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抒情散文阅读

2024-11-12

叙事抒情散文阅读(10篇)

1.叙事抒情散文阅读 篇一

宇宙,浩如烟海,茫然无际,满天繁星中,任寻一颗皆有可能大于地球之质量,任何一颗星星都是大自然之产物,宇宙大家庭的一部分,都有能量闪闪发光,给予我们美丽的幻想和诗情画意之享受,星星温暖了生命的心灵。

至于太阳和月亮给予我们伟大的,数不胜举的温暖,以及给予我们无数美丽的幻想和诗情画意之享受,在这里用文字无法述完,但它永远温暖在生命的心灵里,永远珍藏在我们的记忆里。

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男人,就应该同情和保护弱者,就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应该细腻照应所有女孩子并专一情感于一个爱人,不让女友受到伤害,不会浮泛于肮脏的心思害人,更不伸出肮脏之手,去污秽她纯洁身驱和灵魂,让她失去圣洁而困惑得不能自拔。因为,关爱儿童和老人,保护女孩,尊重妇女是我们之义务所在。

大地生机勃勃,处处温暖人心,怜惜一下流浪的儿童及小动物,给予一点温暖,或力所能及地收留引导一下,就会改变他们之命运,一杯热茶,一碗热饭,一句你好吗我送你回家,都是阳光般的温暖人心的家园。如果你是一位公共的从业服务人员,对客人对同事,都抱着要付出,一千次一万次的,温暖和行动的决心,那么,你就用你美丽的心灵,宽广的`胸襟,去奉献了自己,温暖了别人,你就是用心灵去,温暖人心的,最有爱心的,最可亲可爱的人。

即使是一棵树,也会吸收阳光,固稳土壤,吐陈纳新地净化空气,从小树长成参天大树,一生都在美化周围的风景,使生命可以寄托希望,让小鸟安居生息而不感觉孤单,即便已经走完生命历程,也可盖起温暖的房屋,制作成精致的家具,剩下来的木屑还可以燃烧出开水来泡茶冲酒,树木也给予了我们美丽的幻想和诗情画意之享受,温暖了生命的心灵。

那怕是一只不起眼的家禽畜兽,比如,狗可以看家护院,逗主人开心,猫可以捕鼠成为宠物,调节主人之情绪,牛,马和驴等可以耕地垃车,猪,鹅,鸭,鸽和鸡等可以提供美食营养,增加经济收入,它们死后皮毛还可以制作成温暖的衣装和供人们欣赏,所以,那怕是一只不起眼的家禽畜兽,也可以给予我们美丽的生活和诗情画意之享受,温暖着生命的心灵。

朋友们,温暖,需要一千个理由吗?如果你感激大自然,如果你有爱,或你肯奉献,那么,在需要付出温暖的时候,当然不会迟疑,如同阳光照耀到大地,那么的真切和自然,而不需要任何回报。如果你不肯奉献,只须随意一个理由,就会把无情和冷漠,无人性化的语言和行动,带给人类和大自然。所以,温暖他人的人生,是特别有意义的人生。

温暖,是人人真正需要和人人真正要给予全社会的,是回忆起来心里暖洋洋,而又十分珍贵的,她是太阳的光芒,万物之需要。如同太阳的光芒,照耀在大地,温暖了世界,而不需要任何回报,这就是温暖的力量。

温暖就在你的笑容里,就在你的心灵深处,心里面那一片最美的阳光,只要肯把它奉献出来,你就把温暖带给了人间。

一句掏心窝子的话,一声美好的祝福,一腔热情的态度,一次少量的捐赠,都能送一份温暖给人间。

一缕深眸的目光,关切的注视,心灵与心灵的碰撞和交流,心心相印,相亲相爱,这都是春天,阳光温暖的人间。打击很大,甚至致命打击,若仍然笑容满面地去对待每一件事情和每一个人,那么,你就己经把温暖送给了人间。

没有付出就没有温暖,温暖须发自内心且付出行动,你对别人付出了温暖,同时自己也得到了温暖,你把温暖给了大地,大地也必将把温暖还给你,奉献了爱心,就是奉献了温暖。当代城市已拥现大量的农民工朋友,关心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把温暖和幸福分忧一点给他们,是不是也成为一种历史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是否在严寒的冷冬季节里,关注一下他们的温暖?他们的辛勤劳动是城市现代化成就的一部分,城市离不开他们,需要他们,他们也同样需要拥有,在春天里,一起分享大自然给予所有生命的,同样的温暖。

温暖是力量,在非典,雪灾,洪灾,汶川和玉树大地震,大灾难面前,大家一人奉献了一份爱心,就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温暖的力量,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全世界人民,全中国人民及时给灾区人民送予了一份温暖,使得灾区人民得到更快的安居乐业,感到了人间大家庭的温暖。

太阳温暖了大地,大地养育了万物,万物滋润了生命,从而诞生了人类。我们每一天,都在享受着大自然的温暖与最无私的给予,那么,亲爱的朋友们,我们拿什么来报答大自然的温暖与最无私的给予呢?我们的答案是:人人都要拿出一颗最温暖的心灵来抚恤大地,来温暖受伤的心灵,用一颗温暖的心灵和无畏的行动去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保护每一种有血有肉的动物,维护好了生态平衡,就是我们对大自然的最好回报。

朋友们!展开心灵的翅膀,拥抱大自然的温暖,享受明媚的阳光,体会春天的快乐,再把这种温暖和幸福带给别人,带给全人类吧!如高飞的群雁,一起行云遨翔,一起历经风雨,又一起享受大自然给予所有生命的,同样的温暖。万物皆能给我们带来温暖,温暖不需要理由,更不需要回报,人人献呈了一份温暖,世界更加和谐美好!

2.叙事抒情散文阅读 篇二

一、“独立东风看牡丹”

南宋诗人陈与义的《牡丹》诗云:“一自胡尘入汉关, 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钟客, 独立东风看牡丹。”这首诗写于诗人退隐于浙江桐乡的青墩镇时, 北宋亡国已经十年。河南伊河、洛河之间, 是当时的沦陷区。洛阳是北宋的西京, 自汉至唐至宋, 不仅是故乡的代称, 也是故都的代称。洛阳牡丹甲天下 (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 而此时洛阳也已经沦陷十年了。诗人在江南看到牡丹, 不由得思念起洛阳, 思念起沦陷的国土。“独立东风看牡丹”一句写得极好, 把诗人的无限思念、亡国之痛都蕴涵其中。面对牡丹, 思念北国故土, 是惆怅?是悲愤?从“十年伊洛路漫漫”一句细细品味, 大概两种情感兼而有之。在这里, 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全都通过叙事得以释放出来。

二、“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静夜思》是妇孺皆知老少能诵的名篇。诗歌写了在月光如水的夜里, 游子转辗反侧夜不能寐的情景。诗人:“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也许故乡的亲人也在思念游子吧, 那算得上“千里共婵娟”了, 或者说是“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杜甫《月夜》) 。在这一俯一仰的动作中, 饱含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只是叙事, 没有抒情, 却非常真切地表达了天下游子共有的情感, 因而成为千古绝唱。

三、“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这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的最后两句。武判官临行之时, 苍天也许是替诗人留客, 于是“胡天八月即飞雪”, 这真是一场奇雪。“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就形成了这样的“咏雪名句” (陈毅语) , 也造成了诗人对远行友人的更多担忧:“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我们细细品味诗的意境:武判官骑着马早已转过山脚, 不见了踪影, 诗人仍站在那里凝望, 茫茫雪原上, 只有一行马蹄印留在雪地上, 清晰可见。诗人对友人的眷恋担忧、依依惜别之情跃然纸上。那一行行清晰的马蹄印, 映衬着诗人满腹的惆怅。

四、“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出自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描写一个秋天的夜晚, “客”游的诗人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 繁霜满天 (应是繁霜满地, 范仲淹曾有“羌管悠悠霜满地”的句子) , 诗人心中充满了愁苦, 觉得寒意袭人。正因为愁苦之深, 而更觉寒霜满地。听江枫飒飒, 看渔火点点, 诗人愁肠百结, 无法入眠。这时, 悠扬的钟声响起, 一声声敲在游子悲苦的心上, 此时此刻, 那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尽在不言中。“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在叙事中抒发了浓浓的游子之情。

五、“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烟花三月中, 孟浩然乘船东下扬州, 诗人李白到江边送别。这应该是抒发“请君试问东流水, 别意与之谁短长”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的离情别绪的时候, 但诗歌并没有用一个挽留、惜别的字眼, 只是说“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作者站在岸边一直眺望, 直到船帆在碧空消失不见, 只见天边的江水在奔流, 作者站在岸上的时间有多长?同孟浩然的感情有多深?自是不言而明。这样的写法, 含意深隐, 真是“含不尽之意, 见于言外”, 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和李白的这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丹阳郭里送行舟, 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 寒鸦飞尽水悠悠。”后两句写朋友已经过江北去, 惜别的诗人还在江边眺望。不知诗人已经站了多久, 只见红日已经西坠, 秋日的黄昏, 江面上寒鸦点点, 江水悠悠, 表达着诗人对友人的无尽思念。这两句写景叙事, 不是抒情, 却比直接抒情更有韵味, 更感人。

李白还有一首送别诗《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别人给李白送行。这首诗以比喻的手法抒发了朋友的情谊:汪伦和我的情谊深厚无比, 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 也比不上汪伦送别我时的情深。这跟前面所举李、严的诗一比, 就显出来高低。它虽然说明了情谊之深长, 我们却感到有点泛泛, 因为那情是可以丈量的, 不过千尺。而前面所举两首诗虽然没有抒情, 反而让人觉得一往情深, 诗味极深。

六、“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

《行宫》:“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上阳宫在东都洛阳, 倾国倾城的杨贵妃虽然具有“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的魅力, 能让帝王“后宫佳丽三千人, 三千宠爱在一身” (白居易《长恨歌》) , 但她还是把后宫的美女全都赶出长安, 打发到洛阳等地的行宫, 即白居易说的“未容君王得见面, 已被杨妃遥侧目。妒令潜配上阳宫, 一生遂向空房宿” (白居易《上阳白发人》) , 这些宫女们于是在寂寞中度过一生。

这首诗中前两句以“寥落”“寂寞”概括了这些宫女们不幸的一生, 后两句“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最值得品味。这是叙事, 是一个场景:几个白发宫女, 百无聊赖地苦熬时光, 闲坐着回忆、谈论天宝年间的玄宗遗事。这些宫女年纪轻轻就被禁闭冷宫, “入时十六今六十” (《上阳白发人》) , 岁月把青丝熬成了白发。她们与世隔绝, 别无话题, “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于是只能回忆天宝年间玄宗的遗事了。此情此景, 令人悲怆。这两句诗纯用叙事语言, 以时空的错位, 表现出宫女们一生的心酸, 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盛衰感慨, 体现了诗人对宫女们凄苦命运的无限同情和对统治者摧残宫女青春的强烈愤慨之情。《容斋随笔》评价这首诗是“语少意足, 有无穷之味”, 其魅力正是来自于在叙事中借以抒情的表达方式, 含蓄, 隽永, 耐人寻味。

3.抒情散文的阅读与写作对应指导 篇三

一.从抒情散文构思套路解读名篇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曾经有一位散文作者总结出了一套散文构思法,他设置了一套散文的八股,并说自己按照此法流水线创作,一个月内发表了近二十篇散文。当时曾被斥为对散文文体的亵渎。现在,据说输入写作程序的电脑,写出的文章水平也不在一般人之下,只是诸多原因没能普及。其实,散文写作确实存在基本套路。作为初涉者总结并学习基本套路,未尝不可。以贾平凹的《丑石》和朱自清的《绿》为例,我们试作归纳。

首先,题目往往有象征意义,本义之外有另外的寓意,如《丑石》既指石头形状外形之丑,也指世人偏见之丑。《绿》既指自然之美,也指善良心灵之美。

其次,开文主要集中在描写对象的三方面,色彩,形状,质地。色彩例举:《丑石》中“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绿》中“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形状例举:《丑石》中“它极不规则,没棱角儿,也没平面儿”,《绿》中则更细致,“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质地例举:《丑石》中“石匠看了看,摇着头,嫌它石质太细,也不采用”,《绿》中那一段,“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很明显,在描写这三个方面时,作者都充分运用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等等,使描写对象生动具体,渲染铺陈,制造氛围。在描写形状时,还运用了俯仰视角、远近变距等手法。

第三,描写对象本身写足了,怎么办?描写背景,设想背景。《丑石》如此写下去:“它静静地卧在那里,院边的槐荫没有庇覆它,花儿也不再在它身边生长。荒草便繁衍出来,枝蔓上下,慢慢地,竟锈上了绿苔、黑斑”,“雨天就盛满了水。常常雨过三天了,地上已经干燥,那石凹里水儿还有,鸡儿便去那里渴饮。每每到了十五的夜晚,我们盼着满月出来,就爬到其上,翘望天边”。借雨借夜色了。《绿》是借风,“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这类似我们现在的ps照片,世间万物,只要能突出描写对象特点,皆可为我所用。或明或暗,或动或静,这就有了以暗写明以动写静诸多办法。

第四,纵比或横比,在比较中凸显描写对象特点。纵写,也就是追溯时间,从《丑石》中可见:“这使我们都很惊奇!这又怪又丑的石头,原来是天上的呢!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而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也就是问从哪里来,倘若有神话传说典故之类也可。梅雨潭没有,或者作者不知,《绿》中用横比,横比是空间比较,“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你看,北京杭州西湖秦淮河,都来捧场子了。

第五,放进事件中,没有事件,那就放进想象中。《丑石》写了天文学家来解读丑石,《绿》只能用想象完成提升,“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

第六,结尾,散文是作为哲理散文还是作为抒情散文,在这里区别明显。《丑石》是这样: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绿》是这样: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前者是哲理,明明白白。后者是抒情,呼应开头,但不说明白,抒情讲究个含蓄。

二.从抒情散文构思套路解析阅读鉴赏对应考点

对照全国和省市高考《考试说明》,再比对一下我们在前面概括的散文写作套路,搜集历年高考语文文学阅读题,加以整理,不难勾勒出散文阅读题考查的写作技巧简图。

第一类是有关题目的命题。主要考查题目象征意义,与套路中第一点吻合。

第二类是从开篇中命题,考查a,点题。b,为下文铺垫。c,与结尾呼应。d,渲染烘托气氛。与套路中第二点相关的考试内容有: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等等;衬托手法,包括反衬映衬等;还有变换视角侧面描写等。

第三类是对应套路第三点,以暗写明,以动写静,环境描写,烘托气氛。

第四类是对应套路第四点,对比描写,想象描写,时空变换,引用典故等。

第五类考查细节描写,包括动作对话神态心理描写等。

第六类考查主题思想,与第一类题相联系,象征意义,哲学寓意。若分值较大,则从全文构架中考不散之“神”。

三.按抒情散文构思套路进行作文训练

笔者在高三作文课上曾以随身携带钥匙为话题在全班进行口头作文。

色、形、质,多用修辞手法。

每个人身上都带着钥匙,有家门的,有办公室的,有小汽车的。钥匙多了就有了钥匙环,钥匙包,据说贫穷年代,腰上挂一串钥匙曾经是男人流行的装饰。你想,不管那钥匙是铜的钢的,那闪亮的金属光泽是耀眼的。而长长短短钥匙排列一起,让人想到边民们脖子上的银饰品,举手投足之间,钥匙也会在你腰间或口袋里欢乐地嬉闹,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生机。

靠背景描写,钥匙环,钥匙包等。

单个的钥匙往往是挂在孩子的脖子上,那是父母怕孩子丢失它。随着孩子的奔跑,那枚钥匙敲打着孩子的小胸脯,时时提醒该回家了。或许,它会藏在门口的某个老地方,共同拥有的人探手可得,他们因为这个秘密彼此更加信任和亲密。而生活中,更多的是钥匙们被集合在一起,有了钥匙环和钥匙包,人们的财富多了,秘密多了。钥匙环多是年轻人用,除了钥匙,往往还挂着卡通小工艺品。那钥匙环不是藏着掖着,干脆吊在小背包上了。而钥匙包,多是成人用,有布的、塑料的,高档的是真皮的。据说名品店的品牌货,一只就要上万元。试想,躺在那样钥匙包里的钥匙,一定像那些豪车上的土豪,养尊处优。

纵比写钥匙产生,从绳结到管钥到十字钥。横比写,从铜质到不锈钢到指纹。

最早的钥匙是什么?是绳结。某位老祖宗有次打了个死扣,自己也解不开了,于是就发明了管钥,铁的或铜的,不光能开家门的锁,也能开城门的锁。铅合金出现,不锈钢出现,钥匙用料也越来越牢固了,而且越来越精致复杂了。现在最先进的钥匙是指纹,还有数字密码。钥匙似乎有一天将消失于生活中。

想象:老师交给你教室钥匙;第一辆新车钥匙;刘邦咸阳交钥匙给项羽。

一个新生报到,班主任将教室钥匙交给你,那是信任鼓励和责任,你一定设定时钟,每天成为第一个到教室的人。当你拥有第一辆心爱的自行车或摩托车,你接过那枚车钥匙的喜悦不亚于考了一次满分,车钥匙是快乐的拥有权。想当年,先克咸阳的刘邦俯首将国库钥匙呈给项羽时,项羽收下的不仅是钥匙,还有谦卑和敬畏,项羽因此骄横而踏上不归路。

哲理:锁再复杂总有钥匙可开,不设防是最美境界。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钥匙和锁的博弈无休无止,钥匙从有形走向无形。但我们渴望有一天锁消失钥匙也消失,人人坦荡,夜不闭户。更渴望有一天,人与人的心不设枷锁,不系心结,相亲相爱,天下大同。

整理出一套散文结构法,只是想通过它从写作的角度阅读理解散文,便于解读文本。从写作的角度言,也只适合初学写作者入门练笔,因为倘若多读散文,你会发现,优秀的散文并不受教条的限制。所以,作为也在写作的语文老师,我深知,它仅能作为对付考试的伎俩。

4.温暖叙事抒情散文 篇四

在这样的季节里,水是冷的,酒是冷的,心似乎也也因为寒冷而变得僵硬,毫无温暖可言。每次脱衣洗澡都要像个勇士一样对自己说坚强,每天起床都要赖在床上作一番思想斗争才能下定决心。在这样的时节里,我是绝不肯走上街去体验那嗖嗖迎面而来的寒风的,因此,只能限足于自己的房间里,做着该做或是不该做的事,有意义或无意义的事。

看书看出了寒,也只能放下,随手拿起静静躺在一旁的手机,用不利索的手指划开锁屏,登上了QQ。一打开界面,可以看到动态栏里闪闪跳动的红点,再打开看时,却发现自己曾经发表过的一条说说下满了热乎乎的评论,看着这些充满暖意的文字,内心似乎也变得温暖了。现在的我终于能体会到先前一位网友所写的话“朋友是有温度的,在相互关心,相互依靠中能找到温暖。”真的十分感谢上天能让我拥有这么一群朋友,在如此寒冷的冬天里能透过莹莹的屏幕,通过这样诚挚而真切的文字感受他们所给予我的温暖。

很多时候,朋友是彼此珍惜,心心相印,相互慰藉,我深知自己是个不好相处的人,但他们却懂得包容我。我情商不高,对我那直白,不会转弯的言语,他们也明白我是无心的,对此并不会过分在意。对于我所犯的错误,所遇到的困难,他们更多的是提醒,是鼓励。感谢我身边的这一群朋友,让我时时感动不已,让我始终保持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

5.叙事抒情散文阅读 篇五

当你真真正正的热爱着某样东西时候,你终究会发现文字是何等苍白无力,无论是何等精妙的文字都无法一字不差的确切描绘出你的感官所见领会的风情万种,或喜或悲。因为文字与感觉之间终究存在隔阂,一条巨大的无法湮灭的沟壑。

我一直想领略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雪纷飞,或者,一次昏天黑地的骤雨狂风。然而前者年年落空,后者纷至沓来,不厌其烦。我出生在南方的一座小城,温暖的大盆地将周围寒冷的空气狠狠的隔绝在外,将所有的人包裹起来,以至于我在这里几年来从未见过一场大雪。前方漆黑的柏油马路有一个大弧度的转弯,夕阳泣血,路灯毫无征兆的蓦然间亮起来,整个天空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黑暗迅速弥漫,就像是被滴进清水的高锰酸钾一样扩散开。我在这条车流川涌的繁华街道上漫无目的的游戈。

前方广场的中央盘踞着一棵巨大的苍老的树,枝桠交错叠加,树根虬曲苍老,枝干皱痕遍布,泛出很沉寂的死灰色。视线很开阔,一览无遗。一个老人,苍老的手,手指青筋突出,眼窝深陷,脸上沟壑遍布,脸上一点一点黑色的斑,黝黑的肤色,指甲里面是沉积的污垢,散乱的银发。暮色四合,天空开始一踏糊涂的暗下去。

一层低过一成层的流云,在头顶上,徘徊游戈,摩擦着耳畔,低低的嘶鸣。我看见老人伸出手,轻轻地抚上那棵老树,眼神中的爱怜和那抹不宜察觉的忧伤,动作小心翼翼,宛若至宝。再前方,是一位穿着粉色泡泡袖连衣裙,粉红色丝带扎起两根冲天辫,她眼神中的.专注深深地把我吸引。女孩的身后跟着一位打扮时髦的中年妇女,她的眼神和那位老人如此神似乎,同样有着一丝不苟的爱怜,只是隐去了那抹忧伤。女孩的目光一直尾随着老人,她顶着两个冲天辫,步履踉跄,火急火燎的跑向老人。深灰色的积雨云,开始凝聚,它们在积攒着力量,等待时机成熟的时候,释放。一双苍老的,饱含岁月的,一片浑浊的双眼,一双稚嫩的,懵懂的,新生的双眼,两束目光在空气中交汇。老人沉寂的脸上被唤起生机,她微微的笑着,双眼眯成缝,她伸出枯枝的手。

蓦然,女孩被人抱起。是那位打扮时髦的中年妇女,她仰望着看了看天。步履匆匆。老人弯曲的脊背和伸出的双手,僵硬在空中,我看见他的双腿抖了抖。密集的黑暗将她包裹起来。那颗即将被唤醒的苍老的心,那双骤然间明亮的眼睛,再次黯淡了。雨,淅淅沥沥的姗姗来迟,不温不火。老人僵硬着身躯,缓缓坐在老树周围的台阶上。雨,还是淅淅沥沥的下着,一直不温不火。我走了,这场突如其来的狂风骤雨来得太过于迅猛,让我感到茫然。

6.写景抒情类散文阅读 篇六

瞬间黄昏

1夕阳的映射下,大地沐浴在余辉的彩霞中,人们三三两两地在街道上漫步,晚风徐徐地拂送来一阵阵花木夹杂的幽香,使人心旷神怡,更觉夕阳无限好。

风儿吹走了我一整天的烦恼,我情不自禁地低吟浅唱着。这时给以我的不是痛苦和伤悲,而是一种艺术上的悲感,这份悲感并非悲哀的感觉,它是一种无与伦比而悲壮的心情,当你向西远眺时,那熔金般的烈焰,渐渐的由绚烂归于平淡,那一瞬间,一种温馨的感觉便会从心中油然而生。

一抹殷红色的夕阳照在西山上,湛蓝湛蓝的天空浮动着大块大块的白色云朵,它们在夕阳的辉映下呈现出火焰一般的嫣红,倘若你仔细地看,你会看见那云絮在空中飘动,就像置身于轻纱般的美梦似的,会使你远离烦恼的困扰。

我在校园的操场上惬意地漫步着,步子放得那么的轻,那么的慢,似乎不愿意去打扰这醉人的黄昏。

疲惫了一整天的眼睛,在这时候,瞩目西方,只见斜阳已经衔着山巅了,残阳如血,霞云似火,给校园、树林、河流、村庄、山峦镀上了柔和的胭脂红色,周围还放射着淡淡的金光。

池鱼归渊,炊烟唤子,客旅兼程。夕阳吻地的轻响,划分了白天与黑夜。于是投林的倦鸟,也便如诗人焚烧的诗稿,载着夕阳的殷殷血焰归去了……

一阵清爽的夜风扑面而来,仿佛一切烦恼与疲惫都置之度外了,身体的每一根紧张的神经也渐渐舒缓了;风儿吹皱的河面,泛起了层层涟漪,折射着殷红的霞光,像撒下一河红色的玛瑙,熠熠生辉;远处的小竹林闪着绿幽幽的光,在微风中轻轻摇响竹叶,风儿吹动树叶那飒飒作响的声音,像唱着一首动听的歌;高空的风,恣意地追逐着、戏弄着,撕扯着云朵。

再往下看,一条小河—小北江,竹子的色调和晚霞的红晕,使小北江又增添了一份静谧的气氛,而竹子那风度翩翩的倩影和晚霞那瑰丽似锦的光芒,又使小北江在人们心目中倍增亲切;几条小渔船归航了,在河面划开了一道波光粼粼的水纹。

小鸟时而在半空中飞过,时而能听见喜鹊那清脆悦耳的鸣叫,这时,我才从黄昏的梦中苏醒过来。

太阳落山了,燃烧着的晚霞也渐渐暗淡下来了。

转眼间,西天的最后一抹晚霞已经融进冥冥的暮色之中,天色逐渐暗下来了,四周的群山,呈现出青黛色的轮廓,暮色渐浓,大地一片混沌迷茫。

这宛如一首交响曲的尾音,优美极了,但却渐渐地归于岑寂、无声,引起人们心中无穷的感喟,给校园的黄昏铺上一层感人肺腑的诗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它无与伦比的磅礴气势;“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是它成熟的风韵;“人间重晚情”更衬出了它的宁静……

渐渐的,渐渐的,夜幕降临了,我的脑海中还浮现着那醉人的黄昏,那美丽而令人心驰神往的情景深深地吸引着我:我的视线、我的精神、我的思想……全都被这美得难以形容的“黄昏图”所沉浸了,我陷入了这种莫名其妙的感觉中,不能自拔。

我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迈着沉重的脚步,静静地离开了这黄昏的边界……

冬日江南景

2山沟沟里的孩子垫高脚尖伸长脖子向往天尽头的江南。江南,一个字来形容:俏;两个字,烟雨;三个字,意绵绵;四个字,碧水长天;五个字,脉脉却轻寒;六个字,小桥流水人家。江南,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成了每个中国人珍藏心底的美好。我也不例外。讨厌目之所及尽是高山,厌倦道路尘土飞扬,倦听蝉鸣蛙噪,盼能去江南走一遭。结果,走了不止一遭,大学四年,至少往返了五遭。冬冬夏夏,风景或由枯木林渐变为平原雪,或由山花红紫变为柳绿桃红,或由乡野小村落变为繁华大都市。我被江南迷住了,越陷越深。越陷越深的还有一段小爱情。贾宝玉说“女人是水做的”,我觉得最前面应该加两个字:“江南”,又或许江南水做的不仅是江南的女人还有江南的男人,我那男朋友便是例证,生得一副俏模样不说还细皮嫩肉,让身为女子的我颇为羡慕嫉妒恨,于是乎送他一绰号“小白脸”。细雨绵绵的时候,他喜欢打一把伞拉我坐在紫藤花架下,坐在鸟语花香里。晴光朗朗的时候,他喜欢捧一本书陪我坐在石凳上,坐在风声竹影里。然而,缘分,缘分,缘尽必分,这世上没有永恒的缘分,正如这红尘没有永恒的生命。终究是分了,我和他,那个俊俏的江南小伙子,痛过了,伤过了,哭过了,累过了,依然,他属于江南。一如凋零的爱情,我那如梦的江南远去了。

初次返回故乡,新奇与愤懑交织。新奇“鸡声茅店月”,“夕阳山外山”的风情,愤懑自此只能忆江南,再难有“鱼戏莲叶间”,“画船听雨眠”的境界了。然而,某天,意兴阑珊的我被妹妹死缠烂打拽到山脚以后,有句话在我脑海酝酿成形,并且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以致于我挥臂呼喊:“山峦不输俏江南”,声音在崖壁间回荡,惊飞了喜鹊,惊动了竹林,最终隐匿进淙淙流水,消融进湛蓝天际,这感觉,真爽。

我原以为山中四时,春花烂漫,夏山如碧,秋叶丹枫,最丑当数枯槁寒冬,光秃秃,赤条条,死沉沉,冷飕飕,再怎么贬损也不分。然而,走过这一遭,我才发现那掩盖在萧条假象之下的色彩斑斓,千姿百态和蓬勃生机。四季更迭,景色常新的变换之美,于水天一色的江南,无疑是一种奢侈。

青黑相间的石板坡,是很陡很光甚至微微发亮,我下意识的蹭了蹭鞋底,仿佛这么磨几下就不会打滑了。有些路段尚有枯草可拉拽,有些地方,则只能踩着前人踏出的小窝艰难行进。路的一侧杵了几个坟包,长眠于此的大概是一生耕作于此,死后便邀青山作伴的农人。终于稳稳当当站在山巅,脚下是画卷般铺展下去的,耀眼的红,是盛放的,颗粒红似火,红似血的救命粮;头顶是无线延展的,湛蓝如洗,万里无云的天空:上限和下限倏地拉长,顿觉天地浩大,浮生蝼蚁。若在江南,是万万体会不到此种妙趣的,视野只水平延伸开去。我和妹妹商量着再不走崎岖小路,只消行在盘山公路上,沥青铺路,大可优哉游哉。

这一游便是彻底改变了我对冬的歧视和对山的偏见。正如江南的白墙灰瓦融入碧水长天,乡野院落也巧妙掩映在枝枝叉叉中,与周遭的景色极为协调。黄泥糊的墙,黑瓦间或夹杂茅草沏成的屋顶,房梁上倒悬着的金黄的玉米棒子,还有一只溜走的棕色小猫或者一条白的狗,再在院门前的大树上搭一根老竹竿挂几件黑的或土黄的衣服,这就构成一个完整的家。

江南有很多桥,二十四桥,双桥,枫桥,断桥等等名胜不胜枚举,它们都是四平八稳的石拱桥,桥下的水仿佛也永远是那么四平八稳的淌着。大抵有水有人的地方便有桥。半山腰上也架起了一座桥,因为山坳里冲下来的水。两山之间也勒起了长长的铁索桥,有或烂或糟的木板铺了,手抓在铁索上,脚踩上去身子就往两边晃,连着铁索摩擦的吱妞吱妞声,生怕一个不稳栽进怒吼的波涛中,惊险又刺激。

有清泉自白石飞出,陡然泻下,冲击潭底石块,水花飞溅,再缓缓吻别摇摇欲坠的灌木,半黄半绿的芭蕉还有郁郁葱葱的松针,最终没入桥底,静静隐匿。循着水声上去有一汪寒潭,被几块胡乱挨挤着的巨大黑石围住,更添幽深清冽,据说这里曾经藏着一条黑龙,庇佑此方人丁兴旺。寂静抑或喧哗,溪涧抑或激流,山中水之美不亚于江南千顷一碧的江河湖泊。

江南多垂杨翠柳,风过处,飞花飘絮,常勾起人缠绵悱恻的情思。以前,最不屑最不忍顾的是万木枯槁的败落形状。然而,当我真正置身枯木林中时,得到的却是奋斗,是蓬勃,是死亦高大挺拔,昂扬向上的激励。枯藤缠着老树指向蓝天,树干直愣愣往上冲,树杈或曲或直,或散或收,不论何种形状都仿佛要够到天际一般。不仅如此,枯木并不都是枯黄,有的黄绿相间,有的棕黄,有的焦黄,有的乌黑,有的亮白,有的灰白,有的银白。也并不都是光秃秃,有的落了半边,有的只剩几片悬在那里,还有的拽着风干的果儿摇晃。树干也是不同的。有的皲裂了,脆皮已经卷曲了,仿佛一触即落;有的光滑如洗,白的泛着银光,绿的似卷了一层青苔。大树也好,小树也好,全都定格着夏日里郁郁葱葱,蓬勃向上的形状,只是剔除了那华丽丽的花与叶。岁寒三友中的松与竹成堆成团的缀在林间,昭示着严冬过后的草木葱茏。枯木只是怕冷,酣眠去了。试问在这样昂扬向上的氛围中,谁还将那绵绵情思挂在心头而郁郁寡欢呢?

一头黄牛站在山坡上,将嘴挨着地皮啃草,虽已下过雪,结过霜,它还是能从枯草中寻出美味的青草来。时而抬头俯瞰经过的路人,时而甩一甩长尾巴,或蹬几下蹄子,此时,嘴里一定还在细细咀嚼美餐,欢快无比,看它悠然的神情就知道了。这画面之惬意并不亚于牧童骑水牛。

我曾以为除却江南不是景,现在看来,大错特错。单是冬季山景就带给人无尽喜悦,更遑论春夏秋。我曾讨厌高山障目,现在却觉得山顶是山里人生命的支点,因望不到而奋斗不息,直至把山踩在脚下,活出自己的精彩。

青青河边柳

一场淅淅沥沥的清明雨过后,不经意间,桃红渐褪的长堤上,湿润的柳梢,绿了。晴光暖照里,弱柳扶风,秀色正嫩,千般婀娜。漫步在柳丝轻拂的草径上,肺腑间,就如初涨的溪水一样,既温软,又明澈。泥融沙暖的季节里,迟来的燕子,在轻快的翻飞中,斜剪春晖、呢喃低语。生机葱茏的眼帘外,流金的菜花和涌翠的麦苗,渲染出一围浓郁而闲适的田园风光。

我喜欢在花影阑珊的日子里,轻挽丝丝缕缕的烟雨,无需撑伞,一个人默默地走在柳色沾衣的河堤上。在一阵诗情画意的微醺中,我与清丽的梅风笛韵一起,轻轻走入一幅疏淡而工巧的水墨画,于是,音缓韵长的二月雨,淋湿了我的发梢和衣襟,而我无眠的感觉,却在黄昏的另一端,不停地寻觅——思绪萦绕的故乡。流连在小桥流水的背景里,我依稀看见,一叶扁舟,在“夹岸桃花蘸水开”的时候,轻摇一江蕴碧的春水。此时此刻,你的意象,便在我温暖的眼神里,款款凌波、含羞抽簪。入夜,我的睡梦里,蒙蒙细雨中,一定会有乌瓦粉墙、青石小巷;帘卷西窗时,也一定会有红杏绿柳、草长莺飞……

我喜欢在骤雨初歇的夏日,一个人静静地端坐在清凉的柳荫里。眼前,一泓秀水,一池荷花,几只蜻蜓,交织成艳阳下一首纤丽而婉约的宋词,让人在圆荷滴露的想象中,斟满一壶闲茶,然后,斜倚东风十二阑,独自品味江南水乡的烟柳画桥,和烟柳画桥上――那朵粉红的阳伞。终于,田田莲叶间鲜活的游鱼,以一段平平仄仄的韵律,写入我回肠荡气的诗行。醉眼迷离之间,我看到盛装出游的画舫,在一片不绝于耳的丝竹交响之中,摇曳一橹飘红的流水,在南宋清亮的湖光山色里,随着我手中徐徐打开的折扇,渐行渐近,又渐行渐远。那一阙粉香扑鼻的宋词啊,最终化作我耳畔的天籁之音——柳浪闻莺、夜半钟声……

我喜欢在暮霭沉沉的秋天,伫立在菊香淡淡的杨柳岸,用饱蘸寥落的画笔,轻轻勾勒一轴晓风残月的意境。不知道那一只楚天荡浆的兰舟,是不是还能载得动双溪的伤感和忧愁。冥色渐浓的古渡口,有谁,还在西风残照里,舞动惜别的衣袖?纵有千丝绿柳,又怎能系得住游子的漂泊和天涯的浪迹。一树低啭的蝉唱和一杯简约的黄藤酒,永远定格在《雨淋铃》潮湿的记忆里。寂寞,有时候真的可以绽开花蕊,就如江枫渔火一样,点亮你的心灯,让你在无边的思念里,享受一种巴山夜雨般细腻而甜润的孤独。参差的柳影,不一定要圆满一个“月上柳梢头”的等待,带有缺憾的情绪,也许,更深沉,更浓稠,更悠长……

其实,我最喜欢的是一种随心随意、随缘随遇的性格,一如长堤上婆娑多姿的垂柳,并没有刻意的选择和多余的修饰。真诚地表白,可以让人敞开紧闭的心扉;自然地流露,就能诠释美的真谛;随遇而安,就能繁衍出一片又一片拢翠的浓荫。

7.写景抒情散文专题教学初探 篇七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为写景状物类散文,三篇选文为《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从专题教学上考虑,《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是借景抒情类,《囚绿记》是托物言志类。因此,将《囚绿记》抽出来,另与其他托物言志类散文组成专题进行教学,将《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进行专题组构上的重新审视与思考是很有必要的。

写景抒情散文中景是作者情思的主要载体,作者常会意藏于景,以景显情,将自己的情思借绘景传达给读者,即“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读者阅读此类散文的关键就是要缘景悟情,析景悟情。

散文有“形散神聚”的特点。因此,作者情感所寄托的载体——灵风景——有时不只一个而可能会有多个。当一篇散文中出现多幅图景来展现情思时,文中描摹的几幅风景像展板一样,孤立地为读者奉献出几张旖旎风光,还是这一片片风景中“埋藏”着一条连续的“情脉”,“潜伏”着万千情思?毫无疑问是后者。然而对学生来说,解读一幅图景感悟作者情思都很难,把握多幅图景中寄寓的情思就更难。更值得关注的是,某些教师在分析此类散文时还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将散文中描写的一幅幅有内在联系的画面活生生地割裂开来,“单摆浮搁”地一幅一幅解读、赏析,这样就无情地斩断了贯穿于散文整体的“情脉”。故此,笔者试图通过专题教学设计来解决这些问题,教给学生解读这类散文的一些方法。

《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属经典,笔者以前教学《荷塘月色》会将绝大部分时间放在对四、五两段的赏析上。因为这两段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写景段落,修辞、写景角度、写景手法等等,有着不少可以赏析的地方。甚至有时还会因为课时,将教学重点就直接简化为对这两段的赏析上。如此阅读,缺乏文本整体阅读意识,没有把文中的三幅图景当做连环画般合起来读,自然就对作者贯穿于全文的整体情思把握不够。于是,学过后学生脑中就只留下了优美的写景段落,对作者借景抒写的情感理解浮泛,仅停留在作者借景传达出对“荷塘”和“月色”的喜爱这一肤浅的理解上。学《故都的秋》,也会带学生一幅幅秋景地赏个不亦乐乎,但对五幅秋景也缺乏整合意识,所以,学生对文章的把握也是支离破碎的。

《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在表达情感上均是借景抒情,以景显情。细读文本不难发现,两篇有个共同的特点—借多幅图景展现作者情思。《荷塘月色》着力描绘了荷塘月色图、《采莲赋》中的江南采莲图、《西洲曲》中的江南采莲图等三幅图景,作者借这三幅意境不同的图景来展现自己的情思;《故都的秋》更是绘出了饱含浓浓秋味的五幅秋景:庭院秋晨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话凉图,秋果奇景图。它们代表着多幅图景展现作者情思类散文中景与情的两种不同类型,我姑且将其概括为“景异情移”和“景异情不移”。一篇文章绘出景物不同的多幅图景,可谓是“景异”;作者的情感随不同图景而呈现出的不同,可谓是“情移”。

《荷塘月色》属“景异情移”类。荷塘散步,朱自清经历了一次心灵之旅,他借三幅连环画般的图景,展现了自己情感的变化:因为“心里颇不宁静”,于是去荷塘,在无边的荷香月色中不宁静的心情得到了暂时的平复,“荷香月色图”就显示出作者暂时摆脱了白天的不自由后获得了片刻宁静的心里感受。然而蛙与蝉的聒噪又将他拉回了不宁静的现实,但他还是想摆脱,于是就又“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第一幅“江南采莲图”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片明丽欢快。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中,少男少女们热闹地嬉戏,自由地谈情说爱、说笑打闹。作者借这幅欢乐热闹的“江南采莲图”传达出对自由世界的向往,也反衬出自己现实生活中的不自由。但喜悦又稍纵即逝,“可惜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不无羡慕的一句话把作者的情绪又重新拉回了不宁静。荷塘抬抬脚还可以去,且能让自己从不宁静中暂时抽出身,而欢乐热闹的六朝时代却是无论如何再也回不去了。于是,“又记起《西洲曲》中的句子”,援引的四句,展示出一幅女子思念情人的图景。其实,作者借之表达的也是自己思念“情人”的痛苦,只不过这个“情人”是他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的“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罢了!追寻自由而不得的他此时的灵魂是痛苦的,这份痛苦恰借《西洲曲》中的“采莲图”传达给了读者。总之,作者借这三幅意境不同的图景,展现出了情感的起伏波动,真可谓是“景异情移”。

《故都的秋》是“景异情不移”类。五幅秋景——庭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果奇景——均透射出了“清、静、悲凉”之意,五幅秋景有一个共同的情感指向,即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与热爱。郁达夫对故都的喜爱与眷恋,他的感伤与落寞,凝聚在了小院低矮的破屋外,树叶间渗出的一丝一丝清朗的日光里,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里,破壁腰中牵牛花的蓝朵里,疏落尖细的秋草里,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扫帚的每一丝细纹里,秋蝉的每一声残叫里,都市闲人微叹的互答里,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将这五幅秋景合起来想,会看出作者的情感非但不移,反而是借一幅幅秋景图层层渲染,将本就很浓的“故都的秋味”点染得愈加浓烈,将自己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与热爱之情也表达得愈加浓烈。

如此引导学生阅读后,可再提供几篇借多幅图景展现作者情思的高考原题和模拟考试题作为延伸阅读,检验一下学习效果。

8.写人叙事类散文阅读之写人技巧 篇八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请赏析文段中的人物形象。

解析:阅读散文的最终目的是透过语言文字去读懂作者本人,对于写人叙事类的散文更是如此。我们应在了解事件始末、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读出文中的“我”,即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文段通过“我”和母亲的对话以及对母亲的动作、心理、神态等的描写,突出了母爱的细腻、无私和伟大。人物之间的对话意在表明“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无尽的爱以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

【技法指津】

一般而言,写人技巧通常有以下几种:

一、正面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性格

例题文段采用肖像描写的方法,“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一句中,“憔悴”一詞表现了母亲照料残疾儿子的操劳,也暗示了作者自身病情的严重。“央求”一词体现了母亲强烈希望儿子能出去散散心、尽早走出病痛阴影的良苦用心,渴盼儿子拥有如菊花般的顽强精神,续写生命的华彩乐章。这一句话、两个关键词的人物肖像描写,突出刻画了一位伟大无私的母亲的形象,母爱的坚定与执着,令人肃然起敬。此外,文段还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全方位、正面体现了母亲的性格。

二、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在写人记事的散文中,运用恰当的修辞表现人物特点是极为常见的方法,如鲁迅《藤野先生》一文中对清留学生的描写:“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这里运用了比喻和反语的修辞手法,讽刺厌恶之情溢于言表。

三、巧设悬念展现人物的特点

例题文段的结尾部分,因为“我”接受了母亲的建议,母亲喜出望外,在双腿残疾的儿子面前,不禁回想起了儿子小时候一脚踩扁一个杨树花的情景,而后“她忽然不说了”“她又悄悄地出去了”,这两个简短的句子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思考和想象空间。为什么难得高兴的母亲“忽然不说了”?母亲“悄悄地出去”干了什么?前后急转直下的心境透露出母亲情感的汹涌,从追忆幸福往事的巅峰骤然跌入为子心酸、为己悲悯的谷底,正是这悬念的“留白”之处,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同时与文本、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产生碰撞交流,设身处地地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到作品中,去联想、想象、感悟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体会母子之间浓浓的亲情。

四、特殊场景渲染人物情感

例题文段也有特殊的环境,在“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的季节里,“我”与母亲两个人的心便如同那飘落的树叶无处安放,预示了这段对话的最终结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著,一脚踩扁一个……”母亲多年压抑苦闷中难得的片刻之“喜”竟是如此短暂,转瞬即逝,重陷长久的无法名状的辛酸与悲凉之中。作者回忆往事,遗憾、后悔、悲伤……

9.抒情散文阅读考点和例题 篇九

主讲:熊凯军

一、考点导航

抒情散文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中炽热的情感,就是当时生活、战斗在国民党统治区广大革命者的共同感情。作品既表达了对坚持抗战的中国共产党、抗日军民的热烈拥护和热情赞颂,又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顽固、倒退派的强烈憎恨。抒情散文的“情”不是虚的、空的,而是有所依据的。即是说,总有一定的人物、事件或景物作为文章抒写的对象,通过对它们的记叙或描写,达到托物言志、寓情于物的目的。《白杨礼赞》的思想意义和作者的感情,就是通过对白杨树的描绘与赞美,或隐或露、或曲折或直白地表现出来的。这类散文通过对具体的“物”的描述而表达一定的意思意义,抒发一定的感情。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作为更能充分体现出文学作品的形象性、情感性和思想性的抒情散文,就成了近年来中考语文阅读试题中的命题热点。主要考察:(1)理解主旨。理解文章的意思,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2)文意概括。概括文章或段落内容,说出所描述的景物的特点。(3)情感把握。能够准确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情感。(4)写法探究。品味作品的妙处,说出文章在内容选择、结构安排、情景结合、角度转换等方面的特色。(5)品读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说出其中渗透的感情,把握作品的语言风格。(6)个性解读。结合自己的体验,对文章的整体或局部内容谈自己的感受、感悟。(7)迁移模仿。连接生活,谈相关的经历、感受或是进行片段的写作训练。

考点1:把握作者感情的波澜

抒情散文常常抒写作者的心灵历程,以饱满的、诗情画意的感情波涛来激起读者心潮的浪花,因此,阅读抒情散文,首先要把握作者的感情波澜。作者一般通过以下三方面来展示感情波澜。

第一,借助画面吐露真情,即寓感情于物象之中,以情为经,以词为纬,织出充满激情的风景画、风俗画、人物画。阅读时要善于把握作者这种构图的主体形象。比如《白杨礼赞》作者为读者构造的西北白杨树的画面,就是抓住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抒情的经线,用含蓄、形象、鲜活、生动的语言作为纬线织成的。其中写了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外部形态的不平凡,内在气质的不平凡,西北白杨树伟岸、朴质、坚强、力争上进的精神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第二,凝结作者诗情的警句或为表达中心思想而反复出现的中心句。读者抓住了这些语句就能抓住作者抒情的脉络。比如《白杨礼赞》开头讲:“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讲:“那就是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接着又说:“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文章最后又说:“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作者用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的线索,并用这句话贯穿始终,抓住这一中心语句,就抓住了抒情的脉络。

第三,通过曲中见直、欲扬先抑、虚实相生和浓淡相衬等手法表现。

考点2:挖掘生活哲理

阅读抒情散文,要挖掘作品蕴含的深刻的生活哲理,要以把握作品的意境为基点,以发掘作品的哲理为目的。阅读时应从以下几方面探寻作品所蕴含的哲理。

(1)警句剖析。

(2)从篇末结语中探寻升华主题的语句。

(3)从神话、传说、典故的类比、象征作用中探索深化的哲理。

(4)发掘作者寓于形象中的哲理。比如《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就是蕴含着丰富哲理的形象。

考点3:品读语言

揣摩、品味作品的语言色彩、音韵、节奏、句式结构、修辞方法等,这些都是抒情的表现形式。感情是倾注在语言中的,语言是表达感情的凭借和媒介。比如《白杨礼赞》的语言色彩是庄重、严肃,富于韵律,结构严密,巧用修辞方法。而《月迹》的语言色彩则与《白杨礼赞》的语言色彩有很大区别,《月迹》的语言色彩清新优美,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给人一种轻松、甜美的感觉。

考点4:赏析艺术手法

欣赏抒情散文,要重视艺术手法的赏析。艺术手法因文而异,有的是借景抒情,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将自己的情怀植根于生存环境当中,通过这些环境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追求。象征是抒情散文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要充分理解抒情散文中的形象和事物、景物的象征意义。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这种独特的地方也是需要我们着力思考、探讨的地方,是我们鉴赏的重点。

二、典例剖析

1、(南通)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生命中的碧伞红灯

①《红楼梦》中,一个秋雨的黄昏,去看过黛玉的贾宝玉披蓑戴笠,穿过沁芳桥亭,回到自己的住处。这本是大观园中极平常的一个情景。而那一日,侍奉左右的丫鬟撑碧伞,执

红灯,在细雨的暮霭中,款步走过小桥。就是这一碧伞,一红灯,使整幅画面意境顿生,平添了无限情趣。

②一种生活,如果我们逃避不了,就想着为它添一把碧伞,加一盏红灯吧。我们改变不了生活的境遇,却可以改变生活的方式;我们无法左右一生的命运,却可以主宰一天的心情。而这恰恰就是我们所需要的碧伞红灯,它可以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寻觅到富有趣味的闲适,在枯燥的内心中安享盎然蓬勃的恬淡。

③2005年“感动中国新闻人物”邰丽华,两岁的时候就双耳失聪。舞蹈,是她与世界沟通和对话的桥梁。在人生的舞台上,她用自己的双臂诠释着生命的蓬勃,勾勒出人性的高洁。她说,假如上帝给她三天听力,她将仔细聆听伴随她这么多年的舞曲和父母关爱的声音。这个世界上,只有时时懂得对生活感恩的人,才会真正找到精神上富庶的归宿。

④一片云彩随风飘了过来,在大地上投射下一块阴影。一位在田间干活儿的老农,备感清爽。他说,多好的一片云彩,如果总待在天上该多好啊。在池塘里玩耍的一群孩子,却感觉到一阵的阴冷。他们呆呆地望着天空,心里想,云彩啊,你什么时候才会走呢?

⑤又一阵风来,云彩散了,随之而去的,还有老农的舒适以及孩子们的苦闷。

⑥同样,时间的风一吹,什么也都会散去的。所以,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幸福,也没有不尽的痛苦,有的只是永恒的精神和创造。

⑦有些东西是挽留不住的。这正如落在春天的雪。初看那雪花,纷纷扬扬,飘飘洒洒,遮蔽得漫天都是。可一落到地上,很快就春色三分,一分泥土,一分流水,一分烟云了。

⑧财富留不住,千金终有散去的时候;容颜留不住,美人终有迟暮的时候。不要把智慧和精力全部投入到留不住的东西上,那可能会让你的人生颗粒无收。

⑨然而,你给人留下的印象可以留得住,你给人传诵的口碑可以留得住,你给人留下的温暖可以留得住。你不在的时候,还有人传唱你,那一定是你把芬芳留在这个世界上了。于是人们口齿生香,津津乐道。

⑩给自己添一把碧伞,加一盏红灯吧。你的生命将____________________!给生活添一把碧伞,加一盏红灯吧。那时候,满世界将花团锦簇,生机勃勃,美不胜收!(马德/文,有改动)

(1)本文题目中的“碧伞红灯”既指现实中的日常生活用品,又指__________。

(2)根据全文内容,概述为自己添加“碧伞红灯”的意义。(不少于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幸福,也没有不尽的痛苦,有的只是永恒的精神和创造”,根据第③段内容,邰丽华的事例中所表现出来的“永恒的精神和创造”指的是

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自己的人生感悟,在下面的横线上补全第⑩段的内容,注意与上下文的有机联系。

给自己添一把碧伞,加一盏红灯吧。你的生命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抒情散文的阅读欣赏。从四个方面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第(1)题是对文章主题理解的考查。从全文来看,“碧伞红灯”,指的就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情趣和心态。第(2)题考查的是学生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要在全面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解答,根据文章的一些具体文段加以提取。第(3)题是重点语句深层含义的理解,本题可以结合邰丽华的身世与本文主题来回答,邰丽华是现实生活中诸多身残志坚的代表,他们的精神就是对自身能力的发掘与创造。第(4)题是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可围绕文章主题与具体文段上下句特点来分析,补充的内容要反应出生活的丰富多彩或充满情趣等。答案:

(1)生活中的感恩之情、积极心态和创造精神(意思对即可)。(2)①点缀平凡生活,增添生活的情趣;②在痛苦和不幸的生活境遇中找到精神上富庶的归宿;③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提升自己生命质量的同时,为世界留下宜人的芬芳。(答出其中的两点且意思对即可)(3)身残志坚,用舞蹈诠释生命的美丽(答“生命的蓬勃/人性的高洁”或其他,意思对即可)(4)示例:因此而绚丽多彩,情趣盎然,充满智慧和创造的芳香。

2、(北京)阅读《老北京的小胡同》,完成第(1)~(5)题。老北京的小胡同 萧 乾

(1)我是在北京的小胡同里出生并长大的。由于我那个从未见过面的爸爸在世时管东直门,所以东北城角就成了我早年的世界。四十年代我在海外漂泊时,每当思乡,我想的就是北京的那个角落。我认识世界就是从那里开始的。

(2)还是位老姑姑告诉我说,我是在羊管(或羊倌)胡同出生的。七十年代读了美国黑人写的那本《根》,我也去寻过一次根。大约3岁上我就搬走了,但印象中我们家好像是坐西朝东,门前有一排垂杨柳。当然,样子全变了。九十年代一位摄影记者非要拍我念过中学的崇实学校(今北京二十一中),顺便把我拉到羊管胡同,在那牌子下面只拍了一张。

(3)其实,我开始懂事是在褡裢坑。10岁上,我母亲死在菊儿胡同。我曾在小说《落日》中描写过她的死,又在《俘虏》中写过菊儿胡同旁边的大院——那是我的仲夏夜之梦。

(4)母亲去世后,我寄养在堂兄家里。当时我半工半读:织地毯和送羊奶,短不了走街串

巷。高中差半年毕业(1927年冬),因“学运”被变相开除,远走广东潮汕。1929年虽然又回到北平上大学,但那时过的是校园生活了。我这辈子只有头17年是真正生活在北京的小胡同里。那以后,我就走南闯北了。可是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在那几条小胡同里转悠。

(5)啊,胡同里从早到晚是一曲动人的交响乐。大清早就是一阵接一阵的叫卖声。挑子两头是“芹菜辣青椒,韭菜黄瓜”,碧绿的叶子上还滴着水珠。过一会儿,卖“江米小枣年糕”的车子推过来了。然后是叮叮当当的“锔盆锔碗”的。最动人心弦的是街头理发师手里那把铁玩意儿,嗞啦一声就把空气荡出漾漾花纹。

(6)北京的叫卖声最富季节性。春天是“蛤蟆骨朵儿大甜螺蛳”,夏天是莲蓬和凉粉儿,秋天的炒栗子炒得香喷喷粘糊糊的,冬天“烤白薯真热火”。

(7)我最喜欢听夜晚的叫卖声。夜晚叫卖的特点是徐缓、拖尾,而且当中必有段间歇——有时还挺长,像“硬面——饽饽”,中间好像还有休止符。比较干脆的是卖熏鱼的或者“算灵卦”的。

(8)另外是夜行人:有戏迷,也有醉鬼,尖声唱着“一马离了”或“苏三离了洪洞县”。这么唱也不知是为了满足一下无处发挥的表演欲呢,还是走黑道发怵,在给自己壮胆。

(9)那时我是个穷孩子,可穷孩子也有买得起的玩具。两三个钱就能买支转个不停的小风车。去隆福寺买几个模子,黄土和起泥,就刻起泥饽饽。春天,大院的天空就成了风筝的世界。阔孩子放沙雁,穷孩子也能用秫秸糊个屁股帘儿。反正也能飞起,衬着蓝色的天空,大摇大摆。小心坎儿可乐了,好像自己也上了天。

(10)夏天,我还常钻到东直门的芦苇塘里去捉蛤蟆,要么就在坟堆旁边逮蛐蛐——还有油葫芦。蛐蛐会咬架,油葫芦个头大,但不咬。它叫起来可优雅啦。当然,金钟更好听,却难得能抓到一只。这些,我都是养在泥罐子里,每天给一两颗毛豆、一点水就成了。

(11)北京还有一种死胡同,有点像上海的弄堂。可是弄堂里见不到阳光。北京胡同里的平房,多么破,也不缺乏阳光。

(12)胡同可以说是一种中古民用建筑。我在伦敦和慕尼黑的古城都见到过类似的胡同。伦敦英格兰银行旁边就有一条窄窄的“针鼻巷”,很像北京的胡同。他们舍得加固,可真舍不得拆。新加坡的城市现代化就搞猛了。四十年代我两次过狮城,很有东方味道。八十年代再去,认不得了。幸而他们还保留了一条“牛车水”。我每次去新加坡必去那里吃碗排骨茶,边吃边想着老北京的豆浆油炸果。

(13)但愿北京能少拆几条、多留几条胡同。1993年10月6日

(选自《萧乾散文》,有删改)

(1)从第(4)段中找出与第(1)段画线句子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作者对胡同“交响乐”的描述中,你体会老北京的小胡同生活有哪些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第(9)(10)段,用一句话概括这两段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结合上下文,品味第(9)段中“大摇大摆”一词,说说这个词都写出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文章寄寓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字数在10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抒情散文阅读能力。文章由具体的“小胡同”写出作者对北京风土人情的熟悉,喜爱,一种依依思绪贯穿全文。文章从五个方面考查学生的感知能力。第(1)题是文章相互照应的句子,认真读内容,应该很容易找到。第(2)题是搜集信息能力的考查,在相应段落中依次找出来就可以,要细心认真才行。第(3)题是概括段意,注意先找到中心句。第(4)题是对词语理解的考查,注意其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第(5)题是发挥题,考查学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的能力,要记住紧扣文章本身的内容来答。答案:

(1)可是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在那几条小胡同里转悠。(2)丰富,和谐(有趣、安宁)。(3)回忆儿时丰富多彩的游戏生活。(或:回忆儿时游戏之乐。)(4)写出“屁股帘儿”飞起时摇摇晃晃的样子,表达了“我”兴奋与满足的心情。(5)“感触”示例一:表达了作者对胡同生活的难以割舍的深切情感。示例二: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应当保留它的文化传统。示例三:对城市建设中不适当拆除胡同的做法表示遗憾。例

3、(安庆)阅读《晨》,完成(1)~(5)题。晨 刘白羽

①淡淡的朝阳刚把树梢照亮。顺了石柱攀缘到三层楼上来的老藤树比来时茂盛多了,有些柔韧的枝蔓伸展开来,带着绿叶,向人轻拂,似在表达它的欣快之感。在露珠晶莹的树叶丛中,一只小蝉用稚哑的嗓门,轻轻嘶叫。愈来愈明亮的阳光却显示:将要来临的又是十分

炎热的一天。但,不论回头将怎样火热,甚或会从燠(yù)热之中来一阵风掣电闪,现在这早晨却如此清新、宁静。

②如若仔细地分析一下,这清晨之可爱究竟在何处呢?是这清凉,是这朝露,是这潮湿泥土的芬芳,是这云霞烂漫的宁静。是的,我想是这一切。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新的起点。在一个人的生活之中,不知要经历多少曲折复杂的道路——他焦灼,困难,轻松,欢乐。而千千万万早晨之中的每一个早晨,当它到来的时候,都使你感到是第一次和它接触一样新鲜。它永远那样清新澄碧,而又永远那样鼓舞人意。人们在日常谈论中,常常用“朝气”与“暮气”这两个极端相反的字眼,评判一人一事,来说明那是生气勃勃的,还是气息奄奄的。这个“朝气”就是从永远给人清新之感的早晨发展而来的。朝气——使人想到:精力充沛,双眸明亮,两颊鲜红,向新的未来迈开脚步。也许这未来之中充满深不可测的事变,而那早晨总还是那样令人欣喜,令人振奋,以无限情意督促人们起步。

③今天早晨就是这样可爱,我望着它就像第一次看到早晨。那几片朝云,给阳光照得像嫩红的玫瑰花瓣一样轻柔、绰约、缥缈、悠然。病中,我常常感觉到:愈是在困苦的时候,愈觉得清晨之可贵。因为我们送走了一天,而又开始了新一天的生活。这一天的逝去与一天的来临,便标志着人生又迈出了新的一步。我现在浸沉于晨光的快感之中,我思索着,这个清晨像什么?很像早霞中升起来的一片白帆,也就是每一个早晨都在我们生活的航道上升起的白帆。它是那样洁白,它是那样漂亮,但它标志着永远向前,而且标志着坚定不移的方向。

④在我沉思默想时,不知不觉的,那一片片的云由红色而变得发白发亮,像给强烈光线照得透明的、轻柔的羊毛卷一样,它们朝着蓝天远处冉冉飞去,就如同白帆朝远天航去一样。

⑤突然,一切一切,偌大的天空和地面都变得出奇的宁静,蝉声没了,人声没了,那赫然闪耀的宇宙中充满一种庄严肃穆之感。一个真正的早晨开始了。(1)填空。

第①段依次描写__________、沾满露珠的藤树的绿叶、__________等景物,表现了早晨的“清新、宁静”。

(2)第②段和第③段,把清晨比作“新的起点”、“生活的航道上升起的白帆”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③段和第④段,先后用“玫瑰花瓣”、“羊毛卷”作比喻,描述了朝云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末为什么说“一个真正的早晨开始了”?请结合上文,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你认为这篇文章只是描写清晨的景物吗?请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散文最大的特征是“形散神聚”。文章围绕“晨”选取了许多景物,描写了“晨”的种种特征。作者将自己对生命和生活的思考与认识融入其中,使得文章情景交融,富于诗意。答题时要注意作者的情感态度。第(1)小题考查段落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解答的关键是细细地品读,并关注题干中的“依次”一词。第(2)小题考查句子特殊含义,这是现代文阅读考查常见的考点。答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中心的基础上结合前后文,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第(3)小题考查语境中修辞的作用。第(4)小题考查对文章中心和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和把握。综合理解文章,大致上可以从三个角度回答:①新的一天的生活开始了;②人生的奋斗开始了;③由对清晨景物的描写联想到新的生活的开始,表达了作者渴望投入新生活的激情。第(5)小题考查对全文写法的理解和概括,是在第4小题基础上的概括和深化。答案:

(1)淡淡的朝阳

轻轻嘶叫的小蝉

(2)①鼓舞人心,促人起步;②启发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朝着坚定不移的方向前进。

(3)描述了随着阳光的逐渐加强,朝云由嫩红而渐渐变得发白发亮的过程。

(4)①新的一天生活开始了;②人生的奋斗开始了;③由对清晨景物的描写联想到新的生活的开始,表达了作者渴望投入新生活的激情。

(5)这篇文章不只是描写清晨的景物,同时还融入了作者对人生和生活的思考与认识。例

4、(济南)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故乡的榕树 黄河浪

①住所左近的土坡上,有两棵苍老蓊郁的榕树,以广阔的绿荫遮蔽着地面。在铅灰色的水泥楼房之间,摇曳赏心悦目的清翠;在赤日炎炎的夏天,注一潭诱人的清凉。也许是对榕树有一份亲切的感情罢,我常在清晨或黄昏带小儿子到这里散步。

②那天特别高兴,动了未泯的童心,我从榕树枝上摘下一片绿叶,卷制成一支小小的哨笛,吹出单调而淳朴的哨音。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卷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__________绿云;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__________碧玉,在__________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__________晶莹的露珠。

③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彩色的鹅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我怀念榕树下洁白的石桥,桥头兀

立的刻字的石碑,桥栏杆上被人抚摸光滑了的小石狮子。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我童年的岁月,那古老的石桥镌刻着我深深地记忆,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

④站在桥头的两棵老榕树,一棵直立,枝叶茂盛;另一棵却长成奇异的S形,苍虬多筋的树干斜伸向溪中,我们都称它为“驼背”。更特别的是它弯曲的这一段树心被烧空了,形成一丈多长平放的凹槽,而它仍然顽强地活着,横过溪面,昂起头来,把浓密的枝叶伸向蓝天。小时候我们对这棵驼背分外有感情,把它中空的那段凹槽当作一条“船”。几个伙伴爬上去,敲起小锣鼓,以竹竿当桨七上八落地划起来,明知这条“船”不会前进一步,还是认真地、起劲地划着。在儿时的梦里,它会顺着溪流把我们带到秋苗青青的田野上,绕过燃烧着火红杜鹃的山坡,穿过飘着芬芳的小白花的橘树林,到大江大海去,到很远很美丽的地方去……

⑤使人留恋的还有铺在榕树头四周的长长的石板条,夏日里,那是农人们的“宝座”和“凉床”。中午,两棵高大的榕树撑开遮天巨伞,洒落一地的阴凉,让晒得黝黑的农人们踏着发烫的石板路到这里透一口气。傍晚,人们在一天辛劳后,躺在用溪水冲洗过的石板上,享受习习的晚风。高兴时,还有人拉起胡琴,用粗犷的喉咙唱几段充满原野风味的小曲,在苦涩的日子里寻一点短暂的安慰和满足。

⑥我深深怀念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有人卷一条被单,睡在光滑的石板上;有人搬几块床板,一头搁着长凳,一头就搁在桥栏杆上,铺一张草席躺下。我喜欢跟大人们一起挤在那里睡,仰望头上黑黝黝的榕树的影子,在神秘而恬静的气氛中,用心灵与天上微笑的星星交流。要是有月亮的夜晚,如水的月华给山野披上一层透明的轻纱,将一切都变得不很真实,似梦境,似仙境。在睡意朦胧中,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轻轻洒下来……而桥下的流水静静地唱着甜蜜的摇篮曲,催人在夜风温馨的抚摸中慢慢沉入梦乡。有时早上醒来,清露润湿了头发,感到凉飕飕的寒意,才发觉枕头不见了,探头往桥下一看,原来是掉到溪里,吸饱了水,涨鼓鼓的,搁浅在乱石滩上……

⑦但那样的日子不会回来了。我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身上还留着榕树叶隙漏下的清凉;但我确实知道,这一觉已睡过三十年,而人也已离乡千里万里外了!

⑧“爸爸,爸爸,再给我做几个哨笛。”不知什么时候,小儿子也摘了一把榕树叶子,递到我面前,于是我又一叶一叶卷起来给他吹。那忽高忽低、时远时近的哨音,弥漫成一片浓浓的乡愁,笼罩在我的周围。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绿荫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遥远的异乡怀念你么?如果你有思想,你会象慈母一样,思念我这漂泊天涯的游子么?

⑨故乡的榕树啊……

1、请简要概括作者回忆的“记忆里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下列叠词分别填入第②段中的画线处,顺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填序号)

A.串串

B.团团 C.片片

D.袅袅

3、联系上下文,仿照第⑥段划线句子续写一个句子。

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轻轻洒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制作读书卡片是一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文中摘录一个你最喜欢的句子,抄写在下面的读书卡片上,并将你的感悟写在“品味”栏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信息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要认真读懂课文的意思。

2、本题考查叠词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作用。可结合语境进行筛选、辨别、确认。

3、首先要分析句式特点,找出例句中的关键信息。诗意的想象和联想是答题的关键。

4、做这类题目,首先要选取一个语言优美、有思想、有意境的句子。可以从内容上进行评析,突出对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也可以从表现手法上来谈,对文章构思的技巧进行点评。也可以紧扣一两个关键词语进行分析,揭示人物心情。答案:

1、把榕树中空的凹槽当船划;夏日,在榕树下的石板条上休息、纳凉。

2、B、C、D、A

3、略。只要言之有理,符合语境特点即可。

4、示例: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小鸟”之喻,充分表现了心情的轻快、愉悦和联想的迅捷。“飞过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照应自己千里万里远离故乡的实际,并借助飞鸟的“飞”与“停”,巧妙地引出了故乡的榕树,文笔自然,不露痕迹。“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卷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紧紧抓住了故乡榕树的主要特征,字里行间充满了赞美之情。

抒情散文阅读解题技巧总结:

阅读鉴赏散文的技法、步骤,主要有:

一、明确特点,了解分类。明确散文的内容和形式特点,了解散文的分类。是阅读鉴赏

散文的基础,前文已经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二、抓线索,识文眼。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就是把珍珠贯穿起来的线。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散文中的线索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感情,或者是时间、空间等。复杂时,线索不只一条。抓线索一是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是否以物喻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等);二是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如《白杨礼赞》;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如《海燕》);三是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四是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文眼,是指文章中能点明内容情感与谋篇布局的只言片语或语句,即文章的点睛之笔。读散文识得了文眼,就等于拿到了入门的钥匙。文眼通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有的就是标题,也有嵌于文中的。例如《背影》就是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四次,每次情况不同而抒发父子深情的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背影”既是线索又是文眼。再例如《白杨礼赞》中作者几次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我要赞美白杨树”,这种包含象征意义的议论抒情句正是文眼所在。抓住它就抓住了作者的情感脉搏,抓住了阅读的关键。

三、巧借联想,领会意境。散文在行文上常常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物及人,因景写情。充分地展开联想,是散文做到情景交融的重要思维方法和表现手段,抓住联想的“联系点”——形与神的共同点,能更好地体味散文的感情,领会作者对自然、生活、社会及人生的独特认识和感受,真正感受到文章的意境美。

10.叙事抒情散文阅读 篇十

主讲教师:李华

北京海淀实验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课前一开心

考试的十种“死法”:

1、老师不打招呼就考试,居然考得不错,意外死。

2、考试前怀着隐隐期待,兴奋死。

3、一考完就想知道自己成绩,好奇死。

4、期末考试后放长假,憧憬死。

5、因为考试,音体美全部被语数外代替,遗憾死。

6、明天又要考试,还没复习好,焦虑死。

7、一次考场失利,使我领悟到我只是未成功,并未失败,哲理死。

8、一次成功的考试,使我领悟到上帝只会保佑成功的孩子,明白死。

9、忽然发现,考试是通往世界的尽头和冷酷仙境的通关密语,解开它们,自豪死。

10、遇到不会做的题,上看下看左看右看,全身通泰死。

知识梳理

阅读思路:

写景抒情散文阅读中的语言赏析,是所有阅读要点的综合运用

思路整理——规范的表达 赏析——①选词/修辞

②对象的特征(先外后内)

③作者情感/读者共鸣

第页

金题精讲

题一:

冬日香山

①天寒地冻的时节,我来到香山,领略了香山性格的那一面。

②早晨一爬起来我便去逛香山。这里,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荫的世界;秋天时来过,是红叶的世界。而这三季都游客满山,说到底是人的世界。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多少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静的世界。

③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厚绿的圆形叶片,白的或紫色的小花;现在只剩下灰褐色的劲枝,挑着些已弹去种子的空壳。过去来时,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扑闪着自己霜红的叶片,如一团团的火苗,在秋风中翻腾;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几乎融在一起,很难觅到她的音容。过去来时,林间树下是厚厚的绿草,茸茸地由山脚铺到山顶;现在它们或枯萎在石缝间,或被风扫卷着聚缠在树根下。如果说秋是水落石出,冬则是草木去而山石显了。在山下一望山顶的鬼见愁,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历历在目。可以想见,当秋气初收,冬雪欲降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我现在就正步入这个虚静世界。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去游承天寺,感觉到寺之明静如处积水之中,我今于冬日游香山,感觉到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

④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一出别墅的后门就有十几株两抱之粗的苍松直通天穹。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根遒劲的枝,枝上持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树皮在寒风中成紫红色,像壮汉羞脸。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我徘徊于树下又斜倚在石上,看着这红日绿松,心中澄静安闲,只觉得胸若虚谷,头悬明镜,人山一体。柏树或矗立于路旁,或伸出于石岩,森森然,与松呼应。你看他们身下那些形容萎缩的衰草败枝,你看他们头上凛冽寒风中的红日蓝天,你看那被山风打扫得干干净净却无人光顾的石板路,你就会明白松柏的骄傲。他们不因风寒而筒袖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依然尽情地展现着盎然的绿意,孕育着蓬勃的生机。

⑤当我登上山顶时回望远处,烟霭茫茫,亭台隐隐,脚下山石奔突,松柏连理,无花无草,一色灰褐。好一幅天然焦墨山水图。焦墨笔法者舍色而用墨,不要掩饰只留本质。你看这山,她借着季节相助舍掉了丁香的香味,芳草的倩影,枫树的火红,还有游客的捧场,只留下这长青的松柏来作自己的山魂。山路寂寂,阒(qù)然无人。我边走边想,比较着几次来香山的收获。春天来时我看她的妩媚,夏天来时我看她的丰腴,秋天来时我看她的绰约,冬天来时却有幸窥见她的骨气。她在回顾与思考之后,毅然收起了那些过眼繁花,只留下这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靠着这骨这气,她会争得来年更好的花,更好的叶,和永远的香气。

⑥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任选一个语段,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单的赏析。

(1)当秋气初收,冬雪欲降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

(2)当我登上山顶时回望远处,烟霭茫茫,亭台隐隐,脚下山石奔突,松柏连理,无花无草,一色灰褐。好一幅天然焦墨山水图。焦墨笔法者舍色而用墨,不要掩饰只留本质。

第页

题二:

山的图腾

①一到西宁,便感觉到青海山川的不同凡响。这里的奇峰峻岭和条条深邃的沟壑,使我的心灵受到阳刚的洗礼,引起我精神上的强烈震撼。

②那天我们乘车沿山谷间的栈道盘旋而去寻觅黄河的源头时,只见山路侧旁皆为红色的高山峻岭。车子行驶于其中,如同盘旋在燃烧的火焰之中,让我内心升腾起一种从未有过的冲动。友人邓友梅在途中看见山上耸立着的一块充满曲线美的红石时,诙谐地喊道:“看呐!那是诗人舒婷在山巅上向大地吟唱她的新诗呢。”这个比喻可谓天衣无缝,因为那天舒婷刚好穿着一件红色的外衣,亭亭玉立之姿,颇像峰顶上那块婀娜多姿的红石。舒婷没有反驳,她看着窗外的大山,自语道:“人在旅途中,已是美的享受。”她的喃喃之语道破了高原上红色大山诱人的奇丽与娇美。

③我也沉醉于大山的遐想之中:我曾游历过美国西部的“红石山国家公园”,那儿的地质地貌与这儿红色山峦极其近似,但是从气魄上来衡量,“红石山”显得太小家子气了,那就如同一匹孤驼与一条绵延无尽的棕红色的驼队之分。这是远古天崩地裂时,天地造物之神,让大海沉沦地下,让红色高山凸起于东方大地上的杰作。它诱惑一切游人的想象,因为这里不仅有友人戏言的“舒婷读诗”,还有纯天然的“亭”、“台”、“楼”、“阁”;如果将它和时代的距离拉得更近一些,这层层叠叠耸立于云间的山峰,有的像原子弹爆炸后升腾起的蘑菇云,有的像是一条条虹鳟鱼遨游于太空„„其形之怪,其貌之绝,真是让我目不转睛,直到我双眼酸涩时,才愿意眨一眨眼皮。

④我询问司机大山的姓名。他说:“这峡谷叫‘拉水峡’”。

⑤第二座令我为之动情的山峦,当属日月山了。它古时的名字叫赤岭,但是密密的青稞与碧树绿草覆盖了整座山,凸显出它生命的永恒青春。间或,可遥见有一束束彩绸,飘逸在山间,导游告知我,那儿是藏族兄弟举行天葬的祭台。

⑥导游的一句话,便把我们带进了原始古老的氛围中:噢!这是到了古代汉、蕃的分界地了。因而,当汽车向日月山的山脊上攀时,一个古老的故事盘升于我的心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就是穿越这个山口进入西藏的。翻越这座大山时,她因惜别故土,曾拿出父王赐她的日月宝镜,观看镜中“八水绕长安”的美景,泪水凄然而下。此情此景,被奉命来接她的使臣发现,这使臣为驱散她的离情悲楚,偷偷把宝镜换成了石镜。聪颖过人的文成公主见到石镜后,便将宝镜摔碎了,以示诀别故土、踏进西藏的决心。她没想到,此举成了日月山之名称的来由——后人为纪念文成公主那颗亮若太阳和月亮般的心,将“赤岭”改为“日月山”。“日月山”这圣洁的名字,一直延续至今。

⑦下车后,我无论如何也未曾想到,山顶的风有那么大,我差点被吹了个跟头。在这一刻,我才意识到自己是到了海拔3520米的青藏高原,它不仅让我倍感寒冷,而且心跳加剧、呼吸急促。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去遥想当年宫廷中长大的文成公主,要经历这般磨砺,该有多么艰难!但她没有退却,而是为了民族和谐和中华大业,毅然迈过了这座山,进入海拔更高的西藏。

⑧我和友人把一路上藏族朋友送给我们的哈达都找了出来,将其系在祭台之上。这既是向文成公主表示后来人的敬意,也是向日月山献上一份中华的赤子情怀——因为这座日月山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山岳中的精灵了!

⑨青藏高原的山,是迷人的。西行路上,我在与大山无数次的对视中,心灵得到了最为完美的陶冶。故而写此文,作为青藏高原之行的永恒纪念。

文章第③段有许多句子写得很精彩,请你结合具体语句作简要赏析。

第页

小结收获

秘笈一:纵览全文,涵盖特征

1、小不离大:语段回原文

2、缩大为小:寻找适宜赏析的语句 赏析方法:

1、识别修辞/选取用词;

2、抽取能够具体表现景物外在特征的词语,对应特征词呈现;

3、抽取能够具体表现景物内在品质的词语,对应特征词呈现;

4、作者在其中表达的情感态度。

秘笈二:巧选取,好赏析

1、尽量选取含有修辞的语句

2、有表现力的词语直接指向景物特点也可选择 赏析方法:

1、准确选取有赏析价值的语句(修辞/用词);

2、具体分析修辞、用词;

3、对应特征词呈现景物相关的外在特征和内在品质词语;

4、作者在其中表达的情感态度。语言赏析: 语言赏析要记清,修辞用词两分明。特征对应要呈现,作者情感并其中。

每课一积累

不必慨叹流星的短暂,它曾为深暗的广漠天庭划下一线光明; 也不必哀怜流萤的轻微,它曾在沉沉寂夜亮出一点火星。

人生的世界,即使如同戈壁,但层层沙粒,却能镌刻着你跋涉的足迹; 孤独和哀愁,也用不着隐瞒和虚饰,那凋零的花瓣,常会飘散出诗意;

痛苦,有时会变成一个美丽,那毕生萦绕心头的柔情,此时会显得更加虔诚有力。

第页

写景抒情散文阅读——语言赏析

讲义参考答案

金题精讲

题一:

1、(1)语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冬日香山描写成为一个巨人,形象生动。“抖”“闭”“推”等词语写出了冬日香山除尽繁华、超凡脱俗、神清气朗情状;“正襟危坐”“巍巍然”“静静”等词语写出了冬日香山凛然肃穆、厚重大气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冬日香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语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冬日香山比作焦墨山水图,形象地写出了冬日香山不要掩饰只留本质的特点。语句运用了四字语句描写烟霭、亭台、山石、松柏的特点,景物形象集中,整句散句错落有致,富有节奏,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音乐的美感。表达了作者对冬日香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题二:作者采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将拉水峡比作绵延无尽的棕红色的驼队,将美国“红石山国家公园”的红色山峦比作“一匹孤驼”,表现了拉水峡山脉的绵长以及多座山峰耸立的特点,突出了拉水峡气魄的宏大。表现了作者对拉水峡的赞叹之情。

或:“它诱惑一切游人的想象”一句中作者用“一切”这一副词强调了范围之广(大),写出了拉水峡的景观是令人荡气回肠的大自然的杰作,突出了作者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神奇力量的由衷赞叹。

上一篇:五年级写字教案下下一篇:假如我是水彩笔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