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类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024-08-13

戏剧类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共3篇)

1.戏剧类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篇一

摘要:高校体育社团是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载体,特别是由于高校体育社团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因而高校体育社团能够更好地发挥德育教育功能,这一点应当引起重视并积极推动高校体育社团德育教育功能与作用的发挥。该文对高校体育社团在德育教育方面的功能和作用进行了探索,首先对其功能和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发挥高校体育社团的德育教育功能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团;德育教育

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大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为实现成员共同意愿,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随着高校对社团组织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大学生普遍都认识到参加社团的重要性,因而高校社团组织得到了蓬勃发展,特别是高校体育社团更是发展较快,主要有啦啦队类、球迷类、裁判类、溜冰类、跑步类、健美舞蹈类、技击类、棋类、球类等不同类别的体育社团。由于高校体育社团具有很强的“社会性”,而且高校体育社团更具有凝聚性、引导性和教育性,因而高校体育社团能够很好地发挥德育教育功能,这一点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高校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重要目标的历史条件下,应当对高校体育社团的德育教育功能和作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并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积极推动高校体育社团发挥德育教育功能,使高校体育社团能够发挥更多、更好、更多元化的作用。

2.戏剧类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篇二

一、独立学院社团文化的涵义和特征

独立学院社团文化,指大学生社团在长期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是大学生社团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社团活动、社团形象、价值观、社团精神、社团品牌和文化产品等主要方面。独立学院社团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除了具有社会主流文化、校园文化的一般特征之外,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也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其自身文化特点主要有:

1. 自主性。

社团是大学生在共同的志趣、爱好等基础上自愿参加的组织。大学生加入社团,“来去自由”,不受条件限制,时间上也“随进随出”,社团对社团成员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约束,而且学生社团的宗旨、活动内容、成员的权利与义务、申请与加入均由社团自身决定。因此,社团这一特性就使得社团文化对社团成员没有表现出很强的约束力,没有传统文化的那种与生俱来的所属性质,体现出一定的自主性。

2. 时代性。

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它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时代的特性。高校社团文化是教育、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它的存在、变化与发展直接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当前,大多数学生社团已走出校园,直接与各种社会组织进行交流与合作,吸收社会的资金、理念、信息和经验,为社团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高校社团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和区域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文化质的规定性、继承性和传播性,既受到社会主流文化的规范,又受到社会非主流文化的浸染,表现出社团文化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的时代性。[1]

3. 工具性。

人的需要产生动机,动机产生行为。大学生组织或参加社团活动,创造或改造社团文化,其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某种需要,如情感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借助群体实现自己的期望和目标等等,因而参加社团活动就成为大学生实现其目标的工具和手段。实践表明,社团活动能够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开阔视野,扩大人际交往范围,有力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正是社团活动的工具性价值,能够满足活动主体的某种需要,使得自己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人格得以塑造和升华,也使得社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凝聚力和生命力。

4. 娱乐性。

独立学院社团活动作为大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形式,是班级文化活动的延伸和发展,有第二课堂之称。在高校社团的各种活动中,大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自由选择社团组织,并在各种社团组织及活动中放松思想压力,调节情绪,舒展身心,享受到真正意义上的娱乐,之后便可以有更大倍数的精力和智力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5. 教育性。

高校社团文化是大学生根据需要创造出来的,又可以培养人、塑造人、教育人,具有突出的育人功能。大学生在课外的社团实践活动中,也能学到各种知识,只是这些知识与课堂上那些书本的知识有所不同。实际上,开展社团活动的过程就是大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发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而且他们在社团文化的熏陶感染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它所达到的教育效果是教学课堂中的“灌输”所无法比拟的。

二、独立学院社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1. 社团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

所谓文化载体,就是以文化为载体,将文化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文化建设之中。[2]社团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手段、以社团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文化载体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其影响方式的渗透性。高校社团文化作为文化载体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影响到每一个社团成员,既影响到他们的价值观念、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又影响到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创造能力。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重视发挥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精神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对人们思想观念、道德情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可见,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社团文化建设,营造多层次、高品位、高学术性的社团文化。

2. 社团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载体。

所谓活动载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有意识地开展各种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寓于活动之中,使人们在活动之中受到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3]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把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活动载体的最大特点是可以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参与和体验受到教育。社团活动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寓教育于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之中,使社团成员在身临其境、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的同时,学会自我鉴别、比较、判断、取舍,从而提高认识,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高校社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如学术研讨活动、实践调查活动、体育文娱活动、创优评先活动、知识竞赛活动、校园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大学生在各种社团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增强了感性认识,并通过实践把知识内化为素质,把素质转化为组织协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交往沟通、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从而实践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3. 社团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载体。

所谓管理载体,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寓于管理活动之中并与管理手段相结合,通过运用一定的组织纪律、规章制度等来约束、规范和协调人们的行为,使之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并达到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调动人们的生产、工作、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中共中央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必须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要抓紧建立健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把我们倡导的思想道德原则融于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之中,依法加强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管理,把我们倡导的思想道德原则融于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之中,使自纪律与他纪律、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高校社团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载体,主要是通过社团管理来实现的。社团管理是指高校相关部门在对高校社团进行规范管理,对大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约束,对学生的社团活动行为进行规范,以确保社团文化活动的正常进行对学生产生有益的健康的影响。社团管理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社团成员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在社团活动的具体的活动实践中,对人们进行深入细致的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具体的社团管理中,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系统的有效运行。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引导社团成员形成正确的行为的过程中,也逐渐养成自身的良好行为,进行了自我教育,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三、独立学院社团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 教育导向功能。

高校社团文化的导向功能,就是指运用启发、动员、教育、监督、批评等方式,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方向上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要得以发挥,在内容和方式上必须多样化,而社团文化在实现德育功能的过程中,恰好契合了这一点,具体来说,社团文化首先具有宗旨导向功能。社团都是大学生自己组织成立的,之所以能够成立,就是因为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以引导人们向目标奋进。目标,即宗旨,它是社团的中心所在,规定着社团的性质、任务、具体活动及发展方向,同时也会对社团及其他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影响。如政治思想类社团,其宗旨就是学习、掌握并运用好党的各项政策,它对学生的思想要求比较高,同时也就能促进学生思想上进,由此把学生引向进步向上的目标上来。其次,社团文化还能实现自主导向的功能。社团是大学生在共同的志趣、爱好等基础上自愿参加的组织,由于其自愿性、自主性的特点决定了社团文化对社团成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约束力,因此,社团文化通过社团活动及形成的环境和氛围、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以非强迫性的启发、引导和组织等形式吸引和影响周边学生,让大学生在观察、分析、评价的进程中,通过选择自己需要的精神食粮,自主地受到感染熏陶,促进其内部思想感情的变化,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目的。最后,校园文化还能发挥政策导向的作用。因为学生社团活动置于党团组织的直接领导之下,所以能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特殊的作用。社团文化是引导师生实现其奋斗目标的航标,它的内容和方式及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对学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导向作用。学校通过对社团活动的引导,发挥社团文化的引导功能,能够把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统一到学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来,保证学校的整体发展方向,并逐渐形成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环境和氛围,从而对生活在其中的大学生起导向作用,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凝聚激励功能。

社团的凝聚激励功能主要是指学生社团文化对学生具有向心力、凝聚力。社团活动是大学生集体互动的结果,作为社团文化的创造主体,社团成员都必须关注社团的生存和发展,虽然每个社团成员都各有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但个人的兴趣、爱好、思想又是从属于、服务于社团,因而它能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激情,鼓励他们团结协作,培养团队精神、竞争和协作意识。在兴趣和爱好的纽带中,学生社团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号召力。人们团结在社团里,为社团的成长壮大而努力,为共同的事业而合作,表现出强烈的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同时,社团成员参加社团是自主选择的结果,具有自主性,每个社团成员作为社团主人会感受到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全身心地投入到社团的建设中去,把学生共同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激发社团成员对社团的奋斗目标产生使命感、自豪感、认同感和归宿感,形成必然的内聚力和群体意识,进而使个体目标整合为社团的总体目标。

3. 调节转化功能。

所谓调节转化功能,主要是指教育对象生活在社团文化氛围之中,通过感染熏陶和互动等作用,在无形中自我接受教育,促使其向好的方面转化。高校社团文化的调节功能是指通过民主的、说服教育的、相互沟通的方式,进行人的情绪调控、人的心理调适和人际关系的调整,从而达到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目的。社团文化的调节转化功能具体表现如下:首先,心理调适。学生在平常的学习进程、人际交往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产生困惑、疑惑等普遍的心理问题。大学生身处无预制性的社团之中,平时学习、生活、择业中所造成的心理失调,都可以在自我选择中得到调适;其次,情绪调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遇到矛盾和困难,产生情绪波动,如果长期得不到缓解消除,还可能激化,因而需要一种轻松活泼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社团正好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调整人际关系。大学生长期生活在班集体或寝室中,人际关系较为单一、固定,而在社团中,不同年级、院系的大学生一起追逐共同的目标,发展和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在活动中建立起一种互信、互爱的新型人际关系。

4. 娱乐陶冶功能。

社团活动素有“第二教学课堂”之称,作为一种自发组织的课余活动,它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还能在学生没有心理抵触情绪的情景下潜移默化地对其进行教育和知识以及文化的传授。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不仅能结识更多层次和更多类型的朋友,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提高自己的生活阅历,还能排解郁闷,愉悦身心,增强对学习和生活的信心,这些都是课堂教育所不能给予的。第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所倡导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在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为个体行为提供了参考并最终为他们所接受,从而使个体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影响。积极向上的社团文化不仅能丰富社团成员的精神生活,还能发展他们的爱好和特长。社团成员在社团活动中相互交往和作用,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道德规范的内涵,将其内化为情感和意志,再外化为行为和习惯,从而锻造出坚定的信念、意志和道德品质。第三,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社团文化通过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教育和心理调适活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塑造健全人格。社团活动可以满足大学生社会交往、寻求友谊、发展感情、自我尊重、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从而使其形成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促进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四、进一步挖掘独立学院社团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思考

社团文化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社团文化建设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领域,提供了新的载体,成为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新时期,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必须加强高校社团文化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育效果。”并指出:“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因此,为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加强高校社团文化建设。

1. 加强引导,把握社团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引导,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学生社团舆论阵地。始终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内容,按照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四以”要求,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师生员工,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学生社团文化又是校园文化的生力军。所以,加强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因此,社团文化应弘扬主旋律,所谓弘扬主旋律就是要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尤其要多开展旨在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爱国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社团活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性质的社团主流文化;加强学生党组织建设;通过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开展内容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社团文化的内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团文化中去,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让大学生在接受社团活动积极影响的同时,增强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辨别力,使社团发展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2. 加强和规范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完善学生社团自身建设。

首先,要建立学生社团成立的审批制度。社团在成立时必须经学校有关部门批准,严格遵守学校关于社团建立的规章制度。其次,社团建立后在开展活动时,社团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校纪校规范围内进行,政治性活动必须经有关部门批准许可才能进行,促进社团活动规范化,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以保证学生活动内容健康向上,有利于学生成长;带动其它社团的良性发展,形成鲜明的导向。另外,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社团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干部是社团的核心,他们的水平影响着社团活动的方向、质量、作用甚至命运。因此,完善社团干部考核、培训体系,做好社团负责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榜样作用,影响教育更多的社团成员。加强社团的组织建设,还要利用党团的相互协调纽带和桥梁作用,充分发挥党团等各级组织的内部协调功能,形成党委领导、团委指导、学生社团代表人会和学生社团联合会具体开展的格局。

3. 注重创新,增强社团文化活动的吸引力。

任何事物的生命力都在于不断创新,学生社团文化建设也不例外,必须不断根据新形势和新情况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这种变化,另一方面,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一般都对具有新内容和新形式的活动抱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学生社团文化建设要不断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创造性地开展活动。[4]社团应充分利用布告栏、横幅、网络、海报、校内广播、闭路电视等传播媒介,积极宣传活动特色,举办诸如古典诗词朗诵会、校园音乐剧表演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展示社团风采,塑造社团品牌,提高社团品位,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要进一步深化学生社团的实践环节,要求实践性较强的社团走出校园,开展“三下乡”、义演、青年志愿者等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社团活动,深入农村、厂矿、社区,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使社团活动真正成为培养学生能力,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需不断提高社团活动质量。

参考文献

[1]曾庆发,王晶晶.论高校社团文化的德育功能[J].经济师,2007,(9).

[2]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戏剧类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篇三

关键词: 社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社团文化的蓬勃发展是改革开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当代中国高校的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与之相对应,对高校社团文化的感性描述、理性分析和价值评价成为目前讨论的热点之一。高校社团文化的素质教育功能已受到广泛的认可和接受。当前,由于高校社团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社团文化也日益活跃和繁荣起来,逐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与新载体。

一、高校社团文化的含义

高校社团文化,是指大学生社团在长期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是大学生社团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社团活动、社团形象、价值观、社团精神、社团品牌和文化产品等主要方面。[1]大学生社团是高校社团文化的基本组织单位。社团活动是高校社团文化的动态表现与具体表现,是社团文化中最具特色、最具影响力的部分,是社团的生命力所在。价值观是社团文化的核心。社团精神是社团在长期的活动中形成的信念和不懈追求,它是社团基于自身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在活动中长期培养形成的。社团文化产品是社团文化的物质载体和物化形式。

二、高校社团文化的特征

高校社团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主要代表和未来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源泉,是大学生需要与实践的产物,随着大学生需要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高校社团文化作为产生于大学校园这一特定地域内的亚文化,除了具备校园文化所共有的施教性、示范性、独立性、可塑性等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特征:①广泛性。②时代性。③开拓性。

三、社团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育人的实践活动,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材为终极目的。社团文化由于自身独特地位而承载着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又一重要文化载体。

1、自我教育功能。高校社团文化是大学生在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能培养人、塑造人、教育人,具有突出的教育功能。通过组织或参加社团活动,大学生大大地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由于活动选择的自主性、目标的指向性和行为的自觉性,没有感到来自外部的强制要求,在某种程度上有更好的教育效果,尤其是对心理品质、道德素養、文明行为的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激励约束功能。高校社团的激励约束功能主要是指良好的社团文化能够激励学生产生奋发向前的情感和动机,同时通过各种社团活动,开阔视野,锻炼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所有成员在社团中的积极工作,培养个人的组织、管理以及决策能力,为社团建设做出贡献。正确的社团文化能够激励和约束每一位成员,成功时帮助他们摆正心态,懂得继续努力才是正确的选择,失败时,同样也较好学生摆正心态,要用正确的姿态面对挫折,给与他们信念,帮助他们明确目标,通过这一过程锻炼学生发现、分析、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凝聚功能。社团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是指高校社团文化对学生具有向心力、凝聚力,其功能主要是通过社团宗旨和社团活动来实现的。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社团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活动,寓教于乐,能把学生共同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能激发社团成员的使命感、自豪感、认同感和归宿感,形成内聚力和群体意识。作为社团文化创造主体,社团成员都必需关注社团的生存和发展,虽然每个社团成员都各有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及其行为习惯,但个人的兴趣、爱好、思想又是从属于、服务于社团。社团成员在服务、奉献的过程中,自己本身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各种能力得到锻炼。通过社团活动实践,社团对大学生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向心力、凝聚力,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团队意识。

4、素质拓展功能。社团活动是大学生参与最多的活动之一。社团文化作为隐性课题,越来越成为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团文化对大学生的素质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首先,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社团活动过程中的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有利于大学生深刻理解道德规范的内涵,并将其内化为情感和意志,再外化为行为和习惯,培养大学生对社会和人类的责任感和乐于奉献的精神,从而实现对大学生崇高精神的塑造、坚定信念的形成和道德品质的培养。[2]其次,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高校社团文化通过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教育和心理调试等活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塑造自身适应时代要求的完整人格。社团活动,可以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对课程知识学习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拓展智力水平,激发创新欲望,提高创新能力。最后,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影响。高校社团文化以其自主、开放的浓厚的气氛,刺激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为学生潜能的开发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何海兵.高校社团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探索,2002,(4):56

上一篇:保教知识能力生活指导下一篇:如何制作可视化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