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共9篇)(共9篇)
1.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一
关于广东省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组织在粤的全国人大代表进行了“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专题调研。10月10日至19日,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华侨委副主任委员张帼英为组长,原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骏为副组长,部分在粤的全国人大代表组成的调研组,分别到广东省云浮、肇庆市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先后与云浮、肇庆市人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进行座谈,并深入两市辖的云安、罗定、新兴、高要、广宁等5个县(市)和22个企业、基地、村镇实地考察。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广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郡县治,天下安”,强省之基在于强县。县域经济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是构建和谐广东的必备要素。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暴露出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其中县域经济成为一条突出的“短线”,东西两翼与粤北山区67个县(含县级市)与珠三角地区城市经济差距越拉越大。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敏锐地发现了县域经济严重滞后的问题,把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推动东西两翼和山区跨跃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去年初,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实行扩大县级管理权限和激励性财政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
展。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都能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明确发展方向,理清发展思路,紧紧抓住当前发展县域经济的有利时机,结合本地实际,提出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和措施,形成了抢抓机遇、齐心实干的良好局面。
各地认真贯彻落实省的政策措施,扎扎实实地推进各项工作,县域经济取得了明显效果。目前,我省县域工业发展提速,招商引资有新的突破,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稳步发展,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财政和农民收入增加,初步呈现速度加快、质量改善、效益提高的好势头。据统计,到2004年,我省67个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98亿元,增长11.7%,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占全省GDP的25.55%。其中:农业增加值占全省的88.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2.83亿元,增长15.73%;全省67个享受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的县中,有47个县综合增长率超过18%。在激励型财政机制影响下,县域财政收入增长,质量有所提高,作为地方主体税种的省、市共享“四税”收入增长20.7%,快于一般预算收入增长。其中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平均增长率达25.5%,有47个县超过全省平均增长率,占这些地区县数的71.2%,县域财政调控能力有所增强。
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去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此后,提出《关于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财政性措施的意见》,出台了《广东省第一批扩大县级政府管理权限事项目录》、《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三化”建设的决定》、《关于帮助县(市)解决镇(乡)财政困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调动了县级政府发展县域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扶持、推动了本省县域经济发展。市、县级政府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政策措施,发展县域经济热情高、干劲足、氛围好,纷纷制定符合本地实际、发挥比较优势的区域发展战略,为实现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一)以园区经济和产业集群为载体,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各地坚持以工业化统揽县域经济全局,加快工业集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加速产业集聚,全省已形成有一定规模的30多个专业产业区,在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400多个建制镇中,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的专业镇占了1/4。珠江东岸的深圳、东莞、惠州等市形成了著名的电子信息产业走廊,成为经济规模近4000亿元、全国规模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区;珠江西岸则形成涵盖佛山、中山、江门、珠海、广州等地,经济规模达1000多亿的电器机械产业集群。目前产业集群已经从珠三角地区向广东两翼及山区延伸,如中国竹子之乡的广宁县以鼎丰公司为龙头建设了纸业工业园,引进一批造纸、油墨、印刷等纸浆下游产业,初步形成林浆纸一体化产业链,2004年两税已达3900万元。高要市今年9月被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和中国建筑装饰协会授予“中国建筑五金产业基地”称号。新兴县的日用不锈钢制品在国内具有一定 的知名度,年产值超38亿元,出口超1.9亿美元,成为全国最大的餐厨具生产和出口基地,获得了“中国不锈钢餐厨具之乡”称号。
(二)抓好中心镇规范建设,提高县域城镇化水平. 从城乡发展的格局看,经济腾飞的“龙头”在城镇、在集镇,加快城镇建设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各地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积极推进县城建设和中心镇建设,突出把县城和中心镇作为县域经济的中心和副中心,进一步增强其聚集力和辐射力,从而提升了人气,提增了财气,成为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民离土不离乡的基本载体,有效地增强了县域经济的竞争力。云浮市组织有关部门和镇(街)主要负责人赴珠三角考察,以拓宽视野,强化“工业立镇”观念,实行镇域经济工作考核制度,对招商引资、税收和财政工作成绩突出的镇予以奖励,大大调动了镇(街)干部加快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今年上半年全市各镇(街)新上工业项目133个,总投资14多亿元。同时,积极发展专业镇,目前已有省级专业镇11个,如云城区河口石材专业镇、罗定市附城电子专业镇、新兴县新城不锈钢制品专业镇以及郁南县建城无核黄皮镇等。肇庆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实施意见》,在全省地级市率先完成中心镇规划修编任务,并加大城镇建设步伐,将市、县在中心镇收取的城市维护建设税、耕地开垦费、土地有偿使用费全额返还或按比例返拨中心镇,使中心镇增加了自主支配财力,加快了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此同时,大力打造特色产业强镇,如高要金利锁具及小五金专业镇、高要白土二手机械交
易镇、德庆悦城龙母历史文化旅游镇、广宁南街纸业专业镇、怀集桥头燕岩旅游镇等,已成为具有一定产业规模和较为完善产业链的专业特色镇。
(三)着力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农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各地从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种养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特色农业,加速农业结构的调整。肇庆市建设了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农业生态园、国家林木良种繁育中心等农业示范区,带动了农民自主调整农业结构;实施“一乡一品”战略,大力发展优质水果、高附加值养殖等高效特色农业,打造了四会华贡牌沙糖桔、德庆皇妃贡柑、高要碧绿牌无公害蔬菜等一批农业知名品牌。新兴县把发展农业的指导思想和工作重点转到产业化经营上来,把扶持农业的重点转到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上来,在生产建设用地、用电、用水以及生产经营规费收取等给龙头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培植扶持龙头骨干企业发展壮大,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使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在数量、规模、整体素质上有了明显的提升。目前,全县拥有温氏集团等5家年产值超亿元和一大批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带动的农户约占全县农户的一半,达3.9万户,这些农户去年在与龙头企业的挂靠经营中户均获利1.8万元。
(四)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近年来,各地充分发挥自己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努力发展地方
特色经济,做大特色产业规模,增强竞争力,力争在县域经济中多拿“单打冠军”。云安县的水泥、石材、化工、电力等行业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全面发展的强力引擎,这几大行业上缴税收占全县税收的七成多。广宁县着力做强纸业、竹业两大特色产业,目前竹子企业已发展到300多家,产品达10多个系列500多个品种,去年竹业产值达6亿多元。肇庆市发挥县域山水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突出把旅游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点产业来抓,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加大投资,旅游业正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五)打好“外资、民营”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各地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县城经济的突破口,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和我省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大好时机,加大招商引资、外引内联的力度,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云安县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分别与广西有关县结成友好县,实行“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促成县域之间企业的合作;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分别在广州、佛山南海等珠三角发达地区设立招商引资联络处、办事处;建立项目台帐,建立和完善项目跟踪责任制。高要县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实施选择性发展战略、坚持“五个有利于”原则,即“引进项目必须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有利于培育支柱产业和形成规模经济,有利于增加收益尤其是财政税收,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就业”,从而促进了可持续发展。新兴县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树立“抓经济,就是要抓民营经济”的观念,努力做大做强民营经济,目前拥有广东温氏集团、广东凌丰集团两家省级优秀民营企业,1-9月,全县民营工业企业产值达23.86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4.71%。
(六)加强领导,协调联动,形成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合力。加强领导和帮扶,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保障。各地注重配强配好基层领导班子,加大组织协调力度,检查督促县域经济各项政策的落实,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简政放权,强化服务,切实帮助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肇庆市组织开展了全市所有乡镇党政一把手全面轮训工作,提高了基层组织带动发展县域经济的战斗力;在确保省下放给县的各项经济管理权限落实到位的同时,还自行制定出台了《关于下放部分市级审批事项和管理权限的实施方案》,合计共有69项审批事项和12项管理权限下给县(市),进一步增强了县(市)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宁县努力构建和谐行政,以良好的作风和高效的服务质量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七)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决构建和谐社会。农村、农业、农民是县域经济的主体。各地按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采取积极措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和工农差距,使城市和农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加快构建和谐社会。肇庆市通过扎实推进“十项民心工程”、进一步落实农民减负增收工作、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巩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增加农村公共卫生投入、改造农村薄弱卫生院、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公益性文体阵地建设、完善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等,使农村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农村基
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农村经济有新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三农”工作呈现新气象。云浮市为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从去年7月起,在全省率先启动农民医疗大病统筹,即已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可自愿参加住院补充医疗保险(大病险)。今年全市农村合作医疗和住院补充医疗保险覆盖率已分别达82.9%和66.7%。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村建设试点工作,目前已建成113条生态文明村,今年又规划建设300条,改善了农村的生态和农民人居环境。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广东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发展县域经济虽然出现了良好的态势,但因受经济基础薄弱,处于珠三角边缘,发展条件较差,比先发地区招商引资难等制约,县域经济在跨越式发展中仍然困难重重,尤其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形势的变化,一些深层次问题也逐渐显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经济总量偏小,质量不高,整体竞争力不强。与发达县(市)相比,县域经济在规模、速度、实力、机制、效益、科技含量等方面,仍存在不少差距。2004年全省67个生产总值4192.83亿元,只占全省GDP的26.1%,县域人均GDP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只相当于珠三角地区的1/5,与占81.9%的土地面积和占61.8%的人口相比极不相称。扩大经济总量,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的任务仍然艰巨。
(二)财政普遍困难,自我发展能力差。
县域财政拮据问题突出,2004年县域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低于1亿元的县(市)34个,占全省县(市)的50.75%,67个县的财政收入仅占全省的7%。县域经济财政赤字、财政空转现象依然严重。相当一部分县(市)是“吃饭”财政,有的甚至是“讨饭”财政,根本没有财力搞经济建设,自我发展能力差。一些县(市)搞工业园区,由于缺少启动资金,虽有规划,却是纸上谈兵。
(三)债务包袱沉重,影响发展经济。
在全省67个县(市)中,几乎都有沉重的债务,既有老债务又有新债务。其中,老债务主要是为了各项“达标”、“普九”而形成的,而新债务则是为了发展经济而背上的。截至2003年年底,全省县政府债务余额433.3亿元,是县域一般预算收入的4.91倍。全省县平均负债6.37亿元,偿债率(当年应归还债务/可支配财力)高达215.5%。罗定市累计债务有20多亿元,云安县11.7亿元,新兴市5亿元,广宁县8.5亿元,高要市6亿元。在当前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各县(市)不仅每年要拿出大量资金还本目付息,而且要拿出一部分资金投入新一轮建设,压力相当大,影响了地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农村税费改革后,镇级政权运作受到影响.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推进,收费管理进一步规范,取消了“三提五统”,给各镇运作带来了比较大的困难,如新兴市,2005年该县辖下镇级政府收入与2002年比较减少了5437.27万元,省对县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1517万元,全县镇级政府实际缺
口3920.27万元。收入锐减,直接导致镇级政府运作困难,原有“事权”失去财力保证,村民委员会经济尤为窘迫,无力支持和发展农村公共公益事业,严重制约了镇域经济发展,影响了农村基层的社会稳定。
(五)工业和建设用地紧张,制约了当地的招商引资。由于国家实行了新的土地审批制度,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县(市)前几年对工业用地没有预征、预留,现在工业用地出现困难,即使是山地、坡地的征用也受到严格限制。同时现行的按投资项目申报用地指标政策,由于报批手续复杂,涉及环节多、耗时费日,客观上削弱了山区低成本的优势。还有现行的征地政策“一刀切”,缺乏灵活性,也影响了山区加快发展工业的步伐。如有些县即便已规划出了工业园区,大多都碰到了因宏观调控,有土地没有指标,或有项目但用地审批时间过程长(一般流程经过都要半年以上)且收费高(每亩平均向上级交费6-7万元),常常因此错失了招商机遇。
(六)金融机构功能弱化,中小企业融资难。
随着四大国有专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在县城的分支机构功能逐渐弱化,贷款审批权上收,除农业银行县支行有一定额度的信贷权外,其他三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县(市)支行均没有信贷审批权,基本上是只吸储,不放贷,资金大量流向大项目、大城市,形成了欠发达地区资金支持发达地区发展的局面。目前,相当一部分市、县支行新增贷款逐年下降,如云浮市1999年银行存款余额110亿元,当年放贷有101亿元,而至今年8月末,该市存款余额
达207.61亿元,放贷却只有97.98亿元。广宁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4亿元,但贷款不到2亿元,造成本县中小企业缺乏宝贵的资金支持,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面对县域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地能认真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但由于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体制上和现行一些政策因素,还有大部分山区县只有一些资源优势而没有区位优势等。所以基层干部强烈要求国家和省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为此,建议:
(一)统筹协调县域经济发展。
明年,我省将进入“十一五”规划实施阶段,当前,应当以编制“十一五”规划为契机,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为指导,统筹考虑我省的县域经济发展问题。要根据我省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禀赋和现有状况,前瞻性、全方位地重构我省区域发展格局,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功能区进行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同时,针对我省地区之间发展条件差异很大,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特点,实行差别化产业政策。一是区别对待不同地区。对一些限制发展的产业,应综合考虑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发达地区优先淘汰,而在欠发达地区可以适当给予宽限,采取逐步退出的办法。二是区别对待不同投资主体。对于政府和国有资本投资的项目,由政府审批;对于民营投资的项目,只要
不涉及环境污染和公共安全,宜由市场进行调节。
(二)以园区经济为依托大力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无工不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最根本的就是帮助欠发达地区把工业这个蛋糕做大做强。而发展工业离不开土地、园区这个载体。但是,目前一些地方由于用地指标不足严重限制了工业的发展。发达地区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原始积累,对土地的依赖程度相对低一些,而欠发达地区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对土地的依赖程度相对较高。政府可考虑放宽东西两翼和山区建立工业园区的条件,为这些地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创造条件。建议进一步完善土地相关政策,在建设用地指标上适当向欠发达地区倾斜;根据实际情况大力支持山区县(市)用荒坡、荒地办工业园;可考虑省里总量控制用地指标,对经济欠发达的县(市)给予适当放宽,各地根据省下达的用地指标在不违背土地政策原则的情况下掌握使用。
(三)加大对县域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
大部分山区县,财政实力薄弱,财政供养人员经费等刚性支出占财政预算支出的大头,还有数额不少的需要长达十多年时间在税收还中抵扣的历史欠债,因此,财政存在着一定压力和风险。建议国家和省财政进一步增加对县域财政的转移支付资金,对财政困难县增设农村医疗和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的专项转移支付补助,对财政困难县的政府债务采取豁免部分本金利息或延长还款时间等措施,使县(市)政府能够轻装上阵,积极培育财源,实现良性发展。同时,建议进一步规范完善分税制,增加欠发达地区县域税收留成比
例,使地方财政在税收增长时获得同步增长。继续落实好已经一出台的“强县新政”激励型财政机制配套政策,增强地级市对县域的帮扶责任,加大市对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县域基础设施投入,帮助县域解决镇(乡)财政困难。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加强我省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和债务风险的化解工作。尽快出台《加强我省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意见》,逐步消化旧债,防止发生新的不合理债务,防范政府债务危机。
(四)为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搭好平台.
2005年3月,广东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广东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这项政策的实施,将有力推动我省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在实施政策过程中,政府要统筹协调,当好“红娘”,帮助地区结好“对子”,避免盲目“拉郎配”和“乱点鸳鸯谱”导致一些企业外嫁后“水土不服”。欠发达地区要有条件、有选择地承接产业转移,不能来者不拒、饥不择食,甚至把愿意来的都当宝贝。要避免引进效益、低、污染大的产业。对发达地区要提倡讲风格,把有些效益好的企业转业到欠发达地区,有条件的地方也要帮助他们上几个高起点的项目。
(五)加大体制改革和下放管理权限力度。
尽管省委省政府依照“能放都放”的原则对县(市)进行扩权,但由于各县均有较多职能部门垂直管理,实际调控能力大大受限,县级“责权”不对等,严重挫伤了县域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建议加大改革力度,改革阻碍县域经济发展的各种体制性弊端,彻底放权,理顺关系,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一些地方建议扩权强县,实行省直管县体制,赋予县一级更大的管理权,在行政区划不变的情况下,把部分管理权限下放给县。而“省直管县”则是对行政架构、行政区划的重大调整,事关各级政府职能的合理设定以及改革成本等重要问题,需谨慎行事,建议省里组织相应的调研、论证,进行试点。
(六)加大对产业发展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对于欠发达的山区县,一、两个重大生产性项目就能带动、支撑当地的经济发展,使县域财政收入翻一番甚至几番,改变长期依靠省财政转移支付度日的现状。建议国家和省在规划大型产业投资和重点基础设施项目时,尽可能考虑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布点,并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更大的倾斜。在规划高速公路或高等级公路时,应充分考虑欠发达地区的实际需要,进行必要的衔接和合理的延伸。对于具有资源优势的地区,有计划、有重点地安排一些有利于开发当地资源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项目,并在项目审批权、地方配套资金比例、贷款利率及偿还期限等方面给予优惠。对于直接用财政投资、政策性银行贷款新建及扩建的大中型建设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给欠发达地区。
(七)加大中小型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
目前中小型企业贷款难、融资难问题已严重阻碍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建议抓紧制定《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管理办法》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推动金融
机构组建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并调整贷款利率管理办法,允许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信贷投放实行更大幅度的浮动区间,以调动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八)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县镇领导及农村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加快发展县域经济,领导是关键。建议省里分期分批对欠发达地区的县镇领导进行培训,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科学技术、法律等方面知识的学习。通过综合培训,更新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提高发展经济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建议制定和实施人才振兴欠发达地区和山区计划,鼓励科技人员利用原单位设备和条件,带项目、带资金到欠发达地区和山区,结合实际开展相应的科技攻关工作,帮助地方解决一些有带动意义的项目,为当地培养一批专门人才。对欠发达地区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可由省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给予奖励。针对实施高效农业人才需求,重点抓好普及科技知识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鼓励农业科技服务人才向基层流动,促进农村人才知识更新和技术进步。
(九)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
农村基层政权在农村社会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承担着十分艰巨的任务,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问题。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不断改善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调动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要进一步改革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保证乡镇公用经费及时足额到位,促进工作高效运转,避免因工作经费不足而造成管理的缺位。要进一步理顺乡镇党委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健全民主管理制度等方式,规范村民自治,强化乡镇政府对村民自治组织的指导功能,确保乡镇政权对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领导。
2.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二
1 永年县旅游农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河北省永年县乡村旅游农业发展不断创新经营方法、拓展经营领域,形成了四种主要经营类型。一是观光观赏型。以设施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集休闲、娱乐、度假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观光农业。二是参与体验型。利用城郊优势发展体验休闲,发展城乡互动。三是休闲度假型。依托乡村自然优美的田园风光、开展集休闲、娱乐、健身、体验为一体的休闲度假村。四是民俗旅游型。利用永年特有的民俗风情、传统工艺、文物古迹、节庆文化、民间艺术以及古民居、古建筑等,组织开展观光、休闲旅游等活动。
永年县以市场为导向,走出了一条文化产业开放旅游农业发展新路。一是以开放促发展,走借力发展的路子。该县先后引资和接受社会捐助达3 600余万元,重点开发扶持了以优种林果园、四季瓜果园和乡野度假园为主体的陈刘营生态观光园,以昭惠王祠为主体的明山公园等景区,为打造“文化永年”、“魅力永年”奠定了基础。二是推进企业与文化联姻,走融合发展的路子。充分发挥当地旅游资源优势,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和鼓励企业发展旅游项目,实现文化产业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全力打造“洼淀风光牌”,大力推进水产养殖和加工业发展,在永年洼建成了北方最大的罗非王鱼养殖基地和水产品加工中心,不仅开拓了市场空间,同时也为洼淀自然风光增添了新的亮点。
1.1 广府园区紧紧围绕“古城、水城、太极城”的特色定位
永年县以5A景区创建为主线,以打造“宜游”景区为目的,抓项目促工程,抓治理优环境,抓基础强配套,抓推介重活动,强力推进景区快发展、大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一年来,广府景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50万人(次),各类门票收入600多万元,旅游综合收入4亿多元,并获得了“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014年度“河北名片”等荣誉称号,在省旅游局组织的全省4A景区整改提升验收中名列小组第一。据统计,2014年底永年县旅游农业经营组织11家,从业人员约1 000人,人均收入20 000元左右,年营业总收入3 500万元左右,资产总额1亿元左右,带动农户数约2 000户。
1.2 永年县汇龙湾生态观光园
2011年,永年县汇龙湾生态观光园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该观光园是在发展生态观光旅游的基础上,重点集种植、养殖、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化农场建设;集旅游、度假、参观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景点建设;集食宿、餐饮、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化休闲场所建设。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永年县特色文化———已走向世界的“永年太极”文化的影响力,构建当地绿色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家园。
1.3 以农民合作社为代表的种菜大户发起农业休闲采摘观光园
永年县喆兴蔬菜专业合作社位于东杨庄乡杨庄村,成立于2008年7月,基地面积0.5万亩。基地会员1200户,主要从事无公害蔬菜的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生产、加工、销售、技术咨询等服务,并注册了“喆兴”牌商标。
永年县民建蔬菜专业合作社位于广府镇后当头村,成立于2009年6月,合作社辖基地面积0.2万亩。基地会员300户,主要从事无公害蔬菜的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生产、加工、销售、技术咨询等服务,并注册了“冀民”牌商标。合作社建设了20栋钢架温室,主要用于蔬菜新品种的示范和蔬菜生产。
永年县京山育苗中心是全县从事穴盘育苗最早的生产基地,中心位于南沿村镇赵辛线路东,中心占地20亩,年引进、实验、示范新品种10多个,育苗能力100万株。永年县京山育苗中心扩建高标准育苗温室4栋,并在姚寨、南大堡、张西堡、当头四个村建设分中心,项目总投资1 000万元,占地60亩,共建设育苗温室26栋。
永年县同年蔬菜种植合作社为了加快农业技术推广步伐,积极引进示范番茄、辣椒、草莓、甘蓝、黄瓜等10个新品种,推广黄板诱杀、绿色防控等集成技术,并对引进的新品种进行品比试验和总结,筛选出适宜各区域种植的蔬菜品种并进行推广。
2 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扶持力度小
到目前为止,建设的几家休闲农业除众乐、京山、喆兴依据蔬菜标准园区建设项目有一部分补助资金外,其他几家经营主体均靠自筹资金进行建设和发展。
2.2 缺乏统一规划
目前休闲农业处于无序发展中,政府没有统一规划。休闲农业发展属于经营主体自发的行为。
2.3 规模小、休闲农业内涵少、休闲项目单一
现有的休闲农业除广府旅游公司规模大、设施齐全、项目多外,其他几家休闲农业主体规模小、休闲项目单一。大多都是以休闲采摘或单一的垂钓为主。2.4政府就休闲农业建设没有出台政策、管理措施
没有将休闲农业真正列入大旅游观光经济范畴。所有的休闲农业仅仅是起步阶段。
2.5 广府城部分重点项目建设进展缓慢
府衙复建、城内街道综合改造、赵家酒楼复建等工程仍需加快步伐,城南新区建设亟待加快推进。
3 永年县农村旅游农业下一步发展计划
尽快由政府出台统一的规划,以广府旅游开发为中心,以旅游专线及广府四周为重点,结合蔬菜标准园区建设,全面推动永年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建设。一是在旅游专线两侧的蔬菜种植区重点建设以蔬菜采摘、蔬菜种植体验为重点的蔬菜文化园区。二是以广府永年洼水产养殖为重点的休闲垂钓园建设。三是集休闲、采摘、垂钓、体验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园建设。四是开发西部山区的休闲农业园区建设。依据山区文化、南水北调景观着重建好佛山休闲农业园、西沟经济生态农业园等一批休闲农业生态园。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设。
3.1 广府立足古文化,做好水文章,打造文化旅游产业链条
以“水”为主题,突出环水游和水上游,打造“一环四区”。“一环”即:在环水观光走廊两侧及岛屿上实施绿化,航道主要节点建造游船码头,亲水平台,同时开发岛屿游娱、休闲、体验经营项目,形成旅游节点,打造城外环水旅游线路。“四区”即:城南综合开发千亩芦苇荡、城东加快推进清晖书院建设、城西建设水上游乐园项目、城北以生态垂钓基地。同时,鼓励景区及周边群众围绕旅游发展特色餐饮、生产销售特色纪念品以及开办农家宾馆、“农家乐”等相关配套经营项目,增加整体产业链条收益。
3.2 打造广府太极拳文化基地
一是建设集太极拳培训、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太极文化产业研究、太极拳推广模式研究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中国广府太极文化国际交流中心;二是筹建广府太极院校,邀请杨、武式太极拳大师、名家,分期分批亲自授课,培养一批文武兼修的高素质太极拳人才队伍;三是加强广府本地拳师队伍培训、管理,实现太极拳由民间和社会传承到规范化、组织化传承的转变,推出一批广府太极大师、名家;四是突出文化、生态、休闲主题,建立广府太极网站、办好太极拳杂志,建设太极会馆、太极图书馆、太极博物馆、太极体验馆、太极康疗中心等,把广府太极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产业;五是突出交流、产业、惠民主题,以“拳”为缘,加强对周边省市的宣传推介、旅游招商。同时,通过举办太极拳艺术表演、太极文化主题节庆、太极品牌赛事、太极养生健身等活动,以及研发太极系列旅游纪念品、保健品,吸引太极拳爱好者和国内外游客,形成产业群、产业链,带动商贸、餐饮、旅游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实现太极富民。
4 结论
通过发展农村休闲旅游,不仅可增加农民收入,而且为县域经济发展开辟一条新道路,也为广大农村发展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产业提出新的发展思路,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摘要:河北省永年县农牧局近年来依托广府古城、佛山、聪明山等景点,加大对农村休闲农业建设力度,促进永年旅游业发展,给当地农户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通过发展观光旅游,自主采摘蔬菜水果,对加快全县农业经济发展带来广阔的市场前景和重要机遇。
关键词:旅游,休闲,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博,李思经.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0,12(3):62-66.
3.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三
关键词:杨家湾村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调研报告
杨家湾村在围场县、乡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足自身实际,选择符合该村实际的经济发展路子,努力谋求杨家湾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出路、新气象。近年来,该村农村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快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社会面貌呈现出新气象。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1 杨家湾村基本情况
杨家湾村位于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35公里,111线国道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共有18个村民组、505户、2025人。全村社会总面积25.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25亩,其中川平地1800亩、山地2125亩。农民主要以种植马铃薯和玉米为主。截至2009年10月份,全村有牛存栏248头,其中1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4户。辖区内主要有铁矿和金矿等矿产资源。2008年人均纯收入2230元。
1.1 村级组织运转情况 杨家湾村共有党员54名,村民小组18个,村民代表43名。村支部书记王艳新,村主任王玉生,计生干事邓学华。村委会工作运转正常,效率较高。定期召开村委会议和党员会议,村“两委”成员精神面貌良好,在群众中威信较高。坚持贯彻执行村务公开、党务公开制度,虚心接受群众监督,使村里的各项工作都有条不紊地进行,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2 产业发展情况 杨家湾村境内有铁矿及金矿等矿产资源,因受国际金融危机、铁粉价格低糜及缺少外来投资等因素影响,铁矿资源未得到有效开发。农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有马铃薯、玉米,经济作物以种植胡萝卜为主,甘蓝、大白菜为辅。通过近几年乡、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产业布局趋于合理,蔬菜种植逐渐形成规模,2010年引进外来客商进行土地合理流转,现已签订承包合同1000亩,建蔬菜种植示范园区一处,全部用于种植胡萝卜,这对该村种植结构的改善将产生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3 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随着經济社会的发展,杨家湾村的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111线国道贯穿大半个村,另外几个组也有“村村通”工程,有线电视、通讯信号、自来水实现全村覆盖。居民住宅绝大部分为砖瓦结构,庭院卫生干净,院子水泥硬化。家用电器基本普及,好多家庭已购置电脑及家用轿车,家庭年收入十万元以上户大量涌现。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毕业升学率达100%。有村卫生所1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农民参保率达90%以上。计生工作水平进步较大,计划生育达到99%,人口自然增长率稳步下降。
2 杨家湾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通过调研走访,了解到杨家湾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村集体经济薄弱,财政支撑乏力,干部想干事但缺乏资金保证,集体经济整体素质不高,结构单一,全村无规模以上企业;公益事业体系不完善,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适宜;社会稳定任务加重,人民群众对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的状况日益关注。
3 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
3.1 交通优势 杨家湾村位于乡中心地带,东与内蒙赤峰市毗邻,国道111线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3.2 产业优势 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胡萝卜种植将是该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和增长点。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外来资金为胡萝卜产业形成规模提供基础保障,实现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互融。
3.3 人力优势 目前全村有2025口人,具有劳动能力人口为三分之一以上,劳动力十分充足,且多数村民都有丰富的胡萝卜种植和销售经验,人们的商品意识普遍较强。
4 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措施
一是培养农村经济发展带头人。经济要发展,结构要调整,人才是关键。立足职能,加大对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切实提高他们增收致富本领、依法办事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使其真正成为农民奔康致富的带头人,村级经济发展的“领头雁”。
二是找准农村经济发展新路子。按照布局区域化、经营集约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资源、区位和气候优势。在农业上今后相当长时期将继续向农业要效益,着眼市场需求,立足基础条件,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胡萝卜产业。在稳定1000亩胡萝卜示范种植园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做好“胡萝卜文章”,提升胡萝卜生产的档次。积极外联,优化发展环境,鼓励客商建设冷库等胡萝卜产业配套设施,为胡萝卜等蔬菜产业深加工选好路子,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在工业上将等待国际金融形势好转,铁粉价格上扬之机加大外联,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吸引外来客商合作开发我村铁矿资源,增加集体收入。另外,要有组织地加大对外出务工人员的管理及培训力度,提升他们的工作及服务能力,促进劳动力就业,带动农民增收。
三是积极争取上级扶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抢抓发展机遇,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把项目建设作为改善经济结构、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创新招商模式,拓展招商领域,走出去、引进来,认真梳理我村急需解决的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民生保障等问题,加大外联力度,除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外,鼓励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乡投资,以上级投资、外来投资和农户投资为主体,建立多元投入机制,争取更多的项目落户我村。
4.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四
促进---经济发展
----关于我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切实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中共---县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的工作安排和第一阶段深入调查研究环节的要求,4月2日至18日,我带领调查小组对我县近年来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对象涉及全县26个乡镇和县政府的42个职能部门,调查内容包括各部门各单位履行职责、效能建设、政务公开、行政审批、公正执法、文明办事、高效服务等情况。调查期间,我们走访各乡镇主要负责人,组织召开了由部分人大代表、乡(镇)村两级干部、企业代表、和个体工商户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就群众反映的部分比较突出的重点问题和相关职能部门交换了意见,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单位十分重视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努力改善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在转变政府职能、改革管理体制、增强行政效率、提高执法水平、促进司法公正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取得了较好成绩,各项优惠政策逐步得到落实,工作效率有所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优化,行政
和对经济犯罪案件的侦破、查处和审判力度,有效地震慑了犯罪,维护了社会稳定。工商、税务、财政、环保、国土、建设等执法部门也都从本部门职能出发,制定了多项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措施,反映较好,通过综合治理,规范了行政执法行为。
3、强化服务,接受监督,政务环境得到较大改善。这次调查发现,全县各行政执法部门和乡镇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认识都比较高,配合调查意识强。一是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各部门各单位积极推行“首问负责制”、“公开办事制”、“限时办结制”,在办公场所设臵和完善“三牌一图”,在干部职工中强化了经济发展意识和单位形象意识,大部分的职能部门服务意识、服务水平都有所增强,树立了良好的部门形象和行业形象。二是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接受社会监督。县人事局、卫生局、城管局、房产局、环保局、公安局、公路局、农业局、计生委、安监局、质量技术监督局、水务局、林业局、药监局、交警大队、交通局等单位分别在县电视台等媒体上就各自的职能职责向社会做出公开承诺,开通了投诉电话,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一些单位还聘请了执法监督员,进一步加大了经济发展环境的监督力度。县委县政府逐年对全县的执法执收、管理服务部门和单位进行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公开测评和问卷调查,拓宽了社会监督渠道,进一步改善了机关工作作风,强化各部门的责任意识,促进了全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逐步深入
4、加大投入,关注民生,经济发展基础环境得到改善。随着县委、县政府对民生工程的大力关注,各级各部门加大了对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讯工程、饮用水工程、电网改造工程、交通路网工程等基础工程的顺利实施,使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水、电、路等瓶颈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全县经济发展基础明显增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投资和经济发展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但与发展的要求、群众的愿望和投资者的呼声相比,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县经济发展的环境还不容乐观,影响经济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
(一)公仆意识差,宗旨观念不强,服务的水平不高。在实际工作中,一些职能部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淡薄,思想解放程度不够,科学发展意识不强,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自觉性不高,为普通老百姓办事不积极,服务不主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口头上。一是服务态度差。在调查中老百姓普遍反映:一些职能部门,尤其是权力较大的部门,衙门作风盛行,公仆意识衰退,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甚至办事找不到人,推诿、扯皮、拖拉现象还比较严重,普通老百姓办事艰难。二是服务质量差。在调查中发现,还有一些职能部门审批事项没有进服务大厅,没有公示办事指南,群众办事找不准地方。有些老百姓不识字,询问一些情况,办事人员不理不
5互推诿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调查发现,有些部门之间配合意识不强、部门内部缺乏协调沟通,造成办事效率低,有些涉及多个部门管理和行政许可的事项在办事和管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扯皮现象,有利益的事就争着管乱办许可证,没有利益的事、麻烦事就推诿无人管。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政府职能弱化,部门职能强化,继续下去就会形成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力利益化,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就会成为空话,加快---经济发展的口号就会成为谎话。
三、建议及要求:
针对我县经济发展环境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立足县情,着眼长远,狠抓当前,正确处理局部和整体、管理和服务、监督和扶持的关系,进一步强化环境意识,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
(一)进一步强化领导,建设政令畅通的政治环境。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环境如何,关键在于政治环境,重点在于领导者的执行力和抓落实的力度。要下决心解决某些干部行政不作为和行政乱作为的问题,解决政令不畅的问题,坚决杜绝“决策与执行脱节、部署与落实脱节、讲话与办事脱节、台上与台下脱节、汇报与工作脱节、宣传与事实脱节、承诺与兑现脱节”等现象。要严格责任追究制度,严肃查处违法违纪、影响发展环境的案件,要按中央的要求,切实加强财政财政制度建设,全面推行部门预算管理和国库集中收付,从根本上解决“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
批快捷通道,采取“一事一议”的方法,对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涉及的县级行政审批事项及其优惠政策进行统一协调和集体研究,实行公开办事、透明行政,杜绝暗箱操作,杜绝腐败行为。在行政服务中心和各职能窗口单位,要认真推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服务承诺制等制度,建立起办事高效、服务周到、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长效运行机制。
(三)进一步深化整治,建设稳定有序的法治环境。一要加大依法治县力度,着力解决政府部门依法行政问题,对服务意识淡薄、组织观念不强、粗暴执法等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要严肃认真查处,予以通报,从根本上解决政令不畅、部门利益至上的顽症,为优化发展环境提供制度保障。二要采取高压态势,从重从快从严查处那些强揽工程、强买强卖、阻工闹事、敲诈勒索、寻衅滋事的人和事,净化市场环境,促进公平竞争;三要加大扫黑除恶工作力度,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和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盗窃、抢夺等多发性犯罪,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切实维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营造和谐的投资环境。
(四)进一步加大投入,切实改善经济发展基础环境。近些年来,县委、县政府在争取上级支持方面,力度是相当大的,效果也非常显著。但要加快---发展,县委县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就还要继续向上积极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进一步加大对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投入;县政府对建设资金要进行统筹规划,集中资金办大事,着力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力争出实效,切实优化我县经济发展硬环境。
5.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五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是实现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关系到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建立和谐社会重点工程。为全面掌握阿城区“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工作的进展情况,阿城区统计局组织专门力量对此进行了专题调查,目前的具体情况如下:
一、全区城乡统筹产业发展总体情况
阿城区位于哈市中心区东南23公里处的阿什河畔,基本地貌为“七山一水二分田”,幅员面积2445平方公里,全区耕地面积116万亩,农业人口34.2万,辖3乡7镇9个街道办事处,108个行政村,808个自然屯。2005年被评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50强、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已经建设成为龙江之首、东北十强县市。在新农村建设中, 阿城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是积极争取国家、省、哈市项目和资金,2007年争取国家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国家及哈市测土配肥项目、国家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等大项目。二是争取帮建资金。积极与省、哈市帮建单位搞好对接,实事求是反映帮建乡村新农村建设实际问题,取得帮建单位的支持。同时,组织调动全区各委办局、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开展帮建工作。3年来,共争取帮扶帮建折资0.223亿元。三是发挥农民新农村建设主体作用。每年出台《阿城区新农村建设以奖代投优惠政策》,在农村道路、户用沼气池、边沟建设等给予补贴,及时总结并推广裴家屯农民理事会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的成功经验,激发了农民的建设热情,农民的首创精神和主体作用得以发挥。三年来,农民直接出资和出工折合共计1.44 亿元,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四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3年来,共整合资金5.98亿元,其中,仅本级财政投入就达 0.88 亿元。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项目建设提供强力支撑。2008年全区农业总产值实现34.8亿元,农民人居纯收入实现6268元。超过2008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4761元,农村街道和工业重镇占乡镇比例较高,因此具有发展城乡产业,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近年来,阿城区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小城镇建设,推进都市农业建设,推进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实施强村富民工程。计划到2015年,农民人均收入收入力争翻一番,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
二、全区城乡统筹的现状及工作情况
1、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建设。按照“统筹谋划、分类指导、试点示范、逐步推进”的原则,协调和指导各乡镇、街道办事处从实际出发,参照“调整自然屯、壮大中心村、发展小城镇”的工作思路,开展撤屯工作。为达到科学规划乡村建设、农田保护、产业布局、屯落分布、生态涵养的要求,对全区27个住户少于20户的自然屯,选取基础条件好、农户积极性高的自然屯开展搬迁工作,逐步对全区27个自然屯进行整体搬迁,对搬迁户给予迁当补贴。目前,这一工作正在健康有序的逐步推进。
2、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近年来,阿城区积极采取综合性措施,大力发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积极引进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如新利街经济开发区引进哈市里道斯秋林食品有限公司,以良种繁育、生猪养殖、屠宰和红肠、糖果等食品加工加工为主,项目生产后将对全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起到较大的拉动作用。目前,全区有龙头企业33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大户950户,其中年销售收入在3万元以上的大户有280户。农产品加工业收入超过50亿元。专业村已发展到38个。已初步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二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产业。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提升劳动力就业技能,推动农村劳动力再就业,逐步实现由体力型向技术型转移,由短期转移向长期转移转变。全区现有农村劳动力15.3万人,2008年共转移10.7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9.9%,劳动力转移总收入实现6.5亿元,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7 %。五年来,农村未增加新农民。三是大力发展商务中介产业。重点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连锁“农家店”;为农村经纪人发展创造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壮大经纪人队伍;积极鼓励农村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全区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38个,拥有会员9470人,带动农户1.25万户。2008年合作社成员人均收入实现9000元。金京稻米专业合作社作用最为突出。四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围绕横头山沿线等重点旅游景区,加大开发乡村旅游力度,重点培育旅游经济产业带;以新农村建设为媒介重点武装了裴家屯、磨盘村、振兴村、新明村等10个农家乐旅游村庄,对20家旅游家庭旅馆进行了星级认证。五是大力发展石材精深加工产业。发挥山区8个乡镇石材资源优势,发展石材精深加工产业大户,提升石材加工工艺品位,提高石材价值。六是大力发展农村运输产业。充分发挥我区蜚克图镇等大型粮贸市场、牲畜交易集散地、大岭乡等石材生产基地等优势,增加运输吨位,拉动农民增收。
3、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道路建设。全区建设农村通乡通村公路建设总里程962.2公里,实现农村硬化路面通乡通村率100%;屯内巷路硬化有594个屯,占65%;有454个屯主路实现硬化,达56.2%;有257个屯屯内巷路全部硬化,硬化率达到31.8%。2009年计划建设农村道路44.5公里、计划完成100公里巷路硬化,边沟36公里。屯内巷路硬化每平米补贴20元,边沟建设每延长米补贴10元。同时建立农村公路管养工作机制,县乡公路全部纳入行业管理,实行专业化养护。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008年全区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56.6%,2009年,计划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9处,完善革命老区10个村屯饮水工程。截止目前,全区已开工建设20处。落实舍利街太平村等8个村屯革命老区饮水工程。农村住房建设。2008年改造房屋890户,新建1050户,全区住房砖瓦化率达到87%。2009年计划改造农村泥草房改造1400户,其中,对733户农村贫困户实施建房救助。现已改造完成793户4.07万平方米,总投资3928万元。农村能源建设。目前全区15个乡镇(街道)建设高标准8立方米沼气池达到2400口,100立方米沼气池20口,1000立方米大型沼气池4个。建设沼气服务网点5处。在料甸乡海沟村小白旗屯进行农村能源示范屯建设。建设太阳能浴池1处、安装太阳能路灯40盏、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并改造室内卫生厕10户、户用沼气池与高标准猪舍并建40口、安装户用秸杆气化炉40台、沼气服务站1处、秸杆气化炉固化成型燃料加工厂1处。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全区目前有农家店359家。2009年计划新建改造“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100家。
4、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实施城乡教育设施和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建设3所寄宿制学校,预计2010年投入使用。结合“双高普九”复检投入资金523万元,用于城乡学校建设实验室、语音室及配备试验设备、音体美卫器材。自2007年秋季开始实施免费职业教育,对高
一、高二学生给予每生每年1500元的助学金。全区三年中共有2737人次享受国家助学金,累计资助金额150余万元。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住宿生每生每学年750元生活补助,2008—2009学度,全区共有1515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住宿生享受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住宿生生活补助,资金为114万元。统筹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建全农村医疗卫生保证体系,全区基本完善了区、乡、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并完善了4个乡镇卫生院、35个农村卫生所,农民参合率达到了98.2%,为农民身体健康提供了充分的保障。统筹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有线电视入户工作。加快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做到每个屯都留有结点。有线电视入村率达56%、入屯率达33%。对贫困群体给予收视费减免。农村文化站室建设。加强了乡镇文化站建设工作,建设农家书屋20家、建设农家文化大院10个。130多个屯成立了农民秧歌队,37个屯在墙体喷画了宣传画和漫画。合理配置了体育路径和健身设备。统筹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逐步建立城乡一致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敬老院建设。建立了双丰、小岭第二敬老服务中心,料甸乡、交界镇敬老院审批工作已结束。五保户供养工作。全区有354人纳入分散五保户供养。困难群体医疗救助工作。已为农村13627人低保户、特困户等弱势群体统一缴纳参合资金,每人20元,使困难群体参合率达100%。
5、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建立了稳固的劳务输出市场,培育农民外出务工中介组织和经纪人,推进全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进程。近年来建立的45个国外、省外劳务就业基地,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1.5万个。培育劳务经纪人256人,中介组织23个。开展了外出劳动力技能性培训,目前培训人数达到万人以上,转移就业率达90%。同时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法律宣传和教育,接待农民工法律咨询,劳动仲裁机构积极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工会为外出农民工建立异地组织,教育部位门连续几年来,共为1320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办理入学手续,做到就近入学或相对就近入学就读。免杂费、免书费,并建立就读学籍。
6、统筹城乡社区服务。全区启动了农村社区试点工作。确定了新利街新华村、舍利街太平村、阿什河街民合村等6个村作为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村,到2009年10月31日全面完成。目前,社区服务中心、爱心超市、村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面开工。村级组织建设、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社区服务及社区文化等工作也全面展开。
7、统筹城乡投入机制。2008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4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6%;农业总产值34.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68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9.2亿元,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8.9亿元,农村固定资产投资0.2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3.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1681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2%;财税总收入达到10.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6.6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43.5%。2008年,全区向农村投入资金3.23亿元。
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阿城区始终坚持依法保护、维护农民利益,在加快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决不以牺牲农民利益来换取经济的发展。近年来,阿城区大胆探索、积极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发展战略,不断加大了财政支农、助农扶持力度,使全区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到目前全区总计给农民发放各种补贴6772万元,平均每亩补贴65元,人均补贴200元。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新农村建设补贴规定,仅2008年,全区共投入新农村建设财政补贴资金3096万元。开展新农村建设三年来,本级财政总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补贴资金8800万元。通乡、通村公路全部实现硬化。
三、全区统筹城乡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由于历史的因素,阿城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与发达城市相比相对落后。农村居民收入虽然有较大提高,但城镇居民收入依然是农村居民收入的2倍,差别很大。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快,就业能力有限,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再者城镇建设以城区为重点,经济较为发达,但全区城市化步伐不快,农民变成市民还将受到各种体制、经济条件的束缚,致使全区城镇化率还不高,统筹步伐还不快。
一是综合经济实力不强,空间发展不平衡。由于阿城区是哈市所属的新区,与其它老区相比,综合经济实力还有差距。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仅为4.9 %,在哈市12个区县中排第3位。空间发展不平衡,城区经济发展状况较好,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区30%以上,中西部高速公路穿越地区依靠交通的便利优势,经济发展比较快,东部山区除有旅游优势的平山、大岭外,其他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区域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据调查,西部的杨树乡和新华镇有近5万人饮水困难,人畜饮水解决难度大;有20%左右农村,供电可靠性差;抗旱水源设施少,全区农村旱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10%,远低于全国52%、全市40%的平均水平。三是农村经济以传统的粮猪型结构为主。
二、三产业比重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缺少像呼兰正大和双城雀巢那样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四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民持续增收困难。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26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81元。全区还有绝对贫困人口2万人,相对贫困人口4万人,绝对贫困人口发生率10%,远远高于全国、全市。由于经济结构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农业产业化经营起点低,农民增收渠道窄, 持续增收困难。五是城镇化水平低,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大。2008年城镇化率为41.2%,远低于哈市46.7%的平均水平。劳动力素质不高,15.4万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42.7%。受城镇化进程慢,劳动力素质不高及劳动力市场变化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大。六是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滞后。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相对不足,校舍和乡镇卫生院等基础设施条件差,上学贵、看病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大,全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体系较为完善且覆盖面较广,而农村保障体系建设滞后,保障水平低、保障能力弱,农民因天灾人祸致贫返贫问题突出。
四、全区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建议与设想。
加快城乡统筹、加速城乡融合、多策并举、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成为全区当前的重要任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切实把加快推进城市化作为主线、把解决农村二元结构矛盾作为关键,综合运用各种政策措施,因地制宜务实推进。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扶植优势产品为先导,靠基地引龙头、靠龙头带农户,实施农业富民战略。主要建议和设想是:
1、城市带动农村靠“辐射”。首先发展工业,培育一批有实力的知名企业,企业的发展会带动城市经济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会辐射到中心镇,由此再辐射到行政村,就带动了经济、基础设施、就业、教育、医疗、三产业的发展,最终形成一个层次清楚、相互关联、良性互动的发展整体。农村没有在发展中被割裂,城市也因此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维持了土地、劳动力以及各种自然资源的合理供给。
2、工业反哺农业。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市场竟争力强的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大力推广村、企合作模式,开展“百企牵手百村”活动,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采取产业带动、合作开发、直接参与、智力帮扶等多种形式,与新农村示范村合作共建,利用企业人才、资金、技术、市场和治理优势带动农业和农村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通过村企共建,不断拓展企业自身发展的空间和领域,进而推进农业发展。
3、统筹得当有序发展。进行城乡统筹的科学规划,使生产要素按比较优势和市场法则配置和组合,注重区、镇(乡)、村级规划衔接、注重依靠各镇(乡)、村的资源特点、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和发展定位,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科学选择产业,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积极发展“一村一品”,培育多门类、有特色、互补融合的产业体系。因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切实推进城乡统筹:
1、树立城乡发展的新理念。科学统筹编制县域总体规划,围绕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按照人口向县城集中、向工业园区集中、向城镇集中的思路,把城乡经济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打破城镇、村界,统一规划,推动全区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实现城乡互补、融合、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使城市与农村紧密联系起来,实现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把农业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格局中;把农民收入放到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中,统筹城乡规划政策、统筹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把经济建设与社会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把村容村貌建设与农民的文化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把农业发展的一般要求与地方优势和特色结合起来。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坚持把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结合起来,优化一产、提升二产、突破三产,推动产业联动,形成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我区粘玉米、有机稻米、蔬菜、养殖等特色产业,突出抓大户上规模、抓特色建基地、抓服务体系、抓龙头促工贸、抓典型带全面,推进我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大企业、大集团战略,把工业向园区集中,着力引进建设一批产品关联度高、经济效益高、劳动力转移率高的“三高型”企业,全面提升工业化、集约化水平。以旅游开发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横头山旅游振兴工程,提升三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积极引导农民向旅游产业转移。统筹发展的切入口在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重要任务就是培养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农民走向市场的依托;是新型市场竟争的主体,建立一批起点高、带动力强、功能全、辐射面广、潜力大的龙头企业来带动千家万户农民进入市场,形成一个融旅游开发、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体系。
3、加强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支持。扩大农村投资。实施城乡一体、互通共享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我区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建立城乡一体的水资源管理体系,抓好大中水库防洪安全工程、微水节灌工程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保证饮水安全。农村长期的积弱积贫,仅靠农村的自我积累,来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是不现实的,必须借助外部力量促进农村发展,加大对农村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让财政雨露滋润万民。投入要倾向于有利于基础设施改造和文教事业的发展,用于加快农村的道路、水电、通讯建设和教育、卫生、文化发展方面,重点改善发展环境,为农村经济发展打好基础,同时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资金投入应优先投入到条件好、具备一定实力的村或合作社,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增强经济发展能力,强化周边的辐射、带动功能。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城市资金投入农村,结合农村廉价劳动力资源和丰富的农产品,设立产品加工企业,使投资获取丰厚的回报。
4、加强文明生态村建设,改善农民的人居环境。完善城乡通村道路硬化工程,提高区乡道路等级和通行能力;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实施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工程;以农民集中居住区为重点,完善城乡共享的基础设施,着力打造一批“美丽家园”示范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文明生态村建设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切入点。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明,建立和完善城乡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一体化体系,形成对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的良好局面。重视农村基础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逐步缩小城乡生存环境的差距。
5、改革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同工同酬,深化社会保障机制。建立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城乡一体社会保障机制。城乡统筹发展的最大问题是农民增收困难,而现在是改革开发以来农民增收形势最严重的时期,也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的最大的时期。近年来,农民收入出现了恢复性的增长,但基础并不牢固。农民增收难、城乡差距悬殊,是国民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的集中体现。从结构矛盾看: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不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逐步推进城市化、加快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向城镇转移,而是从体制政策到各项管理制度上,都限制城乡的发展和劳动力的流向,尤其限制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最基本的原因就是城乡产品消费比重太小。农民的就业极不充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最根本的阻碍是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从体制矛盾看: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工农产品不能平等交易,农业的基础地位长期受到严重削弱,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下,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农村就业严重不足,由于实行农村农业人口和城镇非农业人口两种户籍制度,造成了城镇居民与农民权利和发展机会的不平等,加剧了城乡结构的失衡。虽然改革以来中国城乡关系逐步改善,但农业和农村在资源和国民收入分配中仍处于不利地位;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在发展机会和社会地位方面仍然不平衡。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割二元结构体制仍未从根本上发生改变,也是农民增收难问题的症结所在。
6.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六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下资源,坚持立体开发,采取多种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目前,以林菌、林禽、林畜、林药等林业特色种植和森林休闲旅游为特征的林下经济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据调查,截至2012年底,全市发展林下经济使用林地面积3.9万亩,实现产值2.6亿元。2012年12月,真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林下种植基地、岚山区优丰生态养鸡专业合作社林下养殖基地和莒县京华食用菌厂林下种植基地被省林业厅评为“山东省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一)发展模式多样。一是林下种植业。以林菌、林药等模式为主,2012年全市发展林菌0.53万亩,林药0.15万亩。主要分布在东港区、莒县。其中,东港区西湖镇林下种植黑木耳,面积达到800余亩,年产值3000余万元。莒县招贤镇东黄埠村,在袁公河东岸实施林下种植大姜,2012年发展面积8亩,平均亩产姜4500斤,产值近9000元;库山、棋山、桑园、峤山等山区乡镇利用药材的耐荫等特性,在经济林下种植金银花、黄芩、丹参等药材,亩均产值1500余元。二是林下养殖业。以林禽、林畜等模式为主,主要分布在东港区、五莲县,2012年全市发展林禽2.02万亩,林畜1.1万亩。东港区后村镇优丰梨树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发利用1900亩山林地作为养殖基地,建造鸡棚32 1
个,2012年实现产值340万元,纯利润80余万元。三是果品采摘业。依托优质特色果品,大力开发周末采摘、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特色优势。五莲县每年适时举办“桃花节”、“杜鹃花节”、“樱桃节”,吸引游客开展民俗游、采摘游等活动,2012年樱桃采摘季节,全县共接待乡村游游客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30万元,比2011年增长520%、373%。
(二)运作方式灵活。一是合作经营方式。实行政府倡导,合作社实施,农户参与。五莲县的松柏、户部等乡镇政府大力宣传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经济林产品,积极倡导推动农家乐、采摘游等活动,并通过举办“樱桃节”等活动吸引外地游客前来旅游观光,2012年松柏乡刘家南山樱桃基地接待游客3.2万人次,旅游收入420万元。二是产业经营方式。采取“企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莒县东方园林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从2001年开始在安庄镇开发丘陵杨树丰产林,现已发展2000余亩,2005年春开始转为林下养殖,并把林下土地承包给三个养殖户,平均年养笨鸡2万只以上,获利30余万元。三是家庭经营方式。东港后村、三庄镇、岚山区高兴、巨峰等等山丘地区的农民群众,充分利用近山靠城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山区林下养殖业。农户散养的草鸡质量好、价格高、销量大。
(三)发展趋势日益集中。近年来,随着林下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出现了一批规模较大的林下经济发展典型企业和大户,2
已成为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和示范点。XX真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设林下香菇生产基地560亩,2012年产食用菌5000余吨,是我市最大的林下食用菌生产基地之一。莒县京华林菌间作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320亩,主要种植香菇、木耳、双孢菇、灵芝、秀珍菇等,年生产食用菌鲜品1514吨,产值804.5万元,扣除成本527.2万元,获纯效益277.3万元。
当前,发展林下经济虽逐步成为全社会共识,但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规模总量不够大。林下种养大户少,布局零散,龙头企业缺乏,基地规模小,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配套,制约着林下经济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二是市场化程度比较低。由于缺乏专业的行业协会,种养户的市场信息不灵通,在种养品种选择上存在盲目性,效益得不到较好保障。三是扶持力度不够强。涉及林下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较少,扶持力度不够大,各级财政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投入较少等等。
二、下步打算
(一)指导思想与任务目标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林农增收为目标,科学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积极开发林粮、林菌、林药、林禽、林畜等林地立体复合经营,努力提高林地的综合产出效益。2013年林下经济面积发展到6.5万亩,产值3.5亿元。到2015年林下经济面积发展到3
万亩,产值4.8亿元。
(二)工作重点
一是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业。以东港区西湖镇、后村镇,莒县招贤镇、五莲县潮河镇等为重点,利用现有用材林、经济林等林下可利用空间,大力发展林菌、林药、林粮等林下种植业,2013年林下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到2015年,林下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
二是大力发展林下养殖业。以东港区后村镇、岚山区黄墩镇、五莲县街头镇、石场乡、户部乡等为重点,利用生态防护林、经济林林下空间,大力发展林禽、林畜、林虫等林下养殖业,2013年林下养殖面积达到3.5万亩,到2015年林下养殖面积达到4.5万亩。
三是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以东港区河山镇、陈疃镇、南湖镇、三庄镇,五莲县的松柏镇、中至镇、户部乡等为重点,利用板栗采摘节、蓝莓采摘节、杜鹃花节、桃花节、樱桃节和林下采摘游等方式,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态观光、民俗旅游等活动。2013年建成一批基础设施健全、经营管理规范的生态观光、采摘园区,总面积达到1.5万亩以上。到2015年,总面积达到2.5万亩。
四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把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作为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科学规划一批规模化生产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在技术和资金上予以重点扶持,使其成为引导全市学习和借 4
鉴的成功范例。大力推动“龙头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积极倡办和扶持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及涉林协会,充分发挥专业协会在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提高林下经济综合效益。到2015年全市发展林下经济市级龙头企业和示范合作社10个,规模在300亩以上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5个。
(三)保障措施
一是强化科技支撑,完善技术服务。加强与国家和省级农林院校、科研院所的长期技术合作,认真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加强技术集成与成果转化,尽快形成一整套过硬管用的实用项目库和专家人才库。广泛开展技术培训,组织专家集中讲课,利用多种媒体,宣讲林下经济实用技术,大力培育农民技术骨干,带动千家万户发展林下经济。
二是落实相关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在充分利用国家、省、市现有扶持政策的基础上,积极吸引社会投资向林下经济产业流动。积极争取政策性银行落实发展林下经济贴息贷款计划,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和宽限期,对林下经济项目给予积极支持。协调商业银行制定符合林下经济发展特点的信贷品种,不断加大对林农小额信贷的支持力度,适当放宽贷款条件,简化贷款手续,支持林下经济龙头企业的发展。
三是完善服务机制,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对林下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建立林下经济发展组织机制,加强统筹规划、5
组织协调、督促指导。各级林业部门着力强化行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林下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牵头组织协调作用。
四是强化品牌建设,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强化品牌意识,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品牌产品,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确保林下经济产品质量,切实做好“无公害产品”的硬件和软件配套。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打造我市林下经济产业的优势产品和知名品牌,积极组织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知名品牌,不断提高我市林下经济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7.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七
正海的发展得益于企业文化的软实力建设, 他们在20余年的发展壮大的过程中, 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正海文化——以“三个满意” (让员工满意、让顾客满意、让社会满意) 为企业宗旨, 秉承“互利双赢, 与社会共同进步”为经营哲学, 努力实现“创建百年正海”的企业终极目标。
一、要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个满意”, 是立企之本
在正海集团的创业发展过程中, 曾经面临无数次的冲击与考验, 但由于全体正海人的同心协力, 以及广大顾客和社会各界的爱护与支持, 使正海集团能够度过每一次困难与危机, 并且持续健康成长。积累的经验逐渐凝聚成了正海的企业文化。
正海人认为:实践“让员工满意”“让顾客满意”“让社会满意”是企业经营的宗旨。个人的生命有限, 企业的生命却可追求长久。唯有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企业, 才能达成上述目标。
正海人做到:“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 优秀的员工是企业无限的希望和成功的基础。他们在人事公开、机会均等的原则下, 得其人、用其才, 让企业因员工的智慧和汗水而壮大, 员工也因企业提供的平台而不断成长。
正海人深知:“顾客是企业的命脉”。以真诚的态度为顾客提供优良的产品与完善的服务, 处处为顾客的需求着想, 是企业成功的第一要素。只有做到顾客满意, 企业才能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企业才有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正海人明白:企业是社会的一分子, 对社会的进步须担负一份责任。他们努力追求卓越、创新事业, 缔造佳绩并以实际成果回馈社会, 包括依法经营、上缴国家税收、提供就业岗位、参与公益事业等, 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共同进步。
正海人对正海的诠释:正海中的“正”字意释为:方方正正做人, 公公正正做事。意思是要行得端, 做得正, 堂堂正正, 公正无私, 有浩然正气。正海的“海”字意释为:胸怀宽广, 事业辽阔, 谋略深远。意思是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要有长期打算, 以圆百年之梦, 充分体现建设百年正海的经营理念。
海, 容量大, 数量多, 宽阔无边, 水深浪高, 汹涌澎湃。既有宽广平静的一面, 也有“风浪滔天”的时候。作为一个企业, 全体员工只有团结一心, 齐心努力, 密切配合, 相互协作, 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 才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去争取胜利, 赢得更大的利益, 创造更多的财富, 才能更好地回报社会。
二、要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做到“让员工满意”, 这是企业发展的基石
在“三个满意”的理念体系中, “让员工满意”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础, 是全部理念的基石。只有让员工满意了, 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才能让顾客满意, 进而通过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让社会满意。
(一) 创新人力资源管理, 选好、用好、培养好员工, 发挥“人”的最大作用。
一是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选人用人机制。正海集团不断探索和完善招聘机制、选拔机制、培养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 卓有成效地开发了内部人力资源市场、“H”型 (管理路线和专家路线) 职业发展双通道等人力资源管理举措。比如在集团内部建立公开考选制度, 选拔优秀员工充实到集团管理岗位上。自2003年以来, 先后组织公开考选50余次, 参加考选300余人次, 在集团内形成了人才使用的良性循环。这一做法, 既敦促员工尽快提高自身素质, 又提升了员工在职场上的竞争力。为有才华的员工提供了公平公正的竞争平台, 形成用人渠道的多样性。
二是强化对员工思想素质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通过系列化、经常化的专题讲座、技能培训等, 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与高校联合开办在职企业管理硕士班, 为公司储备和培养后备经营管理人才;以讲座、参观、讨论等形式加强新员工入厂教育等。建立先进标兵评选制度和内部待岗培训制度, 通过奖优罚劣, 树立榜样等手段, 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沟通交流会制度化, 建立不同层次的沟通制度;设立员工意见箱;实施合理化建议奖励制度等。通过以上措施, 及时了解员工思想动态, 鼓励员工参与管理。
三是加强对文化的管控, 保证企业文化“落地”。为了促进正海文化的“落地”, 他们采取了多项工作措施。集团各级管理人员率先垂范, 带头实践正海文化的要求, 并以各自的实践形成《正海文化》案例手册, 形成文化引导的长效机制;各子公司出台了各项管理制度、程序、办法, 全面落实正海文化理念;运用培训、宣传、案例教育、《正海人》内部刊物、讲座等形式, 组织形式多样的宣贯活动;建立、完善集团企业文化理念落实情况监控体系。包括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目标管理与考核机制、企业文化落实评价等手段, 使正海文化理念在集团范围内得到有效贯彻和落实, 避免理念与实际工作的脱节。
(二) 打造“凝聚力工程”, 开展“员工关怀”, 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归属感。
一是着力打造“凝聚力工程”。建立了员工活动中心和员工图书室, 员工活动中心建有室内网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棋牌室等活动健身场所, 全天候对集团全体员工开放, 是集团员工业余时间强身健体的好去处。图书室获首届“全国职工书屋示范点”荣誉称号;建立集体婚礼制度, 自2001年起先后为143对新人举办了12届集体婚礼, 不仅为员工节省了费用, 减少了时间和精力的投入, 更给员工一种温馨家庭的归属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平均每年举办超过20余场次4000多人次的文体娱乐活动, 为员工创造和谐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
二是建立帮扶救急救助机制。集团公司采用“正海集团工会职工互助基金”以及“正海集团救助基金”两种救助方式进行救助。同时, 建立了困难员工档案和公司领导一对一结对帮扶制度。其中, 互助储蓄基金是以会员每人交纳入会费300元的形式自愿加入互助基金会, 满足借款条件的会员可以无偿借用基金款, 一次最高额度为2万元, 借款年限为1年。为因大病或突发事故急需用钱的会员解决了燃眉之急。救助基金的来源主要是互助金利息和投资收益、职工日常募捐款项、工会专拨经费等。截止到2011年底, 正海集团互助基金存有57.4万元。对会员累计提供借款87万元, 帮助困难会员80人次。2004年5月, 职工杜广清被诊断为胃癌;2007年6月, 杜广清的妻子被诊断为乳腺癌, 杜广清及家人的情况牵动着每一位正海人。6年多来, 为了使杜广清一家人能够度过难关, 在他和妻子住院治疗期间, 集团工会先后发动全体职工3次捐款, 并从集团工会救助基金中拿出10多万元为其解决住院治疗费用, 共计为其提供各项救助款29万余元。广清在公司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 多次表示“一定要努力地撑下去”。但在2010年, 他和他的妻子都失去了和命运抗争的机会, 留下了读高中和上小学的两个未成年女儿。鉴于这种实际情况, 集团决定在法定义务上长期救助, 一方面承诺要定期进行经济上的救助, 另一方面成立了父母爱心关爱组织, 不定期地送去情感上的关怀, 让两个孩子能够安心生活和顺利完成学业。正海集团以实际行动履行了“让员工满意”的承诺, 得到广大员工的衷心拥护。
三、要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做到“让顾客满意”, 这是企业发展的命脉
正海人始终坚持做到“先做人, 后做生意, 谋求互利双赢”、“顾客第一, 质量至上”。坚持真诚守信、按国际惯例做事的原则, 赢得了客户的广泛赞誉, 提升了企业的信誉度、满意度和美誉度。
正海产品创造了多个第一:正海磁材经过几年的耕耘和积累, 凭借强大的创新能力、优异的产品质量、一流的增值服务, 成为国内高性能钕铁硼磁材行业第一品牌;正海网板荫罩产品在国内同行业中是国内外彩管客户的首选品牌, 在原有业务基础上, 2011年7月进军触摸屏行业, 标志着正海集团在显像领域开始迈向新的起点;正海生物的口腔修复膜产品在口腔颌面外科细分市场占有率第一, 产品是国内最优秀的组织修复材料之一。正海车饰的汽车顶棚产品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 品质一流, 为国内多个中高端车型配套。在国庆60周年大阅兵时, 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乘坐的敞篷轿车里的汽车内饰部件就产自正海汽车内饰公司。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正海磁材公司的发展, 就是实践“让顾客满意”文化的一个缩影。磁材公司制造和经营高性能烧结钕铁硼稀土永磁材料, 其开发的风力发电机用高性能钕铁硼磁体在兆瓦级永磁风力发电机领域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 开发的超薄静音节能环保电梯专用钕铁硼磁性材料, 在高端节能永磁直驱电梯曳引机领域一直保持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
四、要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让社会满意”, 这是企业发展的保障
正海人认为, 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是对社会最大的责任。同时, 企业是社会母体的一个细胞, 在社会运行中, 企业必须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 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在做好生产经营的同时, 正海集团主动承担起各项应尽的社会责任——守法经营, 保护环境, 增加就业, 依法纳税, 参加社会公益事业等。集团多年连续被评为烟台市纳税百强企业。2006年获得“烟台市首批AAA级劳动和谐关系企业”称号。正海积极向社会奉献爱心, 多次与烟台市特困员工结成“帮扶对子”进行点对点的帮扶, 多次承担共建村的帮扶任务。同时企业员工也积极向社会献爱心, 自2003年集团自国有独资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以来, 累计向社会捐款400余万元。2007年, 正海集团因在慈善工作中的积极表现, 在烟台市开发区慈善总会成立仪式上被授予创始会员单位称号。2008年-2011年连续四年获得烟台开发区“履行社会责任优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先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优秀企业一等奖”等荣誉。
正海人经过多年的努力, 形成了“员工铭”, 这就是:工作观:承担责任, 创造价值;利益观:理性诉求, 注重成长;协作观:认知角色, 互相支持;人才观:认同文化, 业绩优秀;形象观:遵纪守法, 明礼诚信。
8.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八
一、全省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基本情况
根据省财政厅统计,截至2009年末,我省(含宁波市)政府性债务余额4579亿元,比上年增加1787亿元,增长64.01%。其中省本级政府性债务余额331亿元,比上年增加20亿元,增长6.43%。市县政府性债务余额4248亿元,比上年增加1767亿元,增长71.22%。全省及市县政府性债务的负债率(政府性债务余额,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20.15%和18.69%,高过警戒线(10%)10.15和8.69个百分点;债务率(政府性债务余额,当年可支配财力)分别为97.46%和97.99%,低于警戒线(100%)2.54和2.01个百分点;偿债率(当年偿还政府性债务本息额,当年可支配财力)分别为28.58%和26.48%,高过警戒线(15%)13.58和11.48个百分点。全省累计建立政府性债务偿债准备金121.8亿元,为年初债务余额的4.36%,比规定要求(3%-8%)下限高出1.36个百分点。根据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调查统计,截至2010年3月末,全省各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共1346家,其中省级融资平台13家,市级214家,县及县以下1119家。全省地方政府性融资平台公司贷款余额为4869.34亿元,较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从贷款结构上看,市县及县以下融资平台贷款比例达97.9%;从贷款方式上看,项目贷款占贷款总额的68.6%;从贷款期限上看,1年期以上的中长期贷款占比为63.7%;从贷款对象类型看,各地城市投资建设公司贷款占41.8%,各类开发区和园区投融资平台贷款占17.4%,交通运输类投融资平台占12.5%,各类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土地储备中心和其他类投融资平台贷款占9.8%、6.5%和11.9%。除贷款外,2009年全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共发行企业债279亿元,短期融资券59亿元,中期票据65亿元。
从调研情况来看,近年来,我省各地在自身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通过举债融资,为经济社会发展筹集了大量资金,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政府性债务管理工作,有针对性地采取了很多积极有效的措施,规范政府举债行为,防止债务规模过快增长,努力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全省政府性债务从规模、结构、安全性来分析,整体上处于安全、可控的范围之内,但部分地方存在系统性债务风险隐患,亟需引起高度重视。
(一)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完善。2005年初,省政府颁布《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通知》(浙政发[2005]5号),在全国率先重视并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2006年,省政府又制定了《浙江省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实施暂行办法》,提出了“适度举债、讲求效益、加强管理、规避风险”的总体要求,明确规定了政府性债务的归口管理、收支计划、偿还机制、绩效评估、风险预警等管理制度。根据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采取的拉动内需、扩大投资等措施引发政府性债务增长较快的实际,省财政厅于2009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通知》,对正确处理发展和财力保障的关系、债务规模和偿债能力的关系、完善偿债准备金制度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省财政厅草拟了《关于浙江省省本级政府性债务管理暂行办法》,编制了2010年省本级政府性债务收支计划并已报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各地认真贯彻省文件精神,结合当地实际,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制度。义乌市从2008年编制综合财政预算开始,将年度债务收支计划由市财政结合可用财力综合编制,统一安排,把债务资金视同财政性资金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根据省财政厅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省69个市县中已有62个市县出台了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制度办法,并编制政府性债务收支计划。59个市县政府性债务收支计划报政府审批或人大审议,65个市县设立了偿债准备金。
(二)部门协调配合的监管模式初步形成。2006年,省委组织部将地方政府性债务负债率、债务率作为考核指标之一,正式列入全省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省及市县财政部门将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作为一项经常性、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来抓。绍兴市财政部门向政府性投资重点举债项目委派财务总监,确保项目投资计划的执行。玉环县财政局专门成立了债务管理科以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已有60个市县政府性债务由当地财政部门实行归口管理,预计到2012年底,我省所有市县政府性债务都将归口财政部门统一管理。审计部门为省政府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的出台提供了基础信息,开展了多领域的政府性债务专项审计,并将地方政府性债务列入日常审计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大了对政府性债务的监督。舟山市人大常委会早在2004年就对政府性债务情况进行了重点审议,督促政府加快制定有关规章制度,规范政府举债行为。衢州市人大常委会每年都要听取政府性债务情况汇报,对于政府项目建设和借款的必要性、可行性、偿债能力等方面进行认真审议和把关,严控债务风险。
(三)融资平台的融资和风险管理得到加强。省财政部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部署开展对我省融资平台公司的清理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实行分类管理。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要求金融机构在保证政府重点建设项目资金需求的同时,加强总量控制和限额管理,严格政府融资平台的项目准入,有效落实贷款担保方式,密切监控项目还款来源,控制融资平台的信贷风险。工行省分行对2010年城市基建类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增量控制在45亿元内;农行省分行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中抵质押贷款占比达到70%左右,高于其他各项贷款中的抵质押贷款比重;许多商业银行区别不同还款来源的项目,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监控。银监部门根据银监会统一部署,指导和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好融资平台“项目包”逐笔打开及分类处置工作,进一步摸清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现状和
潜在风险,促进融资平台贷款的规范运作。湖州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能够区别每笔融资平台贷款的用途、还款来源、抵押担保等情况,对融资平台贷款实施差别化、精细化管理。省发改委认真做好通过地方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券工作。2002年以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累计发行13支企业债券,总额为157亿元,为有效缓解地方建设资金压力,降低融资成本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政府性债务化解工作初见成效。教育部门全面核实义务教育债务,制定化债计划,建立监控体系。省财政安排以奖代补资金11亿元,根据各地偿债进度同比例分年度到位。至2009年底,共化解义务教育债务29.29亿元,化解率为83.2%,预计2010年将全面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修建校舍和购置设备等形成债务的化解工作。为做好高校债务的化解工作,省政府办公厅批转了有关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省属高校债务管理的意见》,提出高校债务管理的十项措施。省财政还安排58.01亿元资金用于化解高校债务,省属高校的贷款规模从2005年的94.6亿元下降到2009年的68.7亿元,预计2012年底可降为47亿元,2018年可基本还清银行贷款。温州市根据项目贷款的性质制定不同的偿债计划,实施债务的分类化解,取得了明显成效。舟山、金华等地建立化解乡镇政府性债务的激励机制,完善财政补助方式,嵊泗、磐安、青田等县的乡镇债务已经全部得以化解。
二、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是债务规模呈较快的增长态势。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民生事业的深入推进,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2008年以来应对金融危机、拉动内需、扩大投资等因素,政府性债务增势迅猛。2009年全省政府性债务较2008年增长了64.01%,其中市县政府性债务增长比例高达71.22%。部分市县负债率、债务率等指标超过预警线较多,且有扩大的趋势。根据省财政厅提供的数据,截至2009年底,全省69个市县中,负债率超警戒线的有36个,债务率超警戒线的有29个,偿债率超警戒线的有40个,三个指标都超警戒线的有29个。鉴于政府性投资仍处于高峰期,政府性债务规模将呈继续增长的态势。
二是偿债的潜在风险不断加大。从债务结构上看,银行贷款是我省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融资的主要方式。据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统计,银行贷款占比高达85%,而通过发行债券、上级财政转贷等其他途径筹措的资金十分有限。银行贷款有融资成本较高,易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等特点,因而政府偿债的压力较大,潜在的偿债风险较高。同时,据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反映,在银行贷款中各级财政担保占到有担保贷款总额的57%,其中部分人大也出具了担保函件,这显然与国家有关规定相违背。且融资平台公司对财政资金的依赖程度较高,国有独资平台公司占到全部平台公司的90%,筹集资金大都用于公益性项目,这些项目投资规模大、周期长、回报率低,在地方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大量的债务通过借新还旧的方式进行周转。假如国家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不能及时取得新的银行贷款,债务按时还本付息将十分困难,极易引发债务风险。从债务的还款来源上看,各地政府将土地出让收入作为还款的主要来源,把政府债务防范模式建立在土地资源不断增值的基础之上。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且土地价格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市场波动的影响非常大,在土地价格上升期,债务风险可能被低估,在土地价格下行期,政府重大投资项目资金周转将出现困难,政府偿债能力会有所下降。
三是政府投融资平台缺乏规范化管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数量偏多,投资范围和职能比较模糊,投资界限不清,对负债的规模、还款期限及还款来源等缺乏有效的统筹机制;融资计划性不强,有些地方融资平台建设与融资脱节,融资与偿债脱节,形成了较多的沉淀闲置资金,加之资金使用缺少应有的监督,部分资金使用效益较低;部分投融资平台存在违规担保、超额担保、相互担保的情况,使得债务链不断延伸,一旦个别融资平台出现问题,债务风险将迅速蔓延。
四是部分地区未能严格执行和落实省政府有关政府性债务管理的相关规定。省政府规定政府性债务应实行财政归口管理。但在实际执行中,一些地方的财政部门未对政府性债务实行归口管理,有些实行财政归口管理也只是统计意义上的统一管理,借债主体呈现多元化,借款、担保、资金使用、偿债均缺乏完善的综合评估、监督和约束机制。部分市县未按省政府通知要求,根据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及财力可能,制定债务举借规划或债务收支计划,有的虽制定但未正式报当地人民政府审批。部分地方政府没有严格执行对未按规定举借债务、违规对外担保的单位和人员追究有关的责任的规定。已建立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风险控制机制大多流于形式,政府性债务监管制度未能发挥实际作用。
此外,政府性债务管理上还存在其他的一些问题。如各部门、各地区对于政府性债务的理解和统计口径不统一;现行的债务风险预警指标尚未客观有效地反映债务风险状况;项目规划缺乏预见性和约束性;投融资机构融资成本较高;部分乡镇化解债务的压力较大;政府性债务管理力量比较薄弱等等。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一些地方领导在思想上还没有真正树立科学发展理念,重任期政绩,轻长远发展,重项目建设,轻债务管理,不能正确处理好任期内经济社会发展同财力可能及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其次,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用事业建设的投入力度,特别是2008年后中央和省采取的扩内需保增长的宏观调控政策,增加了地方配套资金的需求,加之密集出台的一系列惠民生的举措,地方政府财政在难以满足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大量的融资来解决。同时,现行的财政体制、投融资体制、政府投资决策机制及干部考核机制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府举债行为和政府性债务规模。
三、意见和建议
(一)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提高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识和水平。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政府性债务管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抑制不顾当地实际情况借债建设的政绩冲动,正确处理眼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坚持政府投资“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编制预算中,要把握项目的轻重缓急,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最急需的项目中来,集中财力用于基础性和公益性建设项目建设,做到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要牢固树立综合平衡观念,正确处理发展速度与财力可能、债务规模与偿债能力之间的关系,在制定政府举债的中长期规划时充分体现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明确建设项目、投资规模和还本付息等债务收支计划,保持政府资源与政府投入的持续平衡。要牢固树立债务风险意识,正确把握政府性债务利弊得失,做到举债有度,风险可控,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债务的正面作用,最大限度地降低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9.关于村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九
据县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2010年底,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员对村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共调查城关镇、迎丰镇、后柳镇、曾溪乡、长阳乡等8乡镇15个村,其中调查点抽样统计5个村,分别是沙河村、永红村、瓦屋村、梧桐村、大沟村,重点就村域经济的现状特点、农业基础设设施、主导产业、农业服务体系、劳务经济及劳动力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建议和意见。调研报告已经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审议通过。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现状及特点
调查抽样的5个村共有人口2963人,村两委班子平均年龄42岁,劳动力1701个,耕地6977.8亩。这次调查样本分别为川道、低山丘陵和高山村,具有一定代表意义。根据调查统计,5个村2008、2009、2010年1-10月份经济收入情况如下: 调查抽样村2008、2009及2010年1-10月份经济收入情况表-
时 间 农业总收入 农业实际收入 人均收入 与全县农民平均收入相比 同比增幅2008年 1509.4万元 1078.2万元 3638元 增加968元 5.5%
2009年 1878.8万元 1139.6万元 3846元 增加508元 5.1%
2010年
前10月 1878.1万元 1039.3万元 3507元 与上年同比
增加211元 与上年同比增加6.4%。
----------------
通过调查,发现我县村域经济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发展经济意识不断增强。各村能不断拓宽思路,想方设法从实际出发,利用本地资源,积极引进资金,争取项目,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产业大户发展,促使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促进经济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
二是农民增收规划得到制定。在这次调查抽样的所有乡镇中,乡镇都科学编制了石泉县农民增收五年规划、三年行动计划和当年“升级晋档”方案,各村制订了村域经济特色规划,各户有农民增收明白卡,在规划的引领下,产业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
三是蚕桑、畜牧农村主导产业获得长足发展。调查抽样的5个村在2008、2009、2010三年中,蚕桑、畜牧产业获得较快发展。具体数据见下表:
调查抽样村2008、2009及2010年1-10月份蚕桑产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时间 桑园面积 蚕种发放 桑枝食用菌产值 蚕桑总产值 同比增幅
2008年 1630亩 1378张 9万元 68.3万元 4.1%
2009年 1698亩 1386张 12万元 84.6万元 23.8%
2010年
前10月 1998亩 1496张 16万元 110.62万元
30.0%。
调查抽样村2008、2009及2010年1-10月份畜牧产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时 间 出栏生猪 畜牧业总产值 同比增幅 实现人均收入
2008年 2835头 293万元 6.5% 988.9元
2009年 3484头 359万元 22.0% 1211.6元
2010年
前10月 3139头 320万元 与上年同比
增加12.2% 1079.9元
四是劳务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半壁江山”。具体数据见统计表:
调查抽样村2008、2009、2010年1-10月劳务产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时 间 外出就业人数 劳务总收入 占总收入的比重 实现人均收入
2008年 1028人 556万元 51.5% 1876元
2009年 1039人 612万元 53.7% 2065元
2010年
前10月
1192人 615万元
55.6%
2075元
调查抽样村2008、2009、2010年1-10月劳动力人口变化情况统计表
时 间 总
人
口 劳
动
力 非劳动力
人 口 外出就人 口 从事农业生产人数 外出就业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 从事农业生
产人数占总
人数的比例 非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2008年 2903 1701 1202 1028 673 35.4% 23.2% 41.4%
2009年 2903 1701 1202 1039 662 35.8% 22.8% 41.4%
201年
前10月 2903 1701 120
21192 509 41.1% 17.5% 41.4%
五是农业生产效益不断提高。随着农村主导产业和旅游业发展,蚕桑大户、畜牧专业户及农家乐、个体运输户应运而生。这些产业大户带头引进运用新科技,促进了农业新技术的普及和提高,使农业生产效益不断提高,其中蚕桑和畜牧的人均纯收入近两年增长超过150元。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1、农业产业化的总体水平还不高。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因素多方面的原因,我县村域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抽样村农民人均收入只有发达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四分之一,产业化发展水平低是主要内因。一是在五个村占农业主导地位的蚕桑和畜牧两个产业的经济总量偏小,经济效益不高,2008、2009、2010三年中蚕桑和畜牧业占在总收入的比重都低于50%,农业主导产业规模小,经济效益还远低于劳务经济的效益,村域经济总量依赖于劳务经济的增长。二是农业组织化程度较低,五个村有的还未成立专业合作社;已经成立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动能力不强,分散的农户经营所占比重大,相当一部分农民仍游离在产业化经营之外。三是农民的市场意识、效益意识还不够强,致使农业生产呈现粗放经营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快速持续发展。
2、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由于受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的限制,农业基础设施底子薄,表现为:通村路缺乏项目和资金向组、户延伸,村级水利设施缺乏管理维护、已经损毁的部分缺乏资金恢复,农业机械偏少,除蚕桑外农业很少引进农业新科技。加上调查抽样村中有的由于不是新农村示范村和高效农业示范村,因此近几年农业基础设施没有新的项目和资金投入,加上农民自身经济基础薄弱缺乏资金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靠天吃饭的现象依然存在,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增收措施的落实不够。虽然这次调查抽样村的五个村都确定了发展目标,如沙河村确定为蚕桑村、永红村确定为旅游村、瓦屋村确定为畜牧村、梧桐村确定为蚕桑村,而且各村的“升级晋档”方案和农民增收规划已经制定,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组织推动,产业发展在由抓示范点向抓示范片区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基础差,项目少,在基础设施配套、土地流转、专业技术引进、规模化组织生产等方面都缺乏项目资金和人力进行进一步的落实,产业发展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农民增收无明显提高。
4、农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一是新型农技技术的普及不够,农民掌握生产新技术不广泛。二是产业发展资金不足,贷款或筹集资金比较难。部分农户想创办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发展的计划受到资金的制约难以实现。三是市场服务不到位,“产供销”各个产业链条之间缺乏科学的调控,工业企业没有真正的“反哺”农业。
5、农户的科技文化素质有待提高。在被调查的这5个村中,在家务农劳动力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0%以上。目前在家专职务农人口中,多数是老人和妇女,缺乏青壮劳力,由于受教育的限制,加上年龄的关系,对科技、新事物的接受理解能力差,创业创新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也不足。农民的自身科技文化素质低,农业科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贡献率还不够高,农产品的品种、质量、这已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瓶颈”。
三、建议和对策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积极争取资金,整合中、省、县对农村、农业、农民的各项投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要对边远山村,在项目等方面适当倾斜,在编制项目、安排资金时要在金融服务、技术推广、用地用电用水和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安排上给予优先支持,帮助边远山村农民降低生产生活成本,为边远山村农业发展创造条件。建议县财政部门对村级经费进行“统筹”,即:对村级干部经费直拨,并适当配套小数额的产业发展基金。
2、进一步发展壮大主导产业。要在充分征求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等发展模式,以村为单位,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和产业传统,因地制宜,选准产业主攻方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突破发展主导产业,实行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多措并举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生产效益,使产业既增产又增效,增加农民收入。建议产业发展要在“抓点”的同时加大“扩面”的力度,将产业发展“由点向面”扩展,逐步走向由示范点引入园区化,由园区化引入区域化发展的轨迹。
3、完善农业服务体系。要统筹城乡市场建设,规范市场秩序,合理调控产业链条各个环节
之间利益分配,形成城乡一体的市场流通体系农业服务体系。要强化组织服务功能,组建农牧业科技服务公司、搭建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化合作社,建议目前要为我县农村蚕桑产业合作社争取收烘经营权,与收烘企业竞争,增加蚕农收入,真正为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促进我区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的实施意见09-12
关于促进市水产加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调研报告09-17
关于本市促进行业协会发展的指导意见07-23
关于进一步促进红色旅游健康持续发展的意见07-08
关于促进全县学前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09-25
国家旅游局关于印发《关于促进旅游饭店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的通知09-27
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06-28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06-22
发展劳务经济促进跨越发08-17
开展承诺服务 促进经济发展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