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辅导个案(精选12篇)
1.学生心理辅导个案 篇一
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
一、基本情况
彬,男,8岁,六年级学生,独生子。学科成绩很差,贪玩、不愿做作业,上学有经常迟到,学习态度差,课堂上他总是搞这搞那,不想听课,有时还公开在课桌底下玩玩具或睡觉,甚至有时还骚扰同学。下课又经常违反纪律,同学都不喜欢他。
二、背景资料
他智力、想象力一般,自理能力不强;课上却不敢发言,即使发言了,回答的问题也是结结巴巴的,基础较差,学习成绩不理想。他注意力不够集中,思想常开小差,比较沉闷,课下作业写的字迹了草,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现象严重,课间单独行动,常与同学打架,且出手较重,使许多同学不敢与他接近,甚至讨厌他的存在。他也时时戒备,对人充满敌意。由于缺少伙伴的关心和帮助,使他越来越自暴自弃,由于不静心学习,使成绩有所下降。
三、个案分析
据家长反映他智力、想象力一般可能是由于三岁时发了一场高烧造成的;自理能力不强,是由于家长从小到大宠他的原故,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家里他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什么都不用做;课上却不敢发言,是由于他吐字不清,再加上同学的取笑;作业写的字迹了草,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现象严重,是由于家长不够重视,放任自流造成的,再加上自身没有努力;同学不喜欢他是由于他经常违反纪律,经常说谎,打扰同学的学习,老师们也不喜欢他。
四、辅导措施及过程 1方案设计
(1)目标:根据现状,通过与阿彬几次交谈,并达成协商,共同制定如下目标: ①与同学、伙伴和睦相处,遵守校规。
②改变对同学、老师的抵触情绪,对周围同学的敌视心态,体会同学的真诚与爱心;
(2)步骤:
①阿彬建立互相信赖的师生关系,使他懂得老师对他的真诚关心; ②帮助阿彬分析目前的不良心态以及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 ③在学习上老师多给他一些鼓励和课后帮他补补基础知识,同时找一个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帮他;
④创设良好的学校与家庭合作的教育环境;帮助家长改变教育观念及教育习惯;
⑤允许不良习惯的反复,但每次反复后需加强教育,让其明白不良心态可能发展成更大的不良后果。
⑥指导自我评价,促其自我检查;(3)指导方法: ①关注与尊重; ②认知、行为治疗; ③强化。2辅导过程(1)情感沟通
我以真诚的态度与他谈心,进行情感沟通给予他充分的信任,抓住他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表扬,有意识地多关心他,帮助他的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付出努力,并用古今中外成功者 的事例鼓励他,树立较强的自信心。另外,我与任课老师协商,尽可能在课堂上多让他参与。课前,我会暗示他上课时将要请他读课文,使他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课堂上,我先指导他读,从一句话到一段话地练,尽管他的声音还很轻,但每一次都带着报以热烈的掌声。一开始,他较紧张,说话结结巴巴,为了减少他的紧张感,我让大家闭上眼睛听他读。渐渐地,我让他背向大家大声地读,经过这样一步一步的训练。现在他基本能和其他同学一样在课堂上自如地念课文了。(2)家校合作。
通过家访、电话等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帮助家长改变观念。孩子的人际和谐还依赖于家长的耐心指导。我觉得作为家长,帮助他们学会与朋友相处的方法,比让他们孤单单从坐守一屋子玩具更为重要。我总是不失时机地向他妈妈汇报他近段时间在校的变化,还向他介绍了家教的一些方法,希望家长能在学习上多给他一些帮助。这样家校合作共同教育他。
五、辅导效果
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心理辅导后,他的家庭作业基本能按时完成了,字体也稍有进步,上课时也能举手发言了,在校内与同学打架的现象少了很多,现在同学们都能主动和他玩了,成绩好的同学也能主动帮助他,有时他也能主动去帮助同学。因此,他的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家长反映他改变了很多,例如:能主动和父母谈学习上的事,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六、辅导感悟
1.学生的不良习惯,都是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而教师在工作中要化被动为主动,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及时发现,及时辅导,以促进其尽快转变。2.在辅导过程中要向学生倾注更多的爱,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教育学生,首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与学生才会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努力构建起师生之间信任的关系。加强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共同督促形成良好的氛围,这样的教育和辅导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同学的帮助对一个后进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同学的力量有时胜过老师的力量。同学之间一旦建立起友谊的桥梁,他们之间就会无话不说。同学是学生的益友。让他感受同学对他的信任,感受到同学是自己的益友。让他感受到同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通过同学的教育、感染,促进了同学间的情感交流,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学生心理辅导个案 篇二
1.1 案例基本情况
张某, 女, 20岁, 某高校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 在家排名第一, 还有一个比自己小10岁的妹妹。她出生后便与奶奶同住, 父母到另外一个城市发展, 直到上高中后才接到父母身边。成长过程中没有感受到母爱, 虽然对父母一直言听计从, 百依百顺, 家人也一直引以为豪, 学习成绩优异, 但上高中时严重失眠, 至少到凌晨两点才能入睡, 有时整晚都无法入睡。高二开始想要轻生, 但是没采取进一步实施行动。到了大学后与班级同学相处不融洽, 平时只和男朋友在一起。不关注任何人, 任何事, 也不想再伪装自己, 感觉很累。大学期间学习成绩下滑严重, 濒临试读。情绪低落, 最后留下遗书, 欲割腕自杀, 后被同学发现后救下。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 张某有失眠症状, 并对任何人, 任何事不感兴趣, 这是抑郁的表现症状, 且家庭情感缺失, 存在人际关系处理困难问题, 即与周围环境、同学格格不入。根据国内外研究显示, 抑郁症状是引发大学生自杀的重要因素。
1.2 心理危机处理
辅导员接到消息后立刻向学院主管领导、学生工作处汇报, 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并启动学生安全稳定工作预案。同时, 对家长进行情况通报。
1.3 心理危机干预效果
在专业心理医生的辅导下、母爱的感化下及自身的努力下, 该生在学期末情况有所好转, 期末成绩都顺利通过, 经过一个寒假的调整, 本学期状态比较稳定。张某感受到母爱, 了解母亲不是不重视她, 只是不会表达。对今后的学习、生活充满信心。
2 建立健全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在本案例中, 由于处理得当、反映及时、避免了恶性事件的发生, 这得益于完善的预警机制及健全的安全稳定信息反馈网络, 同时也为今后开展心理教育工作提供宝贵经验。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2.1 建立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体系
2.1.1 加强学生安全稳定宣传教育工作
在学校党政的统一安排下, 团委和各院系积极配合, 齐抓共管, 努力提高政治素质和守法意识;通过班会、团活动、海报、讲座、网络宣传等多种载体, 安排专门时间, 组织学生学习上级有关指示精神和工作要求, 学习法律法规、各项制度及各种救护常识学习, 熟悉学校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各项预案。
2.1.2 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充分发挥团组织、学生会和学生干部作用, 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管理;认真组织好各类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 努力创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的良好育人环境。要加强对本科生辅导员、研究生协理员的管理和培养, 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工作能力, 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2.1.3 加强学生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工作
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是将学生的心理危机扼杀在摇篮中, 可以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鼓励学生定期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接受辅导与咨询, 解决学生工作、生活、学习中的困惑, 使得关口前移。
2.2 建立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体系
2.2.1 建立健全学生家庭信息档案
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 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因为很多特殊学情都是由于父母、家庭和成长问题引起的。每学年都要启动家庭信息排查, 内紧外松, 给每名同学的家长打电话, 可以以反馈学生近况的形式核对家庭信息, 完善突发事件联络系统。这项工作在特殊学情的处理过程中能发挥很大作用。
2.2.2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 记录学生的心理变化, 便于准确及时地掌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和现状, 为加强高校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提供了动态的监测手段。大学生心理档案应该包括生理因素 (基本信息、身体状况) , 成长因素 (早期经历、家庭气氛、父母关系、亲子关系、家庭管教方式、学习经历) , 心理因素 (心理素质、心理测试结果, 心理咨询记录、) , 社会因素 (职业规划、重大社会事件等) 。按照关注程度分类实施咨询治疗、监护阻控和支持帮扶等有效措施。
2.2.3 确定朋辈辅导员
寝室是特殊学情发现问题的第一现场, 朋辈辅导员和寝室同学与特殊学情学生朝夕相处, 无论是发现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都是关键。对所有寝室长、学生骨干进行培训, 确定寝室长为朋辈辅导员, 使其掌握一定的技能, 有危机意识, 对于突发事件进行预判及应急处理。
2.2.4 建立多层次、覆盖整个校园生活的安全稳定信息反馈网络
将工作触角延伸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建立以寝室、班级、年级、学院、学校五级网络及时获得学生情况、信息, 协调学校有关部门及时妥善处理。加强基层基础工作, 使防范重心下移, 将危机事件消灭在萌芽中。
2.3 建立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后干预体系
2.3.1 对当事人建立跟踪反馈及社会支持系统
事后继续监护, 避免当事人再次遇到危机或是危机反复, 建立以专业人员、辅导员、朋辈心理联络员、寝室同学、学生骨干为主体的跟踪反馈机制, 把握当事人的心理情况, 及时汇报, 防止心理危机反复甚至恶化。同时, 为当事人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也至关重要。一是家庭的支持, 家里人此事应当到学校陪读, 帮助其渡过难关;二是朋辈的支持, 同学们的关心、安抚, 及时掌握情况, 共同努力帮助其摆脱心理危机, 重新树立正确的三观, 找到生活、学习目标。
2.3.2 帮助与当事人有关的同学进行帮扶
很多见过恶性事件的同学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造成心理危机, 要对其周围同学进行心理辅导与心绪疏通, 使其接受现实, 倾诉情绪, 尽快走出阴影。
摘要:高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心理问题日趋增多, 危机事件的发生也越来越多,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和危机事件处理已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点。本文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出发, 探讨如何建立健全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分析,高校
参考文献
[1]赵生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分析[J].文化与教育技术, 2010, (8) .[1]赵生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分析[J].文化与教育技术, 2010, (8) .
[2]廖深基, 张本钰“.思维度”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研究浅.高校辅导员学刊, 2009, (1) .[2]廖深基, 张本钰“.思维度”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研究浅.高校辅导员学刊, 2009, (1) .
[3]刘成玉.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初步构想[J].贵州教育, 1999 (7) :38~39.[3]刘成玉.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初步构想[J].贵州教育, 1999 (7) :38~39.
[4]聂振伟.正确认识和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档案建立工作[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5 (3) :63~67.[4]聂振伟.正确认识和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档案建立工作[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5 (3) :63~67.
3.学生偏激心理个案分析 篇三
学生刘某,10 岁,我班中的一名男生。看似比较懂事,内向,平常不容易被老师和同学发现和注意。四五年级时曾有几次因各种原因背着书包要回家,不想读书了。在未教他之前,我就对此人有了初步的了解,脾气大,容易做出格行为。本学期发生的两件事,让我对该生有了更深的认识,一次是将家长让他上交给老师的晚托班费“弄丢 ”了,死活不承认是自己用作它途了;另一次是因过生日,家长未买蛋糕而向任课老师发脾气。平常喜欢说谎,自然地将所有的错误与不对归结到他人身上,而自己却无错可改。
案例分析
我认为,学生刘某从心理成因来讲更多的是偏激心理在作祟。偏激是指人的意见、主张等过火,多存在于青少年中。性格和情绪上的偏激,是做人处世的一个不可小觑的缺陷。性格和情绪上的偏激是一种心理疾病。它的产生源于知识上的极端贫乏、见识上的孤陋寡闻、社交上的自我封闭意识、思维上的主观唯心主义等。
常见的偏激主要有3方面的特性:1.认识上的片面性:偏激的人以绝对的、片面的眼光看问题。总是带着有色眼镜,以偏概全,固执己见,钻牛角尖,对人家善意的规劝和平等商讨一概不听不理。偏激的人怨天尤人,牢骚太盛,成天抱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只问别人给他提供了什么,不问他为别人贡献了什么。偏激的人缺少朋友,人们交朋友喜欢“同声相应,意气相投”,都喜欢结交饱学而又谦和的人,老是以为自己比对方高明,开口就梗着脖子和人家抬杠,明明无理也要搅三分,试想,这样的人谁愿和他打交道?2.情绪上的冲动性:偏激在情绪上的表现是按照个人的好恶和一时的心血来潮去论人论事,缺乏理性的态度和客观的标准,易受他人的暗示和引诱。如果对某人产生了好感,就认为他一切都好,明明知道是错误、是缺点、也不愿意承认。3.行为上的莽撞性:偏激在行动上的表现是莽撞从事,不顾后果。产生偏激心理的原因主要是知识经验不足,辩证思维的发展尚不成熟,不善于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往往抓住一点就无限地夸大或缩小,自以为看到了事物的全部,极易出现以偏概全的失真判断,导致错误的结论。
学生刘某不管从认识,还是从情绪和行为上都与偏激心理的表现相符合,究其偏激心理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家庭因素。由于学生刘某是独子,他的父母常年在外经商,家中只有大伯平常比较关心他的生活,父母最多的是给孩子钱,以此来弥补所谓做父母的责任。缺少了家庭教育这一关键要素,缺少了亲人关爱的这一重要情感熏陶,导致学生孤单,生活无目的性,迷恋打游戏机,经常找各种借口向父母要钱。由于父母对他的关心较少,他就将自己的各种不足都归结到父母身上。随着心理迁移,在学校里,他就不管自己言行的对与错,自然地将这一切的错误都归咎到同学,甚至老师身上。缺失了家庭教育和亲人关爱是学生刘某偏激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
个人因素。学生刘某对于自己没有清醒的认识,任何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好恶作为判断标准。由于自己的偏激,导致他的人际关系比较差,这一因素更让其在情绪上表现得更为冲动,以至于做出一些莽撞的行为。以偏概全,导致错误的结论和做法。
他人因素。由于学生刘某的偏激行为的表现,使其他学生对他退避三舍,同学们认为该生气量特别小,看到别人受表扬就揭短,看到别人挨批评就幸灾乐祸;没有朋友,不愿意和他们交往。所以学生刘某和同学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距离,孤单与无助促使他偏激心理的进一步发展。任课老师也对他的情况有所了解,所以不愿更多地“管”他,得不到老师的关爱,使其觉得自己更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促使他用更为偏激的行为来引起老师的注意。他人因素是其偏激心理形成不可忽视的因素。
辅导策略
1.拉近距离,实施关爱
由于学生刘某偏激的言行,使他与其他同学的心理距离较远,也经常受到歧视而自卑,最终表现出自傲和偏执甚至对立情绪,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和他真心交谈,告诉他你是父母的好孩子,你是老师的好学生,你是同学们的好同学,你是班级大集体中的一份子,只要你正确地对待他人他事,你就会受到同学的欢迎,老师和家长的信任、表扬。于是我经常鼓励他去关爱别人,关心集体,在多次表扬中,使他找回了自信,并得到了同学的认可和友爱。在他生日那天,我送了他一支圆珠笔,让他很感动,从而逐步地對自己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偏激心理得到了一定的矫正。
2.自我管理,塑造人格
制定目标,让学生刘某明确自控行为的主要目标,严格规范自已的行为。“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制定一个时间规划表,要求他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做起,逐步磨砺自己的意志,让他意识到一味地原谅自己,迁就自己,只会在错误、缺陷、恶性的斜坡上越滑越远,最终不能自拔。实施批评和表扬有机结合的方式,规范其行为,引导其从偏激中走出来,塑造一个具有正常心理的人格。
3.师生努力,促使改变
与任课老师沟通,利用一切机会发现学生刘某的闪光点,对其不自制的行为以柔和的方式加以制约,减少了他与老师的冲突,有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使他获得了一种宁静、平和、友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同学们以一种宽大为怀的心情去包容他的缺点,以一种沙里淘金的耐心去发现他的优点,和平相处,共同进步,促使改变。
4.沟通家长,健康成长
通过各种方式与家长取得联系,希望为了孩子,多回家,多教育,多关心。平时要求注意创设与孩子沟通的情境,真心听孩子的倾诉,少用粗俗而又无效的打骂教育方式,通过换位思维及互相关爱等方式正面启发培养孩子真善美的道德情操。利用好家庭这一教育的主战场,作好孩子的榜样,努力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为开拓孩子的美好前程创设条件。
辅导效果
通过将近两个多月的辅导,学生刘某已经能和父母较好地进行心理交流;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较为和睦了;能够积极地参与一些活动;对老师有了信任感;平常因偏激心理而做出的过激行为几乎没有了。
个案思考
1.作为一名教师,要全方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在工作中要有爱心、细心、责任心。
2.教师要多学知识,除了学好课程的理论知识,做好教学实践工作之外,还要学好其他方面的知识,如心理健康知识,艺术常识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适合现代教学的老师。
3.现代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挑战性,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的生活环境、心理素质各不相同,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越来越复杂。
4.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如何做好老师,必须要做好和家长的沟通工作,充分发掘社会资源,利用学校主阵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心理等方面进行有效地教育,培养心智健康的学生。
(作者单位: 哈尔滨市苏宁小学)
编辑∕高 伟
4.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分析 篇四
一、基本情况
马**,男,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头脑聪明,语言表达能力很好。但自制力较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是乱说话就是做小动作,无法专心听讲,经常严重干扰上课秩序,行为上表现出多动的倾向:
1、活动过度:(1)经常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小动作多。(2)在一些不该动的场合乱跑乱爬。
2、注意力不集中:
二、诊断和成因分析
1、父母工作忙,没时间管孩子,所以未能及时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而当他们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时,问题已经很严重了。这时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又容易过高,希望通过一两次的教育就让孩子改掉不良习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2、家庭的教育方式存在严重偏差。父亲教育方式简单粗暴,采用棍棒式教育,而他妈妈对他则比较溺爱,家庭教育观念的不一致他不良的行为习惯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久而久之他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就越来越难以改正。
三、教育和辅导过程
1、对学校环境的干预。
① 调整座位。由于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任何视觉或听觉的信号都会转移他的注意力。所以我选择了上课比较遵守纪律的同学坐在他的旁边和前后。并且让他坐在教室的前边,这样我可以经常注意他并针对其不良的行为采取措施,当他分心时可以及时提醒他。② 改变教学方式。采用灵活、有趣、快乐的教学方式授课,争取每节课都能有让他发言的机会,努力把他带到课堂中来,不让他的注意力游离于课堂之外。
③ 对学习的期望:选择适宜的学习目标,降低期望值,找出适合他的学习方法,尽量减轻他的作业量,减轻学习负担,加强对其学习技能的培训,如精确做作业的能力、仔细检查的能力等。
2、对家庭管理的干预。我及时与其家长联系,相互配合,共同商讨干预方案。要求家长要全面、客观了解孩子的情况,保持平常心,为孩子选择适宜的学习目标,不要提过高的要求。另外向其家长提供一些好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不是日复一日地陪在孩子身边做作业。
①帮助其家庭制定明确的规定,且具有一定的规律。这对一般的孩子很重要,对注意力涣散的孩子更加重要,使孩子在家的活动有规律,家长的规定要简明扼要,规定越具体,孩子就越容易约束自己。
②自我控制能力训练:鼓励家长帮助他建立独立学习、生活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制定学习计划,自己整理书包,学会记笔记,学会提高学习效率。
③家庭作业的管理:鼓励家长运用一些方法,培养他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认真记录家庭作业的内容,适当辅导,规定时间按时完成,对完成的作业及时反馈等,并采取一些强化手段,对加速学习的正确行为进行表扬,增加适应行为,减少问题行为。
3、行为矫正。对于注意力特别不集中的孩子仅靠一般的教育是不够的,还要针对其情况对其行为进行矫正。对于马壮壮,我主要采用了两种矫正方法。
①阳性强化法:其目的是通过奖赏、鼓励等方式使某种行为得以持续,其适用于治疗多动、学习困难等。在应用阳性强化法前我首先确定要改变他的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将会导致其学习障碍。重点帮助他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同时当他认真听讲时,立即给予阳性强化,例如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或给他一颗小星星。由于对他及时进行奖励,让他感到了愉快和满足,每次上课他都会有所期待,尽量克制自己,希望得到我的表扬。偶尔有分心的时候,只要看到我在看他,他马上会有所收敛。
②追踪辅导。每两周作一次个别谈话,鼓励他友爱同学、尊重老师、专心读书,协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辅导效果
主要的变化是他注意力尤其是主动注意力改善,在上课时能安静地坐在座位上,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课,不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活动量和小动作减少,原来在课堂上进行的无关活动消失了,有效的听课时间增多了。
五、反思
5.学生心理辅导个案方案设计 篇五
一、案主的基本情况:
姓名:陈展涛
性别:男
年龄:16岁 家庭情况:父母离异,随父住。
个性特点:懒散、厌学、爱打游戏机、对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事情能做得很好。
二、案主的社会适应情况:
1、学习:懒散、厌学、排在全班倒数的名次。
2、交往:能够与同学和好相处,很合群,有自己的朋友。
3、品行:爱说粗口,略带攻击性,嬉皮笑脸。
4、身体:身材比较矮小,长相像新疆人的孩子。
5、心理健康:健康。
三、当前面临或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表现:
当前面临心理问题及表现:家长不抱有希望,混到毕业为止,根本不管不问。学生出现明显的厌学情绪,对老师的劝告不理睬,也不愿意给老师辅导,摆着“破瓶子破摔”的态度,上课时老是趴着睡觉,要不就跟同学来哦天。
四、诊断分析与辅导对策:
1、诊断分析:这名学生这样的行为表现,跟他的父母离异有很大关系。从小就得不到完整的家庭关怀,他对老师给他的关爱,他是表现出很别扭的,甚至是不理睬。但他性格又不是孤僻的,他跟同学很玩得来。
2、对策:不以老师的身份跟他相处,平常的课间多跟他接触打打闹闹、说说笑笑也好,让他感觉到老师也是可以跟他一起玩的。在玩中慢慢拉近彼此间距离,让他喜欢上我,喜欢上我的课。课堂上偶尔也让他睡睡觉,作业太难的也不要求他一定要完成,给他一个相对比较宽松的学习氛围。好的方面,进步了的方面及时表扬。
五、辅导过程的记录:
第10周:帮助其克服做事拖拉的习惯。订立短期目标(如接下来的第一次测验要取得多少分)。
第11周:与其分析学习上存在的不足,确立“帮对子”,树立学习上的信心,使其能认真上课,按时完成作业。
第12周:与家长沟通,使其父母能关心他的学习、生活,并订立明确的学习目的,短期目标等阶段性目标的奖励。
第13周:加强其知识点的补漏,使其基本能达到“堂堂清”,“天天清”,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14周:加强其知识点的补漏。
第15周:与其小结近段时间里来的变化,增强自信心,并订立后半阶段的学习目标。
第16周:加强知识点的补漏,主要是文言文知识的记忆。第17周:与其订立科学的期末考试复习计划,培养自信心,并全面加强其知识点的补漏,一般问题的解答等。
六、辅导的结果与反思:
1、辅导的结果:写作方面是有所进步了,而且写出来的东西都是“我手写我心”,很有真情实感。对古诗词、文言文,由原来的一点都不记,转变为每天课间一有空就来办公室找老师给他解释意思,教他背。
6.学生偏激心理个案分析 篇六
2012年9月1日,我们七(1)班转来一位安大附小的学生,名叫武海生,瘦小,皮肤黝黑,少言寡语,见人眼神游离,初步的印象就这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孩子给大家留下的感觉很不好:经常迟到;作业很少做,即便动笔也是应付;上课自言自语,学老师讲话;课下爱挑事端,有几次已经上课了,才见他浑身沾满碎草从外面回来,一打听得知刚与同学在草坪打过架;更不可理喻的是:有一次期末统考,他拿到英语试卷一题不做,竟用刀片在答题卡上左划右划,横划竖划,答题卡上刀痕纵横交错,还在上面写了几句诅咒英语老师的话,这一切都发生在教他英语的监考老师眼皮底下,这叫在场的英语老师情何以堪!其原因是听写英语单词他从没过关,老师说了他几句,自认为老师跟他过不去;值得一提的还有:6月中旬我班在多媒体上公开课,他没有去,呆在教室,执勤领导从门口经过,发现电扇都在转,叫他关掉几个,说了几遍也无动于衷,嘴里还埋怨:也不是我开的,凭什么叫我关?;还有一次他在二班参加考试,期间撕了一地上碎纸屑,考完试二班班主任要求他捡起来,他死活不愿意,叫他到办公室,他也不肯,还用嘴咬伤二班班主任拉他的手臂。为此事请了家长,见了家长,他满不在乎的,一双仇视的眼光对待前来的妈妈。案例分析
凡事都有因果关系,孩子不会生来就是这样。孩子出现今天的状况一定有其特定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几年前武海生父亲因病去世,还欠下不少外债。母亲一人带着武海生过了三、四年,为了还债和维持母子生活,母亲不得不打拼,很少与他接触;由于缺少了家庭教育这一关键要素,缺少了亲人关爱的这一重要情感熏陶,导致孩子孤单,生活无目的性;再后来母亲再婚,继父有个小他2岁的女儿,继父的母亲,姑且称他为武海生的继奶奶吧,一下子,这样的五个人生活到了一个屋檐下,母亲和继父必须上班挣钱养家。家里经常只有祖孙三人,继奶奶处处都向着自己的孙女,看不惯这个“野孙子”。他唯一最亲的人——妈妈有时几天也顾上和他说一句话。由于较少关爱,缺少沟通,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心中的不快得不到及时的释放,他就对亲人产生了怨恨,渐渐地变成了小刺猬似的,在其成长中伴随着心理自卑和心理性格教育的缺失。随着心理迁移,在学校里,他就不管自己言行的对与错,自然的将这一切的错误都归咎到同学,甚至老师身上。缺失了家庭教育和亲人关爱是武海生这种不健康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
二、个人因素。武海生对于自己没有清醒的认识,任何事还沉浸在爸爸健在时的需求状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好恶作为判断标准。由于自己的偏激和不准确定位,导致他的人际关系比较差,这一因素更让其在情绪上表现得更为冲动,以至于做出一些莽撞的行为,以偏概全,导致错误的结论和做法。
三、他人因素。由于武海生的偏激行为的表现,以及主观上不思上进,破罐子破摔,上课影响周边同学,致使同学们对他退避三舍,;没有朋友,大家不愿意和他交往。所以他和同学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距离,孤单与无助促使他偏激心理的进一步发展。任课老师也对他的情况有所了解,所以不愿更多的“管”他,得不到老师的关爱,使其觉得自己更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促使他用更为偏激的行为来引起老师的注意。他人因素是其心理形成不可忽视的因素。心理特点及表现
1、抑郁、孤独、逆反、粗暴。由于父亲的离去,家庭失去了往日的欢笑,特别是重新组建家庭之后,他的孤独感、不融洽感会进一步加剧。在校表现为:不爱和同学接触,不善言谈,出现矛盾不能和老师沟通,或心理抑郁,或行为粗暴。
2、怯懦自卑,狭隘自私。由于家庭的不健全,造成了孩子心理上的欠缺,他们常常感到不如别人,感到让人瞧不起。认为自己是多余的人,认为命运对他不公平,致使不信任别人,也不信任自己,生活中充满了迷茫和悲伤。
3、心智偏位,放任对抗。由于家庭的缺损,孩子在家庭里得不到足够的温暖,产生一些心智偏位。既然父母不能给自己足够的关心,那么只能靠自己来寻求快乐了。在校表现为:不能严格遵守学校、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比如迟到、早退、旷课、打架,不做作业,扰乱班级等等。
4、情绪不稳,厌学严重。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志向水平低、厌恶学习等。其外部表现为:行为懒散、放任;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不主动参与学习;回避老师,不主动向老师请教;干扰课堂纪律,甚至缺课等。
碰到这样的孩子,的确令人头疼!每每见到他或是想到他,我都寝食难安,不止一次我想放弃他,对于一个学籍都不在我校的学生,又这样难管,推出校门对我来说是最轻松的。转念又想:推出校门就意味着毁了他一生,他是个孩子,是一个母亲生活的全部,是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家族的希望呀。我别无选择,只有想办法改变他。
辅导策略
1、拉近距离,实施关爱。
由于武海生的言行,使他与其他同学的心理距离较远,也经常受到歧视而自卑,最终表现出自傲和偏执甚至对立情绪,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和他真心交谈,告诉他你是父母的好孩子,你是老师的好学生,你是同学们的好同学,你是班级大集体中的一份子,只要你正确地对待他人他事,你就会受到同学的欢迎,老师和家长的信任和表扬。于是我经常鼓励他去关爱别人,关心集体,在多次表扬中,使他找回了自信,并得到了同学承认和友爱。在他生日那天,我送了他一盒巧克力,让他很感动,从而逐步的对自己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2、自我管理,塑造人格。
制定目标,让他明确自控行为的主要目标,严格规范自已的行为。“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制定一个时间规划表,要求他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做起,逐步磨砺自己的意志,让他意识到一味地原谅自己,迁就自己,放任自己,只会在错误、缺陷、恶性的斜坡上越滑越远,最终不能自拔。实施批评和表扬有机结合的方式,规范其行为,引导其从偏激中走出来,塑造一个具有正常心理的人格。
3、师生努力,促使改变。
与任课老师沟通,利用一切机会发现他的闪光点,对其不自制的行为以柔和的方式加以制约,减少了他与老师的冲突,有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使他获得了一种宁静、平和、友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同学们以一种宽大为怀的心情去包容他的缺点,以一种沙里淘金的耐心去发现他的优点,和平相处,共同进步,促使改变。
4、沟通家长,健康成长。
通过各种方式与家长取得联系,希望为了孩子,多回家,多教育,多关心。平时要求注意创设与孩子沟通的情境,真心听孩子的倾诉,少用粗俗而又无效的打骂教育方式,通过换位思维及互相关爱等方式正面启发培养孩子真善美的道德情操。利用好家庭这一教育的主战场,做好孩子的榜样,努力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为开拓孩子的美好前程创设条件。辅导效果
通过将近几个多月的辅导,他已经能和父母,尤其是继奶奶能较好地进行心理交流;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较为和睦了;能够积极地参与一些活动;对老师有了信任感;平常因偏激心理而做出的过激行为几乎没有了。个案思考
1、作为一名教师,要全方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在工作中要有爱心、细心、责任心。
2、教师要多学知识,除了学好课程的理论知识,做好教学实践工作之外,还要学好其他方面的知识,如心理健康知识,艺术常识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适合现代教学的老师。
3、现代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挑战性,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的生活环境、心理素质各不相同,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越来越复杂。
7.学生心理辅导个案 篇七
小周是一名从外校转来的学生。初进班级时,大家对他热情对待。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三天两头的调皮行为在学生中引起了不小的麻烦,这让他成为了一个问题学生。眼下,又有学生来向我告状了,该怎么办呢?怒骂一通?写检讨?向家长告状?显然,这样的处理只会火上浇油。我想了一下,问道:“班级要出黑板报了,我知道你很擅长画画,这期黑板报,你能帮忙完成它吗?”小周顿时一愣,紧接着点了点头。在接下去的两天里,小周非常“安分守己”,黑板报也按时完成了,我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了他。课后,小周主动来到我办公室与我交流,我知道了他有一个孤独的童年和一个严厉的父亲,孤独的他渴望和同学打成一片却始终不能如愿,导致他变成了一个问题学生。言谈间,他聊到了他喜爱的音乐、篮球、美术,可又悻悻地说家人都不支持他的兴趣爱好。此时,我心中有了一个解决方案。
二、再识与对话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沃土,是什么铸就了今天的小周呢?显然家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决定与小周的父母约见交流。令他们没想到的是,我开门见山地表扬了小周帮忙出黑板报的功劳,还建议是不是可以让他参加学校篮球队,一旁的小周又惊又喜,第一次的交流就这样在和谐的气氛中结束了。小周在此后和我的交流中说:“你是第一个没我告状的老师,谢谢你!”我笑着说:“老师只有一个要求,接下来你必须认真完成作业,可以吗?”“没问题!”加入篮球队后的他,果然每天按时完成作业,我把他认真打球的样子、进步显著的作业用手机拍摄下来发给了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也在电话中第一次表扬了他的儿子。我趁热打铁,单独约见小周父母,向他们表达了小周内心的孤独,请他们多陪伴小周。
三、思考与尝试
为什么之前的小周会屡教不改?每个孩子都渴望父母的肯定与关注,但在这个因为父母忙碌而错过关爱孩子成长的家庭,孩子最渴望的恰恰是来自父母的关注。在与其父母的面谈中,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小周平时除了篮球还喜欢什么?”没有想到,小周的母亲一脸茫然,倒是小周的父亲在思考了几秒后,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我想应该是摇滚音乐吧,这还是我带给他的影响,我自己非常喜欢摇滚,没想到一来二去他也喜欢上了。”“那么,为什么你们在想要关心他、认可他、激励他时,不多问一句:你想要什么呢?也许,不用去购物、不用出入豪华场所,更不需要用高雅艺术来装点,或许只要在家中和父亲共同分享一首摇滚曲;吃一回妈妈亲手做的饭而非下馆子等。成长并不只属于孩子,父母同样需要成长,陪伴就是最好的奖励。奖励的关键不是在于你花了多少钱,而在于你付出多少情感与爱。”听到这里,小周父母也表示了赞同。
四、改变与成长
8.大学生心理问题个案分析 篇八
关键词:心理问题 个案分析 大学生
B844.2
随着社会大环境、校园周边小环境及校园微环境的日趋复杂、高校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及高校所开设的课程不能很好的符合社会需求等诸因素的增多,使得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心理亚健康及心理疾病患者的学生也越来越成高发的态势。因此,通过对疑似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患者同学的信息收集、资料汇整、案例分析,将能更有针对性的帮助高校心理老师或辅导员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无疑将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A某,女,1991年生,来自农村,学习刻苦认真,成绩优异,从大一到现在(大三)每年综合测评都名列前茅,每年都拿到了奖、助学金。
主要特征:(1)内向。不易与人交往,有强烈的帮助他人愿望,但往往好心办坏事,出力不讨好,得不到同学们的认可;(2)敏感,容易激动(爱哭),遇事过于细致严肃,易从消极方面归因;(3)不安于现状,内心容易冲动,有强烈的表现自己的欲望,渴望得到同学们的认可。(4)不会与人交往,认为没有同学(人)会对自己友好,觉得所有的同学、甚至是亲人都事事针对自己,甚至担心将来的男朋友不爱自己。
心理诊断测试表明,该学生具有明显的心理障碍:焦虑、过度压抑自己、极度缺乏自信,并怀有仇视他人的心理。
心理原因分析
A某来自贫困地区,家境贫寒,年幼丧母,和继母关系不和,在家父亲和继母把过多的爱都给了后来父亲和继母所生的弟弟,平时得到的父爱、母爱及家庭的温暖较少,所以致使该同学怀有仇视他人、特别是亲人的心理;另外由于该同学相貌一般,性格内敛,平时和同学们的交流较少,久而久之导致该同学逐渐丧失与人正常的沟通能力,更没有自信追求爱情。然而在大学这样一个恋爱相对自由和开放的环境里,使该同学逐渐的陷入了想爱又不敢、更没有自信去爱的尴尬境地。
心理矫正
找到病理产生的根源,我们通过两条途径帮助 A 某逐渐摆脱心理困境;(1)利用A某的优点,也是作为一个优秀的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优点之一即优异的学习成绩来帮助A某看到自己的长处、找回自己的信心。同时鼓励A某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加强与他人的交流;根据A某同学的反馈,纠正和指导A某与他人的交流方式方法;推荐具有深度思想内涵的书籍及其它作品给A某,使其逐渐的明白真正的美并不是简单的外表华丽耐看,更重要的则是内心世界的善良与率真。(2)加强与A某的家人、特别是A某的父亲的沟通,经常告诉A某父亲A某在校的优秀表现及出色的学习成绩,使A某父亲能够主动的关注A某,引起A某父亲对A某的重视甚至是关心,重新点燃父女之间的骨肉亲情,使A某逐渐找回遗失已久的父爱。通过父爱的唤醒使A某逐渐看到光明的一面,克服心理阴影。
B某,男,1991年生,来自农村,学习认真,但成绩中等,爱好乒乓球运动并有较高的乒乓球球技。
主要特征:(1)内向。与人交往不多,但与人交往比较顺利,没有任何困难;(2)紧张,容易激动,和他人交流、特别是和老师交流比较紧张,不敢正视老师,有搬、捏手指的动作(3)喜欢在没有人或人少的地方自言自语,说一些他人无法听懂的言语;(4)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
心理诊断测试表明,该学生疑似心理障碍明显,精神紧张、焦虑,自信心不足。
心理原因分析
B某家教很严,父亲曾是国企正式职工,后来因企业改制而下岗。父母对该学生及其姐姐都抱有很高的期望,父亲对该学生的要求更高,希望该学生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据该学生反映,其父亲时常提醒他自己要加紧学习,要有更高的理想与追求。可能正是因为父亲最终没能继续在国企工作、没能很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希望孩子能够取得好的成就进而完成自己未能完成的人生目标,正是父亲的殷切期望及平时的严厉教育使该学生给自己无形压力,然而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成绩却没有明显的提高,久而久之使该学生开始怀疑自己并面对父亲的压力而产生了紧张、激动的情绪。据该学生坦言,他经常幻想自己是父亲心目中那个非常优秀的学生,并且心目中所幻想的那个优秀的自己还经常把好的学习方法传授给现实中的自己,正是这样,使该学生慢慢的养成了自言自语的习惯。
心理矫正
通过对该学生病理根源的分析,我们采取了如下心理矫正措施:
1、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互信沟通。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该学生的主要压力是来自自己不想让父亲失望及父亲过高的期望,所以帮助该学生家长认识到自己孩子的压力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告诉家长甚至是要求家长不要再给自己孩子过大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凡事要随遇而安,不可强求更不能过分的苛刻要求。要让家长主动的告诉孩子凡事只要尽力就行,不要过分的看重结果,更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2、朋辈心理帮扶。朋辈心理帮扶是指经过选拔的非心理专业人员接受相关培训后,向与自己年龄相当的示助者提供人际帮助的过程。调查结果显示遭遇到心理困惑时学生首选的倾诉对象是朋友、同学,选择比例高达66%。所以朋辈心理帮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让同学们、特别是该学生的好朋友更加主动的与该学生交流,创造机会积极主动帮助该学生放松心情,逐渐的解除紧张情绪,同时利用该同学喜爱乒乓球运动的特点引导该学生多参加体育运动,放松心情的同时找回自己特长及自信。
3、专业的心理辅导。心理辅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属于行为科学范畴。因此只有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进行科学的心理测试才能给出更为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方法。鉴于此我们经常带领该学生或鼓励该学生主动的咨询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然后根据心理辅导给出建议进行科学有效的调理。
结语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其个人幸福和为社会服务的基础。心理障碍已成为近年来大学生休学退学的第一位原因[1,2]。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一个比较严重、必须重视且刻不容缓的问题。研究证实心理辅导能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去除症状、促进人格发展[1,3] .通过上述两则案例分析,不难发现“90后”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更为脆弱,但面临的环境更为复杂,这就要求心理辅导老师、特别是高校辅导员更要以自己的良心全心身教育、服务学生,做到真正的以学生为本,全力以赴的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 赵宗金.论心象的本质 — 心象理论研究的反思 [D].吉林大学 ,2004 年 04 期.
[2]唐平.异常心理的哲学研究 [D].武漢大学 ,2005 年 05 期.
9.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辅导 篇九
案例
魏同泽,男,10岁,小学五年级学生,开学一个星期还能正常完成各科作业,但是一周后作业经常 少做,甚至不做,母亲、老师批评后,就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上学,不说话,砸东西,逃避别人。
原因分析
经过和她母亲的交谈了解到,她的父亲是个简单粗暴的人,他俩多是再婚的,但他父亲仍不珍惜这段婚姻。在他年幼的时候,就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但是,当父亲心情好的时候,又会满足儿子一切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这就造成了他既胆大怕事又固执任性。二年前,父母又离了婚,使他受到很大打击,加上母亲常常在儿子面前哭诉自己的不幸,使这个小孩情感更加脆弱,心理压力更大,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干脆就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去上学,采取有意回避的态度,压抑自己。通过家访,我明白了他不上学的原因是受到心理上的困扰。由于家庭的忽然变故,使她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变得更加焦虑不安,感到孤立无助,继而逃避,这是一种高度焦虑症状的消极心境。我认识到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他,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其认识就逾片面,心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药。
个案处理
一、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使他摆脱心理困境。
我认识到造成他心理不堪重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我一次一次地用课余时间进行家访,做好他母亲的思想工作,希望她承认现实,面对现实,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尽量不要在儿子面前哭诉、埋怨,因为这样于事无补,反而会增加他的心理负担,影响他的健康成长。还设法联系到孩子的父亲,说服他多用一些工余时间回来看看儿子,多点关心他,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不要让家庭关系而毁了孩子。经过多次推心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 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逃避,也愿意跟同学们交往,渐渐地回到学校上课了。
二、爱护、尊重学生。其实,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罗林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心爱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问题是,有些老师走进了“爱”的误区,对“爱学生”的认识表面化,以为不讽刺不挖苦不歧视不体罚就是关心爱护,以为嘘寒问暖为学生提供物质帮助就是关心爱护,以为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考试分数就是关心爱护,殊不知,真正的关心爱护,不仅是生活上“扶贫”,学习上“扶智”,更应该是精神上“扶志”,品行上“被德”,心理上“扶健”。有人说,对学生,可以没有爱,但要尊重。我却以为,尊重就是一种爱,真正的爱不能没有尊重。很难想象,一个无视学生人格、漠视学生尊严的教师,会是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尊严,因为“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反之,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就会阻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甚至毁掉 他们的前途。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
三、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育人工程。人是具有情感的,所以情感关怀在教育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学生的过分冷漠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感的失调,教师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可以收到明显的调节疗治效果。
1.多一些理解沟通的谈话。抽一点儿时间,以平等的姿态,多跟学生谈谈心,能知道学生的心里工正在想些什么,能知道他们最担心的是什么。不要盛气凌人地训斥学生,多表示一些理解,适当地给一些 点拨,学生心头的那点儿郁结往往就化解了。
2.多一些一视同仁的关心。这些有心理困境的学生,大多非常敏感,自尊心极强,性格内向。如果教师在对学生的态度上厚此薄彼,对他们有些冷淡,他们就会感到强烈的不满。所以教师必须真正了解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尤其对心理素质欠佳、单亲家庭的学生,不妨格外表示自己 的好感和热情,这并不是虚伪,这是调控学生心态的需要。
3.多一些宽厚真诚的爱心。心灵过分脆弱、缺少爱的学生大多有点偏执,脾气或许有点“怪”,教师千万不能因此而嫌弃他们,也不能硬要他们立即把怪脾气改掉。青少年有点儿孩子气是正常的,每个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也是正常的。教师如果能以一颗宽厚真诚的爱心去教育他们,必能便他们走出暂时的心灵阴 影,而步入人生灿烂的阳光地带。
四、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
开始,他还不愿上学,我去到他家里时,老躲着不见,或是一问三不答。我知道这是防御心理的表现,其实其内心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关心的,他极需要被爱的感觉。我不急也不燥,以极大的耐心和热情地给他讲班里发生的趣事,讲同学们是多么希望他回到学校,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活动。我主动与之接近,缩短心理距离,想用集体的温暖来消除她内心的焦虑和冷漠。同班级同学知道这种情况之后,主动利用放学后的时间,陪他聊天,给他讲讲学校组织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慢慢地,他的表情没有那么呆板,渐渐地露出了一丝向往。此后,他瘦弱的身影也逐渐逐渐地出现在教室里。但我并不满足于此,一直寻找让他重新振作的契机。上课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很多同学不会答,竟意外地发现这孩子眼里露出一点笑意,就抓住这个机会提问他。开始,他涨红了脸,讲得结结巴巴的,我用鼓励的眼神望着他,亲切地对他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的!”结果他讲得很流利,得到了全体同学的掌声,他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此后,我还多次为他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使他摆脱自闭心理,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心灵的交往,热情的鼓励,温暖着他那颗冷漠的失望的心,使他 重新回到了班集体中。
五、我们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
生存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性的教育主题,而生存和发展有赖于优良的素质。人的素质结构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等构成,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往往注视着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品德的优劣,而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甚少注意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把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心理问题。这样做,将使班主任工作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也培养不出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健康和积极的态度。班主任工作的成效,有时是取决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走出传统德育困境的需要。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须要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鲜内容。
10.小学生心理健康个案 篇十
罗菊花
甘肃省永昌县河西堡第一小学
摘要:她清秀、漂亮、做事认真,但有严重的自卑心理,表情木讷、忧郁、不爱说话、缺乏孩子的朝气。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绯红,成绩偏低,没有朋友。经过家长、老师和同学的不懈努力,唤起了她沉睡的自信,她有了很大的变化。
关键词:自卑 唤起 自信
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不利的家庭教育因素,不同形态的家庭环境,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当今多元性社会文化对学生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主导文化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击乃至抵制学校教育的影响,不可避免的会使一些学生产生心理上的问题,如:自卑、厌学、缺乏同情心等,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心理疾病。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心理健康,是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任务之一,是教师工作不可忽视的一环。
一、个案简介
小白,女孩,12岁,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她清秀、漂亮、做事认真,但表情木讷、忧郁、不爱说话、缺乏孩子的朝气。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绯红。书写困难,记东西困难,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成绩偏低。你看她写作业,她会紧张得不知所措。下课不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就是写作业,老师叫她和同学玩,她会冲你笑一下,仍坐着不动。
二、个案分析
自卑畏怯的心理大家都不同程度的有,有的孩子顺利地走过来了,而有的孩子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自卑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六年级的学习,特别是参加毕业会考,心理可能就忐忑不安。一旦中途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确实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1.个人及家庭因素
这个孩子是单亲家庭,父亲常在外面跑车,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严重缺乏父爱、母爱,很少有人跟她谈心,很少得到家人的认可、鼓励。虽然父亲很少回家,但她的父亲与其他家长一样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过重的心理负担使她形成自卑心理,使她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即使在成功眼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进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她的身心健康发展。
2.学校因素
在学校里,假如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未几,就轻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叹,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却慢慢占了上风。另外,老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多数属于中间状态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普遍滋长严重的自卑心理。如何帮助小白克服自卑心理,走出这个阴影呢?
三、辅导策略和效果:
1.联系家长
我多次与小白的父亲电话联系,进行长谈。我首先对他们生活的艰辛深表理解,紧接着,我对他的孩子进行多方面分析,使之清楚地认识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严重性。爷爷、奶奶只照顾到孩子的日常生活,父亲又在外面忙,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关心甚少,与孩子谈心甚少,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我建议:
多与孩子打电话谈心,多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多与老师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回家时,多翻翻孩子的作业本,多让她展示一下学校学到的东西,及时给与鼓励表扬,让她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慢慢地,无意地的树立起自信心。还要教给她克服困难的方法,要为她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比如在家里:有客人来到家里,家长可以让她为客人递茶、剥糖果等。同时,适当地让孩子做家务,进步孩子的自理能力,从家务劳动中锻炼与家人交往的能力。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肯定、表扬
2.个别谈心
经常与她个别谈心,以全面了解她的心理状况、问题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对因缺少关爱等因素造成的问题,及时为她创设平等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的环境。儿童是在不断发展的,心理还不成熟,在爱与友善的环境中更容易纠正错误,使她以健康的心态正视自己,以积极的行为超越过去,向好的方面发展。
3.教师的鼓励和同学的帮助关心。
注意多表扬,赞扬可以对儿童产生奇迹,过多批评则塑造自卑、怯懦的“绵羊”;惩罚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在教育过程中我注意对他的进步即便是点滴进步也予以及时、热情的表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他对学习、对生活、对自身逐渐积累信心。
我在每天的课堂上尽量多和她发生互动,让她觉得备受重视。在每节课上对他的情绪多加关注,及时做出良性的反应。多用鼓励和赞扬的语言,让她尽量产生愉悦的情绪,使她有学习的成就感。
在课间安排几个孩子和她玩,让她在课间加强和其它学生的互动,产生良好的情绪反应,加深感情。
4.进行评价,促进自信.开展形式多样的评选活动,用激励的方式使其扬长避短,我们让她自主设立了自己的长大档案,每月评一次,让她通过自评、小组评,把自己所取得的进步记录下来,在评价中小白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获得了自信;在自我批评中,学会反省,逐步完善自己。为了调动她的自我教育意识,每个月都给她以正确的评价,把小白突出的个人事迹在班集体中、家长会上集体表扬。这样充分调动了她的积极性,使她在评价中自我激励,迸发个人气力,不断自律、自信、自强。
5.效果
经过家长、老师和同学的不懈努力,她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学习成绩不断进步,作业能按时完成,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做游戏,上课能举手发言且声音较大。家长也反映在家学习主动,乐于把班级的事讲给家人听,主动帮家长做些家务。
四、体会 面对小白的进步,让我真正感受到,给孩子自信就是给了孩子成功的钥匙。因而,针对类似小白这样的孩子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要多与孩子谈心,多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及时给与鼓励表扬,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心绪,慢慢地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来,一点点感受大家给他的善意,通过多元评价、活动参与,使其自信自强。
教育孩子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不仅仅只停留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疏导,使他们成长为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作者简介:
罗菊花,女,1973年11月出生,2002年毕业于甘肃电大,现在永昌县河西堡第一小学任教,小学高级教师,有5篇论文、案例获得省级奖励,辅导学生6人次在全国、全省英语竞赛中获奖,现从事小学英语教学,在“小学英语情境教学”的研究及实践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1.学生心理辅导个案 篇十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腾飞和发展,人们的婚姻观也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追求幸福的婚姻生活。因此,不幸的婚姻家庭解体率居高不下,同时,离异再婚的家庭也越来越多。“据民证部统计,1979年我国的离婚率为4%,1999年就上升到了13.7%,2003年更是达到15%以上。随之而来的是再婚率的迅速上涨;我国1995年再婚人数为离婚人数的37.69%,2004年就达到45.65%。”这是十年前的统计数字,而近十年来,离婚率和再婚率有增无减。但是,人们对再婚家庭子女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却少之又少,尤其是再婚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
笔者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班里有一部分学生是离异家庭的孩子,其中个别学生是离异再婚家庭孩子,笔者对他们给予了特别关注,同时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了跟踪分析及心理教育辅导。下文选取其中一个离异再婚家庭的学生为例,探讨中职离异再婚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一、个案学生基本情况
(一)自然情况
东东,男,17岁,中职一年级。
(二)家庭背景
东东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在其七岁时离异,他跟随父亲一起生活,姐姐跟随母亲生活。不久后,父母分别重组家庭,他的继母带来两个女孩跟随他们一起生活。父亲现在A城市做家居装饰工作,继母随其父一起工作。平时,其父母为生计奔波,无暇照顾东东。由于从小继母对其各方面要求比较严格,他与继母之间经常发生争吵,双方矛盾较深。在东东初一时全家搬到A城市,恰逢此时,东东的生母也来到A城市打工,于是,东东私自跑去跟其生母一起生活,这导致其与生父和继母之间的矛盾恶化。初三时,其生母离开A城市回老家,东东拒绝跟生父及继母一起生活,于是离家出走,一个人在外面租住出租屋。
二、个案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作为该生的班主任,笔者特别留意东东的日常表现,同时,笔者跟其父亲谈过几次,跟该生也有过多次交谈。通过这些素材的积累,基本了解了该生的基本问题以及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一)缺乏安全感
东东对学习和生活失去信心,看待事物的观点和态度比较消极,很难信任他人,总是怀疑一切;一旦相信他人,就会十分依赖,如重视友情,依赖、信任他认为可以信赖的朋友。
对于再婚家庭的子女来说,原有家庭一旦破裂,就会失去原来的温暖和关爱。所以,在孩子年龄小的时候父母一旦离婚,他们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从而容易产生焦虑和恐惧,害怕失去。而当其进入父母新组建的家庭后,他们往往很难接受继父或继母,极易产生抵触情绪,认为是继父或继母抢走了他们的亲生父亲或母亲的爱。同时,对他人产生怀疑,不易相信他人,在他们的世界观里,连自己最亲的父亲或母亲都抛弃了自己,还有谁可以相信呢?所以,这样的孩子在家庭中感受不到温暖,于是开始向周围的亲朋好友寻求温暖和依靠,所以,他们更重视友情或师生情等家庭以外的情感。
(二)情绪不稳定
东东在家表现与在学校表现完全不同。据他父亲讲:“东东在家时沉默寡言,不说话,有事总是闷在心里,从来不跟父母谈心,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玩手机;而且十分冲动、倔强、叛逆,每逢家长与其谈话就吵架,跟家长对着干,尤其讨厌继母,相互之间经常吵,根本无法沟通;任何事都很倔强、偏执,完全不考虑家长的意见。”而据笔者观察和接触了解到,东东在学校的表现完全不同:他是个积极勇敢的学生,课上喜欢发表独特的见解以引起老师的关注和表扬,课下同学关系良好,幽默风趣受同学欢迎。
心理学调查研究表明:“离异再婚家庭的儿童,当其与亲生父母在一起时会感到快乐和自由,而在继父、继母面前,则表现出冷漠和拘谨。”由此,我们了解到:再婚家庭的孩子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得到父母双重的爱,而是要分场合地享受爱和被爱,因此,再婚家庭孩子学会了不同场合表现出不同的情绪,有的学会了察言观色、小心谨慎,有的是用暴力、愤怒的方式反抗不满;同时,他们对自己喜欢的人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友好,如同学、朋友等,而对自己不喜欢或讨厌的人表现出极端的愤怒或小心谨慎、沉默寡言,如继父、继母。总之,情绪时好时坏。
三、个案学生心理问题辅导策略
根据以上问题,笔者作为该生的班主任,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辅导帮助计划,努力为其创造和谐健康的心理环境。
(一)教师付出满满的爱,信任尊重学生
离异再婚家庭的孩子往往没有得到父母充足的爱,造成安全感缺失,患得患失,害怕失去,对他人不信任,自闭等。所以,既然再婚家庭的孩子在家庭里得不到爱和温暖,那么,教师就应该伸出慈爱之手给予学生充足的关爱,同时,信任并尊重学生,保护其人格,鼓励其参加学校和班级的活动,逐渐建立自信心,增强安全感。
本案例中的东东,笔者在担任其班主任期间一直关心其生活、学习,经常找其谈心,甚至在得知东东生活费不够用时,为了保护其自尊心,拿出钱借给该生使用;笔者在得知刘东东有意在周末做兼职挣生活费的情况下,十分支持其勇敢自立的行为,并为其提供兼职信息,鼓励其参加课外生活实践;同时,鼓励其参加班级和学校活动,他在班级的辩论赛和学校篮球赛、足球赛中都表现非常积极,并取得很好的成绩,只要看到他有一点点进步,笔者就及时进行表扬。帮助他树立学习目标和未来发展计划,鼓励其在学业上取得成就,在笔者写这篇文章时,他已经被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录取。
(二)家校合作,引导家长关爱孩子
再婚家庭中,当孩子进入父母一方新组建的家庭时,再婚的亲生父母往往沉浸在新婚的喜悦中而忽略对孩子的关爱,同时,有些继父母不能像亲生父母那样无私地关爱继子女。更甚之,有的父母甚至认为孩子是两人之间感情的障碍,因此,往往对孩子的管教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因此,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不足,对孩子的爱也有限。很多再婚家庭中的孩子由于缺乏关爱,导致人格发展不健全,情绪不稳定。因此,在离异再婚家庭中如果注重家校沟通合作,教师主动了解情况,家长经常跟教师沟通,那么,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家长更多地关爱子女。
笔者根据东东家庭的基本情况,先后取得了其本人及其父亲的信任。笔者在确定了帮助计划之后,一直坚持与其父亲定期沟通,了解双方关系的进展,及东东在家生活、学习等方面的情况,并针对问题提出教育建议,教会家长关爱子女,教会子女理解父母,使双方关系解冻,让东东重拾家庭温暖。
(三)激励学生努力自强
个别离异再婚家庭的中职学生会自卑,因此,对于自卑心较强的学生,我们可以用补偿心理来增强其成功的欲望,鼓励其努力学习、自强、自立并获得成功。
在本案例中,东东对任何事都不自信,有自卑情绪。于是,笔者积极鼓励东东参加学校和班级活动,如篮球赛、足球赛、辩论赛,在比赛的过程中他和同学们共同努力取得成功,因此,在这一系列竞赛类活动中,他屡屡体会到追求成功的喜悦,渐渐地对自己要求越来越高,无论在生活方面还是学习方面,表现得越来越努力、越来越优秀。
四、个案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成效
经过近一年的关爱辅导,东东变化很大。这些关爱使其渐渐对周围人产生信任,并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也对学习、课外活动等方面产生兴趣,并在很多方面取得成功。
(一)信任他人
一年以来的心理辅导使东东渐渐开始信任朋友、同学、老师及父母。他有了几个比较要好的朋友,且经常跟朋友一起出去玩;与同学友好相处,经常一起参加各类比赛;开始跟老师谈心;甚至在第二个学期末离开了独自租住的出租屋回到了父亲和继母身边生活……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现象,说明他的安全感增强了,对他人有了信任感。
(二)活泼开朗
通过家校合作的心理疏通和辅导后,东东情绪相对稳定,回家后也有了笑容,能够主动做家务,帮助家长做事,并主动跟家长聊学校生活等;同时,在学校的表现更加积极主动,对同学热情友好,对老师有礼貌,学习成绩显著提高,业余爱好更加广泛。
五、启示
通过系统辅导离异再婚家庭学生,笔者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并得到一些启示。
(一)关爱学生,满足基本需要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自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其中前四种需要属于低级需要,也称缺失性需要;后三种为高级需要,也称成长性需要。每一个需要都是在前一个需要得到满足后发生的需要,因此,必须把低级需要满足了才能满足高级需要。在辅导离异再婚家庭学生过程中,始终坚持爱的教育,关爱学生的一切,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活动、社团活动、班级活动等集体活动,即,首先满足其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基本需要。
(二)因材施教,激发成功动力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其个性,正所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学生也如此,其生活在不同类型的家庭中,自然带有不同的“烙印”。因此,需要对每个离异再婚家庭的学生进行个别研究,了解其特殊情况,因材施教,探索其内在需要,激发其成功动力,促使其积极向上、自强不息。
(三)家校合作,辅助家长教育孩子
马忠虎教授认为家校合作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家庭和学校相互支持,共同努力,使学校能在教育学生方面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使家长能在教育子女方面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的指导。”自古以来,家庭和学校就是教育的两大阵地,甚而家庭教育更早于学校教育,因此,早期的家庭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的质量。家校合作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健康成长,让学生充分享受来自家长和教师的关爱,使其快乐健康地成长。由于离异再婚家庭个体不同,其差异也不同,因此,需要教师和家长经常沟通合作,了解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的表现,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基金项目:本文系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2013—2015年度重点研究课题《中职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RZX201302,主持人:宋伟。]
12.同性恋大学生心理咨询个案研究 篇十二
一、案例描述
女,21岁,某艺术院校大学三年级本科生,衣着打扮、言谈举止,甚至连说话声音十分男性化。
来访者于一周前向一个女孩表白,不仅遭到拒绝,而且被女孩用很严重的语言伤害。来访者伤心的同时,也为扰乱对方的正常生活而内疚。来访者述,她从一年级开始就喜欢这个女孩,但她知道对方接受不了同性恋,所以一直以好朋友的身份默默关心和照顾她。女孩天真单纯,对来访者非常信任和依赖。来访者表示,只要能在其身边保护,就算是当一辈子朋友也满足。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同学似乎都看出来访者对女孩的关心不同寻常,加之来访者一贯行事作风很男性化,所以大家经常会开她俩玩笑。这让女孩很别扭,常会因别人的玩笑而疏远来访者,但事后又觉得不应该这样对朋友,会跟来访者道歉。最近,女孩在异地交了一个男朋友,经常在教室跟男友甜蜜地讲电话。这一切都让来访者心里很不是滋味。在反复纠结中,来访者还是忍不住表白了。女孩的反应让来访者心碎,女孩哭得很伤心,并表示“恨透了来访者”,认为“来访者是个虚伪的骗子,竟然想利用友谊达到自己的目的”,还说来访者“恶心”、“再也不想看见她”之类的话。来访者已经失眠一周,且一周没有上课、没有回寝室,她不敢再见到女孩,甚至连她们共同的朋友也不想见。她一向认为自己是个聪明的、理智的人,这次却把事情搞得一团糟。她也觉得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子、坏蛋。
来访者同时还讲了她小时候的成长经历与青春期性意识萌动时的表现与事件,并透漏还曾去医院做过相关检查,这些信息让咨询师确定来访者是素质性同性恋(即:由遗传因素和胚胎激素导致的, 或是由X和Y染色体的数目或结构发生了变化而造成的同性恋)。
二、咨询方法的探讨
1、来访者中心疗法
罗杰斯强调把来访者放在第一位,要求咨询师通过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等个人特质或风格以及良好的态度和人生观,为来访者创造一种尊重、信任接纳、安全的环境。
在此个案中,会谈一开始,来访者便问咨询师是否了解同性恋、是否介意同性恋,当咨询师很真诚地表明“我并不很了解同性恋,但如果有需要,我非常愿意去了解,也非常愿意尊重和理解同性恋”的态度时,来访者表明了自己的同性恋身份。不难看出,来访者的内心很担心自己的同性恋身份会受到歧视。而咨询师和来访者内心都清楚社会歧视的普遍存在。因而,咨询师不能纯粹为了建立良好关系而随意表现接受,而应以发自内心的真诚和尊重给以回应,让来访者感到放松和安全。随着咨询的进行,咨询师发现来访者自我评价非常低,便对来访者进行积极关注“你自我感觉坏得彻底、一无是处,但是你的内疚恰恰证明了你是珍视感情的、是重视情谊的,这是非常美好的品质”,以便让来访者有力量、有信心面对问题,而不是自我贬低,失去希望。在此案例中,来访者多次表示痛苦、难过,并询问咨询师:爱一个人有错吗?一直以来我对她那么好,最后却换来她一句“恶心,骗子,永远不再见!”咨询师立即表示“全心全意去保护和爱一个人是一件很美好,也很难得的事情。如果不被对珍惜,反而遭到否认、拒绝、无视,甚至是侮辱,心里一定很委屈”。来访者得到共情后流下了眼泪,让压抑了一个星期的情绪,得到了彻底地宣泄和释放,也同时得到了情感上的理解和支持。
2、认知疗法
此方法强调认知对情绪和行为的重要影响。理论认为由于认识与信念的不同,同样一件事件,对不同人而言,会有不同的结果发生。事情本身无所谓好坏,而是一个人对它的认知赋予其好或坏的意义。所以,心理工作者在咨询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来访者的不良认知和思维方式,并运用具体的专业技术,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本案例中,求助者由于对女孩的内疚感过重,继而认为“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坏蛋,自己一无是处”,这便是典型的以偏概全的不合理认知。并且来访者认为,“这个女孩不再见自己了,自己的世界就完了”,这是一种糟糕至极的不合理认知。咨询师在咨询的过程中,也都与来访者就此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通过一些事实论证让来访者意识到自己的这些认知是不合理的,并鼓励其寻找合理的认知来代替它们,从而形成新的合理的思维观念。另外,来访者认为“女孩之所以觉得自己恶心,是因为自己是一个同性恋者”,她因而觉得“同性恋是一件伤风败俗、无脸见人的事情”。为此,咨询师与来访者讨论了同性恋形成的原因,告诉她这是一种固有的自然现象,不是病态,也不是罪恶,以便让来访者能够正确地面对自己。
三、思考与建议
1、虽然人们对同性恋的态度逐渐改变,对其越来越包容和理解。
但是,整体上来说,同性恋群体的生存状态仍然很尴尬。为了避免因社会歧视原因造成来访者心理压力过大,应对同性恋大学生给予及时的心理辅导。但是,针对不同的同性恋类型,要选择不同的方向和方法,做好分类处理。对于那些素质性同性恋者,让其改变倾向特别困难,心理咨询工作应着眼于让其面对自己、接受自己;而对于非素质性同性恋者,可以引导其一起讨论:同性恋者会面临什么样的压力?自己将怎样面对和应付这些压力?同性恋的最终结果是组成家庭, 还是分手?父母能否接受这份情感等等。要在尊重其意愿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改变策略和方法。
2、对于同性恋者不应存有偏见,而应保持中立、理解的态度, 去科学看待并包容同性恋者。
同性恋的发生有其背后的原因,有些同性恋者是由于生理遗传因素所致,这部分人的性取向是难以改变的;而有些同性恋者则是因为从小家庭教养的方式,或者青春期性萌动期的一些特殊性经历或性体验所造成的。从其发生背景来看,是需要,也是值得理解的。另外,由于社会偏见的存在,同性恋者一般都会较为敏感和退缩,所以对待同性恋来访者要充分地表达真诚、尊重和共情,以便与其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从而更准确深入的找到问题症结所在,找出适合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减轻痛苦和压力,做到真正的助人自助。
摘要:通过对一例大学生同性恋的心理咨询个案分析, 探讨适用于同性恋大学生的有效心理咨询方法。对来访者采用来访者中心疗法和认知疗法, 消除了来访者的情绪困扰。对于同性恋大学生应该充分尊重、共情, 无条件积极关注, 要保持价值中立的态度, 在尊重来访者意愿的基础上, 对其进行分类咨询处理。
关键词:同性恋,大学生,心理咨询,研究
参考文献
[1]李银河著.同性恋亚文化.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2
[2]许学华、张夔.同性恋歧视及其心理健康问题.性健康, 2006, 3 (1) :43-46.
[3]张超, 吴新宇.中国高校同性恋调查[J].调查思考, 2007, (6)
【学生心理辅导个案】推荐阅读:
学生厌学心理辅导个案11-16
中学生心理辅导个案01-06
厌学小学生辅导个案10-03
心理个案例子10-09
二年级心理辅导个案01-06
心理咨询个案表10-14
中职学生学生心理辅导08-30
小星的青春期叛逆心理咨询个案08-18
技校学生积极心理心理健康论文11-04
学生心理调适与辅导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