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员工访谈

2024-07-30

与员工访谈(精选15篇)

1.与员工访谈 篇一

员工访谈问答卷

1.你的姓名、出生年月日、属相、进厂时间、工作岗位?

答:跟身份证上一致

2.公司采用什么样的考勤?

答:打纸卡考勤。

3.一天正常工作几个小时?

答:8小时

工作时间是上午8:00~12:00、下午1:30~5:30、4.一周有几天休息?

答:每个星期天都休息,周六有时休息。

5.是否有加班?是否被强制加班?如果不加班有什么惩罚?

答:周六和晚上有时加班。加班是自愿的,没有被强制加班。不想加班就不加,也不用写请假条,不会有处罚。

6.最近晚上加班多么?最晚不会超过几点?

答:不多,一个星期一般加两个晚上,只加两个小时。从晚上6:30—8:30

7.你的工作分为几班倒?

答:一班,8小时。

8.工资是计件、计时还是月薪?还是都有?

答:有时计件,有时计时

9.知道最低工资标准是多少钱一个月吗?

答:1100元/月

10.一个月拿多少钱?

答:按验厂工资表回答,回答大概数即可。大约1800左右

11.工资是发现金还是银行转账?

答:现金。

12.自己的工资以及加班工资是怎么计算的?

答:工资计算方法:基本工资+加班工资

加班工资:如果在平时加班,则工资为1.5倍计算;

在周六、周日,则工资为2倍算;

在法定节假日,则工资为3倍算;

13.公司是否及时发放工资?每月的什么时候发放工资?

答:每次发工资都很及时,每月的月底发上月的工资。(遇休息日提前)

14.发工资时有没有工资单,自己是否有核对,签名?

答:每月都有工资单,每次发放工资时都会有个工资条;每次发放工资,自己都有核对,并签名;

15.发工资时是否有扣款或强制克扣?是否明白扣款的原因?

答:没有不明扣款。

16.实际拿到手的工资和你在工资表上的工资一样么?

答: 完全一样。

17.你知道什么叫带薪年假么?有享受过么?

答:知道,在公司工作满1年-10年的,有5天的带薪假期,自己可以随意安排;

进厂满12个月的员工请说有享受过。

18.知道有哪些法定节假日么?

答: 春节:3天(农历:除夕、正月初一、二)

十一国庆节:3天(10月1日、2日、3日)

元旦:1天(1月1日)清明节:1天

劳动节:1天(5月1日)端午节:1天(农历:五月初五)中秋节:1天(农历:八月十五)

19.公司还有什么其他的带薪假?

答:女员工产假90天;男员工陪产假10天;婚假3天;丧假3天;还有工伤假、病假等。

20、公司有没有临时工?

答:没有

21、产品返工会不会扣钱?

答:不会扣钱,22.工厂是否经常派员工去其他工厂上班?

答:从来没有。

1.你的身份证是借来的还是你自己的?是你自己保管吗?

答:当然是自己的,身份证怎么可能借用呢!当然自己保管啦!

2.进厂时是否收取招聘费用和押金,是否扣押身份证或其他证件?

答:进厂没有收取任何费用及押金,包括厂牌等也没有收取费用。

没有扣押任何证件,只在进厂时交了身份证复印件。

3.进厂时是否有阅读过员工手册,并了解其内容?

答:阅读过员工手册,了解里面的内容。

4.进厂有没有签定劳动合同?是否对劳动合同条款了解并认同?

答:我们进厂就签订劳动合同(试用期前),对劳动合同的内容了解并同意。劳动合同一式两份,一份人事部、一份自己保管。

5.进厂时是否参加培训?

答:进厂时有参加一些劳动技能培训、消防安全培训等。懂得机器的操作,了解其使用时可能的危险。

6.试用期的时间多长?试用期工资是多少?

答:试用期1个月。试用期工资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工资照发。

7.如果辞职,最后的工资是怎样发放的?

答:办完离职手续当时就发了。

8.是否允许请假?手续怎样?

答:可以请假;请假按公司请假手续办理。

请事假扣除相应时间工资;请病假不扣工资。

9.上厕所和和喝水要离岗证么?

答:我们没有离岗证,也不需要请假条,时间没有限制,也不需要找人顶班。

10.你参加过消防演习吗?多长时间一次?

答:参加过,最近举行的。

11.是否懂消防器械的使用?是否有消防知识培训和演习?

答:懂消防器械的使用,知道逃生技巧。

一进厂时就进行了消防知识培训。参加或观看过消防演习。

12.你的个人防护用品,工衣,工具,工卡要交(扣)钱么?

答:从不扣钱,这些都是公司无尝提供的。

13.你有没有被罚款过?由于什么原因 ?

答:从来没有被罚过款。

14.可以不在工厂吃住么?吃住要交钱么?多少?

答:住宿和吃饭都是公司免费提供。要交水电费

15.有没有搜身?是否受到管理人员的侮辱、辱骂?是否受到殴打、囚禁等虐待情况?是否在身体不适的时候仍被要求工作?

答:从来没有。没有受到管理人员侮辱、殴打、虐待等;身体不适时,可以请假休息。

16.结婚、怀孕期间,是否被公司遣散?

答:结婚怀孕期间,没有被公司遣散。

17.是否因为生病而被公司遣散?

答:没有因病被公司遣散,可以申请病假。医疗期间,公司支付工资。

18.有没有意外事件或工伤发生?工厂如何处理的?

答:没有。

19.公司是否有医疗室,车间是否有急救药箱?是否知道如何利用?

答:公司没有医疗室,车间也有急救药箱。没有工伤,急救箱在公司车间内,知道如何使用,也可以使用。

20.是否有充足的饮用水?对饭堂条件感觉如何,是否没有足够的用餐地方和时间? 答:能及时饮用到干净水。用餐环境和时间都很好。

21.对工作环境感觉如何?是否满意?是否感觉灯光不足等原因?

答:对工作环境比较满意,没有感到灯光不足等原因。

22.是否允许休息、公休、假日外出?晚上是否允许外出?

答:允许,没有限制。

23.工厂放假,有没有算工资?

答:有算工资。

24.工厂有没有买社保

答:进厂第二个月就买社保了。自已出114元。

注意:审核当天,被抽查的员工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听明白了、想清楚了、确认答案后再回答。万一审核员问了这份资料中没有提到过的问题或对问题自己不确定时,就说不清楚或不记得了

2.财经人物的访谈与写作 篇二

那么,地市报记者应如何扬长避短,写好财经人物访谈呢?

选嘉宾:遵循“新”、“近”化原则

作为精英取向的栏目,嘉宾的重量级、显著性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因此绝大部分财经人物栏目都把目光瞄准全国甚至全球的财经巨子。但是必须看到,作为地市报,由于受传播区域和影响力的限制,在嘉宾资源上无法与大的媒介机构比拟。因此地市报在嘉宾的选择上应有自己的特别诉求,注意“新”、“近”化原则。

所谓“新”是指“新闻性”,即选择嘉宾时应该看他是不是热点新闻人物、热门经济话题或者某一新鲜经济现象的代表人物。这样呈现给观众的就不仅是已经广为报道过的企业家的个人经历和个人素质,观众还可以从中了解到经济热点的幕后故事,经济现象发生的背景分析或者热门经济话题的研讨和前瞻,从而增强节目的吸引力。

所谓“近”是指“接近性”。就城市报的财经人物访谈而言,接近性体现在“内”“外”两个方面。“外”是指外埠嘉宾,外埠嘉宾在满足上文所言“新”的条件的同时,最好能与本地有所关联,比如其企业对本地有投资意向,或者与本地企业有业务往来,或者已在本地布点;另外,节目所关注的经济现象或者经济话题能对本地有所启迪或借鉴。“内”是指本地嘉宾,包括本地的企业家、本地热点经济事件的当事人、经济学者和政府官员等。本地企业家的创业故事、经营谋略;本地企业的调整、改造、发展、扩张;本地经济现象的解析评说;本地经济问题的剖析和对策;本地经济领域的发展前景和规划,这些都是本地观众尤其是經济领域活跃人士十分关注的问题,对此做深入、翔实的报道,对地市报而言既是责任,也是优势所在,地市报财经人物节目不应在这些方面留下空白点。

写作注重个性化、故事性、通俗化

首先,应该寻求文章写作的个性化。作为地市报访谈栏目,应该根据本地的文化、风俗、城市特征,结合栏目的定位,挖掘访谈人物自身的亮点。地方特色是地市报的优势,也是吸引读者注意的“法宝”,因为只有身边的人和事才最容易和读者产生心灵的碰撞与共鸣。2003年,我们采访了平煤集团物资供应总公司的秦子龙,在采写上,我们从秦子龙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个个细节入手,把人物特色融入到他生活和工作的具体环境中,这样一来,一个活生生的矿工发展经历就展现在读者面前,把“三贴近”很好地表现了出来。

其次,注重叙述方式的故事性。财经人物既有传奇性,其谈话又多具有思辨性,叙述方式的文学化可以放大传奇性的吸引力,避免艰涩,从而增强节目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观众。比如,以小说的笔法讲述嘉宾带有传奇色彩的创业故事,即使是经营谋略的阐述、经济话题的剖析,也要寓于故事、寓于细节当中,便于观众接受和理解。

再次,文章的写作要通俗化。财经人物访谈要区别于经济类报道,要本着观众“喜闻乐见”的初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读者产生沟通的共鸣。比如我们在针对房地产业界人物的采访中,采访内容涉及房改政策、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建筑设计、金融服务、法律条文等方面,范围广,内容专,许多内容读者看不懂,如容积率、进深、面宽、套内面积、“831大限”、“121文件”等,我们把这些比较枯燥、干涩的语言变得通俗一些、活泼一些,即使有时会使用一些专业术语,但一定能够让读者“看得懂”,毕竟,只有这样才能在保持财经人物访谈的专业品格前提下,最大范围地争取受众,从而实现专业化与大众化的交融。

其实,这三个基本点也是其他经济类新闻所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之所以在这里重新提出来,是因为在目前的新闻采编工作中有一种普遍的误区:认为消息是新闻版的专利,那些做专刊的编辑只需要把更深层的东西、更全面的报道呈现给读者,这样做特别容易造成所谓的“灯下黑”。一方面编辑、记者写文章时似乎默认读者已经了解了很多背景,已经是比较专业的人士了,只追求把更业内、更内幕的东西报道出来;另一方面,读者却不能从专刊版面中方便、快速地获得有用的新闻。

文章内容要新闻性与服务性并重

因为财经人物类文章的服务性、专业性较强,在新闻的写作与编辑上也要根据这一特点“顺势而行”,做到“新闻性与服务性的统一”、“专业化文章与大众化制作的统一”这两个基本点。

众所周知,财经人物类访谈性文章不可能总是从受访新闻人物中捕捉到突发性新闻事件,但仍要坚持新闻性、时效性。与突发的社会新闻、体育新闻、娱乐新闻强调“是什么”、“为什么”这一报道层面不同,财经人物类访谈应更侧重于对近期突发性新闻、热点新闻的深度报道、专业分析,主要解决的是“如何做”、“怎么办”的问题,做到报道新闻性与服务性的统一。

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也进行了一些这方面的尝试,受到读者和业内人士的认可。如采写的《经营城市:新任务、新课题》,文章的被采访人物是平顶山市城建监察大队主管领导。近几年来,平顶山开始了大规模的老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工作,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日渐增多,特别是老商业街区的拆迁工作是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我们在这篇文章中除了报道平顶山市一些基本政策解读之外,还特意通过大量的外地城建工作方面的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对比,力争起到借鉴和详细解说的有力证据,使读者对经济适用房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做到了新闻性与服务性的统一。这篇文章也在当年的河南省经济类好新闻评选中获得了一等奖。

遵循上述原则要求,在采访财经类人物的过程中,记者、编辑还要有“定位意识”,就是要认清自己为哪些读者服务,满足他们哪些方面的需求。这就要求采访记者在找准定位的基础上,根据读者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量身定做”出新闻产品,并通过有效的渠道传播出去。这是所有媒体、刊物都必须解决的方向性问题,只有找准定位、量身定做,才能为读者提供出有效的新闻,才能服务到位,才能不做无用功。

(作者单位:平顶山日报社)

3.新员工访谈记录 篇三

姓名:

部门:

职位:

入职日期:

直系上属:

部门主管/经理:

访谈时间:

1、经过的适应期,你对公司有什么初步的看法?

2、你是否已经明确公司的规章制度,以及部门的规章制度,管理部及部门内是否有你对进行培训,针对这些制度你是否可以接受?有何建议与意见?

3、关于你的工作任务,你的直系上属(组长、主管、经理)是否有对你进行培训,培训的是否到位?培训时长?

4、你认为你的上级及部门主管在工作中是否合格?对你的关心力度是否够?您对上司的看法,需要他做一些什么改进?

5、工作中你发现问题有无及时跟直接领导汇报?你的领导是否及时给你处理?

6、你目前的工作岗位是什么?针对你目前工作的工作任务(指标)是否明确,你认为公司制订的指标是否合理?

7、你在目前的工作当中有哪些困难?针对于这些困难,你有何建议?

8、您认为公司的人际关系如何?老员工对你们新进员工是否有排挤现象?

9、你认为一家公司最能吸引你去工作的地方是什么?本公司在哪些地方需要加强?

10、您是否在公司有长期工作的准备?是什么原因让你选择继续留下来呢?

11、你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有怎样的愿景?、记录人:

被访谈人:

注:本次访谈资料将做为员工资料,由部门负责人进行保存,并做为以后考评的依据。管理人员必须对资料予以保密,不得私自外泄。

4.员工离职访谈记录小结 篇四

3楼员工

潘友维:2013年3月11日入职。

离职主要原因:薪资低,周末加班不按劳动法。对管理层管理风格不是很满意。对我公司住宿条件非常满意。至于个人写工资发放不及时已跟其解释清楚。员工愿意继续工作一段时间,尽可能配合我们招到人。已跟他宣导在公司一天还是要认真做好自己本职工作。主管反映工作表现不是很好,经常私自不来加班。

陈磊:2013年4月2日入职。

离职主要原因:薪资低,周末加班不按劳动法。住宿满意,吃还OK。对管理层管理风格不是很满意。业余欠缺点。其余OK.同潘一样工资发放问题已解释。这边建议我们真有特殊情况应及时通知。免得造成误会。已跟他宣导在公司一天还是要认真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工作表现不错。但他和潘友维是一个地方的。

廖春英:2012年2月4日入职。

身体不舒服,想回家调养。担心不能请那么多假,就提出辞职。比较认同我公司的文化。像生日礼物,妇女节等有礼物送很人性化。住宿环境好有家的感觉。薪资希望加班多点,平均点。好多赚点钱养家。建议公司能把周末加班按劳动法实行会让其更有归属感。对其说身体调整好可以我们可以考虑重新入职。

汪慧

5.员工试用转正考核访谈记录 篇五

申请转正人员:入职时间:所在部门:任职岗位:被访谈对象:与申请人关系:

一、你觉得他(她)试用期间的总体表现如何? □优秀□良好□一般□较差

二、你觉得他(她)试用期间的工作态度如何? □优秀□良好□一般□较差

三、你觉得他(她)试用期间的业务操作能力如何? □优秀□良好□一般□较差

四、你觉得他(她)试用期间所体现的道德品质如何? □优秀□良好□一般□较差

五、你觉得他(她)试用期间的人际关系处理得如何? □优秀□良好□一般□较差

六、你觉得他(她)试用转正后的潜在发展情况如何? □优秀□良好□一般□较差

七、你同意他(她)试用转正吗?

□同意□不同意□保留意见

▲本记录内容保密。

6.与员工访谈 篇六

罗仁琳,1948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母子情》参加“2004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获优秀奖。

《和睦之家》参加“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获纪念奖。

《蜀乡故土熊猫情》入选“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

《和平使者》参加“200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获优秀奖。

《天籁之韵》参加“2005年‘长江颂’全国中国画提名展”评为优秀作品。

《合家欢》参加“苏州胥口太湖情中国画提名展”评为优秀作品。

《家园》入选“全国第六届工笔画大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趣》入选《当代国画优秀作品提名展作品集》。

《和谐》入选《2007年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中国著名画家作品集》。

《祥和天成》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第五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精品展”。

《家园》入选“和、美首届四川省工笔画学会作品展暨中国工笔画家名家邀请展”获优秀奖。

2008年,杨柳青画社出版中国画技法书《工笔动物画法》。

2011年,杨柳青画社出版中国画技法书《工笔家禽画法》。

2011年,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罗仁琳花鸟艺术》。

罗仁琳艺术工作室:13348886722

本刊:从您的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一股浓浓的深情,尤其是动物之间的那种亲情交流,表达出自然界的和谐之美。不知您在创作这些动物题材时,灵感来自于哪儿?作品中,您通过画熊猫表现的“和谐之美”最多,是出于什么情结呢?

罗:造化自然,山川花草、树木、鸟兽,各臻其美。因我从小喜爱动物,特别注意观察动物的生活、情态、神韵,赋予自己的无尽想象和感动,特别是它们的憨态,激发了我创作的灵感。从而自己因心造境,以手造心,情寄于画,托于物象抒发大自然的和谐之美。大熊猫是“国宝”,是国人的骄傲。当今重大的国际活动常选大熊猫为吉祥物,象征和平、团结和友谊。大熊猫栖息于我的故乡四川卧龙、宝兴等地。四川为大熊猫提供了优美的生活环境,四川因有大熊猫而更加和谐美丽。我爱我的家园,更痴爱“国宝”大熊猫;我挚爱为保护与之朝夕相处的野生动植物作出卓越贡献的人民,更挚爱故乡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这就是我的情结。作为故乡的儿女之一,我有责任、有义务为宣传大熊猫与造化的和谐美贡献我的微薄之力。

本刊:在下笔画这些大自然中的动物时,您最注意画动物的哪个部位?为什么?

罗:大自然中的动物千姿百态,但最能表现情感的我认为是头部,特别是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细致地刻画动物的头部、面部和眼睛能淋漓尽致地写出动物的传神之处,唤起人们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相处。晋代顾恺之善画人像,有时他画好人像间隔数年还不点上眼睛。他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我以为,人和动物一样。所以我画动物特别注意它们的头部和眼睛。

本刊:您在学习绘画过程中,有过困难期吗?您师承著名工笔画家王申勇先生,不知王老师对您有过怎样的指导与帮助?

罗:我从小就喜爱画画。特别喜欢画动物,因此临了许多大家,诸如刘奎龄、刘继卣、华三川的画作,给以后学习绘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当然,要学好画动物,只凭这点基础,困难是很大的。后来师承著名工笔动物画家王申勇先生习画。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心追手摹,画技有了一定提高。同时奉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宗旨,临了许多宋画,取人之长,充实自己,达到付诸现实理想的目的。绘画技艺逐渐提高,学养知识逐渐提升。多次参加大型画展,多次入选并获奖。

本刊:您从事了多年的艺术创作,请根据您的体会谈谈艺术和生活的关系。

罗:在时间不算太长的绘画创作过程中,对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有了不少认识。古人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大自然的供养是无穷的,从中给予我以神思、感悟以及创作的欲望。我在大自然中深入生活,捕捉灵感,将自然“物象”融入“心象”,并从中锻冶艺术与生命价值,从而再现自然与生命的和谐。

本刊:2013年已过去了三分之一,请您谈谈接下来的绘画创作的思路与计划。

7.员工访谈是企业文化中不可忽略的 篇七

员工访谈

访谈的目的:使调研人员对目前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情况有一个比较全面地了解,包括企业文化现有的状态以及各级职员对文化的认同程度;同时了解公司人员对于理想的企业文化的期望和描述;在访谈的过程中将企业文化的概念与被访谈者进行交流,使公司上下形成对公司文化的认知与重视。

访谈的对象:在进行访谈时主要的对象是全部的高层管理人员、全部中层管理人员、基层关键管理和技术人员、部分基层员工。

访谈的内容: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每一个管理的方方面面,是企业共同意识在行为中的体现,因此访谈时的问题也需要见微知著。以下是一个访谈的备选问题示例:

访谈的技巧:在访谈时,我们往往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先“破冰”,也就是能够与被访谈者打破僵局,畅所欲言。首先需要陈述保密约定,这一方面是咨询顾问职业操守的明示,另一方面也是令被访谈者能够放心地交流;其次,应该对访谈目的、内容进行简略地分块介绍,以使被访谈者有一个全局的看法和观点,也使整个访谈有一条脉络;第三,不妨从被访谈者自身开始聊起,听听他的经历,这是他最熟悉的内容,也容易消除距离感;第四,在访谈的过程中,虽然不能轻易下结论,但是完全可以就一些问题展开探讨,这样,既能激发被访谈者的思维活力,又能展示自身的实力。不同的人在访谈过程中的收效会差异很大,访谈人员不妨多看看一些比较知名的访谈节目,比如对话、鲁豫有约等,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访谈技巧。

访谈结论总结:访谈的结束并非结束,而是开始,一个高效率的项目组,应该在每天的访谈结束后讨论并总结在访谈中发现的问题,得出一些初步结论,有些待印证的问题需要在第二天的访谈中进一步印证,这样才能保证项目的有效推进。实际上,当访谈结束的时候,一些重要的结论和问题就基本已经清晰了。

8.与员工访谈 篇八

各位参与本次访谈的同学:

为帮助大家认真做好本次访谈工作,明确访谈的目的和意义,规范访谈的基本程序。现制定如下访谈提纲和访谈注意事项,请大家在访谈工作开展过程中严格遵守。谢谢!

访谈提纲

1、访谈目的:本次访谈是学生在校期间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环节,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和认识社会需求、职业需求、职业环境和基本状况。

2、访问对象:

1)所访谈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或相关工作人员(访谈人数1-2人)

2)所访谈企业目前从事该职业或在岗的员工(访谈人数2-4人)

3)所访谈企业目前从事该职业的往届大学毕业生——2003年7月毕业者(访谈人数1—2人)

3、访问问题

1)访谈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或相关工作人员:

A您认为在您的企业中从事这一职业/岗位需要具备哪些基本职业素质?例如,性格特点、一般能力、个人兴趣爱好、职业道德素养等。

B 您认为在您的企业中从事这一职业/岗位需要具备哪些专业/职业技能?

C 您的企业对应聘这一职业/岗位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有哪些具体的要求? D请您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评价一下应届大学毕业生从事这一职业/岗位后的基本工作状况?

2)访谈企业目前从事该职业或在岗的员工

A您认为您所从事的这一职业/岗位需要具备哪些基本职业素质?例如,性格特点、一般能力、个人兴趣爱好、职业道德素养等。

B 您认为您所从事的这一职业/岗位需要具备哪些专业/职业技能?

C 您能谈谈在从业过程中,您遇到了哪些具体的问题和困难吗?例如,专业技能、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工作待遇、个人性格等。

3)访谈企业目前从事该职业的往届大学毕业生——2003年7月毕业者 A您能谈谈,在您刚刚步入工作岗位后,您遇到了哪些具体的问题和困难吗?例如,专业技能、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工作待遇、个人性格等。

除以上规定的必问问题外,各位同学可根据访谈过程中的具体情况,酌情增加一些问题,使访谈工作更为切实、深入。这部分内容可填写在“认识职业世界”中的其它项。

访谈注意事项

1)注意着装和仪表,态度和蔼、大方;

2)访问前应简要说明访谈目的,表明自己的身份;

3)访问前应确认受访者是否是你要访问的对象;

4)访问中要有礼貌,措辞得体,严格遵循访问问题发问;

5)访问中受访者提出对访问问题的疑问,应遵照访问目的和访问问题给出耐心的解释;

6)访问中应制造良好的气氛,记录受访者对问题的解答,避免漏问访问问题;

7)访问完毕后应注意检查是否有遗漏的访问项;

8)访问完毕后应礼貌致谢受访者。

9.与员工访谈 篇九

[关键词]语料库;CEO;商务访谈;概念隐喻;态度

1.前言

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人类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语言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外显。隐喻还可以帮助交际双方建立人际关系,说话者可以影响他人对隐喻的理解[1],即隐喻的人际功能。但是隐喻最重要的力量来自他的评价力。概念隐喻通过携带评价源域事物的方式,并传递所选择的映射而实现评价[2](65)。因此,对隐喻的研究可以从认知,人际与评价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当前,认知语言学研究突出特点是与语料库方法的结合,使用语料库方法研究隐喻主要包括从源域检索和从目标域检索。从源域检索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只能获得已知的,有限的词目(lemma)下的形符。因此本文使用Wmatrix为检索工具,以CEO的商务访谈为语料,设定目标域检索词,分析目标域周围的语言隐喻,从而避免基于源域检索的缺陷,进而总结出主导概念隐喻,并结合Martin&White[3]提出的评价理论,分析隐喻背后传达的态度。

2.文献综述

商务话语的隐喻研究不仅能够为抽象的经济商务概念提供认知途径,解释背后的社会认知因素[5](VI);同时也能塑造公司形象,影响产品消费者[6](4),体现隐喻的交际性。在公司形象建构的过程中,企业领导者,尤其是CEO在塑造公司形象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些来对商务话语中隐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篇层面,却很少涉及商务口头话语 [5](VI),如商务访谈。因此,本文以商务访谈的体裁为立足点,采用自建语料库与语料库工具结合的方式,探讨CEO在商务访谈中使用隐喻的特 点以及背后传达的态度评价意义。

3.理论框架

3.1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概念隐喻理论是由Lackoff&Johnson[4]提出的,“隐喻不仅仅是言语活动,人们的思维过程大都是隐喻的,即人类的概念系统是以隐喻为结构”[4](6)。认知域是概念隐喻中一个重要概念,其是社会中个人或者集体关于某个领域的知识或经验的统一集合[7]。隐喻映射涉及两个认知域--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源域涉及具体的,有形的范畴,例如身体部位,物体;目标域通常是抽象的概念,例如情感,道德或者思维。概念隐喻就是通过源域去感知目标域的过程,常用表达公式如下:TARGET DOMAIN IS SOURCE DOMAIN。在概念隐喻理论中,要区分語言隐喻和概念隐喻。隐喻表达式是概念隐喻的实现形式。文本中的多种隐喻表达式可能只是潜在同一概念隐喻的多种表现形式。

3.2评价理论(appraisal theory)

评价理论是关于“作者或说话人同意或者不同意,喜欢或者憎恨,欢迎或者批评,以及如何使读者或者听话人也具有相同的情感”[3](35),从而构建共同的情感和价值观。评价理论把评价性资源依据语义分为三个系统:态度(attitude)、介入(engagement)和级差(graduation),其中核心是态度,级差和介入都是由态度导出和展开的[8]。态度可进一步分为情感、判断和鉴赏三个子系统。态度是指讲话者如何利用语言资源对某一现象或文本表达情感,进行判断和完成价值鉴赏。

态度系统中,情感指说话者从情感的角度评价其他现象。情感的宣泄分为正面的和负面,如happy vs unhappy。判断是对人类行为的肯定或者否定的评价,分为社会评判和社会约束。社会评判属于个人判断,社会约束是基于法律标准的判断。鉴赏属于美学范畴,从反应、构成和价值来评价某一产品、过程和现象[8]。态度意义是靠词汇语法资源实现的,分为显性建构和隐性评价两种方式。词汇隐喻是激发隐性评价的一种重要方式。Lackoff&Turner[2](65)指出隐喻具有携带评价源域方式的能力,能够实现其评价力,并且说服交际者赞同其评价意义。

4.研究方法

4.1语料搜集

本文的语料资源主要来自http://www.businessinterviews.com/和http://www.spiegel.de/两个网站46段CEO访谈。前者的采访对象为新型小规模创业公司的总裁,而后者的采访对象为著名的国际公司的CEO,如Adidas,Citigroup,Starbucks,建成的微型语料库共71,854个形符。

4.2研究问题和研究步骤

本文在语料库的基础上,结合概念隐喻理论和评价理论,探讨如下两个问题,CEO在访谈中如何使用隐喻构建公司商务等相关概念,产生哪些主导隐喻?CEO在商务访谈中使用隐喻传达了怎样的评价和态度?

研究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本文使用的是基于网络的语料分析工具Wmatrix,将商务访谈语料上传至Wmatrix网站,完成词性赋码、语义域赋码,获得词频列表;(2)识别目标域周围的语言隐喻:本文采用的隐喻识别过程是由Steen et al.[9]开发的MIPVU方法。(3)总结概念隐喻,并根据SPSS数据获得主导隐喻;(4)利用Wmatrix的语义码和评价系统总结归纳出CEO使用隐喻背后的态度与评价意义。

5.研究结果分析

5.1目标域与隐喻识别

将CEO访谈语料(观察语料库)与BNC Spoken(参照语料库)相对比之后生成了160个主题语义域(key semantic domain)。前五个主题语义域包括I2.1(Business generally)和I1.1(Money and Pay),分别讨论公司、商务、经济;投资、盈利、资金等。限于篇幅,本节仅选I2.1为目标域考察CEO在商务访谈中如何构建“公司”概念,并只选择该语义域词表的类符:Business,corporation, company, enterprise, firm作为目标域检索词。按照MIPVU的步骤,检索这些词周围的隐喻载体词,如active,revamp,共得到121个隐喻形符数和68个类符数。为了结果的可靠性,本文的语言隐喻由两位研究者共同得出,经过Fisher检验得出p值为0.9098,不具有显著性差异。

根据Wmatirx的语义赋码标注隐喻行符的源域并归类,如将revamp的源域归为H1[大楼],将active的源域标注为S2[人类]。分析结果表明,在CEO在商务访谈的过程中,建构目标域概念“商务”,“公司”共有8个语义源域,1隐喻载体三个以上的7个源域分别为O2[物体],S2 [人],H1[建筑],G3[战争],O3[机器],K4[戏剧],L3[植物] 。

5.2主导概念隐喻及解释

本节使用卡方拟合检验的方法考察了CEO在商务访谈中建构目标域概念[商务]及[公司],使用源域的显著性,结果发现源域的使用具有显著差异性(χ2=338.942,df=12,p=0.000),較多使用的源域(残差为正值)为02[物体],S2[人]和H1[建筑],残差分别为51.69,8.69,0.69,构成“公司是物体”“公司是人”“公司是建筑”的主导隐喻。

三个主导隐喻体现了CEO在商务访谈中对公司这个抽象概念的物化(objectification)——公司是物体,例①,公司是大楼例②,和拟人化(personification)(公司是人)例③。物化表现了如何人类认知中如何用具体的事物去构建抽象概念[10](64)。物体隐喻(例:公司是物体,大楼)能够在人们的基本身体经验(例如:人类身体本身就是一个物体:容器)和我们认知构建世界的方式之间形成联系,方便读者理解经济现象。例如公司的扩张就是物体体积的扩大。拟人化后的抽象概念或者社会团体以人类活动为衡量标准,因此我们可以基于人类的行为对其进行理解与评价,同时还可以表现抽象概念对人的影响[9](63)。拟人化后的公司不是一个独立的单位而是一个具有行动力的个人,公司的经营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同时还具有人的品质。

例:

①Hiesinger: We will substantially increase our spending on innovation and research,and we will massively expand our company and its foreign business.②Gerard Kleisterlee:The truth is that the company has been substantially restructured .③Gerard Kleisterle: Not at all.Philips is a very healthy company and even turned a profit in 2009,the year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5.3评析隐喻背后的态度意义

本文根据态度的三个子系统:情感,判断和鉴赏,评价潜在的态度意义。Wmatrix工具本身为隐喻载体词附有多个语义码,从有些载体词的语义码中我们可以直接发现评价码。但是有些载体词的语义码过于大概笼统,需要结合上下文推断出评价码。同时有些载体词并不传递交际者的态度,如用于表现“公司是物体”的载体词“within,outside, in, into”。本文结合孙亚[11]和Martin&White[3]的相关总结,得出本文三个主导隐喻所传递的态度:表格1:

表1 隐喻载体词的评价码及态度子系统:

语义源域 隐喻载体词 评价码 态度子系统

S2[人物] Granddaddy; stood; A11.1+ [重要的] 价值

dynamic; active; efficient; progressive; know; decide; strong; healthy; young X 9.2+ 能力成功 才干

philosophy; responsible; seeking; take consistent steps; comply with A5.1+评价:好的 正当

O2 [物体] Expand; expanded, trimming; large; bundles;entire; preserve A11.1+ 重要的 价值

entering; pushing; revolved; ratcheting up; forming; turn around X 9.2+ 能力成功 才干

In; within; into; part of; outside / /

H1 [大楼] Revamp; restructure; restucturing A11.1+ 重要的 价值

structure; based A5.2+ 评价:真的 真实

从态度子系统的归纳可以看出交际者(CEO)在商务访谈中使用“公司是物体”“公司是人”“公司是大楼”三个主导概念隐喻时主要从价值、才干和正当三个方面做出积极评价,构建公司的形象。

价值是属于鉴赏体系中的,是根据社会标准判断一个过程或者文本是否重要。CEO在访谈中对商务或者公司进行隐喻化,以公司利益与前景为标准,强调业务,市场或者顾客的重要性,勾划企业目标。才干属于社会评判体系下,是对人类行为能力大小的评价。CEO在访谈中强调“公司”独树一帜的行为能力,正面评价公司的才干,凸显特色的行业优势。正当属于社会约束体系下的,是对某一行为或现象否定和肯定的评价,分为表扬性和谴责性,通常具有法律意义。就“正当”这个维度,表现在CEO在访谈中强调公司在保护环境,维护市场秩序和提供就业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6.结论

本文自建CEO商务访谈语料库,探讨CEO在商务访谈中使用隐喻构建公司,商务等抽象概念的特点。研究发现CEO在访谈中使用的主导隐喻为“公司是物体”,“公司是人”和“公司是大楼”,通过物化和拟人化的过程构建抽象概念,有利于交际对象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实现对抽象概念的感知,但是隐喻传递的不单单是目标和载体之间的相似性,更是一种评价意义。本文在Martain& White评价理论的基础上,发现CEO欲从价值,才干和正当三个方面对企业做出积极评价,树立公司的行业优势,企业目标和社会责任。因此,CEO在商务访谈中使用的隐喻可以看成是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有选择地构建公司形象,指导交际另一方对隐喻做出积极地理解,树立公司积极形象,进一步实现隐喻的交际功能。本文在研究时局限性在于忽略了强调商务访谈这种题材的特点,及采访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互动性。同时语料库的大小比较局限,后期的研究还可以扩大语料库,获得更多的索引行,使得研究结果更具有可靠性。

参考文献

[1]Cameron,L.,&Deignan,A.(2003).Combining large and small corpora to investigate tuning devices around metaphor in spoken discourse.[J]Metaphor & Symbol,18(3):149-160.

[2]Lakoff,G.,&Turner,M.(1989).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 [M] Chicago.

[3]Martin,J.R.,&White,P.R.R(2005).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M]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4]Lakoff,G.,&Johnson,M.(1980).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 Philosophical Books,23(2):111 116.

[5]孙亚.(2014).商务媒体话语中的隐喻和性别—批评认知研究:导读[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6]Boyd,J.(1995)‘An Indiana utility defends against a hostile takeover: a case study in the rhetoric of war’,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Convention. [M] San Antonio.

[7]Kovecses,Z.(2002)Metaphor,A Practical Introduc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8]朱煒.(2009).话语基调研究动态概览.[J]《外语与外语教学》(9), 14-17.

[9]Steen,G.J.et al.(2010).A method for linguistic metaphor identification. Amsterdam:John Benjamins.Daycygier,B.&Sweetser,E.(2014).Figurative Languag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0]孙亚.(2013).隐喻与话语[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10.职业生涯人物访谈录与 篇十

探访目的:

通过访谈了解成功人士成功的路程、经验,为自己迈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提供富有价值的依据。

被访者基本情况 姓名: 性别: 毕业时间: 毕业院校: 所学专业: 现工作单位: 现工作任务:

访谈内容 问:首先谢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抽空接受我的访谈!您在社会中工作了几年,中间经历了很多,您可你跟我谈谈吗?下面我有几个问题想问一下。答:不用客气,你问吧!

问:看到您有一个很稳定的工作,那您是如何找到这份工作的呢?主要职责又是什么? 答:恩,其实当初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当时就是觉得回家工作比较妥当。因为自己是理科性质的专业出生,对于女生来讲不太好找工作,但是新号我本人比较善于交际,与人沟通能力较强,在熟人介绍下,我找到了这份工作。我当时得知做到业务的,我想我应该试试。果然,还是干的娴熟了。我现在主要职责就是外贸业务。

问:恩,好的。对于您是做业务的,在做了这么长时间业务后,您觉得您对这份工作最喜欢的是什么?

答:直白的来讲,找这份工作的初衷是为了稳定自己,当然,也就是以赚钱为目的。但是,我想,我们不能只顾着金钱利益,还可以学到许多当学生是以外的知识,本领或是工作经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也许是一直坚信一个理吧,像我理科出身,做文科类职,工作中一直充满着挑战,我喜欢这样的挑战,因为挑战可以使我每一天都充满活力,有干下去的勇气。

问:是的,我也热衷于能散发无尽活力的事物,但是,外贸业务职业除了需要活力外,它还要有什么样的技能呢?而个人品质应该有哪些?

答:对的,人们工作除了活力也是没有用的。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熟悉我国对外贸易方面的方针政策,并了解国家关于对外贸易方面的具体措施,还要善于灵活的运用这些知识。个人素质要高,心理素质要好,应为在外贸中有重要的洽商环节。

问:恩,现在看来无论是在校还是在外,都应该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在熟悉专业知识的基础下,您那么对自己所在行业有哪些看法呢?竞争力是怎样的?

答:竞争是相当激烈的,毕竟是做外贸的,世界的一举一动便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说在如此大的竞争下能干出一番成绩,这也是许多有心人梦寐以求的!我当初就环抱着这样的梦想,能,希望你也能环抱着梦想!

问:好的,我也励志着我自己,我希望还能知道我应该有哪些能力?而我的专业可以进入哪些领域工作呢?

答:必须有良好的个人素质,学好英语,国贸专业是对英语能力强的人而准备的,你们应该提高外语水平。你的专业外贸公司、工厂的贸易部等,这都是学国贸这个专业的学生可进的企业单位。访谈总结:

11.与员工访谈 篇十一

电视谈话类栏目在西方电视界已有多年历史,形式与风格都已经相当成熟。这种新的栏目形式一出现,便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十几年来,全国各式各样的谈话类栏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在摸索中逐步走向成熟。在众多的谈话类栏目中,上海东方卫视的《杨澜访谈录》与香港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各自发展均已有近十年,算是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栏目。下面我将对这两档节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相同点

一、节目主持人的“明星”化

杨澜和陈鲁豫不仅仅都是美女主播,更是才女主播。年纪轻轻就取得了让人瞩目的成绩。其丰富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档绝好的节目,充满传奇色彩。对每个想成功的人来说,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她们不仅以个人魅力吸引fans,更以自己的实力吸引众多的观众。因为主持人本身是个明星,所以这类谈话访谈节目也被冠以主持人的名字。如《鲁豫有约》、《杨澜访谈录》等。这是以主持人的名气带动节目收视率,同时以节目声誉提升节目主持人的名声,两者相得益彰。

二、访谈对象的“名人”化

节目的访谈对象都是名人,几乎覆盖了各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甚至娱乐,每个采访对象在自己的领域内都是拔尖人物,也就是引人注目的焦点人物。对自己的生活和所处的环境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些采访对象在自己的领域,有着自己的固定粉丝,当这些采访对象接受采访时,这些粉丝就变成了节目的受众。有些是短期的,但也有人因此成为该档节目的忠实受众。这些嘉宾们不仅仅来自国内,更有许多外国的叱咤风云的人物。

不同点

一、主持人形象与风格

杨澜本科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校,毕业后在央视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去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传媒学硕士。先后开办过《杨澜视线》《杨澜工作室》《杨澜访谈录》等栏目,并于2000年创立了阳光卫视。无可争议,杨澜是当今中国最出色的女性之一,也是最出色的媒体人之一。她美丽、聪慧,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与广阔的视野使杨澜主持的栏目大气沉着、优雅知性。在《杨澜访谈录》中杨澜展示的是一位智慧干练的成熟女性形象,她与被访者一样具有丰厚的思想内涵和成功的经历。她对嘉宾的访问总能在最恰当的时机提出最恰当的问题,与嘉宾进行语言的交锋碰撞以求能够挖掘出嘉宾最真实而深刻的思想。

陈鲁豫出生在北京一个充满书卷气的家庭,从小对语言非常敏感,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英语系国际新闻专业。她敏而好学,敬业认真,身上始终有一种脱不去的校园气息,单纯而又机灵,因此受到了许多大学生朋友、知识分子阶层的喜爱。她那安静淡定的气质赢得了嘉宾的信赖,使他们能够袒露心声。在《鲁豫有约》中主持人鲁豫因其机智敏捷和沉稳淡定的气质而成功塑造了一个邻家女孩的亲切形象。在栏目中她邀请观众和她一起聆听嘉宾讲故事。无论是什么职业、阶层的嘉宾到了这里,就只是一个普通的“说故事的人”。鲁豫招牌式的微笑和内敛谦和的态度,是降低嘉宾心理防线的“有力武器”。

如果说,杨澜在栏目中扮演的是与被访嘉宾同等的朋友角色,那么,鲁豫则更像是一个虚心请教的学生。两种风格截然不同,却都获得了成功。

二、采访对象

《杨澜访谈录》的采访对象基本为政界名流,金融巨头,演艺界精英等在世界上和各自国家有卓越贡献突出成就的人。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美国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著名影星尼可?基德曼、前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等大人物均曾做客《杨澜访谈录》。嘉宾的高端使《杨澜访谈录》的栏目层级就是高端访问,通过采访一个名人去了解一个事件甚至一个国家。

《鲁豫有约》则倾向于一种叙事型的谈话,往往选择一些有着特殊经历和生活体

验的人,让他们将自己的回忆、故事、心境与观众一同分享。在新版《鲁豫有约》中,普通人的生活得以更多的展现。如《过年回家》中返乡的学生、民工;《未婚妈妈》中乐观开朗、坚强执著的女性等等。每个人的现实生活都是一段历史的构成,因此,《鲁豫有约》试图以一种兼具人性和历史的视角,来解读普通人的生活体验和人生观,一同思索人生,感受生命的体验。

三、受众定位

《杨澜访谈录》栏目将受众主要定位为高文化、品位的社会高层次人士,以期通过栏目的沟通访问,让观众近距离地感受那些各领域内值得尊敬的翘楚们传奇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内心世界。目前的播出平台已由阳光卫视转到上海东方卫视,通过东方卫视的卫星电视平台,覆盖中国三千五百万家庭,拥有超过一亿五千万的观众群。栏目同时还被发行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华人社区,全球观众超过三亿。

《鲁豫有约》的受众定位于社会各领域各阶层人群,只要有真心有真情,愿意倾听故事,感受他人喜怒哀乐的人都是栏目的受众。如今,该节目在除凤凰卫视外的全国19家电视台播出,收视率始终名列前茅。主持人陈鲁豫更被美国BBC、CNN冠以“东方奥普拉”的美誉。

四、问题设计

杨澜在采访问题设计上以“焦点性话题”为主。杨澜的采访快速而又专业,节奏感强,提问具有跳跃性,问题与时代联系紧密,需要主持人具有较强的财经、政治等各领域的专业背景。在杨澜的引导与刺激下,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经常呈现出对话张力,交锋频繁,观点碰撞,精彩淋漓的场景。

鲁豫在谈话问题设计上则以“故事性话题”为主导。每期栏目但中故事性问题占据主要比例,其次是人情味话题。鲁豫具有很高的“倾听”艺术,她在采访过程中,常常提问后就像一个恬静的晚辈或朋友,全神贯注地聆听经历人生风风雨雨的长辈、友人对已经飘逝的过去的追忆。但是,鲁豫的倾听又不是一言不发地呆坐着,而是在每一次倾听之后,她通过获得的信息和灵感进行成功的追问,引导嘉宾说出自己的故事。

12.与员工访谈 篇十二

关键词:远程教育;高等教育;动机;保持率

通过分析远程教育的学习特点,结合我国国情现状,采用了一些研究者对学习动机的分类,即:外部动机,指学生学习动机指向“学习结果带来了什么?”而不指向学习过程,甚至也不指向学习结果本身;社会动机,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身边的某类重要人物高兴,这时的学习不是指向物质结果,而是指向一种人际关系或情感的和谐;成就动机,学生可能因为期望或者通过和其他同学的竞争并击败对手来提高自我,因而重视学习的价值;内部动机,学生的学习可能仅仅是对学习任务或活动本身感兴趣而不是因为学习以外的其他东西。①在此基础上希望调查出入学动机与保持率之间的内在关系,为提高远程高等教育保持率提供可行性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 开展远程环境下高等教育保持率情况的初期研究

通过查阅文献来了解远程环境下高等教育学生的特点以及他们专业选择情况、辍学情况、年龄、工作与否、婚否等特征。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从外部动机、社会动机、成就动机、内部动机四个方面对远程环境下高等教育入学动机进行分析、做出假设、通过小样本测试进行总结归纳。

在了解远程环境下高等教育学生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访谈提纲编制,通过与一线教师深入访谈进一步对提纲进行修改,从而形成正式提纲。

2 尝试描述远程环境下高等教育入学动机与保持率的內在关系

根据数据统计结果以及访谈的内容得出结论,尝试描述远程环境下入学动机与保持率的内在关系。

简单地说,远程教育就是教师与学生不能面对面进行教学的教育。它的主要特点包括:教学过程中师生在空间上或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相对分离状态:学生与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分离的;使用多种媒体传送预制的教学内容比如广播、电视、网络、移动终端;教师的行为与角色发生重大变化,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可以相对自由地选择时间空间来进行学习;存在人工设计的反馈、评价与互动机制。②本研究中的远程教育,是指广播电视大学的远程与面授相结合的课程。

入学动机是人类动机在学习领域的具体表现之一。它是学习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满足人的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在学习动力因素。入学动机首先表现为受教育的需求,并转化为个体学习的意向、愿望、兴趣等具体形式,对个体的学习活动起着激发、指向和维持的作用。③

在本研究中,入学动机是指:激发学生选择广播电视大学,并维持其学习活动,使之达到既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保持率”是与“辍学率”相对应的概念。辍学是学生流失的状态,保持是学生继续处在学习中的状态。保持率的具体数值应为某一年级的学生本年度在读人数与其上一年度在读人数的百分比。事实上现在远程教育的“辍学率”、“保持率”的统计并没有一个标准化的定义,如果采用不同的辍学定义,得到的研究结果也会有很大差别。④

在本研究中,为了方便调查,直接将已毕业的学生视为保持率极高的一方。同时将已辍学(或几乎可视为辍学)的学生视为保持率极低的一方。其中“几乎可视为辍学”的学生是指按照一般情况下学生尚未完成学习所需的时间超过学籍剩余年限的情况。

最初访谈计划是访谈10人,已取得学位5人,已辍学5人。但最终同意接受深入访谈以及经老师介绍推荐后同意的学生仅有6人,其中已取得学位1人(下文称为A同学),已毕业未取得学位2人(下文分别称为B同学C同学),已辍学3人(下文称为D同学E同学F同学)。访谈提纲见附录。

A同学,女,年龄28岁,湖北人,在北京某国企工作,2007年入学2014年拿到学位,会计专业,访谈地点在A同学家附近小花园内。

B同学,女,年龄30岁,北京人,在北京某公司做财务,2006年入学2013年毕业,会计专业,访谈地点在B同学下班途中的地铁站内。

C同学,女,年龄30岁,山西人,在北京某幼儿园工作,2007年入学2013年毕业,行政管理专业,访谈地点在C同学单位附近咖啡厅内。

D同学,男,年龄26岁,河北人,在北京某印刷厂工作,2008年入学2012年辍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访谈地点在北京某餐厅内。

E同学,女,年龄31岁,唐山人,目前回到唐山某公司工作,2007年入学目前已辍学,行政管理专业,访谈地点在北京周边某大型商场内。

F同学,男,年龄27岁,北京人,在北京自己经营一家网吧2008年入学2010年辍学,行政管理专业,访谈地点在其所经营的网吧内。

通过对上述6位同学的深入访谈可以得出以下分析结果。

①职业因素的入学动机对保持率的影响最大,以职业因素为入学动机的学生保持率最高。

三位已毕业的同学均明确的表示其入学动机的职业因素考虑。如B同学所说“主要因为工作,不把这个学下来单位不让评(职称)”。其中已拿到学位的A同学,表示工作单位对其学位有明确要求。“我非常能理解他们(已辍学和未拿到学位的学生),(因为)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尤其是最后(指拿学位阶段的学习),要不是我们单位需要这个(学位)证,我也不一定坚持得下来……” 可以看出A同学的入学动机十分清晰明确,典型的工作因素动机导致入学行为,并且这一动机贯穿学习全过程,直到最后的申请学位阶段。可以说A同学单位对文凭学历明确的要求也导致A的入学动机清晰明确。“我是因为得知有同事学了这个……我一直很害怕被工作单位淘汰,我不是本地人,学历又不高,我是从中专续的大专,然后再续本……虽然单位一直没有这方面(跟学历挂钩的)升职加薪的规定,但是我一直害怕工作不保……”而C同学虽然单位没有明确与薪资挂钩的规定,但其通过与同事各方面的比较而产生强烈的工作危机感,因而职业因素动机仍然是其主要的入学动机。

同时,C同学的话也证明了数据统计的第5条结论即,学生们不太会受家长的影响来报名,但会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同学和同事的建议或受他们的影响。同学同事在学习上的积极态度必然会制造出强烈的学习气氛,引发周围人员的危机感,并感染调动周围的人员的学习积极性。

②以自身内在需求为入学动机的学生保持率最低。

已辍学的三位学生均没有明确表示工作因素考虑的入学动机。“我当时已经有比较不错的工作了,就想反正业余时间比较多,就报了个比较感兴趣的(专业),充实一下业余生活”E同学是比较典型的因为兴趣爱好和业余时间充足等因素为入学动机,因此在发现课业负担比较重,与工作和生活发生时间冲突时,便会优先顾及工作和生活。“我一直以为广播电视大学是以主持广播为主的专业大学,抱着这样的想法我来到这,发现跟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样……主持广播是兴趣,当时想的也愿意从事这个(职业)……”D同学的兴趣是“主持广播”同时“也愿意从事这个(职业)” 因此兴趣与工作两个因素的考虑是其直接导致报名的入学动机,但由于D同学在报名前没有对电大课程有一个清晰明确的了解便报名入学,在入学后发现与自己想象不同,在工作和课业负担的双重压力下选择辍学。

③以亲密关系人的影响和社会因素为入学动机的学生对保持率的影响不显著。

在访谈的6位同学中没有一位提及父母对其在报名电大学习方面的要求,也没有人对其他社会因素有过多描述,从侧面也印证了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

④已毕业学生更多顾虑用人单位需求和自己是否跟得上学习进度,但是已辍学的学生却担心远程教育学习氛围。

由于已毕业的学生多数是处于职业因素考虑为入学动机,因此会有是否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和自己能否顺利达到目的的顾虑。“主要是这个(指电大学历)是国家承认的,用人单位认这个”A、B、C三位同学在这方面都有类似的强调。“我第一次考完觉得还行,要是好好学还是能跟上(进度)”“但当时第一次考完试以后发现没有想的容易,怕跟不上” A、B、C三位同学均表示对自己是否能跟上教学进度,是否能顺利毕业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有一定的顾虑。同时,由于多次提到第一次考试的节点,通过访谈又得出第9条结论即,如果学生感到课程十分难就会放弃学习(主要体现在三大节点即第一次考试、结业考试、学位论文)“好多同学平时上课还能碰到,但是到最后(结业考试)没来。”而国家开放大学较低的学位率也证明了这一点。

⑤学生们不太會受家长的影响来报名,但会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同学和同事的建议或受他们的影响。

A同学所说“有认识的同学先报的这个……”前文C同学所说“我是因为得知有同事学了这个……”B同学所说“我觉得主要都是周围有人学了这个觉得不错介绍的……”以及辍学的E同学所说“听说邻居的姐姐在学……”F同学“一个以前同学先学的……”验证了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即不管是已毕业还是已辍学的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周围同学同事的影响。但同时也说明电大系统的宣传力度十分不足。很少有人从网络或者其他途径得知学校的信息。

⑥与未参加工作的学生相比已参加工作的学生动机更明确。

已毕业的三位同学均是参加工作一定年限后再报名参加电大的学习,在询问入学动机的时候很明确、很快速的回答了问题。而已辍学的三位学生,仅有一位是参加工作一定年限的学生,而且在访谈中已辍学的三位同学,在问及入学动机时都会犹豫、回答比较模糊,都会经过一段与笔者探讨的过程,通过询问、分析和回忆,来确定当时的入学动机。

⑦已辍学的学生对课程以及学校规章了解不足。

D同学E同学在访谈时均提到“感到挺遗憾的,有时间还会翻翻书……”“有过复学的想法,但当时觉得落下太多了,可能跟不上了……”通过询问发现他们对现行的电大复学方法不了解,有一部分原因是学校宣传力度不够,但笔者认为更多的原因是入学动机不够强烈,毕竟他们都接到过班主任的电话,并多次回绝了班主任的复学要求。

⑧学生明确通过最终考核所需的条件会降低到课率但同时提高保持率。

A、B、C三位已毕业同学均提到学习与工作生活的时间矛盾,但由于有着强烈的入学动机,他们的学习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但三位同学对是否上课的问题有着共同的看法 “有的时候真的很矛盾,不可能因为这个忽略工作和家人……”“幸亏学校对考勤的要求不是那么高,不然我肯定坚持不下来了……”“我就是看中了这个(对考勤要求不高)才来这的……”三位同学成功的毕业说明他们清楚的知道考核所必须的条件,因此虽然因为时间冲突在到课率上表现不佳,但远程教育的便利性和优越性也恰恰体现在这里。

⑨如果学生感到课程十分难就会放弃学习(主要体现在三大节点即第一次考试、结业考试、学位论文)。

通过访谈,6位同学均提到关于别人或自己辍学的时间点,其中第一次考试之后是最明显的一次,原因也很明确,因为此时已辍学和未辍学同学之间还会有交流机会,A和C两位同学都提到“他们第一次考试之后就不来了,说考试太难了……”B同学提到“好多同学平时上课还能碰到,但是到最后(结业考试)没来。”D同学和E同学提到“最后快考试的时候又去过(上课)但是觉得落下太多,就没有参加(考试)”。在学期中由于某些原因学生产生了辍学的念头,在最后考试前看到与标准的差距后进一步绝望从而辍学。

通过这次研究调查对提高远程环境下高等教育保持率的建议有以下几点:在入学时和学期末可以做一次针对学生基本情况的小调查,以确定学生是否有强烈的职业因素入学动机,再有针对性的进行电话回访,对学生进行定向激励。 课程稍向实用技能方向倾斜以满足职业因素为入学动机的学生的要求。做好学生支持服务,注重制造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气氛,提高以内在因素为入学动机学生的保持率。将地理区域较近的学生或同一工作单位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

附录:远程环境下高等教育入学动机访谈提纲

背景资料

你所在的单位,所选的专业,毕业情况?

主线问题

①为什么要来电大学习这个课程?

②促使你来报名的最直接原因是什么?

③对所选的专业感兴趣吗?

④周围有人推荐或提议你来此学习吗?

⑤报名时主要的顾虑有哪些?

⑥学习过程中有想过放弃吗?是什么促使你坚持下来呢?

注释:

①参见刘金华:《不同学段学生数学学习动机比较研究》,2011年。

②参见李学明:《远程教育系统及其实现》,《电信新技术实用丛书》,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年,第1-3页。

③参见刘里里:《免费师范生入学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和专业承诺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2009年4月,第5页。

13.与员工访谈 篇十三

主持人:哪篇报道?

李映红:前几期你们刊登了一篇文章――《富人该有多少钱》,这个选题不错。但此类的文章在西方报纸上是不会有的,因为它易导致老百姓心理失衡;他们就是紧紧地抓住中产阶级,也就是就是年收入在3到4万澳元的这群人,有新的税收政策出来以后,报纸会以这群人为报道主体,关注他们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作坊式培养媒体管理人才

王拢阂桓龊玫拿教澹要有强烈的价值观念,但更主要的是要有先后顺序,成熟的媒体,它是一种执著,它有责任把真实的事实、有用的知识传达给读者。TOM对编辑很尊重,编审独立,不受制于TOM其他的目标,比如财务目标;但尊重中也有妥协。在重大的原则前提下,它还要以市场为导向,因为它是商业媒体,有商业目标,它要赚钱。因此,媒体要捕捉市场信息,要有创造力,使其在内容上脱颖而出,因为媒体最怕的就是重复。

李映红:媒体重要是有创新能力。一家报社,像《太阳报》,它已经形成一种文化,而不仅仅是一份报纸,它习惯性地,不断地创新。但总的来说,我认为评价媒体是否优秀的标准就是它能否赚钱,能赚多少钱。

主持人:看来你跟熊先生不一样,他很重视过程中的激情,你只看结果。

李映红:我们一直是这样,包括我们在考核员工的时候,看重的也是结果。新闻集团有个关于“result(结果)”的标准,就是说哪怕你工作非常努力,只要你的result比别人低,集团对你的评价还是没有别人高。

主持人:不管标准如何,一份优秀的媒体,始终离不开优秀的媒体人。我觉得国内缺乏的就是出色的媒体人才。

熊晓鸽:不仅是国内,其实全世界都缺乏。特别是优秀的媒体经营人才,他是不能由商学院培养出来的。因为与其他行业不同,媒体管理者每天面对的情况都不一样,更多的是要靠经验,需要自己去琢磨。可能只有媒体管理人才这样特殊,他在全世界都是作坊式的培养方式,靠口传心授。

李映红:我觉得晓鸽这一点说得很有意思。保持媒体创新能力、决定报纸风格和报纸发展的,最终责任在总编。在这种发展的体系和流程中,的确一般都是以“传帮带”的方式延续下去。新闻集团旗下的报纸受默多克本人思想的影响就很大。

主持人:管理人才很难得,但王略诠芾碚庖豢橛Ω煤苡芯验吧。你曾经谈到过TOM集团的跨媒体运作,你们整合的都是一些优势媒体,他们的领导人都极有个性,你们是如何管理他们的?

王拢TOM旗下的领袖都很有个性,很自信,比较难管。我很推崇台湾的“城邦模式”,管理者把每个分公司的领导尊为城邦的长官,遵循共同的规则和价值观念,是一个相互服务、相互妥协的过程。我们合作的过程中,都要去找坚韧不拔、能力很强、灵活多变的人。人都是有两面的,我们在他坚持的方面,让他充分地独立自主,在他可以妥协的范围内,与他合作。

主持人:李先生,你跟随默多克多年,能不能谈一谈他在这方面的经验?

李映红:新闻集团在这方面还是有特点的,比如他重用老臣,而且它的核心管理层肯定是报业人才。

主持人:据说默多克说过:我管理新闻集团这么多年,不曾与任何高层管理者过分亲近。

李映红:是的,他与他们保持适当的距离,有利于对他们的管理。默多克对经理人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他秉承的宗旨是:“我们可以容忍一个错误的决定,但不能容忍没有行动。”而且作为经理人,他要求不应该过多拘泥于烦琐的事务,而要着眼于大的决策。

(中华传媒网 小刀摘自《21世纪人才报》

14.员工工作满意度调查访谈大纲 篇十四

请先做一下自我介绍(部门、工作岗位等)。

一、工作本身

1、你认为自己工作量的大小如何?

2、你是否觉得自己的工作单调重复、乏味无聊?

3、你觉得自己拥有足够的能力和技巧完成工作任务吗?

4、公司是否鼓励员工创新,不论结果怎么样,勇于创新的人总会得到赞赏?

5、你认为自己可以胜任更高岗位的工作吗?

6、你觉得公司产品质量的保证和你的工作有关系吗?

二、自我

7、公司是否为你提供了许多培训和学习机会?这些培训是否正是你所需要的?

8、你觉得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在工作中得到了提升吗?

9、对于要求上进的员工来说,公司是否总是充满了机会?

10、对于在公司得到的成长和发展机会,你觉得满意吗?

三、报酬

11、你在工作中的表现和你的工资、奖金福利以及前途挂钩吗?

12、与自己的付出相比,你对目前的收入水平感到满意吗?和同行业其他公司类似的岗位相比呢?

13、从总体上来说,你对自己的收入感到满意吗?

四、同事

14、你和同事的相处觉得愉快吗?

15、当你的工作需要本部门以及其他部门的协作时,他们是否总是积极地予以配合和帮助?

16、同事是否都十分主动地寻求各种途径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五、管理者

17、如果你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难,主管会及时给予你相应的指导吗?

18、公司鼓励员工就有关工作或他们关心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采取措施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吗?

19、你最近一个月得到过主管的表扬吗? 20、主管是否对你的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六、工作条件

21、你对工作的环境满意吗?(安全性、舒适性、便利性、宿舍、食堂条件等)

22、一周平均工作多长时间?平时会不会经常加班?加班有什么补偿吗?

23、公司会充分考虑员工的处境,提供合理的请假制度,或者灵活安排工作时间,以满足员工生活上的特殊要求吗(比如有老人或孩子需要照顾时)?

七、对公司的认同

24、你对公司目前的发展状况和发展目标了解吗?

25、你了解公司提倡的企业精神是什么吗?

26、关于公司制定的规章制度,你觉得合理吗? 附加:

27、你最近有跳槽的想法吗?(如果有,追问“使你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是什么?”)

28、说说你对于目前的工作,最满意的3个方面在哪里?

29、对于目前的工作,最不满意的3个方面在哪里?

15.与员工访谈 篇十五

广东当代艺术和当代的广东艺术,这两种说法有何区别?

陈侗:“广东当代艺术”是一个比“当代的广东艺术”要小的概念,在“当代的广东艺术”中包括“广东的当代艺术”。之所以要做这种区别,是因为“当代艺术”在今天看来其实不是一个时间概念,无论从思想上还是手段上, “当代艺术”都与其他艺术有很大区别。但是,我也说过,并不能因为“当代艺术”很红火,就说“当代艺术”是“最好的艺术”。每一个从事当代艺术的人都知道当代艺术指的是什么,只是说出来时说法不一样。他们中间有的做得好,有的做得不好,但做得不好的也是属于当代艺术范畴。很多人更注意那些做得不好的作品,所以当代艺术在某些时候在某些人那里“名声”并不一定很好。

皮道坚:“当代艺术”的“当代”显然不只是时间的概念,而是一个文化的概念,比如我们谈“中世纪艺术”, “中世纪”不是一个时间的概念,是一个文化的概念,“中世纪”代表的是“黑暗的一千年”。我们谈“当代艺术”,也一定是和“现代性”、“当代性”有某种联系。我想“当,代艺术”首先应有一种文化上的批判性,包括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或者有一种艺术史意义上的开拓性。当代艺术是整个艺术生态系统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不代表艺术系统的全部,如果我们说整个时代的艺术系统是一个金字塔的结构,那么当代艺术应该就在塔尖上,它起着一种开拓性的、批判性的作用,它不断地拓展着我们的艺术思维方式,在语言上不断地带来新的东西,这一块是需要有人去做的,当我们在这样做的时候,我们肯定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就像科学实验一样,有一个“试错”,在试错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很多荒谬的问题,但如果一个艺术系统里面没有了这一部分,就没有了前卫性、开拓性和批判性。为什么我们的艺术系统在80年代以前没有这一部分?因为那时整个强调就只有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精神。在那时,我们的艺术系统就缺了这一部分,没有了这一部分,不光我们的艺术有了问题,整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也都有了问题。我想我们应该撇开“当代艺术是否好的艺术?”这个问题,我更愿意强调的是当代艺术应该是有批判精神、前卫性、开拓性的一种艺术。所谓的“前卫艺术”,它总是不断地由边缘向中心运动,由体制外向体制内运动,当它从边缘到中心,就有另外一种边缘出现,和它对抗,当它体制化了以后,又有另外一种反体制的力量出现,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当代艺术”,我觉得这样的艺术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艺术。我们怎样定义“当代艺术”的概念都可以,但我们应该充分肯定的是,当代艺术在整个艺术系统当中的位置,即一种实验性的、前卫性的位置。

王璜生:“当代艺术”是一种文化形态和艺术形态,这主要体现为如何面对、回应和表达当下的社会问题及文化问题,包括观念、立场、方法论、创造性等;而从历史学和艺术史的角度看, “当代艺术”应当是能够提出问题和富于建设性及超越性的,因此,“当代艺术”也将表现出其独有的问题意识和创造力,同时也敢于面对挑战和争议。

孙晓枫:“广东当代艺术”中的“当代”是一个被设定文化概念,它关乎对当下现实生存中滋生的多种问题的关注、提问、批判和价值判断,切入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来展开观念的阐释。而“当代的广东艺术”中的当代是一个时间性概念,它包揽了当下广东艺术的方方面面,是一种现时态的对地域总体艺术的命名。

杨小彦:也许,第一个,也就是“广东当代艺术”,是一个从艺术史的角度所给出的概念,强调的是广东艺术中的“当代性”。当然,这样一来,我们就得小心定义“当代性”,免得陷入无休无止的争论中。而第二个,“当代的广东艺术”,更多是指一种时间概念,指的是最近广东所发生的艺术现象。

对“当代性”的讨论涉及到对当代中国“现代性”的“展开”,是这个展开在艺术中的一种呈现,而且是一种主动的呈现。这样一来,对“当代性”的讨论就要上升到对“现代性”的展开的讨论上了,于是问题就和整个中国的转型产生了关联。

在我看来,“当代艺术”至少更关注社会问题,更愿意用一种可能是个人化的、也可能是非个人化的方式去表达对社会的独特认识。甚至,有的“当代艺术”还要通过一种对社会的深度介入来产生效应。对比之下,当代的广东艺术,更多是在谈论一种“形式主义”,并且常常用一种世俗美学来做掩饰,而缺乏真正的问题意识。

从本土的社会和文化角度探讨广东当代艺术,和从中国或全球的政治和文化角度探讨广东当代艺术,两者的意义有哪些不同?

皮道坚:广东这个地方的商业化特质,使得它的现、当代艺术不受“外向型”体制的干扰,而是一开始就自发地关注本土的、当下的生存问题,所以,在都市化理论进入我们的批评理论之前,广东的很多当代艺术家或者他们的作品就都表现出了对日常生活、都市问题,以及90年代后期的公共性问题的关注,都是远离了意识形态的范畴来拓展艺术的领域,我个人认为这是广东当代艺术的一个特点,相对而言,极权政治对广东的影响也比较松懈、松散,政治和艺术的关系在广东更多地表现为现实和想象的关系,我想这可以从最早的“南方艺术家沙龙”中体现出来。我认为应该给予广东的“大尾象”相当意义上的评价,他们开始直接关注本土正在发生的问题。我觉得广东的当代艺术从90年代开始,就从广东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现代化、社会化等问题出发——这个时候不是“引进”的,而完全是自身发生的问题引起了艺术家的关注,后来还有了社会学的理论,社会学的理论在90年代以后被引进来,我认为也对广东的当代艺术起了影响,社会学关注是一种什么样的关注?那就是要解决中国社会自身的问题,这涉及到“现代性”和“当代性”的问题。80年代很多艺术批评的词汇,包括各种风格语言样式的定义,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是到了90年代以后,我们才开始有了对自己的关注,我始终认为,在这一点上,广东还是走在全国前面的。总体上来说——因为我在广州生活,我觉得,广东的当代艺术受意识形态的干扰、牵引相对来说比较少,这样就使得广东的艺术家能够自发地关注当代的问题,刚才讲了“大尾象”,应该还有“卡通一

代”,“卡通一代”在全国也是最早关注了商业化、流行文化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很多变迁,他们用艺术方式表达了对生活场景变化的感受,这些都很明显。

陈侗:虽然我们有时候不得不这样去谈,但我是很不喜欢这两种角度的划分的。我认为至少创作者不应当一会儿考虑本土问题,一会儿考虑全球问题。如果真要找到这两种分法的差别,我认为前者可能是在创作和批评的着眼点上(比方说“珠三角”这个词就是人们最热衷谈论的,人们会以它作为艺术家创作灵感和素材的来源),而后者主要指的是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同时也包括艺术家将从全球的角度看待各种问题。

孙晓枫:从本土的角度分析有利于整合出广东当代艺术的发展形态、存在于其中的诸种特性及方法方式,这是一个“自我认识”的角度,从而解决“广东人怎样做艺术,做了什么”。这样一个命题,它强调了其自身不可代替的意义。从中国或全球的角度分析时,“广东当代艺术”多了很多的参照系统,这更有利于确认“广东人究竟做了什么?”并关涉到内在的价值判断和定位。当然,在通过更广的语境时,广东当代艺术的特性会因为比较更清晰化、放大化。

王璜生:其实,在一个中国和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下,我们的言说和讨论都无法脱离这样的话语框架,我们探讨的意义指向也同样无法回避这样的文化语境。如果脱离和回避这样的框架、语境、视野,我们对广东当代艺术的探讨也将是缺乏针对性和普遍意义的。但是,我们却必须具有自己的出发点和立场,这个出发点和立场也就是本土的,广东的。

杨小彦:前者站在自我的立场上,后者站在他者的立场上。

关键是,如果没有全球化,本土问题就不成其为“本土”。同样,如果没有本土立场,全球化也就是虚无的,无法落实到实处。两者其实互为镜像。

从“南方艺术家沙龙”至今,广东当代艺术产生了哪些方法论?

陈侗:我认为首先是“做当代”和“不做当代”在广东的区别还是很大的,也就是说“山头”不明显,但是阵营很清楚。我认为广东的当代艺术家在转换现实素材和掌握艺术语言方面做得比较好(如大尾象成员的作品),其次就是生活与艺术观念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很微妙(如阳江组和博尔赫斯书店)。我们总是避免成为传统现实主义的当代版,也总是在避免出现那种不知所云的个人化。

孙晓枫:对一个地域的“当代艺术”的定位,必须以本地的整体生存现状作为一项依据。“广东化的生活”必然会为广东当代艺术的方法方式提供一个富有个性的前提,广东社会的市民化、俚俗化、方言化中内在的地域幽默和机智,同样成为广东当代艺术中一种近乎天赋的品质。自80年代以来,受港台文化的反哺后更是放大了这种品质。我想“广东人做艺术”体现出来的机智、幽默和韧性的批判恰恰是其它区域的艺术所没有的。

杨小彦:别轻易说“方法论”,还以为我们真的有一种什么“方法”,把它寻找出来并成功运用之,艺术就万事大吉了。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对这个问题不感兴趣。

我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能说具体事。

广东当代艺术和现在的广东艺术处于什么样的生态关系?

王璜生:广东的艺术生态就像广东的地理生态一样,是温湿般的茂盛和异样的多姿多彩,而广东的当代艺术是这异样中的异样,能够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和时候生长出意想不到的奇葩和奇异果,长着长着,也就成为了这片土地上一些说不清楚的东西,也就构成了这里一种说不清楚的生态关系。

陈侗:这个问题在广东和在全国其他地方表现得基本相似,只是广东的机制似乎更支持当代艺术一些。从事当代艺术的人在整个艺术界只占很小的一块,但同时当代艺术占用的资源却比较多,所以当代艺术显得有些贵族化,这会让从事其他艺术的人有些嫉妒。

孙晓枫:广东的当代艺术和现在的广东艺术仍是处于一种游离的、疏离的状态,距离有多远不能量化,但如果从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来判断的话,更希望两者能保持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这里是要否定一种上下文关系,要强调彼此间的对话关系,甚至是针锋相对的。这样才能形成广东内部的文化张力。和稀泥最后的结果是弄得大家都很“郁闷”。

杨小彦:互不相关,各玩各的。

谈谈广东的当代艺术市场状况和广东当代艺术家的市场化的问题。

皮道坚:在中国,从80年代以前一直到80年代,政治对艺术的干预都非常强大。到了90年代,政治对艺术的干预逐渐地为经济对艺术的干预所取代,市场化以后,特别是现在,整个中国的当代艺术已经相当国际化了,我们有很多在国际上引人注目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也拍卖到天价,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在北方,艺术很大程度上受资本、甚至是国际资本的左右,但奇怪的是这样的情况现在在广东反倒却没有了。广东最开始是一个很商业化的地方,但现在资本、国际资本对广东当代艺术的影响却看不到。这一点是否也影响到了广东当代艺术的社会学关注特征?国际化了以后,资本对艺术的影响和广东当代艺术对社会学的关注之间有没有关系?实际上,资本、资本权力对艺术的影响不是现在才出现的,而是从古有之,比如历史上的“徽商”、“晋商”,“徽商”支持“新安画派”,“晋商”是抬“四王”的,“徽商”搞不过“晋商”,最后“四王”在清代成了主流,当然这里也有宫庭和皇室趣味的作用。在国外也是这样,美国和欧洲之间的当代艺术角力,也是背后的大资本集团的博弈,为什么这个问题在广东却表现得不是很明显?现在北京艺术家之间的谈话内容很大一部分是市场。因为在那里,资本的运作对艺术而言是举足轻重的支配力量。而在广东,我更多感受到的是大家关注的还只是艺术的精神问题、艺术的内部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也值得考虑——在广州就只有一个“维他命”,而在北京有很多这样的画廊。还有一个现象,现在已经不是美术馆和博物馆的时代了,现在是画廊的时代了,很多画廊取代了美术馆的工作,它们办展览,请批评家,搞研讨会,搞学术研究,艺术博览会现在成为了主流,它的影响力甚至高过了传统的双年展的影响力,在这方面广东的情况则明显滞后。资本对艺术的干预,或者说资本对艺术的操控是一种现象,这种现象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我们怎么来对待它。资本不是一个坏东西,它有它的力量,很多艺术家,比如波洛克(Jackson Pollock),不能不说是由国家资本的介入托起来的,达米·赫斯特(Damien Hirst)也和英国的一些画廊有关,我们看现在中国当代艺术里面的很多“神话”,背后也都有资本集团在运作。我们谈了很多广东的当代艺术家,但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在多大程度上产生了它们所应该产生的作用?这值得我们考虑。

孙晓枫:广东当代艺术的市场是“正常”的,这并不是说全国在热炒当代艺术我们也要跟风。我们要尊重广东的真实情况,它需要一个认识、积累到进发的过程,目前的情况只能说明时机未到,我们也相信,广东的当代艺术总会有自己的机遇,总会有自己的市场。结果是很乐观的。

上一篇:中心小学“三笔字”校本培训计划下一篇:银广夏会计造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