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搭配二

2024-06-16

三年级数学下册搭配二(精选12篇)

1.三年级数学下册搭配二 篇一

数学广角———搭配

(二)简单的排列

三台县塔山镇中心小学校 刘莉萍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101页例1搭配问题。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排列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排列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3、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序地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 教学难点

有序地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同学们,中国的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同样的字可以组成不同意思的词语。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有趣的文字游戏吧!课件出示游戏规则:请用“读”“书”“好”三个字组成不同的三字词语(每个词语中不能出现重复的字)。学生思考,指名汇报。根据汇报,课件出示: 读书好 读好书 书好读 书读好 好读书 好书读

这些文字真有趣,三个汉字排列的顺序不一样,所组成词语的意思也会有所不同,那么如果用1、3能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呢?用1、3、7又能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呢?

二、探究新知

1、用1、3、7、9能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学生思考)

此时,不少同学心里已经有了想法,我们不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都有怎样的搭配方法?

同时思考: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1、同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

甲:我先选一个数字写在十位上。按顺序写,就能不重不漏。十位上是1的两位数有13、17、19.十位上是3的两位数有31、37、39.十位上是7的两位数有71、73、79.十位上是9的两位数有91、93、97 十位相同,个位不同的两位数各有3个,所以一共有12个两位数。

2、用0、1、3、5能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学生思考)生先讨论,然后回答。

甲:我先选一个数字写在十位上。

乙:十位上不能是0。

甲:把十位上是1的两位数写完,十位上再换一个数字„„

乙:这样按顺序写,就能不重不漏。它们分别是:10、13、15 把十位上是3的两位数有30、31、35.十位上是5的两位数有50、51、53.十位相同,个位不同的两位数各有3个,所以一共有9个两位数。

比较例1和例2:都是用4个数字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为什么结果不同呢?生先讨论然后回答:因为十位上不能是0。

三、知识运用

做一做

1、用0、2、4、6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

角色扮演

2、唐僧师徒4人坐在椅子上。如果唐僧的位置不变,其他人可以任意换位置,一共有多少种做法?

摆一摆

3、下面4个分类垃圾桶摆成一排,其中“其他垃圾”桶不能摆在最左边,这样的摆法一共有多少种?

分一分

4、把5块巧克力全部分给小丽、小明、小红,每人至少分1块。有多少种分法?

5、用2、5、7、9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能组成多少个个位是单数的两位数?

四、课堂小结:

1、解决排列问题,可以采用枚举、列表等形式有序、不重复、不遗漏的找出事物的排列数。

2、用几个不同的数字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时,先让每一个数字(0除外)作十位上的数字,再把其余的数字依次和它组合。

五、知识拓展

用2、3、5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六、教学反思

2.三年级数学下册搭配二 篇二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时, 很多老师、家长, 包括学生自己都会认为是由于“粗心”。而事实上, 在很多情况下这些错误是学生的认知、思维的缺陷以及技能的不熟练造成的。

一、课程标准以及教学目标中对分数学习提出的要求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2011年版) 中, 对第一学段 ( 1 ~ 3年级) 学生提出的要求是: 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 能读写分数。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 能通过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 认识它的几分之一或者是几分之几。本单元是通过把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 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它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通过操作, 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通过经历这些内容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对分数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二、从具体实例分析学生出现的错误

例 1.

①一堆小棒有12跟。分别拿出这堆小棒的1/2和1/3。

②在图中涂上颜色表示它上面的分数。

③在图中涂上颜色表示上面的分数。

其中①②为课堂练习中的两个小例子, ③为课后作业 ( 提高题) 。

学生解决情况: ①②基本都能够解决。③有很多学生答错或是没答。

分析: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初期, 思维水平还不够成熟。①的正确表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具体运算能力, 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进行“平均分”。②的正确表明学生可以通过对图像进行直观的“平均分”成5份。而③的错误表明学生对“平均分”概念还没有完全“内化”, 虽然已经知道平均分的概念, 但是又受到“直观”平均分图像的思维定势, 在此题中未能够找到直接平均分的方法, 从而也没有通过具体的运算进行平均分来表示相应的分数, 致使错误的出现。

思考: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注重“平均分”思维表象的建立, 帮助学生对“分数”知识的内化。对于第②题这种类型,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可以直接分成5列, 涂色部分取其中的一列。有了一些这样的类型之后, 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引入课后的提高题③, 让学生思考该如何进行平均分, 并且引导学生如果不能直观的平均分, 应先做一些简单运算, 促进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

例2. 先分一分、涂一涂, 再在横线上列出相应的计算式子。

分析: 在第一课时, 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的时候, 学生在涂色部分能够正确完成, 而到了求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时, 却出现了错误。问题在哪里? 还是在学生思维的认知结构上。前面认识几分之几, 分数的表象就是平均分后取份数, 因此不易产生错误。现在, 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要知道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在学生的思维中, 分数的表象转为某个数, 因此当他平均分6份之后看到一份就是2颗星星的时候, 已经有2这个数了, 把取2份中的2和这个2混为一谈了, 也就是把“份数”与“个数”混成一体了, 致使错误的出现。

思考: 布鲁纳认为, 数学对象的表征有三类, 即活动性表征、图像性表征和符号性表征。当学生在解决该问题时, 数学对象分数将以图像性表和符号性表征的形式出现, 由于这种表象的不深刻性, 学生往往在没有完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出现混淆错乱。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分数本质认识, 理解分数的意义。在处理此类问题上还需要帮助学生理解“份数”与“数”的区别, 强化其认知结构。

例3. 比较大小错误

①a.1/2____1 3b.3/7_____4/7

②一堆大米的1/3与一堆面粉的1/2哪个多?

学生解决情况: ①题时错时对, 特别是间隔一段时间来做两小题

②因为1/3<1/2, 所以一堆面粉的1/2多

错误分析: 有关分数的比较, 在教学时教师会采用分数的意义让学生明白大小关系。为了不引起混淆, 教师往往会选择整体时往往只会选择某一个。然后通过练习让学生理解、巩固。理解是一个信息或要素组织的过程, 需要认知结构的再组织, 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认知结构尚不成熟, 信息处理能力还在逐步发展中, 对于分数意义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部分学生甚至仅凭记忆来进行比较大小: 老师强调某一个整体, 分得越多, 每一份就会越小。于是在他心中有了这样一个“多———小”的“相反”心理表象。时间一长, 看到3/7_____4/7这样的题目时, 只关注3 < 4, 完全忽视分子分母, 忽视“分”和“取”的对象, 实质上忽视了分数的意义, 便直接有了3/7>4/7这样的错误答案。而第②题的错误, 可能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没有理解“整体”的概念, 从而没有正确认识整体的几分之几究竟是什么。思考: 综合这两个问题, 学生犯错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对“整体”和“部分”缺乏认知的能力。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从学生的思维出发, 倾听其思考过程, 强化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在比较分数大小时, 不应该给学生相关的暗示: 分子相同, 分母越大, 分数值越小, 而是应充分引导学生每一次比较大小, 我们都必须回到分数的意义上去。而对于“整体”的把握。在课堂上, 教师应举一反三, 并且明确分数与某一个具体整体的几分之几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三、对教学的再思考

1.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 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会倾听学生的思考, 把握学生的思维, 从学生的角度看待“分数”的问题。教师自身应明确分数的内涵,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在需要的时候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

2. 教师要对学生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错误, 从学生错误的根源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的辅导, 体现新课程个性化的要求, 同时也能够促进有效教学。

摘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 是学生的认知、思维的缺陷以及技能的不熟练造成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解答找出错误的原因, 才能合理设计教学过程, 从而达到有效教学。

3.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期中自测题 篇三

3.用口诀“七八五十六”可以算出除法算式( )和( )的商。

4.▲▲▲▲▲▲▲▲

▲的个数是的( )倍。要使▲的个数是的8倍,▲还要画( )个。

5.下图中,锐角有( )个,直角有( )个,钝角有( )个。

6.在( )里填上“平移”或“旋转”。

二、神算手(16+9+6=31分)

三、万花筒(14分)

1.小法官(对的打“√”,错的打“#?分)

(1)把16个苹果分成4份就是平均分。( )

(3)每一句乘法口诀都能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4) 8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锐角。()

(5)抽油烟机工作时是旋转现象。()

2.捉迷藏(把“+”、“-”、“住被颉皜鳌贝?后面找出来)。(4分)

使计算结果最大:558 1

使计算结果最小:9377

3.送回家。(5分)

四、操作台(8分)

1.画出小旗向左平移6格后的图形。

2.在小旗的右边画一个钝角。

五、生活园(30分)

1.操场上有36个同学在跳绳。

(1)每组4人,可以分成几组?

(2)平均分成6组,每组几人?

(1)小亮平均每次得几分?

(2)小红一共得了24分,她的得分是小明的几倍?

(3)请你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1)买3支钢笔和一个足球,一共要多少元?

(2)16元钱可以买哪一种物品?能买多少?

(3)50元钱买4个文具盒,还剩多少元?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会解答吗?

六、聪明屋(做对加10分)

一个大盒子里装有4个中盒子,每个中盒子里都装有8个小盒子。

4.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搭配教后反思 篇四

毛绳小学:张丹

本册“数学广角”这一数学知识学生在二年级已经接触,三年级难度又有所提高,组合知识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很广泛,由于其思维方法的新颖性与独特性,学习时要遵循“不重不漏”的原则,它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不可多得的好素材。本节课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并且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渗透数学思想,围绕这一目标要求进行了实践,感觉基本上达成了本课的教学要求,同时也在教学实践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下面结合本节课教学的情况进行反思。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材中,这一部分内容是这样编排的:例1编排的是服装搭配,属于组合内容;在练习中安排了一些配合例题的巩固性练习。在备课时,我对例题的素材进行反复的思考,并且参考了许多相关的案例设计。经过多次更改,创设“游数学广角”的故事情境,穿衣服--吃早点--游数字乐园(数字搭配)--游活动乐园(线路选择)一系列的情境。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乐意学,主动学,不仅获得了知识,更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渗透数学思想。

本节课选择的四个教学素材并不是随意组合的。而是经过精心考虑的,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教育教学价值。比如在服装搭配这一环节,重点是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明白怎样找出一种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搭配方法。同时,在这一环节中我根据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时,要让学生借助学具,有用连线的方法、有用文字书写的方法,逐步抽象出有序的搭配方法,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过渡到抽象。本环节的引申部分,重点是在有序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个性化、简洁化的表示方法,使学生明白各种不同的搭配可以用尽可能简单的数字、字母、符号表示出来,同时在素材的搭配种类上也有了拓展,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增加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寻找搭配方法时,我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探索活动中得出避免重复和遗漏的方法:按一定的顺序、逐一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体验搭配的有序性。在经历探索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5.三年级下数学广角搭配二教案 篇五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化.

3、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序地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

教学难点:

有序地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衣服卡片、早餐食品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同学们,“六一”节快要到了,小欣代表我们学校去参加县里面举办的我的中国梦演讲比赛。可是,小欣遇到了麻烦事,她有一件牛仔上衣、一件T恤;两条裙子、一条裤子,怎么样穿搭配才好呢?为穿哪套衣服而烦恼,她左选右选,还是拿不定主意,同学们你能帮帮小欣吗?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课件出示):一件牛仔上衣、一件T恤;两条裙子、一条裤子)哪位同学能来介绍一下小欣都有哪些上衣和下衣呢?(生答:2件上衣,3件下衣)

你会建议小欣穿哪套衣服呢?(学生自由说,请学生说)

2.你们提到了这么多的穿法,同学们真是有心,如果一件上衣只配一件下衣的话,一共有多少不同的搭配?(学生思考)

此时,不少同学心里已经有了想法,我们不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都有怎样的搭配方法?

同时思考: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3.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找学生来回答他们的搭配过程。

(1)先选上衣,一件上衣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就有三种不同的穿法,另一件上衣也可以分别与三件不不同的下衣搭配,也有三种不同的穿法,有2个3种不同的穿法,一共有6种不同的穿法。

(2)先选下衣,一件下衣分别与两件上衣搭配,有2种不同的穿法,三件下衣就有3个2种不同的穿法,也就是6种不同穿法。

请同学们回顾刚才的搭配方法,思考:上衣的数量与下衣的数量与有多少种搭配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回答)2×3=6(种)(板书)

5、同学们真棒,刚才老师还给你们留了一个问题,我们在搭配的时候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学生回答:连线)

想一想连线时应注意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回答完后,再课件演示有顺序地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6.同学们,其实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进了数学广角,刚才你们为小欣

搭配衣服,就是运用了我们数学广角的知识——搭配(板书课题)

通过有顺序的搭配可以为我们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同学们可要做个有心人,说不定你还能在生活中发现并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呢?

三、巩固新知,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早餐里都有哪些饮料和点心?如果饮料和点心各选择一种,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呢?

(1)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用我们刚刚学的方法,找出不同的搭配来。学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教师强调,按一定的顺序搭。

6.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试卷分析 篇六

测试金榜名单:

试卷重点分析

本单元属于计算部分,在这个小学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在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以后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奠定基础,因此这一单元尤其重要,只有掌握了扎实的计算基本功,才能更好的学习接下来的内容。

在这张试卷中,分别出现了除法口算、除法估算、判断商的位数、除法笔算、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下面我针对这张试卷中重点题目进行试卷分析:

一、基本练习

这部分主要是基本计算,包括口算、估算、笔算、判断商的位数

1题是口算,个别同学的口算能力需要加强。(比如:26+44=90 2800÷4=70)540÷60= 是下学期要学的,所以不扣分,但课上也讲过。

4题是比较大小,这道题考察除法估算的知识和除法算式中各个部分的关系,这道题的失分率较高,主要失分原因:学生对于除法算式的计算在选择算法上存在困难,这道题既可以用估算解决也可以用笔算解决,但是如果笔算起来会很浪费时间,因此需要注意这道题如何运用估算解决这道题,如:423÷7与60比较,可以这样估算,将423估成420,然后计算420÷7=60 因为将423估小了,所以估算的结果小于实际结果,因此423÷7的结果应该大于60,所以应该填大于号。还有一类题可以运用除法算式中被除数与商的关系来解决,如:545÷4与454÷4,除数相同,被除数越大,商就越大,因此应该填大于号。

5题是判断除法算式商的位数,对于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当被除数的最高位大于或等于除数时,商的最高位是百位,商是三位数,当被除数的最高位小于除数时,商的最高位是十位,商是两位数。

6题笔算除法,失分原因:少横式结果,少余数,少验算,横式结果抄错

二、解决问题

1题失分人数较多,失分原因:审题不清,重点失分在第二问,问题是:如果每个社区用2辆车送棉衣,平均每辆车运多少件?应该用第一问得结果解决第二问,一些同学错误理解为是5个社区的总共棉衣数,用480÷2。

引申注意的问题:注意问题前后的联系性,有时出现两三个问题前后是有一定联系的。

2题重点失分在第(2)小题,失分原因:选择估算算法,但是横式没有注意约等号

4题失分人较多,这道题考察学生对于组合问题中取最小值的方法,失分原因:同学们都知道将三种花分组,然而在答题时却不知道如何判断,题目要求9枝玫瑰花、6枝百合、5枝康乃馨为一束,因此将三种花分组后,应该选取最小值,这时发现这些花只能组合成46束,不够60束。

通过对这张试卷的总结,学生还是计算错得多,习惯不好总有丢得数、抄错数、不审题现象,需要引起注意,运用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要再灵活些。

在此基础上需要几方面的加强:

一、加强口算练习(坚持主动练口算册),估算练习,笔算练习。每天出相应的分层作业,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

7.三年级数学下册搭配二 篇七

4000+=800+700=3500—3000=1400—600=2800—800=700+500=120—50=400+6000=250—80=250-80=70+90=1100-700=500+60=50+70=20÷8=20毫米+3厘米=1分米—4厘米=1米—7分米=

二、填空

1.25÷7=3……4读作:

2.△÷5=3……□,□里可能是(),△÷8=3……□,□里最大是(),△÷□=6……5,□里最小是()。

3.34米长的绳子,每5米剪一段,可以剪成这样的()段,还剩()米。

4.铅笔3角一枝,小华有2元钱,一共可以买()枝,还剩()钱。

5.做一个正方体要6张纸,50张纸最多能做()个正方体。

6.二(2)班有33个同学去划船,每条船能坐5人,要租()条船。

7.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三、在○里填上>、<或=。

25厘米2分米69毫米7厘米204+402600

10分米1米89毫米89分米701-299500

799○80010毫米○1厘米1米○98厘米

8.三年级数学下册搭配二 篇八

教学内容:

加减法的估算。P39—P40例1、例2、例3,课堂活动1、2, 练习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的估算;

2、让学生能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具准备:

实物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这个季节也是各种疾病流行的发病期,为了小朋友能健康的成长,我们学校要为每一位学生准备预防乙脑的药片,每人吃一片。我们学校有男生315人,女生408人。请小朋友算一算大约要准备多少颗药片?

二、探索加法的估算方法

(一)教学例1

1、学生独立列式,再指名说出算式,师板书:315+408

2、生先自己独立思考大约得多少,再对同桌说一说

3、全班交流汇报,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一种:把315看作300,408看作400,300+400=700,所以315+408≈700

二种:把315看作320,408看作410,320+410=730,所以315+408≈730

三种:乙脑药片的颗数比700多,比800少。

……

4、估算结果怎样写?估算的结果样=表示行不行?为什么?你能创造一个符号表示估算的结果吗?

估算结果用一种新的符号≈来连接。介绍≈的读法,让学生试写≈。

(二)教学例2

1、师出示例2的.教学图,学生看后,自己独立列式,再计算,直接填 写在书上。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指名说出计算过程,(注意多请几个学生说一说)

3、师根据生的回答并板书算式。

4、观察例1、例2这两道题,我们在估算加法时是怎样算的。小结估算 方法:在估算时,可以看成整百或整时的数计算,由于是估算,因 而得到的结果不是唯一的,只是一个大约的数。

(三)教学例3

1、生独立读题后,再列式估算。

2、同桌互相讨论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3、师指名全班交流汇报,再板书估算的过程。

327-187≈( )元

一种:把327看作300,把187看作200,300-200=100,所以327-187≈ 100。

二种:把327看作330,把187看作190,330-190=140,所以327-187≈ 140。

……

535-327≈( )元

把535看作540,把327看作300,540-300=240,所以535-327≈240。

……

4、师强调在减法的估算时,如果买东西需要回答够不够,一定要注 意,特别是回答还差多少钱,一般回答只能多,不能少。

(四)小结:

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很多,可以把加数、减数、被减数看成比较接近的 整十数、整百数、,也可以用补移的方法,因此估算的结果也不是唯一的。

三、课堂活动:

P41—1、2题。

四、课堂作业:

9.三年级数学下册搭配二 篇九

面积和面积单位(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32~36页例

1、例

2、例3。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实物或平面图形,理解面积的含义。

2能用多种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大小树叶各一张,钉子板,橡皮筋,照片一张,两段绳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创新

同学们,这是前几天我们班春游时老师和你们一起照的照片,这是一张珍贵的照片,猜一猜老师会把它怎样?

教师:如果给这张照片加上框,需要多少木条?这求的是什么?(周长)

教师:等我们今天学习了面积的知识后,你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二、理解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面积

教师出示两条线段,让学生观察这两条线段有什么不一样,再出示大小两片树叶,让学生观察又有什么不同?

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物体既有长短之分,又有大小之分。黑板、课桌、书本、树叶、文具盒等都可以叫做物体。教师出示文具盒,让学生观察:一眼看去,我们先看到的是什么?

教师:看来物体的面是有大小的,有的物体面大,有的物体面小,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的面积(板书:面积)。比如数学书表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表面的面积。让学生分小组相互说一说教室的地面、墙面,黑板面,桌面,文具盒面……的面积分别指的是什么?

2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物体表面有大有小,那么这些平面图形也有大小吗?电脑显示4个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些平面图形中谁最大?谁最小?

3归纳面积的意义

让学生把这两方面内容概括起来说说什么叫面积。

三、比较面积的大小

1引导学生用观察法、重叠法进行比较

小组讨论:你是用哪些办法来比较这些面的大小的?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有的同学通过观察,看出黑板的面积与课桌面的面积大小差别很明显,说明黑板的面积比课桌面面积大;有的同学把文具盒面放在课桌面上重叠起来比较,发现文具盒面比课桌面的面积小。

学生通过观察,是不容易看出长方形面积大还是正方形面积大的,可能有的学生会想到用重叠法进行比较,这时可让学生拿出桌上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和正方形纸片,动手操作用重叠法试一试看能否比出谁大谁小?学生通过操作发现用重叠法也不能比出谁大谁小?怎样才能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多媒体出示例2的教室内两面墙上贴瓷砖的图。

教师:你能比较出这两面墙贴瓷砖部分的大小吗?

总结:从这次比较可以看出,如果用数格子的方法进行比较,格子的大小一定要相同才能比 较出结果。

四、课堂活动

(1)在钉子板上围出你喜欢的图形,并数出你围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格?

(2)在格子纸上画3个面积等于9个方格的有趣图形(面积相等,图形的形状一样的)。

五、反思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现在你知道给相框装上多大的玻璃是求什么吗?

面积和面积单位(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35~36页例3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认识面积单位cm2,dm2,m2。

2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指定的面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能灵活选用不同的面积单位去测量面积。

【教具、学具准备】

边长是1cm,1dm,1m的正方形各一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白兔家的地面铺了24块砖,而小熊家的地面铺了36块砖(两种砖的大小不一样,小白兔家的砖要大一些,小熊家的砖要小一些),到底谁的家大一些呢?小白兔和小熊想请你们来当“小裁判”。

学生回答:

要准确地知道面积的大小,就必须要有统一的度量面积的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面积单位。(板书:认识面积单位)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1 cm2

2认识1 dm2

3认识1 m2

三、课堂活动

1议一议:1cm2和1cm有什么不同?

2第37页课堂活动第1~3题。

动手操作。

四、课堂小结

教师:说说你在今天的数学课上获得了哪些数学知识?还有什么问题?

五、巩固练习。

第38页,练习六第1~4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40~41页例

1、例2,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七第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培养探索精神和探索能力。

2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3在解决与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1cm2的正方形卡片若干张,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什么叫面积?

说一说下面图形的面积是多少。(1小格是1cm2)

教师:你知道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吗?

学生如果不能回答,教师可以引导:长方形的周长可以测量、计算,那长方形的面积呢?(板书课题: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探索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1用数格子的办法探索面积计算公式

2用覆盖的办法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出示下面的几个长方形:

3验证发现

三、巩固应用

1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2完成练习七第2题

让学生完成练习七第2题。

3实践活动:测量并计算面积物体名称课桌面数学书面文具盒面黑板面长宽面积

四、反思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点评:把学生的自主反思与课堂小结结合起来,既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42页例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能借助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推导出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2.能运用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归纳类比能力和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类推出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小明的家,显示家里的电视机。小明的妈妈说:“小明,这张方巾的边长是9分米,把它用来遮电视机。”小明说:“电视机的荧光屏长56厘米,宽42厘米。”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

二、自主探索,感悟方法

教师:你能根据上节课学习的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这两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决后交流。

三、归纳概括,得出公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四、巩固运用

(1)完成第43页课堂活动第2题。

(2)完成第43~44页练习七第1,3,4题。

(3)让有能力的同学做第44页的思考题。

五、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三)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45页例4及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八第1,2题。

【教学目标】

1能区别周长和面积,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

2能估测长方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要知道一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你可以怎么办?

我们既可以计算,又可以估测。这些办法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估测

出示长方形:

教师:如果问题是“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估测)学生独立解决后,再交流自己是怎样估测的。

2周长和面积的比较

教师:如果要求这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先应怎么办?

学生:需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

学生独立测量教科书第45页例4中长方形的长和宽,并计算它的周长和面积。学生交流测量情况和计算结果,教师提问:你是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学生讨论: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从两者的意义、计量单位及计算方法上去比较周长和面积的区别,填表。

三、巩固应用

(1)在钉子板上围成课堂活动第1题的图形,再想一想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分别相等吗?

(2)完成练习八第1,2,3题。

(3)实践活动。

①先估计教室面积,再测量出教室的长和宽,并计算周长和面积。

②估计操场的面积。

四、反思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周长和面积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简单的换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48~49页,例

1、例

2、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面积单位及其算法的回忆,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简

单的单位换算。

2在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进行有条理的思考。3了解单位换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米尺、小黑板一块。

学具:尺子(直尺、米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忆,激活原有知识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面积单位?这些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2激发兴趣

3提示课题:简单的换算

二、主动探究,学习新知

出示例1的方格图: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说说你的方法。

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的说法都正确。因为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既可以用10cm来表示,也可以用1dm表示,所以它的面积既可以说成是100cm2,也可以说成是1dm2。

由此可见,1dm2与100cm2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小结:1dm2与100cm2之间的关系是1dm2=100cm2,因为他们算的是同一个正方形的面积。而正方形的边长1dm和10cm是相等的,所以1dm2和100cm2是相等的。(板书:1dm2=100cm2)

2教学例2

(板书:1m2=100dm2)完成第49页的“试一试”。

3教学例3

(1)你能独立求出这扇窗户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吗?“合多少平方分米”是什么意思?

(2)“合多少平方分米”就是把求出的多少平方厘米换成用dm2作单位。

(3)学生独立完成后,师生评析。

三、及时巩固,加深理解

完成课堂活动第1,2题。

四、小结

(略)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52~53页例

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服务生活的价值。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例2的图片纸、剪刀。

学具:例2的图画纸一张、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刚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谁能说说这两种图形的面积分别应该怎么计算?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上述知识。

二、教学例1

1呈现信息。课件出示例1的情景图,并出示相应的信息。

2找出问题。

教师:从这道例题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请找出此题的问题是求什么。

3讨论解法。

(1)学生分组讨论:

①理解油菜籽的产量主要与什么相关。(地的面积)

②土地是什么形状?(长方形)

③长方形地的面积怎么计算?(长×宽)

(2)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3)学生独立解决此问题。

三、教学例2

1呈现信息。课件出示主题图及相关的信息。

2观察分析。该草地的组成情况是怎样的?有哪些形状?

3出示问题。两个问题同时出现,请学生分别指出草地和小路分别是哪部分。4讨论解决。

(1)草坪的面积怎么算?

①左、右分开算,再相加。②左、右合起来组成一个大长方形,再计算。当学生说出第2种方法时,请他到展台上来动手操作,演示如何组合(用剪刀剪开再组合),全班同学也模仿操作,体会组合的过程。

操作完后要标注各边的长度,再独立计算。

(2)小路的面积怎么算?辅满小路要多少块砖?

①找出刚才剪下的“小路”,说说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②学生独立完成。

③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四、课堂活动(第53页)

要求:

1分小组合作完成。

2讨论出活动的步骤。

3分组活动。

4全班交流方法与结果,互相评价。

五、课堂小结

10.三年级数学下册搭配二 篇十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教学

1、口 算 除 法

第一课时 一位数除整

十、整百数

教学内容:13-15页图示和例1。

教学目标:1.在实践操作活动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口算方法。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60个小木棍。

观察:这里有几个小木棍?(学生数,并口答。)

2.如果把这些小木块平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的方法。4.如果不分小木棍,我们又怎样口算60÷3能? 结合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这样算 6÷3=2 60÷3=20 5.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80÷4 60÷2(1)口算写出结果。(2)说说口算方法。二.教学例1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 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 6÷3=2 600÷3=200 3.试一试。

360÷6 640÷8 二.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 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 24÷3=8 240÷3=80

三、巩固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 640÷8

11.三年级数学下册搭配二 篇十一

一、直接写出得数(10分)

90÷3=

7200÷9=

240÷4=

5000÷5=

99÷9= 600÷3=

250÷5=

75÷9=

39÷3=

0÷100=

二、填空(每空一分,共23分)

1、口算240÷6=(),想:240是()个十,()除以6等于()个十,就是()。2、32个十除以4是()个十,就是(),8个百除以4是()个百,也就是()。3、0÷()=0,括号中不能填()。4、792÷8商的最高位是()位,商是()数。5、621÷6商的最高位是()位,商是()数。

6、在()÷5=24……()中,余数最大是(),这时被除数是()。

7、要使()62÷5的商是2位数,括号里可以填();要使商是3位数,括号里可以填()。

8、要检验272÷5=54…..2是否正确,方法是()。

9、估算364÷4,可以将364看成(),再用()除以4得(),所以364÷4≈()。

三、判断(5分)1、5()3÷4的商一定是三位数。()

2、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如果被除数的中间或末尾有0的,商的中间或末尾就一定有0.()3、0除以任何数都的0.()

4、除数缩小4倍,被除数不变,商扩大4倍。()

5、一个数除以3,商和余数相等,这时的被除数最大是24.()

四、选择(10分)

1、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要被除数的哪一位开始除。()

A、任意一位 B、最低位 C、最高位

2、下面三个算式中商是三位数的是()

A、244÷6

B、587÷4

C、356÷4 3、487÷()的商是2位数,括号里最小填()

A、4

B、3

C、5

4、被除数的末尾有2个0,商的末尾有()个0.A、1

B、2

C、不确定

5、一个三位数除以3,商是2位数,被除数的最高位最大是(A、2

B、3

C、1

五、计算(32分)

1、用竖式计算。(每题2分,验算1分,带⊿号的要验算)738÷3= 164÷8= ⊿227÷5=

428÷4=

750÷5=

⊿416÷7=)

2、估算。(每题1分,共8分)

239÷4≈ 145÷2≈ 98÷2≈ 807÷9≈ 124÷6≈ 644÷8≈ 355÷9≈ 207÷3≈

3、脱式计算。(每题2分,共6分)

720÷2÷3 36×4÷9 693÷9+259

六、解决问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三年级有245名学生乘车参观红木家具馆,每辆车可坐6人,需要几辆车?

2、3只青蛙捉害虫318条,平均每只青蛙捉多少只害虫?

3、一个饮料架有5层,每层有25瓶饮料,每瓶4元,小丽5天卖完,平均每天卖多少瓶?这些饮料一共多少钱?

12.苏教版数学下册三年级第二单元 篇十二

02

一、填空。

1、千米、米、分米、厘米这些都是()单位;吨、千克、克这些都是()单位。

2、100米的40倍是()千米;()米是6分米的5倍。

3、运动场跑道一圈是200米,跑()圈正好是1千米。

4、二块砖重5千克,200块砖重()千克,()块砖重1吨。

5、一头牛重500千克,一辆载重是4吨的卡车一次能运()头牛。

6、白绳长28米,红绳是白绳的15倍还多13米,红绳长()米。

7、一个家庭一个月节约用水30千克,那么一季度节约用水()千克。前十月节约用水()吨。

8、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9、2吨=()千克

2千克=()克

5000千克=()吨

600厘米=()米

8000米=()千米

3米=()分米=()厘米

二、判断。

1、妈妈买回一个重2吨的西瓜。()

2、小芳号称“飞毛腿”,她每分钟能跑14千米。()

3、2千克铁比2千克棉花重。()

4、一只梁龙(一种恐龙)大约长20米,体重约45千克。()5、5个200千克是1吨。()

三、选择。

1、小明的食指长约48()。

A.分米

B.厘米

C.毫米

2、王老师的体重约是50()。

A.克

B.千克

C.吨3、8吨-640千克=()千克。

A.8640

B.7360

C.1604、张阿姨乘车2小时行150()。

A.分米

B.米

C.千米

5、水果店第一次运进水果4吨,第二次有运进了2000千克,两次一共运()。

A.2004千克

B.6吨

C.42吨

四、连一连,看它们有多快?

五、排一排。

1、按从轻到重的顺序排列。

3千克

3030千克

300千克

3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5千米

2厘米

1500毫米

6000千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解决问题。

1、一个长方形的桌布,长15分米,宽10分米,在它的四周缝一圈花边,花边长多少分米?

2、李明在200米的直道上跑了5个来回,他跑了多少千米?

3、货场有煤450吨,已经运出6次,还剩6吨没运,平均每次运多少吨?

4、一根电线长1千米,王师傅用了3天,每天用去了200米。后来张师傅又用了200米,这根线还剩多少米?

5、一辆卡车一次能运10桶油,每桶油重200千克,运120吨油需要运多少次?

6、一块正方形手帕,在它四周缝了一圈花边,花边长80厘米,这块手帕的边长是多少?

7、工地上运来1吨水泥,第一次用了350千克,第二次用了400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8、如果每人每月回收4千克废纸,那么一个班50人10个月能回收多少吨废纸?如果按1吨废纸生产再生纸800千克来计算,那么这些废纸能生产再生纸多少千克?

参考答案

一、1、长度;质量2、4;33、54、1000;2005、86、4337、120;0.38、克;千克;千米;千米;米;吨9、2000;2000;5;6;8;30;30010、<;=;=;=;>;<

二、××××√

三、CBBCB四、五、1、3千克<300千克<3吨<3030千克2、6000千米>5千米>1500毫米>2厘米

上一篇: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探讨论文下一篇:先进事迹宣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