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报告

2024-06-19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报告(18篇)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报告 篇一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这段时间,我认真学习2011年语文新课程标准,使我终身受益。体会到了身为教师,要与时俱进,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反思和研究,厚实自己的底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使我更明确了做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责任,不断反思以往工作中的不足,改变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坚定地朝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我谈谈以下几点做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的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通过改变新的教学方法,希望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主动的学习,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有较大的提高。在实践工作中,我将不断总结反思,撰写教学日记、努力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新面貌.而在当今形势下,自己可以做的就是先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然后才能发挥引领作用,影响、带动周边的同事。

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报告 篇二

一、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1. 突出语文学科特点, 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在如何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的实用价值时,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为《新课标》) 提出:“在口语交际教学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进行, 努力选择高中学生关心的、贴近生活的交际话题, 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 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鼓励学生组织文学社团, 创办文学刊物, 积极向校内外报刊投稿”, “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 例如, 学做节目主持人, 给初学普通话的人正音、开设文章病院、举办语言的疑难杂症征答活动等”。通过开展这一系列的活动, 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不意味着死记硬背一些诗词、段落文章, 语文离他们的生活也不那么遥远, 而是与他们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 使他们产生一种对学习语文的需要, 变“要我学”的思想为“我要学”的心态, 从而激发学习动机。

对于如何让学生体验语文的人文性、感受语文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的问题, 《新课标》也提出了一些相关措施。例如, “阅读文学作品, 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去感受, 重视对作品主体形象和情感基调的整体感知和直觉把握, 关注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 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应在教学中加强诗文朗读和诵读, 在朗读和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 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高中学生正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人生阶段, 他们面临着许许多多的迷惑与困难, 他们可能因学业成绩的不理想而痛苦彷徨, 他们可能因人际关系的不良而闷闷不乐, 他们可能因向往一份美好的感情却不能拥有而心烦意乱, 他们也可能面对自己的未来而迷惑。这时语文就是解开这一系列的心结的金钥匙, 因为很多优秀文章中蕴涵着丰富的精神营养和人生哲理, 学生通过阅读一系列的优秀文章和名人传记, 领悟人生的真谛, 感古今文人墨客, 体中外名流大家, 使之在情感上恋恋不舍。

2.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内部动机最为核心的成分, 他们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基础。教育实践证明, 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提供的学习材料、条件、实践能使学生产生疑问, 渴望从事活动, 探究问题的答案, 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成功的解决问题。有效的教学在于形成一种使学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确定的问题情境, 由此产生的矛盾、疑惑、惊讶最能引起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意向。《新课标》中就提到“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优化的环境, 提供良好的条件, 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 而不要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应鼓励学生敢于批判质疑, 在讨论中发表不同意见, 要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这就告诉了广大教学者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情境的创设, 惟有在这设定的情境中, 浮想联翩, 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如骨鲤在喉不吐不快, 要是离开了这具体可感的情境, 也就无话可说, 那阅读课也就只能变成干巴巴的讲授课了, 出现“老师在上面自我陶醉, 下面睡倒一大片”的悲哀情景了。

二、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和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提高教学的艺术性, 维持学习动机。《学记》里有说“亲其师, 而信其道”, 对于学生来说, 最具有影响力和最富激励效用的就是好的老师了。“好的老师”不仅仅是指教师的人品师德, 更是指教师的教学水平。我们经常看到:一样的教学内容, 经过不同的教学处理, 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采取最佳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里提到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例如, 在教学诗歌和散文时提倡举办诗歌散文朗诵会, 在小说与戏剧的教学时可组织小说、剧本阅读欣赏的报告会、讨论会, 交流阅读欣赏的心得, 等等。通过变化教学形式, 让学生对每节课的内容都有新鲜感, 处于欲罢不能的学习境地。

三、设置适合的目标,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新课标》中清楚的提到“选修课的设计, 必须以课程目标和学生的需求为根据,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 既要有新内容新发展, 又不能超出学生可能接受的实际水平。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对于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复习辅导课, 也不能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 和必修课一样, 选修课的教学要求应该设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关研究表明, 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 设置一定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体验成功喜悦是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 体验“自我有效感”, 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 有助于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产生一种“跳一跳, 摘桃子”的感觉, 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一次成功的体验又推动第二次, 语文教学可以在作文、口语交流等学习板块中, 给予学生启发诱导和鼓励, 帮助学生获得成就, 体验成功的喜悦, 从而使学习语文的动机不断地加强。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 我国《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措施, 并且这些措施是合理有效的。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张晓东.论高中生语文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J].语文建设.

[3]王晓英.国有民办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调查与教学策略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3.我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认识 篇三

关键词:语文;新课标;认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164-01

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师,处在新课改的前沿,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所以,我们应义不容辞的配合课程改革。我认为,首要任务应是对语文课“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施稿)的简称》要有一定认识、了解。“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本次课程改革,将沿用已久的、教育工作者熟悉的“教学大纲”改成了“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以全新的视觉揭示了语文课程的特点和发展疗向,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第一次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提高到“三重”之一的位置,对我们广大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与历届大纲相比,人文性是“课程标准”在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并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与整个“课程标准”之中。下面我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关注“过程和方法",遵循人的发展规律

l、它遵循了人的“道德修养”的发展规律。“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以提高学习领会的能力,更好地培养个人道德修养。“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要我们充分认识到道德修养的长期性、复杂性,在每个阶段都给予学习帮助和支持,使其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它遵循了人“思维品质”的发展规律。语文在对人的感性思维方面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多种多样的思维方式,以提高其思维能力和品质。“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要求我们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的过程,做到因材施教,积极引导。

3、它遵循了人“行为习惯”的发展规律。“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就是让学生学习正确的行为规范,利用好语文这个交际工具,做个文明人。“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要我们充分认识到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认真抓好每个环节,反复抓,抓反复,真正为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做出应尽之力。

二、关注“过程和方法”,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1、学法指导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过程和方法”,就是要求我们准确把握语文学习的特点,用心钻研语文学习的方法,积极研究学法指导,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正确运用合理的方法,从中得到学习的乐趣,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2、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语文学习靠的是日积月累,习惯的培养,要遵循这一规律,不可能一蹴而就。“课程标准”特别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就是提醒我们,语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要靠他们自己的努力来达到目标,老师只做学习点拨、方法的指导,绝不能包办代替,使学生成为简单的接受器。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语文学习是长期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拔高要求。因为欲速则不达。

三、关注“过程和方法",有助于教学改革的深化

“课程标准”把它们列为“三重”之一,就是要强化观念,坚决落实,以利于教学改革的深化。

1、它能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首先,“过程和方法”地位的提升,有利于教学中心由教师转向学生。把视觉中心转到学生身上,要认真考虑怎样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还要考虑给他创造大量的语文实践机会来运用、提高。

其次,“过程和方法”地位的提升,有利于教法向学法转向。过去,老师们设计的教案,研究的教法,中心点就是如何教会学生,即使老师们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来提高效率,学生大多还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所教的东西。现在,“课程标准”强化“过程和方法”,就促使老师要把重点落实在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运用方法解决实践问题,即要把教学中心转移到学法的指导上。为此,“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不要搞一刀切,要求老师“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在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2、它能促进教学途径的拓展和教学评价的改革。“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些思想告诉我们,要大力拓展教学途径,让学生拥有更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

“课程标准”提升“过程和方法”的地位,对于教学评价的改革也有着重大的意义。它突破了长期以来重结果、轻过程的不良现象,要求教师全面的、多层次的看待学生,不能简单的用一张试卷来评定学生水平的高低。因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应加强是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课程标准”的这些思想,正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从语文学习的规律出发,让教师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给予支持,使得评价起来更符合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促使学生健康发展。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成现代社会所需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它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定作课程目标的“三重”之一,正是处于培养祖国未来接班人这一高度,让学生真正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人教养,使我们的语文教育真正走在素养过程的轨道上。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4.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报告 篇四

开学初,学校发了《语文新课程标准》,我反复研读,颇有感想,收获颇多。语文课程标准是我们每位语文老师教学的标杆。以下我就谈谈自己学习《新课程标准》的体会和感受:

一、注重识字与写字教学。

课标除了在四个学段都对“写字姿势”和“书写习惯”提出要求外,课标21页还明确指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此外,还在习作教学中对写字也提出要求:“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做练字的过程。”其实,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求,“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首先要保证自己能写一手漂亮、规范的汉字,在板书给学生时,做到一笔一画,特别是低年级写字时,每一个字要分析字形、结构、占格,在每次教学时,要尽量留15分钟进行识字写字,只有保证充足的识字写字时间,抓好课上有效的时间,认好字、练好字、学好字。

二、阅读教学重在平时。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各个学段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侨情做作的腔调。

在教学一二年级,学生们爱唱读,把音拖得长长的。我想,根据课标的教学目标,今后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上多的是学生琅琅的读书声而不是学生拖腔怪调的吼声。

课标23页还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语文教学并不是只把课本的课文会读会背,还要培养学生爱读课外书的好习惯。所以,在低年级,语文老师就该与家长相互配合,在校内、家中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好习惯。

三、习作教学强调儿童生活实际的连接。

《语文课程标准》注重乐于写作和自信,注重发展个性,注重打好基础,从而降低了写作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会“写话”,中年级只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高年级仅仅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只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和“能根据习作内容的需要,分段表述”。这些都比过去低得多了。作文的本质在于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5.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报告 篇五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进行了一次系统而大胆地变革,使我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认识到了新课标改革的必要性。下面我浅谈我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彰显新课程课标特色

新修订课标全面吸收十年课改基本经验,坚持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改革方向。主要体现为四个变化:(1)落实德育为先;(2)突出能力为重;(3)反映时代精神;(4)控制课程容量和难度。三个特色:(1)强化了中国特色,如:有机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继承发扬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势,由传统的“双基”发展为“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2)突出了时代特征;(3)体现了国际视野。

新课标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突出体现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二、凸显识字与写字教学

课标(2011年版)除了在四个学段都对“写字姿势”和“书写习惯”提出要求外,还明确指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此外,还在习作教学

中对写字也提出要求:“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做练字的过程。”其实,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求,“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现在人们对字的书写的确令人担忧。大街小巷的广告牌上,孩子们的作业里错字、别字随处可见。孩子们写字的态度也不够端正。如:对写错的字,马虎涂改,不喜欢寻找错的根源。这些种种的现象,都是因为我们在教学中对写字这个环节没有严格地抓。或是在一、二年级的时候抓得紧些,到了中、高年级便放松了,高估了孩子们的自觉写字能力。

新课标(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中首先要保证自己能写一手漂亮、规范的汉字,如果现在还达不到这一要求,那就拿起笔来每天和学生一起写字吧。因为写字是一座熔炉,可以锻炼意志;写字是一泓清泉,可以涤去杂念;写字是一件乐器,可以演奏心声;写字是一种享受,可以陶冶情操。

三、阅读教学实现向语言运用的重心转移

我国有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的俗语有。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是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读”得好会让人受益匪浅。窦桂梅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华丽的造作,没有表象的热闹。是用她那深厚“读”的功力感染着大家。可见朗读的魅力是多大啊﹗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四、习作教学强调与儿童生活实际的对接。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注重乐于写作和自信,注重发展个性,注重打好基础,从而降低了写作教学要求,不再要求小学生“会写简单的记叙文”。中年级只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高年级仅仅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只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和“能根据习作内容的需要,分段表述”。这些都比过去低得多了。作文的本质在于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2011版课标回归“习作”的定位,删去2001年版本中高年级“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的要求,有利于贴近学生实际,学生自由表达真情实感,扎扎实实打好作文的基础,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们追求的是静下来搞语文、学语文、品语文。

五、口语交际教学的改变

在关于口语交际的“教学建议”中,要求“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六、综合性学习的改变

“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建议中做了多方面的补充:(1)综合性学习应贴近现实生活。

综合性学习应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在实现语

文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对自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认识,追求积极、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增强抵御风险和侵害的意识,增强在与自然、社会和他人互动中的应对能力。

(2)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

综合性学习应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要加强教师在各环节的指导作用。

(3)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应开放、多元。

综合性学习提倡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跨学科 学习,也应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

(4)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的平台。

应拓展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支持和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

七、对于教师的要求更高。

教师将自觉地完成终身学习的任务,不断更新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放式教学和探究式和讨论式学习,结束了教师凭借一本教科书和一本参考“打天下”的历史,要求教师不但要为学生解答问题,还要为学生提供寻找辅导材料的线索。因此,教师必须建立和实践终身学习思想,才能实现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

6.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六

贺兰四中 惠 霞

来到四中已经快两年了,作为年轻教师,从当初的不知所措到现在的运筹帷幄,我从容了很多,成熟了很多,也熟练了很多。通过学习新课标,我了解到我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没有达到课标的要求,也从中清楚了语文教学重要性,现将自己学习新课程标准的体会,总结如下: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新课程标准是更时代的需要,同时对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

一是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二是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三是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四是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了学习目标。

同时,新课标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标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如(七~九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背诵优秀诗文80篇。但同时又要求,基础知识的学习应该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如病句和错别字的订正,可以从招牌、标语、广告、报刊、文章中选取新鲜活泼的材料进行命题,使学生通过考试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通过学习,我还明白了,新课标中要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是要摒弃旧理念,树立新理念,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要积累性阅读、信息性阅读、审美性阅读。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强调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和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学生将围绕自己对课文中最感兴趣的部分和知识深入探讨思考和学习。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充分的导学作用。在语文课堂中要提倡积累应用,注重体验,采取“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以学论教”等多种方式实施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作用。

作为年轻教师,我们任需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常抓不懈,同时各种知识要学得准,理解得深,记得牢,用得活,不应该模模糊糊,似是而非。只有牢固掌握书本上的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才能举一反三,增强迁移能力。

还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还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时空的信息量,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

7.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报告 篇七

课程改革中, 语文老师注意“文道结合”的同时, 还要调整好师生关系, 改变学习方式, 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培养和提高以下几种能力。

一、阅读积累能力

于漪老师说过:“文化是语言文字的命脉, 教语文, 是站在文化的平台上。”因此, 语文老师应该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 让学生多读书, 在阅读中积累文化, 并让阅读积累成为一种习惯, 成为一种能力。不要以老师为中心“满堂灌”而占用学生阅读积累的时间, 人们经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的要求, 还附录了“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编目的建议”、“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二、自学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教。”吕叔湘先生也说: “教学, 就是‘教’学生‘学’, 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 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 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学习, 自觉学习, 自己会学”。语文的母语地位使它在“教学生学习”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企及的作用。从“语文是工具”这一命题出发, 语文科的教学目的至少应包括这样的两个层次:一是教学生认识和掌握工具;二是指导学生运用工具进行语文实践, 进行广泛的文化知识 (不仅是语文知识) 的学习实践。通过实践, 培养能力, 提高素养。如介绍了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使用后应及时组织大量的“使用实践”活动, 由学生自己去解决以后碰到的生字、新词。又如现代文阅读, 基本的阅读规律、方法、思路介绍后应放手让学生到现代文的海洋里去自己“游泳”。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只有这样, 才能“教给学生渔, 而不是鱼”。

三、思维能力

半个世纪前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思呢 ? 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责任, 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责任, 对于一个问题, 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 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是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 指导他, 使他以最短的时间, 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联想, 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 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联想来找到别的方法, 解决别的问题。”老师不要只告诉学生思维的结果 (结论性的知识) , 而忽视了思维活动的过程, 更要教育学生摒弃那种奴隶式的接受服从, 要具有思维的批判精神, 敢于大胆质疑, 大胆否定, 大胆辩论, 大胆陈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语文教学应根据科学特点更新思想观念, 改革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如思维品质和思维方法;思维的准确性、严密性、灵活性、深刻性和敏捷性;还有合理丰富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注意相关思维能力的发展, 激发创造潜能。

四、审美能力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 我们宁静的校园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学生的阅读视野不是有限的校园围墙能够挡得住的。我们的教育对象所生活的环境也不是那么纯净, 五颜六色的影视文化, 良莠混杂的书刊市场, 形形色色的文化垃圾, 都会对审美心理尚未健全的中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 所以根据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 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是十分必要的。

五、口语交际能力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 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 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在日常生活、工作交往、社交礼仪、交际公关、广告宣传、营销推荐、商务谈判等等都离不开表达交际素质。正如张志公先生说的:“经济改革的人潮开始把口头交际推入了语文教学的视野, 并且提出了一些有待我们去解决的课题。”

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素养中很重要的一种素质, 它外在地反映着一个人的能力, 在改革开放的当今社会, 我们必须重视对它的培养。我们现在使用的实验教材对此项内容的编写比较弱, 老师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创设真实情景来实践、完善教材。

六、综合实践能力

新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学科的共同能力 (如探究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 , 语文科的综合实践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科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等。老师建议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培养合作精神和策划、组织、协调、实施能力, 提倡跨领域学习, 拓宽学习空间, 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 期间要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真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并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这就要求语文老师不仅是个专才, 还得广泛涉猎, 更新知识, 尽量是个全才。

8.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报告 篇八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的角色将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开而不达;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传授正确的价值观和做人道理。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那么,在课堂上怎样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享受学习的快乐呢?这就要求在课堂上要把握好教师的“导”。

一、合理的问题设计是“导”的关键

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有一个符合逻辑的“序”——由已知到未知,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即由认识的低层次向认识的高层次过渡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难简适度,既要保证优等生在课堂上不会因为太简单而没有学习兴趣,又要保证学困生不会因为太难而茫然失措。所以课堂提问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认知的新高度,最终才能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一句话“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比较隐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可依序设计如下提问:①小女孩曾经幸福吗?为什么幸福呢?②她跟着奶奶走向新年的幸福中,这个幸福是指的什么?③这两个幸福的意义相同吗?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读课文可以知道,小女孩曾经是幸福的,因为奶奶活着的时候非常疼爱她。从课文中还可以看出,小女孩是在幻想、幸福与欢乐中死去的,所以她感到很幸福。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小女孩跟着奶奶到了另一个世界,她没有了生命,没有了思想,所以也没有了痛苦。第三个问题就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小女孩在有人疼爱的时候是幸福的,但当疼爱她的人死去后,她生活在贫富差别悬殊的资本主义社会,过着没有温暖,没有幸福的生活。在大年夜这个本应得到欢乐和幸福的日子里悲惨地死去,这就使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加深了人们对小女孩的同情。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时,应该做到心中有学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心理发展规律以及语文课堂教学规律,而要坚决反对为图课堂热闹一问到底的形式主义的所谓“启发式”。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独立思考、自能读书的能力。

二、合理的创设情境是“导”的氛围

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探究,设问激疑引发学生思维,交流互动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教师在创设情景时,不仅要注重课本的知识,还要注意联系课本以外的知识。如《田忌赛马》一课,教师在让学生复述课文、比较田忌两次赛马的异同后,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你们认为齐威王、田忌、孙膑各是什么样的人?这时学生的思维像打开的闸门一样。有的认为齐威王是个骄傲的人,从课文中“洋洋自得”、“轻蔑”等词语中看出;有人马上反驳,说他从课外书中得知,齐威王是个善于纳谏的人。关于孙膑足智多谋的故事更多了,《围魏救赵》、《苦肉计》、《空城计》……特别是有人提出,孙膑教田忌赛马的计谋是他能胜齐威王的好办法,除此之外,别无他计。同学们在和谐民主的气氛中,巩固了课本知识,开阔了视野,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广泛阅读的良好习惯。

三、合理的利用课件是“导”的拓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在社会生活中逐渐普及,并且逐渐走进课堂,成为教师们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确实,电脑课件对加深学生的理解,开拓学生的视野有很大的帮助。但并不是所有的电脑课件都能够发挥它的作用,而要看教师在运用课件时是否得当,是否必要。如《詹天佑》这篇课文,利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詹天佑在修筑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时使用的不同方法,就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学生们很容易明白为什么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凿隧道。如果不借助课件,学生凭空想象,很难想象出这两种不同的凿井法用在这两个地方有什么区别。再者,在设计课件的时候要注意内容不要太多,在整个教学中的比例不能过大,以利于课件在教学中的合理利用。

9.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九

带着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进我的视野。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题记

一、以“生”为主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提出的教学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这一理念最好的践行就是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发展教学观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采取有效策略,创造一种兴趣盎然、生动活泼、风采迷人的课堂教学气氛,强化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性、趣味性,让语文课堂教学“高潮迭起”,使学生在精彩纷呈的课堂学习中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而这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能有一股新兴的魅力牢牢吸引学生,只有学生“乐学“才能”“好好学”,才能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一切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势必与教师不厌其烦的细讲精练、单一以课堂为主的资源、没有多大激励作用的单调评价是格格不入的。于是新课标下的以学生为主,其实累的是我们一线教师,我们不但要好好琢磨学生的心理特点,要选好教学内容,要设计好课堂环节,要定好教学手段,掌握好教学艺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想想觉得我们又在风口浪尖中做一个时代的弄潮儿,难啊!

二、以“学”为主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是老师的“教”学生“学”,为了让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老师要把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机会提供给学生。课标中指出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时间能力......这些要求和理念,让我不得不重新思考学生的“学”才是第一位,我想首先在课堂上多留给学生质疑的空间。“让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新课改精神便强有力的占据了语文课堂,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部分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都需要学生自己主动探究才能真正让她们掌握知识。其次要让她们多读多思多讲。其次在课外要引导学生如何自主预习,自主复习。于是一些省市的《导学案》的使用,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再其次,就是要让学生面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中自主学习。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所以新课标倡导多读书少做题,作业“变脸”尤其重要,只有从课业负担解放出来后学生才有更多的时间与书本接触,于是我们要善于利用课外阅读促进学生语文积累,老师要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得阅读兴趣并给予正确积极的引导,学校和家长要给予全力支持。给学生创设广阔的阅读空间。比如定期地给他们推荐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然后让大家畅谈读后的心得体会。还可以布置她们去阅览室或者图书馆等文化中心去翻阅好书。还可以借助综合实践活动让他们从互联网、报刊等媒介上搜寻自己要的资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诱发他们向高层挑战的求知心里。

课改的大潮涌动着,我们也努力去做一个好的弄潮儿吧!尽管比较艰难,我们也要勇往直前.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以: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

10.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报告 篇十

总 学 时:五年制初等教育、三年制(高招)初等教育专业72学时,三年制(高招)非初等教育专业54学时

分:五年制初等教育、三年制(高招)初等教育专业4学分,三年制(高招)非初等教育专业3学分

适用专业: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三年制(高招)初等教育专业、三年制(高招)非初等教育专业。

一.课程性质

《小学语文教学法》是小学教师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也是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课。本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通过讲授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学生掌握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知识,具备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能力,为完善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认识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基本涵义和特点,形成对本课程的认知框架。

(二)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形成初步的课程学习能力。

(三)学习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具备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能力。

(四)正确认识小学语文课程,并逐步形成职业意识和终生学习与发展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

教学内容

一、《小学语文教学法》学科的建立

二、《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的内容、性质和特点

三、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意义和要求 教学重难点

《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内容、特点及学习要求、学习方法。教学要求

了解《小学语文教学法》的研究内容、学科性质、特点和学习目的、方法。思考与探究

语文教学法是怎样一门学科?你将如何学好这门学科?

第一章

小学语文课程与基本理念

教学内容

一、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

二、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小学语文教学的课程目标

四、小学语文教材与课程资源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

2、理解并掌握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小学语文课程目标 教学难点思考与探究

1、根据教育教学实践列出3-5个小学语文教研课题,就其中一个课题写出选题报告。

2、请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撰写一篇语文教研小论文。

3、请根据实际作一项小学语文教育调查研究,并撰写出调查报告。

4、你会写反思性教学札记吗?从教育报纸杂志上选择两个教学反思案例进行比较、分析,试进行评点,找出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

5、请查阅资料,分析某一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教育实验,并根据本章所学知识作简要评价。

(二)综合实践教学

1、综合实践安排(如表1所示)表1: 综合实践安排表

序号 实践项目名称

学时 实践类型 实践类别

每组人数

备注课堂教学模拟 4 综合型 必做 30 2 语文教学课件制作 涉及型

必做

2、实践内容及要求

实践一

课堂教学模拟

内容:

(1)训练板书技能、讲解技能、演示技能(2)训练教态变化技能 要求:

(1)板面清晰,字迹清楚;教学过程完整、内容充实新颖(2)吐字清晰,表达准确,教态大方,举止得体

实践二

语文教学课件制作

内容:

(1)学习小学语文教学课件制作方法(2)学习课件使用方法 要求:

(1)制作的课件新颖、能突出教学重点难点,能与教学过程密切配合(2)能正确、熟练地使用教学课件进行授课

3、考核方式与评定标准

考核方式:

(1)师生共同对学生的授课内容、教学基本功等进行评议(2)教师总结并评分 评分标准:

(1)师生评议课件制作的质量

(2)教师根据课件演示效果进行评分

四、教学方法与建议

(一)加大体验活动,增强课程学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建议通过观摩、交流和虚拟教学活动等方式,唤起学生接受小学语文教学的经验,体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反思以往在认识、方法上的不足。

(二)增强互动性,将学习活动变成学生的内在行为。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开放的教学氛围,增加教学活动的互动性;开展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情感和知识交流,调动学生自主认知和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三)基本规律和方法的认知、运用与创新结合。熟悉职业规范,鼓励学生独立地发现、思考和判断。

(四)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注意教学方法的综合性、多样性,采用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阅读法、合作学习指导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益。

(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理论,拓展未来的职业和学术发展空间;掌握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基本方法,具备初步的职业资质和能力。采用微格教学法,形成诊断和反思能力,提高处理教学细节的能力。

(六)课堂教学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鼓励学生现场观摩,了解小学语文教育的实际,获取更多的经验;聘请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担任兼职指导教师或举办讲座、座谈会,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七)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提高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交互性,创设能够展示各种关系的虚拟环境,扩大学生的眼界和认知空间。

五、考试与考核

(一)课程考核指标体系

表2:课程考核指标体系

序号

项 目

分值平时成绩

学习表现

10% 10% 作业记分 10% 10%平时小测试

10% 10% 2 期末理论考试成绩

30% 30% 3 实践测试

教案设计

10% 40% 说课 10% 课堂试教

20%

注:在作业、教案设计、片段试教记分中,除了考察学生个人情况外,还考察小组学习的效果,以提高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和 能力,为以后很好地参与教研活动作准备。

(二)考核方式

本课程根据本标准(或大纲)的要求建立题库,采用闭卷方式统一考核,重点考核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1)平时考核(2)期末考试(3)技能考核

(三)成绩评定(1)平时成绩(占30%)(2)考试成绩(占30%)(3)技能考核(占40%)

六、说明

(一)课程特色

《小学语文教学法》是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既是小学语文教师职后教学经验的理论总结,也是小学语文教师职前专业培养的桥梁,所以,本课程教学实施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语文教学工作的质量,也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

1.《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根据教师教育的教学规律和特点,按照小学语文教师资格标准的要求,参照《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确定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

2.本课程以“小学语文教学法”为主线,以新课标、教材研究、教学案例、教学技能训练为辅线,以提高学生的学养、教学能力为核心,以强化文本解读能力为突破口,有序安排从教能力训练,融“教、学、做”为一体,实训与实习相贯通。其课程教学内容结构及教师职业能力训练如表3所示:

表3:课程教学内容结构及教师职业能力训练一览表

序 号

对应的教学模块 能力训练项目 拟实现的能力目标

训练方式及手段

绪 论

《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性质、任务和意义

认识《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 对《小学语文教学法》有兴趣

观摩优秀小学教师授课录像

第一章

小学语文课程与基本理 念 理解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 1.了解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

2.了解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

3.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 1.讨论

2.观摩优秀小学教师授课录像

第二章

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

了解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了解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的内涵 观摩小学语文教师及其教学

第三章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常规

备课 文本解读 能准确解读文本 1.分析解读小学语文课文 2.观摩特级教师课堂教学录像 3.编写相应课题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能设计比较规范的教案 上课

课堂组织

能有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教学 1.观摩课堂教学实况录像 2.到小学实地观摩教师上课 3.练习上课 说课 能对任意指定的小学语文课文说课

1.观摩说课录像 2.撰写说课稿 3.练习说课

听课

1.能做听课笔记。2.能写出听课感悟

1.观摩各类教学录像

2.到小学实地观摩教师上课 3.观摩课堂实录案例 评课

1.能运用相关教育理论对所听的课点评

2.能以小论文形式写评课意见 1.观摩评课范例

2.现场评价同学的试教情况 3.观摩教学录像后立即做点评 4.写评课小论文

第四章 小学语文汉语拼音教学 课 堂 教 学

汉语拼音教学

1.能教小学生正确发音、拼音和书写汉语拼音

2.能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汉语拼音教学

1.观摩教学录像并撰写观课心得

2.设计汉语拼音教学教案 3.做2次以上模拟教学

第五章 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 识字写字 教学

1.掌握汉字字音、字形、字义的教学方法

2.能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识字、写字教学 1.观摩教学录像并记录课堂实录及撰写观课心得

2.做常见字的字音字形字义分析

3.设计识字教学教案 4.做3次以上模拟教学

第六章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

1.能解读小学语文课文 2.会设计较好的教案

3.能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 1.观摩教学录像并记录课堂实录及撰写观课心得

2.设计各种文体的阅读教学教 方法进行各种文体的阅读教学

3.做3次以上微型课堂模拟试讲,并小组讨论评议

第七章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作文及作文讲评

1.能写“下水”作文 2.能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作文教学 1.写作“下水”作文

2.观摩教学录像并记录课堂实录及撰写观课心得 3.微型课堂模拟试讲并评议

4.作文批改及讲评见习

第八章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

口语交际

1.能组织引导小学生展开口语交际 2.能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口语交际教学 1.观摩教学录像并记录课堂实录及撰写观课心得

2.选择合适的话题模拟试讲并评议

第九章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1.能设计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 动方案

2.能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 方法进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 动教学

1.观摩教学录像并记录课堂实 录及撰写观课心得

2.设计1篇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学方案

3.模拟试讲及评议小学语文综 合性学习活动

第十章 小学语文练习课教学

练习

1.能布置练习、能讲评练习2.能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习题课的教学 1.观摩教学录像并记录课堂实录及撰写观课心得 2.微型课堂模拟试讲

第十一章

小学语文教学评 价

小学语文教学 评价

1.能用测验法、观察法、谈访法、自我评价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 等对语文教学作出评价

2.会出练习题、测试题

1.出一份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小 学语文测试卷并测试

2.设计小学语文评价调查问卷

3.创设学生成长记录袋

4.设计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方案

第十二章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1.能寻找语文教学研究课题 2.能进行文献检索,拟订行动方案,撰写研究计划 3.能设计各类语文教学实验,制作语文教学调查问卷,掌握课堂观察的记录方法 1.选题训练

2.根据指定的论题进行资料搜集训练并撰写文献综述 3.撰写教学叙事日记 4.撰写教育调查报告 5.会撰写教研小论文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人力资源,教科 书、教学挂图、教学仪器设备、其他图书、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图书馆,等等。

(2)《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各地区都蕴藏着丰富的《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的资源,各学校和任课教师应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资源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逐步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资源的生成,同时也应该注意学校之间的互补和共享。

(3)任课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参与课程的建设,努力为学生开设高水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

(4)要充分发挥名师、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等优质资源,充分发挥其示范引路作用。

(5)学生是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宝矿,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觉、自发地挖掘生活经验,利用可用资源,为自身学习、实践、探索性活动服务。

(6)学校和任课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其他小学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造《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实践的环境和条件。

(三)选用教材及教参

材 1.诸葛彪主编,《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江西高校出版社,2007年版。

2.吴忠豪主编,《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杨九俊 姚琅强主编,《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教学参考书

1.倪文锦主编,《小学语文新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2.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3.崔峦,《小学语文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4.董蓓菲,《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四)教学学时分配(附表说明)

表4:各教学环节教学课时分配表

(五)课程标准研制情况(1)系院部:教 育 系(2)教研室:初等教育(3)执笔人:钟 媛 玲(4)审核人:

2012 年 月

1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报告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新课程标准 文化 人文 培养

语文课程性质观是语文教育观念的基础和核心,统帅着语文教育的全局。语文教育界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讨论和研究乃至争论从来没有间断过,从1992年到2000年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来看,语文课程性质经历了一个由“惟工具”论而“文化载体”论继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继承以往《大纲》的合理成分,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高度来界定语文课程的性质。至此,有关语文课程性质的争论跳出了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僵化思维模式和认识论怪圈,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相整合的课程文化观,这一课程文化观构成了《标准》基本理念的本体论基础,决定着今后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并由此引发出语文教育目标观、实施观、资源观、评价观等一系列观念的革新和发展,成为统领语文课程改革各环节的基本指导思想。

所谓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进行思维的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学好其它知识;同时,语文还是文化的载体,作为传承文化价值观念的工具,可以维系人类社会的绵延发展。语文本身的这种工具性是必然存在的,这在语文界已基本达成共识。

然而,工具性只是揭示了语文课程的外在价值和意义,语文课程的内在价值和意义则集中体现在其人文性上。一方面,语文是一种文化的构成,负载着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包孕着无限丰富的人文精神。任何民族的语言都是该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符号体系和文化价值体系,语言的文化代码性质决定了它鲜明的人文属性。而汉语汉字的人文属性则尤为突出,它重人生、人伦、人情、人性,讲审美、体验、感悟、直觉,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积淀着汉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所以,从根本上说,学习汉语言,就是让学生感受汉民族先贤智者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杰出的创造,就是接受汉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语文人文性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强调对人、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强调对学生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的培养。语文教育活动绝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语言习得过程,更是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因为语言是人自身功能的一部分,语言活动是人生命活动的一种方式,任何一种语言形式背后都跃动着一种生命形式,学生阅读一个个文本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学生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正因为语文课程蕴涵着这种高度的生命价值和意义,所以,尊重人、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尊重人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尊重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培养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同样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应有之义。

一、课程目标的优化:由“文化知识能力”的培养到“人文素养”的培养

综观1992年到2000年《大纲》对教学目的的规定,可以看出其核心概念就是知识和能力,区别只是知识和能力的范围有所不同;而2003年的《标准》则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确立为语文课程的“己任”,第一次系统地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并使之具体、综合地体现在必修与选修课程结构之中,多维、立体、交叉地建构起语文课程目标体系。

首先,从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出发,学界对语文的“知识和能力”维度有了新的理解。《標准》不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是重在让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在能力方面较之义务教育阶段要求更高,它针对高中学生身心发展已渐趋成熟、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的特点,突出强调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就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具体目标来说,《标准》突出强调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以体现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共同目标和价值。其次,《标准》还开创了从“过程”角度设计课程目标的先河,标志着语文课程从对学习结果的关注转变到对学习过程的重视。语文素养是存在于每个学生内部的文化心理结构,它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学生自身的实践应用活动才能养成。《标准》关注过程、关注实践活动,抓住了语文教育自身的特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强调了方法的重要性,《标准》也反复强调要“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并进一步提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具体的学习方法。再次,《标准》加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维度的阐述,使之更加明确和突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它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看作是语文课程固有的重要内容,而不是附加的任务。它还强调要将这一要求渗透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之中,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非生硬说教、机械灌输,体现了对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透过《标准》对必修、选修课程具体目标的说明,我们还能强烈地感受到,注重优秀文化的熏陶和对中华文化的体认,强调阅读经典名著、优秀诗文,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底蕴是高中语文课程所特有的魅力,体现了浓郁的人文情怀和广阔的人文视野。中国文化是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坚实基础,是使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绵延不绝的血脉之根,而中国文学记载着久远而优秀的中国文化,《诗经》的质拙朴实,《楚辞》的诡谲奇丽,唐诗的雍容华贵,宋词的典雅绮秀,都通过文学语言显现出博大精深的文化意蕴,体现出一种民族文化精神,一脉中国气派。让学生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学,就是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使得学生与自己的文化传统保持着割不断的心理联系,形成健康的民族意识和强烈的民族感情。另外,《标准》还强调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这有利于形成学生以人类意识为基础的胸襟、气度和眼光,从而培养起一种民族意识与人类意识相统一的精神品格。

二、课程结构的设计:由单一必修课到必修选修双课并行

我国大多数时期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较为单一,基本上都是以统一必修课程的形式出现,对每个学生的要求都是明确、统一、固定的,在《大纲》里,课程结构部分也因此往往缺席。1996年的《大纲》在课程结构方面进行了探索,把课程分为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其中学科类课程由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组成,为学生的个性化选择留下了余地,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个《大纲》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这样的课程结构功能也就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标准》在课程结构改革上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为实现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获得进一步提高和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选择性发展空间的目标,构建了开放而有序的课程结构。它将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由五个模块组成,可在高一至高二两个学期半的时间里循序渐进地完成,也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安排。选修课设计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根据每个系列的目标可以设计若干个选修课模块,每个模块的具体名称、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顺序编排,可以有选择地设计,既保证了模块设计的灵活性与选择性,又避免了模块设计的随意与混乱。可以说,《标准》对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设计克服了传统课程结构整齐划一的弊端,蕴涵了极为鲜明的个性教育理念,体现了世界母语教育课程结构设计的总体趋势。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标准》以一种充满了人文关怀的立场指出:“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它着眼于让每一个个体达到最大限度的自我实现目标,给每一个学生以充分自由地选择支配课程资源、在尽量多的方面寻找发展机会、规划未来人生的权利,以保证发挥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潜能。

这种全新的课程结构对大多数教师来说都是陌生的,也自然对其提出了挑战。面对这种挑战,教师该何去何从?我们认为,首先,教师要做好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工作,既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开选修课的主要内容、特点、目的、要求,又要帮助他们分析自身的学习兴趣、需求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行使选课的自主权,提高选课的科学性,并培养他们认识自我以及对自己的学习和人生进行正确选择和自我规划的能力。其次,教师要积极参与到课程的建设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来。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拓展性为教师参与课程的建设、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方面,对于既定的课程内容,教师有责任对已审定使用的教材作出适宜的“剪裁”,依据本地、本校及学生的实际来调整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不必盲目照搬统一的课程计划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人,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另一方面,就课程的开放性建构而言,语文与生活同在,它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活水,语文教学必然丧失其生命力。因此,教师要从以课堂、以书本为中心的狭隘空间走出来,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以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开发适合本地区和学生发展需要的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课程资源,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与人文意识。

三、学习方式的革命:由被动接受到自主、合作、探究

《标准》适应终身学习时代的要求,积极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成为此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和一大亮点。它对以往《大纲》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提法上以“学习方式”代替“学习方法”。学习方式是学习方法的上位概念,较之学习方法更为稳定,它不仅包括学习方法,还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学习心理要素。其二,它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个体轻合作、重接受轻探究、重结果轻过程、重认识轻体验的学习方式的否定和扬弃,真正确立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这不仅仅是学习方式的革命,更是教育理念的革命。

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被动学习相对而言,是指学生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选择,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并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的学习方式。它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把学习看作是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体现了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的尊重,在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同时,也使其获得了终身发展的源泉、动力和永不枯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合作学习相对于个体性学习、竞争性学习而言,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完成某项共同的学习任务而进行的互助性学习。它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教学评价标准,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改善班级的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为根本目标。合作学习适应现代社会加强人际协作的需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给学生群体一个共同的任务,让每一个学生在其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并且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遇到问题能通过有效的沟通协商解决,进而对个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对活动的成效进行共同评估。

探究学习是指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因此,倡导探究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激发学生认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以及勇于探究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其次还要重视学习过程,强調在探究的过程和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要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特观念、感受和体验。

要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要把学生从传统教学的被动世界中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积极主动的建构者、参与者,成为成功的、愉快的探究者和合作者。其次,教师还要努力转变自身角色。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代言人、权威者,而是学生群体中“平等的首席”,是与学生共同建构知识的对话者和交往者,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因此,教师要抛弃传统的话语霸权主义,从居高临下的权威位子上走下来,参与到与学生的对话和交流活动中来。再次,语文课程评价方式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评价要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保护其求知欲和探索创新精神;有助于帮助教师发现学生学习上的优势和不足,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和完善教学过程,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同时,课程评价也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另外,评价方式应灵活多样,如根据合作学习的特点宜采用以集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的方式,根据探究学习重过程、重体验的特点,应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与结果统一起来,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态度、创意、责任心、意志力、合作精神、参与程度和交往能力等方面做一个综合性评价,充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与人文意识。

只有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并把握课程目标,调整学习方式,才能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与人文意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报告 篇十二

一、让学生适时适度生长

我们应该承认,自然界万物都有它自身生长发育的规律,人也不例外。我们每个人也自有他生长发育的成长规律。因此在联系到每一个学生时,教师必须小心而又谨慎地对待他们了。在语文学习中,我们总不难发现,有的学生智力发展速度快,有的学生则显得比较慢。他们的智力水平不可能在同一起跑线上,因此,我们必须而且应该分别对待他们,尤其不能用一种模式去对待每一个学生。这就像四季的花草一样,春天花开花落增添了大地靓丽的色彩,那秋天开的花不同样具有这样的作用吗?时下我们也不同程度地发现,部分教师在施教中大一统的行为还相当严重。小学生日记的普遍化,低龄化,似乎日记也要从娃娃抓起,可小学生能有那么多生活行为的语言积累吗?再加上平时学生多是早出晚归,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哪有天天记的内容呢?我并不反对学生日记的作用,也并不反对日育功能的发挥,日记日育也就像人的音乐细胞一样有的人有,有的人则无,所以,不必强求每个学生写日记、日育,而应让他们自由选择,自由发挥。因此,语文教学中,可让学生适度地自由地生长。

二、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实际上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的整个流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正如小草幼芽利用光合作用成长一样。小草幼芽的光合作用从何而得?外部汲取再由内部发生。怎样让学生像小草、幼芽那样自己去发生光合作用呢?我以为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因为他们都是一个完整的生物体,他们既有汲取外部能量的能力,更有内部发生光合作用的能力。时下我们的语文教学,有些教师总是嫌授课时间少,为什么?那是因为他们霸占了课堂,生怕学生什么都不懂,有时还在做些支离破碎讲解的无用功,殊不知那是他们在给小生命过多的水分,不知不觉地淹死他们;那又是他们在给小生命以过多的甚至过强的阳光,不知不觉地晒死他们;那更是他们在给小生命以过剩的氧气,不知不觉地闷死他们。我们应该看到,不少小学生已无法承受小学语文的学习生活了,他们不愿意接受的,部分教师也在拼命地灌输;他们无需要接受的,部分教师也在拼命地灌输;他们不可能接受的,部分教师还在拼命地灌输。导致学生无所适从,学习效果不佳。

13.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三

在2012年3月15日的下午,我参加了兴庆区教研室教研员宋光琼老师组织的“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师教材解读培训”活动。经宋老师介绍,此次活动是教研室在选拔了几位优秀的教研组长先深入学习了新修订《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再结合本册教材编排特点及鲜活课例,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与解读的基础上,然后召集各学校各年级的语文教师分别在十一小远程教育室进行本年级的语文教材解读培训活动。我们于3月15日下午齐聚十一小多功能厅,聆听了来自满春小学的语文教研组长张春艳老师对六年级语文教材的解读。现将这次新课程学习总结如下:

1、通过学习,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并将自己的这些认识通过教研活动传递给全镇的语文教师,提升全体语文教师的业务修养。

2、在教学进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具有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参与,特别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除此之外,对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表述。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

14.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报告 篇十四

哈镇学校 陈毅

梁启超说:“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于约”。我觉得这句话用于新课程改革本身很适合。因为新的《语文课程改革标准》之精要令人内心折服,之广博令人眼界大开。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有一些新的语文教育理念。这些新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吸收了多年来语文教育改革中的经验教训,对语文教材编写、教学指导、语文评估与考试等都有一些明确的规定。它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强调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更注重语文课的人文性,注重语文学科的文化内涵。

我觉得要从根本上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精神,教师必须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兴趣课外多读书。而这也的确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问题。要努力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敢问,敢辩,激活他们创新的欲望,使学生主动求学的欲望高涨,由此获得的教学效率也极高。新课标要求我们老师要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角,而教师的角色定位应该是一个对话者,一个教学活动的平等参与者。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是导演而非主演的角色,起到的应该是穿法针引线的作用而非仅仅是传授而已。所以作为老师,要学会的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鼓励他们积极地去思考发现问题以及给予学生方法上的点拨,而不是充当他们可靠的拐杖。当然,在备课方面,包括教材的处理,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对不同课型的处理,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对诗歌单元的处理以学生多读为主,在反复诵读中去品味诗歌,而对文言文的处理则是要稳打稳扎,要求学生的翻译要落实到字词句,一点也不能马虎。另外从听课中我也渐渐领会到讲课重要的是要解决重点难点,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面面俱到反而容易造成重点不突出。而教学手段也是为教学目的而服务,不能因为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内容。因此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要逐步学会合理处理课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设计教学思路,并且要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教学的内容。

另外,我也深切地体会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平时的知识积累与教学经验的积累是多么重要。知识储备足够了,才能很好地驾御课堂。因此在工作之余仍需不断地读书充电,更新知识,加强自己的个人修养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轻松自如地驾御课堂,与学生进行课堂交流,恰到好处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在师生双边交流、在学生答与辩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目的。

现在的课程改革可谓热火朝天,但是也有一些做法值得反思,比如有些人的认识有误区:认为课改是赶时髦,是走形式,是要让课堂热热闹闹,对学生不能批评不能惩罚 …其实不然,那些并不是新课程的核心,教育改革要落到实处,扎实有效,需要我们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今后,对于自己的教学我还需要不断地反复地学习——实践——反思——调整,这样才能逐渐摸索出真正适应新课标要求也适合学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积累课堂教学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地成长成熟,不断地产生积累灵感。正如前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我只相信一条:灵感是在劳动时候产生的。……劳动,这是一切钝感的最好的医生。”

15.对语文新课程学习的几点体会 篇十五

这种教学流程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教学效果非常好。这种“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品味语言-拓展延伸”的模式实用多种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块。我们还在尝试探索,摸索,希望找到更趋于完美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课程改革;语文课堂;素质教学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突出对学生的关怀和培养,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与过去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相比,老师的教育观念也应随之改变,突破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而以尊重学生个性为前提,把教育过程作为我们学生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因此在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的语文老师打破了“一本教材教到底,一张嘴讲到底”的传统教学理念,形成了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品味语言—拓展延伸的新型教学模式。老师是我们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创设者。结合现代多媒体的综合使用,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今天我就对自己在语文课改学习的实践谈几点会:

1、课前5分钟创新展示使语文课堂更关注我们的素质和能力发展,注重提高我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我们老师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语文课上就提出了三点要求:希望在三年后人人能说一口好话、写一笔好字、做一手好文。落实“一口好话”就是以课前5分钟创新展示为平台,这项活动较好的拓展我们的知识面,积累写作素材,锻炼设计能力,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能满足我们萌动的表现欲望。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爱好、特长自主选择、自觉参与。展示内容的选择非常广泛,但力求要和语文学习息息相关:可以讲一个成语故事、寓言故事、伟人的故事;可以配乐朗诵一首中外名诗或一篇优美散文;可以讲一句我们最喜爱的名人名言;可以讲述自己成长经历中印象最深、最受教育的某件事或某个人;可以以“环保”、“奥运”或生活中的哲理等为话题演讲;可以讲我最喜爱的一本好书、一位作家;可以是一段魔术表演;还可以对对联……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为了这5分钟的创新展示,往往要花上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去准备,从材料的搜集、筛选、准备到课前展示,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充实自我,提高进步的过程。5分钟的展示,为我们展示自我,发挥特长,创造了有效空间。每天的课前5分钟,同学们都能欣赏到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表演内容,在欢声、笑声、掌声中获取知识,增长技能。不仅提高了我们的语文能力,而且极大程度的激发了我们学习语文的欲望。

2、我们老师经常巧设课堂竞技活动,注重培养我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我们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尊重我们的个体差异,鼓励我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习过程中,老师特别善于挖掘教材的创新因素,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出符合不同程度学生参与的学习内容。如:哪些问题适宜抢答竞赛;哪些经典片段适合朗诵比赛;哪些问题值得进行现场辩论;哪些文章适合缩写,叙写或排练成课堂短剧……老师都根据了文章特点和我们的实际去引导。充分调动我们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确保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轻松、愉快、自信的参与到语文活动中来。记得在老师讲戴望舒的《雨巷》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让我们上讲台表演撑着油纸伞的动作,班里几个平时调皮捣蛋的同学顿时神采奕奕,跃跃欲试。我们老师因势利导,先肯定他们的积极性,上台表现非常完美,得到全班同学的热烈的掌声,他从而也获得了成功的满足感。这些竞技活动的开展,不仅能激发我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强我们主动意识,锻炼思维,提高能力,活跃课堂气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我们老师让学生当老师,按自己的方式处理文章从走进新课程开始,老师始终把我们作为学习的主体。因此老师在每教授一个新单元时总会预留一篇文章给我们,让我们自己上台按自己的方式讲解。刚开始,我们克服不了紧张的情绪,上台讲解时不是说错话就是写错字,有时甚至忘词,不知道该如何提问,课上的不很理想。但是,老师还是以鼓励、赞扬为主。

4、为了在课堂上给我们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老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我们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还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时空的信息量,都會极大地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我们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

5、新课程改革后的作业设计也是到了很大的变化,许多题目不再给固定答案,而且很多情况下,我们自己的答案比老师所提供的参考答案还要好。这样我们的脑子才真正发挥了想象的、发展的思路。

6、在新课改下,我们注意向兄弟学校学习。在学习洋思的管理模式中,由于结合了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增加的评价尺子,又切实可行,因此,使更多的学生受到鼓励,树立自信,走向成功。当然,这只是初步的尝试,距离真正的“洋思”还很远很远,但我深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学下去,做下去,并不断地完善和创新,“洋思之花”一定会在我们学校结出丰硕之果。

16.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报告 篇十六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同时,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的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因此,对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教者要善于发现并挖掘儿童身边“熟识”的语言物质材料,把教材特点、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结合起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教给他们多样的、生动形象的识字方法,让他们在趣味盎然的学习氛围中轻松完成识字的任务。

识字能力是语文的基本能力之一。《老子》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能促使他们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要坚决摒弃以死记硬背、反复抄写为主要方法的不良识字习惯,重视教给学生“活”的识字方法,由最初的扶着孩子学到最后的放手让孩子自主学,培养学生独立的识字能力,为今后的自主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法谈一谈自己的几点浅见:

一、利用插图或实物识字

苏教版教材图文并茂,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在学习汉字的初级阶段,教材配有大量形象直观的插图,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来帮助学生学习汉字。这些插图色彩鲜艳、生动有趣,加上教师的引导,自然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的汉语拼音版块里安排了5个《认一认》,以四字韵语的形式出示了80个汉字,要求学生做到会认读。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来说,这个任务似乎有点重,但只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就会化难为易,轻松完成教学任务。

儿童识字必须具备四个要素,即声音、图像、语义和符号。由于儿童在学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口语能力和对于与所识的字相匹配的具体事物的认知经验,在四个要素中,已经建立了声音、图像和语义的联系,惟一缺少的就是符号。采用“看图识字”的方法,就能使声音、图像、语义与符号在儿童的大脑中建立起联系,从而达到识字的目的。如“手”,学生拼读上面的拼音,知道这个字读shǒu,再看看下面画的图,便知道这个字的语义,于是认识了这个字。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要充分发挥看图识字的优势,指导儿童借助图画来了解字义。大部分看图识字都一目了然,只有少部分需要略加指点。如“足”,学生看了图可能误读成“脚”,就要让儿童读读上面的拼音,并告诉他们:“足”就是“脚”,“足球”就是用脚踢的球。“目”,学生看了图很有可能误读成“眼”,就要告诉儿童:“目”就是眼睛。另外,在这些字中,还有好多的字都是象形字,一个字就是一幅画,生字字形和事物之间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而且有很多的事物都是小朋友熟识的,只要老师稍加点拨,记忆起来非常轻松,如“口”、“目”、“山”、“田”、“火”等等。如此,把汉字放到有生命的环境中,使抽象的汉字形象化,提高了学生记忆生字的效率。

汉字中,还有一些会意字,教师可以利用身边的实物帮助孩子理解记忆,如在教学“笔” 时,教师可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毛笔,让学生仔细观察毛笔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学生一看就会明白:哦,原来古时候的笔上面的笔杆是用竹子做成的(竹字头),下面再装上一些狼的毛(毛),这就是笔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记住了生字的字形,同时还直观地理解了字义,可谓一举两得。教材中,像“尖”、“歪”、“鸣”等会意字都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二、巧编故事识字

低年级孩子年龄小,爱听爱讲故事,这是他们的一个特点。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年龄特点,结合识字内容,巧妙地用编故事的方法来指导孩子记忆生字字形,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碧”时,我首先出示“碧”,而后说道:“同学们,你们看这个字的最下面是个什么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答道:“石。”“是呀,这下面确实是个‘石’字,你们知道上面坐着谁吗?告诉你们呀,这上面坐了一个王子和白雪公主,他们并排坐在了石头上欣赏风景呢!多美呀!”同学们一听,小脸蛋一个个笑开了花,紧接着我又问道:“同学们,告诉老师一个王子和白雪公主并排坐在石头上欣赏风景是个什么字?”一下子一双双小手齐刷刷地举了起来。就这样,通过巧编故事学生很快掌握了“碧”这个生字。像这样的巧编故事教生字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人们把羊送给神仙,希望神仙保佑自己吉祥如意”——祥;“两个人手拉着手走钢丝,他们真是技艺高超的杂技演员呀”——丛;“拇指姑娘的身子只有一寸长”——射„„这样,学生兴致勃勃听故事的同时,也就牢牢地记住了所学的生字。

三、游戏中识字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点,注意力保持的时间不长,教学生字时如果方法单一,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思想就会开小差。如何在生字教学时牢牢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吸引学生的眼球呢?教师要开动脑筋,注意识字方法的多样性、趣味性。游戏是孩子们的最爱,教师在识字教学时巧妙穿插游戏,形式新颖而高效。游戏的方式有很多种,如:猜谜语法:“天下一条虫”——蚕;“一口咬掉牛尾巴”——告;“人在云上走”----会;“士兵张大口”——吉„„

编儿歌法:“帮忙的朋友多一点,拔河才能得第一”——拔;“太阳西边照”——晒;“六字头,凶巴巴,私字头挡在大门口”——离; “辛苦一点,幸福十分”——辛、幸;“三口品”、“三日晶”等等。

动作表演法:如“看”:像孙悟空一样手搭凉棚向远处看;“抱”:环手把东西抱在怀里„„教材中一些表示动作的生字均可以采用此法进行教学,学生在演一演中理解了字义,同时也记住了生字的字形。

总之,生字教学时,教师根据字形特点,采用猜一猜谜语、说一说儿歌、演一演动作等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能激发起学生极大的参与热情。游戏为孩子们搭建了锻炼和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性高,不仅锻炼了识字能力,而且增强了奋发向上的竞争意识。随着识字能力的提高,很多学生在课前预习生字的时候就积极的开动脑筋,思考好的识字方法,好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博得老师和同学的赞赏,这真是一种可喜的现象呀!

四、类比中识字

形声字在汉字中占到80%以上,让学生掌握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对他们今后学习汉字十分有用。苏教版教材对形声字识字这一块编排非常巧妙,采用版块识字法集中学习,使学生在类比中掌握形声字的规律。如第二册中的《识字4》和《识字8》,第三册中的《识字4》和《识字8》等识字韵文,都分别收集了具有同一声旁的系列形声字,让学生在同类字的比较中学习并掌握形声字的规律。形声字分形旁和声旁,形旁(部首)表意,声旁表音。形声字的这一特点能比较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字形。教学时,要将汉字的音、形、义三者结合起来识记。如,教学苏教版第三册《识字4》的“苗、描、瞄、喵、猫、锚”这几个生字时,我告诉孩子们,“苗”是声旁,所以这几个字的韵母都是复韵母“ɑo”,“描”要用手描,所以部首是“扌”,“瞄”要用到眼,所以部首是“目”,“喵喵”叫要用到嘴,所以部首是“口”,“猫”是动物,所以部首是反犬旁,“锚”是金属制成的,所以部首是“钅”。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既让学生懂得了形旁和声旁的不同作用,掌握了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还在脑海中牢固建立起了这些形声字音、形、义三者之间的联系,有效地提高了识字的效率。

五、熟字辅助识字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低年级的孩子因年龄特点,对学过的汉字遗忘得也很快。因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孩子复习巩固学过的汉字。其实在学习新的生字时,熟字有时候能帮上很大的忙。在教学中,我和孩子们归纳了以下几种方法:

熟字减一减:如“荷”减“艹”是“何”,“传”减“亻”是“专”,“教”减“攵”是“孝”„„

熟字加一加:如“包”加足字旁是“跑”,“更”加“亻”是“便”,“师”加反犬旁是“狮”„„

熟字换一换:如把“桃”的“木”换成足字旁就是“跳”,把“浪”的“氵”换成“米”就是“粮”„„

熟字比一比:如“已”——“己”,“东”——“乐”,“令”——“今”„„ 综上所述,熟字在学习生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复习了学过的汉字,而且还借助它们轻松掌握了要学的生字,事实证明,这样学习生字,学生乐此不疲,兴趣很高。通过字与字的分析比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真正达到了温故知新的目的。

17.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十七

又一轮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广大教师见面了,通过几天的认真研读,我深有感触。作为一名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最大的体会就是教学目标更加明确了。新的初中语文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那么,我们的初中语文在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语文教学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师生双边活动转变。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改革,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改革,要坚持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处理好讲授与练习、学习与运用、点拨与讨论的辩证关系;要坚持学以致用,实现知识向能力的不断迁移。

二、语文教学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学法指导不应该只看作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应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去主动学习,经过思考、生疑、答疑、创造等学习过程,才能使他们理解和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学习动力。教师应充分了解本班学生的学情,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适时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学习,加强能力迁移。

三、结合中学生自身实际要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如: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背诵优秀诗文80篇。现在的学生学习基础普遍比较差,在语文教学中要切实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四、语文教学中必须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好书。要努力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激活他们创新的欲望,让学生主动去求知。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所以作为语文老师,要学会的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积极地去发现问题并及时给予他们学习方法上的点拨,做一个优秀的引路人。

18.浅谈小学语文新课程有效教学策略 篇十八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学到更多有用的东西?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的教学更有效、更高效?这是值得众多教师深入研究探索的问题。 回顾漫漫研究路,我主要把握以下方面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

“機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首先是确定课题,集体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结构,只有吃透了教材与学生,才开始撰写教案,详细制定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抓住教材的教学重点难点,准备利于本课教学的材料,制作有实用价值的课件等。接着是一次又一次的磨课、研课,每一次大家的讨论总是那么激烈,发言总是那么积极,每次都有新发现、新收获。

二、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效课堂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构建高效课堂,需要做到课堂气氛融洽,课堂教学节奏紧凑,课堂收益高效。要实现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关键在于教师巧妙的教学设计,精炼、富有激励性教学语言以及合理调控课堂能力,从而促使小学语文课堂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效益最大化,学生收效最大化。

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我是怎样利用短短的40分钟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1.精彩的导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伊始,我以猜谜游戏一下子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了一个有趣、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乐学、爱学。

2.教学过程扎扎实实。耿我十分注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充分的阅读课文。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让学生谈一谈叶老给“我”的印象如何?感悟叶老先生的平和,认真,给人春风拂面的感觉,在小作者心理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对肖复兴以后的人生路产生深远的影响。整个教学内容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适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学气氛紧张而活泼、热烈而有序。教师还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总结。教学过程安排科学、合理,符合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3.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问题的难易程度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有意识、有策略地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尊重学生个性的感悟,提倡阅读的多元化,当学生的思维遇到屏障时,因势利导,无不体现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原则。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学法的指导,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程度,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助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积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课件、音乐伴奏等,为语文课堂服务。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等各种感官来感受知识,体验情感。借助图画与抒情音乐进行有感情地朗诵,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产生情感共鸣。更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深情朗诵课文的能力。

“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以个人的文学艺术修养,认真、平和的教学态度,富有激励性的语言,以其个人的无限魅力来深深吸引着学生。学生在课堂中如沐春风,积极思维,自主探索。课堂氛围其乐融融、秩序井然。为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起到推波助燃的作用。

三、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教学是教和学的统一活动,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既是相对独立的活动,又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收音机”也不是“复印机”,学生是具有感性、灵动的人。素质教育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从不会到会学,都离不开教师的殷殷教导、悉心培养。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不是教师教会学生知识,而是学生自己会学知识。教师要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要树立良好的教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正确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已成为教学策略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关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背景下,全国各地教育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越来越多地体现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语文课堂越来越充满民主与和谐,孩子们自主学习能力越来越高。这是一种全新的学习理念,要求我们坚持民主、开放的教育理念,改变以往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和培养能力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只有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才能实现新课程要求。因此,我们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五、关注课后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课后的反馈很重要。在我县优秀课例评选活动中,我参加了本次活动,进行现场听课,评课,课后写听课感言等,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培养情况,反思教学策略是否有效,总结宝贵的课堂教学策略,对今后的教学策略进行适当的补充与调整,使教学更加有效。

只有在不断的教学反思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全体语文教师的教学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

上一篇:团圆才是福小学作文下一篇:市公安局“十大杰出女民警”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