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的名言

2024-10-26

改革创新的名言(精选17篇)

1.改革创新的名言 篇一

2016年吉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关于改革创新的名言警句

1、师其意,不师其辞。——唐代文学家·韩愈·《答刘正夫书》 释义:效法前人的文意,不模仿他的文辞。

2、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徐悲鸿

释义:事物的发展在于每天不停的创新发展,艺术同样也是如此,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果不创新则事物就要被淘汰。

3、创意造言,皆不相师。——唐代文学家·李翱·《答朱载言书》 释义:文意和词句都要创造,都不要沿袭前人。

4、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战国末期哲学家·韩非·《韩非子·五蠡》 释义:不向往远古的制度,不效法过去常用的方法。

5、惟变所出,万变不从。——南宋诗人·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序》 释义:唯有千变万化而不盲目苟同,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创新而不随从。

6、尊新必威,守旧必亡。——清末维新派领袖·唐才常·《各国种类考》 释义:只有崇尚新法才可以更加兴旺,一味守旧,就会走向灭亡。

7、推陈出新,饶有别致。——清代·戴延年·《秋灯丛话·忠勇祠联》 释义:在旧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很有别具一格的意味。

8、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唐代文学家·刘禹锡·《问大钧赋》 释义:以坚持追求作为本体,以每天创新作为途径。

9、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南宋诗人·戴复古·《沦诗十绝》 释义:应该让诗句从我的肺腑中发出,切忌跟在别人的脚后走。

10、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金末元初诗人·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释义:写诗应该自抒性情,纵横挥洒,如随人俯仰,陈陈相因,也太可怜了。

11、因而循之,与道神之,革而化之,与时宜之。故因而能革,天道乃得;革而能因。天道乃驯。——西汉学者·扬雄·《太玄·玄搞》

释义:事物发展达到一定限度,就会转向反面;如果没有达到那个限度,就不会发生转化,而在转化过程中,事物的变化又表现为因、革交替,事物的转化过程是在继承过程中有创新。

12、天下之治,有因有革,期于趋时适治罢了。——《宋史·卷三三四·徐禧传》 释义:治理天下的方法,有继续有变革,但都是为了能合乎时代需要,到达治理的目标。

13、革弊,须从源头理睬。——宋·朱熹《朱子语类辑略》 释义:变革弊病,要从源头开端。

14、治世不一道,便国不用法古。——先秦·《商君书·更法》 释义:管理国家不要拘泥于一种措施,要详细问题详细剖析。

1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释义:喻指往事物必定消亡,新事物一直成长。

2.改革创新的名言 篇二

一、现行高职城镇规划专业课程考核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 高职城镇规划专业学生的考试主要以知识的积累、记忆为目标;考试方法简单, 考试形式单一, 常用“笔试”、“设计”两种考试模式相结合;考核内容仍依附教材;考试只考共性的、统一的知识技能。然而, 目前就业压力的增加, 给专业的继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难度。因此, 如何更好的结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从专业的未来可持续性发展, 考虑进一步提高本专业在社会的竞争力减少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提高就业力, 是教育改革的提高核心部分。而竞争力与就业率的依托是教育质量与教学的模式和内容, 而教育质量的优劣又依赖于考核方式。然而现行高职城镇规划专业课的考核机制存在一些不足:忽视了职业教育的“职业”特征, 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把学生禁锢在校园内, 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没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很好的体现与张扬;不能充分突出高职城镇规划专业的特色, 脱离了现实工作环境, 没能与市场很好地接轨, 不利于学生就业。诸多的就业难问题和多年的教学实践, 迫使我们不能不反思。高职城镇规划专业课程的考核机制迫切需要进行改革。

二、改革的原则

我们知道“就业”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 而用人单位欢迎的是不需要“再培训”就能直接上岗的员工, 针对现行城镇规划专业考核机制中的种种不足, 城镇规划专业课程考核改革的原则是依据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 必须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性技能型人才, 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 逐步形成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改革课程考核机制的过程中, 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 走出校园到实际工作岗位上去, 让学生做考试的主人, 让学生带着一种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去完成考试任务, 以考促教, 以考促学, 以考促用, 以考促发展。

三、课程考核改革的特点

(一) 考核内容的改革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育思想, 主要源于人们对现实及未来社会对职业人才新要求的思考以及对教育和学习概念的重新认识。过去, 对学习过程最传统的认识是:动机、接受、理解、记忆。如今人们无论对“教育”还是对“学习”都有了新的认识, 更强调“交流”的作用。在教学中设计“模拟公司”。“模拟公司”运作的基本方式是在“工作岗位”上的学习, 采用的正是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常用的几种方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表演和角色扮演教学法等等。这些教学法的共同特点有三个:一是以学生为中心、自主性学习为主;二是学生参加教学全过程:收集信息、制定计划、作出决策、实施计划、反馈控制、评估成果;三是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伙伴。

教学组织形式采取自我控制的独立作业、小组制定计划以及小组作业等多种形式, 具体采用哪种形式要视培训目的、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学习任务的不同而变换。例如, 要突出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 则要求较多地采用小组作业形式如居住区老年人、儿童活动区使用情况社会调查, 通过项目可使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 使他们学会如何与他人打交道、如何合作、如何解决矛盾等等。如城镇规划专业的规划设计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 那么要充分注意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 要根据当前的行业需求情况, 对现行行业职位进行细分, 结合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学生的个性与差异, 总结归纳出每个岗位的特点、任务和职能要求, 恰当设置课程, 或增添或删减, 并且每个项目还应有相关的行业知识和技能测试的渗透。

(二) 考核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笔试”+“设计”的考核方式, 已远远不能满足现行社会的发展和行业的需求, 要对考核方式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可以灵活地设置考场和考核方式, 让考核的方式多样化、个性化, 让考核真正适应学生、适应行业。

1.“岗位能力采分点”测试法

根据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考试考核大纲要求, 结合社会行业需要, 由城镇规划专业教师组织制定、编写出对城镇规划专业课程考核的知识、岗位能力“采分点”, 实行考核制度。教师在教学、考核时均以“采分点”为依据, 考核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比如, 城镇规划专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 教师应给出本节课要达到的“岗位能力采分点”, 对具体操作步骤可不作具体要求, 让学生上机探索, 以便学生能够创造性的完成任务, 然后填写上机实验报告单, 写出收获、体会、疑惑和反思等相关内容。教师及时检测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掌握上的不足与问题所在, 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

2.“层层递进”测试法

首先, 对学生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摸底, 对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动手能力进行全面了解, 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基础, 提出新的要求, 制订阶段目标, 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 当堂考核验收, 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与缺陷, 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出努力的新台阶, “层层递进”, 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向前走。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体会到了自身的价值, 进一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3.“小组合作”测试法

城镇规划专业的规划设计、城市设计课程等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测试法考核。首先师生共同设计好课题, 将考题带出考室, 规定完成的期限, 完成后要写总结汇报材料, 比一比哪组完成任务又快又好。引入竞争机制, 激发好胜心, 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研究。这种考评方式不但将所学的城市规划原理、建筑设计、城市道理交通、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等多门课程进行整合, 而且还充分挖掘学生潜力, 融入学生的智慧, 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培养了各小组成员的主人翁精神、团队协作精神等。

4.“假题真做”测试法

城镇规划专业特点需培养学生宏观逻辑思维能力, 利用已完成的实际项目师生共同设计好课题。为了培养学生宏观逻辑思维和毕业后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陈述时要求学生大胆、大声且自信, 语言简练清晰, 主题突出。

5.“真题真做”测试法

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解决了实际问题。如与规划设计院合作做规划设计。通过真题真做, 增加专业自豪感与成就感, 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欲望。

6.“因人施考”测试法

在城镇规划专业课程的考核中, 不能只考共性的、统一的东西, 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人施教、因人施考。高职城镇规划专业的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城镇规划专业的“基础能力”,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 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 另处选择一至二项“专项能力”、“岗位能力”进行发展, 进而形成自身独特的“关键能力”。

7.“模拟公司”的教学环境测试法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心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劳动现场等环境,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学校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缺乏实践教学场所和有效的培训方式。走出教室到设计院企业去, 在岗位中学习, 在环境中测试已成为必然, 让学生早接触社会, 早了解和熟悉他们将从事的工作, 可以让学生从心理和技能上产生接纳和适应。企业还能为学生提供完备、真实的工作、实训环境, 学生职业能力考核完全可以在企业里进行, 可由学校教师及实习企业的设计技术人员在实践现场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 重点测试学生是否达到课程所确定的职业能力目标, 是否形成企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

(三) 考核形式的改革

1. 一课一测, 扎实基本功

不管是专业理论课还是实践专业课, 学生都以每节课的“岗位能力采分点”为依据进行自我测试, 以书面作业、实践操作等形式, 将知识、技能分散到平时的每一节课, 逐一加以落实, 一课一测, 一课一得, 扎实学生的专业基本功。

2. 以实战操练代替考试

每个测试, 可让学生用命题设计、作品制作等实战操练代替考试, 以评委综合打分代替考试成绩。

3. 通过技能竞赛, 展示学生素质

通过定期地举办城镇规划专业规划设计、城市设计、景观设计等设计技能比赛、技能表演, 展示学生素质。

四、结束语

总之, 改革考核方式只是城镇规划专业整个教育教学改革活动的一部分, 要想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 需改革考核方式, 走出教室、走出校园, 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和新颖的考核手段, 培养有个性特征的、有创造性的、动手能力强的高技能实用性人才, 从而实现零距离就业。

摘要:高职城镇规划专业课程考核的改革, 必须以“就业为导向”, 在充分用好“课堂”这块阵地的同时, 走出教室、走出校园, 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和新颖的考核手段, 培养有个性特征的、有创造性的、动手能力强的高技能实用性人才, 从而实现零距离就业。

3.改革创新的名言 篇三

但我国在创新制度(包括监管环境、商务环境等)、市场成熟度(包括信贷、投资等)等方面与全球领先水平差距仍较大。实际上就整个社会经济系统而言,“创新驱动乏力”仍然是转型阶段的严峻挑战。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并未伴随着突破性的技术创新,从而无法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或将延误我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发展进程。

“创新驱动乏力”,究其根本原因是传统体制机制的束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研发投入资金巨大但结构失衡,并未带来高质量的创新产出。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报,201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R&D)达到1.3万亿元,占GDP比重2.09%;全时研发人员总量达到380万人年,位居世界第一。如果从研发投入看,我国已经趋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研发资金的利用效率却令人堪忧。从科技产出看,国家知识产权局最新数据,2014年我国专利申请受理量达92.8万件,同比增长12.5%,高居世界第一位,并且已经连续四年高居世界首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9件。单纯看专利数量,我国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专利大国,但是我国专利质量依然落后于美、德、日等创新强国。从发明专利的持有情况看,我国发明专利申请的授权率并不高,只占到申请量的约1/4。全部有效发明专利中,国外企业持有数量仍占一半;国内发明专利中近1/3由“三资”企业拥有;在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最多的10家企业中,内资企业不足一半。从专利权维持年限看,专利权维持有效的时间越长,表明其创造经济效益的时间越长,市场价值越高。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中,维持年限五年以下的占55.3%,有效期超过十年的只占5.5%,远低于国外平均26.1%的占比。大多数产业尚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原因在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材料等大多依赖进口。

一言蔽之,专利重数量不重质量的问题突出,凸显市场创新环境的扭曲。在为我国科技投入产出规模大幅攀升而欢呼之时,应该更加关注隐藏在这些科技统计指标里的结构性问题。必须认识到,改善科技投入产出的结构远比扩大科技投入产出规模难得多。

二是科技管理体制滞后,创新主体之间未能形成创新合力。宏观上,体制分割、机制僵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各自为政,没有形成自主创新的合力。一方面,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自成一体、缺乏分工合作,完整的知识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多年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在相互独立的管理体制下平行发展的。教育部所属高校有“211”、“985”工程,而中科院有自己的“知识创新工程”。尽管这些项目建设都已取得重大成就,但两套运行系统独立存在也带来诸多问题。在项目立项和经费投入上存在不必要的重复,使得有限投入没有发挥出更大效益,创新资源也无法得到有效的配置。人才战中更是你争我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创新资源的浪费。高校和院所由于体制分割,捏不成拳头,形不成合力,科技优势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较为严重。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相互脱节,研究机构和企业在组织上、空间上、产权上相互分离,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与合作。研究课题的立项和选题往往是政府科技管理部门而不是源于企业的现实需求,通常是专家出题、专家解题、专家评审、专家获奖,“从文献中来、到实验室中去”的模式,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研究开发与成果产业化脱节、自主研发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脱节,不利于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益。科技资源分散使用和低水平重复配置,使得科技进步对经济贡献率难以提高。根据美国商务部2012年发布的《知识产权与美国经济:产业聚焦》报告显示,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每年为美国经济贡献超过5万亿美元,约占GDP的34.8%,欧洲为40%,中国则不到27%。

三是知识产权保护滞后,发明人利益保障不力,全社会缺乏创新动力。我国专利制度有先天缺陷。它诞生于计划经济时期,并不是以保护发明人的合法权益为根本目的,更强调发明人应当对社会作出更多贡献。没有充分考虑发明人所承担的风险,对专利期保护过后所产生的不利后果缺乏关注。专利失效后,不但不能有效转化、推广,而且会变成真正的“死亡”技术,因为在专利丧失保护之后,谁也不会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去研发出让别人无偿享用的技术。正像当年开发VCD技术的万燕集团一样,由于VCD技术没有专利保护,所以在研发出来后,被众多厂家仿冒,使投入巨额资金开发的万燕集团,不能收回开发成本,最终倒闭。

美国专利制度是先授权,再公开,而且有审查时间的限制,因此专利在保密状态下的审查受外界干扰影响很小,发明的审查授权公正有保障,专利权人有足够长的时间获取回报。而我国的专利制度是发明专利申请满18个月后公开,审查没有时限,发明的审查授权公正很难保障。

发明申请即使最终授权,发明人也会因侵权产品遍布市场,侵权人获得巨大收益,市场机会消失。发明人会因受到侵权无力追诉、维权成本极高、专利费用急剧增加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导致无法获得应有的回报,血本无归,甚至债台高筑。反而利益相关方、专利侵权人获得巨大收益。这也是我国专利申请众多,但最后成功推广转化为产品让老百姓受益少之又少的重要原因。在这样的体制机制下,难以想象能诞生如乔布斯那样对世界技术进步有重大影响的技术发明人。

四是市场环境不健全,政策导向扭曲,导致企业创新动力不足。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大的障碍是市场环境不健全。一方面,部分重要资源的价格不能反映其稀缺性和外部性,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片面追求速度。另一方面,许多政策还是投资激励,各级政府掌控土地资源和政策资源等,采取零地价和减免税等政策吸引投资,使得部分领域的企业倾向于从政策优惠中获利。如房地产业、金融业的利润率远高于高技术产业,一些企业不愿意费力搞创新,甚至不愿意做实业。当前我国市场环境不健全的“乱象”体现在:低成本竞争,高资源消耗,零成本污染,代工、抄袭模仿、行业行政垄断和地方保护。这些扭曲市场的问题不解决,真正内在的创新动力根本无从谈起。创新往往意味着不确定性和失败。在一个不尽完善的市场中,创新并非是企业发展的理性选择。只有当市场秩序趋于公平规范时,企业才会有真正内在的创新压力和创新动力。

针对上述导致“创新驱动乏力”的种种原因,必须进一步推动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抓住创新驱动发展的牛鼻子。深化创新领域体制机制改革需要突破科技体系的界限,在更高层次上进行整体设计,在更广泛范围内加强相关的配套机制改革。研究开发仅仅是创新链条的一个环节,创新包括从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化和市场开拓获得商业成功的全过程。因此,科技体制改革不仅是如何分配科技经费和管理科技项目的问题,而是设计创新链条的各个环节。创新政策不仅是科技政策,而且是教育、财政、金融、产业政策、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体系等各项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仅是科技部门的事情,还需要经信、国资、发改、教育等部门联动投入。

科技体制改革要以完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为目标,政府引导与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相结合,突破阻碍技术进步和创新的制度瓶颈,优化创新资源有效配置,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职务发明人的权益,调动科技工作者、企业和全社会的创新积极性。要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包括行业性研究机构、稳定的产学研联合体、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机构、联合研究开发团队等。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的关键是要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益分享机制,构建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要打破高校和科研院所以科研项目和论文为导向的考核机制,释放科学家创新探索的激情。

二要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强化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保障。要加快完善创新的相关立法,通过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成果转化的推动,不断增强国民的创新热情,为在全社会树立崇尚创新的良好风尚提供法律保障。加大对创新的政策支持,通过鼓励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加大税收抵扣、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扶持首台套、推动知识产权交易、实施股权激励等措施,在创新的不同阶段给予支持。多措并举,让创新驱动不仅停留于口号和理念,更是国民心中所认可的发展路径和行为准则。

三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崇尚合作”,营造创新驱动发展的社会文化氛围。传统文化中以成败论英雄的观念根深蒂固,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勇于开拓、敢于冒险的创新精神。创新中的“冒险”可能会导致失败,但实际上没有大胆的尝试,就不可能有重大的创新突破。如在美国硅谷“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崇尚合作”的文化氛围,使“硅谷奇迹”成为创新型经济成功的典范。因此在我们的社会文化中应多一些对失败的宽容,这样可极大地激发企业家和科技人员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创新热情。

4.改革的名言 篇四

——〔英〕布尔沃·利顿:《在英国下院关于修正案的演说》

改革是政治体系内缓和而有秩序的政治变迁。如何先期预防及压制改革的阻力,需要高度的政治技巧,因此也使改革不易或甚至少出现。

——〔美〕韩廷顿,引自《政治安定的设计家——韩廷顿》

概括起来说,改革的目标就是实现经济自由、政治自由,摆脱与世隔绝的状态,使大家加入到文明的大潮中去。

——〔苏〕戈尔巴乔夫:《八月政变》

改革必须来自内部,而不是外部。美德不是用立法的方式来传播的。

——〔美〕詹·吉本斯:《在巴尔的摩的演讲》

一切事物的趋于完善,都是来自适当的改革。

——〔法〕巴尔扎克:《公务员》

只有通过每个国家对自己的政府进行改革,整个世界才能得到改善,从而享有改革所带来的充分利益。

——〔英〕托·潘恩:《潘恩选集》

生活不能照这样下去,改革是绝对必需的。

——〔俄〕屠格涅夫:《父与子》

一切进步之举都是以大逆不道的名声开始的。

——〔美〕埃·哈伯德:《一千零一句警言》

不满是上帝赐给我们的最大礼物。

——〔英〕斯威夫特:《随感录》

不满,于民于国皆为进步之初。

——〔英〕王尔德

世界之所以有前进的动力,靠的是有人不安于现状。

——〔德〕施丰泽

有人能忍受一再的降级,一直到他这种屈服连压迫到他的人都感觉厌烦了。才不得不逼着他们自己去改革。

——〔英〕萧伯纳:《人与超人》

凡是赞成改革的都是一些有才智的穷人,并且一旦发生事变,对他们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这种情况征诸古今历史也可以得到证明。

——〔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

明治维新就是以欧美物质文明的东渐和欧美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东亚这种外部刺激的契机的历史的产物。

——〔日〕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

如果你要保留什么,那你就实行改革吧。

——〔美〕罗斯福,引自《罗斯福:狮子与狐狸》

改变人民的意识要比改变一个国家的政制甚至它的经济困难得多。

——〔苏〕爱伦堡:《我学到什么》

变化是痛苦的,但是它往往是必要的。

——〔英〕托·卡莱尔:《各种人物》

一切自尊的社会都认为,改革是保证社会本身延续发展的最好手段。任何灵活开放的社会都不能,也不应该排除改革,因为改革代表了人们渴望的积极进取。

——〔突〕穆罕默德·姆扎利:《言必行》

革新乃是指继往开来。……革新工作,其成败大都取决于我们能否恰当地继承以往丰富的经验。

——〔美〕柯尔逊,引自雷·怀尔德《管理大师如是说》

旧秩序总是必然要让位于新秩序。

——〔波〕莱蒙特:《福地》

历史川流不息。若不能因时变事,而一味恪守旧俗,这本身就是致乱之源。

——〔英〕弗·培根:《随笔·论革新》

需求改变,所走的道路也随着改变。

——〔德〕奥铿:《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古时候,蒙古的一位有名宰相讲过一句不朽的名言,谓之“兴一利不如除一害”。

——〔日〕大平正芳:《我的履历书》

与生物进化相比而言,文化和社会变革的一个迷人的方面就是它们发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

——〔比〕普里高津:《从存在到演化》

变革在任何社会都是不可避免的。变革中发生的一些混乱是“正常现象”,而社会混乱是那些害怕变革和力求革命的人共同造成的。

——〔美〕富·罗斯福,引自《轮椅总统——罗斯福》

人类社会的永不停止的演变,无疑会带来新的问题,需要作出新的调整。

——〔美〕富·罗斯福:《罗斯福选集》

在一个进步的国度里,变革是必然的,也是经常的。

——〔英〕本·迪斯累里:《1867年10月20日的演说》

要不惜政治生命地进行行政改革和财政改革。

——〔日〕铃木善幸,引自《日本历届首相小传》

宇宙之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从来没有过一个万古不变的、永远是最好的社会组织。

——〔德〕威廉·魏特林

完美而不朽的国家,就像完美而不朽的人一样纯属幻想,绝难寻觅。

——〔英〕休谟:《英国史》

法律和制度必须和人类思想的进步齐头并进。

——〔美〕杰弗逊:《致塞缪尔·克切瓦尔的信》

我必须向各种改良主义者指出;我是一个较之他们更大的改良主义者,他们冀求的仅仅是一点一滴的改良,我需要的是连根拔起的改革,我们的不同是在于方法方面。

——〔印〕辨喜:《辨喜文集》

能够顺应时事、顺应潮应,这是一种伟大的艺术。

——〔法〕拿破仑,引自科兰古《随拿破仑远征俄罗斯》

5.有关创新的名言 篇五

创新有关的名言

1、保守是舒服的产物。——高尔基

2、致富的秘诀,在于“大胆创新、眼光独到”八个大字。——陈玉书

3、创新就是创造性地破坏。—— 熊彼特

4、企业的成败在于能否创新,尤其是当前新旧体制转换阶段,在企业特殊困难时期,更需要有这种精神。——黄汉清

5、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爱因斯坦

6、创新是科学房屋的生命力。——阿西莫夫

7、独创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人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联系或相似之点。——贝弗里奇

8、或者创新,或者消亡。尤其是在技术推动型产业,再也没有比成功消失得更快的了。—— 比尔·萨波里托

9、想出新办法的人在他的办法没有成功以前,人家总说他是异想天开。——马克·吐温

10、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想,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的进展的。——爱因斯坦

11、凡是创新的时代总会有人死在半路上,但是这些失败或者遇到困难的公司并不代表他没有价值,他的价值就是告诉大家其实这个领域是可以一试的。—— 李学凌

12、在科学上,每一条道路都应该走一走。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对于科学的一大贡献。——爱因斯坦

13、一个人想做点事业,非得走自己的路。要开创新路子,最关键的是你会不会自己提出问题,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开了创新的第一步。——李政道

14、人类的创新之举是极其困难的,因此便把已有的形式视为神圣的遗产。——蒙森

15、光看别人脸色行事,把自己束缚起来的人,就不能突飞猛进,尤其是不可能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年代里生存下去,就会掉队。——本田宗一郎

16、聪明的年轻人以为,如果承认已经被别人承认过的真理,就会使自己丧失独创性,这是最大的错误。——歌德

17、在创造家的事业中,每一步都要三思而后行,而不是盲目地瞎碰。——米丘林

18、作出重大发明创造的年轻人,大多是敢于向千年不变的戒规、定律挑战的人,他们做出了大师们认为不可能的事情来,让世人大吃一惊。——费尔马

19、对新的对象必须创出全新的概念。——柏格森

20、一些陈旧的、不结合实际的东西,不管那些东西是洋框框,还是土框框,都要大力地把它们打破,大胆地创造新的方法、新的理论,来解决我们的问题。——李四光

21、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如果能够打破的常规,完全自由进行创作,其成绩往往会是惊人的。——卓别林

22、要创新需要一定的灵感,这灵感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长期的积累与全身心的投入。没有积累就不会有创新。——王业宁

23、对于创新来说,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路。——-郎加明《创新的奥秘》

24、凡能独立工作的人,一定能对自己的工作开辟一条新的路线。——吴有训

25、有了精神的实验和观测作为研究的依据,想像力便成为自然科学理论的设计师。——廷德尔

26、非经自己努力所得的创新,就不是真正的创新。——松下幸之助

27、只有先声夺人,出奇制胜,不断创造新的体制、新的产品、新的市场和压倒竞争对手的新形势,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黄汉清

28、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李政道

29、如果你要成功,你应该朝新的道的路前进,不要跟随被踩烂了的成功之路。——约翰·D.洛克菲勒

30、如若说,在创新尚属于人类个体或群体中的个别杰出表现时,人们循规蹈矩的生存姿态尚可为时代所容,那么,在创新将成为人类赖以进行生存竞争的不可或缺的素质时,依然采用一种循规蹈矩的生存姿态,则无异于一种自我溃败。——金马《21世纪罗曼司》

6.探索创新的名言 篇六

2.即使日本人现在也不得不超越模仿进口和采用他人技术的阶段,学会由自己来进行真正的技术创新 (美)彼得德鲁克

3.创新就是求新,改革就是求变。求新不是排斥传统,而是继承传统;求变不是表面背叛,而是内在蜕化。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变化的本质就是发展!

4.以空前未有的热情,焕发青春的创新功能,激发人人独特的创新精神,使民族的国家的创新智慧来一个总发动!使个体的群体的创新潜能来一个大爆发!

5.创新就是创造一种资源。 彼得杜拉克

6.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江泽民

7.改革依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保障,要从打破垄断改革资源定价机制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及转变政府职能着手,切实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发挥民营经济的作用。 厉以宁

8.创新是科学房屋的生命力。

9.改革不是一个抽象的事,就是要使市场经济更有效率,市场效率体现在交易成本交易速度,另外体现在能否对企业家的创新进行定价。简单说扎克伯格,岁,亿美金市值,资本市场就给他定价了。交易速度越来越慢,交易成本越来越高,这就叫倒退,与市场经济背道而驰。

7.FLASH教学的创新改革 篇七

例如, 在讲授FLASH动画设计课程时, 如果总是让学生模仿别人的作品而不去进行自己的创作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显而易见, 学习中我们看到的学生作品并不是真正的作品, 更多的只是老师留下的命题作业, 而在一节自由动化创作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们也会变的无从下手, 似乎不曾学过FLASH课程。所以, 在FLASH教学中我尝试了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培养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产生兴趣是创新思维的开始

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 认识就快;而毫无兴趣时, 认识就慢, 或者不予接受。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从而为创新思维的产生奠定基础。因此若想激发创新思维, 就必须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精心设计任务

任务设计的好与坏, 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一个好的任务, 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 在FLASH课堂教学中, 我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同时, 将每一个小任务都设计的有趣味, 使每一个学生在得到任务后都会有跃跃欲试的感觉。

2. 内容讲解少而精

少而精主要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量上少讲, 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自学、去思考;在质上精讲, 排除学生已经掌握的和通过自己能理解并掌握的知识。重在教学中给学生点明问题的关键, 并发挥他们的创新思维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锻炼学生们独立探索问题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发挥离不开自信, 自信是实现自我和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对学生恰如其分的鼓励, 会使学生满怀希望和自信心, 使兴趣从外在因素向内在因素转化, 从而巩固兴趣。

二、全方位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

1. 训练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根据已有信息, 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 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 是创新思维的核心。为走出传统教学中“重求同, 忽视求异, 重集中思维训练, 忽视发散思维训练”的误区, 必须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 注意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

2. 设立情境, 启发教学

每个同学的思维方式不同, 创作的画面效果也将不同。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位学生的要求也应该有所不同。对于一个设计主题, 在教师的启发下, 学生脑海里将会具备图画的大致形象, 再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 就会创作出各自的得意之作。

3. 联系实际, 手脑并用

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互相交流等多种活动, 以实现解决实际问题与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机统一。

三、学会展示和自我评价

对于计算机课堂教学而言, 最有效的多媒体手段是多媒体网络教室、计算机、投影机。充分地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可以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地进行教学, 使学生顺利地掌握计算机知识, 提高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从而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 交流讨论

当某个学生需要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时, 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将他的计算机画面和他的声音, 传送到整个网络, 使每个学生都能看清他的操作过程, 听清他的声音。与此同时, 其他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意见, 从而达到交流讨论的目的。

2. 作品展示

当学生的任务完成时, 利用多媒体网络展示学生的作品。使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得到满足, 延迟兴趣的持续时间, 从而为创新思维的产生奠定基础。

3. 准确评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在很多时候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对一个不太喜欢学习的学生夸大他的优点可以帮助他们增强信心, 对爱好学习但表现一般的学生, 给予肯定的同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会帮助他们成长, 对一个比较优秀的学生评价时要注意时机, 以免产生自大、骄傲的心理。

总之, 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就是使他们主动的去学习, 并从中体验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就感, 同时,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鼓励学生主动思考, 勤学好问。因为, 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机会, 多一些创造的信心, 多一些成功的体验。

摘要:当今的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现代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研究表明, 创造性是人的本质特性之一, 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潜在能力。创新思维的发挥, 决不取决于先天生理因素的遗传, 而取决于后天的努力。没有创新内容的设计并不是真正的设计, 本文是针对FLASH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而进行的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创新思维,想象力,改革

参考文献

[1]叶平.“创新教育”解析[J].教育研究, 1999, (12) :3-8.

[2]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目标的构建[J].山东教育, 2000, (Z3) .

8.企业文化的改革与创新 篇八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化,国际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国内外企业竞争时分激烈,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除了企业产品质量过硬,销量领先,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也成为企业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对于有些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同时,企业文化对企业具有指引作用,可以推动企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但是,目前我国企业文化发展不进入人意,有些企业的企业文化工作非常好,企业发展前景广阔,有些企业虽然有企业文化,但是企业文化的精神没有深入到企业的每个员工的心中。

一、企业文化发展现状

我国企业文化发展比较不均衡,很多知名企业具备自己的企业文化,同时,依靠企业文化的无形力量为企业带来客观的经济效益。还有些合资企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企业文化新颖,给人带来焕然一新的感觉。然而在我国还存在一些企业,虽然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但只是表面上的,并没有将企业文化根植于企业的发展之中。还有些企业为了文化而文化對其他企业文化进行移植或者改良,成为自己的企业文化。这些做法都不利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就不能对企业发展进行长远的规划。当今市场竞争激烈,如果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没有长远的发展计划,企业很难再激烈的竞争中顽强地生存下去。然而,为了文化而文化的企业,将他人的企业文化移植改良自己的企业文化,这对自己企业的发展更加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来说不能直接制造经济利益,但是,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可以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和公众信誉度,这对企业的市场营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企业文化改革创新

1.突破观念,加强重视

在我国,有一部分企业发展是从计划经济跟随中国发展而发展的,其中,很多企业的生产观念还比较落后,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企业领导者对于企业文化还没有系统全面的了解,还不能够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企业生产的重要性。所以,建立完善企业文化,企业领导者必须对企业文化给予足够的重视,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其他企业文化进行简单的移植改良。

2.效益观念

市场经济是一种要求企业自负盈亏的经济形态,国有企业的投入和产出都必须经过经济核算,这要求协调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并维护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和资源消耗。创造最佳效益。

3.竞争观念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普遍的自然法则,也是市场的竞争规律。在日趋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国有企业必须树立起公平竞争,合法竞争的竞争观念。

4.信息观念

信息是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之一,具有传播性、反馈性和时间性等特点。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信息业也越来越成为现代企业激烈竞争的焦点,只有那些对信息具有敏锐洞察力,迅速应变力的国有企业才能担负起在现代竞争和未来竞争中中获胜的历史使命。

5.人才观念

人力资源是国有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如何获取,保留优秀人才,做到人为

本是国有企业战略发展中必须思考和重视的重要问题。

6.信誉观念

信誉是国有企业在社会上所享有的声望,具体包括产品信誉和社会信誉。信誉至上,是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国有企业战略观念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7.塑造企业灵魂

企业文化其理论博大精深,其内容丰富多彩,但其最深奥,最具魅力的内容是企业理念和企业精神,它们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因此,要精心提炼出最适合本企业发展、最有价值、最有特色的企业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并加以确立塑造。国有企业对每个发展时期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价值观进行整合,从正确、全面理解把握和不断创新企业

文化的角度出发,精心提炼出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企业精神、企业宗旨、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经营战略等价值观念,并迅速转变成企业全体员工的共识,化为企业员工的自觉行为,贯彻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中去,大力抓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才能不断提升国有企业文化竞争力,最终推动国有企业价值与员工价值的工人同实现。

三、总结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无形资产,建立完善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帮助企业提高社会信誉度,还可以为企业制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所以,企业应该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为企业树立更长远的发展目标。

(作者单位:北京大红门京深海鲜批发市场有限公司)

9.创新精神的名言 篇九

17. 旧瓶装新酒。 《新约·马太福音》 《新约·马太福音》

18. 学者当自树其帜。清代画家、书法家 郑板桥 《与江宾谷江禹九书》

19. 不创新,就死亡。现代美国著名企业家 艾柯卡

20. 师其意,不师其辞。唐代文学家 韩愈 《答刘正夫书》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创新精神的名言”

★ 古文名言励志

★ 古文励志名言

★ 教育名言警句古文

★ 爱情古文名言名句

★ 创新精神高中作文

★ 关于创新精神的日记

★ 创新精神作文400字

★ 科学精神名言

★ 创新创业名言

10.中学政治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篇十

关键词:中学政治教学;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12-0154-01

21世纪,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要求以知识的应用、传播、增值来参与国际竞争。我校毕业年级的政治教学,从面上看,差距大、创新意识不强,平日教学虽然框架改了,但意识观念改革不大,课堂改革质量不高,学生的创新思路展不开。为了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实施创新教育,促进中学政治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转变教育观念

树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活动成为课堂的中心,让创新成为课堂的灵魂”的教学思想,完成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知识经济为中心向以能力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向以活动为中心”的三大转变。同时提倡“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全校开展课堂改革热潮,要求政治教师人人参与,创造一个改革光荣、守旧无出路的良好氛围。

2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实施创新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2.1让学生有参与的欲望

趣味是激起学生求知欲望、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前提。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内容贴近学生实际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保证。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成功与失败、愉快与困惑,与学生距离较近,课堂引进这些问题,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产生“聚焦思维”,使学生很快进入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参与。

2.2让学生有参与的权利

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政治课教学中注入式、满堂灌的现象较普遍,课堂成了“讲堂”,学生则成为看客、听客,这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剥夺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权利,因而弱化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各种权利,如:读的权利、问的权利、议的权利、说的权利、练的权利等。

2.3让学生有参与的机会

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会形成封闭、呆板、单调,没有主动性、没有创造性的氛围。为了使学生在教学中学有所获,学有所得,教师就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给学生创设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其参与教学过程。

3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规定理论联系实际为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并把课堂的知识教学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作为基本教学方法之一。知识并不代表能力,我们注意到在现实生活中“高分低能”、“知行不一”的现象大量存在。为此,在政治课教学中应采用实践活动的方式,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

3.1组织学生参观,培养学生深刻认识问题的能力

有一句话说:“听来得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学得快。”在教学中我们深深体会到:纯理论上的东西学生难以理解,必须通过实践接触才能内化为学生头脑中的东西。例如,通过参观活动,能培养学生运用有关知识正确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造思维的能力。通过参观活动能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真正理解知识。

3.2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观察社会的能力

“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富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活动为学生拓宽了在实践中培养能力的道路。我们应着眼于教育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坚持开放式教学,探索教育社会化的办学模式,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提高拓宽和增大创造教育的时空,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4提高自身素质,确保素质教育的胜利实现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关键是提高教师素质。为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求政治教师除了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心理素质以感召学生、强化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外,还要利用工作之余更多地去涉猎专业知识以外的其它语、数、外、史、地、生知识,坚持每天听新闻、看报刊,不断地进行积累材料、知识更新,实现自我充电和自我完善,以适应新课程教育教学日新月异变化的主旋律。

总之,创新教育着力解决的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问题,它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国教育实践证明:凡是创新教育实施的好的地区和学校,其素质教育成果也卓有成效。我们政治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等不靠,不走老路,从我做起,敢于实施创新教育,做素质教育的探路人,以我们的实际行动为素质教育的实现提供强大的实践动力。

The Middle School Politics Teaching’s Reform and Innovates

Liu Guohui

Abstract: For the adaptation educational reform’s request, transforms by the shopping online to 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the implementation innovation education, the promotion middle school politics educational reform is imperative. Myself discuss several spot individual view regarding this.

11.高校学报出版的改革与创新 篇十一

一、高校学报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办刊模式不够灵活,学报竞争力不强

学报是我国高校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办刊形式,基本特点是以学校科研、教学成果为内容,多学科、综合性,发表的论文涵盖该校所有的学科,在教育事业尚不发达、学术刊物较少的历史背景下,学报为服务高校学术交流、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1]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活动日益向综合性和专业化方向发展,科学交流与合作早已突破校界和国界,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加上信息技术和现代出版技术快速升级,科技信息的分类、检索和传播手段日益现代化、多样化,高校学报这种多学科集中于一本刊物的“大杂烩”形式,带有明显的滞后性,显然不适应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这种落后的办刊理念,只能使学报的路子越走越窄。[2]

(二)内向性的学报多,外向性的学报少

学报的内向性决定了学报是为本校教学与科研服务的,是为本校的教职工服务的,代表了本校的学术研究水平。内向性虽能保证本校研究成果的及时发表,但对外稿却造成了排斥性,这种保守型的办刊理念和方式,有碍于质量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发挥,也容易造成近亲繁殖,不利于学术创新,同时也容易产生关系稿、人情稿,不利于学报向更高层次迈进。现在学报还主要以各高校的校名为刊名,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报就是各高校的附属品,只为本校服务。学报首先是个传媒,它虽称不上大众传媒,但也是“小众传媒”,它是为特定的层次较高的有需求的受众服务的。学报以哪一个学校为刊名并不重要,最关键的是要为读者提供精品。[3]

(三)办刊资源分散,不利于资源共享

现阶段,不管是普通高校还是成人高校,都热衷于办学报,但办刊的条件比较薄弱,办公条件差,人员配置少,一个学报编辑部往往只有两三个人,部分还是兼职。一些高校合并调整后,从院校名称上变成了一个,但学报仍然各自为政,还是各办各的,没有对办刊资源进行整合,合并高校的目的是资源共享,但在目前资源本身有限的情况下浪费了资源,降低了效率。很多高校不重视学报编辑队伍建设,编辑在学习进修上的机会很少,甚至没有,这不利于建设一支稳定、专业的学报编辑队伍。

(四)学术水平欠佳,质量高的学报少

现阶段高校在对人才评价的过程中过分强调论文的作用,使高校不少教师和科研人员为发表论文而发表论文,有些高校对职称参评人员有发表论文数量的要求,而评上职称后就不再要求;有些高校对在校外高级别刊物上发表论文给予重奖,使校内优质稿件外流,高校学报大都存在稿源不足的问题。另外,学报作者群不稳定,结构比例不合理,作者职称大多数是副教授以下,正高职称作者很少在学报上发表文章,从而降低了学报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2]有的学报过于强调经济利益,对作者收取高额的版面费,更进一步降低了学报的学术质量。

(五)出版周期长的学报多,出版频次短的学报少

现在学报基本上为季刊和双月刊,甚至还有的是半年刊或年刊。出月刊、半月刊的寥寥无几,目前尚没有旬刊。学报是学术期刊,是连续出版物,是介于报纸和图书之间的一种平面媒体。可是由于周期长,业界人士和读者老埋怨,出学报就像出书一样。学报出版周期过长与滞后,与当代社会科技、经济等信息的迅猛发展显然是不合节拍的。

(六)发行量偏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偏低

发行是刊物生命力的保证,是刊物最主要的经营内容。这种观点主要是针对学报以外的刊物而言的。对于由学校全包全揽、计划经济色彩很浓的学报来讲,发多少,算多少,反正死不了。学报的发行量虽然是学报主编和编辑缄默其口的,但椐调查,在邮局发行的学报大多数在300份—2000份之间,5000份以上都很少。这和中国期刊三巨头《读者》500万份、《知音》423万份、《家庭》305万份的2001年的月发行量不可同日而语。虽然学术期刊和时政、经济、社会生活类等期刊不具有可比性,但我们确实在发行上还有努力的余地和发展的空间。[3]

二、高校学报改革与创新的思路

(一)改变办刊模式和办刊宗旨

高校学报要突破“一校一刊”和“为单位服务”的传统模式,支持部分有条件的大学和科研院所联合办刊,实现战略性重组,以扩大规模和实力,走集团式、规模化和内涵式发展道路。具体做法就是各院校放弃相对封闭的办刊模式,与一定范围内的同类兄弟院校横向联合,形成教学、科研“集团”,在“集团”的统筹安排下,各院校依据自己的学科优势,承办本集团的某些优势学科的学报,使学报内容专业化。为了求得在市场上的独立生存与运作,在编辑期刊的同时,组建编、印、发一条龙的大学学报集团,开展与期刊外延性质相关的业务服务。[6]这种专业化、开放性的办刊模式,便于集中专业信息和资源,在专业学科范围内组织优质稿件,便于实现编辑专业化,使学报走出“小而全”的平淡。

(二)依托优势学科,突出刊物特色

一般来说,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聚集了某些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和教授。因此,学报首先要依靠本校的学科优势,与学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学校已有的学术资源,突出自己的刊物特色。有了特色才有品位,特色就是生命。所谓特色一是指与众不同、独一无二,有别的期刊和学报不可替代的“绝对优势”;二是指虽与别人重复,但比别人更好,也就是“相对优势”。学报特色最终体现在栏目设置和文章内容上,在特色栏目设置中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三)树立精品意识,创建品牌期刊

所谓精品学报,就是学术、技术水平和编撰、校对、装帧和印刷质量等都臻于上品的学报,是实现了两个效益最佳结合的学报,是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和好评的学报。质量是学报的生命,它不仅关系到学报的声誉,更直接影响到学报的效益。要提高学报质量,首先要保证政治质量,这既是前提也是基础,要坚持不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其次,要倡导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实行学术自由和讨论自由;第三,立足校内外、国内外,扩大重点强势学科的征稿范围,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固定一批有实力的作者群,以点带面,进一步提升学报的整体质量;第四,学报出版要严格学术质量控制,对稿件编辑的各个技术流程都要规范操作,杜绝事故隐患;第五,缩短出版周期,提高出版时效。[7]

(四)细分学报受众,确定读者定位

任何一种刊物都有自己特有的读者群体,即人们常说的受众。作为学术载体的学报也是如此。期刊的直接消费者是读者,因此,在报刊如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每一种期刊都应有自己合理的读者定位,高校学报当然也不能例外。高校学报既要重视作者的需要,更要重视为读者服务,通过开展市场调研,划分读者群,办出满足不同层次读者需要的学报。现代社会科学的发展,一方面越来越专业化、细化,向更深、更精、更尖的微观方向发展,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化,研究领域越来越细化,偏重于专业化信息,因此,应办专业化的学报满足专业化信息需要的读者;另一方面,还有一部分读者又偏重于综合性信息,综合性学报要肩负起新的使命——启发、引导人们加强学科间的联合、交融、渗透、借鉴、嫁接、互补和整合。未来的学报应该学会两条腿走路,综合性与专业化并举,这是办刊的活力之源。[8]

(五)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扩大信息传播

网络以其资源丰富、技术成熟、联网广泛、方便快捷以及信息共享等特点,在全球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网络出版是出版业中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出版方式,并且代表着整个出版业的主流发展趋势。高校学报出版业者要转变观念,培养创新意识,调整原有知识结构,更新知识,促进信息的交流与传播,并且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促进高校学报信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9]

(六)以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

期刊可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类,或者消费类和非消费类两种期刊。高校学报是开展校际、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是发现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园地,也是塑造学校形象、创建学校品牌的重要途径,在繁荣自然与社会科学以及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高校学报应该定义为非营利性或非消费类期刊,应以社会效益为主,具有公益事业的性质,难以与市场经济接轨,相对于其它刊物而言,其办刊效益中,经济效益是间接的、缓释的,其社会效益是内隐的。当前,一些学报存在的高额收取作者版面费、审稿费甚至只要付钱就给发表的现象,是不足取的,也违反了学报讲究社会效益和学术公正的原则。当然,以社会效益为主并不是完全不顾经济效益。突破目前的僵化管理体制,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忧患意识,强化学报的压力和动力,提高办刊效率,也是目前学报体制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邓久华,王晶.关于高校自然科学学报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编辑学报,2004,(1):52-53.

[2].4.张雁影.关于高校学报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新闻知识,2006,(5):68-69.

[3].5.李建军,肖开提.高校学报的困境、症结与出路[J].编辑之友,2005,(6):56-58.

[6].焦红,高慧,郭远芳.高校学报改革与发展之路[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09-110.

[7].李建军,肖开提.高校学报的困境、症结与出路[J].编辑之友,2005,(6):56-58.

[8].张雁影.关于高校学报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新闻知识,2006,(5):68-69.

12.有关创新的励志名言 篇十二

2. 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李政道

3. 科学的幻想归根结底是科学和技术的大胆创造。——费定

4. 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托马斯彼得斯

5. 敏于观察,勤于思考,善于综合,勇于创新。——宋叔和

6. 创新就是在生活中发现了古人没有发现的东西。——李可染

7. 如果试图改变一些东西,首先应该接受许多东西。——萨特

8. 创新是科学房屋的生命力。——阿西莫夫

9. 标新立异的目标无非是为了开拓。——王蒙

10. 科学到了最后阶段,便遇上了想象。——雨果

11. 对新的对象必须创出全新的概念。——柏格森

12. 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邓小平

13. 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托马斯·彼得斯

14. 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徐悲鸿

13.知识创新的经典名言 篇十三

新的社会是信息社会,也是智力和知识社会。——(英国词典编辑家)福勒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经济活动,而且也给政治、文化、道德等精神活动带来了深刻影响。——(英国词典编辑家)福勒

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是知识积累和知识运用的较量。科教兴国的`中心内容就是知识经济。——(中国冻土学家)程国栋

千万不要想像我们能像喷泉一样创新。“新”必须长期酝酿才能成熟,才能在约束中锤打出自己的道路。——(法国哲学家)列维·斯特劳斯

吾人既与禽兽有别,而具有创造能力,自应将现装加以改善,创造一美满之生活环境。——(中国人口学家)马寅初

知识与经济相结合,首先要有知识,而且不是一般的知识,而是不断创新的知识。——(中国物理学家)杨福家

一个人的研究工作一定要走自己的路,不必用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别人已做过的工作,只要了解他在干什么、他的弱点就够了。——(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

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是不断创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中国物理学家)杨福家

知识经济是信息技术产业飞速发展的产物,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和产业的信息化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特点。——(中国光学家)姚建绘

14.高校舞蹈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篇十四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改革,创新

舞蹈是一门肢体的艺术, 是表演者以肢体为语言来表现人体运动的艺术, 其不仅是一种审美形式, 更是育人的方法, 故而, 高校舞蹈教学应积极进行改革与创新, 真正地担负起这双重重任。

一、改革课程体系

当前, 我们的舞蹈课程体系比较陈旧, 舞蹈艺术类课程开设的种类比较多, 分类比较细, 让学生难以选择, 通常会限于“广而不深”的困境。所以要想改革舞蹈教学, 就要从课程体系入手, 将舞蹈选修课科学分类, 减少花哨的门类, 延长课时, 让学生学得更深一些, 更精一些。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设一门在内容体系上具有渐近性、复合性的课程, 即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和学习能力, 以讲解基本的舞蹈艺术理论为基础, 通过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分析并从其它艺术社会科学的角度评价、鉴赏艺术作品。舞蹈艺术类的课程应以此门课程为主, 将此门课程设置为学生的一门舞蹈艺术类必修课。这样就避免了学生无从选择的情况, 同时也为选学其它门类的舞蹈扩大了空间。

此外, 当前我们的课程体系过于重视舞蹈实践的学习, 忽视了一些必要的舞蹈理论, 所以我们可以适当地开设一些如舞蹈美学、舞蹈心理学等等, 以及一些艺术哲学等相关的学科, 从内到外给学生学习、修养的机会。

二、因材施教, 编写校本教材

不同的学生身体素质不同, 艺术修养不同, 舞蹈基础不同, 个性特点也不同, 如果一味地按照固有的教材进行统一教学, 让不同基础、悟性的学生都学习同样的内容, 就容易使学生同一化、去个性化, 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其所学的内容也会逐渐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因此, 我们教师在选择教材、使用教材的时候要注意有所改变, 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定夺, 尝试着编写各种校本教材, 对非专业的学生、专业的学生、学校舞蹈队的学生采取各种不同的教材内容, 形成学校的校本舞蹈教材体系。在拓宽教材的内容基础上, 要进一步拓宽教材的呈现形式, 舞蹈教材可以是课本、讲义, 也可以是有利于学生自学的光盘、软件等, 所有能够适用于学生舞蹈学习的都是良好的教材。

其实, 舞蹈是一门个性化的艺术形式, 整齐划一和千篇一律的舞蹈毫无任何美感。所以, 我们在舞蹈教学中要注重根据学生的个性以及其对艺术内涵的理解来适当的改变教学策略, 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我们要让不同特点的学生向不同的方向去发展, 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可以将学生分为有一定基础和基础较为薄弱两种类型。针对基础薄弱学生重点抓基本功和基础舞蹈知识;对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注意引导学生感受韵律的美, 激发他们的艺术想像力。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基础舞蹈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 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 选择不同的舞蹈教师与舞蹈类型, 进行分支发展。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改进教学

多媒体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教学。进行舞蹈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就要从这门新科技入手, 利用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提供保证, 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更好地促进教学。具体而言, 我们一方面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各种优秀的舞蹈作品, 作为案例来供学生观摩;或者播放舞蹈教学视频, 通过功能键来反复呈现特定的舞蹈动作来辅助教学, 这样不仅能够减轻教师的体力、精力负担, 还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有一些舞蹈的文化场景离我们的课堂比较遥远, 或者有一些舞蹈形式已经失传, 我们很难通过教学加深学生的印象, 所以可以采取多媒体设备来还原, 并多次播放强化学生记忆, 使他们更好地品味那些舞蹈, 理解那些舞蹈的内涵。

此外, 我们在舞蹈教学中也可以采用摄像技术, 将学生的舞蹈表演摄制成视频, 反播放给学生自己看, 观摩自己的舞蹈动作, 找出可以提升的地方, 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反思与自省, 从而使之有效地提升舞蹈表现力。

四、利用艺术的关联性, 加强其他艺术学科的学习

艺术是相通的, 舞蹈教学并非只是肢体的运动, 也是艺术化的表达, 是情感的渗透, 是一种综合文化素养。当前舞蹈专业学生很多, 但真正的舞者却寥寥无几, 学生的舞蹈可以展现优美的身形, 却难以传递一种审美的力量和文化的积淀。其实舞蹈是涵盖了很多内容的学科, 所以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舞蹈基础技能, 还要具有很多方面的艺术素养, 加强其他艺术学科的学习。比如, 在《扇舞丹青》的舞蹈表演中, 如果学生对于中国的扇文化、书法艺术 (尤其是草书) 、绘画艺术没有深入了解的话, 在学生的舞蹈表演中, 就很难能够彰显出这种舞蹈的风格, 学生也很难跳出神韵来。反之, 学生对于这些文化接触不多, 在舞蹈中就会比较生硬, 缺乏一定的意蕴。

所以, 我们在设置课程时, 可以开设一些相关的艺术综合课程, 多组织学生从多方面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 或者可以引导学生课下多涉猎文学、音乐、书法、美术等领域, 在日常积累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 以便舞蹈表演中可以有更好的表现力。

五、组织课外活动, 激发学生舞蹈的积极性

我们传统的舞蹈教学都是课内教学, 是舞蹈实践和理论的学习与训练。其实, 课外活动也是一种很好的舞蹈教学的方式, 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锻炼学生的舞蹈实践能力。比如, 我们可以多组织一些舞会, 舞蹈比赛, 组织学生成立舞蹈社团, 组织学生下基层去进行舞蹈义演等等, 这些课外活动都可以很好地激起学生的舞蹈积极性, 可以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课外活动中逐渐增强心理素质, 加强临场应变能力, 巩固舞蹈技能, 学会即兴发挥等等, 这些效果是课内教学所无法达到的。

以上, 我们从改革课程体系、因材施教, 编写校本教材、利用多媒体技术改进教学、利用艺术的关联性, 加强其他艺术学科的学习、组织课外活动, 激发学生舞蹈的积极性五个方面对高校舞蹈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方法及策略进行了探讨。具体教学中, 我们还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针对舞蹈教学的新动态来不断作出调整, 时刻更新舞蹈教学的方式方法, 以适应迅速发展的时代和教育形势, 培养具有开拓型和创造型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爽.高校舞蹈教育革新之我见[J].科学咨询 (决策管理) , 2008 (12) .

[2]郭莉.高校舞蹈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J].文教资料, 2006 (17) .

[3]姚佩.浅谈高校舞蹈教学与多媒体应用[J].艺术教育, 2010 (12) .

[4]王海燕.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15) .

[5]曾晓翔.关于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实践中一些问题的思考[J].科教文汇 (上旬刊) .2010 (01) .

[6]欧阳晓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 (04) .

15.教学改革的创新策略探析 篇十五

一、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创新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也得到了空前提高。伴随着这种重视度同时而来的则是新的使命和要求,即培新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以带动其整体素质的协同发展。

然而,面对着教育创新改革的热潮,我国目前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小学基础教学中的语文学科教学方法却出现了稍许与时代“脱节”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注重文章理解分析多于语言运用能力培养、注重老师讲授多于学生自我思考。授课重点内容的定位不准,以及授课方式的僵化,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应试型人才也并不能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

因此,结合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以及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对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进行教学的改革创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非常必要的。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可实施的创新策略及探析

(一)寓教于乐

有乐趣的课堂能引起学生更多地关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往往能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到思考中,沉浸在活跃的思考氛围里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乐于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1、以情境感染。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文笔生动活泼,有的充满幻想童趣,有的意境优美富有感染力。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播放录音、朗读、挂图、情景剧等形式来创设特定的情境,使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从而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更容易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教授《草原》这一课文时,我先用播放示范录音,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小声朗读,使其脑海中形成一幅色彩斑澜的草原景色;最后再放声读,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草原的美。

2、巧设悬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能够自发地想要去获得新知识,而不是一味的遵循“口耳相授”的呆板模式,课堂效率无疑是高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巧设疑问,以设置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来达到这一目的。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我们就可以事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有八十万大军的曹操,会被只有三万联军的刘备和孙权打得落花流水呢?学生有了这样的疑惑,才会有去发掘答案的欲望,学习热情自然就高涨了。

(二)鼓励学生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如果遇到学生对于某些问题仍然存在困惑的情况,采用传统的讲解办法也就是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这类方法很容易让学生更加依赖老师,并使自己的思考方向偏向给出的答案,这就与老师的教学观念相背离了。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采用新的教学模式,通过激发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求知欲,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取新的知识。如遇到词语辨析,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与老师直接告诉答案相比,自己动手查到的资料在学生脑海中肯定印象更为深刻。当然,在刚开始时教师进行一定的指导是必要的,但更多的还是要让学生去独立解决问题或者与其他同学讨论,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拔。这样,学生学得灵活多样,富有创新。

(三)积极鼓励赞美

教师的肯定对增强学生的创新信心有着极其巨大的力量,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做出适当鼓励和赞美,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仅要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肯定的评价,对学生标新立异的思维也要加以保护。 “这个发现真了不起!”诸如此类的赞美在使学生感到有成就感,为自己自豪的同时,也能其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去。

(四)联系实际,培养创新

培养学生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指导学生描写“最喜爱的动物”时,我曾让学生自主地选择一种动物去观察,最后通过学生的周记,我发现他们的观察能力其实很敏锐,同时他们原来对某种动物的错误认识也通过这一次的观察有了新的改观。我们如果给他们一个去运用这些能力的平台,他们的思维空间能得到很大的改善,认识能力会有一个飞跃和突破,创新思维也会更符合现实。

(五)教育信息化

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迅猛,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营造了最好的外部环境。现如今不少小学课堂都配有多媒体,学生可以用编制的测试课件自主学习并测试生字词。每个字的学习内容有读音、笔画、形体演变(动画)、识字秘决(儿歌、顺口溜、意义联想)、练习等部分,测试形式则有选字填空、比较正误、听音选字、笔画判别等。提交答案后,学生可以得到计算机奖励的大红花,或者“不错,还需努力!”“尚不熟悉,请复习巩固!”等评语。需复习的学生回到课程主界面,从“复习”窗口选择有困难的生字开始自觉复习,其他同学则从“往下学”窗口选择了新的生字开始学习。以往枯燥乏味的识字课结合了计算机,同学们也学得津津有味起来了。

综上所述,培养创新精神,不仅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自身的传统观念,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并且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使其积极主动地获得全面发展,为成长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

16.创新的古代历史名言 篇十六

2) 日新之谓盛德。——[先秦]《周易·系辞上》

3)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先秦]《吕氏春秋·察今》

4)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宋史·王安石列传》

5)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先秦]《荀子·劝学》

6) 凡事有经必有权,有法必有化。——[清]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

7)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8) 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先秦]《商君书·更法》

9) 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先秦]《庄子·天运》

10) 惟进取也故日新。——[清]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11) .叨承礼乐为家世,欲以讴歌寄快文.

12) 草木百年新雨露,车书万里旧江山.

13)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千头万木春

14)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15) 丹心未泯创新愿,白发犹残求是辉

16)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

17)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8)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17.创造创新的名言 篇十七

无可否认,创造力的运用、自由的创造活动,是人的真正的功能;人的创造活动,是人的真正的功能;人在创造中找到他的真正幸福,证明了这一点, ——阿诺德

人材最本质的特点在于创造。 ——箴 言

人可以老而益壮,也可以未老先衰,关键不在岁数,而在于创造力的大小。 ——卢尔卡尔斯基

创造者才是真正的享受者。 ——富尔克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xx

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陶行知

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陶行知

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爱因斯坦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

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杨振宁

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的人;知道事物实际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狄德罗

一个具有天才的人——具有超人的性格,绝不遵循通常人的思想和途径。 ——司汤达

独立性是天才的基本特征。 ——歌 德

欢乐的名字是创造。 ——希 恩

上一篇:50周年同学聚会致辞下一篇:我对网络教研的理解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