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与评析

2024-10-25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与评析(共13篇)(共13篇)

1.“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与评析 篇一

课文《圆锥和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模板

今天,上完《圆锥和圆锥体积》一课,收获很多。我们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猜测、操作、分析、推理、验证概括,引导学生经历认识圆锥和探索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让学生亲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思维的火花绽放在手指上。在教学中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探究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有了圆柱体积公式的基础,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圆锥的体积可能跟什么有关系?”并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成果“可能跟圆锥的底面积有关”“可能跟圆锥的高有关”“可能跟圆锥的侧面积有关”这些都是都是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一种猜想,不一定正确,要得出实验结论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探究过程。同时,为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课前我们为学生准备了有形的材料,(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既不等高也不等底四组圆柱和圆锥)这样的设计,让学生通过四次试验,发现每组中相同的情况:都有把空圆锥里盛满沙子,3次正好注满空圆柱的情况,而其他的实验室没有规律可循的,引导学生回头观察这种特殊情况圆柱和圆锥的关系,理解必须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柱和圆锥才有倍数关系,独立完成导学案上的填空,完成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这样的设计,为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建构数学知识,使得学生在独立思考、对比实验、讨论交流中提高数学素养。

二、在动手实验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在这节课中,我们安排分组实验,明确实验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充分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在教师引导的归纳类比数学活动中,得出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体积才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没有这一前提条件,这个结论是不成立的。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数学活动中,使得学生发现四组圆柱圆锥中共性的问题,初步建立数学模型,不断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沉淀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带来的成功的快乐和愉悦。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习惯

新的数学课标的改动,认真倾听、积极思考的习惯第一次加入到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中。我校的五步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放在了首位。这节课中,我们把这种思想贯穿在整节课中,从一开始的学习目标,就明确提出了习惯要求,“刚才老师从大家响亮的回答中感受到了大家的自信,大家坐姿端正,已经做好了认真倾听的准备,希望大家独立思考,大胆地补充和质疑。”正是长期以来我们有效的培训,孩子们在巩固练习环节

影出示习题:S=6.3平方米h=2米

学生独立完成,黑板上展示了6.3×2×=4.2(立方米)后,才有学生补充:(1)6.3×2÷3=4.2(立方米)(2)6.3×2×=4.2(立方米),只是先把6.3和3约分,来丰盈我们的数学课堂,为我们的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资源,也为算法优化提供了素材。

回顾上过的这节课,总会留下一些缺憾:1、认识完圆锥的特征,丢掉了跟进练习,没能把和特征相关的知识及时巩固。2、学生的小组活动组织不够紧凑,实验活动用时稍长。留下的缺憾会成为我们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让我们的课堂涌动生命的活力。

学生的思路更清晰,学生思维的火花才会不断闪现。

2.“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与评析 篇二

一、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的体积

第一, 给出圆柱与圆锥体积的“和”。

题目经常给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的体积的和, 而让我们去求圆柱与圆锥的体积或求圆柱比圆锥多余的体积, 这时, 我们把圆锥的体积看成一份, 把圆柱的体积看成三份, 这样就把圆柱与圆锥的体积看成相等的四份, 如果给出体积之和, 就可以把这个和平均分成四份, 求出每一份的体积, 也就是圆锥的体积, 再乘3就得到圆柱的体积。这样还可求出圆柱比圆锥多余的体积。

例如: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和为64立方厘米, 求圆柱比圆锥多多少立方厘米?

根据以上分析:圆柱的体积为3份, 圆锥的体积为1份, 并且这四份都是相等的, 也就是说把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和平均分成4份, 其中一份的体积则为圆锥体积, 三份体积则为圆柱体积, 圆柱体积比圆锥体积多两份, 如果算出一份的体积, 多余的体积就会迎刃而解。

64÷4=14 (立方厘米) 14×3=42 (立方厘米)

42-14=28 (立方厘米)

答:圆柱的体积比圆锥多28 (立方厘米)

第二, 给出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差”。

我们在练习题目时, 经常碰到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差, 而求出圆柱或圆锥的体积, 有时还要求出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几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几分之几。

根据所学知识, 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三倍, 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这样我们就会把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看成相等的四份, 这样看来, 圆柱体积就比圆锥体积多两份, 而多余的体积给出来, 把它平均分成两份, 就是每一份的体积, 圆柱占三份就乘3, 得到圆柱的体积, 圆锥占一份乘一, 就得到圆锥的体积。

例如:一个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 体积减少了36立方分米, , 求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分别是多少立方分米?削去部分的体积是圆锥的几倍?

根据以上分析:把圆柱削成最大的圆锥, 削出来的的圆锥与原来圆柱的关系是等底等高, 那么就存在这样的关系, 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是圆锥体积, 其实把三分之二削掉了。也就是说把圆柱体分成三份, 消掉了两份, 剩下一份为圆锥体。

36÷2=18 (立方分米) 18×3=54 (立方分米)

18×1=18 (立方分米) 36÷18=2 (倍)

答:圆柱体积是54圆锥体积是18, 削去部分的体积是圆锥的2倍。

第三, 给出圆柱或圆锥的体积, 求出另一个的体积。

我们在学习中经常碰见给出等地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其中一种的体积, 而要求出另外一种体积, 或者求出两个的体积之差。

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关系, 即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三倍, 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如果给出圆柱体积, 要求圆锥体积, 则圆柱体积撑三分之一就是圆锥体积。如果给出圆锥体积, 要求圆柱体积, 则圆锥体积乘三就是圆柱体积。

例一:一个圆柱的体积为102立方分米, 与它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根据以上分析:圆锥的体积为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102×1/3=34 (立方分米)

答:圆锥的体积为34立方分米。

二、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在相等或不相等的情况下, 它们的底和高的关系

第一, 圆柱与圆锥的体积相等, 找出它们的底面积和高的关系。

在体积相等的情况下, 底面积和高的关系有两种, 第一种是给出底面积的关系, 找出高的关系。第二种是给出高的关系, 找出底面积的关系。以下根据例题详细的分析:

例一:体积相等的圆柱与圆锥, 圆柱的底面积是圆锥的三倍, 则圆柱与圆锥的高的比是多少?

分析:圆柱与圆锥的体积相等, 则S柱H柱=1/3S锥H锥, 而圆柱的底面积是圆锥的3倍, 则S柱=3S锥, 把上述等式替换可得:3S锥H柱=1/3S锥H锥, 等式的两端同时除以相同的数, 等式不变, 这样可得到:3H柱=1/3H锥, 所以圆柱的高与圆锥的高的比是:H柱:H锥=1/3:3=1:9。

例二:体积相等的圆柱与圆锥, 圆柱的高是圆锥的1/4, 则圆柱的底面积是圆锥的 () 。

A、3/4 B、3倍C、4倍D、4/3倍

分析:它们的体积相等, 即:S柱H柱=1/3S锥H锥, 而圆柱的高是圆锥的1/4, 即H柱=1/4H锥, 把上述等式替换可得:S柱×1/4H锥=1/3S锥H锥, 等式的两端同时除以相同的数, 等式不变, 这样可得到:S柱×1/4=1/3S锥, 然后两端同时乘4, 可得:S柱=4/3S锥, 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4/3倍。可选D答案。

第二, 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不相等, 找出它们的底面积和高的关系。下面有两个例题就能很好的说明它们的关系。

例一:一个圆柱的体积是一个圆锥的2倍, 它们的底面积相等, 求圆柱与圆锥高的比是多少?

分析:体积相等可得:V柱=2V锥, 可得:S柱H柱=2×1/3S锥H锥, 而它们的底面积相等, 则S柱=S锥, 等式的两端同时除以相同的数, 等式不变, 可得:H柱=2×1/3H锥, 即H柱=2/3H锥, 那么圆柱与圆锥高的比:H柱:H锥=2/3:1=2:3。

例二:一个圆柱的体积是一个圆锥的1/2, 圆柱的底面积是圆锥的3倍, 那么, 圆锥高是圆柱高的 () 。

A、1/6 B、3倍C、12倍D、18倍

分析: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1/2, 可知:V柱=1/2V锥, 即:S柱H柱=1/2×1/3S锥H锥, 圆柱的底面积是圆锥的3倍, 可知:S柱=3S锥, 把上述等式替换:3S锥H柱=1/2×1/3S锥H锥, 等式的两端同时除以相同的数, 等式不变, 可得:3H柱=1/6H锥, 两端同时乘6, 这样可得:18H柱=H锥, 所以圆锥的高是圆柱的18倍。

总之, 我们作为教师, 尽可能的深入研究教材, 把课堂设计成多种形式的教学情景, 让课堂充满探索性、竞争性、趣味性, 同时让学生参与进来快乐的获得知识。这样即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操作、创新的能力。

摘要: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三倍, 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这样我们就会把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的和评价分成四份, 圆柱体积占三份, 圆锥占一份, 圆柱比圆锥多两份。

3.《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篇三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2.能利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及推导能力进一步提高,培养生独立思考、迎难而上的解题习惯;

4.结合具体题目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探究与理解。

教学难点:圆锥体积公式探究与理解;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圆柱、圆锥容器、沙子、水、量筒、铅锤等。

学具:圆柱、圆锥容器、沙子、水、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圆柱的相关知识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相关知识,现在老师考考大家的掌握情况,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检测?请看检测题。(大屏出示检测题)

二、导入新课

师:看来同学们对圆柱的相关知识掌握得不错,已能牢记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熟练的计算,老师很高兴。其实在立体图形的大家族里,圆柱还有一个孪生兄弟,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它是谁?它就装在老师的讲台里,想不想看?(师从讲台下拿出教具——铅锤)老师手里拿的就是瓦匠师用的圆锥形工具——铅锤,瓦匠师傅干活的时候可离不了它。这节课,我们就由这个小小的铅锤开始圆锥体积的探索之旅。

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这个铅锤的体积呢?(引入浸没水中的办法,学生如果不知道,可以讲《乌鸦喝水》的故事)

师:我们将铅锤放入装有一定水的量筒中,水面升高的那部分体积,就是铅锤的体积。是不是所有圆锥的体积都可以这样求呢?不是的,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时候这种浸没水中的方法不可行,比如小丽遇到的问题。(大屏幕演示)

师:小丽家今年粮食获得了大丰收。看,收割、晾晒完的粮食堆在了场院里,被堆成了什么形状?(圆锥)小丽的爸爸想尽快知道这些小麦的体积,看仓库能不能装得下,就让小丽来计算,这可把小丽给难住了,她百思不得其解。大家愿意帮助她吗?用浸没水中的方法行不行?那有没有一个好的方法呢?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研究求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圆锥的体积)

三、小组合作探究

1.出示学习目标

师:请同学们看学习目标,谁来读?首先我们来完成第一个目标,探究圆锥的体积公式。

2.合作探究引导

师:我们知道圆锥的孪生哥哥是谁?(圆柱)既然是孪生兄弟,那就有相似之处,谁能说说?请同学们大胆猜想,圆锥的体积最有可能与谁有关?

3.合作探究提示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学具,现在,每一组同学的桌面上都放着一个圆柱和圆锥,我们就利用它们来探究圆锥的体积。这些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看合作探究提示。

(课件演示什么是等底等高,什么是不等底不等高。)

师:我们在探究的时候,可以分为两种情况来进行。第一种情况:等底等高。第二种情况:不等底不等高。大家理解了吗?操作时要小心谨慎,仔细观察,认真推导,填好实验报告单好。现在开始小组合作探究。

4.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时,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汇报

找几个小组代表汇报,读实验报告单。找小组到前面演示边演示边讲解。

师总结: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是:圆柱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由此我们得到圆锥的体积公式。

师:同学们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团结协作弄清了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真是太棒了,老师送给你热烈的掌声。我觉你们也应该把掌声送给自己和伙伴。

四、利用公式求体积

师:既然我们理解了圆锥的体积公式,下一步就可以求圆锥的体积了,请同学们看公式。要求圆锥的体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呢?看例题,你们帮助小丽计算一下粮仓到底能不能装下她家的粮食。

师: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圆锥的底面积并不是直接给出的,我们最容易测量的是圆锥的底面半径或直径,从而求出底面积,进而求出体积。希望同学们遇到具体问题,要灵活运用。

五、课堂检测

师:学会了例题,我们就要尝试应用一下。你愿意接受更大的挑战吗?接下来我们要完成课堂检测,希望大家认真书写,独立思考,遇到较难题目时更要有迎难而上、不怕困难的精神,老师相信你,你们有这个自信吗?

1.学生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答案,点拨提示。学生说思路,教师讲解。

六、课堂小结

师:这么难的题同学们都解答出来了,看来真是开动脑筋了。这节课就要结束了,能谈谈你的收获吗?(学生谈收获)

师:老师也来说说这节课上我的收获。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到了你们的好学与进步。同学们,数学是绚丽多彩的,也是乐趣无穷的,更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看看老师手里拿的又是什么?对,是刚刚研究完的圆锥。但老师会变魔术,将这个圆锥上端切去一个小圆锥,就得到一个新的立体图形,这也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请同学们课后提前预习。

4.《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篇四

圆锥的体积小学六年级数学

教学思想、课程设计思路、本节课属于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教学,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圆锥的特征,掌握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师重视转化思想的渗透,直观引导学生经历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理解掌握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还能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特色:教师重视转化思想的渗透,直观引导学生经历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

教学背景:学生了解了圆锥的特征,掌握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目标: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并且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运用转化思想,直观引导学生经历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

5.《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篇五

一、复习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用字母怎样表示?

2、求下列各圆柱的体积。(口答)

(1)底面积是5平方厘米,高是6厘米。

(2)底面半径4分米,高是10分米。

(3)底面直径2米,高是3米。

师:刚才我们复习了圆柱的体积公式并应用这个公式计算出了圆柱的体积,那么圆柱和圆锥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锥的体积。

师:圆锥的底面是什么形状的?什么是圆锥的高?请拿出一个同学们自己做的圆锥讲一讲。

生:圆锥的底面是圆形的。

生: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师:你能上来指出这个圆锥的高吗?

师:很好,因为圆锥的高我们一般无法到里面去测量,所以常常这样量出它的高。

师:你们看到过哪些物体是圆锥形状的?(略)

师:对。在生活中有很多圆锥形的物体。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现在我们再来研究圆锥的体积。请同学们拿出一对等底等高圆锥和圆柱。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研究出等地等高的圆锥和圆柱的体积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然后把你的想法放在小组中交流,再分工进行实验。下面我们采用实验的方法来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边说边演示),先在圆锥内装满水,然后把水倒入圆柱内,看看几次可将圆柱倒满。现在我们分小组做实验,大家边做边讨论实验要求,如有困难可以看书第23页。

出示小黑板:

1、圆锥的体积和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2、圆锥的体积怎么算?体积公式是怎样的?

学生分组做实验,老师巡回指导。

师:我们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在你们做实验用的圆锥的体积和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生: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生:圆锥的体积是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权的1/3。

板书:圆锥的体积等于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师:得出这个结论的同学请举手。(略)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生:我们先在圆锥内装满沙,然后倒人圆柱内。这样倒了三次,正好将圆柱装满。所以,圆锥的体积是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师:说得很好。那么圆锥的体积怎么算呢?

生:可以先算出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用底面积乘以高,再除以3,就是圆锥的体积。

师:谁能说说圆锥的体积公式。

生:圆锥的体积公式是v=1/3sh。

师:老师也做了一个同样实验请同学认真看一看。想一想有什么话对老师说吗?请看电视。

师:请大家把书翻到第42页,将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句圈圈划划,并说说理由。

生:我认为“圆锥的体积v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句话很重要。

生:我认为这句话中“等底等高”和“三分之一”这几个字特别重要。

师:大家说得很对,那么为什么这几个字特别重要?如果底和高不相等的圆锥和圆柱有没有三分之一这个关系呢?我们也来做个实验。大家还有两个是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和圆柱,请同学们用刚才做实验的方法试试看。

师:等底不等高或者等高不等底的圆锥体积不是圆柱体积的1/3。师:可见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关键条件是等地等高。

师:下面我们就根据“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这个关系来解决下列问题。

例l :一个圆锥形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两名学生板演,老师巡视)

师:这位同学做的对不对?

生:对!

师:和他做的一-样的同学请举手。(绝大多数同学举手)

师:那么这位同学做错在哪里呢?(指那位做错的同学做的)

生:他漏写了1/3。用底面积乘以高算出来的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还要再乘以1/3。

师:对了。刚才我们通过实验知道了圆锥的体积等于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即v=1/3sh。我们在用这个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时,要特别注意,1/3不能漏掉。

三、巩固练习

(1)、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25平方分米,高是9分米,它体积是多少?

(2)、求圆锥的体积(看图)

(3)、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8厘米,它体积是多少?(图)师:三题都填对了。接下来我要考考你们,看是不是掌握了今天的知识。

2、填空。

(1) 一个圆锥的体积是8立方分米,底面积是2平方分米,高( )分米、。(2)圆锥形的容器高12厘米,容器中盛满水,如将水全部倒入等底的圆柱形的器中,水面高是( )厘米。

3、选择

(1) 两个体积相等的等底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高一定是圆柱高的( ) 。

(2) 把一段圆柱形的木棒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去部分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 )。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

对,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圆锥,并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回去以后,先回忆一下今天学过的内容,想一想,在运用v=1/3sh这个公式算圆锥体积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6.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篇六

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延伸,所以再学生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以后,我有意识地让学生来解决圆锥的体积,有的同学说圆锥的体积公式是V=sh,也有的同学说不是V=sh,而是V=sh÷3,当我问及为什么是V=sh÷3时,这位同学说,是书上是这样说的。我知道这位同学在老师讲新课之前,他已提前预习了。接着我把提前准备好的两个学具摆在学生面前,找人上来操作,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验证圆锥的体积公式到底是V=sh,还是V=sh÷3。因为数学由于语言的严谨性,我说“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这句话是否正确。有不少同学通过刚才的试验,绝大多数同学都说这句话是对的。然而也有极少数同学认为这句话不够严谨,还应该加上“当圆锥与圆柱等底、等高时,圆锥的体积才是圆柱体积的1/3.”通过辨析,我让学生不仅明白了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还让学生明白圆锥体积公式与圆柱体积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节好的数学课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通过试验总结、归纳、体验,通过活动“做”出来的。

7.“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与评析 篇七

[关键词]模型思想 圆锥的体积 数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9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可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由此可见,模型思想是数学教学必须渗透的思想方法之一。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力求构建数学模型。下面就以“圆锥的体积”为例,谈谈如何渗透数学模型思想,建构数学模型。

[片段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数学模型

师(课件出示):小麦丰收了!看,小麦堆得像小山一样(麦堆近似于圆锥),小虎和爷爷笑得合不拢嘴。这时,爷爷用竹子量了量麦堆的高和底面直径,给小虎出了一个难题——你能算出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立方米吗?这下难住了小虎。今天,我们来研究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圆锥的体积可能与哪种立体图形的体积有关?

生1:可能与圆柱的体积有关。

生2:因为它们都是旋转体。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学习圆柱的体积推导过程中,应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生3: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师:你说的很准确!仔细观察,看看又能发现什么?

生4:圆锥的底面和圆柱的底面完全重合。

生5:它们的高相等。

师:也就是说,它们是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猜想一下,它们的体积会有什么关系?

生6:圆柱的体积可能是圆锥的2倍。

生7:圆柱的体积可能是圆锥的3倍或4倍。

集生活味、数学味、趣味性与挑战性为一体而创设的情境,以学生已有认知为起点,通过猜想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同时直奔主题。

[片段二]参与探究,自动建构数学模型

师:各小组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开展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单,验证猜想。

生1:圆柱和圆锥等底不等高,圆锥容器装满水往圆柱容器里倒,倒了一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生2:圆柱和圆锥等高不等底,圆锥容器装满水往圆柱容器里倒,倒了两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生3: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圆锥容器装满水往圆柱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装满。

生4:圆柱和圆锥不等底不等高,圆锥容器装满水往圆柱容器里倒,倒了四次多一些……

师: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圆锥容器装满水往圆柱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装满?

生5: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容器装满水往圆柱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装满。

本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做、自己想。为了克服实验误差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造成的影响,教师及时进行课件演示,通过比较、分析、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索新知识。

[片段三]解决问题,拓展应用数学模型

1.基础练习: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综合练习:麦堆的高为1.2米和底面直径为4米,求麦堆的体积。如果每立方米小麦大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数)

3.拓展练习:有一根底面直径是6厘米,长是15厘米的圆柱形钢材,要把削成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形零件,要削去钢材多少立方厘米?

基础练习是圆锥体积公式的直接应用;综合练习和拓展练习不仅是公式的灵活应用,还让学生经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练习设计突出了实效性、层次性和生活性,力求落实“下要包底,上不封顶”的教学理念。

[教后反思]

本节课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应用”的知识建构过程,渗透了数学模型思想,建构了数学模型。

1.猜想验证——培养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时,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让学生自己猜想、自己验证、自己总结,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亲身经历——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

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数学知识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本节课,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自主发现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导出公式:V= ■Sh。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总之,通过不断地猜测、验证、修订实验方案,再猜测、再验证这样的过程,逐步过渡到复杂的、更一般的情景,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进行了再创造学习,以抽象概括方式自主总结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8.《圆锥体积的计算》教学设计 篇八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圆锥体积的计算》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圆锥体积的计算》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圆锥的体积》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利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出圆锥的体积。体验到计算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是最简便的方法。

2、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估算能力,评价能力,更好的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

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到计算圆锥体积的不同方法。从而理解计算公式v=1/3sh,并感受到计算公式的简便。

教学难点:能利用不同方法计算不同物体的体积。知识的活学活用。

教学准备:

1、个学生一组,每组各有量杯;量桶;一升的容器;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器皿;大米,沙子或水;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若干。6

2、教学软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新。

1、首先教师手中拿一圆柱体问:同学们,老师想知道这个圆柱体的体积你们能帮助我吗?

(学生踊跃举手说明。可以先测量出圆柱的半径与高。再用圆周率乘半径的平方得到底面积,最后乘以高就可以了。)

2、教师表示赞同,并抓住这一契机拿出于刚才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问:那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圆锥体,它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呢?你们知道吗?(学生齐答不)那你们想不想研究呢?(学生齐答想)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锥的体积该怎样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以旧引新,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圆锥与圆柱的联系,而且还能体验得到新知的亲切。从而产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1、动手操作,测量圆锥体的体积。

要求:每组同学,利用桌面上的工具(量杯,量桶,与圆锥等底等高圆柱容器,大米,沙子,水,1立方分米小方块)测量出自己组内的圆锥体的体积。测量物体是容器的厚度不计。

〈全体学生在动手操作,互相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巡回指导。课堂呈现小组探究学习的热烈场面。〉

3、分组汇报不同的方法。

〈学生在汇报时可边讲解边示范〉

方法一:可以利用量杯。首先把圆锥体容器内装满水,然后把它倒入量杯内,我们看到水面的刻度就是水的体积也就是圆锥体的体积。

方法二:利用手中的一立方厘米的小木块进行估算。

方法三:受《曹冲称象》的启示。利用一生的容器。把它装满水后将圆锥体放入,溢出水后拿出圆锥体。这时看容器空出来的地方为长方体,用一立方分米减去长方体的体积就可以得到圆锥体的体积了。

方法四:把圆锥体内装满大米、沙子或水,然后将它到入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容器里。发现到了3次正好到慢。也就是说,圆锥体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三分之一。用字母表示为:v=1/3sh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研究和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在讲解第四个方法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质疑,在操作此过程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是什么?为什么圆锥体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2)学生再次在小组内操作探究。

(3)汇报结论。

(4)微机演示。

当等底不等高时,当等高不等底时,当底和高都不相等时,出现的结果是怎样的。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圆锥体积的计算》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圆锥体积的计算》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探究与微机演示,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圆锥体与圆柱体之间关系。加深对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

4、评价以上各种办法

同学们的结论是用公式计算比较方便。

三、解决实际问题

(问题一)

1、各小组量一量,算一算自己组内的圆锥体的体积。(测量,计算时都要保留整数)

2、汇报结果。

先测量出圆锥体的直径,算出底面积。再测量出高,算出它的体积。算式:1/3x[3.14x(10/2)x10]262立方厘米(忽略厚度,即把溶剂可看作体积)

(问题二)

1、现知道手中的圆锥体每立方厘米约装0.9克大米,计算这个圆锥体容器可装多少克大米?

2、汇报结果。

用每立方厘米装大米的克数乘圆锥的体积。算式:0.9x262236克

3、验证计算结果

用称称一称,比较一下结果。

4、讨论两次结果为什么不同。

由于测量时厚度不计,计算时是近似值。都存在误差。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计算等环节,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及估算的能力。〉

(问题三)

利用圆锥体积公式计算。

(1)r=2cm h=6cm v=?(2)d=6m h=5mv=?

(问题四)

计算不规则物体体积或容积。(直说出计算的方法即可)

1、用什么方法计算出葫芦能装多少水?

2、胡萝卜的体积怎样计算?

3、不规则的零件体积计算?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不同方法及策略,培养创新能力。〉

四、总结全课

9.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九

刘国兰

【教具准备】

圆柱,圆锥若干,沙子,容器若干,铅锤,多媒体课件,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引出问题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神秘的礼物,想看看吗?教师出示铅锤,问这是什么? 它的形状像什么?为什么?

师:想一想,我们有没有办法知道这个铅锤的体积有多大呢?

师:这说明排水法有一定的局限性,那怎么才能知道像这样圆锥形物体的体积呢?师:好,那我们就需要学习一种一般性的,普遍的方法来计算圆锥的体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锥的体积(板书)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各种猜想

师:在这以前,我们学习过哪些图形的体积计算?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学习圆柱体积公式推导的过程中,我们是怎样研究的?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你认为圆锥的体积可能和什么图形的体积有关呢? 师:每个小组的桌子上有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观察:他们两个的体积可能有什么关系?

三、实验探索,验证猜想 1、开展实验收集数据。

师: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想不想动手验证一下?请看:这是我们的实验记录单 师:教师投影出示试验纪录单 实验纪录单:

实验次数 选择一个圆锥和圆柱比较,我们发现:实验结果它们体积之间的关系 第1次

第2次

结果说明什么?

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请看,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选择一个圆锥和圆柱比较什么?师:第1次实验先用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倒,看有什么结果。第2次实验用圆柱装满沙子往圆锥里倒,看又有什么结果,注意填写实验纪录单。生实验,教师指导 2、分析数据,作出判断(1)观察全班的实验结果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2)总结结论

师:以上的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柱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没有这样的关系。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也没有这样的关系。

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柱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不等底不等高、等底不等高则没有这样的关系。

师:出示圆柱和圆锥,这个圆柱和这个圆锥等底、等高,那它们体积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师:板书:圆锥的体积=圆柱体积×1/3,师演示课件使1/3形象化,同学们回忆一下,圆柱的体积是怎么计算的?

师:那想一想,圆锥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呢? 3、你能用字母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4、加深理解

师:在1/3sh中,“sh”表示什么?为什么还要乘1/3? 师: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知道了什么条件就可以求圆锥的体积? 师:你认为计算圆锥的体积还要注意什么?

四、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我是细心的小法官:

1.圆柱的体积一定比圆锥的体积大。()

2.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

3.正方体、长方体、圆锥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

()

4.一个圆柱的体积是27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9立方米。

()

应用公式我最棒:(给出课前铅锤和帽子的条件,求体积。)

铅锤:底面积:20cm2

高:8.5cm

帽子:底半径:2dm

高:2dm(得数保留一位小数)解决问题我能行

工地上有一些沙子,堆起来近似于一个圆锥.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这堆沙子大约有多少立方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五、总结回顾,畅谈收获。

教学反思:

一、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反复地观察、比较、揣测、采集信息,独立地思考、归纳、分析和整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作保证。本课改变了过去教师先引导学生复习旧知再一步步演示的做法,而是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近15分钟)。先让学生猜想圆锥的体积可能和什么图形的体积有联系?再猜一猜:和什么样的圆柱体积有关系?这样让学生猜一猜,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接着让学生亲手做一做,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再根据实验的结果概括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由于有足够的探究时间,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努力使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经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小学生由于受自身能力、发展水平所限,他们的创造可能显得幼稚、粗糙,创造性水平也无法与科学家相提并论,但他们的每一个小发现都凝结着他们的思考、付出和努力;他们同样需要经历和体验与科学家的发现相似的“艰难”过程。如他们需要大胆的设计与构思,学会与他人合作寻求支持;需要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并作出分析与修正等等。在本节课中,首先由现实生活问题引入,复习圆锥的特征,接着选定求“圆锥的体积”这个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先安排了“尝试猜测”这个环节,尝试猜测可以看作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既然可能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再让学生讨论、实验,从而受到科学探究方法的熏陶。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由于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实验时的注意事项也是学生提出的,因此,学生乐此不疲地去发现、尝试、对比、讨论、交流,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教师最后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反思、总结。并发现实验中的误差。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圆锥的体积公式,而且在不同观点、创造性思维火花的互相碰撞中,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得到增强,合作能力不断提高。

三、体验成功,感受自主探究的乐趣

10.《圆锥的体积》教案设计及思考 篇十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求出圆锥的体积,《圆锥的体积》教案设计及反思。.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向学生渗透知识间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让学生学习将新知识转化为原有知识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圆锥的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圆锥形萝卜、绳子,每个小组一个计算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模型、沙土水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桌上那个白萝卜,它是什么形体吗?(圆柱体),现在,如是假设它的底面积是5平方厘米,高是4厘米,你怎样求它的体积呢?求出体积后,问:现在老师想请你们帮个忙,把它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你们有办法吗?说一说什么样的圆锥体才算最大呢?(与原来的圆柱体萝卜等底等高)

二、探究新知1、实践猜想.师:好,现在请同学们动手削萝卜,比比哪一组削得最漂亮?学生削完后,问:谁来猜猜,现在削成的圆锥体积与刚才圆柱有什么关系呢?你是怎么猜测的?生1:我猜圆锥的体积可能等于原来那个萝卜体积的,就是5立方厘米。

生2:我猜圆锥的体积可能等于原来那个萝卜体积的,就是10立方厘米。我是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在长方形里剪一个最大的三角形,三角形的面积是长方形的,所以我认为圆锥的体积也是圆柱体积的。

生3: 我猜圆锥的体积可能等于原来那个萝卜体积的,就是6立方厘米,是把削去的萝卜拼起来和圆锥体萝卜进行比较,发现削去的部分的体积大约是圆锥体积的2倍。

生4: 我猜圆锥的体积可能等于原来那个萝卜体积的,就是8立方厘米,我是估计的。.师:那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你的猜想呢?

生5:我可以把削成的圆锥与削去的萝卜都拿去称,再比较它们的重量。.

生6:我把圆锥体萝卜浸入盛有水的圆柱容器里,算出它的体积,再把削去部分的萝卜也浸入盛有水的圆柱形容器里,根据水面上升的高度求出它的体积就知道了。.

生7:我可以把刚才那个圆柱体萝卜和削成的圆锥休萝卜分别挖成空心的然后把空圆锥萝卜盛满水倒入圆柱体萝卜中,分别算出体积后进行比较。

生8:我可以用桌上的这些学具来验证。.再让学生比比哪种方法最合适?

2、实验验证。师:好,现在让我们利用学具来验证一下自己猜想,请小组合作动手实验,比比哪组实验最准确?

3、汇报归纳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认真探讨,谁能说说你是怎么实验的?生:我用圆柱装满沙把它倒入圆锥中,刚好倒了3杯。生:我用圆锥装三次沙,刚好装满这个圆柱。师:这个实验说明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生:说明了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体积的三分之一。师:请同学们思考:如果一个圆柱的体积是24立方米,那么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师: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是V=SH,那么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应样计算?生:圆锥的体积V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即V=SH师:同学们,现在你知道刚才我们削的那个圆锥的体积应该是多少了吗?

4、解决问题,教案《圆锥的体积》教案设计及反思》。课件出示例1,让学生独立完成。5、教师小结。

三、扩展应用。(一)、基本练习。1、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25平方分米,高是9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2、测量圆锥体学具,求出体积,并说说高是怎么量的?3、一个圆锥的底面积直径是20厘米,高是8厘米,它们体积是多少?(二)扩展练习。!、一个圆锥的体积是8立方分米,底面积是2平方分米,高是分米?2、圆锥形的容器高12厘米,容器中盛满水,如果水全部倒入等底的圆柱容器中,水面高是( )

四、归纳小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

五、作业。

选择题。(1)、两个体积相等的等底圆柱和圆锥,圆锥的高一定是圆柱的( )。(2)、把一段圆柱形的木棒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去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 )。供选答案:(1)3倍(2)(3)(4)2倍

教学反思:

这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动”中获新知。“动”是孩子的天性,每位孩子都充满了“动”的欲望。由于几何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和掌握几何图形的概念、性质、求积公式、形成空间观念,都必须有大量具体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积累。所以教材在编排这一知识块的时候,就已安排了很多的实践性练习。教学时,教者能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通过摆、剪、折、量、画、分割、拼合等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鲜明、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出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

二、在“动”中求发展。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者先让学生观察并讨论推导圆锥体积公式的实验方法,当学生由于受圆柱体积公式推导方法的影响,思维受阻时,教者向学生提议:用桌上学具来验证。同时推荐一些实验用品:水或沙、尺等。让学生在实验中选择并设置疑问: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的关系。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不仅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获得了知识的结果,而且经历了知识面发展、发生的过程,同时加强并巩固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发展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力。

11.《圆锥体积》教学反思 篇十一

教学片断

师:下面分组做实验,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看看几次正好装满。

小组代表从教具箱中自选实验用的空圆锥圆柱各一个,分头操作。

师: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圆柱和圆锥、沙子,从倒的次数看,研究两者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生1:我们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三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生2:三次倒满,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生3(有些迟疑地):我们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四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四分之一。

生1:是三分之一,不是四分之一。

生5:我们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不到三次就将圆柱装满了。

……

师:并不都是三分之一呀。怎么会是这样!我来做。(教师从教具箱中随手取出一个空圆锥一个空圆柱)你们看, 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倒入空圆柱里。一次,再来一次。两次正好装满。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二分之一。怎么回事?是不是书上的结论有错误?(以前曾有学生对教材中的内容提出过疑问)

学生议论纷纷。……

师:你们说该怎么办?

生6:老师,你取的圆柱太大了。(教师在他的推荐下重新使用一个空圆柱继续实验,三次正好倒满,教育论文《利用“错误”资源,展示思维过程 ——《圆锥的体积》一课的案例反思》。)学生调换教具,再试。

师:什么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生:等底等高。

生: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师:也就是说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前提条件是等底等高。

案例反思

以前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多是先由教师演示等底等高情况下的三分之一,再让学生验证,最后教师通过对比实验说明不等底等高的差异,但效果不太好,学生对等底等高这一重要前提条件,掌握得并不牢固,理解很模糊。为了让学生理解“等底等高”是判断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前提条件,我就设计了以上的教学片断:让学生自选空圆柱和圆锥研究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与书上的结论有很大的差异,有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二分之一,思维出现激烈的碰撞,这时我没有评判结果,而是让学生经历一番观察、发现、合作、创新过程,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让学生装在看似混乱无序的实践中,增加对实验条件的辨别及信息的批判。既圆满地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又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批判意识的发展。而这些目标的达成完全是灵活机智地利用“错误”这一资源,所产生的效果

12.《圆锥体体积的练习》教学反思 篇十二

圆锥的体积练习内容包括利用公式直接计算圆锥的体积,利用公式求圆锥形物体的容积。能灵活地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在教学时,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直接利用公式计算的题目掌握的很好了。并且我要求学生在做图形题时,审题要做到以下几点:

1.弄清物体的形状,题目给出的数量单位是否统一。

2.弄清题目给出了哪些已知条件?通过这些条件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3.弄清问题求什么?与已知条件之间有什么联系?找出数量关系。

4.根据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13.《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篇十三

学生们有的将圆锥中装满沙倒入圆柱中;有的将圆柱中装满沙倒入圆锥中……很快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在交流中,学生经常把“等底等高”漏掉,作业时不注意“等底等高”条件,错误率也很高。

反思:教师为了让学生快速完成操作推导出公式,给学生准备学具,只让学生来体验得出结果的一部分操作。这样做截断了知识的本源,学生忽视了对“等底等高”这一重要条件的认识,因而对发现的规律认识不全面,最终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时也错误百出。其实,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圆锥,这样4组来装沙操作。这样的探究具有很强的选择性、探索性和创造性,学生在不断地测量、比较、猜测、验证中发现“只有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才是圆柱体积的1/3。

上一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法官行为规范》的通知下一篇: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选择中的自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