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2024-08-09

农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10篇)

1.农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篇一

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提升农民消费水平、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一环。据相关统计测算,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每增加1 元,将给国民经济带来两元的消费需求;农村人口对任何家电的普及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可增加238 万台(件)的消费需求。因此,如何开发潜力巨大的农村消费市场是我国扩大内需政策能否取得有效成果的关键。本文深入分析了临河地区广大农村居民的收入、消费结构及近期农村消费需求出现的新特点,对影响我国农村地区消费需求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就如何进一步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提出了相关建议.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共在图克镇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 份,回收率95%。

农村的收入消费结构及主要特点

近年来,农民家庭收入普遍提高,收入结构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特征,具有较高层次消费能力的人只占很少部分。受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影响,农民收入水平普遍提高。2012年样本农户人均纯收入为40000 元,比2011年提高11.3%。农户家庭收入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特征。2012 年,家庭总收入在40000元以下的占5.7%;收入在40000~100000 元的占16.8%;收入在100000~150000元的占样本农户的42.9%,其中74.3%的主要从事种养业,20%以进城务工和经营农副工商业为主要收入来源;收入在80000~100000 元的占28.6%,其中43.1% 的家庭有进城务工人员或从事农副工商业经营;收入在100000元以上的约占6%,其中75.2% 的主要以进城务工和经营农副工商业为主要收入来源,这部分农户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除了日常的生活性消费和生产性消费外,旅游、保险及高档耐用品消费在其总支出中占有较大比例.总体上看,生活性消费和生产性消费比重相当,但高收入家庭用于生活性消费的支出明显大于生产性消费。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居民消费呈“三分”特征,即1/3 用于生活性消费,1/3 用于生产性消费,1/3 用于预防性储蓄。农村生活性消费和生产性消费并重是农村消费不同于城市消费的重要特征之一。

此外,农户消费水平和消费层次与农户收入水平直接相关。收入在50000元以下的农户中,95% 以上停留在基本的生活性消费和生产性消费中,非生活必需品以及高档耐用消费品的消费量几乎为零,消费层次仍然较低。但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农户中,用于生活性消费的比例远高于生产性消费,这主要是因为在高收入农户中,大部分人不从事农业生产,进城务工和经营农副工商业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其对农业生产资料的需求较少。

通过调查还发现,消费层次的提高取决于收入的一个临界值。当家庭纯收入达到5万~6万元时,生活性消费特别是高档耐用消费品及奢侈品消费在总支出中的比例大幅提高,且收入水平越高,收入的消费弹性越大。当家庭纯收入达到5万元时,收入水平每提高1000 元,90% 的家庭将把其中的80%用于消费。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提高农村消费需求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普遍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由于高收入家庭的消费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开发,低收入家庭的消费潜力又较小。因此,如何开发大多数中等收入家庭的消费能力是提高农村消费市场的关键。

当前农村消费出现的新特点

第一,购买家电、耐用消费品成为趋势。太阳能热水器、燃气灶具、中档家具、大屏幕彩电、电冰箱等将是今后农村消费的重点。问卷调查显示,电脑、摩

托车、移动电话是当前农村居民消费的热点。

第二,受价格影响,购买小型农用机械意愿强,对国家补贴的大中型农用机械购买意愿较低。在有购买农资商品计划的农户中,小型及手扶拖拉机占比最高,购买计划达到了31.2%。购买农资商品时,农民首先考虑的因素依次为“功能实用”、“价格”、“质量”。而对国家给予补贴的大中型拖拉机,农民的购买意愿并不强烈。这一方面是因为相对于农民收入来说,大型农用机械价格较高,农民购买力有限。另一方面,目前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大部分农户仍然是小规模耕种,对大型农用机械需求有限。

第三.农民对国家优惠政策掌握程度有待提高。农民希望“家电下乡”、“农机下乡”中商品的价格能够有所下降。调查显示,目前农民对国家提高农村消费的优惠政策了解程度有待提高。同时,31.2% 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家电下乡”、“农机下乡”等活动存在不符合本地实际的情况,主要是销售的产品结构单一,售后服务水平不高。对于“家电下乡”活动销售的商品,有44%的认为“活动销售的各项商品价格偏高”,其中有38.6% 的认为下降20%左右较为合适”,29.5% 的认为下降15%左右较为合适.对于“农机下乡”活动销售的农用生产资料,有55.5% 的认为“活动销售的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偏高”。

影响农民消费的主要因素

第一,对未来收入和物价状况存在较强的不确定性心理,预防性储蓄较大。调查显示,由于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仍不是十分健全,大部分农户不敢贸然消费。在样本农户中,40.1%的农户储蓄的目的是供子女上学,33.6% 的是为了看病就医,20.9% 是为了储备养老。此外,未来收入和物价走势的不确定也制约了农户的消费能力。

第二,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和相关金融服务还不能完全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是支付结算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目前,现金支付仍然是农民进行消费结算的主要方式。走访调查显示,只有不到9%的县(乡)在部分较大的商店配备了POS机具,且只有县城及以上才可以进行POS 机刷卡消费,在大部分乡镇根本没有POS 机。同时调查中也了解到,随着近期假币在部分地区出现,广大农户对刷卡消费关注度提高,特别是在粮食收购时期,大部分农户倾向于使用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问卷显示,39.1% 的农户希望能够在农村地区进一步扩大和完善银行卡等非现金结算工具的使用范围和使用环境;28.5% 的农户表示,如果配备了POS 机,将首选刷卡结算;26.3% 的农户表示,如果支付环境进一步改善,可能会进一步激发自己的消费热情。二是针对广大农户的消费信贷产品需进一步丰富。调查显示,六成左右的农户表示目前针对农村的消费信贷产品还较为缺乏,非常希望能够在一定的限度内通过消费信贷增加消费。在接受调查的农户中,67.3% 的农户没有获得过贷款,其中12.4% 的农户具有消费意愿但缺乏资金支持。如果能够取得贷款资金支持,80.2%的农户表示将扩大消费支出。

第三,民间借贷对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有限。在接受调查的农户中,仅有13.4% 的农户有过利用民间借贷进行日常生活性消费的经历。其他大部分农户只是在婚丧嫁娶、子女教育特别是在农业生产资金不足时才发生民间借贷,平均人均借贷金额为10000元左右,借贷的加权平均利率约为14%。总体上看,利用民间借贷进行日常生活性消费的人较少,且借贷金额有限,民间借贷对消费需求特别是生活性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有限,而更多的是用于弥补生产性消费的不足。进一步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政策建议

第一,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只有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才能扩大农民消费需求,进而带动农村消费市场需求的扩大。从以上调查中可以看到,农民收入一旦增加到某一水平,其边际消费倾向将会显著上升,并在短时间内转化为现实的有效需求。为此,应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通过增加补贴等方式增加对农业生产的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同时,应指导农民面向市场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真正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生产,在产业上狠抓有较大市场容量的特色产品,在产品上强化品牌意识,大力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加强农产品流通,切实做到增产增收增效。

第二,针对农户消费特点,应大力开发适合广大农户生产和生活需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研究表明,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优质、高效、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对提高消费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提高农户收入水平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此情况下,应通过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产品的方式激发农民的消费潜力。一是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支付体系,结合农民工银行卡等针对农户的银行卡使用范围的扩大,统筹规划广大农村地区POS 机、ATM 机等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布放,积极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方便农户的消费结算。二是加强金融创新,有针对性地开发适合农户消费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根据农户购买力有限的特点,可针对农民住房建设、大件耐用消费品和农用机具购置等方面的消费开展按揭贷款、分期付款、小额消费贷款等消费信贷业务,增强农民的购买能力,满足农民的消费需求。三是积极推动农业保险的发展,分散农业经营风险,确保农民稳定增收,消除金融机构对开办农民中长期消费信贷的顾虑,提高金融机构办理农村消费信贷的积极性。

第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是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农民消费支出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农村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消除农民的消费障碍。同时,不断提高农村乡镇商品市场建设的质量,充分利用农村重点小城镇市场网络,为农民消费提供便利服务。加大对国家惠农消费政策的宣传解读,鼓励农民转变消费观念,增强农民消费意识。

第四,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农民消费预期。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和补偿制度、农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以及对农村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制度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降低农民的养老成本和预防性储蓄比例,稳定农民的收入和支出预期。同时,针对子女教育费用占支出额较大比例的实际,大力发展适合农村家庭子女的教育金融服务,使求学者能够用自己的未来收入支付教育开支,从而降低广大农户家庭用于子女教育的储蓄比例,增强农户的即期消费意愿和能力。

2.农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篇二

中国人口日趋老龄化, 养老难题日渐突出, 而居住在农村地区的老年人, 更是老龄人口中的弱势群体。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大范围地实施了新农合, 农村养老问题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农村老年人的消费结构也出现了新变化, 养老难题有了新的变化趋势。为妥善解决好农民的养老问题, 需要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收入和消费情况作细致翔实的实地调查。研究采用分层和整群相结合的抽样方法, 抽取了河北省石家庄、保定、邢台共240名农村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一) 河北省农村老年人养老收入差距较大。

(图1) 根据图1所示, 在240名被调查的农村老年人中, 最高的收入为95, 000元, 最低的仅为100元, 二者差距较大, 说明目前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有一定差距。农村老年人养老收入在10, 000元以下的被调查者所占比重为70%, 反映出大部分农村老年人养老收入偏低, 养老保障有待加强。

(二) 河北省农村老年人养老消费水平偏低。

(图2) 数据显示, 60%的被调查者养老消费在10, 000元以下, 农村老年人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其中, 农村老年人养老消费最高为48, 400元, 最低为300元。调查发现, 农村老年人的消费大多由子女承担, 例如购买生活必需品、药品及家用电器等用品。

(三) 河北省农村老年人养老消费动力不足。

经统计, 农村老年人养老平均年收入为8, 980元, 平均年消费为3, 415元, 平均年消费仅为平均年收入的38%。数据表明, 农村老年人消费有剩余, 养老收入中逾60%用于储蓄, 反映出目前农村老年人消费水平较低, 生活质量相对较差。

(四) 河北省农村老年人养老方式以与子女同居为主。

调查显示, 71%的农村老年人与子女一起生活, 27%的被访者与老伴儿同居或独居, 只有个别被调查者采取其他方式养老, 而选择在养老院养老的被访者数量为零, 表明农村受传统家庭观念影响较深。其中, 选择与老伴儿同居或独居的老年人, 其子女大部分为进城务工人员, 不能与老人长期居住, 也没有时间照顾老人, 生活起居由老年人自理。

(五) 河北省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在调查中, 44.78%的被访者健康状况良好, 52.61%的被访者有慢性病但能够自理, 还有一小部分不能自理, 需要子女或老伴儿照顾。调查表明, 农村老年人对健康意识淡薄, 需要政府和社会加强宣传和引导。同时, 反映出目前农村医疗体制仍不健全, 医疗质量普遍偏低。

二、河北省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问卷数据显示, 老年人平均寿命增长, 患病率高, 自理能力弱, 老年人大多数都有慢性病。结合家庭情况、农村医疗状况和养老状况, 分析农村养老问题。

(一) 河北省农村老年人收入来源比较匮乏。

农村老年人的子女数量相对较多, 子女对老年人的赡养分配是农村老年人养老所遇到的问题之一。农村老年人的子女大多数的职业是在家务农, 还有一些是个体或职员职工。农村老年人子女的收入来源较少, 年收入较少, 并且农村经济结构单一, 给农村老人养老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 河北省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问题突出。

由于在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从而导致不同地区的农村医疗基础设施及生活状况也存在差距。若交通道路及交通工具状态良好, 农村老年人的就医治疗状况则相对及时, 但由于农村地区的医疗设施相对落后, 使得治疗效果一般, 这给农村老人养老带来障碍。

(三) 河北省农村老年人养老方式较为单一。

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大多数是和子女同居, 与老伴同居或独居的较少。养老方式单一, 给农村老年人养老带来一定难度。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到城市工作的农村人数增多, 农村劳动力资源流失, 致使农村子女与老人在生活空间上分离, 对老人生活和健康状况的关怀度减少。众多农村青壮年到城市发展并在城市定居, 将老人独自留在了家乡, 由于工作繁忙、时间紧张等原因, 使得子女对老人的关心程度下降。这种情况也给农村老年人养老带来不便。

(四) 河北省政府补贴和农村养老保险较少。

农村老年人养老收入来源于子女供给、政府补贴、养老保险和其他财产收入, 但政府补贴和农村养老保险所带来的收入较少, 农村养老金较少, 根本达不到保险的条件。同时, 农村养老制度不健全, 养老制度与现实相脱离。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程度较低, 农村养老保险在农村全面推广需要更多的时间, 并加强推广程度。由于受储蓄养老观念的影响, 农村老人的年支出较少, 从而导致他们的业余爱好较少, 娱乐方式单一, 养老幸福指数偏低。

三、对策建议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 农村老年社会保障形势越来越严峻, 根据调研分析结果, 提出以下建议:

(一)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提高农民养老收入。

农民务农收入水平低, 致使农村养老经济支持不足。调查及资料显示, 农村经济结构与方式单一, 大部分人以耕种为主, 收入水平较低, 因此农村要改变单一的经济发展结构。农村应发展集体经济, 建立大棚种植, 引进先进技术, 提高生产效率, 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业生态区对外开放力度, 加强宣传吸引市民前来观光, 从而拓宽农民收入来源。村民可以根据季节的不同大面积种植不同的作物, 以此来增加收入。政府要做的不是靠强制的措施来压制人们, 而应该协调区域发展, 让外出的农民工能在自己家的门口打工, 并且提高其收入水平, 从而改善农村养老经济支持不足的情况。

(二) 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提高农村老年人养老就医条件。

根据调查访问结果, 农村老年人所获收入大部分还是依靠子女, 政府补贴和救助只占其中一小部分, 但还有极少数孤寡老人们会因没有子女而十分担心养老问题。因此, 政府应加大补贴救助力度, 提高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和保障水平, 缩小城乡医疗保障差距。另外, 政府应该关注没有子女赡养的农村老年人, 为其提供良好的医疗条件, 真正能够让农村老年人“病有所医, 老有所养”。

(三) 建立社区式养老形式, 改善单一的养老方式。

通过对农村养老方式的调查, 可以发现农村养老方式单一, 大多老人是与子女同居, 但是子女在外工作就对老人的照料较少。针对大量的“空巢”老人, 我们应积极发展新的养老方式。例如, 建立社区式养老, 一个村或几个村组成一个社区, 建立养老院或在村里成立“敬老、爱老”小组定时定批帮助老人, 关心和照顾自理能力差、“空巢”老人和那些子女无暇照顾的老年人, 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感。

(四) 丰富农村老年人业余生活, 提高其养老生活幸福指数。

调查表明, 农村老年人在闲暇时间活动形式单一, 除了下棋、看戏、打牌之外, 没有其他丰富多彩的活动。针对这一问题, 可以在农村定期开展老年人歌唱比赛活动, 组织老年人参加广场舞, 成立老年戏剧爱好社, 还可以定期在村里播放露天电影, 完善农村公共基本健身设施, 不断丰富农村老年人业余生活, 让老年人也能够充分享受晚年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陈昱阳.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积极构建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N].人民日报, 2011.4.29.7.

[2]李冬妍.“新农保”制度:现状评析与政策建议[J].南京大学学报 (哲学人文社科版) , 2011.1.

[3]夏敏, 韩旭峰, 韩建民.当前农村养老保障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京航空航大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3.

3.农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篇三

2009年,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按照依法治税、为民理财、务实创新、廉洁高效的总体工作思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经济的冲击,采取有力措施,继续实施有针对性的清费减负政策,进一步拓宽政府非税收入征管范围,加强政府非税收入征管,促进地方财政收入平稳可持续增长。全省政府非税收入在继续实施有针对性清费减负政策的情况下取得较快增长,为全省社会经济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

一、2009年全省和省本级政府非税收入征收情况

(一)全省政府非税收入征收情况

2009年,全省共征收各项政府非税收入2872.82亿元,其中:属于地方财政收入中非税收入205.08亿元(不含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46.38亿元)、基金预算中政府性基金收入2166.44亿元、预算外财政专户收入501.30亿元。2009年全省政府非税收入比上年增收(以下简称“增收”)496.42亿元,比上年增长(以下简称“增长”)20.9%。

主要项目征收情况:

1政府性基金收入2210.87亿元,增长29.2%。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增幅较大,2009年,全省共征收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含按规定计提的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和农业土地开发资金)1992.76亿元,增长39.6%,比上年增收550.52亿元。主要原因是从2009年5月份起,房地产市场开始回暖,房价止跌回升,促使土地市场转暖,政府土地供应增加,土地市场出现供需两旺、量价齐升的局面。

2专项收入88.19亿元,比上年减收(以下简称“减收”)12亿元,比上年下降(以下简称“下降”)12.0%。主要是2009年取消内河航道养护费、水路运输管理费和公路运输管理费,三项收费分别减收2.98亿元、2.53亿元和5.08亿元。

3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338.46亿元,减收10.06亿元,下降2.9%。减收的因素主要有:一是自2008年9月1日起,取消工商部门征收的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工商两费”共计减收9.11亿元;二是根据财政部规定,自2009年起建设部门征收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费纳入政府性基金管理,由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调整为政府性基金收入。对行政事业性收费规模影响较大。其他部门收费如水利、林业、人防办等部门,由于贯彻落实清费减负政策,取消、暂停了部分收费项目,降低一些项目收费标准,收费收入有所减少。

4罚没收入80.80亿元,增长7.5%。其中,公安罚没收入41.05亿元,占全部罚没收入的51.5%。增幅较大的主要有法院、检验、检察院和公安罚没收入,2009年这些部门的罚没收入分别增长了59.7%、38.5%、30.2%和20.5%。罚没收入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是全省各有关部门按照“法治浙江”的要求,进一步加大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和执行力度,提高执法水平,使罚没收入增长较快。如公安交警部门通过增加电子警察、移动警务通等高科技设备,采取严重交通违法行为集中整治等方式,实行异地罚缴等措施,加大了违法处罚力度和执行力度,规范和加强了罚没收入收缴管理。

5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47.65亿元。下降1.0%。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收入、出租车经营权有偿出让和转让收入分别下降41.9%和44.4%,其他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增长20.5%,其他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包括小汽车牌照拍卖收入、户外广告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等。

6其他收入106.84亿元,增长15.2%。主要是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清退补缴收入比去年净增长,彩票发行费比上年增收较多。

(二)省本级政府非税收入征收情况

2009年,省本级共征收各项政府非税收入195.24亿元,其中:属于地方财政收入中非税收入46.73亿元(不含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3.85亿元)、基金预算中政府性基金收入67.19亿元、预算外财政专户收入81.32亿元。2009年省本级政府非税收入比上年减少85.55亿元,下降30.5%。分项统计如下:政府性基金收入67.19亿元,下降55.4%;专项收入10.89亿元,下降37,9%;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87.47亿元,增长5.3%;罚没收入4.99亿元,增长48.9%;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7.60亿元,增长81.0%;其他收入17.11亿元,下降21.9%。

(三)主要征管工作

1推进政府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法制化建设。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对于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理顺政府分配关系,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从制度上和源头上防治腐败,促进我省经济和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9年,我们注重发挥业务优势,主动汇报协调,推动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法制化建设。积极做好《浙江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立法调研等相关工作,进一步向省人大有关部门、省法制办等汇报当前我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有关情况,主动争取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省委将制定该条例列入2009年和2010年惩防体系建设工作要点。在省政府主要领导和省人大的关心支持下,由我厅上报的该条例被省人大常委会列入2010年地方性法规一类立法计划。

2强化非税收入征管。各级财政部门和执收部门认真执行非税收入征收相关规定,努力消化燃油税费改革和清费减负等政策性减收因素,通过积极推进征管信息化建设,及时掌握征管情况、规范减免、加强直接执收执罚等措施,强化收入征管,规范征收行为,确保非税收入稳定增长。逐步实现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执收单位、代理银行以及财政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在规范和加强政府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的同时提高非税收入收缴效率,不断提高非税收入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2009年,对省本级所有非税收入执收单位的基础资料、执收项目、使用票据等进行了清理核定,分7期组织省级所有非税收入执收单位进行系统培训,并于2010年1月1日起在省本级全面启用新版非税征管信息系统。稳步推进市(县)财政应用新版非税征管信息系统,至2009年底,全省共有17个市(县)部署应用。

3积极开展清费减负工作。按照国家和省里文件规定,积极做好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的调整规范工作,进一步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促进社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认真执行省政府出台的取消、暂停征收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降低部分收费标准的政策,切实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据测算,省政府先后出台的三批收费减免政策,每年可减轻我省企业和群众负担20亿元左右。会同省物价部门对所有部门保留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进行重新梳理,通过省政府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布,并以目录形式下发各地各部门,进一步规范部门收费行为。按照财政部等三部委有关规

定,对我省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进行了调整完善,进一步规范我省水资源费征收管理。贯彻落实财政部等五部委规定,对我省自2009年1月1日起取消公路养路费等五项收费(基金)工作进行部署,并做好五项收费(基金)的清缴和清退工作。同时,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针对机动车辆号牌工本费等涉及交通和车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的清理整顿工作,进一步减轻企业和个人交通负担。会同省级有关部门,强化对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和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预收及退还结算工作的管理,切实提高资金清退力度。

4加强和完善土地出让收支管理。2009年,我们继续认真贯彻中央和省里一系列规范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的文件规定,切实抓好土地出让收支管理工作,积极配合省国土资源厅等有关部门开展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情况的专项清理和检查工作,巩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成果,努力为地方政府提供可用财力。为推进土地出让收支管理信息化进程,由省财政厅牵头,省国土资源厅和省人民银行共同参与,完成业务需求分析、系统开发采购。

5切实加强海域使用金管理。全省各地认真贯彻省政府颁发的《浙江省海域使用金征收管理办法》,积极采取措施,从管理制度、征管手段等入手,按照省政府的有关规定,明确海域使用金实行就地全额缴库,切实强化海域使用金管理。为克服土地资源“瓶颈”约束,科学利用滩涂围垦资源,促进温台产业带发展,2009年,我厅会同有关部门提出缓缴、减免等扶持政策,研究出台浙江省海域使用金减免管理办法,积极做好温台沿海产业带用海项目应缴地方部分海域使用金的缓缴审批工作。

6积极筹措彩票公益金。2009年,我们以国务院出台《彩票管理条例》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彩票监管,积极筹措彩票公益金。一是在国务院《彩票管理条例》出台后,及时召集省级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我省的贯彻意见,制定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彩票管理条例的通知》,确保彩票管理条例在我省的顺利贯彻落实。二是积极支持彩票机构扩大彩票销量的各类促销活动,及时审核批复同意福彩中心动用“3D”调节基金进行组选加奖等活动方案,积极筹措彩票资金,2009年,我省共发行彩票94.61亿元,同比增长16.9%,居全国第四位。

二、2010年上半年全和省本级级征收简要情况

(一)全省政府非税收入征收情况

2010年上半年,全省共征收各项政府非税收入2546.09亿元,其中:属于地方财政收入中政府非税收入111.15亿元(不含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24.10亿元)、基金预算中政府性基金收入2256.42亿元、预算外财政专户收入178.52亿元。2010年上半年全省政府非税收入比上年增收(以下简称“增收”)1739.74亿元,增长(以下简称“增长”)215.8%。

主要项目征收情况:

1政府性基金收入2272.82亿元,增长325.7%。上半年政府非税收入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土地出让收入。全省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完成2067.13亿元,增收1650.58亿元,增长396.3%。主要原因:一是今年一季度房地产行情较好,土地出让价升量增,土地出让金大幅增加;二是各级财政落实国家五部委进一步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精神,加强土地出让金缴库及收支管理,加快土地出让金入库速度;三是上年第四季度土地出让较多,收入基本上在今年年初缴库;四是上年同期房地产行情低迷,同比基数较低。

2专项收入50.79亿元,增长20.1%。主要是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及价款收入、教育费附加收入、水资源费收入增长较多,分别增长50.4%、34.5%、15.7%。排污费收入比去年下降11.7%。

3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119.58亿元,比去年下降3.7%。其中教育收费减收3.87亿元,下降10.2%。国土资源收费减收2.85亿元,下降18.2%,交通运输收费减收1.73亿元,主要是车辆通行费由行政事业性收费纳入政府性基金管理所致。公安、人口和计划生育、质量监督检验、人防和建设等部门的收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有所增长。

4罚没收入37.16亿元,下降18.3%。主要是因公安交警部门去年对历年的交通违法进行了集中整治,公安罚没收入下降较多,去年同期交通违法罚没收入较多,上半年公安罚没收入下降42.8%。

5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27.56亿元,增长27.6%。主要是我省各级财政部门进一步拓宽政府非税收入征管范围,优化收入结构,使来自国有资源(资产)的各项收入正在成为我省政府非税收入增长的新亮点。

6其他收入38.18亿元,下降2%。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清退补缴收入较去年有所下降。

(二)省本级政府非税收入征收情况

2010年上半年,省本级共征收各项政府非税收入73.35亿元,其中:属于地方财政收入中政府非税收入25.72亿元(不含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0.07亿元)、基金预算中政府性基金收入38.35亿元、预算外财政专户收入9.28亿元。2010年上半年省本级政府非税收入比上年减收10.06亿元,下降12.1%。分项目统计如下:政府性基金收入38.35亿元,增长3.6%;专项收入5.95亿元,增长20.6%,主要是教育附加费征收4.42亿元,增收30.8%;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20.79亿元。下降18.8%,主要是教育收费、法院诉讼费和国土部门执收的耕地开垦费减收较多,涉农、涉企收费有所下降所致;罚没收入1.55亿元,下降35.8%;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4.45亿元,增长34.7%;其他政府非税收入2.25亿元,下降77.7%。

(三)主要征管工作

1主动做好非税收入管理条例立法有关工作。在广泛征求省级部门和市(县)财政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向省政府上报了《浙江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送审稿)》及起草说明,配合省政府法制办到杭州、宁波等地开展《浙江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立法调研。并积极参与省级部门和专家学者参加的《浙江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立法论证工作和协调解释工作。在省政府法制办组织的征求意见过程中,积极提出相关建设性意见。

2深入调研,重点加强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制度建设。一是根据财政部要求,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对今年底到期的水利建设基金、民航机场建设费、旅游发展基金等三项政府性基金开展调查摸底工作,配合完成财政部、水利部来我省的实地调研工作,向财政部书面报送了上述三项政府性基金征收使用情况,结合全省实际积极研究提出保留和规范地方水利建设基金的针对性建议,得到财政部肯定;二是经省政府同意,会同省商务厅对2002年制定出台的《浙江省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和使用管理实施意见》进行修订,重新制定出台《浙江省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和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以适应和推动新形势下散装水泥管理工作的需要。

3积极贯彻落实清费减负政策。根据省企业减负办、省

政府纠风办的部署和要求,研究提出2010年财政部门企业减负工作思路。同时,根据中央的统一要求,对我省开展涉及企业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专项清理工作进行部署。为确保我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根据国家的有关要求,出台了对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的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减免政策。

4加快推进国有土地出让收支管理信息化建设。在去年12月份德清信息系统应用观摩会议征求市(县)财政意见基础上,我厅与省国土资源厅、省人行进行了多次沟通协调,确定了2010年系统实施方案。3月份浙江省国有土地出让收支管理信息系统在湖州地区投入试运行,针对试点过程中暴露的业务与技术问题修改完善和优化系统功能。6月底系统成功通过验收,财政、国土、人行三部门横向联通,省、市、县纵向联动的全省国有土地出让收支管理信息系统已正式形成。年底前该系统将在全省推广使用。

5以深化非税收入管理系统应用为抓手,切实提高非税收入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从今年1月1日起省本级政府非税收入执收单位全面启用新版政府非税收入信息系统,财政、执收单位和代收银行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共享,项目、标准、征缴和票据都纳入信息系统管理,执收项目、执收标准和资金收缴管理进一步规范,提高了非税收入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通过系统的内部控制机制,从技术手段上确保非税收入资金安全,避免乱收费、超标准收费等情况的发生,强化以票管收、信息控费的管理功能,“收支两条线”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

6加强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和海域使用金收入征收管理。建立健全土地出让收支预算管理制度,督促各地贯彻落实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相关政策,及时提出针对性意见、办法,转发了财政部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切实加强国有土地出让收入管理。进一步规范我省海域使用金减免管理行为,并对符合减免中央部分海域使用金的项目及时向财政部和国家海洋局提出减免申请;认真落实省政府扶持政策,审批48个温台产业带滩涂围垦项目缓缴申请,批准缓缴地方部分海域使用金6.84亿元。

7积极支持彩票发行销售,强化彩票市场监管。积极拓展彩票市场,支持彩票发行销售机构丰富彩票玩法,提高彩票销量。深入开展调研和检查,促进我省彩票市场规范运行。会同省民政厅等单位对全省福利彩票资金进行专项检查,根据检查结果提出具体要求,赴有关省就彩票市场监管及彩票机构管理模式财务管理方式进行了调研,不断完善我省彩票管理。

4.家庭收入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篇四

调查显示:江苏1/4家庭生活透支 教育是第一因素

日前江苏省城调局对全省5000户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和消费调查后发现,今年前10个月,江苏省城镇居民中约有27%的家庭生活超支。教育负担沉重是导致家庭透支的最重要因素,医疗、馈赠等因素的影响则分列二、三位。

调查显示,这5000户城镇居民家庭中在校生有1316人,其中本年度内有16%%的中学生缴纳了择校费;在校大学生尤其是民办大学生其家庭花钱较多。1300多户超支家庭中因教育开销大而造成透支的最多,占32%,其中花费万元以上家庭达169户,最高一户支出高达9万元。

其次,因大病医疗而造成家庭超支的也占21%,其中花费万元以上家庭达53户,最高户支出高达7.5万元。

“人情消费”也成为导致家庭超支的第三大因素,调查发现,因红、白喜事和亲朋馈赠等而出现超支的家庭竟然占到了16.9%%,其中最高一户支出高达9.1万元。

上海家庭总收入四分之一用于子女教育消费

上海市妇联、上海社会科学院联合发布的.上海市家庭教育发展状况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在拥有18岁以下子女的家庭中,孩子教育消费占全家总收入四分之一左右。

上海市未成年子女家庭平均把全家总收入的23.6%投入到子女教育中,该比例远远高于美、加等国10%左右的居民教育支出比率;如果加上大学教育和海外留学费用,这一比例还会大幅上升。

课题组调查了上海市986户家庭,是近年来该地相关调研中规模最大、抽样覆盖面最广、涵盖内容最全面的一次调查。课题组总结认为家庭教育成功的三大标准出现了变化,大多数家长认为下一代的道德(65.9%)、心理(60.5%)和身体健康(48.0%)是衡量家庭教育质量的三大标准。其中,道德发展首当其冲,心理健康取代了学习成绩(35.3%)跻身为最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课题组认为,这种全新的家庭教育评估视角对于传统的“德智体”标准来说具有革新意义。

调查数据显示,在公众家庭教育观中,道德意识和习惯培养的重要性有所提升。52.8%的家长都认为下一代的道德发展最为重要,18.3%的家长认为习惯培养非常重要,只有15.1%的家长坚持学习成绩是家教第一要素。

知行不一仍然是当前家庭教育最主要的问题,虽然大部分家长宣称子女的道德和心理发展是自己最重视的,但对学历的高期望却反映出家长实际上还是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数据表明,上海市41.8%的家长都希望子女至少拥有大学文凭,23.6%的家长希望子女拥有硕士文凭,16.3%的家长希望子女拥有博士学位。

调查表明,拥有0~6岁子女的家庭和12~18岁子女的家庭都认为他们目前最重要的家庭教育任务依次为道德、学习和心理发展;而拥有7~11岁子女的家庭认为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其次才是道德和身体健康;对于拥有18~25岁成年子女的家庭来说,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道德和心理,其次才是学习。

5.家乡家庭收入情况调查 篇五

家乡家庭收入情况调查

2010年1月8日放寒假回到家乡之后,对于家乡家庭2009年收入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了四户人家(刘大伯、任伯伯、张伯伯、刘二伯)。通过四家的情况反映该地区家庭收入情况。刘大伯家两口人一人赚钱两个人花,任伯伯家祖孙四代七口人四个人赚钱,张伯伯家四口人两个人赚钱,刘二伯家两口人两个人赚钱。

一、收入类型及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了解到该地区主要收入为务农,其次为外出打工。当地主要经济作物是大豆。刘大伯母由于身体不好有多种疾病只能大伯一个人赚钱,一个人种地比较艰难,加上前几年儿子结婚欠下外债,赚钱比较慢供不上花销,所以进城务工;任伯伯家伯伯、伯母、哥哥嫂子为主要劳动力,奶奶、弟弟(学生)、侄女(学龄前儿童)为纯消费者,由于家中上有老下有小如果外出务工无法照料,所以在家务农。张伯伯家伯伯、伯母为劳动力、哥哥正在上大学、妹妹在上高中,由于务农挣钱慢供不上上学的孩子们花销,所以伯伯在家种地,伯母外出务工以贴家用;刘二伯家没有纯消费者两个人共同赚钱,伯母在家种地,伯伯外出务工,伯父家两个哥哥都以成婚单过,两个哥哥的国家免费粮田都让伯父家免费使用。在此地区基本有这几大种家庭形式,也有其他形式的。

二、基本收入情况

*有国家免费粮田人数

义务工费:18—55岁有劳动能力者每人每年上交80元义务工费(学生除外),所以刘伯伯家两人缴纳,任伯伯家四人缴纳,张伯伯家两人缴纳,刘二伯家两人缴纳。刘伯伯家之所以有粮补是因为刘伯伯家夫妇二人有国家免费粮田,由于欠债把土地抵押出去几年为偿还。

人年均收入={【收成*豆价-(承包费用+养地费)】*承包土地总亩数+(收成*豆价

1-养地费)*国家免费粮田总亩数+(粮补总数-义务工费)}/家庭人口数

情况分析:由于国家免费粮田现在不征收任何费用反而有补贴,所以在务农方面承包土地亩数、土地承包费、和家中纯消费者直接影响家庭收入,刘大伯家在务农收入中只有粮补是收入所以人均收入最低。任伯伯家土地亩数虽多但由于家中四个劳力三个纯消费者,纯消费者占家庭成员42.86%,并且承包土地费用与其他三家相比也是最高的所以人均年收入较刘二伯家低。张伯伯家之所以人均年收入是较低的是因为家中纯消费者占家庭成员50%,承包土地亩数也很少,虽然土地承包费相对较低但其他两个影响条件的数据相差太多。刘二伯家中虽然未承包土地,但家中100%都是劳动力,并且没有土地承包费,两口人种了四口人的免费地所以人均年收入是最高的。

工资也是相对较低的,但人均年收入却是最高的,因为刘伯伯工作了十个月,还做了零工以贴家用,所以总数大,并且人口数为2相对较少,最终人均年净收入位居倒数第二是由于刘大伯夫妇两人在工作地需要租房有水电煤气费都是自己花费,所以月花费最高。任伯伯家没有外出打工,以务农为主,只在当地在自家农活忙完时,伯母在家附近打农工,大约赚了2000元没有额外支出,家中七口人平均下来只有200多元。张伯伯家张伯母在外打工打工期限十个月,月收入最高,年总收入位居第二,人年均收入为第三原因是家中四口人平分这份工资;虽然张伯伯家没有额外收入,但是张伯母所在工厂供住不供吃每个月只花吃饭钱并且张伯母非常节俭所以月消费很低,工资最高花费较低所以最后人均年净收入最高。刘二伯家刘二伯工资第二多,年总收入却第三是因为刘二伯仅工作六个月所以总数少,人均年收入第二是因为人口数少,人均年净收入第二是因为刘二伯自己在外打工的地方消费水平稍高工作非常累刘二伯经常会喝些酒,所以月消费比同是一人在外打工的张伯母月花费要高,并且人口数比张伯母家少两人。

三、支出情况

总支出却位居第二,是因为在外打工的地方消费水平要比家乡消费高,并且由于自家没有房屋和柴火所以在家乡的两个月人均花费也比较高,人均支出位居第二。任伯伯家没有外出打工所以没有打工地支出,主要支出为家乡支出,其次还有弟弟是个中学生,弟弟上学的支出约占家庭总支出的23%,任伯伯家人口众多所以总支出比较高位居第二,但是由于家乡消费水平比城市消费水平低,任伯伯家没有外出打工,所以任伯伯家人均支出是最低的。张伯伯家总支出是最多的,虽然张伯母在打工地十个月支出2000元,大部分时间张伯伯自己在家,家乡支出也就很少,但是张伯伯家哥哥在上大学年支出为17800元,妹妹在上高中年支出为10000元,两个学生的支出是张伯伯家的主要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84.242%,所以人均支出也是最高的。

6.非税收入管理情况自查报告 篇六

一、 非税收入预算管理情况:

1、根据省财政厅《关于将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的通知》(第1213号)文件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局实际,通过自查,至年7月31 止,财政专户管理的应纳入预算管理的预算外资金结余为270万元。其中包括县委办、组织部等101家单位的预算外结余资金暂未纳入预算管理。月底前清理整改缴入国库。

2、非税收入预算管理方式较规范,不存在将应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管理,也不存在将应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非税收入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管理的现象。

3、我局严格执行非税收入政策并根据政策的变化及时调整非税收入项目,收费标准。局预算股会同非税局根据非税收入政策、项目、收费标准及收入变化情况,科学、完整编制非税收入年度收支预算。

4、能够按月及时编制非税收入收缴情况分析表及按季度编制非税收入情况分析。

二、 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情况:

广电局、电教中心的广告收入已于作为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纳入一般预算收入进行管理。

停车泊位收入,出租汽车经营权、公共交通线路经营权、汽车号牌使用权等有偿出让收入等没有纳入非税收入管理。

三、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情况:

1、根据省政府184号令规定已全面取消执收单位非税收入过渡性账户,在农行、中行、工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联社等代理银行统一开设“政府非税收入汇缴结算户”。汇缴结算户和财政专户合二为一,月底前汇缴结算户和财政专户分开管理。

2、非税收入资金是通过汇缴结算户进行收缴,除银行柜面收缴外,还有极少非税收入是通过POS机刷卡缴款的。但因POS机是初次使用,有时POS机虽然刷卡了,但银行记不了账,例如5-7月总计收入52.1565万元(其中5月份有收入计38.2457万元、6月5.6571万元、7月8.2537万元)是治超站通过POS机刷的,银行发送的非税收入日报表中没有以上收入,月末银行的对账单又存在以上收入,造成非税收入账与银行的收入账金额不一致的现象。

3、按照省财政厅《安徽省政府非税收入汇缴结算户核算暂行办法》(财综[]877号)规定进行非税收入核算,非税收入化解按规定的科目类别进行国库划解,通过自查,发现存在个别串户现象。如水利基金有7.318066万元在非税专户,现已进行了调整。

4、2012年1-6月非税收入收缴、划解、待查收入、除非税汇缴结算户外,不应纳入非税系统的银行账户正在进行清理中,并与有关单位联系尽快确认各单位的待查收入。

四、非税收入票据管理情况

我局严格按照“省政府非税收入票据暂行办法”文件精神,严格执行票据管理制度,按照核旧领新、票款同行的原则核发票据,严禁混开串开非税收入票据,杜绝转让、出借、代开非税收入情况,这也是非税票据日常管理的主要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育林基金”票据是林业部门内部直接购领,属地入库、核销。日常工作中发现,在我处已入库的票据,存在转让他县使用的情况。由于不是属地购领,检查工作相对滞后,建议票据属地管理。

五、 非税收入征收情况

1、由于非税收入形成与税收有明显的不同,即非税收入是单位性质来划分的,而税收是以名目来划分的,这就造成非税收入以财政部门为征收主体的可操作性降低。故目前,我局只有“土地出让金收入”这一个收费项目是以财政部门为主体直征收的。

2、在非税项目的管理上,非税项目的增减停改实行动态管理,按照上级文件精神,该取消的取消,该修改的修改。不存在擅自设立收费项目和提高收费标准,更不存在把不属于非税收入的项目纳入非税收入管理。

3、国有资产有偿使用上,按照上级文件精神,我们把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出租纳入财政专户管理,把行政单位包括参公单位的国有资产出租纳入一般预算管理,资金缴入国库。“广告收入”现已在“专项收入”下反映,缴入国库。

4、乡镇卫生院医改后,我们把“医疗服务收入”、“药品收入”作为其他非税收入管理,缴入专户。

六、 非税收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及运行情况

所有非税收入均通过非税收入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全县各执收单位均通过“安徽省非税收入在线业务和查询平台”缴款。

七、 非税收入监督检查情况

为规范县级政府非税收入检查工作,提高检查工作效率,根据财政部《财政检查工作规则》(财监〔〕82号)、《安徽省财政监督暂行办法》(利辛县人民政府令第142号)、《安徽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暂行办法》(利辛县人民政府令第184号)及《关于印发<安徽省政府非税收入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监〔〕39号)等有关规定,制定了利辛县政府非税收入检查工作规程。

遵照省财政厅关于《转发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关于公布取消253项涉及企业行政性收费的通知》财综2012-83号文件精神,2012年2月16日我局成立检查组,对该文件我县有关单位涉及企业的收费项目进行排查,共排查了交通局、水产站、林业局、档案局、市政工程公司、卫生监督所等六家单位进行督查落实。经检查县水产站、林业局、档案局三家单位涉及取消的收费项目实际没有收取。县市政公司、卫生监督所涉及取消的收费项目都在文件公布后及时停止了该项收费。对市政公司已使用的收费票据,检查组通知尽快到行政中心非税票据窗口核销存档。对县交通局所属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涉及规定取消的运营车辆二级维护检测收费、运营车辆综合性能技术等级评定(检测)收费仍作为经营服务费收取,按照文件要求通知停止收费。涉及检测站运转经营经费问题,检查组及时反馈财政局领导上报政府审议批复。

20xx年xx月xx日至xx月xx日县财政局安排非税局配合县财监局成立非税收入专项检查组,按照检查工作规程对县交通局近两年的非税收入项目,实际收入支出和非税收入缴存,非税票据管理进行了专项检查,对查出的违纪资金7.9万元做出收缴入库处理。

票据管理工作是非税收入的源头,利辛县非税局长期以来把非税票据管理工作当做重点工作来抓。组织配备得力人员进驻县行政中心,票据管理窗口搞好内部分工及协作,重点抓好非税票据的领、用、销三个环节。同时,核对各收费单位项目资金保障及时足额入库。票据平时日常管理与票据年审相结合,做到票据发放限量,保障各单位的正常使用。同时,督促用票单位及时核销,并不得跨年度使用。非税票据的严格管理有力地促进了我县非税收入的正常缴存入库工作。

对一些收费单位在非税票据使用中的丢失现象,非税局高度重视,一是让当事人写出丢失情况报告,该单位领导签字说明,单位盖公章报到票据管理股,二是按规定对丢失的票据名称、份数、起止号码登报声明作废。非税局登记存档,年终时根据各单位实际情况,非税局配合纪委等执法单位进行处理,保障了我县非税工作的正常开展。

7.农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篇七

依安县地处松嫩平原北缘, 地势平坦、土地肥沃, 面积3685平方公里, 16个乡镇148个行政村人口37万, 拥有农村劳动力21万, 主要是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

依安县现有耕地318万亩, 2006年转移3.5万户, 涉及人口14万人, 流转面积84万亩。流转形式有转包、转让、出租、代耕等, 其中转包和代耕是流转的主要形式, 转包占流转总数的80%, 代耕占流转总数的5%。从流转机制上看, 自行发包占90%、政府组织占5%、委托代包占5%。从土地流转关系上看, 口头协议、签订合同、第三者证明三种情况都有, 但90%以上的农户都签了流转合同。流转期限1年、2年、3年期不等, 也有长期的, 但大多数都是3年期以下, 占85%。

2 农村土地流转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原因

2.1 土地流转纠纷多。

究其原因, 一是农村土地流转不依法进行。土地流转应在乡镇人民政府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指导下、在村委会协调下进行。承包方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应当与受让方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书面流转合同, 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但大多数农民土地流转都是在私下进行的, 并没有向发包方提出流转申请, 签订流转合同的也不向发包方备案。他们认为土地经营权是自己的, 没有必要向村委会申请或备案, 造成村委会无法进行协调、指导, 引发一些农民间的矛盾和纠纷, 无法有效解决;二是流转行为不规范。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 农户不愿意村委会介入他们的土地流转, 村委会感到费力不讨好, 对积极引导农户进行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高, 也不对农户签订的流转合同进行指导。

2.2 思想认识不足、观念落后。

当前, 仍有部分农民满足于过去那种“七亩地, 两头牛, 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 只求有吃有穿过得去, 能够年吃年用就可以了, 缺乏“富而思进”、“快富大富”的意识, 老守田园过日子。另外, 基层干部特别是村组干部缺乏对土地流转重要性认识, 没把土地流转作为一项主要工作, 去积极协调和帮助, 而是无所作为, 任其自然, 使土地流转处于自发无序盲目状态。

2.3 承包地分散影响土地流转。

由于农村土地实行家庭承包, 面积小, 地块分散, 好坏搭配, 每户承包地少则几块, 多的八、九块, 除自身经营管理不便外, 也为土地流转带来了极大影响, 不便于形成片, 集中规范经营。

3 土地流转的意义和作用

3.1 促进了土地规模化经营。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展, 农村土地已由过去的生产资料单一性质变成了生产资料与生产资本的双重属性, 使农民对土地由耕种到经营成为可能;国家实施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 尤其是土地承包政策30年不变, “一免两补”等惠农政策的实施, 调动了农民科学种田、规范种地的积极性, 促进了农村土地“依法、自愿、有偿”流转, 使分散的土地得到集中, 形成了规模, 防止土地荒芜, 实现了土地规模化和集约化, 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3.2 促进农业机械化和科技水平的提高。

随着土地流转的多样化、规模化, 种养的特色化, 要求的生产条件, 技术条件大幅度提高。规模经营必然促进资金与技术密度高度集中, 促进农业机械化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3.3 促进了农村经济产业化经营。

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吸引规模开发, 规模经营土地, 进行区域化种植, 特色农业的生产,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3.4 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土地成功流转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土地束缚中解脱出来, 不断向外转移, 进入城乡务工经商, 安心打工挣钱, 甚至投资置业, 减少了农民富裕了农民。

4 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建议

4.1 转变观念, 切实解决干部群众对土地流转认识不足的问题。

思想认识的程度决定着土地流转的速度和质效, 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高效流转, 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一方面, 应解决基层干部对土地流转认识不足的问题, 应当引导基层干部把土地流转工作重视起来, 千方百计抓好这项工作, 切实维护好农民权益, 并以此为契机, 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水平。另一方面, 应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思想认识问题。让他们明白在土地流转过程中, 应当保值增值, 流转后土地的平均产出率和效益不应该低于现在水平。

4.2 因地制宜, 进一步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有效式。

推进农村土地进一步流转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提高农业整体生产水平。一方面, 科学引导流转, 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应该引导土地向种田能手、种田大户转移, 甚至是农业经营公司和主要龙头企业;引导畜牧业生产大户、流通业大户以及一些生产投入不足的农户把土地流转出去。其次是探索好经营形式。现阶段的主要形式就是把农民流转和集体所有的土地优先向大户集中, 培育家庭农场式农庄。有条件的地方, 也可探索“公司+农户”的企业化经营模式, 农户通过土地、劳动力入股等方式与龙头企业结成一体化程度很高的企业化合作组织。同时也可探索农户联合经营和合作经营的形式, 促进农村生产要素优化集中, 做大农业化比较效益。另一方面, 规范组织流转, 解决好后顾之忧。在工作推进方法上规范, 注重引导和服务, 尊重农民的意愿, 宜转则转, 不搞强迫命令, 不搞“一刀切”, 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矛盾。在土地流转的程序上规范, 凡是流转的土地都应严格按照《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国家有关政策和市场经济的要求, 做到流转程序合法、合同规范、手续完备。坚持农户申请, 选择对象, 双方协商, 集体协调, 签定合同, 并报村或乡镇管理部门备案的土地流转程序, 以便于乡村组织对土地的管理。尤其是签定合同必须规范, 具有法律效力, 内容要包括流转土地的坐落、面积、质量等级、流转年限和起止时间、土地用途、双方的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等条款。这样既可有效保护好农民的利益, 也有利于协调好农民与乡村组织的关系。

4.3 强化责任意识, 为土地流转双方提供优质到位的服务。

推进流转不是目的, 让农民增收、让经营增效才是终极目标。这就需要各级组织对流转双方都要“扶上马, 送一程”。一是为把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民服好务。各级组织应当因户而宜, 积极为农民找致富门路, 能够外出打工的, 有组织、有针对性地搞好相关培训, 有目标地向外输出;能在就地务工, 选好带头人, 成立劳务协作组织, 就地劳务增收;有发展畜牧业意向的, 在争取中长期贷款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和提供技术支持等方面多加力;对于那些从事流通、加工业的农民, 在税收政策、市场信息等方面扶持、多提供。只有这样, 以土地流转推动农民分工分业、带动农民多元增收的目标才能实现。二是为土地经营者服好务。规模经营需要科学投入, 需要多方面支持。对于种植业贷款, 应向种植大户倾斜。同时, 大型农机具补贴政策、良种良法应用与推广、市场信息等方面, 切实给予支持, 并且有针对性地加强农业大户经营区域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真正让这些大户以规模土地创造出规模效益, 带动我县农业生产总体水平不断提高, 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夯实基础。

4.4 贯彻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

一是坚决贯彻农村土地承包30年不变政策, 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 积极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 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为农村土地长期、有序流转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指导。各级农经部门应加强对村级组织的指导, 指导村级组织如何按规范的流转程序, 在双方协商、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签订流转合同, 保护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三是制定规范的流转程序。按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制定出适应农村土地流转的规范的工作程序, 便于操作;四是搞好宣传。采取培训村级干部、发宣传资料等各种形式宣传贯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 让农民明白如何进行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 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8.农村中学阳光体育运动情况的调查 篇八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农村中学;问题;对策

一、背景及目的

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连续10年下降,而耐力素质则连续20年下降,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男生已达24%。视力不良率仍居高不下,小学生为31%、初中生为58%,高中生为67%,大学生为82%。这一结果的公布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广泛关注,在这一背景下,2006年12月21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发布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用3年时间,使85%以上的学校能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 2007年4月29日,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 共青团中央发出了《关于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这是一个由专家倡导、国家批准、社会支持、亿万学生积极参与的全民体育运动健身计划。阳光体育运动从面向新世纪,提高国民素质战略高度出发,对我国亿万学生健身的目标、任务、措施提出了新的明确要求,对推进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生体质具有重大意义。

为了解《决定》发布以来,作为培养青少年的场所的学校贯彻实施《决定》的、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的投入、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制度和措施、影响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因素等问题,本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对相关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二、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织金县六所乡镇中学120名教师,300名学生(其中男生167人,女生133人)。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有效答卷回收率100%。

(2)访问面谈: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访谈。

3.调查内容

根据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调查问卷,其内容为: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是什么、学校是否重视体育课、体育教师的待遇是否得到落实、每周多少节体育课、学校是否有占用体育课现象、体育场地器材是否能满足教学需要、学校体育课有哪些内容、学校除体育课外还安排了哪些体育活动、你每天参加体育活动锻炼的时间是多少等10项。

三、结果与分析

1.学校贯彻落实《决定》《通知》的情况

对教师和学生问卷的情况表明,57.3%的学生不知道阳光体育运动,25.8%的老师不能完整了解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和要求,其中5%的老师根本不知道阳光体育运动。这说明农村中学对体育工作不够重视,贯彻实施《决定》和《通知》的力度不够。这说明农村中学对体育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2.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的投入情况

对教师和学生访谈的情况表明,学校对体育的投入比其它方面相对较少,场地建设、器材的购置和配备主要靠上级配发,66.7%的学校三年来未在体育场地建设和器材购置方面投入过经费。

3.体育教师的待遇情况

33.3%的学校认为体育课是“副科课”,将2节或3节体育课当作一节“正课”计入教师工作量;50%的学校未兑现体育老师服装补助、训练等费用;被调查学校中体育教师中级以上职称的比例为0。这说明应试教育的办学理念在农村学校很大程度还存在,素质教育未得到全面的贯彻和落实。

4.学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制度和措施

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的所有学校均未制定阳光体育活动实施方案及相关制度措施;体育课教学内容简单,主要是针对初中升学体育考试项目安排教学内容;100%的学校除体育课、“两操”外没组织学生进行户外锻炼;66.7%的学生认为体育课有被占用现象;学生日平均体育活动时间为0.24小时;所有学校未组织对学生体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来源不真实。

调查表明,目前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存在以下问题:体育场地、器材不足;体育专业师资严重不足,6所学校仅有4所有专业体育教师4人,占专兼职教师体育总数的16%。严重制约了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四、对策及建议

1.加大《决定》和《通知》的学习贯彻力度

学校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决定》和《通知》精神,利用班会课、旗下讲话、黑板报、宣传栏面向广大学生进行宣传,并将体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学生体育思想教育,营造体育氛围。

2.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

制定考核制度,将体育工作纳入教育教学工作的考核内容,定期检查督促,同时完善激励机制,对体育成绩突出的学校进行表彰,充分提高学校对体育工作的认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保障体育投入,积极改善办学条件

政府要认真落实《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加强学校体育设施特别是体育场地建设。学校应将体育经费纳入学校生均公用经费预算。保证每年投入教育的经费不低于生均公用经费的10%左右,用于体育场地的建设、器材的购置与维护、体育活动的开展、建立学校体育奖励基金等方面。

4.加强体育师资建设

(1)体育教师的补充。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适当增加招考教师和特岗教师招聘中体育教师的比例,逐年补充农村体育师资。

(2)加强体育教师培训。一方面要加强专业体育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兼职体育教师的培训,在组织好省每年组织的兼职体育教师的培训的基础上,地、县应将兼职体育教师的培训纳入教师培训计划,并制定体育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聘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爱好体育并有体育特长的其他学科从事体育教学工作,以缓解体育师资的不足。

(3)保障体育教师待遇,提高体育教师地位。学校应按照有关文件精神落实体育教师服装费、训练补助费等,在工作量的计算、职称评聘、评先选优等方面将体育教师与其他学校教师同等对待。

5.规范学校体育教学行为

学校应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足体育课时,制定并落实科学规范的学生作息制度(小学生6小时、初中生7小时,高中生8小时),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初中学生9小时,高中学生8小时。不占用体育课上其它学科课。

6.完善体育运动会制度和体育激励机制,引导学校推进体育工作

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区域性的体育运动会制度和体育奖励制度,促进学校开展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推进区域内体育工作的蓬勃发展。

9.农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篇九

经济学系10级国贸12班 梁冰莹

放假以后,我走访了我村的部分农民。做了一份关于农民收入的调查报告。根据大家的介绍,我了解到,近年来,农民收入有了一定的提高,生活水平也有所上升。但在某些方面还有不足之处。

我村的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农业生产和家庭经营收入

2、闲时副业收入

3、农民外出打工的收入。

一、关于农业生产收入农业生产的收入,主要是农民在耕地上生产农产品的收入,像是种稻谷、油菜、棉花、蔬菜等。其中又主要以稻谷和棉花收入为基础。现在一般为三口之家(有的还有老人)人均收入为935元,而全家的收入为3000元左右。家庭经营收入中,主要以粮食蔬菜瓜果销售为主。粮食蔬菜瓜果销售收入人均660元,占家庭经营收入69.5%;畜牧家禽销售收入人均209元,占家庭经营收入的22%;渔业收入人均53元,占家庭经营收入5.6%;林业收入人均28元,占家庭经营收入2.9%。所以,如果说农民只是以农业为生,那么生活就过得很坚难。因为一般农村来说,人情开支来往比较频繁,而且家里里孩子的学习费用也偏高,如果有上高中的孩子,没有另外的经济来源的话,那就不行。于是,在农闲的时候,一些有手艺、有经验、有体力的人就去干副业,来挣钱以维持家用。

二、关于副业收入,我仔细的调查走访了一下,基本上副业收入有以下几个方面:

1、靠手艺。像我们村,有许多的泥瓦匠,木工、油漆匠,他们一般是在长期为别人修房子和装修房子,他们的收入一般较为稳定,而且收入还不错,就我们这里来说,一个有手艺的青壮年,一个月可以收入600——800元(当然是要每天都有事情做),如里按每年6个月的满工计算的话,他们一年的收入4000——6000元。

2、做生意我们这里所谓做生意,大都是做贩子,就是从农民手中收购农副产品,然后出售给那些需求量大的商人,从中赚取差价,但是做生意却是必须承担风险,因为有时因为某种原因,或是多种原因,而使自己没有赚到钱,却亏了本,这种人如果做的好,运气好的话,一年的收入可能会有一万元左右,但如果亏的话,一下子就是好几千。

3、出卖劳动力的(纯体力劳动者),他们由于没有技术,没有胆量,所以只能用体力去换取收入,他们往往最辛苦的,然而却赚到的钱最少。我们这里纯体力劳动者,一般有小工(为泥瓦匠和泥,挑沙等工作的人),然后是到柴山工作的人,(我们这个地方,把生产芦苇的地方叫柴山了,他们每年工作较长的时间,但收入水平并不理想,一般每年2000——3000元左右。)

4、农村养殖户。这一种是一个特殊的群,他们一般都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做后盾,而且需要专业人员的技术指导,不过,由于政府对养殖户重视,给予扶持。而且一般的养殖户都自己有经验和资金的积累,他们的收入也比较固定。一般没有太多的风险。他们大多一年可以赚好几百万元。但是,养殖户毕竟属少数,不能代表农民收入的平均水平。

三、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外出打工人员分为两种:一种是青年夫妇;另一种就是为婚青年。青年夫妇外出打工,一般工资较低。刚进厂大概300元一月,除掉生活费100多元,所剩无几了。如果时间作长了,工资可能会提高至500---600元。至于未婚青年,一般都是初、高中毕业生,有一定的文化。他们开始的工资也就400元左右,不会太高。但如果干得出色,他们的工资往往提升得比较快,也会比较高。我们这附近就有好多月工资在1000元以上的。虽然他们收入比较高,但由于自觉性比较差,自制力不行。又爱结交朋友。钱来得快也去得快,一年往往给家里寄钱不会超过5000元。

而我村农民收入现状如下:

1、政策对农民收入的拉动作用减弱。

2、粮食、生猪等主要农产品的产量不会有太大的增长。

3、大宗农产品价格下降。

4、燃油、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继续在高位运行。

5全村农民收入呈恢复性增长。

6农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

由上可知我村农民存在的普遍弱势:当前我村农民的消费开支负但仍然过重,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仍然要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比例;另外是医疗费用支出,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生病后,致使该家庭劳动力缺乏,常常很快就会返贫。另外,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主要体现在生产 经营 管 理 技能、文化 科学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既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也影响了劳动力的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只能做苦力和劳动密度高的行业,未能以劳动力产生劳动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不能显现。另外还有农民经营生产方式粗放,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农业结构不合理等

针对上述原因,我认为,要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应该如是做:

解放思想,增强市场意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加大农业产业增收结构调整力度,自觉按照市场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发展就必须拥有市场,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一是增强市场主导意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引导生产,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和“订单农业”。按照市场的要求来进行生产,不仅仅要以当前市场为导向,还要以未来的市场变化趋势为导向,形成“人无我有”的局面,抢占先机;二是增强质量效益意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必须要适应市场化的需求,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优”的格局,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三是增强特色创新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不能盲目跟随,别人怎样调整就跟着怎样调整,这不仅仅会严重挫伤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还会使农民减收,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特色,形成“人优我特”,促进农业增收。扩大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认真落实省市县关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力转移输出的政策意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来抓。一是要强化宣传,大力营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民“死守家门、固守土地”的封闭观念,提高劳动力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二是坚持就地转移的和外出转移两手抓,推动农民 就业 多元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农民持久稳定增收。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单纯从大农业方面来促进是远远不够的,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有道是“无工不富”。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农民进厂就业,使一些有后顾之忧的农民既能搞好农业生产,又能增加劳务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农民“洗脚上岸”,发展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多方面拓宽增收渠道,保持农业增收稳定。

强化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农民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要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突破这个瓶颈,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一是充分利用 广播、电视、杂志、互联网等手段,为农民解疑释难,最快捷的推广农业实用科技,普及农村致富实用技术,满足人民对科技的渴求;二是利用省市扶贫培训的契机,使一批农业生产骨干走出去,洗脚上岸进课堂,培养他们的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提高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领,再让他们去培训农民,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夯实农业基础,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一是鼓励农民 组织 农业 协会,按市场化要求组建股份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协会+农户”的方式,开展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及农村 社区 服 务,促进农产品的产供销市场一体化,拓展增收空间。二是优化基层干部队伍,着力选择和和使用有技术、有经济头脑的农村基层干部,团结带领农民发家

10.农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篇十

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之机,根据市县精神,我们开展了“双包双促”扶贫攻坚大调研大走访活动,围绕草荐村通过进村入户实地调研走访,真实了解农民群众收入状况、生活情况和支出情况等10多项内容,较为全面地掌握农民的生活状况,为下阶段实施精准扶贫奠定基础。

一、基本情况

草荐位于镇政府东南5公里,全村辖7个组户人,耕地亩,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1、被调查农户基本情况。总人口人,其中有劳动力人,占总人数的%。外出务工人,务农人,务农人数占总人口的%。农村实际务农劳动力,年龄在 48-60岁以上的,占%,大多为年龄较大的男性和留守妇女;文化水平多为文盲、小学、初中。

2、农民收入基本情况:该村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第一产业收入万元,其中:农业收入万元;林业收入万元;畜牧业收入万元;第二产业收入万元;第三产业收入万元;各业生产总费用万元,净收入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按农民收入类型划分: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万元,占总收入的%;农民外出务工收入万元,占总收入的%;转移性收入万元,占总收入的%。

3、调查中属于省级贫困线(人均纯收入在2850元)以下的户,占调查总户数的%。

二、农民收入构成情况、工资性收入:农民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稳定增长。务工人员稳定在人次,2013年农民工资性人均收入 元,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上升到45%。、家庭经营收入:家庭经营收入稳步增长。2013年家庭经营人均纯收入元。从调查情况看:在家庭经营收入中,粮食收入在调查表中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大多数农民不愿种地,种也是一年种一季,据不完全统计,种地农户约有一半,主要以种玉米、花生、地膜玉米为主,种蔬菜的占81%,养猪和养鸡占总农户数的56%,养猪和养鸡、种粮都是自产自销,没效益可言,但食用菌种植是该村的传统致富项目,据统计全村有户种植食用菌,占家庭经营总收入的 49.7%,是农民的主要增收项目。、其他收入:服务收入、财产性收入在农户收入中所占比例非常小;政策性收入稳中有增,占农民收入的%,从调查总体情况看,农民收入项目单一,抵御风险能力不强,人均收入水平不高,增收乏力。

三、影响当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1、农业生产成本高,收益少,自然灾害频发。

农业仍然是一个弱质产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仍起着决定性作用,风调雨顺即丰年,天旱雨涝就减产,对农民收入增减的影响不言而喻。加至近年生产成本高产出低,农民种地基本无效益可言,政策虽然有一些种粮补贴,但是仍不能根本上提高农民种地收益地的现状,农民种地没有积极性。

2、养殖业收入因多种原因相对减少。近几年来,因劳动力外出、饲料涨价、疫病及牲猪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等原因,饲养牲猪的农户明显减少,导致农民的养殖业收入减少。调查中有几户养殖大户,由于目前市场不景气,价格低迷,养殖户基本都是在亏损,根本没有利润。

3、外出务工收入增长空间变小。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适用技术应用差。绝大多数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不强;出外打工经商的农民,多数只能从事一些劳动强度大、环境恶劣的工作,工资待遇低;随着企业现代化的推进,用工单位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也愈来愈高,就业难度将不断加大,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长空间非常有限。

4、惠农政策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份额较少。近年来,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业政策保险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广大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投入,通过政府转移支付,加大补贴力度,但这部分资金中相当部分是用于扶持农村公共

事业发展、改善农村生活条件,能够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份额较少。

三、农民致贫原因

1、农民缺乏持续增收渠道,且增收具有不稳定性。据调查,农民种植食用菌收入几乎占到农民家庭收入65%以上,务工收入占30%,其他收入占5%,收入来源非常单一,而食用菌收入往往受市场波动影响非常大,其次因产业结构调整,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主要体现在生产经营管理技能、文化 科学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既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也影响了劳动力转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只能做苦力和劳动密度高的行业,未能以劳动力产生劳动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不能显现。另外农民经营生产方式粗放,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农业结构不合理等。都使得农民增收渠道非常有限,且不稳定,没有可持续性。

2、农民子女上学花费较大,导致贫困。据调查,供养一名大学生一年大概要2-3万元,小学生、中学生及幼儿园的学生大概在5000-20000万元不等,对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家中劳动力又只能靠体力劳动获得收入非常有限,种地又没有什么收入,有的家庭还会因此负债,变成贫困户。

3、农村中老年人健康勘忧,农民看病费用负担过重。家庭成员年龄如果都50岁以上接近60岁,调查中80%以上的家庭至少有一位患有心脑管管、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病,需要常年用药治疗,多数丧失了劳动能力,减少了劳动力,加上巨额药费是导致这些家庭致贫的重要原因。

四、扶贫帮困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认为,要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尽早脱贫致富,应该解放思想,增强市场意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扩大农民就业培训范围,提升农民技能技术水平、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提供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加大农业产业增收结构调整力度,自觉按照市场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发展就必须拥有市场,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

1、要增强市场主导意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引导生产,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和“订单农业”。按照市场的要求来进行生产,不仅仅要以当前市场为导向,还要以未来的市场变化趋势为导向,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局面,抢占先机,促进农民增收。

2、要扩大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认真落实省市县关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力转移输出的政策意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来抓。一是要强化宣传,大力营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民“死守家门、固守土地”的封闭观念,提高劳动

力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二是坚持就地转移的和外出转移两手抓,推动农民就业多元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农民持久稳定增收。

上一篇:永城市第六小学创建星级学校实施方案下一篇:面试中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