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实验报告实验四

2024-10-06

数据库实验报告实验四(15篇)

1.数据库实验报告实验四 篇一

实验2SQL Server数据库的管理

1.实验目的(1)了解SQL Server 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的特点。

(2)掌握使用SQL Server管理平台对数据库进行管理的方法。

(3)掌握使用Transact-SQL语句对数据库进行管理的方法。

2.实验内容及步骤

(1)在SQL Server管理平台中创建数据库。

① 运行SQL Server管理平台,在管理平台的对象资源管理器中展开服务器。

② 右击“数据库”项,在快捷菜单中选择“新建数据库”菜单项。在新建数据库对话框的数据库名称文本框中输入学生管理数据库名studentsdb,单击“确定”按钮。

(2)选择studentsdb数据库,在其快捷菜单中选择“属性”菜单项,查看“常规”、“文件”、“文件组”、“选项”、“权限”和“扩展属性”等页面。

(3)打开studentsdb数据库的“属性”对话框,在“文件”选项卡中的数据库文件列表中修改studentsdb数据文件的“分配的空间”大小为2MB。指定“最大文件大小”为5MB。修改studentsdb数据库的日志文件的大小在每次填满时自动递增5%。

(4)单击“新建查询”打开查询设计器窗口,在查询设计器窗口中使用Transact-SQL语句CREATE DATABASE创建studb数据库。然后通过系统存储过程sp_helpdb查看系统中的数据库信息。

(5)在查询设计器中使用Transact-SQL语句ALTER DATABASE修改studb数据库的设置,指定数据文件大小为5MB,最大文件大小为20MB,自动递增大小为1MB。

(6)在查询设计器中为studb数据库增加一个日志文件,命名为studb_Log2,大小为5MB,最大文件大小为10MB。

(7)使用SQL Server管理平台将studb数据库的名称更改为student_db。

(8)使用Transact-SQL语句DROP DATABASE删除student_db数据库。

3.实验思考

(1)数据库中的日志文件是否属于某个文件组?

(2)数据库中的主数据文件一定属于主文件组吗?

(3)数据文件和日志文件可以在同一个文件组吗?为什么?

(4)删除了数据库,其数据文件和日志文件是否已经删除?是否任何人都可以删除数据库?

(5)能够删除系统数据库吗?

2.数据库实验报告实验四 篇二

1.明确实验目的, 收集有效信息

心理学告诉我们:在观察事物前, 只有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任务, 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观察的对象上, 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一课, 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鸡肉在清水中加热时的变化, 得到“为什么有些食物必须煮熟了再吃”的科学道理。同学们在观察时大致会收集到以下这些信息:a.鸡肉由红变白了。b.鸡肉由软变硬了。c.鸡肉由腥变香了。d.熟的鸡肉比生的鸡肉易撕烂。e.水冒蒸汽了。f.清水变白了。g.清水中有了蛋花样的白色东西。h.清水的表面有了一些油脂。i.烧杯的杯壁上有白色的小水珠……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 要对以上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甄别与筛选会有些难度。这时就需要教师积极有效的引导, 明确此次观察的目的。通过指导, 学生会发现, 在以上信息中的e和i这两项对于我们今天的实验结果是不相关的。此外, 为了减少无效信息对学生收集整理有效信息的干扰, 我们还可在学生观察前就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 从而促进学生对有效信息的收集。

2.严格实验步骤, 增强实验效果

实验教学的成功与否, 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实验的重点、难点、关键点以及操作的把握程度。在运用实验进行探究、观察时, 实验的步骤非常重要。比如, 某老师在区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会上执教的课题研讨课《电与磁》时, 教学中安排了三个实验。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通过动手实验, 使学生自己发现, 通电后的导线能使小磁针发生偏转;电流可以产生磁性。在实验时, 她首先通过第一个实验让学生建立起“影响小磁针偏转的因素有哪些”的认识, 而后通过第二个、第三个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作出合理的解释。就拿第二个实验来说, 要想让学生观察到“通电导线使小磁针发生偏转”这个现象, 就必须让学生严格按照实验的步骤来进行:A.通电流之前, 导线拉直靠在小磁针的上方, 小磁针有没有变化?接通电流时小磁针有没有变化?断开电流后又怎样了?B.试试导线其他不同的放法, 实验现象有什么不同?

只有通过有序地观察小磁针在直导线“通电前—通电时—断电后”产生的现象, 学生才能顺利地对这个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建立起相关的科学概念。如若不然, 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就可能产生偏颇, 对得出结论产生干扰。

3.强调观察目的, 提高观察质量

观察目的指向性不明确也影响着观察质量。在省小学科学赛课中, 某老师就在试教体会中明确地讲到了这一点。某老师在试教《观察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 (三) 》中, 为了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 尽量简化观察指导过程。当演示完制作临时装片后匆匆让孩子开始了观察, 结果发现孩子们在显微镜下盲目寻找。在镜头下, 他们有些无所适从, 只能关注到生物的运动, 而无法关注到微生物个体结构特征, 更无法从个体延伸至整个微生物界。所以在学生观察前, 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观察任务, 明白要观察的是什么, 观察之后要做什么, 这样才能使观察更有效。

4.关注数据变化, 寻求正确结论。

在小学科学中会要求收集一些数据信息, 由于实验条件有限或学生操作不当等, 收集到的一些数据信息难免会产生误差, 这会使学生难以得到正确的结论。这时, 通常采用扶送结合的方式, 引导学生通过关注数据变化来整理信息。

比如:某老师在教学五下《摆的研究》一课时, 有些小组选择研究“摆锤的重量会影响摆的快慢吗”这个问题。经过探究, 各小组汇报交流各自收集到的数据, 其中两个组却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

怎么办?只见某老师微微一笑, 对第5小组的同学说:“你们组在实验时非常认真, 既收集到了客观的数据, 也得出了你们的结论。可是, 老师有一点不太明白, 如果按照你们得出的结论推断, 那么摆锤在增加到三倍重量时, 摆动的次数应该比两倍重量时多呀!可是……”老师故意拖长了音, 希望给他们一些思考的余地, 希望有更多的同学也参与思考、讨论。果然不出所料, 有一只小手举了起来:“老师, 我觉得根据第5小组收集到的数据不能得出‘摆锤越重, 摆摆动的次数越多;摆锤越轻, 摆动的次数越少’这个结论, 因为他们组只有在‘原来重量’时摆动的次数少了1次, 而‘两倍重量’和‘三倍重量’时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却是相同的。我觉得他们应该用‘原来重量’重新进行实验。”听了这位同学的话, 其他同学一个劲地点头。第5小组的同学也认识到了这一点:“老师, 那我们重做一次。”

在教师这样无痕的“扶送”中, 学生亲历了“探究—结论—分析—再探究—再得到结论”这样的科学探究过程, 不仅知识得到内化, 而且从中培养了学生分析整理信息的素养及反复求证的科学态度。

3.实验,因数据而精彩 篇三

一、小学生在实验数据处理中遇见的问题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对于数据的处理还存在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数据收集意识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探索态度。下面就主要谈几点问题。

1.学生对于数据的收集不太真实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对课堂实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会比较认真地观摩教学实验,一旦学生有机会上手做实验也会非常认真。但是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经常忽略一个环节,那就是收集数据并记录数据。所以往往会出现学生实验结束后,课本上的记录却是空白情况。等到实验进行完成后,教师需要实验数据时,学生会互相询问数据,凭借自己的记忆,然后比较草率地填写数据,最终造成数据收集不太真实,会导致学生在处理实验现象的时候被不真实的数据所诱导,偏离实验本质要求。例如在《导体和绝缘体》的教学中,学生就只顾去分辨材料,实验也是越做越开心,可是最终却忘记记录材料是否绝缘,导致数据收集不太真实,容易出错,也不利于后期整理材料是否绝缘的实验报告。这种现象在低年级的学生身上很容易发生。

另一方面,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对学生进行提问,但是往往在提问中会找优秀的学生进行回答,当学生回答正确后,教师会停止讨论。所以久而久之,学生开始为了迎合教师的问题而对数据进行“修改”,最终给出“完美”的实验数据。故而,这也导致了学生在科学教学中收集数据不真实,影响学生数据意识的培养。

2.学生对数据的处理不准确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对于数据的收集处理不太准确。这也会导致学生在科学数据处理中出现错误,不利于数据意识的培养。例如在小学科学实验中经常会出现对比实验,而且在对比试验中还经常出现比较高的要求,但是学生却不能有效对实验中的对比变量进行认识和控制,所以会导致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出现数据处理不准确,最终与实验现象差距较大,出现错误等现象。还有在一些需要利用仪器进行实验的科学试验中,学生因为不能准确掌握仪器正确使用方法和规则,也很容易造成数据的错误采集。例如对于温度计的读数,正确方法是平视温度计的刻度线,但是如果学生俯视或者仰视温度计刻度线,那么就会导致温度计读数出现错误,最终导致收集的数据不准确,影响实验效果。

3.学生对实验数据的收集不太全面

在科学实验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学生因为时间问题自己保留一部分实验数据,教师就参考学生这部分数据进行实验分析,最终导致实验出现较大的偏差,这样的实验数据导致实验结果不全面,降低实验真实性。所以实验数据收集不全面也是学生经常容易在科学试验中所出现的问题。

二、小学生数据处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对于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需要仔细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帮助学生尽快纠正,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数据意识,利于学生未来研究能力的提升。

首先从教师角度讲,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数字收集意识的培养。教师从教学计划出发,忽略学生在数字收集上的能力拓展,只是教会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往往忽略了学生需要掌握数据收集,分析和整理才能更加准确地形成数据意识,也才能更好地分析出实验现象和结果,所以教师在意识上还存在问题。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形成数据意识的方法上也存在问题。教师不能激发学生自己形成数据收集的意识,而是一味让学生记录数据,寻找数据,整理数据,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只形成简单的数据记录,不能有效建立数据敏感,更不能通过数据得出结论,指导实验。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对于实验比较好奇,但是对实验数据的重视度却偏低,很多时候收集实验数据都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不是提高自己的数据收集能力。所以这种意识淡薄的情况就会导致数据收集出现问题,最终影响数据意识的形成。另外,学生很容易为了获得教师的认可和表扬,就会去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修改”,然后导致所有试验数据处理痕迹过多,严重影响实验的真实性,最终导致实验数据无法体现实验现象,更加大学生对数据的收集的淡薄意识,不利于数据意识的创新与发展。最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没有记录数据的意识,导致在试验后没有充分时间整理数据,所以很容易出现错误的数据,这也是数据不准确的主要原因。

最后,仪器的准确度以及操作方法也成为学生数据意识难以形成的原因。

三、对策

既然知道了问题,并且分析了原因,那么就需要进一步落实对策,帮助学生收集好数据,分析好数据,利用好数据,形成良好的数据意识,帮助学生创新与发展,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利于学生未来的成长。

1.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首先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生数据意识的培养,要精心为学生数据意识培养设置实验。任何科学的推导都需要数据作为支撑,所以在数据的收集中更加需要精心设计,教师需要为学生数据收集预留空间,教会学生科学地探究知识,结合原有不足的数据收集问题,针对性设计实验,帮助学生观察实验的同时还能做好数据采集工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据收集意识,要时刻提醒学生数据收集的重要性,让学生重视数据,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其次,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科学实验过程中更加大胆和创新。对于学生数据出现问题后,教师要耐心了解,要倾听学生内心的想法,让数据收集有问题的学生也能畅所欲言。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勇气和胆量,更加利于学生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勇于创新,大胆采集,利于学生建立数据意识。

2.设计好记录表,让数据说话

要让学生养成数据收集的意识,就需要让学生看到数据的价值,最好是能直观为学生展示出来。所以利用数据记录表格就可以准确为学生做好数据记录,帮助学生透过数据看到实验的真实情况,更加了解数据的价值,更有利于学生培养数据意识。例如在“测量心跳和呼吸”这个实验中,教师需要制作一个表格,在“行”与“列”的首个表格中注明“心率”和“呼吸频率”,这样学生就可以将不同的心率对应到不同的呼吸频率中,这样得出的数据就是一一对应,既能有效收集数据,而且还能让数据发声,清楚展示出心率与呼吸频率的对应关系,让学生一目了然,更能体会到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更容易激发学生数据意识的形成。

3.教师要熟练实验,帮助学生解惑

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前需要自己先熟悉实验,要对实验数据进行掌握和预判断。因为每个实验存在的条件不一致,所以很可能在实验过程中出现数据难以掌握的情况,最终数据不能有效解决实验现象,就会打击学生收集数据的积极性,导致学生数据意识的偏差。所以教师需要对每个实验的数据进行预先评价,控制数据的范围,让学生得到的数据能够更加准确。例如“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的运动的关系”,由于摩擦力的存在,所以,最开始小车静止时,拉力计显示的数据会比后面小车运动的数据大,但是学生往往会觉得这是错误的数据,所以教师在预判断的时候就需要指导学生进行数据处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据分析能力,让学生相信数据,借助数据,最终解决问题,不断在数据使用中进行创新与发展,更有利于数据意识的形成。

四、结束语

数据是试验中非常重要的资源,对于现象的解释,实验的成败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据意识,让学生在数据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为将来的实验学习提供思维方法,帮助学生成长。

4.数据库实验报告 篇四

一、题目要求

某银行准备开发一个银行业务管理系统,通过调查,得到以下的主要需求:

银行有多个支行。各个支行位于某个城市,每个支行有唯一的名字。银行要监控每个支行的资产。银行的客户通过其身份证号来标识。银行存储每个客户的姓名及其居住的街道和城市。客户可以有帐户,并且可以贷款。客户可能和某个银行员工发生联系,该员工是此客户的贷款负责人或银行帐户负责人。银行员工也通过身份证号来标识。员工分为部门经理和普通员工,每个部门经理都负责领导其所在部门的员工,并且每个员工只允许在一个部门内工作。每个支行的管理机构存储每个员工的姓名、电话号码、家庭地址及其经理的身份证号。银行还需知道每个员工开始工作的日期,由此日期可以推知员工的雇佣期。银行提供两类帐户——储蓄帐户和支票帐户。帐户可以由2个或2个以上客户所共有,一个客户也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帐户。每个帐户被赋以唯一的帐户号。银行记录每个帐户的余额、开户的支行以及每个帐户所有者访问该帐户的最近日期。另外,每个储蓄帐户有其利率,且每个支票帐户有其透支额。每笔贷款由某个分支机构发放,能被一个或多个客户所共有。每笔贷款用唯一的贷款号标识。银行需要知道每笔贷款所贷金额以及逐次支付的情况(银行将贷款分几次付给客户)。虽然贷款号不能唯一标识银行所有为贷款所付的款项,但可以唯一标识为某贷款所付的款项。对每次的付款需要记录日期和金额。

二、需求分析

这一部分主要是根据实验需求对银行系统需求中的实体、实体属性以及实体之间的关联进行确认,以便画出正确的概念模型。

2.1 实体确认

根据需求分析确认实体:银行员工、银行支行、客户、账户(其中:储蓄账户、支票账户是继承实体账户而来)、贷款、支付(弱实体)。

2.2 实体属性确认

银行员工:身份证号(pi)、姓名、电话号码、家庭地址、开始工作日期 银行支行:支行名、资产、城市

客户:身份证号、姓名、街道、所在城市 账户:账户号、余额、最近访问日期 支票账户:透支额 储蓄账户:利率 2.3 实体关系确认

账户和支行:N:1定义关系为Relationship_accout_bank 客户和贷款:M:N定义关系为Relationship_client_loan 客户和员工:M:1 定义关系为 Relation_client_staff 贷款和支行:1:N 定义关系为 Relationship_loan_bank 客户和账户:M:N 定义关系为 client__accout 贷款发放信息和贷款:N:1 定义关系为 Relationship_loan_pay 支行和员工:1:N 定义关系为Relationship_staff_bank

员工和员工:1:N 定义关系为 Relationship_lead

三、概念模型(CDM)

根据sybase power designer画出概念模型(CDM),如下图所示:

四、物理模型(PDM)

5.数据库原理实验报告 篇五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课程实验报告

实验一 SQL Server 2005常用服务与实用工具实验

所在院(系): 数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1.实验目的

(1)了解Microsoft 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Server的发展历史及其特性。(2)了解SQL Server 2005的主要组件、常用服务和系统配置。

(3)掌握Microsoft 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 图形环境的基本操作方法。了解使用“SQL Server 2005 联机从书”获取帮助信息的方法;了解“查询编辑器”的使用方法;了解模板的使用方法。

2.实验要求

(1)收集整理Microsoft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Server的相关资料,总结其发展历史及SQL Server 2005主要版本类别和主要功能特性。

(2)使用SQL Server配置管理器查看和管理SQL Server 2005服务。

(3)使用Microsoft 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连接数据库;使用SQL Server帮助系统获得所感兴趣的相关产品主题/技术文档。

(4)使用Microsoft 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查询编辑器”编辑并执行Transact-SQL查询语句。

(5)查看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模板,了解模板的使用方法。(6)按要求完成实验报告。

3.实验步骤、结果和总结实验步骤/结果

(1)简要总结SQL Server系统发展历史及SQL Server 2005主要版本类别与主要功能特性。

(2)总结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的主要操作方法。

(3)总结查询编辑器的功能和主要操作方法,并举例说明。

(4)总结“模板”的使用方法,并举例说明。

4.实验思考:

6.四皇后问题实验报告 篇六

一、问题描述

四皇后问题

一个4×4国际象棋盘,依次放入四个皇后,条件:每行、每列及对角线上只允许出现一枚棋子。

设:DATA=L(表)x∈L x ∈﹛i j﹜ 1≤ i, j ≤4 其中:i j 表示棋子所在行列 如:24 表示第二行第四列有一枚棋子 ∵棋盘上可放入的棋子数为0 ~ 4 个

∴L表中的元素数为0 ~ 4 个,即 Length L = 0 ~ 4,如图A ﹛12,24,31,43 ﹜

定义规则: if 1≤ i ≤4 and Length DATA = i -1 then APPEND(DATA(ij))1≤ j ≤4 ① 对于任一行i,1≤ j ≤4 表明每行有四条规则。

比如第一行:R11,R12,R13,R14 ② 棋盘中共有四行,所以共有16条规则。

即: R11,R12,R13,R14 R21,R22,R23,R24 R31,R32,R33,R34 R41,R42,R43,R44 ③ 16条规则中,哪些是当前可用规则,取决于DATA的长度,即:DATA中的元素个数。换言之,每次只能将一个棋子放在当前行的下一行。

二、回溯法搜索策略图

讨论:

上述算法产生22次回溯,原因在于规则自然顺序排列,没考虑任何智能因素。改进算法

定义对角线函数:diag(i,j):过ij点最长的对角线长度值。

规定:① 如果: diag(i,k)≤ diag(i,j)则规则排列次序为: Rik,Rij 同一行四条规则中,对角线函数值小的排在前面

② 如果:diag(i,k)= diag(i,j)则规则排列次序为: Rij,Rik j < k 对角线长度相等的规则按照字母排列顺序排序

讨论:

① 利用局部知识排列规则是有效的。

② BACKTRACK算法对重复出现的状态没有判断,所以可能造成出现死循环。③ 没有对搜索深度加以限制,可能造成搜索代价太大。

三、算法描述

回溯法——在约束条件下先序遍历,并在遍历过程中剪去那些不满足条件的分支。

使用回溯算法求解的问题特征,求解问题要分为若干步,且每一步都有几种可能的选择,而且往往在某个选择不成功时需要回头再试另外一种选择,如果到达求解目标则每一步的选择构成了问题的解,如果回头到第一步且没有新的选择则问题求解失败。

在回溯策略中,也可以通过引入一些与问题相关的信息来加快搜索解的速度。对于皇后问题来说,由于每一行、每一列和每一个对角线,都只能放一个皇后,当一个皇后放到棋盘上后,不管它放在棋盘的什么位置,它所影响的行和列方向上的棋盘位置是固定的,因此在行、列方面没有什么信息可以利用。但在不同的位置,在对角线方向所影响的棋盘位置数则是不同的。可以想象,如果把一个皇后放在棋盘的某个位置后,它所影响的棋盘位置数少,那么给以后放皇后留下的余地就太大,找到解的可能性也大;反之留有余地就小,找到解的可能性也小。

四、算法流程图

五、源程序

#include #define N 4 char board[N][N];int t;int col[N];

//存储第i行对应的列的值,这样的(i,j)值满足当前棋盘上的皇后不能互相攻击。

int safetyPlace(int x,int y)//(x,y)位置是否安全 {

int i,j;

for(i=0;i

{

j=col[i];

if(x==i||y==j)

return 0;

if(x-y==i-j||x+y==i+j)

//判断左右对角线

return 0;

}

return 1;} void get_position(int i)

//处在第i行时状态 {

int w,j;

char a[1]={3};

if(i==N)

//输出棋盘

{

for(w=0;w

{

for(j=0;j

{

if(board[w][j]==001)

printf(“%c ”,board[w][j]);

else

{

printf(“%c”,a[0]);

printf(“%c ”,board[w][j]);

}

}

printf(“n”);

}

printf(“n”);

printf(“--------------n”);

t++;

}

else

{

int u;

for(u=0;u

{

if(safetyPlace(i,u)==1)

{

col[i]=u;

//记录下第i行可行的列的位置

board[i][u]=001;

//放置皇后

get_position(i+1);

//转换到下一个状态,即下一行

col[i]=0;

//回溯到当前状态,重置列和棋盘的值

board[i][u]=0;

} }

} } main(){

printf(“%c是皇后!nn”,001);get_position(0);printf(“一共有%d种方法!n”,t);}

六、结果截图

七、总结——心得体会

通过对四皇后问题的编程学习,让我对搜索策略更深层次的理解,尤其能比较熟练掌握回溯策略——首先将规则给出一个固定的排序,在搜索时,对当前状态(搜索开始时,当前状态是初始状态)依次检测每一条规则,在当前状态未使用过的规则中找到第一条可应用规则,应用于当前状态,得到的新状态重新设置为当前状态,并重复以上搜索。如果当前状态无规则可用,或者所有规则已经被试探过仍未找到问题的解,则将当前状态的前一个状态(即直接生成该状态的状态)设置为当前状态。重复以上搜索,直到找到问题的解,或者试探了所有可能后仍找不到问题的解为止。

7.数据库实验报告实验四 篇七

1、《数据库系统原理》教学的两个环节

本课程的教学通常包括以下两个环节:

(1)课程的教学,主要侧重学习关系型数据库所涉及的关系运算、SQL语言、关系理论(函数依赖、范式、关系模式的规范化及模式的分解)、数据库设计的方法及理论、数据库的安全性、完整性、并发控制、恢复技术及查询优化等。

(2)实验课程教学,通常采用SQL SERVER 2005作为教学环境。包括两个部分:基础实验和课程设计。基础实验包括:数据库的基本操作;表与视图的基本操作;SQL语言--SELECT查询操作与更新操作命令;数据库的安全性;数据库的完整性;存储过程、触发器、关系图;查询优化等。课程设计是数据库的开发技术,即使用Visual Basic、Visual C++、PowerBuilder等作为前台开发工具,实现对后台数据库的访问。要求学生根据数据库系统的设计方法,从需求分析、概念模型设计、逻辑模型设计、物理模型设计、数据库系统的实施、调试及测试等几个主要步骤入手,完成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整个设计开发工作。

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相辅相成,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实验环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强化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掌握SQL SERVER 2005的基本功能、基本结构、基本使用和管理方法。在实验教学中,课程设计是对前期的课程及实验学习的一次综合应用,来深化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2、《数据库系统原理》的实验课程教学研究

"数据库系统原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以应用为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的开展与医院信息系统的开发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一个较完整的医院数据库系统,并在此基础上运用SQL语句、存储过程、触发器等解决医院信息系统中的某些实际应用问题。

2.1 介绍医院信息系统

为了让学生了解医院信息系统,对医院信息系统有更深刻的认识,在课堂上要先介绍医院信息系统。将一个实际在医院中运行的系统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了解医院信息系统包括有哪几部分的功能,各个部分功能相关的具体业务是怎样的。例如,整个系统主要包括的模块有:门诊管理模块、住院管理模块、药房管理模块、药库管理模块、基本信息管理模块、领导查询模块等;在门诊管理模块中的门诊挂号功能中,相关的业务有:

(1) 若病人为新病人,先登记病人的基本信息,若病人为老病号,只需进行挂号操作。

(2) 在挂号时登记挂号科室、挂号类别、挂号医生,系统自动生成一个门诊编号。

(3) 可以退号,当天期间还未看病的病人可以退号。

(4) 可以换号,当天期间还未看病的病人可以换号。

(5) 每天的挂号信息都要做个统计,确定当天的挂号人数和费用。

2.2 编写实验教材

目前出版的实验教材,没有能够完全满足本课程需要及完全针对授课对象--独立学院本科学生的,所以采取自己编写本课程的实验教材。

实验教材主要有8个基础实验及课程设计部分,其中8个基础实验包括:数据库系统基础操作;数据库的基本操作;表与视图的基本操作;SQL语言--SELECT查询操作与更新操作命令;数据库的安全性;数据库的完整性;存储过程、触发器、关系图;查询优化。每个基础性实验都包括四部分:实验目的、背景知识、实验示例、实验内容与要求。其中:实验目的部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本实验的是做什么的,要了解或掌握些什么;背景知识部分简要说明本实验相关的基础知识;实验示例部分是本实验相关的知识的展开,详细地阐述这些知识,并围绕着这些知识精心设计出合适的示例,让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本实验相关的内容,在这个的基础上解决实验内容与要求部分的实际问题;实验内容与要求部分列出几个医院信息系统日常运行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例如,在SQL语言--SELECT查询操作与更新操作命令部分中,其中一个要求是"假设处方编号为0000000012的处方已领药,把处方明细表中的相应项目的领药标志置为2,把门诊收费表中该处方的发药标志置为1,更新库存表中相应项目的库存信息(要注意药品编码、入库序号、批号相对应)";又如,在存储过程、触发器及关系图部分中,其中一个要求是"通过输入处方编号,计算出该处方的各项价钱(需计算出西药费、成药费、中药费、床位费、检查费、治疗费、化验费、手术费、放射费、输血费、输氧费、材料费、其他、麻醉费、诊金、体检费、护理费、公费总额、自费总额、社保/公费支付、个人自付、交款额)。(首先要考虑病人是否为公费病人,若是:自费比例是多少,同时还要考虑药品是否为公费药品。)"。

实验教材中的8个基础实验的完成,就是一个医院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建立及在此基础上运用SQL语句、存储过程、触发器等解决医院信息系统中的某些实际应用问题的过程。例如,数据库的基本操作部分完成建立HIS数据库,表与视图的基本操作部分完成建立HIS数据库中相关某些表与视图等等。这样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建立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数据库。然后指导学生导入相关的一些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后面几部分的实验。

2.3 实验课的课前预习及教师的指导

在上课前,把实验教材放到FTP上供学生下载,并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本次实验,以对实验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教师在上课时先介绍实验内容,并举例子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了解本实验的内容和环境。例如,在讲解创建/删除表的时候,给学生演示在企业管理器中具体创建/删除一个表,并演示在查询分析器中具体创建/删除一个表,这样,学生就会对实验的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实验的过程中,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基础实验的前6个部分,对于比较难的部分:存储过程、触发器、关系图及查询优化,可以让学生分组完成,以便在组内讨论,找出一个相对适合的解决方法。在实验完成后,让学生按规定格式完成并上交实验报告,在实验报告的书写中,例如,对于SQL语言--SELECT查询操作与更新操作命令部分,要求学生先把相关的SQL语句写出来,并在后面粘贴运行结果的截图,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抄袭作业的现象。鼓励学生在实验报告中书写在实验中遇到错误问题的分析,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印象,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这些知识,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报告批改,并在课上花一定的时间进行点评,对于大部分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以保证学生能及时、正确地掌握实验内容。

2.4 课程设计教学研究

课程设计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主要是在前期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基础实验完成的基础上,完成一个完整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对所学知识的一次综合性应用。

在本课程设计中主要是让学生完成一个医院信息系统设计,本系统模拟病人在医院门诊部看病的管理内容,包括病人的基本信息登记、挂号(包括挂号登记、换号、退号)、医生开处方、划价收费、药房发药等的处理情况。

在课程设计中,一般采用6-8人的分组方式,可让学生自由组合,并推举出其中一名担任组长,以充分体现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分组的方式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团队中可通过小组讨论、协商,以求解决复杂的或系统中全局性的问题。

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也要注重与其他相关课程相结合。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不仅包括概念模型设计、逻辑模型设计、物理模型设计、数据库系统的实施和维护等本课程的内容,还涉及到其他课程内容,如:程序设计、软件工程等。在课程设计中先进行需求分析,然后进行概念结构设计,再进行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在进行数据库实施和维护的设计时,要选择合适的开发环境,完成应用系统的程序代码的编写工作。要求界面设计友好、美观;数据存储安全、可靠,信息分类清晰、准确;强大的查询功能,保证数据查询的灵活性。

最后,让学生(1)给出数据库设计各个阶段的详细设计报告;(2)写出系统的主要功能和使用说明;(3)提交运行的系统;(4)写出收获和体会,包括已解决和尚未解决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的设想与建议(5)每个小组进行报告和答辩,讲解设计方案,演示系统运行,汇报分工与合作情况。因此,学生必须主动地参与到整个系统开发的过程中,积极思考,通过团队协作来完成整个系统的功能。

2.5 成绩评定

对于基础实验部分,按学生上交的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评分;对于课程设计部分,事先给出评分标准,包括设计报告的成绩评定及系统演示的成绩评定,在评分时要根据答辩情况及设计报告完成的情况给每个小组评分,然后再根据小组成员的各方面的具体表现给各小组成员评分。每个学生的最终成绩中基础实验部分和课程设计部分各占50%。

3、结束语

从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医院信息系统案例为主线的数据库系统原理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探讨,经过了一个年级学生的尝试,在这一过程中让每一位同学掌握了数据库设计的过程,巩固了理论知识,丰富了课程实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学生对此反映良好。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地探索研究。

摘要: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结合《数据库系统原理》的实验课程教学实践, 主要介绍了本课程的开展如何与医院信息系统的开发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 逐步建立起一个较完整的医院数据库系统, 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系统中的某些实际应用问题。这种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据库系统原理实验,医院信息系统,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丁杰敏, 李伟波."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145) :120-122.

[2]胡彩平."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的研究性教学探讨[J].时代教育, 2009, (5) :90-92.

[3]王丽, 李媛.SQL Server数据库教学研究与实践[J].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学术研究, 2009, 4 (4) :5-6.

[4]王敬敏.数据库课程的网络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132) :75-76.

8.用心采集数据,提升实验效率 篇八

一、指导仪器的用法

数据也称观测值,它来自实验测量、观察。测量和观察的准确性在实验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实验过程中,某种仪器使用不当或观察方法不正确,就会使实验数据失真,出现错误的实验结论。

例如,有位教师在测量水的温度时对一杯热水的温度变化进行测量,要求学生每隔2分钟观察一次杯中水的温度,然后记录下来。教师忘记强调读数时不能拿出温度计,结果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为了方便观察,每隔2分钟就把温度计拿出水面,使数据失真,严重影响最后的测量结果。

由此可见,指导学生正确地测量是获取真实的数据的基础,也是成功探究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要耐心、认真地指导学生正确地使用实验仪器,指出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二、精心选择材料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选择典型的有结构的材料,因为只有这些材料才能凸显事物的本质特征,才能从中捕捉客观的数据,得出结论。

如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按照书本的意图,教师让学生自备萝卜来研究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结果有些组改变萝卜的轻重和体积大小后,沉浮不变;有些组在改变萝卜的轻重和体积大小后,沉浮有变化,先浮后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教师发现,有些组的萝卜是空心的,切小后,由于长时间浸在水中,萝卜的重量增加,大于浮力,因此比较容易下沉。教师课前预设的“改变萝卜的轻重和体积大小,沉浮不变”与学生的实际结果产生了矛盾,数据缺乏客观性,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假如在课前,教师能考虑到萝卜的这些特殊因素,让学生选择有结构的材料来做实验,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发现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改变它们的轻重和体积大小,沉浮不变”的规律。

因此,教师在学生实验前,要为学生精心挑选有结构的材料,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采集到客观的数据,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在每一次实验前,教师必须反复尝试,发现实验中较难控制的无关变量,了解实验中需注意的事项,为学生的实验能顺利进行,为实验后学生能获取客观的数据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制定研究方案

实验研究方案的设计是得到有效数据的前提和保障。在实验前,教师要指导学生设计和制定周密的实验方案,站在学生的角度,与学生一起思考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使学生对即将开展的实验了然于心,这样就不会产生错误数据和无效数据了。

在“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中,有这样一个案例:

师:10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35克食盐,你们如何证明?

生1:先测出一勺盐是多少克,再一勺一勺地放进水杯里,数出有几勺盐,再折算成几克。

师:一勺盐有多有少,怎样保证每一勺基本相同?

生2:用筷子在勺子上平勺,保证每次都一样。

师:那么怎样加盐呢?

生3:我们组打算一勺一勺地加。

生4:这样不行,应该先放15勺再放10勺然后慢慢减少,最后一勺一勺地放。

师:你们为什么要这么放呢?请说明理由。

生4:我们在上次做实验时发现,越到后面,食盐溶解的速度越慢。一开始食盐溶解得快就多放节省时间,后来溶解慢,就要一勺一勺地放,否则不知道水里还能溶解几勺盐。

师:最后一勺盐要不要计算?为什么?

生5:不计算,因为这勺盐已经不能溶解。

在案例中,教师充分把握了实验的细节,让学生在思考、议论中发表各自独特的见解,攻破实验中的一个个难点。这样,学生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地做实验,少走弯路,有效地保证每一个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成功地完成实验任务,揭示规律。可以说,统计数据来源于实验方案,有了好的方案才有真实的数据,才能保障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科学的。

四、设计记录方式

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建构还处于直观形象的阶段,必须有直观并富有冲击力的证据放在面前,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设计形式多样的记录方式,整理、汇总数据,并借助直观的数据变化,挖掘事物的本质。如在“抵抗弯曲”中,宽度和厚度会影响纸的抗弯曲能力,但是厚度比宽度抗弯曲的能力更强。教材上的两个实验是独立的,虽然最后也有比较,学生也能模糊感觉厚度抗弯曲能力更强一些,但是总觉得没有说服力,如果这时将两者的数据结合起来,设计成表格,效果就不一样了。

通过横向、纵向的数据的观察和比较,学生就能发现,纸越宽抗弯曲能力越强,纸越厚抗弯曲能力越强。同样的条件下,纸的厚度抗弯曲能力比宽度更强。

在执教“一天的垃圾”时,我请学生在课前收集家中一天所产生的垃圾的量,通过Excel表格汇总数据。然后,我引导学生把这些垃圾的数量折算成学生能看得见的塞满垃圾的大垃圾袋的个数,之后继续折算为塞满垃圾的教室的数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据的冲击力。

在四年级上册的“温度与气温”中,教师可以用折线图记录学生一天中测量的不同时间段的气温。

通过折线图,学生能直观形象地感受到一天中温度的变化规律——从凌晨开始先慢慢上升,下午两点开始慢慢下降。如果用表格记录,是达不到这一视觉效果的。

在“点亮小灯泡”中,我让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并画出简单的电路实物图。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有一定的难度,弄不好会影响教学的进度,但又不能没有记录,怎么办?我在教学实践中事先剪下一组灯泡和电池实物图,让学生采取贴图画导线的方法记录,这样既省时又高效。

总而言之,实验离不开记录,形式多样且切实有效的记录方式,为学生铺设了一条道路,使原本杂乱、无序的数据变得有序,更利于学生找寻、分析事物的规律。

五、开展实验探究,完成数据的收集

为了采集到全面而真实的实验数据,学生要全身心地投入实验。但是有的学生要么随便填数据,要么干脆空着,这样的实验效果可想而知,学生根本不可能从中发现事物的潜在规律,勉强找到的这些所谓的数据也毫无实证价值。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安静的实验探究氛围,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集中精力,按实验步骤有条不紊地操作,及时把握时机收集有效的数据,从数据信息中发现问题。

数据是学生观察和实验的最重要的实证之一,是作出解释的最重要的依据,是学生形成科学认识的有力武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数据,用事实说话。采集数据是数据求证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数据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以及运用数据进行解释的实效性,因此,教师一定要把采集有效数据放在首要位置。

9.数据库试验实验报告格式 篇九

一、实验目的分别使用SQL server 企业管理器、Transact-SQL创建数据库、数据表和修改表结构;掌握SQL Server 查询分析器接收Transact-SQL语句和进行结果分析;输入适量记录数据。

二、实验环境

实验室名称:

软件环境:操作系统:windowsXP;SQL2000。

硬件环境:

三、实验内容

1.用企业管理器创建、修改数据库。

2.用T-SQL语句创建、修改数据库。

3.用企业管理器创建、修改数据表。

4.用T-SQL语句创建、修改数据表。

5.数据录入。

四、实验步骤及实验结果分析

(一)创建、修改数据库

1.用企业管理器

… …

2.用T-SQL语句

… …

实验结果:… …

实验结果分析:… …

10.数据库基础与应用实验报告 篇十

实验名称 《ACCESS 之 窗体的操作》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使用“窗体向导” 创建基于一个表或查询的“窗体”的方法。

2、掌握使用“窗体向导”创建“数据透视表窗体”的方法。

3、掌握使用“窗体向导”创建“图表窗体”的方法。

4、掌握“自动创建窗体:纵栏式”和“自动创建窗体:表格式”的方法。

5、掌握用“图表向导”和“数据透视表向导”创建窗体的方法。

6、掌握在窗体中输入和编辑数据的方法。

7、掌握窗体美化的方法和常用控件的使用。

8、掌握同时创建“主/子窗体”的方法。

二、实验要求:

1、阅读主教材中与本实验有关的知识以及本实验的内容和操作步骤。

2、任选一种方法在计算机上创建“窗体”。

3、任选一种方法在计算机上创建“主/子窗体”。

4、用“设计视图”创建一个主菜单窗体。

5、设置窗体外观(包括字体、背景、声音和添加控件等)。

6、对于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在计算机上用多种方法创建和设计“窗体”,并进行分析比较。

注意:此实验不需要书写实验报告,只需上机实际操作练习。

三、实验内容:

1、以 “教师情况一览表”为数据源,创建纵栏式“教师情况一览表窗体1”,并在该窗体中添加一条记录。

2、以“教师情况一览表”为数据源,创建表格式“教师情况一览表窗体2”。

3、以“教师任课表”为数据源,使用“窗体向导”创建“教师任课表窗体1”,并将窗体布局设为“数据表”,窗体样式设为“国际”。

4、以“教师任课表”为数据源,使用“图表向导”创建“教师任课表拼图”,并用“拼图”方式显示各系开课情况。

5、以“教师任课表”为数据源,使用“数据透视表向导”创建“各系教师任课数据透视表”,要求能统计每个系每个教师任课总学时数。

6、创建带有子窗体的窗体,其中主窗体以“教师情况一览表”为数据源,用于显示教师情况(显示“教师姓名”、“性别”、“职称”和“系(部门)ID”字段),子窗体包含在主窗体中,用于显示相应的教师任课情况(显

示“课程名称”、“学时”和“考试类型”字段);使用主窗体上的“记录定位器”可以在不同教师记录之间移动,此时子窗体中的教师任课情况随之发生变化。

7、设计“教师教学信息管理系统”主菜单窗体,该系统包括查询、更新和退出三个功能。当点击“查询”按钮时,进入“查询”子菜单;点击“更新”按钮时,进入“更新”子菜单;当点击“退出”按钮时,关闭主菜单“窗体”,返回到数据库窗口下。

11.从实验原理到数据处理 篇十一

例1 测量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中设计电路如图1所示,准备了下列器材:

A.电压表V1,量程0~2 V,内阻约为2 kΩ

B.电压表V2,量程0~5 V,内阻约为5 kΩ

C.电流表A1,量程0~0.6 A,内阻约为1 Ω

D.电流表A2,量程0~3 A,内阻约为0.2 Ω

E.最大阻值约为10 Ω滑动变阻器R1

F.最大阻值约为100 Ω滑动变阻器R2

G.开关和导线若干

(1)为了能尽量准确地进行测量,电流表应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电压表应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滑动变阻器应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仪器字母代号)

(2)进行多次测量后,得到多组电压表电流表的读数,处理数据求得被测干电池的电动势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V,内电阻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Ω.

解析 原理采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E=U+Ir (U=E-Ir)知道U、I,如何得到E、r?即如何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图象法作U-I曲线(图2),划线时尽量多的点落在直线上,不在直线上的点均匀分布在直线的两侧,误差大的舍去.由解析式(U=E-Ir)可以看出图象斜率表示-r,U轴截距表示电源电动势,I轴截距表示短路电流.

评论 利用图线进行数据处理是物理实验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最好是利用直线来解决,如力学中“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就可以利用图线来求g.

《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时不同的电路设计,原理的表达形式不同但都为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电学设计性实验创新方向比较开阔,求解此类电学设计性实验考题的关键是在弄清原理的基础上将基本方法灵活迁移,从方法迁移中寻找问题的突破口.

例2 (2014年全国卷Ⅰ)利用如图3(a)所示电路,可以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待测电源,电阻箱R(最大阻值为999.9 Ω),电阻R0(阻值为3.0 Ω),电阻R1(阻值为3.0 Ω),电流表A(量程为200 mA,内阻为RA=6.0 Ω),开关S. 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电阻箱阻值调到最大,闭合开关S;

②多次调节电阻箱,记下电流表的示数I和电阻箱相应的阻值R;

③以1I为纵坐标,R为横坐标,作1I-R图线(用直线拟合);

④求出直线的斜率k和在纵轴上的截距b.

回答下列问题:(1)分别用E和r表示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则1I与R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得到的部分数据如表2所示,其中电阻R=3.0 Ω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3(b)所示,读出数据,完成下表.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根据电流表读数原理可得:其读数为0.110 A,其倒数为9.09 A-1.

点评 以上两例一易一难考查的方向不变主要体现在基本仪器的使用、实验原理的理解与迁移、实验数据的分析.同时创新实验的设计与应用也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热点.

规律再探寻.

例3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欲测定一块蓄电池的电动势E和内阻r,该小组的两同学利用相同的器材分别设计了如图4(a)、(b)所示的两个电路,R0为定值电阻,试完成下列问题.

(1)先直接用多用电表测定该电池的电动势.在操作无误的情况下,多用电表的选择开关和表盘示数如图5所示,其示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V.

(2)这两个同学通过正确实验,然后将实验数据经过处理后在同一个坐标系中作出了如图6所示的图象,则图线A所选的实验原理图是

12.数据库实验报告实验四 篇十二

Oracle作为一种常用的大型关系数据库系统,经常应用于企业的大型应用软件中。鉴于该产品应用的广泛性,我校开设了《企业级数据库实验》这门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基础限选课,以商业的对象关系数据库产品Oracle为实验平台,让学生从面向应用的DBA视角,剖析Oracle关系数据库,理解DBMS的基本概念、组织结构、交互命令语言及工具使用、系统管理等技术的工作机制和原理。

由于考虑到Oracle课程的教学难度,我们将这门课安排在最后学年学习,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都学过《数据库系统》,具备基本的数据库系统原理的相关知识。这也导致很多的学生将这门课程和以前学的《数据库系统》的课程及SQL Server数据库产品等课程的内容混淆在一起。一些新的问题不可避免地摆在我们面前:如何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Oracle数据库的特性?如何提高学生学习Oracle数据库应用课程的兴趣?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地探索和改革现有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入新的教学模式。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过程,就教学知识体系和实践环节、教学模式等进行了初步探索。

2 课程体系结构的的设计

2.1 明确教学目标

在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形式下,我们以面向数据库技术人员就业市场需求为依据,将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在前期数据库系统课程的学习基础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加强对数据库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循序渐进地掌握市场占有率很高的数据库产品——Oracle的基本概念和各种使用技术,为深入学习数据库系统的高级管理技术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2.2 设计教学知识体系和实践环节

作为《数据库系统》的后续课程,《企业级数据库实验》的教学知识体系包括:Oracle的体系结构,数据库的两种创建方式,Oracle数据库的启动与关闭命令;OEM体系结构与OMS配置,服务器操作模式管理,进程监视与会话管理,账户管理;控制文件和重做日志文件的管理,数据库的归档模式的配置;表空间与数据文件的管理,撤销空间与回退段的管理;表与约束两种模式对象的管理;权限、角色、用户和概要文件的管理;脱机备份与恢复策略,联机备份与恢复策略。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该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上机实践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教学本身能否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消化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我们合理安排了上机实验课时,基本上做到每上完一次理论课就及时上机实践,做到时间、内容上的衔接。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如表1所示。

3 建立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3.1 演示教学

教学应该要具有直观性、可视化的特色,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直接体会到所学内容的存在,学生学后即可运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在课堂中进行演示教学,教学内容主要以实例加以说明,避免枯燥的理论叙述,在实例的基础上,学生自然就会理解相关的理论。如讲授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时,在课堂上直接演示如何利用EXP和IMP工具进行逻辑备份与恢复的操作過程,这样,教师演示一遍的效果,比重复讲多次纯粹的理论知识的印象还深刻。通过这样在课堂上直接演示实例的教学,学生对于抽象的理论知识的理解会变得非常直观且易于掌握。

3.2 任务驱动式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以面向任务的模式教学,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任务驱动,注重实践”。对于实践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可以先向学生布置操作任务。通过完成具体任务,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经独立思考和教师的引导,自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例如,在讲授ORACLE数据库安全性管理这一章节时,关于循环授权的问题,设计了这样的一个任务:假设A授权给B,B授权给C,这时候C能否授权给A呢?实际上,ORACLE是会允许C向A授权的,那么,请问在C向A授权后,由B取消C的权限的时候,根据级联删除的原理,A是否还拥有权限?通过类似这样的任务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自行通过实践操作寻找答案,独立完成任务,从而对ORACLE的内部机制有更好的了解。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理念,“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切忌将引导学生“分析任务”转变为“讲解任务”,明确并坚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课堂上,不能纠缠于繁琐的概念,而是只讲重点、难点,并给学生指明自行钻研的道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并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教师不再主宰整个教学过程,只是活动的参与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能逐步学会如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激发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独立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3.3 针对理论教学中的重要知识点,精心设计实验内容

由于该门课程存在着重在实验环节的特殊性,32学时中,实验环节就安排了20课时,所以,我们针对理论教学中的重要知识点,精心地设计了实验课程方案,拟定了实验过程的内容,并编写了详细的实验指导书,明确学生的上机目的和步骤。

实验内容的设置最终要以学生掌握知识、并提高学习能力为目标,因此存在几个关键的问题:(1)实验任务的设计要有启发性和科学性,能启发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并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2)知识点的掌握。实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环节掌握知识点,并能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这对于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提出一个完善的实验方案才能够涉及相关的知识点,同时,该实验方案又能从多个角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我们要挑选体现在每一个实验环节中的知识点,按照教学大纲中知识点内容、知识点重要度、难度、相关联的知识点(包括要学习这个知识点必须掌握的其他知识点)对知识点进行去粗取精,整理这些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将相关的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然后根据整理出来的知识点链条设计实验内容,将相关知识点都合理地编排在实验环节。

例如不少学生反映对于“Oracle的体系结构”这个知识点觉得难以理解,我们以此设计了以下这样的实验环节。

按照教学大纲,Oracle系统的体系结构中要掌握:物理存储结构,逻辑存储结构,内存结构,后台实例进程等几个知识点,我们将相关知识点整理出来,设计了如下的实验内容,要求学生使用命令行窗口手动创建数据库,实验步骤如下:(1)确定新建ORACLE数据库的全局数据库名和实例名(SID);(2)确定DBA认证方式;(3)创建初始化参数文件;(4)启动ORACLE到NOMOUNT状态;(5)执行CREATE Database命令,创建新的数据库;(6)创建附加的表空间;(7)创建数据字典视图;(8)创建服务器端初始化参数文件(SPFILE);(9)重新启动数据库。

通过手动创建数据库,使学生了解Oracle数据库体系结构,理解相关重要文件,掌握表空间的创建和数据文件之间的关系,掌握初始化参数文件的配置。

在完成基本任务的基础上,设置了思考题,让学生来解决,拓展学生的思路。例如,在手动创建数据库过程中,要求数据库名和实例名不一致,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理解数据库实例名和数据库名之间的区别;安装过程中,要求学生设置回滚段自动在线的方式,这也为后面的教学留下铺垫。通过这样的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潜能,培养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束语

我们将上述教学模式付诸实践,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通过期末考察,发现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前几届学生有了明显的提高。通过我校网上测评系统的反馈,发现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满意度大为提高。

《企业级数据库实验》课程的重要特点,是实践性强。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对于本课程的教学,我们还应更努力寻求新的切入点,通过课内理论环节的“教”,实验环节的“学”和“做”,逐步形成“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彻底撇开传统教学中将理论同实践分开的做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通过几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实现教学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施伯乐,丁宝康,汪卫.数据库系统教程[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李苹.“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实践教学项目化教学模式研究[J].信息与电脑,2010(3):134.

[3]葛瀛龙,龚晓君,涂利明.场景式案例教学在ORACLE数据库教学中的实施[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3):57-59.

[4]史江平.数据库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探索[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28(1):91-93.

13.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篇十三

电子文档命名为“学号+姓名”,如:E01214058宋思怡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一)学号:姓名:专业年级:

实验名称:线性表

实验日期:2014年4月14日

实验目的:

1、熟悉线性表的定义及其顺序和链式存储结构;

2、熟练掌握线性表在顺序存储结构上实现基本操作的方法;

3、熟练掌握在各种链表结构中实现线性表基本操作的方法;

4、掌握用 C/C++语言调试程序的基本方法。

实验内容:

一、编写程序实现顺序表的各种基本运算,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一个主程序完成如下功能:

(1)初始化顺序表L;

(2)依次在L尾部插入元素-1,21,13,24,8;

(3)输出顺序表L;

(4)输出顺序表L长度;

(5)判断顺序表L是否为空;

(6)输出顺序表L的第3个元素;

(7)输出元素24的位置;

(8)在L的第4个元素前插入元素0;

(9)输出顺序表L;

(10)删除L的第5个元素;

(11)输出顺序表L。

源代码

调试分析(给出运行结果界面)

二、编写程序实现单链表的各种基本运算,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一个主程序完成如下功能:

„„„„

„„„„

小结或讨论:

(1)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实验中没有解决的问题

14.数据库实验报告实验四 篇十四

一、实验体系与实验内容的改革

1.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 实验教学地位没有得到体现, 教师对学生能力培养也不够重视, 安排实验内容也大都是为了理论教学需要, 实验也大都是经典的、验证性的以及演示性的, 很少有实验是设计性和综合性的, 这就导致学生认为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教师课堂上所讲的相关理论。实验过程也往往是根据教师的指导、师范以及实验指导书的相关步骤和程序进行的, 这也导致了学生无法系统的掌握知识。学生很少进行独立的思考, 这也给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能力发挥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学生本身的学习兴趣不高, 积极性较差, 能力培养更是无从谈起。所以, 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时, 必须从教师到学生真正全面的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将其作为学校质量衡量的重要指标。将实验教学看成创造性、实践性以及科学性很强的课程, 不能将其看成理论课的配角, 因此对《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实验教学必须进行改革。

2.分层递进的实验体系。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的实验体系采用分层递进的模型, 设有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与创新型实验三种类型, 分为理解、掌握、应用、综合、设计与创新五个层次, 使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及基本操作, 通过典型的实验训练进一步掌握基本技术和原理, 能够应用多个知识点解决问题, 运用所学知识探索发现新知识, 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适当的增加了综合性、设计与创新型的实验,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库实验课程增加了“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实验, 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 开发一个小型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对于应用系统的开发实践, 教师一般给出一些具体题目, 如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通讯录管理系统等学生比较熟悉的题目。同时, 教师要给出系统的基本要求, 如要求学生完成用户名和口令、数据的输入、增加、删除、查询、输出等基本功能, 开发的界面风格简洁明了, 数据操作方便。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 在至少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 也可以增加一些功能, 最终开发出一个完整的小型数据库应用系统。这样不仅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 初步掌握了数据库设计技术和开发应用系统的方法步骤, 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3.实验内容和课时的设置。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 本课程共设计了10个实验, 其中7个基础实验, 2个综合实验, 1个设计与创新型的实验。基本内容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装和配置、数据库及基本表的创建、数据库查询操作、数据维护、数据安全性和数据完整性、数据库备份与还原、存储过程和触发器、通过ODBC的访问数据库、VC++数据库应用编程等内容。一般情况下课内设置16学时, 其中实验1由学生在课外独立完成, 实验7内容较多需要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在课外加时完成。实验课分班进行, 每个实验班30人左右, 配备一名实验指导教师。

二、自编实验指导书, 使实验内容不断更新

数据库技术是当前计算机领域中应用最广泛、发展最迅速的技术。相应地, 数据库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为此, 我们自编上机实验指导书, 对每个实验清楚地给出实验目的、内容、要求、步骤或方法和实验原理、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实验内容, 每个实验之后还给出了适量的思考与练习题, 彻底改变了以往实验课程缺乏或没有实验指导书, 学生对每次实验的目的、内容、要求、实验原理等不清楚, 上机实验时对着教材上的例子过一下的局面。近年来, 我们为数据库课程不同层次的教学编写实验指导书4本, 保证了实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三、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进行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实验课的主角, 在实验过程中不但需要动手还需要动脑, 要求学生实验课之前必须进行预习, 了解每个实验的过程和标准。教师应该在实验的过程中进行一些提问, 通过提问不但能够提醒学生实验的难点和重点, 让学生了解可能会出错的地方, 还可以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 若是发现有学生没有预习, 不能够让其进行实验。实验时, 教师应该重视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当学生遇到问题时, 首先帮助学生分析其原因, 然后得出应该怎么去解决。教师绝对不能手把手的进行教学, 教师应该观察学生的实验情况, 并进行一定的指导, 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验情况, 并做好实验记录, 在评价学生实验成绩时, 需要参考实验记录。

四、加大检查、考核力度, 完善考试考核办法

通过实验教学考核, 能够检查学生的学习成绩, 了解教师的教学效果, 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1.做好实验课前预习, 提高实验效果。实验课前, 要求学生进行预习, 能够全面的了解实验的原理、方法以及相关的步骤。预习绝对不能是走过场, 教师必须督促学生的预习, 并要求其撰写预习报告。坚持课前预习, 能够避免实验的盲目性, 实验过程中针对性较强、动手快, 思维较清晰, 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严格把好实验报告关。实验课后教师应及时对实验课进行总结, 对实验中存在普通性的问题进行讲解。对于实验课上没有完成的或存在问题的实验, 要求学生课后继续完善。数据库课的实验学时一般在18学时左右, 要求教师至少收实验报告4次, 并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认真批改和验收。即使实验结果不理想, 只要是学生自己做的, 都应予以肯定, 并帮助学生找出问题的原因, 加以解决。若发现有弄虚作假、抄袭他人实验报告的行为, 当以零分计, 并加以严厉批评教育, 并力求做到客观、公正。

3.加强实验考核, 重视实验教学。实验课结束后, 要进行实验考核, 客观地评定每个学生的实验成绩, 使学生重视实验课, 端正实验态度, 踏踏实实地独立完成实验全过程。根据本门课程的总学时和实验学时的比例, 一般占总成绩的30%。另外, 各级领导也应重视和加强对实验教学的管理与控制, 采取集中检查、抽查、评估等多种形式, 了解实验教学情况, 并做到奖罚分明, 这样对实验教学工作肯定会有很大促进。

五、实施效果

近年来, 通过对数据库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 提高了教学质量, 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编程开发能力比以往明显提高。这不仅表现在学生能够参加与数据库有关的校内外科研活动, 而且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步提高。总之, 重视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化, 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实验教学的质量也会有明显提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面对社会新形势的挑战, 教师必须重视教学观念的更新, 对实验教学改革进行深化, 推动实验教学方法和技术创新更好的进行, 培养出更多素质和创新能力较强的人才。

摘要:本文从实验体系、实验内容、实验教材、实验方法、考核办法等方面阐述了对《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实验教学进行的改革与探索。通过这些改革, 增强了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 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了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 进一步强调了实验教学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15.《数据结构》实验教学方法探讨 篇十五

关键词:数据结构实验教学

0引言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之一。课程主要讲述各种数据的逻辑结构、物理结构及基本操作的实现算法以及数据查找、排序算法,并对各种算法进行性能分析和比较。

根据调查发现,目前大多数院校《数据结构》课程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学习比较困难,教师也感觉教学效果不理想。实验教学更是因为程序设计语言基础不扎实、课程内容太抽象等原因而较难开展,有些学校因此而缩短学时甚至不开设实验。一些专家和教师就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已经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如案例驱动、课题答辩等。这些方法都具有比较重要的借鉴价值,但某些文章过于片面的强调某一种教学方法。笔者认为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学有所获才是根本。下面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谈谈对数据结构实验教学方法的认识。我校《数据结构>课程理论学时48,实践学时16,教材选用严蔚敏的《数据结构(C语言版)》)。

1讲好理论第一课.明确课程性质

仅从课程名称来看,<数据结构》就很容易被误解为实践性不强的理论课。讲好第一堂理论课非常重要,应让学生明确课程性质并理解实践学习的重要性。

结合程序设计语言、操作系统等课程内容,笔者设计了一些学生比较熟悉并容易理解的应用实例和学生一起探讨。如:int a[10]和a[i]-5的确切含义;文件簇的链式形态;国际象棋大师与超级计算机的对决:图的着色问题等。在讲解图的着色问题时引导学生思考图的存储中需要关心什么,怎么存以及大致的程序逻辑等。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引入课程主要内容,学生也可明确课程的性质和专业地位并思考课程学习目标。

2制定实验教学计划.设计实验内容

程序设计语言是数据结构的前驱课程之一,多数院校都是以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学生程序逻辑训练的课程。数据结构教材中采用类C语言来描述算法,对指针、结构体等内容并未作详细的介绍。对于刚刚学完C语言的学生来说,指针等内容本来就比较模糊,要将类C算法转换为程序实现就更加困难。

在制定实验教学计划时,可以采用由易到难、逐步加深的方式来安排实验内容。结合实验学时数和教学大纲要求,笔者将实验内容作了如下设计和安排:

2.1第一次上机任务只要求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C语言知识来编写一个程序:给定一个整数序列,要求①用冒泡或选择算法进行排序:②输入一个整数x,在此有序序列中进行查找,如成功,则返回其位置;③如查找不成功,将×插入到序列中并使序列仍然有序。此题目运用到数组的定义、排序、查找、数组元素插入算法等相关内容。通过此实验,不仅能了解学生程序语言的熟悉程度,也能了解学生对排序和查找等基础算法的掌握情况,为后面教学内容设计作好铺垫。

2.2结合教学进度要求学生实现常见数据结构的基本操作,并能作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如用数字菜单的形式实现单向链表的基本操作,并完成两个有序链表合并算法的验证。实验要求学生能实现大多数基本操作算法,完成头文件的设计,并能利用已实现的基本操作完成复杂算法的验证。通过此类实验,学生对数据结构的理解更直观,程序逻辑更清晰,C语言的掌握能力逐渐增强,同时也为面向对象课程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2.3设计性实验即课程设计安排。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和提高学生规范的程序设计方法。教师可推出一些典型的并与后续课程有一定联系的题目供学生选择。每个题目规模不能太小,并能反映相关数据结构在程序设计中起的关键作用。如:①实现一个串的基本操作演示程序,提供命令行的输入(仿照COMMAND),并对命令行能进行简单的编译和出错处理,最后根据命令动词的功能来执行命令:②利用哈夫曼编码算法实现简单文本文件的压缩和解压。题目随着理论教学进度推出,有难有易,学生结合自己实际来选择并可提前完成。

3规范实验过程.加强实验教学管理

为保障划的有效实施,必须规范实验过程并加强实验教学管理。

3.1根据计划制定实验指导书。指导书中给出每个实验的目的、学时、内容等。其中设计性实验另给出一些基本的分析思路,每个实验都适当的添加一些选作题。学生通过阅读实验指导书能进一步明确每次实验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3.2要求学生做好上机前的准备。大二学生的编码速度普遍较慢,如果把实验课时间主要用于输入代码是非常不值得的,应将主要精力放在程序调试上面。这样不仅有充足的提问时间,也便于教师归纳并集中讲解学生调试过程中所遇到的常见问题。

3.8要求学生实验后完成实验报告。报告中须给出问题分析、数据描述、算法描述、程序描述、测试结果和心得体会等内容。教师对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进行分析,总结并指出实验的成功和不足之处。

3.4加强实验教学管理,从正面引导学生。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中提供的各种信息服务和娱乐方式使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降低,学习目标也越来越不明确。如果管理松懈,有些学生就会把实践学习当成是简单的Ctrl-C和CtrI-V,不能达到实验教学的预期目标。因此,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和改进。

4丰富教学手段。搞好实验指导

在实践教学过程,教师不能只停留于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还应不断摸索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4.1演示基本算法实现时可采用互动的方式进行。先按类型定义一初始化一输入测试数据一输出的实现顺序和学生一起得到结果;再让学生逐个实现其余算法,最后完成头文件的设计。学生通过教师演示和实际操作可以更快的掌握类C算法和C程序的转换思路。

4.2数据结构中的程序规模相比C语言来说更大。由于缺乏经验,很多学生在程序调试中会出现较多的语法和逻辑错误,可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手段在学生机上直接演示并讲解程序调试的方法和技巧。

4.8学生实验过程中尽力营造一种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通过激励机制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如果有同学较早实现了某些算法,可有选择性的适当的“刺激”部分学生以激发其不服输的心理,从而带动其他学生。

4.4鼓励学生多实践,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来找出理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自己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对于编程能力较强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做题,做难题,为今后参加各种资格水平考试和专业竞赛作好准备。

5总结

上一篇:如何防范网站数据库入侵下一篇:高中生夏令营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