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精选8篇)
1.语言学概论 篇一
语言学概论试题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语言”的定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B.语言就是人们说出来的话
C.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是有声的口头语言 D.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
2.关于“言语活动”、“语言”和“言语”三者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等于“言语活动”减去“言语” D.语法是与语音、语汇等相比变化较慢的现象
12.在“这些书我看过了”这个语言片段中,“这些书”和“我看过了”的性质是
A.既是成分也是组合 B.是成分,不是组合 C.是组合,不是成分
D.不是成分也不是组合 13.下列关于词义模糊性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词义所指范围边缘区域模糊,中心区域明确 B.词义所指范围边缘区域明确,中心区域模糊 C.词义所指范围边缘区域、中心区域都模糊 D.词义所指范围边缘区域可能模糊
14.“哈巴狗”和“狮子狗”指的是同一种狗,二者在词义B.“语言”是主要的,而“言语”是次要的 C.“言语”是“言语活动”中的社会部分
D.“语言”是从“言语活动”抽象出来的一个均质的系统
3.索绪尔创立的语言学可以称为
A.传统语言学
B.历史比较语言学 C.结构主义语言学
D.社会语言学
4.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是
A.音渡
B.音素
C.音位
D.音节 5.[p„]的发音特征是
A.双唇送气清塞音
B.双唇不送气清塞音 C.舌尖前送气清塞音
D.舌尖前不送气清塞音
6.下列各项中,都是不圆唇元音的一组是 A. [i,u]
B. [e,o]
C. [A,y]
D. [æ,a] [ ] 7.说话人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识地加上去的句重音是
A.节律重音
B.语法重音
C.固定重音
D.强调重音
8.下列关于语汇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语汇是有意义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 B.语汇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 C.语汇是固定词组和熟语的总汇 D.语汇是一种语言中词和语的总和 9.从词的构造方式看,汉语“健儿”一词属于 A.单纯词
B.派生词
C.复合词
D.简缩词 10.下列各个汉语词语中的“子”是词根语素的是 A.笼子
B.鸽子
C.瓜子
D.日子
11.下列关于语法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法是关于词的构成变化和词构成词组和句子规则 B.语法是说本族语的人的直觉知识和约定习惯 C.语法是与语音、语汇等要素互不相关的规则
上的主要差别是
A.理性意义不同
B.语体色彩不同 C.形象色彩不同
D.语气意义不同
15.下列各项中,含有降级述谓结构的是
A.他申请去北京进修
B.你去请他比较好 C.他取下了挂在墙上的地图 D.他害怕老师批评他
16.下列各项中,甲和乙之间是预设关系的是 A.(甲)他有一件西服——(乙)他有一件衣服 B.(甲)他的西服破了——(乙)他有一件西服
C.(甲)那个学生借给他一本《红楼梦》——(乙)那个人借给他一本《红楼梦》
D.(甲)那个学生借给他一本《红楼梦》——(乙)那个学生借给他一本书
17.1956年我国推行汉字简化方案,将繁体字改成简体字,这属于
A.正字法改革
B.字符类型改革 C.文字类型改革
D.字符类型和文字类型改革 [
18.汉语中的“基因”来自英语的gene,从该词产生的方式看,“基因”属于
A.纯粹音译词
B.音译兼意译词 C.意译词
D.仿译词
19.从语言的发展演变来看,语汇系统中最不易发生变化的是
A.通用语汇
B.常用语汇
C.基本语汇
D.专用语汇
20.关于社会方言的形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方言大多是在语言的相互接触中形成的 B.社会方言是随着社会的社群分化而产生的 C.一种语言的内部有可能形成社会方言 D.一种方言的内部有可能形成社会方言 [ ]
21.关于共同语的形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并不意味着方言分歧已经消失
B.并不意味着方言分歧将会扩大 C.并不意味着方言最终将被取代
D.并不意味着语言已经实现统一
22.关于语言规范化的推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要由权威机构提出具体的规范意见 B.主要由权威机构强制推行
C.主要通过教育机构、大众传媒等渠道向社会推行 D.主要是一个积极引导社会公众自觉遵守的过程
23.关于语言获得的原因,下列学说中偏重于内部条件D.“面貌”本指相貌,后引申指事物所呈现景象、状态 E.“锯”本指一种工具,后引申指凭借这一工具的行为 31.在“语言转用”现象中,哪种语言能够取代其他语言主要取决于
A.语言使用者在政治上的优势地位 B.语言使用者在经济上的优势地位
C.语言使用者在文化发展水平上的优势地位 D.语言使用者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优势地位 E.语言使用者在人口数量上的优势地位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三、名词解释
解释的是
A.模仿说
B、天赋说
C.强化说 D.刺激反应说 24.基本上不能说话,但仍能听懂别人说话,这种症状的失语症是
A.失读症
B.布洛卡失语症 C.失名症
D.维尔尼克失语症 25.关于“中介语”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介语”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外语
B.“中介语”是不断地从母语向外语靠近的语言形式 c.即使是较高级的“中介语”也不能用于交际 D.“中介语”越到外语学习后期发展就越慢
26.词典最常见的分类是
A.语言词典和历史词典
B.描写词典和历史词典 C.百科词典和历史词典
D.百科词典和语言词典
二、多项选择题
27.语流中有些音在发音上变弱,这种现象叫弱化。弱化的表现有
A.脱落
B.清辅音变成浊辅音 C.浊辅音变成清辅音
D.单元音变成复元音 E.单元音向央元音靠拢 [ ] 28.下列各个汉语词语中属于复合词的是 A.逻辑
B.幽默
C.寂寞
D.忘记
E.崎岖 29.语体色彩最基本的类型有
A.口语色彩
B.科技语体色彩 C.公文语体色彩
D.政论语体色彩 E.书面语色彩
30.下列各项词义引申中,采用借代方式的有 A.“领航”本指一种行为,后引申指实施这一行为的人 B.“脉络”本指动脉和静脉,后引申指条理或头绪 C.“谜”本指谜语,后引申指尚未弄明白的事物
32.音节结构的元辅音分析法
33.语义指向
34.意音文字
35.语言规划
四、简答题
36.举例说明为什么说音位的辨义功能实际上是由区别特征负担的。
37.请结合实例说明语法的抽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38.以实例说明义素分析的方法和主要步骤。
五、分析题
39.试从词语构造方式(A)和词类(B)两个角度对下
列重叠形式进行分类,分别填入各项中:星星 猩猩 妈妈 刚刚 蝈蝈 个个 试试 大大方方 热闹热闹 A1叠音式单纯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2重叠式合成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3语法重叠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1名词性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2动词性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3其他词类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请指出下列两个语言片段各有哪些不同的结构和意义,并从语音影响语法的角度分析说明。A 想起来了 节分别属于上述四种基本类型。
33.语义指向是指句子中某个成分在语义上指向哪儿,或者说同哪个或哪些成分发生语义联系。例如,补语位置上的成分,在语义上既可能指向主语,如“我吃饱了”中的“我”;也可能指向宾语,如“我吃光了碗里的饭”中的“碗里的饭”。
34.意音文字指一部分字符是意符,一部分字符是音符的文字。如汉字就是意音文字,汉字中许多字符是直接表意的,而假借字则是假借意符直接表音、间接表意的音符。
35.语言规划是指社会对语言文字问题所作出的有组织B 我们三个人一组
六、论述题
41.举例说明为什么在描写句子的语义结构时,常常要从谓词入手,也就是把谓词看作处于支配地位的核心成分。
42.结合实例说明语言接触的具体表现形式。
语言学概论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541
一、单项选择题
1. B 2.C 3. C 4. B 5. A 6. D 7.D 8. D 9. C 10. C 11. C 12.A 13. A 14. C 15. C 16. B 17.A 18. B 19. C 20. A 21.C 22.B 23. B 24. B 25. C 26. D
二、多项选择题
27.ABE 28.CD 29.AE 30.AE 31.BCE
三、名词解释
32.这种音节结构分析方法以元辅音为基本分析单位,把音节结构分为V、C—V、V—C、C—V-C等四种基本类型(其中的V代表元音,C代表辅音)。例如汉语普通话中的[i](一)、[t„i](题)、[an)(安)、[t„an)(谈)等四个音的、有意识的管理、调节和改进。例如,我国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所作的推广普通话、文字改革、语言规范化、制定正确的民族语言政策等工作。
四、简答题
36.(1)具体语言中的每个音位都可以分解为几个区别特征,不同音位之间的对立实际上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区别特征之间的对立,因此音位的辨义功能实际上是由区别特征来负担的。
(2)例如,汉语普通话里/k//k„/和/p/三个音位具有辨义功能,它们的语音特征分别是“舌根、闭塞、不送气”、“舌根、闭塞、送气”和“双唇、闭塞、不送气,”/k/通过“不送气”和/k„/相区别·,通过“舌根”和/p/相区别。因此,像“干”/kan51八“看”/k„an51/和“办”/pan51/等三个词在语音形式上的区别可以归结为这三个音位在区别特征上的对立。
37.(1)所谓“抽象”即对具体的东西进行类的概括。语法规则就是对人们说的话中的单位、结构和关系的某种类的概括。
(2)语法单位类别的抽象。如以从词的用法建立词类为例。
(3)语法关系类别的抽象。如以从结构形式建立语法结构为例。
(4)语法意义类别的抽象。如以从形态或格式建立时态意义、句式意义等为例。
38.(1)确定对比的范围。一般来说,义素分析应该先从指称事物最小类别成员的一组词语开始,如有需要,再进一步扩大对比分析的范围。分析“男人”的义素,可以先从“男人”与“女人”、“男孩”的对比开始,因为它们同属于“人”这个最小类别。(2)比较词义的异同。对比的范围确定之后:下一步就是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找出不同词义在语义成分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也就是提取它们的共同义素和区别义素。比如要分析“男人、女人、男孩”的义素,可以首先比较这三个词的意义,从中提取出共同义素[人],然后将“男人”与“女人”比较,提取出区别义素[±男性],再将“男人”和“男孩”比较,提取出区别义素[±成年]。利用这些共同义素和区别义素,不仅可以使这三个词的意义互相区别开来,而且也可以使它们同其他的词语相区别。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不同词语的
共同义素和区别义素,这是义素分析最关键的一步,构的框架是由谓词语义规定的。人们只要按照一个谓词对变元数量和性质的要求,在述谓结构的框架中填入适当的变元,就可以产生一个句子的命题意义。这可以从人们理解省略句的事实中得到证明,比如问某人“你去不去北京”,某人回答“去”,任何人都会知道这个“去”虽然是一词一句,但在语义上却等于“我去北京”,人们之所以能够在理解过程中将“去”的动作发出者和目的地补充出来,从而正确理解这句话的实际含义,就是因为“去”所规定的述谓结构框架起着引导的作用。42.(1)语言成分的借用与吸收。不同语言之间相互影响一般总是从引进借词开始,语言成分的借用与吸收是语
五、分析题 39.A1 猩猩 蝈蝈
A2 星星 妈妈 刚刚 大大方方 A3 个个 试试 热闹热闹 B1 星星 猩猩 妈妈 蝈蝈 B2 试试 热闹热闹 B3 刚刚 个个 大大方方
40.(1)①A片段有两种结构和意思:A1是动宾结构,意思是“打算起床”;A2是动补结构,意思是“回想起”。②语音对这个语言片段的结构和意义的影响在于: A1中“起来”要重读,A2中“起来”要轻读。
(2)①B片段有两种结构和意思:Bl“我们”是主语,“三个人一组”是谓语,意思是“我们有很多人,每三个人是一组”。B2“我们三个人”是主语,“一组”是谓语,意思是“我们一共三个人,只有一个组”。②语音对这个语言片段的结构和意义的影响在于B1中在“我们”后停顿,B2中在“我们三个人”后停顿。
六、论述题
41.(1)一个述谓结构可以有多少变元以及可以有何种性质的变元,都是由谓词的语义规定的。比如“咳嗽”指一种生理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只有行为发出者,而不会有另外的涉及对象,因而在由“咳嗽”充当谓词的述谓结构中就只能有一个必有变元,而且这个变元只能是施事。“吃”的意思是“经咀嚼把食物咽下去”,在这种行为中,不仅要有一个行为发出者,而且一定还要有被“咽下去”的东西,因而在由“吃”充当谓词的述谓结构中就可以有两个必有变元,而且这两个变元一个是施事,一个是受事。
(2)一个述谓结构是由谓词和变元组成的,既然变元的数量和性质都是由谓词决定的,因而也可以说整个述谓结
言接触最常见的现象。例如,公元11世纪起,说法语的日尔曼人曾长期占领和统治英格兰,在长期的接触和交往中,英语从法语中吸收了大量的语言成分。(2)出现双语现象。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如果在同一个社会杂居,还可能产生双语现象。例如,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由于壮族人长期和汉族人生活在一起,大部分壮族人都是壮语和汉语使用者,(3)出现语言转用现象。在一定历史条件及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的接触和融合还会出现语言转用现象。
例如,我国的回族、满族都基本上放弃了自己原有的语言而转用了汉语。
(4)出现语言的混合。①在不同语言频繁接触的地区,会出现语言混合现象。不同语言混合会产生“洋泾浜语‟。例如,在旧上海外国商人聚居的地方出现的混杂着汉语成份的“洋泾浜英语”。②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洋泾浜语有可能转变为“克里奥耳语”,成为某一社会主要的交际工具,并被当作母语来学习和使用。例如,广泛使用于加勒比海地区的以法语为基础的克里奥耳语。
语言学概论试题
(三)一 单项选择题;
1.盐“巴”中的“巴”属于()。
①词根
②词尾
③词干
④后缀 2.多义词的中心意义与本义()。
①完全一致
②在多数词中一致
③在少数词中一致
④完全不一致
3.语言是由()够成的系统。①词组和句子
②语义和语法
③词汇和语法
①具有反义因素
②全民常用
③具④组合规则和聚和规则
4.孤立语最重要的特点是()。
①有词形变化
②没有词形变化
③词序不严格
④虚词的作用不大
5.语言符号音义之间的关系()。具有线条性的特点 ②具有任意性的特点 ③是一种组合关系 ④是一种聚合关系 6.语言是一种()现象。
①个人
②个人心理
③社会
④自然 7.词的理性意义()以现实现象为基础。有一大批同义词
④具有稳固性
⑤有较强的够词能力 ⒊发元音[i]时,()。④舌位半高
⑤舌位高 ⒋汉语中沙发这个词()。
①包含有两个语素
②只包含一个语素
③应当被看成是一个词组
④是一个单纯词
⑤是一个复合词
三、解释题
①要圆唇
②不用圆唇
③舌位靠前
①必须
②大多数
③少数
④可以不
8.英语的sing→sang 采用的语法手段是()。
①加词尾
②变换重音的位置
③加词缀
④词根内部音素的变化
9.语法的组合规则包括()。
词法和句法 ②构词法和语法范畴 ③句法和形态 ④内部屈折和词序
10.语音可以从它的()属性方面去进行研究。①历史
②阶级
③自然 ④美学
11.英语同义词few(少)和little(少)的主要不同点是()不同。①强调的重点和方面
②搭配习惯
③感情色彩 ④风格色彩
12.对于拉丁字母来说()是它的子语。①匈牙利语
②英语
③法语
④俄语 13.“超人”一词属于()。
①基本词汇里的词
②借词
③仿译词
④方言词
14.在汉语普通话中,()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①[t][s]
②[u][y]
③[a][e]
④[m][ ] 15.共同语的基础是建立在()之上的。
①一种方言
②书面语言
③文学语言
④统治者所用的语言
二 多项选择题(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⒈一组同义词里面各个词的意义()。
具有重叠关系 ②具有对立关系 ③往往同中有异 ④异中有同 ⑤完全没有反义因素 ⒉基本词汇最重要的特点是()。
⒈非音质音位
⒉复合词
⒊词尾
⒋区别特征 四 判断分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⒈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语音的发展速度最快。⒉在语言的融和中,统治民族的语言最终会取代被统治民族的语言。
3.社会方言不等于地域方言。
五
简答题(只要求简要回答,不要求分析举例)⒈从形式上看句子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2.什么叫亲属语言?
六
论述题
⒈举例论述什么叫组合关系,什么叫聚合关系? ⒉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怎样?文字是怎样去记录语言的?
第一章 语言和语言学
一、单项选择题
1.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表现为口语。语言学是指研究语言的科学。
2.在个别情况下,当口语已经发生巨大变化而书面语长期保持古代语言的面貌不变时,就可能产生言文脱节的现象。
3.在我国,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时间是五四运动以后。
4.世界各国都把书面语的产生作为文明史的开端。
5.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认同感是确定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标准。
6.语言是最直观最容易识别的民族标志。
7.口语是语言的有声客观存在形式。
8.书面语虽然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但也影响口语的发展。
9.口语和书面语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表示一定意义的声音或图形,这是一种物理现象;另一方面则是由声音或图形表示的意义,那是一种心理现象。
10.人与人的口头交际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从通信理论的角度可以将之理解为编码和解码的过程。
11.主张把语言和言语分开的代表人和集大成的学者是现代语言之父索绪尔,他的代表作是《普通语言学教程》。
25.我国哲学家荀子认为“名”和“实”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26.中国古代传统语言学被称之为“小学”。
27.历史比较语言学建立的时间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
28.“普通语言学”中的“普通”是“一般的”意思,指研究人类的社会的语言这种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
29.传统语言学一般泛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
第三章 语汇
一、单项选择题
12.语言符号的特点有:任意性、强制性、可变性、离散性、线性。
13.索绪尔创立的语言学,使语言学成为现代意义的科学。
14.言语活动可以分为语言和言语两个分支,即索绪尔提出人类言语活动可分为语言和言语两个部分。
15.语言和言语:“语言”是言语活动中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有规律可循而又成为系统的那一部分。言语是个人“说话”的具体行为和结果,在每个人的发音、用词和使用的句子结构等方面体现出个人特色。
16.书面语和口语的关系是:前者是第二性的,后者是第-性的。
17.口语和书面语的所谓一致,是指基本的语言成分。
18.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语音)和所表示的意义(语义)之间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这说明,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
19.语言符号是离散的,在时间这根轴上成线性排列。语言符号的线性特征使离散的语言符号有可能组合成大小不等的语言单位,组合成连续的语流。
20.在语言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中,语音系统的系统性最强。
21.语言系统中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语素;最小的交际单位是句子;最大的交际单位语篇。
22.在同一个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出现的各个语言单位处在互相可以联想起采的关系中,这种关系称为聚合关系。
23.最早广泛应用语言学的理论和成果的社会领域是语言教学领域。
24.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名”是由“实”决定的。
1.语汇包括词、语、某个专业范围的词语汇集。
2.各种语言的语汇能表示大量共同的概念是因为语汇具有普遍性。
3.旧词的消失与新词的产生反映了语汇的活跃性。
4、有些词的音和义之间的结合是可以论证的,这反映了语汇的理据性。
5.汉语语汇中不包括语素。
6.“尚且”属于汉语古语词:“目击”不属于汉语古语词:“瘪三”属于汉语方言词。
7.“花、草、虫、鱼”这组词属于汉语的基本语汇:“千古、间苗、雷达”属于一般语汇。
8.汉语中特有的而且是最大量使用的熟语形式是成语,如来自历史事件的成语“指鹿为马”。
9、外来词“俱乐部”属于音译兼意译。
10.在“邯郸学步、名牌大学、敲竹杠、春运”这几个语言单位中,不属于“语”的是“名牌大学”。
11.“天下乌鸦一般黑”属于谚语中的俗语(俗话)。
12.“雨伞”属于语素:“光”是不定位语素:“天(天地)”属于实义语素。
13.复合词的类型有:陈述式如“口吃”;偏正式如“狂热”;支配式如“丢脸”;补充式如“改善”;并列式“动静”等。
14、“犹豫”属于单纯词:“芒果”是复合词;reader(读者)属于派生词:“者”不是词。
15.在“前景、大衣、带走、香槟”这几个语言单位中,“带走”是词组。
16.复合词“纲要”中,语素与语素的组合关系的模式为并列式。
17.合成词“收割机”中包括的所有词根语素的是收、割、机。
18.汉语中特有的复合同是补充式复合词。
第四章 语法
一、单项选择题
1.“想出来了”可包含“思考出(一个结果)”和“想要(从某处)出来”两个意思,在语音表达上这两个意思的方法分别是:“出来”分别轻读和重读。
2.在“差点挨打/差点没挨打、差点感冒/差点没感冒、差点考上/差点没考上”的说法中所表达的意义不一样的是:差点考上/差点没考上。
3.在“说话的场所、运用的辞格、对话人、上下文”征,用语法学术语来表示,叫数。
θ]”(牙齿,复数)运用的语法手段是内部屈折。
复数)运用的语法手段是附加。
22.关于汉语中的“研究”和“研究研究”,说法正确的是:这是一个词的两种形式,后者增加了一定的语法意义。
23.在“把钢笔丢了”“钢笔坏了”“买一只钢笔”“这钢笔好用”这四个词组中,“钢笔”属于“无定” 的是:“买一
19.英语的“tooth[tu:θ]”(牙齿,单数)——“teeth[ti:
20.英语的:“book”(书、单数)——“books”(书,21.相对于词形变化的词的原形形式叫做零形式。
中,“运用的辞格”不属于语境的内容。
4.语法是一种简明的规则,重复使用有限的几条规则就能管住大量的现象,因为语法规则具有递归性。
5.语法是一种有效的规则,规则一旦形成就不大可能随意增加或废止,这是因为语法规则具有稳定性。
6.语法是一种概括的规则,只需处理一类一类现象而不必去管一个一个具体的词语和句子,因为语法规则具有抽象性。
7.语法是一种有解释力的规则,即语法规则环环相扣,规则与规则之间具有或制约或补充的关系,这是因为语法规则具有系统性。
8.关于词的特点,“词不一定非得有实在的意义”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9.词组和句子的本质区别是词组不能用于交际,句子可以用于交际。
10.根据语法单位的功能,可把各种语法单位分为三级。
11、把语法分为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的是结构语法学。
12.所谓“小语法”指的是核心语法;所谓“大语法”指的是外围语法。
13.面向信息处理的语法又可称为计算机语法。
14.英语中定语和状语出现的位置,都是既可以出现在中心语之前,也可以出现在中心语之后。
15.英语的“good”(好,原级)——“better”(好,比较级)运用的语法手段是异根。
16.以语法单位之间相对位置的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手段是语序。
17.词根语素保持不变,用增减替换词尾或词缀来造成词形变化的方法叫附加。
18.由词的语法形式所反映的事物在数量上的特
只钢笔”。
24.用词形变化表示名词与其他词的语法结构关系的范畴是格。
25.用词形变化表现出来的,行为发生的时间与说话时间的关系的范畴是时。
26.用词形变化表现的行为动作进行的状况的范畴是体。
27.由词形变化表现出来的,动词所表示动作与主语间的施受关系的范畴是态。
28.“主语”和“宾格”是某些语言中名词和代词所具有的语法童义。
29.语序是一种语法手段。
30.“单数”“复数”是某些语言中名词所具有的语法意义。
第四章 语法
一、单项选择题
1.“想出来了”可包含“思考出(一个结果)”和“想要
(从某处)出来”两个意思,在语音表达上这两个意思的方法分别是:“出来”分别轻读和重读。
2.在“差点挨打/差点没挨打、差点感冒/差点没感冒、差点考上/差点没考上”的说法中所表达的意义不一样的是:差点考上/差点没考上。
3.在“说话的场所、运用的辞格、对话人、上下文”中,“运用的辞格”不属于语境的内容。
4.语法是一种简明的规则,重复使用有限的几条规则就能管住大量的现象,因为语法规则具有递归性。
5.语法是一种有效的规则,规则一旦形成就不大可能随意增加或废止,这是因为语法规则具有稳定性。
6.语法是一种概括的规则,只需处理一类一类现象
而不必去管一个一个具体的词语和句子,因为语法规则具有抽象性。
7.语法是一种有解释力的规则,即语法规则环环相扣,规则与规则之间具有或制约或补充的关系,这是因为语法规则具有系统性。
8.关于词的特点,“词不一定非得有实在的意义”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9.词组和句子的本质区别是词组不能用于交际,句子可以用于交际。
10.根据语法单位的功能,可把各种语法单位分为三级。
26.用词形变化表现的行为动作进行的状况的范畴是体。
27.由词形变化表现出来的,动词所表示动作与主语间的施受关系的范畴是态。
28.“主语”和“宾格”是某些语言中名词和代词所具有的语法童义。
29.语序是一种语法手段。
30.“单数”“复数”是某些语言中名词所具有的语法意义。
31.从所包含成分的性质和数量看,最大的一种语法单位是句组。
11、把语法分为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的是结构语法学。
12.所谓“小语法”指的是核心语法;所谓“大语法”指的是外围语法。
13.面向信息处理的语法又可称为计算机语法。
14.英语中定语和状语出现的位置,都是既可以出现在中心语之前,也可以出现在中心语之后。
15.英语的“good”(好,原级)——“better”(好,比较级)运用的语法手段是异根。
16.以语法单位之间相对位置的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手段是语序。
17.词根语素保持不变,用增减替换词尾或词缀来造成词形变化的方法叫附加。
18.由词的语法形式所反映的事物在数量上的特征,用语法学术语来表示,叫数。
19.英语的“tooth[tu:θ]”(牙齿,单数)——“teeth[ti:θ]”(牙齿,复数)运用的语法手段是内部屈折。
20.英语的:“book”(书、单数)——“books”(书,复数)运用的语法手段是附加。
21.相对于词形变化的词的原形形式叫做零形式。
22.关于汉语中的“研究”和“研究研究”,说法正确的是:这是一个词的两种形式,后者增加了一定的语法意义。
23.在“把钢笔丢了”“钢笔坏了”“买一只钢笔”“这钢笔好用”这四个词组中,“钢笔”属于“无定” 的是:“买一只钢笔”。
24.用词形变化表示名词与其他词的语法结构关系的范畴是格。
25.用词形变化表现出来的,行为发生的时间与说话时间的关系的范畴是时。
32.“我认为他的观点不对”这个句子属于复杂结构单句。
33.主从关系复句指前是转折复句:“如果投有你,我就输了”的复句类型是假设复句。
34.“学校派我来听课”的句子类型是兼语句:“那支笔我送给小丁了”的句子类型是话题句。
35.“妈妈和***同事”属于联合词组:“接待过上海的同志”属于述宾词组。
36.复句中表达一定意义的,前后有较小停顿的、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语言单位叫做分句。
37.“只要刻苦学习,就能取得好成绩”,两个分句之间的意义关系为条件关系。
38.句子“我们厂一个戴安全帽的都没有”可切分为5个层次。
39.根据句子的用途和语气分出的句子类别称为句子的功能类。
40.“饭我吃完了”变换为“我把饭吃完了”所用的变换形式是添加和移位。
41.非主谓句中由一个单词直接构成的句子叫做独词句。
42.“舒舒服服睡它一觉”的正确切分是: 舒舒服服睡它一觉
43.汉语的词类划分比较适用于分布标准。
44.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各种语言内部最复杂的词类是动词。
45.“你听过吗?”属于完全主谓句:“非常生气”属于状中偏正词组。
46.动宾词组“踢足球”的语义关系为“动词+受事”:“的”字词组属于“体词性词组”。
47.英语句子“He is reading the book”(他正在读书)
所属的句型为SVO.48.从所包含成分的性质和数量看,最大的一种语法单位是句组。
语言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54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1分,共26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7.下列各组词语中,属于重叠词的一组是()A.爸爸 星星 娃娃 B.听听 个个 次次
C.~乎乎 ~甸甸 ~兮兮 D.姥姥 狒狒 蝈蝈
8.下列关于基本语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本语汇是整个语汇系统的核心和基础
B.基本语汇使用范围广、构词能力强
C.基本语汇大部分是相当稳定的
D.基本语汇也包括大部分新造词和古语词
这在词的形成方式上属于()
9.英语名词lab(实验室)原来的形式是laboratory,选或未选均无分。
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
A.语言符号可以任意使用和创造
B.绝大多数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
C.可以任意使用语言符号给事物命名
D.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可以任意改变
2.下列语言学流派中集中研究语言本体的流派是()
A.功能语言学 B.社会语言学
C.认知语言学 D.结构语言学
3.下列关于舌尖元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音时舌面不起主要作用 B.有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的区别
C.没有圆唇音和不圆唇音的区别 D. 是汉语普通话中的一个舌尖元音
4.下列各组辅音中,都是舌面后音的一组是()
5.下列关于重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些语言中一个词可以有一个以上的重音
B.能够区别不同意义的重音可以看作一个音位
C.词重音可以分为“固定重音”和“自由重音” D.重音只跟音强的增加有关
6.下列各组合成词中,每个词都包含粘着语素的一组是()
A.偷袭 赠送 B.买卖 肤浅
C.老人 初五 D.蔬菜 电器
A.直接成词 B.变形成词
C.变性成词 D.逆序成词
10.英语动词“去”的原形是“go”,过去时的形式是“went”,这在语法手段的词形变化中叫作()
A.附加 B.屈折
C.异根 D.零形式
11.下列关于虚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虚词可以分为辅助词和功能词两个小类
B.虚词包括助动词、介词、连词和语气词
C.虚词是没有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的词
D.使用虚词来表现语法意义属于词法手段
12.下列对“撞倒了他的自行车”这个歧义词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偏正词组 B.动补词组
C.动宾词组 D.向心词组
13.下列对“你把这本书好好读一遍!”这个句子类型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型类是主谓句 B.句式类是把字句
C.功能类是陈述句 D.繁简类是单句
14.“年龄”和“岁数”在非理性意义上的主要差别是()
A.感情色彩不同 B.语体色彩不同
C.形象色彩不同 D.语气意义不同
15.使用字符最少的文字是()
A.音位文字 B.音节文字
C.语素文字 D.意音文字
16.在下面的几种古老文字中,不属于自源文字的是()
A.腓尼基文字 B.苏美尔文字
C.中国的甲骨文 D.古埃及文字
17.语言中发展演变速度最快的是()
A.语法规则 B.音位系统
C.一般语汇 D.基本语汇
18.下列各项中,不是语言统一途径的一项是()
A.共同语的推广 B.语言成分的借用
C.语言的转用 D.非克里奥耳化
19.亲属语言的“亲属”是指()
A.历史同源 B.地域接近
C.结构相似 D.类型相同
2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社会方言的一项是()
A.土语 B.隐语
C.行话 D.黑话
2.语言学概论 篇二
“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 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性质已得到广泛认同, 它们之间有密切联系, 但也有明显不同的目标。教育部在两门课程的教学大纲里明确说明:现代汉语课程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系统地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 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语言学概论课程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语言观阐明人类语言的性质、结构、起源及发展等基本理论, 通过教学, 要求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语言观, 掌握语言学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 具备运用语言学的科学方法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
“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两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存在着较大差异, 但也存在密切联系。具体教学活动中, 两门课都追求自身内容的完整性, 很容易造成教学内容的重复。一些学者就此问题进行过探讨, 也提出了相应的具体措施。彭泽润、陈长旭、吴葵 (2007) 提出“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这两门课程教学存在许多问题, 认为进一步的改革措施有:把两门课程结合起来协调改革、合理安排教学计划、统一术语、适应现代生活、语料互补等。梁驰华 (2008) 就高等师范院校语言学概论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看法, 认为语言学概论教学应当突出课程的普通语言学性质, 提升课程的语言学习指导作用, 联系现实的语言生活, 课程的语言教学指导作用和正确处理语言学概论与现代汉语的关系。蔡旭 (2011) 提出现代汉语课程与语言学概论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存在很多重复, 应当对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教学的衔接问题进行探索, 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三方面提出改进的策略。甘智林 (2008) 、聂志平 (2010) 、张先亮 (2010) 也探讨了这一问题, 并提出了用普通语言学的眼光看待语言现象, 对于两门课程相重复的内容, 要根据课程不同的性质与教学目标, 有选择、区分重点与非重点地安排授课内容, 对重复的内容有所取舍, 有所详略地加以讲授。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探讨
彭泽润 (1998) 提出, 在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中, 要结合国家语言建设中的政策, 介绍和强调理论问题, 更好地使理论联系实际, 结合国家语言政策, 介绍与强调其理论问题:运用系统理论, 帮助人们分析语言使用中的得失;运用符号编码的原理, 帮助人们理解不同文字的优点;从共同语与非共同语的关系, 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学习母语和学习外语的问题;运用抽象与具体、相对与绝对的哲学原理, 解释汉语拼音方案等的设计原理等。徐越 (2000)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际, 就“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该讲什么, 不该讲什么, 如何把语言学的一般理论和汉藏语系的语言特别是汉语的实际相结合, 如何吸收国外语言学研究的新成果及如何安排和进行该课程的教学工作等问题作了一个初步的探讨。李二占 (2009) 认为老师授课, 不但要具有常规教学法的基本功, 而且还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知识, 采取不同的灵活具体的教学方法, 即“非常规教学法”:推导法、直感法、量化法、穷尽法、背景法、批评法等。谢奇勇 (2010) 就教学内容中的“语言学理论”与“语言理论经”、“语言学理论”与“语言学方法论”、“普通语言学”与“语用学”、“国外语言学理论”与“中国语言学理论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聂志平 (2010) 认为语言学概论的教法还应该是讲授式, 不是简单的就书衍说, 而是融入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多媒体课件不能取代教师教学, 板书教学是课件的不可或缺的补充, 强调每次课推荐阅读书目的重要性。童湘屏 (2011) 提出“情景创设”在“语言学概论”课程实践与教学设计方案中的应用及探索。根据实施情况, 从课堂“情景创设”实践教学和课外“情景创设”实践教学两个方面, 阐述了其主要做法及实施效果。岑运强 (1997) 、李映忠 (2008) 、池昌海 (2009) 、赵宏 (2004) 就语言学概论教材进行了探讨, 许云 (1996) 、纪秀生 (1997) 、李树新 (2004) 、郜峰 (2006) 、洪水英 (2006) 、罗耀华、柳春燕 (2006) 、郭新雨 (2009) 、刘云 (2010) 、赵贤德 (2010) 、徐红梅 (2011) 、叶川 (2011) 等也分别对“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进行了探讨。
三.基于课程建设的探讨
学者们就“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及教学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具体策略。曾毅平 (2001) 认为, 教学内容调整要体现语言观的进步, 要处理好与其他语言学课程特别是“现代汉语”课的关系;要注意补充汉语方言和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等方面的材料。彭泽润、邱婧、方安琪 (2010) 必须加大语言学概论课程和教学队伍的建设力度。聂志平 (2010) 从“课程地位与培养目标”、“师资”、“教法和教学手段”、“与现代汉语的区别与衔接”、“教材与课程体系”五个方面探讨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的问题。纪秀生 (1997) 、杜道流 (2004) 、申小龙 (2005) 王健 (2005) 、杨宏 (2008) 、商艳霞 (2009) 、黄育红 (2010) 、刘淑霞 (2010) 、刘丽丽 (2010) 、张丽 (2011) 、靳开宇 (2011) 也就“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的问题及策略展开了探讨。
四.双语教学方面的探讨
在高等学校提倡“双语教学”的背景下, “语言学概论”已被公认为是中文专业最适合实行“双语教学”的课程之一, 一些学者就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谢奇勇 (2010) 简述了双语教学的背景, 认为语言学概论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必须慎重, 语言学概论课程实施的“双语教学”与一般概念的“双语教学”有所不同, 具体表现在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方式上, 认为在语言学概论课程中实行的是“渗透式”的“双语教学”。尚来彬 (2010) 、刘冬冰 (2010) 、冯学民、姜云龙 (2010) 也撰文探讨此问题。
此外, 还有一些学者探讨了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学概论”教学问题。于红梅、闫慧珍 (2010) 针对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语言学概论”存在的问题:目前教材不适用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法单一等, 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策略。
五.小结
总体而言, 学者们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科建设等多个方面对当前语言学概论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时行了讨论, 提出了一些可行的策略。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我们需要探讨是把已有的各种改革意见, 根据学校和学生的情况, 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运用到实际教学和研究中去。这就需要我们对学校类型及教学对象有一深入的研究。
具体而言, 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需要加强:
(一) 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或民族院校“语言学概论”教学活动的探讨。对于民族院校与非民族院校而言, 开设语言学概论课程, 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有哪些地方需要深入研究与探讨?对少数民族学生, 尤其是以少数民族语言为母语的学生, 如何进行语言学概论的教学?民族院校或者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学概论课程, 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的讨论与研究。
(二) 加强语料库的建设。“语言学概论”作为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 在讲授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情况, 选取合适的语料对理论加以阐释与分析非常重要。而目前在教学准备过程中语料的收集与整理占用了教师大量的时间, 同时收集来的语料也显得单一。如此看来, “语言学概论”课程语料库的建设十分重要。
(三) 加强“语言学概论”实践教学的探讨。实践教学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根本途径。如何丰富“语言学概论”实践教学的形式, 防止实践教学活动流于形式?如何制订完善的实践教学方案?如何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深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彭泽润, “语言学概论”和语言政策,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1998 (4) ;
[2]聂志平, 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的几个问题,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10 (2) ;
[3]彭泽润等, “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协调改革研究, 云梦学刊, 2007 (4) ;
[4]曾毅平, “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的若干问题,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1 (1) ;
[5]张先亮, 关于“语言学概论”内容与方法的再思考, 中国大学教学, 2010 (2) ;
[6]梁驰华, 高等师范院校语言学概论教学改革谫议—兼谈语言学概论与现代汉语的关系, 高教论坛, 2008 (2) ;
3.语言学概论 篇三
关键词:语言学概论;理论教学;理论运用;能力培养
语言学概论是语言类课程中的基础理论课程,是高等院校中文学科本科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就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来看,这一课程的教学内容被视为一个中文专业本科学生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设置这门语言理论课程的目的是否只是为了使学生了解有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还是应该有更高的、更有意义的目标?更高的目标又该如何去实现?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说,高校理论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应该着眼于知识的传授,还是应该着眼于能力的培养?如果应该着眼于能力的培养,又该如何帮助学生跨越理论知识与运用能力之间的距离?语言学概论课程在高校中文专业的开设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这些问题恐怕并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
近几年来,为了更好地应对高等教育发生的诸多变化,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了一套中文学科本科专业基础课教材。受中文教指委委托,其中的《语言学概论》教材由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的专业教师承担编写工作,目前该教材已正式出版(《语言学概论》,贺阳、沈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对理论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思考,总结了长期理论教学实践的经验和得失,并有意识地将形成的教学理念贯彻到教材的编写中,努力使新的语言学概论教材能够方便这些教学理念的实现。
一、学以致用是理论教学的根本目标
语言学概论是一门理论课程,主要讲授语言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这些内容,无疑是语言学概论教学的首要任务。但如果到此为止,我们不禁要问:学习理论究竟为了什么?怎样才算掌握了一种理论?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对理论的本质和功能有充分的认识。
理论是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系统化知识,它来自实践,但又不局限于当下的实践。理论在人的认知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为对科学观察的引导作用、对观察结果的梳理、概括和解释作用,以及对未知事实的预测作用。理论虽然也是一种知识,但其最大的价值在于对认知活动的引导作用和对客观世界的解释和预测作用。一句话,理论既是人类认识的总结,又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既然理论是一种工具,那么学习理论的目的就应该是运用,而不能只是单纯的了解。脱离了理论的运用,也不可能真正了解和掌握一种理论,这跟我们了解和掌握任何一种工具是同样的道理。因此我们说,学以致用应该是所有理论教学的根本目标。所谓学以致用就是要使学到的理论能够发挥其在认知活动中的应有作用,而不仅仅是识记一些概念和命题。具体到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我们认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观察、分析、解释语言现象的能力。
既然理论运用能力的培养是理论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而我们又清楚地知道:知识并不等于能力,从知识到能力需要一个跨越,学习甚至理解了相关理论,并不意味着能够正确地运用这些理论来解决问题,那么理论课程如何教,才有利于学生完成从知识到能力的跨越呢?这是我们在理论教学的根本目标确定之后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我们在长期的理论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高校的理论教学应该由单纯的理论知识传授转向理论运用能力培养,教学和教材编写中强化问题意识、注重解释理论和理论解释等做法,对培养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都是有意义的。
二、强化问题意识与能力培养
科学研究都是问题驱动的,好奇心是科学研究最为基本的原动力,提问和质疑通常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好奇心的具体表现就是喜欢问“为什么”,这本是人的一种天性,但在应试教育下,这种天性或多或少被消磨折损以至于不少学生只习惯被动接受现成的结论。理论都是为了解决问题的,看不到问题,提不出质疑,也就不会有理论的运用。所以,提问和质疑是理论运用的前提,质疑的精神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是理论运用能力的基本要素。要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的能力,首先应该培养他们提问的能力和习惯,强化他们的问题意识。以问题导入教学内容和以追问深化理论理解,则是两种行之有效的强化问题意识的手段。
1. 以问题导入教学内容
以问题导入教学内容是说在讲授教学内容之前,先提出相关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引起他们探讨的兴趣,再讲授理论作为问题的解答。这种问题导入方式比开门见山讲概念更能引起学生对相关理论的兴趣,更能活跃学生的思维。特别重要的是,教师发问的摹本作用,有利于学生获得发现问题的技巧,逐步养成提问的习惯。
语言学概论中的音位理论比较抽象,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之一,学生尤其不容易理解为什么要把一些明明不同的发音归并为同一个语音单位。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在前期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有意思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然后再引出音位理论来加以解释。
通过前期语音物理属性和生理属性及元辅音的教学,学生已知道不同的元辅音音质不同,发音共鸣腔的任何变化都会造成音质的不同。那么我们就要问:
(1)就不同人的发音而言,没有哪两个人的发音器官是完全一样的,因此也就没有哪两个人的发音是完全一样的。每个人的发音都有自己的特点,但为什么不同的人发某一个音时,明明都是有差异的,但我们却会听成同一个音?
(2)就同一个人的发音而言,有时候我们通过对自身发音器官变化的感受,明明知道刚才因发音器官的状态不同,所发的音一定是两个不同的音,但为什么却又听不出来分别而把它们当成同一个语音单位?
这些问题是人人都可以亲身体验的,但又是一般人难以回答的。从这些问题出发,我们可以告诉学生:人对语音的感知是一种范畴感知,这种范畴感知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和概括性,所得到的语音心理印象是在对客观的声音进行过滤和筛选后形成的。那么过滤和筛选的机制又是什么?或者说人是根据什么来决定在这个过滤和筛选过程中舍弃什么,保留什么?endprint
语言是社会的交际和思维工具。语音差别在语言中只有一种功能,那就是把不同的意义区别开来。因此人们对所有的语音差别并非一视同仁,而是根据是否与区别意义有关而区分出重要的和不重要的。凡是和区别意义有关的,就是重要的,不管它们之间的音质差别多么细微,人们一定会敏感地察觉到而详加分辨,否则就听不明白别人说的意思。凡是和意义的区别无关的,就是不重要的,即使听不出差别,也不会影响对他人言语的理解。久而久之,人们对这些语音差别的感知就会迟钝,甚至完全不能感知。这既是音位理论的经验基础,也是音位理论的基本原理。
在这个提问—解释的基础上,再去讲授“音位”的概念,由于有了人人可以体验的经验事实,学生理解起来就要容易很多。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提问—解释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鲜活的理论运用案例,学生从中可以获得有益的体验。
2. 以追问深化理论理解
以追问深化理论理解是说在讲授比较复杂的理论问题时,可以通过一步一步的追问,将理论的阐释和理解引向深入。这种追问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的融会贯通和综合运用,也有利于避免学生不求甚解而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语言学概论在讲到语言和社会的关系,或者语言的发展演变时,总是要提到“语言接触”的概念,但很少去讨论“语言接触”究竟是什么,语言和语言又是如何接触的,而只是介绍语言接触的种种后果,如语言成分的借用、双语现象、语言转用、语言混合等。那么我们就要问一个问题: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是一个由符号和关系构成的抽象实体,并不是具体的物体,它们又怎么能相互“接触”呢?如果我们说不清楚“语言接触”是怎么回事,就无法说清楚语言接触的种种后果是如何产生的。
如果我们提出上述问题,就会引导学生去了解语言接触过程的微观理论。学生就会知道:所谓语言接触是指语言使用者的接触,这种接触指的是互相学习和使用对方的语言。或者说语言之间的所谓接触是通过外语学习和使用实现的,语言接触的种种后果也离不开外语学习和使用的过程。在外语学习和使用过程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外语成分或表达方式引进到自己的母语中来,从而使自己的母语发生变化。可见,所谓“语言接触”实际上是不同的语言在双语人头脑中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得到这个理论解释后,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追问:外语成分和结构怎么就会引进说话人的母语,从而引发母语的变化?我们完全可以遇到同胞就说母语,遇到外国人就说外语,这可以是两个彼此分离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语言间的相互影响又是如何发生的呢?
进一步深入了解语言接触理论,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由语言接触导致的语言演变可以有多种机制,其中之一就是所谓“语码交替”。所谓“语码交替”是指同一个说话人跟不同对象(例如同胞和外国人)交谈时分别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那么语码交替为什么有可能使外语成分进入母语呢?有关研究表明:说话人如果经常交替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很难在说一种语言的时候不激活另一种语言,以致一种语言的成分会渗透到另一种语言之中,或对另一种语言产生影响。
得到这个理论解释后,我们还可以继续追问:语码交替等机制会导致外语成分的渗透,这种渗透最为常见的现象是外语成分的借用。但语言是社会的交际工具,全体社会成员同时借用同一个外语成分的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那么个人或个别人的借用怎会影响到整个语言而使整个语言发生演变呢?
进一步深入了解语言接触理论,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到:外语成分的借用可以分为借用的发生和借用的传播两个前后相连而又不同的过程。所谓借用的发生是指语言社团中的个体在个人言语中引入外语成分,所谓借用的传播是指个人言语中的借用成分在整个语言社团中的扩散和接受。只有当个体借用扩散到整个语言社团并为其所接受,才称得上是外来成分的“并入”,才是语言演变意义上的“借用”。借用的发生和传播虽是不同的过程,但传播也会制约发生。只要有双语人存在,个体借用就有可能发生,但如果个体借用无法获得广泛传播,就只能是个人言语成分而不是语言成分。因此,传播的可能性对个体借用也会有制约作用,除非借用者只图自娱自乐,否则借用者必须考虑借用的可接受性。
在这样的不断追问下,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就会不断深化。更为重要的是,这样深入展开的理论呈现了有关现象的足够细节,而绝非空洞的“宏大叙事”。这就为学生具体运用理论去观察有关现象提供了可能,也就是说细化的理论才可能对科学观察有更为具体的指导作用。同时,这种提问—解释,再提问—再解释的过程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理论运用的观摩和实践过程。
当然,从语言学概论的教材编写来说,教材编写受行文惯例的限制,不可能总是以“设问”方式引导下文。但编写者如果有问题意识,在编写过程中能够在心中自问自答,则可以使理论的阐述更系统、更深入,避免重要的问题浅尝辄止,同时也方便教材使用者以提问方式展开教学。而这正是我们编写这部《语言学概论》教材的一个原则。
三、注重解释理论与能力培养
注重解释理论是说要讲清楚理论的道理,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理论的介绍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讲清楚某种理论的内容是什么,一是解释某种理论为什么是如此,或者解释某种理论在何种意义上才是合理的。介绍理论的内容固然重要,但显然后者更能够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的精神和实质。只有掌握了理论的精神和实质,才可以更好地把握理论运用的范围和程度,从而避免理论运用中的生搬硬套和强作解释。
语言学概论教学中,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内容。关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曾提出“语言决定论”,认为语言是思维的纲领和指南,人借助语言对事物进行切分和分类,人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语言组织起来的。因此,语言决定人的思维方式,语言不同,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也就不同,对世界的看法就会不一致。这也被称作“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这个理论长期以来充满争议,在中国大陆更是长期遭到批判。但在今天看来,对这样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有重要影响的理论,语言学概论不介绍是不合适的,但前提是要讲清楚这个理论在何种意义上才是合理的,简单的肯定和简单的否定都是不可取的。endprint
对“语言决定论”,我们在教材和教学中是这样来处理的:就民族语言和民族思维的关系而言,“语言决定论”在多大程度上是合理的,这要看我们对其中的“决定”做何种解释。如果对“决定”做强式解释,认为一个民族的认知方式和对世界的认识完全是这个民族的语言决定的,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思维,民族语言不同,民族对世界的认识也就不同,这种关于语言影响思维的看法,目前在学术界还存在较大的争论。如果对“决定”做弱式解释,认为民族语言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民族的认知,一种语言可能比另一语言更容易促发和指引某些认知方式和认知过程,从而导致不同民族在认知习惯和认知方式上存在差异。这种关于语言影响思维的看法,不仅有一定的事实依据,而且目前在学术界也有相当共识。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不同的民族语言虽然会造成不同民族的认知差异,但语言和认知毕竟不能等同。认知能力作为人脑的一种机能,是各民族相同的,不同民族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也共同遵循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则和规律。我们既要看到语言不同所造成的认知方式和习惯上的民族差异,也要看到人类在认知能力、思维规律上的一致性以及在认知结果上的共通性。
上述对“语言决定论”的理论解读,可以告诉学生这个理论在何种意义上才是合理的、可以接受的。这相当于给出了运用这一理论的限制条件,以保证理论运用的适恰性。
对理论进行解释,还可以利用理论和理论、属性和属性之间的因果关系,用更为基本的理论来解释其他理论,用更为本质的属性来解释其他属性。例如,语言学概论课要讲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强制性,离散性和线条性。但为什么语言符号会具有这些特性?我们就可以从语言的社会功能(社会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角度进行解释。语言学概论课要讲词义的模糊性,但词义的模糊性是否具有必然性?我们就可以从语言和认知的关系、范畴化和词义来源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用理论来解释现实现象是理论的运用,用理论来解释理论同样也是理论的运用。
从语言学概论的教学来说,注重解释理论,可以深化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把握,使其了解某一理论的立论依据、可信程度和适用范围,建立“理论自信”,而这些都是敢于运用某一理论并能够恰当运用这一理论的保障。
从语言学概论的教材编写来说,注重解释理论,教材内容才能够具有一定的深度,并尽可能地建立理论之间的关联,从而使教师在使用教材授课过程中可以有更大的展开空间。
四、注重理论解释与能力培养
注重理论解释是说学习理论要理论联系实际,要学会利用理论的解释功能,不但能够描写相关现象,而且有能力对这些现象背后的理据进行解释。描写和解释通常被认为是语言研究的两个层面,但由于语言现象往往无法穷尽观察和完全归纳,因此没有解释的描写往往难以达到“描写的充分性”要求。从这个角度说,描写的充分性有赖于解释。所以,学会运用理论来对客观现象背后的理据进行解释,是培养理论运用能力的重要一环。
为什么下面每组句子的真值条件相同,语法结构一样,但却一句自然,一句别扭:
a1. 茶杯在桌子上面
a2. 桌子在茶杯下面
b1. 板车在大楼前边
b2. 大楼在板车后边
c1. 邮票贴在信封上
c2. 信封贴在邮票上
其中的道理,我们可以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来进行解释。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符号的意义并不直接反映客观世界,直接反映的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语言形式是人的认知活动的一种外化形式。因此,语言形式总是和认知方式相一致,如果不一致,就等于扭曲了人的认知习惯,这样的语言形式就不易被人们接受。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语言现象背后往往有其认知上的根源。
那么为什么上面所举各组句子中一句能说,一句一般不说呢?从人的认知习惯上看,当人去观察和感知同一空间内的两个物体时,人眼不可能同时聚焦于两个物体,只能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物体上,这个物体因受到关注而在人的心理上留下突出而清晰的印象,另一个物体则只能作为确定方位的陪衬。在这个认知经验的基础上,就形成了主体—背景认知模型。那个被关注的物体可以称作“主体”,被当作“主体”陪衬的物体可以称作“背景”。一个物体究竟是被当作主体,还是被当作背景,并不是完全任意的,而是要遵循一定的认知规律。粗略说来,体积、面积相对较大的物体通常被看作背景,体积、面积相对较小的物体通常被当作主体,违反了这一认知规律,语句就难以成立。在汉语里,“在……上/下/前/后”结构通常是表示背景的,(a2)、(b2)和(c2)之所以别扭,是因为这个结构中的名词所表示的都是体积或面积相对较小的物体,用这样的成分做背景,违背了认知规律,所以句子让人难以接受。
从语言学概论的教学来说,注重理论的解释功能,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从语言学概论的教材编写来说,如果我们可以在教材中多提供一些理论解释的案例,不仅可以印证理论,而且可以为理论的实际运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这比举几个例子去简单印证理论,对教材使用者的帮助会更大。
总之,高校的理论课程教学不能只满足于讲清楚有关概念和命题,而应该在人才培养上有更高的追求,也就是应该把培养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作为理论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语言学概论课的教学亦当如此。理解和运用、知识和能力都不是可以自然转化的,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完成这一转化,既是高校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也是理论课程教师的应尽职责。
4.语言学概论试题 篇四
一、填空15 %
1、狭义的应用语言学一般是指语言教学。
2、17世纪,法国波瓦雅的修道院里有两位学者阿尔诺、兰斯洛合编了一本《普遍唯理语法》。
3、汉藏语系的语言除了汉语外,还包括壮侗、苗语、藏、缅(选二)等三个语族的语言。
4、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音节是最小的能自由发音的语音单位。
5、义素是用对比的方法,在词与词或者其它语言单位之间发现的意义区别特征。
6、文字的发展经历了从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再到 表音文字发展的三个阶段。
7、语法结构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中心词分析法、层次分析法、转换分析法。
8、方言和亲属语言是语言分化的产物,共同语的形成是语言走向统一的结果。
9、一种声音表达了几个意义,它们是同音词关系还是多义词关系,区分的标准是看这几个意义是否 有联系。
二、选择题10%
1、使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的是(D)A、结构主义语言学B、描写语言学 C、转换生成语言学D、历史比较语言学
2、英语属于(A)
A、屈折语B、词根语C、多式综合语D、粘着语
3、在汉语普通话中没有意义区别功能的声学特征是(C)A、音高B、音强C、音长D、音质
4、英语、俄语、法语等语言使用的文字基本上以一个字记录语言中的一个(A)A、音素B、音节C、语素D、短语
5、属于熟语(固定短语)的有(B)A、述语B、专名语C、短语D、“的”字短语
6、下列语言学术语与语法意义有关的是(A)A、主格B、内部屈折C、重叠D、虚词
7、表层语法意义不同而深层语法意义相同的是(B)A、给他钱,叫他师傅B、给他书,笔给他 C、给他凳子,给他开门D、给他小说,看他的小说
8、汉语只能用“男”、“女”、“雄”、“雌”等来表示事物的自然性属,这说明汉语(A)
A、没有性的语法范畴
B、有性的语法范畴,但通过词汇手段来表示 C、有性的语法范畴,但通过分析手段来表示 D、用分析手段来表示相当于性的语法范畴的意义
9、从语言的谱系分类看,汉语属于(A)A、汉藏语系B、印欧语系 C、词根语D、粘着语
10、在词汇发展过程中,有些词不为人们使用而逐渐消失,其原因是(B)A、音质音位的合并B、旧事物的消失 C、词义的演变D、汉字的简化
三、名词解释20%
1、亲属语言 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若干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这些语言就是亲属语言。
2、语法手段把具有共同特征的语法形式概括起来形成的类。
3、义素 就是对词的语义特征进行分析以后得到的最小的语义单位。即词义的区别特征。
4、音位变体一个音位的实际发音。
5、语言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最重要的交际和思维的工具;是音义结合的符号体系。
四、试以国际音标标出下列各词的读音10%
1、耐劳
2、始终
3、航线
4、排比
5、走向
五、用义素分析法分析下列各组词9% 丈人(古义)[+人+男性+年长的]
1、{
丈人(今义)[+人+男性+年长的+妻子之父] 朋友[+人+有交情的]
2、{
敌人[+人+敌对的]
3、酒精[+无色液体+药品+用于消毒]
六、简答题21%
1、音质的不同取决于哪些条件?举例说明。A、发音体不同。如二胡声和鼓声不同。(2分)B、发
音方法不同。如[t]是不送气,[t]是送气(2分)C、共鸣器的不同。如[n]和[t]的不同,[n]是鼻腔,[t]是口腔。(2分)
2、什么是显性语法意义?它具有什么特点?A、通过词形变化、辅助词和词序等手段所反映出来的各
种语法关系(2分)B、成分之间是连续的;是直接成分之间的关系;成分之间的关系是单一的(6 分)
3、说明印欧语系的主要特点。A、没有声调,有固定重音(2分)B、主要使用附加成分和内部
屈折等语法手段(3分)C、没有量词(2分)
七、论述题15%
1、试论述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1、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4分)
2、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A 从词的音义结合的关系来证明(4种关
系)(4分)B、从语言与社会相互依存的关系来证明(3分)
5.语言学概论答案 篇五
语言学概论真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目中只有 一个是符号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提出“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这一著名论断的语言学家是 A.C.2.语言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中,系统性最强的是(A)A.C.3.下列辅音,在普通话中既能充当声母、又能充当韵尾的是(D)A.A
B.B C.4.A.C.5.下列各组中,加点成分属于同一语素的一组是(D)A.A
B.B C.6.“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属于(B)A.C.8.A.C.9.A.C.10.A.C.11.A.C.“团结”和“勾结”在词义上最主要的差别在于(B)理性意义不同B.形象色彩不同D.感情色彩不同 语体色彩不同
第 1 页 英语“Mary writed a letter”中动词的词形变化有错误,正确形式应该采用(B)附加形式
B.异根形式D.零形式
屈折形式 谚语
B.成语 歇后
D.惯用语 C
D.D C
D.2个
B.4个
D.D 3个 5个 普通话“江”字读音所含音素的数量是(C)语音系统
B.语法系统
D.语汇系统 语义系统 洪堡特
B.索绪尔 乔姆斯基
D.布龙菲尔德(A)
“词法”也称(A)
形态学
B.构词法 造词法
D.造句法
谓语动词前的光杆名词
B.前面加上指示代词的名词 介词“把、被”后的名词
D.前面加上数量词的名词 汉语中不能表示“定指”的语法手段是(D) 各类考试历年试题答案免费免注册直接下载 全部WORD文档
12.A.C.13.A.C.14.A.C.15.A.C.16.A.C.17.A.C.18.A.C.19.A.C.20.A.C.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最常用最主要的意义叫做(B)本义B.基本义 派生义D.引申义
附加色彩上的褒贬对立可以构成反义词 不同语言的词之间可以构成反义词 下列关于反义词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C)理性意义上的细微差异可以构成反义词B.一个词可以和几个不同的词互为反义词D.语系B.语支 语群D.语族
下列关于亲属语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亲属语言是社会完全分化的产物B.亲属语言是一种语言的地域变体
亲属语言具有历史同源关系D.语音对应关系是亲属语言的重要标志 用本族语言的语素逐个对译外语原词的语素而产生的词是(B)音译词B.意译词D.记忆B.情感 意志D.美感
下列关于“大脑皮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C)是由成百亿神经元和神经纤维构成的B.用于控制人体的运动平衡和内脏功能D.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外语教学特点的是(D)基础性B.多元性D.交叉性 典型性
语料标注和检索 机器自动翻译
从各个器官接收信息并引发人的行为 是行为动作决策机构和记忆存储仓库 仿译词 半音译半意译词 语言谱系分类的层级体系中,最小的类别是(C)
发散思维(外思维)活动不包括(A)
下列信息处理研究中,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项目是(D)汉字编码和输入B.文本自动校对D.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 少有两个是符号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 选均无分。
2.下列词语中,属于派生词的有(D^E^)A.C.3.A.C.4.A.C.E.老人B.老调 老酒D.老婆E.老鼠 通俗意义B.语气意义D.科学意义 语境意义E.关系意义
语言的演变发展不能采用突变的方式 语汇的迅速发展会立即引起语音演变 词的理性意义包括(A^B^)
下列关于语言发展演变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有(CDE)
稳固和发展都是语言必须具备的属性B.语言在不同地域的演变速度基本一致D.语法规则因地位重要而不易发生演变
第 2 页 各类考试历年试题答案免费免注册直接下载 全部WORD文档
5.属于儿童语言获得过程中“语言阶段”的几个阶段是(BCDE)A.C.咿呀学语阶段B.双词阶段D.单词阶段
简单句阶段E.复杂句阶段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重位
答案:从音位分析的角度看,能够区别不同意义的重音也可以形成音位对立,这种非音质音位叫 做重位。例如英语中的rebel(叛逆者)和re'bel(反叛)。2.音符
答案:音符即表音的字符,指文字系统中那些与所代表的语言单位在语音上有联系的文字符号,音符最初都是由已有的意符转化而来的。例如,古汉字的“其”原来是“簸箕”的意思,是一 个意符,后来用该字记录同音的虚词“其”,在这种情况下,“其”就成了表音的字符。【评分标准】答出定义2分,举例正确2分。
3.儿童语言获得的“天赋说”
答案:(1)这是基于大脑中存在语言遗传机制这样一种假设的关于儿童语言获得的理论,是偏重 于内部条件的一种理论。
(2)根据这种解释,人的语言知识中至少有一部分,如基本的类别范畴和语法原则,是通过生物 进化和遗传得到的,然后通过后天接触的语言环境不断调整和补充,最后才获得完整的语言知识。
【评分标准】(1)(2)答出要点各2分。
4.语言迁移
答案:(1)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作为来源语的母语对作为目标语的外语所产生的影响叫做语言迁 移。其中积极的影响叫做正迁移,消极的影响叫做负迁移。
(2)语言迁移包括语言上的影响,如语音、语汇、语法、语义等方面的影响,也包括语言之外的 一些因素的影响,如思维模式、文化传统、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影响。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2.举例说明单纯字符和复合字符的区别。
答案:(1)单纯字符是不能再分解为更小字符的字符。例如,汉字的“人”就是单纯字符,因为 “人”这个字分解出的“一撇一捺”只是组成字形的笔画,它跟任何语言单位都没有联系。(2)复合字符是由单纯字符依据一定的规则组合而成的字符。例如,汉字的“位”由单纯字符 “亻”和“立”组合而成,是复合字符。
(3)复合字符包括由单纯字符和复合字符组合而成的字符。例如,汉字的“莅”是由单纯字符 “艹”和复合字符“位”组合而成的字符。3.举例说明社会距离和社会行为规范对语言社群分化的影响。
答案:(1)社会的社群分化会在不同的社群之间造成程度不同的社会距离,社会距离又会在不同 的社群之间造成交际障碍,甚至有可能使一些不同的社群处于彼此相对隔绝的状态,使得社群内 部的交际密度明显大于社群之间的交际密度,最终会使各社群在语言上逐渐形成各自的特点,产 生不同的社会方言。例如,文化程度的差异会造成社会距离,使文化程度相差较大的人说话各有 特点。
(2)社会的社群分化会在社会上或特定的社群内形成与特定社群相关联的社会行为规范,从而影 响人们的言语行为,以致产生语言分歧,形成社会方言。这里的社会行为规范指的是对某种人应
第 3 页 各类考试历年试题答案免费免注册直接下载 全部WORD文档
该怎样做的共同标准,其中包括对某种人应该怎样说话的共同标准。例如,几乎每一个社会里都 有一套“男人应该怎样说话”和“妇女应该怎样说话”的无形标准,违反这些标准就会受到他人 的嘲笑。
五、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答案:【评分标准】语素数量填空3分,其中每答对两个1分;根据构词方式填空3分,其中每答 对两个词语1分。
2.以下列举的都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了”构成的语句,分析各个语句中形容词的语义指向,并将它们填入下列各项中:
文章写长了
衣服晾干了
库房堆满了
啤酒喝光了
大家吃饱了
盘子打碎了
斧头砍钝了
房子盖歪了
毛笔写秃了
客人喝醉了
报纸送晚了
图纸画小了(1)指向动词:
(2)指向施事:_____________
(3)指向受事:_____________
(4)指向工具:_____________
(5)指向结果:_____________
(6)指向处所:_____________ 答案:(1)报纸送晚了(2)大家吃饱了,客人喝醉了
(3)衣服晾干了,啤酒喝光了,盘子打碎了(4)斧头砍钝了,毛笔写秃了
(5)文章写长了,房子盖歪了,图纸画小了(6)库房堆满了
【评分标准】每答对两个语句1分。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4分).举例说明汉语句子类型可以按层级分成哪些小类。
答案:(1)根据主谓形式给句子进行结构分类,就是句子的句型类。因此最主要的句型大类就是 分成完全主谓句和不完全主谓句、非主谓句两大类。举例略。
(2)具有主谓词组形式的句子就是主谓句,下面又可以分出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名词谓 语句和主谓谓语句。不具有主谓形式但又可以补出省略成分构成主谓句的是不完全主谓句,不具 有主谓形式又不能或不需要补出省略成分的是非主谓句。举例略。
(3)动词谓语句是最主要的主谓句类型,它还可以分成若干更小的句型类。例如,可以先分成无 宾语句、带宾语句;带宾语句又可以分成带谓词宾语句和带体词宾语句;带体词宾语句又可以分 成带单宾语句和带双宾语句。举例略。
【评分标准】(1)(2)(3)各4分。其中答出句型分类的层级1分,答出各种句型的小类1分,举例正 确2分。句型小类不完整或举例不全,酌情扣分。在下列词语后的括号内填写词语所包含的语素数量,并根据构词方式将词语分别填入下列 各项中。
6.语言学概论试题 篇六
一、填空15%
1、传统语文学一般主要指古代印度、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三个地方的语文学。中国传统的语文学通常 叫小学。
2、谱系分类根据亲属关系的远近依次把语言分为语系、语族、语支。
3、语言系统的两种基本关系是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它们是打开语言的两把钥匙。
4、从声音产生的角度来看,辅音的不同由发音体、的不同和发音方法的不同决定 的。元音的不同主要由 共鸣器 的形状和大小的不同决定。
5、世界上的表音文字可以分为音节文字和音位 文字。
6、不同级别的语法单位都可以从外部功能和内部结构的差别进行两种分类。
7、汉语方言之间的差别有的比英语和德语的差别还要大,但是仍 然属于一种语言,这是因为使用者共
同属于一个民族,并且有共同的书面语(文字),有共同语和共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
二、选择题10%
1、下面关于语言学发展路线不正确的一个是(A)A、从重视口语到重视书面语 B、从重视表层到重视深层
C、从重视外部亲属关系到重视内部结构关系 D、从重视历史规定到重视现状描写
2、语言的谱系分类采用的语言学方法是(、C)A、结构主义语言学B、转换生成语言学 C、历史比较语言学D、传统语言学
3、汉语拼音hen(恨)代表的是(B)A、开音节B、闭音节
C、只有起音和领音的音节D、没有音谷的音节
4、属于音节文字的是(C)A、俄语文字B、日语的汉字
C、日语的假名D、中国纳西族的东巴文字
5、根据构成词的语素数量的多少,把词分为(C)A、单义词和多义词B、类义词和同义词 C、单纯词和合成词D、复合词和派生词
6、综合性的语法手段中没有(C)A、重叠B、附加C、虚词D、内部屈折
7、“说的是他”具有两种(D)A、语音停顿B、层次结构 C、表层意义D、深层意义
8、从语言的词的构造来看,汉语属于(C)A、汉藏语系B、印欧语系C、词根语D、粘着语
9、下列诸现象中属于构词现象的是(A)A、汉语的“桌”加“子”变成“桌子” B、汉语的“同学”加“们”变成“同学们”
C、英语的“help”(“帮助”,现在时)加“ed”变成“helped”(“帮助”,过去时)D、英语的“dog ”(“狗”,单数)加“ s ”变成“dogs”(“狗”,复数)
10、现代汉语属于(B)A、比较语言学B、共时语言学 C、历时语言学D、一般语言学
三、名词解释20%
1、显性语法意义通过词形变化、辅助词和词序等手段所反映出来的各种语法关系
2、谱系分类按语言的共同来源进行分类
3、描写语言学对具体语言进行断代描写的语言学
4、音素音节中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5、单纯词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
四、试以国际音标标出下列各词的读音10%
1、属性
2、简化
3、荟萃
4、致使
5、头疼
五、用义素分析法分析下列各组词9% 忠实[+忠诚+可靠]
1、{
忠贞[+忠诚+坚定不移] 眺望[+用眼+往一定方向+向远处]
2、{
鸟瞰[+用眼+往一定方向+向下] 忘记 [+停止+知道]
3、{
记住[-停止+知道]
六、简答题21%
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人类先天就有的一种机制,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分清语言能力和语言的获得。人类的语言能力指人类特有的抽象思维的能力和
灵活的发音能力,这是先天具备的,与生俱来的。而语言的获得是后天的。离开社会就不可能学会语言。
(4分)乔姆斯基的说法仅仅指语言能力。(2分)
2、元音和辅音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A、功能上。元音能自成音节,辅音通常不能。(2分)B、物理上。在共鸣腔内是否受阻;肌肉是否均
衡紧张;气流缓急;有无噪音;声音响度。(5分)
3、说明汉藏语系的主要特点。
A、有声调(2分)B、单音节词根占多数(单音节语素)(2分)C、词序和虚词是重要的语
法手段(2分)D、量词丰富(2分)
七、论述题15%
1、试论述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相同点:(7分)
1、都是交际工具
2、没有阶级性
不同点:(8分)
1、语言历史长,文字历史短。
2、语言第一性,文字第二性。
3、语言应用范围广,文字窄。
7.语言学概论 篇七
关键词:语言学概论,考核模式,改革
“语言学概论”(简称“语概”)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但长期以来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 :一方面,语概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在学科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学生普遍反映该门课程“难学无用”,不仅抽象枯燥,而且理论化、不实用。本文主要从语概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角度,探讨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探索实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考试方式的可行性和具体实施措施,以考试改革促进语概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语概课程考试现状
语概课程的考核方式一直沿用传统的期末闭卷笔试模式。传统闭卷考试评价角度单一,单凭一张试卷,无法使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成绩中有效反映出来[1]。这种考核方式往往会误导学生机械背诵、生硬记忆 ;考核的重点是期末终结性考核,往往只凭期末的一次作业或一次闭卷考试评定学生成绩,不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不对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参与状况、学习方法等给以评价,不仅导致考核结论不够客观全面,还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考核内容侧重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 ,重点考查语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重视语言实践能力的考核。
二、形成性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考核方式的探索
通过深入教学实践研究,并结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和语概课程自身的特点,我们探索形成了语概课程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具体操作如下 :
(一)语概课程形成性评价考核
形成性评价即学习过程的动态考核,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参与状况、学习方法等方面作出评价。“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帮助学生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自信,成为自主性学习者,无疑会对教学质量起到提高作用。”[2]在语概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进度和相关教学内容,合理、有序安排阶段性的能力小测试,主要包括 :文献检索与材料归纳能力测试、语言表达与语言教学能力测试和语言调查与语言研究能力测试等三个部分。具体实施细则如下 :
(二)语概课程终结性评价考核方式
终结性评价即期末统一考试。考试的内容一部分是老师和教材中讲授过的语言学原理 , 一部分是应用语言学原理分析具体的语言现象 ;考试的方式是继承传统课程闭卷考核方式。语概属于基础理论性学科,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记忆是必要的,课程考核仍需考察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我们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的闭卷考核的方式,应在命题上注意不再简单地单纯地考察学生的知识记忆,而应在侧重考察知识记忆基础上的理解记忆,重点在试卷命题质量上下工夫[3]。
(三)考核方案的公布及考核成绩构成
考核方案制定完成后可装订成册在学期开始之前发给学生,或者由任课教师在开始上课之前通告学生,学生在认真阅读或细细体会的基础上能够明确本学期对该课程的初步认识,为学生预习或准备各项考核作出明确的导向,使学生主动去探索学习内容而不再盲目地跟在教师后面获取知识。学生成绩总体评价 =50% 形成性评价(10% 文献检索与材料归纳能力 +20% 语言表达与语言教学能力 +15% 语言调查与语言研究能力 +5% 考勤与表现)+50% 终结性评价(即期末统一考试)。
(四)与本考试改革配套的教学改革
实行分版块教学。根据教材内部的系统性,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版块进行教学 :一是语言的本质和功能,包括导言、第一章语言的社会功能和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 ;二是语言的结构要素,包括第三章语音、第四章语法和第五章词义 ;三是语言的发展,包括第七章语言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第八章语言的接触和第九章语言系统的发展。分版块教学的目的是便于进行形成性评价考核。分版块教学方便在每个版块教学过程中进行相应的阶段性能力测试,可以更系统全面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做出评价。
三、结语
8.语言学概论 篇八
关键词:民族地区 高师院校 语言学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语言学概论”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对提高学生的语言学理论、语言学知识水平,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语言学方面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该课程涉及到不同语系的语言,知识面较广,知识点较多,如语音学、音系学、词汇学、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文字学等等;另一方面,由于本课程是一门概括性、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比较抽象,一时难以理解。加上教师授课一般以口授为主,采用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份讲义讲到底”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教学缺少互动,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调动,总是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昏昏欲睡,学生学习起来枯燥乏味,甚至产生厌倦情绪。针对此种情况,笔者根据多年的“语言学概论”教学实践,在借鉴前人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民族地区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基础较差、少数民族学生占一定比例的现状和教学实际,就“语言学概论”教学方法谈几点看法。
一、运用系统性和连贯性教学,把教材内容化难为易
“语言学概论”虽然是对不同语系语言的高度概括,理论性很强、知识面较广、内容较多,但其内部也有很强的系统性。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把理论性强、内容繁多的教材内容分为不同的模块。以我们目前所使用的《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著,王洪君、李娟修订,2010)为例,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可以分为4个模块:第一块是语言的本质和功能,包括导言,第一章语言的功能和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本模块是基础,但比较抽象。第二块是语言的结构,包括第三章语音和音系,第四章语法和第五章语义、语用。本模块是在现代汉语的基础上,由汉语拓展到其他语言,由语音、语法拓展到语义、语用,共时层面的知识较多。第三块是语言的发展、演变,包括第七章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第八章语言的接触和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本模块主要考察语言在遗传的过程中,不仅保留了某些共同的特点,还会产生变异,历时层面的知识也比较多。第四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文字,包括已消失的中国古文字和少数民族文字,本模块主要考察作为符号的符号——文字的发展演变情况。不仅每一个模块内部具有系统性、层次性,不同模块之间也具有相关性、连贯性。针对不同的模块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教学重点就可以很好地突出,教学难点较容易把握。语言学课程的内容对学生而言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就语音和音系一章来说,知识点多、难度大、基础性强。因为本章内容既与现代汉语“语音”一章有一些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在教学中,我们既要注意本章内容与现代汉语“语音”一章的联系,又要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可以结合汉语普通话,从学生最熟悉的言语交际开始,采用传统的也是同学们比较容易理解的“肌肉紧张说”以现场表演的方式给音节下定义,由音节进一步扩展到音步;根据音节的声母、韵母、声调三个组成部分,学习声母与辅音、韵母与元音的关系,理解韵母的结构:介音+主要元音+韵尾;通过介音,并结合古代汉语的有关知识,理解“四呼”的概念,了解开音节和闭音节、舒声韵和促声韵等有关概念,掌握音节结构中主要元音的作用,熟悉普通话的辅音韵尾和元音韵尾;通过声母和韵母的组合关系,掌握普通话的声韵配合规律;通过普通话声母表和舌面元音舌位图,掌握语音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和发音特点,进而理解语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由语音的自然属性引出音素的概念,把握语音的4个要素:音质、音高、音强、音长,理解元音音素和辅音音素的区别,了解造成不同音素形成的3个方面的原因:发音体、发音方法和共鸣器形状.同时,由音素引出国际音标,由社会属性引出音位的概念;由音位引出音位的区别性特征、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音位的自由变体和条件变体,理解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的区别及作用;结合学生实际理解常见的几种语流音变现象,并由汉语普通话引发到少数民族语言及方言。整个语音学知识结构经过这样的重新整合,就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教师授课也具备实践性、可操作性,学生理解比较轻松,就会对语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语言学概论”也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二、运用引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采取的是讲授法,教师单方面、有的甚至是照本宣科式的、填鸭式的讲授,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积极性无法调动,使得学生感觉语言学抽象、枯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灵活掌控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设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语言的组合规则时,汉语一般是“我买书”而不能说成“书买我”或者“书我买”,从语义角度来说,汉语的句子一般是施事者对受事者发生行为动作。但是有的学生就提出他们的语言可以说“书我买”或者“我书买”,这就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观察、思考。因为在整个汉藏语系语言里,汉语、壮侗语族语言、苗瑶语族语言都是“SVO型”语言,其基本语序是“主语+动词+宾语”,而藏缅语族语言除白语、土家语以外,都是“SOV型”语言,其基本语序“主语+宾语+动词”。汉语属于典型的分析型语言,其语序要求比较严格,而藏缅语族的绝大多数语言属于黏着型语言,其有很多的格范畴,可以通过格的形式确定哪一个是主语、哪一个是宾语,主语、宾语的位置要求不那么严格。由此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寻找少数民族语言或方言与汉语不同的特点,培养学生探究的热情。他们不仅找出主谓句的很多例子,还找出很多与汉语偏正结构、述宾结构不同的例子。通过这些例子,鼓励他们进行深入、全面地分析,从而写出具有一定深度的课程论文,并为撰写毕业论文打下基础。这样就会大大增进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就会进一步加深。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寓教于乐、乐中有得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有关语言学方面的热点问题,或引入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精彩范例。例如在讲授语言的发展演变时,首先让同学们回忆一下他们所看到的自己家族的家谱,通过家谱再来理解语言的谱系分类就比较容易。整个汉藏语系语言的人群最早由华夏、百越、苗蛮、氐羌等几个大的部落发展演变而来,不同的部落又分化出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族群再分化出不同的支系,其语言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分化,同时也会有接触和融合的现象,在语言接触过程中还会有层次的不同。因为有亲缘关系的语言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会有发生学的共性,同时在遗传中还会出现变异,就形成现在汉藏语系的几十种甚至上百种语言。在人们日常的生活、经济、文化交往中,因为语言的接触,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类型学共性,从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语言特点。通过具体的语言和言语社团,才能进一步考察语言的发生学共性和类型学共性,了解语言与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关系。经过讲解,同学们就能够开动脑筋,并在课后多方找寻资料,探究自己语言或方言与相邻语族或支系语言的不同类型的共性特点和差异,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和探究兴趣。
三、运用点拨式教学,鼓励学生充分研讨
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语言现象、分析语言问题的时候,不仅要进行适当的指导,还要进行恰如其分地点拨。既不能听之、任之,对学生置之不管,使他们感觉有很大的难度;也不能点拨太过,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使他们学起来没有难度。“语言学概论”课程内容有很多需要学生动手分析的题型,例如“音节的结构分析、音位的归纳、词的结构分析、语素的辨别、义素分析、语义场分析、短语的结构分析、句法成分的语义分析、歧义句式的分析、句式变换分析、语义指向分析、直接成分分析、层次分析”等等。在练习中,教师主要教授学生分析的方法,指导他们进行实践,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如在音节结构分析中,告诉学生声母、介音、韵腹、韵尾所出现的位置,然后列举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通过普通话的音节结构类型“CV、CVV、CVVV、CVC、CVVC、V、VV、VVV、VC、VVC”等,让学生自己找出普通话音节中不同的构成成分,使其掌握音节结构的分析方法和分析规律,掌握普通话的音节结构特点。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分析,不仅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够培养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我们可以选取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后思考题,进行课堂讨论。讨论式教学,包括教师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两种类型的双向交流。尤其是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可以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还可以倾听别人的意见,彼此之间相互启迪、共同进步。“语言学概论”中的每一章都有值得同学们探讨的问题,例如在讲授音位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同一个音素在普通话、方言以及少数民族语言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的音素是否属于不同的音位还是属于同一个音位的不同变体,加深同学们对音素、音位概念的理解。在学生全面掌握了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这一对基本概念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在语音、词汇、语义和语法等语言的各个子系统中的表现。通过这样的讨论,不仅可以使教学内容的重点更为突出,教学难点也得到比较集中地解决,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拓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对学习和研讨语言学问题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触动学生直观思维
“语言学概论”的理论性、抽象性较强,比较难以理解,这就要求教师的授课语言一定要深入浅出、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为了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改变以往口耳相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平台,制作PPT课件、计算机网络课件等,使同学们由原来单一的听觉思维,转变到听觉思维与视觉思维并用,强化他们的认知能力。对于那些用纯文字无法表达的语言现象,如“发音器官图、舌面元音舌位图、语言的动态变化”等,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声像教学,利用国际音标发音软件教授学生国际音标的发音,利用praat语音分析软件教授学生分析自己的发音特点并与普通话对照,还可以展示一些少数民族文字图片,等等,这些都可以起到黑板、粉笔、挂图等传统教学工具不易起到的作用。同时把一些重点、难点的内容进行细化,把一些比较抽象的理论通过现实的例子具体化,使同学们通过具体的例子就能够轻松地理解教材内容,课堂气氛就不会沉闷、枯燥。但是,在运用多媒体、运用PPT课件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切忌把教学大纲或者把要讲的内容全部搬到幻灯片上,其结果只不过是让学生由原来的“听觉疲劳”转变成了“视觉疲劳”,一节课下来,学生只会抄笔记,课堂气氛会变得更加沉闷。为了更好地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不仅要准备丰富的视频和课件内容,还可以建立语言学网站、公布自己的博客、建立语言学学习QQ群等,把自己的一些科研文章或看到的一些与本课程有关的文章提供给学生研读。同学们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完全突破了过去学习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这样,同学们的学习范围就不断扩大,由原来的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学习,由被动接受延伸到主动探求,其学习语言学的积极性就会更加高涨,其探求知识的欲望就会更加强烈。
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要加大实践教学的内容,培养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能力。鼓励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演讲、辩论、语言调查等多种形式,将课堂教学内容充分消化、理解,并有更深的认识。鼓励学生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开阔其学术视野;定期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和作家来校讲学,介绍课程国内外发展的前沿,答疑解惑,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进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可以组织学生对学校周边的商店店名、理发店店名、街道名称、楼盘名称、广告用语、电视媒体用语、校园流行语、网络流行语等,特别是对学校教学楼、道路的名称等进行仔细观察,分析其语言特点,探讨语言现象背后的社会及文化因素。鼓励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方言、少数民族语言、新词术语、社会用字规范问题进行搜集、调查,对自己本民族的语言使用现状及其特点进行分析,写出不同形式的调查报告。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理论知识向语言能力的转化,培养他们对语言学的兴趣,培养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以后从事相关的语言研究或语文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锻炼其智力并激发其创新意识。要想让学生真正学在其中、乐在其中,需要不断提高“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提高学生语言素质和语言能力的教学目标,我们必须在教学实践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新颖实用的教学手段,不断调整教学模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上好每一节课,提高自己的讲课水平,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言学理论的兴趣,培养他们运用语言学知识分析具体语言现象的能力。
(本文为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重点项目“民族地区高校语言学教学内容改革”、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改重点项目“适应民族地区实际的语言学教学改革”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藏语系语言存在范畴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杜道流.“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淮北煤
炭师范学院学报,2004,(5).
[2]郜峰.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原则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6,
(8).
[3]刘云.“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咸宁学院学报,
2010,(2).
[4]刘丽丽.“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教学创新尝试
[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7).
[5]罗耀华,柳春燕.“语言学概论”课程创新教学尝试[J].高等函
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6]聂志平.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问题探讨——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
[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7]彭泽润.素质教育和“语言学概论”的学科建设[J].语文建设,
1999,(2).
[8]商艳霞.提高“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效果的对策[J].郑州航空
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9]申小龙.高校“语言学概论”课程理论框架的变革[J].汉字文
化,2004,(8).
[10]申小龙.谈“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5,
(1).
[11]王红梅.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刍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
(5).
[12]吴锋文.“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反思[J].语文知识,
2013,(2).
[13]谢奇勇.关于“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几个问题的讨论[J].
中国大学教学,2010,(1).
[14]许晋,李树新.高等院校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探析[J].内蒙古
师范大学学报,2009,(5).
[15]叶川.《语言学概论》课程教改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
教育版),2011,(3).
[16]余成林.民族地区高师院校语言学概论教学的几点思考[J].黔
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3).
[17]曾毅平.“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的若干问题[J].语言教学与
研究,2001,(1).
[18]张先亮.关于“语言学概论”内容与方法的再思考[J].中国大
学教学,2010,(2).
[19]赵贤德.“语言学概论”的课程建设与创新研究[J].语文知识,
2009,(4).
【语言学概论】推荐阅读:
语言学概论试卷07-02
语言学概论试题707-07
英语语言学概论试题08-12
语言学概论作业习题08-19
语言学概论期中试题10-21
《语言学概论》课件、教案、讲义06-10
语言学概论第六章文字09-19
2023年10月自考试题:语言学概论07-05
10月全国自考《语言学概论:00541》试题和答案10-06
全国自考语言学概论各年试题参考答案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