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教学专著

2024-07-05

品读教学专著(共13篇)

1.品读教学专著 篇一

读教育教学专著心得

最近我拜读了教育专著《名师怎样观察课堂》,读后感慨很深。这本书阐述了编者对于各学段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教学策略的思考,又向我们展示了许多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在这里名师能和我们进行推心置腹的对话,是对我们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学探索的一种专业引领。读后你不得不佩服专家那理性的思考、深入浅出的剖析、以及高瞻远瞩的目光&&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本书在新课程、新理念的背景下,具体展示了名师授课的过程,对新课改形势下教师的教学有示范与指导作用。这本教育专著使我深入了解在各个学段,我们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哪里,应该用什么方法指导学生的学习。精彩课堂中展示的精彩课例,让我亲身感受名师在教学环节上的准确把握,每节课后的教学反思,更是剖析深刻。这样的内容和形式安排,意在对教师起到举一反

三、名师引路的作用。这本书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个案例后都有方法阐释的形式,对本课采用什么方法,引领学生突破本课的难点,做以简练的总结,让我们教师一下子感受到他们的别出心裁,从中受到启发。读完这本专著,我收获颇多。文中指出现在的教学中很多老师走入的极端,我马上感受到真是旁观者清,专家指出的很多错误做法,在我的教学中都曾出现过,不禁让我汗颜。

1、教学内容胖。我们在有领导、老师听课的时候,经常是一节课的内容安排的非常多,把两节课的任务合并在一节课完成,为了就是课堂上的感觉比较充实、有看头,过于求全求美。结果呢,往往是仓促结束,给听课的老师留下的印象就是一节课胳膊记录的十分劳累,真是疲于追赶呀!而学生呢,更是随着老师在一个劲的跑。

2、教学环节碎。我们在教学中尤其应该重视培养良好的数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只有整合教学环节才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的整体把握,才能较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根本在于提高设问的质量,扩大教学各环节的容量,保证每个人都有自主学习、探究的空间。

3、教学形式花。教师们热衷于形式的翻新、多媒体的滥用,通过花里胡哨的教学形式把《课标》理念在课堂中外显出来。我们这是东施效颦只学外表,反而丢弃了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课堂的实效性。我们要切合实际,实事求是,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必要的教学形式,而不能盲目追求时髦。这本书,不仅让我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还为我指明今后阅读教学的方向,我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出更科学、更合理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感受到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化的必要性,学会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名师们在三尺讲台上奋斗了几十年,有的甚至两鬓斑白,仍然奋斗在教学最前沿,不断探索,努力学习,以求不断完善与提高,这种终身学习、学无止境的热情,让我感动,名师的课堂艺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要让它成为激励我们思考与探索的思想火花与精神向导。读教育教学专著心得(2):

前段时间我认真阅读了《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本书。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书中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其实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学习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孩子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

这本书很值得大家一读!

学者、教者、智者读教育专著有感 在我看来,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这学期,学校布置了读专著谈体会,粗略浏览推荐书目,专心阅读教育专著《新教育之梦》、《给教师的一 百条建议》、《教育的55个细节》、《爱的教育》等,边看边与平时教育相比较,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们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 如何做人。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习。

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学生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第一次不得不抛去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这是 我们怕见到而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景。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面对我们的学生,面对他们突然冒出的新花样、新想 法,我们常常会发出感叹:现在的学生啊,我们常常有无所适从的感觉。这时,你的脑海里应敲响警钟:你已经落后于你的学生了。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_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 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二 是用思想陶冶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 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仁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井贵的生 命。

三、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一条就是宽容在《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 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己 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 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质人生,二是艺术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但追求一种快乐的让心灵释放的艺术人生还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多读书。作为教师,尤其要多读教育类书籍。愿读书能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

2.品读教学专著 篇二

一、作品简介

《宫娥》是西班牙艺术家迭戈·委拉斯凯兹于1656年创作的布面油画作品, 尺寸大小为318㎝×276㎝, 目前收藏于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迭戈·委拉斯开兹, 1599年6月6日生于塞维利亚, 1660年8月6日卒于马德里。是十七世纪西班牙的巴洛克式画家, 也是西班牙具有贵族威严的绘画巨匠。代表作品有《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宫娥》等。

二、费罗门鉴赏过程

费罗门的鉴赏方法主要分为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四部分, 其中分析包括构图、空间、造型和光影, 评价包括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

(一) 描述

《宫娥》中心人物是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的小女儿玛格利特公主, 处于画面的中心位置。左边的一个宫女跪下来, 向她奉上一些茶点, 但小公主全然不理会;右边的一个宫女正鞠躬行礼;画面的右下角, 是两个供宫廷取乐的侏儒和一条打瞌睡的狗;公主后面站着两个年长的仆人, 好像正在议论着什么又被突然打断。大厅的出口站着守卫的士兵, 他并没有挺直自己的身躯, 他的一只脚站在了更低的一层台阶上。最为有趣的是委拉斯贵支将自己安排在了画面之中, 他手持调色板站在巨大的画板后, 刻意突出了自己胸前佩戴的爵士勋章。整个画面中的人物都看向前方。

透过画面墙壁上的镜子显现出来的人物, 是国王菲利普四世和王后玛丽安娜, 他们吸引了现场所有的眼神。玛格利特小公主旁的每个人物都流露出慌张的神情, 只有画家镇定自若。从侧窗打入室内的光完全把画面定格在了这一瞬间, 犹如照相机迅速按下的快门!

(二) 分析

1. 构图:人物处于画面的下半部分。

2. 空间:整个画面分为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

3. 造型。

画面效果:细腻精巧, 画家将人物的服饰描绘的质感分明、均匀和谐、层次感强;表现手法:写实、隐喻;画面色彩:粉红、银灰、柠檬黄、如宝石般剔透的翠绿。

4. 光影。整幅画面的光影, 像充满节奏的波浪, 通过艺术

家本人的画框边缘, 映出国王王影像的镜子、小公主的脸、背景中开着的门、仆人的脸、墙上的嵌板;画面空间:门外的空间、画面主要人物所在的室内空间、国王王后所处的空间。

5. 画面中的镜子。

在《宫娥》中, 镜子通过展现本应成为主要题材的国王和王后这个任务而把我们引出了这幅画, 我们直接看到人物, 小公主及其随从仅仅是在他们摆姿势之际闯入画室的。

(三) 解释

1. 为什么小公主处于画面的主要位置?国王和王后为什么出现在画面中?镜子有什么作用?

画家打破了宫廷绘画固有的格局。小公主玛格丽特成为了整幅画面的主角, 国王和王后则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但国王和王后应该是无处不在的, 画家以一面镜子巧妙的投射出国王和王后的影像, 也隐有小公主保护伞的意境, 即国王仍是主宰一切的力量和威严 (隐喻的表现手法) 。

2. 画家为什么把自己置身于画面之中?

作者将自己放在画面中, 手持调色盘, 站在巨大的画板后面, 凸显出胸前的爵士勋章, 表现出他在宫廷中的重要地位, 是画家宫廷生活的自我写照。

3. 宫娥并非主角, 为什么作品的名称为《宫娥》?

委拉斯凯兹作为一名宫廷画家, 是为国王、王室服务的, 与宫娥们比起来, 他的地位高贵一些, 所受的待遇也更好。但是与宫娥的性质却是一样的, 都是宫廷中的工作人员, 都是为宫廷服务的。本幅作品取名为《宫娥》代表了画家本人对底层工作人员的尊重。

(四) 评价

通过《宫娥》, 委拉斯开兹创造了一幅“群像画”。为作家精湛的绘画技艺赞叹的同时, 更为他对画面的构图处理所折服, 将自己置身画面之中, 既增加了画面的趣味性, 又极大地满足了自己的表现意图, 它不像一般的宫廷绘画作品那般呆板, 而是表现的生动自然, 极其有趣。

三、《宫娥》之美术鉴赏教学

《宫娥》高度达3米, 画面中的每个物体与实物同等大小, 这正显示出了委拉斯贵支高超的技法。他将每件物体都刻画得相当到位, 毫不敷衍。形体、质感、明暗、空间的处理更是让人拍案叫绝, 画家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时间片段的塑像。

其实, 迭戈·委拉斯开兹从来都未曾掩饰他洞察到的事物的本质, 在其许多创作中都毫无保留地表露出来, 当《教皇英诺森十世像》送至教皇时, 教皇惊讶而又不安地说了一句:“他过分像了。”因此, 委拉斯贵支有“真理画家”的赞誉。虽然他身为宫廷画家, 却永远执着于追求艺术中的自由的内心。也正因如此, 迭戈·委拉斯开兹受到了后世众多艺术家的追捧, 让委拉斯贵支当之无愧地同里韦拉、苏巴兰一起成为了西班牙美术“黄金时期”的三大代表人物。

摘要:迭戈·委拉斯开兹是西班牙的巴洛克式画家, 他以风俗画和肖像画闻名于世, 而为他赢得大师声誉的主要是他对欧洲绘画史所做的革命性贡献, 即他对绘画作为视觉艺术的特性的理解。《宫娥》是他最负盛名的代表作, 后来的许多画家甚至包括毕加索都试图用自己的方法去解构这幅作品, 以便探究画面下隐藏着的“真理”。本文以《宫娥》为例, 结合费罗门的鉴赏方法, 介绍一种以中学生为对象的美术教学鉴赏案例。

关键词:宫娥,费罗门鉴赏,美术教学

参考文献

[1]钱初熹.美术鉴赏及其教学.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108~111

[2] (美) 伦纳德·史莱因.暴永宁等译.2001.艺术与物理学——时空和光的艺术观与物理观.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3.用心品读,感悟真正的教学 篇三

关键词:品读;感悟;教学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尹建莉老师的博客里,尹建莉老师为《第56号教室的奇迹》写下了序言。当把这本书捧在手里时,笔者有一股很强烈的冲动,想一口气把它读完。笔者很好奇,一间教室是怎样做到容量无限?什么样的内容能把尹建莉老师深深打动?它是怎样感动整个美国的?

一、凌驾于恐惧之上的信任

开学第一天,雷夫老师和学生玩了一个信任练习的小游戏:有人向后倒,由一名同学接住。在这种游戏中只要有一次同学开玩笑故意不接住向后倒的人,他们之间的信任就永远破裂了。这种信任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信任,大家团结在一起才能创造更大的力量;也可以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任,让教师做学生可靠的肩膀。

但想维持这种信任关系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雷夫老师所教的学生个个都是优秀的、突出的,这正是第56号教室特别的地方——缺乏害怕。笔者所教的一年级四班,学生都很聪明,但是好动、调皮、不遵守纪律、行为拖拉的学生也特别多。如果教师在场,学生就规规矩矩的,教师一离开他们的视线,那些特调皮的学生照样我行我素。看了这本书笔者才明白,其实笔者就是一时以自己的威严将学生“制服”了,但“破裂的信任是无法修补的”,“不管是教导学生还是子女,一定要时时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不要把害怕当做教育的捷径。”笔者相信,我们还能做得更好。

我们要以信任取代恐惧,以自己对学生矢志不渝的信任来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让学生为拥有教师的信任而感到自豪。不管我们做任何事,都必须以信任为基础,否则就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沮丧、生气是于事无补的,倒不如用积极的态度与耐心来面对和处理问题,打造出立即、持久而且凌驾于恐惧之上的信任,做学生可靠的肩膀。

二、教师是学生的榜样

雷夫老师书中写到“学生一直看着你,他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要学生和气待人、认真勤勉,那么教师最好就是他们所认识的人之中最和气待人、最认真勤勉的一个。教育就是要以身作则。曾经听一位老教师说过“年级带得越高,孩子很多方面会越像班主任”。这其实就是言传身教的结果。所以当教师要求学生怎么样时,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我们一直在教育学生讲卫生、保护校园环境,提倡建设无纸屑校园,让学生不管走到哪里看见纸屑时都要弯弯腰。我们一味地教育、提醒学生把纸屑捡起来,但学生对纸屑无动于衷、视若无睹的情况依然存在。而当我们在学生面前自己主动把纸屑捡起来时,我们就会发现,有的学生也会跟着我们把纸屑捡起来。有一次笔者捡起纸屑,有个学生就兴奋地说:“吴老师,这样学校就能实现无纸屑了!”笔者高兴地对学生点点头。久而久之,笔者发现有的学生就养成了随时随地捡起纸屑的好习惯。所以,教育学生最好的方法,不是以教师的威严高高在上地命令学生做事,而是蹲下身来,跟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奋斗,一起前进,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三、让学生爱上阅读

雷夫老师文章中这样写道:“我要我的学生爱上阅读。阅读是一门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们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要让孩子在长大后成为与众不同的成人——能考虑他人观点、心胸开阔、拥有和他人讨论伟大想法的能力——热爱阅读是一个必要的基础。”培根曾说过: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可见阅读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因此,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爱上阅读。笔者在班级中设立了图书角,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读的书,还让每个学生带上自己喜欢的书和其他同学一起交流。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一下高涨了许多。时间一长,笔者发现有些学生并不是真的喜欢看书,而只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对那些阅读能力差的学生,教师要给学生解释教材,让他们能跟上进度。教师可以提前帮学生准备简单的段落,让他们在课程开始前便赢在起跑点上,还可以让个别学生阅读合乎自己程度的书籍。为了指导学生有一个正确的阅读方向,笔者曾经设计“阅读卡”,每个周末让学生去完成。看了雷夫老师所写的,笔者发现这种思想是正确的,但是内容有点儿太严肃了。“阅读卡”上要学生完成的内容枯燥乏味,让学生写好词好句、用好词造句、写读后感受等,完全是机械性的作业。对于爱阅读的学生,这份“阅读卡”确实起到了明显的效果;但对于不喜欢阅读的学生,完全就是从书中随便摘抄一些词句写下来,应付作业。

笔者觉得像雷夫老师这样,将多种阅读方式结合一起,在阅读上搞出小花样,会让学生更喜欢阅读。我们可以按照书上的内容在班上表演小话剧;可以给学生介绍和电影有关的书籍,再为学生播放影片,让学生把电影和书进行比照来看;自己多阅读好书,多给学生找些轻松有趣的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4.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心得体 会 篇四

——读《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最需要关注的66个教育细节》有感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可能是每一位家长和教师都关心的话题。带着这样的疑问,在暑期我打开了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张平主编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最需要关注的66个教育细节》一书,仔细阅读,颇有收获。

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 书的序言部分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最好的教育是“无为”的教育,它不为感知,却又深深影响着人的心灵的教育。所谓“无为”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隐蔽教育意图的教育情境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教师自身的示范等为间接教育手段,潜移默化,摒弃单调、枯燥的说教,充分信任学生,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没有直接冲突式的说教中自觉接受教育,在获得亲身体验中领悟道理,在以自身为主体的自我教育中达到精神的升华和认识的飞跃的教育。

“无为”教育需要我们教师关注,并从教育的细节入手身体力行。本书共四个部分:做人篇,学习篇,做事篇和交往篇。该书充分阐述了教师如何有效关注教育的66个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为出色的有为的人民教师.有位哲人说:“人的一生只在做两件事„„做事与做人。”其实,人的一生只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做人。因为事是人做的,做事的实质也就是做人。因此,书中的四个部分把做人篇放在了首要位置,学生只有具备了做人的各项品质才能更好地学习,做事,也才能与周围的人和谐交往。因此,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然后才是传道、授业、解惑。

编者将教师最需关注的66个细节一一阐述,而在阐述的手法上也避免了枯燥的繁琐的论述,在阐述一个品质细节之前,编者都引用了两句名人名言来概括该品质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紧接着运用一些鲜活的生动的真人实例来做具体的论述,最后,编者提出培养这些良好品质的方法和建议,从而使这本理论性很强的书增加了不少的文学性和趣味性,广泛地提高了广大教师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

书中讲述的教师最需关注的教育细节之四:健康是人生最可贵的,给我的印象最深。我们如何理解健康的含义: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曾说过:“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可见身心健康是人类的共同追求。著名的作家海明威从小就跟着酷爱体育运动的父亲走村串户,穿林渡水,4岁时,他从父亲那里得到一支猎枪,之后开始独立活动,开始了钓鱼,打猎和探险的生活,而年幼时的这些经历成了《老人与海》的重要写作素材。

强身是重要的,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更要强调“强心”。虽然我是一名语文教师,但知道教育学生锻炼身体,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也是是我的教学的目标之一,然而,作为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在教学思想上和教学内容中渗透心理教育,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爆发。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要让他们有成功的快感,也正是因为我重视对学生的“强心”教育,我教的班级的学生,心里从不感到自卑,他们以乐观的心态学校,以乐观的心态参加体育活动,学生的运动能力和体质都得到了明显提高。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最需要关注的66个教育细节》这对广大的教师具有很强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我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将细细品味书中提及的每一个教育细节,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灌输这些教育思想,使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品格健全的人。有一句话说得好:有时候,不是我们的学生教不好,而是我们的教育没有做够。

5.品读山雨的教学反思 篇五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山雨》教学反思。

《山雨》是本册教材的第一篇阅读课文,也是新入选的一篇文章。作者赵丽宏寄情于景,把我们带进了如诗如画般的梦境,看似一场普通的山雨在作者笔下却变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图。山雨是那么的美,宛如一缕缕轻丝,又像一支支婉转优美的乐曲,在山中回荡,读后令人心旷神怡。

本文线索清晰,层次分明,因此,我认为重点应放在想像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上,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为了突出这一重点我以读代讲,进行了如下的教学尝试:

一、读入声音

本课的摹声状物细致入微,遣词造句形象生动,突出了山雨和雨中山林的特点,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山林中雨来时──雨中──雨后的声音变化,我在读上大做文章,让学生先联系生活实际想象“风声”、“雨声”、“鸟叫声”以及“雨滴落在小水洼里的声音”等等,然后再把这种感受带入文本,让学生生情并茂地朗读。

二、读入文本

本文对山雨的色彩美描写得淋漓尽致,因此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的清新感觉,比任何语言都更有感染力。难怪在这段的朗读中,我班的李铃育同学说:“这清新的绿色仿佛真的流进了我的`眼睛,流进了我的心胸,真美呀!”

三、读出个性

在本课中,我没有大段的分析、讲解,而是鼓励学生自主练读,读中自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有感情的练习朗读,并说说为什么选择这部分读?为什么这么读?这样进行平等、轻松的阅读感受交流,给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展示机会,使学生能带着个人的感受、体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交流和赏析,这对学生是很有益的。

6.品读教学专著 篇六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3个生字。理解“拮据、沾手、适度、捣乱、破天荒、稀罕、花招、大吉大利、头头是道”等词语,读准儿化音。正确认读多音字“和、调、系”。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抓关键词句进行朗读,感悟“我”与母亲之间深沉的亲情,懂得回报亲情,学会感恩。

4、学习作者用对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具体描写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抓关键词句进行朗读,感悟“我”与母亲之间深沉的亲情,懂得回报亲情,学会感恩。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吃饺子吗?谁能说一说一家人吃饺子时那其乐融融的景象。(学生畅谈)

2、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与饺子有关的课文。(板书课题:花边饺子)

3、齐读课题,质疑:看到课题你有哪些问题?(由学生的实际生活导入,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遇到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读给同桌听一听,让同桌指出自己的不足,并根据同桌的评价再读课文。

3、把自己读得最满意的地方读给全班同学听。

(课文浅显易懂,因此,课堂上不需要做过多的讲解,而应放手让学生朗读。通过学生的自读,既强化了课文内容的感知,又培养了自学能力。)

/ 3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1、再读课文,理清条理,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请把你不懂的问题在组内交流,请同学们帮助解答,然后小组推荐自己组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在全班交流。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读中了解内容,在相互合作交流中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2、质疑、讨论。

预设1:为什么盖帘上分两头码上不同的饺子?我和弟弟把饺子弄混,妈妈是怎么做的?说明妈妈的什么品质?

(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教师相机指导,让学生领会:包花边饺子的并不是单纯地哄孩子开心,它真正的目的是把肉和素两种馅儿分开,让孩子吃花边的肉馅儿,而妈妈和爸爸吃普通的素馅儿饺子,看出了妈妈的慈爱与宽容。)

预设2:妈妈为什么包花边饺子?这里面蕴含了什么?小时候妈妈做花边饺子给我带来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花边饺子带给了我童年的快乐,虽然小时候家里生活艰难,但“我”的童年在妈妈的呵护下依然是快乐的。它除了饱含着童年的快乐,更使“我”感受到了深沉的母爱。)

预设3:“我”为什么要包花边饺子?这里面又蕴含了什么?长大后我做花边饺子给妈妈带来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再熟读课文明白,前面是说父母如何爱自己,而后面是为回报父母的爱而做的。)

预设4:“这种花边饺子是妈妈教会我包的。”这句话蕴含着怎样的意思?(引导学生深读课文,抓住文章的情感脉络,体会文字背后的内容:我们在包花边饺子中懂得回报父母的爱,后来我又用包饺子的方式回报了父母对自己的爱,同时也教会我――如何用心去爱别人。)

四、有感情朗读,赏析全文

1、是啊,小小的花边饺子,包着的不是肉馅儿,也不是糖馅儿,这里边包

/ 3

着的是母亲对孩子无限的爱意、无声的关怀。这种亲情没有在文章中直接说出来,而是蕴藏在文中的字里行间。我们只有通过朗读,才能体会到其中深深的意,浓浓的情。再深情地读读全文吧!

2、师归纳小结:亲人的关爱让我们感到无比的温暖和幸福,父母之情,兄弟之情,朋友之情,都是人间美好的感情,这些美好的感情犹如甘泉滋润了我们的心田,如同明灯照亮了我们的道路。(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五、整合文本,升华情感

1、师:从大家激动的眼神里,老师感觉到同学们的心中一定涌动着许多感情的潮水,那么就让我们轻轻地合上书,掩卷沉思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学生自由谈)

2、随文练笔:爱,意味着关心,饱含着期望与信任。我们也爱母亲,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我们的爱是溪流,母亲的爱是海洋。我们的爱是_________,母亲的爱是_________;我们的爱是_________,母亲的爱是_________。

3、最后让我们在诵读世界的文学家、诗人笔下描绘母爱的诗句中结束本课吧。

我之所有,我之所能,都归于我天使般的母亲。

——林肯

母亲的心是一个深渊,在她的最深处你总会得到宽恕。

——巴尔扎克

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

——惠特曼

(在拓展性阅读中,精神探索能力不断增强,与此相伴随的语言的感知量、积累量不断增加,理解力、领悟力也会不断增强。这样,语言和情感就能在广阔的精神空间产生最深远的共鸣。)

7.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读 篇七

1.品读词语。

祖国的语言文字妙不可言, 同一含义可以用许多词语来表达。用哪个更合适, 这就需要去推敲。引导学生通过换词比较, 抓住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品出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这是方法之一。

2.品读句子。

教材中语言精妙的美文数不胜数, 文中的语句蕴含着作者的智慧与深情。教学时, 教师要深入钻研, 引导学生品味句子, 体味情感。如《再见了, 亲人》一课, 文中三处在语段的结尾运用了反问句, 表达了更加肯定的意思和强烈的感情, 表达效果胜过陈述句, 避免了平铺直叙。教师可以在品味句子中渗透朗读技巧, 贯穿语言训练, 进行学法指导, 在品味句子中培养语感。

3.品读细节。

细节, 是文章的生命。有出色的细节描写, 文章读起来就生动有趣, 真实可信。教学时抓住细节描写去品读,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老人与海鸥》一课, 文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 不仅写出了老人喂海鸥动作的娴熟, 而且写出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配合是那么默契, 那么和谐。作者把老人对海鸥的深厚感情, 蕴藏在对老人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之中, 刻画出了一个博爱老人热爱自然的情怀。

4.品读情境。

语文课堂讲究情境氛围, 因而创设情境是教学的关键因素。情境的创设能够将文本还原为生活, 拉近学生与文本交流的距离, 能让学生如临其境, 感同身受, 准确地把握课文的情感。

5.品读情感。

8.让品读扬起情感教学的风帆 篇八

一、品读文本“对比点”,在揣摩中感受情感

纵观各类情感题材的文章,每个作者所用的写作方法都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如有些文本通过鲜明的对比,能使读者的情感在对比中受到强烈的震撼。教师如何抓住这类文本的写作特点,有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体验,获得文本的情感熏陶,并在揣摩对比中感受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呢?

在学习苏教版五级年下册《二泉映月》一课时,文本描绘了“二泉映月”的美丽景色。而《二泉映月》整首曲子充满了悲伤、凄厉的感情,听着曲子能让人感觉自己好像也尝尽了人间苦楚,饱受了人间沧桑,但曲中同时又有一股不向命运低头的挣扎劲。基于这样的感情基调,教师如何抓住文本的特点,让学生在强烈的对比中感受主人公内心复杂的情感世界和作者写作时的良苦用心呢?文本以“二泉映月”为题,就奠定了此文的情感基调,教师可以抓住文本的情感基调引领学生深入品读。上课开始,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了“二泉映月”美丽的景色,然后再播放《二泉映月》乐曲,学生被美丽的风景所吸引,又被乐曲所震撼,情感在对比中也受到了感染。教师再结合文本创设情境,有效引导学生在对比、倾听、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于是,阿炳的形象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在学生脑海中逐渐浮现,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就逐渐明朗了。

二、品读文本关键字句,在体会中升华情感

语言文字表情达意,语言的积累和应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让学生抓住关键字句体会文本的情感,让语文教学回归语言本色呢?教师要抓住语言特点,挖掘文本中的关键字句,通过关键字句唤醒、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文本语言的精妙之处。

如在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半截蜡烛》一课时,文本描写了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斗智斗勇的故事,情节发展扣人心弦。教师如何抓住文本的关键字句让学生融入文本,与故事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呢?教师可从文本的三个情节入手,引导学生在品读中感受文本的情感。

师:同学们,课文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共有几个危急时刻?

生1:三个。

师:第一次危机是怎样引起的?

生2:一个德国中尉把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了。

师:你们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情况的危急的?

生3:因为书上写,如果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一家三口的生命将要结束。

生4:这蜡烛关系着一家三口的生命,而且蜡烛只剩下半截,危险随时都会出现。

师:面对这样的情景,你能感受到什么气氛?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生5:我觉得空气都快凝固了,太危险了。(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去朗读,师生评价)

师:在如此危急的时刻,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做的?你对她的做法有什么感受?

生6: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里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我从“急忙”两个字看出伯诺德夫人紧张的心情。

生7: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我从“轻轻”两个字看出伯诺德夫人的沉着冷静。

生8:我觉得伯诺德夫人很勇敢,因为在如此危急的时刻,她是那么的沉着冷静。

……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从情节入手,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品关键词,从而使学生的情感融入了文本之中,感受到了文本用词的精妙之处,有效克服了以往教学中繁琐分析课文的缺点,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了关键字句在文本表达中的妙用。

三、品读文本“空白点”,在感悟中抒情

小学阅读教材蕴涵着丰富的情感,但有些课文限于篇幅或作者的刻意安排,对一些人物的描写形成了“空白”。语文教师应挖掘出这些“空白”,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寻找到“动作空白点”“语言空白点”“心理空白点”等,让学生展开想象,丰富人物形象,进而获得表达能力的提升。

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的最后一部分有一处“留白”:“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教师如何让学生借助文本“留白”体会彭德怀内心复杂的情感呢?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文本的写作背景、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在面对文本最后这个省略号时,教师可激情引导:“同学们,一个驰骋战场的大将军,竟对这头骡子致以最高的礼遇,足见他对大黑骡子难于割舍的情感,如果不是在最后关头,他一定下不了手。在这短暂却又漫长的20分钟里,彭德怀复杂的内心世界在想什么?请拿起手中的笔,将你的感悟写下来……”

总之,小学生的情感世界是丰富的,品读又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策略之一,教师只有抓住文本的情感基调,有效将品读融入文本的理解中,学生才能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

9.“品读—体悟”的文言文教学实践 篇九

摘要:本文为立项课题《职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课型研究》的研究内容,在职高语文文言文教学的课型研究与实践过程中,通过“诵读——习得”,养成诵读能力;“品读——积累”,促成情感体验;“对话——体悟”,达成审美意识等策略与途径,尝试架构并逐步形成适合职高生的古文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品读”的活动过程中积累语句、梳理意群、把握意义、体味意蕴。

关键词:文言文、品读、体悟

诵读古诗是职高学生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利用《风骚掠影》的读本,要求学生利用晨间朗读、课前品读,课后诵读,引导学生通过激情诵诗、领略诗韵、积累体味,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如何将这种有效地实践活动迁移到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进而体现在课堂教学,形成并架构适合职高生的古文教学模式,是一项有益的教学尝试。

钱梦龙先生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说道:“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渡玉门关’的景象。”这种现象在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中尤为突出,以往的文言文教学通常为老师一句一句翻译,学生一词一义的抄,在对应的句子下面,然后老师指出重点词句,要求学生背诵、默写、翻译,最后就是将练习反复做,学生只是死记了一些东西,缺少对课文精华的把握,忽略了文言文学习中诵读的活动特质以及整体的感知性。这种做法,学生最后掌握的只是一些零零碎碎的词语和句子,以至于学生学习语文中存在着所谓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三怕”现象。怎样才能使中学语文教学走出这一困境呢?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大纲,针对目前职高学生的现状和特点,将文言文教学的活动重心调整到诵读的主体活动上,进而将“读” 与“品”结合起来,通过不同层面,多种变式的诵读活动,解决学生“不知然”的问题症结,达到“知其然”的目的,进而理解文本“所以然”的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的经验告诉我们,学生一旦有了充分的体验活动之后,就有了进一步“知其然”的可能,此所谓即使自己不能悟出,亦可“心有灵犀一点通”。如此看来,我们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将已被错置了的教学现象再调整过来。以审美的态度导引诵读的过程,以体味的方法达成诵读的目的,以品析的途径充实诵读的内涵。

一、通过“诵读——习得”,养成诵读能力 如何通过文言材料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及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是一个关键所在。《左忠毅公逸事》是清朝初年桐城派古文家方苞的一篇著名文章,它记述了明朝末年东林党成员左光斗的生前逸事。左史二人宛如两颗明星,以史衬托左,使左更加光彩耀人,各自闪烁着光彩。在本篇文言文教学中,尝试用诵读为活动为载体和主体,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活动,深入到到人物内心的活动,分析体会文章写作的独特之处,培养学生习得能力。

第一:(听读)听读课文录音,感知全文,圈点勾画不理解的词句; 第二:(诵读)进一步疏通文意,理清文脉,把握故事情节; 第三:(品读)反复读透,体悟人物形象,感知忠毅的精神; 第四:(赏读)通过重点片段的质疑赏读,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第五:(扩读)补充课本教学内容,同学生一起诵读古今关于左光斗和史可法的一些篇章资料,让学生投入进来,把握自己眼中人物形象。

在教学中,从诵读入手,让学生围绕写左光斗忠贞为国、慧眼识英才和史可法心系国事、坚毅鉴后人等内容,通过五个不同环节的“读”的习得的过程,逐步深入地把人物的性格及精神特征,充分挖掘课文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感内容,确实起到了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品读的过程中,随着内容的深入和情感的,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注意诵读形式的变化,从而提高诵读效果。可以教师先范读、领读,然后放录音学生跟读,接着学生单读、男女生分组赛读、分角色诵读,全班大声齐读、轻声自读,快速读、慢速读等等,充分调动学生的诵读兴趣。

二、通过“品读——积累”,促成情感体验

文言教学难点在文言现象整理和积累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贯彻大纲“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育理论,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叶圣陶说:“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面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知了解,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解化而为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对于熟读成诵的文章,学生自然而然地经过了一个潜滋暗长、积少成多、由感到悟、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清人孙淳曾这样强调诵读的重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教学中,通过反复的“读”,达到一个“品”的目的,落实“熟”的过程。品读内容(注释、作者、背景)、品读文辞(句、段、篇)、品读关系(人、情、理)、品读意群及意蕴,养成反复诵读、潜心揣摩以明达文意的习惯,经过反复诵读、反复揣摩、思考、比较,从而得其要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实现培养语感的过程。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由衷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通过朗诵品读,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真挚动人。

一品:析题目(注释及背景)。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一二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二品:读文辞。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词句。如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先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再主体:父死母嫁(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抚养(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少年多病(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无亲无戚(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 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祖母病卧(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三品:梳结构。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

四品:理情感。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第一段:凄苦,悲凉;第二段:感激,恳切;第三段:真挚,诚恳;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领悟作者苦情、亲情、忠情这些真实情感的展示。

五品:明主旨,(叙事陈情,达到乞终养的目的)通过诵读与品读的过程感受,往往比单纯的讲解更细致入微,更感人至深,在品读的过程中《陈情表》,学生可以直观地体验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感受到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这对学生情操的陶冶、心灵的感染,以及思想的启发教育都起到了很好的导引作用,作品一经诵读,作者的情感也就了然于胸,心领神会,从而达到审美目的。

三、通过“对话——体悟”,达成审美意识(精神涵养)

《赤壁赋》以文为赋,既保留了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又借鉴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从而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使文章兼具了诗歌的深致情韵和散文的透辟理意,余秋雨先生说,“赤壁赋”乃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是一篇代表中国古典文化的“有味、难得”的篇章。怎样引导学生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对文章的品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以明达文意,这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但如果忽视了文中更为重要的思维因素和情感因素的体验和感悟,只局限于理性分析和讲解,冷漠的逻辑演绎取代了学生炽热的情感体验,在这样的课堂教学里,学生作为阅读主体,主体性基本丧失,自己的理解空间趋窄呆板,感性的领悟更无从谈起。

如何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描写水月意象的交替和蕴含其中情感变化,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必要的提示,并将他们分成为“现实中”、“历史中”及“哲理中”的不同诵读角色,交替进行不同层面的诵读变换。在读的过程中完成对意象领略和情感的感受,从而把握现实中的“水月”是是一种柔和之美;历史中的“水月”充满了一种苍凉之意,哲理中的“水月”则探讨了人生之须臾,体悟人生境遇的达观之美。在诵读的过程中借助于投影提供的画面意境和架构提示,帮助学生通过不同层面的诵读对话,感悟和领略作品语义之间的空白与意境的隐含表达。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分角色阅读,不仅直观地引领学生体会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更可以通过主、客问答的交替诵读,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调动他们创造性参与,在诵读的基础上,适时地进行对话讨论,理解作为“主”的道家苏轼因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达观和作为“客”的儒家苏轼体悟人生短暂,生命渺小的悲观,进一步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

通过对话式的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体悟作品中蕴含的自然美、人文美、音韵美,在“读”载体和路径中,引导学生将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体验清风明月,凭吊古人的具体情境方式来完成和实现,在诵读的过程中让身心沉浸其中,让心灵开放起来,为作品所感染,让精神得到升华。此所谓“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熹)。在读的过程中积累语句、梳理意群、把握意义、体味意蕴。

文学经典对于人们精神的滋养是其他文化形式不可替代的。在诵读中去感悟玩味,从而赋予学生对文本的能动品味与反思。在品读文本的不同活动层面上,展开言与语、段与篇、意与象、情与理等一系列积累与体悟,使隐与显对立的内化矛盾在“读与品”的教学活动形式中得以转化。使学生在“品读——体悟” 的教学实践中增加积累,加深体验和感悟,帮助学生沉浸在艺术的永久魅力之中,让他们在积极体验式品读活动中获得情感熏陶和精神享受。

参考文献: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熊江平《论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几个问题》

10.幼儿园散文品读教学之我见论文 篇十

散文以其特殊的“美”向我们述说着生活的点点滴滴,尤其是幼儿散文具有短小精练、内容生动形象、意境优美的特点。作者的真实情感,优美的意境描写和丰富的想象等与读者进行精神对话,成为了我和孩子们不弃的生活读本。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幼儿进行散文的品读,使孩子懂得用心去感受、理解、表现生活中的美,让孩子在美的氛围中成长,从小培养他们对美的鉴赏和追求,为今后的高品质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散文是一种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篇幅短小、体裁多样、形式灵活、文情并茂的文体。它素有“美文”之称,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美的散文来自于生活,反映生活的点点滴滴,犹如我们生活中的精神食粮,因而散文成为了我不弃的生活读本,让这些生活读本帮我们演绎丰富多彩的生活。

“学会生活”是二十一世纪人才培养的四大支柱之一,怎样让幼儿学会生活,我认为教师和幼儿一起品读散文是一条很好的途径。散文以其特殊的“美”向我们述说着生活的点点滴滴,一篇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更可以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恣意品尝着生活唯美的一面。在聆听中使幼儿进入宁静深邃的情境,慢慢地平复心绪,丢弃浮躁,养成静谧恬静的性格。从小培养他们对美的追求,形成健康良好的心态和情绪,对幼儿一身的高品质生活都具有长远的意义。

既然散文对幼儿发展有如此大的积极意义,那我们应如何通过这些美的散文读本来帮助幼儿了解生活的真谛呢?

一、利用课堂品读散文,感悟生活

在课堂中我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孩子懂得用心去感受美、理解真善良美、用眼睛去发现,表现美,让孩子在美的生活氛围中成长。

1.在充分聆听中感受生活的美

聆听是品散文非常重要的行为习惯,为了激发幼儿品散文的兴趣,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渲染情感基调,品尝散文的唯美。每一篇散文,都有丰富的美育资源和教育价值。要帮助幼儿顺利地品味幼儿散文,离不开教师对作品进行必要的解释。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幼儿理解作品,往往讲解得很多,则易导致整个活动中教师的解释与幼儿的欣赏比例失调,忽略了散文承载的生活信息,因此我们不是靠教师直接的“告诉”幼儿或理性的讲解,而更为主要的是以情激情,以情感人,让幼儿在充分聆听的过程中感悟、体会。特别是对作品的情感基调(明快开朗、活泼有趣、宁静舒缓、优美深情……)的感受和把握。例如散文《太阳》,描写了散文的七彩美以及万事万物都离不开阳光,有了阳光,一切都变得那么美好,体现了散文的生活美。在情感美上,整片作品呈现给幼儿的是一幅美丽的.图画,给幼儿带来意境美的享受。

其次突出作家精心选择的词汇,强化语言句式对生活的描述。语言文学作品在向幼儿展示成熟的语言时,往往突出那些作家精心选择的词汇,并且给幼儿一些十分贴切于作品内容的象征性的语言。幼儿认知思维特点也决定了形象化的语言对幼儿有极大的魅力。幼儿在倾听故事、诗歌的时候,会获得一种满足的愉悦感,逐步熟悉这样一种成熟的语言状态,而且了解运用这样形象化的语言所产生的效果。如散文《落叶》:

秋风起了,天气凉了,一片片树叶从树枝上飘落下来,

树叶落在……小虫爬过来……

树叶落在……蚂蚁爬过来……

树叶落在……小鱼游过来……

作品描写了自然界的落叶现象,运用了排比的句式。这种散文中心句的句式既易于幼儿理解,又能较好地引导幼儿根据句式仿编生活中其他情景。

最后是调动肢体语言激发幼儿的倾听兴趣。教师在讲述或朗诵的时候,某一种手势、动作或其他体态语言也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共同参与文学作品的讲述和朗诵过程之中。比如讲《三只羊》的童话故事,教师可以在讲到羊爬山的时候让幼儿一起用手做爬山的动作。如此重复,直到作品讲完,幼儿都会集中注意地去听。

2.在动态的情境中理解生活的美

散文有一种特殊的美,它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幅唯美的生活场景,能让读者从其有限的篇幅里体味出言尽意远、耐人寻味的美丽情愫。幼儿必须理解后才能与作者的情感、情绪、心灵感受、生命体验产生共鸣,由此接受和喜爱。众所周知,幼儿的思维是形象性思维,因此直观具体的情境刺激更能吸引幼儿,把幼儿带入散文所要表达的情境之中,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此时,教师如能创设一个有音乐、有朗诵、有画面的动感情境,把孩子带入散文的意境中,让孩子从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散文,让幼儿的原有经验和文学作品碰撞,获得自己的理解,产生自己的想法。

例如:大班散文《百合花》,我们在教学时,首先想到了音乐渲染法,把幼儿带入情境;进而我们用图画欣赏法进一步理解作品中的美。幼儿散文作品一般包含三个基本构成要素:作品形象、情感倾向、艺术语言。其中作品形象可表现为一定的画面,所以我们把散文内容绘制成色彩鲜艳的投影片、多媒体课件,把优美的散文配上美丽的图画:洁白绽放的百合花,红色的蜻蜓飞来了,暗红色的瓢虫飞来了……栩栩如生的画面使幼儿更直观感受作品,增强对作品的记忆力,理解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这种目有所见,耳有所闻的方法,使幼儿在教师构筑的动态情境中一下子就让幼儿带着愉悦、好奇之心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美妙意境之中,为幼儿感知理解散文提供了多方位的刺激。

3.在表演、仿编中表现生活的美

在幼儿获得感性经验,并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散文中一些鲜明的作品形象,拟人、排比等一些修辞手法,很能激起幼儿表演和仿编的兴趣,幼儿会自然地运用作品中的对话、语言、动作、表情来再现作品,表现生活中的美。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启发、诱导幼儿把实景与作品中的东西,通过多项动手动脑的艺术活动表现出来,再现作品内容。如在散文《春姑娘》的教学中,幼儿欣赏理解后,教师扮演春姑娘,有的幼儿把做成的柳条插在了“春姑娘”头上,有的幼儿制作了各色鲜花插到了“春姑娘”头上,有的幼儿剪下了小燕子送给了春姑娘……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为春姑娘制作了漂亮的花环,通过自己的动手制作进一步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激发了幼儿美的情感。在幼儿欣赏、理解、熟悉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应更深地体会作品所描写的意境美、语言美、形式美等,利用迁移性原则,调动幼儿的个人经验进行扩展想象,仿照散文的结构,仿编出自己的散文段落,表现作品中的美,从而使幼儿的情感进一步升华,认识也随之加深。

二、闲暇生活中品味散文,惬意生活

除了课堂上重视幼儿的散文品读,我还利用一日生活的闲暇时间(如晨间、餐前、午睡前等一些时间段)组织幼儿进行“美文欣赏”活动,让散文真正地成为我们生活中的读本。

1.在宽松氛围中“赏读 ”

在实施过程中,起始阶段幼儿对词语的理解较难,让幼儿找出文中好听的词语,幼儿往往感受不到哪些才算是“好听的”,所以经常会不知所措,我也不着急,我主要让孩子在宽松的氛围中培养他们想说、愿说,从而感受到说的快乐,慢慢地孩子听得多了有些字词他们就会说了,为了更好地积累,我还让家长帮助孩子记录他们会说的好词、好句,并且鼓励他们经常地读一读。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2.在耐心等待中“品思”

在让幼儿说的同时,教师应耐心倾听,耐心地等待孩子把话说完。在欣赏完美文之后,经常会有几个思维较活跃、语言发展较好的幼儿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受从众心理的影响,其他孩子就会人云亦云,这样不但不利于孩子的思维的发展,而且会影响孩子的语言发展两极分化更明显。针对这种情况,对他们的回答我采用缓一缓的方法,不立即肯定他们“你说得对、说得好”,而是会对他们说“是这样吗?”,“你说的,老师还没有讲到。”等等,使谈话可以继续下去,并促进其他孩子都去思考、表达。到最后,教师再肯定那部分孩子,并鼓励他们,满足孩子的需要。

11.品读教学专著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语文;说明文;品读;策略

一、初中说明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1)选文比较陈旧,离学生生活远。

(2)文本语言平实,内容平淡无趣。

(3)教师缺乏思考,把阅读课堂变成文体知识讲解课等原因,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即使在公开课、观摩课中,也难觅说明文的身影。

(4)“去语文化”“非语文化”突出,阅读教学平淡无味,整个说明文阅读教学呈现无效或低效状态。

二、说明文阅读教学“品读”策略

(一)梯度设计:挖掘说明文阅读的原味

1.有度设置问题,提升阅读的层次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设置是课堂品读重要的引领手段,它能使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文本,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实践活动的主体。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的着眼点在课文是怎么表达的,而不是课文写了什么?同时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和推进的梯度性,提炼教学主问题,用科学有序、逐层推进的教学主问题,从导入的浅层次感性问题,逐渐过渡到对文本内容的解读性问题,最后深入到文章情感内涵的解析式问题。

如,在教学《桥之美》和《中国石拱桥》这两篇说明文时,我就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两篇说明文说明的对象都是“桥”,但是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大区别,请做具体的说明?这个问题需要学生对这两篇课文进行比较、归纳才能得出。

2.深度触及情感,领会阅读的精神

与其他文体一样,说明文中也同样有着作者的情感态度,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教学价值,能让学生领会到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将作品中的科学精神“灌输”学生,教学就会出现“一言堂”,学生就会游离在课堂之外。教师要依托于学生对文本解读的基础,在读中品味说明文语言风格,在合作讨论中感受说明文语言的科学和生动,有机地渗透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学生在自主品读感悟中自然地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教学环节。

(1)走近罗布泊:对比阅读中感知内容。

阅读课文,思考问题:①过去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的?②现在的罗布泊又是什么样子的?感受罗布泊的古往今来。

(2)穿越罗布泊:探寻原因中激发情感。

面对美丽罗布泊的消逝,我从字里行间读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因人类,美丽的仙湖,消失了。

(3)徘徊罗布泊:有情诵读中震撼心灵。

配乐,有感情地进行个体、全体诵读:“这出悲剧的制造者是人。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这一切也都是人为的!”着重读出“又”“也”等字,并谈谈你的感受。

(4)走出罗布泊:痛定思痛中反思未来。

细读细品,使读者的感情与作者共鸣。

学生通过罗布泊前后景色的品读,见证沧桑—探究原因—震撼心灵—痛定反思,在品味语句、谈感受等活动中,学生受到强烈的思想震撼,树立起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

(二)品读语言:体味说明文阅读的趣味

1.紧扣文体,品读中感受语言之味

说明文语言的魅力,表现在科学、准确、简洁、生动等方面。这些独特的语言特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词语、句子品读咀嚼,让学生充分感受说明文的用词艺术,体会说明文的科学性。

(1)品读语言准确之美。如,《大自然的语言》中作者用了“首先”“第二个”“第三个”“此外”这四个提示性词语,从主到次的说明顺序让我们读起来思路非常清晰。我们还可以通过增、删、改、换等方法来体会语境中的表达作用,感受说明文的准确性。

(2)品读语言生动之美。《桥之美》文中展现的4幅画面:乌镇苇丛上的石桥的疏朗,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的和谐,水天间的长桥的生命力,风雨桥的悠闲。一幅幅富有诗意的画面,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写活了个性,写出了灵性,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让学生理解内容和表达上都领悟到美,感受到说明文语言的生命力。

(3)品读语言形象之美。为了把人们不常见的事物和现象、深奥的过程事理阐述清楚,作者多采用形象的语言进行说明。《看云识天气》中为了描摹“云”,作者运用形象的比喻,不仅清晰、形象地说明了各种云的特征,给人深刻印象,也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很有趣味。

2.适度创作,对比中体味语言之妙

在说明文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的是教师生硬地分析各种抽象的说明方法概念,只有善于挖掘文本中显性或隐性的比较点,进行横向或纵向的多向比较,通过对比赏读体会文本语言的特点和魅力,才能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1)适度修改比较阅读。教师可以通过修改文本片段中的部分词句,借此和原稿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作者的语言魅力。

《落日的幻觉》一文中“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这一段修改成:“日落的景象同样壮观、美丽,神秘而迷人。一是太阳好像变大了,而且颜色深黄、殷红。二是它的外形,接近地平线时也像变成扁的了。三是有云时会看见灿烂的晚霞,无云时则会出现另一种美景。”

比较一下这段文字和书上的那段文字有什么不同呢?通过修改文段和文本的比较让学生体会到:生动形象的描写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主干提取比较阅读。如《故宫博物院》一文,写故宫博物院“宫城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70多座、房屋9000多间”。

改句:宫城呈长方形,占地面积大,有宫殿、房屋很多。

通过比较,学生易于理解“列数字”说明方法及作用,进一步体会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反复地比较阅读,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比较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之妙。

3.巧设情境,体验中感悟语言之美

对于语言的品味,我们可以通过唤起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情感来体验感悟,体会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生动之美,更有助于学生领会作品的人文情怀。

如,探究《桥之美》中“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这句话时,学生在理解上无所适从,我就尝试让全班学生闭上眼睛做一次深呼吸,体验一下做深呼吸的感受。其实,苇丛的“发闷”“深呼吸”,只是作者以拟人的手法描述了苇丛的浓密,适当运用体验感悟使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水到渠成,体会到了文本语言的表达作用。

(三)边读边品:提升阅读说明文品位

1.品读运用,培养综合素养

在说明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习得的说明文知识练习说明事物,将文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提高读写效率。

(1)读与写结合。如,学习《中国石拱桥》后仿写《家乡的桥》,要求用适当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这些写作训练重点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运用适当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进行说明的能力。

(2)读与画结合。根据文本语言的描述画出赵州桥的设计图、卢沟桥的写意图,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课文内容直观,更使学生明确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3)读与做结合。让学生动手做,做模型、做实验。学习《落日的幻觉》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幻觉的产生,我用筷子和水杯做光的折射的实验。

读与写、画、做相结合,这些实践活动大大增强了说明文教学的直观效果,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体会了文本语言的表达作用,提高了说明文阅读的效度。

2.品读中拓展,提高科学素养

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网络优势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也可以从文本出发,设计一些生活化的拓展活动。

如《中国石拱桥》:(1)现代大型的桥梁的建造为什么不采用拱桥结构?(2)古建筑除了自身的优美、坚固得以生存,也离不开历代劳动人民的修缮保护,请你为新叶古村落设计一条保护的宣传广告语。请你选取地方的彩虹桥、紫金滩大桥,结合周围的环境,写一写它们的“桥之美”。

3.品读中生成,形成人文素养

有效的课堂是灵动机智的,是在“教学预设”的基础上生成灵动的课堂。说明文的课堂教学也要有弹性和开放性的预设,才会生成课堂的精彩。

《落日的幻觉》教学片段:

问题:你喜欢这篇文章吗?说说理由。一位同学举手说:《两小儿辩日》有关太阳的幻觉有好几种,其中也有“太阳变大”的问题,这篇课文也讲到了“落日变大”的问题,他们一样吗?学生一阵沉默,怎么办?我选择小组讨论,深入文本,寻找依据,合作中使问题快速解决。

课堂的生成往往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互动过程中形成。要关注教学中的每一个可以生成的点,可能是一个词、句子、对话,甚至是一个标点,教师要能敏锐地捕捉这些生成资源并因势利导、润物无声地把这些资源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

课堂的提质增效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共同的追求。三年一个整体,紧扣说明文文体特点,正确把握教学的内容,文本解读深浅有度,在“品读”作品中,读出原味,读出趣味,习得品位。不断实践,不断探寻,让学生在充满“语文味”的“品读”课堂中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张扬生命,更好地实现说明文的教学价值。

参考资料:

[1]戴余金.初中阅读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01.

[2]陈树元.如何确定说明文的教学内容[J].中学语文教学,2011(04).

12.语文教学中的品读与感悟 篇十二

一、品味朗读, 提高鉴赏水平

加强朗读训练, 首先要掌握朗读讲技巧。朗读要避免咿咿呀呀的唱读和没节奏的速读, 要提倡抑扬顿挫的有感情朗读。专家的范读、朗诵家的表演读、中烟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的播音和每年举行的走进高校诗歌朗诵会, 是引领师生提高朗诵和鉴赏水平的绝佳范本, 以此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 从而形成“自读”能力与习惯。

读是一种能力, 读的能力在读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 师生要多读经典范文和由规范语言文字组成的文章, 其中丰富的词汇、多变的句式、生动的情节, 都有助于听说读写能力由粗到精、由低到高的发展。

二、扎实训练, 培养品读情操

良好的学习环境中,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凡名师都是范读的高手, 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 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 并声情并茂地感染学生, 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 让学生一下子把握了朗读的情感基调, 找准朗读的感觉。朗读中要勇于赏识, 注重榜样效应, 把握好学生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 发挥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用自己慧眼发现学生朗读中的亮点, 帮助学生有目标、有选择地吸收同学的长处, 改正自己的弊病, 达到共同促进的效果。

只读不练, 学生学得不扎实, 体现不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征。执行新课程标准以来, 有很多的公开课把语文课上成了表演课, 这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功能与性质。朗读不能随心所欲, 而是要扎实训练的, 既有训练功能, 又有教育功能, 学生从朗读中可以受到感染和教育, 领悟做人的真谛。

三、读思结合中提高感悟能力

由于朗读基础的不同, 对词语的理解把握不一样, 学生的朗读效果也各不相同。因此, 学生应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把词语读到位, 然后读出语句, 读出语言的情。这里的情包括情感、情趣、情操。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思想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叶圣陶先生说:“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 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的符号, 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语言文字的“情味”, 不是贴在作品表面的标签, 而是蕴含在作品之中的。2008年10月, 我随会宁教育局组织的五十人考察团去江苏如东教育考查学习交流, 有幸观摩了江苏如东茗海中学符小辉老师执教的《社戏》, 其中最后一段:我再也没看到过如此好的戏, 再也没吃过如此好的豆, ———真的, 再也没有。这句话:戏, 真的好看吗?豆, 真的好吃吗?在付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对文章重点语段的深思、小组讨论和反复深情朗读, 包括听课教师和学生达成一致共识:戏, 真不好看, 豆, 也不太好吃, 只是有了和我相知相亲的农村纯真可爱的小伙伴和淳朴的农民形象——六一公公, 那戏自然好看, 豆自然好吃。因此, 这段话的内涵是丰富的、深厚的, 在老师的点拨中学生以深厚的感情再次朗读这段话时, 所有在场人的思维彻底被激活了———师生沉郁顿挫的朗读语调是对这段话的内涵的深刻理解。

语言文字的训练是与思维训练相统一的, 在语言文字训练这个载体上通过读思结合,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 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 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

四、明白感悟的本质

在阅读教学的感悟中, 学生能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自我理解, 能够将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情感, 以变化节奏和语调的方式融入诵读之声中, 这就足够了。有这样一则故事, 有位教二年级语文的教师让学生描述自己同桌的特征。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我的同桌很机敏……老师几乎不敢相信二年级的学生就能准确地运用“机敏”一词, 于是他激动地追问:“啊呀, 你说的真好, 给大家说说, 什么是机敏呀?”学生眨巴着眼睛, 一时不知如何解释, 老师鼓励道:“说说, 没关系。”学生想了想, 脱口而出:“就是跟鸡一样灵敏!”全班哗然。其实事实就是如此, 会用了就不用再强迫学生去谈具体的意思。感悟不一定要明明白白, 其模糊性是我们必须正视和理解的。

感悟是渐进的, 其正常的过程是经历认读、还原、移情等阶段, 逐步去发现和把握那些潜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意思, 得到真正的感悟。

我想只要真正理解和细化了这些感悟本身所具备的特征, 并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得以重视和优化处理, 我们的教学一定会成功的, 也一定会更精彩的。

摘要:“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学中不难发现, 强调学生对文章的充分朗读, 读出情感, 读中感悟, 可以加强对文章更深层次的理解, 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3.教育专著读书心得 篇十三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一:教育著作读书心得

寒假期间,闲暇之余我翻开了《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很快我 就发现这的确是一本难得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恰到好处的著作。读后感触 颇多,现就自己的一些感想与大家分享,希望和大家一起在孩子的教育上相 互补充不足,共同进步,为孩子的成长共同创造美好的环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师。亲情的纽带,使家庭 教育具有着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帮助孩子走向成功;反之,必然 使孩子滑向反面。因此,父母应该尽好教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当好孩子的 首任老师。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了环境对人影响的作用不可忽视,这种影响包含了与教育相促进和相矛盾两方面,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时可能 是有利的、积极的,有时可能是不良的、消极的。所以,父母要努力创造良 好的家庭环境,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的基本保证。家庭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是寓教育于家庭日常生活之中的。孩子的模 仿力、可塑性极强,父母是孩子首先学习的对象。父母生活的态度、思想观 念和文化素质时刻影响着孩子,孩子的言行举止真实地反映父母教养子女的 态度,“孩子是父母的镜子”。这是通过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言传身 教、耳濡目染而实现的。因此,为人父母,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德高尚,自己就不要做违背道德准则的事;如果希望孩子尊重师长,自己首先必须尊 重他人、孝敬老人;如果希望孩子有责任心,自己应当对家庭负责、对孩子 负责;如果希望孩子好学上进,自己就应该提高自身素质,注重知识的学习积累和更新;如果希望孩子守秩序、守规则,自己就不要闯红灯跨栏杆、开 “后门”。优秀的父母都是以自身开朗豁达的个性、民主平等的作风去影响 孩子,在言行上做孩子的好榜样,从生活中培养孩子好习惯,从启发中引导 孩子学会宽容他人、感谢生活和珍惜幸福。2 环境改变了教育,而教育则改变了一切!《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一书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它让我们深深明白了 “只有不懂教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这句话的含义,让我们共同阅读 这份每个家长必做的家庭作业。书中有一个栏目“父母课堂”中的几句话值 得借鉴—— 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 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 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 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 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确实,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 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只有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 法,才能扮演好家长这个角色,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有基本的保障。总之,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个生活场所,是孩子最重要的生活基 地,家庭教育是任何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是在家庭教 育基础上的延伸、扩展和提高。要真正了解一个孩子,首先要了解其家庭,要做到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首先要做到孩子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再次感谢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给我提供的帮助和启迪。最后祝愿天下的父母都成为家庭教育的首任优秀教师,培养出成功的孩子。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二:教育专著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1951字)读完了《爱的教育》,我深深得陷入了沉思,爱的教育是什么?我在书的封面找到了答案:素质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是孩子做人的根本,也是其他素质的基础。

《爱的教育》里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所写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卖炭人、小石匠、铁匠的儿子、少年鼓手、带病上课的教师„„以及他们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把读者带入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爱中受到教育。这本书里充满了爱。充满了让人羡慕的爱。

在我们的教育中,“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是何等的困难!首先,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没有“爱的教育”这个概念。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爱的教育。正因为我们缺乏爱的教育,才使我们的生活里少了一些爱。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这是我们缺少的,这是我们需要寻找的。有了这些爱,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了爱。

在《爱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学生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他们的爱里有宽容,有谦让,有亲情,有友谊。《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

年轻出任教职时,满腔热诚的爱,希望能够全心全力扮演“为人师表”角色,然而在专业经验不足、缺乏教学经验、也没有好的方法之下,曾经以「教师的权威」,用教鞭管教学生,以致伤了学生的心。也曾为了虚荣,逼迫学生在各项比赛中斤斤计较分数,以争取许多“虚伪的荣誉”。甚至以“分数”来看待孩子,也以“外表”来衡量孩子,更以“听话与否”来评价孩子,每每忆及此事,不禁全身颤抖,惭愧不已。

不断的调整心态和做法,也为孩子多付出一份关心与爱心与真心,发现孩子们总会相对的给予“回馈”。因此有“爱的教育”,才有“美”的回忆。

我的体会:

一、以教育为主题的美丽、可爱又动人的故事,应该很多,发生在你我大家的身上,大家都在从事教育工作,而且是基层的教育工作人员,所接触到、感受到的故事应该最多,也最深刻,只是大家都没有把他记录下来而已,如果有机会加以整理,如同本书一样,一定叫好又叫座的一本好书。

二、我们不要过分执着一个观念、一种行为模式、一种习惯,而要常求突破,要从不同角度,正、反方面整体思考来解决问题。我们应该养成反省思考的习惯,对任何事都要下功夫,才不至于被外界所困惑。

三、看过的书颇多,很少再回味一遍,重新再来;写过的报告、资料也不少,也很少再重新翻开研读,事实上偶而重新品味一番,个中滋味又当从何说起?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我们经常在不知不觉当中只顾往前冲,忽略了反省与自觉的功夫,也常常在不知不觉当中,忽略了别人的感受。

四、时代的产物中,造就了很多的读书人很会读书,很多学生光会读书,不会读人;只会做事、不会做人,个人过度重视,忽视;;是学术界的巨人,却是生活中的侏儒;可以和电脑、机器、实验室对话,却无法与人沟通。

从事教育工作,针对教育问题而言,通常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到底哪些是“要”或者是“不要”?这个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

一、教师的“要”:

(一)教师要教育不要训斥:教育是引导而不是灌输,视学生为「有」而不是「无」。训斥则不容许学生说「不」,教育则潜移默化。

(二)了解学生、认识学生、适时的赞美和接纳、鼓励与协助,培养学生挫折和容忍的价值判断能力等等,让学生快乐成长、茁壮,更会利用各种机会和家长取得联系,适时的提供教养子女的咨询与方法,共同为学生的未来而努力。

(三)教师要理解人性:要了解学生的感受,学生的反应、学生的心声也该仔细的聆听看看。

(四)教师要多怜爱和鼓励

(五)教师要专业,专业的精神表现在对国家、社会、学校、学生、教师与家长之认知

二、教师的“不要”:

(一)教师不要认为这行业是铁饭碗!打不破,要珍惜羽毛。

(二)教师不要训斥与灌输,不强迫学生学习。

(三)教师不要妄想“教育万能”,不是万能丹也不是特效药,有其极限。

(四)教师不要过分执着“立竿见影”,潜移默化的过程导向,注重人格的培养,身心健康的引导。

(五)教师不要悲观,要乐观以对,充满希望与理想。

启发:

(一)多关心我们的学生,有爱的教育,才有美好的回忆。

(二)坚守岗位,默默耕耘、尽一己之力。

(三)学习型组织的体会:

1、系统思考

2、自我增进

3、改善心智模式

4、团队学习。

(四)知识经济的时代,教师要上进好学、多求取新经验,落实教学工作。

(五)教师专业成长*进德修养,教师专业自主工作理念的实践,必须落实在教育工作上,表现在各科教学工作上、表现在日常生活教育当中,以收到身教言教的效果。

在《爱的教育》中,我找到了爱,在爱中找到了教育。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三:教育专著读书心得——《教师行为的50个细节》>>(1022字)

最近读了《教师行为的50个细节》,通过读书让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己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将来如何成为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教师教育行为细节

育人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的教育行为要发挥理想的效果,必须摆脱枯燥与乏味的单一说教,关注自身行为的细节,从细小之处来影响学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教育片段,常常源自与不经意间的一个细节。一句平常不过的话,一个细小不过的动作,都有可能给学生的心灵烙下痕迹。一次无意的非言语行为失误,一句脱口而出的伤人之语,则有可能疏远师生之间的关系,使教育产生的真实影响与预期的目标背道而驰。

二、教师教学行为细节

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师的基本教学工作。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能够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这些行为也体现了教师个人的基本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表现出来的行为细节,不管是言语行为,还是非言语行为,不管是有意表现出来的行为,还是无意流露出来的行为,都可能对学生的课堂学习,乃至日常生活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以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行为为例,假如教师表现出得当的言语行为,那么就能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的情绪变化,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假如教师表现出失当的言语行为,那么就有可能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疏远师生之间的情感,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教师管理行为细节

在学校教育世界里,教师经常承担着管理者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要进行课堂管理或者教学管理;在课余与学生的互动中,要进行学生管理。教师在管理课堂、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细节,努力从细节之处做好管理工作。教师与学生打交道比较多,尤其要注意管理自己的管理行为细节。

四、教师学习行为细节

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在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知识激增的当代,作为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教师,需要抓住各种学习的机会,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养,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因而,不管参加有组织的学习活动还是自我学习,教师都要管理好自己的行为细节,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教师日常行为细节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在校园之中的日常行为,也要时时注意细节,以免给学生传递不良信息。在很多时候,教师日常的行为细节,就是对学生的一次次“身教”,而且这种教育比“”言教更具影响力。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四:教育专著读书心得>>(1865字)

最近读了《教育的55个细节》和《爱的教育》,通过读书让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己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习。陶渊明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坚持不懈,就会天天成长。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人才的培养者,就更应该勤奋的读书学习。最终达到一种境界:读书内化为自己的精神需要,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习惯,读书成为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教师读书不同一般人读书,要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要带着问题读书,深入思考、大胆怀疑、努力实践、勇于创新。学习的方面要博而精,要有自己的主观选择。如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和名校交流,拜专家为师,以学者为友等等。不仅学大师们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更要学习他们不迷信权威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们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献身事业的人格力量。同时要懂得把学习内容转化积淀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创造能力,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提升追求的境界。许多专家也给我们提供了经验和指导意见。

李海林校长总结的读书方法是:在身边寻找问题----带着问题读书----通过读书找到解决问题的观点、立场、方法---用书中找到的观点、立场、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改善自己的行为。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值得大家借鉴。

特级教师宋如郊认为:“读书学习这个过程贵在坚持和得法。”他总结出一线教师读书的要点:

第一,读书要坚持这样的习惯:

1.勤,天天读一点。

2.博,各种书都看一点;

3.新,追踪前沿的新信息;

4.思,回味咀嚼。勤,是保障;博,是宽度;新,是锐度;思,是深度。

第二,读书要坚持内化:

1.由数量上的积累进而形成质量上的积淀;

2.将资源转化为能量。即将所读内容有效转化,为己所用,变成自己的专业思想和技能。

第三,读书要坚持务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1.即重点要突出,教育理论和本专业的著述是读书的重点,数量上要保证,时间上要倾斜,整合上要优先;

2.返“本”,即经典著作要常常“回头看”,常读常新,像《叶圣陶文集》这类著作应该多看几遍,每一遍都有新收获。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_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行动改变命运”。二是用思想陶冶学生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三、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一条就是宽容,在《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质人生,二是艺术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但追求一种快乐的让心灵释放的艺术人生还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多读书。作为教师,尤其要多读教育类书籍。愿读书能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五:读教育专著读后感>>(1518字)

新世纪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对我们教育工作者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读教育专著读后感。教育新形势下,对加强教师的自身学习,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非常必要。古诗有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活动中,本人也受益多多。

一、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有思想的教育刊物,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这些教师应该有自己明确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

一句话,没有了思想,人就只是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没有了思想,教育者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他注定了会一事无成、枉度此生。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它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武装我们的行为,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命运的改变,远远不只是个人命运的改变,也将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改变。二是用思想陶养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事业,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思想的创生,是一种精神的历险,需要胆识,需要勇气,也需要宽松、宽容的氛围。让我们共同去营造,让我们用心去呵护生长思想的土壤,让阳光洒满大地,让美好永驻人间,让我们的心灵沐浴在思想圣洁的光辉中,自由地舞蹈。

二、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篇报告中指出:“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考、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读后感《读教育专著读后感》。”

与“自由”相对的是压抑、禁锢、灌输、奴役、摧残、践踏、束缚、钳制„„这是两种向度的力量。教育保证自由,意味着教育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

把人从相互敌视、相互防范中解放出来,从狭隘的功利和世俗的羁绊中解放出来,把人从依附、盲从和定势中解放出来,把人从习俗、传统、群体压力以及本能欲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就是教育的使命。

任何教育无论它处于什么层次,以哪一方面为侧重点,致力于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都应是其安身立命之所,都是其根系所在,人的自由、解放、超越、完善都应是其根本性内涵。舍此,教育就不成其为教育。

三、学习,学习,再学习

“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学生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第一次不得不抛去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这是我们怕见到而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景。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

学习是人深层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漫游。学习是辛苦的,但更是快乐的,是一种用努力酿造的快乐。

学习是一种交流,是一种滋润,也是内省与自察。伴随着感悟和体会,淡淡的喜悦在心头升起,浮荡的灵魂也渐渐归于平静,让自己始终保持着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不失信心地契入现实,介入生活,创造生活。

上一篇:五年级下英语作文下一篇:高职教师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