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七册美术教案

2024-08-16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七册美术教案(精选4篇)

1.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七册美术教案 篇一

《白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局促不安、京剧、毫不相让、一日三餐、滋味、倘若、从容不迫、侍候、脾气、扬长而去、空空如也、责备、供养不周、邻近、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3.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见过白鹅吗?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师展示图片:

师:看到这些白鹅,你想说什么? 生:我觉得白鹅很美丽。

师:同学们有没有想起一首古诗—— 生:背诵《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师:同学们背的真好,请用自己手中的笔画一画鹅。谁来黑板上画一画? 抽生用粉笔在黑板上简笔画鹅。师:请同学们相互简单评一评。

2.师:现在我们看一幅著名当代画家丰子恺所作的画《白鹅》,请同学们翻开书63页,同学们认真观察后与自己的画比较然后说一说,评一评,议一议。

生评论。

3.师:是的,画家所作的画真是惟妙惟肖啊!就其根本的原因,那是画家在生活中观察入微,掌握了鹅的外形结构,了解了它独特的习性。你们看著名艺术家丰子恺先生,不仅用画笔把白鹅栩栩如生地画出来了,还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写出了文章──《白鹅》。

教师板书课题:白鹅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师:让我们先来读一读课文。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

师:这课的生字词语特别多,而且很不容易读正确,因此现在请同桌的同学互相听一听读一读,开始吧!

学生同桌互读

2.板书:头颈 狂吠 倘若 一丝不苟 脾气 厉声呵斥 厉声叫嚣

引吭大叫 供养不周 净角 奢侈 譬如 侍候 窥伺

大模大样 三眼一板

教师让学生读黑板上的词语,并指导个别字的读音及“角”“供”多音字。3.师: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生:我想问老师“三眼一板”是什么意思

师:这是一个问题还有吗? 生:奢侈

师:我想问问同学们,平时我们学课文时都会遇到不认识的字,这时候你会怎么办? 生:查字典。生:联系上下文。生:请教同学。

师:那就请同学们,通过刚才说的3种方法自己把生词弄明白。学生自主学词。

4.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生词的问题是不是解决了。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提示: 左顾右盼:“顾”和“盼”都是看的意思。课文里指鹅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东看看,西看看,一点儿也不拘谨。

引吭大叫:“吭”是喉咙的意思。这个词是说鹅伸着脖子敞开喉咙大叫。

局促不安:形容拘谨、不自然、不安定的样子。本文指鸭子的步态急速,很不自然。三眼一板:比喻言行有分寸、有条理。这里指鹅的吃法刻板,从不改变。

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在课文里指鹅的吃法每天都一个样,一点儿也不马虎。

不胜其烦:指忍受不了某种麻烦。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了。

扬长而去:指狗偷食完鹅的食物后大模大样地离开,与偷食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奢侈:花费大量钱财追求过分享受。文中说鹅并不奢侈,是指鹅虽然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但这三样东西都是平常的东西,不需要什么花费。

三、再读课文

1.师:生字和生词我们都学会了,现在请打开课文,大声把课文读一读,碰到难读的多读几遍。想一想,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读课文。

师: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我非常喜欢白鹅,因为它太淘气了!

师:很有趣,我们来看看哪些句子很重要,并划下来。生勾画。

2.师:你划了哪些? 生: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师:为什么要勾画这里?

生:因为整篇文章都在围绕“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来写的。师:找到这句话再读一遍。

师:第二自然段更重要,不仅联系了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还告诉了我们全篇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白鹅的高傲的?

生:叫声 步态 吃相 教师板书这三个词。

师:我们来读一读这几个词。生读。

师:怎样写高傲的?默读第三自然段,找一个最能表现白鹅特点的词,在旁边写写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画一画。

生默读,师巡视。

3.师:你找到了哪个? 生:我划了“厉声叫嚣”。师:这是“厉声叫嚣”,这是古人写的“嚣”„„厉声说明鹅怎么样? 生:“凡有生客进来„„” 师:“必然厉声叫嚣”(教读)分组练读。

4.师:不错。还有谁是用图画来表现? 生:我画的是一只鹅。

教师把学生画的展示给其他学生看

师:带着你的想象,也来读一读这句话,好吗? 生读。

师:就像她这样,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师:你还找到了哪个词语? 生:厉声喝斥。师:为什么找这个?

生:这个词好像是说:这是我的地盘,你走开!师:带着心中的感受,再来试一试。生读。

师:有进步。好了,刚才大家展开了想象,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体会到作者观察仔细用词准确,把文章写得生动具体。以后学习中要多多体会。

5.师:刚才我们已经体会到,白鹅是一种高傲的动物,请再读一读第一、第三自然段,看白鹅还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自己读一读。

生读。

师:想好了,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学生分组讨论。学生汇报:

生:我觉得白鹅非常“凶”。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这是我的地盘,快走开!

生:我觉得白鹅很霸道,但是也可爱、天真。生:我觉得它非常勇敢。板书:勇敢

师: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生:陌生人来了它引吭大叫,不像小鸡小鸭一样。

师:所以,养鹅也能看守门户。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白鹅的勇敢高傲,但是学课文不能只从字面上去理解,还要从字里行间体会感情。作者表面上在写白鹅的高傲勇敢,实际上是在夸白鹅勇敢尽职。

板书:尽职

6.师:谁能带着感情来读一读。生:好一个高傲的白鹅!一生再读。

师:你强调了“好一个”。

一生再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师:老师有一个建议,速度慢一点,我们的感情才能更好地表达出来。生再齐读。

7.师:我们再来看看第四自然段,看看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出了步态的特点? 生读。

生:第四自然段是用拟人的方法来写出了白鹅的特点的。生:我觉得第四自然段是用比喻的方法来写白鹅的。

师:谁能联系文中描写鸭子和鹅的句子,表演大白鹅和鸭子走路的样子。两生表演。

师:谁能来评一评?

生:我觉得*** 走得时候很高傲。师:我们一起来读读第四自然段。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师:丰老先生真不愧是大作家,仅仅用了2个4字词语,就把鸭子和鹅步态各自不同的特点描写的这么准确、形象!

板书:局促不安

大模大样

请你再来放声自己读读第4自然段,边体会白鹅步态的高傲,边感受这精炼的语言吧。(自己放声读一读)

师:你们看,这鹅连走路的样子都那么的高傲,难怪丰老先生要感慨它是“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了。”

8.师:丰老先生用准确的词语,生动的字眼,给我们描绘了高傲、勇敢„„的白鹅。你愿意把自己当成一只怎样的白鹅介绍给大家。能用上文中的两三个词,加上自己的想象更好。

学生说

师:你说得真好,我想跟你交个朋友。

四、总结

师: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很多生字生词,还学习了课文1-4自然段,下节课我们再一起继续学习。

五、作业

生字、生词抄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读了丰子恺老先生写的散文《白鹅》,这篇课文重点说的白鹅什么特点呢?

指名学生回答。

提示:高傲。

2.师:上节课我们一起体会了丰子恺老先生写的散文《白鹅》的1-4自然段,哪位同学说说这几个自然段都通过哪些方面来突出白鹅的高傲呢?

指名学生回答。

提示:叫声、步态。

二、学习5-7自然段

1.师:没错,你看鹅的步态和叫声够高傲的了,但和它的吃相相比不算什么。接下来我们就去看看鹅的吃相。默读第5-7自然段,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使你感受到了它的高傲呢?可以动笔划下来。

2.师:如果让你用一个四个字的词语来形容鹅吃饭的特点,你想用哪个词?

生:三眼一板、一日三餐、一丝不苟„„

师:“三眼一板”在词典中是什么意思?(比喻言行有分寸、有条理。这里指 鹅的吃法刻板,从不改变。)

3.那你能结合这段文字说说,从哪儿最能表现鹅吃法的“三眼一板”。

(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

默读第5自然段。

生1:从“一日三餐”(吃饭的时间固定)。

生2:从“ 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吃的东西是不变的。)

生3:从“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 ”(吃饭的顺序是不变的)

师:是啊!你们看,它吃东西必须是这个顺序,先„再„然后„,错一点都不行,多有趣呀!你能再把它吃饭的顺序清楚的给大家读一读吗?

生读。

师:看他读得多好呀,还有谁愿意按顺序给大家读一读呀!

师:你们瞧,鹅吃饭的时间不变,吃的东西不变,就连顺序也一点都不能变,多有趣呀!谁能读读这一段,把它吃饭时三眼一板的样子读出来。

4.师:这鹅三眼一板的吃法,常常让我们发笑。你还能从哪看出特有意思呀?

快来读读第6自然段,把你认为最有意思的地方读给同桌听听。

师:我刚才听好多同学读得都特别的好,你们能想办法,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式把鹅吃饭有意思的样子再现出来吗?

你们可以同桌想象它当时的样子,说一说;也可以分角色读一读,也可以自己读读„„我们看哪组同学表现得最精彩。

生准备、汇报

(1)第一种情境:(一组汇报——师评——1人读)

师:(评)唉,听出来了吗?连附近的狗都发现鹅老爷吃饭的规律了,看来鹅吃饭三眼一板可不是一天两天了,而是一直三眼一板,谁能再把这部分读一读。

(2)第二种情境:(一组汇报——师评——2、3人读)

师:(评)想想,这鹅就连见了路过的生人都要厉声叫嚣,那它的饭被狗吃了,它得气成什么样呀?

每个人都读读。

(3)第三种情况

师:(评)如果人不在旁边侍候呢,想想我们的鹅老爷会怎样?你想想它在昂首大叫什么?

孩子们,我从这里真真正正地体会到了这只大白鹅真是个高傲的动物了,你们体会到了吗?

5.那为了让我们的鹅老爷能吃好饭,我们把它的饭罐和水盆放在一起不就行了吗?

生:不行,说理由。

板书:因此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

师:真是太高傲了,谁能把它的高傲读出来。(3人)

6.师:你会不会每天都坚持去侍候一只这么高傲的鹅去吃饭呢?为什么丰子恺先生却能不胜其烦呢地这样做呢?

生:喜欢它。

师:喜欢它什么了

生1:喜欢它的高傲。

生2:喜欢它的脾气

师:说的真好,作者就是喜欢它,喜欢它的高傲,怪脾气。

板书:喜爱。

7.板书:真是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师:此时,当我们再来聆听丰老先生的这句感慨时,你想怎样把你心中的感受读给大家听呢?(2~3人)

谁还有不同的感受给大家读一读。

全班齐读。

三、总结概括、积累好词。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丰子恺先生笔下的《白鹅》,你觉得文章中的哪个词语最有趣,你最喜欢,就把它工工整整地写在课题的旁边。在我们这一单元的作文中你就可以用到它。

学生写词。

2.师:你们已经开始学会积累词语了,其实书中的语言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同学们课下你还可以继续抄你们喜欢的词语,也可以是句子。

3.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丰子恺先生笔下的白鹅,下节课,咱们再一起去认识俄国作家叶·诺索夫描写的白公鹅吧,同样是白鹅,让我们看看他们的描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后记:《白公鹅》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体会白公鹅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学生讨论,比较两篇课文写法的异同,感受作者语言的特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著名作家丰子恺笔下的白鹅,谁来说说它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指名学生回答。

2.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一只白鹅,它是俄国作家叶诺索夫写的白公鹅。

板书:白公鹅 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默读课文:

给自然段标号,在文中勾画出生字和好词好句,使用工具书(字典等)自学生字生词。2.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范读动画,让学生注意生字读音。

3.指名学生逐段读文。

4.检查学生对生词的自学情况。提示:

慢条丝理:形容动作缓慢,不慌不忙。

掂量:斟酌。在课文中指白公鹅走路不紧不慢,好像每一步都要想好才落脚。举步:迈步。

官司:诉讼。这里指作者与鹅争水面的事。

径直:直接进行某件事,不在事前费周折。文中指白公鹅直接去吃鱼饵,毫无顾忌。勾当:读 gòu dàng,常指坏事情。文中指白公鹅吃鱼饵的事情。

主宰: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在文中指白公鹅认为自己掌握着整条河。

三、对比阅读

1.师:让大家组成小组读课文,想一想这只白鹅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你从哪些地方读出来?

2.小组学习汇报。

师板书:姿态 叫声 步态 吃相 玩相

师:好一只用有海军上将衔的大公鹅,那丰子恺笔下的白鹅又是怎样呢? 提名学生回答。

3.列表,引导对比阅读。

再读课文划出重点句,进行对比阅读和交流: 让学生按照黑板上的表格,小组合作思考、讨论。4.学生汇报。5.教师重点提示。师:同是白鹅,但不同作者的笔下又各有姿态,两位作家的写法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1)同样是写“步态”,两段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自由读文:感受白公鹅的派头。

作者怎样写白公鹅的走路:① 每一步动作。

② 过路的结果。

③ 被狗追赶时的缓慢行走。同:傲慢、派头;

异:一个从容不迫、大模大样;另一个慢条斯理,仔细掂量。一个通过对比,一个具体写如何“落步”、过泥泞路、狗在身后追赶的步态。

请几个同学朗读课文。

(2)丰子恺怎样写鹅的吃相?

提示:食料简单、吃法有板有眼、需要等候 叶·诺索夫怎样写鹅的“玩相”? 提示:戏水、抢占地盘、主宰一切

(2)朗读感受鹅在河里的活动:作者是怎样写白公鹅在水里的活动。① 翅膀的扇动有力。

② 强占地盘。

③ 公然吞食鱼肉饵。

总的特点: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请喜欢的同学起来读一读。

四、领悟方法

1.讨论:两位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两部分写的这么详细?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学生讨论。

2.学生汇报,教师指导。(1)感受作者语言的能力。(2)写法:拟人、夸张。(3)具体的句子(见书)。(4)语言:幽默风趣。

(5)两位作者对白鹅有什么样的感情? 相同点:抓特点,围绕特点来写。

不同点:前者抓住一个特点:高傲,围绕总写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从三个方面(叫声、步态、吃相)突出其高傲;后者先写大白鹅应当荣膺海军上将衔,然后再写为什么应当荣膺海军上将,在解释说明中写出了白鹅的特点。

(6)总结:我们写作文时,就应该抓住事物的特点,突出其特点。

五、作业

1.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

2.模仿《白公鹅》的方法写一种小动物。教学后记:《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体会猫的古怪和可爱。

2.学会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的”“折”;理解19个新词语的意思,能用“逐步”“无忧无虑”造句,领悟“可是”在语句中表示的转折作用,能用“说它„„可是„„”的句式说一段话。

3.学习“可是”的写法,仿写一段话。

4.用“摘录法”概括第一段段落大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哪些同学家里养过猫?谁来说说你印象中的猫?

生:猫很调皮、贪吃、小猫很可爱。

生:我奶奶家有一只猫很贪吃。有一次吃饭,爬进我奶奶家的锅里了。

生:猫有时候很可爱,有时候也令人讨厌。有一次,把家里东西都偷吃光了。

师:猫有时候贪吃、调皮,但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欢乐。有一位著名的作家,名字叫老舍,他非常喜欢猫,还特地为猫写了一篇文章呢!我想你学了课文,一定会喜欢猫的。

二、学习生字生词

1.学生读课文,把生字划出来,和同桌合作,利用工具书等方法自学生字。

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师:同学们已经自学了字词,我们一起把这课的词语读一读。

生齐读词语。

师:词语读得整齐、响亮。那课文你会读吗?自己读读课文,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想一想: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大猫,哪些自然段写了小猫。给课文分段。

学生汇报。

三、教学第一段

师:自由朗读第一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一)了解大猫性格古怪

生:我读懂了猫很老实。/有时候猫很贪玩。/猫捉老鼠时很尽职。/猫很古怪,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猫很胆小,又很勇猛。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老实、贪玩、尽职、古怪、温柔可亲、胆小、勇猛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把猫的性格全找出来了。老师请你选择一个或两个猫的性格读一读,注意动脑筋,把句子读好,读美,读出自己的感受。开始吧!

学生自由朗读后,教师请学生个别读。结合教师、优秀学生范读,重点词语的理解,让学生读好、读美句子。

师:看黑板上的板书,老舍先生写出那么多的猫的性格(齐读),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这些词语的意思都有些矛盾。

生:每一行中的两种性格的意思是相反的。

师:看看课文上是怎么把这些性格联系起来的。(说它„„的确„„可是„„)用上面的句式说说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

板书:说它温柔可亲吧,的确是呀,______________可是。

(二)品词品句,体会对猫的喜爱之情。

师:猫的性格这样古怪,作者喜欢吗?再读第一段,哪些句子最能反映作者喜欢猫?

生: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比较读: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个脏脚印。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师: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想想你是用什么感情读的。

师:读一读,你读出了什么感情?你更喜欢哪一句,把它读出来。

生:我用高兴的语气读第二句,我从句子里体会到老舍爷爷很喜欢猫。

生: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师:猫的声音有长有短,有高有低,好像什么?

生:像唱歌、说话。很令人喜欢。

生再读这个句子。

师:老师觉得猫捉老鼠时,老舍爷爷也特别喜欢。谁能来模仿一下猫捉老鼠的样子。

生齐读猫捉老鼠的句子,读出专心、耐心、决心。

师:课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老舍爷爷对猫的喜爱,我们一起再读读第一段,读出味道。学生男女合作读第一段。

四、作业:抄写字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很多同学都觉得猫实在很可爱,老舍爷爷这篇《猫》就写得特别好,那他到底怎么写的呢?大家读读第一大段,多读几遍,选一个最喜欢的自然段,待会儿准备读给大家听。我们还要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反馈:

第一自然段:通过说为什么喜欢这个自然段的理由,体会到猫的可爱,产生对猫的喜爱。

第二自然段:你为什么喜欢第2自然段?(学生边说理由,教师边指导朗读)

第三自然段:喜欢这一自然段的人站起来读一遍

二、深入理解课文

1.师: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猫的“贪玩”的?(找出并板书重点词语:一天一夜、任凭„„也。)猫的尽职又表现在什么地方?(找出并板书重点词语:闭息凝视、非„„不可。)

2.理解词语:为什么从“闭息凝视”、“非„„不可”这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猫是“尽职”的?(讨论后明确:从“闭息凝视”可以看出猫捕捉老鼠时的专注的精神;从“非„„不可”可以看出猫等不到老鼠决不罢休的决心。)

师:课文在写猫的“老实”与“贪玩”之间,“贪玩”与“尽职”之间是用一个什么词连起来的?(讨论后明确:连接“老实”、“贪玩”和“尽职”这三个内容的词是“可是”,懂得“可是”这个词在文中的作用:意思上是起转折作用,语句上是起连贯作用。)

3.轻读课文,思考:猫的“老实”、“贪玩”、“尽职”的性格与“古怪”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汇报。

师总结规律:是呀,老舍爷爷就是把一对对完全不同的性格,用上“可是”连接起来了。看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学生接说:古怪)

板书:老实——贪玩 贪玩——尽职

4.摘录段落大意:

用摘录法来摘录这一段的段落大意。

找到的学生站起来齐读一遍: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集体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

5.指名读第二节,思考并讨论:猫高兴时给人的感觉是什么?(结合解释:温柔可亲。)

课文是怎样从猫的动作和叫声两方面写猫的“温柔可亲”的?

板书:蹭、跳、叫唤、咕噜。

师:这里的“几条小梅花”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将脚印比作小梅花?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对猫的叫唤用了“丰富多腔”、“变化多端”来形容,可以看出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把猫的脚印比作“小梅花”,把猫的叫声说成“丰富多腔”、“变化多端”,可见作者是多么喜爱猫。

6.再问:课文又是怎样写猫不高兴时的表现的?

板书:无论„„也

让学生造句。

7.默读第三节,想想猫的古怪性格还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胆小”与“勇猛”。

8.哪些词语反映了猫的“胆小”和“勇猛”?

讨论后板书:藏起来、不要说„„就是„„

齐读课文,共同体会作者笔下的小猫。

三、体会主人的心情

1.教师展示几张猫的图片:

师:看到这些可爱的小猫你有怎样的感情呢?说给大家听听。

2.师:我们的老舍先生和你们一样,面对这些充满灵性的小家伙,心中有说不出的喜爱之情,通过耐心细致的观察,小猫的形像才能跃然纸上。我们也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会发现周围有那么多可爱的事物,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3.学生再次有感情朗读一遍全文。

四、延伸写作

教师出示猫的图片,让学生看图感受猫的不同形态,写一段描写猫特征的文字。

1.看图,思考。

2.要求:我们学习老舍爷爷的写法,也来写写猫,愿意试试吗?

3.学生写,教师巡回指导。

4.提名学生读一读自己写的,教师进行评价。

五、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既找到了段落大意,又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了写作中去。同学们的收获都很大。课后我们可以细心观察身边的小动物,把它们的故事写出来。教学后记:《母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了解作者笔下母鸡的特点,感受母爱的伟大。3.比较《母鸡》与《猫》在写法上的异同点。

教学重难点: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尊敬的情感经历,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作家笔下的动物,我们认识了高傲的白鹅有海军上将派头的白公鹅,能说说在老舍先生笔下的那只猫有什么特点吗? 提示:古怪、可爱

2.猫既古怪,又可爱,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鸡》。板书:母鸡

生齐读课题。

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自由读阅读提示,看看提示中,给我们提出了怎样的学习要求: 出示要求:

⑴ 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⑵ 比较一下,《母鸡》和《猫》两篇文章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 播放媒体资源课件中的范读动画:

二、检查预习

同学们在家里已经认真的预习了这篇课文,读课文以前,先读读这几个词语,看看你们是否通过预习已经认识了他们。出示词语:

反抗 欺侮 成绩 凄惨 慈爱 辛苦 如怨如诉 疙瘩 可恶 毒手 聋子 鸡雏 啼叫 一撮儿毛 齐读,抽读。

三、初识母鸡特点

1.词语会读了,相信课文也能读好,今天,我们同样采取个人读加齐读的方式,请几个同学读1~6自然段,全班齐读7~10自然段,要求做到读正确、读流利。简单评价

2.快速、自由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怎样的。学生读书,然后交流初步感受。

预设:⑴ 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让人讨厌的。

⑵ 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

⑶ 老舍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3.作者从开始讨厌母鸡,到后来的认为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不敢再讨厌母鸡,经历了一个情感变化的过程,而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文章的线索,从讨厌到不讨厌,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章哪些自然段写了作者讨厌母鸡,哪些自然段写了作者不讨厌母鸡?

提名学生回答。

四、自读自悟,感受母鸡特点

1.老舍先生写笔下的母鸡让人讨厌,是通过几件具体事例写的?

在1~3自然段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段,读一读,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一下,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板书:这是一只()的母鸡。学生读课文,概括母鸡让人讨厌的几方面: 提示:叫声讨厌、欺软怕硬、炫耀自己。

2.叫声讨厌、欺软怕硬、爱炫耀自己,所以作者一向讨厌母鸡,后来,作者为什么不敢再讨厌他了呢?文中有一个自然段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原因,你找到了吗?

提示:第9自然段 齐读第9自然段。

3.老舍先生说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伟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10自然段,看看哪些词、句写出了母鸡的这些特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勾画,批注在旁边,母鸡的特点可以是书上的词语,也可以是自己读后的感受。板书:这是一只()的母鸡。

预设:⑴ 警戒、预备作战、警告„„

⑵ 鸡雏的肚子像装了汤圆,自己却消瘦许多„„

⑶ 别的鸡来抢食„„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⑷ 教鸡雏,一天不知教多少次、半蹲、一声不哼„„

⑸ 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

提示: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伟大、无私、无所畏惧、日夜操劳、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不辞辛苦„„)

4.这只母鸡如此爱自己的孩子,如此不辞辛劳地为孩子们无悔付出,真让我们感动,让我们赞叹母爱的伟大,让我们带着对鸡妈妈的敬佩和喜爱,带着你对母爱点点滴滴的感受,再读9自然段。

5.正因为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正因为母爱的伟大,所以老舍先生的情感才从“一向讨厌母鸡”变为“不敢再讨厌母鸡了”,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作者对母鸡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提示:喜欢、敬佩、赞赏„„

是呀,此时,作者对母鸡已经不是简单的喜欢,而是对母爱的一种纯洁、神圣的尊敬了。6.齐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

五、比较《猫》和《母鸡》的异同

1.回顾学过的《猫》这篇课文,和今天学习的《母鸡》这篇课文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而且都是写小动物的,它们在情感表达方面有什么特点呢? 提示:在情感的表达上,都是对小动物的喜爱,《猫》通篇都在写猫的可爱,无论是猫的古怪,还是猫的淘气,从始至终都是一种喜爱之情;而《母鸡》则写了由“讨厌”到“不敢讨厌”的情感变化,用前后的强烈对比,加深了对母爱的赞颂。

2.除了情感表达方面,两篇文章在写法上还各有哪些特点呢?

提示:两篇文章的结构都非常清晰。《猫》写了猫的性格古怪和淘气可爱,由两部分构成,并以“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为过渡句,将两部分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母鸡》可以明显分为母鸡孵鸡雏以前和孵出鸡雏以后两部分,以过渡段使文章浑然一体。

在叙述动物的特点时,作者善于用总分段式。如写猫,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它的表现。写母鸡时,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它令人生厌的三个方面。表现小动物特点时,用事实说话,通过对点滴小事的具体生动的描写,使笔下的动物呼之欲出。

在语言的运用上,是老舍先生一贯的朴实的生活化的语言风格。在《母鸡》中,运用的几乎都是群众口语,有着浓郁的“京味”,读这些文字时,使人感觉不是在读,而是在听街坊邻居说,是那样的生动鲜明而又通俗易懂。

注:以上特点,由学生比较、归纳,顺学而导,不必强求答完整。

六、拓展延伸

1.同学们也有自己的妈妈,你的妈妈平时是怎么关爱你的?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把你最想对妈妈说的话写在书中的空白处。2.反馈交流。

3.小结: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话都在这一一说出来,放学回家的时候,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踏进家门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写的那句话,记住: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

教学后记:

《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能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流利的表达,内容比较充实。

2.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写好后与同学交流,学习彼此的长处,互相修改习作。

3.学习掌握透过字面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说话、作文中运用。4.积累带动物名称的成语。课前准备

1.实物投影仪

2.观察、记录自己喜欢的动物(外形、脾气、怎样进食、嬉戏、休息),或收集照片,描画动物。

3.查找带动物名称的成语。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高傲的白鹅,性格古怪的猫,慈祥、尽职的母鸡„„在喜爱他们的作者笔下,一只只小动物栩栩如生.同学们,你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吗?在于动物的相处中,你一定觉得很有趣吧!今天,我们通过交流,共同分享这些乐趣,好吗?

二、全班交流

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的名称。

三、分组交流

1、分组:喜欢同一种动物的同学自由组成一组。

2、出示要求:

a)、具体说出动物的特点; b)、表达真情实感; c)、认真听,进行评议。

3、分组交流。

四、全班汇报 汇报提示:

1、形式:可结合展示“观察记录”“动物照片”“动物画像”或表演,进行发言。

2、内容:可从外形、脾气、进食、嬉戏、休息等方面说说特点。评价提示:

可采用问答、发表看法、评选等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互动。

五、拓展延伸

喜欢同一种动物的同学自由组成一组,把自己的“观察记录”“动物照片”“动物画像”等材料组合成一份手抄报,向大家展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

第二、三课时

作文 展示台

展示各组完成的手抄报,激发兴趣。明确习作要求

学生自读习作提示,:明确要求: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精彩回放

1、回忆自己和动物相处中发生的事。注意哪些情景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2、与同桌交流印象最深的一幕。习作与评议

1、学生试写,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2、出示学生习作片段,引导评议,进行修改。

3、四人小组轮流读自己的习作,共同进行评议。教师巡视,及时点拨。

4、每组推选一个精彩片断,交流赏析。修改习作,誊写习作。L、展示优秀习作

优秀习作贴在“学习园地”展示,其他同学参观评议。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1、自由读文中的三个句子。

2、想一想:小林和小东有什么发现,你同意他们的看法吗?为什么?

3、小林说的“学习运用这种方法”指的是什么?

4、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说说你的发现。(1)自主发现;(2)组内交流。

5、想想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例子,进行交流。

6、联系自己的习作,有运用这种方法吗? 日积月累

1、自读成语,要求读的正确。

2、你发现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3、自选一个成语,讲讲成语的故事或意思。

4、游戏:成语接龙

5、竞赛。每组推荐一名学生在括号里填上动物的名称。看看谁是胜者。九()一毛

对()弹琴

如()得水

()死狐悲 杯弓()影

()毛蒜皮

()立鸡群

指()为马 为()作伥

车水()龙

万()更新

门可罗()()()点水

顺手牵()

哀()遍野

抱头()窜 课外延伸

尝试积累带有十二生肖的成语。教学后记:

2.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七册美术教案 篇二

二、教学要求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3.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用具:

钱塘江大潮录像带(3分钟)音乐录音带(2.5分钟)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

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教学手段:用音乐伴朗诵。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范读课文。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

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

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步骤:

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学习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录像

教学方法:质疑探索法、组织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

教学形式: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①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a.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b.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②启发质疑。

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

③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释疑解惑,帮助理解,边看边引导“图”“文”对号。

④导入学生自学。

刚才你们看了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

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议论。

⑤组织学生讨论。

边讨论边自由读。

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a.大潮从远处出现,人们看到了什么?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b.“横贯”是什么意思?

c.“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是什么景象?这样比,说明了什么?

d.“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是怎样的景象?

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表现出什么?

e.大潮由远及近,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样的?

f.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刚看到大潮的样子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大潮越来越近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

情又怎样?

⑥理解后朗读。

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录像听读。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⑦概括段意。

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来时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发展表述出来。

学习第三段。

①指名学生读。

②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的意义。

③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

④小结

如果你是一个观潮者,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感到怎样?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

章的字里行间。

(四)再读全文。

方式:指两名学生读第一、三段,全班齐读第二段。

板书设计◆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2.有关榕树的资料、图片、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激发兴趣。

1.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鸟栖息的地方,鸟的乐园、有很多鸟„„发挥学生想象。)

2.这个鸟的天堂在哪儿?你知道吗?(一棵大榕树)

3.介绍资料:这棵大榕树在哪儿?结合你课前查找的资料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这棵大榕树在广东省新会县的天马河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每年都长出许多气根,从树枝上倒挂下来,钻进土里,过些日子又长出新的枝干来。这样不断生长,它已长成了榕树林,占地达16亩。被当地人称为“神树”。“天堂中的乐园”。又因为上面栖息着许多鸟,被人们称为“鸟的天堂”。)

4.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巴金爷爷去看一看那棵独特的大榕树。

二、自由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指名读文,读准字音。

投影出示练习: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2.自学生字,掌握字形。

重点指导:

梢:形声字,与“稍、捎”区分。

暇:左边是“日”,注意与“瑕”区分。

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解决。

灿烂:光彩鲜明耀眼。

陆续:前前后后,时断时续。

展示:明显地表现出来。

留恋:舍不得离开。

不可计数:没有办法来计算,形容数量很多。

应接不暇:形容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过来。暇:空间。文中指鸟太多,看不过来。

三、理清文章的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巴金爷爷几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2.汇报交流。

学生甲: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的是大榕树,第二次看到了许多鸟。

学生乙:课文5—9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的情景,10—13自然段写的是第二次经过时所见到的情景。

3.理清课文的脉络。

(1)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学生汇报:

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4)作者和朋友划船出去游玩。

(5—9)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10—13)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14)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四、分小组合作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众鸟纷飞的景象。

2.学习作者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

3.有感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导入:请同学们先听一段乐曲,听后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播放《百鸟朝凤》录音带。鸟很多,鸟的天堂——板书。)

2.这节课,我们就和巴金爷爷一起去广东新会县天马河上一个被人们称作“鸟的天堂”的地方去看一看,巴金爷爷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截然不同,第一次看到的是(学生接:大榕树),第二次看到的是(学生接:鸟)

3.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快速阅读课文,体会一下榕树给你什么感受?鸟儿又给你什么感受?

(榕树——大、茂盛;鸟——多、欢快)

二、重点感悟。体会榕树的奇特美和群鸟纷飞时的壮观景象。

(一)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部分,抓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体会后放出声音有感情地朗读出来。用朗读的形式加以汇报。

(二)汇报交流。

大榕树:

1.大

学生甲: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1)汇报读,其他同学听读:哪儿读得好?为什么?你听出了什么?从哪儿听出来的?(从不可计数体会出枝干数目很多,说明树很大。)

(2)重点体会“真”字。

两个“真”有什么不同呢?听老师读,体会一下。

出示投影:

学生体会出:第一个“真”意思是本来的,实际的。第二个“真”指的是确确实实。应读出惊叹的语气。

学生乙: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3)重点体会“又”字。指树根很多。

出示图片:谁来指一指哪些是气根?(体会根上生枝,枝上又生根,独木成林的景观。)

学生丙: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卧在水面上。

(4)体会“卧”字。(树占地面积大。)

(5)这株大榕树占地面积有多大呢?谁查找到了这方面的资料?(学生答:一万多平方米。)

(6)课下大家丈量了操场和教室的面积,大家计算一下:合几个操场?几个教室?(结合具体情况请学生作答。)

(7)经过换算,你有什么感受?(简直太大了。)

2.茂盛。指名读句,谈体会。

学生甲: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缝隙。(不留一点缝隙,说明树叶多。)

(1)重点体会“推”。请同学们演示,说明叶多而密。

学生乙:地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2)重点体会“颤动”。

(3)同学演示,体现微微地动态。

(从中我们体会到榕树的生命力非常茂盛。)

学生丙:从对大榕树特点的描述中,我们看出作者不禁在内心深处发出感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3.看录像:榕树的大与茂盛。

4.请学生反复朗读这部分内容,突出重点词句,体会榕树的特点,在读中表达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受。

5.请学生画板画,体现榕树大而茂盛的特点。

1.播放课件录相:“群鸟纷飞”的场面。使学生形象地感受这部分的动态美的描写。

2.导语,让我们走进课文,欣赏热闹的场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尽情地感受这部分所描绘的美。

3.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重点语句中能够体会出这里的鸟儿多?

4.学生汇报。

学生甲: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

两个“到处”说明鸟很多。

学生乙: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

我们体会了“应接不暇”。应接不暇的意思就是说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起来。在课文里是说鸟太多了,眼睛看不过来。

学生丙: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有的„„有的„„有的,说明鸟的姿态很多,种类也很多。

学生丁: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我们从中体会到鸟儿很欢快,快乐地叫着。

5.教师借机指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那么,请大家想象一下,树上还有什么姿态的鸟呢?(学生发散想象。)

6.看到这么一棵奇特的榕树,领略到树上鸟儿欢腾的场面,作者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学生齐读(投影出示)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7.教师追问:

(1)从这句话中,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个鸟的天堂有引号,而第二个则没有。)

(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吗?

(第一个鸟的天堂指的是这棵大榕树,第二个鸟的天堂指的是真真正正鸟的天堂。鸟儿在这里栖息繁衍,过着幸福的生活。)

8.配上欢快的音乐,把美术课上画的小鸟,“放飞”到大榕树上。

9.再读课文这一部分,体会热闹欢快的场面。

三、了解榕树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

1.什么原因使这棵大榕树成为了“鸟的天堂”呢?

2.学生根据查找的课外资料或其它知识加以介绍分析。

3.小结:榕树的枝繁叶茂为鸟类提供了生存空间、食物、水分,当地的居民爱鸟、护鸟,同时鸟的粪便成为榕树生长的有机养料。使这棵榕树长得愈加的繁茂。

四、思维拓展,深化主题。

1.播放“鸟的天堂”的完整课件。

2.出示思考题:

请你以导游或小鸟儿的身份,向游人介绍这里的景象。介绍的形式可以自由选择。如写导游词、写诗,顺溜„„。

3.学生分头准备。

4.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学习的感受。汇报交流。

五、总结全文。

大榕树被大自然赋予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了鸟的天堂。作为人类也要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

附: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重难点:理解诗句和诗中所含哲理

关键:理解诗句,有感情的朗读

课时:两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录像)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板书诗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

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吟读,因而在本环节中教师要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情,读出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借助书上的注释和自学任务,自读自悟(小黑板出示学习任务)。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播放庐山风景。如果遇到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3、集体汇报交流,感悟诗意和哲理

(1)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横、侧、远、近、高、底)

(2)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高处俯看:身沟幽壑;山下仰望:重峦叠嶂。)

师小节: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3)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点拨: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同时引导联系《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师问: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品读欣赏,积累诗句

播放庐山的风景,配乐朗读。(师引发情感:在我们的眼前是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们高兴吗?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五、感悟写法

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1、课后积累苏轼的其他诗句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句。

2、将诗改写成短文,加上自己的感悟。

第一课时

附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

一、引入

走出令人迷惑的庐山,我们再跟随宋朝著名诗人陆游,到美丽的浙江绍兴的山西村一饱眼福,好吗?(板书诗题)

二、学习古诗

1、回忆上一节课我们是怎样学的?

(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指导学生积累学习方法,学以致用。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

2、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1)自由读诗,大体说说诗句写了什么内容。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让学生怎么想的就怎么说,要注意进行“用我口说我心”的训练。)

(2)读书上的注释,再读古诗,自读自悟,说说诗句所表达的感情。

(3)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进一步了解诗意。

(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协商合作,谈各自的感受,如:可以每人讲一句,也可以一人讲,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要适时加入学生的学习研讨,巡视指导,对表现好的给予表扬。)

(4)汇报小组学习情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的情感因素。如,可以这样预设:

(前两句讲: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足了丰盛的饭菜。品味“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后两句写诗人的感觉: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前面无路时,忽然柳绿花红又出现了一个美丽的村庄。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吗?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三、品读欣赏,感悟道理

1、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从中悟出道理。

(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人对农家款待客人的丰厚和热情,历久不忘。这个村庄的风光更给了他深刻的启示: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出现坦途。)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以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收获、见解,其他同学进行补充、争辩,这样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潮,激起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四、感悟写法

作者怎样写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让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者先叙事,后写景,寓情于景。整首诗无一字写“游”,但我们从中不难发现作者的身影。这种影随人移,情景交融的写法使每两句都构成一幅清新优美的画面,而诗人的风格也如诗人描绘的对象一样朴实纯真。学习时要让学生体会这种写法。

五、巩固练习

1、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六、作业

创作一首赞美家乡的诗。

附: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第二课时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叙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议论)10

讲读《爬山虎的脚》

教学要求:

1、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凯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瑰丽无比的五彩瑶池;感受了高大的皂夹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

一、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思考: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b、脚的形状;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你们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不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它们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4、你们喜欢植物吗?说说你喜欢的植物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板书设计:

的 脚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颜色:嫩红(灰色)爬 触→巴→拉、贴(牢固)12

《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并正确读写课文出现的部分生词。

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4、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蟋蟀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词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准备:师生共同搜集有关蟋蟀的资料,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阅读《昆虫记》这本书或观察蟋蟀及它的巢穴。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第一课时

同学们,对于蟋蟀,你了解多少?师生交流,汇报搜集资料情况。(大屏幕展示蟋蟀图片)

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叶圣陶笔下的爬山虎、领略了植物王国中爬山虎的奇妙。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参观一下大昆虫学家法布尔笔下的《蟋蟀的住宅》,你们有兴趣吗?(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不会读的字作标记,查字典自学)

2、检查字词认读及朗读情况。

(1)出示词语,用多种方式认读。

(2)师生相互强调难写字,并适当写一写,加深记忆。

(3)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特点、建造)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概括出哪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合理有效的衔接下一个环节,同时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达到在语境中认读字词的效果,又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

三、小组合作,梳理课文。

师:同学们,读了课文后你想解决哪些问题,在小组内提出来,经过整理后汇报上来。

1、交流、梳理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很多,能在组内解决的尽量解决。整体上围绕上个环节的两方面提出。)

2、小组合作讨论:

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蟋蟀是怎样建造自己的住宅的?

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随机板书:慎重选择、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简朴、清洁、卫生;加深加阔、不断修整)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胜心;引领学生梳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使之能驾驭课文,为今后的运用打下基础。)

四、小结课文,课堂练习。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与感悟呢?你对蟋蟀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吗?下一节课我们再走进课文。

1、抄写生词,把你认为难写的字提出来。随机指导“搜、抛„„

2、选择正确读音。

洞穴(xué xuè)

粗糙(zào c?o)

慎(shèn sèn)

重即(jí jì)使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隐蔽——柔弱——简朴——慎重——

(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出悬念,衔接下课;巩固基础,使学生学有所得)

五、作业布置:

1、带着你的疑问再读课文。

2、搜集关于描写昆虫的文章读一读,并写读书笔记。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词,同位互相检查,及时改错,必要时集体订正:

住宅、隐蔽、毫不可惜、弃去、随遇而安、选择、住址、洞穴、挖掘、搜索、倾斜、扒土、抛出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为下一课学习打下基础,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善于发问、善于思考)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师:同学们能提出问题,说明你们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下面请大家细读课文,找出答案并在小组内交流。

互动研讨:

1、作者为什么把蟋蟀的洞穴称做是“住宅”呢?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写法?

2、“随遇而安”什么意思?(指导学生读第二自然段的前三句话)

3、“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恰好照应了课题“住宅”一词。读着这句话,你还会想些什么?(随机板书;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

4、指导朗读,体会“不肯随遇而安”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师:作者不仅把蟋蟀挖掘的洞穴说成是“住宅”,而且还说是个“伟大的工程”,你觉不觉得有点太夸张了?默读文中相关段落,想一想为什么?(学生可能会结合蟋蟀的弱小及住宅建造方面来回答,引导学生抓住修建时的动作词来理解)

5、你对这个工程的设计者、施工者怎样评价呢?(学生可能发出赞叹或发表自己的感受)用什么语气读这句话?(指导读)

(设计意图:从问题入手,使学生有问题可问,有问题可想,在上一节整合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问题,达到精读的目的。)

三、积累佳句,感悟写法

1、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蟋蟀的住宅,这与他的细致观察是分不开的,文中哪些地方讲述他是怎样观察的,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一下。

2、文中采用大量的拟人写法,说明了什么?你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找出相关的语句多读几遍,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再摘抄下来。

(设计意图:好的文章是与作者细心观察分不开的,文中作者对自己是如何观察蟋蟀做了简要叙述,在此让学生找出来,品味写法,达到积累与感悟写法想结合)

四、总结布置,拓展延伸

1、谈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受或启发?

2、科学家法布尔以严谨求实、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坚持长期细心观察的敬业精神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平时,我们每一个人也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身边的每一件事,从小培养耐心细致的观察习惯,积极探索,为科学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3、选择学习;

(1)课后选一处景物进行观察,练习写一写。

(2)继续搜集关于昆虫奥秘的相关资料

(3)有条件的读一读《昆虫记》这本书。(大屏幕出示或出示小黑板)

(设计意图:再一次从整体上感悟课文,达到读悟共鸣,读写延伸,使读能为今后的用服务,让学生选择性延伸学习,激发求知欲及好奇心。)

附板书:

蟋蟀的住宅

特点:慎重选择

建造:加深加阔

第二课时

向阳、干燥、隐蔽„„

不断修整

简朴、清洁„„

吃苦耐劳 不肯随遇而安

伟大的工程

《巨人的花园》第二课时教学 能力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把握人物,理解主题。

品味课文生动、形象、准确的语言。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童话的兴趣,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教学难点

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制作动画片)

教学过程

一、想象展开

1、师:同学们,首先老师要进行一项调查,你们喜欢童话作家吗?喜欢的同学请举手。

2、师:谁来谈一谈喜欢童话作家的原因?(学生回答)

3、给学生机会,让其充分阐述。

4、师:既然同学们这么喜欢童话作家,老师就让你们尝试一下当童话作家的感觉,一份想象快餐送给你们,(多媒体出示)面对这幅卡通图画,发挥你们的想象力,构思一个美丽的故事吧!

5、发挥学生想像能力,只要说得得当就给以肯定。

6、师:你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善良纯洁的心灵,才会想象出这么动人的童话故事,你比故事中的小孩更出色!

7、指名另一名同学来编故事。

8、师:思路清晰,构思独特,你已具备童话作家的基本素质,如果有一天你成为童话作家,老师一定不会意外!

二、合作探究

1、师:同学们的想象力让老师折服,那就让我们带着这非凡的想象力再次走进王尔德的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吧!(媒体出示课题及作者)(板书课题:6 巨人的花园)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成功的收获了字词,了解了故事内容,那么在本节课你会不会满载而归呢?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找出你感兴趣的问题,或者是你不理解的内容,并记录在纸上。(媒体出示“认真读书吧,你会从书中发现很多的奥秒!”)开始!

2、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将不懂的问题写下来。

3、教师到学生中,与学生一起探讨。

4、师:同学们不仅想象力丰富,而且善于思索,把你们的问题提出来,看谁的更精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此时不必回答)

5、师:同学们的问题提的很深入,很有研究价值,老师将你们的问题归纳一下,共有这几方面:

(多媒体展示:

1、为什么巨人不愿与大家共享花园的美?

2、为什么春天要离开巨人的花园?

3、为什么后来春天又回到了巨人的花园?

4、这个童话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6、下面你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把课文大声的朗读一遍,开始!

7、我们一起来思考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巨人不愿与大家共享花园的美?(孩子在花园里乱蹦乱跳,会踩坏绿茵,会折断花枝,会破坏花园的美,他就不能欣赏花园的美了;我自己的花园凭什么让你们玩耍„„)

巨人想得如此自私,怪不得他这样粗暴地把孩子们赶跑了,你能读出他的冷酷无情吗?(媒体出示)(学生读“这是我的花园,我不准任何人在里面玩!”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他的自私导致了什么后果呢?(师板书:自私时风狂雪飞)

8、那为什么春天要离开巨人的花园?(师适当引导:是巨人剥夺了孩子们的欢乐,气跑了美好的春光和快乐的花草树鸟。)

9、巨人知道自己的任性和冷酷导致的不幸后果了吗?(知道)你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是呀,他经孩子的提醒终于醒悟了,他明白了什么?(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10、醒悟后的巨人不再冷酷、任性,我们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他把围墙推倒,把禁止孩子们到花园里来玩的牌子也摘了。把花园给了孩子们)所以春天又回到了巨人的花园!(师板书:无私时花开遍地)

三、品读感悟

我们一起把最后一自然段齐读一遍!(生齐读)巨人现在高兴吗?(高兴)他的幸福来源于什么?(宽容、善良,愿与别人共享美好的东西。)(师板书:与人共享快乐)这也是这个童话故事要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

是呀,巨人变得不再自私无情,他学会了给予、奉献。他想让更多的人分享到他的幸福,还送给大家两句话,我们一起来看看!(媒体出示,生读)

四、心灵感悟

爱使花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

才是真正的快乐。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爱的奉献》吧!

(师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五、拓展延伸

推荐:我们从童话中可以得到更多的宝物,王尔德写的很多童话与《巨人的花园》一起编印成一本书,书名就叫《巨人的花园》,请同学们课后认真读一读,也可以互相推荐好的童话故事,希望大家会获得更多。

六、布置作业

抄写本课的新词

板书设计:

自私时

风狂雪飞

巨人的花园

与人共享快乐

无私时

花开遍地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念强调“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设计秉承这样的理念,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把教师训练的意图和训练的技巧藏起来,以读激情,以情带读,以读传情,通过师生互动,促使学生在跟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品味语言,感受课文所蕴含的语言美、思想美和意境美,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拟人童话的特点,体会童话揭示的道理。

3、通过朗读,感受童话故事对高尚友情的赞美,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童话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童话的特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教师制作PPT(演示文稿)。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方法】

通过读、悟、析相结合,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学习方法】

通过读、悟、议、说让学生走进文本,体验文本。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导入(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听,一只美丽的小鸟,正在动情的为这棵大树唱歌呢,大树正摇曳着枝条认真地听着,多美的画面,他们之间有个动人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童话故事《去年的树》

2、学生自由读课文。(生字词可问同学,问老师,查字典)

3、交流收获。

师:读了课文,你一定有了些许收获,请你谈一谈读后的感受,或者说一说课文哪些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可以说说你在读书中产生的疑问。

4、指名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

让学生谈一谈初读后的收获,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原认知,看看学生通过自读能够获取哪些信息,能够读懂些什么,以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定进一步学习的方向。根据所给提示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意在帮助学生把握全文内容。本文篇幅不长,但故事情节曲折,直接说出内容大意对学生来说有些困难。而给予一些必要的提示,学生稍加整理语言,即可在初读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达到整体感知的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词

1、请同学们再放声自由地朗读课文。

读书要求:

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思考:

鸟儿到南方去之前答应好朋友大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年春天,鸟儿从南方回来却发现___________。于是鸟儿问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最后找到了___________的大树。

2、检查生字新词的学习

练习:一(棵)树一(把)斧子一(双)眼睛一(盏)煤油灯

一(首)歌一(盒)火柴一(只)鸟儿一(个)伐木工

3、交流思考题,梳理课文。

三、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1)你喜欢课文中的鸟儿吗?为什么?

(2)把你最受感动的句子找出来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再说说选择这一句的理由。

四、总结并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诚实守信的故事,寓言。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学习课文。

去年在这棵树上到底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朗读感悟,引导想像。

师:这篇童话很有特色,它是通过“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的。读了课文,说说全文中一共写了几次对话呢?分别是那几次?你对哪次“对话”印象最深?

鸟(大树、树根、门先生、小女孩)

预设1(小鸟与大树话别)

师:(大屏幕出示第一次对话)寒冷的冬天就要来到了,鸟儿必须离开树,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临走之前,一对好朋友依依惜别。树对鸟儿说?(示意学生读)

1、指名学生初读

师:树和鸟是一对多好的朋友呀,一个天天唱歌给对方听,一个天天听对方唱歌,它们是那样的相依、相惜。可是,寒冬来临,它们不得不分手,这是多么的无奈、多么的伤感呀!临别,它们是怎样说这番话的呢?请与同桌分角色练习读一读。

2、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指导要点:

①树的话中饱含着请求、期盼。

②鸟的回答信誓旦旦,语气坚决、肯定。

③树和鸟性别不同,要读出区别。(引导学生注意,书中的鸟儿用的是“她”,树是“他"。)

师:他们就是这样,依依惜别,并约定明年春天,鸟儿再回来唱歌给树听。

预设2(小鸟与树根对话)

春天又来了。原野上、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鸟儿又回到这里,找她的好朋友树来了。然而,昔日的好朋友却不见了。他找了又找,问了又问„„请学生自由读课文,也可以和同桌分角色读。要仔细揣摩,体会不同角色的心情,用恰当的语气来读。

1、学生自由练习。

2、指名读,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教师相机指导。

(引导体会“树根”本是树的一部分读他的话时要读出同情、伤感的语气。)

3、不见了去年的树,鸟儿感到怎样?她会怎样想?

(引导学生感受鸟儿惊讶和着急的心里,引导他们读出这种语气)

预设3(小鸟与门先生对话)

1、听说树被砍倒拉到山谷去了,鸟儿有怎样的行动?

师引导:得知了树的下落,焦急的鸟儿怎么做的?(生:鸟儿向山谷飞去。)是啊,鸟儿什么话也没有说,毅然绝然向山谷飞去。孩子们,你们从鸟儿毫不犹豫的行动中体会到了她怎样的心思?(一定要找到她的好朋友——树!)

2、鸟儿在山谷的工厂里,是怎样寻找树的?引导悟读鸟儿与大门的对话。

3、引导从“树么”一句体会大门的冷漠与鸟儿 的焦急不安形成对比。

(引导体会“门先生”对伐木的事见多了已不以为然,朗读中,要平淡,冷漠。)

预设4(小鸟与小女孩对话)

师:鸟儿一次又一次地找不到自已的朋友,心里是多么的着急啊,当它得知树被“砍倒”,被“切成细条条”“做成火柴”“卖掉了”“火柴已经用光”,只剩下用火柴点燃的火还亮着时,(出示演示文稿:“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透过这个“看”字,你能体会到什么呢?

1、名学生交流。

师小结:鸟儿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自已的好朋友?尽管那只是用自己好朋友的身体做的火柴点燃的灯火。鸟儿怎能不伤心,她睁大了眼睛,仿佛在说:“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我来给你唱歌了!”

2、出示演示文稿。(出示句子)

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3、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吗?从这第二个“看”字,你又品出了什么吗?

4、学生交流读书体会,教师相机点拨、引导、提升。

师:鸟儿对着灯火唱起了去年唱过的歌,他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唱完了歌,他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透过那深情的“看”字,我们仿佛听见鸟儿在说?

5、指明学生自由表达,说出自己的理解。

正如同学们感受到的那样,这两个“看”然普通、平淡,却饱含了鸟儿对树无比的深情与留恋。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生读: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设计意图』

这是一篇情感型的课文,在精读阶段,本设计力图通过教师适时的点拨,调动学生的情感,与文本进行深度的对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填补课文的艺术留白,不断提升认识,激起情感,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内心深处对文字的一种感觉。有了对文字的感觉,才能自然地将这种感觉渗透在表达中,渗透在朗读中,达到以情带读。

三、体会道理,拓展延伸。

师:鸟儿飞走了。带着伤感飞走了,但她给灯火留下了歌声,留下了世间最宝贵的东西。你知道这东西是什么吗?(友情,守信)

1、课文学完了,作为读者,你肯定还有很多话想说,你想对谁说呢?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

2、几分钟后,全班交流。教师及时评价,进一步引导。

师小结:

同学们的发言令人感慨万千。这篇美丽的课文,带给我们无尽的想象与思考,让我们感受了世间最美好的情意,也感受了世间许多令人伤感的遗憾。新美南吉的童话还有很多,这里向你推荐几篇,但愿童话里那些美好的情感会伴你终生。出示课件,打开新美南吉的部分童话作品。

『设计意图』

通过提问“鸟儿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引起学生思考,体会鸟儿对树真挚的情义。而“你想对谁说什么”的写话设计,意在培养学生的评判意识,即跳出课文去审视,引发学生与各种角色进行多向对话,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课文的潜在的含义。同时,也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在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写的时侯,进行适当的小练笔,培养写作习惯。

【板书设计】

11、去年的树

信守诺言

情意真挚

鸟儿

树根

门先生

小女孩

『设计意图』

“鸟儿”与“树”是课文的两个主人公,故事围绕他们之间的约定展开,通过鸟儿和“树根”、“门先生”和“小女孩”的三组对话,讲述了一个“信守诺言、情意真挚”的感人故事。箭头的方向表示“鸟儿对树”,表现了鸟儿“信守诺言、珍惜友情”的品质,直观形象,便于学生理解。

《白鹅》第一课时教学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字;理解、积累并学会运用部分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感悟用词的准确、描写的风趣及写话训练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

有关白鹅的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白鹅吗?想说些什么吗?(播放有关鹅各种神态及活动的录像,展示课文中的白鹅图。)

2.简介作者丰子恺。

二、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卡片,读生字、新词。

强调读准“颈、吭、倘、供”的字音和“看守、净角、譬如、窥伺、侍候、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狂吠、倘若、供养不周”等词语,特别注意翘舌音、多音字的读音。

2.知道什么是“净角”吗?(播放“净角”脸谱图像)“角”是多音字,在“角色”中读“jue”,而不是“jiao”。自己读两遍。

(点评:字词是构建语文大厦的基石。四年级的阅读课,识字教学也不能放松。)

3.自由大声读课文,碰到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遍。说说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在读通、读熟的基础上感知文本中的白鹅形象。)

4.小结,肯定同学们能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白鹅某方面的特点。

三、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课文是怎么写的?自己读第一、二自然段,你认为哪些句子很重要,和全篇课文有联系的?用横线画下来。(自学)说说你画了哪些句子,为什么?

2.学生谈体会,老师小结:整篇课文都围绕“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来写。第二自然段也很重要,它不仅连接第一段的内容,还告诉我们后面几个自然段分别从鹅的叫声、步态、吃相几方面写出了鹅高傲的特点。

相机板书:好一个高傲的白鹅叫声步态吃相

(点评:以“怎么写”为着眼点,引导从课文的中心句、过渡段总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表达顺序。)

3.齐读第一、二自然段,加深体会课文中心句及过渡段的作用。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课文是怎样把白鹅叫声的特点写具体的呢?默读第三自然段,找出一个能表现白鹅叫声特点的词,从这个词,你能想象白鹅在干什么,好像在说什么?把你想象到的在词语旁写一写,或者用图画来表示。

(点评:“厉声大叫”“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狂吠”等词语十分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白鹅叫声的特点。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词语,动手批注或画画,调动形象思维参与解读文本,从形态、声音理解和感受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既培养了学习方法和习惯,又丰富了语言积累。)

2.通过多种形式读,带着想象读出内心感受。

3.认真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说说白鹅还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学生再次交流:从“养鹅等于养狗”看出作者认为鹅很忠诚,能看守门户;从“雪白的大鸟”可以看出鹅十分可爱;从“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等词句看出鹅对陌生人敢厉声呵斥,非常勇敢、非常尽职。

相机板书:尽职勇敢可爱。

4.指导读书方法:读书,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还要联系上下文深入体会字里行间包含着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表面写白鹅高傲,叫声很凶,实际是在赞扬它的尽职、勇敢。

(点评:通过引读有关句子,组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及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认识明贬实褒的表达方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阅读。)

5.带着感情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品味作者对白鹅的赞美之情。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感悟作者认真观察的态度和写作方法。

7.齐读本段的词语:严肃郑重、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齐读课文,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白鹅步态的特点?

(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中,体会作者通过鸭和鹅比较的方法突出鹅的步态特点。)

2.同学们能从课文写鹅和鸭的词语中,想象出它们是怎么走路的吗?谁来演一演?下面的同学注意看,要用课文里的词语评评他们演得像不像。

(点评:改变学习方式,变静止的学习为动态的表演,富有创意:一是了解对词语把握的情况;二是进一步感悟观察细致的态度和用词准确,运用对比、拟人来突出特点的表达方法;三是在多种感官及师生合作参与的学习中获得愉悦的体验,提高效率。)

3.再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自由朗读,抒发喜爱之情。

4.小结后齐读第四自然段,加深体会。

5.积累词语──“步调急速、局促不安、大模大样、从容不迫”。

六、积累运用,读写结合。

1.课文用准确的词语和生动的事例写出了鹅的高傲。你愿意把自己当作一只高傲的白鹅,向别人介绍自己吗?

出示“快乐写话卡”:

我是一只_______的白鹅。___________________

(点评:该练习题很灵活,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练习,既可以灵活运用本课的词语,进行语言重组,又可以拓展思维,有创意地表达。)

2.练笔,展示,评议。

(点评:阅读教学应该引领学生经历“感受──理解──积累──运用”的语言学习过程。课文是读与写的例子,要用好这个资源,创设由内化──外化的转换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地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总评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本课安排学生实践活动时间多、形式多,功能多,训练密度大,每项活动目的明确,都注意了有效性和大面积参与,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掘,课堂因此而充满了生命活力。

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老师适时传授新知、指导方法、训练技能。教师遵循学科、年级、课文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导和教,能起到推动、规范、优化学生学习活动的作用,这是语文教学走向科学、高效的途径之一。

《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2、给课文分段,练习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段意并归纳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4、学会生字新词,进行分析判断句子正确性训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时间:2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1、揭题: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是——《猫》。

1、使学生了解课文生动具体地叙述了大猫的古怪性格和小猫的淘气可爱,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举和热爱生活的情趣。

2、介绍作者:这篇课文是老舍爷爷写的,老舍爷爷一生写下了许多优美的文章,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大师,学习他的文章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意:

1、请同学打开课本,带着两个要求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有读不通的多读几遍)、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和词语,特别是课后第4题的词语,我们更应该掌握好,多读几遍。(学生初读)

尽职

抓痒

稿纸

咕噜

闭息凝神

遭殃

彼此

任凭

逐渐

无忧无虑

性格古怪

粗细各异

温柔可亲

变化多端

枝折花落

生气勃勃

天真可爱

2、检查课后习题4,学习词语:(幻灯投影)

下面我们先来检查第 部分的词语,我请一个同学能把它们读一遍,——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遍,读不通的多读几遍——齐读词语。

请你找出你觉得最难写或最容易写错的两个词语,在课堂练习纸上抄写两遍。——同桌交换检查、修改。

接下来请同学们齐读第一部分的词语。

折:读sheé 是个多音字,还有个读音是:zhé,怎么组词?

你能用上划横线的三个词语,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吗?

3、理解课文内容、课文主要写了哪两种猫?(板书:大、小)、谁能在括号中加一个数量词,说说课文计了几只大猫、几只小猫?并找出理由。

“(一只)大猫”,填“一只”的理由是什么?()是的,作者就是通过仔细观察家中的一只大猫生动地写出了猫的性格。

“(一群)”小猫:这么填的理由是什么?(它们)、想一想,我们在“一只”前可以填一个什么词来说明大猫的性格特征。(古怪的)

那在“一群小猫”前呢?(淘气的)

、齐读:(古怪的)(一只)(大)

(淘气的)(一群)(小)猫,下面,我们就要用这些词语帮助我们做3件事。

A、第一件事是要它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你认为可怎么分?

生交流,作“||”记号。

B、第二件事是要它帮助我们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讲了什么?讲了一只大猫很古怪。

请你能在课文中找出相同意思的一句话来概括吗?

——划出总起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齐读。

这一句在第一段中是什么句?根据这句话,你怎么概括段意?

第二段又讲了什么?(——小猫淘气)

你能在课文中找出相同意思的一句话来概括吗?

——也划出总起句,说一遍段意。

C、好,下面我们来完成第三件事:你能根据这些词语或者划出来的两句话,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吗?

(生个别练说——生自己站起来自由说)

三、细读课文,理解大猫古怪和小猫淘气。

(一)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下面我们来进一步研究大猫到底古怪在哪里?小猫又淘气在哪里?

1、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请你用“——”找描写大猫“古怪性格”的三个重点句。

2、交流:老实、贪玩、尽职(什么叫尽职?)

3、为什么这三个词语能表现出大猫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呢?

4、你能用“虽然„„但是„„”这个转折关联词或“不但„„而且„„”这个递进的关联词把这三个或其中两个词语连起来说说大猫的古怪吗?、大猫虽然很贪玩,但是有时也很老实,而且也很尽职。

、大猫虽然老实,而且尽职,但是有时候也很贪玩。

、大猫不但老实,而且尽职,但是又很贪玩。

5、你能把“大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句话加在这些句子开头或结尾吗?

同学们真聪明,你看,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丰富啊!同一种意思我们能用这么多不同的句子来说,大家刚才的句子都说出了大猫的变化无常,令人捉摸不定的古怪性格。这下你理解古怪的意思了吧?——解释“古怪”。好,这个词语解决了,(擦去问号)

6、课文第二、三两节也写出了大猫性格古怪,请你速读课文,找出表示古怪的重点词语:

交流:温柔可亲、一声不出、什么都怕、那么勇猛。

练习:用“虽然„„但是„„”的句式练说,体会大猫的古怪。

(二)1、请同学们按找出重点词的方法学习第二段,找出写小猫淘气的重点词语——默读、找。

2、交流:没完没了。

3、你能不能在其他写小猫淘气的句子中也加上“没完没了”来说说。

一玩起来,它们不知要摔多少跟头„„再跑再跌(没完没了)地玩。

它们的头撞在门上;„„不哭,还是没完没了地玩。

它们没完没了地玩,所过之处枝折花落。

你看,这真是一群淘气调皮的小猫啊!对“淘气”这个问题你们也自己解决了,可以擦去问号了。

第二教时

一、复习引入,明确目标

1、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读懂了课文主要写大猫的古怪和小猫的淘气。作者写大猫古怪、小猫淘气是讨厌它们吗?——为什么?

理解“满月的小猫更可爱”:大猫可爱,小猫更可爱。(板书:)

2、明目标

所以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读懂课文是怎样写猫可爱的?、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二、体会大猫之可爱。

1、下面我们要自己来分析理解大猫可爱在哪里,而不是由老师来讲问。请同学们带着这些要求自由朗读第一段。

幻灯出示:、挑:你最喜欢、感受最深、最能体现作者喜爱之情的一个句子,划下来;、找这句话中的重点词。、想:这些重点词的特别含义。、读: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2、范例教学:为了帮助大家讨论好,老师先和大家来学习一句话:(幻灯出示:“说它老实吧,它有时候的确很乖。”)老师对这一句是这样理解的:

A、我们已完成了第一步挑出句子。

B、下面我们完成第二步,找出句子中的重点词。(的确,乖)。

C、第三步,想这些重点词的特别含义:乖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老实、听话。)我们什么时候用“乖”?(老舍把猫写成了小孩子,对猫多亲昵啊!)那再加上“的确”呢?(更加深了对猫的喜爱之情。)所以第三步“乖”和“的确”重点词的

特别含义是什么?(生连起来说一遍。)

D、初步体会:这一句虽然不长,用词不多,但深刻地写出了大猫的可爱,强烈地表现出作者的喜爱之情?——指导朗读这句话。

谁能把刚才我们四步学习过程具体地说一遍。

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按刚才的过程,完成笔头练习:幻灯出示练习:(见后面练习纸练习二)

3、自主学习:

如同学们按这种方法读课文,选自己最爱读的一句话,细细体会、学习课文。

(准备好)。谁能最早主动的站起来,说说自己的学习情况)

4、交流:

例:、它闭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重点词:闭息凝视:写了大猫捉老鼠的专心负责、全神贯注,一定要把老鼠等出来的样子,作者对大猫尽职精神的赞扬。

、“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要求给你抓痒。”

重点词:蹭:摩擦(你在什么时候谁那儿也蹭几下?)

用蹭表现了猫对作者的亲近,作者对猫的喜爱,在作者眼里猫像一个撒娇的小孩。

、跳下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重点词:小梅花。

把稿纸上脏乎乎的脚印比作美丽的小梅花,足见作者对猫的宠爱喜欢。

(生交流一处,朗读体会一处)——课文写猫可爱的地方很多,可以说课文每一句都写出了猫的可爱,每一处都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请同学们一齐读课文,读出你的这种感受来。齐读第一段。

三、体会小猫之更可爱。

1、大猫已是如此可爱,而小猫更是可爱,请同学们按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段,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写出了小猫更可爱,作者更喜欢?

2、交流:

3、是啊,满月的小猫是多么的淘气调皮、生气勃勃、天真可爱,所以更可爱,令人更喜欢。请同学们拿起课本自由读第二段,读出你更喜欢小猫的感受来——齐。

4、同学们,我们用自己的努力,读懂了大猫古怪得可爱,小猫是淘气得更可爱。在老舍爷爷笔下,猫是多么活泼可爱啊!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优美迷人啊!同学们,我们想不想也拿起来写一写?——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完成第三题:写一段描写小动物的话。

5、交流。

四:课文总结:

这两节课,我们不是依靠老师的分析讲解,而是通过我们自己的探讨、练习,读懂了这篇课文,提高了学习能力,而且深深地被老舍爷爷那精美的语言民陶醉。老舍爷爷对生活是多么热爱啊,即使是身边最普通的小动物——猫,也是如此喜爱。这说明在我们的辞海中,处处都 有美好的事物,只要我们热爱生活,就能发现、享受这种美。今天,金教师 大家一起享受了这种美,相信同学们也一定会更加热爱我们的生活。你们说:是吗?

板书

(古怪的)(一只)(大)

可爱

老实、贪玩、尽职

(淘气的)(一群)(小)

更可爱

没完没了

《长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重点

学会生字新词,对照插图,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陡峭”,“凝结”等字。

1.指导看图。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选取不同观察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2.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录音机。

2.长城远景和近景的彩色幻灯片。

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自学为辅。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了解图意。

1、介绍长城。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拉修建。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拉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2、观察彩图。(打出幻灯片)

(1)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麽不同?(上面一幅是远景,下面一幅是近景。)

(2)长城修筑在什麽地方?(崇山峻岭之间)

(3)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麽特点?(长和高大)

(4)作者为什麽要选择远,近两个观察点?(不从远处观察,就看不出他的“长”这个雄伟的全貌;不从近处观察,就看不出它高大坚固的构造特点。只有从不同的观察点介绍长城,才能更显出其气魄雄伟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1.自学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各节分别讲拉什麽内容

三.图文结合,说一说。

1、说说生字新词。

崇(chong)山峻(jun)岭拍摄(she)嘉(jia)峪(yu)关扶(fu)智慧(hui)气魄(po)

2、理解字词。

(1)教师讲解

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明初的建筑物,再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东南边脚下,是长城的终点。

八达岭:军都山的一个山峰,在北京市的西北,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全国中点文物保护单位

(2)看图理解

崇山峻岭:指高而险峻的山岭。

蜿蜒盘旋:指弯弯曲曲的延伸。

条石:长方形的石块。

方砖:正方形的砖块。

垛口:指墙外侧向上突出的部分,是一种掩蔽物。

了望口:指用来了望的口子。了望:从高处监视敌人。

射口:射击用的口子。

城台:城墙上一整块平坦的方形建筑,是屯兵的堡垒。

互相呼应:本课指打仗时之间可以进行联系,互相支援。

3、说说课文各节的内容。(第一节讲长城的长;第二节讲长城的高大坚固;第三节讲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第四节讲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

4、说说怎样给各节编一小标题。

(启发学生以课文内容为线索定出小标题:(1)一条“龙”(2)“高大坚固”;(3)结晶;(4)奇迹。或启发学生以课文结构为线索列出小标题:总貌;构造;联想;地位)

第二课时

一、图文对照,逐段学习。

1、观察远景图。(打出幻灯。)

(1).远景怎样?(像一条龙)

(2).课文怎样写长城的(位置、宇航员所拍照片)

(3).蜿蜒盘旋和长龙有什麽内在联系(前者为静,后者为动,以动喻静)

(4).长字突出怎样的特点

2、看近景图学第二节

(1)读后思考。

课文中的哪句话表现拉作者的观察点(来到长城脚下)

(2)这一节有几句话?介绍长城的那些建筑?(六分别写作者来到长城脚下;长城的高大坚固;城墙顶上;外侧的垛子;城台)

(3)图文对照,指出图上垛子、射口、了望口、和城台的样子,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4)小节这一节近看长城,先整体后部分,构造科学,利于防守。

3、综合两图第三节。

(1)人民为什麽会想起古代修长城的劳动人民?(围绕站、踏、扶、自然)

(2)从那里可以看出修筑长城的艰难?(条石多重)

(3)为什麽说长城是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4)想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发挥自己的智慧完成的。

4、读第四段。

(1)长城为什麽在世界上是一个奇迹(从长城的长和大想象到建筑的困难,表现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所以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表达拉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喜爱、赞美)

二、总结全文。

1.画出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一句话。

2.总结谈话:长城建筑规模宏伟,气魄雄伟壮观,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它高大坚固,建筑结构巧妙合理。它建筑在崇山峻岭,施工环境艰难;它动用的材料重大、数量多;他建筑于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学习《长城》这一课,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一种爱国主义的情感在我们胸中回荡。

板书设计

长城

远景

观察长城

近景

血汗

联想人民

智慧

雄伟

赞美工程

奇迹

《颐和园》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1(2)(3)两个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2、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3、掌握背诵的方法。

4、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焕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3自然段,掌握了课文的生字词的读音,理解了课后的第①个问题,用“耸立”造了句,练习背诵了第二自然段。这一节我们继续把剩下的4——6自然段学完,请同学们看看课后要求,想想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

2.出示目标树,并板贴。

⑴能回答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⑵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⑶掌握背诵的方法。

⑷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前提测评

哪位同学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二、三自然段。板贴在目标树的树根部:学习方法:⑴明地点。⑵看景色。⑶理解欣赏。

三、导学达标

(一)用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课文录音。

练习:①用“——”画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②用“~~”画出登上石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的句子。

2.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订正,并板书: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3.出示句子,并理解欣赏。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指名读。

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视频、图片。

体会颜色美:A、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一片绿色)

B、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黄色、绿色、朱红色)

体会形态美:A、掩映是什么意思?

B、掩映一互相遮掩、互相衬托。

C、指导看图: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

指导朗读。要求掌握好: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

4、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指点名读。

出示昆明湖的视频、图片。

把昆明湖比作什么?(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

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指导朗读: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

出示: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远眺是什么意思?(远眺——往远处看的意思。)

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隐隐约约”和“远眺”有什么关系?

隐隐约约与远眺有因果关系。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是多么准确啊!

齐读句子。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导入: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自然段。

出示练习:

用“”画出作者游览地点变换的句子。

昆明湖上主要有、、等景物。

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请用“~~”画出有关句子。

自由朗读,同位讨论共同完成练习。

提问检查:①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板书: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出示句子: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齐读

出示投影十七孔桥的视频、图片。

这个句子介绍了十七孔桥的什么特点?

(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思想教育: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指导朗读:读出民族自豪感。板贴:民族自豪感。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

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与开头照应)

充分利用板书,总结全文,给全文分段。

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作者主要游览了几处地方,哪些自然段是介绍同一地方的景物?

课文应分几自然段,怎样分段?请同学们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用“‖”给课文分段。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四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板书订正:1————一段

2————二段

3————三段4、5———四段

6————五段

四、达标测评

(一)用“隐隐约约”造句。

1.理解词语: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2.齐读课文例句。

3.补充句子完整。

①我站在白云山向西远眺,隐隐约约可以看。

②初冬的早晨,晨雾迷漫,我走在上学的路上,隐隐约约。

③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我站在阳台上,隐隐约约看见。

④清晨,我走在林间的小路上,隐隐约约听到树丛中。

4、小结哪几种情况下用“隐隐约约”一词。

看远处的景物。

烟雾影响视线。

光线不足的情况下。

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或传来的声音很微弱。

5、口头造句。

(二)指导背诵方法。

我们用什么方法背诵第二自然段?

板贴在目标树根部分:理清顺序,分层记忆。

第四自然段有几句话,可分层进行记忆。

根据回答归纳,第四自然段有五句话,可分四层记忆:

第1句:交待地点,总概括。

第2句:向下望。

第3、4句:向前望。

第5句:向东远眺。

自由分层练习背诵。

五、小结学习情况,布置作业。

在造句本上,用“隐隐约约“造句。

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附全文板书:

10、颐和园

长廊:长、美、奇、佛香阁、排云殿

万寿山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

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

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三、预习检查: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èi)。

四、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五、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六、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七、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八、作业练习: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三、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这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悒客舍尽故人

(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浥:悒(yì)湿润。

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

尽:“进”。

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

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①)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3.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译文:

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34

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

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4、试背这首诗。

三、拓展练习。

我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我来给大家背一背。

《搭石》第一课时教学教学目标:

解“汛期、绾裤、谴责、俗语”等词。

2.知道搭石是一种怎样的桥,体会搭石和山村生活的自然和谐美。

3.初步感受搭石中蕴含的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重点:知道搭石是一种怎样的桥,体会搭石和山村生活的自然和谐美。

难点:体会搭石和山村生活的自然和谐美。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欣赏各种山村的图片)

1.读准文中“谴、惰、俗”等7个生字;会写文中“洪、暴、猛、涨”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间、行、背、俩”。理

课前谈话:有一句话这么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让我们知识渊博;旅行,让我们开阔眼界。喜欢旅游吧。去过哪些地方?其实旅游不一定非得到去远方,我们家乡就有许多美丽的地方?到过家乡的一些山村吗?

今天,我们要去山村走走。(上课!)

在山村,有一道独特的风景,叫(搭石)知道搭石吗?你能根据这个名称猜测一下什么是搭石吗?

在诗人刘章的家乡有许多搭石,他还为些写了一篇文章,就叫“搭石”。在诗人刘章的笔下,搭石是怎样的呢?请大家翻开书本,自由放声地读一读第21课《搭石》。

二、初感课文。

1.自读课文,交流:课文中哪些情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逐节指读课文,梳理课文,知道课文中描写了人们“摆搭石、整搭石、走搭石、让搭石、背老人过搭石”等情景。并结合教学生字新词。

课文第1小节:读准“间隔”。知道“汛期”的意思(借助“汛”的部首来体会意思);找到课文中两个描写“汛期”时景象的词,读准“溪水猛涨”。用动作表演的方式和联系上下文来了解“绾裤”的意思。

课文第2小节:能给“谴责”换个词吗?(如,批评,责备,指责)

课文第3小节:知道“俗语”是什么吗?(简单了解俗语是指通俗并广泛流传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的。也叫“俗话”。)

读准“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指导“协”字书写。

课文第4小节:读准多音字“俩人”。

三、学习课文第一小节,体会搭石中的自然美。

1.交流:你在文中找到搭石了吗?出示文字。

2.师:你找到了搭石,看到了搭石,还在这些文字中看到了乡亲们摆搭石的情景(板书:摆搭石)。让我们捧起书来,读一读人们摆搭石的情景。交流:你看到了人们是怎样摆搭石的吗?

在交流中体会“平整方正”、“根据水的深浅”、“二尺左右的间隔”等内容中人们的用心。并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红字,并把自己的感受送到这个词语中读。

3.在乡亲们摆搭石中有他们的用心和体贴,带着这份乡亲的情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4.师:文字中有搭石,图片中也有搭石。你看——(出示插图)师:远山云雾袅袅,屋舍青瓦白墙,红的叶,青的草,潺潺溪流中一块块石头安静地放在那儿。不时有一片红叶,一朵山花,飘落在溪中,停栖在搭石上。这是一幅多么宁静、温馨的山村秋景画啊。捧起书来,伴着音乐来读一读课文第一小节。

5.欣赏搭石图片。(山里的风景很美,你们读得也很美,你看,搭石也多美啊——)

四、学习课文第三小节,感受田园生活的和谐美好。

1.师:我们也去搭石上走走吧。关于走搭石,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齐读课文。

2.出示“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36

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3.课文中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行人走搭石时的动作,哪一个?(显示“协调有序”)你从哪里看出人们的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特别是哪些词语呢?(紧跟,踏踏,轻快)

交流中出示红字,把协调有序读出来。

4.我们一起把这份“协调有序”读出来吧。齐读;合作朗读这句话。(集体读,两人合作读,一组人合作读。)评价学生的朗读也是那么的协调有序。

5.这协调有序的动作中还有动听的音乐,还有美好的画面,闭上眼睛,听老师来读一读。你看到什么了?你听到了吗?你看到了吗?把声音的轻快之感送到“踏踏”中读;把体会到的美送到“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中读。

6.师:让我们用我们动听的声音来吟唱这一曲轻快的音乐,来描绘这一幅充满美感的画面吧——配乐指读;齐读。

7.师:这一行人走在搭石上,为何能做到如此协调有序,竟能像音乐一般如画儿一样呢?请你再读读课文第3小节,找到原因了吗?

8.交流,在交流中体会乡亲们互相照顾,互相关心的美好情感。(师:乡亲们不想自己掉进水里,更不希望别人掉入溪中,他们这样协调有序地走着,彼此照顾,彼此关心,既利己,又利人,是一种多么和谐美好的田园生活啊。)

小结:原来在这一首轻快的音乐中,在这一幅美丽的画面中,还流淌着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哪!

9.带着这份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再来读读这段话吧。

五、结课。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看了搭石,走了搭石,在摆搭石中,有着乡亲们用心体贴之情;在走搭石中,有着乡亲们协调有序的美,温馨和谐的情。虽然我们暂时要跟搭石说再见。但我知道搭石不仅摆在溪中,还搭在了你们的心中。

板书设计:

21、搭石

摆搭石中自然美

走搭石中和谐美

品文字中语言美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课前游戏导入,感知给予快乐(摘苹果的比赛)

(出示大屏幕),有三棵苹果树,第一棵树上结了80个苹果,第二棵树上结了100个苹果,第三棵树上结了150个苹果。

1、现在你来到了苹果树下,要和你的对手比赛谁摘的苹果多,我们假设你们采摘的速度一样快,你先摘哪一个树上的苹果?

2、下面进行第二轮测试,还是这样三个苹果树,不过这次你的对手是我——你的老师,要和你比赛谁摘的苹果多,你先摘哪一棵树上的苹果?

3、再来,请看题——还是这样三棵苹果树,你又来到了苹果树下,你的对手也是一个孩子,已经几天没有吃饭了,很饿很饿。你和他比赛谁摘的苹果多,你先摘哪一个树上的苹果?

4、总结:你们让我很感动,因为你们不仅聪明,还很善良很可爱,有一颗乐于付出,乐于给予的心。为此,我要送你们一句名言,是我从书中读到的——“给于是快乐的!”(学生齐读)希望我们永远记住这句话。那么,假如需要你给予别人的不是苹果,而是你的鲜血,你的骨髓,你还能做到吗?如果不仅仅是鲜血和骨髓,还有生命,你还能做到吗?我们可以不立刻回答,但不能永远回避,我们要在学习中思考。

二、泛读整组课文,具体情境,初步感受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样一组课文,一组以“给予是快乐的”为主题的课文,共有四篇课文,哪四篇呢?

2、学生回答课题,老师贴课题卡片

2、再读课文。可以浏览每一篇课文,也可以读一篇或两篇,还可以只读自己认为最值得读的部分,读的时候要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故事?这些课文是怎样来反映“给予是快乐的”这个主题的?

3、集体交流。

4、总结:从这些课文来看,“给于是快乐的”,就是小男孩的一个心愿,就是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举动,就是一句关心的话语,一个关切的眼神,就是一种无私奉献,就是一种爱心。

三、切入课文内容,指导朗读,理解感悟

1、《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发生在杭州和台湾花莲之间的故事,因为真实,因为就在我们身边,我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格外感动,我想你们也一样,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故事,看看到底是什么感动着我们?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小组交流:对学习小组内的学习伙伴读几遍你觉得特别令你感动的句子和段落。

4、全班交流。(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句子以及感动的原因)范例:

a、最后一段。朗读:“小钱得救了„„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感动的原因是小钱得救了。这是一个美丽的结果,患有严重白血病的小钱最终得救了,很多人在这样的时刻容易留下幸福的眼泪,这是一种感动。)

b、第五段。朗读:“针头向皮肤刺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这段中有一个词语“突如其来”,你们怎样理解?

(发生的时间很突然。余震的大小事先也不知道,可能很小,也可能很大。在突如其来的余震中,还要进行着手术,真是令人感动。)c、第二段。朗读:“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小钱只有18岁,就患了白血病,白血病又叫血癌,很难医治,很可怜;骨髓很难找,终于找到了,真让人高兴。真是大悲大喜,悲喜交加。)

小钱患的是白血病,小钱的生命就像 “生命就像不曾开放就将面临凋零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重新绽放。”在这句话中找到一组反义词吗?

(人们常说“生命如花”、“岁月如花”,那是比喻生命的美好,让生命更加美好是人类永远的追求,于是你就有了这大悲大喜的感动,你的感觉是和全人类的感觉一致的。

d、第四段。朗读:“在这场灾难中„„期待着他的骨髓。”

(这位青年不顾家人的安危捐献骨髓,因为他知道——拯救生命更重要。给予是快乐的!很令人感动。)

四、深入阅读文本,整合资源,深刻体会

1、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无私的给于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小钱得救了,他的身体会慢慢康复,他苍白的脸会慢慢红润起来,他的心中一定会充满了感激,你想他会感激谁呢?读读课文,设身处地地想一想。

2、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3、全班交流。

a、感谢为他捐献骨髓的那位台湾青年。

(小钱患的是严重的白血病,目前,唯一有效的医治方法就是移植骨髓。很多人对捐献骨髓怀有恐惧心理,害怕会影响自己的健康,其实这是所有的医学研究和临床经验表明,捐献骨髓对于人体健康没有影响;但是即使是这样,也有很多人没有捐献骨髓的意愿,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国大陆的中华骨髓库中的库存量只有4万多份,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库存23万份,而我国的白血病患者有400多万,需要更多的人志愿捐献骨髓。而这位台湾青年就是这样一位志愿捐献骨髓的先行者,小钱应该感谢他,我们也应该感谢他!余震有大有小,房屋随时都可能倒下来,生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他却冒着生命危险捐献骨髓。并且他不顾亲人的安危来为小钱捐献骨髓。)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又一次余震发生了,大地开始颤抖,房屋开始摇晃,窗户上的玻璃啪地掉下来了,身体下的病床吱吱作响„„但是,这个青年人——仍静静地趟在病床上。这需要多大的勇气。需要多大的决心。感情朗读第4、5自然段,读出自己内心的感动。

在大地震过后,在剧烈的余震中,这位青年不顾亲人的安危,冒着生命危险,为海峡另一边的小钱捐献骨髓,用自己的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b、他还会非常感谢李博士。

(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险从台湾青年身上抽去骨髓,并一路奔波送到杭州,为小钱作了骨髓移植手术。)

(这位李博士就是台湾的骨髓移植专家李政道博士,他是那样令人尊敬,他主持创办了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征集到23分骨髓样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华人骨髓库,救助了众多的白血病患者,今年的4月15日,他第100次携带着台湾同胞捐献的骨髓来到大陆。让我们记住这位可敬的老人!(出示李政道博士的照片)深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台湾和大陆现在还没有直接通航,台湾当局不允许飞机直接飞到大陆,只有到香港中转。尽管台湾和大陆之间隔着一湾海峡,还有很多人为的阻隔,但还是不能阻隔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理解“奔波”,感情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C小钱还会感谢医护人员朋友亲人

(是啊,这些人就在小钱的身边,时时刻刻给予小钱关心、爱护和支持。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人关心、爱护这小钱,奇迹才会发生;正是因为海峡两岸这么多人的爱心才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4、想象拓展,启迪心灵

(根据国际上骨髓捐助的有关规定,骨髓捐助者和受捐人在一年内是不能见面也不能知道对方的身份和姓名的,但一年以后就可以了。我们来想象一下,一年以后的某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会是怎样的场景?小钱会对那位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呢?)

五、总结全文内容,点明主题,深化印象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时刻,有很多的人需要我们去帮助,但是很少需要付出鲜血和生命。更多的时候需要帮助别人,给予别人也许仅仅只需要说一句温暖的话,仅仅只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但是,却能给别人很大的鼓励和帮助,也会给我们自己带来很大的快乐,因为给予是快乐的,给,永远比拿快乐!板书设计:

杭州

骨髓 小钱—————年轻人

台湾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⑴学习并掌握本科的生字新词

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们高尚的精神品质。

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理解骨髓一直对小钱的重要性。

2.难点: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学习相关部分,体会找骨髓的困难及对小钱的重要性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找骨髓的困难及对小钱的重要性

教具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收集白血病、骨髓移植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猜谜导引

师:老师有个谜语,请大家猜猜。

谜语:水里看是一个洞,岸上看是一张弓。身背千斤不喊重,河西立刻到河东。(打一交通设施)

(学生数人发言,都猜到谜底是桥,并说明了猜谜理由。教师由此谈话:是啊,桥是联系河两边的,其实我们刚才的交流就像已在我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之桥,友谊之桥。)

三、揭题

1、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边写边教“峡”的书写,“山字旁”要写得瘦些。)

2、生读题,教师问学生读了课题后有什么问题?

生:生命桥是从哪里到哪里?

生:生命桥指的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生命桥指的什么”这个问题引入文本:那么,就让我们到文中去找答案吧!)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反馈:

(1)(教师出示词语认读。)

我能读准,我能读懂:步履间隔凋零暂停身躯袭击空旷辗转血脉白血病骨髓移植

a、师:在这些词语中,你读懂了哪些词语?

(生数人回答,主要着眼于字形、字音和自义。其中“骨髓”这个词读错的人较多,教师作了强调,但在后来的反馈中还是有学生读错,教师自己也老是读错。还对“间隔、暂停”等词正了音。还有学生提了几个容易写错的字,教师课件出示了“袭、暂”的田字格。)

b、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步履”,教师作了引导。

(2)、(教师出示句子认读。)

我能读准,我能读通: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师:这个句子中包含5个生字,谁能读准?

(生数人朗读,师生共同评议。好几个学生“白血病”的“血”读错,教师正音,但感觉引导得还不够,其实在三下册《她是我的朋友》中就出现了血的两个读音,区分应该还是比较明显的。)

五、结合“谈何容易”研读课文

1、师:救这个青年容易吗?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词语。

(生数人回答,答案有“谈何容易、终于”等)

2、出示句子: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理解读)

师:为什么这么不容易找呢?从文中找到有关句子。

反馈:

生1: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生读时不理想,鼓励后再读有进步,表扬。)

发散:小钱可能会在哪儿找骨髓?(在学生的回答中理解辗转。)

(拓展小资料:我国大陆的骨髓库起步较晚,人们对骨髓的知识欠缺,意识淡薄。目前捐献者库存资料加起来还不到3万份。而台湾有目前亚洲最大的骨髓库,库存资料30多万份。)生3: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从哪儿体会到不容易。)

六、小结课文,结合“谈何容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台湾青年捐献骨髓的经过

2.总结全文,启迪学生为两岸人民的团结做出贡献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地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2.指名反馈:

3.教师导读:

二、说感动、感悟的品质

1.教师: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三至六自然段,把令你感动的句子划下来

2.集体交流感动的句子,引导探究

三、升华情感、体会生命桥的含义

1.经过李博士不分昼夜的奋战,由于台湾青年血浓于水的无私奉献小钱得救了

2.引导学生讨论: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这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

3.教师小结:是他们的爱心给了小钱第二次生命。

四、总结全文:宝岛台湾与大陆同胞被台湾海峡所隔,但血脉亲情是无法割舍的这种血脉亲情——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摘抄令你感动的句子

3.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有一位伟人,在他12岁的时候,曾经思考了这样的问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学生自由读课后生字表里的字。

(二)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1.出示3组词语

▲帝国主义列强租界

▲闯进惩处吵嚷

▲踊跃回答铿锵有力

2.读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指名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指导读出语气,在读中理解“踊跃回答”、“铿锵有力”词语的意思。

(四)梳理课文内容。

1、理清课文层次,引导学生概括文中的3个小故事。

2、在这3个小故事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课文的哪几段写了这件事?

三、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一)自主学习,初步感悟。

画下感受深刻的地方,不明白的地方画个问号。

(二)交流反馈,自主质疑。

预设: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

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把中国妇女训斥一通?

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三)研读重点,深入感悟。

1.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

抓住“惩处”一词辐射重点段,理解“中华不振”。

(1)指导写字:学习“惩”字,分析字形,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2)理解词语:读词语,解词义,明方法。

(3)思考讨论:

惩处谁?为什么要惩处洋人?

中国巡警为什么不惩处洋人?

出示: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引导学生抓住“衣衫褴褛”,想象、体会妇女的不幸和悲伤,并相机指导朗读。

▲由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读第七自然段,了解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抓住“闯进”一词,理解“租界”不允许中国人随便入内,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2、出示视频资料,丰富对“中华不振”的理解。

3、感情朗读。

(1)引读: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______,谁知??_______,反而_________。围观的中国人都________.但是,_______只能________。

(2)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4.教师小结,强化感悟。

同学们,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四、写话或说话训练。

(一)从租界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些什么呢?想一想,写下来或说一说。

(二)学生交流写话或说话内容。

(三)深化对课题的认识,齐读课题,再读课题。

五、总结全文,引发思考。

六、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

第二课时(略案)

教学过程:

一、比较中体会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目的的不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

(一)其他同学为什么而读书?

(二)比较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体会周恩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三)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并分角色合作读。

二、补充“阅读链接”,加深对周恩来的认识。

(一)自读阅读链接内容。

(二)指名读周恩来写下的著名诗篇: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三)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内容,感受周恩来的救国抱负和博大胸怀。

(四)激情诵读诗歌,指名读、齐读。

三、回顾全文,畅谈感受。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谈谈学文后的感受。

1.人物:引导学生从“不解地问”、“打破沙锅问到底”、“经常想”、“沉思”、“静静地坐在那里”等处体会周恩来还是个

善思的人,并学习这种品质。

2.写法:体会过渡句、过渡段的用法。

3.感悟:交流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四、抄写生字词:把文中四个字的词语找出来,抄在自己的“摘录笔记”上。

五、鼓励学生课下收集有关周恩来的其他故事,或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们的成长故事,为“综合性学习”做准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第一教时

一、教学目标:

⒈理解生字新词。

⒉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⒊引导学生初步思考“预习”与“思考.练习”,使孩子对本篇文章的学习重点做到心中有数。

⒋读通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能在较短时间内以一定的速度读通课文。

三、教学准备:

⒈投影片A、B

⒉投影片(课文插图)

四、教学过程:

㈠自读:(第一轮)

⒈明确自学要求:[出示投影(小黑板)A]

⑴默读:①标出小节;②用横线划出生字新词,并通过查字典将解释注在课文相应的词条旁。

⑵轻读:①读时能听见自己的发音;②先通读,读不顺的地方再反复读,直到通顺(达到“三不”)为止。

⒉学生自学。

㈡交流:

⒈校对小节数:计11小节。

⒉读写生字词。(试读与范读结合;板演、书空与范写结合。)

⒊解释词语:(以思考.练习4的词语为主)

步骤:⑴读出词语所在的句子。

⑵解释(能联系上下文最好,但绝不强求。)

推荐:推举,介绍。

秘诀:秘密的窍门、办法。

删掉:(演示)

颠倒:(举例)

典雅:优美不粗俗。

融洽:彼此感情好。(谈得投机)

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蕴含:包含。

受益匪浅:匪,不、非。受益不浅。

平易近人:态度和气,使人容易接近。

身临其境:自己亲身经历。

堪称楷模:堪,可以,值得。楷模,榜样,模范。可以称为模范,是值得学习的榜样。

隔岸观火:形容和自己关系不大,采取旁观的态度。

⒋通读:

每生读一小节,师适当点拨。达到不添、不漏、不错。

㈢自读:(第二轮)[出示投影(小黑板)B]

⒈明确自学要求:

⑴审题质疑(自问自答与自问他答结合)

⑵初步思考解答“预习”题:

①在文中划出作者的姓名;

②划出作者描写爬山虎的句子,读一读。

③结尾句说明了什么?

⑶思考.练习:

①完成第一题。

②在文中划出第二题的句子,并读一读。

⒉学生自学。

㈣交流。

⒈补充:文中哪句话点明了题目?

(同时,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⒉引导分段:爬山虎的主人是谁?写了主人的几件事?

⑴简介叶圣陶(1894─1988),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我们曾学过叶老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爬山虎的脚》。

⑵第一段(1─4)修改作文;第二段(5─10)应邀作客;第三段(11)我的印象。

⑶课文讲了1963年“我”的一篇作文获奖,叶圣陶先生帮他修改作文并邀请作者到他家作客的事。

㈤作业:

⒈抄写生字新词。

⒉对文末句质疑并解答。

⒊附:试改《一张画像》第四小节。[投影片(小黑板)C]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叶老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和平易近人的人品。

2、从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3、会用“受益匪浅”“堪称楷模”造句。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目标1,2。

2、难点:目标2。

教学准备:

投影片c、d、e、f、g。

肖复兴的书<<日子的回忆>>,主编的杂志<<人民文学>>,发表文章的报纸<<文汇报.笔会>>。

模式运作图示:

第三轮自读,读懂,理解课文

第四轮自读,读出,拓展延伸

一、自读:(第三轮)

1、复习引入:

(1)读题,课文中哪句话点明了题目?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同时,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句话点明了题目。说明了叶圣陶先生帮我修改作文并邀请我去他家作客的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过渡:是的,从这件事中我好象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写的。

(3)连线:(大黑板)

修改作文──────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邀请作客──────作家就是这样做的。

2、自读:

(1)要求:作品是怎么写的?请在“修改作文”这部分找个成语概括。作家是怎样做的?请在“邀请作客”这部分找个成语概括。(竞赛形式)

(2)交流:(作品:一丝不苟;作家:平易近人)造句:堪称楷模

(3)引入:“修改作文”这部分是怎样具体表现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的修改作风的?

邀请作客这部分又是怎样具体表现叶圣陶先生平易近人的人品?(示投影)

3、自读“修改作文”部分:

(1)大字报出示:<<一张画像>>1,2小节修改稿。

(2)同学们看了有什么感受?肖复兴呢?引读:“我翻到的那片作文,一下子愣住了:......曲线。”

(3)看大字报引读第三节。(突出:准确,干净,规范,确切)(填空:修改后的作文做到用字──、──,句子──,──)

(4)比较自改与叶圣陶修改的<<一张画像>>的第三小节,进一步体会“一丝不苟”的修改作风(出示投影修改稿)

(5)引读54页<<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第二节:(读──改──读)

(6)看了叶圣陶先生的修改,你有什么感想?肖复兴呢?他收获很大,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一丝不苟:做事认真,一点儿不马虎。大气候:大成就。两大收获:

一、是看到了自己作文的毛病;

二、是认识到了文学事业的艰巨。)

(7)为什么肖复兴会受益匪浅?比我们收获大?(我们是”隔岸观火“肖是“身临其境”。

(8)齐读“我真的从中受益匪浅......如春风拂面。”引入学“邀请作客”部分。

4、自读“邀请作客”部分:

(1)课文中那些词语表现了叶老先生平易近人的人品?若能谈谈理由就更棒了。(1、意外;2、叶小沫在门口迎接了我;握了握手;4、交谈融洽。)

(2)交流:这次谈话使“我”─────。(投影片)

二、自读:(第四轮)

1、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作文这件事,对肖复兴的成长影响很大,齐读11小节。后来肖复兴发奋学习,充实做人,勤奋写作,终于成长为当代有名的作家,至今为止,已出版了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的文学大奖。(出示书《日子的回忆》,他主编的杂志《人民文学》,<<文汇报.笔会>>,<< 今夜无法入睡>>。)

三、作业:

1、造句:受益匪浅堪称楷模

2、修改<<一张画像>>第5小节,再次同叶先生赛一赛。(出示投影片)

附:板书设计

作品

修改作文────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一丝不苟

那绿绿的爬山虎

人品

邀请作客────作家就是这样做的平易近人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一、整合资源优势。联系以前所学过的此类科技说明性课文,并且把“口语交际、习作、宽带网”有机整合起来,在教学内容上作统筹安排。突破时空限制,打通学科界限,加强学科整合意识,密切与科学课教师的联系,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二、扎根语文课堂。科技说明文没有引人的情节,感人的场面,但是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在课堂上,对这些科学知识不要做过深的探究和拓展,依据本篇课文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进行语言方面的训练和语文能力的培养,避免上成自然常识课。

三、引导自主学习。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上,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通过自主阅读、质疑问难、帮助释疑、大胆想象、辩论交流等形式,使学生自主体会,咀嚼文本精华,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情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走向知识、语言、精神的同构共生。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和威力,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兴趣,能联系生活畅谈自己读书的感受和设想的未来。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和科学老师联系,了解科学课上学生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收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历程的资料、主题网站,可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查阅有关改变人类生活的重大科技发明和发现的图片文字资料;调查访谈今天人们的愿望和梦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目标前置,激发学课文之趣。

1、教师板书课题。

2、师:课前,我请科学老师阅读了《呼风唤雨的世纪》,他读完就向我们下挑战书:等我们学完这篇文章,和我们PK一下,内容就为20世纪的科技信息,以及造福人类的事实。老师不仅替你们应战了,还反将他一军,到时还要比一比谁的语言表述得当、清楚。你们有信心吗?要想取得胜利,我们首先要读通课文,读懂课文。

〔设计意图〕

一个小小比赛的预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了阅读的兴趣,就有了良好阅读的开始。从比赛要求中,学生既明确了学习本文的要求:从课文中获取大量科技信息,学习本文的表述方法,也为本节课后的作业——查阅资料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字词训练,落实语文之基础。

1、出示12个生字,让学生从文中画出“呼风唤雨、改观、程度、程控电话、依赖、寄托、原子核、因特网、腾云驾雾、哲学家、农耕社会”等词语。

2、你觉得哪些词语你掌握得比较好,向大家介绍介绍经验,或者给大家提个醒。

3、你觉得哪些词语你还没有掌握,读一读,写一写,根据课文或查查字典想一想它的意思。适时点击课件,出示图片,补充解释部分词语的意思。

4、四人小组认读生字,并给生字扩词。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

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训练,这是小学语文的专务。我们不能为了追求课堂的豪华而放弃基本的语言学习,不能为了强调综合学习而让语文课堂成了“大杂烩”。

三、读好课文,整体把握语文之本。

1、通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采用大声读、速读、同桌轮读等方式,将课文至少读三遍。做到琅琅上口,通顺流利。

2、集中练读,感觉哪里难就重点突击。

3、展示读书。学生相互评价,纠正断句、字音,必要时,教师带着读,引导学生读正确流利。

4、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什么?

〔设计意图〕

通过范读、速读、齐读、纠正读,让每一个学生透透彻彻的把课文读熟,这样对课文的理解才会深入,对文本的把握才能准确到位,并且让学生了解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除了把每一部分的内容连起来以外,还可以找文中的重点句子,根据文意进行补充,或者运用句子直接概括。

四、自读感悟,培养探究之意。

1、自读自悟。“不动笔墨不读书”,从科学的角度看,动笔的过程使我们记忆更加清楚。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在自己特别有感受的地方画一画,写一写,在不理解的词句旁边做上标记。

2、全班交流。感情朗读有感受的内容,并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3、鼓励质疑。针对词句,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能解决的当时解决,不能解决的引导学生共同做好标记。

预设⑴:第二小节中的设问句,让学生通过朗读比较,感悟其作用。

⑵结合查字典、造句和选词填空,在语境中理解“发现”与“发明”“改观”与“改变”的异同。

〔设计意图〕

重视自读自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考质疑的意识和习惯。这一环节,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同时组织检查交流,互相帮助,指导集体反馈,探究稍有难度的问题。从而人人参与,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指导写字,提升作业之质。

1、学生提出生字书写的注意点,教师重点指导“赖、耕、幻”的字形。

2、学生练习写字,自己决定写几遍。

3、展示评价。

4、布置作业:

⑴查阅资料,尽可能多的收集20世纪的发明与发现,并与家人、老师或者同学探讨他们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观。可以自由组合,并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制作成资料册。

⑵尽可能访谈调查更多人,了解今天生活有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人们还有哪些愿望和梦想。同时也为和科学老师PK做好准备。

〔设计意图〕

课堂作业真正做到课堂内完成,这是给学生减负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并且课内作业,高效高质,当堂的评价能激励学生更好的完成作业。课外作业布置,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等教学资源,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又为第二课时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巩固字词。

1、听写部分词语。

2、同学之间相互批改订正。

3、我们刚刚送走的20世纪是个科技发达、呼风唤雨、神通广大的世纪,请带着你的理解将课题再读一读。

二、品析词句,感悟科技之奇。

1、回顾上节课学生疑问,指导解决。教师抛出自己疑问:为什么20世纪的成就,文中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2、学生小组讨论,说明理由。

3.《小学美术》河北版_第七册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 《描龙画凤》 课 型 造型•表现 课 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欣赏饰有龙凤造型的艺术品,了解龙凤的造型特点及应用的多样性。2.能够用线描的方式,运用龙凤纹样进行装饰画练习。3.使学生愿意了解中国传统的龙凤文化。课前准备 课前搜集的一些生活用品或物品图片 教 学 流 程

一、初步了解

了解龙凤的艺术形象是本科研究学习的本体,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感受龙凤造型的艺术魅力。

二、深入研究

欣赏出现在陶瓷、建筑、服饰、书法等诸多方面的龙凤形象,感受到龙凤形象是和我们的社会、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的。

教师介绍:龙凤的起源;主要历史时期龙凤的造型特点及色彩特征;龙凤与民间风俗节日;龙凤在文学、艺术等各种文化形式中的体现;龙凤的精神象征等,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技能,创造性地看待问题。

三、自由创作

学生围绕主题提出问题,然后归类整理列出和美术关系相对密切的。学生以分组或个人的形式运用网络、书籍、影视、访问等形式进行创作表现,然后小组集中发表自己的成果,得出结论。

第2课 昆虫与花朵

教学内容 《昆虫与花朵》 课 型 造型•表现 课 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仔细观察,精细描绘昆虫与花朵,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2.通过在画面中组织昆虫和花朵,提高学生对画面美感的把握能力。

3.通过对昆虫与花朵的表现,使学生感受美术语言的神奇,唤起学生对生命与环境的热爱,使之体验探索与发现的乐趣。课前准备 搜集昆虫与花朵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教 学 流 程 第一课时

一、引出主题

出示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花朵和昆虫,让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仔细观察他们的特征、姿态。

二、分析作品

1、指导欣赏作品,学习线条的粗细变化。同时介绍画的简单知识,强调深入反复观察在绘画中的重要作用。

2、欣赏学生优秀作品着重讲他们的不同处理手法。进一步分析观察各种植物的结构与花纹。

3、学生讨论。学生欣赏学生欣赏了解反复观察在绘画中的重要作用分析观察

各种植物的结构与花纹

三、完成作业

学生仔细观察,并用确定作品构图;教师巡视辅导; 学生仔细观察,完成写生

第二课时

一、回顾知识

简单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结合上次作业完成情况。请学生谈:通过观察各种植物,你发现了他们有哪些特征?

1、说一说,所画植物的生长特点?

2、不同角度的花和叶各有什么不同?

3、植物的前后关系如何表现?

二、继续创作

以小组进行研究、讨论学生作画。

学生继续作画,教师巡视辅导,要强调用线时,注意线条的疏密、繁简、长短等变化。

三、展示评价

1、小组自评。

2、全班互评。

3、教师对本课的学习情况作概括性的评价。小组选拔较好的作业。

第3课 自行车

教学内容 《自行车》 课 型 造型•表现 课 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入手,通过观察其外形、了解其构造、总结其形态特征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并尝试用线的形式把自行车的整体形态或局部特征表现出来。学生分析

这是一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造型表现能力的写生练习课,通过一些活动引导学生对自行车的特点和构造原理进行适当的探究,并引导他们尝试利用各种线条表现自行车的不同外型构造或细部特征。可以通过对自行车的发展史、自行车中的人性化设计、自行车与交通安全等相关知识的讲解,拓展学生想象空间,使学生在用线条表现自行车的同时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例如可以加入设计个性车或设计个性零部件等环节。这样会使所描绘出的自行车更加生动,同时也使学生的个人思想和情感得以宣泄和表达。教学目标

1.通过多角度观察、分析、描绘自行车,提高学生观察和运用线条的能力。2.使学生体验观察与发现的乐趣,感受线条的神奇,培养他们用线条表现形象的乐趣。

课前准备 课本和相关图片 教 学 流 程

一、引出主题

开门见上直接引出主题——自行车。

二、深入分析

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①自行车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线有什么不同? ②你还见过哪些不同外形的自行车?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③再看这几幅图的区别,你能说说有什么不同 提问:想不想画自行车?

2、组织学生讨论教材上的学生作品,是用什么来表现画面的。

3、展示几幅大师作品和部分学生作品,让学生讨论:这些画为什么画的好,那些地方不足等等。(要求注意观察线条的变化,粗细,浓淡等等)

三、演示示范

教师演示:从离自己身体最近的部位开始,把握好整体之间的大小关系,具体画出零件之间的衔接关系,用丰富的线条画出局部特点。

教师示范自行车的写生方法。

四、安排写生

把学生带到场地上,进行实物写生。教师巡视辅导。

五、展示评价

组织学生小结评价,展示几幅写生的局部较好和整体较好的作品进行表扬。

第4课 趣味小台历

教学内容 《趣味小台历》

课 型 设计•应用 课 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自己动手制作有趣的台历。

2.在制作台历中,懂得如何合理地安排学习和生活时间。3.喜欢用各种材料制作台历,装点自己的生活空间。课前准备 搜集相关资料和有特点的台历。教 学 流 程

一、导入新课

新的一年马上就要到来了,让我们翻开台历来看看吧。台历有什么作用呢?台历放在什么地方?我们来给新的一年或者新的一周之作一个台历好吗?

二、欣赏分析

台历范品出示:台历由哪两个部分组成?

台历要放稳在桌上,必须立起来。怎样使小纸片立起来?生尝试作业,请几名学生上台试着折。

怎样让折好的基座更加有趣呢?师示范将对这方法的基座剪制成双兔外形。讨论: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和创意?

学生尝试第二次创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何使之作更精细?

三、学生作业

讨论:想做一个什么样的日历?

四、展示评价

评选最“开心”的台历。

带着这些问题的学生在观察时会更有针对性,能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

第5课 行走的动物

教学内容 《行走的动物》

课 型 设计•应用 课 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制作活动,掌握“利用废旧材料”进行立体创造的思维方法、造型方法和驱动行走的科学方法。

2.通过制作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养成学生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形成程序严谨的操作意识。

3.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过程,加强学生关注“动物美”、关注“废物美”、追求“艺术美”的审美意识。课前准备 搜集相关知识和图片。教 学 流 程

一、赏析图片

通过观察动物图片和废旧材料图片,进行组合联想,引导创作思维。

二、分析探究

集体讨论:立体造型组合方法和行走的方法。

分析各种动力驱动行走的方法、了解相关资料。

三、自主创作

小组集体合作,各有分工制作→表演、比赛、展示。

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关注学生采用的“动”起来的方法。

四、展示评价

学生互评和教师讲评相结合的评价。

主要关注作品的新颖性、实用性等方面。

巧妙地利用材料的质感、色彩、形态是本课的重点,使学生能根据搜集材料的具体形态、色彩、肌理等可能性,进行有效的创造。

第6课《老鼠嫁女》 教学内容 第七册第六课《老鼠嫁女》 课 型 造型•表现 课 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七册第六课内容,属于造型•表现领域。这节课涉及的是民间剪纸艺术,剪纸在我国民间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剪纸所使用的工具材料非常简单,易于操作,造型的概括性很强,表现内容丰富多样。

教材借老鼠嫁女这个有趣的民间故事,让学生了解剪纸的艺术风格和装饰特点,掌握剪纸的基本技法,并通过几种基本技法的学习来表现出老鼠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对形象的概括能力、创作能力和想象能力。学生分析

纸张作为学生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材料,在美术课程当中有相当的比重。由于剪纸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学生易于掌握和操作。故事性的表现手法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剪纸这一独特的表现形式使学生的概括能力得到

锻炼和提高,学生们在愉快的活动中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作品,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教学目标

1、了解民间传统艺术——剪纸,剪纸的基本方法。

2、剪纸的基本方法的掌握,对剪纸的创造性表现能力,培养学生的对物象的概括能力和想象能力。

3、通过师生、生生的真诚交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用具:剪纸作品若干幅、剪刀、彩纸、展板。

一、激发兴趣,一、导入新课

猜谜语引出主题,讲《老鼠嫁女》。

二、分析比较,共同感受 出示的示范作品是哪种形式?

观察分析:它和平时画画有什么不同吗?

三、激发热情,引导创作

用剪纸的方法来表现老鼠嫁女的热闹场面,示范剪法并讲解: a)剪出大形象:特征,动态 b)剪出花纹:对折剪。

请同学们好好想一想,你要剪一个什么样的小老鼠,它在娶亲的队伍里干什么?

四、体验创作,教师指导

1、提示需要注意的地方

2、对学生有目的的指导:

a)强调老鼠的特点,提醒学生做到心中有数。b)大胆入手,概括外形。c)用什么剪法来装饰?

五、展示欣赏,交流评价。

评价要点:

1、老鼠形象突出,装饰到位。

2、创意新颖,想象力丰富。

3、学生之间互相欣赏评价,提出建议。

第7课 色彩的冷暖

教学内容 《色彩的冷暖》 课 型 造型•表现 课 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色彩感觉有冷暖差别,色彩的冷暖是相对而言的,不是绝对的。冷暖感觉实为触觉对外界的反映,当太阳晒到皮肤上,或每当看到橙色的火光映照时,我们都会感到温暖。当站在蔚蓝的大海边,在蓝色的高山顶以及蓝白色的雪地上时,我们会感到凉爽。久而久之由于经验及条件反射作用,使视觉变为触觉的先导,当看到红、橙、黄等色时就感到温暖。看到蓝、蓝紫、蓝绿时就感到冷。这是从生理及心理条件反射的角度谈色彩的冷暖。学生分析

本课所出现学生绘画作品中有冷色调、暖色调、冷暖对比色调。冷色调中有小面积的相对暖或比较暖的色彩与之对比。相反,在暖色调中也有小面积的相对

冷或比较冷的色彩与之对比,使统一中有变化。冷暖对比色调中,冷暖色所占面积相对接近,但总有一方强一些,一方弱一些,以达到和谐效果。无论哪一幅的色彩冷暖都很好地与所表达的内容相协调,使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给学生的创作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学目标

1.通过色相环,认识冷色和暖色,了解色彩冷暖的基础知识,能够意识到色彩的冷暖在艺术中和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通过创作实践,能够体会到色彩的冷、暖和作品主题、内容的重要关系。3.喜欢探索色彩的世界,愿意尝试用色彩的冷暖表现作品。课前准备 准备和色彩冷暖相关的图片资料 教 学 流 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你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你为什么喜欢穿这种颜色?

二、深入分析

通过观察你体会并感觉到色彩有什么属性---色彩有冷与暖。

三、讲授新课

1、讲述色彩的冷暖对比是怎样产生的。

看冷暖不同色调的作品,让学生去亲自感觉。

这两幅画面为什么会给人以不同的感觉?看哪位同学观察的仔细。

根据回答情况小结:那是因为它们有不同的色调。通过观察比较,我们体会到不同色调的画面给人的冷暖感觉是不一样的。比如在温度相同的室内,一个屋子涂成蓝色,另一个屋子涂成红色,两间屋子给人的感觉差别就很大。两间屋子给人温度差别可以达到三、四度,原因是蓝色能减慢人们的血液循环,给人感觉较冷;而红色刺激人们的神经,使血液循环加快,给人感觉较暖。

2、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讲解,体会色彩的冷与暖。

回忆我们刚才作品里所见,再联想一下可以发现,在我们的周围生活里,什么事物常常给我们以冷和暖的感觉?看哪位同学想象的更丰富。

分别让生起来举例,如:太阳、火焰给人以暖的感觉;天空、大海给人以冷的感觉。

小结:看来大家平时是很注意观察事物的。只有经常去注意观察事物,可以帮助我们体会色彩中的冷与暖。究竟什么颜色属于冷色?什么颜色属于暖色呢?

四、作业要求 内容:用不同的色彩组合,填涂一组同样的图形,看看它们的画面感觉有何不同,体会色彩冷暖对比中的美感。(用色彩冷暖涂色印样)

要求:将这四幅图分别涂成冷的、暖的、暖色调中偏冷的和冷色调中偏暖的。涂色时应注意色彩的搭配。

五、自主创作

鼓励学生尝试使用强烈对比颜色使画面产生对比中的美感。调色时笔要洗干净,涂色要匀。

六、展示评价

讲评学生作业,课堂小结:将学生作业分为冷、暖、冷色调中偏暖的、暖色调中偏冷的全部展示出来。评出涂色较匀、颜色搭配较好的作业,给予表扬鼓励。

指出作业 中存在的不足。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8课 我的小笔筒

教学内容 《我的小笔筒》 课 型 造型•表现

课 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在现代生活中,笔筒已不仅仅作为存放笔类的器物,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笔筒在外形、色彩和材质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一个小小的笔筒,置于案头,显得趣味盎然,它显示出主人的品味与格调,表现出一定的审美情趣,同时也展现了制作者的非凡才华。学生分析

教材中的图片为学生展示了笔筒的制作步骤,学生可以通过图示掌握笔筒的制作方法,如:用泥工刀挖出简单的图案,或者用捏、堆、塑等方法制作小笔筒。另外,教材还向学生提供了用不同手法制作的笔筒,如用泥工刀刻出花纹形成镂空效果的笔筒,模仿树根制作的笔筒,有用泥捏出花朵做装饰的笔筒,还有用搓泥条的方法堆塑出的有趣的人物笔筒,都能给学生很多的启发。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泥板造型的基本方法,并能合理运用切、挖、雕、塑等手段进行装饰。

2.学生愿意学习和了解泥板成型的基本手法,进行泥工练习。3.通过设计制作笔筒,使学生逐步形成装饰、美化生活的意识。课前准备 准备和色彩冷暖相关的图片资料 教 学 流 程

一、直观导入

出示笔筒,了解笔筒的文化内涵以及笔筒独特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造型装饰不同的图案,如笔筒的外形设计为竹节的形状,那么可以用熊猫的图案来装饰笔筒。使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添加装饰。

二、技法分析

引导学生根据不同造型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把泥均匀按压成片,用泥工刀挖出所要的图案; 把泥搓成条状盘成笔筒造型; 用泥工刀把笔筒的表面抹平整。

三、尝试创作

提倡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探索新的表现手法。

如:用泥如何表现镂空效果,用泥表现不同的材质。

四、交流评价

主要关注点:造型独特、装饰有特色,实用、美观等。

第9课 用色彩画心情

教学内容 《用色彩画心情》 课 型 造型•表现 课 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对不同的色彩也逐渐形成了某些特定的感受和理解,并赋予其特定的含义,如“绿色象征着生命与和平,红色代表着革命与热情”等。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格列高利认为:“颜色知觉对于我们人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视觉审美的核心,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情绪状态。”在美术作品中,色彩往往是一种先声夺人的传达要素,把最直接的信息达给观者,色彩成了画家们表现不同的情绪和气氛,表达思想和感受的有利手段。学生分析

色彩是最基本的美术语言,当孩子第一次用色彩涂抹时,就开始有意识地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感受。一般来说,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会越来越倾向于用写实性色彩进行表现,无论是在描绘形象还是运用色彩时,他们都在有意无意地追求“真实”,但是这种追求“真实”的写实性色彩表达方式是需要一定的技能技巧的。教学目标

1.欣赏画家名作,了解其运用色彩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色彩表达的感受和认识。2.初步了解色彩这一美术语言,尝试大胆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心情。3.愿意用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或心情。课前准备 准备和色彩相关的图片资料 教 学 流 程

一、导入

介绍自己的好朋友,他的心情怎么样呢?他说的对不对?老师用一种方式来表现,提问:有没有把特点表现出来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二、新授

1、大家想不想了解我的性格呢?出示单色范画:谁来猜一猜:老师的心情有什么特点?你怎么发现的呢?

点、线、面不同,表现的也不一样。而人的心情是多种多样的。

2、出示彩色范画:老师这儿还有一幅作品,一眼看上去,与前几幅有什么不同啊?你觉得是什么性格呢?

色彩给我们的视觉冲击力远比单色的更强,所以对性格的体现就更明显、更突出。

3、小结:我们可以看到:每种颜色都有它的象征性,每种颜色形成的对比也不相同,所以当他们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就让人联想到不同的性格。

三、分析

深入学习:不同的性格及性格的表现手法 这儿还有几幅图,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作品当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发现吗?感受到什么了?先在小组当中把你的感受、发现交流一下。

四、练习

从点、线、面和色彩的不同组合,能感受到更多的特点,而且还发现了多种的表现技法。现在,你们想不想运用刚才获得的知识来表现你所熟悉的人呢?这人可

以是你的同学,可以是你的爸爸妈妈,也可以是你的老师。

四、评价

1、学生互评、自评、教师点评相结合

2、出示已经贴好学生作品的画框:我们的画还可以将它做成独一无二的工艺品,来装点我们的生活。

第10课 我的家、你的家

教学内容 《我的家、你的家》 课 型 设计•应用

课 时 3课时 教材分析

“家”是一个充满着幸福、快乐、温馨的字眼,“家”是心灵和身体的栖息地。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独具特色的、幸福的家。我们每个家的设计也都有不同的风格,无论房间的大小,还是色彩的使用,以及室内的陈设都流露出主人的审美情趣和独特的思想。家居设计包含的内容很多。如室内陈设要有重点,有次序,房间家具的材料和风格要统一,家具要有适当的比例,色彩和装饰风格要协调等等,这些都是使房间产生舒适、和谐美感的要素。其次,每个房间的布置又要根据不同的需要有所区别,突出房间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学生分析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进行家居环境的设计,并制作一个自己喜欢的房间模型。以此来使学生的空间感,色彩搭配以及综合运用材料制作的能力得到提高。在课本的图片中,为学生展示了几种不同风格特色的房间设计,以及一些巧妙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的家具模型,这些能够拓宽学生的创作思路。在学习活动中,还安排了让学生勾画设计草图的练习,引导学生在制作前有明确的设计思路,避免漫无目的的制作,养成做事计划性和条理性的好习惯。教学目标

1.设计制作一个立体的房间模型,要求有简单的家具。2.能够注意到室内空间物品形色的合理搭配。3.养成做事条理的好习惯,并逐步形成设计意识。课前准备 准备房间的速写以及相关的图片资料 教 学 流 程

一、设置情境

在欣赏过程中,学生展开讨论:

色彩搭配方面、家具设计方面、材料运用方面……

二、自主探究

学生分组交流,把带来的各种材料进行分析。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探讨:

从材料的特质、色彩等方面进行讨论,知道哪些东西适合做什么。

三、分组创作 制作家具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巧妙地利用现成材料进行添加、挖刻和装

饰、还要充分利用材料现有的颜色等。

四、游戏评价

创设一个“串门”的情景,分组合作的同学可以派一名同学作为讲解员,带“客人”进行参观,并对自己小组中有特色的设计进行详细地介绍:色彩是否和谐、家具是否符合房间的功能、家具的设计如何等等。

第11课 物象重组

教学内容 《物象重组》 课 型 造型•表现

课 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埃及金字塔前矗立的狮身人面像,安徒生童话中的小美人鱼,中国传统的图腾形象“龙”…… 这些奇异的形象,吸引着人们的视线,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遐想。这种将一个或几个自然物象进行分解后再重新组合起来创造出新形象的手法就是“物象重组”,在艺术创作中、广告招贴中经常可以见到。利用物象重组的方法创造出的新形象,给人新奇、强烈的视觉感受。本课教学内容,给孩子新奇之感,学生易于接受,在这种近似游戏的绘画创作活动中,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学生分析

教材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呈现了《汽车剑龙》作品和埃及《狮身人面像》,目的是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作品较富有童趣,表现风格也不尽相同,能够给学生以启发。教学目标

1.学习用物象重组的方法创作出有趣生动的新形象。

2.学生通过创造新形象,获得形象思维和表现技巧的发展。3.学生喜欢物象重组的练习,从中能够获得乐趣。课前准备 准备相关的图片、资料。教 学 流 程

一、故事导入

讲“小美人鱼”的故事入手。

欣赏埃及狮身人面像、美人鱼雕塑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

二、分析范作

学生欣赏、观察、分析书上师范作品。

思考:这些形象是将哪些事物进行了分解重组? 它是怎样巧妙利用原事物的特点进行组合的? 组合后的新形象与原形相比,感受有何不同? 帮助学生了解物象重组是怎样的一种表现方法,体会到物象重组后所给人的那种神秘奇特的感受和独具匠心的魅力。

三、创作表现

可以采取绘画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最直接也易于表达学生的创作思路;也可以采用画报拼贴,橡皮泥捏塑与实物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四、交流评价

采取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的形式进行。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想法,不要拘泥于表现技巧上,对于独特的创意,要重点表扬。

五、拓展延伸

建议学生尝试利用电脑进行创作。

第12课 多变的大自然

教学内容 《多变的大自然》 课 型 造型•表现

课 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要求而设立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课题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灵活运用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愿望。选取“多变的大自然”这样的创作题材,贴近孩子的生活,易于激发起学生创作的欲望。学生分析

本课教材的主体课文语言生动,图片典型,可以很好地提示和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感受和经验,教师应该充分的加以利用。学生作品从创作的表现形式和工具运用的角度上,给了学生提示。例如,《愤怒的火山》是用油画棒和水粉相结合,以浓重的色彩,表现出火山喷发时,强烈奔放的感受。《狂风暴雨》是以疏密组织不同的线,给人视觉上的对比,画面以单色为主,同样表现了小作者独有的一份感受。《沙尘暴来了》和《山洪暴发》则表现的是生活事件和场景。《沙尘暴来了》还利用了喷洒颜料的方法,很好地表现出沙尘暴来时那种黄沙漫天的情景。教学目标

1.能够选取恰当的表现形式,大胆表现对大自然的感受。

2.使学生逐渐形成关注自然的意识,同时树立防灾、减灾意识。课前准备 查找必要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教 学 流 程

一、交换资料

分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对自然的变化要充分的感悟。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交流和讨论中。

二、深入交流 重点交流:学生对大自然的知识了解有哪些,对大自然最感兴趣的关注点在哪里,对自然灾害的观点和态度怎样等等。

三、自主创作

引导学生关注:选取怎样的表现形式和工具、表现形式和工具很好地突出了主题?

四、展示评价

采取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的形式进行。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想法,不要

拘泥于表现技巧上,对于独特的创意,要重点表扬。结合自己印象最深、最打动自己的地方谈谈。

第13课 我设计的新机器

教学内容 《我设计的新机器》 课 型 造型•表现

课 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机器的制造有了更加明确的用途,珍妮机使纺织效益提高了40倍以上,蒸汽机的普遍应用使工业摆脱了对自然能源的依赖,使生产效率几倍几十倍地提高,成为车辆、船舶等交通工具上通用便利的动力机器。在随后的发明中,发电机产生的电力取代了蒸汽动力成为新能源,电器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些机器的发明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并且在农业、纺织业,工业、科技等各个领域都发挥出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分析

本课的学习目的主要是在学生大胆想象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所以,教师在引导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启发学生在设计新机器的时候,要注意体现机器的科技含量,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在新机器如何为人类服务等方面做文章。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的巨大贡献,能够合理利用材料进行创作。2.提高学生充分表现设计意图的能力。

3.使学生喜欢用美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课前准备 查找机器发展的历史和相关的图片资料。教 学 流 程

一、激趣揭题

提问:你都见过哪些有意义的新发明,它给人们带来了哪些便利?

你觉得在生活中有哪些不方便的地方,你认为可以设计什么样的机器来解决问题?

你觉得现在使用的机器还有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你认为如何改进这些机器,才能更方便人们的使用。

二、深入探讨

出示不同历史时期的纺车图片,逐步让学生了解纺车演变的过程。让学生把课前搜集的资料和有关的内容向大家做简单的介绍,教师适当引导学生从科技的角度进行展示和说明,进一步明确设计意图。

三、创作展评

创作的同时就可以进行展示,把好的设计展示给大家,以便使其他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的启发。

作品完成以后,让学生以组为单位介绍自己的作品,经过讨论推荐出最有创意,最有实用价值的新机器。

第14课 绘画日记

教学内容 《绘画日记》 课 型 造型•表现

课 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绘画日记分文字部分和绘画部分。文字部分有日期、天气的记录,以及或繁或简的对事物的文字描述。画面可以主要用线描表现,也可以是其他各种形式。在画纸上,画面和文字可分别表现,也可把文字记在画面里,或把绘画穿插在文字中。学习绘画日记的表现特点,并应用到生活中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如果学生能够长期坚持进行绘画日记的练习,对于提高学生的绘画表现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对生活细致深入的观察和感受,都有积极的意义。学生分析

教材展示了两类学生作品,一类是孩子们用自己喜爱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另一类是由同学们合作完成的绘画日记。学生用真诚的心、五彩的笔、生动的文字记录着自己美好的童年生活,表达着对大自然的热爱。这些作品对于其他学生会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绘画日记的表现方式,并能运用到生活中去。2.逐渐养成细心观察和体会生活,认真表现生活的好习惯。

3.愿意进行绘画日记练习并成为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一个途径。课前准备 准备自己最得意的日记和收集“绘画日记”的素材。教 学 流 程

一、导入

我们很多同学有记日记的习惯,大部分同学都用文字记录的形式,还有没有一种比它更直观、更形象的表现方式呢?

二、新授

学生结合范画讨论分析绘画日记的特点。

绘画日记结构除了有绘画部分和文字部分以外,还要注意有横式、竖式、中间式等。文字部分还要有日子和说明。

三、练习

学生作画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挑内容新奇的展示一下。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想象,鼓励大胆用色。

四、展评

让勇敢的学生自己讲自己的绘画日记,形式不拘一格,并且可以互相提问题讨论。

因为有了自发的疑问才会有自觉的探究。

第15课 模板上的艺术

教学内容 《模板上的艺术》 课 型 造型•表现

课 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版画是一种间接性的绘画形式,是通过制版和印刷来完成,并具有复数性的平面作品。本课主要是学习漏印版画的基本知识和制作方法,了解漏印的特点和表现力。使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增进对漏印的认识和欣赏,体会漏印的制作乐趣,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学生分析

漏印版画丰富了儿童美术创作的语言,增加了学生的艺术表现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学生体会漏印的特殊美感及制作乐趣。本课的教学还要注重漏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多了解一些民间漏印,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还要注意鼓励学生探索漏印还可以应用在生活的哪些地方,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习、掌握漏印的工艺知识及技法。2.培养学生的整体设计能力。

3.体验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并感受排列的秩序美感。课前准备; 版画素材 教 学 流 程

一、欣赏激趣

欣赏一些形式多样的漏印作品,如杯垫、装饰花边、小电器的盖布、书签、藏书票、年画、贺卡,以及漏印画,或连环画。

二、突破技法

教师示范漏印的制作方法。

三、尝试创作

制版时使用刻刀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刻版印刷时垫几块纸板或旧报纸在下面,以免把课桌划坏、搞脏。

四、品评交流

学生作品做好后,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交流作品的形式,展开互评。教师的评价可以从作品的构思、漏印的技术、画面的构成等角度展开评价,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避免打击学生的创作和学习积极性。

第16课 电脑小画笔

教学内容 《电脑小画笔》 课 型 设计•应用

课 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活动是让学生认识Windows系统中的“画图”软件,通过实际

操作来了解并逐渐掌握用这个软件的各种工具完成美术作品的创作。为学生今后使用更专业的图形处理软件打下基础。本课是学生初次在美术课上用电脑来进行美术创作,后面的教材中还陆续安排有使用电脑进行绘画的课程,这些课程主要使用的软件是Windows系统中的“画图”软件。学生分析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个软件的基本工具,并尝试使用他们绘制简单的图形。让学生能体验新的造型方法带来的乐趣,并喜欢上它。教学目标

1.掌握Windows“画图”软件基本工具的使用。

2.能够利用Windows“画图”软件中主要工具进行简单的绘画创作。3.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到电脑美术造型活动的乐趣。课前准备 优秀绘图作品 教 学 流 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出示范画:你们知道这些画是怎样画的吗?

这些作品就是利用电闹小画笔制作的,这种美术表现形式称为电脑绘画。

二、讲述新课

1、认识电脑小画笔程序,示范制作方法、步骤。

第一步是认识各种工具;第二步是构图,确定主题;第三步是制作

2、布置作业:运用所学技法,每人利用电脑小画笔创作一幅美术作品。

三、学生制作

1、以小组为单位,同学之间可以互相指点、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2、展示制作优秀的作品,并且保留下来,打印后作为学生评价的一个凭据。

四、评价小结

展示作业,师生评价,指出优点与不足。

第17课 正月十五闹元霄

教学内容 《正月十五闹元霄》 课 型 综合•探索

课 时 2~3课时 教材分析

民俗活动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积淀,有着丰厚的人文内涵。通过美术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是我们每位教师不容推卸的责任。因此,在本套教材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民间文化、民间美术的课程内容,本课就是其中之一。正月十五俗称元宵节或灯节,在民俗中是很重要的节日,已深入到百姓的生活之中。在元宵节,各地民俗活动丰富,更是带给孩子们一份独特的欣喜和感受。以元宵节为活动主题开展一系列的综合探究活动,易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激发起他们的美好情感。同时,也利于广大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开发当地教学资源。

学生分析

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个软件的基本工具,并尝试使用他们绘制简单的图形。让学生能体验新的造型方法带来的乐趣,并喜欢上它。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的传统民俗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2.能够利用废旧品进行创意设计制作,满足生活的需要。

3.在综合造型活动中,激发学生勇于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集体合作的能力。

课前准备 ;布置和指导学生就元宵节感兴趣的方面,利用查阅资料、访问、上网、调查等形式进行了解。教 学 流 程

一、新课讲授。

1、欣赏彩灯,了解彩灯的有关知识。

2、分析彩灯的结构和制作方法。

3、根据造型,讲解装饰方法。

根据画面需要定好位置,勾勒大体轮廓。局部刻画,仔细描绘每一部分。

根据情况整体修改,添加装饰点缀,最后完成。

4、学生复述作业方法,加深印象。

二、布置作业

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进行设计制作。

三、自主创作

学生自主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作业讲评

展示作业,师生评价,指出优点与不足。

第18课 花鸟鱼虫

教学内容 《花鸟鱼虫》 课 型 欣赏•评述 课 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写意花鸟画用色单纯明快,随意自然。一般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讲究墨与色的对比和巧妙搭配,墨因色而明丽,色因墨而沉着。画中色彩不受自然物象固有光、色的限制,常根据画面需要或个人喜好而随“意”赋彩。既可浓艳绚丽,又可清新淡雅,或以色代墨,或纯以水墨,均能各臻其妙,显示出一种浓郁的东方情韵和独特光彩。相对于中国人物画、山水画而言,写意花鸟画在各方面所受束缚较少,因而在艺术表现上获得了更多的自由。画家的才华、个性和激情能得到充分的展现。作品在布局、笔墨、造型等方面都能有大胆的处理,更能体现出画家的主观创意和匠心独运。学生分析

从学生最易于理解和最感兴趣的花鸟鱼虫入手,通过欣赏、评述活动让学生

感受中国花鸟画独特的艺术魅力。教学目标

1.欣赏和了解经典的中国花鸟画作品,感受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魅力。2.能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3.愿意欣赏中国花鸟画作品。课前准备 中国花鸟画作品若干 教 学 流 程

一、导入

先来听一听这首曲子表现了些什么?播放《百鸟朝凤》。拿起手中的笔把音乐中所听到的动物画下来。

展示学生作品后,自学书上的内容。要求: ①了解本节表现了什么内容? ②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然后分组讨论:中国传统花鸟画绘画有哪些特点。

二、赏析

由于有着与西方不同的自然观念和从独特的笔墨工具中延伸出来的绘画方法,中国古代绘画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东方艺术体系。简单介绍花鸟画特点及意境。

学生再次自主欣赏中国古代花鸟画,并用一段话来表述你对花鸟画的理解与感悟。

三、评述

怎样评价一件作品呢?有没有难度? 首先来看看别人是如何评述的。

以欣赏元代柯九思的《晚香高洁图》这幅作品为例,介绍评述方法: ①表现的对象是什么?

②观察兰叶、梅花、竹节和叶、菊瓣的笔墨意味? ③画面的组成有什么特色?

学生可以分小组讨论,也可以尝试用线描的方法,自己任选其中的局部临摹。感受一下画家在表现作品时的笔墨意趣。

学生代表站起来谈谈你的感受或展示一下学生的临摹作品。

四、总结

4.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七册美术教案 篇四

2、在借鉴生活美景中设计图案,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蜡笔水彩图案”的描绘方法,并能较大胆地表现图案的色彩。

难点:图案中点、线、面的组合运用与图案色彩运用能力的培养。

三、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蜡笔水彩画工具、范画

学生:蜡笔水彩画工具

四、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揭题

(1)带领学生参观小灵家的新房子(课件展示)

(2)你能帮小灵把这床单、墙壁打扮得漂亮些吗?(展示小灵的房间)

(3)揭题:我们为小灵房间内装扮的花纹叫图案(板书)

(4)了解图案的作用:图案除了用来装扮床单、墙、地毯外,还可以在桌布、衣服、窗帘、手帕等处看到,有了图案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今天我们就要学用蜡笔水彩的方法画图案。(板书)

2、新授(了解图案的构成及点、线、面的组合运用)

(1)了解图案的构成:仔细观察这些图案有什么共同点呢?四人小组讨论。(展示6幅图案)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图案中的点、线、面。(点、线、面闪动)

讲解点、线、面的多种形式。

结论:我们发现图案一般都由点、线、面构成(板书)。

(2)了解点、线、面的组合特点:是不是每幅图案都由点、线、面构成呢?观察6副图案。指名回答。

结论:图案可以由单独的点、线、面构成,也可以由点、线、面组合而成(板书)。

(3)比较点、线、面的不同组合效果:老师也用了点、线、面组成了两幅图案,比一比,你喜欢哪一幅?为什么?(课件展示)

结论:用点、线、面组合时,要把它们穿插在一起、分散排列在画面中,那才漂亮!

3、范画(示范蜡笔水彩图案的描绘方法,学会大胆运用色彩)

(1)构思:掌握了点、线、面的组合,我们就可以来画图案了,首先,我们要想好设计怎样的图案,书中的同学是怎么想的,我们来听听吧!(课件展示)

(2)范画:原来在大自然中也能找到这么美的图案,让我们到大自然中去看看吧!(课件)

看到这么美的画面,老师真想来设计一幅。

示范。讲解注意点:①设计不是临摹,要有创意;②用蜡笔画时要肯定、有力;③调颜色时,可稍多加水,刷一遍就够了。

(3)比较不同底色的效果:改变底色,效果一样吗?(出示不同底色的两幅图)

你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结论:我们发现用这些相邻的色彩放在一起比较和谐,这三组色彩在一起对比强烈、很醒目。(出示色相图)

4、布置作业

(1)激趣:小灵还要大家帮个忙。(课件展示)同学们,愿不愿意当回设计师啊?

(2)欣赏:就让我们边欣赏这美景边构思你要设计的图案吧!(课件展示)简介:这边是大设计师们设计的图案,那边是老师在生活中发现的美的画面,相信同学们肯定看到过更美的,就请你把最美的设计成图案吧!

(3)作业。

5、巡视指导

6、小设计师作品展,讲设计思路。

7、课堂小结:今天,我们每位同学都当了回设计师,帮小灵设计了这么多漂亮的图案,小灵的墙上都挂不过了,你可以带回家装扮自己的房间了。

看到大家这么能干,老师相信同学们长大后肯定能成为一名真正的设计师,把生活装扮得更美!

学生作业展示:

看到这花花绿绿的麻袋,我设计了这幅图。完成后,我怎么觉得像孔雀羽毛了呢!秋天的枫叶随风飘荡,飘洒在天空中,飘落在地上,到处都是秋天了!绿色的荷塘、傍晚的朝霞、风车、彩带、任你想象。

上一篇:缅怀先烈,圆梦中华演讲稿下一篇:关于友善的三个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