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教师的人情味

2024-08-27

谈谈教师的人情味(精选11篇)

1.谈谈教师的人情味 篇一

《社戏》是鲁迅先生于一九二二年十月创作的一个短篇小说,也是初中语文教材的传统课文。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描写了“我”十一二岁时随母亲归省平桥村时的一段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现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徜徉其中,细加品味,深为其字里行间所凸显出的景物美、人情美和故事美而陶醉,现不揣浅陋,略作探究。

美的景物

成功的景物描写是这篇作品具有永久魅力的因素之一。作者怀着对江南水乡独特的情愫,运用白描的手法,调动多种感官,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恬静而动人的水乡画面。

1.月夜行船图: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在这几段文字里,鲁迅不惜笔墨,从视觉、触觉、嗅觉、听觉角度,描绘出了一幅清香与水汽相溶、月色与草色交辉、动静相宜、意境优美的夜景图。在这幅图画中,无论是两岸的豆麦,还是河底的水草,亦或是宛转、悠扬的横笛和星星点点的渔火,都富有江南水乡的韵致,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特色,而且有情有景,情景交融,相得益彰,自然、安详而又谐美。

2.午夜归航图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

在这段景物描写中,明月高悬中天,月光格外皎洁,戏台灯光闪烁,横笛宛转悠扬。作者虽然只诉诸于视觉与听觉感官来写月色与横笛,但其景声色俱备,声色俱佳,祥和而又静谧;尤其值得欣赏的是作者在生动形象的描写中浸入了自己的情感,融进了丰富而又美妙的想象,淋漓尽致地抒发出了对社戏的留恋之情,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美的人情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确,《社戏》中对人情民风的叙写无一不浸润着作者真挚的感情,彰显出令人神往的淳朴温厚的人情美,充满了儿童生活的情趣美。

1.人情美

和我一同玩的是许多小朋友,因为有了远客,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我们年纪都相仿,但论起行辈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因为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而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因为“我”是远客,所以父母们特意许可减少小朋友们的日常事务“伴我来游戏”;因为“我”是远客,所以偶尔吵闹动手相殴,全村老少不会想到“犯上”;而且“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水乡村民热情、好客的形象跃然纸上,多么淳朴的民风啊!其实,文中所写的人情之美远不止于斯,后文写到的小伙伴们钓来的虾最终归我吃、想办法陪“我”一同去看社戏、看戏过程中热情地替“我”买豆浆、为“我”倒水喝,偷豆煮给“我”吃以及六一公公送豆等情节也都蕴含着淳朴、热情、好客的人情之美。

2.情趣美

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这段文字撷取了平桥村这片“乐土”上的两件乐事:钓虾与放牛。先看“钓虾”,钓虾前的准备工作充满了情趣--“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钓虾的动作充满了情趣--“伏在河沿上”,虾的情态也充满了情趣--“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钓虾的结果更是富有情趣--“不到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再看“放牛”,“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这样的描写氤氲着了水乡浓浓的生活气息,充满了儿童独有的生活情趣。

美的故事

《社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根本说不上惊心动魄或扣人心弦,只是叙写了“我”十一二岁随母亲归省平桥村时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整个情节也就由“钓虾放牛、去看社戏(月夜行船)、观看社戏、归航偷豆”等几个生活片段构成,然而其间所描绘出的水乡独特的夜间风光,所蕴含着的儿童生活情趣以及人物身上所具有的淳朴、憨厚、热情、好客、无私等中国农民特有的朴实美,确实深深地感动着作者,也深深地感动着我们广大读者,给人以回味悠长的深切感受。

总之,《社戏》是一幅带有水乡特色的社会风习画,是一幅充满着儿童情趣的生活图,其间令人赏心悦目的水乡夜景、淳朴敦厚的水乡风情以及委婉动人的水乡故事,确实值得玩味,也许这正是它经久不衰的原因吧。

李兵

[《社戏》:美的景物、人情和故事(教师随笔)]

2.谈谈教师的人情味 篇二

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必然要求教师具备教育的核心素养。那教师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呢?这个问题, 我们所有教师都绕不开, 必须面对, 必须回答。

我认为教师的核心素养是指教师的教育情怀和教育能力。

什么是教育情怀?往大一点说是爱的情怀, 所谓“爱满天下”,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往具体一点说是爱恋的情怀, 我不说痴迷的情怀, 因为痴迷的人毕竟太少了。除了爱恋, 还有执着的情怀。执着, 就是认定一个目标, 锲而不舍, 不达目的, 誓不罢休。当代名家、名师, 他们哪一位没有这样的情怀?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斯霞老师说:“我为自己一辈子是小学教师而自豪。”李吉林老师说:“我是长大了的儿童。”

什么是教育能力?可以分成几个方面:

第一为文化底蕴, 或学科底蕴, 通俗地说就是你做教师的功底。语文教师的功底是什么?我认为核心功底是解读文本的能力。“千重要, 万重要, 读懂文本最重要;这个法, 那个法, 不掌握文本就没有法。”这是真理, 就这么简单!

那么怎么提高自己的底蕴, 夯实自己的功底呢?我看唯有读书这是一条正道, 除此没有他途。我建议青年教师多读一些文学名著, 多读一些优秀刊物, 揣摸别人是如何欣赏解读优秀文本的。教学文本读到什么程度就算过关了呢?杨九俊先生说:“要把文本玩得通透。”所谓“通透”就是要通达透彻, 如数家珍, 如从己出, 仿佛就像自己家的宝贝, 仿佛文本就是从自己的心中流淌出来一般。

第二为教学艺术。有了文化底蕴、扎实功底是否就能成为好教师呢?不一定。不是所有作家都能成为好老师, 不是所有文艺评论家都能成为好老师。为什么?因为他们不一定懂教学的艺术。教学的艺术是什么?我用四个字概括, 就是“循循善诱”。“诱”, 教导, 引导, 劝导也。“善诱”, 是善于教导、引导, 善于启发、点拨, 善于指点迷津, 让人豁达开朗。这“善诱”当中大有文章可以做了。

善于倾听, 是善诱之前提。你能听出学生的发言中, 哪儿是正确的, 哪儿是错误的, 哪儿是似是而非的, 哪儿是答非所问的。

善于捕捉, 是善诱之关键。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闪光的金子, 并把它放大光芒, 照亮课堂。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的问题, 并把它置于放大镜下, 看到问题的成因, 让全体学生引以为鉴, 这是为师者的本领。

善于点拨, 是善诱之核心。善诱者能四两拨千斤, 善诱者能借力来打力, 善诱者能让学生柳暗花明, 善诱者能让学生拨云见日, 善诱者能让学生如沐春风, 如饮甘霖, 享受思想启蒙的大餐。

除了“善诱”外, 还要“循循善诱”呢。“循循”就是有顺序, 有次序, 有步骤, 有规律的样子。这里的顺序就是学生认知的规律, 儿童心理的规律, 学科建构的规律。如果背离了规律, 就背离了“循循善诱”, 就不是真正的教育艺术。

3.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 篇三

教育素养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我们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在学校里教的是科学基础学科,他应当能够分辨清楚这门科学上的最复杂的问题,能够分辨清楚那些处于科学思想的前沿的问题。如果你教的是物理,那么你就应当对基本粒子有所了解,懂得一點场论,能够哪怕是粗略地设想出将来的能源发展的前景。教生物的教师则需要懂得遗传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熟悉生命起源的各种理论,知道细胞内部发生的生化过程。教育素养就是由此开始并在此建立起来的。可能会有人反驳说:为什么教师要懂得那些课堂上并不学习的东西以及那些跟中学所学的教材没有直接联系的东西呢?这是因为: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视野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我认识几十位这样的教育能手。他们的教育素养从备课就能看得出来。他们是按照教学大纲、而不是按照教科书来备课的。他们仔细地思索过教学大纲以后,就把教科书里有关的章节读一遍。他们这样做是为了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地位,用学生的眼光来看教材。真正的教育能手知道的东西,要比学校里学习的东西多得多,因此他不需要在课时计划里把要讲的新教材都写出来。他的课时计划里并不写叙述(演讲、讲解)的内容,而只写一些为了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所必要的关于课堂教育过程的细节的简短的纪事。教育工作的能手对于课堂上所学的自己那门科学的起码知识了解得如此透彻,以致在课堂上,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处于他的注意中心的,并不是所学的东西的内容本身,而是学生,是学生的脑力劳动,是学生的思维以及学生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

请你留意观察一下那些只知道必须教给学生的那点东西的教师的工作情形吧。他认真地按照教科书把要讲述的东西准备好,甚至把讲述的内容和逻辑顺序都记住。你将会发现:那些在讲述新教材时应当使用的直观教具和说明性的材料(如在历史、地理、生物课上要用的文艺作品中的形象),好像是人为地附加在课的内容上的,所有这些都从学生思想的表面上滑过去了(有时候教师甚至忘记了使用他所挑选和准备好的东西)。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呢?这是因为,处于教师注意中心的只是教材内容,而不是教育过程的各种细节。教师使足力气去回想讲述的过程,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思考和教材内容上。学生要领会这样的讲述是困难的,在这种课堂上没有不随意识记,因为在教师的讲述和语言里没有情感。如果教师不得不使足自己的全部力气去回想教材内容,他的讲述缺乏情感,那么儿童就会不感兴趣,而在没有兴趣的地方也就没有不随意识记。这是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非常微妙而又非常重要的特征: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以后需要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真正的教育能手必有真正丰富的情感。那种对教材的知识很肤浅的教师,往往在课堂上造成一种虚张的声势,人为地夸夸其谈,企图借此来加强对学生意识的影响,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是可悲的:虚张声势会使人空话连篇,爱说漂亮词句,所有这些都会腐化学生的灵魂,使他们内心空虚。

当人们谈到形成信念的问题时,常常会听到这样一些议论:对教材的知识——这还不是信念,有知识并不意味着有信念。这样把两者对立起来是毫无道理的。所谓真正地有知识,这就是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并且把知识多次地反复思考过;而如果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并且反复地思考过,如果知识变成了学生主观世界的一部分,变成了他自己的观点,那就意味着知识已经成为信念。那么,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如果在教师的讲课里没有真正的、由衷的情感,如果他掌握教材的程度只能供学生体验他所知道的那一点东西,那么学生的心灵对于知识的感触就是迟钝的,而在心灵没有参与到精神生活里去的地方,也就没有信念。由此我们还是得出那个同样的结论: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知识——这是教育素养的基本方面之一。

教育素养的这一重要特征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在拥有这一真正宝贵财富的教师那里,讲述教材就好比是向交谈的对方(学生)发表议论。教师不是宣讲真理,而是在跟少年和男女青年娓娓谈心:他提出问题,邀请大家一起来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在分析这种课的时候,大家会感觉到:在教师跟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密切的交往关系。你,作为校长,也会被教师的思想的潮流所带走,你会忘记你是来检查教师的工作的,你会感到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你跟一群15岁的少年们一起为发现真理而欢欣鼓舞,你在心里回答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我们州的一所学校里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年轻的校长在听一位有经验的教师上几何课,他的思想完全给教师的讲解迷住了,以至当教师向同学们问道:“你们谁能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这位校长竟举起手说:“我!”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技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那种直接诉诸儿童的理智和心灵的境界,这种境界只能是教师具备深刻的知识的结果。他的知识要如此深刻,以至处于他的注意中心的并不是教材内容,而是儿童们的脑力劳动。

而在另外一种课堂上,当你看到教师跟学生之间并没有交往,教师一头钻进他的课时计划里,孩子们却在看着天花板或者天空中飘浮的云朵时,你会作何感想呢?你会在学生面前觉得不自在,你会替教师,替自己,也替教育学觉得难为情。你后悔不该来听课。在课后,你不想当时就跟教师进行谈话,你会想:是不是把谈话推迟到明天,是不是应当再来听他一节课呢?

可见,教师在他所教的科学基础学科方面,如果没有深刻的科学知识,就谈不上教育素养。那么怎样才能使每一位教师不仅懂得一点教学的常识,而且深知本门学科的渊源呢?

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怎样才能使读书成为每一位教师的需要呢?这里很难确定地说有些什么特殊的方法。读书的需要是靠教师集体的全部精神生活培养起来的。

但是,把读书变成教师的精神需要,毕竟还是有一些非常具体的、容易捉摸的、易于检查的条件和前提的。这首先是时间——供教师自由支配的时间。教师的空闲时间越少,他被各种计划、总结之类的东西弄得越忙,那么他对学生将要无物可教的那一天就来得越快。我们的教师集体遵循着一条规则:教师不写任何总结和汇报。除了教育工作计划和课时计划外,教师不写任何别的计划。课时计划是必不可少的文献,它能反映出教师个人的创造性实验室的情况。对课时计划不规定什么固定的格式。当然,也对它提出一定的要求。这首先就是要对学生将要学习的理论性教材进行教学论的加工。一个创造性地工作的教师所做的课时计划,就是对课堂上应当发生的和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出最大限度的预见。

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创造性的实验室,这个实验室一年比一年丰富起来,——这是教育素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这里指的是教师劳动的工艺学)。例如,数学教师们一年年地积累教学资料——几种不同难度(不同变式)的应用题,教师和学生制作的直观教具等。教师为每一节课积累的资料每年都在增加,因此他也就没有必要再写课时计划了。地理教师每年在充实他的各个专题的直观教具册。语文教师在逐年编辑用于语法教学大纲的每一章节的个别作业卡片集,编写和修订应当让学生牢记的最低限度正字法词汇表。

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教育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善于在儿童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过程中,在游戏、参观、课外休息时间内观察儿童,以及怎样把观察的结果转变或体现为对儿童施加个别影响的方式和方法。对儿童的认识首先是由观察构成的。这里应当再说一遍:教师应当了解儿童的健康状况,了解他的智力发展和身体发展的个人特点,了解影响他的智力发展的解剖生理因素。关于解剖学和生理学、心理学和缺陷教育学的书籍,应当成为一个善于思考、创造性地工作的教师的必备书。教师到了学校以后(这种提高是在许多教师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才开始真正地研究心理学:他要时常去翻阅心理学书籍,以便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儿童的行为中、脑力劳动中、同学的相互关系中的这种或那种现象、这一或那一特点。

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有些教师觉得心理学是一门枯燥的科学,在学校里得不到实际的应用。我们很关心让心理学成为教师实际工作中的真正指南。我们经常在校务委员会的会议上介绍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在教师休息室的“新书”陈列架上陈列心理学书籍,让教师去阅读、思考和研究。当然,我们宣传这些书籍,不能让它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我们每一位教师(包括校长和教导主任)都在经常地、用心地写兒童的“教育鉴定”,这种“教育鉴定”要求弄清楚儿童的复杂的精神世界,深入了解儿童的欢乐和忧愁,而这种“教育鉴定”所依据的基础就是心理学的分析、观察和研究。

在听课和分析课的时候,我和教导主任把一些需要进行心理学和教育分析的问题记在单独的一页纸上(例如下面这些问题:积极的脑力劳动是怎样影响旧教材在记忆中的保持的;在决定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方式时怎样考虑到学生的神经系统类型;采用哪些特殊的手段来激发学生对所学学科和具体教材的兴趣;等等。)还有,校长、教导主任和负责课外活动的教师,我们也随时随地会碰到教育工作中的一些心理学和教育学问题。在学校生活的这个领域里,会遇到许多问题,如果缺乏心理学知识,简直就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学生的哪些行为可以交给班集体去讨论,而他的行为的哪些方面则不宜于在集体中讨论;在评定知识的过程中要有怎样的教育机智,等)。我们每星期聚会两次,读自己写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笔记,并且讨论用什么方法解决那些困难而复杂的问题。有些问题我们提到校务委员会上进行讨论,而就个别问题我们还到科学研究中心去请教。

教育素养还有一个方面,谈到它不能不使人焦急,这就是教师的语言修养问题。二十年前,我去听一位教师的课,观察孩子们怎样感知新教材的讲解。我发现,孩子们听后很疲劳,下课时简直是精疲力竭了。我开始仔细听教师的语言(他教生物学),使我大为吃惊。教师的语言是那么混乱,没有逻辑顺序,他讲的教材的意思是那么模糊不清,以至第一次感知这个或那个概念的儿童,不得不用全部力气,才能听懂一点点东西。孩子们感到疲劳的原因正在于此。

为什么我作为校长,也没有立即发现这一点呢?因为我听的是自己很熟悉的教材。我有足够的暗示——我实质上是用自己的思想补上了教师讲课中的“漏洞”。我又听了几节课,逐字逐句地把教师的讲解记录下来,我在校务委员会的会议上读了这些记录,问同事们:请大家想一想,一个对所讲解的事物毫无了解的人,能不能听得懂。请大家设想一下,如果你们对叶绿素、二氧化碳、光合作用本来一无所知,那么你们从我所读的记录里能听懂些什么呢?

回答这个问题是痛苦的,令人为难的,但是回答只有一个:什么也听不懂。如果说在下节课上,学生毕竟还知道一点东西,学习最好的学生还能得到优秀的分数,那么在这一点上,我们只能归功于学生的勤奋和努力,而获得这些知识却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呢?这是以学生的健康为代价换来的:因为他们实质上不是在教师的课堂上,而是独立地在课外时间抠教科书去获取这些知识的。

我们全体教师敢于正视真理,虽然这个真理是严峻的。我和教导主任又去记录了几节课,又把在其他课上(历史、物理、化学课上)的逐字逐句的记录读了一遍。情况并不像生物课上那么严重,但是几乎在所有的课上,教师的讲解都不符合语言修养的许多基本要求。而最主要的、使全体教师深为忧虑的一点是:对于概念的解释不够明确,教师力求用语言手段创造的那种表象模糊不清以至有些混乱,然而没有清晰的表象,由简单到复杂、由近及远、由具体到一般的过渡就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得不深感遗憾地、痛心地承认:是的,我们还不会用语言来创造鲜明的形象,而鲜明的形象正是儿童思维的出发点和源头。

从那时起,语言修养的问题跟其他同样重要的问题一起,成了我们全体教师特别关心的对象。我们研究这个问题已经有25年了。全体教师向自己提出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分析应当向学生讲解的那些表象和概念。我们分析各科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大家在一起考虑:怎样找到鲜明的、准确的和经济的语言外壳,才能使儿童建立起关于这样一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例如:天空、田野、草原、灌木丛、沙漠、火山、严寒,土壤的肥沃度、收成,等等。所有这些看起来都是很简单的东西,但是当我们试图创造出每样东西的鲜明的、儿童能够理解的语言形象时,就会发现这件事并不那么简单。

“怎样解释天空这个概念呢?”一位教师惊奇地说。“那里,那就是天空……”——他用手指着说。但是难道可以一直让学生用可以看见的形象来思维吗?我们的语言的缺点就正在于此:由于我们不善于用语言来创造鲜明的形象,我们就使得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感到困难,——需知抽象思维是建立在概念的基础上的,而概念又是在以语言创造的表象的基础上形成的。

我们开始学习用语言来描述可以看到和观察到的东西,然后逐渐转到解释那些跟用感官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和现象有联系的概念。接着,我们转向深入地分析教科书的课文:确定逻辑顺序,找出因果联系、质的联系、时间联系。我们发现:备课和对教材的教学论的加工,——这首先是教师的逻辑思维和语言修养的统一。

4.谈谈我心中高素质的教师形象 篇四

夸美纽斯那一句“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直接道出了教师职业的光荣和重要。那么在新时期,作为一名生活在大丰这块热土上的小学教师,如何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呢?是我们确实需要思考的问题。

说到素质,我直接就会想到三个方面的内容,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谈谈我对如何做一名高素质的教师的认识。

一、德为热爱

因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尤其是小学教师,我们每天引领的是初看世界的眼睛,我们每天用双手塑造的是一颗颗稚嫩的童心,那么需要我们付出的爱就不仅仅是一般的爱。时刻清醒地认识自己的身份和作用,一方面,爱小学教育这个事业,让自己充满热情地全身心地投入,不为社会风雨所动,让自己的心始终生活在一片纯净的世界里,时刻让自己的眼神与孩子们纯净的眼神对话,净化自己也升华自己。同时,更重要的是热爱学生,与孩子同学习,同玩耍,同成长,成为学生的朋友。应该说,爱孩子这种情感是书本上学不到的,是我们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逐渐形成的教师职业特有的职业情感。我们经常看到有些老师经常能得到孩子们的信任,有什么心里话愿意和老师说,这样的亲和力和被认可,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目标,因为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那么,该怎样去爱自己的学生呢?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要有原则,要合理,要公正,要理智。说到底,教师对自己学生的爱是一种职业的爱,但这种职业之爱却往往会转化成这个职业中的人的本能之爱。汶川地震中,在生死抉择的一刻,谭千秋老师本能地用身体护住了自己的学生,不禁令世界为之动容。那么在平时的教育生活的小事中,我们也经常有老师拖着病体坚持不耽误学生一节课,自己挨顿饿也要让需要长身体的小孩子吃饱午饭,遇上不懂教育举手就打的家长老师不由得抬手去替孩子挡一下,等等等等,或许这些小事都太不值得一提,但这就是小学教师职业之爱的本能。除了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这种爱更体现在面对教育对象的平等上,无论学习成绩好坏都平等对待,无论家庭条件如何都一视同仁,自觉抵制住社会中的八面来

风,一切为了所有孩子的健康成长,一切为了培养出一批批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坚守高尚的师德是我眼中高素质教师最重要的一条标准。

二、心要坚持

要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教师,首先要让自己勇敢顽强。小学教师没有令人羡慕的诸多光环,再加上小学教育内容本身具有一定的繁杂性,要加强自身的思想教育,努力克服困难,突破心理上的困惑,坚定从教的决心。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自己坚定果断的意志品质。因为坚定果断的意志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我乐于接受各种考验,这样可以培养自己处理问题的良好能力。要培养自己具有沉着冷静、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应该多学习特级教师、名教师及优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良好心理品质,以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

教育工作的繁琐,注定了我们在工作中要接触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家长,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教育,需要与家长沟通的时候会更多,那就需要我们有一种耐心和细心。同时,职业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是耐得住寂寞的人,几十年的工作,需要我们让自己做到心态平和。在学习中教书,在教书中学习,虽然是老师,却需要时时拿出学生的心态。

三、法求创新

创新是教育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现代教育。所以做一名小学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为此,在教学实践中应大胆突破,敢于向传统挑战,提出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从而培养其积极进取、敢于创新的心理品质,以适应教育改革新形势的需要。

时代在迅猛地飞跃,作为教师来说,具备各方面综合能力不是夸夸其谈、轻而易举的事。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所以,未来的教师要有超越自己的紧迫感,应善于从学生身上诊断、分析发展状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设想,有效地处理各种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教无定法,但却有规则,就是要适应时代,要与时俱进,要能够被不断成长

起来的下一代所接受。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教师能够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要抱着每一天上课都是新的一天,每一篇课文都需要用全新的视角去诠释,每一次登上讲台都具有新的挑战,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如源源活水,促舟前行。

5.谈谈教师的人情味 篇五

以前我对写教学反思的认识不够,这正是受习惯性思维和教学低期望的阻抗,还有传统的教学习惯等的制约。现在逐渐认识到教学反思的作用和意义,所以便加强理论学习,掌握了一定教学反思的策略和方法,形成了教学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在关于评价改革中,尤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贯彻新的教育理念,要有反思的意识、反思的能力和反思的习惯。教师应基于新课改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有反思才会有发展,有反思才会有改革,有反思才会有提高。当然,教学反思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的意义也是不可争辩的事实。所以我们应该对当前的“教学反思”进行重新的认识和思考。

一、教学反思及其意义

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还有“扣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说法和论述,这说明早在古代,人们就充分认识到反思的重要性。事实上,反思一词本身就含有“反省”“内省”之义,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批判性思维,即通过对当前认识的审视、分析来洞察其事物的本质。

教学反思是“分析教学技能的一种技术,是对教学活动本身,尤其是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的深入思考,这种深思使得教师能够有意识地、谨慎地、经常地将研究结果和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参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教学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教学反思的内容可以是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既可以反思教育观念与教学艺术,也可以反思教学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既可以反思教师本人的教育教学方法,也可以反思学生的学习方法等。一般而言,教学反思的内容主要指五个方面:1.指向教学,即分析、评价教学活动本身的利与弊,以及影响教学活动的因素;2.指向学生发展,即分析、考虑与学生发展、能力培养相关的一些因素;3.指向教师发展,即分析、考虑与教师自身发展、素质提高相关的一些因素;4.指向教育改革,如考试制度的改革、课程的改革、教育改革的实效性等;5.指向人际关系,如教师如何与学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等。

心理学家波斯纳指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可以说,没有反思的经验只是狭隘的经验,至多是肤浅的认识。而反思可以使存在的问题得到改进,发现的问题及时探究,积累的经验升华为理论。受到美国总统布什接见的2006年美国教师凯慕柏莉&S226;奥立佛说:“我意识到,好教师不必是那些上出成功的课或教出得分最高班级的教师。好教师是那些有能力去反思一堂课、理解什么对了或什么错了、寻找策略让下次更好的教师。” 她的话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在她看来,所谓好教师应该具有专业反思能力,以养成自身的教学智慧。我渐渐地意识到,教学反思的意义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自己获得的经验,而应该对经验进行深刻的理性思考,以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样就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教学水准上,而使自己的专业不断成长。有学者认为,“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反思对于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教师成为反思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专家引领与各级培训固然必不可少,但教师开展自我的行动性研究却是内在的、自发的行为,而诱发教师行为研究的“催化剂”则是教学实践和学习交流中引动的教学反思,对教学中具体问题的直觉反思是平时养成的反思习惯的基础。在此前提下,不断拓展教学反思的领域,逐步形成理性的认识和批判性的观点。通过这样由低级到高级、由感性到理性、由实践到理论的循环往复的反思,逐渐使自己不但成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和探索者,还成为新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和发展。

(二)教学反思有利于新课程理念的落实。

我国当前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对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进行了重大改革和调整。这对广大教师而言,无疑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和崭新的挑战,教师应如何有效提升自身素质以应对课改需要,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实。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如何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如何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都是很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通过培训、落实和实践,已取得了应有的成效,教师也意识到改革带来的作用。但在目前,相当一部分的老师仍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这些倡导的理念为何转化不成教师的教学行为呢?原因就在于部分教师仍依赖过去传统的教学经验,而新的知识理念又没有对教学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仍走那条早已熟悉的老路。怎样才能使这些倡导的理论真正成为教师实践中采用的知识理论呢?

教师首先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经常进行教育理论的学习,在新课程改革中更要自觉研究课程理论的宏观发展趋势,领悟新课程理念的创新,优化自身的课程理论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充分发掘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学生个性健康的促进者,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使新课改理念落到实处。

(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促使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化。

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有许多途径,比如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开展教研活动、集体讨论等,但更直接、更有效的方法是进行教学反思,这也是借鉴和学习他人教学经验内化为自己教学行为的中介,是提高自身素质的必经之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即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无情地解剖,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批评,与优秀教师对照,找出差距,弥补不足,努力超越现实、超越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有力地推动自己的成长、发展和成熟。

教学反思其实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只有明确自己需要反思的内容,不断地加强自己的反思意识,掌握一定的教学反思策略,最终实现自我的发展和提高。教学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理论素养、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化水平等,对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促使其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关于教学反思的几点想法和建议,以此和大家共勉。

(一)教师要自觉提高教学反思意识,培养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

我们现在大多数教师对反思还不够重视,很多人认为出现了问题才要反思,平常没有必要进行反思,认为反思的内容是做得不好的地方。这反映了反思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还没有引起教师的注意和重视。学校的要求或做总结的需要,只能造成教师一时的反思行为,而教师是要使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变外在的反思压力成内在的反思兴趣与态度,提高他们自觉反思的意识。

(二)教师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

理论学习可以增强教师反思意识的觉醒,提高反思的能力,只有将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反思,才能探究到问题的根源。任何新观念的内化一般都要经历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和个性化等五个由浅入深、由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成为终身学习者,才能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其他相关能力。

教师要积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更应把握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加快学习和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反思中用学术的眼光看教学,用学术的思维做教学,将教育教学视为科学和艺术。通过自身的学习和亲身体验,在教学实践中将教学理论转化为自己的品格和教学风格,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在实践中提升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

(三)掌握教学反思的策略和方法。

很多教师不愿意进行教学反思,主要原因是缺乏反思的基本理论知识,不知道如何进行有效地反思。学校可以组织多种活动,教给教师进行反思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如请专家为教师作专门讲座、教师同伴进行互相辅导、利用在职培训、校本研修等进行反思技能的训练等。当前教师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主要有教学札记反思、学生反馈反思、经验观摩反思、教学反思日记、观察课堂录像、教学叙事、教学档案反思等。尽管教学反思的方法不同,但都有一些基本的程序或策略,我们就要通过各种途径掌握这些方法,以便更好的进行教学反思。

(四)学校要拓宽教师教学反思的交流空间。

学校要努力拓宽教师教学反思的交流空间,从制度和管理等方面积极引导对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积极性,为教师提供有利交流的空间。比如,可以尝试使用校园网、教研组等方式,将教师的教学反思内容在网上公布,或在教研组内讨论传阅,使教学反思“公开化”。这样一方面对每位教师是一个督促,无形中也是一种压力,可促使教师努力将教学反思写得更好。另一方面,对教师也是一件省时高效的事情,每个教师都能学习、借鉴和应用同行的心得体会。

还可以建立教学反思网络交流,开展教学反思沙龙活动,给教师提供广阔的空间,网络上丰富的教育资源可以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反思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为教师们进行交流、自主探讨、教学积累提供了较多的时间和空间,会使教师真正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教育教学活动迸发出鲜明的个性和生命力。

6.谈谈高中作文教学中的教师 篇六

一、转变作文教学观念以“有为”取代“无为”

近年来舆论对作文教学模式化、 训练法的批判,一线教师们出力不讨好,放任自流,既省力又不挨骂,何乐而不为?于是,无为而治成了作文教学的常态。

殊不知,作文一旦纳入教学,就不仅是作文本身的事情了,它必须服从于一定的教学规律。中学作文教学除了发现、培养并保护具有作文天赋的特殊学生的作文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一般学生的作文能力。新课标的建议中学作文教学要想大面积丰收离开作为中介的语文教师的主动参与是难以实现的。上海特级教师毛荣富多年致力于作文教学研究,他非常强调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关键作用。 “一个人的一生只要做好一件事,一个人的一生如果能做好一件事,也就够了。对我来说,这件事不是别的, 就是我深深爱着的中学语文教学。虽然我至今还没有真正地做好这件事, 不过我想,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总是有所追求,而且能拒绝诱惑,接纳委屈,简化生活,耐得寂寞,勤于思考,那么,成功也许离他就不会太远了吧!”毛老师如是说。在作文教学园地里,每一位耕耘者如果都有这样一种主动为之、执着追求的精神,我们的作文教学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教师要改变作文教学方式以“有序”代替“无序”

作文教学倍受关注,部分教师和专家一直在探索作文教改的路子,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且,作文教材也在不断地更新,从以前的知识传授型到文体训练型,再到 “表达交流”中话题选择与技巧指导结合的点拨型,无不给人一种渐趋规范、渐进有序状态的感觉。

尤其是作文课堂教学,两周一次作文练习,一般当堂完成,老师通批通改,评讲从字到词再到句,归纳分类,说说典型,读读范文。表面看起来,有条不紊,步骤齐全,实则依据高考,围绕高考的指挥棒原地打转转。因而,究其实质,还是一种无序状态的体现。

作文教学应该有一个合理有序的安排,依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在符合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有阶段性、有目的性地加以训练,养成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增强学生的作文能力。这里的 “有序”和纯粹的科学上的概念不同,训练的交叉与重复是不可避免的。学生也正是在这不断重复、不断强化中加深认识、熟练技能的,也只有这样,学生驾御语言文字的能力才会不断地提高。

另外,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合理计划与周密安排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究竟该以怎样的一种身份出现呢?

(一) 教师是学生作文的精心策划者

一名成功的作文教师必须有责任心,有计划性。精心的作文策划是实现作文能力培养的先决条件。因为, 作文是一项艰巨的长期劳动,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必须有一个总的科学的训练体系。教师不仅要熟悉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各种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要求,而且能够根据每一循环阶段出现的情况随时调整自己的作文计划,让总计划与阶段计划与每一节课的计划协调一致而且各有侧重。

课内教学、课外指导,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程序性知识的掌握、策略性知识的领悟,所有这些活动都需要精心的组织与安排,不可随心所欲。

(二) 教师是作文过程的平等对话者

作文教学往往会让学生觉得老师布置了题目接下来就是我去写,老师高高在上,学生则处在被动的受审视的位置上,很有点孤军作战的味道。 那么,如何让学生摆脱孤单,体味到创作的乐趣呢?教师要弯下腰来与学生处在同一高度上,以平等对话者的身份出现在作文过程的始终。

以作文评改为例,教师的平等对话者的身份能够使师生之间在同一个问题上或达成共鸣或相互补充,在这样一个交互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与热情。通过对话, 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思想的光华和魅力,能够因为被人注目和期待而激发强烈的表现欲望。平等的对话者引领学生走进一片愿写、乐写的光明境界中。

(三) 教师是作文写作的真心爱好者

作文教学不是单纯知识与原理的灌输、技巧的传授,而是师生间心灵的交流、撞击、共鸣与磨合。

7.谈谈教师的生命力 篇七

[关键词]教师生命力读后感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70103

同其他劳动者一样,教师通过教育工作取得劳动报酬,从而获得经济来源,以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但由于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要将知识、情感、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教师的工作态度、人格、社会责任感等等,作为一种精神存在,也渗透于教育教学中,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与其他劳动者相比,教师职业又具有其特殊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每一届学生都会有所不同,这需要教师始终保持对教育工作的热情,对知识体系、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使教师的生命力不断得到保持和延续。然而,有不少教师的生命力却很短暂。拜读了朱永新老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特别是“我心中的理想老师”章节后,就如何克服以上职业倦怠现象,保持教师的生命力,我产生以下感悟。

一、教师应充满职业激情

不同的时期,教师所面对的学生群体是不一样的;同一学生群体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教育的内涵和主题都会不一样。所以,教师的每一天都是全新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遵循,只有不断思考,不断提出问题,挑战自我,有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渴望、责任感、使命感,才会不断收获职业幸福。

我经常听到身边的同事抱怨:学生都喜欢年轻教师,老教师不受欢迎。反思老教师为什么不受欢迎?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年轻教师充满活力,善于接受新事物,与学生之间更容易沟通。而老教师的课堂常常保持多年不变的传统教学模式,不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和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对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一个好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了一年,然后重复了一辈子;有些人,在教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如何突破和创新,他们的工作激情不同,收获的成就自然是不一样的。

二、教师应勤于教育科研

教育工作是最不容许犯错误的工作,要做到这一点,没有其他的办法,只有不断研究,不断改进。教师参与教育研究对学生成长最为根本的意义,是能够提供更加合理的教学。教育科研是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师只有具备相应的科研能力,才能永久地保持对学问的兴趣,保持对教学的热情,克服对教学的倦怠感,并且通过科研不断提升自己的层次和水平。

教育科研不是脱离教学实际的空中楼阁,没有教学这块主阵地,教育可能也会失去其生命力。教师应以教育基本理论、前沿化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深入钻研教材,分析学生实际,思考最适合的教法和学法。如果教师能够反思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经验,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自己也会从中感受到快乐。

三、教师应善于与他人合作

竞争基础上的合作、合作基础上的竞争,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一个不善于合作的教师,走不了太远,因为这个社会是需要合作的社会。我们的教育对象,我们的学生,处在非常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时时刻刻接受多方面、多层次的影响。教师的影响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成功,取决于教师在多大层面上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对学生施加影响。

合作是多方面的,有教师和教师的合作、教师和学生的合作、教师和家长的合作、教师和学校领导的合作、教师和其他社会影响的合作。只有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才能更容易激发教师的内驱动力,产生团队意识,形成集体归属感,体验在协作中成功的乐趣。

四、教师应唤醒职业幸福感

如果问教师什么時候是最幸福的,答案可能五花八门:上了一堂非常成功的课;学生和家长的认可;成功地转化了一个“待优生”;甚至是毕业了的学生回来看望自己……不难发现,这些成就感与教育教学中的自我发展密切相关,是自身的发展成就了自己,幸福感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发展中。

教师必须唤醒自己内心成长的动力,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提升自己的职业幸福感:可以是一篇优美的教学设计、可以是给一名学生心理上的导航、可以是一堂高水平的公开课、可以是发表一篇高级别的论文,等等。这些虽然都是一些平常小事,然而正是这些平凡小事才构成了教师工作的全部,恰恰体现了教师工作的不平凡。这也是教师不断从成功走向成功的内驱动力,最终铸就了自己的教育辉煌。

总之,有生命力的教师,才会有充满活力的课堂,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学生。我们应该做一个有理想的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自我,永葆教师的职业青春,这样才会收获职业幸福。

8.谈谈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八

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即将实施。.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比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可以说,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多少年来,我们总以为自己是教育的主宰,于是常常不自觉地以教者的认知规律取代受教育者的认知规律。而今天,我们却认识到了这种判断其实并不符合实际。教育面对的是人,作教育工作者,我们改变的不是学生的外部,而是学生本身。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学生自己去完成。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们醒悟到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其实是学生本身。这种醒悟的目的是为了改变。我们必须把为教师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设计的教育,这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支撑这一重大突破和改革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角色与教师角色

角色,一个人在社会群体中的身份以及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在社会中,每 个人都属于一定的团体。在团体中,每个人都有一种身份,处于一定位置,分担一份责任,有一定的行为规范去约束他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由于一个人的生活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也就承担多种角色,如一个教师在学校中充当教师角色,在与其他的教师交往中充当同事角色,在家庭生活中充当父母、丈夫(妻子)或子女角色。

教师是在学校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角色,这个角色的特殊身份以及与其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要求教师在其角色行为上表现出与其他职业不同的特点。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作为人才培养者,教师不仅要将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通过自己的人格和道德力量去影响和感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和意识,注意自己的人格和道德方面的修养,并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注意自己对学生所起的影响作用。

二、角色的转变

印度哲学家奥修有一句名言:“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 解: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必须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脚之所以能忘记,恰恰说明鞋之合脚;如果鞋不合脚,脚就会被时时记住。同样,当学生在一种适合自己的教育环境中生长时,我们就会欣喜地发现他们似乎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在课堂上。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率就会意想不到地被激活。这样的情形在我们的实际教育教学中并不鲜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就要充当提供适合学生教育环境的角色。因此,我们必须用心记住:我们要创造的是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要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我们要转变角色,走进新角色。

(一)知识传授角色的变化

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也是新课程中教师角色之一,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做为知识传授 者的角色要发生很大的变化。以往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 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

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倾听。听,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听。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业,当他们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后,明显地带有被动学习的特征,难以适应新的环境。而新教材注重的是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也是一个逐步过渡、逐进和交

替的过程。

随着知识传授者角色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将发生变化。如重传授转变为重发展,统一规格教育转变为差异性教育,重教师教转变为重学生学、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居高临下转变为平等融洽,教学模式化转变为教学个性化,单向信息交流转变为综合信息交流等。教学行为忌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教师不能墨守陈规,要勇于创新、积累、总结、提高。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根据新课程观念,教师的教学策略将发生改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二)教师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成为学生的 促进者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根本变化,是教师角色转变的一个飞跃与突变。但教师成为促进者不可能一次性完成,而是一个不断的生成过程。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播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既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时代性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

当前,学生的学习方法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统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其角色行为表现为: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教师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作为促进者的关键在于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这样的课堂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教师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信念。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三)教师成为研究者

从课堂教学与研究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课堂教学的研究者。在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涯中,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教师不仅鲜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而且即使有机会参与,也只能处

在辅助的地位,配合专家、学者进行实验。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对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它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实际上也就是国外多年来所一直倡导的“行动研究”,它是为行动而进行的研究,即不是脱离教师的教学实际而是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是在行动中的研究,即这种研究不是在书斋里进行而是在教学的活动中进行的研究;是对行动的研究,即这种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就是行动本身。可以说,“行动研究”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它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改进,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与外来研究者相比,教师处在一个极其有利的位置上,有最佳研究机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有着自己的经验化的处理方式。教师也在不断地进行审视,以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这个过程是教师对自己行为的分析与研究的过程。新课程的出现,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教师即研究者”在新课程背景下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战,不但具有高度的不可预测性与复杂性,而且越来越找不到一套放之四海皆准的应变通则。因此教师要具有高尚的人格、良好的修养、渊博的知识、善于研究、不断提炼、终身学习,将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通过工作与学习的结合,不断地对自身在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解决自身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四)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教师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力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课堂教学相互结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题星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课程游离于教学之外: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教师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教学与课程的分离、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丧失了课程能力。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为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 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包括国家层次、地方层次、学校层次、课堂层次和学生层次,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程的能力;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

(五)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从课堂教学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越来越广泛地同社区发生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学校的教育资源想社区开放,引导和参与区的一些社会活动,尤其是教育活动。另一方面,社去也向学校开发自己的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参与学校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去生活教育化。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在这种情况下,相应地,教师的角色也要求改革。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了。教师不仅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是整个社区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因此,教师的角色必须从仅仅是专业型教师、学校型教师,拓展为“社区型”教师。教师角色是开放型的,教师要特别注重利用社区资源来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9.谈谈“今天怎样做教师” 篇九

摘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首先从根本上解决好教师“安教乐教”问题;教师应以“教学”为主业,以“学术”为生命,以“育人”为根本,以“淡泊”为追求。

关键词教师教育安教乐教师德师风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8-6539(2010)05-(0109)-(01)

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8月31日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强调指出,人民教师要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要有“胸怀祖国、热爱人民,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这是党和国家在新世纪新阶段对人民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首先从根本上解决好教师“安教乐教”的问题。

我生长在农村,小时候是个放羊娃,田里的农活大都会干。高中毕业那年,公社安排我在当地一所学校任民办教师兼校长。村里便有人嘲讽说,“家有斗粮,不当猴王”。我虽曾扮演过老师,但没想过要当老师,更没想过会终身从教。于是,我弃教从戎。在部队,曾任车载电台教官。军校毕业时,本想到野战部队施展一番才华,没想到校方竞选中我留校任教。从此开始了漫长的政治理论教学生涯。俗话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然而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独特的运作方式,你要想进入它,熟知它,立足其中,并获得成功,就必须付出应有的代价。我的优势在于有部队工作的经历并通过院校正规培训,基本上过了实践关和学历关。为了过好教学关,我经过三年苦练,打下了比较扎实的讲、写、演、画等教学基本功。对我来说,最难过的是语言关。因为我是秦人秦声,从军八年,乡音难改。南腔北调,虽有特色,却令听者费解。为了当一个合格教师,我只好顶着同乡的冷嘲热讽,坚持听广播,学发音,练演讲,最终学会了普通话。但却犹如“邯郸学步”,从此不再太会说家乡话了。从教30多年来,最高的学术成就是出版了个人文集《喉舌与利剑》,最高的荣誉是军队教书育人金奖、全军优秀政治教员,最喜欢的座右铭是:着平处坐、向高处看、往阔处行。

我对教师职业有这样四点心得体会:一是教师应以“教学”为主业。立志从教者,必视教学为“主战场”。如果讲师不能讲、不会讲、不愿讲,就不能算合格,更不能晋升为教授。如果教授不教,便是图有其名,应该待岗以至下岗。二是教师应以“学术”为生命。执着“求真”者,必视“天下文章”为至尊。教学与科研,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如果一个教师只会教学,不会写文章、搞研究,以“把论文写在讲坛上”为自豪,那就算不上是高素质的教师。一个教授,应视学术为生命,不仅要会带研究生,坚持给本科生上课,更要努力成为研究型、学术型的教授。三是教师应以“育人”为根本。保持“尊严”者,必视学生为“朋友”。要

做一名优秀教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既要做“经师”,更要为“人师”;不仅要以科学知识和科学理论武装人,更要以自己的学识和人格感化人;不能满足于做一个“教书匠”,要努力成为“大师级通才”。四是教师应以“淡泊”为追求。清心者,天地宽。寡欲者,品自高。“为学不易,为人实难。”为师者,应自尊、自重,不可自轻、自贱。你要立志从教并成为一个名师,就必须“受得住清贫,耐得住寂默,抗得住诱惑”。在当今社会,谁能做到这三点,谁就能成功,谁就是成功者。

10.谈谈影响教师幸福人生的因素 篇十

何为幸福!有句话说得好: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对猫而言,即使是一条不是很新鲜的鱼,但是那也是一顿丰富的晚餐。对狗而言也是一样,平时只能啃点肉骨头,有机会吃点肉打打牙祭,这是种幸福。对奥特曼而言,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尽情的打奥特曼,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这自然也是种幸福。综合以上的观点,我认为幸福就是心理的满足,这种满足既包括物质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当然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对幸福感的满意指数也是不一样的。教师——这一号称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也会在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人类最伟大灵魂工程师的幸福指数。教师幸福感是衡量教师心理与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影响到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发挥以及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教师是以培养他人的幸福为己任,一个不幸福的教师是无法让学生体验到人生的幸福。正如叶澜教授指出:“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谈谈影响教师幸福人生的几个因素。

一、学校的教学管理理念和政策。一个好的教学理念,会让全校教师为之奋斗。而我认为人性化的教学理念,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会促使教师把学校当成家,这样会让他们以更加饱满的姿态投身于教学中去。另外,学校的教学政策对教师的心理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一个把学生成绩作为衡量一个教师水平重要甚至是唯一标准的学校,我不认为学校可以得到最大的发展,也不认为教师会有幸福感而言。现在很多学校认为,给老师施加压力,以学生来督促、监督教师的做法可以让教师产生危机意识,从而更好地去钻研本学科,从而为教师的成长创造平台,帮助教师成长。这边有一个案例,晋江有个学校,这个学校的校长执行铁血政策,他认为教学成绩是衡量一个教师价值的重要指标。于是,每次期末、期中考试,该学校都会对教师的成绩进行认真统计,凡是几年内连续排名后面几名的老师,不管你有什么原因,都会被认定为不负责任,勒令其去当职员,取消一切评优评先资格。不仅这样,这个学校还让这些成绩较差,已经没有再担任任课教师权利的职员,每周固定去听课,并需要听满固定节数,不然再次扣钱。这个政策实施之后,在他们学校形成连锁反应,老师们都战战兢兢,生怕自己一个不小心成绩垫底,从而遭受不幸的命运。于是他们的确拼命想法子提高学生的成绩,于是抢、挤学生时间的事情时有发生,班级弥漫在题海硝烟中。不仅学生遭罪,有很多老师的生理、心理也在如此高负荷的压力下出现问题,前景堪忧。我坚决反对这种做法的,因为我认为一个教师要想获得最好地成长,最基础的应该是自身有成长的要求和渴望,只有有这么强的内驱力,他才会为之努力,为之奋斗。一个只会想着通过给老师压力,让老师疲于奔命的学校,我不认为会让老师从心理上产生归属感,从而真正觉得自己的人生充满期待,对学校充满感情。棍棒出孝子,但苛政不一定出政绩。有话云:古之治国者,必以安民为先,民安而后思敬,敬而后思进,民进而国强。同理,现之治校者,师安而思进,师进而校强。

二、年段的教学管理理念对老师的成长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个好的段长,应该从心理真正为教师着想,以为年段老师、学生谋福利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当面临上级和老师利益相冲突的时候要起主要调节,服从而不屈从,以个人的斡旋能力来让年段的教师从心理上真正爱这个年段,真正以年段为家,真正产生幸福感。一个时刻想着讨好上级,唯上级的命令是听的段长只会让年段的教师活在抱怨痛苦之中,他们只是敢怒而不敢言,从而丧失幸福感。这个也有案例可看。我们学校有个段长,他习惯听从年段行政的号令,问题是这个年段的行政相对比较强势,他经常对年段的一些事务指手画脚,很不幸的是这个段长又是个凡事必定向年段行政请教的主儿。这就导致这个段长充当了传音员,每次只是负责把年段行政的意见传递给各个老师,让老师按命令行事。木偶?不,没有一个老师愿意当提线的木偶,又不能直接表示不满,这样的结果只是导致老师经常谩骂段长和下年段行政,整个年段弥漫在人人自危的氛围中,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有幸福感可言吗?

三、师生关系影响老师的人生。和谐的师生关系会让老师每天都充满活力。当他想着班里可爱的同学们时,心里就会发出会心一笑,这样的人生会不快乐吗?当一个老师抱着这样一个心态到班上上课时,他的乐观、微笑必然感染到每个学生,从而让每个学生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每天的学习,以至于将来的人生。把自己的快乐推己及人,这也是一种幸福。既然良好的师生关系会影响到教师的人生,那么该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呢?1、打破“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建立民主、平等、尊重信任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只有互相欣赏、互相接纳,师生的心灵才能更好地沟通,教师才能获得更多的幸福。2、多方面多角度的评价学生。切勿将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事实证明,调皮捣蛋的学生他们的成就往往高于那么埋头读书的书呆子,他们对老师的感恩水平也高于那些书呆子。试想,当几年不见的学生到学校看望你并表示感恩之情时,你的幸福指数有没有一下子暴涨呢?3、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吸收新知识,这样才方便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才不会让学生觉得老师已经“OUT”而不愿与老师交流。

四、教师自身的因素影响教师幸福人生。不可否认,教师的专业素养(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对教师能否获得幸福的人生观起着至关重要的重要,但这里我想重点谈谈教师的专业心态对教师幸福人生的影响。何为“专业心态“?良好的专业心态就是指接受现实、阅纳自我、心存感激、追求卓越。一个能接受自己能懂得取悦自己的老师,必定是一个懂得适当疏导自己情绪,做自己情绪主人的老师。这样的老师不会长久地处在压力、烦躁中,老师健康了,学生自然就受益。心存感激的老师会感恩生活给予自己的苦难和鲜花,正因为感恩,他们不会过多地计较收入和支出是否成正比;正因为感恩,他们不会过多地沉溺于生活的磨砺;正因为感恩,他们更懂得要珍惜生活,从而更好的追求超越自己。

11.谈谈幼儿教师的心理问题 篇十一

一、幼儿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

高强度的工作与高要求的标准, 使幼儿教师压力巨大。心理问题日益严重, 突出表现有以下几种:抑郁、焦虑、倦怠、敏感、暴躁、强迫、偏执、紧张、精神分裂等。

二、影响幼儿教师健康心理的因素

1.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社会舆论的不了解、不尊重。人们普遍认为幼儿园老师是高级保姆, 其工作就是“哄好孩子不哭闹, 吃喝拉撒带睡觉”。二是经济收入和消费的压力。例如:我市幼儿园聘任教师工资只有1200元, 工作5年以上的教师每月收入仅1500元左右。如今社会的高消费让幼儿教师囊中羞涩, 导致他们心理的失落与不平衡。三是投入与配置不足。受聘教师工资低, 养老、医疗无保障;假期无工资, 造成教师随意离岗、频繁流失。班级教师配置不全, 两人干三人的工作、一人干三人的超负荷工作是常有的事, 这使教师身心俱疲。

2. 幼儿园因素。

幼儿园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科研能力的提高和生源的保障, 往往忽视对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 致使有些教师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幼儿教师学习提高的范畴比其他教师要求更广。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处理班务、组织教学的能力, 还要求教师在弹、唱、画、跳、综合整合等方面具备一定的技能, 历史、自然等方面也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老师们普遍感到压力大、担子重, 加上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等, 单位的压力成了教师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

3. 职业因素。

(1) 工作负担重。这种工作负担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时间长、强度大。幼儿园实行带班制, 每个班平均35人, 从早晨入园到晚上离园, 教师要负责孩子的安全、学习、游戏和习惯培养等各个环节, 老师的神经一直紧绷。除此之外, 还要在业余时间提高技能、技巧的, 从事教学研究等。这些紧张与压力, 使教师心理失衡, 彷徨无助。二是任务重。教师除了紧张的教学工作外, 还要处理很多班级、学校、社会和家庭的问题。即使是节假日, 也需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 使得她们更加紧张, 身心交瘁, 精神疲惫, 体力不支。三是要求高。家长、社会对幼儿老师的期望值很高, 幼儿教师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几近完美。家长、社会的期望值过高, 教师评价自我发展的要求过高, 会使其承受挫折的次数越来越多, 造成精神焦虑和压抑。 (2) 角色多重化。幼儿教师都是女性, 是多重角色的扮演者。她们必须处理家庭角色、协调同事关系、建立与幼儿和家长的良好关系。在处理各种关系中可能产生的矛盾冲突, 使教师情绪不安, 长期以往, 教师心情沉重, 不仅影响工作, 且有碍身心健康。

4. 家长、学生因素。

家长对幼儿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一面要求老师多关照, 期盼孩子的能力快速提高, 一面又不允许孩子受一点委屈。老师在关照与服务的同时还需把握好尺度。而且, 现在的家长“维权”意识很强。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 心理承受力差。老师实施教育时唯恐言辞不当, 做事格外谨慎小心, 也许一点没注意到的细节, 家长就会告到校长、园长那里, 甚至一纸诉状告上法庭。家长只信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孩子们对老师的要求也很高:漂亮温柔、能唱会跳、会讲故事、会画画……

5. 自身因素。

(1) 人格因素。有的教师对自己认识不足、定位不准;有的抗焦虑程度低, 不能忍受困难与挫折的考验;有的孤僻内向, 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 生活变化。人生多变迁, 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都需要个体做出心理调整以适应新的生活模式。 (3) 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基层幼儿教师普遍缺乏科学的心理保健知识, 有了心理问题不知如何排解, 也不会寻求他人帮助, 结果导致心理问题日益严重。

三、培养幼儿教师的健康心理

1. 社会重视。

社会应当重视、理解和支持幼儿教师, 把相关问题落到实处。 (1) 提高幼儿教师工资待遇。根据社会工资水平、消费水平及工作性质, 幼儿园教师工资应参照其他教师工资, 或取当地社会年度收入平均值, 保障两险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 连续任教应发放假期工资。 (2) 统一招聘或储备专职幼儿教师, 稳定人心、肯定成效, 激发其工作积极性。通过工作业绩、家长评价、社会效应等考评措施, 给予幼儿教师中肯的评价与合理的待遇, 使其辛勤付出有回报、有结果。

2. 学校引导。

(1) 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营造愉悦氛围。首先, 营造轻松愉悦的工作氛围, 感染和引领教师形成合作、互助的团队精神。在平等、尊重、公正的基础上, 采用正面的激励措施, 激发灵者、奖励勤者、善待弱者、点促惰者, 最大化地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 合理满足教师的精神需求。其次, 努力创设和谐的内在环境, 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尽量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 加强与教师的情感交流, 建立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如:利用聚餐、互访、逛街等活动拉近与员工间的情感距离;倾听教师心声, 理解所发牢骚, 使其释放不良情绪, 缓解职业倦怠;及时化解教师工作与家庭的矛盾, 教师有事、有病时送上问候和关爱等, 人性化的管理, 可助教师缓解心理压力。 (2) 注重引导, 提高教师心理承受能力。有计划地调查教师心理状态, 充分利用多种资源开展各种心理辅导活动, 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相关培训, 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经常组织教师开展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 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 个体乐观面对。

(1) 学会正确评价自己。生活中有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 忽视自己的不足, 常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抱怨;有的人又常拿自己的不足与别人的优势比较, 产生自卑心理。所以, 教师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 客观了解自己的优劣, 调整心态, 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 避免消极情绪积虑成疾。 (2) 正确对待生活、工作中发生的角色冲突。合理解决各种矛盾, 对于生活工作中遇到的烦心事或其他矛盾, 不妨来个“魏书生式”的换位思考, 让自己从好的、积极的方面考虑, 适当有点阿Q精神, 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是有益的。 (3) 广泛培养兴趣和爱好。培养多种兴趣、爱好能使人学到很多东西, 不但能丰富业余生活, 提高生活质量, 而且能松弛神经, 增加生活乐趣, 提高自身素养, 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而快乐。还应合理地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 避免身心经常处于疲惫状态。 (4) 更新观念, 丰富知识底蕴。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质, 更新观念, 拓宽视野, 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努力追求一种对自己充满自信、对社会主动适应的积极状态, 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

摘要:幼儿教师的自身素质与心理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品质形成与发展, 影响幼儿的心理及行为模式。工资低、时间长、任务重、强度大、要求高等现实困难导致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严重, 各地报道的幼儿园虐童事件也反映了幼儿教师心理问题已成为急需解决的教育问题。

上一篇:商务中餐的礼仪常识下一篇:资产评估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