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2024-07-14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精选4篇)

1.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篇一

XX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教案

第8课时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考点导读】

复习本课要注重理清孔子与老子的思想观点,掌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基本概念,并认识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1)孔子与老子的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注重教化;“节用爱人”,爱惜民力;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取信于民,体现了民本思想,这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谐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孔子还提出“礼”,要“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孔子首创私人讲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学在官府”局面。同时,孔子的教育思想比较进步,主张“有教无类”,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子弟。孔子晚年回国潜心办学和著述,对促进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

孔子学说讨论人与人的关系,影响很大,由他开创的学派被称是儒家学派。虽然这一学派的思想主张不适合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以暴力建立新的统治秩序的政治要求,但后来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虚无”的“道”,强调要崇尚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逍遥”自在。老子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由此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围寡民的理想社会,“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还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着,并具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老子提出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原则,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时期,我国正处于封建社会开始形成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这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也是“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同时,社会阶级关系也随之出现新的变化。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非常活跃,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各种治国济世的主张。政治和经济的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思想逐渐下移,私人讲学兴起。这样,社会造就出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庄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孟子与荀子,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墨子,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韩非子等。他们互相诘难、批驳,同时又彼此吸收、融合,逐渐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基本局面。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开本拓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后来历史的进步。“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本体系,成为了中华民族各种精神力量的主要源泉。

(3)儒家思想的形成

春秋晚期鲁国的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早期儒家思想形成中两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并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孟子还主张“人性本善”,主张通过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荀子则在孔子“仁”的基础上,主张统治者施政要用“仁义”和“王道”,主张“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荀子还提出“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教育和国家规范来引导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孟子与荀子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典型例析】

例1.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在新情境下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辨别历史事物与历史解释的能力。题目以孔子学说与孟子学说的相同内容为考点,要求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孔子学说与孟子学说均属儒家思想,核心是“仁”、“仁政”。“仁者爱人”,主张“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其实质是有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本题只是在了解孔孟学说具体主张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比较和概括活动才能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答案:A

例2.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用

D.民水君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在新情境下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辨别历史事物与历史解释的能力。题目的关键词是“共通”,即荀子和法家思想的共同点。A、c、D都是荀子的思想主张,从表面上看,B项“人性本恶”似乎也是荀子的观点,但仔细比较,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法家则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和规范臣民的行为,实际上也是相信人性本恶的。答案:B

例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章句(下)》

材料三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

请回答:

(1)三段材料集中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主张?据此简要叙述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2)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好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样做?

(3)材料二中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思想观点?简要指出这一思想观点在中国传统政治中的地位。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会提出“舟水之喻”,并分析说明这一思想观点对后世封建统治产生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能力。首先大致阅读三段材料后,即能体悟到材料集中反映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三则材料中中心人物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在思想上不断丰富延伸,就反映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题目的第二问通过材料一的阅读分析,可以看出孔子最为强调的依然是“民信”,因此孔子认为治理好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取信于民”。第三问通过材料二的阅读分析,可以看出材料二中主要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观点。第四问阅读材料三即可以看出材料主要反映荀子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在疏通了这些基本知识后,其他的问题要积极利用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此类题目的难度不大,把握好基础,并适当扩展知识视野就行。

[答案](1)民本的思想主张;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孟子、荀子在不断延伸发展、总结改造,其体系日益完整,形成早期儒家思想。(2)取信于民,诚信为本;“为政以德”,关心爱护百姓。(3)“民贵君轻”的思想观点;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理论基础。(4)继承并发扬了儒家民本思想,认识到了人民力量的巨大。这一思想观点被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例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

——唐太宗《贞观政要》

材料二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中国为什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唯一连续不断的文明?……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除此以外,还有道家学说构成了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传统文化中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春秋时期,孔子以“仁”的学说来调整社会的人际关系。谈谈你对“仁”的思想及其历史作用的认识。

(2)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思想主张。它们体现了战国时期哪位思想家的什么思想学说?

(3)据材料三,面对以儒家学说为主流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如何才能使诸子百家的思想更能大放异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历史事实,整理有效信息,分析历史结论,服务现实生活的思维能力。解答此题要从“和谐社会”的思想出发,理解儒家学说及诸子百家在春秋时期的和谐内涵。另外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仔细审题,从原因的角度结合时代背景来分析孔子等诸子百家思想的作用,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让学生汲取历史教训,增强建设中国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感。此类试题讲求学以致用,验证学生结合现实、运用历史智慧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点是要审清试题,了解命题出发点,对教材的知识进行整合。此类试题难度较大,必须注意解题思路与方法的调整。

[答案](1)对“仁”思想的认识:“仁者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融洽相处,宽容相待,“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仁”作用的认识:“仁”的思想有利于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发展;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2)材料一的思想内涵:“关注民生,以民为本”,关心爱护百姓的重民思想;材料二的思想内涵:君主统治是“天下之大害”,抨击封建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它们体现了战国时期孟子的仁政思想学说。(3)以儒家“仁”、“仁政”思想为指导,以德治国;以道家的“顺其自然”思想为指导,保护生态环境;以法家的“法治”思想为启示,做到依法治国;汲取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到平等、博爱、和平、发展。只有做到以上这些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和谐。

2.邯郸百家村两座战国墓 篇二

[摘要]2008年4月~10月,为配合邯郸市人民路西延工程,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工程涉及的百家村村西发现的2座战国墓葬进行了发掘,获得一批较为重要的考古资料,为进一步研究赵国的墓葬结构、丧葬特点、等级制度及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提供了实物资料。

邯郸市人民路是市区一条东西向主干道,人民路西延工程所涉及的百家村位于赵邯郸故城大北城城西。墓葬位于沁河北岸台地之上,后百家村村西约75米,向南100米为沁河(图一)。此次共发掘墓葬两座,编号为2008HBM01、2008HBM02(以下简称M01、M02),现简报如下。

一、M01

1、墓葬形制

M01位于邯郸市文物保护单位百家村墓群M6的东南部,发掘前曾归属于M6的附属设施。

M01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向100,由于建筑物的破坏,原来的墓壁除西壁保存完整外,其余均遭破坏。M01深4.2米,口较大,底略小,距开口3.6米处存在二层台,二层台的东部偏南搁置陪葬器物,二层台距墓底0.6米。墓室内东部偏南有一壁龛用来放置陪葬器物,壁龛宽1.1米,高0.6米,深0.4米。由于地下水位较高,墓底的葬具、人骨均朽毁不可辨(图二)。

2、出土器物

除铜饰件外,均为陶器。

碗1件。M01:1,直口微敛,弧壁平底。口径17.4厘米,底径6.8厘米,高6.7厘米。

壶2件。颈部较短,鼓腹,假圈足,器盖之上附莲瓣钮四个,器身饰有弦纹。标本M01:3,口径14厘米,底径10厘米,高33.4厘米(图三,1)。

盖豆3件。子母口,细柄,底座似喇叭形,圈钮浅盘形盖,圈钮沿部敞口,下腹较深,底座宽平。标本M01:13,口径18厘米,腹径18.8厘米,通高24厘米(图三,2)。

筒形器1件。M01:2,微敞口,器壁较直而稍有弧度,平底,器身饰以弦纹。口径11.6厘米,底径84厘米,高13.6厘米(图三,3)。

匹1件。M01:15,口部近圆形,前端带流,浅弧腹,平底。口径12厘米,高4.4厘米(图三,4)。

豆4件。两大两小,形制相同。浅盘,圆柱细长柄,底座似喇叭形。标本M01:4,盘径10.4厘米,高13.6厘米。标本M01:8,盘径12.8厘米,高17.2厘米(图三,5)。

球形壶2件。小口,圆唇,短颈,溜肩,长圆腹,实心底,较厚。标本M01:10,口径4.8厘米,底径6.4厘米,高12.8厘米(图三,6)。

鼎2件。覆钵形盖,子母口,扁圆腹,外附方形立耳,蹄形足,器盖上附3个对称的方台形钮。标本M01:9,口径21.6厘米,腹径24厘米,通高21.2厘米(图三,7)。

鸟柱盆1件。M01:18,直口、弧壁,平底,中央有一支柱,上托一鸟形。口径24厘米,底径10厘米,通高13.6厘米(图三,8)。

盉1件。M01:16,唇微侈,假圈足,器口一端凸出一流。口径18.8厘米,底径9.2厘米,高11.2厘米(图三,9)。

盆1件。M01:17,直口微敛,弧壁平底,内壁近底部饰有一圈锯齿纹。口径23.2厘米,底径9.6厘米,高9.2厘米(图三,10)。

铜饰件1件。M01:20,环状,一端平直伸出,伸出部穿孔,环部饰有纹饰。口径2.1厘米(图三,11)。

铜尖状物3件。一段较粗,一段细,一端器表残留明显缠绕织物的痕迹,具体功能不详。标本M01:19,长11.6厘米,直径0.3~0.7厘米(图三,12)。

二、M02

1、墓葬形制

该墓是在发掘M6埋藏坑扩方时发现的,位于M6南6米处,东边紧挨M6埋藏坑,东7.5米处为M01。

M02为近正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向100°。墓口东西长2.30米,南北宽2.25米。墓圹内填五花土,经夯筑后填实。深2.55~2.7米,口较大,底略小,距开口2.25米处存在二层台,二层台距墓底0.3—0.42米。两具棺,一南一北搁置,中间被二层台分隔开,北部编号为M02Ⅰ,南部编号为M02Ⅱ。M02Ⅰ葬具为木棺,东西长1.6米,南北宽0.45米,残高0.09米。棺内存有人骨一具,东西向摆放,头东脚西,仰身直肢,面向上,朽毁严重。头部北边放置骨器、铜镜、石质带钩各一件,根据人骨初步断定为女性。M02Ⅱ仅存棺痕迹,东西长1.65米,南北宽0.78米,残高0.15米。未发现人骨痕迹,出土有铜印、铜环、剑摽、铜质带钩各1件,贝饰件8件(图四)。

2、出土器物

石质带钩1件。M02I:1,钩端已损毁,腹部呈弧面,背面残存方形钮。残长10.3厘米,宽1.6厘米(图五,1)。

铜镜1件。M02 I:2,锈蚀严重。宽缘,方形钮座,其外饰有纹饰,主纹是四山字纹,地纹为枝叶纹。直径9.5厘米,厚0.5厘米。

骨器1件。M02I:3,圆柱状,一端略细,通体磨光。长4.2厘米,直径0.9~1.3厘米(图五,2)。

铜带钩1件。M02Ⅱ:8,呈琵琶状,钩端为兽头形,锈蚀不可辨。腹部呈弧面鼓起,背面有一圆形钮。长6.4厘米,宽1厘米(图五,5)。

剑搡1件。M02Ⅱ:3,石质。平面呈梯形,一端略小,两边薄,中间厚,细端面有一孔。宽5厘米,高3.6厘米,最厚处1.2厘米(图五,6)。

铜环1件。M02Ⅱ:6,素面。直径2.7厘米(图五,7)。

铜印1件。M02Ⅱ:7,覆盝形,上有半球形钮,下为正方形座,印面有“邮口”两字,字迹清晰。通高1.3厘米,印面边长1.2×1.2厘米(图五,8)。

贝饰件8件。标本M02Ⅱ:1,扇贝形,长4.5厘米,宽4厘米(图五,3)。标本M02Ⅱ:5,贝形,长2.5厘米(图五,4)。

三、结语

M01、M02位于邯郸市百家村战国墓群中,这里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墓葬区域,其发掘无疑为研究赵国的墓葬结构、丧葬特点、等级制度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M01为土坑竖穴,平面的长宽比例接近1,和以往发掘过的百家村墓葬基本相似。其中的陪葬物品搁置在二层台上和陶器置于东壁龛内,与百家村战国墓的M51、M52、M24相同。由此分析,M01应为战国时期的小型墓葬。其出土的陶器为鼎、豆、壶、匝组合,以及筒形器、鸟柱盆、球形壶等,均与以往百家村战国墓葬出土的器物相同。其中的陶叵呈圆形,陶鼎、陶壶、盖豆等器物上出现有压磨暗纹,这些均属于战国晚期特征。因此,M01的年代应在战国晚期。M01的陶器组合为2鼎、2壶、4豆,其墓主人身份应在士—级。

3.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老子和他的辩证法思想;孔子的“仁”及其对教育和文化的贡献;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诗经》,屈原和《离骚》,孟子和庄子的散文;艺术;天文和物理;名医扁鹊。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使学生全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理解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辩证关系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不同学术思想和历史文化名人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老子、孔子等许多著名思想家和著作,对我国和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百家争鸣”促进了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也有利于文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总结与交流。

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和屈原创作的楚辞,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先秦诸子的散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宝贵财富。

4.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天文学、物理学、医学方面的成就,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墨经》中总结和提炼的大量物理学知识,也在我国科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5.长沙楚国遗址出土的帛画、四川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和湖北随州出土的整套编钟和其他乐器,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绘画和音乐艺术已具有很高的水平。

6.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空前繁荣,科学技术取得许多世界领先的成就,反映了古代中国在当时世界上的先进地位,值得我们自豪。

教学要点

一、老子和孔子

1.道家创始人老子和他的辩证法思想

2.儒家创始人孔子

①“仁”的学说

②对教育的贡献

③对保存古代文化典籍的贡献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2.墨家创始人墨子的思想

3.孟子的“仁政”和“民贵君轻”思想

4.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

5.庄子的道家思想

6.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三、繁荣的文学和艺术

1.文学的成就

①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②屈原和《离骚》

③诸子散文

2.艺术的发展

①绘画:帛画《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嵌错赏功宴乐铜壶

②音乐: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编钟

四、先进的科学技术

1.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2.历法的进步

3.《墨经》中的物理学知识

4.名医扁鹊和他的“四诊法”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重点:老子和孔子,“百家争鸣”;《诗经》,屈原和《离骚》;编钟;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十九年七闰”法;《墨经》中的物理学知识;扁鹊。

本节知识内容多、头绪多,但无论是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都应突出其在世界上的先进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以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本节难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思想及对他们的评价;对某些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

二、在讲授本节教材之前,首先联系前两节教材的内容,通过教师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科技迅速发展、文化空前繁荣的历史条件。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铁器的使用和推广是这个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新的生产工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率。在农业上,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大规模水利工程的兴建成为可能,大量荒地得到开垦,私田数量不断增加,促使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的生产关系开始发生、发展起来。新兴地主阶级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同奴隶主阶级的斗争中,不断取得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胜利。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陆续实现了向封建制的过渡。新的封建制,基本上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刚刚从奴隶制的桎梏下解放出来的农业和手工业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有了提高。新兴地主阶级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也需要发展生产,这就使得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时期,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促成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封建地主阶级掌握了政权,阶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新旧势力剧烈斗争,从而促进了学术思想的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涌现了一大批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总之,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科技文化大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三、“老子和孔子”一目是本节的重点。关于老子,应讲清以下四点:1.老子是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有深远影响。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2.结合教材小字讲解: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老子把不具有任何物质性的“道”或“无”,作为世界万物的本源,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老子“道”的学说比较深奥,不易讲清,不必补充材料,也不作要求。3.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老子思想中的精华,要重点讲授。老子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对立双方互相依存而且互相转化。4.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认为统治者少一点欲望,少一点作为,天下就能安定,政权才能巩固。如果人民与统治者的矛盾,到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时候,任何法律、刑罚都不起作用。他反对用严刑峻法治理天下。关于孔子,要讲清三个问题: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仁”的学说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很多,《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对“仁”的许多解释中,既有一些具有进步意识的新思想、新观念,也有维护奴隶制的旧思想、旧观念。教材重点向学生介绍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进步思想。孔子讲“爱人”虽然是有阶级性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强调人道原则,具有进步意义。孔子的保守思想表现在他主张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维护等级制度等方面。孔子在政治上有保守的一面,但并不是顽固派,他认为历史是不断变化的,旧的制度也可以“损益”改动。小字的内容,大部分在初中已学过,由学生自己阅读,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等政治主张,都是建立在“爱人”思想基础上的。2.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应以孔子教育思想中的“有教无类”为讲授重点。孔子办学“有教无类”,不问出身,使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扩大了教育的范围,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学在官府”的局面。这里让学生通过阅读小字,了解孔子的一些学生的出身,加深对“有教无类”的理解,但不做要求。3.孔子对保存古代文化典籍的贡献。相传孔子编订和整理的《诗经》《书经》《礼》《易》和《春秋》五部书,后来被奉为儒家的“五经”。汉武帝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为封建正统思想,“五经”成为封建教育的基本教材,儒家文化也就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

四、“百家争鸣”一目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应讲清以下两个问题:

1.百家争鸣中的主要学派有儒、墨、道、法等家。其中以儒、墨两家影响最大,并称“显学”,其次是道家。

2.墨、儒、道、法各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和主张:

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他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进步。《墨子》一书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学派的主要材料。《墨子》中的《墨经》,记载了许多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对科学的认识水平。

孟子和荀子:他们都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有“亚圣”之称。孟子提出“仁政”“民为贵”“君为轻”,有“重民”思想。他认为“政在得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占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对荀子要重点讲解他的唯物主义思想。主要有三点:一是他认为“天有常道”“地有常数”,自然界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二是还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以社会政治的好坏而转移。其思想反映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三是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主张,就是人可以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加以利用,造福人类。教材小字分别介绍了孟子的“性善论”,可由学生自学,不作要求。

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他继承了老子的学说,并把“道”发展成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

韩非子:先让学生看课本韩非子画像,指出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然后重点讲解韩非子的历史进化观点和法治思想。韩非子认为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因此主张不遵循古法,不墨守成规,要按照现实情况,采取相应的政治措施。韩非子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法”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法令制度。韩非子主张由国家制定法令,向全国公布,除国君外,所有臣民都必须遵守。做到“法不阿贵”,法律不袒护权贵。这对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具有进步意义。小字部分由学生阅读,认识韩非子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主张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他的主张,得到秦王嬴政的赏识,秦统一后的许多政治措施,都是韩非子学说的应用和发展。

五、繁荣的文学和艺术

1.文学的成就

①“《诗经》”一目是本节重点,应讲清:《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绝大部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多是周代各诸侯国的民歌。雅大部分是春秋时的作品,雅是西周的宫廷乐曲歌辞,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诗经》的人文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深刻影响,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小字内容,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诗经》的内容及史料价值,但不作要求。

②“屈原和《离骚》”一目是本课的重点。需讲清以下三点:

第一,屈原是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第二,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利用民歌的形式,开创了诗歌新体裁——“楚辞”。第三,《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诗人把深厚真挚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融于作品中,表达了对楚国和人民的热爱。屈原的《离骚》,学生已在语文课中学过,教师可以适当引用《离骚》中的诗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小字部分由学生自学。

③“诸子散文”一目,应讲清两个问题:

第一,先秦诸子的散文都很出色,对后代文学的发展有深刻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第二,先秦诸子的各有特色,在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是孟子和庄子。孟子的文风以刚柔相济的辩证见长。这里可补充介绍《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的引文。这篇是孟子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这段文字也可以看出,孟子的议论文中善于运用比喻。庄子的散文文字优美,想象丰富。他的代表作《逍遥游》《秋水》等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名篇。

2.“艺术”一目,向学生讲清春秋战国时期绘画和音乐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①绘画已成为独立的艺术。主要内容有二,一是长沙楚国遗址出土的《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二是四川成都出土的战国青铜器“嵌错赏功宴乐铜壶”。教师可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御龙图》和“嵌错赏功宴乐铜壶”,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②湖北随州出土的整套青铜编钟,是我国古代音乐艺术的瑰宝,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音乐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六、先进的科学技术

1.“天文和物理”一目是本课重点。首先向学生提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本目应讲清三个问题:①天文学的发展:第一,天文学的发展与农业生产发展紧密相关,农业生产的发展要求有更准确的“天时”,对天文学,特别是对历法的发展是最重要的推动力。第二,《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一次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它比欧洲早六百多年。第三,春秋时期我国历法基本上确立十九年七闰的原则。这比西方早160年。第三,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诞生于战国时期,说明我国的天文历法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②物理学的成就:战国时期手工业生产技术也取得了很大进步,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规范化和对生产实践中取得的经验进行科学抽象的著述开始出现。《墨子》中的《墨经》记载了大量的物理学知识。其中有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的叙述,还有声学和光学的记载,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物理学的重大成就。

4.战国时期的英雄人物 篇四

他是虞国的亡国大夫,很有才能。晋献公本想重用他,但百里奚却宁死不从。这次,有个大臣对晋献公说:“百里奚不愿做官,就让他做个陪嫁的奴仆吧。”

公子絷带着百里奚等回国时,半道上百里奚却偷偷逃走了。

秦穆公和晋献公的大女儿结婚后,在陪嫁奴仆的名单中发现少了百里奚。就追问公子絷。公子絷说:“一个奴仆逃走了,没什么了不起。”

朝中有个从晋国投奔过来的武士叫公孙枝,把百里奚介绍了一番,认为他是个了不起的贤才。于是,秦穆公一心想找到百里奚。

再说百里奚慌乱中逃到了楚国的边境线上,被楚兵当作奸细抓了起来。

百里奚说:“我是虞国人,有钱人家看牛的,国家灭亡了,只好出来逃难。”

楚兵见这个六七十岁的老头子一副老实相,不像个奸细,就把他留下来看牛。

他还是有一套牧牛的本领,把牛养得都很肥壮,大家给他送了个雅号——“放牛大王”。楚国的君主楚成王知道后,就叫他到南海去放马。

后来秦穆公总算打听到百里奚的下落,就备了一份厚礼,想派人去请求楚成王把百里奚送到秦国来。

公孙枝说:“这可万万使不得。楚国让百里奚看马,是因为不知他是个贤能之士。如果您用这么贵重的礼物去换他回来,不就等于告诉楚王,你想重用百里奚吗?那楚王还肯放他走吗?”

秦穆公问:“那你说说怎样弄他回来?”

公孙枝答道:“应该按照现在一般奴仆的价钱,花五张羊皮把他赎回来。”

一位使者奉命去见楚王,说:“我们有个奴隶叫百里奚,他犯了法,躲到贵国来了,请让我们把他赎回去办罪。”说着献上五张黑色的上等羊皮。

楚成王想都没想,就命令把百里奚装上囚车,让秦国使者带回去。

百里奚拜见秦穆公后,秦穆公想请他当相国。百里奚推荐了自己的朋友蹇叔和蹇叔的儿子西乞术、白乙丙。秦穆公拜蹇叔为右相,拜百里奚为左相。

没多久,百里奚的儿子也投奔到秦国来,被秦穆公拜为将军。

上一篇:红酒市场swot分析下一篇:看望老人福利院通讯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