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措施(11篇)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措施 篇一
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靠心理健康课去实施,必须全方位多角度的对学生进行心育,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工作。
(一)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个体发展为本,以素质培养为目标,从而对学科教师提出了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1.通过课堂教学过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和最有效的开展途径和方式。首先,教师要树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效益观。师生在课堂中积极情绪体验的状况,学生学习兴趣,品德与行为习惯培养与纠正,学生交往能力、动手能力、参与积极性等要素都要进入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要建立真正平等、民主、尊重和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树立亲和基础上的、具有人性化特征的教师新权威。其次,把好教学的三个关。一是备课关。要围绕学生来备,如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问题和反应、学生需要怎么做(如多感官的参与)才能掌握,同时兼顾学生现有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努力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二是上课关。教师在与学生的课堂交往中,多激励、多表扬,少批评、少否定,注意平等和公平,注意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等等重要的教育原则。三是课外活动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需要在课外的实践应用中得到真正的巩固和实现。最后,重视课堂心理氛围的建设。建立同学间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氛围,为学生营造一种安全向上、相互支持的同伴环境。
2.结合学科特点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课程的多样化,也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具选择性、更具全面性的途径和方式。
(1)根据学科内容开发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同的学科,有其独特的教学内容,《新标准》强调学科内容与生活的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正是蕴涵在生活中的教育,因此,要利用心理规律,带着新的思路和眼光重新认真研读教材、教案,从中挖掘并开发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2)在授课组织方式中体现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在体育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自我保护技能以及进行适当的意志品质锻炼;在音乐、美术课中启发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学会人际间的相互支持与鼓励;在科学课上不仅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相互配合,而且在观察中锻炼学生的细心和耐心、训练学生整洁、有条理的好习惯。
(二)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日常的教育工作是心理健康教育又一个主要阵地与渠道。每天早晨上课前、课间休息时、放学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交往,都可以转化为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时机。抓好日常教育活动、巧妙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细微之处耕耘、拥有全面收获。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
灵活运用心理规律,是有效进行德育工作的科学基础。
1、班集体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创建良好的班集体,营造和谐的班级气氛,使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塑造良好个性、培养高尚的品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如各种竞赛、班际间的联谊活动、集体劳动等,陶冶学生的情操、磨练其意志、锻炼其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
2、在少先队活动阵地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利用板报、广播和其他宣传手段,采用专栏的形式指导学生如何与人交往,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产生心理行为问题时如何寻求帮助等。在形式多样的队活动,如“手拉手献爱心”等活动中,学生能学会与人合作,锻炼能力,也抑制了不良的心态,达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3、班主任日常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班主任要用心理健康和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来指导自己,如对学生的休息、玩耍进行管理与教育,重点体现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生活习惯、交往习惯,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四)个别(或团体)心理辅导。
针对少数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扰和极个别的心理障碍,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由老师提供咨询,回答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心理辅导与问题行为的矫正。
追求学生人格的整体发展,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几方面协调发展。树立学生全人发展的观念,强调多种智力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一生。
寿光市上口镇南邵小学
2012.3
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措施 篇二
目前, 高校贫困生已成为大学生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与各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 这支特殊群体也正逐步扩大, 每年的学费及生活费用对贫困生来说则是沉重的负担。贫困生的思想状况、心里状况关系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各高校校园的稳定, 因此, 做好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帮扶工作, 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大意义。所以准确掌握贫困生心理现状, 做好帮扶工作将越来越重要。
二、高校贫困生的概念、比例及来源
所谓高校贫困生, 是指国家招收的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 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 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的大学生。据统计, 全国高校贫困生所占比例最低为10%, 最高达35%, 平均数量已占在校大学生人数的20%左右, 而且还呈上升趋势。目前高校贫困生来源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从其构成可以分成固定人群和非固定人群。固定人群一是指由于地区间的经济差距, 在经济发展不平衡情况下, 高校贫困生大多数分布在东北、西北、华北等经济不发达的“老、少、边、山、穷”地区;还有部分从经济落后地区来到沿海等高消费地区就读的学生, 收入与支出标准差距较大, 使得生活更加拮据。二是家庭收入不稳定者:来自农村家庭, 父母只靠土地为生, 收入随着自然环境时好时坏, 生活不稳定;来自城镇家庭, 父母无固定工作, 收入微薄且不稳定, 难以承担学生的固定生活和学习开支;家庭负担沉重者, 多是上有老人要赡养, 下有弟妹要抚养, 家庭经济不堪重负。非固定人群如家庭变故, 近年来较多出现的下岗职工家庭, 断了经济来源, 固定开支受到冲击, 无法承担高额学费支出;经济变故, 家人或本人病重需要支付高额医疗费, 甚至负债累累, 生活难以继日;婚姻变故, 随着近年来离婚率的不断攀升, 部分学生因父母离异导致生活学习费用供给不正常, 学习生活费用也就成问题。另外还有由于不可抗力的天灾人祸, 使一些学生失去经济来源, 加入贫困生行列。
三、高校贫困生心理表现及成因分析
1. 因学习压力较大而产生焦虑和紧张心理。
贫困生把取得高学历作为日后提高就业水平, 从而让家庭和自己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 他们希望通过发奋学习而努力成才, 彻底改变现实命运, 所以在求学过程中承载着比非贫困生更大的期望和更大的心理压力, 而现实生活中, 贫困生为了缓解经济压力, 在拼命学习以期获得奖学金的同时又不断寻求勤工俭学的机会。一方面, 较高的学习目标需要付出相对多的学习时间和因勤工俭学而不能保障学习时间的矛盾;另一方面, 急需通过勤工俭学自立与许多现实问题难以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的拼搏得以解决的矛盾, 都使贫困生身心俱疲, 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焦虑的状态, 使在学期间学习压力更大, 久而久之, 部分贫困生可能对学习、生活失去信心, 甚至人格发生变化, 出现精神病症状。
2. 自卑、敏感、不稳定心理。
自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不满、鄙视等否定的感情, 是对个体的得失、荣辱过于强烈的一种心理体验。面对经济贫困的现实, 由于自卑缺乏承受挫折的忍耐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从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具体表现为很少与同学交流, 不常参加集体活动, 消极地对待人生, 看待生活中的一切。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是贫困生的心理特点。贫困生因家庭贫困而自卑, 但他们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 内心极为敏感。因此, 对涉及自己的事情容易引起强烈的情感波动。另外, 对于贫困生, 他们的上学费用要靠家长借债或自己贷款供给, 将来要靠自己的薪水偿还, 面对就业压力, 可能对自己的未来产生忧虑或没有信心, 外在情绪表现抑郁消沉, 言谈举止具有不稳定性。个别贫困生产生退学、轻生的念头或行为。
3. 因人际交往困难而产生的抑郁、孤僻心理。
在目前教育体制中对一个中学生的评价和认可主要依据的是其学习成绩。这样, 无论是城市贫困生还是农村贫困生, 都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优异的成绩, 从而赢得同学的羡慕和老师的喜爱, 即得到较高的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然而步入大学后, 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让贫困生的成绩相应地失去了明显的优势, 且社会的贫富差距在校园中凸显, 而同学间的正常交往、感情的沟通, 常伴随着一些物质联系, 对于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的学生可能出手阔绰, 交际面广泛, 而贫困生由于经济匮乏, 难以支付这类额外开支, 如果不能另外开辟人际交往空间, 易导致一部分贫困生索性采取“自我封闭”, 失去与他人交往的热情;如果因“寒酸”形象遇到歧视或冷遇, 强烈的自尊心也可能使他们产生对社会文化的敌对态度和强迫症状。由于贫困生时时为经济拮据所困扰, 长期处于郁郁寡欢的不良心境状态, 且又缺乏调节情绪的能力, 故造成抑郁孤僻心理。
4. 虚荣、嫉妒心理。
少数贫困生好攀比、讲究衣着打扮, 追求享乐与高消费, 生活上不勤俭节约, 也不愿参加稍微艰苦的勤工助学劳动, 他们虽然也属于贫困生, 但却由于图虚荣, 往往打肿脸充胖子挤入阔人之列, 想让大家刮目相看, 常用资助的钱或者父母辛苦借来的钱大肆摆阔, 而对家庭经济困难视而不见。还有些贫困生自尊心极强, 且心胸狭窄, 与他人比较, 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和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 从而因不满、不服气或者羡慕对他人产生嫉妒情绪。
5. 行骗、犯罪心理。
个别贫困生在个性心理方面, 表现为自私自利、占有欲强、自我素质低、自制力差、法制观念淡薄, 经受不住贫穷的磨难或者对社会及富裕的人抱有抵触、敌对、报复心理。无视校规校纪, 在校内外从事行骗或者进行刑事犯罪, 这类贫困生虽然人数极少, 但对社会影响很坏。可见, 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当强烈的自卑感, 极度敏感、脆弱的自尊心, 拘谨压抑的性格, 尴尬的人际关系, 因期望值过高而产生的学业压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时候, 就会引发问题行为。在贫困生的问题行为当中, 比较突出的除了人际交往困难、学习失败以外, 还有出走、旷课、偷窃、打架等现象。
四、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1. 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我国一般高等学校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针对扩招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峻的现状, 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 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各高校要把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抓紧抓好。贫困生在高校中占到将近20%的比例[2], 帮助贫困生克服心理障碍, 获取心理健康是在高校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
2. 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进一步完善高校帮困育人体系。
为帮助贫困生减轻经济压力, 国家不断健全助学体系, 推出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困难生补助、、社会无偿资助等一系列积极措施, 但相比于庞大的高校贫困生群体, 这些仍是杯水车薪, 只能缓解一小部分亟待解决经济困难的贫困生的压力, 另一方面由此引发的关于贫困生隐私、依赖社会和受资助产生的心理压力等问题层出不穷。因此, 高校“育人”工作的本质要求在完善国家助学体系过程中, 不仅“授之以鱼”, 更要“授之以渔”, 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 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贫困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增强贫困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以积极的姿态战胜困难, 顺利完成学业。
3. 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进一步改善社会的人口素质。
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 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贫困生很大一部分抱着通过求学改变命运的想法, 他们在艰苦的生活、学习条件下顽强拼搏, 但一部分贫困生由于各种压力产生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以发现和疏导, 就会影响到其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高校中的贫困生终究要走上社会,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前提条件, 如何发现问题并培养贫困生健康的心理, 是大学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贫困生中发掘和培养优秀人才, 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4. 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和和谐社会发展的大局。
当前我国提出要建立和谐社会, 对于高校来说要建立和谐校园,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是如何促进贫困生群体与整个学校、整个社会的融洽和谐。贫困生的思想和实际问题明显增多, 这背后也暴露了整个社会的城乡差距、贫富差距、阶层分化等问题。
五、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采取的帮扶措施
高校贫困生的消极心态不仅直接影响学习效率和精神面貌, 而且极易造成人格的不健全和偏执心理, 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 应结合国情以及贫困生的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实际, 把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经济救助与心理救助有机结合起来。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
根据贫困生的具体实际, 高校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 也应以同样高度的责任感去帮助这些同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树立远大理想, 鼓励他们在困境、逆境面前不低头, 能够正视困难、积极进取。培养他们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 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要让贫困生认识到国家以及学校财力毕竟有限, 要彻底解决他们的经济困难问题, 还需要他们个人及其家庭共同努力, 不能一味地等、靠、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 力求使每一位贫困生都能主动承受由于经济窘迫所带来的心理压力, 避免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2. 全方位的经济资助是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针对高校贫困生问题, 国家为使家境贫困的学生上得起大学, 从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高校在认真落实这些政策措施的过程中, 应该提倡经济资助以“自助为主, 他助为辅”, “先自助、后他助”, “有偿在先、无偿在后”, “以酬代补”的原则来建立高校学生经济资助运行机制, 设法使各种补助通过劳动的方式来兑现, 让努力学习、力求上进的贫困生获奖受补, 以利于克服“等、靠、要”的消极依赖思想, 树立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 以利于鼓励学生艰苦求学, 勤奋上进。要合理安排、优先安排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校园和社区参加勤工助学的公益劳动, 既获得报酬、弥补经济困难, 又得到锻炼, 促进学习。让贫困生在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会的过程中, 达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3. 加强典型事例的媒体宣传, 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 应注意充分运用高校贫困生 (特别是本校贫困生) 中依靠自身努力, 顽强拼搏而获得成功的优秀代表, 抓典型, 树榜样, 增强贫困生发奋成才的自信心, 使他们以健康和上进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挑战。
4. 营造良好校园环境, 大力拓展高校的育人途径。
学校以育人为根本宗旨, 贫困生问题的解决也应遵循这一宗旨, 高校要十分注意加强学校、班级、宿舍等育人环境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 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 特别是对服务于贫困生的社团, 应予以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使贫困生在社团活动中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深刻地体验到社会的支持, 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地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最大限度地消除经济贫困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注意加强班级、宿舍的管理工作, 倡导同学之间形成相互关怀、真诚接纳、共同成长的理念, 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大力提倡勤俭节约, 反对铺张浪费, 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营造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5.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构建高校贫困生健全人格。
首先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工作, 在贫困大学生中, 多数人的心理问题属于心理失衡, 可以随着诱发情境的消失或经过同学的帮助或心理辅导老师的辅导而恢复正常, 只有少数人属于心理失常或心理疾病。因此, 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各种专题讲座等形式在高校中开展心理卫生宣传普及活动, 让广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 加强心理健康意识, 掌握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 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其次, 加强对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辅导, 针对贫困生的心理状况, 通过各种教育使贫困生对贫困问题有正确的认知, 并进行必要的行为指导。另外,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一旦形成, 就应考虑采取相应的心理治疗方法, 尽早加以矫正。
总之, 贫困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全面发展, 这里不仅仅是钱的问题, 而是一群优秀青年的健康成长问题, 是我们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的健康发展问题。深入研究高校贫困生心理, 不断加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也不仅仅是贫困生人格培养的问题, 更是在强调建设和谐社会、强调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今天, 探索如何发挥高校育人功能, 如何形成和谐成长氛围的问题, 注重对高校助困育人工作各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社会和高校刻不容缓的事情。
摘要:高校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在求学过程中承载着比非贫困生更大的心理压力, 因此如何做好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帮扶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系到学校甚至社会的稳定与长远发展。本文在对贫困生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工作实践, 探讨了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及有效帮扶措施, 以期引导高校贫困生群体的健康成长、成才。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成因分析,帮扶措施
参考文献
[1]宋美英.如何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9, (11) .
[2]彭玲云, 吕广振.当今我国高校中贫困大学生“挂科”问题探究[J].城市建设, 2010, (10) .
[3]李美琴.当前高校贫困生的现状特征与教育对策[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5, (2) .
[4]石庆新.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障碍及其疏导[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0) .
[5]李婷.论高校贫困生的精神扶助[J].邵阳学院学报, 2009, (10) .
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措施 篇三
关键词: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有效措施
從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状况来看,虽然经过多年的不断改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是存在一定的欠缺。为了能加快教育的发展速度,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完善教育制度。从而为学生铸就一颗强大的内心,使他们能在实际生活中用积极健康的心态来面对现实,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本文将首先对我国的小学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其次,重点强调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最后,对如何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做了详细的阐述,希望能为心理教育专家提供一些参考性的建议或意见。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还不够完善,需要不断地进行强化。首先,从大的方面来说,国家的教育体制还不够完善,没有一个完整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划和发展路线,同时也未在这一方面进行财力和物力的投入。这是目前教育现状的一个主要的缺陷。其次,对于受教育者来说,他们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尤其对一些农村地区,由于经济的匮乏,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增多,留守儿童成为社会的焦点,在生理方面,物质生活的不能满足;在心理方面,处于心理发展的初级阶段的小学生,没有得到专业性的强化,性格的孤僻、缺乏自信,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会为他们以后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所以,我国应该制定合理有效的举措,尽量避免教育的隐患。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孩子成长的特殊时期,心理健康教育是极其重要的。针对上文的现状分析,如果在小学阶段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素养,那么,在以后的个人发展阶段一些不良的心理因素就会自然地影响到思维方式、辩证态度、价值观、人生观等等。例如,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从小家庭状况的影响,没有受到健康的教育体系的培养,所以,性格上可能会受到一些扭曲,就此与正常家庭的孩子做事上存在一些偏差。所以,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三、如何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1.国家应该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教育是顺应国家的教育理念及其教育政策的。如果国家还没有从根本上投入,那么,整个教育形势将得不到发展,有关的教育部门也不会引起重视,自然而然地,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得不到提高。这完全是国家教育力度的低下造成的。所以,加强教育力度迫在眉睫。国家的教育理念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在整体教育水平及教育发展方向。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师资投入,鼓励心理教育中心的开设,并且加大宣传力度,引起广大群众的重视。
2.对学生心理活动进行定期的调查研究
现在,学生受社会发展的影响极大。小学生对社会上的事物存在好奇,还有极大的征服力,但是,他们又对社会的诱惑力缺乏抵抗,没有正确的是非观,这样他们很容易受到不良的影响。例如,网络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现在,科技的进步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孩子沉迷于网络,性格就不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逐渐的叛逆、偏执。所以,我们要定期地了解小学生的心理活动,全面细致地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以便适时地对他们进行心理调节。
3.加强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有一些家长只会在乎学生的物质生活,他们的观念还停留在过去的传统教育当中,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却从不在乎。事实上,孩子的心理发展对自身的发展同样重要。况且,小学生具有良好的模仿力,而且他们对外界的感悟能力也极强。所以,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要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身边的教育对他们影响极深,要尽力让他们感受到身边的正能量。再者,参加一些社会性的公益活动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例如,去敬老院照看老人、无偿献血等活动。让他们感受社会的正能量,促进身心发展。
在当前教育水平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各方面的不足与缺陷。其中教育制度的不完善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加强教育制度与教育形式的有机结合,极大地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无论从整个社会的发展前景,还是从个人的心理素质来讲,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塑造,对学生的气质及其“三观”都有很大的帮助。总之,完善教育政策,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参考文献:
胡邓,王艳.高校心理健康的困境与思考[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
4.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措施 篇四
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教学体系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近年来,不管从国家层面,还是从家庭层面,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都是非常高的,学校也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心智的成熟都是有非常大的帮助。本文着眼于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一定的建议。
一、学校要重视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
我国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小学当中,对于文化课程的重视程度是非常高的,语文、数学、英语,大量的文化课课程压的学生喘不过来气,学生也将大量的时间分配到了文化课的学习当中,但是,小学和教师不但有教给学生知识的任务,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帮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在这当中,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小学生的心智尚不够成熟,很容易受到一些不利的影响。学校要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心理健康读本和课本,通过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来帮助学生学习心理,提高心理健康的程度。像一些中华传统美德读本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当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教师要认真分析其中的内容,教给学生尊老爱幼,诚信友善、爱岗敬业等等,这样,才能使他们的心理更加健康,并快乐的成长。同时,在学校当中,要加强心理设备和环境的建设,一方面,学校应当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解决一些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例如,有的学生不喜欢与人交流,性格比较内向、比较自卑,这个时候,学生就需要到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来进行辅导,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更好的进行学习和生活。这种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是非常多的,仅仅依靠课堂上教师短暂的教学时间是无法有效完成的,所以说,要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并在里面购置专业的心理教育设备,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总而言之,对于小学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和文化课教育是同样重要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二、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要搞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建立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在小学当中,每门文化课的教师专业能力还是相对不错的,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比较强,只有真正学习心理学的人才能胜任这项工作,以往,由于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了学校并没有专业的老师来负责这项工作,更多的是让文化课的老师来兼任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但是,这样的效果是非常差的。所以说,学校要从师资力量下手,一方面,可以从社会上聘请专业的心理学人才来负责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可以加大力度来培养自己学校的心理老师,定期请专业人员来组织培训,这两种方法都是比较有效。除了人员以外,学校要多举办有意义的活动来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例如,可以以讲座等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同时,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当中,比如说,在语文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大声的朗读出来,培养他们大气的性格,同时,在体育课上,也可以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所以说,在小学中,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的建设,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来促进教学水平的进步,同时,还要以多种活动为载体,让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的深化。
三、学校要与家庭形成有效的沟通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是一个方面,家庭由是另一个方面,因为小学生白天在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而更多情况下是在家庭当中,所以,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一定要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这样才能起到最佳的效果。首先,要营造健康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优先的,从出生开始父母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成长,因此,家长要注重端正自己的言行,在家庭里要做好表率同时、社会应该营造一个充满和谐与公平正义的大环境,这样,就不至于使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有情感反差,而产生不适应的心理,让学生们个体感受到家庭、社会的和谐与幸福,从而对生活、对社会充满自信和希望。在家庭当中,家长要特别注意与学校老师的沟通,防止因为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上的问题与学校的教师产生分歧,这样是不容易起到教育结果的。例如,有的家长对于一些比较内向的孩子并没有采取一些措施,认为是正常的,而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对这类学生进行了引导和帮助,家长就应当顺着学校的教学思路进行一些补充,从而起到最好的效果。所以说,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家庭要与学校进行有效的沟通。在小学教育当中,文化课程的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同样重要的,学校和教师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强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师的建设,同时,要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共同为了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莫娟.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初探[J].才智,2016,(07):41.
[2]沈丽军.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11):242.
[3]王荣欣.谈目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教育现代化,2016,3(38):393-394.
5.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篇五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6.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措施 篇六
袁晓菲
主要研究内容:
1、如今小学生作为当今一代新型家庭模式成长下的独生子女一代,他们所具有的突出的心理特点调查。
2、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方式等诸多原因是诱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校如何来完善小学生心理教育教学机制的研究。
3、学校的学习氛围该如何营造来提供给小学生心理教育的大环境的措施与研究。[关键词]小学生;学校;教育环境;心理健康
如今大多数小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倍受溺爱的环境中生长,心理教育往往被忽视,因此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格外重要。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心理、生理等方面处于未成熟到成熟变化时期。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是必然环节,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和教育要求。小学生心理教育较为复杂,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对当代小学生群体的新特征调查
1.更善于自娱自乐。现在的小学生都是在家庭小环境中成长,很多时候是没有人陪伴的,他们便会自己与自己玩,扮演不同的角色,表现出一种很强的独立性。
2.更趋于外向型交际。由于缺少家庭交际环境,独生子女的小学生们更多的是到家庭以外去寻找伙伴,比如通过幼儿园,邻居,学校等,初期,因为缺少交往经验会产生一定的焦虑,不知所措,但客观上也锻炼了他们在陌生环境中与陌生人交往的能力。如今的小学生在交往能力上,适应新环境,结交新朋友的能力加强了。
3.交际方式成人化。伴随“四、二、一”结构家庭的增加,小学生更习惯,乐于与成人交往。由于与成人交往的原则儿童尚在学习中,所以一些人在评价如今的小学生时认为他们缺乏礼貌。但是不管怎样与成人交往提高了他们的交际能力。
在中国新时代背景下成长的当代小学生有与以往孩子不同的可喜的特征,但也暴露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注重竞争,不善合作,心理压力大,心理障碍多,心理承受能力差,这是当代小学生最突出的弱点。
二、国内学校心理教育的现实问题
目前学校心理教育存在着发展上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1.心理课等同于心理教育
把心理教育作为课程安排,使传播心理知识有时间上的保障。但从课程内容来看,仅仅是知识性内容,远不能满足学生解决实际心理问题、维护身心健康的需要。以为增加了课程,学生人格就健全了,心理就健康了。这是将心理教育简单化,学生复杂变化的心理仅仅靠一门课是不可能全部解决的。如建立和谐的同学之间的关系等并非依靠知识性讲授就能达到的,需要通过实践让学生亲自体验感悟,逐渐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而课程所提供的活动空间,实践机会是极其有限的。
2.形式化的心理教育
将心理教育等同于做课题出成果,心理教育工作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以课题级别、成果多寡来论定心理教育开展的成功与否,缺乏实际中正确的处理手段和科学的分析方法。是重形式轻实践,远离心理教育的本意,因而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学校只在测查评估来临之际,才做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广播,专栏等。但是这只停留在心理教育基础上,很少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3.心理教育等同于德育
不可否认两者在培养学生素养方面的相似性,但心理教育有其自身的教育理念和独特的教育方式,它可成为增强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也可在某种程度上实现德育的要求。德育主要关注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而心理教育除了关注行为养成外,还要关注学生情绪情感健康、人格完善、与人交往甚至非常态的心理与行为等方面。
4.非专业化的心理工作者
目前在中小学校,心理教育中的专业人员明显不足。心理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全新的工作,工作者必须具有相当的心理专业知识,受过系统的心理教育和咨询培训,能够熟练的应用心理学知识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我国现在绝大多数心理教育工作者为班主任,他们虽然随时了解学生的发展动态,有丰富的管理学生工作经验,但由于缺乏心理教育黄钻也知识和相关技能,学生又用原来角色看待他们,因此学生很难敞开心扉,展示真实的自我。
5.心理教育简单化
学校校长对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简单化,只注重学习成绩,对心理教育则只是应付差事而已。而且心理教育工作开展以来,出现了经济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发展速度不同步,学校开展心理教育情况参差不齐,两极分化趋势伴随各种因素仍在逐步扩大。
三、应对方式措施
1.构建心理教育管理体系
确立分管心理教育专人,构建以专职人员为核心,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的三级团队。发挥心理学专业教师的优势,以其为核心开展综合性心理教育,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利用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对学生的了解较全面的优势,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解决随机性的心理问题。此外,其他教职工要配合好各种心理教育活动,营造心理教育的氛围。
2.心理教育多种途径渗透
心理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原理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在教学方法上引入团体咨询等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得到锻炼,给每个学生以展示自我,提高自己的机会,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态度上,教师要善于接纳学生,不存有偏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尤其要关注哪些课堂表现少,怯懦内向的学生。在教学内容上,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奇思妙想,引导他们将创新与现实相结合,为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做准备。
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功能,共同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全面考查学生的言行,改革教育方法,开辟与学生沟通的多种渠道,使学生随时能与教师、家长、同伴沟通,让学生有机会也有场所进行倾诉,改变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苦恼,共同营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共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特别是要转变家长的意识和改进教育方法,因为家长教育观念,教养水平,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特别明显。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甚至相矛盾最易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障碍。
3.培养专业化心理教育教师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抓出成效,关键还在于教师心理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水平,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小学教师i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并注意避免只
重视骨干教师培养的倾向,否则将会出现一些教师奴隶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惑,另一些教师又在制造新的心理障碍。着力指导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关心,爱护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增进师生感情,掌握学生心态,提出合理要去,指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重视培养心理学专业工作者,增加与小学实际联系的实践操作,努力扭转小学心理教育专业教师能力不够和数量不足的局面。
努力做好心理教育教师的再培训工作,建立以点带面,局部推动全局的模式。建立个别师范基地,通过树立典型,加快心理教育向健康、积极的轨道上运行。同时,加大对班主任培训的力度,使其具有丰富的心理教育的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并将其灵活的运用于实践,会改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4.营造教育氛围
(1)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优美的环境能够温暖人的灵魂,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学校开展的“循规蹈矩争章”活动、“践行《弟子规》”活动,“营造书香校园”活动等,都是在营造一种和谐,文明,礼仪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也是让学生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传承和发扬,也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懂得做人的道理,喜爱读书、学会读书在创造条件。校园里的长廊里贴上了美丽的图画,走道里有名人名言,校风校训和各种宣传栏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地思考。再加上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2)创设育人的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要把纸屑用投篮的方式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踢或踩,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开展了“丢下的是垃圾,捡起的是品质”活动,并在校园内各个角
落安放了垃圾箱,垃圾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花坛内竖起木板,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果然学生不忍心破坏,过去的坏毛病也改了。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3)开展主题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主题教育强调按学生个体需要和特点开展活动,把自主、自理、自律作为行为规范教育的目标导向;在评价上,重视形成性评价、即时性评价、社会评价和家庭评价的结合。主题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是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对开阔学生的知识领域、思想境界,提高文化修养,扩大社交范围和心理容量,发展学生个性起着重要作用。
主题活动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学校班级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可以举办各种形势类、社会生活类、心理卫生类、阅读类、审美类、信息处理类等指导性讲座。可以积极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调查访问、军训、科学考察等。可以建立多种类型课外活动小组、阅读小组。可以结合《纲要》和学生实际,在节假日、纪念日开展大、中、小型丰富多彩的专题系列活动。
种子萌芽生长,必须经过黑暗中的挣扎才会有破土而出时的第一缕光亮;蛹破茧而出,必须经过苦苦挣扎才会有彩蝶的翅膀美丽如画。21世纪的小学生,必须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面对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适应环境、迎接挑战方面变得尤为重要。小学生肩负着使命,为此,加快我国小学生心理教育的发展步伐,采用积极地态度、科学的方法、切实可行的手段,把下一代培养成为具有优良心理品质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
主要参考文献:
1.董奇.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 M] ,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0.2.杨文士.管理学原理[ M ]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1.3.迈克.富兰, 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 M] ,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11.4.陈家麟.学校心理卫生学[M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1.5.陈学诗.关于心理卫生事业的建议[ J].大众心理学, 1996(10): 1.6.高传正主编.学前教育,妇幼家庭出版社,2002.6
7.朱智贤主编.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7.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措施 篇七
新时期特殊教育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是, 不断加强心理学教师的队伍建设, 进一步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思想品德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干部为主体, 积极发挥班主任的优势, 及时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充分利用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超常技能, 实施全体教师共同关注残疾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 平时要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 通过专业培训使教师快速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因为这个特殊群体尤其需要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关爱, 同时也要注意他们的心理行为问题, 避免学生受到消极影响, 从而优化学生成长的心理健康环境, 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 争取做到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以免对他们造成雪上加霜的后果, 所以, 从某种程度上讲, 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都应该成为残疾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尽管对残疾学生的各种障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到时时处处关心, 特殊教育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仍然应该为开展心理咨询交流的各种残疾学生提供更加温馨适宜的环境, 毕竟不同于正常学生, 心理咨询室由专职咨询员和相关专职教师为残疾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这样进行专业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管理
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及今后特教事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核心内容之一, 是心理健康教育与特殊教育有效融合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根据近年来, 各地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并且由此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 特殊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纳入整体教学计划中, 逐步渗透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全过程。在其他学科正常教学中, 在班主任工作中, 都应注重无时无刻对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以特别关注和照顾。在进行传统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中应该科学有效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针对残疾学生面临的种种现实问题为背景, 把心理健康教育几乎不留痕迹地融入到其他学科教学过程中。特殊教育学校可以根据残疾学生的具体情况, 有针对地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并且以正常课时的规划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中, 为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特别要注意, 不能让心理健康教育趋向于医学化的诊治, 要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一门课, 纳入常规教学范围内。在强化心理学知识传授的基础上, 把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残疾人思想品德教育课进行有机融合, 在学生倡导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学习、工作态度, 可利用活动课、班、团队活动等一切集体活动进行心理健康自我教育, 实时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和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精神相结合的专题讲座, 学校经常组织一些能够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游戏活动, 同时将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进一步详细了解, 并且把对每一个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班级管理结合起来, 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特殊教育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与强化残疾人的整体素质教育有效结合, 助推残疾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特殊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法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革探索, 发挥特殊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三、营造良好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特殊教育学校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懂心理学而且有爱心的优秀教师队伍, 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 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使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更加密切, 为了给残疾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相互联系日益增多, 进一步优化家庭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也逐渐成为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主渠道。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秉承爱心教育的优良传统, 应积极主动加强同学生家长的联系, 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 同时更要关注残疾学生的家庭基本情况, 做好每一位残疾学生的家庭档案记录, 根据每一个学生校内外的种种表现, 创设更加符合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 它包括物质方面的环境建设, 包括精神方面的心理环境构筑, 以良好人际关系和健康心理营造的自我生存与发展环境更加重要。特殊教育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理想与目标是一致的, 可具体采用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从大的方面讲, 凡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 都应该把培养残疾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作为己任, 所有教师都负有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 要以极大的爱心抚慰每一个残疾学生的心灵。特殊教育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实时进行家长、学校与学生的心灵沟通, 通过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 激发每一个残疾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健康向上的拼搏精神和乐观自强的人生价值观, 向家长介绍或传授对残疾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 纠正家长的异常心态, 告诉家长要向对待正常孩子一样, 帮助他们找到体现自我价值的人生目标, 提高自身素养, 以健康心理素质面对一切艰难困苦, 努力克服自身存在的由某方面的残缺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 帮助他们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知识, 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结束语:
8.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措施 篇八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学质量
在现代教育环境的影响下,教师已经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指导者,现阶段的教学中,初中班主任应当通过合理科学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将心理健康同学科知识的学习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更好更健康地成长。
一、举办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1.举办迎新活动
在经历了小升初之后,学生对于陌生的学校没有归属感是极为正常的,因此,存在新生入学适应问题。为此,在新生入学的时候,班主任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迎新活动来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在迎新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自我介绍,减少学生间的隔膜,促进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之间能够更加熟悉和了解,同时,班主任可以组织一系列的小游戏,诸如,名字接龙之类的,以此来培养学生之间的默契程度,促进学生快速融入班集体当中,增进同学之间的交往,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2.开展主题班会
班主任还可以组织一系列的集体心理辅导工作,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纠正心理问题。组织相关的主题班会,可以邀请一部分家长和其他的任课老师来参加班会,让学生、家长和教师之间能够更好地进行沟通,例如,班主任可以举办以“我的梦想”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人生和理想,更好地鼓励学生坚持不懈地追求梦想,实现自己的梦想。通过一系列的主题班会,既可以达到提高认识、发展个性、愉悦生活的目的,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锻炼自理自治能力,增强班级凝聚力,从而达到巩固班集体和良好班风的目的。
二、谈话促进交流
在现阶段初中班主任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考虑采用谈话的方式来进行心理辅导。对于在班集体中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而言,他们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活动中,班主任可以对他们进行个别谈话,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感,同时,通过师生间平等的谈话,能够让班主任更加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尽快找到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同时,班主任还可以采用找家长谈话的方式,因为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来源于家庭的。家庭是大树,学生是果子;家长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与家长进行深入的谈话,能够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其实就是一场小型的心理咨询,班主任应当采用适合的心理咨询技能与家长进行交流,促进家长进行探索,鼓励家长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在进行谈话的过程中,班主任要注意自己的表情、语调、语速等,还可以通过自我开放技术促进家长了解学生的情况,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三、严于律己,积极学习相关知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在不断变换的。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班主任应当拥有一系列的先进理念和思想。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班主任,不仅应当管理好班级事务,还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让学生在比较宽松的氛围中生活。同时,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注意问题学生的教育方法,避免对学生造成师源性伤害。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出存在感。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健康、良好的心态,这与班主任的心态和工作质量密切相关,这就需要班主任积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和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咨询技能。
首先,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在进行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应当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其次,教师应当重点研究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网上观看心理健康专家的讲座,与初中班主任进行案例分享,从而逐渐完善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四、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现阶段的初中教学中,大部分初中生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心理困扰,如入学适应不良、人际交往问题、男女交往问题、逆反问题、重大创伤问题等。班主任务必予以极大的关注,关注学生的情绪,了解学生的情结,并且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鼓励学生积极正确地对待这些问题,寻求有效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实现自助助人。
首先,教师应当抛弃世俗的眼光,运用相关的咨询技术,促进学生探索自己的潜意识,发现问题的情结,运用合理情绪疗法等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班主任可以在班级中进行相关的讲座,帮助学生更加清楚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其次,在人际关系这一问题上,教师应当鼓励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鼓励学生之间互帮互助,自己处理同学间的人际交往问题,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再次,在日常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如历史教学中勾践为复国而卧薪尝胆、孙膑被砍去双脚后写出《孙膑兵法》、司马迁受宫刑发愤写出《史记》等,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鼓励学生能够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一种乐观的态度来面对生活,全面提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班主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应当积极提升自身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心理辅导技巧,全面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好地实践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参考文献:
唐岳南.别对自己说不可能:谈初中班主任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J].读书文摘,2016(2).
9.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措施 篇九
高血压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措施
齐丽颖 松原市人民医院
【摘要】 高血压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无声杀手” [1]。如不及时控制及治疗将会引起心、脑、肾、血管等多个靶器官的损害,降低生存质量,严重者可威胁生命。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进行健康教育干预不良行为来降低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水平,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认识危害健康的因素,促使自觉地选择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并能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较好地控制了患者的病情。要做好健康宣教,作为医护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心理学知识和护理素质,掌握正确的沟通技巧,了解患者的心理及生理需求,才能得到完好的护理效果。
【关键词】 高血压病 健康教育 护理干预
高血压是一种高发病率、高并发症、高致残率的疾病。高血压病的主要病因与年龄、性别、地域、遗传、精神过度紧张、肥胖、吸烟、酗酒、高钠饮食等生活因素密切相关,其中肥胖、吸烟、饮酒、高钠饮食为可干预因素,帮助患者正确认识高血压病的治疗知识,对有效控制血压及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高血压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论述如下:
1.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的方法
1.1评估
入院后通过与患者或家属交谈、观察,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心理、社会、经济、辅助检查结果、医疗诊断等资料,评估患者的个人日常生活方式、饮食、运动、用药、吸烟、睡眠、对疾病认识程度和学习能力,确定患者的态度和信念,制定健康教育干预计划。
1.2方法
结合评估资料,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在护理上针对性制定适合高血压病患者的健康教育计划及干预措施,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是确保健康教育效果的关键。具体方法是与患者个别谈心、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分发图文并茂的高血压手册、人手一册;举行小讲课,分期介绍相关知识,结合医院的墙报,图片,科普手册,安排有经验的病员当教员,现身说法,更有说服力,让患者观看并发症的录像资料、照片等,使患者意识到防治并发症的重要性;或利用静脉输液和发放口服药的时间,向患者或家属进行宣教,对某些重要的教育内容应重复教育多次,并以不同的方式进行。2.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的内容
健康教育与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密切相关。由于高血压病的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职业、环境、遗传、饮食、食盐摄入过多、肥胖等因素有关。因此需长期
信息来源:吉林大学自考网
服药治疗,一旦确诊后患者心理负担加重,我们一定要加强护理干预,这就要求医护人员与患者要充分认识到治病的长期性,在心理上具备一定的承受能力,在战胜疾病之前首先战胜自我,教育内容分为心理指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用药指导、出院指导。
2.1 心理指导
患者在住院期间由于环境的不适应,对疾病认识不足的程度及心理承受力的差异表现复杂多变,总有一种精神负担,稍有不适就十分紧张,导致血压偏高,波动大,情绪极不稳定,根据患者的心理素质及年龄的差别,分析患者心理特征,区别对待,对症下药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护理工作的实践中,我们护理人员应深入了解病人存在的各种思想顾虑,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向病人及家属说明精神因素与疾病形成的关系,教会病人掌握一定的心理应急方式,学会自我心理疏导、心理调节,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尽量避免高血压诱发因素,以维持血压的稳定,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在生活中给他们更多的体贴和关爱,让其感觉家庭般的温暖。耐心解答患者所提出的疑问,对血压升高和出现的症状,进行解释,解除担忧,放松心情,消除顾虑,学会自我放松,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例如:散步、阅读、听轻音乐、打太极、观赏风景等。
2.2 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合理选择膳食,控制热量摄入,应食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优质蛋白的食物[2]。首先要控制能量的摄入,提倡吃复合糖类、如淀粉、玉米、少吃葡萄糖、果糖及蔗糖,这类糖属于单糖,易引起血脂升高;每日食盐摄入量低于5~6g,即普通啤酒盖去掉胶垫后,一平盖食盐约为6g,适当的减少钠盐的摄入有助于降低血压,减少体内的钠水潴留; 每周吃2-3次鱼类蛋白质,可改善血管弹性和通透性,如高血压合并肾功能不全时,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每天吃新鲜蔬菜不少于8两,水果2至4两。多吃含钾、钙丰富而含钠低的食品,如土豆、茄子、海带、莴笋。牛奶、酸牛奶、虾皮;少吃肉汤类,因为肉汤中含氮浸出物增加,能够促进体内尿酸增加,加重心、肝、肾脏的负担。
2.3 运动指导
运动可以调节人体的高级神经活动,使血管舒张,血压下降。同时也可以增强心血管的功能,促进脂质代谢,控制肥胖,并能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但是,高血压病患者的运动,应选择适当的项目,不宜参加过于剧烈的运动,而要量力而行。根据患者的自身爱好和力所能及的运动量进行适当运动,如慢步、慢跑、太极拳等,运动时间初始为10-15分钟,一般为30 分钟,每周3-5次,运动循序渐进,先从轻度开始,逐渐增加运动量,活动后无明显不适为宜。如运动出现胸闷、心慌等应立即停止运动。教会患者掌握调节适应运动的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以及运动时间、强度和频率。运动强度应依心率而定(最大心率=170-年龄)。为安全起见,用最大心率的70%以下作为运动指标,并且要长期坚持,信息来源:吉林大学自考网
2.4用药指导
用药因人而宜,原则上从小剂量获得最大疗效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3]。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药物种类、剂量、时间、方法及注意事项, 如双氢克尿噻主要的不良反应是水、电解质紊乱、低血钾,表现为全身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长期服用还可以引起血尿酸、血糖增高,血胆固醇增高,所以要定期监测,服用缓释剂或胶囊药物时,应用水整片吞服不宜掰开或嚼碎,以免影响疗效。降压药需长期服用,应定期测量血压,根据血压波动调整用药剂量。向患者或家属说明高血压病需坚持长期终身规则治疗和保健护理的重要性,定时服用降压药,避免睡前服药,以免导致血压大幅度下降,从而诱发脑血栓、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等。自己不能随意减量或停药,可在医生指导下加以调整,防止血压反跳。在服用降压药的过程中,要向患者说明坐位或平躺时起立,动作要尽量缓慢,特别是夜间起床小便时更要避免突然起立,以免血压突然降低引起晕厥而发生意外。
2.5出院指导
为患者制定详细的自护计划,指导其学会自我护理的技术。教会患者及家属测量血压及测量血压时注意事项,活动后休息10分钟后再测血压,袖带不要裹得太紧或太松,尽量做到四定:定时、定部位、定血压计、定时做好记录。坚持服药,勿随便停药、减药,观察血压变化,每天为患者测量血压并做好记录,使血压维持在理想水平,并定期去医院复查。如果在服药过程中血压下降过快,同时伴有头晕、头痛等脑部缺血症状应积极寻找病因及时就诊,调整药物。创造良好和谐的家庭氛围,勿发怒生气、保持心情愉快、平稳乐观,冬季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及暴食,以免增加心脏负担,引起血压升高。保证合理的休息与睡眠,对睡眠不好者睡前应听催眠曲、热水泡脚。不要观看刺激、恐怖影视或参加刺激性活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变换体位时要慢,防止一过性低血压,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防止大便干燥,大便燥结时可使用开塞露或缓泻剂,禁止憋气、用劲。高血压病患者应注意四忌:忌猛躺、猛坐、猛蹲、猛站,以防止血压变化发生意外。
3.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的结果
在实施健康教育后,再次评价高血压健康教育知识学习的效果,大部份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后对高血压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比教育前有明显的提高,但还是有一部份民族患者和老年人对相关知识未掌握。主要是语言沟通不便和年龄大、记忆力下降等有关,影响教育效果。
4.总结
健康教育是一项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促进人们自觉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目前,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又是可以改变的因素,其中最主要最有效的防治方法是针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干预不良行为,从而降低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水平,促使自觉地选择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危险因素,使其认识到高血压病的危害性,并能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较好地控制了患者的病情。因此,采取利用一切机会不拘形式,通俗易懂方法进行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并能动员家属积极配合,对
信息来源:吉林大学自考网
治疗高血压是非常重要的。要做好健康宣教,作为医护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心理学知识和护理素质,掌握正确的沟通技巧,了解患者的心理及生理需求,科学地运用健康宣教,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了良好的行为规范,才能得到完好的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0.教育局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工作意见 篇十
教育局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工作意见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推动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配备
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全市中小学校要配备
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全市中小学校要按师生比1∶500的比例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小学校要按师生比1:1000的标准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配备专职教师。
按照分步实施的原则,到2011年底,全市中小学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达到1800人,师生比达到1:800;到2012年底,全市中小学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达到2100人,师生比达到1:700;到2013年底,全市超千人的中小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师生比达到1:600;到2015年底,全市中小学校按照师生比1:1000标准配齐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达到500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达到3000人,师生比达到1:500。
各县、区要按上述比例配备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编制总额内单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编制。
二、明确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
职责
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担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工作,小学每周8-10课时,中学每周6-8课时,以教学班为单位采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等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课时在地方课时、班团会课、选修课、专题讲座、课外活动等时间中安排,每两周至少安排一课时。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师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为学校师生提供个体咨询与辅导
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制定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主持和开展本校心理咨询室工作,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每周在心理咨询室工作不低于5小时。指导和协助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
教师解决自身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做好学生的个体咨询与辅导,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提高全校师生心理健康水平。为本校学生家长提供心理咨询和服务,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设和师资培训
成立市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机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充分发挥一区带四县“心理健康教育协作组”的互助作用,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全市城乡一体化和谐发展。
加强心理教育师资培训,按照“专、兼、全”的建设目标,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纳入全市“三支队伍”培训计划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系列,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全员培训。定期组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交流、研讨、学习与督导活动,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班主任每年至少参加
10课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科任教师每年至少参加5课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帮助全体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做到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开展心理疏导;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争取利用五年的时间,打造一支专职教师为骨干,兼职教师为支撑,全员教师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那一世范文网
四、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评价和奖惩机制
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按“教育心理学”学科申报相应层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参加“教育心理学”学科的评优课和评奖、评优活动。
市教育局从2011年到2015年设立专项奖励经费,对取得三级及以上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农村教师给予奖励。在教师招录过程中,对心理专业教师和获得心理咨询师的教师给予加分。市委
宣传部、市文明办和市教育局联合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基金,对心理名师、心理学科带头人给予奖励。
1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措施 篇十一
【摘 要】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人的一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心理的一生,一个人身心是否健康,生活能否幸福,学业是否有成,事业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其心理素质如何。青少年时期恰恰是人的心理素质得以形成的重要关键时期。而留守孩子又是这个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父母经常在外打工、经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照顾,孩子缺乏父母之爱,缺少家庭温暖,缺少父母的教育培养,孩子有了成绩无人分享他们的喜悦,有了困难无人为他们指点迷津,让他们走出困境。导致一些留守孩子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根据某调研结果显示: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隐性,也是不容易发觉和影响深远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离开父母,尽管有的是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监管,但是,毕竟与父母是亲疏不同的,遇到一些麻烦事情会显得柔弱无助,久之会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
第二、自卑心理障碍。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和喜欢具有自豪感,留守儿童由于自己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全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礙,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
第三、寂寞无聊心理。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大都感到家庭空落,心理觉得寂寞无聊,进而产生心理躁动和抑郁问题。如一位初三女生在日记里这样写道:“妈妈,你知不知道,自从你和爸爸、妹妹走后,我一个人在家里有多么寂寞,有多么伤心,从你们走后,我几乎从来没有笑过,天天我一个人在家里哭,回想着以前咱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第四、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第五、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少数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打工不理解,由此而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埋怨父母的无情。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大问题,既关系到农村人口素质问题,也关系到农村的下一代和下下一代的成长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防范。
(1)政府要承担起关爱留守儿童的公共责任。留守儿童的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责任主要在政府。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心理、品格问题甚至青少年犯罪等,都必须依赖政府制订更有利措施。
(2)学校应该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对留守儿童来说,学校教育的作用会大于其他一般儿童。家长要特别重视学校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从感情上拉近与留守学生的距离,这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前提。采用多种方法,规范留守儿童日常行为,实现自律与他律的结合,这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关键。让留守儿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这是留守儿童教育的最终目的。
(3)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学校教育的管理机制。农村学校作为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单位,应该为其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教育,在学习、生活上予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一是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二是在学校开设“二线一室”。即:开通“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子女通电话;开通“师长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三是教师要切实增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度。四是深入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五是推行寄宿制管理。六是学校还要开设心理健康课,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驿站”,帮助“留守孩”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解开心灵的“疙瘩”。
(4)家长要妥善安排留守儿童的生活,选择好合适的监护代理人。在政府和社会帮助下,农民工应该学会家庭教育这门课。目前,大多数父母与留守儿童一个月打不了一次电话, 还时常无话可说。专家提倡父母与孩子书信往来,更能表达感受和心声。如果有小学低年级或更小的孩子,父母最好留在孩子身边,即使外出打工,也要保证能随时回家看望孩子。 还有,留守儿童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留守儿童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的问题,有农村现实生活环境的制约,也有做父母的自身在认识和观念上的偏差。不少人认为,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也是自己辛苦打工价值的体现。这是一种错误的片面的观念,往往会适得其反。
(5)老师要多给留守儿童以亲情的阳光。①捕捉亮点,增强自信,老师给孩子一片真心。分析“留守儿童”的家庭,大多数属于“隔代”教育家庭,深深的“代沟”让学生的心理需求得不到及时正确的补充,造成孩子性格孤癖、内向,没有爸妈的温馨关爱,从而自卑,本来学习成绩就不太好,造成更加深重的自尊感。如5(2)班王平经常闷闷不乐,不与同学交往,不参加同学的游戏及活动,上课不专心,常开小差,胆子小,不表述自己的观点。鉴于此,班主任张老师首先在课间找她谈话;在课堂上,有意让她来朗读课文,或为大家发作业本,并及时表扬她的优点,并通过多次耐心细致的交谈,让她充分相信自己:“并不比别人差,自己一定能行。”从而树立了她的自尊和自信,一学期过去了,她再也不是沉默寡言的小女孩,而是一位活泼天真的同学。一学期过去了,她对张老师非常信任了,能在课间主动找老师谈心,问习题。②细心关爱,体贴入微,老师给孩子一片真情。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还要引导学生习得良好的习惯,特别是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中,教师更知学生的心理,处处对他们细心地关爱,以致“偏爱”,无论在学习上,生活上都让这些孩子感到老师犹如父母般真情的关爱。同时,在生活中,体贴入微:冬天衣穿得暧不暧,吃得饱不饱,文具够不够用等诸多事尽放在熊老师的心里,有时,她还带孩子到自己家里过上一个礼拜,加点餐;冬季寒冷时,她找出自己儿女的棉衣送给了张志民;钢笔没了,孙老师从家里拿来崭新的给他用。真情的滋润,让这朵几乎干枯的花蕾绽放,在一次班级晚会上,他将《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献给了他的班主任孙永江老师。③持之以恒,循循善诱,老师给孩子极大耐心。孩子毕竟是孩子其行为习惯,心理品格的可塑料极强,且又容易出现时好时坏的反复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切忌急功近利,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必须持之以恒,倾注极大的耐心。如现在5(2)班的王平,其班主任张老师已教了她两年了,这漫长的两年时间,仅只一两次的教育行为就能让她变化吗?答案是否定的。可见老师必须倾注多大的耐心。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措施】推荐阅读: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09-05
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暨心理咨询工作计划08-18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期工作计划07-22
2015友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12-06
心理健康教育部工作计划5则范文07-10
**中心学校开展“阳光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工作总结09-10
我的论文:谈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