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学院2013届就业工作总结报告 1030(共4篇)
1.经济管理学院2013届就业工作总结报告 1030 篇一
音乐舞蹈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计划
为贯彻落实学校党委2013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时示责任书,针对我系应届毕业生的特点,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毕业生就业工作思路
坚持一个方针:即就业工作全年抓,具体工作天天抓,遣留问题专人抓。坚持一个目标:即确保毕业生双向选择送出去,继续深造走出去,自主创业闯出去。
二、加强领导,加大就业指导工作力度
1、加强我音乐系就业工作领导的指导、协调、督促工作力度,保证就业工作的落实。
2、按分工逐项落实所布置的工作,了解就业工作动态,各方面积极配合。
三、积极引导,切实做好就业指导教育
1、开设就业指导课,从学生考勤上严格管理和积极督促。
2、举行系列讲座,请有关专家或优秀毕业生回校讲座。让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理智而自信地投入就业市场。
3、举行系列活动。如模拟应聘及求职书评比等,并由老师或专家进行点评,增强毕业生的临场应变能力。
4、利用音乐系就业信息专栏,加强就业指导宣传。由专人负责,搜集发布有关就业工作的政策、信息等。营造良好的气氛,同时要让学生转变观念,多渠道就业,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自主择业,鼓励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
四、积极组织,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培训
加强毕业生教师基本技能强化训练。我系提出并正在进行的提高毕业生
实践能力的“三五”设想(即毕业生在毕业时必须掌握的几种能力:三至五首歌曲演唱、三至五首钢琴曲伴奏、三至五首钢琴伴奏、三至五个舞蹈片断、三至五首合唱指挥作品、三至五份教案或活动计划书),力图培养适应就业市场的毕业人才,保证我们的毕业生都带着属于自己特长走向就业市场。
五、认真细致,做好各项就业服务工作
1、继续推行实习就业一条龙的做法,组织毕业生完成就业指导中心的各类表格的下发、填写、审核和上交,积极协助学校组织毕业生办理各类证件,做好实习就业的准备工作,组织学生进行毕业电子注册照相。
2、加盟就业网,积极参加各种招聘会,通过网上网下,多渠道地收集、发布就业需求信息,并组织学生应聘。
3、办理学生离校手续表,收集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或合同。
4、分类统报就业和未就业学生名单,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
六、建立较为完善的就业制度,尽量减少就业的盲动性,巩固就业成果。通过几年来的就业实践,我系的就业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有许多方面正待加强。收集用人单位的意见、结合我系的具体实际,拟定一个合理可行的就业实施方案。进一步规范毕业生就业初期的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使就业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减少工作的盲动性。
七、具体工作安排
组织学生参加有关省市组织的大中型招聘会。
八、其它设想
1.调动广大教工的积极性号召全体教职工利用寒假时间搜集招聘信息反馈给学生,参与就业工作。
2.强调每个毕业生都要签订就业协议书,签不到就业协议书的必须办理人事代理和灵活就业。
3.毕业生在应聘前的素质教育和礼仪培训不容忽视,要加强此方面的工作。
音乐系舞蹈系2013年3月30日
2.经济管理学院2013届就业工作总结报告 1030 篇二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我院2010级进入实习阶段即将面临毕业的全体学生。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共发放问卷430份,回收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
2. 第二阶段。
第二学年:丰富拓展。这个阶段,学生以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为主,通过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锻炼能力,提高责任感、主动性和耐挫折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加强专业课的学习或辅修其他专业,以充实自己,并修正自己的职业目标。
3. 第三阶段。
第三学年:实践实战。这个阶段是高职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进行专业实训、实践的阶段,即是学生就业选择阶段。首先,结合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并结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和特点,检验自己确立的目标是否明确,准备是否充分其次,在撰写毕业论文或实习中,可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锻炼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再次,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了解用人单位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在实践中检验自的积累和准备;最后,通过实习提高择业就业能力,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并顺利毕业、就业。
三、高职院校顺利开展高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建议
1. 早开展。
高职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是进入社会就业,因此对他们的职业生涯教育宜早不宜迟,三年制高职生最好在开学第一期就开始。五年制高职生在第三或第四学期开始,这样有利于学生尽快了解自己的专业及其自我能力兴趣培养的目标。
2. 多开展。
现在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教育都是封闭式的,以班级或者专业进行,对于同一个体来说,接受的教育次数很少。建议开展系列讲座,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循环进行,讲座或授课采用开放教学的形式结合。按我院实际来说,建议招就办和学工处联合邀请校内外相关老师和专家作分期的讲座教育。
3. 专业化。
现在很多形式的职业生涯教育都是应景式的现炒现卖,由非专业人士进行,这不利于相关教师的成长。建议建立专业的职业生涯教育教师队伍,这些专业人员最好从相关专业的双师型教师中选拔,然后通过各种培训自学,使之尽快专业化。
四、职业生涯规划引导下的高职生学业生涯规划的优越性
1. 从根本上思考人才培养的问题。该理念遵从高职生
有效问卷416份,有效率96.74%。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在“毕业后的去向”这一问题的选择上,近85%的同学选择了就业,近11%的同学选择继续深造,自主创业的仅占3%。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应该说这真实地反映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学习目标和意图。从高中进入我院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考成绩不是很理想,未能进入更高一级的高等学府学习,来我院学习主要是为了掌握一门技能,同时也想在医疗卫生单位这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较好收入的单位工作,因此,当学业完成后,他们会毅然选择就业。但是,面对着激烈的社会竞争,他们有着清醒的认识,即在注重技能水平的同时,知识水平、学历水平也同样影响着他们的命运。所以,在“选择继续深造的目的”中,有82%的学生是因为想“提高未来就业竞争力”,而“逃避就业难的局面”也占了10%,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竞争压力时的无奈。以专科学历去竞争岗位,在扩招后的中国就业市场来说,肯定占不到什么便宜,所以,技能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调查中,认为自的成长规律,关注高职生学习阶段的成长。转变高校的办学思路,学校需要将工作重点转到生涯规划促进高职生成长上来,这种模式是一种创新理念也是对人才培养的一种完善之举。
2. 全局思想。
全观高职生的学生生涯,这不是一个独立的阶段,只是整个人生生涯的起步,要受整个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是一种全面的教育理念,在考虑到高职生的成长与发展的同时,又为今后的职业规划做好铺垫。
3. 视角全面且结合实际。
高职生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的过程中,需要同时顾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分别是:当前学校的现有资源、个人的求职意愿及社会对于劳动力的整体需求情况,学生需要从自我需求出发统观全局。
总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需要短期辅导与长期发展相协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确保每一位学生有一份职业生涯规划,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全面展开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确立全程服务意识,让学生一入学就主动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安排好在学期间的学习、生活,培养相应的素质技能。高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任重而道远,对学生的就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应予以高度重视,它是学生就业问题中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性的一个问题。高职院校有必要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始终,帮助学生建立切合自身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孙海东.正确引导大学生规划学业及职业生涯[J].现代阅读,2012(5):51.
[2]尹文彬.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新余学院学报,2012.6,VOL17(3):89-91.
[3]张瑞凤;陈军须;周晓燕.谈高职高专学生的生涯规划[J],职业教育研究,2007.7.
[4]叶菊珍;吴亚梅.认真作好职业规划,提高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6(2),(总39).
[5]曲海洲.浅析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高教高职研究,2007年5月号下旬刊.
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李继红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浙江金华
摘要:自2004年6月实施《基金会管理条例》以来,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发展态势犹如雨后春笋,为高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然而,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亟待破解,这些障碍性难题成为制约高校教育基金会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使其羁绊于内外纠葛的现实困境中。面对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的实际,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应积极加强内部建设并逐步优化外部环境,确保自身的健康发展。转型发展是高校教育基金会摆脱当下问题,实现自身价值,有效应对未来的理性抉择。
关键词:高校教育基金会转型发展
高校教育基金会是高校依法成立的在民政部门注册的以募集教育资金支持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主要目的的非营利性组织,起源于英国,发展于美国。近年来,我国为适应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拓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高校教育基金会悄然兴起并蓬勃发展,据基金网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2年7月底,在国家民政部或省级民政局正式注册的高校教育基金会已近300家,其中在国家民政部注册登记由教育部主管的基金会有9家,“985高校”全部成立教育基金会。但是由于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起步较晚,与欧美国家的高校教育基金会相比,在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人员配备、项目管理等方面均有很大差距。因此,对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必须冷静地分析现状,取长补短,实现长远发展。
一、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客观地讲,我国高校基金会是在社会的转型发展中兴起的。随着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2005年《民间非营利组织己“专业知识不扎实”的占到了29%,“对毕业后的就业没有信心”这一问题也提醒我们,一是在两年的时间里如何加强专业课教学;二是如何加强大学生就业自信心的教育。
在求职的地点选择上,58%的学生选择了家乡,36%左右的学生选择了省会或沿海发达城市,有4%的学生愿意去偏远地区。类似的选择,愿意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学生占34%,而不愿意去的却达到了63%。这一数据在历年学院举办的“双选会”上都有体现,很多实习生在大医院实习后都拼命想留下来,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医院工作除了对自身发展有利外,还有不少学生认为是为家人、为自己争了面子。所以尽管很多乡镇卫生院都开出了相对很好的条件,很多毕业生也还是不愿意去。
学生在就业、择业、创业这几个问题上还存在着思想认识问题。从这几项数据中或许能看出原因:从事一项工作的原因,选择“因为单位待遇好”的比例有67%,“领导重视”有10%,“依所学专业而定”占到42%的比例。另外,“会长期从事一项工作”的占27%,“不会长期从事一项工作”的占到了36%。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没有长远的规划和打算,对于工作没有相对稳定的态度,不能安心一项工作。
四、建议
1.注重就业心理辅导,增强毕业生的就业信心。
高校扩招后,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由于思想观念、体制和工作等原因,高等普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从总体来说,我国目前毕业生数量与各行业的需求量不甚匹配,并非毕业生真正过剩,就如我们在双选会中看到的很多用人单位一人难求
会计制度》及2008年《企业所得税法》等相关法规制度的制定,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当前,高校教育基金会在快速发展并取得阶段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多重困难。无论在基金会发展的外部政策环境方面,还是在其团队的建构和专业化程度方面及基金会的项目管理和资金运作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改善和提高的空间。正是这些问题的累加成为制约高校教育基金会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使其陷入内外交困之中。
(一)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的外部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教育捐赠不但规模小、方式不规范,而且政策法规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因此,我国目前的绝大多数捐赠行为都还是“回报社会、造福桑梓”的慈善行为,而不是一种常态化的社会行为。总之,高校教育基金会在寻求发展时,其外部的发展环境不容乐观,使得发展受限,面临严峻的外部挑战。
第一,传统慈善文化和现代慈善理念有待进一步弘扬。慈善是一种爱的召唤和善的关怀,它是社会慈善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虽然我国儒家文化倡导“仁爱”、墨家提倡“兼爱”,但我国的社会捐赠尚未进入规范化、制度化发展阶段,鼓励和支持慈善事业发展的社会氛围仍未完全形成。[1]据中华慈善总会统计,2006-2010年,总会筹募慈善款物分别为:6.05亿元、14.66亿元、40.25亿元、46.39亿元、80.2亿元。虽然近年来我国慈善事业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是很大一部分来自境外和富人捐赠,平民捐赠比列还是很小,因此慈善事业的发展还有较大的空间。慈善文化和现代慈善理念的欠缺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高校基金会的发展规模。虽然近几年来我的情况。因此,开展心理辅导,增强学生的就业自信心显得较为重要,让他们有足够的心理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指导学生正视就业压力,抛开思想包袱,大胆进入就业市场,同时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基层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
2.强化和完善就业指导,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
从全国的形势看,高等职业教育的就业指导工作较弱,且缺乏对就业指导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普遍只停留在简单传授就业方法、调整就业心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全过程不能进行完整的就业生涯规划,忽视体现学生兴趣、特性、能力等个性化的择业因素对学生就业的影响,属于粗放型的就业指导工作,无法因人而异,为大学生量身制订个人职业发展规划。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就是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综合职业素质,加强就业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将毕业生的就业与创业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体现出有计划、全方位、科学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和模式,全面提升就业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3.深化校企合作,拓展就业渠道,实现就业零距离。
3.经济管理学院2013届就业工作总结报告 1030 篇三
填写使用说明
为做好2013届毕业生的就业推荐工作,方便毕业生就业,学院就业办公室已将《邢台学院2013届毕业生就业推荐表》挂到学院就业服务网的“下载专区”,各系(部)可以组织毕业生填写。现将有关填写及使用情况加以说明。
一、填写说明
1、本表一律用打印,不得随意涂改,填写前最好有初稿,以求准确。《邢台学院2013届毕业生就业推荐表》必须正反两面打印,不得打印在两张纸上。
2、学历按“本科、专科”分别填写。“专业”栏填写本人现在所学专业的全称。
3、“联系电话”栏填写本人常用的固定或移动电话号码。
4、“社会活动情况”、“爱好特长”、“奖励情况”“个人简历”栏填写要真实,无内容者一律填写“无”。
5、“系部意见”栏加盖系(部)公章;“学生处意见”栏加盖学生处公章。
6、主要课程及学习成绩应真实、准确,核对无误后在“教务处意见”栏加盖教务处公章。
7、“学院意见”栏由学院就业办公室加盖“邢台学院就业工作专用章”。
8、每位毕业生均须在表中贴上本人近期一寸免冠照片一张。
二、办理说明
就业推荐表填好后,请系(部)按专业、班级、学号(从小到大)顺序进行整理,并进行认真审核,核查无误后,系(部)出具需盖章人数说明,于11月22日前以系(部)为单位统一到相关部门盖章,再下发至毕业生用于双选洽谈活动。
三、使用说明
1、本表适用于经河北省教育厅核准的、具有毕业资格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毕业生,是毕业生参加双选活动的有效证明,每位毕业生限发一份。
2、推荐表应由毕业生本人妥善保管,平时参加双选活动应使用复印件,落实就业单位需签协议时再出具原件。
4.经济管理学院2013届就业工作总结报告 1030 篇四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就业工作要求,学校围绕《铜仁学院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和跻身贵州省首批应用型高校省级改革试点单位,朝着全面建成武陵大学和进入教育部转型改革试点单位的目标,充分认识做好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做好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力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根据2015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结合跟踪调研,编制本就业质量报告。
一、毕业生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规模与生源结构
今年我校有本科毕业生1613人。其中男生763人,女生850人,少数民族学生878人,贫困学生1080人;师范类毕业生1304人(师范毕业生中免费师范生199人),非师范毕业生309;铜仁市各区县生源610人,省内市外生源769人,省外生源234人;中东部生源147人。如图1示:
图1:毕业生结构分布图
(二)毕业生就业率情况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86.67%(截止2015年8月31日),年终就业率96.03%(截止2015年12月20日),待就业64人。
(三)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
1613名毕业生中,1468人考取各类企事业、部队、机关单位; 51人考取硕士研究生; 23人自主创业; 7人应征入伍; 64人待就业。本报告各项就业分布情况以考取各类企事业、部队、机关单位的1468名毕业生数据为分析对象。
1.单位性质分布
中初等及学前教育单位801人,其它事业单位101人;国有企业39人,三资企业2人,其它企业445人;政府机关47人;高等教育单位10人;医疗卫生单位9人;城镇社区7人;农村建制村4人,部队2人,科研设计单位1人。如图2示:
图2:单位性质分布图
2.就业行业分布
教育行业913人;商业及其它服务业308人;文体娱乐83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67人;金融业37人;制造业24人;农林牧渔23人;卫生11人;部队2人。如图3示:
图3:单位行业分布图
3.就业区域及生源地就业分布
市内生源570人,省内本市外生源705人,省外生源193人;本市区县内就业807人,省内本市区县外就业508人,省外就业153人;东部地区就业46人,中部地区就业43人,西部地区就业1379人。
二、毕业生基本数据分析
(一)就业区域流向
1.从就业区域分布看,西部地区就业比例为96.86%,中东部地区就业的比例为3.14%,基本符合我校以中西部招生为主的实际情况。
2.从生源地就业来看,本市区县就业毕业生807人,超出本地生源人数41.57%;贵州省内本市区县外就业毕业生508人,比当地生源人数减少27.94%;省外就业毕业生153人,比当地生源人数少20.72%。铜仁各区县就业人数大大超过铜仁市生源人数,这一方面说明了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广阔空间和吸引力;另一方面也说明我校人才培养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契合地方市场转型发展目标。
(二)就业行业流向
毕业生选择的行业中,教育占62.19%,商业及其它服务业占20.98%,文体娱乐占5.65%,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占4.56%,金融业占2.52%,其它占4.08%。
(三)就业质量
1.从就业单位性质来看,中初等及学前教育单位就业801人,机关事业单位就业148人,国有企业就业39人,高等教育单位就业10人,共计998人。
2.从就业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就业46人,本地区生源人数为26人,东部地区就业人数超过生源人数76.92%。
3.从考研来看,今年上线人数达66人,其中材化院上线12人,生农学院、经管学院各上线10人,最终51人被录取到省内外各高校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习。
三、就业指导措施及服务
围绕“建设办学水平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的应用性教学服务型”高校办学定位,坚持人才培养基本目标,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服务兴校,大力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毕业生就业工作稳步推进。
(一)以市场为导向推动就业增长
为适应就业新形势,学校充分结合地方特点,紧扣地方市场需求,主动适应地方产业优化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围绕铜仁市大健康产业、茶叶加工、中药材加工、特色加工、装备制造业、清洁能源、新型材料等产业发展,以及西部精细化工基地建设、西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基地建设、大健康医药产业基地建设、西部石材产业基地建设,精准设置四大学科专业集群,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增加专业人才的适用性、市场性,从源头上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积极主动参加“大型人才交流会”、“校企见面会”等政府部门组织的大型毕业生推介活动,宣传推介毕业生。积极引导毕业生参加“全国大中型企业面向高校毕业生网上双选月活动”“全国重点行业面向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活动”“全国地级城市面向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活动”“全国经济技术开发区面向全国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会”。利用多种场合,与招聘单位和校友座谈,了解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工作情况,听取社会和毕业生对学校在教育、教学和管理等方面的意见与建议。
主动收集招聘信息,在就业网设置招聘信息专栏,安排专人搜集、整理和发布各企事业单位、招聘网站的就业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选择。2015学年,共发布招聘信息50余条,招聘岗位超过5000个。
(二)突出体现实践性和应用性
1、突出实践性教学
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不断创新。完成2015年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组织17支实践团队,400余名志愿者分赴铜仁周边区县、乡镇开展理论政策宣讲、“四个全面”观察、科技支农、文化艺术服务、关爱留守儿童实践活动。
举办学生自制食品展,将食品科学理论教学融入生产实践,增强学生实践运用能力;举办第七届大学生“十佳教学能手”竞赛,策划“心灵互动”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品牌活动,丰富学生实践内容。
改进教学方式,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与铜仁市旅发委、市民政局、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市食监局、振华电子科技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推动我校旅游管理、社会工作、水利水电、食品工程、软件工程、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实践教学水平。
邀请与我校有长期合作关系的用人单位举办毕业生实习就业基地见面会,与近百家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实习基地合作协议》,打造 毕业生就业直通车,推动实习与就业无缝对接。
2、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
人才质量归根到底要通过应用能力、适用性、创造性来体现。为提高毕业生应用知识、理论的能力,提高毕业生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加大毕业生应用能力培养力度,举办铜仁市乡村旅游培训班,承办少数民族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举办铜仁市社会科学宣传普及周活动及第五届全国商务秘书职业技能大赛。
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产教合作单位200余个。部分二级院系积极引导毕业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要求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与教师科研项目紧密结合,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在全国各级各类大学生学术、科技、艺术、教学大赛中屡获佳绩,学生应用能力和创造素质整体提高。在第五届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获特等奖5人,一等奖、二等奖15人;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二等奖1项;在第14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三等奖1项;在第五届全国(商务)秘书技能大赛中,获个人一等奖5人,个人二等奖3人,并有两支队伍分获团体一、二等奖;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或三等奖1项;在第八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技能大赛中,获三等奖1项。
(三)做好就业工作的三个保障
1、办学定位保障
一所高校,寻找到自己的办学定位至为重要。围绕精准的办学定位,毕业生就业将面向更为广阔的空间。一年来,学校以校长侯长林同志在《教育研究》和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的重要文章——《应用型大学视域下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选择》《对教学服务型大学的理性探索》为牵引,经过对国内外应用型大学办学实践与理论探讨进行深入研究和审视,结合学校办学传统、特色积淀、学科优势、区域资源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出“建设办学水平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的应用性教学服务型”大学办学定位与发展目标,把学校置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宏大背景下,增强学校的应用能力和服务水平,释放学校的资源和优势,也为毕业生就业创业搭建坚实的社会舞台。
2、组织机制保障 学校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任副组长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将其纳入学校工作要点,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定期听取工作汇报,研究制定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各项意见措施。严格实施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建立二级学院院长(主任)具体负责、职能部门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和就业队伍,层层抓落实,确保就业工作稳步推进。
制定《铜仁学院关于切实做好2015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铜仁学院2015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方案》《铜仁学院2015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日程》《铜仁学院2015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任务》等指导各院系就业创业工作开展的文件。进一步实施《协议书管理办法》、《报到证管理办法》、《违约管理规定》、《改派管理规定》、《档案保留与转递办法》、《毕业生离校须知》等就业工作制度。制定《2015届毕业生派遣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完善工作机制,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实施。
3、教学质量保障
毕业生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的高低,除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因素和就业工作人员主观努力以外,还取决于学校教学质量的优劣。学校高度重视教学工作,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升教学质量,将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与产业需求、职业标准、生产过程进行对接,突出教学中心地位。社会发展学院推出基于项目化管理的教学模式;生农学院推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美术学院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为突破口,探索与企业合作教学;信息工程学院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调整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外语系、体育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分别探索实施了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根据课程特点和要求,积极寻找适用的教学方法,有效利用电子视听设备、多媒体网络技术,灵活运用参与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手段,提倡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开设《尔雅通识课》MOOCS(慕课)教学,鼓励教师尝试基于“互联网+”的课程开发模式。
重视课堂教学,打造“灵性”课堂;实施自主学习学分制;建立课堂教学听课制度;坚守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学底线,强化教师分类管理和教学成果意识;建立由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教学督导,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构建教育教学荣誉体系,倡导“苦心励志,追求卓越”精神文化。出台《铜仁学院关于卓越教育奖的实施意见》《铜仁学院卓越教学奖评选办法》,设立“卓越教育管理奖”“卫理最高教学奖”“教学名师奖”“青年教学奖”“卓越学生教育奖”。从2015年开始,学校每年拿出50万元资金,奖励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营造乐于教学、勤奋好学的教风学风。设立科技进步奖、人文社会科学奖、教学成果奖等奖项,引导教师和学生追求卓越。
(四)就业指导始终贯彻“四个融合”
1、融合地方优势资源 按照“依托武陵,突出应用,服务发展”的办学要求,围绕梵净山野生动植物资源、乌江水产资源、武陵源山区旅游资源、各区县锰、钒、钾等矿产资源,以及苗、侗、土家等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资源,针对性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邀请相关行业、企业专家、特色文化、传统技艺传承人来校做就业指导报告,鼓励毕业生面向地方优势资源企业就业择业,将人生梦想融入地方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去。
组织春、冬季大型招聘会和校园专场招聘会,邀请本市区县及周边数百家企业进校招聘毕业生,发挥我校毕业生人才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年均接待用人单位200余家,累计提供各类需求岗位2000余个,参加各类校园招聘会的毕业生2000余人次,近四成毕业生在校内招聘会上找到满意的岗位,签订就业协议。
2、融合学科专业特色
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载体,是高校联接社会的纽带和桥梁,也是高校核心竞争力之一。学校制定《专业集群建设提升行动计划》,按照“夯实基础、突出应用、培育特色、提高质量”原则,依据“专业群对接产业链服务地方经济,特色学科对接资源优势推动地方产业发展”思路,深入分析武陵山区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及相关产业发展状况,确立生物与农林工程类、新材料与化学工程类、创意服务与文化旅游类、现代教师教育类作为学校特色专业群进行重点建设,逐步培育电子与信息技术类、区域经济与现代物流类、建筑工程与技术类、护理与营养健康类专业集群方向。在就业指导中,着重强调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产业、生物医药与营养保健、节能环保、新能源、现代服务、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现代物流商贸、老年服务等产业的行业特征、入职要求、发展前景,增强毕业生市场意识,培育职业观念。
3、融合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主要任务,也是高校永恒的主题和使命,学校要求就业指导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人才培养规律开展就业工作。通过党团活动、社会实践、道德讲堂、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网络微信、专家讲座、创业咖啡、学术沙龙等教育平台,对毕业生进行理想信念、法治观念、革命传统、时代精神、爱国主义、价值追求、服务奉献、劳动就业、创新精神教育,加强毕业生思想观念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积极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校长侯长林同志撰写《高校校园文化基本理论研究》获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成果一等奖;副校长周金勇教授主编高校德育理论集《明德树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思考》,由文史出版社出版并入编教育部2015年高校德育成果文库;学校教师申报《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卓越学生培养视域下地方高校入学教育体系的优化与构建》课题获贵州省教育厅2015人文社科项目立项。
加快国际化办学步伐,坚持开放办学思路,与美国南方大学密西西比学院、泰国斯巴顿大学、台湾玄奘大学、韩国大邱科技大学等30余所国内外重点高校实施多元化合作交流,选派近200名优秀学子赴海外高校交流学习,招收近百名东盟留学生合作培养。启动“思政工作与文化价值体系建设机制专项改革”“大学生管理、服务与指导机制专项改革”“大学生自主学习学分制专项改革”计划和“教学服务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委托课题研究。
落实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建设”进入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学校关工委工作案例“铜仁学院学习奋进奖教育实践活动纪实”被评为2015年全国高校关工委工作十大品牌优秀案例。
4、融合校企共育
学校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制定《转型发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提升行动计划》,与各级地方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共育,联合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科研攻关、课题研究、项目推进。学校先后与103地质大队、中国移动铜仁公司、市水务局、市统计局、梵净山管理局、市园林局、中国银行铜仁分行、市城乡规划局等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协议,与德江县政府共建乌江农林经济学院,与金丰锰业公司合建锰资源高效利用工程技术中心,与中国移动铜仁公司共建通信工程实验室,与贵州傩文化博物馆共建教学平台,与贵州省社科联共建佛教文化研究院,与贵州省科技厅、市科技局联合设立产学研项目,与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共建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与中国振华集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共建锰、钒、钾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平台,与大龙经济开发区、大兴高新技术园区、灯塔工业园区、贵州蛮王酒业、碧江蔬菜种植中心、梵净山经济植物基地等40余家行业、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围绕合作协议、合作项目,学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大力向毕业生介绍优秀企业精神和先进企业文化,灌输企业经营哲学和企业价值观,宣传正面企业形象,梳理企业制度和文化结构,点评企业经营模式和经营案例,形成系统的企业教学方案,丰富毕业生对企业的认知,激发毕业生到企业就业创业,选择到企业就业的毕业生比例达32.7%。
(五)就业服务落实“五个抓手”
1、抓就业观念转变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目标,加强职业道德,掌握职业技巧,转换人生角色,调适职业心理,完成职业构想,带着职业选择、职业判断、职业理想明确学习成长的目标和任务。
加强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毕业生就业择业观念实质上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反映,只有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业择业观才可能建立在正确的基点上。通过培育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使毕业生在就业择业时,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选择既切合自身实际又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岗位。
合理降低就业期望值。通过专题讲座、校友报告会、师生座谈,帮助毕业生抛弃眼高手低、求职期望值偏高的不实心态,破除不切实际的想法,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可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理念,勇于到基层去、勇于到企业去、勇于到艰苦地方去。
落实“西部计划志愿者”、“到村任职”、“应征入伍”、“特岗教师”、“免费师范生”等基层就业项目,积极开展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就业观念,逐步树立职业流动的择业观、市场竞争的就业观。
2、抓就业能力培养
将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设置学分(2学分),把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进行结合,实现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借用。运用模块化教学,通过励志模块、就业制度模块、求职准备模块、求职技巧模块和职业适应与发展模块教学,对毕业生进行全方位就业指导,提升就业能力。
对全体毕业生进行“产生你的想法”(GYB)就业创业培训,举行“大学生求职能力提升”专题讲座,邀请政府职能部门领导、优秀企业家、中学校长、专家、教授,对全体毕业生进行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就业市场、职业规范、职业道德、职业素质、求职艺术宣讲。
积极开展项目立项。今年,共有8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通过教育部审核立项;两项教师课题——《转型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究与政策建议》《地方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与对策研究》,成功申报贵州省2015年人文社科项目;启动创新创业教育专项改革计划。
邀请大连民族大学专家来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研讨;选派3名教师外出参加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研讨会,9名就业工作人员外出参加教育部、人社部举办的创业咨询师、创业指导师、智慧创业指导培训。定期召开校内就业工作培训会、交流会,对国家、学校的就业政策、制度和办事程序进行专项培训和相互交流。
3、抓政策措施落地 学校结合相关政策措施,重点加强了对“双困生”的帮扶政策落地,以减、免、奖、助、补等形式,补助资金150余万元。对近500名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就业困难和身体残疾毕业生实行重点指导、重点培训、重点服务、重点推荐,争取人社部门专项资金,为每人发放 500 元作为求职交通费、通讯费补贴,免费为他们提供自荐材料打印、复印等服务。
结合毕业生就业愿景,联合市人社局等相关机构,免费为毕业生提供招考培训和政策咨询,开展现场解疑指导。对国家及学校就业政策进行梳理,对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进行分类汇总,汇编《毕业生就业指南》,向全体毕业生免费发放。
针对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心理指导中心联合开展就业心理测评,对存在就业心理问题的毕业生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就业指导教师、毕业班辅导员坚持深入班级、走进宿舍,与毕业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全方位、多场合解答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的困惑。
出台《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登记制度》,要求各院系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定期回访,进行求职指导和重点推荐,努力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做到“离校不离心,服务不断线”。
4、抓生源地就业
加强校企合作,搭建实习与就业联通平台,引导毕业生就地就近就业。积极做好毕业生报考本地企事业单位就业推荐。积极开展生源地基层就业项目,扩大生源地就业比例。
5、抓就业质量
聘请优秀企业家兼职做毕业生导师,指导毕业生认识企业、熟悉经营、了解市场、掌握管理,提高毕业生就业胜任能力。
通过网上咨询、QQ 在线平台为众多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咨询。在校园就业网中设置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就业政策、就业信息、专题教育等栏目,搭建便捷的网络服务平台,年点击量达2万余人次。积极引导优秀学生报考硕士研究生,提升入职层次。
【经济管理学院2013届就业工作总结报告 1030】推荐阅读:
经济与管理学院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制度09-05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2013年硕士研究生复试方案(统考)08-11
经济管理学院2014年度学工工作总结08-03
公共管理系2013届毕业论文选题11-09
经济管理学院学习活动月活动总结07-03
关于筹备召开第二届安徽行政学院安徽经济管理学院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的报告08-02
经济信息管理就业方向10-20
江西经济管理职业学院07-20
管理与经济学院5月团日活动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