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思维导图(精选13篇)
1.小学课堂思维导图 篇一
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在传统的教学中,主要是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过于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得学生对学习缺乏积极性。利用思维导图,既能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建构主义的思想在整个教学中能够充分体现出来。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成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帮助者、管理者。同样,小学英语也是进行传统的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怎么能使他们对英语感兴趣呢?如何将学生的英语水平提上去呢?对于英语这门课来说,学习英语就是为了与人交流。难道英语教师依然按照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给学生讲课,能使学生对英语感兴趣吗?能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吗?这些都是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所以,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转变教学方式,采用图文并茂的软件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1.教师教学设计的工具
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设计自己的教学,这样既能够抓住重点,又能够梳理教学的思路,还能节省备课的时间。教师的这种教学设计不仅不会随着年岁增加而变得相对僵硬,反而会更有弹性,更容易更改。因为思维导图用作了讲课的框架,它就使教师一方面能够在一个即兴讲演与自由谈话之间保持相对的平衡,另一方面又可以进行结构相当严谨的讲话。比如,以牛津版小学六年级英语上册Unit8 Visiting museums为例,以往教师备课,就是按照课本中内容的先后顺序将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写到教案本上,讲课的时候就按照教案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这样的讲课方式不能说不好,但是这种方式的确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认为,这种备课的方式相对来说,是比较陈旧的。当今社会是不断创新、发展的社会,急需具有创新性的人才,教育要负责培养具有创新性的人,就需要改革教师的备课方式、教学方式。我针对以上现象,用思维导图设计了Visiting museums这一单元。我围绕Visiting museums这个核心,重点单词就是几个museums和几个小动物bees, ants, butterflies。重要句子就是What did you see at the museum?;另外我还在设计中还增加了一些对话、小组调查和参观等环节,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思维导图将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清晰地表现出来,能让大家一目了然地看出对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
2.利用思维导图导入英语课文中的不同主题
导入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或某个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每个英语教师都希望从一开始进行课堂教学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在很多情况下都事与愿违。导入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需要一定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如,在英语课上讲关于日常生活话题的时候,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将学生的回答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线条表现出来,最后就形成了一个大家共同协作制作出来的产品。教师通过思维导图导入教学,轻松而自然,学生们既易理解又易接受,同时也发展了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3.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交流的工具
思维导图之所以在教学中能够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师生互动、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因为思维导图在教学应用中是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在认知理论方面,如结构性知识是知道“是什么”,但是在学习中还要知道“为什么”。结构性知识为知道“为什么”提供了概念基础,就知识的表现而言,思维导图非常直观形象地表现了由事实、概念、命题以及原理构成的知识。
思维导图可以把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易于学生记忆的并且有高度组织性的图,而且还能够将信息可视化。把思维导图应用到小学英语的教学中,无论是在教学的效率,还是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上,或者是增强师生交流方面都得到了显著地改善。其实,把思维导图应用到小学英语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不过,利用思维导图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完善,还需不断地修改完善。
2.小学课堂思维导图 篇二
关键词:小学科学,思维导图,高效课堂
小学科学以科学探究为中心。但笔者在科学探究教学中发现“活动有余, 思维不足”, 科学探究缺乏深度, 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也沦为空谈。笔者现将收获进行整理, 与大家分享。
一、思维导图用于头脑风暴, 促进学生发散思维
在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 容易激发学生的灵感, 迸发出更多信息, 并在信息间建立联系, 有效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二、思维导图用于板书设计, 形成知识全景图
板书是对一节课教学内容简明扼要的提炼与浓缩, 意义在于启迪学生思维, 便于学生掌握要领, 并且培养其分析概括的能力。但是,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的板书往往以文字为主, 即使经过精心设计, 也往往缺乏一定的逻辑性。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板书, 不仅能够使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掌握思维导图, 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学习重点的把握。
三、小组共同协作, 运用思维导图制订观察计划
在科学教学中, 小组协作制订实验计划, 是进行科学探究时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 学生之间口头上的交流往往存在片面、浅显以及参与率低的问题。思维导图作为思维工具支持小组合作交流, 不仅能够记录小组交流成果, 而且能够引导小组进行深入有效的思考, 从而制订严密而周全的实验计划, 是小组高效完成实验的基本保证。
四、运用思维导图, 记录学生实验结果的生成过程
实验记录是科学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科学教学中, 我们往往以表格的形式,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数据的记录。表格记录的确简洁明了, 但是学生往往不能理解表格设计的意图, 机械地进行数据收集与填写, 直接影响他们对数据的分析与讨论。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生成性的思维工具, 能够有效将学生的思考过程记录下来, 促进他们对实验的理解与掌握。
五、思维导图应用于单元复习课, 促进学生知识的系统化与结构化
单元小结是进行知识巩固与内化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单元复习时, 经常存在知识点零散、碎片化的特点, 使单元复习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于是, 笔者尝试将思维导图引入单元复习课教学, 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 运用思维导图回顾、整理所学知识, 在边回忆边思考的过程中, 建立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网络图。思维导图的应用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 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六、思维导图作为教学反思的依据来源, 优化教师自身教学
3.小学课堂思维导图 篇三
一、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应用
英语单词学习是英语课程的重要部分,只有拥有一定单词基础才能学好英语。虽然小学生学习英语词汇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接触英语时间短,所以学习英语单词难度比较高。思维导图模式能通过发散性思维,帮助学生以联想式学习单词。老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模式,将英语单词与相关主题词汇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例如,学习rain(下雨)单词时,老师可以使用教学软件播放下雨时的情景。人类记忆图片的能力比记忆词汇的能力高得多,通过图片和单词形式减少中文“下雨”对小学生的阻挠。学生日常看到下雨时的天气,也会不自觉地想起rain这个单词,对学生学习具有很大帮助。思维导图除了单词和图形之间的联系之外,还注重词汇和词汇之间的归纳总结,可以将sun(太阳)、weather(天气)等归纳在一起,把学习过程中与主题相关的词汇联合在一起,将学生头脑中每一个场景图片进行英文“标注”,提高学生的英语接受能力。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语句学习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教育模式是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围绕教师教学的中心主体展开教育内容,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有趣的语言交流环境,并帮助学生扩展联想思维能力。英语学习是一个需要不断强化记忆的过程,但是小学生对强化性学习接受能力比较差,小学生表现的贪玩、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老师运用思维导图方式,将复杂的学习内容简单化,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设定一个特定的环境,帮助学生更容易学习词句知识,在学习英语阅读的词句知识,组织学生一起参与到知识的绘制过程中,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学习travel 有关词句知识时,老师可以通过和学生共同探讨自己想要的地方来重复、回忆单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自动的开动脑筋回忆到如the zoo(动物园)的内容,学生表达想要看animal(动物),老师询问学生喜欢什么动物,学生回忆自己脑海中图片,并将图片与英文单词对号入座,学生告诉老师因为喜欢the panda(大熊猫)、the monkey(猴子),老师组织学生扮演自己喜欢的动物角色,发挥想象将童话故事中的对话运用到英语学习中。
三、思维导图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英文学习不仅是单词、语句的学习,还包括了写作的学习,需要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学会运用英文,这是难度最大的一部分,学生需要有自己的思路将英文单词组织成句子,用句子表达某种思想,需要组织写作思路,再组织词句和回忆词汇。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灵活运用思维导图模式,引导学生构思英文文章,提高学生话题“宽度”。例如,描写“my best friends”时,老师要让学生意识到他掌握的英文知识里面,有很多知识可以描写my best friends,比如认识朋友的时间,朋友喜欢的动物,朋友喜欢的颜色等等内容,将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归纳总结,拓宽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将眼前的问题与以往的知识进行一种思维上的贯通,长此以往对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有很大帮助。
四、思维导图对学生梳理知识的帮助
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思维导图模式将各种不同的话题进行有序的梳理,用图形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大脑进行组块记忆。这种方式,不仅能很好地梳理各个话题之间的相互层次关系,还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学习热情。思维导图能调动学生学习能动性,在学生知识积累上对学生的知识进行进一步梳理、总结和归纳,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进行提高,可以显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老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根据自己习惯将积累知识进行分类总结,以思维导图模式进行分类,然后学生小组方式评选最优秀的分类方式。在这个分类总结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自己的薄弱点,然后和同学一起学习补充遗漏的知识信息,对学生的能力提高具有很好的帮助。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也发生改变。由于小学生尚处于基础学习阶段,自我学习意识较为薄弱,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在了解学生特点和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利用思维导图模式的优势,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好的学习平台,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予以完善,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自主创造性。
4.让思维导图使语文课堂更高效 篇四
丰润区东实验小学
李颖
当校长在全体教师会上为我们介绍思维导图时,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感到非常陌生,但听着听着,我渐渐领悟到,运用思维导图这种方法,一定会提高工作的效率。
接着,学校开展了研讨示范活动,几位不同学科的老师把自己做的思维导图一一展示给大家,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备课方式的清晰高效,并弄清楚了应该怎样操作。
我们四年级组老师在教研活动时,开始运用思维导图集体备课,当我们把教材理解、教学目标、预习、教学流程一项项整理好时,一课书的备课都呈现在一张A4纸上,我们又为它配上了不同的色彩,这样,更加清晰明了,我们都觉得,比以前的备课方式更加省时高效。
在教师备课的基础上,白校长为我们介绍了怎样教学生做思维导图,让学生做?我们又感到了压力,因为学生年纪小,领悟能力也相对较弱,能做吗?按照校长的方法,我在讲《秦兵马俑》一课时,带领学生试着做了一次,孩子们的作品交上来后,我觉得完全超乎了我事先的想象!孩子们领悟能力很强,有的孩子做的都可以和老师的相媲美了。
赵主任又为我们作了中年级语文的具体要求,分成作者简介、好词好句、主要内容、表达特色几个方面,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当明确要求后,孩子们做得更加得心应手了,一天的时间,一张张各具特色的作品呈现在我面前,我惊讶于四年级孩子的领悟能力和审美能力,他们不仅从内容上设计全面,还根据自己的内容绘制了不同的图案,在绘制过程中,他们学到了不少知识,认识到了思维导图的好处,还得到了家长们的好评。杨奥琪妈妈说:“孩子们画得真是各种各样,都很漂亮,分类都很清楚,这样做起来能够使课文更形象,更有条理性,能孩子记忆深刻。”王一涵妈妈说:“每个学生的思维导图都很有创意,分类清楚,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都得到了锻炼。”陆禹璇妈妈说:“孩子们做得太棒了,都很有想法,把课文内容分析得很到位,让人一看就明白,思维导图对孩子们的帮助太大了!”张梦涵妈妈说:“孩子们都棒棒哒,内容主次分明,颜色搭配很好,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思维导图这个方法真不错!”
5.用思维导图做课堂笔记有什么好处 篇五
用思维导图做课堂(也包括会议、讲座等)笔记的好处:
a.思维导图只记关键词或图片,方便快捷,可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听和理解上; b.思维导图笔记将所有的信息,以关键词和图片的形式记录在一张纸上,可以让我们更轻松地看到不同信息间的联系,不仅给我们一个宏观视野,也带给我们一个微观视野; c.思维导图可以很好的捕捉和管理讲话者的信息。 很多时候,老师(讲话者)会被自己的联想思维带偏,那么我们在记笔记的时候就会面临着几个问题:我应该记什么?我应该把那条信息放在哪里等一些情况。如果用思维导图,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如果讲话者从一个主题跳到另一个主题,我们也可以跟随讲话的人从一个分支自由地跳到另一个分支。 用思维导图做课堂笔记的一些方法技巧。 准备工作: 手绘的话,要准备好:笔记本(或纸张)、各色笔(新手建议用铅笔,方便修改)。 电脑绘制的话,熟悉各种模板和按钮,方便快速调取。 方法技巧: 1、对于思维导图新手,刚开始记课堂笔记,经常会出现:不能快速的选取或整理出关键词,而记下太多短语和句子的情况。这个很正常,不用担心,多记几次熟练之后你就会越记越少,你会发现只用几个关键词,就可以代替一大串文字,而且你的大脑可以根据这几个关键词搜索、联想到所有的信息。 2、当你在听的时候,如果大脑忽然冒出一个观点或想法(不是老师讲的),那你就把它当作次级观点放到引发你联想的分支上。很多联想、灵感,往往就是一瞬间,如果你错过了,以后就不一定能够被再次发现。 3、如果你在听的时候,出现了没听懂的内容,不要过分的陷入思考,在思维导图笔记对应的地方留下记号,然后继续听课,课后再去请教、思考、探讨,弄懂他们。如果你一旦绞尽脑汁的思考,你就会忽略更多的老师所讲的内容,得不偿失。 4、如果你发现漏掉了一些东西,听课的时候因为一些原因,偶尔会发现不知道刚才讲了什么的情况,在你认为“漏”的地方画上一个空白主干或者次级枝干。课程结束后,这些空白分支会提醒你,让你去补全分支。 5、虽然我们知道添加一些颜色和图画会对大脑有显著的帮助(方便快速识别和记忆)。但是,当老师讲的太快或者讲的内容太多,来不及换不同颜色的笔也没关系,你可以在课程结束后抽空去完善它,给思维导图添加上令你难忘的元素。 6、对于一些特定的课程内容,我们可以使用模版记笔记。把模板中的关键词添加到思维导图主枝干中,比如: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结果);SWOT分析(优点、缺点、机会、挑战)等等,然后把具体信息放入具体的位置即可。 7、如果课上没有足够的时间让你把思维导图做到清晰、美观、一目了然,你可以课后花点时间编辑完善你的思维导图。而且这个过程会加强你对课上所讲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应用领域 思维导图是有效的思维模式,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有利于人脑的扩散思维的展开。思维导图已经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应用,新加坡教育部将思维导图列为小学必修科目,大量的500强企业也在学习思维导图,中国应用思维导图也有20多年时间了。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思维导图传入中国内地。最初是用来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克服学习障碍的,但后来主要被工商界(特别是企业培训领域)用来提升个人及组织的学习效能及创新思维能力,在学科教学方面,历经52年的发展,也没在学校广泛应用,后经华东师大刘濯源带领的思维可视化研究团队十五年的研究及实践,得出的结论是“思维导图”并不适合直接应用于学科教学,因为“思维导图”过于强调“图像记忆”和“自由发散联想”而非“理解性记忆”和“结构化思考”。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图像记忆”的确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把知识记住”的效率,但却无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属于一种浅层的学习;另外“自由发散联想”具有天马行空,对思维不加控制的特点,更适合用于“头脑 风暴”式的创意活动,而不适合用于学科知识教学,因为任何学科知识都是有其内在逻辑及固定结构的,由不得胡思乱想。基于学科知识的特性,学科教学必须强调“理解性记忆”和“结构化思考”,随着学段的升高,知识越来越抽象和复杂,就更加要强调“理解的深度”而非“记住的速度”。也正是基于这些原因,思维可视化研究团队把概念图(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诺瓦克博士提出)、知识树、问题树等图示方法的优势特性嫁接过来,同时将结构化思考、逻辑思考、辩证思考、追问意识等思维方式融合进来,把“思维导图”转化为“学科思维导图” 。“学科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基于系统思考的知识建构策略”已被全国五百多所课题实验学校引入应用。
6.小学课堂思维导图 篇六
【摘 要】思维导图是利用图片直观形象地展示知识,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从思维导图的基本概述出发,展现了思维导图的基本作用以及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高中历史
思维导图
应用
一、思维导图的基本原理
思维导图是20世纪60年代末托尼?布赞基于人体脑神经的记忆特点以及人脑的记忆习惯而造出的一种较为简单的记忆方式。思维导图能够将繁复的知识通过图像的形式直观地表现出来,从而提高对知识的记忆效果,并且能够激发人的创造性发散思维能力。思维导图克服了传统逻辑框架结构重点不突出、不易记忆、增加学生听课负担、降低学生兴趣等缺点。同时,多样化的色彩语言可以使学生发现知识结构中的内在联系,而且多样化的图片、线条、符号等元素具有更加容易被大脑接受的记忆规则,可以提高记忆的有效性。
思维导图不仅仅是图,更是一种记忆工具。高中的历史涵盖了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的基本内容,既包括中国历史也包括世界历史,知识结构复杂、知识点繁多。思维导图的运用,可以将这些错综复杂的知识点直观、高效地表现出来,确保历史教学的高效性。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思维导图,将关键知识点的关键词、图片、线条、颜色等元素结合起来,配合教学的内容,更深层次地展现历史知识。同时,丰富的图片和色彩的运用还能够进一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关键的知识点上,由点及线,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的线性发展特点,同时在关键的时间节点系统地学习中外历史的发展特点,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观。
二、思维导图在教师教学中的运用
思维导图的基础是放射性的思考模式,以放射性结构为核心,不断向四周发散。思维导图通过图片与文字结合的形式生动地反映地理知识内容,促进学习者大脑进行放射性地思维思考,将图像、想象与逻辑、语言等联系起来,从而在思维中出现主干突出、支系清晰、内容相互联系的思维导图。
首先,思维导图改变了传统教学设计平铺直叙的文字教案形式,从而清晰地反映出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进程。以《汉匈关系》为例,思维导图图文并茂、直观简洁,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能够清晰地了解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同时清晰地了解教师的教学过程,从而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系统、科学、高效。
其次,教师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通过思维导图的不断展开和完善的步骤,在学生面前将知识结构逐步展开,从而直观地展现各个知识点的内容和内在联系,能够提高学生的关注度,提高学生对整个课程结构的把握度,使学生清晰地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用历史的学科思想理清历史事件之间的发展脉络和关系。
第三,思维导图可以促进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收集和教学内容的开展。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收集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教学资源;同时能够让教学更加具有直观性和系统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思维导图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1.思维导图在学生信息整合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以课题为核心结构,因此学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对历史事件进行整合。根据导图之间的联系来发现和记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以《鸦片战争》为例,可以将鸦片战争的导火线、经过、结果、影响直观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综合记忆,从而加深对鸦片战争所有知识点的理解记忆。
2.思维导图在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上的用途
思维导图较之传统的笔记,具有丰富、容易记忆等特点,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对学习内容进行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自己绘制思维导图将零散的历史知识点整合起来,从而有效地掌握整个历史知识结构。在上述的《鸦片战争》实例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绘制将知识点整合起来,并且不断完善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3.思维导图在学生复习中的运用
思维导图将历史中零碎的知识点结合起来,并形成各类思维模块。利用思维导图,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理解课程教学的目的。学生能够通过关键词对知识内容进行记忆和理解,形成完整的思路。学生根据思维导图中的核心关键词,将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4.思维导图的运用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导图不仅是教师的教学工具,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学生在进行知识点学习时,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联系各个知识点的共通性,从而培养各方面的思维能力,例如空间思维能力、发现思维能力、反射性思维能力等。学生对思维导图的利用和绘制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发展各方面的思维能力。
四、结束语
思维导图是指利用关键词作为中心主题,进行各类知识点的发散,同时利用支系进行延伸,从而发散出更加深层次的知识点。教师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程标准的变革、设计更加完善的教学内容,同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则通过思维导图来提高学习、复习和记忆的效率,培养出较为完善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7.小学课堂思维导图 篇七
1.思维导图基本结构
英国学者托尼·巴赞提出一种利于发散性思考并能增强思维的层次性与联想能力的可视化的学习工具, 即思维导图。思维导图以核心概念为中心向四周发散出的若干结构, 使用文字、线条、图形图表等将零散、细小的知识信息高度系统化整合, 转变成容易记忆的“图”。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2.思维导图有效的学习选择途径
思维导图由于符合了人类的思维模式, 能够让使用者有效储存信息或快速从“知识地图”中提取信息应用, 引入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超文本阅读能力和知识网络持久而稳定的快速构建, 提高学生的信息编码和信息提取能力, 在学习等智力活动中稳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随着思维导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 导图在各领域逐渐被推广运用, 尤其受到教育专家学者的关注, 新加坡等国把思维导图列入学生的必修课程。它用“画”的方式来记录思考和创作的过程, 有提升注意力、启发联想力与创造力等优点。
二、思维导图契合生物教学要求
1.生物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 》提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以灵活的学科思维发展为主线进行有效学习, 培育学科素养。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人类的记忆结构是网络式的, 这样就要求所学知识素材的呈现和表达应该是非线性的。
2.学科教师教学的选择性倾向
笔者对学生访谈中了解到学生对高中生物学习的普遍认知是知识零散, 细节繁多, 遗忘率高。课堂教学调研中发现, 教师课堂教学中普遍重视教材细节分析和挖掘, 知识“点”讲解全面深入, 但缺乏及时引导学生“面 (知识框架) ”的联系构建和重塑生成。从学习的长时效应来看, 最终学生掌握知识效果常令学科教师失望。
3.学生能力提升的迫切要求
生物学核心概念 (如细胞有丝分裂、基因工程、基因表达、DNA复制等) 的学习是基于形象思维和空间思维基础上的综合、抽象、分析和概括。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对该核心概念的理解, 并具有展现思维过程的能力。
针对上述学习能力要求, 目前学生较明显的学习困境主要有面对新情境、新问题时不能在头脑中及时调用与此有关的核心概念作为支点来分析、判断、解决问题;学生学习过程中忽视知识的整体建构造成割裂或孤立地进行知识记忆, 缺乏知识间的联系。这样就容易在分析问题时无法形成严密的逻辑推理, 导致学生不能把核心概念与信息资源有效匹配组合。
三、课堂教学利用思维导图的有效方法、途径
1.导图式教学板书, 搭建层次化知识架构
传统教学板书通常以线性化方式呈现各知识细节, 视觉上易造成知识间孤立、缺乏紧密联系, 学生也易把知识分散成“点”去理解和储存。课堂教学中教师展示出教学引导和思维连续性, 学生并不能深刻体会, 造成把握困难, 最终在获取知识的思维上缺乏整体性, 学习达不到预期效果。
课堂教学利用导图式板书可长时间全景式展示教学内容、顺序和知识的层次, 学生更易从整体性上掌握和加深理解, 教学的针对性强, 有丰富的立体感。教师教学设计的逻辑结构清晰明了, 为学生听课降低了理解难度, 知识间能够横向对比有效整合, 同时易于学生归类整合, 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教学中利用导图式板书布局灵活, 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依据学生自主生成的实际课堂情况增加或减少分支主题, 避免教学中把知识强抛给学生, 有效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同时不同班级教学板书具有班级鲜明个性, 因有学生思维活动加入板书体现师生共同的智慧生成, 在良好课堂氛围中建构起学科知识体系, 积极调动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与专注度。
课堂总结阶段导图式板书整体全面呈现出课堂教学的核心枝干, 有利于教师对重难点进行重复提醒, 方便疏理知识间的从属、并列等关系, 使之一目了然, 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巩固和有效突破。
2.新授课预设辅助, 导图索引展现可视化思维
高中学习科目多, 分配给生物学科的时间有限, 学生课前预习时间少, 效果参差不齐。在课前让学生按照教师罗列的本章节的词语进行预习 (如图2) , 能避免学生预习中的盲目性, 提高预习针对性, 基本能够达到教师预设的目标。教学进程中因学生总体已有层次上的认知, 会使教学流程变得畅通, 环节更加紧凑。
教师利用思维导图的教学过程可以结合多种教学策略, 如问题驱动、分组合作等多样化教学策略。学生问题探究的知识习得过程既体现自主, 又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发挥群体智能, 从而优化个体知识系统。课上教师提供信息 (含有知识的背景资料) 引导学生进行处理和加工, 信息加工的深度、有效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运用导图按知识层次设置一定梯度的探究性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 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严密的逻辑承接关系, 提高综合探究能力, 形成知识应用思维, 而且借助图示能更为明确地构建合理化的知识框架。
教学实践中运用思维导图设置问题探究, 在“问题”导图 (如图3) 转化成“知识”导图 (如图4) 过程中, 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能够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 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 专注课堂。师生互动的课堂能出现多处“精彩”。教师能把以“能力渗透, 自主生成”的课堂教学发挥得淋漓尽致, 使学生清晰地把握知识脉络, 构建过程中保持思维的专注和连续性。
3.复习课回顾重组, 升华知识内涵与外延体验
思维导图能够在解题分析中有效地推动学生全面思考、巩固知识、训练推理能力, 让学生对形成的知识系统有确切的认知体验。教学复习课尤其高三复习阶段,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章节内容复习时引入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内化知识, 将知识系统归纳、编组成网, 为熟练运用知识作好储备, 如图5所示。
试题讲评课中首先要求学生明确试题的“核心词”, 捕捉试题的有效信息, 排除题目的无关干扰因素, 再由核心词联系或定位该题考查的核心知识, 通过发散性思考对与之有关联的方面作出判断, 达到解题的目的。这样的训练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图 5 “基因工程操作步骤”思维导图回忆, 提高思维灵敏性, 生成解题思维技能。教师在变式训练题中可以有目的地设置相近概念的核心词进行替换, 在扩展学生思维面的同时有效整合多个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对比理解。
其次, 从学生快速由核心词勾画思维导图的过程中, 教师能够看出学生思维连贯、知识清晰与否等情况, 判断薄弱点, 明确讲解方向, 学生听课收获更大。此外把做题的方法策略通过导图形式加以具体化呈示, 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回顾知识, 弥补知识漏洞, 完善知识结构, 把枯燥的解题过程变得灵活, 不仅能体验知识增长带来的满足感, 而且能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增强学习的信心。
摘要:通过课堂调研、学生访谈提出思维导图作为学习记忆的工具, 运用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课堂教学知识脉络, 节时而高效;同时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改善学习,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8.小学课堂思维导图 篇八
【关键词】小学英语 思维导图 教学工具
前言
新时期的小学英语教学,要求教师合理利用科学教学工具,调整教学方式。新时期的教学模式可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等辅助教学工具进行合理的调节。将信息科技与小学英语进行有效结合,是现代英语教育事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思维导图是新时期教育发展下的辅助工具。思维导图将教学资料进行合理的整合与重点标记,提高了小学英语的教学质量。本文分别进行了对小学英语教育工具中的思维导图进行全面的分析。
一、思维导图概念
思维导图于20实际70年代由一位英国心理学家提出,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是将放射性思考进行具体化的策略。思维导图将传统的记录方式进行创新,利用图形与文字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知识的记录。避免了传统教学的刻板性,完成了教学知识转化、细分与整合的过程。小学英语教学面临着学生适应外来语种的难题,导致适用于小学英语教学措施的匮乏,而思维导图的出现及时缓解了小学英语教学的窘境。为小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信息分析及总结的帮助。
二、思维导图作为教育工具的意义
1.重点定向提升教学效率。思维导图的特点是对教学知识进行科学分析,总结学习重点。思维导图使老师在进行教程整理的过程中减少时间,同时科学的整理也为教师提供了有利依据,防止造成信息点遗漏的问题出现。思维导图将学习资料进行整理,将信息点详细划分,帮助学习者快速寻找需求信息位置,同时思维导图将教学信息形成组织概念框架,极大的提高了学习者的记忆效率。通过思维导图的科学梳理,可有效的节约小学英语教学所使用的时间。
2.改善学生思维模式。学生在形成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通过对思维导图的节点添加与结构调整,逐渐形成了自主学习的个性化。思维导图通过图形的形式直观的对英语教学内容进行定向与疏导,从而使学习者更有效的从旧内容的联系中找到新内容的记忆点,使新旧知识做有机结合,实现新内容的快速自学。同时也加深了已学教学知识的印象。思维导图的理念意在引导学习者的思维方式,这极大的符合了现代小学英语教学的需求。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课堂的应用
1.单词学习方式整理。进行英语教学时单词是教育重点,单词的数量极大,使用传统的死记硬背方式难以实现,而思维导图的有效利用恰如其分的解决了这一难题。思维导图的使用帮助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时使用发散思维,例如将同类型词语进行对比学习,找到同类型词组的区分点,从而加深单词记忆力。另外在进行单词记忆的过程中,可将某个单词定为中心词,同时学习此单词的反义词、同义词等组建发散型记忆结构。
2.话题写作演讲练习。话题写作演讲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相对复杂的部分,写作演讲需要大量的词汇累计,且需要掌握英语逻辑能力,涉及到英语的综合能力。使用思维导图学习模式可使学生的总结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思维导图进行写作演讲练习教学时是将写作主题定位中心,列举出与之相关的词汇或者短句,通过图形的方式将思维导图搭建完成,并通过对图形的观察进行词语间的关联总结,完成写作过程。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搭建提升了发散思维能力,与总结能力。
例如笔者在新授完译林小学英语四下《My day》后,想让孩子根据这个单元所学的相关内容写一篇小作文,上台演讲。于是要求孩子回家后做一张“自己的一天”的思维导图,帮助完成作文演讲,这是笔者给出的思维导图例子。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们不再害怕写作文并且上演讲了,因为他们利用思维导图有话可说,正因此也会对自己多说英语更加的有自信。
3.课堂知识复习。在完成英语教学课程后,教师需要对整节课程的总结,方便学生的记忆。此时教师可带领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建立,将所学内容进行回顾与总结,一方面通过图形的转化形式提升学生的记忆兴趣,另一方面是提升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梳理能力。同时思维导图中可详细的进行整个课程的列举,对学生后期复习提供了辅助材料。
复习期间学生可依据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回忆,依据绘制思维导图时使用的颜色、位置、重点标记等将快速的记忆起旧知识。
结论:小学英语教学经过不断的调整,与提升实现了快步发展的节奏,伴随新课改的重要指标,教学创新理念将在未来教学中得到有利实施。小学英语教学改变相对单一的教学方式,使用科学教学工具思维导图进行全新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参与教学,绘制具有独立特色的思维导图,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开发了学生的学习思维,这为小学教育提供了及其重要的教学依据。
参考文献:
[1]欧阳苹果,陈清.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03:17-19.
[2]田娜,王林.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04:112-114.
9.小学课堂思维导图 篇九
李保伟
备课,顾名思义,就是为上好课而作的精心准备。它是指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那么,教师该如何有效备课呢?近年来,笔者尝试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小学数学备课中,用心谱写出了思维导图有效备课的“四部曲”,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发展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一、为什么?——分析现状寻对策
笔者发现,现实中教师的备课现状并不乐观。主要体现在“三无”:一是脑中无思考—— 不切实情,照搬他人,抄袭教案蔚然成风。教师从不研读课标,研读教材。一味地照抄名师授课录、现成的教案集;带着没有经过自己思考的教案走进课堂,无疑于“行尸走肉!二是手中无方法——不少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不强,过分地迷信教材,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大多只是局限于补充、调整一些习题上,很少有教师能根据实际更改例题,把着眼点放在理顺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上。更有教师是“备、教”两张皮,备没有为教服务。三是心中无学生——很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首先考虑教师怎么教,而不是学生怎么学,把教学过程看成是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在教案中很少涉及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正因为只考虑了学生“应该的状态”,而忽视了“现实的状态”,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在走教案,心中装的是“形案”而非“心案”。一方面是当前备课现状的不容乐观,另一方面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越来越需要 “为学而设”的备课,需要站在学(学生、学习)的角度去备课,需要“思维含量”的备课,需要“备以致用”的备课。由于小学数学是一门知识体系比较完整的学科,每个专题的知识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系统性。所以,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备课,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什么?——探本溯源明方向
思维导图发明人英国东尼●博赞通过研究达●芬奇、爱因斯坦、毕加索、达尔文等杰出大师的手迹,发现他们的笔记乍一看像似“信手涂鸦”,实则内容极其丰富。他们大量使用了图像、符号、颜色、线条,充分发挥了联想、想象和创造力,建立起来的是丰富、系统的知识网络。随着不断地探究,东尼●博赞提出了“思维导图”的概念。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地图,是一种图像式思维的工具以及一种利用图像式思考辅助工具来表达思维的工具。它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以辐射线形连接所有的代表字词、想法、任务或其它关联项目的图解方式。这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有利于人脑的扩散思维的展开。
为此,笔者想到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小学数学备课中,让老师们通过思维导图也像那些杰出的大师一样学会用思想备课,让每个教师的备课本成为思维的草稿本。我们认为:教师的备课本可以“乱”,但不可以没“思想”,唯有思想才能生成既有效又精彩的课堂。
三、怎样备?——实践探索形策略
有效的备课是教师教学思维的笔记体现,而思维导图本身就是一种笔记。只是它既有想象、创造、记号、关联性连接和视觉韵律等属于右脑所掌握的内容,又有语言、顺序、列表、线性、分析、数据等属于左脑所负责的内容。那么,该如何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小学数学备课呢?我们主要是利用“两论”、“三思”、“两抓”的策略去解决学生“学什么?如何学?为什么学?”。
(一)立足“两论”整体规划
1、系统论。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思维导图备课与传统的线性备课相比,你会发现它可以帮助我们在备课时建立系统研读的全景图。而数学学科本身具备严密的逻辑性,特别凸显知识的生成性。因此,作为一种指导思想,系统论要求把事物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考察非常符合我们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小学数学备课的这一特征。
2、方法论。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它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思维导图是思维转化为行动具体表现。课堂上,备课时的每一张思维导图,就如同课堂之旅的航海图,它能帮助我们准确锁定教学目标,进行条件联想与对接,关注问题本质,抓住核心和关键。有了它,教师会更清晰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航线与方法。
(二)贵在“三思”逐步绘制
1、一思:思维导图怎么画?
东尼•博赞在《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中阐述了绘制思维导图的7个步骤:
(1)从一张白纸的中心开始绘制,周围留出空白。(2)用一幅图像或者画面来表示中心思想。(3)绘制中使用颜色。
(4)将中心图像和主要分支连接起来,然后把主要分支和二级分支连接起来,以此类推。
(5)让思维导图的分支自然弯曲而不是直线。(6)在每条线上使用一个关键词。(7)自始至终使用图形。
2、二思:运用思维导图备课之前应该怎么做?
“思维导图”的表现形式虽然是图,但本质还是思维。为此,在运用思维导图备课之前教师应该做到5个读懂:
一是读懂课标。课标是我们教学的纲领,设计教学时读懂了课标才不会在教学时与其背道而驰,领会了课标理念,我们的设计才能更具有创新性、有效性和开放性。
二是读懂教材。教材是教学的蓝本,只有读懂教材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的地位、目标、重点、难点,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正确处理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三是读懂习题。习题是编者精挑细选的,每一道习题的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寓意,关键看老师能否读懂其意图,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四是读懂自己。包括自己的教学心态、教学情绪、专业水平等诸多影响教学的个人因素。反思自己的知识水平;今天的这节课,我目前的知识水平能否应付?要上好这节课,我需要哪些知识储备?
五是读懂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主体中的主体。我们教学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教学前,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上。”
3、三思:用思维导图备课的教案到底是怎样的? 用思维导图备课,在表达的形式上肯定不同于传统的线性表达方式。下面就小学数学学科中不同课型不同知识点列举一些思维导图的备课。
(1)重组全册教材知识结构的思维导图备课(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为例):
说明:这张思维导图备课以学生为出发点,围绕“算、看、背、动”四个字对教材的知识结构进行了重组,对知识的生长点进行了定位。整张导图如同一张教材导航图让教师在整册的教学中时刻做到心中有数。
(2)联接整单元知识点的思维导图备课(以人教版六年级“圆的认识”为例)
说明:这张思维导图备课是教师通过思维导图发散性与创造性的特点,以“圆”为立足点,围绕“认识圆、计算圆、组合圆”三条主干,进行了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发散与对应联接,将“圆”的有关知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归类。这样的备课既系统又深入,为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3)简约但不简单的新授课思维导图备课(以“折扣”为例)
说明:这张思维导图备课是“折扣”这节课的备课,从图中可以看出本课的设计从理解“折扣”的意义入手,沟通折扣与百分数之间的联系。然后依托一道例题进行变式训练。这样的教学结构清晰、步步深入,这样的备课简约而不简单。
(4)以变导练的练习课思维导图备课(以“有问题的A4纸——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与面积的练习”为例)
说明:这节练习课将一张A4纸通过看、折、剪、拼、变的方式引出了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与面积的递进性练习。2015年10月,我区商城小学施乐旺代表江西省在安徽省黄山市参加全国第十二届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展示培训活动上展示了本节课,得到了中央民族大学孙晓天教授等与会专家、评委、老师的好评,最终荣获了一等奖第2名的好成绩。这与我们尝试使用思维导图对本课进行设计是分不开的。
(5)以点线面体相连的发散训练思维导图备课(以乘法的某个算式为例)说明:这张思维导图是学生系统学习了乘法新知之后的一节复习课的备课。鼓励孩子们能把某一个“乘法算式”通过一读、二画、三编、四改”进行有序地发散思考,将所学知识点联接在一起,建立构系统的知识体系。
(三)坚持“两抓”备以致用
一手抓结构:利用思维导图使知识结构化。既要考虑课堂教学结构的整体性与均衡性,教学不能虎头蛇尾或者是有头无尾,又要规划好结构。要思考:这节课预设了分几个环节实施?每个环节的时间如何分配?环节之间的地位和层次如何,是并列还是递进?等等。
一手抓操作:通过思维导图教学提高教课堂效率。指把想的变成做的,通过我们的做实现了想的。如果说结构讲究的是“系统论”,那么,操作讲究的是“方法论”。定好整节课的结构犹如我们建房子时建好水泥框架,接下来就是往每层楼的框架按需求砌砖就是了。
四、有何用?——追问价值求深入
1、减负增效。传统的备课,教师一个课时的教案要几页几页地写。而运用思维导图备课,可以让老师在一张A4纸上就可以记录许多信息,并显示各种观念和想法间的关连性,虽然写的字少了,但表达出来的思想却更多了。既避免了无谓的负担,又增加了备课的实效。
2、条理清晰
运用思维导图备课可以让你清楚地看出每一节课的各个主环节的结构,并清楚看出与各个主主环节间的关系,符合了我们复杂的思考模式,这是一般传统纲要式的备课所无法做到的。
3、互联互通 利用思维导图备课,突破传统的线性记录单一的弊端,更加注重思维的放射性,注重了知识之间的连结。这种视觉的呈现方式,能够帮助教师以360度的角度思考教学问题,并增加思考的弹性及教学灵活度。全脑科学专家提出:人的神经元中突触的连结密度决定人的聪明程度。同理,笔者认为:备课笔记的连接密度决定课堂教学有效程度。
4、发展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所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通过思维导图备课一方面解放了教师,另一方面更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耳濡目染下,孩子们也能运用思维导图来进行数学学习了。
例如:二年级孩子学习乘法时,能够利用思维导图模板建构自己对本章知识的系统思考了。
即使是一年级的孩子,也能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自己的数学思考了。下面是一个孩子一年前在老师的指导下,所创作的“数字15的联想”思维导图。如今,他在二年级时能独立完成思维导图了。
有时,老师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设计作业,发展学生的思维。其中,“数字联想”是笔者精彩设计的作业。在思维导图这一思维工具的帮助下,让学生深入、系统地联接知识,建构体系。在学习了“万以内的认识”后,教师设计了如下的“4750的数字联想”作业,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数学,发展了数感: 通过实践,笔者发现孩子们非常喜欢这样的“数字联想”作业,有的孩子还能自己创造“数字联想”了:
在教学“除法”时,老师设计了 “数字联想”作业,让孩子根据乘法口诀中的某个得数(数字)数字联想,效果也比较显著:
总之,思维导图是一个帮助人们快速学习、促进深入思考的有效思维工具。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采用思维导图备课将犹如精心用心绘制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知识探究导航图,而每一次的备课就是为自己的教学导航与升级。这样既能有效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又能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知识建构能力,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10.小学课堂思维导图 篇十
关键词:初中英语;思维导图;重要性
思维导图利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开发人类大脑的强大思维功能,它是大脑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它利用图画、文字、色彩等形式增强大脑的记忆效果。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能发散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大脑,引导学生依据教师的知识结构图进行记忆,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一、开展思维导图教学的重要性
1.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初中生的思维有具体形象的成分,也有抽象的逻辑思维。但是他们更乐于接受形象化的事物,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加深学生对单词和英文文章的记忆,促进学生的长时记忆,提高英语成绩。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用思维导图对杂乱无章的知识进行整理,帮助学生建立清晰、条理的知识结构,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能发散自己的思维,不断调整和扩充知识结构,并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现,同时思维的发散也意味着创新能力的提高。
3.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教学效率是检验一种教学方法好坏的标准。事实证明,在初中英语课堂中开展思维导图教学,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养成归纳、总结知识的习惯。在复习过程中用思维导图整理知识,利于学生形成自主性,对学生的自学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提高英语教师教学效率的利器。
二、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借助思维导图记忆英语单词
单词是英语词、句的组成部分,学好单词对学好英语至关重要。但英语单词包括音、形、义等多方面的记忆,大多数学生学习单词停留在机械记忆的层面上,导致今天背了,明天就忘了,一学期下来记住的单词不多,长此以往,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没了,积极性也减弱了。然而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单词音或义等方面进行合理联想,建立思维导图。例如,在学习单词noodle时,当提到还有哪些单词中有oo时,学生不难想到school,afternoon,room,notebook,floor,door,look等,接着我追问哪些发音相同呢?学生可能把noodle,school,afternoon,room分为一类,将floor,door分为一类,最后我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对单词根据形、音进行整理;再比如,某些单词可以作为名词和不及物动词,我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整理它们在不同词句中的意义。这样用思维导图记忆单词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加深了学生对单词的记忆和认识,也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激发了学习积极性。
2.借助思维导图提高英语阅读水平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在生词、词语以及语法等方面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容易导致学生将文章分割,忽視材料内容本身,不能真正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主题,学生很难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由于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仍受具体形象的影响,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会发挥显著的效
果。通过运用文字、符号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进行阅读,能够更加轻松融入语境,也能从整体上对阅读的文章进行把握,同时,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明确文章所要表达的观点。例如,在学习Do you know when basketball was invented时,教师可以围绕
basketball这个主题展开思维导图,通过发生的时间顺序,把各个事件进行串联,引导学生把握事件发生的脉络,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3.利用思维导图提升写作能力
英语写作是初中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很多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集中表现在词汇量较少、思路狭窄以及缺乏逻辑性的表达,不能准确分析给定的写作材料。思维导图能够将写作材料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写作时能够保持清晰的逻辑性。例如,要求学生以I have the longest journey为题目写一篇上学的作文,很多学生在面对这样的题目时无从下手,或是写作内容平平淡淡,没有精彩创新。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How do you go to school? How long is your journey to go to school? 学生积极发言,如by bus, on foot,far away from school等。教师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在黑板上进行思维导图。
4.利用思维导图整合课堂所学内容
教材中许多知识都是在一个网络系统中,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时要把握好学习内容的主线,比如,在实际学习中,有的单元主要讲述国外一些重大节日以及风俗习惯,因此,学生会遇到许多新鲜的词语,但这些新鲜的词语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连,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学生在记忆时会比较困难。所以,教师可以将这个单元学习的内容归纳为一个知识网络,把有关的内容都整合到这个网络中,并通过添加照片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更直观地进行认知。思维导图可以由教师单独完成制作,也可以师生共同来完成制作,假如学生也来参与制作,那么对加强他们的记忆程度将起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在英语实际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教师应与时俱进,及时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同时,对思维导图教学模式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的探索与研究,把握好思维导图与英语教学的切入点。在思维导图的助力下,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宋小平.以图导读,以读导写:谈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2(15).
11.小学课堂思维导图 篇十一
关键词:思维导图,教学技术,英语教师课堂角色
一教学改革中对英语教师的角色要求
教育部2007年下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简称《课程要求》) 指出, “大学英语教学要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思想和实践, 向以学生为中心, 既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 更注重培养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思想和实践转变, 也是向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导向的终身教育的转变。”
随着教学模式的转变,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也必然有所转变。教师的角色不再仅仅局限于“教”或“授”, 更在于“引”和“导”,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后退一步”, 来助推学生“前进一步”, 以凸显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蒙志珍、管肖霞基于文献梳理, 总结了众多国内外语言学专家提出的教师角色, 并结合大学英语课程的特点, 列出了12个大学英语教师在教改环境下应该扮演的课堂角色, 如下表所示:
基于课程要求, 本文认为, 诸多教学模式和方法可帮助教师转换课堂角色, 思维导图的应用便是其中一种。如同做演讲、写文章需要主线贯穿一样,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语境下, 运用思维导图来贯穿整个英语教学环节是帮助教师和学生打破单向灌输、被动学习的“藩篱”, 走向双向互动、自主学习之境界的工具。换言之, 教师将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认知和教学策略, 将其置于英语教学过程的中轴线位置, 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围绕中轴线展开, 教师的角色将不再是铁板一块, 而是在多重角色中灵活转换, 最终起到引导作用。
二思维导图何以成为教学工具
1. 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最初是20世纪60年代英国人托尼·巴赞 (Tony Buzan) 创造的一种笔记方法。托尼·巴赞认为:传统的草拟和笔记方法 (即线性笔记) 有埋没关键词、不易记忆、浪费时间和不能有效刺激大脑四大弊端, 而简洁、有效率和积极的个人参与对成功的笔记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思维导图就是一种可以提高回报的笔记方法。
托尼·巴赞制作思维导图的要求是, 将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图形向四周放射;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各个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总之, 思维导图采用的手段是“从中心向周围发散的非线性笔记”, 可以用节点、分支、颜色、图标、代码等来描述, 注重颜色、线条、联想、想象。
赵国庆如此定义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为促进思维激发和思维整理的可视化、非线性思维工具。他认为思维导图的核心目的, 即激发并整理思考。从思维导图的制作及呈现方式可以看出, 思维导图呈现的是一个思维过程, 学习者能够借助思维导图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理清思维的脉络, 并可供自己或他人回顾整个思维过程。
2. 思维导图与教学的关系
张海森基于思维导图的表现特征, 将思维导图视作一种教学策略应用到课堂中成为可能。首先, 思维导图的中心放射性结构特点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组织、优化和整合学习内容, 进而将零散的知识结构化、条理化和系统化, 引导学生从一种全局和整体的视角思考问题, 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其次, 思维导图的信息可视化特点使学生能够利用图形、图像、色彩等信息符号来描述事物或表达观点, 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兴趣。
不难看出, 思维导图的认知和表征功用契合了教学改革语境下大学英语课堂互动与整合的教学情境, 英语课堂中涵盖计划、温习、笔记、小组学习、创作、选择、展示等多种学习任务和学习策略, 教师可根据特定的学习目标和任务, 利用各种形式的思维导图, 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化地激发学生的思维, 并指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有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记笔记, 并学会整合笔记, 以供后续活动使用。
三思维导图如何促进英语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课堂中, 思维导图呈现的时机并没有一定的原则, 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设计方案和实时的教学情境选择不同的使用方式, 若使用得当, 思维导图在教学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能起到作用。本文以教学设计者、教学控制者、学习促进者三种教师角色为基础, 试分析思维导图如何帮助教师有效实现多种角色的转换, 达成有意义的教学。
1. 教学设计者
教学设计包括制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和教学成果。以往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教学时, 基本上运用线性思维的方式来设计教学, 每个单元都可按照一个线性流程走, 即单词讲解、课文翻译、语法分析、课后练习等。但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 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框架, 每个单元的具体呈现方式都可能不同, 这就要求教师每一次的教学设计都能给学生带来期待感。这里便可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全景式的教学设计。
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设计就是先利用思维导图将教学设计进行宏观上的结构化, 以单元主题为中心, 发散出听、说、读、写要达到的目标;然后进行发散思考, 在各个分支上衍生教学方法、手段或流程;继续发散联想, 在下一个连接点进行教学任务设计;再将零散的节点进行梳理、剔除、保留、整合;最后, 重新制作一张思维导图, 形成系统的、有逻辑的、清晰的教学设计图。在课程开始时将整体图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心理预期, 激发出学生对即将开展的教学活动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设计时, 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发散思维的过程, 有利于激发教师产生超越教科书本身的新想法、新观点, 这无疑会促使教师进一步搜索相关资料, 研究相关话题, 得到新的认知和教学素材, 在此基础上又继续发散, 产生新的点子, 使思维和设计灵感进入螺旋式上升趋势。最后, 通过教师的梳理整合, 这些新的想法、观点或额外的素材便会浸润到课堂中去, 使英语课堂不再受制于教科书。
2. 教学控制者
教学控制包括话题引导、任务指导、课堂管理等工作。思维导图作为教学进程的引导工具, 可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展开,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进行主动思考的兴趣, 以便顺利开展课堂活动。
作为话题引导者, 教师可根据所讨论话题给出中心词 (如图1) , 再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根据中心词进行头脑风暴, 发散思考, 自由联想, 再以分支、节点和层级形式尽可能多地写下相关概念、观点, 并鼓励学生用绘图方式来激发思维, 补充信息, 最后分组呈现形式和内容各异的思维导图 (如图2、图3) , 供各组互相学习和借鉴, 最后由老师做点评和总结, 为话题深入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 或为引入课文做好心理准备。
教师作为话题的引导者, 利用思维导图为学生指出思维路径, 但不事先强加知识或观点, 只是要求学生通过制作新的思维导图来激活学生对所讨论话题的既有知识储备。通过思维导图的分组呈现, 帮助教师全面且迅速地了解学生对相关题材具备了多少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在接下来的教学进程中, 教师便可有针对性地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 为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完整的认知图式奠定基础。
教师作为课堂管理者和任务指导者, 在学生分组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要在各组之间走动、观察。其目的在于: (1) 督促学生专注于话题讨论, 完成课堂任务; (2) 即时发现问题, 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3) 参与讨论和制作, 适当给予肯定和鼓励。在教室走动两三圈后, 教师就能大体了解学生既有的认知图式, 据此, 教师可对既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进行微调, 体现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教师作为课堂气氛的创造者, 通过分享和比较各个小组制作的思维导图, 再加上教师的逐一点评, 可营造出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此外, 总是有某些小组能创作出精彩的思维导图, 尤其是那些图文结合的导图, 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表现较好的小组成员从中能体会到成就感和荣誉感, 有利于营造协作学习又富有良性竞争的课堂。
3. 学习促进者
如果说教师在课前倾向于教学设计者的角色, 课中很大程度上扮演教学控制者的角色, 课后则更多地担当学习促进者的角色。
学习促进包括激励学习、信息咨询、资源提供、成效评估等工作。课堂上通过学生与文本的互动,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师生互动, 建构起对某一话题以及相关语言知识、技能和文化的新的认知图式, 接下来就该引导学生进行巩固、拓展、应用和反思。换言之, 教师应该给学生布置作业、任务甚至项目来促进学生深入学习。但教师不能布置了任务, 便放手不管, 而应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作用, 激励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思维导图在此阶段便能帮助教师对学生进行分阶段的指导、咨询、资源提供和评估。
假设教师布置学生就所学话题写一篇文章并做课堂报告。为了保证文章质量, 教师要求学生分阶段提交三份思维导图:写作之前提交第一份思维导图——关于论题选择或角度选取;教师认可后, 提交第二份思维导图——论文纲要;成文后, 提交第三份思维导图——作文结构、论点及论据。第一份思维导图旨在激活既有图式认知, 激发开放性、发散性、创造性思维, 促进深入学习;第二份思维导图旨在培养信息收集和整合能力, 促进学习策略运用能力;第三份思维导图意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应用能力。教师在第一份和第二份思维导图制作过程中主要起到激发学习动力、信息咨询和提供资源的作用。第三份思维导图则帮助教师提高评估效率。
由此可见, 教师若能利用思维导图扮演好学习促进者的角色, 对学生而言, 最能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也最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对教师而言, 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指导效率和评估效率, 最终达成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思维导图是激发和整理思维的非线性可视化工具。就英语课堂教学而言, 思维导图的工具性作用具体表现为:引导教学进程、联系新旧知识、讨论交流、协同知识建构、汇报、反思、评价、创作、复习总结以及对知识的深层次加工等。基于此,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中, 教师如若能巧妙运用思维导图来贯穿课堂教学, 教师的课堂角色就不会仅仅局限于知识传授者, 而是向多种角色转换, 成为“多任务操作”能手。当然,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教学工具, 只是对英语教师转换课堂角色的方式方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有效实现角色转换最终还有赖于英语教学改革的结构性提升以及教师教学创新的自我驱动力。
参考文献
[1]蒙志珍、管肖霞.教学改革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角色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 2010 (7)
[2][英]托尼·巴赞.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 (李斯译) [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0
[3]刘晓宁.我国思维导图研究综述[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9 (5)
[4]赵国庆.概念图、思维导图教学应用若干重要问题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 2012 (5)
12.小学课堂思维导图 篇十二
【摘要】结合教学实际,将思维导图引入小学数学教学中,使之成为一种教与学的策略,不仅能提供有效的思考框架,而且能记录和引导思维过程,还可以通过图形和色彩激发学生更多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小学数学
思维导图
巧用
思维导图(Mind Map)又称“心智图”或“脑图”,是一种知识可视化的思维工具。最初是由英国东尼·博赞提出的,他在《思维导图》一书中这样对思维导图进行描述:“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因此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是打开大脑潜力的万用钥匙。”
针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弊端,结合教学实际,将思维导图引入小学数学教学中,使之成为一种教与学的策略,不仅能提供有效的思考框架,而且能记录和引导思维过程,还可以通过图形和色彩激发学生更多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从各个环节来谈谈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应用思维导图。
一、巧用思维导图进行备课 对于教师来说,备课是教学的关键。如何才能提高备课的效果呢?除了教师自己认真研读教材、教学大纲、查阅有关资料之外,教师之间的讨论也是提高备课效果的重要方式,这样可以做到集思广益,智慧大家共享。然而在通常的备课过程中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记录和整理,集体讨论效果不好,而且容易跑题。如果我们按照思维导图的方法,利用一些思维导图软件记录备课过程,然后进行必要的整理,就避免了上述情况。在整个讨论过程中,大家仅仅围绕讨论内容展开话题,由一名教师负责记录下每个教师的观点,通过讨论确定各个部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然后将讨论结果进行整理,分别复制给各位教师,这样大家就得到了一份凝聚着集体智慧的教学设计了。这种方式特别对青年教师适用,这样可以使他们尽早的熟悉教学规律和教学内容。
二、巧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生提高听课效果的重要环节。如何才能让学生们的预习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呢?可尝试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学生在预习新课内容时,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可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延伸出新的知识,这个时候,思维导图就能清晰地展现了新旧知识间的关系,可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因为学校条件所限,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时都是手工制作为主。先让学生在白纸的中央以一个常用的习惯的图像(例如一个太阳或一朵云)为中央主题,在绘制草稿图形时能让大脑一下子进入快速思考的步骤,此动作会接着产生一系列的学习步骤。至于之后要修改中央主题图案,就随学生自己高兴去做。画上一朵云后,在云朵中央用一两个词的形式写下预习的主要内容,同时从云朵中央向外画上4条曲线作为4个主要分支(视内容定分支数),在主要分支的基础上可以有更小的分支。在预习时快速阅读每一小节内容,圈选出该节的关键词,选择每节的主要关键词,填到主要分支的线上。当该主要分支上还有更细小的分支时,则继续重复上述操作。完成所有关键词填写后,接着在思维导图上做好相关的标记。例如,在各分支上用色笔标注上“已明白”、“有疑惑”、“完全不明白”等等。
三、巧用思维导图突破教学难点
由于小学生知识有限,所以对抽象性的数学概念和一些思维逻辑性较强的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具有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就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数学概念,且容易把概念弄混淆,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有效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可以采用思维导图法进行教学,将那些容易产生混淆的知识点进行导图设计。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可直观解决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自主认知能力和辨析能力。
例如,在教学“认识多边形”时,由于本节课涉及的新图形较多,性质和特征存在一定的异同点,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师在教学之初可以在黑板上画出每一种图形,边画边告知学生该图形的名称,再将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进行导图设置,使学生直观理解每种图形之间的关系,进而有助于学生理解多边形的概念和联系,不至于出现混淆现象,提高学生自主认知和辨析能力。
又例如在《分数的认识》单元教学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分数的概念以及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通过思维导图对分数概念及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的归类和整理,不仅能够让学生将相关的概念与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建立系统思维,将每一部分的知识点结合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四、巧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整理和复习
新课标强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实际,提高对数学整体的认识,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关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整理和复习恰恰体现了这一点,很多知识表面上看起来毫不相干,其实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的就是“数学思想与方法”。通过融人思维导图,学生可以从散杂、片断的机械式学习变为注重关系主动探究的有意义学习。整理和复习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容量大、时间紧、密度高的特点。数学知识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一个单元中往往会包含许多小的知识点,而这些小的知识又是在不同的课时中学习的。学生往往在学完一个单元或者一册教材时,头脑中的知识比较杂乱,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归类、综合、整理,使得学生在脑海中对学过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网络体系。在小学复习课中借助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整理笔记,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对整个单元进行复习,查漏补缺,大大节约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比如,在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教学中,课程中涉及不同形式的口算乘法、笔算乘法及其应用,还有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师通过例题板演、不同题型训练等方式进行每一个知识点的讲解,但由于知识点较多,教师出示的例题也相应增多,致使部分学生理解上有一定困难。教师在讲完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后,可利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进行总结,给学生直观、全面的知识展示,提高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算理的理解能力,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方法。
五、巧用思维导图建立数学错题集
对于小学生来说,对知识的求知欲较高,但对知识的整理、总结以及反思的能力较差,所以教师要求学生自己整理数学错题时,很多学生都表现得不以为然,简单地认为就是将正确的答案抄一遍,然后交给老师检查,有的学生甚至还表现出不耐烦、反感的态度。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让学生乐意并主动去抄写数学错题,首先要转变学生的抄题态度,耐心地向学生讲解让其整理错题的原因。其次要巧妙的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立数学错题册,便于学生的复习和巩固。对于作业中的错题,可以集中成册,按题型、知识点等方式分门别类进行整理,便于我们复习和巩固。学习这些方法,就可以使自己的学习效率、效果更加明显。练习考试是对我们效果检测的门槛,平时在训练时,我们可以把重点题、难点题整理在一本“蓝题库”上,做错的题目或者自己易错误理解的题目整理在“红题库”上,这样方便自己复习。巧用思维导图建立数学错题册实际上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明确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思维导图是一种学习和思维的有效工具。可以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可以极大地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归纳等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在今后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结合实际教学实践,巧妙地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英】伯赞著.叶刚译.思维导图[M].中信出版社,2009。
13.小学课堂思维导图 篇十三
岗李乡三石小学 师合现
[摘要]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英国教育学家Tony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期间所提出的,是一种运用图文并重并结合知识点的联系层次级图的形式来帮助学习记忆的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发展,还对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有积极作用。结合相关教学实例,对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 思维导图 小学数学教学 有效应用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在教学方面的要求也做了新的改变,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的引导者。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结合教材特点,运用思维导图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运用思维导图优化数学知识结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提出了明确要求,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要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实现课堂管理的人性化,保证学生能够拥有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明确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学工具,不断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思维导图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够将很多的数学知识点联系在一起,并能够系统、完整地展现出来,这种形象、严谨、易懂的知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并掌握知识。例如,在教学“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时,由于课程中会涉及不同形式的笔算乘法、口算乘法及其应用题,所以教师可能会通过例题板演等教学方式给学生讲解每一个知识点,但由于讲解比较细致,再加上知识点又多,一定会给学生的理解上带来一些困难。此时,如果教师在讲完这一节课的知识点后,巧妙的利用思维导图给学生进行总结,将知识形象、全面地展示给学生,对学生进一步学习一个因数的两位数的乘法推算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和提高。
二、运用思维导图建立数学错题册,便于学生复习和巩固
对于小学生来说,对知识的求知欲较高,但对知识的整理、总结以及反思的能力较差,所以教师要求学生自己整理数学错题时,很多学生都表现得不以为然,简单地认为就是将正确的答案抄一遍,然后交给老师检查,有的学生甚至还表现出不耐烦、反感的态度。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让学生乐意并主动去抄写数学错题,首先要转变学生的抄题态度,耐心地向学生讲解让其整理错题的原因。其次要巧妙的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立数学错题册,便于学生的复习和巩固。对于学生作业、试卷上的错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错题本,将错题按题型,或按知识点进行归类整理,按顺序逐一抄写,并将归类整理出的不同题型画成思维导图,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易错题,并防止下次犯同样的错误,还能提高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也给学生的复习和巩固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巧用思维导图建立数学错题册实际上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明确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运用思维导图突破教学难点,促进教学反思
由于小学生知识有限,所以对抽象性的数学概念和一些思维逻辑性较强的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具有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就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数学概念,且容易把概念弄混淆,教学效果不理想。此时,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将学生难理解、易混淆的概念知识点直观全面地呈现出来,提高学生的自主认知能力和辨析能力。例如,在教学“认识多边形”时,由于本节课涉及的新图形较多,性质和特征存在一定的异同点,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边画思维导图边讲解这些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和掌握本节课中的数学概念。思维导图的巧用,能促进数学教学活动的反思。学生在做题时往往会感觉到知识的匮乏,但却不知道自己在哪方面的知识点掌握得较弱,而通过画思维导图,会让学生发现自己存在哪方面的知识欠缺,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如果师生共同制作思维导图,能使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度有所了解,还能拉进师生间的关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能够优化数学知识结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数学错题册,便于学生复习和巩固,还能突破教学难点,促进教学反思。因此,在今后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结合实际教学实践,巧妙地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小学课堂思维导图】推荐阅读:
小学阶段数学思维导图07-31
小学语文课堂设计07-11
小学课堂管理论文08-11
小学语文精彩课堂08-15
小学音乐课堂论文09-10
小学课堂合作学习10-11
小学语文课堂气氛11-05
“赢在课堂”小学数学名师课堂观摩有感11-02
小学课堂组织教学用语06-09
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