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在改革开放30周年座谈会发言稿

2024-10-09

大学生在改革开放30周年座谈会发言稿(精选10篇)

1.大学生在改革开放30周年座谈会发言稿 篇一

刘武(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会长

宝供物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武)董事长在“全国物流行业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日期:2009-3-16 14:28:06

物流企业:创新求变

宝供创建于1994年,迄今为止已走过14年的历程,现代物流快速发展也始于90年代,可以说宝供见证了我国物流近年来发展的点点滴滴。作为一名创业者,我想结合自己的企业谈谈从业体会。

物流在中国属于新兴行业,在中国从事物流是在从事一个创新的事业,需要解放思想、打破束缚。

90年代初,由于物流在中国属于新兴的服务业,很多人对物流业存在误解或者限于传统物流的看法,认为从事物流仅仅是搬搬抬抬那么简单,是一个很粗笨的工作。改变这种观点,就必须首先从从业人员入手。带着这种想法,宝供的第一批员工招聘便是面向大学生,大学生在1994年因为稀缺而“金贵”,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创举。如今,很多高校、研究机构的博士和教授都在从事物流工作,物流企业的大学学历的员工比比皆是。

事实证明,这个举措是正确的,公司由此快速发展,人才已经成为公司发展的财富。这时新的挑战又出来了。物流工作看起来简单,但是环节多、职位相应也多,哪一步做得不够严谨,都可能导致货物的丢失,如何规范每个岗位的工作,提高运作质量?传统的物流没有

对此做出规范化、标肫化的质量保障体系,于是宝供借鉴生产制造业的业务操作体系,自己摸索出了一套操作标准,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随着物流业的发展,客户也有了新的要求:怎么才能知道自己货物的运行状况?要解决这个问题在当时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宝供通过借鉴国外做法,在1996年建立了物流信息系统,客户可以登录网站随时了解货物情况。后来,在大家讨论第三方物流的时候,宝供已经开始投资建立物流基地。正如开始所说,在中国从事物流需要创新精神,这样才能抓住机遇,乘风而上。

物流在中国的发展已有30年,尤其是自90年代以来,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但是,物流业在中国的发展处于刚起步的状态,基础设施薄弱,企业实力和管理水平落后。按照我的从业经验,大概40%的运输车辆只有10%的使用率,即空驶率达30%。这意味着一年下来白白烧掉了几千万成本,这对于一个节能减排压力巨大的国家,是一个庞大的负担。对此,整个物流行业传统的组织方式、运作模式和信息化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在北美国家,经过严格规划,空驶现象很少发生。

此外,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现在我国全社会资金一年周转三四亿次,而发达国家则为13~18亿次,资金之所以周转这么慢与物流欠发达也有密切的关系。

这说明我国物流还存在很多需要改善的空间,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大力发展物流业才具有深远的意义。物流业作为第三产业,承接着

一二产业的仓储、运输配送等任务,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今年两会期间,温总理工作报告里面提到了农民增收难等问题,对此我认为从深层角度可以归结为物流的问题。

有一次我去某地出差,早晨九点看到有当地农民在卖水蜜桃,外表漂亮,品质上乘,价格却只有每斤5毛钱,即便如此,直到晚上仍然无人问津。如果当地物流足够发达,能保质保量地把这些水果运出去,如此好的水果不至于卖不出去,也不至于价格如此低廉。而在美国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买到加州的水果,差距如此悬殊,不得不让我们每一个物流从业者反思。

因此,如果从根本上解决物流问题,农民增收就会指日可待,物流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性也会得以体现。作为一名物流企业家,我认为在中国从事物流工作是一件具有神圣意义的事情。

2.大学生在改革开放30周年座谈会发言稿 篇二

大家上午好!

旧年即逝,新年将至,我们迎来了电大30华诞。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庆祝电大创办30周年座谈会,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分校全体师生向莅临座谈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校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出席今天座谈会的领导有:

一、县教工委书记、教委主任**同志;县教委副主任**同志;县教工委纪委书记**同志;县教工委委员、县招办主任**同志。

二、**分校创始人、老校长**先生。

三、市校表彰的优秀毕业生、校友代表、县电信公司副总经理**同志。

参加今天座谈会的还有**分校表彰的10名优秀毕业生,10名优秀学员;**分校外聘教师和分校全体老师。

30年,风雨征程;30年,沧海桑田。30年,风雨与硕果同行!30年,沧桑和凯歌合奏!今天,我们隆重集会,共庆电大30华诞,这既是电大发展史上的一件盛事,也是**分校乃至**教育的一件盛事!今日**分校正发扬“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优良传统,锐意进取,昂扬奋进,以赤诚和智慧抒写着**分校的崭新篇章。

今天座谈会的主要议程有:

一、**分校党支(来源:好范文 http:///)部书记、常务副校长**同志讲话

二、**分校教务科科长**同志宣布优秀毕业生、优秀学员表彰决定

三、发奖

四、获市校表彰的优秀毕业生、校友代表**同志发言

五、获**分校表彰的优秀毕业生代表**同志发言

六、获**分校表彰的优秀学员代表**同学发言

七、**分校外聘教师、来宾代表**老师发言

八、**分校历任老校长讲话

九、自由发言

十、县教委领导同志讲话

下面我们按议程逐项进行:

首先掌声有请**分校现任党支部书记、常务副校长**同志讲话。

下面请**分校教务科科长**同志宣布市校优秀毕业生、优秀教育工作者表彰决定和**分校优秀毕业生、优秀学员表彰决定。

下面有请在座领导给优秀毕业生、优秀学员颁奖。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获奖的同志、同学表示祝贺!

学习是当今的时尚,电大是身边的学堂;今天,事业有成的电大学子,带着丰收的喜悦、成功的自豪回到母校。这是真情的回报,更是对母校的祝福。

下面有请校友代表、市校表彰的优秀毕业生、县电信公司副总经理**同志发言,大家掌声欢迎。

下面掌声欢迎获**分校表彰的优秀毕业生代表**同学发言。

下面掌声欢迎获**分校表彰的优秀学员代表**同学发言。

逝去的岁月是一本厚重的书,它记载着电大老师的奋斗与艰辛,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爱岗敬业的教师。**分校的每一点进步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注,更离不开分校老师的努力工作和外聘教师的大力支持。

下面掌声有请外聘教师、来宾代表**老师发言。

**分校的先驱者为我们开辟了这一片神奇的天地,为**分校扬起了远航的风帆。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分校创始人、老校长易太质先生。让我们向易校长表示热烈的欢迎和崇高的敬意!

下面有请**分校创始人、老校长**先生讲话。大家掌声欢迎。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电大教育事业是朝阳事业,电大事业的发展,需要全体电大人的共同努力,需要社会各界和广大校友的倾力支持,需要各级领导的关心。

下面请大家就电大教育事业和**分校的发展,从事电大教育工作的体会,对**分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各方面畅所欲言。

30年的办学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30年的风风雨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育人理念;30年的开拓进取,铸就了可喜的办学业绩。艰苦创业、团结奋进、开拓创新、不断发展的**电大**分校,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稳步发展”的令人难忘的艰难历程,至今已开办了本科、专科、中专共27个专业,为本地培养了近5000名各级各类应用型人才,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过去的30年,**分校的每一次发展,都得到了县教育主管部门的全面关心和大力支持!所取得成绩的背后,都离不开县教委领导的亲切关怀。

下面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县教育工委书记、教委主任**同志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校友、老师们、同学们: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今天,**分校以科学的管理模式,实现了学校的长进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全面提高。2003年,在市政府组织的办学水平评估中被评为“合格学校”;2005年至2008年,学校连续被市校评为“**市电大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我们坚信,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县教委的领导下,有全体电大人的共同努力,有社会各界和广大校友的倾力支持,我们一定能够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再创佳绩!电大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3.大学生在改革开放30周年座谈会发言稿 篇三

2008年12月15日14:35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从此,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30年来,淄博与全国、全省人民一道,紧紧抓住改革开放这个历史性发展机遇,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务实奋进,经济社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安居乐业、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我们召开这次纪念大会,就是要认真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光辉历程,深入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成功经验,共同展望催人奋进的美好未来,团结和号召全市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往开来,奋发有为,进一步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建设殷实和谐经济文化强市。

一、深刻认识改革开放30年淄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

30年来,淄博的改革开放经历了不平凡的历程。1979年,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改革全面展开,拉开了我市改革发展的序幕;随后,改革开放的重点由农村转移到城市,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转变,这期间,我市的股份合作制改革走在了全国的前列;1992年,以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为标志,我市全面进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对外开放和市场建设迈出新的步伐,特别是1995年到1997年,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老工业城市特有的结构性、体制性、机制性矛盾集中爆发,企业兼并破产、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等成为当时十分重要的任务;1998年至2002年,全市上下针对老工业城市特有的深层次矛盾,全力以赴抓改革、抓调整,实现了调整中发展向发展中调整的重大转变;2003年以来,全市上下坚持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狠抓结构调整,突出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经济社会步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30年来,全市上下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奋进,攻坚克难,淄博的综合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历史性突破,经济国际化进程实现历史性飞跃,群众生活得到历史性改善,生态文明建设迈出历史性步伐,基本实现了老工业城市转

型,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迈向全面小康。我市先后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全国社会文化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这30年,是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城市竞争力显著增强的30年。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一切机遇加快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市场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30年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1.4亿元上升到1945.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0.9倍,年均增长12.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644元上升到43499元,年均增长11.7%;三次产业的比例结构由14.1:76.0:9.9调整到3.8:64.6:31.6,第一、二产业分别下降10.3、1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21.7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由4.1亿元上升到97.9亿元,按绝对值测算,增长22.8倍,年均增长11.5%;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394.8亿元,增长409.24倍。区县域经济、镇域经济发展强劲,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聚集区,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发展到12个,园区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60%以上。各区县在全国、全省的位次不断前移,4个区县进入全省经济30强,1个县进入全国百强县,8个镇跨入全国千强镇行列。

——这30年,是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转变、不断推动老工业城市转型的30年。30年前的淄博,还是一个以矿产开采、资源初级加工为主的工业城市。今天的淄博,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新材料、化工、医药已经发展成为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文化旅游、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初具规模,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832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利税、利润分别达到4442.5亿元、462.4亿元、272.1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109.96倍、58.53倍和43.19倍。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建立省级以上技术(研发)中心120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0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2.13%,比1986年提高24个百分点。30多种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50多种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60余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和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总数分别达到30个、18件,国家免检产品85件,均居全省前列。先后被国家确定为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国家泵类产业基地和国家先进陶瓷产业基地。

——这30年,是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30年。30年间,我市的城市建设历经了“五朵金花一起开”、“张店开得大一点”、“集中发展中心城区”等几个阶段,直到现在确立了“中心凸显、十字展开、组团发展”的思路,初步形成了生态、和谐、宜居的现代化城市总体框架。30年

间,全市建成区面积从61平方公里发展到200多平方公里,城市道路由191公里发展到1182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61%。完成了一大批水、电、路、气、暖、通讯等基础设施工程和环境保护工程,城市要素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显著增强。在农村,从上世纪80年代的“城乡一体化”、“挂网联”,到目前的“一个主体、两轮驱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通公交车、通自来水、通宽带网、通广播电视,实现了城乡供水一体化,燃气、供暖也开始由近郊向农村延伸。生态文明建设迈出历史性步伐,组织实施了重点区域生态恢复工程,扎实做好城区公共绿地、环城绿化带、森林屏障、组团间绿色走廊建设工作。全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1978年的0.9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14.55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59%。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连续组织实施了两轮“碧水蓝天行动计划”,累计投资200多亿元,建成投用了258项污染治理工程和13座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9.6%,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2002年以来,连续五年以能源消耗年均3.6%的增长速度支持了国民经济年均15%以上的增长。主要环境空气质量指标年均值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这30年,是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发展活力显著增强的30年。30年来,我们率先在许多方面、许多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为发展增添了生机和活力。我市的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革、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淄博乡镇企业投资基金的设立、淄博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的运行,等等,都曾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到2007年底,地方工业企业改制面达98.5%,市属企业国有资产占比下降到15%,区县以下企业国有资产占比下降到10%,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2.5%,国有资产战略性调整基本到位。全市大中型企业基本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有14家上市公司、16支股票分别在深、沪、港交易所及国外上市交易,上市公司的种类、数量均居全省前列。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1990年桓台建成我国长江以北第一个吨粮县。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税、农业特产税、“三提五统”全部取消。公共财政体系框架初步形成,行政管理、财税金融、投资、流通、科教文卫等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我市先后同美国伊利市、法国拉罗什市等11个国外城市缔结为国际友好城市,与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经贸合作关系。2007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46.92亿美元,其中,出口从1994年的0.72亿美元发展到30亿美元,年均增长34.5%;全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2736家,合同利用外资累计56亿美元。德国西门子、日本旭硝子、美国PPG等9家世界500强企业与淄博开展战略合作。连续举办了八届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七届中国(淄博)新材料技术论坛,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这30年,是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全面进步的30年。30年来,全市人民群众的生活跨越了温饱,奔向殷实小康,改革发展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了人民群众。1978年至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15元上升到15849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9.4倍,年均增长8.4%;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69元上升到6465元,增长7.6倍,年均增长7.7%;人均储蓄存款由30元上升到19270元,增长641倍。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983年的5.4平方米发展到2007年的30.8平方米,农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由1978年的7.6平方米发展到2007年的33.2平方米。各类高档消费品进入寻常百姓家庭,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家用汽车、电脑拥有量分别达12辆、56台。覆盖城乡、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社会就业和保障体系初步建立,更多的群众纳入了社会保障网。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教育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实现了由“普五”到“普九”、进而普及“十五年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循序发展。2007年,拥有高等教育机构12所,在校生由1978年的900人增加到83790人,是1978年的74倍。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由1978年的450家发展到1277家,医务人员从2300人增加到25344人,成功战胜了“非典”、“禽流感”等重大疫情。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建立。2008年“4·28”胶济铁路特别重大交通安全事故得到妥善处置。文化大市建设扎实推进,文化事业繁荣进步,创作了一批弘扬地域文化、反映时代主旋律的好作品,先后荣获“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全国最高奖;齐文化开发硕果累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不断提升。全面推进依法治市进程,权责明确、互为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基本形成,维护了司法公正。全面推进村(居)民自治,“四民主一公开”得到有效落实,基层民主活力不断增强。

回顾这不平凡的30年,我们要永远铭记,淄博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的结果,是中央和省委正确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30年来,中央、省委始终关注淄博的发展。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亲临淄博视察指导,给予极大的关怀。历届省委、省政府领导十分关心淄博的发展、支持淄博的发展。这些都为淄博的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我们要永远铭记,淄博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奋战在改革开放第一线的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用自己的智慧、汗水和勇气奋力拼搏的结果。他们凭着对党的事业的无比忠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对改革开

放事业的满腔热忱,为我们的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我们要永远铭记,淄博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历届领导班子和老领导、老同志呕心沥血、真抓实干的结果。他们以突出的政德、胆识、才能,为淄博的改革开放做出了历史性、奠基性、开拓性贡献,为淄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和千千万万的建设者,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向驻淄部队和武警官兵,向所有为淄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深刻汲取淄博改革开放3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

30年来,我们经受了一次又一次考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战胜了一个又一个挑战,推动淄博老工业城市逐步走上了科学发展的道路。这30年,全市人民锐意改革、攻坚破难,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我们一定要认真总结、倍加珍惜、深刻汲取、发扬光大。

(一)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思想大解放推动经济社会大发展。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从我市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实践看,每一次重大突破、每一个重大进步,都离不开解放思想。正是依靠不断解放思想,我们才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转变;正是依靠不断解放思想,我们才成功化解了资源型城市发展中遇到的种种矛盾和困难;正是依靠不断解放思想,我们才实现了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科学发展模式的转变,使淄博逐步成为一个碧水蓝天、和谐宜居的生态城市。实践昭示我们,解放思想永无止境。发展成就是解放思想的结果,解放思想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思想解放的程度有多高,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大;什么时候思想有了大的解放,什么时候就会迎来大的发展。

(二)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完善符合淄博实际的发展思路。历届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努力加强对国情、省情、市情的研究,积极探索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潜心研究地区经济发展的大局,虚心学习先进,创新发展思路,及时作出符合淄博实际的战略决策,坚持走具有淄博特色的发展道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市在全国较早提出并实施了科教兴市战略;90年代后,针对国际经济发展新变化和老工业城市转型实际,确立了结构优化、经济国际化战略;进入新世纪,市委、市政府立足工业化、城镇化两大趋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审时度势,先后提出实施了城市化和环境立市战略,确立了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大市、绿色城市,努

力实现“两提前、一率先”的目标任务;市第十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殷实小康、构建和谐淄博的奋斗目标,并陆续在工业结构调整、环境保护、文化建设、城市建设、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思路;围绕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城乡统筹、建设殷实和谐经济文化强市的目标。这些重大战略和目标任务,适应淄博经济不同发展阶段要求,相互承接,不断完善,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逐步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三)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抓住发展不放松。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上下始终做到,在形势好的时候,争先进位,乘势而上;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氛围。始终把握结构调整这一主线,全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自主创新,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始终把以改革促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实施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改革,全力推进企业“二次改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始终抓住投资、消费、出口等经济发展要素不放松,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不断拓展投资渠道,不断加强市场建设,积极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策略。始终把区域经济发展放到重要位置,坚持“抓两头、带中间”,不断激发区县域发展活力。特别是近几年,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坚持把节能降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命门”,走出了一条以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路子。实践证明,只有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致力于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才能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始终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注重发挥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创造性,注重保护好、引导好基层的积极性,尊重基层的实践和群众的首创精神,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做好各项工作。始终致力于创业环境建设,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不断优化创业政策环境,搭建创业的载体和平台,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营造创新创造创业的沃土。始终坚持以先进文化凝聚人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培育和弘扬“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新时期淄博城市精神,努力增强文化软实力。各级人大依法行使国家权力和履行职责,各级政协充分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坚持发扬民主,凡是重大决策,都充分征求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形成了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强大合力。实践证明,只有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充分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才能始终走在改革开放前列。

(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人民群众。我们坚定不移地把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把充分就业、增加收入、完善保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坚持不懈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谋利益、增福祉,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作为老工业城市,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始终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全面考虑改革的速度、力度和群众的可承受程度,及时化解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做到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始终坚持富民优先,紧紧围绕增加城乡群众收入、改善群众生活,谋划富民新路子,创造富民新办法,确保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的各项事业发展才能具有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才能获得最强大、最持久的力量源泉。

(六)始终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改革开放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历届市委都坚定不移地把党的建设牢牢抓在手上,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用创新的思维和改革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扎实开展“三讲”教育、“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始终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党员干部。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不断加快。高度重视抓基层、打基础,始终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来抓,扎实开展“三级联创”活动,深入实施“强基工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认真解决党员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打造认真专业务实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实践证明,只有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党的建设才能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才能为改革开放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三、继续坚定不移地以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

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之路。30年来,淄博的面貌之所以能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关键在于我们始终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出路仍在于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继续解放思想为先导,更加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扎实工作,奋发进取,以城乡统筹、建设殷实和谐经济文化强市为目标,不断推动淄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一)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科学发展观第

一要义是发展。未来我们所追求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深刻认识我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继续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节能减排作为关键,把环境保护作为“命门”,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不断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升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要树立新的资源观,强化终端产品意识,强化产业关联配套意识,强化品牌意识,不断提高工艺水平、装备水平和技术标准,努力打造重而优、重而特、重而附加值高的特色产业集群。要把繁荣发展服务业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快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科技信息、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发展。逐步建立起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互融合、互动并进的现代产业体系。要正确处理好发展和节能减排的关系,处理好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树立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理念,积极推广清洁生产,鼓励企业新上循环经济项目,强化节能减排在科学发展中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要高度重视区县域经济发展,进一步简政放权,突出抓好区县域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骨干企业的发展壮大,加快经济强乡镇、强村发展,不断增强区县域发展活力。

(二)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统筹城乡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省委、省政府对我们的期望和要求。我市作为组团式城市、老工业城市,具有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城乡统筹发展优势。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要遵循“总体规划、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有序推进”的原则,建设以中心城区、次中心城区、中心镇、中心村(农村社区)为依托的生态园林城市,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扎实推进城乡生态安全、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等“六个一体化”,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有效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当前要重点解决好城乡统一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管理等突出问题,在城乡之间逐步形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使我市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三)必须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进程,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当前,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已经或正在影响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我们必须正确把握全球经济发展态势,注重研究规律、把握规律,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要充分发挥我市产业链、产业集群发展潜力大的优势,打造对外招商新亮点,加大对外推介力

度,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战略投资者来淄发展,大力吸纳资源、人才、技术、信息、管理等先进要素,提升发展质量。同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发展,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全方位提高经济国际竞争力。要深入研究淄博在全省“一体两翼”发展布局、山东半岛城市群、济南都市圈中的功能定位,加强与济南、青岛的对接,加强与周边兄弟城市的合作,在更大的平台上聚集发展要素、释放发展潜能,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形成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良好态势。

(四)必须强化文化建设,切实提升淄博文化软实力。一个城市是否具有持久吸引力,是否拥有核心竞争力,最终要看文化发展水平和文化竞争力。淄博是齐文化的发祥地,文化资源丰富,文脉存续深厚。我们要坚持把文化创新与发展作为发展的战略基点,不断激发全民文化创造活力,整合文化资源,创新体制机制,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跨越。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筑牢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要大力弘扬“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新时期淄博城市精神,进一步形成文明进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认真搞好以齐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深入挖掘内涵,加快载体建设,提高齐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努力培育打造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齐文化品牌。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实施社区文化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大院升级改造工程,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五)必须高度重视改善民生,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改革开放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扎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多渠道、多层次、多领域开发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规模。进一步健全完善公共财政对民生投入的正常增长机制、城乡居民收入正常增长机制,健全完善上学、就医、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和弱势群体救助机制,尽快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网络,切实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和水平。以群众的利益诉求为第一信号,高度重视群众吃、穿、住、行等多方面的需求,在服务设施布点、服务要素配置、服务水平提升上方便群众、满足群众。逐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技、广播电视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六)必须切实加强党的建设,保障改革开放深入推进。要坚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紧密结合我市科学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以改革的思路寻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新途径、新办法,以创新的举措推动各

项制度、机制、工作方式的健全和完善,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和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把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配班子、选干部、用人才的重要标准。深入实施“强基工程”建设,深化“三级联创”活动,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改革开放中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切实把人才队伍建设摆上重要的战略位置,突出抓好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管理、交流等各个环节,改革阻碍人才成长与作用发挥的体制机制,让人才活力竞相迸发。继续深化认真专业务实作风效能建设活动,倡导求真务实的风气、刻苦钻研的风气、开拓创新的风气、艰苦奋斗的风气,真正做到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要全面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切实抓好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的落实,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打造一支干净干事的干部队伍。

当前,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酿成了一场历史罕见、冲击力极强、波及范围很广的国际金融危机。这场金融危机不仅本身尚未见底,而且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进一步加深,其严重后果还会进一步显现。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要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功夫,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把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我们一定要把思想高度统一到中央、省委对形势的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坚定信心,强化措施,用创新的思路培植新的优势,用创新的手段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4.大学生在改革开放30周年座谈会发言稿 篇四

同志们: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前天上午,党中央召开纪念大会,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全面回顾和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高度评价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意义和历史功绩,系统阐述了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鲜明地强调在新的国内国际形势下和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战略性、指导性,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我们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纲领性文献。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坚决贯彻落实。

30年来,云南的改革开放与全国一同起步、一起前行,风雨兼程,走过了极不平凡的道路,开创了崭新局面。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全面回顾30年来云南改革开放走过的光辉历程,认真总结30年来云南经济社会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就是要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团结号召全省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

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届省委立足云南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改革发展之路。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省委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云南迅速融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改革从农村起步,在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之后,以锐不可挡之势推向城市国有企业、商业流通、财政金融和经济工作的其他领域。

这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激发了全社会的创业热情,各族群众积极性空前高涨,社会生产力空前解放,城乡经济空前活跃。

随着改革一路前行,省委不失时机地果断决策,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发展农业促轻工,依靠轻工积累资金,集中财力保重点建设″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地对产业结构进行重大调整,大规模建设烟、糖、茶、胶等原料基地,围绕原料发展轻工生产,初步奠定了云南经济跨越发展的产业基础。

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同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为云南的改革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省委坚持解放思想,积极探索边疆民族地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效途径,提出了城市与乡村结合、科技与经济结合、开放与开发结合、农工商一体化经营的″三结合一体化″改革思路,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生产方式和经营体制向社会化、现代化大生产的转变。1995年召开的省第六次党代会,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打基础,兴科教,调结构,建支柱,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30字思路,着力培育支柱产业群体。1998年后,省委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大历史机遇,从更广的发展视野、更高的发展定位,对云南的比较优势和特色发展道路进行全面总结和概括,提出了″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三大目标,实施″可持续发展、科教兴滇、城镇化和全方位开放″四大战略,确定了云南跨世纪发展的宏伟蓝图,逐步构建了以东南亚南亚为重点,面向全世界,外引内联,大贸边贸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党的十六大后,云南的改革发展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省委紧紧围绕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一步提出了″扎扎实实打基础、突出重点抓生态、调整结构创特色、依靠科技增效益、改革开放促发展、统筹兼顾谋协调、齐心协力建和谐″的总体思路,确定了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的奋斗目标。省委着眼于云南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全局,强调把发展作为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最根本的任务,不断增强全省的综合实力;强调统筹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领域的各项改革,大力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对外开放战略;强调把富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富民的目标凝聚人心,以富民的举措鼓舞人心,以富民的实绩安定人心,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开始步入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

同志们,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30年来,云南的改革开放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省委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不回头,坚定改革开放的决心不动摇,推进改革开放的力度不减弱,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放松,及时总结经验,努力探索实践,不断开拓前进。全省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始终与党中央、省委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拥护改革开放,积极支持改革开放,踊跃投身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在云岭大地上谱写了团结拼搏、创新发展的壮丽诗篇。

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推动下,云南从农村到城市,从山区到坝区,从经济领域到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充满生机活力的云岭大地,正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云南综合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的30年。我们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全力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30年来,全省生产总值增长近14倍,财政总收入增长90多倍。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培育了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烟草、旅游、电力、矿产、生物五大支柱产业,第一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下降25个百分点,实现了由农业主导型发展向工业主导型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烤烟、橡胶、核桃、花卉产量居全国第一位,茶叶、甘蔗产量居全国第二位,粮食生产连年增产,肉类从主要依靠省外调入转为向省外调出。新型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大幅提高,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功能日趋完善。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提高到37%,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4%,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云南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的30年。我们坚持大项目带动大建设、大建设促进大发展,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举全省之力完成了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项目,大大增强了发展后劲。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漫湾、鲁布革、大朝山、景洪等大型水电站相继投产,一批大中型电站建设进展顺利,逐步形成″西电东送″、″云电外送″的重要电源基地。交通运输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形成了公路″三纵三横、九大通道″,铁路″一出境、五出省″,航空以昆明为中心、覆盖省内、辐射国内主要城市,面向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我们坚持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积极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全面启动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加大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力度,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恢复到50%以上,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云南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转变的30年。我们紧紧依托云南的地缘、区位和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桥头堡″作用,大力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增强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经济互动,不断开拓国际市场。云南已成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重要前沿和重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30年来,全省进出口总额从1亿美元增加到90亿美元,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创办了一大批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及外商独资企业,为全省经济发展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云南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30年。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进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迈进,文化基础设施极大改善,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艺精品不断涌现。科教兴滇战略深入实施,″两基″目标提前实现,科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提高。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城乡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不断加强,基本实现了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计划生育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下降了18和15个百分点。我们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涌现出了一大批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干部群众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城乡各地处处涌动着创业的激情,为实现富民兴滇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云南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30年。我们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9倍,家庭财富成倍增长,社会负担持续下降,居住条件大为改善,城乡市场持续繁荣。坚持把扶贫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深入实施《云南省七七扶贫攻坚计划》和《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累计减少绝对贫困人口1800多万人,减少低收入人口284万人,贫困发生率由50%下降到17%。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从无到有,并逐步向农村覆盖,符合低保条件的城镇居民全部实现应保尽保,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社会福利水平整体提升,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云南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的30年。我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巩固和壮大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稳步推进,基层民主建设不断加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宗教界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保持了宗教领域的长期稳定。全面推进依法治省进程,加快建设法治型、服务型政府,完善科学化、民主化决策程序,各级政府的行政行为不断规范,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办事的水平不断提高。深入开展″平安云南″创建活动,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全面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诉求表达、利益协调、矛盾调处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集中整治突出治安问题,妥善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营造了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禁毒和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的30年。我们坚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作为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在25个边境县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在边疆民族贫困山区实施解″五难″惠民工程,对人口较少民族进行特殊扶持,民族地区发展条件不断改善,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面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推进地方立法,先后制定和颁布了云南省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办法、云南省民族乡工作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我们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在全国率先推行了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大力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不断增进民族团结,各族群众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不断增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日益巩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25个少数民族都有一名以上干部在省直部门担任厅级领导职务。我们致力于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颁布了我国第一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地方性法规,广泛开展民族民间节庆活动和文艺汇演,民族文化成为云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各级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的30年。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发展创新,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加强,为云南30年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我们先后开展了″三基本″教育、″领导当楷模,机关作表率,基层树形象″教育、″三讲″教育、″三观″教育、″讲团结、干实事、谋发展″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活动,认真实施″云岭先锋″工程,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特别是正在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使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不断加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提高,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我们加大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在扩大民主、科学考核、干部能上能下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制定并严格落实公务员″八条禁令″和″四项制度″,促进干部作风转变。积极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落实,反腐倡廉教育不断加强,制度创新力度不断加大,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更加有效,惩治腐败更加有力,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推进。同志们,30年沧桑巨变,30年铸就辉煌。在漫漫历史长河中,30年不过是短短的一个瞬间,云岭大地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千里边疆焕发出欣欣向荣的无限生机,各族人民逐步过上了安康和谐的幸福生活。云南改革开放30年的光辉历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边疆民族地区的生动实践;云南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边疆民族地区的丰硕成果。30年的实践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云南走向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云南今天的大好局面,更不会有云南美好灿烂的光明前景。云南3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是通过改革开放逐步实现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是通过改革开放不断巩固的。只有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才能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发展动力;只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才能不断拓宽发展空间,激发发展活力。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完全正确,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这是我们在30年改革开放实践中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我们推进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方向。同志们,30 年前百业待兴,30年后硕果累累。回顾这3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我们迈出的每一步都充满艰辛、饱含汗水。这是思想解放的30年,是不断探索创新的30年,是不断阔步前进的30年,是全省人民凝心聚力、团结奋斗的30年。这不平凡的30年,创造了发展的奇迹,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我们不会忘记,3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为云南的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坚定了我们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我们不会忘记,30年来,云南历届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班子呕心沥血,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创业,为云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不会忘记,云南的今天,凝聚着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各界人士的智慧和汗水,凝聚着驻滇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的无私奉献。我们不会忘记,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国内外客商和建设者汇聚云南,投资兴业,为云南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这里,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所有为云南改革发展稳定作出贡献的同志们,向所有关心支持云南建设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3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勤劳勇敢的云南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坚持和发展这些经验,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坚持把改革开放事业推向前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发展中国、富强中国、振兴中华唯一正确的道路。正是在这条道路的指引下,云南各族人民励精图治、自强不息,逐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摆脱封闭、走向开放,摆脱落后、走向进步,实现了一次次自我超越,描绘出一幅幅气象万千的历史画卷,创造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奇迹。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繁荣、发展和振兴云南。巩固和发展今天政通人和、百业兴旺的大好局面,创造云南各族人民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归根到底,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今后前进的道路上,无论面临什么复杂局面,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做到思想上坚信不疑、行动上坚定不移。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康庄大道必将越走越坚实、越走越宽广。

3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实践的理论结晶,是改革开放实践的行动指南。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现阶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应对一切困难和挑战的锐利武器。我们要坚定不移地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地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根本依靠力量,把发展成果最终体现到各族群众身上。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个基本要求,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要坚持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从战略的高度总揽全局、科学谋划,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相统一,使改革获得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善于把握和处理事关全局的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等重大关系,调节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3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对于云南这样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为一体的欠发达省份来说,加快发展始终是第一要务,必须先于一切;始终是利民之策,必须高于一切;始终是和谐之本,必须重于一切。只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才能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形成万众一心跟党走、团结奋进求发展的巨大合力。今年以来,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省内经济运行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我们面临的既是经济调整期,又是重要战略机遇期。只要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振奋精神,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多管齐下,有效施策,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就一定能够实现新一轮又好又快发展。

3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开创事业新局面的法宝。3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就是思想不断解放的历程,我们的每一步跨越、每一次突破、每一项成就,都是解放思想催生和引导的结果。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从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不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传统观念、习惯思维和主观偏见中解放出来,不为既有经验束缚、不为传统模式制约、不为常规眼光局限,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必须把云南放在全国和世界的发展格局中进行审视,以全新的思维、开放的观念,提升发展定位,完善发展思路,丰富发展战略,创新发展举措,努力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中国对东南亚南亚开放的先行省、边疆多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示范区。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生产力发展标准,旗帜鲜明地鼓励探索,支持创造,保护革新,宽容失败,不断增强解放思想的勇气和恒心,做到思想永不停滞、永不僵化,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始终保持蓬勃朝气,始终富有创业激情。

3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走符合云南特点的发展路子。有特色才有优势,有优势才有竞争力。回顾云南30年走过的历程,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紧紧依靠云南独特的气候、区位、自然资源、民族文化等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做大做强了云烟、云药、云花、文化旅游等一大批特色产业。正是在特色经济的有力支撑下,我们改善了基础设施,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办了大量多年想办未办成的大事、实事。在新的起点上,我们仍然要继续深化省情认识,坚持走符合云南特点的发展道路,继续巩固提高烟草产业,发展壮大矿产、能源、生物、旅游等支柱产业。切实抓好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加快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机械设备制造等具有高增长潜力的新兴产业群。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通过发展壮大特色经济,提升云南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3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是实现云南各族人民繁荣发展的基本前提。只有坚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惠及人民,才能充分激发各族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云南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才能不断开创新局面。必须把工作着力点更多地放在群众增收得实惠上,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在就学、就业、就医、住房、养老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积极从群众的创造中吸取智慧和力量,有效保护和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继续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不断改善边境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和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帮助低收入群众解决好就医、子女上学等方面的困难。大力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3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巩固发展全省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关系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全局。30年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无论前进道路上遇到多少艰难险阻,全省各族人民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建设,加强和维护民族团结,进一步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正确处理扩大开放条件下的宗教问题,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维护和巩固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3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云南最大的资源和优势。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云南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我们的绿水青山,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我们的蓝天白云。我们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大力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保护生物多样性,把云南建成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加快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抓好重点耗能行业、重点耗能企业以及重点用能设备、重点耗能产品的节能降耗,开发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从制度建设入手,下最大的决心,采取最严厉的措施,抓好九大高原湖泊和六大江河水系的综合治理,确保城乡人民的饮用水安全。3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毫不放松地抓好党的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云南3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经济社会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进行的,是在全省各级党组织的团结带领下取得的。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始终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坚强保证。只有始终坚持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员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把心思凝聚到谋发展上,把本事用在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在抓落实上,才能开创科学发展的良好局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个重点,从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着眼于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切实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着眼于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使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着眼于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切实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更好地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着眼于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优良的党风和政风保证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为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同志们,创业蕴含艰辛,经验弥足珍贵。30年创造的物质财富,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30年积累的精神财富,为我们继往开来、再创新的辉煌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云南目前仍然是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欠发达省份,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前进的道路上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自我满足,更没有任何理由止步不前。3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已经载入史册,美好未来正待我们开创。全省党员干部一定要继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一定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一定要继续坚韧不拔,奋发有为,树立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不辜负党和全省人民的期望。

同志们,回顾30年改革开放的奋斗历程,我们无比自豪,展望希望无限的光明前景,我们信心百倍。我们坚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省4500万各族人民的团结拼搏,未来的云南,必将是一个经济更加发展、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边疆更加稳固、生态更加良好、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云南。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省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锐意进取,拼搏奋斗,创造全省人民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谱写三迤大地更加灿烂辉煌的新篇章!

5.大学生在改革开放30周年座谈会发言稿 篇五

(2011年6月28日)

闫新义

各位领导、同志们: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我们在这里共同回顾党的光辉历程,憧憬美好的未来。90年来,从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声,从井冈号角到长征壮歌,从抗日烽烟到建国大业,从改革春风到小康蓝图,每一幕历史镜头,令人喜悦,催人奋进。此时此刻,作为基层乡镇的一名老兵,在怀着感恩和感激之情,缅怀革命先烈,感受幸福生活的同时,如何以老一辈共产党人为楷模,团结带领基层群众,坚持科学发展,推动转型跨越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是我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也是我为之努力的具体实践。同时,也是对建党90周年最好的纪念。借此机会,我谈以下几点意见。

一、牢记“两个务必”,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

1949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重温毛主席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重温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关于艰苦奋斗的一系列论述,牢记“两个务必”,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在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要通过认真回顾学习党史,把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与转变作风,推进工作结合起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公仆意识,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力争在为民服务,廉洁勤政,加快发展,促进和谐上取得新的突破。

二、认真落实我市党代会、人代会精神,推动转型跨越发展

市第七次党代会和市七届一次人代会,是在我市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特别是常书记、韩市长代表六届市委、市政府所作的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科学分析了当前形势,提出了“立足三个发展,加快推进四化,打造四个一流,实现一个目标”的总体要求和“35510”的产业发展思路,安排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市的重点工作。可以说,目标任务明确,关键在于落实。作为基层乡镇,我们必须迅速行动起来,认真传达学习贯彻“两会”精神,尽快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紧密结合街道的实际,调整完善街道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型跨越发展为主线,团结带领全街道干部群众,更好地服务于我市新型煤化工、能源新产业及以工补农示范区建设。

三、坚持务实创新,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组织群众、宣传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的政治优势。这不仅是党90年奋斗历程得出的基本经验,更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得到更多的实惠。只有加快发展,提高经济实力,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提高,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最终得以实现。为此,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实践党的宗旨,转变作风,务实创新,做好三个模范: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争做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模范。要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和政治观点,严守政治纪律,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在路线方针政策问题上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切实做到令行禁止,政令畅通。二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争做积极投身现代化建设实践、勇于开拓创新的模范。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希望在创新,关键在创新。要积极参加创新实践,走在创新的前列,以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促进全市经济的大发展、社会的大进步。三是坚持党的宗旨,争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我们党从建立起就没有忘记民生,每位共产党员都要牢牢记住并努力实践自己的入党誓词,带头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要求落实到各项

工作中去,围绕群众就业、看病、上学、社会保障、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等民生问题开展工作,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真正做到权为民所有、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正当好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带头人,当好为民造福、为民解难的贴心人。

6.大学生在改革开放30周年座谈会发言稿 篇六

50年来,人民代表大会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在实践中发展,在开拓中创新,走过了光辉的历程。实践告诉我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50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在巩固国家政权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推进社会进步和各项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做出了显著成绩。在人民代表大会取得的诸多成就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大家都知道,制定法律,监督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推进各项事业依法治理,努力为全社会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是人民代表大会的重要职责。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级人大,高举法制的旗帜,在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各项事业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一、法制推进了治国方式的转变。

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要求,党的十五大和九届全国人大作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重大决策。这是我们政治生活中的重大变革,是治国方式的根本转变,标志着我们国家步入了法治时期。为适应这一决策和要求,立法步伐逐步加快,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目前,全国人大、国务院、地方人大共出台了近万部法律法规,我们国家初步形成(新世纪范本网http://,原创范本免费提供下载基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都能基本做到有法可依,做到用法律法规规范社会活动、经济活动和人们的行为,这是我们的国家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中迈出的重大一步。

二、法制推进了国家权力的正确行使。

近几年,国家机关行政方式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坚持依法行政,这里说的依法行政,就是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用法律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实现依法办事、依法管理,从而较好的保证国家权力的正确行使。目前,各级机关努力做到,决策科学、制度规范、执法文明、办事公正。过去有些机关存在的行政命令、乱用职权、简单粗暴等弊端正在得到有效的改进。这方面尽管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甚至还有些问题需要解决,但我们高兴的看到,依法行政正在改变这一切。执法机关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在惩治犯罪,清除执法腐败,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推进改革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法制推进了公民素质的提高。

通过多年的普法教育,取得的一个可喜收获就是广大人民群众法制观念有了极大的提高,依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自觉性大大增强。现在,在社会交往、经济交往中,有了矛盾都要搞法律调整、解决,老百姓的利益受到侵害,都能用法律去弄个是非、讨个公道,为了尊严,为了公平,既是一元钱也要上法庭,一两货也要去投诉,民可以告官,儿子可以告老子。所有这些都说明,法治正在改变着一切,改变着社会上以往存在的以官压民,以强欺弱,以钱示法,这些不平等恶习,也改变着旧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展示了公民素质的提高,社会的公正平等和文明进步。民主法制建设正推动着我们的各项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使我们的社会越来越美好。

目前,我们**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为适应建设国家级生态石化基地的新形势和任务的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理。当前,要注重对法律法规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推动,注重解决立法与执法一致的问题,确实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要加强对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的监督,维护群众的正当利

益,维护社会稳定,为**的新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制环境。衷心希望区人大伴随着**事业前进的步伐,进一步谱写出民主法制建设新的篇章。

7.大学生在改革开放30周年座谈会发言稿 篇七

浦东要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要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要聚焦关键领域发展创新型产业,加快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要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同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加强分工协作,突破一批核心部件、推出一批高端产品、形成一批中国标准。要积极参与、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开展全球科技协同创新。

第二,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聚焦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打通理顺许多堵点难点,很多领域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随着我国迈入新发展阶段,要聚焦基础性和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8.建厂30周年发言稿 篇八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经历了三十年风雨洗礼的热电集团公司,今天迎来了她三十岁的生日。在此,我谨代表我们公司全体员工,向我们公司衷心的说一声:生日快乐!

30年来,我们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发展历程中经历了重重险阻,到在逆境中披荆斩棘,走过一条自强不息的奋斗之路。回忆以往的岁月可谓是喜忧参半,既有成功的喜悦,更有切肤之痛的教训。许多与企业一同走来、亲历了这三十年企业由兴到衰、又由衰到兴过程的老员工是有切身体会的,但是有更多的新员工没有这段亲身经历,对企业风风雨雨的发展历程还不太了解,在此,我作为一名老员工有必要也有责任和大家一同回顾一下这段历史,目的就是让大家吸取历史沉痛教训,珍惜现有在我们老一辈热电人的艰苦努力下,通过新一代领导班子的积极探索、不断总结,在外部环境导致企业发展不利因素繁多的情况下,做出了一个又一个英明决策,铸就了三网合一的企业生命线,树立了地方电力企业龙头地位,为我们企业再发展壮大铸就了良好一个平台。

30年前,在张店东郊,经原国家计委批准建设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节约能源、改善环境”的国家重点节能示范项目张店热电厂在一片庄稼、杂草丛生的山坡上诞生了。(口述建厂伊始情况)在人员不足又无电力生产经验的情况下,为了是我们企业早日投产供热发电,我们这帮懵懂的门外汉刻苦学习、边学边干,特别是建厂初期的老领导、老师傅们,他们有的放弃了机关的优越生活,有的离开了工作生活多年的老企业,聚集在这荒草野坡上,面对缺钱少物的摊子,他们不畏艰难,拚搏奉献。他们吃、住、办公都挤在几间破旧的平房内,一干就是几年,没有人叫苦叫累,没有人怨天尤人,硬是在一片荒山坡上一点点的把张店热电厂建设了起来,让我们的2.5万背压机组(#1机组)在淄博大地顺利地转动起来,社会效益凸显,为我们淄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使我们的生存环境得到了良好的改善。这就是我们热电人在困难面前善于学习、勤于钻研、敢于实践,善打硬仗的精神体现。

我是83年就业与我厂的一名职工,作为一名老员工我见证了公司的发展,从装机2.5万的小企业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拥有总装22万的大中型企业,从开始的以热定产较单一生产模式,到电、热、暖多元化多品种经营,企业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于我们热电人在困难面前善于学习、勤于钻研、敢于实践,争创创一流的精神是分不开的,我为自己是热电集团的员工感到骄傲。当然,我们企业今天的发展,离不开在座每一位集团员工的辛勤工作,我为在座的每一位热电人人感到自豪。

2000年初,由于国内电力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国家开始对电力体制进行“网厂分开,竞价上网”的改革试点,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保护伞下的电力企业从此开始被推入市场。面对电力体制改革的新情况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以及企业规模小、人员富余多、竞争力不强的现实,我们企业遇到了后有追兵前有堵截的不利局面,不仅仅是效益滑坡,就连生存也遇到了挑战。新班子审时度势,首先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在全公司开展了一场“我们的思想观念如何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形势浩大的思想大讨论活动。经过思想大讨论,我们广大干部员工如梦初醒,才开始逐步意识到市场经济的残酷性,才认识到电力企业的“铁饭碗”也保不住了,才开始在头脑中逐步形成了市场经济的概念。思想大讨论活动,打破了干部员工思想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思维模式,拉开了我公司干部员工思想观念转变的序幕,为以后企业生存与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就在这时,以王玉明董事长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超前预测,适时地拉开了企业二次创业的序幕,公司领导班子经过反复论证,高瞻远瞩地提出了“热力先行,热电并举,多元发展”的企业发展战略和“建设热电成本低、多元发展快、综合利用优,且具有相当竞争能力的环保型、综合性企业集团”的企业发展目标等一个又一个保障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英明决策,使企业终于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得到跨越性发展。二次创业以“创新”为核心,把规范管理做为创新内容,确保企业得以可持续发展。在规范管理方面,我们从改革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入手。按照有利于统一指挥,有利于协调协作,有利于信息传递的原则,对企业内部管理机构进行调整和重组,使各部门和职责更加翔实、细化、明确,达到了指挥到位、协调方便、信息快捷的目的。满足了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需要,也使职责不清问题得以解决。在中层干部管理上,每年从德、勤、能、清四个方面进行考核评议。在部分岗位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充分体现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公平竞争原则。构筑信息高速公路,建立了企业局域网,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为企业发展铺就了顺畅的通道。

我们逐年加大对职工政治、业务技术培训的力度,在全员中广泛开展“做知识型员工、创学习型部室、建学习型班组”的活动,经常性的推出爱岗敬业好事迹,每年评劳模、先进,用身边的榜样激励职工争先创优。公司领导还根据企业形势需要和员工思想动态,及时的在全体员工中开展了思想作风整顿活动,坚持开展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教育,使职工充分理解“企业发展靠职工,职工生存靠企业”的道理。在企业发展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我们都毫无保留地向职工讲清楚,使职工清楚认识到我们所面临的严峻现实,使大家增强了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集体主义精神,也增强了同期也一起战胜困难的自信心,使员工的爱岗敬业意识得到了整体提升。经常性的对广大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牢记“我要安全”的理念,从而全面提高安全意识,建立人、机、环境协调统一的安全文化为基础,以全员参与安全管理,科学兴安为保证,以全过程安全控制为重点,做到把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阶段,确保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

30年的辛勤耕耘,使我们在企业的不断发展中深刻体会到:

一是领导班子核心作用的发挥是搞好企业的关键。我们把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立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把提高班子的政治理论水平,廉洁自律意识,增强大局观念,塑造团队精神作为企业班子建设的长期工作目标。通过各种渠道采取有效的措施,开展有益于强化班子建设的各类活动,取得了明显效果。

二是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使企业整体思路清晰、明确、主线突出,基础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生产管理逐步向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迈进,保证了企业方针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多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提倡全员参与企业管理,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职工敬业爱岗、无私奉献蔚然成风,展现了热电人拼搏向上的风貌,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保证了企业更好地健康发展。

回首30年,我们风雨同舟!

创业30载,我们无怨无悔!

憧憬未来,我们热电集团风光无限好!

展望未来,更须恒心努力,“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30年,弹指一挥间,如白驹过隙,但是对热电人而言,却是30年的坎坷奋斗之路!它为企业再创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还很漫长,不管前方铺满鲜花,还是遍布荆棘,我们都将勇往直前!

在企业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将在王玉明董事长为首的领导班子领导下,群策群力,紧紧抓住且不放过各种发展机遇,继续发扬“求真务实 锲而不舍”的精神,使管理进一步加强,改革进一步深化,创新进一步发展。保证了企业更好地健康发展。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我们热电集团30年的历程伴随着我们大家的关心、支持和厚爱才得以发展。在这里请允许我再一次代表集团公司全体职工向我们的企业、也是我们的家---淄博热电集团公司表示衷心的祝愿,祝愿她健康、顺利发展壮大!

最后,祝各位领导,来宾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9.改革开放30周年有感 篇九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阐明的是改革开放作为决定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运的抉择的历史必然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不是偶然的。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基础上,按照苏联模式建立的以高度集中统一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功不可没,但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这种体制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胡锦涛同志在新进中心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开班时的重要讲话中,阐述了我们党在上世纪70年代末作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两方面背景:一是从我国自身情况看要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气活力,二是从外部环境看要追赶时代前进潮流。邓小平同志立足中国实际,规划了从农村到城市、从个体到国有、从沿海到内地、从经济改革到政治改革和文化改革的渐进式改革蓝图。以安徽农村大包干为发源地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规模展开,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新时期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布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折。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阐明的是改革开放作为一场革命对于当代中国发展的深刻意义。我国市场取向的体制改革具有广泛性和全方位性;改革引起了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的重大变化,无疑是一场革命。1978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又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后,一定要按照国际先进的治理方法、先进的经营方法来治理,也就是按照经济规律治理经济。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快速发展的奥秘就在于改革开放。正是因为我们党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才推动了我国经济以世界上少有的年均增长9%以上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阐明的是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致性。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是基于对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国际比较中得出的深刻熟悉。社会主义社会是在改革中不断前进的社会。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赋予社会主义蓬勃生气,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旺盛活力。胡锦涛同志强调,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决不是要改掉社会主义制度,而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党既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开放,又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果断排除各种错误思潮、错误倾向的干扰,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10.大学生在改革开放30周年座谈会发言稿 篇十

——在庆祝人大常委会成立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今年是《宪法》颁布50周年,也是区人大常委会成立10周年。区人大常委会成立以来,根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为保证代表正确、充分、有效地行使职权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的好的经验和做法,使人大代表在全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领

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推动了全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作为人大代表参加这次座谈会,感到非常荣幸。下面,就如何贯彻落实人大决议、决定,发挥好代表作用,结合工作实际谈一下肤浅的看法。

一、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人大代表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监督

近年来,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围绕经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和社会发展中的难点问题,认真行使监督权,做好监督工作,为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积极贯彻落实人大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虚心接受视察,认真搞好汇报。就业和社会保障是关系国计民生,关系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对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每年多次组织委员对就业保障工作进行专题视察。我们把人大的视察作为提高工作的动力,动员全系统干部职工振奋精神,全面深入的展开工作,在此基础上,对每一项工作进行详细的总结归纳,形成有成绩、有措施、有问题、有建议的汇报材料,向人大视察组进行认真详细的汇报。视察组在听取汇报和进行实地查看后,对劳动保障工作所面临的困难给予帮助解决,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为我们以后更好的开展工作拓展了思路,提供了保证,有力地推动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精心办理建议,耐心细致答复。人大建议是人大代表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反映了社会各界群众的心声。对劳动保障工作方面的建议,体现了人大代表们对企业发展和职工生活的关心,是深化劳动保障体制改革、加快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做好这些建议的答复和落实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是搞好“三民”活动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们一直坚持把人大代表建议答复落实工作摆在重要的工作日程,严格按照代表建议答复的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狠抓办理质量,对于我们承办的9件人大代表建议,确保每一件建议的提案答复率和委员满意率都达到100%。工作中,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承办科室责任制和建议办理回访制。把提高办结率和代表满意率,把代表建议落到实处作为工作重心,对每一件人大代表建议,都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认真分析建议反映的主要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落实承办科室,明确专人负责,限定答复时间,面对面进行答复。同时,坚持注重实效的原则,杜绝“重语言答复的礼貌,轻代表建议的落实”现象,采取信息反馈制,主动征求代表对办理工作的意见,对因条件限制,在短期内难以办好的,认真做好规划,积极创造办理条件,及时向代表做好解释工作,取得代表的理解,使人大代表满意,使广大人民群众满意。

(三)诚心进行述职,自觉接受监督。实实在在的述职,是人大代表真心实意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有效形式。工作中,一是认真撰写述职报告。按照述职报告要求的内容结合工作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地认真加以总结,既肯定成绩,又指出存在问题,剖析产生的原因,以求得解决问题的好建议、好对策,推动工作的开展。二是主动向人大常委会述职。从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机密,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的情况;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的情况;出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认真行使代表职权的情况;参加闭会期间的代表活动,协助政府推进工作的情况;联系选区选民或选举单位、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为民办实事的情况;本岗位带头奉献、发挥模范作用的情况等六个方面,认真进行述职,并虚心接受人大常委会对工作执行情况和法定义务履行情况进行的评议。三是认真搞好述职整改。对评议中提出的不足和问题,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及时搞好整改,推动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二、立足部门实际,扎实开展工作,为职工群众排忧解难

人民代表根在人民,这一命题的内涵要义是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应具有坚实的群众性。人大代表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把群众的愿望反映出来、把群众的智慧集中起来、把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一切为民,这是人大代表为政之要。具体工作中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上一篇:秋音作文下一篇:2023-2024学年度揭阳市高三一模考试(文综)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