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的几个问题

2024-11-14

浅谈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的几个问题(精选7篇)

1.浅谈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的几个问题 篇一

国家基金申请书问题解析

有关基金申请的一些须知,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和获知。譬如2009《项目指南》前面专门列有“申请须知”和“限项规定”,清楚地说明了有关问题。所以,仔细阅读和理解《项目指南》、《基金条例》、《基金管理办法》中的相关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须知的基本问题主要指申请书中涉及到的非学术性填写内容。首先,申请者需要了解自然科学基金的定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定位是:“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它的二十四字工作方针是:“尊重科学,发扬民主,提倡竞争,促进合作,激励创新,引领未来。”它的评审原则是:“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因为这些原则决定了项目的总体资助走向,不管是从学者个人的兴趣出发,还是以国家需求为牵引,终极目标都是要探索、寻找、发现现象背后的科学规律的必然性。

其次,申请者还需要了解《基金条例》和《基金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譬如关于申请条件和资格、经费预算中的管理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用以及劳务费的比例和使用范围、限项的一些规定,等等。此外,还需要认真阅读20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与自己的申请有关的部分。这些基本的功课做完之后,动笔才会比较流畅,没有障碍。如果能做到意在笔先,申请质量应该能得到更好的保证。

关于基本信息和项目组主要成员,只要如实填写即可。对于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和地区基金,项目组成员也不必过多,一般情况下4~6人足矣(包括研究生或博士后在内)。如果邀请海外学者参加课题,则需要提供参加者的确认函副本(传真件亦可)。

关于申请代码。2009年将使用新版申请代码。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申请代码是按照学科领域涵盖原则构成的,不同级别的代码,覆盖的领域大小不同,有一些代码之间会有所交叠。不要简单按字面意思理解,找到对应的代码就一填了之,而是在理解代码覆盖范围的基础上,对照自己项目的科学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再选择合适的申请代码。

关于项目的研究期限。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地区基金的研究期限一般为3年,从申请年的下一年1月1日开始算起,到3年后的12月31日结束,譬如,对2009的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和地区基金申请,其研究年限应该是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

关于经费预算。对于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地区基金而言,项目管理费用的使用额度是5%,国际合作与交流费用的使用额度是15%,劳务费的使用额度是15%,而且其使用范围仅限于研究生和博士后的津贴。在备注栏中要给出各项预算的简单计算依据与说明,对5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费用预算,需要给出较为详要的必要性说明。

关于申请者正在承担的其他项目和基金项目。申请者如果有在研的科研项目与申请的基金项目相关,应该对两者的关系给予说明。对在研基金项目进展情况如能给予恰到好处的描述,也会产生较好的效果(新申请者不必考虑这一点)。

关于承诺和签字。英语中有一句谚语非常好:“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这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之一,而这里主要就是体现申请者的诚信意识。要实事求是地填好申请书的每一部分,对每一部分涉及的基本信息、使用数据和文献的真实性负责。

关于依托单位及合作单位承诺。应该提交加盖单位公章的原件(纸质文本),而且单位名称必须与公章一致。

申请书的电子文本必须与纸质文本严格一致,并具有前后一致的版本号(无页码部分除外,如承诺页)。关于工作基础。工作基础有狭义的理解,也有广义的理解。人们常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其实地下是有地基的。狭义上,有一些前期工作基础应该更好一些,因为前期基础往往是开展高水平研究的必要条件。在水中泡过足够的小时数,才能体会和驾驭水的浮力;驾驶过一定的里程数,才能开始体味驾驶的乐趣。如果没有直接的基础,也只好给出间接的基础,即概要描述自己过去曾经做过什么工作、取得过什么结果,但这些叙述只能提供一种间接证明,起到让别人了解申请者的科研能力和素质的作用。

关于工作条件。应该围绕拟开展的研究工作和研究思路,给出必需的实验仪器和设备条件,不需要罗列很多面面俱到的高精尖“武器”。如果工作中涉及到的个别工具和手段不具备,则需要说明通过什么途径加以解决。

关于申请者简历。这里的申请者既包括项目负责人,也包括项目主要参加者。所以简历的填写不要漏掉后者的信息。既然是简历,当然也包括论文发表等能够说明问题和体现个人工作价值的内容,但没有必要罗列相对次要的信息。

需注意的关键问题

前面主要罗列了一些申请书撰写须知的非学术性注意事项和说明,其实更需要申请者加强关注的是,在撰写申请书中的学术性内容时,应该怎样更好地把自己的思索和考虑变成清晰的文字表述,让自己的同行能够清楚、无歧义地理解申请项目的真正内涵。

自然科学基金新申请者,当开始考虑进入学术内容的撰写时,最先进入脑海的应该是什么呢?答案说起来很简单,就是选题和立题,即需要先考虑在申请的项目里要解决什么科学问题。选题不是选领域和研究方向,而是选择一个具体、明确的科学问题,这一点至关重要。相当多的申请书都是给出一个比较大的范围,没有聚焦到一个“到位”的点上。此外还需要考虑,提出的问题是一个真正的问题吗?其重要性如何?然后应该考虑以什么样的思路来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新视角来理解它,随后还要回答这样的思路或者理解是否对路。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物理学的进化》,1938年)。这需要开阔的视野、独到的角度,之后才能有所发现和超越。问题锁定之后,需要的则是打开这个问题的钥匙。长时间的必然思考和灵机一动、计上心来的偶然所得,都可能帮助自己到达向往的彼岸。申请书是你的敲门砖

事实上,申请书设计的格式(撰写提纲)就是提供了这样的形式,让申请者能够围绕自己提出的科学问题和新思路,给出清晰、明确、充分、有说服力的论证。科学问题和思路体现申请者的思维、想象力和洞察力,论证则体现申请者的逻辑推断、展开和分析能力。在申请书中,这些内容是通过立项依据、研究内容和目标、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等的具体叙述来体现的。要想使申请的项目有竞争力,申请者需要下大气力对上述几个方面进行充分细致的准备。这里需要注意的有两点:第一,自己确实有想法和好的思路;第二,要善于把自己的想法和思路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两者缺一不可。项目特色或创新之处(即创新点)实际上是点睛之笔,是想象力、洞察力和逻辑思考的必然结果。

项目的论证开始于题目。题目不是简单地给项目取个好听或者好看的名字,而是能否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凝炼而抽象出一个到位的科学问题,使同行能够确切体会到申请项目要解决的问题。例如,从材料科学的角度来看,“镁合金的组织结构与性能研究”就不是一个好题目。再比如,“金属配位氢化物储氢材料中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也不是一个好题目。改善的办法是,首先申请者得清楚自己究竟要研究一个什么样的具体问题。第一个题目太泛,所以显得空洞、不具体,科学问题不明确。应该围绕实际要研

究的内容,给出关于组织结构的特定演化路径对性能产生作用的微观机理。第二个题目的范围就更大了,无法判断所申请的项目具体要解决什么科学问题。再譬如,“金属配位化合物抗癌药物和肿瘤显像药物研究”也不能算理想的题目,如果是“抗癌及显像双功能金属配合物研究”就好一些,更可取的是“抗癌及显像双功能金属配合物的结构特性”。

摘要部分应该看作是展现申请项目特色的地方。因为有400字的字数限制,要千锤百炼、言简意赅,充分利用好这里的空间,不要浪费文字资源,把申请书的精华所在表达出来,把问题的来龙去脉表达出来。比较好的摘要应该能使同行更好地了解申请项目的进一步信息,提供比题目更丰富和细致的内容,可以结合项目特色和创新之处,进行概括性叙述。

立项依据的撰写应该注意,不要把它写成对于领域的学术价值和重要性的论证,或者是国内外同行工作历史和现状的简单罗列。而是应该以自己提出的问题和思路为主线展开论述。

立项依据是整个项目的立论基础,需要明确表达出自己要做什么和怎么做,有什么理由和道理做这个和这样做,紧紧围绕凝练的科学问题和提出的针对性、自己的学术思路,结合本领域他人的工作,展开分析和论证,由此体现课题的研究价值。简单说来,就是千方百计地把拟开展的研究和要探索的科学问题、思路等方面的道理说深讲透。这需要严谨的逻辑发展过程和缜密的连贯而流畅的叙述。还要注意叙述中的衔接和转承。这个过程很像和面,一定要把面揉透,才有可能蒸出好吃的上等馒头。

这里特别需要注意避免“三段体”式的论证,即第一部分描述领域的国际热点,接下来自然归纳出这方面的研究有意义,最后,自己也准备开展相关研究。另一种三段体的表现形式为先从各个方面叙述研究的大背景和意义,然后给出或者罗列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用几句话说明自己拟开展的研究内容。这种形式的立项依据撰写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由于没有充分阐述自己对具体一个科学问题的理解和提出新的想法及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论证,使申请项目的价值打了很大折扣,因为同行尽管看到申请者了解了很多信息,但申请者本人的思路并不明确和清晰。其实,领域前沿也罢、领域热点也罢,都不代表一个具体项目的研究价值。项目的研究价值应该是申请者自己提出的问题和另辟蹊径的理解思路。

论证过程还须注意避免文不对题或离题太远,以及论证叙述展开层次和脉络。注意直接相关文献的充分占有和展现。别人的工作要钻研和理解透彻,不要留下死角。通过文献和其他形式的交流和讨论,真正理解他人工作的实质究竟在哪里,这样才不至于犯不求甚解的毛病,也才能真正做到视野开阔,找到特别的角度,才能真正做到独到和新颖。另外,应客观评述别人的工作,自己的观点也不要绝对化。

论证要围绕主线展开。如果选择金属间化合物的塑性问题展开研究,就需要给出自己对塑性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以什么样的思路去研究它,并给予令人信服的论证和说理。再譬如,如果研究抗癌及显像双功能金属配合物的结构特征,叙述过程就不能离开这条线,在逻辑上密切相关,要始终围绕结构特征这个科学问题,通过翔实有力的分析,讲清楚自己的思路和想法、与以往别人的工作有何不同、新颖之处在哪里,唯此,才能使论证令人信服和有说服力。

把握好每一个环节

项目的研究内容。应着重考虑由科学问题延伸出来的最相关要素和本质关联作用、规律,需要重点突出,有足够的深度空间可以挖掘。引申出来的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之间可能是涵盖式的,即科学问题覆盖的范围内需要揭示的客观规律,两者的关系也可能是纲举目张式的„„不管是哪种形式,需要申请者注意的是,不要罗列太多的研究内容,3~5个方面的内容应该足够了,关键是内容涉及的深度;也不要泛泛地讲述尽人皆知的一般规律性研究,一定要突出特色角度和考虑,才能引人入胜。

研究目标。应该明确、简洁,突出项目的科学性和学术性。科学基金的目标不是追求具体做一件什

么事情,而是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以特定的思路去达到预期的目的。应该从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出发,借助一定的手段,实现拟探索的最终目标。避免目标和内容相混淆和相似。归纳、凝练好的目标应该是项目的科学指向,或者是阶段性驿站。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指项目的关键、难点之所在,问题得到解决之后,项目就可以顺利开展下去,而不至于卡壳。所以,需要在随后的研究方案部分给出解决关键问题的方案和对方案思路的可行性分析。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应避免一般化,要有自己的特色,采取的方案能够确保内容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同样的实验手段,在解决不同的问题,研究不同的内容,甚至不同工作深度都会对方案的思路提出不同的要求,申请者应该对方案中涉及的具体方法、技术路线等给出有针对性的考虑和构思,并给出可行性分析。这里的可行性分析,重点应放在方案的思路上进行,而不是人员和设备条件。

项目的特色和创新之处。也就是创新点。指有别于他人的学术思想或思路。可能是技术和方法层面上的,最好是一种思路上的新理解,以独特的角度看旧的问题,或者提出新问题,避免罗列似是而非的东西。创新的程度取决于自己的想象力能否比别人走得更远。

研究计划。应该尽量具体一些,主要体现项目的研究进度和工作安排,应该结合研究方案,再加上时间安排,就能产生很好的研究计划。“一年一句话”式的表述不应该称作研究计划,只能算作计划纲要。

预期研究结果。更多的应该体现在和学术有关的产出上,与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科学问题有密切的关系,应该与之有所呼应。重心最好放在研究工作的质量上,不是简单地发表多少论文。完成的工作发表之后最好能够有一定的影响力,或者有助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基金申请书由若干部分组成,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的联系。从题目到摘要,到立项依据,到研究目标和内容,到研究方案,等等,撰写时要注意各部分之间的整体性,不要神龙见首不见尾或半路杀出程咬金。综上所述,写好基金申请书需要做到视野开阔、问题明确、内容具体、思路清晰、角度独特、重点突出、方案可行。

什么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基金项目的申请与受理尽管每年基本上都是那个时间节点,但科学研究活动是连续的,不会与基金项目的申请和执行完全同步。所以,功夫应该更多下在平时,多思考、勤梳理、常总结、练好内功。这是走向成功的最可靠保证。

2.浅谈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的几个问题 篇二

关键词: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国家为支持全国的基础科学研究和基础应用科学研究而设立的一项科研基金, 是国家资助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要渠道, 一直以来也都以其严格规范的评审而著称。因此, 规范标准地撰写基金申请书已成为关系到申请成败的一项重要环节。本文是作者自身对自然基金项目申请书撰写方法的一些观点。

一、提前准备, 做好功课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在申请自然基金之前就应该先充分了解《基金条例》和《基金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再者要对自己拟申请的项目有总体的把握, 查阅与之相关的文献资料, 特别是最新的 (近3年) 文献资料, 资料要查全, 遗漏重要的文献资料可能会导致项目申请的前功尽弃。有条件的话最好做一个科技查新, 通过科技查新寻找并阅读参考文献, 能让申请者增强对当前热点问题的认识和把握, 也有助于了解国内外现状, 及时调整研究方案、研究策略。充分掌握文献资料不仅可以避免自己做重复研究, 更能开阔自己的眼界, 准确把握研究方向。

二、紧跟指南, 有的放矢

自然基金委每年在项目正式申请之前, 都会刊出新一期项目指南, 项目指南列出了各级政府在大环境下急需解决的各类问题。项目指南的作用是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及时了解本类项目的政策变化, 正确的选择项目的研究领域。很多申请人在某一个方向从事了多年的研究, 确实很有造诣, 但申请基金项目时却年复一年, 千篇一律, 只管填写项目申请书, 其他的一概不顾, 经常是写完后随便填写一个项目指南上的研究方向。这样做可能造成两点不利:一是申请书研究内容和投送的学科不一致, 二是虽然一致但却不属于当年该类项目的资助范围。这两种情况无疑都会造成申请人辛苦的劳动成果付之东流。不但浪费了申请者本人的宝贵时间, 而且也增加了项目管理部门的评审成本。因此, 申请者在撰写申请书之前, 一定要紧跟项目指南, 做到有的放矢。

三、定位准确, 选题鲜明

一个好的题目, 如何能够使评审专家第一眼就感兴趣, 就产生强烈的继续阅读申请书的欲望, 是每一个申请者必须思索的问题。申请人应该紧扣项目指南, 顺应形式发展的要求, 体现时代特色, 抓住能够反映本学科的研究前沿, 致力解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题和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要根据自己学校所具有的优势, 有针对性的选择自己擅长的研究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定位是“支持基础研究, 坚持自由探索, 发挥导向作用”。作为基础研究, 需要关注和应用最新研究成果, 但绝不能赶时髦:研究的热点固然重要, 更需要关注科学前沿, 强调“新”。申请者要在原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上, 通过凝练而抽象出一个到位的科学问题。在有限的字数内让评审专家基本能够明白申请者具体要做哪方面的研究、研究对象是什么、用什么研究方法、拟解决什么具体问题, 做到“有所为, 有所不为”。

四、各个击破, 全面把握

1、摘要

摘要是对整个项目精髓的提炼, 是整个项目的核心, 也是申请书的精华所在。主要包括研究内容和意义简介, 要做到千锤百炼、言简意赅, 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做到表述清楚、重点突出。摘要的撰写一般按照“本研究针对……开展……工作, 用……方法, 解决。。问题, 预期得到……结果, 对……有指导意义或为……提供理论依据”的格式书写。当然也可以有其它格式, 但是要写清三个问题, 即问题、主体研究内容、通过研究达到的目的和意义。

2、立项依据

立项依据是整个项目的立论基础, 需要明确表达出自己要做什么和怎么做, 有什么理由和道理做这个和这样做, 紧紧围绕凝练的科学问题和提出的针对性、自己的学术思路, 结合本领域他人的工作, 展开分析和论证, 由此体现课题的研究价值。写好“立论依据”必须有两个重要基础:一是要有与拟申请研究内容有关的预实验结果;二是申请者提供对拟研究内容的研究思路。

许多申请者在“立项依据”部分几乎不谈自己的研究思路, 以为写在“研究方案”部分就可以了, 这样的立项依据是不完整。完整的立项依据至少应该包括三个内容:1) 项目的重要性;2)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研究进展;3) 工作基础。

3、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研究目标是项目要解决的科学性和学术性问题, 阐述时应具体、明确、切合实际, 要结合申请者的实际研究能力和工作基础提出。研究内容是重点要阐述的部分, 要以科学问题为导向, 紧紧围绕研究目标去组织设计。在这一部分中, 一定要把研究主体体现出来, 做到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在具体层次上, 要做到结构清晰、思路缜密。拟解决的关键学术问题, 是指项目的关键、难点之所在。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不宜过多, 一般1到3个即可, 关键问题应该体现出项目需要解决的研究难点, 使评审专家得以判断出申请人完成项目的可能性。

4、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研究方案是申请者解决科学问题的一个详细方案, 包括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年度计划等, 是申请者在“立论依据”中研究思路的具体落实。研究方法应与研究内容紧密结合, 写清楚每一步研究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技术路线是研究方法中各种具体方法的合理安排, 应尽量用添加小标题或绘制图表的方式加以表达, 可以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年度研究计划要尽可能详细撰写, 以便于评审专家了解申请人安排的研究进度是否合理。建议先按年度分成几部分, 再逐年写出具体的研究计划时间和对每年预期进展的大致设想。可行性分析是申请人自己对项目研究过程的评价, 在分析时要处理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难点和整个研究之间的关系, 充分全面的证明申请人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具有实现预期目标的能力。

5、特色与创新

创新点是指有别于他人的学术思想或思路, 可能是原材料上的创新, 也可能是技术和方法层面上的创新, 还有可能时思路上的新理解。不管是哪一种创新, 都必须以独特的角度看问题, 避免罗列似是而非的东西。这一部分的论述应注意对特色和创新点的提出必须科学、严谨、客观, 不能脱离实际。要真实地反映本项目与前人研究的不同之处, 在学术思想、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方面有何突破。对基础研究而言, 填补空白不是特色与创新, 不能随意用“填补空白”或“能够达到……领先或先进水平”之类的词语来表述。

6、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要写出一份高质量的申请书, 仅仅注意以上几点还是不够的。还有一些容易让申请者忽视的或者说申请者认为不太重要的问题实际上也很关键。比如:项目组人员简历, 不是项目组成员的履历, 而应该把本项目组主要成员的学术情况一并介绍清楚, 突出与本项目相关的工作业绩;经费预算也要按要求, 一般来说劳务费不超过申请经费15%, 管理费不超过申请经费的5%, 仪器设备费预算在5万元以上的, 要给出较为详细的必要性说明;合作单位情况及合作单位盖章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总之, 申请书的撰写是一项创造性劳动, 一份成熟的申请书应该是知识、智慧和技能的完整结合。需要申请前深入的调研、查新、了解政策, 积累知识;而后透过现象看本质, 激发灵感, 凝练题目;最后把握重点, 关注细节, 加强写作技巧, 完成申请书的撰写。一份好的申请书应该做到“外行看了有兴趣, 内行看了有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申请书的质量, 提高命中率。

参考文献

[1]周虹志:《地方高校应如何做好科研项目管理工作》[J].教育科研, 2005 (4) :28~29[1]周虹志:《地方高校应如何做好科研项目管理工作》[J].教育科研, 2005 (4) :28~29

[2]陈霞、李顺国等:《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的撰写探讨》[J].河北农业科学, 2005, 9 (3) :111~113[2]陈霞、李顺国等:《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的撰写探讨》[J].河北农业科学, 2005, 9 (3) :111~113

[3]朱昌平、张晓花、朱陈松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的撰写实践》[J].河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3:82~85[3]朱昌平、张晓花、朱陈松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的撰写实践》[J].河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3:82~85

3.浅谈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的几个问题 篇三

关键词:科学管理;员工需求;公司治理

为了提高企业的效率,有效的利用企业的各项资源减少浪费,从而更好地实现公司的目标,在“经济人”的假设下,科学管理思想应运而生,直至如今,依然被许多企业广泛运用着。

科学管理思想以“泰罗式”的管理为代表,他通过对工人的每一个生产步骤都进行科学的研究,制定出科学的标准,并依照此标准对工人的每一个生产的动作和结果都进行严格的控制与要求,以此来提高工作效率。在泰罗式的管理下,激励在很大一部分上是通过有差异的计件工资来实现的。在这种多劳多得的体制下,工人为了追求更多的劳动报酬,就会自发地提高劳动质量与劳动效率,从而在相对固定的工作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合格产品。

许多制造业企业的管理都是基于这一思想之下的。通过流水线的生产形式和标准成本法的运用,企业对生产单位产品的材料的用量、工作的时间等方方面面都能做出详细的规定,从而极大的提高生产的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也就是说,这一管理模式更多的是通过控制手段使员工的行为与企业制定的标准和企业目标一致来实现的。通过计件工资和对不同熟练程度的工人实行有差异的基本工资,工人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向那些“第一流的工人”学习,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这又能进一步促使整个企业的效率的提高,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与组织目標的达成。

但是,近些年以来,这一管理模式的问题也渐渐地暴露出来。首先,在这种标准化管理之下,工人的工作十分紧凑,休息时间也十分的有限。这就使许多工人始终处于高强度作业的状况之中,这对员工的身心健康都产生了极大的损伤。近年来,企业员工因压力过大而罢工、猝死甚至轻生的消息时有耳闻。

其次,这种模式只关注了员工对获取劳动报酬的需要,而忽略了他们在其他方面的需求。根据马斯诺的需求五层次理论,当人们有了足够的生活资料以满足他们的生存需求时,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而在这种模式下,员工休息休闲以至于被人们认可的需求往往会被忽视。由于得不到认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会受到打击,这会使企业的效率和产品的质量反而有所下降,这与科学管理的初衷背道而驰。

最后,在实行此种管理的企业中,权利的集中程度往往也是比较高的。一般员工难以参与到企业战略目标甚至是自身所承担的生产计划,也就是说员工很难对自己所直接从事的工作提出自己的看法与意见,只能被动的接受上级的安排。在这样的状况下,员工往往缺乏成就感与参与感,工作的积极性会进一步受到打击。另外,由于企业上下信息交流的不通畅,不仅使员工难以反映自己的想法,公司上层的战略意图和许多决策安排也不能很好地被员工所知晓和理解,这就导致了员工对企业的目标与文化缺乏认同感,使员工不可能自觉地为实现企业目标去努力,从而阻碍了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同时,这样的企业也往往面临着更高的离职率,在留住员工上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4.浅谈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的几个问题 篇四

1)其实真的不用全部由教授签名,填写。教授最大的作用是在国外学校核实的时候有人SAY YES(各位不要骂我不尊重老师!)一般来说你准备3-4封信然后去找教授,和他说清楚,然后你回去,找同学帮你签好了,自己写也可以(就是累),而且不可能要几个教授的笔迹都一样吧?!?!?呵呵

2)在推荐人方面我的建议是找一个熟悉你人写其中一封,不一定要是很牛的人,甚至不是教授也可以,因为他们是最了解你的人,老外觉得可信。

然后找个最牛的人(可以不是你的老师)给你写一封。这里有一点要注意,就是为什么一个牛人会给你写推荐信呢?所以我们一定要写清楚你们是怎么认识的,他怎么了解,赏识你,愿意为你做推荐。这就是逻辑合理性。老外很看重!!

3)推荐信不嫌多的!

4)推荐信可以和申请表一起写。里面记得要在信封正面写上推荐人和对方学校的联系地址,切忌白皮信封。(白皮信封就是信封上什么都不写,就封了.起码要写上收见人“对方学校”,寄见人“推荐人”.还有各自地址)如果分开寄,就多花钱,而且容易丢失!

补充:

如果申请表格没有附带信封的话,你最好用印有推荐人单位(学校,公司)名称的信封。

5.浅谈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的几个问题 篇五

环境科学中的化学问题环境水质学中的几个化学前沿问题

摘要:本文讨论环境化学学科的范畴、组成及特色.介绍环境水质科学技术中与微界面水质过程有关的几个前沿热点,诸如水体颗粒物、有毒化学品、悬浮沉积物、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等的发展概况及核心内容.作 者:汤鸿霄 Tang Hongxiao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期 刊:化学进展 ISTICSCIPKU Journal:PROGRESS IN CHEMISTRY年,卷(期):2000,12(4)分类号:X13 X52关键词:环境化学 微界面 有毒化学品 沉积物 絮凝剂

6.浅谈如何科学报道食品安全问题 篇六

关键词:食品安全,科学报道,媒体

民以食为天, 安以食为先。越来越多有关食品安全的报道成了媒体新闻关注的焦点, 占据各种头版头条。由于食品类话题牵涉广泛性与普遍关注性, 媒体在做有关食品安全的报道时, 一定要严格把关, 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责, 从而维护大众利益和公共利益, 促进社会进步。在报道的时候应该正确认识问题, 不渲染、不误传、不夸大, 做好释疑解惑的工作。注重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大众传媒要明确自身的导向功能, 注重发布科学、客观的信息, 以满足大众对食品安全信息的正确认知。

如何做可信度高、有分量的食品安全报道, 从笔者的工作实践中, 以科学实践精神大胆求证, 以专家说法解读分析检测报告, 对食品安全事件持续性关注, 将问题事件从发生到发展到最终整改结果全面解析, 解除公众疑虑有助于正确引导舆论, 促进社会和谐。

一、伪食品安全报道引起恐慌

近年来, 从“纸馅包子”、“致癌香蕉”到“注水西瓜”, 一些记者为博取关注而炮制“食品安全事件”并不罕见。这说明了部分媒体人追求商业利益和经济利益, 对所调查的问题随意编造, 失实新闻不仅降低了媒体公信力, 还影响食品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市场声誉。

2007年3月, 一则《广州香蕉染“蕉癌”濒临灭绝》的报道宣称, 广州香蕉林大面积感染了号称“香蕉癌症”的“巴拿马病”。经过各种媒体转载与广泛传播, 引起消费者的恐慌。不少消费者误解为吃了香蕉易患癌症, 结果导致香蕉价格大幅下跌, 蕉农损失惨重。直到一个多月后, 农业部新闻办发布权威消息, 澄清香蕉生病根本不会挂果, 所以市场上能看到的香蕉都没有染病。吃香蕉有毒的错误说法才被消费者接受。

2012年, 传得沸沸扬扬的西瓜“膨大剂”, 起因是媒体放大食品安全中的问题。“膨大剂”名为氯吡脲, 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中的一种, 具有加速细胞分裂、分化, 提高坐果率和促进果实增大的作用。但来自中国农业科学研究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张朝贤辟谣, 目前还没有科学证明膨大剂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而且我国的膨大剂使用量都是严格控制的。此事被媒体诬陷放大后, 消费者谈“瓜”色变, 直接导致西瓜滞销, 价格大大下跌, 瓜农欲哭无泪。

二、专业报告通俗化有效解读检测信息

一方面现代食品工业技术具有专业性, 很多情况下媒体从业人员不具备这些专业知识;另一方面遇到有关食品安全报道时政府、专家大多处于失声状态, 由于害怕承担责任, 政府专家很少有愿意在风口浪尖谈问题, 这就造成了食品安全问题类报道信息不畅通。

笔者常年接触市场监管部门, 发现很多情况下, 作为政府主管部门, 对于食品监管问题做了很多工作, 但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舆论压力, 大多数选择不公布信息或有限的公布信息。

例如, 不久前, 有网友在论坛上发帖称, 宁波东钱湖麻糍特别软糯好吃是因为加了塑化剂的原因, 对于这一舆情市场监管部门反应很快, 立刻做了检测, 说抽检13家企业没发现塑化剂。

如此简单的回复对公众来说, 信息量并不完善, 也无法体现监管部门及时有效的管控。得知这一信息, 笔者与市场监管部门探讨决定邀请检测专家深入来解读检测报告, 有力破解谣言。报道请专家还原实验过程, 解释分析检测10多种塑化剂以及其他增白剂、糖精等添加剂的情况, 用实验数据有力回击谣言。

对于这类检测性报道, 如果只简单公布结果, 而不还原过程, 读者获得的信息有限。比如上例中, 就有网友仍然提问, 只是检测的13家没问题, 怎么保证全部麻糍没问题。而笔者通过还原现场执法所见的原料、还原商户制作过程、还原试验检测分析过程的“三还原”, 渐进式呈现了事物的本来面目, 有力击碎谣言。

三、疑惑话题不妨实验求证

除了运用专业的检测手段检测商品, 邀请专业检测机构设计一些通俗易懂的小实验, 把实验过程有效进行展现, 也能达到消除疑虑, 以正视听的目的。

通过本报曾联合宁波市第二医院微生物实验室, 模拟现实中隔夜西瓜、隔夜菜惯用的冷藏方法, 对于覆盖保鲜膜能否减少细菌的情况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 覆保鲜膜的西瓜, 细菌几乎没有, 未覆保鲜膜, 细菌数量每升40万个, 简单通俗的实验有力地证明了网络中“覆盖保鲜膜西瓜细菌猛增”一说属谣言。

如今, 一句官方或专家的简单答复, 已经很难让受众信服。公众知情权意识的增强、专家公信力的下降, 都要求“求证新闻”必须更加具体化和细节化, 含糊、大而化之的表述只能让人们产生更多疑问。

四、问题食品报道展现动态全过程

对于问题食品的报道, 部分媒体人追求商业利益和自身的经济利益, 往往只愿意抓住一点吸引眼球的问题放大做文章, 从媒体的天然属性来讲, 抓住吸引眼球的问题部分固然重要, 但对于食品安全这种牵涉面广, 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的话题笔者认为动态展现事物的全貌, 跟进发展变化的过程, 及时传递出最新的向好消息, 满足公众对信息的传播需求。

以2015年, 宁波市场监管局查处问题油赞子为例。油赞子是宁波传统食品, 在本地拥有相当市场。2015年2月, 宁波市场监管局抽检了本地4家商户的28批次油赞子, 结果显示有10批次存在铝超标。

这一消息当时本地媒体都做了报道, 市场监管部门出于种种考量, 第一时间并未公布商户名称。随着事件关注度的提升与发酵, 网络上出现了各种声音, 综合起来的重点就是要了解商户的名称信息。

由于事件关注度很高, 两天后市场监管部门再次抽检, 这次媒体对现场抽检情况进行了报道, 并点名了三家再次抽检的商户。一个月后, 再检结果公布, 媒体对合格商户进行了公布, 再检未通过的企业也进行了整改的情况介绍。

7.浅谈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的几个问题 篇七

【关键词】学习 模式 科学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059-02

在目前新形势下,国内外的教育改革都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对我国而言,素质教育的最重要的理论支柱就是教育的主体性,即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而“问题学习”利于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主体精神,是尊重学生主体人格的表现,符合新课标“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要求。“问题学习”符合心理学、教育学的要求,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成为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笔者在日常初中科学教学中,对问题式学习模式做了一些尝试,即:

启发激疑——探究释疑——激励评价

一、启发激疑

1、 以饱满的情绪、真挚的师爱等教师人格魄力感染、激励学生提问。

课堂上,教师的举手投足,一举一动均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久之,使他们对师长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深厚的归属感,并迁移为热爱学习,探求真理的优美情愫。试想,如果教师板着面孔走进教室,学生望而生畏直至产生怕挨批评的消极心理;如果教师心不在焉地站在讲台前,学生也想着刚才课下还没结束的游戏,作为主人翁的学生又怎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更何谈提出问题?所以我努力作到:不管课前有怎样的个人情绪,只要踏进教室的一刻起,我便以真诚的笑容,亲切的教态感染学生,激起学生强烈的探求欲望,敢于向教师,同伴发问,体尝提问的喜悦。

2、 创设和谐愉悦的问题情境,激励学生提问。

在自然科学中《生物与非生物》一节内容学习前,我在宣布课堂在校园里面的小树林里进行,布置了观察任务,“请大家去小树林里面寻找什么是生物?”以获得感性认识,在课堂上再使感性材料系统化,这是比较具创新意义的教学方式。当时大多数学生都不约而同地到植物园里观察植物,纷纷提出了很多问题。“老师,树叶和树皮是生物吗?”“蜗牛是生物吗?”等。我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可供观察的动物和植物,观察要从身边的环境开始,其出发点无疑是想让学生获得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方法,即创造性地开展学习。创设问题情境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提出问题。

3、 回顾联想,通过比较提出问题。

有些知识逻辑性强,这时就可通过回顾旧知识,引起联想提出问题,我在教学《电与磁间的关系》时,在引入新课时设计了如下环节:1、电和磁有什么联系?试加以说明。2、理性思维、因果推理:放在通电导线附近的指南针为什么会改变方向?切断电路,指南针会发生什么变化?3、课题、检查进度:用一根有绝缘层的导线绕在一枚或多枚铁钉上制成一个电磁铁。把导线的两端接到一个装有开关的电路中,把电磁铁放进一堆回形针中,看一看一次能吸起多少枚回形针,你就可以检验你做的电磁铁的磁性强度了。每一次改变一个变量,试试电磁铁的磁性怎样改变。应用时应该注意什么?可见,重视铺垫,回顾旧知,对学生的“提问”是很关键的。

4、 大胆猜想,勇于提出问题

新课标关于科学思考有这样的要求:“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科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示推理能力,能有条理性、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5、 联系实际,结合生活提出问题

新课标关于情感与态度有这样的目标:“初步认识科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实际上许多问题跟学生生活有联系,所以教师可通过联系学生生活的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在上《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时候,以“过生日”这个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视频引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课堂上精彩纷呈。

二、探究新疑

1、 小组讨论,合作释疑

古语云,独学而无友,孤陋寡闻。新课程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营造出一个合作讨论、探究学习的氛围,孩子们便会集思广义,扩大眼界,来分析、解决问题,在讨论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纠正,互相交流最终形成各自的见解。这样的活动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检验和促进孩子们的数学学习能力。此环节为进一步探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查阅资料,揭开谜团

所以在初中阶段学生应“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告知答案,而应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又据报载,英国教低年级学生的练习是一个发深的热学课题,而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上网访问,参看回书,经过一系列的努力竟然很好地完成了。可见,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做到“学会学习”,完全可以让学生试着走向实验室,走向图书馆,走向学生群体,走向大自然。这样不仅能解决课内发现的问题,而且更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增强它们的参与意识。

3、 动手实践,解释疑问

初中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且性格活泼好动,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进行直观教学,使每个学生在探知过程都能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不仅可以满足初中生动脑、动手的需要,而且可以为科学概念的建立打下形象、生动与表象基础,这样就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解释疑问。实践证明:利用直观教学,多让学生动手实践,教师适时适当引导、激励学生,是培养学生“解疑”的良好途径!

三激励评价

本阶段主要是通过鼓励为主的民主评价,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收获,主动参与探究的精神给予充分肯定,并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指明方向,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自信心,使学生逐渐把探究学习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中的第一乐趣。

1、 教师评学生

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师了解得最为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也无疑是最有发言权的。我在教学《杠杆的科学》一课时,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杠杆现象,给予了真诚的评价:“你说得真棒,老师比不上你!”从学生那难以掩饰的喜悦之情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正在甚至一生都体验着那一刻的成功。

2、 同学互评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对于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情感体验,如是否喜欢数学、学习数学是否有信心等,学生也有自己的体会。因此,学生互评也不可忽视。如我在教学《能量和太阳》时,学生提出了“煤、石油、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是哪里来的?”“我们使用的能量与太阳能有联系吗?”等问题,我组织学生互相评价谁提出问题好,学生对““我们使用的能量与太阳能有联系吗?””的提出人给予了这样的评价:“我们使用的能量与太阳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3、 自评

我经常在课上问学生:“你上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在原有基础上取得了哪些进步?”学生不仅能从知识和技能上评价自己的进步,而且他们经常叙述出情感上的收获:“我今天提出了两个问题,表现很棒。”“今天我的声音超过了我的同桌”。能对自己给予正确评价的人又怎能不易取得成功?

“问题是科学的钥匙”,好的问题能给学生的思维以方向和动力。我通过“问题式学习模式”的探索实践,引导学生不断发现、提出、解决问题,使学生活得自信,活得真诚,逐渐学会创新、懂得实践,成为一个具有丰富情感和人格魅力的人,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徐方瞿. 《创新与创造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上一篇:荧光爱自然下一篇:缺陷的哲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