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草原》(共13篇)
1.1《草原》 篇一
1.《草原》
.教学目的:
1、理解内容,感受草原的美;
2、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教学准备:
电视机、影碟机、光盘、录音机、《草原》配乐朗读磁带.教学过程:
师:大家很喜欢音乐,那么,今天老师为大家找来了一首很美很美的歌曲,请大家欣赏后,说说这首歌曲描写的是什么地方.(播放《草原之歌》乐曲)
师:大家说说歌中写的是什么地方?
生:(齐)草-----原!
师:大家听得很认真,也说得很正确,这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十三课.(师板书课题《草原》),在作者老舍先生的笔下,草原有什么特点,草原上的人们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一起听一遍《草原》配乐朗读,再谈谈你的感受.生:我感觉草原很大.生:我感觉草原很美.生:草原上的人很热情、好客.生:草原上的物产很丰富,风俗很独特.[自评: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是语文教学艺术的一个特点,采用欣赏音乐、听朗读,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但在激趣上总觉不够,显得有些平淡.]
师:大家说得很好.让我都很想亲自去草原看看,亲自感受一下草原的乐趣.你们想去吗?好,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吧!(充满激情)请同学们自己把心带到草原中,去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吧!看一看,作者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景象?
(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这一段,作者写出了哪些景物?
生:天空、小丘……
生:羊群、骏马和大牛……
师:同学们找得很对,作者写草原,主要抓住了草原的天空、空气、大地、小丘、羊群等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辽阔美丽的草原风光图.下面,请大家闭上眼,听老师读课文这一段,同学们脑海里想象作者描写的景物,结合你平时所见的这些景物形象,让它们在你的脑子里展开一幅幅画面,然后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
[自评:课文是生学习的版本,但它最应该属于作者的感受.而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贴近作者的感受,这才是教学的方法,或者说教学艺术.让生借助作者的语言文字去想象,自我感觉是一种较好的将作者----作者的作品包蕴的东西----读者
联系起来产生共鸣的方法和手段.]
(读后,同学们纷纷举手)
师: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作者是怎样写草原的天空的?
生:“这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
师:为什么说“这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
生:草原上的空气,非常清新,又没有污染,不象我们城市,受工厂废气浓烟污染,都看不见天空了.(掌声响起)
生:说明草原上的空气非常干净,草原一带山清水秀,所以感到清鲜.师:同学们理解得很深刻,体会说得太形象了,而且说明大家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非常关注生活,老师认为我们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应该积极投身到保护环境中来.好,那作者为什么要在“清鲜”和“明朗”这些词前加上“那么”呢?能否换一个词语?
生:“那么”可以换成“非常”、“很”.生:还可以换成“多么”.师:大家将换成的句子读一读,看意思有没有变化?
生:没有变化.生:老师,这样一换,意思是不变,但好象表达的感情变了,变得没有那么强烈了.师:你能不能给大家说明白些?
生:作者用“那么”表达的感情是对草原无比喜爱,喜爱到了极点一样,而其它的词却没有这种感情了.(掌声又响起)
[自评: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习用词的准确、精炼、贴切.此例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换词比较,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让学生明白写作时用词怎样才能准确地表达情感.但在引导保护环境上似乎不够,却又怕牵扯太多.]
师:面对此景,作者的心情怎样?在文中找出有关语句.生:“总想高歌一曲,表示自己的愉快.”
师:是啊,作者初入草原,面对草原的明朗天空、清鲜空气,真是------,看大家能用什么词形容作者此时的感受?
生:心情开朗.生:心旷神怡.生:神清气爽.师:好,非常好!那么,天底下的草原,在作者眼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师:你从“一碧千里”这个词体会到了什么?
生:大草原都是绿的.生:大面积都是绿的.生:“碧”就是青绿色,“一碧千里”是说“整个草原全是青绿色的,一眼望不到边.”说明草原又绿又大.师:你们认为谁体会得最好?说得最具体?
生:第三个同学.师:为什么又说“而并不茫茫”呢?
生一时接不上来.师引导:我们可以利用刚才这位同学的办法去试试:他是怎样理解“一碧千里”这个词的呢?请刚才这位同学给大家讲讲吧!
生:老师,我是通过查字典来理解的.师:对啊!我们也可以学学他吗?
(学生急不可奈地拿出字典查起来,不一会儿纷纷举手)
生:“茫茫”是“模糊、朦胧的样子”那么这句是说“草原虽然很大很大,但是并不模糊.生:也可以说站在草原上可以看到很远,而且又很清楚.生:与上文的”明朗的天空“、”清新的空气“连起来,使我想到草原很洁净,没有什么东西遮挡视线,所以作者才看得清,看得远.(掌声响起)
师:说得真好!我们就是应该这样联系上下文来体会.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草原的羊群、大地和小丘呢?
[自评:对学法的指导,是高年级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此举尚可.]
生:作者把草原的大地比喻成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喻成绿毯上绣着的白花.生:小丘像一幅美丽的中国画.师:大家读得很仔细.请大家看看黑板上的一幅图画(师出示图画,指认”羊群“和”小丘“.点拨”绿色渲染“就是”用绿颜色涂画的“,”墨线勾勒“指”用墨线把物体的轮廓勾画出来“)依据图画及文中内容,请大家谈谈,”绿色渲染“和”墨线勾勒“分别指什么?
生:绿色渲染说明草原这幅画的基本色是绿的.生:绿色渲染还是说草原上都是绿的.生:不用墨线勾勒说明草原上的小丘和平地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生:不用墨线勾勒说明小丘和平地连成了一个整体.师:这几位同学都说得很好.请大家再读读第三句,就会明白.生:(齐读)”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师:草原上可谓”放眼处处皆绿色“.请大家找找,看哪个词写出草原这”绿“到底是怎样的”绿“? 生:”翠色欲流“
师:那是怎样的”绿“呢?
生:绿得快要流动.生:是说绿的颜色很浓,好像要流出水来.生:不仅说它绿得浓,还说它绿得鲜艳,光亮亮的.生:对,因为草原上很洁净,草上没有什么灰尘和污染物,所以是这样,绿得鲜艳耀眼.师:大家一个比一个体会得深刻.面对如此宽广、美丽的大草原,假若是你来到了它上面,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
生:在草原上痛痛快快地跳上几圈.生:在草原上美美地睡上一觉.生:在草原上无拘无束地纵情高歌.生:骑上一匹马,愉快地奔跑.师:好,这都说明大家在草原上心情愉快、高兴.我们还是来看看作者此时的感受是怎样的吧!生:很高兴,因为他想吟诗.生:很留恋,舍不得离去,因为他站在那里”久立四望“.生:作者还无比陶醉,从”连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看出,他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借骏马和大牛来写出自己对草原的感受.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说明草原很美,连马和牛都吸引了.这样更突出了草原的美.师:说得真好!现在请大家回顾一下,这一段作者主要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生:主要写草的美丽景色和作者的感受.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的.生:我觉得还有从整体到部分的写法.师:(鼓励地)何以见得?
生:作者先说”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是总写草原给人的印象,而后面写平地、羊群、小丘这些都是分写.师:说得非常好,我们就应该这样大胆发表个人的意见.好,我们之所以对草原有这么美好而深刻的感受,就是得益于作者的细心观察和巧妙的表达,请大家在文中找一找,看看作者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借鉴.生:句子中运用恰当的比喻、拟人的手法.生;观察很有顺序.生:每写完一处景物,就写出自己的切身感受使人受感染.生:抓住静态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描写,使人印象深刻.师:是啊,正因为作者注意了这些,所以我们能真实地感受到草原简直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好,下
面让大家见见真实的草原风光吧!(师放录像:《草原风光》)学了老舍笔下的草原,也见识了真正的草原风光,面对如此美丽的草原,你心上会涌起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
生:我向往这样的景色.生:我想亲自去看看它.生:草原是祖国的一部分,我们的祖国多可爱啊!
师:大家都说出了心里话,我也有同感.其实,我们的祖国本来就是一幅巨图,土地辽阔、物产丰富、人民幸福安康.现在,请同学们用无比喜悦的心情,再自由朗读这一段,争取指导它背下来 M第二5教育E资U源~网
2.1《草原》 篇二
1 做好草原防火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国拥有的草原面积高达60亿亩, 草原是我国几大土地类型之一, 也是我国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 我国的草原大部分分布在北方地区, 天气干燥、多风, 草原火灾突发性强、蔓延迅速、破坏性大。所以, 必须做好草原防火工作。
1.1 草原防火工作关系到农牧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若草原发生火灾, 则将对附近的农牧民们的生命及财产安全都产生威胁, 而火灾过后, 灾民们经济损失的挽回、家园的重建以及生产的恢复等是亟需解决的难题, 这些也将对农牧民的生活产生不利的影响。
1.2 草原防火工作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安全
草原发生火灾, 对于畜牧业来说, 物质基础没有了, 必定会引发大量的牧民们转移放牧地点, 集中放牧, 一旦超过草原的承载能力, 草原的植被将很难恢复, 牲畜难以越冬, 进一步给牧区经济造成损失。地表上的植被基本上被毁灭了, 防风固沙能力也将减弱, 使生态环境更加脆弱。
1.3 草原防火工作关系到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稳定
我国的草原大部分都分布北方, 而北方地区也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大多以畜牧业为生, 发生草原火灾, 将给他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很大的困难, 首先会威胁到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当经济发展停滞时, 势必也会影响地区的社会稳定[1]。
2 秋季草原防火措施
2.1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防火意识
要加强火灾知识的宣传教育, 包括怎样防火、怎样应对火灾、怎样正确逃生等。为了加强草原火险的宣传, 可以与气象部门以及各个新闻媒体等相互协作, 让群众学习和接受草原防火知识。此外, 还可以组织开展一些草原防火应急演练活动, 实地提高群众防火的能力。
2.2 严格管控火源, 彻底排除隐患
对于草原自然保护区、边境地区等重点防火区, 要逐个排查火灾隐患排查, 对火源做到严格管控。对于工作人员, 要合理分配岗位和任务, 将联防责任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身上。此外, 在草原区域出现的非法用火行为, 一定要严肃处理[2]。
2.3 完善防火系统,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依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的要求, 要进一步完善草原防火系统、提高防火配置水平等, 确保草原防火安全。完善防火制度和机制、健全预警机制及防联机制等。对于灭火车辆、工具等设备要定期检修, 以确保设备的完好性, 进而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2.4 严格值守时间, 及时处置火情
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二十四小时值班制度, 在工作中要时刻提高警戒, 若发现卫星监测热点, 要迅速核实并通知草原火灾应急队伍对火灾加以处置。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草原火灾, 以减轻危害和损失[3]。
3 结束语
草原防火工作关系着我国的国计民生, 对地区经济、政治以及生态环境都有重要影响。各级草原防火部门要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原则, 切实做好草原防火工作, 确保秋季草原防火安全。
摘要:草原防火工作关系到国计民生, 事关重大, 而我国北方地区秋季干燥、少雨、多风, 因此, 必须做好秋季草原防火工作。本文从做好草原防火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谈起, 提出了秋季草原防火的具体措施, 以期对我国草原防火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秋季,草原,防火,安全
参考文献
[1]刘连贵.切实做好草原防火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A].中国草业发展论坛论文集, 2006:132.
[2]马云霄.农业部进一步部署秋季草原防火工作[J].草业科学, 2006 (10) :56.
3.1草原 篇三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①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
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作者将草原比作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简直太形象了。一个“绣”字用得特别传神,在作者的笔下羊群就是能工巧匠,在精心地为草原这块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真是美极了!)③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④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句话将蒙古族人民远迎来客的队伍比作一条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这里的“飞”字写出了蒙古人民想见到客人的热切心情。)⑤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表达了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
⑥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将河比作带子,写出了河清澈而弯曲回旋的样子。破折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把“河”放在句末,并加上感叹号,表达了作者振奋的心情。)
1、草原要点复习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①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
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作者将草原比作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简直太形象了。一个“绣”字用得特别传神,在作者的笔下羊群就是能工巧匠,在精心地为草原这块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真是美极了!)③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④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句话将蒙古族人民远迎来客的队伍比作一条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这里的“飞”字写出了蒙古人民想见到客人的热切心情。)⑤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表达了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
4.1《音乐与人生》、《草原放牧》 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琵琶协奏曲《草原放牧》,学习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及其艺术作用。
2、引导学生听赏、分析并描述音乐。
3、熟悉歌曲《草原小姐妹》的旋律。【教学重点】
1、认识音乐要素、音乐形式要素的基本内容。
2、通过鉴赏作品《草原牧歌》认识部分音乐形式要素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教学难点】
认识音乐形式要素节奏、力度、速度、旋律的艺术作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音乐与人生有什么关系?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学生回答)音乐家巴赫说:“人生如同一首乐曲,只是看你要演奏何种乐曲!”在人生的舞台上,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角色,时刻都在谱写着适合自己演奏的乐章。生活中,很多人习惯在心情沮丧的时候听轻快的旋律借以疗伤;也有人喜欢“以毒攻毒”选择在悲伤中尽情渲泄。悲也好喜也罢,关键在于你能否从音乐里面感受到它的美妙,获取一种心灵上的慰藉与心态的平和。
二、新课内容
(一)聆听
1、让学生自主聆听赏《草原放牧》全曲,让学生在没有教师对音乐要素概念的提示下,学生是怎样去聆听、理解这首乐曲的。
2、简单介绍《草原小姐妹》的故事情节。
3、通过教师对故事情节的介绍,让学生有感情的聆听音乐引子、第一主题音乐,并再次谈对音乐感受,引出音乐要素的概念。
音乐情绪怎样?联想和想象到了什么?(富有生机和朝气、天真、活泼;联想到美丽的草原和放牧的生活情景)
4、介绍音乐要素的概念。
5、分段聆听音乐,在各音乐要素的铺垫下,让学生更细腻的理解音乐,并描述出每段音乐表达的内容。
引子:在力度由强-----弱,速度由快—--慢,的变化,给故事情节的发生做了场景铺垫。
第一主题:乐曲的主题清新活泼,充满活力,节奏轻活泼,具有舞蹈性,表现了两姐妹在草原放牧欢歌跳舞、天真烂漫的快乐情景。
第二主题:用琵琶模拟风雪声,主旋律若隐若现,表现了两姐妹为保护羊群,不畏严寒,与风雪博斗的情景。
问:从哪些方面去感受音乐的变化?有哪音乐要素在发生作用?(讨论后小结出:节奏……)
6、再次聆听全曲,感受音乐要素在音乐中起到的作用。
(二)歌唱
1、聆听歌曲《草原小姐妹》,熟悉歌曲主旋律。
2、看歌谱学唱歌曲主旋律。
(三)感受
1、聆听乐曲《草原放牧》的引子和第一主题部分。
2、聆听歌唱版的《草原小姐妹》
(四)体验
1、播放乐曲《草原放牧》引子、第一主题,让学生随着音乐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随着音乐描述的内容,用肢体展开律动。
5.2012年10月1日草原游 篇五
2012年十一乌兰布统草原行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草原,一些幸运的人已经找到了,还有一些人仍在寻找,另外一些人,已经完全忘掉了还有一片草原需要去寻找。
有的人说自己前世也许是草原的孩子,独独痴迷于蓝天白云下的空旷,痴迷于白桦林下暖暖的阳光,痴迷于眼前的远处的牛羊,所以一遍一遍的将自己晒在草原的阳光下,沐浴在草原的月色中。
我应该不是吧,否则为什么过了这么许久才来到草原?!
2012年10月2日清晨,与家人、朋友三辆车疾驰在去往草原的路上。中途游过司马台长城,站在长城之顶,面对层层山峦,犹听见往日的厮杀,犹看见昔日的烽火。时间是一把太无情的刀,一点都不顾成千上万的尸骨换来的威严,一刀刀的砍了下去,削平了垛口,削掉了城墙,唯剩一点断壁残垣由后人凭吊。
出密云,上京承,宿承德。过围场,奔乌兰布统,宿红山军马场,而后开始草原行。10月6日返京。
夜空中的星星真多,站在宾馆的院子里,数起了星星。凭着仅剩的一点星空知识,给孩子们指着仙后座、猎户座,一下子勾起了孩子们的热情,开始围着我追问“我是白羊座,白羊座是哪个?”“我是金牛座,是哪个?”。。哎呀呀,热情得我连百度都来不及了,只好转移话题玩起了老鹰捉小鸡、丢手绢啥的了。。于是,静静的星空下面响起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去了五彩山、桦木沟、公主湖、蛤蟆坝、将军泡子等地,我可爱的家用小车被逼成了越野的吉普,颠簸在愣生生被车辙碾成的车道上,翻山越岭,爬沟过坎,竟然没有误车,真是连呼有幸。
白天,草原上湛蓝的天上,棉花糖似的云朵轻轻的浮着,枯黄的劲草一直铺向了远方,带着悠远而苍凉的味道。一大片白桦林在不远处的山上矗立着,叶子在阳光下骄傲的泛着金黄的光,似乎能听见风吹过的沙沙声。躺在树下,叶子厚厚的,阳光暖暖的,眯着眼睛看着天上悠悠的云,翻飞的叶子。爬山了山头,能看见更蓝的天空,看见远处一层层的山,看见前面远处的山从山脚到山顶一层层铺满了金黄色的针叶松、白桦林,还有一块块深红色的不知名的灌木群点缀其间,可谓层林尽染。
公主湖、蛤蟆坝、将军泡子就是点缀在苍茫大地上的明珠,柔软而明净。蓝天、白云、干净的湖面,暖暖的太阳,远处的群峰,流金的白桦,更有着蛤蟆坝边美美的野餐。或者配上傍晚树梢上悬着的落日,倦巢的鸟儿,拖着缓慢步子的老马,还有公主湖边蹲着给孩子洗手的父子。再或者配着暖融融的西边的余晖,一点点消退,于是夜色降临,只剩下周围群山开始变得黝黑的影子,就这样的,牵着马的缰绳,搭着马的脖子,马背上拖着孩子,聊着天,一步步走向将军泡子交马的地方。享受湖边的安宁,无论白天,还是傍晚。
像是一场梦,突然就醒了过来,一路上五彩的秋景,满眼的桦树林,直扑向远方的枯草,满池子的湖水,突然就没了,被逼成了现实。
人长腿是用来走路的,所以,我还要接着走下去。
6.1《草原》 篇六
内蒙古“草原110”项目是在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下, 由内蒙古边防总队依据草原牧区的实际, 组织发起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公共服务体系。经过10多年的发展和不断创新, “草原110”发展成为保家卫国的边防线、打防犯罪的高压线、服务群众的保障线、警务工作的第一线, 成为了草原牧区社会管理的典范, 该项目得到公安部和自治区领导的高度重视, 2010年获得了“第五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优胜奖, 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推动。
一、“草原110”发展历程及其结构体系
(一) “草原110”的创建背景
上个世纪末, 内蒙古边境地区因国内外局势变化, 面临着一些新的不利于社会治安稳定的因素。1998年《内蒙古自治区边境管理条例》颁布施行, “持边境管理区通行证”准入制度废止, 原本相对封闭的内蒙古边境管理区出现人、财、物大流动的现象, 给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活力的同时, 也给边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曾一度十分猖獗:抢劫、盗窃边民财物, 持假币骗购边民牲畜, 跨国走私高档轿车、羊绒, 取道蒙古国偷渡第三国等案件进入高发期, 尤其是一些不法分子内外勾结, 越过中蒙边界盗抢我边民牲畜活动明目张胆, 给边境地区社会稳定和边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与之不相适应的是, 内蒙古边境地区治安防范能力发展滞后。首先, 边民普遍法律意识淡薄, 对各类违法犯罪的防范意识不强, 给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其次, 边境地区地域辽阔, 人员居住分散, 交通通讯落后, 无法及时报警求助;最后, 当时的派出所多建在乡镇、苏木驻地, 管区民警只是定期下乡巡查, 而距派出所较远的居民点或放牧点成为警务工作的盲点。
为扭转这一被动局面, 积极适应边境管理新形势的要求, 切实维护边境治安秩序稳定, 内蒙古公安边防部队深入调研分析, 探索创建了集多种职能于一体的新型边境管理警务模式———草原110。
(二) 新时期“草原110”的功能拓展及结构体系
“草原110”的生命力源于其对现实需求的准确研判。“草原110”是基于边境地区客观现实和农牧民的实际需求而诞生, 新时期“草原110”的建设目标和功能拓展同样需要适应草原牧区客观环境的变迁和农牧民现实需求的转变。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 以及中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改革事业的全面推进, “草原110”的客观环境发生了深刻变革。“草原110”适应草原牧区的发展变化, 形成了新时期“草原110”的建设目标、功能定位和功能结构。“草原牧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公共服务体系”是新时期“草原110”的建设目标, 是对“草原110”新型边境管理警务模式的扩展和延伸, 它将依托“草原110”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 借助警民共建、群防群治、部门联动、合作治理等模式, 履行边境管理、草原牧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突发事件预警及救助等公共服务职能, 进而推动基层政府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
根据“草原110”的功能拓展, 以及草原牧区综合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新时期“草原110”的结构体系包括草原牧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多主体联动系统、草原牧区应急指挥系统、草原牧区公共服务系统。
二、“草原110”社会管理创新实践
“草原110”在项目建设和功能发挥过程中, 体现了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 (社会治安) 、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综合治理) 、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的职能优势和一系列创新形式。
(一) 强化社会治安功能, 规范草原牧区社会行为, 维护草原牧区社会稳定
“草原110”自1999年成立以来, 依托立足牧户的“报警点”、牧民广泛参与的“联防队”, 强化社会治安功能, 草原牧区治安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10多年来, 内蒙古边防总队利用草原110破获刑事案件927起, 查处治安案件2041起;查获偷渡案件91起, 抓获偷渡人员323人;查获走私案件14起, 案值1300余万元;服务群众20670余次, 救助遇险、病重边民560余人次, 为群众找回失散牲畜14600余头 (匹、只) , 及时扑救草原火灾66起, 为牧民群众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030余万元。“草原110”的成立有效地打击了犯罪, 确保了草原牧区的社会稳定。10年间, 边防派出所以执法为民为出发点, 大力建设“草原110”, 破案率达到95%以上, 治安案件处理率达到100%, 当地党委政府人民群众对边防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攀升。不断组织各类信息宣传、培训, 注重工作实效, 打造执法为民新亮点, 提高了牧民对法律、生活等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 使牧区居民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 建立良好的警民关系, 协调草原牧区社会关系
“草原110”警民联动工作模式广泛开展以来, 极大的方便了牧民群众, 使牧民群众得到了无差别、超快速的救助。无差别, 是指牧民群众无论碰到何种情况, 不管是盗抢牲畜还是生活矛盾, 只要呼叫“草原110”, 呼叫边防派出所, 就能得到边防武警和联防队员的贴心服务。超快速, 是指边防武警在“草原110”的基础上对突发事件的响应时间大大提高。以前从派出所赶到案发地, 嫌疑人早已逃去无踪, 10年间, 在“草原110”的不断发展中, 联防队员可以在第一时间赶到案发现场对嫌疑人进行追赶拦截, 对受困牧民群众进行紧急救助。牧区居民把“草原110”亲切的称为“炕头110”。
(三) 首创“流动警务室”和“综合警务室”, 解决草原牧区社会问题
10年间, 随着“草原110”的不断发展, 其所衍生出的社会管理方式不断得到创新。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新巴尔虎左旗诺门罕布日德派出所的“草原110”流动服务车。该所正逐步将流动服务车发展成为集110、120、119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 开展医疗救助、防火救灾等工作。2003年旗里给诺门罕布日德派出所配置了一辆流动宿营车, 作为“草原110”流动警务室。5年来, 由于这辆车的配置不适应实际工作需要, 一直没能流动起来。为改变“草原110”流动警务室不流动的现象, 诺门罕布日德边防派出所所长岳双喜和边防武警们从年初开始, 对“草原110”流动警务室进行改进并获得了成功。这台车就是岳双喜与干警们一同研制出的真正意义上的“草原110”流动服务警务车。是以现有的畜力为牵引动力的一辆蒙古包式牵引车, 这辆车的长度有3.5米, 宽度1.6米, 高度1.5米, 车里还可以放置两人休息床铺。据岳双喜所长介绍, 如果资金充裕的话, 可以将畜力换作电力发动, 这样一来流动速度将大大加快, 服务牧民的效率也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草原110”流动服务车, 真正实现了由静态治安管理向动态治安管理的转变, 有效拓展了服务空间, 方便了牧民群众, 因为没有120急救系统, 就找“草原110”流动服务车;草场着火了, 因为没有119消防火警, 也找“草原110”流动服务车。从而有效提高了管理防范的效果, 密切了警民关系, 促使“草原110”流动服务车成为服务牧民群众的保障线, 警务工作的第一线。
各边防派出所还根据辖区特点, 因地制宜地拓展“草原110”的各项服务功能:阿拉善盟“草原110”为牧民商品交易提供市场信息, 锡林郭勒盟“草原110”为牧业生产提供气象服务, 呼伦贝尔“草原110”为草原旅游业提供安全、信息保障等服务, 切实解决了边疆地区各族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三、“草原110”项目社会管理创新理念
(一)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任重道远
作为政府管理有效手段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在新时期仍然任重道远, 需要“草原110”继续强化和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功能。中国政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新形势下任重道远。党的十七大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广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 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到基层, 确保社会治安大局稳定。“草原110”运行10年来, 在各级政府和公安部门的正确领导下, 在内蒙古边境牧区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极大地改善了内蒙古边境牧区的社会治安状况, 大幅度提升了政府综合治理能力, 不仅维护了中国北部边疆地区的安全, 而且产生了非常明显的示范效应, 为新疆、西藏等西部边疆地区维护安全稳定提供经验借鉴和示范。同时, “草原110”自身状况、执行能力和服务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草原110”具备了新时期承担新任务发挥新功能的基础和条件, 仍然是新时期中国政府解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要载体,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仍然是新时期“草原110”的重要功能。
(二) 警民共建的社会治理理念
警民共建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 警民共建强调依托群众、实施群防群治, 是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依托。“草原110”是内蒙古公安边防贯彻警民共建的典型范例, 是群众理论在草原牧区的具体实践。“草原110”1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草原牧民的积极参与和无私奉献。“草原110”的成功运行, 为边境地区警民共建的深化和拓展树立了典范并奠定了基础。因此, 警民共建仍然是“草原110”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功能的主要依据, 同时也是“草原110”拓展公共服务功能的基础和保障, 是“草原110”履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功能的基础, 是“草原110”生命力得以延续的重要保障。
(三) 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理念
基础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 是国民经济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基础设施由于其跨地域性、不动产性、投资规模大等特点, 从资源配置角度来看, 基础设施供给在一个地区或国家内应该达到总体均衡, 供给不足和过量供应都不是最佳状态。基础设施共享与综合利用, 可以有效避免地方保护和重复投资, 最大限度地发挥基础设施功能, 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最能发挥效益的领域。草原牧区的大量基础设施在“草原110”的推动下实现了共享。尤其是出于边境管理需要由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和各类企业为了开拓市场而修建的基础设施, 借助现有的技术手段和市场化方式实现军、警、民、企、社共用共享, 实现了基础设施综合利用。“草原110”的实践探索, 积累了基础设施共享和综合利用的经验, 理论探索又为基础设施共享和综合利用提供了支撑。因此, “草原110”在基础设施共享和综合利用, 深刻体现了社会管理的核心理念。
(四) 构建草原牧区和谐社会和服务型政府的理念
和谐社会和服务型政府是中国政府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提出来的政府治理目标和治理理念, 是中国政府在社会领域和政治领域的理想目标和蓝图。和谐社会与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需要一定的路径选择, 需要落实到具体的制度和行为上。基于和谐社会和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 以及“草原110”自身特点和运行模式, “草原110”贯彻了构建和谐社会和服务型政府的理念。
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并化解各类社会矛盾, 需要建立并维护诚信体系, 需要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安定团结, 需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需要切实保护生态环境。从实现建设和谐社会主体的角度来看, 政府应该是宏观主体, 但和谐社会的构建还需要大量微观主体, 需要大量承担具体事物的各类组织或系统。从“草原110”10年建设过程及其功能履行来看, “草原110”已经或正在实践着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 “草原110”应该也已经成为草原牧区乃至内蒙古自治区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力军。服务型政府最核心的理念是为人民服务。因此, 如何做到为人民服务, 成为了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关键所在。“草原110”在其10年的实践中, 一直践行着为牧民服务的信念, 为草原牧区群众提供着细致入微的各类服务。因此, “草原110”能够成为草原牧区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践行者和主体。
(五) 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与全民参与理念
公共服务同私人产品一样, 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需求, 尤其是当人类社会发展到分工明确、合作生存阶段, 公共服务成为了人们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体现出来的公共服务需求也日益强烈。随着草原牧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以及牧民群众收入水平、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转变, 草原牧区公共服务需求日益增强, 体现在牧民对公共信息的需求、对及时救助和预警的需求、对出行方便快捷的需求、对安全高效的需求等。面对牧民日益多元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需求, “草原110”依托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军、警、民、企、社关系, 构建起以政府为主导, 边防为核心, 企业、牧民全面参与, 社会各界积极扶持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例如, “草原110”体系中报警点和联防队, 属于典型的公民参与模式;“草原110”体系中与企业共建的“合作警务室”, 属于典型的企业参与模式;“草原110”与政府部门联合创建的“综合服务警务室”, 属于典型的警民政共建模式。
(六) 地方治理理念
7.1《草原》 篇七
第一课时
师:大家很喜欢音乐,那么,今天老师为大家找来了一首很美很美的歌曲,请大家欣赏后,说说这首歌曲描写的是什么地方。(播放《天堂》乐曲)
师:大家说说歌中写的是什么地方? 生:(齐)草-----原!
师:大家听得很认真,也说得很正确,这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十三课。(师板书课题《草原》),在作者老舍先生的笔下,草原有什么特点,草原上的人们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一起听一遍《草原》配乐朗读,再谈谈你的感受。
生:我感觉草原很大。生:我感觉草原很美。生:草原上的人很热情、好客。生:草原上的物产很丰富,风俗很独特。
[自评: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是语文教学艺术的一个特点,采用欣赏音乐、听朗读,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但在激趣上总觉不够,显得有些平淡。] 师:大家说得很好。让我都很想亲自去草原看看,亲自感受一下草原的乐趣。你们想去吗?好,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吧!(充满激情)请同学们自己把心带到草原中,去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吧!看一看,作者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景象?(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这一段,作者写出了哪些景物? 生:天空、小丘…… 生:羊群、骏马和大牛……
师:同学们找得很对,作者写草原,主要抓住了草原的天空、空气、大地、小丘、羊群等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辽阔美丽的草原风光图。下面,请大家闭上眼,听老师读课文这一段,同学们脑海里想象作者描写的景物,结合你平时所见的这些景物形象,让它们在你的脑子里展开一幅幅画面,然后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
[自评:课文是生学习的版本,但它最应该属于作者的感受。而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贴近作者的感受,这才是教学的方法,或者说教学艺术。让生借助作者的语言文字去想象,自我感觉是一种较好的将作者----作者的作品包蕴的东西----读者联系起来产生共鸣的方法和手段。](读后,同学们纷纷举手)师: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作者是怎样写草原的天空的? 生:“这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
师:为什么说“这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 生:草原上的空气,非常清新,又没有污染,不象我们城市,受工厂废气浓烟污染,都看不见天空了。(掌声响起)生:说明草原上的空气非常干净,草原一带山清水秀,所以感到清鲜。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深刻,体会说得太形象了,而且说明大家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非常关注生活,老师认为我们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应该积极投身到保护环境中来。好,那作者为什么要在“清鲜”和“明朗”这些词前加上“那么”呢?能否换一个词语?
生:“那么”可以换成“非常”、“很”。生:还可以换成“多么”。
师:大家将换成的句子读一读,看意思有没有变化? 生:没有变化。
生:老师,这样一换,意思是不变,但好象表达的感情变了,变得没有那么强烈了。
师:你能不能给大家说明白些?
生:作者用“那么”表达的感情是对草原无比喜爱,喜爱到了极点一样,而其它的词却没有这种感情了。(掌声又响起)
[自评: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习用词的准确、精炼、贴切。此例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换词比较,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让学生明白写作时用词怎样才能准确地表达情感。但在引导保护环境上似乎不够,却又怕牵扯太多。] 师:面对此景,作者的心情怎样?在文中找出有关语句。生:“总想高歌一曲,表示自己的愉快。” 师:是啊,作者初入草原,面对草原的明朗天空、清鲜空气,真是------,看大家能用什么词形容作者此时的感受?
生:心情开朗。生:心旷神怡。生:神清气爽。
师:好,非常好!那么,天底下的草原,在作者眼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师:你从“一碧千里”这个词体会到了什么? 生:大草原都是绿的。生:大面积都是绿的。
生:“碧”就是青绿色,“一碧千里”是说“整个草原全是青绿色的,一眼望不到边。”说明草原又绿又大。
师:你们认为谁体会得最好?说得最具体? 生:第三个同学。
师:为什么又说“而并不茫茫”呢? 生一时接不上来。
师引导:我们可以利用刚才这位同学的办法去试试:他是怎样理解“一碧千里”这个词的呢?请刚才这位同学给大家讲讲吧!
生:老师,我是通过查字典来理解的。师:对啊!我们也可以学学他吗?
(学生急不可奈地拿出字典查起来,不一会儿纷纷举手)生:“茫茫”是“模糊、朦胧的样子”那么这句是说“草原虽然很大很大,但是并不模糊。
生:也可以说站在草原上可以看到很远,而且又很清楚。生:与上文的“明朗的天空”、“清新的空气”连起来,使我想到草原很洁净,没有什么东西遮挡视线,所以作者才看得清,看得远。(掌声响起)
师:说得真好!我们就是应该这样联系上下文来体会。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草原的羊群、大地和小丘呢?
[自评:对学法的指导,是高年级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此举尚可。] 生:作者把草原的大地比喻成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喻成绿毯上绣着的白花。
生:小丘像一幅美丽的中国画。
师:大家读得很仔细。请大家看看黑板上的一幅图画(师出示图画,指认“羊群”和“小丘”。点拨“绿色渲染”就是“用绿颜色涂画的”,“墨线勾勒”指“用墨线把物体的轮廓勾画出来”)依据图画及文中内容,请大家谈谈,“绿色渲染”和“墨线勾勒”分别指什么?
生:绿色渲染说明草原这幅画的基本色是绿的。生:绿色渲染还是说草原上都是绿的。
生:不用墨线勾勒说明草原上的小丘和平地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生:不用墨线勾勒说明小丘和平地连成了一个整体。
师:这几位同学都说得很好。请大家再读读第三句,就会明白。生:(齐读)“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师:草原上可谓“放眼处处皆绿色”。请大家找找,看哪个词写出草原这“绿”到底是怎样的“绿”?
生:“翠色欲流” 师:那是怎样的“绿”呢? 生:绿得快要流动。
生:是说绿的颜色很浓,好像要流出水来。生:不仅说它绿得浓,还说它绿得鲜艳,光亮亮的。生:对,因为草原上很洁净,草上没有什么灰尘和污染物,所以是这样,绿得鲜艳耀眼。
师:大家一个比一个体会得深刻。面对如此宽广、美丽的大草原,假若是你来到了它上面,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
生:在草原上痛痛快快地跳上几圈。生:在草原上美美地睡上一觉。生:在草原上无拘无束地纵情高歌。生:骑上一匹马,愉快地奔跑。
师:好,这都说明大家在草原上心情愉快、高兴。我们还是来看看作者此时的感受是怎样的吧!
生:很高兴,因为他想吟诗。
生:很留恋,舍不得离去,因为他站在那里“久立四望”。生:作者还无比陶醉,从“连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看出,他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借骏马和大牛来写出自己对草原的感受。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说明草原很美,连马和牛都吸引了。这样更突出了草原的美。
师:说得真好!现在请大家回顾一下,这一段作者主要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生:主要写草的美丽景色和作者的感受。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的。
生:我觉得还有从整体到部分的写法。师:(鼓励地)何以见得?
生:作者先说“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是总写草原给人的印象,而后面写平地、羊群、小丘这些都是分写。
师:说得非常好,我们就应该这样大胆发表个人的意见。好,我们之所以对草原有这么美好而深刻的感受,就是得益于作者的细心观察和巧妙的表达,请大家在文中找一找,看看作者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借鉴。
生:句子中运用恰当的比喻、拟人的手法。生;观察很有顺序。
生:每写完一处景物,就写出自己的切身感受使人受感染。生:抓住静态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描写,使人印象深刻。师:是啊,正因为作者注意了这些,所以我们能真实地感受到草原简直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好,下面让大家见见真实的草原风光吧!(师放录像:《草原风光》)学了老舍笔下的草原,也见识了真正的草原风光,面对如此美丽的草原,你心上会涌起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
生:我向往这样的景色。生:我想亲自去看看它。
生:草原是祖国的一部分,我们的祖国多可爱啊!
师:大家都说出了心里话,我也有同感。其实,我们的祖国本来就是一幅巨图,土地辽阔、物产丰富、人民幸福安康。现在,请同学们用无比喜悦的心情,再自由朗读这一段,争取指导它背下来。
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领略了草原的辽阔及秀美,那奇丽的景色真是既令人惊叹,又叫人舒服,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家想不想知道草原上的人怎么样?
生:想(迫不及待)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2—5自然段,想一想,你想了解那些问题。
生:(自由读课文,在书上批注)
师:老师看你们学得这么认真,很想与你们交流一下,怎么样?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师:谁来说一说?
生:学了这部分内容,我们应该知道每个自然段都写什么? 师: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写了迎客、相见、款待、话别。
生:我想,我们应该知道蒙古人民为什么到几十里外来欢迎远客?
生:这说明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他们之间情谊深重。师:你说得真棒,谁还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通过学习,我觉得我们应该明白蒙族人民有那些风俗习惯。生:(争先恐后的汇报搜集到有关蒙族风俗习惯的资料:喝好茶、吃手抓肉、赛马、摔跤、住蒙古包……)
师:你们刚才表现得真棒,那么读了这部分内容,假如你是远方的客人,你是兴奋、激动还是感动?能谈一谈你们的感受吗?可以用你喜欢方式去表达,可以唱一唱、说一说、演一演、还可以跳一跳。
生:(自由组成合作组,进一步体会真实情感)
师:老师已感受到你们的兴奋了,谁来汇报一下你自己的感受? 生:我读迎客这部分时,觉得很兴奋。师:你读一读,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
生:(抓住重点句子,读“走了许久——快了,快到了”)表现了看到河的惊喜及急切的心情。师:(适时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赛读、自由读)
生:主客在蒙古包外想见的场面令人激动,我们是用表演的方式体会到的。(生抓住重点句“你说你的——民族团结互助。”表演想见一幕)
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创造性的表演。)生:主人热情款待,会使客人感动。(学生表演敬酒、吃肉、唱歌)
生:我还感受到了主客分别时依依不舍之情。
师:(指导学生朗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师: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古大草原看到的景象,那么今天的草原是什么样?未来的草原又会是什么样呢?你们大胆的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
生:(参阅资料,练说、练写)以诗歌、歌曲等各种形式赞美草原…… 评析:
8.1《草原》 篇八
第1课
《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素养,但是由于我们的家乡远离草原,学生对草原风光和风土人情缺少感性认识,这样,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这篇文章中,情景交融是教学的一个关键,教师必须准备必要的声像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以此来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再次,四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抓重点语句理解、感悟课文,在体会重点语句及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上还要再多引导,多下功夫。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巩固草原、线条、柔美等词语。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带着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有层次的朗读,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2.运用音乐的情感引导作用体会文中美景及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说说歌曲中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听着歌曲,在你头脑中呈现了怎样的景象?出示课题。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及见闻说说草原的美丽景象,与实践阅历相结合,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今天我们将在老舍先生优美文字的引导下走进那美丽的草原。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找出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结成旅行伙伴,去“游览”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细细观赏。
2.汇报交流,共同感悟。
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勾画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3.内容归纳,整体感知
三、分层朗读,感悟美景
1.找出描写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段落,自己有感情地朗读,把你喜欢的词句勾画下来,细细品读。
2.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自然风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
“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让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呢?以此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天、地的景色各有什么样的特点?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4.找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天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说说天的特点。在这样的天空下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读出作者的感受。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羊群和小丘的句子,说说给自己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读中评价,体味美感。
6.在这样的境界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自然段。
7.齐读感悟、练习背诵。
四、品味练笔
通过老舍先生优美的语言描写,让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两句描绘草原美景的句子或小诗。也可以用你手中神奇的画笔画出草原的美景。
交流展示。
五、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美景、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草原自然风光,今天让我们接着走进草原,继续我们的草原之旅。
二、朗读理解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说说你又看到了什么?
2.行车在草原上所见到的景象、蒙古人民骑马几十里欢迎远到而来的我们的情景。
3.请同学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读中评议。
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有何感想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4.交流感受,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读中体会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4.5自然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抓住课文片段进行理解体会。
(1)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用“--“线标
出、交流。引导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如: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
“再“。“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2)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有什么话要说,你又会做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验。
(3)学习第五段:
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理解。
四、总结感悟
1.总结全文谈谈你的感受。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2.齐唱《爱我中华》。
五、练笔拓展
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
9.1《草原》 篇九
第一, 保护是根本。扎实推进草原保护是草原各项工作的根本。完善草原保护制度是深化牧区改革、落实党在牧区基本政策的重要举措。一是逐步完善草原家庭承包制。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草原“双权一制”, 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农村土地承包要长久不变的政策, 把草原承包到户当作一件大事来抓, 没有落实到户的, 要尽快落实到户;已经落实到户的, 要抓好草原承包合同管理, 维护农牧民的合法权益, 进一步规范草原使用权流转行为, 调动农牧民保护建设草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继续推行禁牧休牧制度。我区开展禁牧休牧工作已经六年了, 生态效果十分显著。但个别盟市和旗县, 在禁牧休牧制度的落实上缺乏应有的制度和措施, 禁牧休牧力度不够。今后要从全区保护草原生态的大局出发, 从实现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 落实自治区出台的“五个”严格制度, 即对国家重点生态工程项目区以及自治区保护区, 严格实行禁牧, 确保项目建设的成果;对生态移民工程迁出区和封育区, 严格实行禁牧, 确保生态不反弹;对严重沙化退化及生态脆弱的地区, 严格实行禁牧, 确保生态的自然恢复;对草原畜牧业, 严格实行草畜平衡, 全面推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对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畜牧业, 要严格实行禁牧, 全面推行舍饲圈养。三是落实和完善草畜平衡制度。落实草畜平衡制度, 是国家进行草原管理的一项政策, 是遏制草原超载过牧的重要手段, 也是促使农牧民建设养畜、科学养畜的有效方式。要改进草畜平衡监管措施, 在核定草畜平衡的基础上, 一方面严格控制牲畜饲养量, 另一方面强化对天然草原的监测, 按照草原沙化退化标准评定草原, 达到中、重度沙化退化的要责令其禁牧休牧恢复草原生态。要按照农业部下发的《草畜平衡管理办法》的要求, 制定详细的措施和具体的实施方案, 做好草畜平衡落实工作。四是全面落实基本草原保护制度。要使草原像保护基本农田一样得到切实保护, 有效防止乱开滥垦草原, 随意征占用草原, 就必须尽快落实基本草原保护制度, 搞好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对于没有进行基本草原划定的牧业旗县, 要借鉴试点旗县的经验, 制定划定方案, 做好人员、技术、设备的准备工作, 尽快完成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农区和半农半牧区也要借鉴牧区的经验, 积极探索基本草原划定办法, 全面落实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在基本草原划定过程中, 一定要把人工草地、天然打草场、饲料基地以及天然草原放牧地纳入到基本草原的范围内, 进行严格管理。
第二, 建设是关键。加强草原生态工程建设是提升草原生产力和充分发挥生态功能的关键。各地要抓紧制定完善本地区的草原建设工程规划, 继续实施好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草原防灾减灾等工程项目, 切实加强项目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加快建设进度, 确保建设质量, 确保项目建设任务如期完成, 确保项目发挥最大效应。必须严格执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 规范项目财务管理, 严禁截留、挤占、挪用、滞留项目建设资金, 保证资金使用安全;严格执行项目管理制度, 对项目工程进行全方位监管;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 足额及时兑现政策补贴, 切实保障农牧民的利益不受损失。要抓住国家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牧还草工程的有利时机, 加快草原围栏建设步伐, 积极推进草原围栏化进程。牧区要以水为中心大力发展配套草库伦和灌溉饲草料基地, 加强青贮饲料种植面积;农区和半农半牧区要在扩大青贮饲料种植规模的同时, 搞好秸秆黄贮, 增加饲草料贮量。要搞好沙化、退化草地的治理, 加快草地生态的恢复。要加强草原鼠虫害防治,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建立监测预警机制, 加强预测预报, 提前制定具体的防治措施, 进行综合治理, 尽力减轻因灾造成的损失。完善草原防火体系建设, 进一步加强草原防火检查和管理, 千方百计消除草原火灾隐患, 确保广大农牧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第三, 利用要科学。按照发展生态畜牧业的要求, 在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上下功夫, 合理利用好草原。要在良种繁育、人工种草、饲养管理、棚圈建设、产品加工等方面推广应用配套生产技术, 提高草原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调整饲草供给格局。通过禁牧、休牧、补播改良等措施, 恢复和提高天然草原生产能力。同时, 加强高产优质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 提高人工饲草料供给能力, 缓解天然草原放牧压力。要把饲草料的重心转移到提高单产和质量效益上来, 采取先进的农艺生产措施, 加强田间管理, 着力提高生产力水平, 建立高产优质的人工草地, 着力提高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水平。要大力发展饲草料加工业, 以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作为优化饲料产品结构的突破口, 以加强饲料质量安全监管作为饲料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重点发展具有特色的草食动物饲料加工业, 加快发展新型浓缩饲料和专用饲料加工业, 稳定发展配合饲料和单一饲料加工业。二是优化畜群结构。要因地制宜, 宜牛则牛, 以羊则羊, 优化牛羊比例。要引进和改良牲畜品种, 提高优质畜种比例, 提高单产和效益。三是转变传统放牧方式。积极推行牲畜舍饲半舍饲圈养, 加快出栏周转。实行划区轮牧, 合理利用草原资源, 尽快扭转超载过牧的局面。四是提高科学饲养水平。加强对农牧民的技术培训, 积极推广和普及科学的饲养技术, 提高饲草的利用率和转化率。强化动物防疫工作, 减少动物疫病造成的损失。五是促进种植业和畜牧业有机结合。大力发展草业, 逐步形成粮、经、饲三元结构, 采取牧区繁育、农区育肥等措施, 充分利用秸秆等资源, 通过以垦草原退耕还草、引草还田、草田轮作、种植青贮玉米等措施, 发展草食畜牧业, 实现种养业的相辅相成, 共同发展。
10.描写草原的学生作文:草原行 篇十
草原上的山并不是太高,可一眼望去也自觉渺小。一座座山相连,像一只只手相牵,牵成了一片大美山川;一片片云相连,像一片片鳞相粘,点缀着干净的蓝天;一棵棵树相连,像一个个人相拥,为小山铺上一片绿色的新鲜。草原好像变成一幅画了。我是画中的人:远处的山是墨泼的,所以朦胧;近处的山是刀刻的,所以峻拔;近处的云是笔尖勾勒出的,所以清晰;远处的云是侧锋涂得,所以望不到边际。看看周围,好像什么都没有了,只有山的绿色,天的蓝色和云的白色了。
山路冗长,但有美景相伴,也不会觉得枯燥。一个小时的路,似乎一眨眼就到了,又似乎好长好长:短是因为出发时周围是青山和蓝天,到达时还是青山和蓝天;长是因为青山一座接一座,似有无限座,白云一朵又一朵,好似无穷尽。
回想这一路的美丽风光,想来森林公园会更美丽吧。走进去眺望,原来我们刚才就已经在公园中了呀!青山还是那片青山,蓝天依旧是那片蓝天,风景就在路上,在心里,不在终点。我们没有停留,又驱车而返,不会兴味索然,因为我相信下山时一定又是一番新风光。
下到一半,我们看到有一家人把车停在路旁,人却爬上了小山坡。我欣喜:还可以这样?!于是我们也效仿人家,上了一座小丘。
草原就是这样神奇,我仿佛有看到了另一个它,一个不浩大、不辽阔,一个温柔、娇小的它。山坡上有浅草,浅草里藏着小花,小花上歇着小虫,小虫在花香中沉醉。小花是不知名的,但也在展现自己的美,小草是很常见的,但也在努力长高,小虫是渺小的,但也在探寻生命的美丽。一个个平凡的小花、小虫、小草构成了另一个草原,一个充满柔情的但绝不失美丽的草原。我们不也是这大千世界里的一朵小花吗?一朵不知名的小花吗?努力绽放就好了,我们都是美丽的,我们只要去绽放,就为这个世界贡献出了美丽。
太阳的红渐渐红了,云也渐渐的密了,我又抬头望望天,觉得似乎伸手就能摘下一片云彩,我知道草原要沉睡了,我也要走了。我带不走任何东西,能带走的,只有回忆。
小时候背的《岳阳楼记》也许只记得一句“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了,可是这次草原之行我忘不了,因为这里是我见过最美的地方。
作者:闫润梓
11.1《草原》 篇十一
建设汇报
一、布尔津县基本情况
布尔津县位于阿尔泰山脉中段西部南麓,准噶尔盆地北缘,西北部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接壤,东部毗邻蒙古国,国界线长218公里。全县辖5乡2镇63个行政村,总面积10540平方公里,总人口6.7万人,由哈、汉、回、蒙等21个民族组成,其中牧业人口4968户1.9万人,全县天然草地面积1015.1万亩、可利用面积820.16万亩;草场划分12类、21亚类、99个草场型;其中夏牧场205.31万亩,春秋牧场242.11万亩,冬牧场292.36万亩,冬春秋牧场80.38万亩。我县草地资源比较丰富,但是四季草场很不平衡,季节间草畜矛盾十分突出。
二、草原生态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推进情况。1.草原禁牧工作。严格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对我县117万亩天然草场实施禁牧(其中水源涵养区7万亩,退化严重区90万亩,退牧还草区20万亩)并由县财政垫付180余万元对喀纳斯景区沿线道路两旁实施围栏禁牧7万亩,长度85公里,涉及牧户254户,牲畜3.52万头(只),并对禁牧户发放草原生态保护补助资金。6月底围栏架设工作全
法办事的能力,为开创全县畜牧兽医新局面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
(二)广泛宣传,扩大影响。充分利用3.15日、4月法制宣传月等活动载体,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展草原法律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发放各类宣传单、宣传手册1万余份,出板报4期、出动宣传车5天。培训主要内容为《草原法》、《草畜平衡管理办法》、《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管理办法》《应急管理》、《草原防火条例》以及草原使用证换发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此次培训采取了授课与提问、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为基层草原监理人员开展工作提供了便利,并受到了较好的实际效果,为开创草原监理工作新局面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
(三)透明执法,以法治牧。为第一时间解决草原纠纷、化解牧民间的矛盾、减少牧民的上访次数、不发生第二次上访、保障社会稳定。县草原监理所专门设定信访接待室,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做好信访接待工作。对当时能给予答复的给予答复,需现场进行勘察调解的深入现场,对比草原使用证、草原承包证和草原划分地图,按照尊重历史,面对现实的原则,依法对草原纠纷进行调解。8月底累计接受信访部门交办个人与乡之间的上访案件6起,4起已得到了妥善调解和处理,剩余2起案件因案情复杂或历史遗留的问题正在调查办理中。
认真做好草原野生植物的管理,对各种主要的野生植物
影响到牧民的安居乐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保护草地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发展,所以,草原防火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已成为迫在眉睫,势在必行的大事。
(三)草原防火隔离带建设资金使用情况。
2011年,我县边境防火隔离带建设项目工作任务为长度50公里、宽度150米,隔离带地处俄罗斯边境,起点坐标为E:87°10′15″ N: 49°2′24″终点坐标为E:87°15′19″ N: 49°5′00″,海拔2370米。此隔离带项目因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位于国家一级自然保护区内,不能实施化学除草方式,因此项目建设方式只能以人工打草为主。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长50公里、宽100米的草原防火隔离带建设,因采取人工打草方式(组织牧民和监理人员17人、租赁17匹马)开展项目工作,致使项目建设成本增加,累计投入资金达20万元。
(四)项目建设取得效益。
12.危情草原 篇十二
“草原”二字如果倒过来看叫做原草。我们可以把她理解成生长百草的茫茫原野,也可以是自然生长、自生自灭的原生之草,实际上它的真正意义就在“原”字上。古往今来,草原之所以能够延续至今而不衰,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祖先甚至历代统治者都早已明白了一个道理,草不能伤,地不能动,力戒开、种、采、栽。为什么我们现在要搞退耕、还林、还草,搞休牧、禁牧、轮牧,是因为我们必须复草于原,还地于气,懂得了保护草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对于如何保护草原,这不是靠什么高深的理论或者什么人的高谈阔论就能解决的,这一点牧民知道的比我们多。牧民会因为烟头掉在地上便毫不犹豫地立刻跳下马背,沿路寻找,直到踏灭为止。如果一时找不到,他们肯定会耐心等待;走场拆包,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浇水灭灶,填平灰坑,直到安全时才会离开;当冬季到来草原披上银装时,他们会到无水的草场去放牧,到了春夏秋季又转到了有水的草原;每当小草被啃不到一半时就立即离开,以利于小草的恢复和生长;畜群的规模不会扩大,并保持牲畜的健康与平衡是祖先留给后人的训诫。遵循自然的法则,春、夏、秋、冬他们都会出现在不同的牧场,如此行为,古往今来周而复始。草原牧人这种“天人合一”,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互动共融的生活方式已经“简单”到了近乎“原始”,现代人称其为“落后”。然而就是这所谓的“简单”、“原始”与“落后”,支撑了草原的健康与活力,维系了草原的延续与发展,创造出固执而又灿烂的草原文明。
干啥的就讲啥,这一点无可非议。搞畜牧业的,目光盯着的是草原上的草和觅食的牛羊,他们关心的是能打多少草、能养多少畜。为了畜牧业的发展,他们研究草的品种、草的高度和植被,恨不得按平米去计算产草量和载畜量。草不够吃,就搞一些草库伦,尽量多种草和料,再建一些网围栏把草原一块块围起来,人、车、畜、野生动物都不要乱跑,都必须按照人为的框架模式去生活。他们似乎容忍少量的开地种草,但反对开地种粮,认为内蒙古畜牧业发展的潜力是在农区;搞农业的,他们的目光在粮而不在草,关注的是土壤的厚度和肥力。内蒙古目前还有个3-4亿亩肥地,能打多少粮食?太诱人了,尤其是那些典型草原、草甸草场,头三年不用浇地不上化肥照样高产。没有水就从地下往出抠,出多少、算多少,能用一天算一天。如此下来似乎又让人们联想到内蒙古发展农业潜力是不是就在牧区呢?搞林的认为,林木有优势、价值高,林可以护草、草亦可养林,防风固沙作用大,所以更是不忌口,农田、草原、大地山川宜林则林。不论沙地碱地,干地还是湿地,为了完成任务和指标,有树没树先栽上,多多易善。总之对农牧林,国家有“三法”鼎立,各为其主,都有自己的理。搞畜牧业的叫宜牧,种粮的称宜农,搞林的讲宜林,这就是视角不同。
草原到底是什么,其实我们到现在也没有真正把她搞懂,一些人围着草原品头论足说长道短,一些人琢磨着“她”还能为我们做些啥。虽然他们专业不同、目标不同,视角不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改变草原”。呼伦贝尔的“垦植风暴”,乌拉盖的移民开发,通辽的扎鲁特和巴彦淖尔的澄口等一些地区对优质牧场和沙质干旱草地的开垦,在土壤瘠簿,不具备水利条件的草原上植树造林等等,也都是在改变着什么,想法都好,但这个变将意味什么,有的只是无法预见,不能挽回的生态灾难。
说到草原畜牧业,我们过去总是把具有深刻内涵的“以草定畜”简单地理解成能产多少草,就养多少畜,想多养牲畜就去开草地。从来没有人把“以草定畜”的科学内涵真正搞懂,而是把它定格在“一只羊一天的采食量为**斤青草,百亩草地可产青草**公斤,可以解决一只羊**天左右的营养需要”等等。有谁能想到,这个理论在实践中的简单套用造成的后果。
草原就是草原,她是一个十分脆弱的生物物理生态系统,是一个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物多样、动植物共存、循环富积的生态系统。哲学上有一种说法叫“存在即合理”,动物远距离迁徙、牲畜在四季牧场轮回、牧草生长、植被构成等都是客观存在,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做为一个物质循环的生态系统,草应当被利用,不用也要灭,但这个用必须有度,过度则也要灭,然而此灭和彼灭是有本质区别的。过度的掠取和不合适宜的改变都将意味着毁灭。唐朝诗人白居易诗中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他这里讲的就是不断循环的自然生灭之理。为什么叫做草原,因为她只适合长草,这是大自然的选择。
草植土中生,土依草而熟,常言道,落地为土,土可生精。学人把土区别为无机土壤和有机土壤,老百姓把地分成生地和熟地。有机土壤是经过阳光照射,动植物有机残留,适度含水,微生物大量繁殖后慢慢形成的。由于地质结构的差异和土壤中含养水分和有机物含量的不同,决定了所生长植物的不同类型,形成了植物品种多样性和不同的生态群落,造就了森林和草原。如果阻塞、隔绝了动植物残留渠道,长此以往土壤就会失去养分,植物就难以生长,生物物种的动态循环就会中止,草原就会变成生地、沙地和死地。上个世纪60年代,内蒙古草原的大面积退化就早已向人们敲起了警钟,提醒人们过度采食、割刈、垦殖、采挖等都会造成草原的永久伤害。全世界有许多沙荒地、无人区,为什么履见人类文明的遗迹,说明在久远的年代,这些地区也曾有过生命的辉煌,但是由于地质气候变迁和不合时宜的人类活动,造成了水土流失。耕翻过的土壤,沙砾裸露,经过风蚀日灼,有机土壤迅速衰变,最后形成人类不能居住的荒漠。对草原的过度采食和割刈是草原退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点被我们长期忽略,也是我们理论和政策上的误区之一。说到它是“误区”,并不是说我们的牧民都不懂,而是说我们做得不好,没有引起重视。在人类活动不断加剧的当今时代,有机土壤的再造主体除生物活动外,主要依赖植物本身。过去我们的教科书讲的理论载畜量(15亩/一只羊单位)多是能产多少草就养多少畜,牧民增加收入不靠牲畜靠什么,我们很多领导干部也都这样讲,畜多则富矣。理论讲了很多,办法想了不少,但是唯独没有想到,我们内蒙古天然草原的畜牧业生产能力始终没有突破上世纪60年代的水平。是牧民不愿意多养,还是劳动力太少;是政策环境不好,还是扶持力度不够。都不是,结论只有一个,草原已经饱和。天然草原在如此巨大而又长期压力之下,生物链被打破,有机土壤的再生能力不断下降,维系草地健康的生物物种种群正在消亡。白居易诗中描述的草是再生植物,短短数月,春生秋灭,周而复始,天地轮回,而我们的所作所为恰恰是盲目索取,有取无予。
归土与再生是自然的法则,索取与回归应是等量平衡,草原是一个生态系统,不是生态单位,保护和建设草原应该针对的是这个系统,而不是某个单位。违背了这个自然法则,伤害的就不仅仅是草原本身。历史上一些文明的消失,就是因为人们无视这样一个法则,结果遭到大自然的无情回报。
13.草原教案 篇十三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课前准备
1、草原风光图。
2、蒙古族音乐和民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想象美丽的草原
1、出示课题:草原。介绍作者老舍。回忆曾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
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学生可以有个各种不同的描述,语言表述要流畅,还可以说说怎么会获得这样的印象。比如:(1)草原是辽阔的,一望无际……
(2)草原是美丽的,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野花……(3)草原是充满生机的……
二、初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2、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句段。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会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让学生主要的和次要的,引导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1)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2)课文中的草原是热情的。朗读相关的句段时,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语言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理解草原的“绿”。◇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2)“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
◇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③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音一首怎样的小诗?试着写一首小诗。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抄写第一自然段中优美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不停地握手。◇听到了不停的欢笑。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在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②理解“会心”,“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
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二、品读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 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 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③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如何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
三、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文章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1《草原》】推荐阅读:
第1课时《草原散章》10-11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1草原》09-16
美丽的大草原作文100字 草原的06-23
草原日落作文07-24
草原写景作文初中07-17
草原教案的内容08-04
草原课文教学反思08-12
描写草原的诗歌09-23
梦中的草原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