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2024-07-10

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精选9篇)

1.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篇一

论我国图书馆联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文章介绍了图书馆联盟的基本概念和建设图书馆联盟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当前我国图书馆联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最后展望了我国图书馆联盟的.发展前景.

作 者:何凡  作者单位:重庆科技学院,图书馆,重庆,401331 刊 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CONOMY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G250 关键词:图书馆   图书馆联盟   图书馆合作   资源共享  

2.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篇二

1.1 高校图书馆的建设缺乏正确的理解

有些高校图书馆建设简单地等同于精神文明建设。很多高校图书馆领导没有把自己在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处于的角色和应承担的责任认清, 更没有认清自己是图书馆文化的倡导者和图书馆文化的执行者。

1.2 高校图书馆书藏量少, 质量不高

高校图书馆书藏量是评价高校图书馆建馆条件, 建设图书馆水平的重要参考, 是考察图书馆是否能在教学、科学研究、学生查阅资料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高校办学模式、层次、方向、历史以及购书的经费等受局限。当前很多高校图书馆中的藏书情况并不乐观。一般高校图书馆的藏书量都在35万册左右, 特别是大专院校一般是从中等专业学校升级或几所中专学校合并成的, 使图书馆藏书量很少, 学科范围窄, 藏书质量也很低, 体现不出图书馆的科学应有的价值观。

1.3 高校图书馆建设缺乏系统性

当今高校大部分图书馆都没有成立专门的建设委员会, 文化体系及内容不系统, 资料缺乏, 在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战略和组织结构中, 在图书管的作用以及定位还不够明确。缺乏图书馆建设的目标和长远的发展规划。文化建设着眼点在于图书馆内部管理, 忽视了内外变化环境, 以高校为中心的图书管理和建设。

1.4 高校图书馆建设表面现象严重

很多高校图书馆建设文化的时候, 只是注重一些物质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 (例:图书馆标识, 还有外观形象, 工作人员的统一着装, 制度等。) 却不注重精神文化建设, 只是热衷于搞娱乐活动, 从而忽视图书馆的文化精神, 价值观的培养。

1.5 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少, 服务层次不高

高校虽然在不断地迅速发展, 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数量却很少, 很难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高校图书馆的读者需求已经把仅有的几位图书馆工作人员忙的团团转, 只能维持的正常的开放。所以造成许多高校图书馆开放时间短, 乱架无人整理的场面。同时各方面资源的欠缺导致管理层次很难提高。即使是最低层次的借还管理也存在者很多问题。

2. 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对策

2.1 把提炼、宣传高校图书馆价值观作为图书馆建设的始发点

高校图书馆的价值是图书馆的价值准则, 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对图书馆的发展意义的认识评价。它是图书馆的文化建设的核心。制约与支配着图书馆的共同信念和行为规范。首先。图书馆领导以及工作人员在管理建设中结合图书馆发展的长远策略, 借鉴与吸收国内外图书馆的核心价值, 培养和提炼适合图书馆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其次, 要加强有效价值观的宣传力度;再次, 图书馆应通过提炼、宣传核心价值观, 使图书馆工作人员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使工作人员的价值观、个人目标逐渐趋同于图书馆整体的发展和最终目标, 从而加强图书馆的凝聚力, 更好的实现高校图书馆的健康发展。

2.2 以实用为主

实用为主是体现高校图书馆的各各方面, 无论是在图书馆内的机构设置, 还是文献资源建设等方面都必须满足高校图书馆的实际需要为主, 踏实做事, 不追求规模和形式, 尽量少花钱多做事。

2.3 要积极争取经费的投入, 改善图书馆藏书的结构

只有积极的争取图书馆的购买经费, 争取有关部门的帮助和支持, 拓宽经费来源, 加大宣传力度, 寻求社会各界资助, 合理有限使用经费, 采购优秀的图书藏馆, 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和教师的教学研究。高校图书馆的建设要改善图书馆藏书结构。需要剔旧的图书应从图书馆中彻底的清除。从而使图书馆的空间设备等资源优质化配置, 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2.4 把学习型文化作为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重点

加强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必须要真正的把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放在重要位置, 以对工作人员的价值关怀为目的, 很好的体现出工作人员对工作认真的态度。做到最大限度的调配工作人员对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开拓性和创造性。高校图书馆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措施使工作人员认识到终身学习的习惯, 在学习的过程中带动图书馆的各方面的进步, 塑造一个充满学习奋发进取的氛围。

2.5 提高图书馆内工作人员的素质

现今许多的高校图书馆内工作人员不论从数量上还是专业的结构上都存在多方面的问题。高校图书馆不能为工作人员个人素质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也不利于高校图书馆与工作人员的协调发展。为了保证服务质量, 高校图书馆需要引进高层次的工作人员, 更需要加强现在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和继续培训, 从全方面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 才能逐步建立一只适应事业发展的高校图书馆专业队伍。

摘要:当前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存在多方面问题, 诸如缺乏正确的理解, 书藏量少、质量不高, 建设缺乏系统性, 表面现象严重, 工作人员少、服务层次不高, 等。高校图书馆建设应提炼和宣传核心价值观, 加大图书馆制度建设, 营造图书馆的文化气氛, 以便更好地发挥和完善图书馆应有的职能和作用。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建设,价值观,藏书结构,学习型文化

参考文献

[1]王惠君, 荀昌荣.图书馆文化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4:8.

[2]杨学泉, 汤黎光.论图书馆文化的建设与发展[J]图书馆杂志, 2007, (1) :14-17.

[3]白君礼, 李金劳, 周东晓, 等.图书馆核心价值与图书馆文化[J].图书馆杂志, 2007, (12) :14-17.

[4]刘东勤.关于构筑学习型图书馆文化的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07, (1) :35-37.

[5]苏蓉晖.图书馆文化分为构建思路解析[J].图书馆, 2007, (5) :69-70, 80.

3.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篇三

图书馆文化建设对策一、图书馆文化的概念

图书馆文化是指特定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是指图书馆在其存在和发展过程中,有广大图书馆员和读者共同创造认同,并自觉效仿和奉行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

二、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未做全面规划

目前,高校图书馆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方案。图书馆文化建设方面所做的工作零碎散落,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2.馆员在图书馆工作没有自豪感

在众多人眼里看来,图书馆工作是非常舒适美好的工种。但是,真正置身于图书馆工作的馆员,他们认为自己在图书馆工作没有自豪感,舒适感,幸福感,他们反而在工作中有许多困惑。创造条件,让馆员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个人价值的体现。

3.馆员学习氛围不浓厚

部分馆员认为,学习是读者的事,与自己无关,他们很少有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每天面对读者,除了做好规定的工作外,能够自觉地、计划地、有目的的学习的人,少之又少,除非是学校要举办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学习,才偶尔拿一下书,等考试过后,学习又呈现静止状态。

4.图书馆文化建设对学校的教学和科研的作用认识不足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建设的三大支柱之一,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必须围绕着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科研而展开。但是图书馆对这方面尚认识不足,没有从教学科研出发,没有从读者服务出发,读者借书顺其自然,没有开展读者咨询、导读、推荐、宣传等工作和相应的图书馆文化活动。

三、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1.图书馆文化建设要整体规划

图书馆文化建设要根据图书馆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要求来研究制定文化建设的思路、目标和具体实施措施。如图书馆精神,图书馆文化理念,图书馆的愿景。使各个部门要在图书馆文化建设规划方案总体指导下确保各项文化建设任务的落实。图书馆办公室要按照年度制定的各项要求,充分发挥组织、指导、协调、督导的职能,加强各项文化建设任务的推进与落实,确保文化建设工作收到实效。

2.图书馆文化建设要制定制度规范馆员行为

各个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能范围,把相关制度和规范纳入绩效考核,从而引发馆员能够自觉遵守制度,规范自身行为。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严谨务实;对待读者,察言观色,头脑灵活,了解读者心理,投其所好;对借阅工作,专业知识丰富,技术精湛,操作熟练。

3.图书馆要优化文化环境开展文化活动

图书馆文化建设要体现人性化,坚持以人为本。首先做好图书馆内部环境文化和外部环境文化建设。

4.加强馆员培训提高素质

第一,图书馆文化理念的培训。提炼并宣传图书馆文化理念,让理念深入人心并身体力行。第二,专业技术培训。可以通过进修、短期学习、学术会议、脱产学习等形式。第三,服务培训。重点强化沟通技巧和服务态度。用微笑服务、爱心服务,改善馆员与读者的不协调关系,用甜言蜜语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加读者来馆借阅的信心。第四,文化意识培训。文化意识是馆员个性的基本特征,是一种信念,其主旨是培养馆员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馆员认同图书馆精神和服务理念,培养馆员的事业心、责任心、荣誉感和成就感。

5.为教学科研和读者服务

首先,保证开放时间和开放范围,为读者提供参考咨询,文献查询,网上书刊预约、借阅和续借,数据库检索等多项服务。既提高了文献利用率,又满足了读者的需求。其次,要转变服务手段和方式,深入研究文献信息资源、网络资源的收集、加工、存储、利用等各环节。积极走到师生、专家、读者中间,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提高文献采购质量,满足教学科研需求。最后,图书馆要牢记“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利用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为读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和咨询,以满足读者需求为最终目标。

四、结束语

高校图书馆自身文化建设,关系着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也关系着读者服务工作的好坏。因此,图书馆要着力打造图书馆文化建设,从内部制度制定,鼓励馆员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立足本职工作,心系读者服务,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和姿态,乐于奉献,使得图书馆文化建设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葛秀芹,张晓燕.论图书馆文化建设的规划方案[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03):12-14.

[2]韦文辉.图书馆绩效文化的构建[J].图书馆学研究,2005,(7):24-27+91.

4.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篇四

高校图书馆报刊阅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创新思考

作者:周翠芹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07期

[摘要]文章通过对高等学校图书馆报刊阅览工作几个重要环节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高校图书馆报刊工作人员在信息导航、资源建设、优质服务和科学管理等方面做好本职工作的新思路。

[关键词]院校图书馆 图书馆员 报刊管理 工作研究

[作者简介]周翠芹(1964-),女,河北迁安人,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馆学。(河北 唐山 063000)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1-0185-02

报刊资源是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种类繁多、信息容量大、出版周期短、时效性强、内容新颖等特点而深受读者喜爱。当前,报刊管理与服务随着社会进步正逐渐走向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作为新世纪的图书馆报刊工作人员,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求实,把图书馆的报刊管理工作向前推进。

一、高校图书馆报刊阅览工作的现状

(一)对读者信息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

早在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就提出信息素质一词,而在我国从1984年以后才逐渐引起重视。信息素质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诸多方面,是人们认识信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信息素质对人们充分利用图书馆吸收新知识,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能力,乃至促进人类全面综合素质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图书馆是一座储藏丰富的宝库,它要培养的是这座宝库的“淘宝人”,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对读者信息素质的培养还不够重视。

(二)报刊采访订购工作观念陈旧

信息资源是吸引读者的宝贵财富,也是高校图书馆存在的依据。如果读者无法在此找到急需的信息,或者得到的是陈旧失效的文献信息,其合理愿望得不到满足,作为图书馆工作人员就是失职的,也是与“读者第一”的服务宗旨背道而驰的。订购的报刊质量如何,是报刊阅览工作的关键环节。目前,有些高校图书馆在订购中偏重中文报刊、忽视外文报刊,偏重纸质文

献、忽视光盘型和网络型文献,并且采访工作不细致、不到位,没有形成与读者的有效沟通,订购的报刊质量无法保障。

(三)深层次多元化服务有待提高

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的报刊管理与阅览服务,仅停留在日常的登账、分类、给号、上架、装订上,虽然有些手工操作已被计算机替代,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浅层次服务状况,深层次的定题服务、个性服务、专题检索、咨询与导读服务,以及读者喜闻乐见的多种服务活动还没有蓬勃开展。

(四)阅览室设置和陈列布局墨守成规

报刊阅览部的阅览室设置和陈列布局,都应该为读者着想、为读者考虑,方便读者是搞好报刊阅览服务的第一步。但是,有的馆小到架位安置、桌椅摆放,大到业务区域划分、阅览室设置,数十年如一日,毫无新意。只要是便利读者,方便工作,我们又何必墨守成规呢?

(五)管理模式重藏轻用

过去,高校图书馆一直把文献的收集、储藏当做工作的重心,订购了多少种报刊,收藏了多少年的资料,破损了多少,丢失了多少,还剩多少库存,一直是工作中的重要数据。报刊是用来看的,“不求我有,但求为我所用”,这是应树立的一种新理念。工作人员常常因为怕丢怕坏而拒绝读者渴求的目光,最后报刊随着时间的推移发黄变旧,不是因为读者众多而显得宝贵,而是因为年代久远而显得“憔悴”。

二、对高校图书馆报刊阅览工作创新的思考

(一)报刊阅览室在对读者进行信息素质培养中,应发挥前沿阵地的作用,工作人员应成为信息利用的导航员

首先,对读者信息素质的培养应融合图书馆利用、信息学基础、国内外文献查找、计算机检索等多方面知识,工作人员要随时随地对读者进行基本的文献检索知识教育和方法传授,使他们掌握手工方法和计算机方法查找信息的实际操作技能。还要定期举办信息检索知识培训班及有关专题讲座。其次,要向读者介绍本馆报刊的订阅目录、分类、排架情况,介绍本馆最新期刊数据库及使用方法。再次,要定期对特色报刊进行宣传推荐,举办报刊评展。最后,要围绕社会热点、焦点信息及时编制专题索引,增强读者对新信息的敏感度,为读者搜集信息开辟捷径。

(二)加强报刊资源建设,工作人员应成为合格的采访员

首先,有些高校图书馆外文报刊订购量,随价格上涨而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不利于高校图书馆的发展,除应增加外文报刊资金投入外,用价格较低的外文电子期刊补充期刊馆藏不失为

一种好办法。其次,数字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应加大订购光盘型、网络型文献的投资力度,注重各种电子出版物、网络数据库建设,多方面、多渠道汇集数字化信息资源,还要注重学术论文、科技报告、会议论文等非正式出版物的收集。再次,订阅报刊不仅要听取工作人员的建议,还要广泛征求读者意见,准确把握不同品种报刊的特色,精确统计各类报刊的订阅比例,既不顾此失彼又能发挥馆藏特色,既节约成本又满足需要。图书馆每年订阅报刊都要根据学院专业设置、课程安排,以及学院的地方特色,印发大量读者推荐表、系部推荐表,广泛征求意见,并请工作人员座谈评刊,最后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合理订阅。最后,过去往往过多考虑报刊的连续性,而忽视科学调整增删报刊品种。一方面,新的报刊品种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受市场经济和金钱至上影响,有些报刊的质量明显下降,不再受读者青睐。既然读者不喜欢,订阅收藏就无任何意义,应订阅新的报刊品种,使读者耳目一新。

(三)报刊阅览服务不断向便捷化、个性化、深层化、多元化发展,工作人员应成为优质的服务员

首先,提供快速、高质、标准、规范的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永恒不变的追求。时间就是金钱,节约读者的时间就是高效率工作的体现。过去,读者进馆阅览要办阅览证,用证换代书板,用代书板换书,还书时再把这套程序倒过来,很浪费时间。现在实行全馆“一卡通”,读者直接划卡进入,缩短等待时间,手续简便,很受读者欢迎。其次,个性化服务逐渐成为图书馆追求的新理念。读者是分层次的,年龄上分老、中、青,知识结构上分为普通型、学者型和研究型。对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服务,对不同的需求给予不同的满足,应视每位读者都为上帝,让读者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尊重与张扬。最后,发挥馆内优势,开展深层次服务,深入开发文献资源。以高等学校图书馆为例,首先应与院系部重点学科及重点科研项目取得联系,了解他们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并要建立信息档案,围绕主题搜集国内外相关信息,及时掌握有关科研动态与发展方向。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整理,尽快做出专题索引,还要对一系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整理和综述,及时向科研人员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信息跟踪服务。

(四)阅览区域依需要合理布局,工作人员应成为出色的规划员

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依旧按照老传统,在报刊阅览部下设阅报室、现刊室、过刊室、电子文献室、资料室等,各成体系,分室管理。读者有时为了寻找信息进出各室甚至楼上楼下奔波。这种布局显然不利于读者快速、准确、方便地获取信息。可以尝试把“条”状管理变成“块”状管理,把同类的现刊、过刊、电子期刊汇集一室,按类分室摆放。这样既可避免因阅览面积狭小而给读者查找造成的麻烦,又可分流读者,而且报刊信息连续完整,系统流畅,读者查找方便有序,简单快捷。

(五)改变重藏轻用思想,实行全面开架、自主阅览,工作人员应成为称职的管理员首先,“藏”与“用”一直是管理中的焦点,特别是过刊的开放。要提高过刊的利用率,使其由半封闭走向全面开放,读者自由阅览,也可以尝试过刊的灵活外借。其次,应尽量延长报刊室的开馆时间,节假日也应保证一定的开放时间。再次,要打破“小而全”的观念,应根据本校

专业设置和本馆实际,搞好特色馆藏。最后,加强馆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报刊管理工作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每个环节都直接影响着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水平。

三、高校图书馆阅览工作创新的对策和措施

高校图书馆要不断创新,在创新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创新中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一)提供形式多样的网络信息服务

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可以为用户提供以下服务:(1)为信息用户提供各种帮助信息。例如,可在本馆主页上设置帮助性信息,指导网络用户更加有效地开发与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还可为到检索室的读者提供现场指导,帮助他们选择正确的信息获取途径。(2)为读者编制导航系统。即把常用数据库的地址或相关资源预先汇集起来,帮助用户从尽可能“广”的空间和尽可能“短”的时间范围内获取尽可能“多”的有价值的信息。(3)参与到科研课题中去。即主动跟踪课题的需要,定期把某一领域的资料抓取下来,做成索引,方便读者查询,使专业人员可以不断获得该领域的前沿研究动态和最新进展资料,直到课题结束为止。(4)开展参考咨询电子化服务。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参考咨询不应局限在口头的、书面的服务方式上,还应增加电子邮件、电子论坛等新的参考咨询服务方式。(5)依托已建立的一些国内外网上协作关系,提供用户自身无法获取的、有价值的网络信息数据查询服务。(6)提供网上科技查新等项目,为科研管理部门进行科研立项参考。

(二)重视培训工作,加大宣传力度

高校图书馆开展网络信息服务、宣传和培训工作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通过板报、校内刊物以及校园网等途径,广泛宣传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势,介绍上网的一些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推荐优秀的网络搜索引擎。开办网上信息检索培训班,讲授各种网络信息检索的技术与技巧,如可以开展如何利用Yahoo进行信息检索,结合文献检索课程,让学生了解网络信息资源的价值、特点和开发与利用方法,还可以召开座谈会、研讨会,组织一些网友,交流网上漫游的心得和经验等。

(三)理顺管理体制,拓展馆际合作的广度、深度

有关主管部门应加大力度,完善馆际合作开发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工作,把各成员馆组织起来,打破各馆自我封闭、各自为政的旧模式,根据横向联合、互惠互利的原则,制定有关章程、协议以及收费标准,形成一个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各成员馆应根据上级部门所制定的章程、协议,丰富本馆主页的信息资源,结合本校或本地区实际,建设特色数据库。

(四)坚持引进人才和在职培训并重

要改变以往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人事制度改革中冗余人员安置场所的错误做法,对于新调入人员,要择优录用,尽量引进图书馆学、信息科学理论基础扎实、运用计算机能力强、服务思想牢固的人才。对于本馆原有人员,应采取业务指导,组织进修培训,鼓励利用节假日参加培训班等方法,逐步改变他们对计算机系统、互联网工程等先进装备“敬而远之”的态度,提高全体工作人员应用计算机系统、网络技术的能力和素质。

[参考文献]

5.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篇五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相对落后的国家。在我国,要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缺失了农村现代化建设这一部分,是不可想象的。为此,党的***中全会提出了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全国上下迅速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

**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即**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指出:“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的贡献”。这是站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拉动内需、实现经济转型、促进社会稳定等宏观经济社会高度,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做了最新的注解和诠释。可见,关心解决“三农”问题,加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那么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进度和效果如何?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哪些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如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决策部门制定更加具体、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带着以上相关问题,我们到农村、农户、田间、地头,以填写调查问卷和随机抽查的方式进行了调研和思考。

一、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度低,认同感缺乏、参与感不强

调查结果显示,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了解途径,主要来之于广播、电视以及亲朋好友的聊天耳闻。对具体内容,目标、要求,七成以上表示“有点了解”和“不了解”,表示“很了解”的村民寥寥无几;所谓“有点了解”,也仅限于新农村建设可以解决农民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经济问题,没有参与村务公开、民主议事和安居乐业等更高层次的意识和要求。六成以上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认识不清,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行为,完全依靠政府的力量,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宣传工作做得不够,虽然中央、省、市各级媒体对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较大,但部分乡、村级部分党员、干部认识还没有真正到位。在实际工作中就难免造成基层宣传“弱音”甚至是“失声”,再加上新农村建设具体操作中相应的建设标准、目标不明确,作风漂浮、工作措施不到位,甚至是搞一些“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使村民不能以主人翁的姿态认同和参与其中,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缺位”,在一定程度上势必影响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进程。这是制约新农村建设开展的一个基础性的问题。

(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选择、产业规划针对性差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普遍性,适用于我国所有农村。但在具体实践中,千差万别、情况各异、发达程度不同的各个村庄,在新农村建设的不同阶段、过程中,需要各地区结合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需要选择的具体目标、产业规划、发展重点和方向以及侧重面,应该有所差异、各具特点,实事求是、科学规划,针对性做到一地一策,一村一策。这才是按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办事。

可悲的是,问卷调查显示,在我们列出的“规划不到位”、“产业不突出”、“村级组织及村干部没有发挥引领作用”、“各项措施不到位”等新农村建设主要问题的多个选项中,选前两者“规划不到位”、“产业不突出”的人占到了六成以上。

实地调查的情况也的确如此。我们调查的村,人口多、土地多,集体产业和乡镇企业欠发达,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土地及劳动力是该村的最大资源。发挥近郊优势,大力发展精品农业、规模化农业,积极组织剩余劳动力的劳务输出,应该是其新农村建设发展生产产业规划的首要考虑的、科学的目标选择,事实上是村里没有规划,农民一头雾水。

由于新农村建设中缺乏科学规划,或建设目标选择、产业规划,采取简单的“一刀切”、简单“重复模仿”,缺乏差异性,不能做到把新农村建设的普遍性要求与当地实际的特殊性要求相结合,导致新农村建设走弯路、步子慢、效果差、影响消极的问题,在一段时期、一定的范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三)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偏少

毋庸置疑,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关乎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实现大变革的系统工程,需要巨大的社会资源投入,主战场在农村,主体是农民,理论上讲,主要力量还要依靠农村和农民自己。但实际情况是,除东部部分发达省份和少数发达地区农村农民收入水平较高外,我国大部分农村农民仍然处于自然农业经济状态,农村及农业经济总体上还是粗放型生产,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导致整体收入偏低。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作为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侯马近郊上马村农民,户均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占比44%,户均年收入3—5万元的占比40%,户均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占比16%,除去日益高涨的再生产投入,80%以上农户没有多少积蓄可用于新农村建设。一般农民终生积蓄只够勉强用于必须的盖新房和>婚丧嫁娶,因病致贫、因灾致贫的现象较为普遍。

与此相对应的是,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大量投入。

1、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农业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乡村水、电、道路、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需要大量投入。

2、建立改善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相关的包括教育事业、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障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大量投入。

3、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形成现代流通方式下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解决农村商品市场总量不足,分布不尽合理,打击假冒伪劣,实现工业反哺农业,消除城乡“二元差别”,需要大量投入。

政府现行的取消农业税,对种粮进行补贴,逐步加大对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但与我国现阶段国家经济总量的增长相比,与目前日益高涨的物价特别是涉农物资价格的高涨相比,与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对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做出的历史贡献相比,与消除城乡差别、户籍差别、共享国民待遇、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偏少,远远不够,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核心性问题。

如此巨大的需求反差条件下,单靠农村和农民自己的财力建设新农村,实现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的目标无异于痴人说梦。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要通过公共财政补贴,帮助农村和农民,需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多方面增加对农村的投入,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方面。

(四)新农村建设的组织监督乏力

如前所述,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社会资源投入多、涉及面广、声势浩大、政治性强的国家战略性系统工程,主战场在交通、信息比较闭塞的农村,主体是占有社会资源较少、文化层次较低、参政议政能力较弱、处于社会弱势群体地位的农民。这就客观上决定了对新农村建设工作,在组织领导、制度保证、纪律监督等方面要有别并强化于其他一般工作。也就是说,新农村建设工作要始终坚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强力领导之下,既需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由一只政治过硬、作风扎实、对农村农民充满感情的干部队伍为落实骨干,更需要有完善的组织工作制度作保障,充分接受村民的监督,在充分具备上述条件下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把这件事情办好。

但从调查结果看,我们在这方面又没得满分。一是部分干部特别是县乡干部,缺乏公仆意识,官僚主义,作风漂浮,说得多做得少,工作措施不到位,或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伤害农民感情;二是基层组织建设薄弱,村级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甚至是陷于瘫痪,造成新农村建设组织体系在最不该断的地方“缺失”、“断档”;三是一些公权力部门和利益集团,处于局部或小集团利益的需要,把支农惠农、建设新农村项目当作“权力寻租”的工具和“揩油发财”的机会,钻法律空子,“暗箱操作”,挪用、套用资源,严重侵犯农民利益,甚至滋生腐败现象,使农民对国家惠农政策和政府公信力产生怀疑,影响干群关系,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这些,充分表明了在部分地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组织工作薄弱,制度建设乏力,监督工作缺失,使之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制度性问题。

二、对存在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面对目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结合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我们认为新农村建设当务之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组织管理工作

首先,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新农村建设干部队伍。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涉农干部队伍和人力资源的统筹管理,把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政治过硬,作风扎实,业务能力强,能为农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骨干力量充实到新农村建设干部队伍中来,通过扎实有效地工作,取信于民,增强政府公信力,增加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同感。

其次,要做实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发动工作。要坚持宣传工作“重在乡村、精神入户”的原则,采取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进行长期的宣传引导,要做到电视有影像、广播有声音、墙头有标语、农户有材料、农民又抓手,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目标、中期规划、短期要办的实事对群众公开、公示,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在全社会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努力提高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度,使农民以主人翁的态度看待和参与新农村建设,充分调动起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要科学做好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要在深入农村实际,结合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找准和选好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制定和做出既符合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又体现当地此时人文经济特色,分阶段的发展目标和产业规划,努力确保“一村一策”、“一地一法”,以县、乡、村三级政府为基础,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从我们实地调查情况看,这方面工作空间很大,是大有可为的。比如,结合上马村人多地多、毗邻市区的优势,就发展生产而言,产业规划应以发展规模农业、精品农业、有计划组织劳务输出为主要内容;大部分农民有多年种植蔬菜西瓜的经验,水利设施较为完备,产业规划应以瓜果蔬菜种植、发展精品农业为主;单家营村大部分村民,历史上有制造技改车、搞简易机械加工的传统,有组织农民发展机械加工业的优势。只要我们扑下身子,扎实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新农村建设的长远规划、产业规划,就操作性强,切实可行,就容易找准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四,要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制度建设工作。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立项、资金使用、成果验收、事前审查、事中事后监督等工作,要建立针对性的、公开透明的工作制度和严格的监督检查机制,确保实施“阳光作业”、建设“阳光工程”。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政府主导、农民参与、村民自治、民主管理的作用,建立健全监督保证体系,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二)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打造农村新经济、培养造就新农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根本是发展农村经济,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难点是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始终把打造农村新经济、培养造就新农民、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手段,跳出就农业发展农、就农村致富农民的思维定势,通过工业拉动、城镇带动、招商推动、民营激活、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式,促进农村劳动力农村产业的有序快速转移。要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促进就业为目标,实施失地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在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种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开拓农村市场,发展多种经济形式。要着眼于壮大办事处和村级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

(三)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争取更多的项目、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以农田水利、人畜安全饮水、水库除险加固、乡村道路、农村教育、卫生、通讯、网络、生态能源建设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向纵深发展,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生态文化,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要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围绕中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20字”方针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各级政府要重视和充实新农村建设的村级领导组织,管好农村“两委”、选好农民致富带头人,加大工作指导和政策支持力度。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期盼什么,需要什么,他们最有发言权,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搞形式主义。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部门积极配合、村干部群众主动参与”的领导机制,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二)一是村庄规划不够全面科学,不能有效发挥引领指导作用。有些镇村没有把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对规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规划编制不全面、不科学。一是重中长期规划,轻短期规划和计划。虽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但新农村分阶段建设的规划还不够明晰具体,对村容村貌建设要达到什么要求、生产发展要达到什么程度、生活宽裕要达到什么水平等,都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二是重局部规划,轻整体规划。有的镇只重视某个村某个点的规划,而对全村甚至全镇新农村规划缺少通盘考虑。同时,有的村规划起点低、水平低、层次低,质量不高,缺乏科学性、指导性。据调查,有的村规划生搬硬套其他村,不能体现自身特色;有的村规划与全县及所在镇的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土地使用规划等不相衔接,存在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的隐患;有的村即使有了规划,但由于镇领导的更换和干预,随意变动,不严格执行规划,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还有不少村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没有考虑,存在“跟着感觉走”的情况,不利于面上实施,导致不少村居只见新楼房、不见新村庄。

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简单化”。重硬件、轻软件,重规划、轻执行,重建设、轻管理,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二是“片面化”。以偏概全,只注重形式,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少数基层干部过度热衷于新村庄建设,乐于村庄建设的外观,过分强调村容村貌的整洁,甚至把建了几栋楼房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典型,以村庄楼房多寡来衡量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严重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在公共服务、精神风貌、科技教育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忽略了生产发展、乡风文明建设对事关农村长远发展,如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等问题,缺乏足够重视,措施乏力。要素制约突出,影响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和试点工作开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困难;

第一,农业生产水平比较落后。传统的产业生产还没改变,从产业化的要求看,在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上差距很大,生产力水平处于低层次,效益比较差。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比较低,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多,但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收缓慢,长期增收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制约了农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投入。

第二,农村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从总体上看,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缺乏统一规划,造成农民住房无序拆建,进村入院入户道路也没有得到硬化,农民畜禽圈舍乱搭乱建,禽畜散养,垃圾乱倒,污水横流等现象普遍存在,给人一种脏、乱、差的现象,出现“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等问题。

第三,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由于历史原因,农民文化程度比较低,思想保守,开放度不够,特别是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动力都在外地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社会主义新农村重担。另外,农民“等”、“靠”、“盼”思想严重。

第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由于投入的缺乏,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村级无集体经济,更没有能力投入和运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主要靠上级财政投入。

第五,随着农村的不断发展,各项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但土地、资金等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地配置,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和建议: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明确目标定位。科学规划是合理推进新农村重要保证,新农村建设规划要遵守自然规律、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广泛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农村的产业基础、农民生产、生活习惯等具体情况,规划好本地的发展规模和发展目标,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新农村的目标,要把新农村建设成: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居住环境卫生民主政治进步、人际关系和谐、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农村。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首要的是加快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其次,培养新型产业农民和务工农民,大力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有针对性地举办相关技术培训。

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必须用新农村建设来统领“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工作,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范围,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市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三)个人认为现今的农村政策即建设新农村的政策有两个漏洞。

新农村政策是一种将农村和城市分割开来然后谈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我们是站在城市的立场上来谈的新农村建设的。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的问题日益凸显。因为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之下,单单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村发展政策已经无法满足农村人民的生存要求。生存问题已经开始逼迫农民,而国家此时并没有为农民找到出路。在次种情况下,大家可以看出民工潮正是农民自发选择的道路。民工潮的崛起及其扩大,表明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村政策的破产!然而民工潮的扩大引发的很多社会问题。最明显最集中的并不是农村的萧条问题,而是城市的出现的承载漏洞。城市虽然比农村要发达,但是资源也是有限的,新移民的涌入,在各种资源上譬如住房工作岗位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教育等上同城市市民展开竞争。久而久之,城市势必难以承受。现在我们国家的农村已经崩溃了,而城市正在面临极其的考验。那怎么办呢?到底是想方设法来容纳这些移民,还是将这些移民送回农村?国家采取了第二种策略。这种策略是,最高限度地开发农村资源,然后在农村不足的地方城市给农村以补充。用这种方法来提高农村对农民的容纳能力。这就是新农村建设的实质。

然而很明显这种政策目标有漏洞。

一来农村能不能容纳八亿的农民?我个人认为是不能的。你能使农村的住房条件卫生条件改善,但这不是根本的问题,根本的问题是农村有没有那么多的就业岗位不仅能满足八亿人的生存和发展?不能,根本不可能。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也是一个城市化的过程,也就是说你必须满足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成为正式的城市居民。如果把主要的方向放在新农村的建设上,就算你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建成了新农村,就业以及发展的问题解决不了,农民还是要自发的想城市进军。到时候不仅要继续面临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城市问题,而且农村的那些设施也会成为一种浪费!

二来,就算农村的问题通过新农村建设的途径解决了,然而农村的发展模式是远远滞后于城市的发展,现在我们从某种程度上阻滞了城市与农村在经济发展方面的联系,当将来有一天城市再次比农村高度发达的时候,现在的新农村又会变成落后的旧农村。生活成本的提高,农村再次无法满足农民的生存„„现在的问题将在未来的某天重演!国家的发展不是要权宜之计,而是长远的发展战略。就是需要我们正面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全心全意地实现移民的城市化。当前的问题是怎样将农村移民容纳而不是将他们送回农村。而我至今没有看到国家在这方面的有关的政策出台。

6.保障房建设存在的问题 篇六

按照《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及住建部等部门的有关政策及规章,各地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保障性住房政策。

但经调查,全国大部分地区所出台的住房保障政策是以行政管理部门规章形式出台,而不是以政府文件或地方性法规形式出台,而且国家也尚未出台住房保障法,导致对社会及政府相关部门缺乏约束力、强制力和执行力,对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缺乏有效的`法律支撑点。

各地保障性住房体系在工作机制、工作体制运转模式上良莠不齐。

大部分地方政府住房保障的机构为临时、非政府管理部门,尤其是基层实施部门,存在机构不健全,人员、经费不足等问题。

二、住房保障资金得不到有效保障

按照《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各地最少应按上年土地出让金净收益的10%,以及公积金增值收益(扣除贷款风险准备金及管理费)计提住房保障资金,并进行专户管理。

但从全国各地审计情况来看,个别城市因地方财政资金困难等原因没有按规定足额提取,致使住房保障资金得不到有效保障。

三、保障性住房选址困难

多份文件均对优先供应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有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个别地方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供应上执行政策的偏差很大,用于商业开发的建设用地地段、市政及生活服务设施均有较大的竞争优势,而用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用地鉴于价格问题,选址大多偏僻,交通、学校、医疗等市政、生活服务设施不齐全,导致一部分低收入居民好地段的房子买不起,偏僻的保障性住房不敢买的窘境。

四、退出机制缺乏法律方面的支持

对享受保障性住房的家庭,在日后不具备享受保障性住房条件时如何退出保障性住房,缺乏法律方面具体规定,导致全国普遍存在退出难的问题。

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切实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仅依靠政府的行政能力和行政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加快《住房保障法》的立法进程,完善立法程序的及时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极其重要。

建议如下:

(一)要尽快立法明确相关部门职责。

住房保障体系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土地、规划、财政、民政、房产等一系列政府职能部门,建议应尽快立法明确相关职能部门在住房保障方面的工作职责,进一步强化执行力度和监督力度。

(二)要保证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的供应。

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的供应上要真正体现“惠及民生、让利民生、保障民生”的理念,要认真研究,精心组织,确保予以优先供应;保障性住房用地选址要充分考虑地段、市政配套设施及生活服务设施完善、齐全。

(三)要立法确保住房保障资金的筹集和落实。

立法明确各地最少应按上年土地出让金净收益的10%足额提取住房保障资金,利用公积金增值收益(扣除贷款风险准备金及管理费)计提住房保障资金,并进行专户管理,实行专款专用;对未依法落实保障资金的地方政府及挪用、占用保障资金的相关部门,要明确责任追究办法和监管措施。

(四)要立法明确住房保障退出政策。

完善各类保障性住房申请、审核、公示、复核、退出等制度;对符合保障性住房条件的人员,在日后复核不具备条件时,应立法明确退出办法及对拒不退出人员的处罚办法,并明确处罚执行部门,在法律层面上提供具体操作规则和有效支持依据。

(五)要建立健全住房保障监管机制。

建立多渠道的住房保障监管机制。

7.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篇七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重视信息资源,这也为促进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在这种背景下,信息资源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愈加凸显。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信息资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关注信息资源的数量同时也关注信息资源的质量和涵盖范围。图书馆是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一种重要途径,尤其是高校图书馆,它存在的意义和普通图书馆还有很大差别。高校图书馆提供信息资源的能力将会影响到学校的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由此可见,高校图书馆的重要作用。因此,加强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工作势在必行。本文将从数字资源的概述入手,分析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特点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希望能为以后的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1 数字资源的概述

1.1数字资源的含义

数字资源就是指利用一定的手段将所有的信息形式,包括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信息类型,储存在非纸质的载体中,再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其呈现出来的信息资源。我们常见的数字资源有电子图书、电子教学视频等。

图书馆中的数字资源应包括两种类型的资源。一种是馆藏数字资源,所谓馆藏数字资源就是将图书馆中原有的馆藏纸质资源输入到计算机中,使之成为数字化的资源,再将图书馆中的查阅终端连接上互联网,有权访问的用户就可通过网络进行相关内容的查询检索,即不需要再到图书馆进行查询,可通过远程操作完成信息资源查询;另一种是网络信息资源,所谓网络信息资源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获取网上的信息资源,至于获取的具体资源内容就以用户的需求为主,但无论是什么的资源内容都应是网络原有的数字资源,即没有进行数字化的资源。但这两种类型的数字资源之间是有交叉的,并非完全独立的。例如,将图书的文字信息传输到网络上,如果用户直接从网站上获取该图书的信息,则就是属于网络资源信息,但信息本身也是纸质版的,经过了数字化的过程。所以对这两种类型的信息资源类型无法进行准确的界定。

图书馆中数字资源的来源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就是将图书馆中已有的纸质版信息转化为数字资源信息,很多国家为了保护古书都会进行数字化转化;第二种形式就是出版商在出版图书时就会有电子出版物,可供消费者购买,一般这种电子图书比纸质版的图书还要便宜一些,对于图书馆而言使用还是比较方便的,同时也能满足大多数人查阅的需要;第三种形式是直接通过互联网获取相应的信息资源,这需要图书馆事先买下一些网站的使用权,便于读者直接以图书馆的IP地址获得搜索的信息资源。

1.2 数字资源的类型

近些年来,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各种类型的数字信息资源层出不穷,使得图书中的数字信息资源大大增加。将数字资源进行分类,能使数字资源的管理变得更加有效。数字资源的分类标准比较多,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数字资源分成不同的类型。下文将具体介绍几种分类方法。

第一,根据存储的信息内容进行分类,这样就可将数字资源分成电子图书、电子报纸、电子期刊等不同类型。根据名称大家就能很好地理解这些数字资源之间的差别。电子图书就是将一些图书内容转化为数字化形式,便于读者查询和阅读。电子期刊就是各种类型的报纸的电子版。这种分类方法是很多图书馆中都会使用的一种分类方法,主要优点就是分类方法比较简单,同时查阅者也比较容易接受这种分类方法。

第二,根据存储数字资源的载体进行分类。目前,常用的数字资源载体主要有三种:分别为磁盘、光盘和硬盘,这三种不同的信息资源载体对应三种不同的信息资源类型。以磁盘为载体的就是磁盘型信息资源,这是一种最早的数字资源类型。以光盘为载体的就是光盘型信息资源,这种类型的数字资源是在1985 年以后才出现的。相比于磁盘载体,光盘具有容量大、价格低廉的优势。以硬盘为载体的就是网络型信息资源,这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兴起的,现在已经成为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数字资源类型。

此外,数字资源的分类标准还有很多,例如,根据信息的形式进行分类,可分成文本数字资源、图像数字资源等;根据数字资源加工层次可分成原始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等;根据数字资源的馆藏地质进行分类,可分成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不同的分类标准针对的重点和角度不同,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应结合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每一种分类方法都有优势和劣势,选择合适的分类标准有助于更好地进行数字资源建设。

2 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特点

2.1 数字资源类型比较全面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对于数字资源建设工作比较重视,引进的数字资源涵盖了所有的信息资源类型。如学生在学习和科研方面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期刊、论文、报纸、图书、法律法规等等,这些信息资源类型要远远比纸质版的信息资源全面,几乎涉及学术领域的方方面面,为学生和教师的科研工作带来很大方便。而且这些数字资源各自也有其一定的优势,如电子期刊不仅包括国内的优秀科研成果,还包括很多世界顶级的报刊杂志,其中涉及的知识都是相关领域研究最前沿的,这对于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水平而言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2.2 全文性数据库的比例比较高

全文数据库能体现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深度和广度。随着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图书馆中全文性数据库的数量不断增多,同时学术性水平也不断提高。随着全文性数据库比例的不断升高,教师和学生获得相关专业领域的信息资源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信息资源检索需求。此外,高校图书馆中相应的检索系统也得到了优化,用户可自行获取想要的信息资源,不再需要依靠图书管理员的帮助。现在高校图书馆中引进最多的全文性数据库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等。

2.3 外文数据库的引进机制比较完善

通过相关的调查发现,高校图书馆引进的数据库中外文数据库的数量要比中文数据库的数量多,且引进的外文数据库的频率也远远高于中文数据库。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有两点,第一就是中文数据库的综合性比较强,不同的数据库之间是有交叉的。在经费有限的前提下,很多高校只能选择引进其中较为全面的几个数据库;第二就是外文数据库专业性比较强,彼此之间的重复率低,且价格相对于中文数据库而言要更便宜,所以就会多引进一些外文数据库。

2.4 地区优势比较明显

高校图书馆中数字资源建设工作具有明显的区域性。通过调查不难发现,在全国的很多重点高校中,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数字资源建设的速度和质量有很大差距。在华南、华北、华东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高校图书馆引进的数据库数量要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的高校图书馆。北京、上海、湖北、广东、江苏等地区的高校引进的数据库数量最多,要占到全国数据库总量的一半以上。

2.5 数据库的权威性比较高

高校图书馆在进行数据库引进时除了要考虑自身的经费问题外,最关注的就是数据库的知名度和质量,一般都会选择权威性较高的一些数据库,无论是中文数据库还是外文数据库。如外文数据库中的Nature、Elsevier Science, 中文数据库中的万方和中国期刊网都是高校引进频率比较高的数据库,也是知名度比较高的数据库。

2.6 数据库涵盖的知识面比较广

一般高校图书馆在引进数据库时都会考虑到学校专业的设置,只要学校涉及的专业就会引进相应的数据库,而对于学校没有开始的专业则不会引进,当然也有一些学校综合性比较强,且科研能力比较强,就会全面引进数据库,使其能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个专业领域。

3 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高校图书馆引进的数据库数量不一

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虽然我国高校图书馆整体引进数据库的数量比较多,但各个高校之间的差别还比较大,有些是因为高校所在地区经济不发达使得其相应的经费比较少,没有办法进行全面引进,而有些高校是因为自身对此不重视,使得引进的数据库数量要远远低于平均标准。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各个高校图书馆的数据库引进数量大不相同,数字资源建设工程的进展情况也就有很大差别。

3.2 高校图书馆中数据库的重复率比较高

高校图书馆中数据库的重复率比较高,这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第一个方面就是数据库在建设的过程中就有重复率比较高的问题。尤其是中文数据库,我国在使用中文数据库时不难发现两个数据库中重复率是很高的,但有的数据库可能比较偏自然科学,而有的比较偏社会科学,学校在进行选择时应根据学校的性质进行选择,如果是综合性院校,就要考虑两种不同的数据库要选择哪一种比较适合该校师生使用;第二个方面就是高校自建的数据库重复率比较高,很多高校都创建同一个学科的数据库,北航、清华、北京工业、上海交大、电子科大五所大学的图书馆都建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数据库,重复率自然就会增大。

3.3 高校图书馆缺少自建的数据库

目前,我国有些高校图书馆开始自建数据库,但相比于引进的数据库数量而言还比较少,占数据库总数比例较低。且自建数据库的高校一般都是我国顶级的学府,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此外,我国高校图书馆自建的数据库质量也很难得到保证,很多高校图书馆自建的数据库都缺少特色,都是简单将原有的纸质版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连深层次的加工都很少有。还会对访问权限进行设置,一般都只有本校师生才能使用,无法充分发挥数据库的作用。

3.4 高校图书馆的数据库容量还有待提高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数据库涵盖的范围比较广,各个高校都在进行特色馆藏资源开发工作。但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高校图书馆数据库的容量还比较小,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数字资源建设工作。

3.5 高校图书馆的数据库未进行资源整合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数据库都是从不同的地方引进的,虽然数据库的数量比较多,但不同的数据库之间访问方式不同,不能进行兼容。如果想要进行多个数据库查询则需要重新进行登录操作,这是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面临的一个难题,即未能将数据库资源进行整合。

4 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对策

第一,要明确数字资源建设的规划和原则。进行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应有一定的标准和准则。而相关的规划建设是为确保以后数字资源建设方向的准确性,在规划中应明确说明进行数字资源建设的目标、方法和具体操作过程。而原则则是在建设的过程中应遵守的规则,为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工作把握好方向。

第二,要加大数据库的引进工作。现在很多数据库的质量都比较低,虽然其中包含的范围比较广,但却没有深度,需要的费用又比较大。高校图书馆在引进数据库时在经费允许的条件下要多引入数据库,尤其是专业性比较强的数据库,为师生的科研和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第三,要重视高校数据库的自建工作。从外引进的数据库都是具有普遍性,服务的对象是全体高校,而缺少特色。高校自建数据库就不同,它是根据高校自身的情况建立的,更加符合高校使用的要求。高校在进行数据库自建工作时一方面要清楚地知道自身的优势在哪些方面,以此为基础进行数据库建设工作;另一方面要对收集到的信息资源进行加工处理,不要机械照搬。

第四,要加强各个高校之间的合作,整合数据库检索方式。通过各个高校的数据库共建,一方面可减少数据库建设的成本,另一方面还能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信息资源的质量,可谓一举两得。此外,还要做好高校图书馆数据库的整合工作,节约检索信息资源的时间。

5 结语

8.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篇八

摘 要:现代高校对于图书馆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存在许多的问题,由于图书馆的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出现不合理管理的情况,并且由于缺失信息化机制不能够及时的更新图书,对图书馆的运行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图书管理员在进行图书管理的时候,需要重视自身信息化建设意识的提高,从多个方面来提升个人的素质,将高校图书管理系统的作用有效的发挥出来,因此本文研究了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此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的平台。

关键词: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 G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5-31-2

0 引言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开始逐渐的转变,学生们开始利用互联网和各大电子产品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内容,所以面对这种情况,社会各界人士都加强了其信息化建设的重视,为了促进高校图书馆的长远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加强数据库和文献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形成共享系统,将教育科研网信息资源作为发展的基础提供多样的文献信息资源,结合先进的管理技术,融入便捷有效的图书管理服务系统,建设科学合理的高校图书管理系统。但是现如今各大高校对于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不重视的情况较为严重,并且受到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大部分的高校在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这方面的进度无法满足高校师生的日常工作和学习的需求,甚至有部分的民办高校没有设立图书馆,没有建设信息化的图书管理的意识。同时,传统的图书管理工作者也要跟上时代的进步步伐,通过加强自身的素质提高适应当代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需求,因此我们需要分析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1 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不重视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

通过调查后发现当前的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相关的图书馆管理人员都缺少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大多数的人员都认为图书管理信息化是在图书馆内安装电脑和其他的图书管理软件等,因此在实际的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当中,工作人员并不懂得如何开展相关的工作。对于图书管理人员信息化意识和技能的培养是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只有提高了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和技能,才会促进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1.2 管理人员知识结构能力较低

就现如今的高校图书管理人员的整体学历不难发现,大部分的工作者只拥有专科及本科的学历,硕士毕业人员只占有少数,高级职称的研究馆员更是稀缺,因此图书管理人员的学历结构分布不科学导致图书馆的工作效率下降。同时,图书管理人员中拥有计算机信息化专业知识的人才较少,对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助力不大,因此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校管理人员知识结构技能已经无法满足现代高校图书馆的发展需求,无法适应现如今的信息管理工作,所以现代高校在人员招聘中,需要重视新型的信息化建设人才的招募,以此来促进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1.3 缺少图书管理信息化管理机制

当高校开展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之后就需要提高信息化管理机制的要求,但是在建设现代图书馆信息库的时候,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无法实现规范性、系统性和标准化的建设,由于图书馆中的各个数据库之间的信息是封闭的,缺少相应的联系,导致无法实现高校的图书资源信息共享。在图书馆的信息建设过程当中,由于不彻底的图书数字化加工,导致无法统一地进行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无法完善数字图书馆机制,导致各个系统之间的协调性下降,不利于信息资源的合理运用。并且各个图书馆用户的检索界面、语言和管理系统之间拥有较大的区别,所以导致图书馆之间的数据库也存在较大的不同,无法形成数据库兼容。

1.4 图书馆管理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

现如今大部分的高校图书馆管理信息化水平都没有达到同一水平的标准,主要是由于公办和民办高校之间以及普通和重点高校的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差距。我国现代高校的数量正在逐年增加,从二十一世纪初开始出现大量的民办高校,但是由于民办高校不够重视思想上的教育,并且缺少教育资金的支持以及较短的建校时间等原因的限制,有部分民办高校并没有设立图书馆,也就无法开展信息化的图书馆管理建设。例如我国的计算机学术互联网工作的主要节点就是在重点高校的图书馆内设置的,由于重点高校在技术和科研以及建设经费上都比较完备,与普通高校之间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显示出二者之间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差距。

2 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2.1 强化图书馆人员的信息化建设意识

高校图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取决于高校图书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但是从我国现如今高校图书馆的人才选拔机制中不难发现,现代图书管理人员仍然缺少信息素质,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技能也无法满足现代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需求,也就导致了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没有意识到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制约了当代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所以在开展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时候需要重点培养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信息化建设意识,只有树立正确的图书管理信息化意识才能够帮助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更加迅速。

2.2 增强图书管理人员信息化素质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当代高校的图书管理人员也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新专业技术,以应对现代高校图书馆的技术需求,所以图书馆相关的管理人员需要展开相应的图书管理岗位培训,通过新的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学习,促进高校图书管理人员的专业理论和技能水平的提高。高校需要定期组织活动,进行校内的培训,还要每年派遣图书管理人员到其他的高校内进行参观学习,汲取经验,将自身的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模式不断的完善,并且高校也可以选择部分业务能力较强的骨干图书管理人员,将其安排到先进的地区参加培训,同时也要重视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员工之间的素质协调性,只有实现共同发展才能够加强高校图书管理的服务理念,才能够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

2.3 加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设施

要想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首先就要将图书馆信息化硬件设施进行有效提高,例如电脑和服务器等设施。目前大部分的高校图书馆都配备了计算机设备,建设了电子阅览室以供学生查阅资料进行学习,有部分的高校十分重视电子阅览室的发展,不断的更新电子阅览室的设施设备,以促进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有部分的高校由于自身资金不足的原因,加上对这方面的建设不够重视,导致设施设备没有及时的更新,十分老旧落后,甚至是将淘汰的教学设备应用到电子阅览室中,学生就不会花费过多的时间在电子阅读中,也就无法有效开展高校的图书信息化建设。高校需要派遣相关的负责人到部门内反映实际的情况,提出具体的意见,让高校的领导拨款购置设备仪器,营造出舒适便捷的环境以供学生阅读,以此来促进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2.4 优化图书馆的网络管理体制

西方图书馆的建设重点在网络建设的完善上,以此来达到图书馆网络资源共享的目的,但是现如今我国高校的图书馆一般是以信息化建设为出发点,而后再进行图书数据库之间的网络连接,在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当中就会导致没有完善而有效的网络进行支撑,所以图书网络资源联合共建是实现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基础和前提,必须先确立整体规范才能够划分阶段和专业,将图书网络资源真正有效地进行利用,将图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进行有效的提高。

3 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高校的图书馆也开始实现信息化管理建设,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高校必须将互联网渗透到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当中,真正发挥出高校图书馆的作用和职责。

参 考 文 献

[1] 江立功.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0(3):62-63.

[2] 陈兰钦.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职业发展之研究[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6):96-100.

[3] 罗利华.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的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262-262.

9.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篇九

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全面建设新农村

继十六届五中全会之后,国在近几年内的农村现代化建设将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展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充分表明,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而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改革,加强基层民主的核心力和生命力恰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深刻内涵,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社会和党的建设,妥善解决好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确保新农村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前进。

从新中国建立到现在的短短半个多世纪以来,尤其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农村的基层民主逐渐建立并已获得了较大的发展。随着自由选举对象的逐渐明确和主体意识的逐渐增强,民主治理内部也开始具备了一定科学的民主决策过程,村民自治等民主形式在试点成功之后又在稳步发展中,这充分显示出了 国基层民主的强大生命力。而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要使农村基层民主能够获得更加充分的发展,还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健全有关农村基层民主的相关法律制度和政策保障,加强中央对立法选举的指导,增强选举过程的可操作性,使法律、法规、政策融于一体。民主是法治的基础, 法治是民主的保障,民主的完善总是伴随着法律法规的完善而得到最终确认和规范。因此 在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时,首先就是需要完善其法律规范体系,统一中央与地方法规,加强其具体程序的可操作性。同时各省、市、区人大要根据法律规定,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对不符合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要加以清理和修订,乡村也要根据相关的村委员组织法的规定制定或修订乡规民约;各级人大和执法部门要加大执法检查监督力度,对侵犯农民民主权利的行为依法查处,维护法律的权威性与严肃性,保证村委会组织法和其它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

二、进一步推动全面直选方式,扩大农村直选范围,增强共同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直接的民主选举,是由村民通过一定差额直接投票选举村委会成员的办法。它是实现村民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实现村民自治最重要的环节。实行村民直选其意义在于它在根本上改变了 国长期以来村干部由上级指定或委派的作法,真正将村民决定村委会干部去留的权力交还到农民手中,从根本上体现了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也提高了村民进行自治的积极性。实行民主选举要在充分的竞争机制中做到投票的民主、差额、直接和无记名,并在确定正式候选人时要做到公开、透明、具有权威性。

三、全面把握乡村关系,明确村委会和村党支部的工作要求,妥善解决乡村问题。乡村问题是当前农村基层民主发展所存在的一个最为严峻的问题之一,也是阻碍农村基层民主法制的主要因素。在处理乡村问题时,应明确认识村委会和村党支部是统一于村民、代表和体现广大村民的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二者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协调好乡镇政府的行政管理权和村委会的自治权之间的关系,使两者达到权力上的和谐和紧密配合,应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村委会对乡镇政府的协助关系,明确和立足村委会对乡镇政府开展工作的协助内容和范围,培养乡村利益互动意识,并依照法律法规,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严格落实好法定的协助义务,使村民的民主工作能够依法进行。

四、继续开拓多种适合 国社会主义国情的农村基层民主实现形式,进一步创新和改造基层政权

体制。在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相应的制度建设和创新,也只有不断创新农村基层民主的实现形式,改革农村中的落后思想因素,才能使村民自治真正转化为现实。开拓多种适合 国国情的农村基层民主实现形式,就必须要彻底改变现行乡镇部门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下的状况,改善服务质量差,改革乡镇政府政绩考核制度,完善村民代表议事制度;完善村民自治管理制度,制定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并改善村委会与乡镇基层政权组织的关系,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各种社会公益服务建设。

五、进一步推动协商民主的发展,加强人民群众与基层政权对基层决策的合作协商,建立村务公开制度,保证民主监督。协商民主是不同主体寻求共识,协调行为的重要途径。而就对村民本身的基层事务和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协商,可较好地表现乡村机构与村民良好合作的新颖关系,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的权力范围。召开村民会议,共同讨论和协商涉及村民利益的一切重大事项;实行村务公开,保障民主监督,注意加强建设村委会的合法性基础,充分体现透明性及责任性;通过制度化的渠道,使村民了解决策制定、决策实施、社区资源配置等相关信息,以此提高社区资源动员能力和村治绩效。

六、注重农民对民主自主意识的培养,加强村委会建设和干部民主政治素质的培养。农民是农村基层民主的主体,村委会是基层民主行使权力最主要的实践组织,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提高农民和村干部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对民主理解的文化素质,在新农村的大形势下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加强村民以及村干部的民主政治素质,就必须要强化宣传教育,统一对民主的思想认识,全面营造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氛围;构建社会主体参与政治生活的激励机制, 不断扩大村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培养村民按制度办事能力;不断扩大村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并从已有的民主制度建设中寻求参与的途径和方式;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养尤其是对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发挥典型引导作用,清除落后的政治思想,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积极性,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浅谈检察机关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

面临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对策

杨 诚

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最终取决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离不开法制环境。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找准服务位置,努力为农民增收、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和优质服务,这摆在检察机关面前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解决的历史课题。

一、农村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与新农村建设不协调、不和谐的因素。

一是有些地方干群关系比较紧张。前几年,少数干部工作方法简单、作风横蛮粗暴,有时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在群众心中始终是一个阴影;少数地方巧立名目,乱集资、乱罚款、乱摊派、乱拉赞助等现象较为严重,从而导致减轻农民负担的惠民政策不能真正地落实到位,这些都严重地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从而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二是有些地方涉农矛盾纠纷突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农村的矛盾纠纷日益突出,村民与村民之间、村民与集体之间、村民与社会之间均存在许多矛盾,不能正确地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且矛盾纠纷呈现情况复杂、难以调处等特点。一些地方甚至发生聚众暴力抗法事件,严重地影响到农村的生产、生活秩序,同时也使国家的法律权威受到严峻的挑战。

三是农村刑事犯罪比例相对偏大。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人们的法律意识也逐渐提高,由于受地域和经济条件的影响,有些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法制观念淡薄,如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盗窃、抢劫、寻衅滋事、敲诈勒索、破坏农田水利、农村电力、广播通讯、人畜饮水等涉法案件在农村仍呈蔓延之势。特别是部分未成年人受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染上一些不良习气,是容易诱发违法犯罪的特殊群体。

四是一些农村管理混乱。由于基层干部管理体制与领导体制上的弊端,少数村干部利用职权牟取私利,或进行权钱交易,或热衷于黄、赌、毒等违法活动,或欺上瞒下、执法不公,容易造成监督失控,从而导致管理混乱。同时,农村还存在着换一批干部建一本帐,村干部集会计、出纳于一身,一手拿钱一手拿票,白条下帐,甚至不建帐,村务不敢公开。

五是农村基层组织监督缺位。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由于监督机制不完善,部分村干部为自己捞钱,沽名钓誉等在农村屡见不鲜,缺乏民主管理、民主理财的监督机制。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与新农村建设不协调、不和谐现象的存在,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既有经济因素,也有文化因素。

一是人治思想影响深远。中国几千年封建传统遗留下来的残余思想比较严重,有的凭借宗族势力拉邦结伙、为非作歹、不务正业、为所欲为,形成“村霸”、“乡霸”黑恶势力,甚至干预当地基层组织的工作,置国家法律于不顾,公然抗法,藐视国家法律,严重地影响了国家法律和党的政策在农村的贯彻实施。

二是价值观出现偏差。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部分人靠勤劳、智慧、机遇富裕起来,另一部分人得了“红眼病”,贪图享受,盲目追求个人利益,从而采取非法手段来达到目的,满足个人欲望,在社会上造成极坏的影响。

三、检察机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作为

针对妨碍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不良因素,检察机关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化解各种矛盾的工作中,应找准其发挥职能作用的着力点和切入点,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担当起和谐社会的建设者、保障者和促进者,担当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排头兵,积极为新农村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1、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夯实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农村的法治建设,这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同时,这也是农村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检察机关要把思想统一到“执法公正、一心为民”政法工作指导方针和“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工作主题、“加大工作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总体要求上来,自觉把检察工作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宏观任务有机地统一起来,与时俱进,不断统一执法思想,更新执法观念,明确服务方向,切实从思想上解决“为谁掌权,为谁执法”的问题,心系百姓,牢固树立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意识,全心全意地依法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检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觉地把检察工作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检察机关真正成为人民利益的忠实维护者。

2、严厉打击损农害农刑事犯罪,努力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社会稳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确保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基本条件,检察机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刑事检察职能,严厉打击各类害农刑事犯罪,为“三农”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司法服务。在依法打击危害农村稳定的杀人、放火、抢劫、强奸、盗窃等严重刑事犯罪的同时,重点打击盗窃农业生产资料、农民生活资料、盗杀牲畜和破坏山林、果林等严重犯罪,对于盗窃集团的首要分子、惯犯、累犯依法从严惩治;对农村的严重暴力犯罪、“村痞村霸”等黑恶势力,依法快捕快诉,从严从重打击;积极参加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深入开展打击制假售假、集资诈骗等坑农害农犯罪活动,严厉查处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的案件,促进农业发展,维护农民利益;依法打击非法和破坏性采矿、盗伐滥伐林木等破坏农村生态环境资源的犯罪活动,打击破坏人畜饮水、农村电力、广播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犯罪活动,创造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打击破坏农村选举等犯罪活动,促进农村民主管理;打击家庭暴力、伤害等犯罪活动,维护农村的社会和谐。严厉打击破坏村民选举和压制民主的犯罪,对发生在乡、村民主选举中的暴力、威胁、欺骗、贿赂等破坏选举或妨害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的行为,一查到底,决不姑息。

3、积极预防和加大对涉农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

加大对涉农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集中力量查处克扣、截留、挪用、私分、贪占农业和农村建设各种专项资金的职务犯罪案件,特别是要严肃查办国家工作人员贪污、挪用、私分救灾、扶贫、救济款物及土地征用补偿费用和利用信贷贪污、受贿、挪用等职务犯罪案件。坚决查处玩忽职守造成国有集体资产流失的案件和滥用职权、滥收费增加农民负担的的职务犯罪案件。依法查处乡、村两级干部利用管理或经办救灾、扶贫、移民、土地征用补偿等专项资金过程中发生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侵害农村经济和农民切身利益的职务犯罪案件;依法查处在农村沼气池建设、人畜饮水工程、村级公路等基础工程和公共设施修建过程中,利用职务之便,侵吞专项资金和物资的犯罪案件;依法查处在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过程中,发生隐瞒国家政策或擅自出台政策收取学生费用予以私分的犯罪案件;依法查处在乡村选举过程中,发生暴力、威胁、欺骗、贿赂等破坏选举或妨害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的职务犯罪案件;依法查处严重破坏有关生态建设和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职务犯罪案件;依法查处制售假农药、假种子、假化肥等坑农害农行为背后的职务犯罪活动以及向农民非法集资、摊派活动背后的职务犯罪案件;认真查处侵犯农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职务犯罪案件。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国家对“三农”的财政支出逐年增加。所以,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前移到乡村已势在必行。

一是强化对涉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监管力度。加强与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及乡、镇的联系,在县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的指导下,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在预防职务犯罪机构中成立相关部门组成的“新农村建设资金监管小组”,加强专项资金使用的过程监督,建立健全监管机制。突出预防重点,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各种涉农项目资金(含扶贫贷款)的监管,尤其要对农业科技项目、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业生产的各种专项补贴、农村义务教育的“两免一补”、农村合作医疗等各种政策的落实到位并发挥作用的监督,不断增强农民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实现自我发展的能力,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

二是认真做好相关部门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重点开展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项目实施单位、重点投资、建设项目及物资采购、大额资金拨付,招投标等关键部门的职务犯罪预防。积极发挥预防职务犯罪网络机构的作用,抓好系统预防,把犯罪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是切实做好农村干部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在县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把职务犯罪预防组织向乡、村延伸。把县、乡(镇)两级党校作为教育基地,通过举办法律知识培训班、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多打“预防针”,加强村干部的任前培训,做到教育在前,预防在先,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要将审理村干部职务犯罪的法庭作为警示教育基地,组织村干部及财务人员参加旁听,以案释法,教育、警示他人。通过检察建议等形式,为党委、政府解决涉及“三农”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建言献策。

四是积极探索预防农村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认真研究教育、感化、挽救失足青少年的有效措施,协助动员学校、家长、社会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预防农村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促使农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4、加强对涉农民事行政案件的法律监督,依法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充分发挥民事行政检察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高度重视涉及“三农”问题的民事行政申诉案件,特别是对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其他产权纠纷而不服法院生效判决、裁定的申诉,要及时审查、优先办理。对因裁判不公或者违反程序而严重损害农民群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企业利益的,要依法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或抗诉,监督法院予以纠正,尽可能及时把涉及农民民事行政申诉解决在基层,同时要注重发现和查处司法不公背后的腐败,坚决查办司法人员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犯罪案件。

5、认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深入农村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检察机关要结合办案,开展“送法进村”活动,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法制力量,讲求工作方法和检察艺术,认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做到办案的法律效果、政治

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加强舆论宣传,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导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通过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意识,营造农村良好的法制环境,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和法治文明建设。

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能,加强与公安、法院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努力构建打、防、控一体化的防控体系,认真落实检察环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依法妥善处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出现的矛盾纠纷和各种群体性事件,坚持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有效化解和减少影响农村社会安定的因素。认真分析研究农村社会治安的现状、特点、规律和预防对策,积极向党委、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充分发挥控告、申诉、举报中心的“桥梁纽带”作用,认真做好检察环节涉农信访工作,耐心接待来访,虚心听取意见,细心处理问题,及时办理农民群众来信来访,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综合运用政治的、法律的、经济的、社会的手段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纠纷。

上一篇:中学生读书笔记优秀下一篇:学游泳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