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学习心得体会

2024-08-14

播音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2篇)

1.播音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

起笔写这篇心得体会的时候,我看了下日历,9月16号开课,在中国传媒大学已经学习了一个多月了,但是感觉上就像过了两个星期一样,每天的学习生活节奏非常快,不知不觉就忙碌完一天。此次学习,我给自己定了目标,用三个词概括是:改变,提升,蜕变。这第一个月,是改变,提升的过程。争取学成归来,华丽蜕变。

首先,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对于一个在岗的播音员主持人来说,能有这样用4个月的时间到中国播音主持最权威学府深造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对这次的学习机会我非常重视也非常珍惜,走之前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早起早睡改变作息,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笔记本电脑,录音笔,优盘,随时记录的本子也都置办齐全。

总的课程的安排有:美学基础,播音发声,汉语言基础,视听语言与影视哲学,中外文学名著导读,电视化妆与形象造型,新闻心理学,播音主持专业大课,播音主持专业小课。看到这样的课表,怦然心动。全是一线播音员主持人最需要的课程,也是最实际的应用。在9月到10月这期间,主要学习内容是强化播音小课,播音发声,美学基础,汉语言基础,影视哲学。学习之余,做的最多的事是当观众。这期播音主持进修生住宿在中国传媒大学西校区。“东亿演播大厅”就坐落在西校区,撒贝宁主持的《开讲啦》等节目都在这个演播大厅录制。因此,我们这批学员就成了这座“演播大厅”的御用观众。有很多机会观摩学习。

播音发声音学,是这次学校最侧重安排的课程。因此学校安排了播音大课,小课同时授课的方式进行。说来很幸运。我被分到了播音研究学权威吴宏毅教授的小课组。吴教授致力于播音发声学研究,我心中窃喜,这位老师专长的授课内容,和他的研究侧重正是我所需要特别学习的。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系楼下有个人工湖,专门建造,供该系学生练声。现在也成了我练声的主要场所。每天六点起床,七点来到湖边开始练声,一个月的时间,这“练声湖”的每个角落几乎都留下了我的“啊…”“一…”雾霾或晴天,雷打不动。说来也怪,平时八九点起床都觉得困,现在,到点就能起来,一点都不觉得累和困,要想华丽转身,就得先华丽付出。学习前,我特别把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细分罗列。有备而来的听课。我的问题:之前在稿件多的时候我时常会播读疲惫,气息短缺,口型差强人意,一个月小课训练,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在发声时会有口型难看的问题,是因为口腔状态不对。

有些字词,舌头所处的位置不对。播读疲惫,是因为没有正确掌握发声和气息结合。而气息的运用原理,吴教授的示范训练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恍然大悟,原来很多问题,很多瓶颈,一个小动作就可以解决。一个月的训练,我有了很大的变化提升。专业上的吐字归音,气息控制,口腔状态,基本都能够准确把握。小课的另一项内容是朗诵。朗诵本不是我所长,诗歌朗诵方面平时我也并无太多留意,但播音小课老师吴弘毅非常侧重这方面的学习,他认为朗诵技巧对播音有很大的帮助。每一堂小课的前两个小时都会让我们朗诵诗歌散文,逐个纠正发声和朗诵处理技巧。随着课程推进和自身改变,我逐渐开始明白练习朗诵的好处,于是在课下,我大量读散文,古诗词,涉猎多种文体,尝试运用实践所学到的技巧,在这周上课时,吴教授点名让我读《春》,散文是让我很纠结的文体,需要大量声音控制,处理细腻,忐忑的读完,吴教授微笑点头…心中窃喜,看来是进步了。提升就是在坚持中得以实现,这种技术和意识的提升,更加坚定了“量”定会改变“质”这一老套但受用的哲学定律。

这次秋季进修班的班主任是目前网络脱口秀名人林白老师。林白老师在他的博士生楼宿舍内自创了脱口秀节目《麻辣书生》。作为我们的班主任,开课不久,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作业——手机自拍视频,自己剪辑,自己配音,上传网络。实现新闻的及时性。自认为自己算是个比较先进的网络青年,工作中也会运用到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结合的方式,但这次,林白对“新媒体”扩展的训练,不禁引起了我更多的思索。现在大家爱看什么形式的节目?作为主持人是不是不该单一的主持?外出采集新闻如何提高效率不耽误台里制作播出?我开始尝试自己拿手机拍校园新闻,民生化的题材,如“扔垃圾”,“十一外乡人怎么过”,拍完上传电脑,自己剪辑,自己配音。整个完成后上传内网。整套工序由我一个人完成,这是一个很有成就感的过程,这个过程改变着我做节目的价值观,拓展新的思路,也让我更加想做一名综合的主持人,想完成更多艰巨的一线的任务。

请领导和同事们放心,这里的学习生活很好。目前,随着一些课程的结束,化妆造型等新课程也即将开始。又将接触新的领域。最后再次感谢领导给我的这次学习机会,我会继续努力学习,认真完成后面的课程,给领导和同事们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2.播音学习心得体会 篇二

张颂老师在《中国播音学》一书中指出播音与主持是具有边缘性和创作复杂性的学科,笔者对此观点认同,因为其具有的特性,导致人们更加难以对其教育实践手段和自我学习手段有合理而清晰的认知与指导。

在中国,成为主持人仍然是即将毕业的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的不二选择,但“科班出身”似乎已经不再是成为一名优秀主持人的门槛之一了。收听电台的时候,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新闻专业、表演专业、声乐专业的同行已经占据了主持人的位置,而电视节目中我们能看到的“非科班”主持人就更多了:撒贝宁、老梁、何炅,而从羽泉组合的胡海泉在《我是歌手》节目中的主持表现开始,也有越来越多的演员、歌手加入了主持人的大家庭,这似乎也给业界开创出了一种对于节目来说简洁、快速、大回报的主持模式。

播音主持专业从大学设立学科至今,国内优秀主持人仍然没有实现“井喷”式增长,大部分的节目主持人在个体上仍表现出了一些缺陷,无法兼容节目。僵硬的表现形式、引导和掌控能力欠缺似乎成了影响就业和发展的直接问题。时代的进步对主持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播音与主持艺术的教育缺乏整体的更新仍然是目前的一大问题。

常常听到这样的言论:播音与主持专业即将被取消了,播音主持专业将从艺术类专业中分离出去,播音主持已经无用了等。这样的言论言之有理吗?我们或许不应该以偏概全。

鉴于现状,本文将从播音主持学生的生存现状谈起,并试将大学的播音主持教学和自学内容进行重新的整理和规划,分为两部分阐述——“关于主持人和目前环境的现状”和根据笔者经验和观察总结的“播音主持专业学习方法初探”。从体验者、传播者的各类型(语言概念、心理接受角度、主观价值判断、客观价值判断)角度分析本学科的教学、学习方式,意图找出本学科的科学性、科学教学、学习安排与根本性的语言解构大纲,供各位参考。

二、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以及专业毕业生的尴尬境地

(一)电视与广播节目的困境

电视正在日渐走下快节奏传播的神坛吗?答案是肯定的。电视仍然是最为主流的传播手段,但电视的开机率一再下降仍然是不争的事实。日前,央视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2015年3月黄金时间的电视开机率已从3年前的32.5%下降到31.5%。而此前广电总局发布的《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中的数据也显示出,北京地区的电视机开机率甚至从3年前的70%下降至30%,电视观众的年龄结构出现老龄化的趋势。

年轻人似乎越来越不需要电视机了,当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自由地选择网络节目的时候,我们何苦还要等待一个定时的、被动等待的、冲击力和表达内容因为受到审核限制而均不是太强的电视节目呢?

开机率和使用率下降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电视节目先天不足:王牌节目更迭速度过快,节目时段强制性、广告强制性、缺乏个体定制能力,服务与收费内容均不细化导致它成为一个受众娱乐的基础选项(当然更加基础的是广播),但当我们拥有了互联网的时候,资讯开始以光速传播,电视反而成为相对并不重要的选择了。

虽然电视仍然是没有覆盖网络地区的重要的娱乐手段,各大电视台有丰富的人力、物力和固定的观众群体来推销和进行自己的王牌节目(湖南卫视、浙江卫视、天津卫视、凤凰中文台),这些节目也有不可替代的受众和群体,节目比互联网上的更加精致、深入,可看性更强。但由于其节目时段安排的固定和互联网重播回放更加便捷,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和中国即将达成小康这一国家宏观目标(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近日在乌镇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发言,他指出:“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四大原则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基石。”),电视的开机率和使用率将会进一步下降。

电视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因为他有着暂时不可替代的重要信息传播(CCTV新闻联播),但是枯坐在电视机旁一天这种事情可能不会再发生了,更多的可能是收看王牌节目完毕后就离开电视机而并非转频道寻找其他节目。

广播电台使用比例上升的原因是什么?答案看似是科技的退步,其实是因为广播电台使用更加便捷,每一辆车中都会有收音机。人类的精力受困于生理结构和条件的限制,我们无法做到一边开车、办事,一边进行其他需要视觉观看的活动,所以在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增大的今天,广播电台成为人们放松情绪、舒缓压力的平台。

在车上打开广播,在工作之余听听节目,甚至是在工作中、课堂上、偷懒的时候广播节目都是不二之选。广播在你的视听生理利用率上没有100%的占有,所以用“见缝插针”这个词语或许能够很好地形容广播节目的便携性。它能够随时随地地插入人们的生活,适应了现在的生活节奏,同时主持人的节目参与度非常高,节目形态也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同时,广播节目也具有电视节目无法比拟的互动性和参与性,线上和线下强烈的参与感则是维系一档节目的重要手段之一。

收音机会成为未来的主流视听载体吗?不会。网络正在摧毁由电视和广播构建的“出门广播——回家电视”的生活习惯模式,移动端的迅猛发展使传统媒体受到巨大冲击,如果说互联网的出现摧毁了由电视机构建的媒体巨轮的话,那么移动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则让其雪上加霜了,电视和广播传递信息的速度是缓慢而又具有筛选性的,但互联网让人们可以获取任何一个想要知道的资讯。

互联网节目仍然受限于节目水平和受众,似乎无法真正给电视节目造成威胁。网络自制剧、个人工作室、网站独播都是大浪淘沙中留下来的生存手段,但事实是这些节目的固定观众和电视里的王牌节目相比或许只能是九牛一毛了。观众群体的流动性太强,这一把双刃剑实质上决定了如果没有形成节目品牌,也就无法形成长时间的固定拥趸。

但它的优势仍然让人心动:高自由度的选择,广告可以少量付费跳过。

最近兴起的网络直播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这样的网站以“平民主播对着摄像头进行活动来吸引观众的物质喝彩。(在网站上购买虚拟币对其喝彩从而使网站和主播瓜分这一笔收入)”令人惊讶的是这些直播门户网站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观众群体,但这些观众群体依赖的是“主播”,而并非依赖“网站”。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些主播更具备某些优秀主持人的素质。

科技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实现了“广播——电视——互联网”这样的进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听觉——视听——触嗅的一系列进步。但在今日的应用阶段我们则走到了“电视(占据视听,需要等待)——广播(生理利用率少,节目见缝插针)——互联网(可听可看,随时随地)”这个必然阶段。

(二)主持人的困境

在目前国内的情况中,新生力量显得尤为挣扎,这也是他们所处的环境给他们带来的困境。老派主持人能力强,主持生命周期长,给其他主持人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但真正的王牌主持实际上是屈指可数的。仍活跃在舞台上的汪涵、何炅、孟非、朱军、撒贝宁、董卿这些老牌主持人把守这一块高地,虽然一大批优秀主持人先后选择了离职,(崔永元、敬一丹、柴静、李小萌、王志、李咏等)但“长江后浪推前浪”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并且这种事看起来也是遥遥无期的,这无疑是令人心痛的。曾经涌现的浙江卫视的朱丹在改换门庭后泯然众人,央视的新闻联播主持人邱启明在来到湖南卫视后也有着明显的“水土不服”,他们对于新节目的强烈不适感已经波及观众。观众在唏嘘之余也不禁感慨,要成为一名顶尖的主持人是如此的困难。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主持人或许没有标准的答案,但是一名优秀主持人应该具备的气质应该是相通的。

笔者认为大部分主持人尤为缺乏下列中的一点或几点:

第一,对于节目主题和内容有清晰的认知。有一部分节目主持人对于节目的主体和内容的认识是不清晰的,当主持人无法清醒地认知自己在节目中所处的位置时,整个节目的基调就会显得乏善可陈了。主持人会沉溺在已有的主持词中进行再度创作,或者仅仅成为传达机器,在几个僵硬的笑容或是几声花哨的口号过后结束节目。当主持人对自己的节目没有清晰的认知,那么这个节目和主持人也就被分割成了两个独立的个体,如芒刺在背,却又唇亡齿寒。

第二,权威性。这么说或许显得对节目的态度并不谦卑,但无论在什么类型的节目里,优秀的主持人应该具备在话语上的真诚与信服感,也就是对于自己和节目的权威性。国内的大多数主持人缺乏对于话语的掌控能力,所以一名睿智而妙语连珠的主持人在我们看来如同捡到了宝贝。

白岩松在他的节目中做到了字字珠玑、令人信服,虽然这也使得他在任何类型的节目中的表现都显得千篇一律,但仍不妨碍他成为新闻主持、记者的标杆。不仅仅是他的态度,更是他身上散发的权威性。

第三,能够合理地使用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引导节目的发展。许多节目主持人表情虽然丰富,但矫揉造作,语言平平。“串场的”可能是对一名节目主持人最低的评价了。产生这个形容词的原因也是因为主持人对于节目的整体理解太弱,无法用自身的语言内容将节目内容总结且升华,同时在体态、气质上无法对节目进行整体的把控,最后沦为了“串场”的节目附庸。

同时,具有这样能力的主持人,话语的引导能力往往能够在节目发生突发事件的时候力挽狂澜,同时为节目增色不少。

第四,领袖气质。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应该将自己作为全档节目的“定海神针”,而不是一张空有好脸的皮囊,不然节目就将以一种“形不散而神散”的态势表现出来。这也决定了一档节目不能够找一名凑数的主持人进行节目的录制,而是先需要主持人对节目内容、节目内核、节目表达方式有着一定的理解和感悟,才能够将主持人的“领袖气质”在节目中体现出来。

一档浮躁的节目出现的必然是浮躁的主持人,如何放下身段办事,往往是决定节目成功的上线和主持人成功的高度。央视主持人尼格买提强装笑容,控制能力不强的特点由于缺乏领袖气质而使得节目索然无味(当然这不妨碍他成为中老年人喜爱的支持人。)

第五,节目类型特质。一档节目必然有其节目类型:新闻类、社教类、综艺类等,我们无法用一种表现手法去诠释所有的节目,同时就应该根据节目进行个人特色的调整、个人特质的转化。(这里说的特色并非是风格的全然变化,而是可以根据节目和受众需求对自己的某一项特质进行强化,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崔永元如何主持少儿节目)一旦自身特质能够达到节目的最终要求,那么个人特色的调整也就完成了。

邱启明在湖南卫视主持《我们约会吧》这档栏目时,看得出他在努力地加强幽默诙谐这一特质,同时也仍旧保留了他对于事物的认知和看法,有着见解独到的特色。虽然最后转型不尽如人意,同时也导致了事业上的挣扎,但他努力调整的步调应该是正确的。新生代主持人在难以兼具以上特质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来自外部的挑战。节目对其的定位要求本身不高,主持人无法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节目对于主持人表演化的安排,使外部表现力本就不是强项的主持人大批落水,也有越来越多的其他职业的人群参与到了主持人这一行业中来,用他们的人生阅历和经验以及强大的心灵击败了以声、以形,最后才以神为要求的现代主持人。

所以,要成为一名优秀主持人的压力可想而知,当其他主持人操着一口不标准的普通话在主持整场节目时,现代主持教育可曾有一些反思?

主持人这个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困境,这是对于“科班”主持人来说的。但同时,更加开放的时代让我们具有了更加多的选择,“实用主义”和“只选对的,不选贵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为了确保节目更好的质量,更多地能够承担起主持任务的人才将持续和主持人进行竞争,如果不能正视自己,那么迟早将会在时代的潮流中变成最末尾的那一个,主持专业也会变为“新闻播报”专业了。

(三)播音主持专业学习与工作挂钩的困境

在中国,对于一名学习播音主持的同学们来说,想成为主持人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2015年专业就业率统计中,播音与主持专业就业率最低,仅有6.67%。如此低的就业率在全国院校大约每年招纳5000人的巨大压力下已经算高。即使不是进入电台、电视台,各种媒体行业也为其分流了一大部分生源。媒体行业需要新鲜血液吗?需要,但在拥有如此多生源数量的同时,也面临着大部分毕业生的技能水平无法达到媒体行业的从业要求的突出问题,更多的是“读这门课,不吃这碗饭”。

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国广播电视媒体发展很快。全国省或直辖市级广播电台有43家,各省台又分信息、交通、经济、都市、文艺、娱乐、旅游等几家甚至十几家系列台。电视台频道分化细致,数量明显增加。这无疑给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尽管竞争激烈,除去省级台,全国还有近千座省辖市和市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市级广电媒体虽普遍不被毕业生看好,但他们机制灵活,求才若渴,人才普遍面临断层,难以聘到名校毕业生,骨干主持人常有跳槽。在这个背景下,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很快会被提拔到中层,可以一展才华。各地广告收入逐年递增,传媒从业人员的收入提高较快,地方台的优势很明显(摘自北大新闻综合)。

专业课程内容无法顺畅地与职业接轨也是一大问题,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方式下,学生无法很好地完成专业主持人的过渡,更多的是依赖长时间的实习和工作强制性地去适应职业主持人这一挑战。老师教授的和职业实践的差距过大,导致自主创造与自主思考能力下降,同时也导致了就业后创新能力的停滞,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位置也愈发弱化了。

播音主持专业毕业后可能会比其他专业的同学产生更大的迷茫,一些同学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做,最后发现自己什么都不能做。大到学者主播,小到售楼卖车,似乎都和我们的学习内容有关。似乎每一个单位都需要播音主持的人才,但最后往往发现自己的专业无法达到现实工作中的职业要求。即使不是媒体行业,语言表达、逻辑思维、体态自信都应该是毕业后能够熟练掌握的几样必备要素,但不幸的是一部分同学在大学四年中对专业课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念头愈发强烈。最后毕业丢掉立身之本,只能在社会上另起锅灶,艰苦探寻。

人生成功之路千万条,但笔者认为利用好专业优势实现自我价值的腾飞,仍是一条聪明的道路。

二、基于目前现状应作出的学习理念之改变

目前,中国播音与主持教育基本都按照中国传媒大学编发的实用播音教程流程进行学习,基本遵循着:大一——语音基础,大二——语言表达,大三——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的学习结构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并且在细节处加以调配。

在前文综述现代化的进程中,大部分的院校都增设了其他的专业辅以核心教学。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本科除公共基础课程之外,还开办的课程:语言学概论、普通话语音、新闻理论、新闻采编、播音导论、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体育评论、解说艺术、广告播音艺术、影视配音艺术、文艺作品演播、演讲与论辩、公共关系、形体、形象设计与造型、美学、心理学、电视节目制作、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如此多的学习内容也充分地印证了一名主持人应该具备的知识和素养的全面性。

主持人应该是具有长期积累和大量知识储备的一个职业,无论在综艺、娱乐、新闻、社会、社教、科技还是其他类型的节目中,职业素养应该是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而从侧面表现出来的。同学们在大学四年最常感到的迷茫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应该说,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迷茫应该是多过其他专业同学的,根据前文指出的困境,笔者希望能够摸索出一些更加科学的教学和自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明确自己的方向性和目的性,在社会上无论是以什么姿态工作,都能够有所帮助。同时,笔者也在实践教学观察中提出一些新的辅助性课程设置的想法,与各位分享。

互相写入式的教学模型:在思考如何将学生更加系统化,易于接受庞大的课程内容的同时又不是非常紧凑的链接课程的时候,笔者认为另辟蹊径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办法。现有的播音主持教学设置基本都将播音学科的知识拆分,将大部分都肢解了,最后教授的技巧和方法也需要时间去体会和体悟,知识过分抽象,过分破碎,虽然以“由简单到复杂”为指导,但笔者认为英语式的“音标——单词——句子——表达”的方式可取之处在于对于语言的全面掌握,但主持人的核心根本要求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容、表达概念却在这期间被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笔者在实践中,提出了双线式的探索,希望可以帮助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四册课本主要内容照旧,只是更改学习顺序。

第二,从大一到大四从始至终贯彻语音《基础》与《表达》,和开设“优秀视频音频示范听读与分析”课程,也就是四年始终开设该课程,并在大一专业内容开设此两项课程,大二后此两项合为一项。

第三,从大二开始学习《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语言《基础》与《表达》。

第四,大三作为专业实践课程,但依然要求继续进行《语言表达》课程,鼓励实习,鼓励走入工作岗位。

第五,从大一开始开设心理学课程内容,且坚持学习。理解观众需要,理解如何顺畅自然地传递内容。

以下三个内容尤为重要:

在语言传递中对受众心理状态的理解,在语言传递中对施者心理状态的把握,面对不同环境与受众的表达技巧。

笔者的思考在于能够让学生更加快速、无缝地进入工作岗位和社会交往。从始至终贯彻语言的基础训练是必要的,将语音养成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学生素质不可能人人做到很高的标准,所以适当延长语音面貌,习惯是必要的。

同时,加强实地操作训练,鼓励学生走出去,走入实践中去,应是核心的内容,播音与主持作为一门操作性极强的课程,是无所谓“学院派”的,任何的理论,不经过实地操作,都会是一项难以完成的工作。所以笔者认为应该鼓励学生走入,或者自己创造实地操作的机会。

关于心理状态理解的课程看似荒诞,但笔者认为此类课程才是解决现在主持人培训中失去“魂”的原因。大部分主持人登台以后的慌乱、木讷、照本宣科和失去对舞台、镜头的理解、掌控能力,都是因为经验的缺乏,而就算拥有经验,也需要认真分析观众的心理,才能做到“优秀”。加入如何对观众心理状态的理解以后,学生对于整个节目的内容和意义将会有把控和认知,或许能从中摆脱“照读机器傻站着”和之类的问题。

在传统学习方法中,递进式的方法是割裂的,如何深入理解语言的意义是我们缺乏的重要内容之。学习语言学固然是方法之一,但本末倒置的话,则就丧失了学习播音的意义了。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方式。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同时也传递着基本的情绪和复杂的内涵,双线性一方面能够使“语言语音”和“语言内核理解”做到统一,解决播音腔等一系列问题。两条线的目的是两手抓,两手都重要,两个方面要共同前进,不能将另一条线的学科作为辅助,学习中要共进共退。

问题在于,在普通话已经成为我们的母语情况下,重新把声母韵母作为整个学期的课程进行单独教学是否合适?是否应该彻底打破原有语言基础从而重新进行塑造?笔者认为这是不应该的,母语在有方法地基本掌握的情况下,我们更加应该从语言的表达手法和形式、台前幕后的技巧和方法,从实践中进行科学的总结。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语音面貌失调的反复性和与后续课程的顾此失彼。说得简单点,我们可以用“说人话”来概括,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尤其是大与大二在练习基础语音时会经常发生。究其根本是学生过分追求共鸣、调值和口腔状态,造成了生活中一种不自然的语态和发生状态,同时让人产生了一种机械的听众感受。笔者认为形成这样的问题主要也是因为将本身的母语碎片化进行发声后产生的问题。

众所周知,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一个著名的21天理论,他认为,人在坚持21天以后会形成一个习惯,语言面貌同样是一种习惯。一个流畅、自然、有深度的语言环境往往比纠结在一个字的韵脚上做文章更加重要。

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样的传言,中国传媒大学将取消播音主持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且不论真相与否,其实大家都已经意识到了一点——由传统方式培养起来的主持人已经开始难以适应这个多元化的社会。而在优秀主持人奇缺的背后,也越来越深刻地凸显了播音主持专业暴露的问题,寻找一条综合化的主持人培养之路,任重而道远。

四、结语

本文旨在能够对当今的播音主持专业进行一定的反思,能够逐渐摸索出一条综合化学习的道路,而并非提出一个终极的解决办法。为什么产出的人才显得集中而没有特色?这是我们从大学教育开始产生的问题,这无关乎兴趣爱好和师资水平,笔者认为这是从下至上的系统化增进。如何能够更好地提高就业率,如何能够真正地培养出优秀而实用的主持人,这才是播音主持教育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摘要:播音与主持专业正在成为炙手可热的学生报考方向,学习人口增多在为行业培养了愈来愈多的优秀人才的同时,也导致学生的水平良莠不齐,毕业后就业率低等问题。在专业教学中,许多学生的语言水平、表达能力、逻辑思维无法得到有体系地开发与引导,一方面受限于教师队伍的精力,不可能对学生做到面面俱到,同时也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将“播音”和“语言”这两个核心内容进行了模块的分割。老师如何有效利用教学资源以及学生如何合理掌握学习方法,应该是让各位从业者深思的问题。

3.播音学习札记——练声 篇三

这一期,我主要想说说播音学生每天早晨要进行的“练声”。很多同学恨不得一进校门,还没开始上专业课,第二天一早就早起练声。对于我这个从没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播音新生来说,这实在有些摸不着头脑。虽然听说过练声,但我并不知道练声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通过上播音小课,我才对播音主持的练声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后来又经过询问老师,阅读相关书籍,以及自己几周来的体会,我对练声——这个每个播音学生甚至是播音员的家常便饭,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练声,不仅仅是锻炼声音那么简单。它的目的是要纠正我们已经形成的习惯的甚至有些是错误的发声方法,巩固我们正确的发声方法,使我们的声音达到一个合格的能够对大众发声的播音员的水平。学会科学和熟练地运用声音,是做一个合格播音员的基础。发声有三个要素,气息是动力,口腔是关键,恰当的共鸣也必不可少;而练声,主要也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对播音员的基本功进行练习。今天,主要介绍一下我的小课老师要求我们每天进行的声音训练。

1.气泡音

顾名思义,气泡音就是发出如小气泡爆破般的声音,发声前要保证声带的充分闭合,保证喉部的松弛。不只是喉部,做任何一次发声时身体都应该做到上松下紧,即两肩放松,小腹、主要是丹田用力;前松后紧,即胸部放松,后腰带下用力;而口腔控制则要做到上紧下松,即提颧肌,挺软腭,上唇靠下中间三分之一处用力,下巴放松。这样发出来的声音才会气息上下贯通,才能够发出洪亮有力的声音。如果嗓子紧绷,声音就会显得十分闭塞,也很容易有破音。如果从头到尾都仅用嗓子用力发声,则与普通人说话无异,也起不到练声的效果。用气应当将用力的部位尽量靠下,用丹田,往往就是肚脐以下的部位用力。气泡音的主要作用就是按摩声带,使发声器官完全松弛下来,为后面的练声做好准备。相当于我们进行体育锻炼前的准备活动,只有进行了充分的预热,锻炼才能达到最好效果。早晨起床以后人虽然醒了,但身体的各项机能依然处于睡眠状态,其中就包括喉和声带。而气泡音就是为了唤醒声带,叫它起床练声。熟练地掌握了气泡音的发音方法后还可以将发音部位进行上下前后的转移,锻炼自己对发声部位的掌控能力,以适应不同语音和情境的需要。

2.口部操

它主要锻炼我们的口腔发音能力,使我们能够准确地发出字音,连接字词语句,使声音更有力。只有经过恰当准确的唇舌配合,我们的声音才能显得积极活跃,符合一个好播音员的要求。我们发出语音主要是通过唇舌齿的灵巧配合。发声母时,我们的唇舌组合分为双唇阻bpm,唇齿阻f,舌尖前阻zcs,中阻dtnl,后阻zhchshr,舌面阻jqx,舌根阻gkh。首先,我们要练习爆破音也就是bp,它属于双唇阻,锻炼我们双唇的抓取力,可以通过“八百标兵奔北坡”的绕口令进行练习。之后是搓唇,也就是双唇向内收,感觉双唇紧绷用力,但不要过于夸张。发“w”的音前,用到的就是这种口型。对于唇的练习,还有纵向延伸,好像我们平时啃苹果时的动作,但切记不要流于表面,纵向延伸不只包括我们的唇,还要延伸到我们的口腔,要感觉到舌根上的软腭部位隆起。练习纵向延伸,除了让我们吐字清晰外,还能使口腔发音饱满圆润。

说完了唇,再来说说舌。要发声有力,舌头用力是必不可少的。身为北京人,我的舌头在发声时往往就用力不足,这样发出来的声音就显得慵懒闲散,不够积极。首先要将舌头变成锥型,想象舌尖是一根针,将舌头慢慢地从口腔送出,用舌头去够下巴,称其为伸舌。第二个动作是把脸想象成气球,用舌尖去扎破气球。第三个动作是转舌,用舌尖在牙齿前面转动,缓慢地顶口腔,用力一定要充分,动作一定要慢。我们在做上述舌头的练习时都要想象舌头是一根针,感到舌根和舌尖所顶部位酸痛,这样就起到了练习效果。第四个舌部动作叫弹发,主要是对舌尖中阻的dtnl进行练习,舌尖顶住上齿龈,发tita(踢踏)、dadi(大地)、tuanti(团体),或者练习绕口令(调到敌岛打特盗,特盗太刁投短刀,挡推顶打短刀掉,踏盗得刀盗打倒)。第五个动作叫刮舌,舌尖顶着下齿龈,舌根向前隆起,上齿龈刮舌面,感到舌根酸痛就起到了练习效果。

结束了口部操的练习,我们可以通过朗读声韵歌进行巩固。声韵歌是对各个发声唇舌组合的全面练习,切记朗读时要慢。如果读快了,发音组合不到位,发音不准确,根本起不到练声的效果。(附:学好声韵辨四声,阴阳上去要分明。部位方法须找准,开齐合撮属口形。双唇班报必百波,抵舌当地斗点丁。舌根高狗工耕故,舌面机结教尖精。翘舌主争真志照,平舌资责早再增。擦音发翻飞分副,送气茶柴产彻称。合口呼舞枯湖古,开口河坡歌安争。嘴撮虚学寻徐剧,齐齿衣优摇夜英。前鼻恩因烟弯稳,后鼻昂迎中拥生。咬紧字头归字尾,阴阳上去记变声。循序渐进坚持练,不难达到纯和清。)

同时,每天还应该通过练习不同声母的绕口令,巩固发声方法。比如双唇阻:八百标兵/八老爷芭蕉树/一座棚/一平盆面/买饽饽;唇齿阻:画凤凰;舌尖中阻:打特盗/男旅客女旅客;舌根阻:哥挎瓜筐过宽沟/华华和红红;舌面阻:七加一/漆匠和锡匠;舌尖后阻:知道不知道/朱叔锄竹笋。

3.气息练习

首先是发a的延长音(辅助发i、ü)。要充分调动全身参与发声,气沉丹田,用力部位一定要靠下,用我们前面提到的三紧三松,调整好身体状态。呼吸时将气息沉入丹田,感觉小腹用力,胸腔下的膈肌下沉,而不是胸腔抬起。发声时感受到气息贯通,让气息从喉部送出,顶着后壁和软腭,最终从口腔发出。上唇要用力,人中靠唇部三分之一处是着力点,发声时要感受到腹部、嘴、眉心即上中下三个丹田的存在。这就是发声时的一系列用气过程,是初学播音每一次发声时都要注意的。熟练运用气息后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找到几个气息的支撑点,比如后背、前胸,辅助用力。切记一定不能走嗓子掐喉头,这是白费功夫。发音时要尽量保持气息稳定,尽量不颤抖,尽量延长,等气息将耗尽时停止。要将声音送到一个点,最好选取一个较低的点,有助于将气息向下沉。有对象的发声有助于声音的洪亮和积极,这或许也是为什么传媒大学学生喜欢在湖边练声的原因之一吧,开阔的湖面有很多点可供选取,开阔的地域也有助于心灵和声音的开阔。声随情动,是播音的重中之重。甚至可以想象你在呼唤对面的人,带着情感的声音往往更加动听。我们的声音最终是要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而播音工作的受众是广大人民群众,这就要求我们的声音必须感情饱满,这样才能让人感到真实可靠。因此从练声开始,我们就应该注意情感。

锻炼气息的第二个方法是数数,锻炼快吸慢呼。向下吸一口气,从一开始,每数一次,感觉气息向外扩展一层,膈肌向外扩展一次。不能一口气一次放完,要慢慢地吐出。发出来的声音要清楚均匀。这主要是锻炼我们对气息的控制力和保持度。

熟练掌握两项基本练气方法后,还可以通过膈肌弹发和绕音练气,其要领都是要感觉气根要入地三尺。将气吸入后,发音的同时用膈肌向上用力送气,而不是用嗓子,有节奏地发嘿或者哈,感到膈肌在不断地弹动。绕音则是发出a(辅助发i、ü)的延长音后将音调不断螺旋上升,再螺旋下降,从而锻炼对气息的控制力。在锻炼气息时,要时刻感受到气息的存在,如果感觉不到气息了,感觉嗓子累了甚至劈了,那一定是方法出现了问题,要及时调整。

4.字词句、古诗文

在进行了基本功的练习后,我们要开始字词语句和古诗文的练习。从单音节开始,再发双音节词语,再练成语,每一个字的发音过程都要拉开饱满,要词位分明,气息贯通,缓慢送出,适当地拉长。一般以第一个音的音调为最高。此时,我们要格外注意之前提到的感情问题。我们应当用积极的热情的态度发出有感情的暖声,这才是播音创作需要的声音。每一个字每一个音都要有感情支撑,这又是以过硬的气息运用能力为前提的。选择古诗文的练习,也是因为古诗文中每一个字都有丰富的含义。因此,在注意咬字的基础上,要细细地品味每一个字,结合具体的语境去体会,我们才能恰当地发好每一个字的声。

最后来谈一谈共鸣。共鸣最重要的是选好位置,它分为口腔共鸣、胸腔共鸣、头腔共鸣等。有的话剧演员用胸腔,有的歌唱家用头腔。播音员,为了使声音清晰洪亮,多用口腔共鸣,即以口腔为主的上下贯通的共鸣,重在感受。初学者要多体会这种共鸣方式,使声音靠近口腔前方而又不造成吐字不清。

我也曾困惑过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早起练声。练声的方法我们掌握了,为什么非得早上呢?其他时间不行吗?首先,早起代表着一个积极的生活状态,给人积极向上的情感,因此早晨我们发出的声音是最积极饱满的,很难想象下午和晚上能够发出那种象征着日出朝阳的积极的声音,带出那种积极的情绪。当然这是以好好休息为前提的,要是早上起不来,更谈不上练声了。其次,早晨是一天中胃最空的时候。肚胀时不能充分吸气,膈肌活动空间不够充分,就不能起到很好的练习作用。早晨也是人体各个器官休息最充分的时候,有利于我们发声时充分地调动各个器官参与发声。

朋友们也许注意到了,口腔和气息的训练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因此,初学者一定要格外留意口腔和气息的配合,以纯熟的基本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谁也不能一口吃成个胖子,练声需要日积月累,循序渐进,不能心急。如果感到疲惫就应该及时调整,透支的练习效果不好,意义不大。所以累了就不要再练了。如果认为自己基础太差希望多练,可以在晚餐前加练一次,那时的声音条件、嗓子的松弛度是最像早晨的。

4.播音学习心得体会 篇四

10031101 2011302646 魏永强 计算机学院

因为我十分热爱演讲与朗诵,这学期我毫不犹豫地选修了播音与主持这门课。一直很羡慕那些舞台上、聚光灯下光彩照人的主持人们,经过播音主持课的学习,我才真正体会到这些璀璨背后的艰辛。播音主持课不仅教会了我许多专业性知识,而且使我对语言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汉语言的美妙深深的吸引着我。老师的强调和示范告诉我:“说话”是一件艺术活。说话有好有坏,有的人说话让人听得特别舒服,而有的人说话让人实在没法理解或者总让人觉得不对劲儿,这就是差别。所以说“说话”师门真功夫,也需要练习学习。确实,我就觉得老师说话真好听,很有亲切感,而我却不能达到那样的高度。不过不怕,老师说过了,只要认识到了这一点,然后多加练习就会有进步的。不能小看“说话”,它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播音主持课教给我的专业性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语音是声音的一种,具有物理属性、生理属性以及社会属性。要说好普通话、发好音,就要兼顾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说话时要提起笑肌,提高发声位置,而且还要注意气息的流畅,尽量深呼慢吸,就像闻花香的状态。数数字、数栆、数葫芦的练习,让我们的发声练习充满了乐趣。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向我们展示了方言的俏皮与经典,特别地,老师给我们介绍的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播用各自家乡的方言做的演讲让我们震撼:方言也能如此美丽!汉字正音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以后会处处留心,注意纠错积累。朗诵技巧的学习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情感丰富的诗一样的世界,对停顿、强调、情感的表达都有了更准确地把握。

“怎样做一个好的一分钟自我介绍”,这便是我上这门课第一个需要理清和解决的难题。其实说真的,原来生活中还是有很多地方会用到简短的自我介绍。比如在课堂上的自我介绍、平时认识新朋友、填写报名表等等,随便说随便写是容易,可是要说到、写到点子上,还要吸引人,有自己的个性,可要好好琢磨了。面对面的自我介绍应该注意的哪几个问题呢?一是仪表,二是状态和表现,三是内容,四是声音和语调。归纳起来是这么简单,仔细研究才知道,一个看似简单的“微笑”也可能是棘手的问题。

在语音方面的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主要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的一些问题。声母:z、c、s与zh、ch、sh混淆,尤其是s和sh;合口呼音w发不准确;发舌面音j、q、x有时出现尖音。韵母: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发音有时区分不开,特别是in和ing尤易混淆;读元音 一 的时候唇形不对,开口度不够;许多字音会不自觉的入声化。声调:字音普遍调值不够;上声多读不准;去声读得过于短促等。

在和这些困难作斗争的过程中我体会到,要想实现自己既定的学习目标就要从几个方面下手。首先必须在思想上重视,肯下苦功夫,这是是学好的前提条件。其次要掌握普通话语音语言的内部规律,总结它与自己方言语音特点的对比规律。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也是需要实际行动的是加强训练,反复的认真听、细致读、大胆说,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为学习生活服务。

为了便于更好的学习播音主持,提高学习的兴趣,我更加注重在在日常生活中的学习和体验。比如说普通话的“轻声”,就需要在平时的对话过程中有意识地去训练。假如某个人胸有成竹地要去考试了,我对他说:“容易是容易,你可千万别大意!”这里的“容易”和“大意”要读轻声吗?如果全部都念“第四声”的话,是不是感觉有点像绕口令,没有给我们那种亲朋好友之间那种真诚的温馨提醒的感觉呢?反之,全部都读“轻声”则可以委婉亲切地表达出来,而且说话还省力。说到亲切感,我就想起这是老师在课堂上经常强调的要求我们去学习和掌握的。我们可以理解,由于播音员、主持人的特殊身份,听众对他们的发声也有较高的要求:亲切,自如,优美,动听,感染力强并具有比较鲜明的特色。播音发声源于生活中口语的发声,和其他艺术语言相比是最接近口语的发声,但绝不等同于生活中口语的发声,它是生活中口语发声的规范,提炼和升华,却又不失生活化、口语化的亲切感,这就是播音主持的艺术性所在。

课堂上讲到,评判一个主持人语言表达能力有三个方面的标准。首先要求语音准确,吐字清晰,语调正确,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然后要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发音圆润,饱满有力,音质优美,富有感染力。再进一步就要求主持人词汇丰富,逻辑严谨,遣词造句生动巧妙,富有形象感。但口头表达又不仅仅指音质,音调等,重要的是驾驭语言的能力。随着进一步的了解,我认识到,一个优秀的主持人需要具备的素质可不仅仅是讲一门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这么简单。作为一名称职的播音员主持人,他应当具备好几种基本素质:第一,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对古今中外、各行各业的知识都有所了解,尤其对完成节目所需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程度的研究;第二,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做到语言流利、语汇丰富、音色优美、语调自然,具有表现力、感染力和穿透力;第三,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善于交际,敏于应变,临阵沉着,遇事不慌,能够用幽默的语言化解某些尴尬的场面;第四,对于执著的追求和高度的敬业精神。除完成好本职工作,还要有奉献精神,热心公益活动。

二 为适应社会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及发展,我认为播音主持人员还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地追求。首先,增加知识储备。在已经来临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信息拥有量将进一步呈现出迅速扩张的态势,贫乏的知识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播音主持的知识存量迅速积累,以便能与迅速扩张的知识量相适应。其次,丰富知识结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随着知识社会化和社会知识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上述趋势将越来越明显。对每一个播音主持来说,科学、技术、新闻、文学、艺术、哲学等等,都应在他的涉猎之内。再次,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科技进步、社会发展落实到广播电视传播上,必将导致传播工具的更新、传播条件的改善、传播媒体的增多、传播方式的变革。这一切变化又使得播音主持艺术的创作观念、创作条件、创作环境、创作工具、创作手段、创作样式、创作依据、创作状态都发生变化。因此,具有合理、完整的信息知识结构和较高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对每一个播音主持专门提出的新要求。最后,素质全面化。电视主持不但要求主持人有广博的知识,还需要临场发挥、现场反应、引导、沟通、协调、组织等多方面的能力。有全面的素质不是对主持人的苛刻要求,也不是不可企及的目标,也可以这么说,只有素质全面才能在未来节目主持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占有一席之地。

说了这么多理论的东西,我们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把它应用到实践中去。在课堂上,我们有很多很多的练习。对于主持人必须掌握的三项基本功“呼吸”、“发声”和“吐字”,我们有绕口令练习《八百标兵》、《缝飞凤》、《牛郎恋刘娘》、《枪和糠》等等的练习。针对语调,我们又对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这几个方面做了大量的新闻播报练习。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我既体验到自己做播音主持的乐趣,又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在这方面能力的不足。虽说自己以后很难跟播音主持这个行业挂钩,但学好播音主持对于我们日常生活来说,具有同样不同寻常的意义。

总之,播音主持课给我带来的收获是很多的。要做一名好的播音员或主持人是需要台下的“十年功”的,做一个人生没有遗憾的人更需要付出远比“十年功” 更多的“百年功”“万年功”。快乐地做每一件事,快乐地完善过程,纵然人生是白忙一场,也要忙得充实与快乐。

5.学习播音主持的方法 篇五

怎样学好语言,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表现,是每个人独特的音色和精神风貌的外化,也是人的思想、品德、气质、性格、修养的具体反映。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表现力更是其思想观念、学识水平、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多层因素构成的,有着很强的个性风格与色彩。

一、语言表现力水平,源自丰富的知识和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当今社会,是“知识”信息时代,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是巨大的。他的语言表现力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有否合理的知识结构、辩证的思维方法、新颖的观念视角。这一切,都需要知识积累和文化修养,以及社会生活经验。

二、吐字发音的规范化,是提高语言表现力的关键。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播音主持也是一门艺术,它不是生活中的人际传播,而是具有创造性的表现。其创造性就体现在对大众传播新闻信息的方式中,自觉承担起对受众的语言示范任务,做语言规范的表率。应当认识到,播音员、主持人嗓音条件的特征、发音吐字的准确、抑扬顿挫的语调,语言节奏的把握,都是语言表达力的重要反映,也是形成自己语言风格的基础。

6.播音心得体会 篇六

在我第一次踏入播音主持班的那一刻,我认为这和平常的培训班应该没什么差别。但当我上完一节课时,才发现:这和平常的培训班的区别可大了!课堂上活跃的气氛、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完全让我爱上了播音主持。

后来不久,老师让我们这个播音主持班的同学参加了“未来星主播”,我顺利的演讲完了我的演讲稿,三个评委都给了我通过,我欣喜若狂。那一瞬间,我感觉到我进步了。

还有一天早上,要上播音主持班了。但我忽然觉得很累,或许是因为报了太多兴趣班的缘故吧。于是,我对妈妈说;“妈妈,今天早上我不想去,请个假可以吗?”“不行。”妈妈立刻就拒绝了我,还亲自把我送去了播音主持班,并且将这件事告诉了培训老师。

过了一会,培训老师走进教室。我以为他要责怪我,但我错了。他不但没有责怪我,还亲切地问我:“薛媛,刚才听你妈妈说,你早上不想来。是不喜欢这个课堂,还是兴趣班报的太多了,压力大?”“压力大……”“嗯,我理解你。”听完这句话,我十分惊讶。我看着培训老师那和蔼可亲的样子,心想:我再也不会逛课了。那一瞬间,我感觉到我进步了。

前几天,我考了三级。成绩是中,虽然成绩不高,但我还是很高兴。因为,我感觉到我进步了。

7.播音主持艺考具体学习内容 篇七

普通话语音、声母、韵母、声调、语流音变、呼吸控制、口腔控制、共鸣控制、声音弹性、备稿、语音表达的内部技巧、语音表达外部技巧训练、文艺作品播读、新闻播读。自我介绍应试方法指导、自备文学作品朗读、主题讨论方法、模拟主持、回答考官的技巧。播音主持工作的基本要求是什么?为什么二者之间存在各种差异?

第一:广播是靠声音传播的,电视是靠声音和图像传播的。

第二:节目时传播的主体,内容十分丰富,形式色彩纷呈,节目形态不同,形式各异,就会出现多种多样的区别。

第三:有稿播音要能够锦上添花。

第四:从自由交谈到严格播读,其中存在无数个“点”,在整个序列中,每一个点都成就一种形态,实现节目的某一环节。

第五:有稿播音和无稿播音都必须坚持充分准备。

第六:播音的语言样式,不外乎四大类:宣读式、朗诵式讲解式、谈话式。

第七:在各类节目中,因内容和形式的需要,有声语言会随之改变。

第八:播音、主持,作为语言艺术,当然应该显示“个性”。

第九:播音员、主持人,在话筒前、镜头前,是以真实身份出现的,不是表演。

8.播音与主持个人心得体会 篇八

第一,要把文化课学好,做一个素质全面的优秀学生。

大多数学艺术的学生文化课本来就不好,学了艺术又容易走入考艺术不需要多少文化分数的认识误区。基于这几年的经验教训,我提醒大家一定要切实重视文化课的学习。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专业学习中的许多项目你的文化课学得越棒,书读得越多,学起来越容易上路,学得就越优秀。其实播音主持专业对学生的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就有思维判断能力,反映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口语”绝不是我们通常意义的“摆龙门阵”,而是经过提炼的比较精美的口语。而这些方面,学生的文化课学得越棒,书读得越多,学得就越优秀。教过一些学生有的普通话素质挺高,有的舞台感觉很棒,平时闲聊八面威风,但一到即兴说话时就有些迟钝。究其原因就是书读得太少。其实,央视的许多播音员、主持人上大学时文化课是本省状元。

9.播音学习心得体会 篇九

发布时间:2016/1/27 10:11:38来源:网络

一、是为了满足孩子年龄敏感期的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4—6岁的孩子,是语言发育、表现、表达以及创造能力塑造的最佳阶段,也是孩子性格(胆量、自信、开朗程度等)和交际能力(与人的协调、沟通以及组织能力等等)培养的最佳时期。9—16岁是孩子发展的重要阶段,大约9岁起,孩子开始出现与父母不一致的观点,并寻求自己的观点,9—16岁,孩子就发展出了如何在社会中最好地生存和达到成功的原始方法。

孩子的早期教育,在其成长过程中,与大学教育同样重要。因此把握住孩子的关键期,给孩子正确的性格引导和必要的素质培养势在必行。选择播音主持和影视表演课程,目的并不是要培养主持人和演员,而是用小主持、小演员的培训理念,让孩子接受小主持、小演员的艺术学习和熏陶,塑造能力、机智和自信,培养胆量和气质,目的是赋予孩子们一种社会技能,让孩子在学习主持表演的过程中获得健康的心态,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完美的人格。同时,少儿播音主持和影视表演的教育方法,有助于家长发现孩子的天赋所在,也有助于培养孩子在学校里学习其它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热情。

二、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播音主持和影视表演专业,是将语言和表现的位置摆的最高的专业。主持表演训练,是一项融合了表达、表现、协调沟通、组织、应变、记忆力、联想力、注意力、创造力等多种能力因素,以及支撑智力的心理因素(也称非智力因素),比如孩子的胆量、自信心等,其它幼儿园、学校、口才等类似的教学,从内容的精准性、老师的专业性等都无法与之抗衡,老虎很像猫,但它不是猫,跟专业主持表演的人学习是一种结果,跟不是专业主持表演的人学也是一种结果,但绝不是同一种的结果。

只有真正的播音主持影视表演专业训练,才能真正的学到标准的普通话及朗诵艺术,达到语言表达流利,感情丰富,吐字畅晰的效果,行为举止才能像播音主持人和演员一样,沉稳淡定,智慧优雅,魅力诱人,才能使孩子在能力和素养方面有根本的改变和增强,而这些能力和素养,恰恰是孩子长大以后立足社会、有所作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因为当孩子离开学校后,社会不看他们在学校时的成绩单,看的是人的能力水平,而不是课堂上的智商水平。

三、给孩子新的选择,并获得新的结果。世界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逻辑数学,视觉空间、肢体运动、音乐、人际、内省,自然等8种天赋,只是天赋组合不同。

因此可以说,所有的孩子都是聪明孩子,都与生俱来地拥有各种天赋,遗憾的是,现行教育体制,不是去发现每个孩子不同的天赋,因才施教,而是简单的让天赋各异的孩子都在这个体制下接受教育,只承认语言天赋的学生,因此,有些孩子的天赋得到了发挥,而有些孩子的天赋似乎消失了,不是被扼杀就是被转入了其它方向。糟糕的是,在学校学习困难或失败的孩子,被贴上了“笨孩子”的标签,让孩子早在离开学校之前就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心理和情感受到影响,缺乏自信,长大后在社会上成为被推来搡去的人。

10.播音主持电视新闻播音知识 篇十

一、电视新闻播音员的心理状态与情感

播音员的任务就是将语言文字变成有目的、有对象、有态度、有感情的有声语言传达给受众。所以,不管是广播新闻还是电视新闻,播音员的心理状态与情感都影响到对文字稿件的表达。

当电视新闻播音员开始对稿件分析、理解时,就开始了一系列连续而流动的心理活动,与此同时,播音员也进入了一种状态,即播音心理状态。因为电视新闻播音的文字播报是电视播音员从画面外对画面内涵进行的介绍、说明、解释、评论或补充,因而电视新闻播音员的良好心理状态的获得,应该着重以电视新闻画面中的情景刺激大脑神经,使其带动情绪,并且随着电视新闻内容的更替而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内容。目前我们地方台的新闻制作流程有时会脱节,播音员只管文字稿件的录播或播出,编辑只管新闻画面的剪辑与串编,然后再生硬机械地“合二为一”,产生声画二张皮,使电视新闻的整体美感受到破坏。在电视新闻的播报中,播音员与电视观众达成一定的“心理默契”,把握好电视观众的心理状态很重要。例如,央视去年为期一个月的世界杯足球赛事新闻报道,沈冰的上佳表现可以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这种良好的播出效果就是缘于她当时把握好了她及观众的心理状态——她不是单纯地“我播你听”,而是和球迷一起融进了画面,她在帮助和引导球迷理解屏幕画面的内容和感受画面的主题的同时,也和球迷一样让新闻信息左右着自己的感官和内心。获得了正确的心理状态后,把握好电视新闻播报时的情感不容忽视。电视新闻播音员每天报道的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及其事迹,其中含有丰富的情感。如果播音员的感情世界贫乏,就犹如缺少动力系统的机车,寸步难行,这样的播音必定是空虚、苍白、僵死、麻木、淡而无味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通过稿件文字词句的概念及其运动刺激,调动全部的内、外在感官,激活全身心,找到与观众心声合拍的播音情感,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叩响观众的心扉。情感是播音创作的动力源泉,是播好电视新闻的出发点,它可以激发电视新闻播音员丰富的想像力,使其与画面情感统一,体现出电视新闻固有的本质特点,从而更为贴近观众和更容易为观众所接受,所以电视新闻播音员一定要高度重视自己情感的调动。

二、播音员的智能结构与对稿件的感受理解

智能结构是指一个人的智力与才能,是一个人由知识、技能、能力所组成的多要素、多层次的综合体。电视新闻播音员是使用艺术语言的新闻工作者,应体现出新闻工作者的特性与自身的优势,概括地讲电视新闻播音员应具有四种知识、五项能力。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播音专业知识、语言文学基础知识、百科知识;政策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现场直播能力、集采编播于一身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理解是基础,感受是关键”。电视新闻播音员只有运用自己的“智能结构”,对文字稿件进行具体的感受与理解,才能掌握每一篇播出稿件的写作特点、段落层次、逻辑关系、典型描绘等要素,从而有力地表现出主题——电视新闻稿件的灵魂,使画面语言与文字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补充电视新闻要素的不足,进一步扩大电视新闻的价值,突出电视新闻的鲜活性。

播音员根据个人“智能结构”的不同产生出个人的感受与理解,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表达方式,显示出个人独特的播音风格,同时也适应不同的电视观众。如凤凰卫视的陈鲁豫,她在播报新闻时,一派大家风范,看上去干练、权威,给人的是一种特有的自信,她的人格魅力是她自身学识、修养的综合体现。另外,电视新闻播音员要多深入基层,到各行各业的第一线,了解群众的生活和工作,有了感性经验就能及时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情满怀激情地报道给观众,让观众感受到你所说的是他们的心里话。电视新闻播音员也许都有这样的体会,只要参与过较大新闻事件的采访活动,大都能提高对新闻现场及新闻事态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新闻稿件的理解,从而提高播报质量。

三、播报稿件时的语言表达技巧

“用我们的声音去打动每一个人的心灵。”对于播音员来说这是终身追求的境界。一个优秀的电视新闻播音员应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娴熟的表达技巧,这样,面对镜头或话筒时,就不用担心语言上的缺陷会影响播出,而能全神贯注地、自信自如地投入到稿件中。电视新闻的文字稿件和电视画面是相辅相成的,表达好文字稿件,首先要明确电视新闻的稿件有其固定的语体形式,伴随这种语体形式,播报形式应具有朴实大方,语句工整,明晰流畅,声音明快,节奏适中,具有情感的单向流动和受众不定位的特点。其次,因新闻事件是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的,电视新闻播音员报道新闻事件时只是报道在特定环境、特定时间内发生的事件,而不会料想事件的发展或其是否结束等,这就要求播音员在播报时把握住声音、情感、节奏、语气变化的幅度与界限,使之与电视画面和谐,从而保持新闻播音在各种不同阶段、不同条件下的适度感,将电视新闻事件客观真实而又不失政治立场地展现给观众。因为电视新闻“声画兼俱”的优势容易使观众接受,缩短了观众接收的思维过程,所以电视新闻的播报速度要比广播新闻的播报速度快。但电视新闻播音的速度必须与所播出的内容的格调相一致,切忌在个别语句上过分雕琢,因为电视画面已经将细节内容清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了,语句与画面一结合,你就会发现这种雕琢是完全没必要的。此外。新闻片大多是由短促的镜头画面组接而成,一般很少使用单一速度的长镜头,因而在把握新闻稿件的格调时,要考虑语句的快慢节奏变化,不能过分地强调播音员的主观感受,过多地外加一些非客观因素的处理,包括太多太强的顿挫、不适宜的拖腔尾音、过分急促或过分舒缓的节奏等等。央视四套的徐俐是一位非常成功、非常有播音个性的新闻播音员,拿播音速度来说,她以新闻内容来确定播音速度,每一句话当中,以适当放慢速度、提高音调来突出主要词语,其他不重要内容则较快速带过的播音方法,让人听起来非常舒服惬意。电视新闻播报时保持怎样的声音力度,也是电视新闻播音员应努力探索的问题。声音力度过强可能会干扰观众对电视新闻画面的注意,在播报时应适当融合解说口气,以取得与画面的协调。电视新闻播音中重音的确定应避免与画面巳体现和揭示出的事实相冲突。没有重音的语句使人费解,难以了解语言目的,语句由于缺乏言外之意而变得平淡无味,但一句话中的重音也不宜过多,否则会分散语句目的,使人在理解时难得要领。电视新闻中适当的停顿也很重要,停顿多会使电视新闻的播音显得语意不完整,语句不连贯,但如果没有停顿或停顿不当,会使观众对电视新闻内容的理解产生偏差,恰到好处的停顿是一种艺术的“留白”,给观众一个完整的画面,使观众在视觉效果上有一个完整的感觉,从而更好、更准确地理解电视新闻的信息内容。

四、电视新闻播音员的非语言传播

由于电视新闻的形式制约着电视播音员不能直接与观众交流,所以播音员的眼神、表情、体态、服饰、化妆等都在无声地传递着信息,这种信息被称之为“非语言传播”。这种“非语言传播”渲染着整个电视新闻节目的色彩,体现其整体的基调,在整个电视新闻节目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电视新闻播音员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宣传机构,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播音员的服饰体现着某种宣传内容、节目风格与时代思潮,传达着某种思想意念。因而电视新闻播音员的服饰应突出新鲜、清爽、明快、时代感,不能太落伍、太保守,也不能太时髦、太新潮。得体的服饰可以很好地向观众传达节目的思想内容,使观众的总体感受与视觉感受得到统一,自然地接受与领会电视新闻的内容。记得有一年大年二十九,李瑞英在《新闻联播》的直播中穿了一件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大红对襟缎质上衣,热烈而富有感染力的红色与上扬的眉毛、眼线,明红色的唇膏相互映衬,华贵而脱俗,串联起了整个节目,让所有的观众无论身处何地,都会意识到这是一个举国同庆的时刻,是一个合家欢乐的夜晚。她得体的服饰与化妆使整个新闻节目始终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将这个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的内涵演绎得淋漓尽致,使整个新闻节目的直播极为成功。

电视新闻播音员的发型要简单而干练,体现出新闻的庄重,一旦定型,应保持相对固定,不要做过大的改动,如果需要变化,也要在不引人注意的情况下,通过小幅度变动逐步过渡到新发型,频繁变换发型会使观众感到播音员的兴趣飘忽不定,影响信任感。电视新闻播音员的化妆要尽量避免面目全非的过分美化,而只需作简洁的修饰。这不仅因为电视新闻播音员的任务是传递新闻信息,并非用自己的容貌去取悦观众,而且他(她)的工作特点也不容许在播出前耗费大量时间去涂脂抹粉。

11.电视新闻播音员的播音语速 篇十一

一些台盲目的将播音语速加快,甚至超越了电视新闻播音语速合理的限度,最终导致传播质量大打折扣。

那么,在传播信息的快速、准确、全面的前提下,什么样的语速才是合理的呢?笔者认为,一味地“提速”并不能满足大众对信息接收“快”的需求,只有结合节目的总体风格、节目内容和掌握好自身业务素质等具体情况,把握新闻背景以及受众心理的“提速”,才能真正达到受众要求的速度“快”。

一、新闻播音“提速”的背景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电视事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人们很少有机会通过电视的途径获得信息。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当电视机进入寻常百姓家后,它就立刻成为了老百姓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

在那个时候,人们知道了中央电视台,知道了《新闻联播》,认识了沈力、赵忠祥等我国第一代电视新闻播音员,他们和蔼可亲的面容和甜美圆润的嗓音成了那个时代电视传媒的符号。

当时的电视新闻播音员语速约为每分钟180-200字之间,播音速度尽量放慢,让大家能听清楚、记录清楚。

但进入到九十年代后,随着大众获得信息来源的途径越来越多,人们对播音员语速的要求也发生悄然的变化。

部分电视新闻播报的语速已经达到每分钟300字以上,播音速度呈现出了多样化趋势。

应该说,播音语速的加快是时代变化的必然,是经济发展和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的产物。

二、新闻播音“提速”的合理性分析

虽然现在的播音员语速比以前快了很多,但是仍有受众觉得“还可以再快点”。

在有图像补充信息的电视媒体中,要求新闻播音“加速”的呼声就愈加强烈了。

人类的生理构造对每分钟发音300字左右的播音速度是否有“提速“的空间?

从人的生理上来看,舌头与口腔内牙齿、上腭等部位的配合形成语音。

经科学训练使发音系统器官进一步灵活运用从而使语速加快。

但据科学研究表明:人耳接收语音辨析率仅为4.6个字/秒,也就是说在通常情况下,在保证能听清楚的情况下,人接收语音的程度是每分钟260—300个字左右。

超过人耳辨析率的播讲速度,不但不能使受众听清楚播讲内容,同时因为播音员语速刻意加快,吐字归音不到位,甚至出现“吃”字等现象,会严重影响受众收听收看效果。

无法听清内容的语音成了噪音,让人产生反感。

例如,某知名卫视频道有一档军事新闻栏目,节目主播刻意加快语速迎合该节目氛围,让观众造成紧张情绪,看的观众热血沸腾。

但由于刻意加快的语速使得主持人吐字归音不到位,使得观众在观看后只记住了节目画面中的飞机、大炮,而没有弄清楚画面之外的背景信息,搞得一头雾水,直接影响了收视的效果。

由此可见,播音语速的快慢应该适度,因为,加大信息量只是一种促进手段,最终目的是为了节目具有更好的传播效果。

三、新闻节目的特殊性质决定合理的播音语速

第一,首先这是由汉语的音节构成特点决定的。

特点一,在汉语的音节中元音占大多数,使得汉语发音通畅响亮,同时又容易使本不响亮的辅音黯然失色,影响字音的清晰度,因此汉语吐字的开头必须注意辅音的力度;特点二,汉语的音节结构分为字头、字腹、字尾三部分,在吐字的过程中,对这三部分的处理分别叫出字、立字、归音。

这就使得汉语大部分音节的发音,口腔由闭到开,再到闭,两头小,中间大,构成了汉语吐字的客观基础条件,同时也要求其发音有一个圆润滑动的过程;特点三,语音中的韵母有四呼之分,四呼的发音与唇形的圆展直接相关,因此唇形的运动变化在语流中非常积极。

第二,这是由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特点决定的。

电视新闻节目不同于广播,电视新闻声画结合,播音员的有声语言具有“线条性”的特点,观众对播音员任何一个细节的漏听都可能造成节目后面内容的无法衔接。

我们的节目虽然并不需要观众将全部内容都记住,但最起码语言要清晰,让观众通过收看节目,在播音员的语音播报中应该有掌握时事、获得信息的收获。

因此,我们的播音就要给观众留下回味和思考的余地。

例如,央视《新闻联播》播音员海霞,播音风格庄重、大方,语言表达稳当舒展,节奏明快清晰。

她之前主持过的《现在播报》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海霞语速的“快”是因为新闻节目每天在规定的时限内向大众播发国内外的重大新闻事件,这就要求她在播音时极大程度上运用了外部技巧,使停连、节奏、语气、重音的配合突出以张显播音的张力与语言的活力,配合新闻节目本身的快捷传播的特点,使大众迅速清晰的接收到最新的新闻资讯。

所以海霞的播音就“快”了起来,而且这种“快”使得观众接受,感觉舒服,贴近《现在播报》新闻节目特点。

播音工作是“有声语言的再创作”,这就使得播音员在进行“提速”时应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做支撑。

单纯的学习和模仿他人的“提速”是难以“修成正果”的。

播音的“提速”有赖于新闻敏感,需要对稿件的深入理解、对新闻背景的深入发掘、对新闻事实的深入探究,这是播音员业务素质中更重要的部分。

播音的“提速”还要求播音员要有较强的语言驾御能力和吐字发声功底。

如果不顾自身业务水平和语言能力,一味地求“快”反而会暴露自己的不足和缺点,适得其反。

那么,在现实的电视新闻播报中,播音员的语速是不是越快越好?显而易见不是这么回事。

例如:某地方台新闻节目中,原文“今年的儿童节对小璐瑶来说意义非同寻常,经过一次化疗之后,她恢复得非常好,这让一家人重新获得了希望。

为她捐助过的社会热心人士也并没有忘记她,在这个属于孩子的节日里他们还专门去到了幼儿园探望小璐瑶”这是一个非常温情的新闻现场,小璐瑶在画面中刚刚做过化疗,这个3岁的白血病患儿,生命垂危,家里无钱医治,经过社会热心人的帮助,小璐瑶的生命得到暂时的延续,病房里充满了人们对孩子的祝福也响彻着孩子的欢笑,这是一个温情的瞬间,但节目主播用极快的语速和毫无感情的播音,使这条充满温情的新闻显得毫无生气,甚至缺少了最起码的人文关怀,以至让观众观看后产生反感,这就成了败笔。

有关播音语速的合理的限度,我国电视播音界泰斗张颂老师提出“要快则快而不乱,要慢则慢而不拖……气息、声音、口齿、思维、情感,都在语言流动中恰到好处。”播音是艺术创作,信息量的多少和播音语速的快慢都只是辅导的参量,一切都应该以“达于受众”的效果为目的,那种片面强调信息量而“填鸭式”的节目安排,只能使播音吃力,听者劳神。

所以以文字数量的多少和语速的快慢来衡量播音好坏的做法是不对的。

在谈到语言规范化问题时,张颂老师还提出了新闻播音的三个层次,就是“对不对”、“准不准”、“美不美”,其中“美不美”则“达于受众”的最高标准。

播音作为艺术创作,也同样应该以“美不美”来作为其衡量标准。

从某种意义上说,“快慢”、“多少”都是为“美”服务的。

因此说,一味求快,不是目的,取得听众满意的收听效果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①肖涵:《普通话语音教程》,海南出版社,1992

②应天常:《节目主持人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12.播音主持培训之模拟主持学习要点 篇十二

来源:吾爱视频教程网 http://

模拟主持考试是检验学生节目主持能力主要方式,通过考试了解学生在节目策划、栏目设置、口语表达、即兴表达、语态交流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多数同学认为即兴评述较难掌握,其实要想主持好节目才是最需要动脑筋的。

模拟主持考试第一就是为命题主持。即指定题目、指定话题,让考生围绕命题主持一段节目,这样的考题一般比较简单,但要发挥好也是比较难的,考生一般要注意“借题发挥”,扩展思维,尽情罗列相关内容,使得命题内容更加充实。比如:请主持一次新生欢迎会、或给你几个关键词如:世博会 奥巴马 飞鸟,以这三个词组织一段话,新生欢迎会,要注意气氛、环节设置、学校介绍等等环节,开场白就起了决定性作用;关键词组织一段话时,一定要突出故事性,要有情节,当然要虚实结合,让人难忘。

第二是素材类主持。

给考生一段新闻,让考生以这个时间主持一段节目。考生要用心你好适合事件的栏目,起好栏目的名字,画龙点睛的一笔还有开场白千万不能忘,结束语一定要有对事件的简单评论,提出见解、议论或思考,把问题引向社会,做节目一定要突出社会性、引导性。关于模拟主持关键在于练习,一是节目主持程序。二是把握常用语言。

三是多积累。

四是眼神口型的配合。

上一篇:观摩中学物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有感下一篇:姑嫂饼作文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