展示自己的语言习得。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表现能力更强,所以,role play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如在学习完Culture1 Food以后,我让学生每人回家了两样食物。课堂上,先让他们观看了一段视频,了解在市场如果交易的,如何讲价的。然后让他们去以物换物,但是,通用语言只有一种,You can only speak English.看谁能交换到最多的食物。这样大大的增加了活动的竞争性,趣味性与难度。学生的的参与兴致非常高,都想和其他同学一比高下。学生在一种积极主动的良好心态下学习,学生学得轻松,思维活跃,积极参与训练,注意力持续稳定,训练效果好。多媒体可以为我们创设模拟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能看图说话,作文、自编情景会话等形式的练习,学生做这些练习时能大胆地展开想象,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我们学习这些日常用语就是要学以致用,服务于生活。

3.音画结果,突破重点难点。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等特点,刺激学生,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抽象晦涩的文字变成生动易懂的图像画面,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并维持他们的有意注意,进而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从而产生乐学情绪。如在学习现在进行时代的时候,要学生明白什么是现在进行时态,可以用jpg的图片与gif的图片进行单词与句子的对比。如run,running , I can run.I am running.使学生更容易区分一般时态与现在进行时,从而更好的掌握现在进行时的规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和过程,把一些抽象、枯燥的内容化为生动有趣,使得教材内容得以直观再现,重点易于突出,难点易于突破,极富表现力,易于学生掌握。

4.拓展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技术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和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开拓发展学生自己动脑思考、想象思维的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运用多媒体技术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地进行知识传授与训练,能大大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减少了很多繁琐的解释,节省课堂教学实践。例如在进行英语课堂复习或者对课文整体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件中运用纲要、图示、表格等手段进行比较和展示,还可以通过链接技术提供相关练习进行知识巩固,学生在看、听、练中透彻理解,及时巩固,不但节省了课堂时间,教师也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所讲授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进度。这样深入透彻的分析展示,在粉笔加黑板的年代是绝对做不到的。学生的“眼、耳、口、脑、手”与“视、听、说、想”有机地结合,能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激发学习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通过形式多样的视听说训练,挖掘出学生语言表达的潜力。

5.分组合作,促进乐学情感。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靠机械记忆去背诵单词与对话,被动地接受知识,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全面开展课堂互动性交际活动,进而影响学生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也容易导致学生的两极分化,这是非常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以计算机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学校的发展和教育教学应用的普及,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全新的信息化环境、信息资源、信息方法,提供了自主协作、讨论学习、交互探究、近距离与远距离交流互动的工具与平台,为合作学习注入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展现广阔的研究新领域。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来给予或接受帮助,因为提供帮助的人不仅仅是教师一个人。利用小组合作开展信息技术课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使学生“乐学”“好学”。学生完成一些具体的任务,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和成就感。比如在学习Colors 的时候,我让学生们分成小组,分工合作。他们组员当中一部分同学负责找颜色的单词,一部分负责找不同颜色的水果,蔬菜和物品,一部分负责找出不同颜色对人体的影响,还有一部分同学负责找出在不同国家颜色的不同的文化等等知识。这些大量的知识,都是学生自己通过互联网上取得的。以计算机网络为学习媒介的环境下,当学生进行探讨时,可以利用网络与其他学习者进行讨论,不但可减少孤立无伴的感觉,更可以增加合作的机会,与其他学生共同解决问题。而在收集资料的同时,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好学生自愿主动地帮助差生,也让原本不自信的学生找回了自信,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积极努力地进取。不仅如此,小组的分工合作体现了平等原则,每个学生,不分优劣,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最后的小组成果评比展示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小组活动的过程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创造精神和探究精神。

多媒体的引进以及灵活选用,给小学英语教学注入一股活水,开创出一片新天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导下,我们的课堂就是孩子乐于学习的场所,散发出生命的灵性和无穷的魅力。使孩子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学得有声有色,这才是我们需要的“活”课堂。

2.让企业文化活起来 篇二

但是, 众多薄弱学校能否一夜之间“旧貌换新颜”呢?客观地说,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均衡发展,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笔者认为, 薄弱学校需寻求破解发展难题的治本之策, 不能死抱“等靠要”的思想, 不能甘当扶不起的“阿斗”, 校园文化建设不失为“活”起来的突破口。

一、关于薄弱学校的冷思考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今天, 薄弱学校之所以薄弱, 究其原因, 主要有两点:一是学校面貌发生了变化, 理念跟不上, 发展缺少内涵, 治标未治本。二是尚未享受重点扶持的“积贫积弱”的学校, 杯水车薪难以奏效。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 致命的“症结”在于职业理想的倦怠和“低人一等”的精神阴影。

位于奉节县城郊的永安镇白马小学便是一所典型的薄弱学校。这所具有60余年办学历史的老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逐步被边缘化;特别是三峡移民之后, 库区淹没学校都借搬迁契机, 得到长足发展;唯有这所学校, 因选址困难被临时安置在就近的粮食仓库。区位劣势、发展滞后、师资匮乏等客观现状与职业倦怠、教学质量拖后腿、家长不满意等积弊, 恶性循环。学校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 如何“起死回生”、从根本上摘掉薄弱学校的“穷帽子”?笔者认为, 治贫先治愚, 扶弱先扶志。重点还得从“魂”开始。

二、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魂”, 薄弱学校不能当“阿斗”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强调的是自身的造血功能, 如果灵魂缺失了, 即使再大的投入, 也只是换了一身漂亮的躯壳而已, 骨子里仍然摆脱不了薄弱的命运, 怎么“扶”得起来呢?反之, 如果让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柱根植在师生员工的灵魂深处, 凝聚人心, 鼓舞士气, 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 把现有的资源盘活, 把每个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即使外部形象的“蝶变”一时难以奢望, 但内部的生机与活力已经复苏, 何愁“扶”不起来呢?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 我们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不搞铺张浪费, 因地制宜、别具匠心地加强环境文化、墙壁文化和班级文化建设。

一是环境文化体现幽雅和自主管理的特色。在保护好现有的绿化树木的基础上, 选择适当位置开辟花台, 组织学生栽种经济实惠的观赏苗木, 培养植绿护绿意识, 实行挂牌管护, 赋予校园环境以温馨的文化氛围。教室及公共区域的清洁卫生完全由学生自己打扫、督促、评比, 培养了自理能力、合作意识、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这些举措, 既节省了开支, 又创造了洁净幽雅的校园环境, 让我们每天进校都有一个好心情。

二是让每一块墙壁都“说话”。农民工子女往往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 买不起电脑, 甚至连一本图书都没有。但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孔孟之道, 却根植在他们朴素、善良的情感之中, 这正好呼应了我们让墙壁“说话”的切入点。几经筛选, 我们围绕孝、善、诚、礼、勤, 从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美德典故中, 将“刘恒孝母”“伯牙绝弦”“负荆请罪”“闻鸡起舞”等20余则文化精华,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 巧妙地装饰在围墙上。黑不溜秋的水泥围墙, 一下子变成了简洁而精美的文化长廊, 成了操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教学楼、办公楼的走廊也不能白白空着。我们继续从教育先师孔子、孟子、荀子的经典语录中汲取营养, 将浅显易懂又富于启发的《论语》及劝学、励志、善教等名句, 同样以图文并茂、注音注释等形式, 艺术地装点在走廊、楼梯间的黄金位置。这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能够影响人的一生, 甚至几代人!

三是班级文化别具一格。一个班级一个家, 它同样需要一种凝聚团队的精神力量。我们在部署班级文化建设时有张有弛、有收有放。学校对班级文化建设提出指导性意见, 要求围绕“马”字做文章, 各班以“马”命名, 不同的“马”代表不同的团队精神。一石激起千层浪。各班的创造力被激发起来, 诸如“马儿郎”中队、“白龙马”中队、“千里马”中队等等, 不一而足。各班还别出心裁, 设计了班队铭言、师生“全家福”、温馨提示、名星榜等小栏目, 各具特色。

四是宣传文化推陈出新。学校安装了电子屏幕, 营造外宣氛围;宣传橱窗将学校近期的活动成果展现出来, 提高公众知晓率, 也能鼓舞士气;每周认真组织升旗仪式及红领巾广播, 宣传栏及时更新安全、健康等知识, 张贴栏及时反映学校工作动态, 公布栏及时公示评比结果等, 无论从信息宣传的角度, 增长见识的角度, 还是校务公开的角度, 都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以文化人, 薄弱学校一定能“活”起来

“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白马小学尽管在硬件投入上仍然十分薄弱, 在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关爱学生等人文管理方面还有诸多薄弱环节等待我们去一一攻克, 但我们不甘沉沦、不当扶不起的“阿斗”,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突破口, 迈出了最坚实的一步。魂在精神在, “活”过来的薄弱学校, 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近两年来, 白马小学荣获重庆市“保障农民工子女就学工作先进学校”、县级卫生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教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特色项目创建学校”等荣誉称号, 加强科研课题研究, 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赛事活动, 100余名师生获得各类表彰奖励, 留守儿童受到普遍关爱, 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社会满意度稳步提升, 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3.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篇三

本月14日,我们迎来了中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今年“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为江西景德镇,主题为“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文化遗产日”当天,景德镇举办了七项活动展现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遗产魅力。除了主场城市外,全国各地也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相关活动,如在北京,由文化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主办的2014年文化遗产日活动在北京西单文化广场拉开帷幕;在浙江绍兴,市非遗馆举办的一场越窑青瓷、嵊州紫砂精品展暨绍兴市传统手工技艺现场展示,拉开了绍兴市庆祝第九个“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的序幕。在长沙市由芙蓉区文体新局主办,芙蓉区文化馆、芙蓉区文物管理所承办的“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主题宣传活动在芙蓉区政府会议中心举行。

2005年底,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活动也从第一届的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到后来的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保护文化遗产,促进科学发展;文化遗产在我身边;文化遗产与美好生活;文化遗产与文化繁荣……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是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在大遗产概念的背景下,“活”更是一种延续。活态传承、活态保护,才能让中华文脉得以传承并永续发展。

4.让课堂活起来 篇四

一、让教师“活”起来

教师有学问――活的前提。教师的学识与才华是决定其个人魅力的核心因素。地理教师应该博文广志,在解答学生的问题时深入浅出,应该处处彰显生命的朝气与活力。要具有终身学习的思想,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充分展示新世纪育人者的精神风貌。“才足则生敬,才重由生真,才满则生益。”教师唯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成为一条长流常新的小河,才能较好地胜任地理教学工作。

教师有个性――活的关键。个性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教师的才华通常是由自己的个性表现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无个性必平庸。教师的个性越突出、越明显,就越有魅力。有教学个性的地理教师,会根据自己的个性、气质、专业精心设计自己的语言风格,或感情充沛、气势磅礴;或朴质明快、平易近人;或机敏厚重、风趣幽默;或流畅清晰、脉络分明;或轻松自在、信马由缰;或旁征博引、论证严谨;或清丽温婉、磁性迷人。把学生带入一种境界……这就是个性教师的教学魅力。

教师有成果――活的完善。学生呼唤上精彩课,地理教师要努力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争当研究型的教师,并出教研成果。在平常的教学中,一是要营造乐学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灵活地采用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品尝成功的乐趣;二是要解放学生的空间,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小课堂向大课堂延伸,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去研究,张扬个性,有所创造,有所作为。

二、让课堂“活”起来

以情激活。“领异标新二月花。”地理教学过程应是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美的行程。为此,地理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地理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让学生感觉到上地理课就像漫步在景色宜人的山间小道上,令人感到目不暇接,美不胜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上要努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惊讶、刺激、疑惑、悬念,产生“逼人期待”的教学魅力,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激活课堂教学。

以趣激活。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课要上得有趣”,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在沉闷的课堂上,学生只会“情绪低落,一筹莫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可采取“用古诗词辅助教学”、“用歌曲来辅助教学”、“用歌谣来辅助教学”、“用成语来辅助教学”、“用谜语来辅助教学”、“用谚语来辅助教学”、“用别称来辅助教学”等来营造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平等激活。有人说:“教育不是居高临下的教训,而是平等的交流,学生与教师的眼光平视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半。”在地理课堂上,教师要当好“小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随时插问“不明白”的问题,如此既能检查小老师的学习情况,又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只有在这种平等、民主、自由的课堂的氛围中,教学才能争辩质疑,标新立异,才能思维活跃,大胆探索。唯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训练,才能养成不唯书、不唯师,独立思考,敢于求异的思维习惯。

三、让学生“活”起来

让学生“说”出来。说是让学生面对老师和同学针对课堂学习内容,阐述自己学习情况的活动。在地理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可以让“会说”的带动“不会说”的说,分小组讨论地理知识,能给每个同学都有说的机会,这种讨论范围小,周围环境熟悉,学生敢想敢说,无拘无束,兴趣高。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不仅仅能解答了自己的疑问,同时在解答其它同学的疑问的同时,对自己所掌握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深化。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

让学生“想”下去。在地理课堂上,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地理教师首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其次,教学中应教会学生思考,让学生在预习中带着问题思考,从教师的讲解中思考,从同学的发言中启发思考,在课后复习中不断思考,在作业的练习中得到思考。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包括与教师所需要的答案持完全不同乃至相反的意见。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透,想得远”。

5.让课堂活起来 篇五

一年级语文课上,老师教了生字“马、米、土……”后,为了巩固这几个生字,老师让学生做游戏,每个学生的胸前都有一个字,让学生离开座位找朋友,两个朋友的字能组成词语拼读。这是小朋友非常喜欢的游戏。大家马上离开座位活动起来,但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大家晃来晃去,一片嘈杂,有的小朋友很快找到能和自己拼的字,就拉着手在玩;有的小朋友马上离开座位去找自己平时喜欢一起玩的朋友去聊天了;有的小朋友有点莫名其妙的在座位上,看着别人,也许不知怎样干……过了几分钟,在老师声嘶力竭中,学生安静下来,老师拉出几对朋友,让学生拼读。然后,老师马上接着“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看拼音猜苹果树中苹果下是什么字(其实就是读拼音拼汉字)。对猜的孩子每人奖励一只苹果,学生情绪一下子被煽了起来。由于苹果有限,结果奖励到苹果的孩子拿着苹果沾沾自喜,摸着苹果,也不注意老师还在要求他们下一项学习活动――念儿歌;没有奖励到的孩子,眼睛也羡慕地注意看着苹果;有个别孩子还从抽屉里拿出自己的零食,以示自己也不比别人差,也有吃的东西。学生的注意力都分散了。虽然看上去这堂课学生的情绪始终是高涨的,但是学到的东西不得而知。

像这样空热闹,假互动的案例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并不少见。我想:我们用新的课改理念、新的语文课标和新的培养目标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育,就是要彻底摒弃教师机械训练,学生被动学习的语文教学模式,应该像这位老师那样积极倡导让孩子多实践,多合作的游戏活动,让孩子在新教材的实验中,在课堂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空间,使学生有更多的表现机会。但是,总不是新教材的课堂教学就是这样乱哄哄的吧!也许有的教师认为强调课堂常规要求,就会扼止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和“活”性。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玩游戏都有一定的规则,更何况是在课堂中学习知识呢!课堂学习更要有规范要求,这是学习效果的保证。

怎样区分“乱”和“活”呢?专家指出:“评价课堂教学乱不乱,要看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神不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不叫乱,如果学生没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神又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叫乱。”由此可见,虽然学生把小手举得高高,且伴着“给我”的声音;虽然为了弄清学习上的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虽然学生为了探究一个问题而离开了座位、学习小组,但都始终围绕着学习这个主旋律。这样的课堂教学,表面上看似乎有点“乱”,实际上是“活”。但这种“活”中也要有新的规范,过于放纵,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要让课堂规范就要掌握调控策略,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来,教师应具备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那么教师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与课堂常规之间的关系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引起注意。

一、正确的认识

1、课堂上的“活”与课堂常规是统一的。

课堂常规的主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常规管理上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对学生“活”的内涵教师也要有正确的的认识,“活”不等于不要课堂常规,它不是指“乱哄哄”,表面上的“热闹”,而是指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喜爱兴趣,学习中的好心情及投入程度,能主动探索、专注倾听、积极交流、勤于动手,以及对成功的愉悦之情等的表现,其实质也正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课堂常规内容,学生的“活”应体现在这里。课堂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讲究教学民主,营造一种轻松和谐,师生亲密无间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悦。但要做到活而不乱,动而不滥,乐而不散。教师要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每节课堂教学的内容之一,贯穿渗透于学习活动之中,贯穿于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使得课堂教学中形成“活而不乱”,呈现出平等、宽松、和谐、欢乐的学习氛围。

2、课堂上的“活”是有前提的。

是的,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自主、参与、合作的学习方法。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现在的大多数班级人数往往在40人至60人之间,就算小班也在30人左右,这么多的人互动,能真正起到自主、参与、合作学习的作用吗?还是表面热热闹闹,其实连教学目标都没有完成的假互动呢?因此,有些“活”的教学方法是要在真正的小班里才能进行的,否则事倍功半。教师要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放”与“管”,才能让学生真正“活”起来,“活”得有度,“活”得有效。

二、正确的引导

学生的“活”离不开课堂常规的训练。课堂常规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规范学习的行为,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但常规训练虽然不能强调机械化、模式化,不要过分强调坐姿、掌声等的整齐划一,不要过多地让学生齐念“课堂常规口诀”。但是教师应该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个体学习时、小组讨论时、集体游戏时、作业时等等不同情况下应该注意怎样学习。

1、明确目标。

教师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心里很清楚这节课要达到哪些具体的教学目标,能够体现三个维度,这样才能避免教学变成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避免学生的讨论交流中教师不能把握,任由学生牵着鼻子走,虽然场面很“活”,学生发言积极,但是离开了教学目标,完不成教学任务。教师教学目标明确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力,落实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也应该以一个合作学习中的首席的身份参与其中,和孩子共同学习探究。在探究当中灵活地根据心中的目标来提出学习的任务和要求,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指导结合起来,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2、动静有度。

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包括听、看、说、读、思、写,唱、跳、演,画、做、玩。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应有不同的“动”法,使课堂“活”起来。“动”是一种学习形式,而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不能为“动”而动。课堂上应动静结合,放收有度。就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而言,什么内容什么环节宜于自主学习,什么内容什么环节宜于合作学习,教师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使之恰到好处,不能让学生整堂课都处于活动状态,使学生整堂课的精神处于亢奋之中。像上面案例中,游戏一个接一个,看看很“活”的一堂课,学生的收效却不大,连最起码静心学知识的常规都不能训练到位,难道我们的知识都是在这样环境中获得的吗?

3、安排有序。

比如本文开头的案例中,课堂游戏前,教师应该将班内40余名学生平均分成4个小组,让学生在每个小组活动圈内找朋友,找到朋友后站在“光荣圈”内。那么学生开始活动就不会满教室跑,到处漫无目标地晃动。学生找到各自可以组成词语的朋友后,就手拉手站在“光荣圈”内,学生就不会找到后两个人就自顾自玩,站在“光荣圈”内的学生会有一种自豪感、成功感,这样剩下的学生(没有找到朋友)少了,他们也会尽快地去找朋友,老师也用不着声嘶力竭地去组织了,一目了然就看清了哪些学生已经找到了朋友。这样教室里就减少了吵闹的机会。另外老师在平时的游戏中要强调应该注意哪些事项,要常常在游戏中渗透训练。

4、训练方法。

要让学生参与讨论形成新的规范,让学生通过讨论形成统一认识――上课要听从老师的统一指挥;要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发言;发言要找准适当的机会;不能在课堂上做与本节课学习无关的事等。例如在让学生学会倾听的常规训练中,要求他们学会要用眼睛注意说话的老师或同学,注意听别人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能记在心中或听出差异进行补充。对那些别人说话时,只顾自己,不善于倾听的学生要加以引导、鼓励,让学生都能加入到听的行列中来。再如,围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应该注意轻轻讨论,遇到问题相互议论,评议,不能大声争论,分配任务时要有责任感和合作精神等等。那么,案例中拿出零食吃的行为还会发生吗?

5、尊重学生。

学生有活生生的思想,他们在活动中肯定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规范的同时,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自主与合作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讨论中形成知识、方法的结论,在交流中产生情感共鸣,在运用中获得成功的满足。对于偶发事件,教师应采取“宽容的策略、转换的策略、停顿的策略、幽默的策略、诱导的策略、暗示的策略,冷却的策略、糊涂的策略”等。如案例中发生学生吃零食的事件,教师可以幽默地说:“啊,你的零食好香啊,可是老师这里还有比零食更香的东西,那就是――比一比,谁能把儿歌读得好!”。也可以转换学生的注意力:“刚才有6个小朋友得到了老师的奖励――苹果,接下去,我们要看看哪个小朋友能更好地朗读儿歌,得到知识的金苹果。”而不能严厉地去呵斥学生。教师还要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如案例中老师可以采用下面的评价,让学生投入到下一轮学习中。夸张评价法――“你们看,这位小朋友多爱学习,他已经把自己的奖品放到脑后,投入学习儿歌中去了,老师相信他还能得到更多的金苹果。”赞美评价法――“这位小朋友的做法与众不同,请大家给予掌声鼓励。”榜样评价法――“这位小朋友真懂事,做得真好,希望小朋友也能像他那样。”假设评价法――“如果你把零食放到下课再吃,那多好啊!你能改正吗?”等,使学生在老师的赞赏中领略到成功的自豪感,改正不足之处。

6.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篇六

云安县前锋镇中学

瞿飞雄

近几年来,我县语文教学的现状不尽人意,尤其是我们乡村中学。在某种情况下,我们的学生甚至可以说对语文学习是处于一种讨厌的状态。这是我们所有语文老师不可逃避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必须得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效率。

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效率,就必须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必须要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语文学习积极性主要指一种学习态度,是一种对待语文学习的认真、紧张、主动而持久的学习态度,语文知识要靠长期积累,语文能力要长期训练。所以要使与我儿女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就必须要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要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就必须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要,践行“以人为本”的人本教育理念,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一、联系生活,满足现实需要

学习知识,运用知识,解决生活现实问题,这是人类基本的心理需要之一。我们必须得把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脱离了生活、脱离了学生实际感受得知识是没有生命力可言的。因此在教学上,应当将知识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自己去做、去发现、去研究。

我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我采用的是先分析课文,再联系生活的方式教学的。我把事先准备好的《背影》一文里面父亲买橘子的情景的视频展示在教室的VCR平台上,然后让学生边根据课文的泛读,边看视频。看作者是通过什么描写来刻画自己父亲的背影的。特别提醒学生,尤其是那个马褂棉袍蹒跚地爬月台的胖胖的老父亲的片段。视频播放完后,我深情的说:这个背影不知道 打动了多少读者,不知道让多少人看到了无言的深情,同学们想想: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好?学生开始沸沸扬扬的讨论。

正在他们讨论的时候,我就说:是因为父亲当时爬月台的形象深深地触动了作者的心灵。接着我就开始问学生:你父母多大年纪,是从事什么工作的,有没有留意过他们工作时的情景。因为我班95%以上的学生的父母都是靠种田或在工地上做水泥工的,因此对他们的工作情形历历在目。但问他们有没有认真去观察和了解父亲时,他们的回答是除了严厉和陌生外,几乎没有其他印象,根本就没有认真留意过父亲工作时的背影,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意识过父亲的辛劳。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叫学生马上闭上眼睛。自己静下心来,慢慢想,收割稻谷父亲背谷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情形。这时,我偷偷的留意学生,有的眼角开始湿润了。

过了几分钟,我开始说话了:父爱是很少被赞颂的,那么今天希望同学们静下心来,用自己朴实的言语,好好的赞颂一下自己那伟大的父爱。我还是提示了学生,可以通过收稻谷、摘沙糖桔等。这样让他们也了解生活并不是那么轻松,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辛苦。

二、重视学生动手实践,满足成就感需要

我们在教学中,如果只是一味的靠磨嘴皮子(老师讲,学生听)是提不高教学效率的。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应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在和学生探讨完课文后,我就布置了一篇小作文,以“我的于勒叔叔发财后„„”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题目自拟。要求学生大胆创新,发挥自己所有的想象力,200—300字左右。第二天收回来后,发现有很多学生的创新思维很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班上相对来讲认为是学困生的一个同学是这样写的:于勒叔叔发了财回来后,知道菲利普一家去哲尔赛岛度假旅游,于是到船上扮成卖牡蛎的,来试探菲利普一家的态度。他“巧遇”菲利普一家,菲利普夫妇不肯相认这个“穷鬼”弟弟。顿时,于勒卸下自己 2 的“武装”,当场决定,说把自己的财产捐给慈善机构和穷人家的孩子,此时此刻,菲利普太太大吃一惊,当即晕倒了。这一篇小作文,我把他当做是范文,输进电脑,在班上的VCR平台上展示了出来。学生大胆的创意,赢得全班同学的一致好评。这样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能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更重要的是能够让枯燥无味的语文课堂“活” 了起来。

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满足对爱的需要

我们都知道: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老师能重视自己、关心自己、爱护自己。因此,教师要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确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经常与学生聊生活、聊学习、聊家常„„形成融洽的老师爱学生、学生喜欢老师的师生关系。从而满足学生被重视、被爱护、照顾等需要。学生因为爱老师,慢慢的,就爱上这一门学科了,也就开始对这一学科产生了兴趣。相反,没有对爱的需要的满足,就不能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就慢慢的厌恶这一门学科,教学要求就不容易被学生接受,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大打折扣。即使再有趣的课文的课堂,也会慢慢的沉闷了。

7.让作业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篇七

关键词:作业设计,童趣性,生活性,层次性,探究性

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是教师了解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以及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的一种重要手段, 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 如何有效布置作业显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 当前有些小学英语作业设计缺乏有效性, 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结构不合理:形式单调, 缺乏创新,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目标不明确:没有层次性, 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 (3) 缺乏应用:书面作业是唯一形式, 脱离生活实际, 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那么, 如何有效地布置英语作业呢?笔者认为教师在设计英语作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作业要富有童趣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The best motive is the student to the material which studies has the intrinsic interest.”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富有兴趣的作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 我们在设计作业时, 应让它多一些童趣、少一点枯燥。趣味性体现在内容的活泼, 形式的多样, 真实的情境等方面。例如, 三年级学生在接触big, small, tall, short四个抽象形容词时, 显得比较费劲,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去画一个monster, 并用这些词介绍自己创造的“怪物”——“big head, small eyes, very tall, very short…”, 看着有趣的图片, 听着夸张的描述, 作业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是激活学生兴奋点的灵丹妙药。

二、作业要体现生活性

“生活即是教育”, 小学英语教材也体现了这一理念。因此, 教师设计的作业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例如, 在学习了She is a nice teacher后, 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人、同学或朋友, 用简单几句话描述其外貌和性格等特征。这样, 不仅增强了运用英语的真实性, 提高了学生练习的密度, 也扩大了练习英语的机会。

三、作业要注重层次性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考虑个体差异, 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各类作业“自助餐”, 教师可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套餐”。例如, 在学习了学校功能室的名称后, 教师可设计三种作业:A.设计理想校园, 并进行描述;B.与同伴共同表演dialogue;C.听录音跟读对话, 并选择其中几句对话进行表演。这样,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中巩固知识, 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作业要具有探究性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把凡是学生能够自己独立做的事情都给学生留出空间, 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去思考、去体验、去创造、去实践。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 由于缺乏语言环境, 所学知识无法最大限度地再现。因此, 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机会, 指导学生进行有明确目的地探究性学习, 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比如, 在学习了Halloween这个大家都不太熟悉的节日后, 可让学生通过网络去查询万圣节的有关信息, 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五、作业要体现人文性

英语学科在布置作业时, 应综合其他学科及学生的年龄段等因素, 多方面考虑, 体现人文化。过多的作业量会产生负面甚至抑制的作用, 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阴影, 容易使学生对英语丧失兴趣。在日常教学中, 一方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 让知识转化为技能。而且作业内容应与当天的课堂教学紧密相连, 注意布置作业的质与量。这就需要教师加大备课的投入, 精心设计作业, 从内容到形式, 细致斟酌, 并定期进行检查和反馈, 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六、作业要具有多元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请记住, 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可激发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教师在布置小学英语作业时, 要运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多元智能的开发。如学了go shopping后, 可以让学生到超市中去寻找英语的踪迹, 当学生们找到safe guard (舒肤佳) , made in China (中国制造) 等大量的英语信息时, 就从另一种渠道体验到了学习和运用英语的乐趣。

8.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篇八

一、营造愉悦教学情景,焕发课堂青春活力

1、营造一个富有激情、设有悬念的教学情境,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机。

没有激情的课堂就好象一潭不起波浪的死水,严重缺氧,老师讲得无精打采,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课堂教学收效甚微。而老师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娴熟的实验操作技能,能极大地赢得学生的信任;富有悬念的教学情境,会象磁铁般地吸引着学生。例如:在学习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这一知识点时,设计试验,分别把两个盛有浓氨水、无色酚酞的水溶液的烧杯,罩在一个大烧杯下。我们会魔术般地发现无色溶液变成了红色!我们会为什么会变红呢?悬念使学生想象到了“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这一微观知识。

2、营造民主开放、积极互动的教学情境,让课堂喷射出思维火花。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具有与学生平等相处的心态,要尊重学生、宽容学生,使学生能以宽松的心态、自主的思维,亲历认知过程,让学生因能主动获取知识与技能而对学习充满自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敢于说出不同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相互启迪,并能够综合吸收各种不同的观点,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在学习怎样检验暴露于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是否变质时,学生分组共同设计了许多方案:

①加入无色酚酞,观察是否变红。

②加入硫酸铜溶液,观察是否有蓝色沉淀生成。

③加入稀盐酸,观察有无气泡生成。

④加入澄清石灰水,观察有无沉淀。

⑤加入氯化钙溶液,观察有无沉淀……

学生中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经过七嘴八舌的补充完善,学生在相互评价中明确了合理方案,并进一步总价与归纳了检验物质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二、设计互动教学过程,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1、注重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自实验探究,真正体验探究的过程。

化学实验教学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把课本中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的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适当增加分组实验的次数,让学生亲身体验直观实验的效果。另一方面,要重视实验习题的教学。因为实验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设计方案到实施到最后形成结论等几个阶段与科学家研究问题的过程有许多相似之处,并且学生对自己亲自设计方案并实施实验参与的意识更强烈,操作更投入,观察更细致,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他们的智力向更高阶段发展。

2、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①指导学生自学。自学课本应实施“三步走”:第一步粗略阅读,使学生了解课文中的大体内容;第二步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阅读课文,使学生解决问题;第三步分组讨论交流,使学生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所以教师指导学生的阅读要做到:阅读前,提出明确的阅读目的要求;阅读中,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帮助学生扫除障碍;阅读后,参与学生讨论,解决学生共同的疑点。最后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使不同小组相互学习,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方法,让学生进入一个“非看书不可,看书非钻研不可”的阅读境地。

②启发学生思考。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甚至大胆地去猜想。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应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如: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设问;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疑难点设问;对较综合的问题,按认知层次分化知识点的方法由易到难、步步深入地发问;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或不全面的答案进行反问,不断加大问题的思考力度等等。

③组织学生讨论。讨论是人们进行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间争论,在热烈的气氛中各抒己见、相互补充,让学生从争论中相互启迪,提高思维的深刻性,有时可使原有的结论得以升华,生成新的探究成果。

④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总结是对课本内容、知识结构和研究性学习方法进行梳理和归类的过程。为了使学生掌握总结技能,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充分挖掘不同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的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构成一个动态的知识网络。

3、注重习题教学,让学生学会思维,真正体验思维的乐趣。

①加强习题精选,注重思维能力培养。教师必须对例题进行筛选,精选典型的习题作范题,从方法步骤着眼,从解题思路入手,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弄清要求和条件,找出例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及要求解答的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抓住解题关键,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案。

②加强解后评析,注重思路启迪。解后评析时,可先让一位学生汇报结果或上讲台作解答,并要求其作适当的讲解,然后师生共同分析、讨论,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补充不同的解法,但绝不能将习题的评析变成“就题论题”,而应该引导学生深化习题,挖掘习题内涵,进一步拓宽知识,做到融会贯通。方法可采用“一题多解”、“变题讨论”、“错例分析”等。要通过评析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知识学活,从而达到培养思维变通性、创造性,开拓学生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的目的。

③加强解题小结,注意学法指导。在练习和评析中要注意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归纳能力,指导学生总结习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并使之系统化,同时对题目类型、解题步骤进行归纳小结,总结解题常用方法、解题的一般规律、应注意的事项、容易出现的问题等,并在掌握常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启发新思路,探索巧解、速解、一题多解的新途径、新方法,使学生的解题经验、探究问题的方法积少成多,开阔视野,少走弯路,提高解题速度。

9.让作业批改“活”起来 篇九

批改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提高。它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数学作业的批改,我们习惯于用“√”“×”来评判正误,采用百分制量分。此法在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判断解题正误,比较学习差异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枯燥乏味、缺乏激励性,评价结果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潜力。作业的满分仅表示“答题正确”,学生的解题思路、方法、过程、习惯、能力、品质等各方面并不能从分数中体现出来,而这些东西却正是小学生学习潜力之所在。此外,单纯的用“√”和“×”来评价学习思维、学习成绩影响师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如何更好地通过作业的批改,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挥主体能动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思:

一、适当加以评语。

评语,是一种作业批阅的方式,便于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作业中的优缺点,还可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统一的进步。将评语引入数学作业的批改中,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评语可以指导学生做题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学生作业中出现审题、计算、观察、分析、判断等方面的错误时,老师可以利用评语进行方法指导,让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先找准数量关系式”、“利用逆推方法试试看”、“第二步该干什么”等评语实际是向学生思考的路线。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自己去思考、改正。根据指导,学生不仅找到了错在哪里,而且知道为什么错、怎么改正;“方法太好了,可要细心呀!”、“解得巧,真聪明”、“你肯定有高招,因为你是我的骄傲”。不责骂质量特别差的作业本,相反,应尽量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鼓励的语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你准行!“”你的进步很大,因为你付出劳动。“”看到你在进步,我万分高兴,希望你更上一层楼。“这种带感情色彩的评语使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关爱,充满了希望。从而会使逐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评语可以拓宽学生思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利用评语适当给予启发,以帮助激发学生的潜能,激活创新意识。如“一题多解”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不同方向去分析、思考问题,克服了思维定势的不利因素,开拓思路,运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正确、灵活地解答千变万化的应用题。利用评语:“解得巧、方法妙”肯定其独特见解的学生。对有的题可用多种解法而学生只采用了一种,可以写上:“还有更好的解法吗?”“爱动脑筋的你肯定还有高招!”。这样的评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开启心灵,驰骋想象,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尝试验证归纳总结应用;使他们敢于大胆的去想去做,鼓励学生要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尝试;教师在学生的作业书写、格式以及算理过程要严格把关。这些是体现良好学习习惯的外在标准。及时用恰当的评语指出作业中的不足之处,能使学生很快的加以改正。例如,“你很聪明,如果字再写得好一点,那就更好了!”、“结果正确,但格式正确吗?”、“聪明的你,一定能发现简便方法!”等。对于学生由于粗心出错,首先要肯定其长处,增强自信,再提出殷励希望,改正缺点。如,“搬开你前进的绊脚石──粗心,奋勇前进!”、“和细心交朋友!”、“你的字写得可真漂亮,要是能提高正确率,那肯定是最棒的!”或者“再细心一些,准行!”这样,一方面不打击其自信,另一方面使其纠正不良倾向,培养严谨的志治学态度。

二、分项评价

一篇好的作业是多种指标的综合体现。原有

10.让教师队伍活起来 篇十

——汝城县“理学名城,一流教育”征文

内容摘要: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根据我县教师队伍的现状,提出了让教师队伍“活”起来的建议:一是选贤任能竞聘校长,发挥引领作用,带活教师队伍;二是区域交流缩小差距,均衡师资力量,用活教师队伍;三是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发掘师资潜能,激活教师队伍。有一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奋战在教育的前线,教育的发展前景将会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关键词:选拔 交流 考核 教师队伍

近年来,我县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通过省合格学校建设后,在硬件设施上有了质的飞跃。但是,我县教育在管理水平、质量提升、均衡发展等方面还有不少值得我们商榷之处。然而,不管是学校的管理水平、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是城乡、校际间的均衡发展,都与学校教育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密不可分,这就是所谓“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遗憾的是,我县教师队伍的状况不容乐观——教学思想滞后、年龄结构不合理、工作态度疲软、城乡差距较大,这很大程度地制约了我县教育的近一步发展。那么,如何改变目前教师队伍现状,让有限的师资力量发挥其最大的潜力,促进汝城教育发展,作为一个教育工作管理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选贤任能竞聘校长,发挥引领作用,带活教师队伍。管理的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校长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带头人,担负着引领学校和教师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重任;将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秉承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

《义务教育校长专业标准》中指出“校长是履行学校领导与效管理机制,实施科学管理、民主管理,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学校办学状况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只有办学思想先进,工作作风严谨,懂理论、重实践、善管理的校长,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确保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办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所以做好校长的选拔、培养和管理工作,是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特别是选拔这个环节尤为重要。在此,本人采它山之石,提出拙见。

首先,实行校长资质认定制度,盘活了区内校长资源。可以规定,凡是教龄满10年以上,学历在本科以上的学校骨干教师、中层以上干部而且志愿当校长者都有资格参加校长资质认定。通过个人申报、集中辅导培训和在此基础上的笔试、面试,初选若干名中小学校长后备人选,然后将他们安排到先进学校进行跟岗脱产实践培训,对合格者颁发校长资格证书,纳入后备校长储备库。当校长岗位出现空缺时,后备校长与任期届满校长有同等资格申请参加校长竞聘。校长准入制度既为校长队伍储备了人力资源,又为具备管理才能的教师搭建了施展才华的平台。

其次,实行校长竞聘上岗制度,避免校长任用中的不正之风,保证校长队伍的持续创新活力。选拔任用校长靠“拍脑袋”、“主管色彩”,校长队伍良莠不齐。在竞聘校长时,聘请外地教育专家和知名校长,组建校长聘用评审专家委员会。当校长需要更换时,后备校长和任期届满校长可提出申请,由该专家委员会评审认定其中最优秀者(不止一人)作为教育局考查聘用对象,经实地考查后由教育局聘用。这样选出来的校长,不仅想干事,能干事,而且会干事,尽管他们在某些方面还缺乏经验,但是其先进的办学理念、严谨的管理态度、炽热的工作热情、蓬勃向上的工作风貌,都在昭示着这项用人制度的巨大生命力。第三,完善校长的绩效考核制度,坚持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原则,打破校长的“终身制”。新上任的校长规定3-5年的任期,并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交《管理目标责任书》,实行德、能、勤、绩全面考核,对于表现优秀的校长可以期满后继续竞聘,而表现较差者期满后取消再聘资格。对于在考核中表现较差且任期未满者,可以提出批评警告、留任察看、直接解聘等处罚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句话凸显了校长在学校办学中的核心地位。校长是一面旗帜,是“领头羊”,有什么样的校长就能带出什么样的教师队伍。通过选拔优秀的校长,发挥校长的人格魅力及表率作用,带领出一个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教师团队。有了优秀的教师队伍,学校的可续发展、质量提高就指日可待了。

二、区域交流缩小差距,均衡师资力量,用活教师队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缩小校际间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同时还指出“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从中我们可以扑捉到这样的信息,教育要均衡发展,缩小校际差距,要形成教师交流制度。纵观我县教育状况,城区和近城区学校与边远学校在管理水平、教学研究、活动开展、教学质量等方面悬殊明显,造成如此局面相当部分的原因是师资力量的差距。然而,解决这种差异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区域内教师的校际交流,特别是城乡间的交流。

首先,交流必须坚持四个原则:

1.双向互动,整体推进。交流活动使城乡学校的教师在交流互动中,整体推动城乡教育和谐发展。

2.优势互补,双赢共进。让城镇教师下乡“传经”,农村教师进城“学艺”,城乡学校帮扶、教师“双向交流”真正达到了 “教学相长”的目的。

3.辐射带动,均衡发展。充分发挥具有优势教育资源的重点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学校共同发展。

4.资源共享,全面提高。实施城乡教师对口支援交流,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促进全面提高。

第二,交流的形式和内容。

1.岗位交流。岗位交流的形式有“支教”和“换岗”(或轮岗)。支教是为了补充边远学校、薄弱学校岗位欠缺的教师流动方式,充实了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做得比较好。换岗,顾名思义就是校际间教师交换岗位,也称为轮岗。换岗的形式可以有以下二种情况:一是科任教师岗位互换,既可以同学科教师之间,也可以富余学科教师岗位互换,各取所需,加强学校教学力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交流时间可以是一年,甚至更久;二是管理人员岗位互换,这部分主要放在中层管理人员层面,很多学校的中层人员在一所学校任教时间过长,从未接受其他学校的管理方式,通过校际间管理岗位的交流互换取长补短,增长见识,提高其参与学校管理的能力。交流周期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可以确定在一周、一年不等。同时,对参与轮岗交流的教师要进行跟踪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职称晋升、择优提拔、评优评先等挂钩。

岗位交流不仅仅是工作地域的改变,而是让教师在新的平台 上有更好的发展,因此要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同时,切实完善各种政策保障措施,解决他们的各种后顾之忧,让交流轮岗真正成为发展的新机遇。

2.经验交流。经验交流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送课下乡、教研交流、网络平台、示范观摩等都是经验交流的活动形式,这是相对比较简单、直观。通过校际间经验交流,将各校先进的办学思路、管理理念、教学方法等向全区推广,从而促进整个区域教育教学水平的均衡发展。

无论是岗位交流,还是经验交流,都不能流于形式,而要落到实处,要实现促进均衡、优势互补、整体提高的目标。当然,教师交流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究,避免一些负面影响也是应该考虑的。

三、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发掘师资潜能,激活教师队伍。2009年起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制度,与之配套的绩效考核在各地各校已广泛实施。毋庸置疑,有岗必有责,有责必考核,绩效考核是教职工绩效工资发放的依据,如果考核管理不严格,工作就会出现拖拉懈怠,学校管理就会松散混乱。绩效考核能提高教师积极性,能促进工作效益的提高。但是我县教育系统绩效考核有形同虚设的嫌疑。因此,完善绩效考核制度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话题。

1.明确绩效考核的目的和意义。《教育部关于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分配改革,必须建立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师职业特点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为绩效工资分配更好地体现教师的实绩和贡献、更好地发挥激励功能提供制度保障。”学校进行教师绩效 的考核是对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德、能、勤、绩全方位的量化考评,是学校管理教师的一种有力手段。如果无视教育部《指导意见》的相关要求,就失去了绩效考核的实际意义。

2.绩效考核要落在实处,并发挥其激励教师的功能。绩效考核,就是通过系统的方法来测量和评定教师在岗位上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效果。它不仅为教师评优、晋级、提职等提供了依据,也可以让教师了解自己的优势、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绩效考核既是指标体系,也是一个控制过程,最终目的是让每个教师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奋斗方向,使其能在所处的位置上发挥应有的作用,促进工作质量的提升,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学校管理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它不是简单的考核评价,而是通过制定绩效目标,让岗位职责与教师工作行为合为一体,使学校的工作目标层层落实到位。因此,不能把绩效管理简单地理解为价值和金钱的分配。而要通过绩效管理把学校发展的总目标转化为教师日常的工作目标,通过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充分沟通,制定绩效计划,实施绩效监控、绩效反馈、绩效改进。引导全体教师确立共同的价值观,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性,让多劳者多得、优秀者优酬。绩效考核制度要把握“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落实学校工作目标的过程视为教师参与绩效管理、共同制订考核目标的过程。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对目标产生责任感、认同感,而不仅仅因行政命令被动服从。

11.让观念新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篇十一

素质教育虽说已成为全民的共识、时代的呼声,“一言堂”虽已杜绝,但课堂中仍存在着不少与素质教育相悖的现象:教师中心地位、支配地位的情况普遍存在,课堂教学的组织、调控、反馈、小结,基本上按照教师既定的方案实施;课堂上杜绝了“满堂灌”,又出现了“满堂问”,而问题设置太简单、不开放、价值不高;教法太单一,信息来源渠道狭窄;阅读指导不到位,方法不灵活,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方法和技能的指导,学生形不成能力;作文中出现的问题更严重,不管平时还是考试,学生大都写真人真事的少,虚拟造假的多等等。

严峻的现实不能不引人深思,长此以往,将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素质。

一 转变角色观念,让课堂民主起来

人们对教师的期待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具有非常渊博的知识,并掌握富有个性的教学技巧的教师;二是能起表率作用,管理好学生,并能掌握学生心理加以引导的育人者;三是能为社会办事,并善于处理各种关系的社会人。这样的期待成就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高高在上的自我定位。课堂教学中也就压抑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以至于演变成“师道尊严”。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赖于民主的课堂气氛。民主的课堂气氛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基于此,教师自我定位的角色必须转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圣人、权威,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是一起学习的群体中的一分子。

二 建构有效的合作学习模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对学生的认知和个性发展,以及互动学习模式的完善都有重要意义。合作学习倡导互启、互学的状态,注重个体与集体智慧的结合,通过合作模式能有效地加强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同时获得与他人合作的优势互补效应,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例如学习古诗《渡荆门送别》时,由于初中生的诗歌思维想象能力与鉴赏能力都相对较弱,不容易体验到诗中的美与情感,所以可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来理解古诗,然后根据学生的特长选择小画家、朗读家、翻译家等小组,分别以特有的形式表达对诗的感悟。在此期间,小组成员之间要互相给予评价指导,然后再汇报学习成果,教师在关键处点拨和调控。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能够更好地学习语文。

三 改进语文课堂教学,激活学生思维

1.用比较法教学,拓宽视野,创新学习。如教《人类的语言》时,我将第一段中起限制作用的词语一一删去,学生一下子就茅塞顿开,掌握了语言的分寸感;又如《生命的意义》上完后,我将其与《到五月花烈士公墓去》作比较,要求学生就描写人物方法及“生命的意义”的具体内容作比较,学生均能迅速写出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谈出对“生命意义”的感想,很自然地增加了课堂的层次和深度。

2.用迁移法感知,举一反三,进行发散思维。 所谓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解决新问题的影响,它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教学中正迁移是常用的创新思维方法,因为学生学了新知识或技能,为了巩固它就要进行一系列的练习这些练习不是知识原型的再现,而是一种能力的升华。在学完《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后学生在思想上就会受到教育,心灵受到震撼,被战士们的精神所感染,这就是正迁移。另一方面可以抓住本文的选材精当、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语言准确形象、内涵丰富等特点进行写作能力进一训练,学生在阅读中探究积累,在积累中迁移巩固已有知识,在巩固中创新。

3.用发散法授课,训练思维,培养品质。如教完《荔枝蜜》后,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蜜蜂与蝴蝶》为题进行思维训练,结果学生的思维触发,犹如源头活水奔涌而至,开拓出如下几种思路:①蜜蜂勤劳无私,蝴蝶浮华自私;②蜜蜂外表平凡而贡献大,蝴蝶外表华丽而腹中空;③蜜蜂给人物质上的满足,蝴蝶给人精神上的愉悦;④蜜蜂内心美经久不衰,蝴蝶外表美转瞬即逝等。这样多角度立意,能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开发智力。

4.探索多种形式,激发兴趣,延伸知识。

(1)阅读指导:课外阅读是课内学习的延伸,面对茫茫书海,应重视书籍选荐。我们可以在授课时有意识地介绍该作家的其他作品,还可以比较地介绍其他作家的相同题材作品,鼓励学生课内学节选,课外读全篇;还应适时向学生选荐大纲后的书目,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优秀期刊;也可通过新闻媒介,电视网络丰富知识,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心国家大事,用自己的心“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2)观察:大自然千姿百态,日月星辰变化莫测,江河湖海浩渺苍碧,奇峰峭壁错列纵横,夜雨晨星朦胧闪烁,朝辉暮霭温柔和丽,还有鲜花怒放,百鸟争鸣等,对人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影响很大,通过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就会进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的境界,从而升华出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情不自禁地产生自愿写作的欲望。观察后写作,如开了清泉之源,导了有用之流。

(3)论辩:倾向于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典型事件的剖析。如学了《吾家有女初长成》后,我设计了“是不是父母最难沟通”的论辩课,以正反双方展开辩论,在辩论中统一了认识:父母不是不能沟通的,只要我们有沟通的欲望,且能克服种种困难,就能成功。这样,我们就可以和父母共同创建温馨美好的家庭氛围,健康快乐地成长。

此外,还可用焦点访谈、讲评、背诵指导等多种形式,激活学生思维。

四 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语文课开始前,让学生走上讲台,发表三分钟演讲(对身边的事及国内外新闻发表观点或作评价),或者推荐精美文章,然后由同学和老师点评;阅读课上,老师自己尽量少讲,只是起点拨,组织的作用,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学生(师生充分互动、在提问质疑、结论的快乐情境中,把学习重点、难点展示出来进行交流,老师尊重鼓励每个学生,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作文要学生说真话、抒真情,评价作文时,则让学生本人到讲台上朗读他们的佳作,介绍写作过程;在自习课上,把时间全部交给学生自由分配,老师只是提出原创性的要求。

语文教学应该改变以注“一讲到底”或“一问到底”的传统模式,努力为学生创设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注重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运用,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要培养读书兴趣和习惯,要给足读书的时间,并指导阅读的方法,还要在读书中潜移默化地强化语文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阅读的活动,例如“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读书知识竞赛活动”等,教师教给学生多种读书方法,引导学生把文章读“活”每学一篇课文,我总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根据课文特点确定读法和学法,特别是诗歌和散文的学习,要学生满怀感情抑扬顿挫地读,边感悟诗文中的意境。

12.让企业文化活起来 篇十二

一、创设情境, 让学生心“动”起来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 应充分挖掘教材因素, 创设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心动。例如, 在学习概率问题时, 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故事情境:请两名学生上台, 一个扮演街头摆设骗局的甲, 另一个扮演过客乙, 其余学生做看客。甲为了招揽生意, 向围观群众做宣传:“三枚硬币, 同时掷下, 如果同时正面朝下或朝上, 你可获得10元, 否则你给我5元, 来试试, 看看你的运气如何。”过路人乙听了后念叨:“同时朝上或朝下, 我们可获得10元, 输了我只给对方5元, 嘿, 有门!”这时下面学生有劝阻的, 也有鼓励的, 更有看热闹等着瞧的。结果一连投了五次, 乙赢了一次, 输了四次, 吓得他不敢再玩下去了。我禁不住问:“同学们, 这个游戏公平吗?”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们展开热烈的讨论, 然后埋头计算, 很快从概率的角度认定这个游戏不公平, 是骗人的把戏, 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激发好动心理, 让学生手“动”起来

教学时, 我总是根据教材的特点,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参与、动手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 快乐地学习数学。例如, 在教《展开与折叠》一课时, 我打破以往教师在台上演示, 学生在台下得出结论的做法, 而是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正方体和一把剪刀, 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采用先组内展示, 后派代表把组内作品展示在黑板上的方法, 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不一会儿各小组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作品, 他们相互学习着、争论着、比较着, 不时还发出热烈的掌声。更令我惊讶的是各小组代表在黑板上展示的作品竟已经分了类。我也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 为学生的主动探索的精神所鼓舞。整个学习过程, 每个学生积极参与, 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学生经过动手操作, 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 我也找到了教学的乐趣。

三、激发好胜心, 让学生口“动”起来

争论能体现学生当前学习的状态, 使思维高度运转, 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我教《平行四边形》时, 直接画了一个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图形吗?”马上一位学生举手说:“我家的苍蝇拍上有这样的图形。”另一位学生也说:“我们学校的校门上也有这样的图形。”一系列回答后, 我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谁来说说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一位学生说:“横着的两边平行, 斜着的两边也平行。”我又问:“知道它叫什么图形吗?”聪明的学生回答说它是平行四边形。此时一位学生禁不住喊出来:“老师, 我有问题。我们的电视机也是两组对边平行的, 可它是一个长方形呀?”就这样, 学生从自己提供的材料中, 从自己提出的问题中不断地探讨。最终, 深刻地了解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可见, 在课堂中给予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由地讨论, 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合作精神, 从而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四、激发兴趣, 让学生脑“动”起来

波利亚说过, “我想谈一个小小建议, 可否让学生在做题前猜想该题的结果, 或者部分结果, 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来某种猜想, 他就把自己与该题连在了一起, 他会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 他便会主动地关心这道题, 关心课堂的进展, 他就不会打盹睡觉了。”因此, 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特点, 多给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 多给学生欣赏自我的机会,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例如, 《数据的分析——方差》这节课主要讲数字的计算, 较枯燥,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脑“动”起来, 我举了学生感兴趣的例子:今年咱们学校选拔射击手, 在咱班选了两名学生, 成绩已经出来了, 到底谁选上了?今天你们当裁判, 现在我把成绩列出来。

学生带着猜疑的心情认真地计算起来。有的学生说选择甲:甲的平均分高, 得满分的多;有的说选择乙:乙比较稳定, 都集中在9环左右。各说各的理, 争辩激烈, 都想用自己的理由推翻别人的观点。这时, 教师不要说出答案, 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 发挥他们的潜能, 让学生得出自己的答案。这样, 学生有充分展示自我思想, 表现自我欲望的机会, 才会在不同意见或间接的相互碰撞中产生新的思维火花, 从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13.让学生的作文活起来 篇十三

升入初中的学生,面对着节奏紧张的生活,感觉新鲜,一切都好奇,东瞅瞅,西看看,左摸摸,右碰碰,着让老师很高兴——接触生活;然而,看到收上来的作文却让人眉头紧锁:叙述事件粗略,只交代大概,——流水帐式叙述;描写人物模糊,只有轮廓,——简简单单的几笔。生活在学生的眼中是一杯“白开水”,即使是鲜活的生活也熟视无睹。面对此种情况,引起我的思索:怎样才能让学生的作文“活”起来呢?我有了以下的实践,并取得了好的结果。

把写作训练当作“课”来教

新课改中的写作课现在变名为综合性学习,有不少课成了活动课,教师更多的是提出一些要求,让学生去收集资料,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但是很少有人向学生提供既符合要求又能够操作的方法和要领,常常是课上热热闹闹,写的时候“清汤寡水”,甚至有的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或敷衍了事,或临阵磨枪,把作文训练当作作业或任务去布臵,学生为了作业而作业,这样的写作又怎么能提高呢?我在教学中教以方法,如为了行文生动,要学会描写,但不是只教概念,而是把写作与文本结合起来。例(用屏幕显示)甲: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乙: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南的冬天》让学生区分出甲运用了描写的 1

表达方式,乙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同样是表达小山的作用,记叙表达的很直白,描写可以具体、形象地把济南周围的小山写得很温情,个性明显。其具体做法是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学生体会到描写的方法有:运用修辞方法。(用屏幕显示)甲:《南的冬天》三段内容。乙:删掉“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济南是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让学生比较,得出:描写需要融入自己的感受,即要情景交融。方法一是可以直接抒发感情,象删掉的语句;方法二是虚实结合,展开想像,抒发热爱之情,象“树尖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不但写出景物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心情。在这则训练中,学生还总结出描写要有顺序,如“山上”“山尖”“山坡”“山腰”。掌握了描写的方法后,提出“

1、认真观察,抓住景物特征,2、运用描写方法”的要求,进行景物描写片断练习,景物是一棵窗外天天见的歪脖龙爪榆,此时树上有一小燕子。一生写到:整洁的校园里,传来了琅琅的读书声,引得窗外的龙爪榆歪头凝视,恰似一个美丽的少女。她卷起的秀发垂到腰际,在春风中飘摆,惹来多情的燕子,站在她的脑门上,唧唧喳喳地倾述。美丽的少女仰起她的脸庞,专注地凝视着,是羡慕我们能幸福的学习,还是……。该生的习作能运用修辞和情景交融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征,引人联想,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观察、感悟生活,注重“写”

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因为它是多姿多彩的,他让我们幸福、快乐、痛苦、郁闷、……,生活是最好的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然而,学生们却觉得生活无味,写作无材。原因在于每天两点一线,内容大致相同,对生活熟视无睹,认为生活就是一杯白开水,无色无味,缺少发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给学生放映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长大不容易”的光盘,内容是来自重庆工商大学的五名新生和两位教师,讲该大学给学生上的一堂感人的“算账课”——亲情帐。看过后,每个人的表情不一,有的偷擦眼泪,有的面色凝重,有的若有所思。平日的嘻嘻哈哈不见了,无所谓没有了。生活中,光盘的内容每天都上演,但都视而不见,却用“代沟”、不耐烦的态度等来回避家长的关爱。这次的展示,促进了学生留意生活中的人和事,开始主动地思考,积极观察和体验生活,好多学生对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有了自己独特的思考,思维变得积极而又活跃,能从常见的小事中感悟到道理来。如一生在看完光盘后写道:“父母的一声声叮嘱,在我看来只是烦恼的唠叨;父母的一杯杯热牛奶,在我的眼中是应该的服务;父母的真切关怀,在我的心中只是多余的举动……”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又如一生的《秋叶》:“春暖花开,百花斗艳,万紫千红,可谓“五彩缤纷”了。绿叶却默默无闻地工作着,将那些花儿滋养陪衬着,使之更加美丽。盛夏酷日,你以盎然生机赋予夏以生命和丰采;你的身体张张相依,自觉地为行人织绿荫,撑凉伞,而自己却甘受骄

阳似火的灸烤,没有半句怨言。然而正是这金风送爽的十月,你——秋叶却飘落了,打着旋,缓缓地悠悠落下。是留恋枝头,还是忧郁悲伤?不!都不是!那时你投入大地母亲怀抱的婆娑舞姿。母亲冷了,需要你依偎着她,为她保暖;母亲寂寞了,需要你紧贴着她,讲悄悄话。……你“生”的时候,甘当配角,“死”后全力贡献,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难道不值得赞扬吗?学生从生活中找到了写作的源泉,开始注意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经常积累,展开想像,注重“学”

写作的学习有多种途径,其中学会积累不失为捷径。常言道,语文是杂家,你“抄”我来我“抄”他。“抄”我认为之一讲就是积累,积累好的词、句、段、章。又有道,熟记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诌。可见积累的重要。在教学中,我让每人准备一个笔记本,记载文中生动的语句,课外阅读看到优美的语句也摘抄下来。一学期每人都能记一本。在一定的时候进行比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记的多了,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遣词造句的能力明显增强,不会为不知怎么表达而苦恼。一篇好的作文,既要真情实感,还要有丰富的想像力。想像力是创新的重要表现。为了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引导学生从外形联想,到内在感悟;从改编喜爱的动画片,到自己的创作,“秀”出自己的独特的感受。例一:《卡通足球》——“随着主裁判的一声哨响,激烈的比赛开始了。开球的是男方。队长董明心情激动,便想来个开门红,于是大喊:“选手董明装甲进化”。随

着一阵烟雾的消失,展现在面前的竟然是“名侦探柯楠”,便在起脚的同时,拧了一下可以发挥出超大威力的鞋子。……”例二:《狂人日记》章一,“昨日重现——时间征服了一切,但金字塔却征服了时间。既然往事不堪回首,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历史?因为若想获得凤凰般的涅磐重生,人类必须提纯与借鉴。……”在想象中思维得到飞翔,能力得到显现,才华得到施展。

上一篇:相忆江南散文下一篇:表扬信关于表扬班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