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导管感染的预防及护理(14篇)
1.PICC导管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篇一
应用 PICC 导管异常情况原因分析及护理
邹俊荣
湖北省云梦县人民医院护理部 湖北 云梦 432500
【关键词】PICC导管异常情况 护理
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导管,用于为患者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由外周至中心静脉置管术。因其创伤少,并发症少,可长期使用,安全性能高[1],静脉穿刺成功率高等特点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在PICC导管植入过程中和植入后也易出现一些异常情况,本研究对PICC导管植入异常情况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有效的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
1.1本院2009年3月至2010年8月应用 PICC导管置管18例,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40~69岁;消化道癌症术后8例,乳腺癌术后7例,肺癌3例。置管时间3~168d。在置管过程中发生异常情况者5例,其中送管困难2例,导管异位2例,导丝拔除困难1例。植入后出现局部渗血3例,穿刺点感染2例,静脉炎1例,导管脱出1例,心动过速1例,导管堵塞3例。
1.2PICC导管为B·D单腔尖端开口式导管,规格型号18GC(4Fr)×65cm 8例;16G(5Fr)×65cm10例
二、讨论
2.1置管过程中异常原因分析及对策
2.1.1送管困难:主要表现在送管过程中有阻力,导管弯曲。常见原因为心理因素、血管因素、穿刺体位和穿刺技术[2]。预防与处理措施:①出现送管困难时,可暂停片刻再送管。②适当调整体位,送管时动作要轻柔,以减轻对血管内皮的机械性损伤。③一边送管一边向导管内推注0.9%氯化钠溶液,润滑导管和导丝,必要时辅助热敷,以消除痉挛引起的送管困难。④选择置管时机,新发血液病患者血管弹性好,而经化疗多次后,再行置管,血管硬化易造成送管困难。⑤通过重新评估患者的心理反应,说明置管的方法、必要性及好处,嘱咐患者如何配合,以消除或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3]。⑥穿刺时应选择粗、直、弹性好、不易滑动的静脉,首选贵要静脉,其次为肘正中静脉及头静脉,因贵要静脉管径大、路径直、静脉瓣少。且到达上腔静脉的路径最短[4]。不宜选择局部畸或有伤疤、血管太细或不明显、穿刺局部有静脉瓣、硬化、易滑动、或已接受过多次穿刺的静脉[5]。本组2例送管异常的病例中,2 例是在头静脉穿刺时出现,考虑是由于血管偏细,静脉瓣多,血管硬化,痉挛等原因引起。
2.1.2导管异位:主要与血管变异,患者体位不当,经头静脉穿刺及有纵隔肿块有关。在置管过程中,本组2例患者有不适感,经 X 线显示,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1例;回折至腋静脉1例,其原因主要是患者体位不当引起。预防和处理导管异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穿刺时尽可能选择贵要静脉,当导管达肩部,嘱患者头转向穿刺侧手臂,下颌靠近肩。②置管过程中若患者出现不适,可停留片刻,观察几分钟,有时导管依靠在血液中的重力漂浮作用而自然下降或者将导管向外拔出少许。必要时 X 线定位确定,重新调整位置。
2.1.3导丝拔出困难:主要表现为拔管时有阻力感,导丝不易拔出。本组1例可能因为送管时力量太猛而致导管扭曲,或者导管可能在生理角度处,如导管在汇入腋静脉处。处理措施:①出现导丝拔出困难时不能强行拔管,如有阻力暂停1~2 min后再轻轻拔出。②适当调整患者体位。③穿刺前用肝素+0.9%氯化钠溶液冲管,保持导管润滑。
2.2置管后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置
2.2.1穿刺点出血:置管成功后,术后24 h常规加压包扎。次日必须更换透明敷贴。本组3例穿刺点渗血3d,主要与血小板低,凝血功能差有关,继续加压包扎后渗血停止。预防与处理措施:评估凝血功能,必要时延长加压包扎时间。
2.2.2穿刺点感染:穿刺局部红肿、疼痛、有渗液或脓性分泌物,对分泌物进行培养证实为细菌感染[6]。本组2例出现置管局部感染,其主要原因是患者全身营养状况差,抵抗力低下,导管护理不当或放置时间过长。预防与处理措施:①严格无菌操作,重视导管穿刺过程中的无菌环境。②重视患者健康教育,随时保持局部的清洁、干燥,洗浴时避免局部贴膜浸水,若有浸水,应及时更换。③定时更换输液管道系统,输液器需24 h更换1次,各连接处常规消毒。④密切观察穿刺点及全身症状,本组有2 例出现局部皮肤红肿,予以加强局部护理,每日换药局部涂百多邦,经4~5 d换药,局部红肿消退,未发生全身感染症状,导管可继续使用⑼
2.2.3静脉炎:本组发生静脉炎1例,其主要原因是行PICC置管后,由于血流速减慢及导管在血管内造成异物刺激,加之患者紧张,导致血管收缩痉挛,造成上肢肿胀、疼痛[7]。预防与处理措施:①PICC标准化的操作程序是预防感染的关键,从感染发生的原因上进行控制[8]。标准化的操作程序内容包括:置管前评估患者的穿刺部位有无感染;置管时严格无菌操作,做好操作者的手消毒和患者穿刺局部的皮肤消毒;置管后做好导管护理,更换导管敷料3次/周、更换肝素帽1次/周,输液前用生理盐水20“冲管、输液后用肝素钠盐水10ml进行脉冲式正压封管。②选择合适的导管,在满足静脉输液的情况下,选择的导管越小越好。③穿刺时避免在同一血管反复穿刺,以免引起机械性血管损伤。④送管时即便很顺利也应缓慢匀速放置导管,以免损伤血管内膜。⑤输入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容易引起化学性静脉炎,输液前应确保导管尖端在中心静脉内。本例静脉炎的处理:抬高患肢,局部湿热敷每天 4 次,每次20 min,喜疗妥局部涂抹3 d后症状未能缓解,予拔管。若患者同时伴有发热,应抽取血样做细菌培养。
2.2.4导管脱出:本组病例中有1例烦躁患者于置管后3 d自行拔管。预防措施:①置管成功后应固定好导管,先用无菌胶布固定圆盘部分,再用胶布蝶形交叉加强固定,后以胶布横向贴牢固定。固定部位避开关节及凹陷处。②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宣教工作,烦躁及不配合的患者使用约束带,防止导管自行拔出。③更换透明敷贴时,从下往上撕揭贴膜,消毒待干后再贴膜,保证贴膜紧贴皮肤,牢牢固定住导管。④加强患者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护能力[9]。教会患者观察留置导管肢体的异常情况,指导患者正确带管洗澡,不能按摩置管肢体,避免导管脱出。
2.2.5导管堵塞:本组3例出现导管堵塞,其发生原因可分为两大类:血栓性堵塞和非血栓性堵塞。本组3例为血栓性堵塞,均采取尿激酶进行脱内鞘治疗,3例均成功,导管继续使用。导管堵塞预防:①每次输液后采取正确封管(肝素盐水正压封管),使用正压输液接头,可预防堵管。②输注粘稠液体如脂肪乳、血制品等,输注完毕后,至少用20 ml 0.9%氯化钠溶液脉冲式冲管。③为预防导管堵塞,应采用输液泵输注液体,防止血液倒流。④在连续输液情况下,至少每12小时进行1次0.9%氯化钠溶液冲管。
2.2.6心动过速: 本组1例乳癌术后患者发生心动过速,置管一月后,患者诉心慌,报告频发室性早搏,透视导管尖端位于第三四前肋间,立即退管2cm(穿刺时导管置入体内43cm,外露1cm,X线定位尖端位于第三前肋水平),考虑导管随上肢活动自动进入2cm,含圆盘至0刻度点;但不能排除化疗药物表阿霉素的心脏毒性所致。预防与处理措施:①穿刺前体表测量长度要准确②每次维护需观察并记录导管外露长度,判断导管有无脱出或回缩③留置期间不定期X线透视检查导管尖端位置,发现异常及时处理④心动过速患者配合医生药物治疗,并注意观察用药效果,且耐心听取病人主诉。
2.2.7 拔管困难:本组1例拔管困难,考虑与情绪紧张,血管痉挛有关。处理措施:当遇到阻力时,立即停止,不可强行拔管,予以局部进行15~~20min的热敷,可将导管拔出。【参考文献】
[1]何丽娟,肿瘤科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危险因素的预防和处理。中华营养杂志,2009,17(5):308—310 [2] 杨满红,许红红.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困难的常见原分析与处理.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1l):96-98.IMHGN,June2009,V01.15No.1l [3] 李风云.外周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4,19(9l):79—80.
[4] 张雪花,王秀芬.PICC导管所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及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06,20(6):1560-1571.
[5] Knue M.DoellmanD,Rabin K,et a1.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blood sampling through peripherally centrsal tedcentr catheter devices in children[J].J lnfus Nurs,2005,28(1):30-35.[6]章泾萍,鲍仕芬.CVCPICC置管后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皖南医学院学报,2006,25(4):315-316.
[7] 陈向荣,王晓娅,倪柳琴,等.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并发症原因及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3,18(11):844-845 [8] [9]李俊英,余春华,付岚,符琰.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护理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6)
Chin JPraeNuts,Junelst2009,VoL25,No:1-3
2.PICC导管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篇二
1 病例介绍
病例1:患者女, 58岁, 右乳腺癌术后右锁骨淋巴结转移, 于2014年10月31日在右上肢贵要静脉行PICC置管术, 过程顺利患者无不适, 上臂围23 cm, 导管置入体内长度45 cm, 外露7 cm, 置管后行X线拍片示导管尖端位于第6胸椎水平。使用导管为美国巴德公司的三向瓣膜式4Fr PICC导管。2014年11月4日下午, 患者出现发热, 最高体温39.2℃, 右上肢PICC置管部位局部红肿, 触痛, 皮温高, 考虑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或败血症, 予以拔除PICC导管, 导管尖端行细菌培养并行左右手血液细菌培养, 细菌培养结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立即采取隔离措施, 做好消毒隔离工作。抗感染治疗, 右上肢予如意金黄散+蜂蜜+温开水调糊外敷, 远红外线灯照射2次/d, 30 min/次, 加强换药。2014年11月6日, 患者体温恢复正常, PICC置管部位红肿稍减轻, 触痛减轻。2014年11月13日, 患者PICC置管部位局部红肿消退, 疼痛减轻, 连续两次复查血液细菌培养均无细菌生长, 予以解除隔离。
病例2:患者男, 65岁, 肺癌并脑转移瘤, 肝脓肿, 于2014年11月29日在左上肢贵要静脉行PICC置管术, 过程顺利患者无不适, 上臂围27 cm, 导管置入体内长度43 cm, 外露7 cm, 置管后行X线拍片示导管尖端位于第7胸椎水平。使用导管为美国巴德公司的三向瓣膜式4Fr PICC导管。2014年11月30日, 患者左上肢PICC置管部位轻微疼痛, 置管部位红肿, 皮肤温度正常。2014年12月1日, 患者出现发热, 最高体温39.6℃, 伴有寒战, 结合患者有行PICC置管, 考虑败血症可能, 行血液细菌培养, 细菌培养结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立即采取隔离措施, 消毒。抗感染治疗, 拔除导管, 左上肢予如意金黄散+蜂蜜+温开水调糊外敷, 加强换药, 2 d后红肿、疼痛消退。患者抗感染治疗第3天体温恢复正常, 1个星期后连续2次复查血液细菌培养均无细菌生长, 予以解除隔离。
2 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原因分析
2.1 患者因素
(1) 免疫力低下, 属感染高发人群。2例患者均行同步放化疗, 均有白细胞低。有报道[2]认为, 血液肿瘤疾病患者由于骨髓抑制, 免疫力低下, 易发生感染, 置管后更是感染高发人群。
(2) 依从性差, 对携带PICC导管的日常生活注意事项不了解。2例患者置管后, 均有进行淋浴过程中因保护措施不到位导致敷料潮湿的情况。
2.2 护理因素
(1) 护理人员操作不当。护士在置管过程中不规范的操作及不注意无菌环境、护理人员在换药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手卫生和导管维护流程, 这些都有可能导致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3]。
(2) 维护不规范。根据文献报道[4], 皮肤消毒不彻底, 敷贴面积小, 敷贴有松动、卷边、潮湿、污染、未及时更换, 患者健康教育不到位等因素均有可能导致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3) 护理人员对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相关知识不掌握, 对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性、危害性认识不足, 对早期的感染症状没有足够重视, 对置管后的机械性静脉炎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早期症状没能区分, 并及时进行处理。
3 对PICC置管患者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护理措施
3.1 置管前的患者评估
行PICC置管前, 充分评估患者的情况, 特别是行同步放化疗的患者, 密切关注患者白细胞情况。对于骨髓抑制严重的患者, 暂不予置管, 予升白细胞治疗, 提高免疫力, 待白细胞上升后, 再行置管, 以避免高危人群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3.2 加强健康教育
置管前与患者进行详细沟通, 告知患者携带PICC导管的相关注意事项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 并充分评估患者的依从性。置管后告知患者可以淋浴不可盆浴、泡澡、游泳。淋浴前使用塑料保鲜膜以穿刺点为中心环绕贴膜处两圈以上, 上下两头边缘用胶布贴紧, 淋浴后检查贴膜下有无浸水, 如有浸水应立即请护士更换贴膜。
3.3 消毒
置管前处置室用紫外线消毒室内空气30 min, 消毒后避免人员进出走动。置管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备物前使用流动水洗手, 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 穿无菌手术衣, 铺大无菌单, 实施最大化无菌屏障。皮肤消毒可使用碘伏, 75%酒精脱碘, 最大面积的消毒整个手臂, 消毒后患者手臂不可随意摆动。在PICC穿刺过程中为避免感染的发生, 刘志敏等[5]认为应遵循轻、稳、快、准的原则, 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穿刺完成, 有效地减少穿刺区域的暴露时间。
3.4 规范化培训护理人员的导管维护流程
对新护士及新轮转入科的护理人员, 由经过培训、有一定经验的护士进行一对一的培训, 培训后须进行考核, 合格后方能进行导管维护, 维护过程中严格执行手卫生、无菌操作, 随时评估新护士及新轮转入科护士的知识掌握和标准执行情况, 这对降低感染率至关重要。
4 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转播的措施
多重耐药菌 (MDRO) 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以上不同类别的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性的细菌。其防护措施有一下几点。
(1) 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特别是置入了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 应当避免交叉污染, 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2) 加强医院卫生环境。患者病房内设专用物品, 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 须每天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清洁、擦拭消毒。对使用过的抹布、拖把必须进行消毒处理。
(3) 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4) 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接触患者前后, 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 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后, 接触患者周围物品后, 摘手套后, 从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 都应当实施手卫生操作。
(5) 做好工作人员及家属的健康教育。
(6) 严格实施消毒隔离措施。床头挂上接触隔离标识, 首选单间隔离, 尽量限制、减少人员出入, 使医护人员相对固定, 专人诊疗护理。
(7) 医疗废物管理。锐器置入专用锐器盒内, 其余医疗废物、生活垃圾均使用双层黄色专用垃圾袋集中收集, 并做好标识后送医疗废物暂存间。
(8) 对医务人员、清洁工人、患者及家属做好培训、宣教。
(9) 根据文献报道[6], 在整个多重耐药菌预防和控制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知识, 充分沟通、倾听、陪伴和尊重患者, 使患者情绪稳定, 可提高治疗效果。
5 结语
肿瘤患者放化疗过程中, 因射线、化疗药物的影响, 出现骨髓抑制, 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属于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 因PICC置管引发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不仅增加了患者身体、心理上的痛苦, 同时还加重了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 感染严重时甚至可能会增加病死率。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 要严格进行无菌技术操作, 严格执行手卫生, 有效地控制和预防感染。在防止并发症发生的同时, 做好健康教育, 尽可能地避免PICC的非计划性拔管, 使患者得到最满意的治疗和护理。
摘要:目的 探讨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的原因及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 分析2例PICC置管后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详细观察记录资料, 找出发生感染的原因, 并给予相应护理。结果 2例PICC置管患者发生感染与患者本身免疫力低下、对PICC相关知识欠缺以及护理人员的无菌操作不严有关, 患者经过相应的治疗、护理后均痊愈。结论 PICC留置期间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与患者本身的免疫力及健康教育、护理人员的无菌操作不严、换药不及时等有关, 通过医患双方的共同重视和护理人员的积极干预, 可极大程度地减少其损害程度。
关键词: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护理
参考文献
[1]杨方英, 吴红娟, 张美英, 等.问题管理对肿瘤患者PICC主要并发症的影响[J].护理学报, 2009, 16 (23) :33-36.
[2]梁沣.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集束化干预措施[J].吉林医学, 2014, 35 (11) :2488-2489.
[3]嵇燕君.乳腺癌化疗患者PICC导管的护理及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J].当代护士 (中旬刊) , 2012 (9) :61-62.
[4]吴惠莲.25例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医药前沿, 2013, (35) :63-64.
[5]刘志敏, 刘纯一, 石书芹, 等.比较超声引导下与盲穿使用改良Seldinger技术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9) :773-775.
3.PICC导管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篇三
关键词:导管相关血行感染(CRBSI);医院感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534-02
随着危重症医学的发展,中心静脉置管在ICU已被广泛应用,成为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但由置管引起的导管相关血行感染(CRBSI)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如何减少CRBSI是目前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内容之一[ 1]。在我院开展的医院感染综合监测的统计中,ICU成为导管相关性感染高发的科室。为了有效降低ICU感染率,提高医院护理质量,本研究对2014年1月至12月我院ICU发生的48例CRBSI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4年1月至12月收住我院ICU并行中心静脉置管的危重患者48例,其中男32例,女16例,年龄17岁~72岁,平均年龄56岁,≥60岁28例。CRBSI诊断标准[ 2]:
(1)深静脉置管史。(2)临床上有发热伴或不伴寒战,置管部位红、肿、硬结、有脓性分泌物渗出。(3)患者没有其他明显感染灶。(4)导管培养阳性。(5)拔管后体温恢复正常。(6)血培养和导管尖端培养结果为相同种属或同一药敏谱的致病菌;取两份血标本进行定量培养,一份来自外周,一份来自中心静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血样本菌落数大于外周静脉血培养的菌落数5倍及以上。48例患者均符合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诊断标准。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根据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内容,采集感染患者年龄段、感染部位、易感因素等数据。分别计算年龄17~30岁、3l~60岁以及>60岁患者感染的发生率,统计不同部位感染及发生合并感染的分布情况,计算经血管内置管、人工气道、留置尿管、纤维支气管镜等途径导致的感染的发生率。
1.3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患者在ICU住院期间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与年龄的关系见表1。从表l可见,多个年龄组比较,>60岁年龄组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2.1ICU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预防
本组调查显示ICU患者接受侵入性操作较多,包括气管插管、动脉测压导管、中心静脉置管、引流管等。这些侵入性操作同时存在一定的机械性损伤及削弱黏膜屏障,为细菌侵入、机体及正常菌群的移位提供有利的条件,导致炎性分泌物滞留,故易发生呼吸道感染[ 3] 。因此应做好ICU管理,切断感染途径,提高患者机体抵抗力,限制抗生素的使用和各种侵入性操作,可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2.2护理对策
2.2.1实施环境干预。保持环境清洁,制订严格的保洁制度,保持室内通风、干燥,同时做好室内空氣、地面、物品表面及床单位的消毒工作,采用空气净化器持续净化。定期做好空气培养监测。
2.2.2严格手卫生。医护人员的手是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操作人员要求指甲短而整齐,忌涂指甲油,且为了提高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七步标准洗手法每位医务人员必须培训并经过严格考核。
2.2.3 坚持标准预防。中心静脉置管病人主要的感染途径是皮肤菌群迁移至导管穿刺处,然后在导管尖端定植,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污染菌,留置时坚持标准预防与最大的无菌屏障措施可以将CRBS的发生率降低6倍[4]。因此,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戴无菌手套、铺大面积的无菌巾,要求戴口罩、帽子、戴无菌手套在干预前均能100%达标。
2.2.4 制定中心静脉导管维护标准化流程 首先组建ICU中心静脉管理小组,由护理组长带队每日观察并记录导管刻度,以判断导管是否移位,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渗液及周围情况,敷料的更换是否严格按操作流程自下而上撕开,是否统一使用一次性无菌换药包、戴无菌手套,选择合适的敷贴,透明敷贴、三通、肝素帽接头及纱布每日晨7时更换,如出现潮湿、松动或者有血渍污染时是否及时更换。
2.2.5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基础疾病.加强病情观察;重视心理护理、健康指导、饮食和药物指导;预防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陈永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与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干预策略[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0):889-891.
[2] 钱立芳,程婷婷.集束化干预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J].临床护理杂志,2011,12(10):33.
[3] 卢建华,黄国孟,李淑霞,等.急诊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与病原学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6):654—656.
4.PICC导管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篇四
黎嘉丽 陈桂丽 邹志红 王胜文 郭梦颖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神经外科 中国广州 510630 【摘要】目的:对神经外科需要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的两种中心静脉导管护理情况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将从2008年至2010年神经外科需要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104例,随机分为传统中心静脉导管(CVC)组及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组,对比其置管时间,管道停留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情况。结果:两组置管时间无明显差异,PICC组置管成功率较高,PICC组导管停留时间较CVC组长。CVC组发生穿刺点局部感染率较高(P<0.01),PICC组未出现穿刺相关并发症,主要并发症为静脉炎。结论: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管道停留时间长,穿刺并发症少,护理简便,值得神经外科临床护理应用中推广。【关键词】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神经外科;护理
Comparative Study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an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in Nursing of Neurosurgery LI Jiali WANG Shengwen Zou Zhihong GUO Mengying Neurosurgery Department,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China 510630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Nursing situations between two different types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in neurosurgery patients.Method: 104 inpatients of neurosurgery department from 2008 to 2010 who needed to indwelling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were randomly separated into two groups which was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group(CVC)and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group(PICC).The time of insertion, duration time, complication rates and nursing situa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Resul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sertion 作者简介:黎嘉丽,女,护理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外科,Tel:***,E-mail:534894514@qq.com times, however, PICC group had higher insertion success rate and longer catheter dwell time.At the same time, CVC group had more catheter-associated infection than PICC group which had no insertion-associated complications and phlebitis as the major one.Conclusions: There was longer dwell time in PICC with fewer puncture complications and easier for nursing and was worth to promote application in neurosurgery clinical.Keyword: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Neurosurgery;Nursing
神经外科患者大部分存在住院时间长,需要长期静脉输液及胃肠外营养的特点,而且静脉输注液体中包括有20%甘露醇、3%-5%氯化钠溶液、脂肪乳等高渗性及对外周静脉刺激性较大的液体,经外周静脉长期输注容易产生静脉炎、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因此在该部分患者有需要手术前后留置中心静脉导管。传统的中心静脉导管已应用于临床多年,应用效果已得到广泛肯定。近几年,随着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应用在重症病房使用的逐渐推广[1],是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的选择有所增加。但其两者在置管、护理等过程中的对比研究仍较少,本文就我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至2010年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对比研究进行报道。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情况
选取我科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治疗需要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106例,其中男54例,女52例,年龄28-73岁,平均年龄(52.3±17.4)岁。随机将患者分为传统中心静脉导管(CVC)组53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组53例进行对照研究。两组患者男女比例、年龄组成、疾病严重程度等经成组t检验及秩和检验分析无明显统计学差异。1.2 穿刺方法
CVC组患者导管由临床工作5年以上医师进行操作,穿刺采用管径6Fr,长度为20cm的单腔深静脉导管(美国Arrow公司生产)。穿刺部位包括右侧颈内静脉、右侧锁骨下静脉,穿刺点经常规消毒铺巾,根据各自体表定位点进行穿刺,置管成功后体外导管段固定于穿刺点附近皮肤上。PICC组置管由经过医院PICC管理学习小组培训合格具有资质的护士进行穿刺操作,PICC管道采用管径4Fr,长度为60cm的经外周静脉穿刺套件(美国Bard公司生产Groshong NXT)。穿刺外周静脉选用双侧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静脉成功后,延静脉走向缓慢轻柔送入导管,送管过程中嘱患者穿刺侧上肢外展90°,以拉伸腋窝部位血管使送管更顺畅。送入至预定长度后停止送管并临时固定,置管后经胸部前后位X线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如位置过深或过浅,则再根据影像学测量数据调整管道深度,最终固定体外段导管。1.3 导管护理维护
两组患者置管后使用肝素生理盐水(浓度为50U/mL),每天补液后封管。每周更换正压肝素帽1次。CVC组导管穿刺点每天消毒更换辅料,PICC组穿刺后前3天每天消毒更换辅料,此后每周消毒更换辅料1次。1.4观察指标
置管时间,从消毒铺巾至最终导管固定为止。穿刺成功率,一次穿刺1为一针穿刺成功或统一穿刺点3次以下的血管探查动作;二次穿刺为一次穿刺失败后另选穿刺点穿刺;三次穿刺为第3次选择穿刺点。导管留置时间,从留置导管当天开始至拔出导管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包括穿刺过程出现的误穿动脉、穿刺所致的气胸、血气胸、心包积液、心律失常,穿刺局部血肿形成,导管相关血行感染,局部感染,机械性或化学性静脉炎,导管堵塞等的发生率。导管相关血行感染根据拔管前的血培养及拔管后导管尖培养结果结合分析诊断。1.5 统计方法
将两组数据进行对比统计分析,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成组t检验、χ2检验采用SPSS 17.0进行,以P<0.05视为有统计学差异。2 结果
2.1 导管穿刺时间
两组导管穿刺时间已每10分钟作一分界点,分为4段(表1)最长置管时间为42分钟,最短时间为8分钟,两组平均置管时间分别为CVC组25.68±3.48分钟,PICC组27.18±3.94分钟,经成组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t=1.18,P>0.05提示两组导管穿刺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表1 CVC组与PICC组穿刺时间比较
CVC组(n=53)PICC组(n=53)2.2 穿刺成功率
CVC组穿刺次数为72次,其中13例患者需二次穿刺置管,5例患者需三次穿刺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为66.04%,总成功率为100%。导管置入深度为12cm-15cm,平均深度为(13.4±0.34)cm。PICC组穿刺次数为56次,其中3例需二次穿刺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4.34%,总成功率为100%,导管置入深度为38cm-52cm,平均深度为(44.27±2.14)cm。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行χ2检验,χ2=7.36,P<0.01,提示两组穿刺有统计学意义。2.3 导管相关并发症
两组均有相依并发症发生(表2),其中CVC组未发生静脉炎,PICC组未发生导管相关脓毒症、误穿动脉、导管脱出、穿刺导致的气胸或血气胸。通过统计分析发现CVC组穿刺点局部感染率高于PICC组,并有统计学差异(P<0.01)。其他导管堵塞、造成患者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统计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例导管相关脓毒症的患者经血培养及导管尖端培养明确,分别培养出肺炎克雷伯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经拔出导管及正规疗程足量静脉抗生素治疗后感染控制。发生静脉炎的患者均为PICC组,其中包括机械性静脉炎2例,化学性静脉炎3例。本研究中未出现静脉血栓形成。
表2 CVC组与PICC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
感染性并发症
穿刺点局部感染
导管相关脓毒症 非感染性并发症
误穿动脉
CVC组(n=53)
12(22.64%)2(3.77%)
6(11.32%)
PICC组(n=53)
2(3.77%)0(0)
0(0)
P值
0.004 0.475 0.036 <10min 2 4
10~min 18
20~min
29
≥30min
平均时间(min)25.68±3.48 27.18±3.94 1
导管脱出
导管堵塞
气胸/血气胸
心律失常
局部血肿形成 静脉炎 2.4 导管留置时间
3(5.66%)8(15.09%)1(1.89%)4(7.55%)8(15.09%)0(0)
0(0)10(18.87%)0(0)5(9.43%)1(1.89%)5(9.43%)
0.241 0.605 1.000 0.727 0.037 0.067
CVC组导管停留时间为7-45天,平均(24.3±6.2)天,其中14例由于考虑导管相关感染并发症拔除导管并作管尖培养及血培养,6例患者带管至死亡,7例患者由于导管堵塞拔管,其余均在完成治疗后顺利拔管。PICC组导管停留时间为10-73天,平均(35.4±8.5)天,其中2例由于严重静脉炎拔除导管,7例患者带管至死亡,10例患者由于导管堵塞拔管,其余患者在顺利完成治疗后拔管。两组患者导管停留时间行成组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t=2.41,P<0.05,提示两组导管停留时间存在统计学差异。3 讨论
神经外科大部分患者病情较重,有部分患者意识状态长期处于昏迷,需长期静脉输注补液及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而静脉输液中的液体中包括20%甘露醇、高渗氯化钠溶液(3%-5%)、脂肪乳、氯化钙注射液、多巴胺等渗透压高、刺激性强、pH值偏酸性(3.5-6)类型。如果长期经外周临时静脉途径输注[2],容易造成化学性静脉炎,如补液过程中外渗还可能造成局部皮肤坏死、溃疡等可能。因此在神经外科输液护理中,常有必要对此类患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在我科所使用的中心静脉导管中,包括传统经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CVC)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两种。国内外就两种导管应用进行相应研究,提示两种导管在临床应用中各有利弊。
在导管穿刺过程中,CVC穿刺直接传入近心段的较粗大静脉,且仅通过体表标志进行定位进行穿刺,属于盲穿,穿刺成功率相对较低。且穿刺部位临近重要组织较多,容易造成误穿动脉、气胸或血气胸等情况。而PICC通过外周静脉穿刺,解剖结构相对固定,且血管浅表,重要临近结构不多,穿刺成功了较高。在本研究资料统计比较中,两组穿刺置管时间之间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穿刺成功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提示在相近的穿刺时间里,PICC置管的成功率较高。穿刺次数减少,必然减少因穿刺造成的副损伤,包括减少误穿动脉(P=0.036)及穿刺局部形成血肿(P=0.037)的可能。这与国内外多个研究的结果相符[1,3]。同时导管穿刺后并发导管脱出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P=0.241),但分析原因在于CVC导管由于管道短,停留深度浅,固定部位皮肤活动度大,造成导管容易脱出。
感染相关并发症是留置中心静脉导管中备受关注的问题,国内外多项研究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关注[1,5,8,10]。感染相关并发症包括穿刺点局部感染及导管相关的血行感染(脓毒症)。为减少穿刺局部感染的机会,在导管日常护理中,CVC组导管穿刺部位常规每天消毒更换辅料,而PICC组除穿刺后前3天每天消毒更换辅料外,此后均行每周更换辅料。尽管本研究中CVC组消毒频率叫PICC组高CVC组,但局部感染率仍明显高于PICC组(P=0.004),且出现2例患者明确导管相关脓毒症,且血培养及管尖培养的细菌菌落与呼吸道培养结果相符。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神经外科患者部分由于长期昏迷,需要行气管切开,且呼吸道多有感染存在,CVC管道穿刺点距离气管切开部位近,容易受到局部细菌的污染,导致穿刺局部容易发生感染及炎症反应,如感染细菌毒力强,易于发展成为血行感染。同时由于感染机会高,导致CVC组导管留置时间较PICC组缩短。
从研究结果中可以明显发现,导管堵塞两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与文献报道结果相近[1,5,6],有文献报道导管堵塞与静脉血栓形成有关[7],护理上主要在输液后使用肝素盐水冲管及正压封管,减少堵塞发生,也有报道管道赌塞与长期输注胃肠外营养溶液有关[5],并提出使用0.5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定期冲管,可有效减少因营养液内物质粘附于导管壁导致堵塞。穿刺过程引起的心律失常亦有发生,但发生率不高,且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导管放置位置过深,刺激右心房引起[4,9],因此导管放置深度应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接以上2cm为宜[9]。静脉炎是PICC组主要发生的并发症之一[2,3],其中包括穿刺早期出现的机械性静脉炎和后期出现的化学性静脉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延导管走行的静脉表皮红肿,局部皮温升高,疼痛,触摸静脉僵硬。由于PICC组导管是经外周静脉穿刺,穿刺过程中导管对外周静脉仍有一定的刺激,随着导管材料的不断更新,且通过穿刺过程中送管操作轻柔,由穿刺造成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逐渐减少。本研究中PICC组共出现5例静脉炎,其中机械性静脉炎2例,化学性静脉炎3例,在发现静脉炎后作出积极处理,包括局部热敷、理疗,局部利多卡因封闭等,静脉炎有一定的缓解,最终仍有2例因静脉炎控制欠佳拔出导管,且均为化学性静脉炎,提示在静脉输液中刺激性液体对静脉造成的刺激较大,单纯局部理疗封闭较难缓解炎症反应。
中心静脉导管在神经外科中应用广泛,PICC作为其中一种导管对比传统中心静脉导管的一定优势,其导管穿刺成功率高,导管留置时间长,护理管理简便,并发症发生率低,尤其是导管相关感染并发症,在神经外科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有推广应用价值,但需注意掌握好病例选择。在外周静脉条件较差、穿刺有一定难度时,仍应选择传统中心静脉导管。【参考文献】
5.PICC导管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篇五
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留置时间长,操作维护简单,安全有效,不仅可以减少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和局部不良反应,保护外周静脉, 还可以有效避免反复静脉穿刺所导致的痛苦及化疗药物外渗导致的局部组织溃烂与坏死,因此是肿瘤患者的首选置管方案。但在使用过程中常因多种因素引起导管堵塞,是困扰医务人员的主要问题。目前国内对血栓性栓塞应用肝素钠和尿激酶的报道较多,故分别用肝素钠和尿激酶进行再通。
PICC堵管的分类
根据PICC导管堵塞原因可分为机械性、非血栓性和血栓性三种类型。
导管堵塞再通方法
1机械性堵塞:原因是夏天敷贴脱落所致接头连接处导管扭曲,经修剪导管重新更换接头后解除堵塞。
2非血栓性堵塞:由于药物引起的沉淀,可用对抗剂(碳酸氢钠、盐酸)调节,使沉淀物恢复到溶解状态。
3血栓性堵塞:根据其发生的时间,分为A组和B组,A组应用肝素钠,B组应用尿激酶。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撕去贴膜,去除正压接头或肝素帽,带无菌手套,消毒穿刺部位及导管,观察导管的体外部分有无血液,如有较硬的凝血块,应用指腹反复揉搓,将血块揉碎,消毒导管的接口,如导管接口处有凝血块,应修剪导管更换导管接头。
A组连接三通,使三通的接口处于关闭位置。消毒三通的一个接口,连接20ml注射器(抽好生理盐水10ml),消毒三通的另一个接口,连接吸好肝素液的5ml注射器(肝素钠注射液2ml)。将连接5ml注射器的三通口关闭,连接20ml注射器的三通口开放。回吸20ml注射器,将PICC导管内抽空,使导管内形成负压并关闭此三通口,同时打开连接5ml注射器的三通口,利用导管内负压将肝素液吸进导管,使肝素液在导管内保留20min后关闭此三通口,并开放连接20ml注射器的三通口,用20ml注射器抽吸并观察抽出液体的情况,反复重复此过程,直到抽出回血。如导管通畅即回抽5ml血液弃掉,然后用生理盐水冲管,去掉三通连接肝素帽(或正压接头),继续输液,如患者不输液应用肝素钠液正压封管。
6.PICC导管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篇六
考试试题一套 2011.9.15 姓名: 得分:
医院感染部分:50分
一、单项选择题:5分
()
1、下列不属于内源性医院感染的是
A、寄居部位的改变 B、通过空气或水源的感染 C、宿主的局部或全身免疫功能下降 D、菌群失调 E、潜在感染活化:如疱疹病毒、结核()
2、下列哪种疾病需空气隔离:
A、脓肿 B、麻疹 C、疥疮 D、霍乱 E、带状疱疹()
3、属于高度危险性用品的是:
A、手术器械和用品 B、体温表 C、呼吸机管道 D、胃肠镜和气管镜 E、麻醉机管道()
4、对患者或怀疑患者传染病的产妇用过的一次性用品及胎盘心须:
A、无须特殊处理 B、放入红色塑料袋内,密封后丢弃 C、放入黑色塑料袋内,按垃圾处理 D、放入黑色塑料袋内,密封运送,无害化处理 E、放入黄色塑料袋内,密闭运送,无害化处理()
5、部分医院感染控制措施中未证实有效的措施错误的是 A、膀胱冲洗预防泌尿道感染 B、术前剃毛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C、限制手术前住院日手术部位感染 D、抗微生物药膏用于皮肤准备预防血管内装置感染 E、每天灭菌剂清洁会阴预防泌尿道感染
二、填空题:20分
31、空气消毒效果,结果判断:I类环境细菌总数≤ cfu/m,II类环境 ≤ cfu/m,III类细菌总数≤ cfu/m。
2、无明显潜伏期的感染为入院 小时后发生者属医院感染。
3、WHO认为监测的最终目标为了 和由此所造成的。
4、医疗废物分类分为
__、_____、____、、____、_ 及其他类。
5、无菌物品保管要距地面 cm,距墙壁 cm。
6、胃镜、肠镜浸泡时间不少于________ 分钟,胃镜表面的细菌数不超过 cfu/件。
7、医院感染的监测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朊毒体是 _____ 的病原体,也是人 _____的病原体。
9、紫外线灯强度指示卡监测开启灯_____分钟后再将指示卡图案朝上照射____分钟读数,使用中的紫外线灯辐照强度≥_______________为合格,新的紫外线灯辐照强度≥_______________为合格。
10、手卫生为医务人员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的总称。
卫生部要求: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诊室、化验室及各类普通病房和房间等区域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要求应≤ __cfu/cm。普通手术室医护人员手表面细菌菌落数卫生标准是≤
1
cfu/cm2,儿科病房的工作人员手上不得检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消毒合格。
11、使用中84液细菌菌落总数应≤____________cfu/ml。欲配置1000mg/L的84消毒液5000ml,需原液_______ml.12、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后预防性用药最迟不应超______小时。
13、AFB隔离应采用____________色标志。
15、在医疗诊治活动中,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血液的医疗用品,必须选用________方法处理。
16、标准预防针对体内物质的隔离预防不包括__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15分
1、医院感染
2、灭菌:
3、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
四、问答题:10分
1、在临床工作中哪些情况下应洗手?
2、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务人员必须遵守哪些消毒灭菌原则?
护理学基础部分(50分)
一、多项选择题:5分
1、对疼痛的患者哪些因素可以使疼痛减轻:()A、婴幼儿和老年人 B、注意力转移 C、家属的支持、帮助和保护 D、睡眠充足时 E、积极的情绪
2、一长期处于仰卧位的瘫痪患者最易发生压疮的部位:()A、枕骨粗隆 B、足跟 C、骶尾部 D、肩胛部 E、内、外踝
3、哪些生理情况可使血压偏高:()
A、傍晚较清晨高 B、冬天较热天高 C、左上肢较右上肢高 D、下肢较上肢高 E、年长者较高
4、下列哪些部位属于热疗禁忌:()A、发绀青紫部位 B、心前区 C、软组织挫伤初期 D、各种内脏出血 E、足底
5、口服给药中健康教育的内容正确的是:()A、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需在血液中保持有效浓度,应准时服药 B、止咳糖浆、口含片用药后不宜立即饮水 C、强心甙类,每次发药前测脉搏,如小于60次/分,应停止发药 E、服铁剂应多饮绿茶 E、磺胺类药物,发汗药服后应多饮水
二、填空题:35分
1、护士素质是:.2、一病人股骨大转子处出现红、肿、热、痛或麻木,说明发生了压疮,可确定为 期。现首要的护理措施是。
3、现代护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4、尿毒症、肝性昏迷患者需进低蛋白饮食,其蛋白质摄入量不超过,尿毒症患者应多摄入 蛋白,忌用 ;而肝昏迷患者应以植物性蛋白为主。
5、病室一般通风 即可达到转换室内空气的目的。白天医院病区较理想的噪声强度在.6、吸气性呼吸困难其特点:.常见于、等。
7、为了保持病室整洁,新入院患者或暂时离床活动的患者应给予准备 床.8、休克病人应采取中凹卧位,即抬高头胸部 ,有利于 ,抬高下肢 ,有利于.9、要想让患者得到真正的休息,应满足的条件是:、、。
10、请根据患者口腔情况选择合适浓度的漱口液:清洁口腔选用,口腔感染溃烂选用,鹅口疮选用 ,绿脓杆菌感染选用。
11、引起压疮的压力因素是:、、。
12、患者一侧肢体活动受到障碍,但能抬离床面不能对抗阻力,可评为 级肌力。
13、发热患者的饮食要求:。
14、当咳嗽、打喷嚏或运动时腹肌收缩,腹内压升高,以致不自主地有少量尿液排出。
15、在注射给药中应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即:、、。
三、问答题:10分
1、使用保护具的注意事项?
2、对发热患者的病情观察要点?
护理学基础及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考试试题一套答案
2011.9.15
姓名: 得分:
医院感染部分:50分
二、单项选择题:5分
(B)
1、下列不属于内源性医院感染的是
B、寄居部位的改变 B、通过空气或水源的感染 C、宿主的局部或全身免疫功能下降 D、菌群失调 E、潜在感染活化:如疱疹病毒、结核(B)
2、下列哪种疾病需空气隔离:
A、脓肿 B、麻疹 C、疥疮 D、霍乱 E、带状疱疹(A)
3、属于高度危险性用品的是:
A、手术器械和用品 B、体温表 C、呼吸机管道 D、胃肠镜和气管镜 E、麻醉机管道(E)
4、对患者或怀疑患者传染病的产妇用过的一次性用品及胎盘心须:
B、无须特殊处理 B、放入红色塑料袋内,密封后丢弃 C、放入黑色塑料袋内,按垃圾处理 D、放入黑色塑料袋内,密封运送,无害化处理 E、放入黄色塑料袋内,密闭运送,无害化处理(C)
5、部分医院感染控制措施中未证实有效的措施错误的是 B、膀胱冲洗预防泌尿道感染 B、术前剃毛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C、限制手术前住院日手术部位感染 D、抗微生物药膏用于皮肤准备预防血管内装置感染 E、每天灭菌剂清洁会阴预防泌尿道感染
二、填空题:20分
31、空气消毒效果,结果判断:I类环境细菌总数≤ cfu/m,II类环境 ≤ cfu/m,III类细菌总数≤ cfu/m。10*200*500
2、无明显潜伏期的感染为入院 小时后发生者属医院感染。48
3、WHO认为监测的最终目标为了 和由此所造成的。减少医院感染、损失
4、医疗废物分类分为
__、_____、____、、____、_ 及其他类。感染性病理性损伤性药物性化学性放射性
5、无菌物品保管要距地面 cm,距墙壁 cm。20*5
6、胃镜、肠镜浸泡时间不少于________ 分钟,胃镜表面的细菌数不超过 cfu/件。10 *20
7、医院感染的监测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面综合性监测、目标性监测、靶位监测
8、朊毒体是 _____ 的病原体,也是人 _____的病原体。疯牛病、克-雅病
9、紫外线灯强度指示卡监测开启灯_____分钟后再将指示卡图案朝上照射____分钟读数,使用中的紫外线灯辐照强度≥_______________为合格,新的紫外线灯辐照强度≥_______________为合格。5、1、70、90
310、手卫生为医务人员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的总称。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
14、卫生部要求: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诊室、化验室及各类普通病房和房间等区域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要求应≤ __cfu/cm。普通手术室医护人员手表面细菌菌落数卫生标准是≤ cfu/cm2,2儿科病房的工作人员手上不得检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消毒合格。
10、5 沙门菌、大肠杆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15、使用中84液细菌菌落总数应≤____________cfu/ml。欲配置1000mg/L的84消毒液5000ml,需原液_______ml.100、100
16、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后预防性用药最迟不应超______小时。24
17、AFB隔离应采用____________标志。灰色
15、在医疗诊治活动中,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血液的医疗用品,必须选用________方法处理。灭菌方法
16、标准预防针对体内物质的隔离预防不包括_____________。汗液
二、名词解释:15分
医院感染: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病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存在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灭菌:是指杀灭或去除外环境中媒介物携带的一切微生物的过程。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
四、问答题:10分
1、在临床工作中哪些情况下应洗手?
答:
1、在进入和离开病房前,2、处理干净的物品前,处理污染的物品后
3、使用厕所前、后
4、与任何患者长时间和密切接触后
5、戴手套前,脱手套后
6、在护理特殊易感患者前、后
7、在护理感染患者或可能携带具特殊临床或流行病学意义的微生物的患者前、后
8、在高危病房中接触不同患者或不同部位前、后。
2、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务人员必须遵守哪些消毒灭菌原则?
答:
1、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
2、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其中感染症患者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经消毒或灭菌处理。
3、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
护理学基础部分(50分)
二、多项选择题:5分
3、对疼痛的患者哪些因素可以使疼痛减轻:(ABCDE)A、婴幼儿和老年人 B、注意力转移 C、家属的支持、帮助和保护 D、睡眠充足时 E、积极的情绪
4、一长期处于仰卧位的瘫痪患者最易发生压疮的部位:(ABCD)A、枕骨粗隆 B、足跟 C、骶尾部 D、肩胛部 E、内、外踝
3、哪些生理情况可使血压偏高:(ABDE)
A、傍晚较清晨高 B、冬天较热天高 C、左上肢较右上肢高 D、下肢较上肢高 E、年长者较高
4、下列哪些部位属于热疗禁忌:(CD)A、发绀青紫部位 B、心前区 C、软组织挫伤初期 D、各种内脏出血 E、足底
5、口服给药中健康教育的内容正确的是:(ABCD)A、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需在血液中保持有效浓度,应准时服药 B、止咳糖浆、口含片用药后不宜立即饮水 C、强心甙类,每次发药前测脉搏,如小于60次/分,应停止发药 E、服铁剂应多饮绿茶 E、磺胺类药物,发汗药服后应多饮水
二、填空题:35分
16、护士素质是:.护士在完成护理工作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基本条件和能力。
17、一病人股骨大转子处出现红、肿、热、痛或麻木,说明发生了压疮,可确定为 期。现首要的护理措施是。淤血红润 避免局部继续受压
18、现代护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以疾病护理为中心的阶段,以患者护理为中心的阶段,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阶段
19、尿毒症、肝性昏迷患者需进低蛋白饮食,其蛋白质摄入量不超过,尿毒症患者应多摄入 蛋白,忌用 ;而肝昏迷患者应以植物性蛋白为主。40克/天,动物性蛋白质,豆制品
20、病室一般通风 即可达到转换室内空气的目的。白天医院病区较理想的噪声强度在.35-40dB 30分钟
21、吸气性呼吸困难其特点:.常见于、等。吸气显著困难,吸气时间延长,有明显的三凹征。气管阻塞、气管异物,喉头水肿
22、为了保持病室整洁,新入院患者或暂时离床活动的患者应给予准备 床.暂空床
23、休克病人应采取中凹卧位,即抬高头胸部 ,有利于 ,抬高下肢 ,有利于.10-20度,有利于保持气道通畅,增加肺活 7
量,改善缺氧症状,20-30度,有利于静脉回流,增加心输出量而缓解休克症状.24、要想让患者得到真正的休息,应满足的条件是:、、。充足的睡眠、心理上的放松、生理上的舒适。
25、请根据患者口腔情况选择合适浓度的漱口液:清洁口腔选用,口腔感染溃烂选用,鹅口疮选用 ,绿脓杆菌感染选用。生理盐水或0.02%呋喃西林,3%双氧水,1-4%碳酸氢钠,0.1%醋酸,26、引起压疮的压力因素是:、、。垂直压力、摩擦力、剪切力
27、患者一侧肢体活动受到障碍,但能抬离床面不能对抗阻力,可评为 级肌力。3级
28、发热患者的饮食要求:。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29、当咳嗽、打喷嚏或运动时腹肌收缩,腹内压升高,以致不自主地有少量尿液排出。压力性尿失禁
30、在注射给药中应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即:、、。严格执行“三查”“八对”,仔细检查药物质量,检查有无配伍禁忌。
四、问答题
3、使用保护具的注意事项?
严格掌握保护具的适应症,维护患者自尊。
保护具只能短期使用,用时使肢体处于功能位置,并协助患者翻身,保证患者安全、舒适。
使用约束带时,带下应垫衬垫,固定须松紧适宜。注意观察受约束部位的血液循环,约每15分钟观察一次,定时松解,约每2小时松解一次,必在时进行局部按摩,促进血液循环。记录保护具使用的原因、时间、每次观察结果、相应的护理措施、解除约束的时间。
4、对发热患者的病情观察要点?
监测生命体征:注意发热的类型、程度及经过 观察有无伴随症状及其程度 观察发热的原因及诱因有无解除
7.PICC导管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篇七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13年5月-2014年5月在我院进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40例患者。其中男21例, 女19例, 患者年龄29~72岁, 平均年龄48.93岁, PICC管置时间为15~157 d, 平均置留时间为44.0 d。且所有患者无听力障碍、理解能力差等妨碍生活的疾病。
1.2护理方法 (1) 护理人员操作规范化:对于护理人员加强相关培训, 建立有关规范化制度。在进行置管时, 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准则, 在留置导管后及时有效的进行管理, 降低感染的发生情况。 (2) 健康教育:住院期间, 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当患者出院后, 医护人员应叮嘱患者更加注意导管的相关日常维护, 将有关注意事项详细的向患者进行讲解, 若发生异常情况, 及时处理。 (3) 选择适宜的导管:根据患者的血管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导管型号, 以组织相容性好、不易引起感染和血栓的导管为主。 (4) 导管日常维护:当使用高分子或者黏度比较大的液体时, 为了防止大分子物质堵塞导管, 应对导管进行定期冲管。当患者化疗疗程结束或临床症状得到好转时, 应及时去除导管, 避免导管相关性感染情况的发生。另外对于疑似感染的情况也应及时采取措施, 必要时拔管。 (5) 及时换药:在穿刺24 h以内及时为患者进行换药, 随后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决定是否还需换药, 同时敷料也需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选择, 并且及时对纱布及敷料进行更换。
1. 3 疗效观察感染标准如下[4]: ( 1) 局部感染标准: 穿刺部位的细菌培养显示阳性, 且穿刺部位发生发红、肿胀、渗液、疼痛以及发热等情况; ( 2) 全身感染标准: 穿刺部位以及血液细菌培养显示阳性, 且为相同的细菌, 同时患者出现发热症状; 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升高或不升高。
1. 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8. 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数据采用均数 ± 标准差 ( ± s ) 表示, 配对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分析, 以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情况分析本次研究选择了在我院进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40 例患者,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后发生感染6 人, 感染发生率为15. 00 % , 其中全身感染1 例, 占16. 67 % , 对于全身感染的患者进行立刻拔管, 局部感染5 例, 占83. 33 % , 局部感染的患者采取局部用药、及时换药以及全身应用抗生素等措施, 4 例患者症状发生好转, 中心静脉导管继续使用, 1 例治疗无效患者采取立刻拔管措施。
2. 2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临床发现, 穿刺血管的选择、性别、年龄等因素与导管相关性感染没有直接的关系, 而穿刺方法、心血管疾病以及护理频率等与导管相关性感染有关, 是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 ( P < 0.05) 。详见表1。
3 讨论
临床研究发现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导管相关性感染有着密切的联系[5]。主要原因在于血管斑块的出现对静脉壁造成了严重的摩擦和损伤, 从而造成了血栓现象的发生, 为细菌入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临床结果来看在我院进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40 例患者,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后发生感染6 人, 感染发生率为15. 00 % , 其中全身感染1 例, 占16. 67 % , 对于全身感染的患者进行立刻拔管, 局部感染5 例, 占83. 33 % , 局部感染的患者采取局部用药、及时换药以及全身应用抗生素等措施, 4 例患者症状发生好转, 中心静脉导管继续使用, 1 例治疗无效患者采取立刻拔管措施。穿刺血管的选择、性别、年龄等因素与导管相关性感染没有直接的关系, 而穿刺方法、心血管疾病以及护理频率等与导管相关性感染有关, 是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
综上所述, 对于进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 留置导管的时间以及医护人员的规范操作与感染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摘要: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相关分析与预防护理。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接收并进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40例, 对感染的有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并给予相应的预防护理。结果: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发生感染率为15.00%, 其中全身感染占16.67%, 局部感染占83.33%;另外感染发生的相关性因素包括穿刺方法、心血管疾病以及护理频率等, 与导管相关性感染有关 (P<0.05) 。结论:对于进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 留置导管的时间以及医护人员的规范操作与感染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感染,感染分析,预防护理
参考文献
[1]郭迎春, 于树芳, 陆坦.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与置管时间相关性的荟萃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 (1) :138-140.
[2]唐文凤, 王显平.社区护士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专项技能培训对提高肿瘤患者化疗间歇期留置导管社区护理效果的作用[J].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2014, 22 (6) :376-380.
[3]林伟芬, 杨西宁, 李赛梅, 等.肺癌患者四种深静脉置管方式比较[J].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2014, 22 (6) :381-386.
[4]张熙, 权渝, 杨玉惠, 等.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 护理体会[J].中国全科医学, 2014, 17 (3) :296-298.
8.PICC导管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篇八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405—01
血液透析在肾脏替代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建立并维持良好血管通路,可以确保血液透析有效完成。血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是指留置血管内装置患者发生菌血症,通过外周静脉采集血液进行培养≥1次均显示为阳性,而且有临床感染症状,在导管外并未有其他确切血流感染源。血管相关血流感染在血管内置管相关性感染中占90%[1],对患者最终治疗效果造成极大影响,主要有住院时间延长,病死率上升,医疗费用增加。本文选取664例留置血液透析导管患者,对比分析集束化护理作用,结果显示经其护理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664例留置血液透析导管患者,按照自愿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20例,其中男208例,女112例,年龄18-85岁,平均年龄(65.4±3.6)岁。研究组332例患者,其中男216例,女116例,年龄18-85岁,平均年龄(64.8±4.6)岁。664例患者中糖尿病肾病患者272例,非糖尿病肾病患者392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320例,急性肾衰竭患者72例。置管时间为7d-32个月。置管位置有右颈内静脉处566例,右股静脉处9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置管位置、时间等基础资料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则应用集束化护理,主要有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增强手部卫生、保证最大无菌屏障、选取合适位置置管、皮肤消毒、检查导管保留、敷料选择等。患者诊断标准:依据2009年美国感染病学会管内导管相关感染诊断及处理指南。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感染例次/总置管天数×1000。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统计分析,以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导管留置总天数为3301d,对照组则为3602d;研究组感染患者10例(0.30%),对照组感染患者20例(0.56%),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集束化护理在预防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中具有较为明显效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相比较,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在治疗过程中设置感染监控护士,使其能够对留置CVCS患者和感染环节进行合理评估,并制订适宜方案,使得操作标准化、流程规范化,随时对CRBSI发生进行监控。对护理人员开展预防CRBSI循证感染控制培训。按照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预防治疗标准,设置符合实际的课程,主要有循证感染控制应用方法、血管内导管分类、导管相关感染概念、CRBSI流行病临床特点、诊断标准、CRBSI防治等。培训方法可以选取科室讲座、小组讨论等方式。
增强手部卫生:医护人员在触摸插管处、导管插入、重置等操作中均需严格注意手部卫生,按照程序进行,手部卫生可采取传统皂液及水处理,也可予以乙醇擦手液。应定期对医护人员洗手依从性进行检查,统一考核,评价其效果,确保良好质量的持续性[2]。
最大无菌屏障:在穿刺导管过程中需予以最大无菌屏障,不管操作者或是助手均需严格执行这个过程的最大无菌屏障化,主要有洗手、戴帽子、戴口罩、穿隔离衣、戴无菌手套、铺大无菌单。按照临床实际情况选取无菌性或是清洁隔离衣。
合理选取穿刺位置并对局部进行皮肤消毒,在临床中通常选取右侧颈内静脉,一般不会应用股静脉置管,防止出现并发症,降低感染率。在操作时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程序,对皮肤进行规范性消毒,应用适宜皮肤消毒液,一般选取含氯己定浓度>0.5%乙醇溶液完成皮肤严格消毒,确保皮肤消毒效果良好。
检查患者导管保留:明天均对患者保留导管情况进行评估,查看是否能够拔管。若置管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化操作,需及时在48h内进行更换。若短期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创口有脓肿现象,或怀疑有CRBSI发生,血动力学参数存在波动性,则需马上更换导管。在进行更换导管过程中,不可以导丝更换,需在其他位置重新完成置管[3]。
选择合适敷料并进行正确更换,在临床中通常应用无菌纱布或无菌透明状、半透明敷料将插管位置盖好,患者容易出汗或是插管位置存在血液或有组织液渗出,序予以纱布覆盖,在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情况或是有污渍时,需尽快将其更换。一般在穿刺之后第二天更换一次敷料,然后采按照每周2-3次频率进行更换。
对患者或其家属进行准确健康教育,使之明白导管留置过程的注意事项,促使患者形成良好卫生习惯,确保置管位置干燥性和清洁性,摄取适量蛋白质、热量等,提高抗感染水平[4]。
本文研究发现,研究组患者感染率0.30%,对照组感染率0.56%,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此結果和近几年研究资料保持一致。总之,预防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应用集束化护理具有较为明显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邹毓媚,吴益芬,李俊儿.集束化护理在预防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效果分析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7):665-666
[2] 陈燕春,王玺,陈倪等.集束化护理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探讨[J].四川医学,2013,34(4):448-449
[3] 葛学顺,陈维开,蒋福云等.集束化干预策略在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中的应用[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2,11(6):422-424
9.预防小儿门诊感染的护理体会 篇九
3.2 规范手卫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有资料显示,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病原体而造成的感染约占医院感染发生率的30%[2]。因此,洗手是最简便易行的预防和控制病原体传播的手段之一,是防止外源性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在接触到某一患儿后,应用除菌效果好又无刺激的洁芙柔消毒液彻底消毒或按标准的“七步洗手法”洗手。(将洗手示意图贴于洗手池上方,时刻提醒护士规范洗手)。然后再接触下一个患儿。只要接触过患儿的听诊器,体温计,压舌板等物品,均要进行严格消毒。
3.3 严格掌握消毒灭菌原则及消毒剂的使用方法:耐高温湿热的器械物品,应用高压蒸汽灭菌,对与浅表体腔黏膜接触的器具用消毒液浸泡后清水彻底冲洗,一次性用品一人一用,放持物钳容器要有盖,储存消毒剂的容器定期灭菌,正确掌握各种消毒剂的性能、浓度、使用方法和有效期,所有器械、物品在消毒灭菌之前都应该保证充分洗干净。定期检测无菌器械,无菌包消毒是否符合要求。
3.4 提高医护人员操作技能与责任心:患儿没有主动积极配合治疗的意识,因此小儿门诊的医护人员要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要耐心的对待患儿的不配合,注重和患儿家属沟通,保质保量做好护理,尽最大努力预防感染。要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临床工作能力,强化院内感染的教育、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强化消毒、隔离等各方面知识,并定期进行考核,同时也要加强对卫生员的消毒隔离知识的培训和教育,使其主动按规范要求上岗。
3.5 合理使用抗生素:近年来,抗生素滥用现象非常普遍,以致使患儿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而且,抗生素本身就可能是某些细菌的传染源。因此,门诊治疗效果不佳换用抗生素之前要做一下细菌培养,再根据药敏的结果选用特定的抗生素。并且要严格控制抗生素的用量。
4 小结
儿科门诊容易发生感染的因素很多,因此要得到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对容易造成感染的因素采取以上相对应的措施,控制感染源:隔离传染病的患儿,对他们的分泌物,用具都要严格消毒。保护易感人群:对患儿和家长进行卫生宣教,增加健康知识,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切断传播途径:强调诊室环境的保护,保持通风,定期消毒,对已污染的物品用消毒剂擦拭或焚烧。患儿用品要一用一消毒。护理工作在小儿门诊的感染预防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坚持无菌操作,物品彻底消毒并认真洗手,才能切断掉引起门诊感染的传播链,防止门诊感染的发生。
5 参考文献
[1] 牟亚芹.门诊护理操作中常见感染因素及控制措施[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11(1):10.
10.血液透析导管的相关感染及护理 篇十
1危险因素
留置导管对人体来讲是一种异物,如果导管与组织相容性差,其对血管壁的刺激也易引起异物反应而发热。所以应选择柔软的高弹性硅胶导管,不受酸碱药物影响,组织相容性好、对血管壁无刺激的导管。
1.1导管留置时间随着置管时间的延长,导管感染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
1.2导管留置部位留置部位是影响导管相关感染率的主要因素之一。临床常用的中心静脉置管多为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及股静脉。颈内静脉置管不易固定,导管头端容易随头颈部的移动而活动,并对穿刺部位皮肤造成持续刺激。股静脉邻近会阴部,皮肤寄生菌群多,易受排泄物的污染。
1.3局部危险因素如与皮肤完整性及个人卫生差、使用不透气敷料、伤口出汗、鼻腔及皮肤葡萄球菌定植、导管使用出口护理和管理不当等均有关。
1.4全身危险因素如与免疫抑制状态、糖尿病、恶性肿瘤、低蛋白血症和高铁蛋白血症等均有关。
2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感染的诊断
2.1导管出口和(或)隧道感染表现为局部红肿、压痛、渗出和结痂,临床诊断明确。
2.2导管内感染可无临床症状或出现菌血症或败血症。败血症的典型表现为:透析过程中出现寒战、发热,血白细胞明显升高、血培养阳性。有些患者透析期间体温正常,只在透析过程中发热,体温可高达40℃,也有些患者在透析间期持续发热,严重者可能导致败血症、低血压、休克甚至死亡。
2.3血标本培养必须在使用抗生素前立即做导管血及外周血培养。诊断标准:导管血和外周血培养同一种细菌,导管血培养的菌落数>100cfu/mL,导管血培养的菌落数是外周血培养的5倍以上。
2.4导管节段培养每导管节段定量培养菌落记数>100cfu或半定量培养菌落记数≥15cfu即可诊断。
3护理
3.1心理护理尊重、关心、同情和爱护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倾听患者的诉说,及时了解患者的苦恼,给予心理疏导和安慰。提高生活质量,消除不良心理,保持乐观情绪。
3.2严格无菌操作留置导管是一种有创的侵入性操作,因此在置管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置管后24小时内应换药1次。为防导管滑脱,置管后告知患者不可用手拉导管。对神志欠清者,可以给予手袋套在手上,或予以约束带约束双手。若导管脱出,脱出部分勿再送入血管内,以防止局部皮肤表面细菌侵入血管,造成出口感染或隧道感染。
3.3加强血液净化中心治理血液净化室每日2次多功能杀菌机空气消毒2小时,治疗室每日进行紫外线空气消毒2小时,地面及物体表面每日含氯消毒剂消毒3次,对进入血液净化室的人员严格控制,每月对操作人员的手、血液净化室空气、透析用水等进行病原学检测。
3.4导管使用后护理血液透析结束下机后,用5%碘伏棉球消毒动、静脉管口各2次,先用生理盐水分别将动、静脉管腔内的残留血液冲洗干净,然后注入肝素盐水或肝素抗生素封管,盖上无菌肝素帽,用无菌纱布包裹,胶布固定。
3.5预防并加强对局部感染的护理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菌血症(CRB)感染中金葡菌最常见,由于鼻腔是葡萄球菌定植,所以告知患者戴口罩。住院患者每天病室用紫外线消毒1~2次,院外患者卧室每天开窗通风2次,每次15~20分钟。季节交换注意保暖,尽量减少去人员密集的地方,避免感冒。由于皮肤也是葡萄球菌定植,因此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穿刺处清洁干燥,是预防局部感染的有效方法。同时医护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也是降低局部感染的有效方法。
11.PICC导管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篇十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5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50例,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 各25例。观察组中男11例, 女14例;年龄25~72岁, 平均年龄 (44.36±11.35) 岁。对照组中男12例, 女13例;年龄23~71岁, 平均年龄 (44.13±10.96) 岁。统计学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 如饮食指导、心理护理、保持患者皮肤清洁、保证室内空气质量等, 在此基础上, 观察组予以系统系护理干预, 具体内容: (1) 置管前开设讲座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作用和原因。 (2)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消除患者焦虑、恐惧的负面心理情绪。 (3)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技能培训, 熟练掌握置管技术。 (4) 严格规范无菌操作, 定期消毒, 观察穿刺部位。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置管第7 d和第14 d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发生感染率及穿刺部位感染发生率。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感染评估标准为:置管时间超过1 d;体温超过38.5℃;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感染;穿刺部位红肿, 伴有脓性分泌物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数 (%) 和例数 (n) 表示, 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穿刺部位感染发生率
对照组中穿刺部位出现感染的患者有10例, 发生率为40%;观察组中穿刺部位出现感染的患者有3例, 发生率为12%。两组相比, 观察组穿刺部位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感染发生率
两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在第7 d和第14 d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发生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属于特殊的急性胰腺炎的类型, 多由暴饮暴食、酗酒和肠道疾病所引起。具有高死亡率、并发症多等特征, 损害患者器官功能, 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降低生活质量[4]。有研究表明, 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实施系统性护理可有效的预防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感染的发生, 提高治疗效果[5,6]。
本研究结果显示, 系统性护理可有效的减少重症急性胰腺炎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感染的发生和穿刺部位发生感染。分析原因在于置管前通过开设讲座向家属及患者讲解置管的原因和作用, 让其了解置管的重要性, 积极主动配合医师治疗, 提高治疗效果。对出现焦虑、紧张等负面心理情绪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耐心与患者沟通, 了解患者需求及时为患者解决问题, 使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主动参与到留置导管的护理中。对医护人员定期进行技能培训, 熟练掌握置管技术, 确保做到一次性置管成功, 减少感染的发生率。严格规范进行无菌操作, 定期对导管进行消毒, 保持病房内空气质量, 定期对病房内物品进行消毒, 预防致病病毒的滋生。密切观察患者穿刺部位, 发现问题及时做好应对措施, 减少感染发生率。
综上所述, 系统性护理可有效减少重症急性胰腺炎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感染的发生及降低穿刺部位感染率的发生, 提高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究系统性护理预防重症急性胰腺炎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感染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5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50例,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 每组各2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 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予以系统系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第7 d和第14 d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发生感染率及穿刺部位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系统性护理可有效减少重症急性胰腺炎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感染的发生及降低穿刺部位感染率的发生, 提高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系统性护理,重症急性胰腺炎,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感染
参考文献
[1]吕一鸣, 黄玉军, 俞雷来.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出现肠源性感染的炎症指标与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7, 27 (02) :373-376.
[2]李萌芳, 任晓蕊, 支绍册.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J].医学研究杂志, 2017, 46 (01) :84-87.
[3]范辉, 徐伟松, 刘玉峰.中性粒细胞C D 6 4指数与P C T在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感染中的诊疗价值[J].中华胰腺病杂志, 2017, 17 (01) :42-44.
[4]李秀丽, 杜小芳, 唐金祥.抗菌药物分离封管预防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患者感染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6, 26 (12) :2867-2868.
[5]荆雪, 田字彬.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营养支持治疗[J].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7, 33 (01) :36-39.
12.PICC导管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篇十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为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静脉治疗中心行PICC治疗的化疗期乳腺癌患者108例, 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最小28岁, 最大69岁, 平均 (49.0±7.3) 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1例 (19.4%) , 中学 (含高中、中专) 63例 (58.3%) , 大专及以上24例 (22.2%) ;婚姻状况:已婚90例 (83.3%) , 未婚2例 (1.9%) , 离异或丧偶16例 (14.8%) ;乳腺癌临床分期:Ⅱ期70例 (64.8%) , Ⅲ期38例 (35.2%) ;所有患者均行改良根治术, 术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 (APACHEⅡ) 得分为 (24.1±5.9) 。将2012年7-12月行PICC治疗的化疗期乳腺癌患者53例设为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模式;2013年1-6月行PICC治疗的化疗期乳腺癌患者55例设为干预组, 采用集束化护理模式。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乳腺癌临床分期、手术方式、术后健康状况评分等方面大体一致。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方法。操作前清洁患者拟穿刺部位皮肤, 护士按六步洗手法做好手清洁;备好PIC C穿刺所需用物;穿刺长度采用一字型外测量法, 穿刺点至对侧胸锁关节的长度再加1~2cm为穿刺长度;操作者穿戴无菌隔离衣帽, 铺消毒治疗巾覆盖患者穿刺点上下各10cm, 两侧至臂缘;由责任护士对PICC导管留置情况进行不定期评估。
1.2.2 干预组
采用集束化护理模式。首先成立集束化护理小组, 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预防CRBSI的相关文献, 在循证医学的指导下, 将有效的多个单一护理措施进行捆绑, 制定科学的集束化护理方案。 (1) 皮肤清洁:用肥皂水清洁患者预选穿刺部位皮肤2次, 面积>20cm×20cm;由感染科专人在PICC置管前后检测护士手部菌群情况; (2) 物品准备:配备PICC治疗车, 车内包括所有置管和维护过程中所需的设备和物品, 由专人管理; (3) 穿刺长度:采用改进型测量法, 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二肋间隙止; (4) 无菌操作:室内所有人员穿戴无菌隔离衣帽;铺消毒治疗巾时采用一整张无菌敷料从头至脚整个覆盖, 只露出穿刺部位; (5) 预防血栓:常规热敷局部, 每次15分钟, 每日2~3次。置管后嘱患者做握拳运动。 (6) 评估:每日由固定人员对PICC导管的留置情况进行评估, 详细记录观察日期、导管置入及拔除时间、实验室检查报告结果。
1.3 评价指标
评价两组患者CRBSI的发生率。根据香港危重病学会CRBSI诊断标准[4], 患者PICC置管48小时内出现以下条件之一: (1) 至少有1次血培养阳性, 且血培养检出的微生物与身体其他部位感染无关; (2) 患者出现发热、寒战、低血压等, 且血培养检出的微生物与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无关;同时满足以下实验室检查报告中的一项:血病原体抗原物质阳性, 或血培养显示为皮肤共生菌; (3) 患者出现发热、寒战、低血压等症状, 血培养阴性, 未找出其他原因, 身体其他部位无明显感染, 且已经为患者进行脓血症治疗。以上条件具备其一可诊断为CRBSI。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 计数资料用百分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组患者CRBSI的发生率为10.9% (6/55) ,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3% (15/53) , 两组CRBSI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2 1, P<0.05) 。
3 讨论
化疗期乳腺癌患者普遍存在血液高凝状态, 这种血液条件大大增加了PICC置管的并发症, 其中以CRBSI最为严重[5]。研究认为, CRBSI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皮肤来源、宿主因素及医护人员因素[6]。因此, 本研究制定的集束化护理方案充分考虑了上述三大因素, 在循证医学的指导下, 制定了较为全面而有效的护理干预策略, 以期减少乳腺癌患者CRBSI的发生率。
本研究中我们实施了最大化无菌屏障, 包括室内所有人员佩戴无菌帽、穿无菌隔离衣, 铺消毒治疗巾时采用一整张无菌敷料从头至脚整个覆盖, 只露出穿刺部位, 以此降低由医务人员所导致CRBSI的风险。有报道指出, 行PICC置管时, 严格最大化无菌屏障可显著降低CRBSI的发生率[7]。因此, 临床上应将最大化无菌屏障作为PICC置管的一项常规护理。
有关手卫生方面, 我们采取的集束化护理方案是在对医护人员和患者手清洁消毒的基础上, 要求病房护士协助患者进行穿刺部位一定范围内的皮肤清洁, 同时请感染科人员对护士及患者手部卫生进行定期菌群监测, 有效避免了医护人员操作时产生的医源性感染和患者手部病原微生物的入侵感染。
有文献报道, 病原微生物具有黏附的特质, PICC置管留置的时间与感染率成正比[8]。化疗期乳腺癌患者由于病程长, 机体抵抗力较弱, 病原微生物易侵袭, 因此置管时间要及时评估, 如果疑似发生CRBSI, 要尽早拔管并进行早期抗菌治疗。为了早期发现CRBSI感染征兆, 我们由专人对导管的留置情况每日进行一次详细评估, 并记录观察时间、导管置入及拔除时间、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做到质量可控, 及早发现、及早处理。
总之, 本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有循证理论支持的整体护理措施, 在护理工作中, 我们对干预组患者严格执行集束化护理方案, 而不是间断地执行或只选择其中部分措施来执行, 这样大大提高了护理质量。本研究结果表明, 干预组患者CRBSI的发生率为10.9% (6/55) ,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3% (15/53)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显示, 具有整体护理观念的集束化护理, 是一种较为优越的标准化护理模式, 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完善。
摘要:目的 评价集束化护理在预防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效果。方法 采用非同期队列对照设计, 选取108例行PICC置管的化疗期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分成两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干预组采用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置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干预组患者PICC置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为1 0.9% (6/55) ,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3% (15/53)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21, P<0.05) 。结论 集束化护理对降低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乳腺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血流感染
参考文献
[1]毛沫波, 顾敏.白血病患者PICC非计划性换药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护理与康复, 2012, 11 (10) :964.
[2]柴秀平, 李秀娥, 彭玉兰, 等.首发乳腺癌置入PICC化疗并实施系统性健康教育对患者化疗依从性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23 (23) :1.
[3]SiemposⅡ, Vardakas K Z, Falagas M E.Closed tracheal suction systems for prevention of 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J].Br J Anaesth, 2008, 100 (3) :299.
[4]Hospital Authority.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n prevention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Hong Kong:Central Committee on Intensive Care, 2006.
[5]夏琛.老年乳腺癌化疗病人留置PICC并发症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20) :129.
[6]李爱萍, 申屠英琴, 江南, 等.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堵管护理新进展[J].护理与康复, 2011, 10 (12) :1042.
[7]潘爱君, 茹晚霞, 李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头端定位的相关研究[J].护理与康复, 2012, 11 (9) :826.
1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篇十三
关键词: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R82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336-01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內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因此导管插入、护理等不当,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十分常见,部分病人因此而死亡。本文就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综述如下
1 插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
1.1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1.2 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1.3 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1.4 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1.5 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1.6 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2插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
2.1 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2 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2.3 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2.4 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2.5 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2.6 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2.7 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2.8 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2.9 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2.10 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2.11 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3 其他预防措施
3.1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培训;
3.2 定期公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4 循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
4.1 不提倡常规对拔出的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除非怀疑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4.2 不要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药物的药膏;
4.3 不要常规使用抗感染药物封管来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4.4 不推荐通过全身用抗菌药物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4.5 不要为了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4.6 不要为了预防感染而常规通过导丝更换非隧道式导管;
14.PICC导管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篇十四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
患者/家属要求带PICC导管出院,带管出院潜在的风险和防范对策: 护士已告知我带管出院可能发生的一些风险,有些不常见的风险可能没有在此列出,护士告诉我如果我有特殊的问题可与我的医生护士讨论。
1、置管侧手臂可进行日常活动,如:吃饭、洗漱等,但应避免举手臂过头、打球等剧烈反复动作,避免提取三公斤以上的重物,避免长时间压迫置管侧肢体影响血运,出现不适及时向护士反映。
2、洗澡时用保鲜膜包裹上下超过敷料10cm长度,厚度不少于2-3层,缠绕后用胶布固定,淋浴后及时检查贴膜,一旦浸水及时来院换药,可采用先洗澡后换药的方法,禁止游泳和泡澡,日常保持清洁干燥,每周至少进行导管维护一次,穿脱衣服动作轻柔,先穿穿刺侧,脱衣服时先脱健侧。
3、出院后观察术侧手臂有无出血、发红、分泌物、粘膜松动、接头松动脱落等情况发生,观察术侧手臂有无疼痛,皮温增高,肿胀等情况发生,并请及时联系我们,保持穿刺部位粘膜清洁干燥,如发现粘膜潮湿、卷边、松动、污染等情况及时来院换药。
4、治疗间歇每隔七天换药、冲管一次。日常加强术侧练习,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栓的发生。置管后可以从事一般日常工作、家务劳动和体育锻炼。
5、CT增强检查时,导管不能用于高压注射造影。
6、PICC导管尽量不用于抽血,避免在置管侧手臂测血压及静脉穿刺。
7、其他难以预料的意外。
护士陈述:我已经告知患者/家属带气管切开套管出院的潜在风险和防范对策,并且解答了相关问题。
护士签名:
患者/家属知情选择:护士已经告知我带PICC导管出院的潜在风险和防范对策,理解有可能发生其他难以预料的意外,护士已经解答了我的问题,我自愿带PICC导管出院。患者签字:
【PICC导管感染的预防及护理】推荐阅读:
护理管理在预防骨科病房感染的作用论文10-01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教案08-30
感染科护理常规06-24
护理医院感染资料10-26
重症肺部感染护理体会09-22
外科感染病人护理讲义06-25
住院患者导管评估10-04
ICU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10-22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