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贫富差距的思考

2024-10-05

中国贫富差距的思考(精选12篇)

1.中国贫富差距的思考 篇一

直面中国的贫富差距

多少才算富?谁比谁富? 上世纪80年代,“万元户”是富人的代名词.对于当时许多月收入不足百元的人来说,1万元是不折不扣的`天文数字.到了90年代,“大款”取代了“万元户”,成了富人新的代名词,“一万元不富,十万刚起步,百万才是真正富”的顺口溜生动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富人标准的理解.今天,富人肯定是越来越多了,但富人的标准却越来越模糊.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富人”?

作 者:文岫 汤平剪骥  作者单位: 刊 名:视野 英文刊名:FIELD OF VISION 年,卷(期): “”(3) 分类号: 关键词: 

 

2.中国贫富差距的思考 篇二

1、贫富差距的现状。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中国社会两极分化的趋势不断加剧。关于我国基尼系数的情况,比较权威的研究结论有:(1)世界银行2005年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基尼系数为0.28,到1995年为0.38,到90年代末期为0.458。该报告指出,全世界还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短短15年内收入差距变化如此之大。如果短期内没有政策来调节的话,贫富差距还会继续恶化;(2)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近六年全国居民的基尼系数数据是:2001年0.4031, 2002年0.4326, 2003年0.4386, 2004年0.4387, 2005年0.4494, 2006年0.4601。由此可见,我国的收入差距早已进入国际警戒线水平,在绝对水平上,我国的贫富差距要比西方发达国家、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及俄罗斯等东欧国家都大。

2、过大的贫富差距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最近几年间,需求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能不能形成相对充沛的内需,是关系到我国未来经济是否能够持续高速发展的关键之所在。现在的现实是,过大的贫富差距已经抑制了需求的形成。只有把这样的贫富差距解决了,国内市场才可能旺盛起来。

3、过大的贫富差距影响社会稳定。现阶段过大的贫富差距问题所产生的负面社会影响体现在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宗旨难以实现,社会成员之间的鸿沟拉大,部分人受到不平等待遇,从而导致大量社会成员对改革发展的不满,诱发社会动荡的因素迅速增加。显然,如果这些情况不加以改变,将会给我国社会带来严重的损失。

二、贫富差距形成及恶化的原因

1、社会群体权利的失衡。弱势群体在国家的政治结构中缺少利益代表,更重要的是,弱势群体缺少表达自己利益的制度。

2、收入监控和调节制度失灵。首先是收入监控制度失灵。在城市居民的收入中,有相当一部分处于灰色状态,除了工资,其余的是处在国家的监控之外的。除次之外,我国每年还有一部分国有资产被分配掉了,其中最主要的是国有资产的流失和征地时获得的差价。其次国家的调控手段没有完全发挥作用。再次,工资占GDP的比例过低,劳动报酬分配所占比重过小,工薪阶层难以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3、教育和医疗支出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贫富差距教育花费已经成为城乡居民致贫的一大原因。据调查显示,城市、小城镇、农村的贫困人群中均有40%—50%的人提到家里穷是因为“有孩子要读书”。同时,医疗费用也成为贫困居民的第二大负担。

4、社会保障机制缺位。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四,财政收入连上台阶。但是,我国在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基本民生方面的公共投入在GDP当中所占比例很低。我国现在只有16%的社会成员享受到医疗保障;大量的社会成员缺少最低生活保障;作为中国最大社会群体的农民从总体上来说没有社会保障。

三、利用公共财政缩小贫富差距的切入点

在我国现阶段,市场不能发挥作用或难以发挥作用的地方,必须要由政府介入,由政府来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公共财政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经济社会有序运转提高必要的制度保证和物质基础,解决现阶段的贫富差距,致力于市场机制的和谐和经济运行的和谐。

1、增加财政投入。根据2007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全年中央财政有3428亿投向新农村建设,有1934亿用于保障弱势群体,还有1719亿为后发展地区排忧。投入的7000亿元中央财政资金,帮助欠发达地区发展了经济和社会事业,救助了社会低收入群体和经济困难的城乡居民,所以财力的支撑才是解决一系列贫富差距问题的最根本后盾。

2、创新公共财政的服务功能,逐步解决教育医疗住房问题。大力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目标是到2008年建立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增加教育投入,着力普及9年免费义务教育,真正实现为教育“买单”。政府主导公共财政直接介入经济适用房项目。

3、全面实行多项惠农政策,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决议取消农业税。当前农村改革已由过去“规范税费、减轻负担”的税费改革转到“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和县乡财政体制等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同时,为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财政在“多予”上下了很大功夫,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大投入力度,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

四、加强和改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我国现行预算管理体制中,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资金转移方式主要有:体制补助、专项拨款、结算补助和税收返还。这样的转移方式只是维持原有的财政资金配置格局,而缺少较为合理的分配标准和规范的运行机制,既达不到均衡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目的,也不利于地方政府加强税收征管,从而不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为建立有效的转移支付,必须对上述资金转移方式进行调整。

(一)在既定的现行分税制条件下,可以先改变补助的标准和方式,逐步以比较规范、客观的方式进行分配。

(二)坚决清理预算外收支,减少不合理收费,对预算外收支实行统一财政管理。因此,要坚持依法征税,保证公共财政收入水平合理增长,在分税制的条件下,坚持“自收自支”、“结余归己”、“超支不补”的生财理财制度,增加税源,保证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财政学》王国清, 马骁, 程谦,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3.浅谈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 篇三

关键词:贫富差距;扩大;合理;障碍;对策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4-0032-0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只能解决温饱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然而改革中突显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贫富差距日渐扩大。近年来,我国的城乡、区域、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已经超出基尼系数标志的警戒线。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通常用来评判一国贫富差距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我国的基尼系数在改革开放前为0.16,1984年为0.30,1989年为0.35,1994年达到0.434,2001年为0.45,2004年更达到0.47[1]6。2010年,有专家表明,我国的基尼系数实际已超过0.5。我国的贫富差距现象日渐严重,已跨入收入差距悬殊的行列。

当然,贫富差距现象的存在并非都不合理。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倡导“平均主义”,实行“大锅饭”制度,然而带来的结果却是“均贫”。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先富带动后富”政策的引导下,积极鼓励个体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并支持和引导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渐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由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在这样的制度下,必然会出现“先富”与“后富”、“大富”与“不富”。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我们政策引导的后果,是我们政策制定的初衷。只有有一定合理差距的存在,才能有效地刺激广大民众的生产积极性,为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生机和活力。可问题是,怎样确保这个差距的合理界限。当贫富差距的增速超过了经济增长和个人收入增长的速度,超过了广大民众的承受能力时,贫富差距就失去了它的合理性。

一、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

我国的贫富差距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2]。

(一)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

据《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人均收入与农村居民可支配人均收入差距在改革初为2.56倍,1994年为2.86,2001年升为2.90,2002年为3.11,2003年为3.23,到2009年更达到3.33[3]。期间虽有短暂地下降,但整体上这一数字是不断攀升。

(二)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

尤其是我国东、西部之间。东部拥有良好的科学技术及人才资源,拥有便利的交通设施及大量的财政支持,我国经济越是发展,东部的优势条件越能得到发挥,其经济发展也就越好。而西部地区由于气候恶劣、交通不变以及经济基础较差等各种条件的限制,纵然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以及国家积极的政策支持,但西部的发展速度赶不上国家整体的发展速度,更远远落后于东部的发展速度。

(三)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

主要表现为石油、电力、铁路、金融、房地产等行业与其他行业,尤其是与农林牧渔等行业之间。前者大多数是垄断行业或国有企业,他们掌握着优势的资源,占据着有利的市场地位,他们的一举一动甚至能影响同行业的发展状况。

二、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

造成我国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革开放的相关政策

改革初期我们在经济上采取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让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这一政策为迅速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先富不是目的,而只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和手段。没有先富就不能实现共富,没有共富先富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奋斗的方向,先富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共富这个根本目标。小平同志曾说过,如果改革造成了两极分化,那改革就是失败的。

(二)分配制度实施得不到位

十六大上我们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至此,我国的分配制度进一步确立。无疑,我国的分配制度极大地带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但长时间以来我们强调“效率优先”,而忽视了“兼顾公平”,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收入分配差距,并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

(三)税收制度的不合理

税收是调节经济运行和国民收入的重要杠杆。毋庸置疑,在健全的税收制度调解下,贫富差距可以得到有效调解。然而,尽管近年来我国的税收制度不断地调整、改革——2011年个税起征点调至3500元,但我国普遍存在的贫富差距现象并没有得到有效地缓解。我国的税收制度仍应根据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特点进行合理地改善和有效调整。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国家调节国民收入和再分配的手段,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完善程度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现如今我国的社保制度存在覆盖范围不够全面、保障力度不够大、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保障制度不够完善等诸多问题,尤其是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严重滞后。这就加大了低收入群体在面临失业、疾病、年老时的负担,增加了防范社会风险的成本。

(五)灰色收入的大量存在

所谓“灰色收入”一般是指介入合法收入与非法收入之间的一种隐性收入,比如一些感谢费、劳务费、礼金等。目前各种形式的“灰色收入”在我国社会中存在,由于其隐蔽性、多样性和普遍性的特点,使其成为一些人“发家致富”的另一条途径,也成为加剧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六)其他因素

除此之外,我国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落后也成为加剧贫富差距的一大因素,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有调查显示,高收入家庭的子女更容易进入知名高校,而这带来的后果是贫困家庭与富裕家庭的子女在就业上的不平等,从而带来收入上的不平等与生活上的不平等,进而沿袭到下一代的不平等。久而久之,社会阶层日渐形成并凝固化,贫富差距日渐严重。

三、解决当前贫富差距的对策

(一)加大改革力度,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中的问题要在改革中解决,解决贫富差距问题根本还要靠深化改革。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运行的机制和体制,提高生产力效率。只有“蛋糕”做得越大,国家经济实力越强,才能在保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为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奠定日益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加快税制改革,调整税收结构

缩小贫富差距,一个基本的思路就是“调整过高收入,提升过低收入”。因此,税收要真正起到调节收入的作用,就必须合理调整税率结构,将税收的重心从企业转移到个人身上,然后通过累进税制来调节过高收入,从而起到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1]235。同时,还应尽快实施房产税和遗产税等制度,进一步降低高收入群体对财产的占有率。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合理调节分配关系

如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同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提高过低收入,调控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保护

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首先要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使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有法可依”,尤其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要尽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使社会保障制度真正起到防范市场风险、减轻生活压力的作用,发挥其调节过高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生活保障的功能。

(五)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产业转移

发展乡镇企业,一方面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充分就业,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要通过产业转移,将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而东部地区的产业则要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创新实现产业升级[1]70-86。这样在为中西部地区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缩小了贫富差距,有利于全国整体的全面、和谐发展。

(六)大力发展教育,均衡教育资源

教育公平才是真正的公平,也是一个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因此要加大对农村、贫困和边远地区的教育投入,促进城乡、区域间教育均衡发展,使农村子女和城市子女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要保证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利,保证困难家庭子女上得起学、能上好学。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鼓励发展慈善事业,促进财富在社会间合理流动、分配;加强法治建设,为市场主体营建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贫富差距问题我们已经提了很多年,然而成效却并不明显,并不是我们的措施不当,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执行不力。贫富差距过大容易造成阶层对立,诱发“仇富”心理,是社会动荡的主要根源。十八大上我们提出要“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贫富差距问题就成为当前我们前进道路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改革必须深入到痛处,要下大力气解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快、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徐滇庆,李昕.看懂中国贫富差距[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王小鲁,樊纲.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2005,(10).

4.关于中国贫富差距的调研报告 篇四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收入差距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重要对中国的地区收入差距的现状进行介绍,然后对产生这种现状进行原因分析,以使人们能够更正确的理解和对待收入差距。关键词:地区差距 贫富差距 经济政策

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使人们的收入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三步走”的第二步——在20世纪末人们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也已经在20世纪末顺利实现了。我们现在正朝着第三步迈进。可是就在我们为到下个世纪中叶,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奋斗时,中国的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在中国,造成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十分复杂,有市场经济发展的自然选择因素,有转型期的特定结构性、体制性因素,也有腐败、市场失序等非正常因素。要想正确的理解中国的收入差距,必须对中国收入差距类型及原因有着很好的理解。现在中国收入差距大体可以分解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以及不正当收入差距。下面主要介绍中国的地区收入差距以及对出现此差距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地区差距现状

1、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由迅速缩小到逐渐扩大,由逐渐扩大到逐渐缩小,再由逐渐缩小到加速扩大的发展过程。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7∶1(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1],1985年达到历史最低点,为1.86∶1,1994年达到顶峰,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86∶1,超过改革开放前的水平。1997年达到新的谷底,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7∶1,2001年突破历史最高点,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2.90∶1,2002年达到3.11∶1,2003年扩大到3.23∶1,而2007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之比继续扩大为3.33∶1。如果把农民用于生产的费用和城镇居民享受的福利也考虑进来并将其货币化,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为6∶1。中西部与东部的收入绝对差额由79元,8元扩大到1999年的2299元和1844元,分别扩大了29倍和231倍。

2、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地区差距变化

针对这种地区间差距的扩大,有人将其概括为“一个中国,四个世界”,即把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除台湾外)放到全球来认识,按实际购买力平价来计算美元值,可划分为四个世界:第一世界是上海、北京、深圳。1999年,上海和北京人均GDP分别为15516美元和9996美元,明显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8320美元),上海和北京两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2%。第二世界是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中上等收入地区,天津、广东、浙江、江苏、福建、辽宁等沿海省份人均GDP均高于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3960美元),六省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1.8%。第三世界是下中等收入地区,包括沿海地区的河北、东北、华北中部部分地区,人均GDP均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人口占总人口的26%。第四世界包括中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地区、边远地区、低收入地区。低于世界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1790美元),人口约6.3亿,占全国总人口数的50%。

二、地区差距原因

1.历史因素

在中国,不同地区在改革的初期所面临的初始条件是不同的,初始条件的差异也构成了不同地区在改革过程中的收获各不相同。首先,这些初始条长期累积起来的商品经济观念在东西部地区之间存在相当明显的差异。历史上,东部地区尤其是江浙一带居民的商品经济观念比较浓,对市场的理解和参与意识较深。相反,中西部地区的居民则相对比较保守,习惯于固守本土观念,缺乏冒险精神和创业意识,相应地,中西部地区人口的流动性相对较差。所以,当中国开始市场化改革的时候,东南沿海地区的居民由于积极地参与便首先分享了改革的“红利”,而中西部地区的居民则由于行动迟缓而丧失了先动优势,从而使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其次,东西部地区的工业基础存在差异。虽然在六、七十年代中国政府出于军事战略的考虑,在工业布局和资源分配上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在中西部地区设立了一系列军事工业基地,这些工业基地增强了中西部地区的生产能力和工业基础,但并没有从实质上弥补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的差距。加上六、七十年代所建立的军工企业在改革开放以后。由于

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存在经营困难,不但没有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工业生产水平,反而成为这些地区的沉重包袱。

2.政策因素

中国政府在开放次序方面的安排使得不同地区在改革中所能够获得的收益存在较大的差异。改革开放伊始,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便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五个经济特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都是在东部,这些地方在财政政策上无论对外商还是当地企业都非常照顾,使得东部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得以吸引大量的外国资本,当地经济得到巨大发展。虽然外商投资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但它毕竟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的转轨经济而言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1983--1996年,中国的外商投资有88.3%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仅有8.3%分布于中部地区,3.4%分布于西部地区[2]。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分布相适应,内地省份在经济发展速度上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更进一步的结果便是各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拉大。

3.教育因素

随着教育的发展,它会拉大受过教育者与未受过教育者之间的差距,因为受过教育的人有更高的生产能力和更高的配置能力,它能占据收入更高的职业和岗位,从而获得较高的收入。中国不同地区之间教育水平的差距是相当明显的,东部沿海地区拥有较好的教育设施和较高的教育水平,居民受教育程度比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滞后,导致教育投入不足,进而使居民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远远低于东部地区。这种教育水平尤其是基础教育方面的差距构成了东西部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4.自然条件及地理位置

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在自然条件及地理位置方面的差异也不利于中西部地区。从地理区位上讲,东南沿海地区拥有众多的港口码头、密集的公路和铁路网,并且与经济发达的香港、澳门、台湾、日本、韩国相比邻,具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地缘优势。同时,东部地区气候条件好,物产丰富,适宜生产及生活,这些都使得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中获得一种比较优势,从而能够先行一步。

三、收入差距扩大的不利影响

1.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对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全面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统计表明,消费平均每增加1%,GDP就会相应平均增加0.755%。收入差距扩大导致城乡消费水平差距扩大,农村居民产生消费紧缩倾向,不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2.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使农村居民地位更低、机会更少,其人力资源不仅得不到应有开发,甚至出现相对和绝对地萎缩。

3.由于收入差距扩大是在改革过程中形成的,部分农民贫困同非法致富形成巨大反差,致使一些人弱化了对改革的信心与支持力度,产生了“怀旧”心理。增加了改革的成本,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4.长期存在的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使得农民怨声载道,直接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产品供给的稳定增长,也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四、解决方法

(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控制收入差距于适当的范围之内必须兼顾效率和公平。另外,充分发挥税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要制定合理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和累进税率,还应征收遗产税、高消费税等。还要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等措施,支持和扶助农村的发展。

(二)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就业机构的调整。从目前来看,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消除城乡之间在居住、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税收、财政和金融等方面不公平和二元化的政策和管理,引导农村富足劳动力有序转移。为此,应大力实行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彻底消除城乡壁垒,疏通人口城镇化的渠道,通过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人口流动,促进城乡劳动力的合理分工。同时,要优先发展金融业、电信业、保险业等与农村工业发展有较大关联的第三产业,为小城镇建设服务。

(三)完善社会主义保障体系,保持社会稳定。要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和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制度,以促进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市场机制追求效率,社会保障则应更加注重公平。通过社会保障有效地实施再分配,使人民群众都能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构建

共同的社会利益基础,才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四、结束语

上述是对中国现阶段存在地区收入差距现状以及原因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现阶段出现收入差距是在我们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必然要出现的,但有些差距是可以避免的。我们要理性看待贫富差距的两重性,客观分析引起贫富差距扩大的因素,区分正常因素与非正常因素。2005年中国两会的召开,代表们就收入差距提出了好多好的建议和意见,中国政府也高度重视这个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体制的健全,中国的各项制度的建立,中国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农民负担的减轻,一定能够消除各种不正当收入,减少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以及行业差距,使中国社会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5.关于中国城乡贫富差距的调查报告 篇五

中国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从“人民公社”“吃大锅饭”的社会走到了一个开放、发展、充满竞争的社会,同时也带来了开放社会中所固有的矛盾,广大人民群众已经明显感觉和意识到了贫富差距的存在及其严重性。在我国现阶段存在着较多类型的贫富差距。主要有城乡贫富差距、东西贫富差距、群众性贫富差距、政策性贫富差距等。其中城乡贫富差距是一个综合性的贫富差距。它综合地反映出我国贫富差距的深层次原因。

一、贫富差距形成原因分析城乡贫富差距表现在:

1,改革初期,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一度缩小,但后来,形势发生了逆转,二者的差距呈现了逐渐扩大的趋势,如果考虑到城市居民享有多方面的福利,那么,真实的差距肯定还会更大些。

2、城乡贫富差距又表现为城市豪与贫困农民的差距,这一差距更加明显,更为突出。其现象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家财万贯与一贫如洗、豪门宴与食不果腹、高档别墅与缺房无房、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我国实行的个人所得税税制,目前税制不规范,个人所得税难以发挥调节社会贫富差距的作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覆盖面低。因此,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缺陷使得我国不断拉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剧;监督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相对滞后,许多非市场因素在发挥作用,导致各种违法行为、非法获取暴利的活动以及寻租行为的出现,形成非法收入。这些非法收入,破坏了正常的分配关系, 这也成为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次是政策性因素。政策性因素主要体现在国家经济政策的城市偏向和政策上的财富分配不平等。政府在执行就业、资金投入、财政税收政策、资料的价格有升无降,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现在的中国是10%的人口掌握了95%的财富,贫富差距比发达国家更加严重,现在想要发财,可不是仅仅靠努力就可以达到了啊!十几年来中国的税收不断地增加,特别是房改后,国家本来可以通过征收房地产税进行资金再分配,取之于民而用于民。但是由于中国征收的房地产税的主要来源是通过政府卖地,还有房地产买卖中的交易税,而不是征收房地产者的占有和使用税。这样的结果是富人买了房子以后,占用了国家资源且不需要每年再缴税,一劳永逸。假如将房子租出去,他还可以将买房子的成本通过租金转嫁给房客(穷人)。富人一方面(转载自本网

http://,请保留此标记。)可以通过房地产的增值获得更大的利润,另一方面通过收租可以得到更多的财富。那么富人就越来越富。而穷人买不起房子,就得不到这样的好处。除此之外,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这十几年、二十年中,中国的教育改革、医疗改革和其它福利的改革,使得政府在这些方面的负担减轻,应该用于教育、医疗、社会保险等等的支出,政府一概推掉,或者减少。这样整个社会尤其是中下层民众的福利就大大地下降。使得中国的贫富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所以很多人上不起学,看不起病是非常严重的现象。还有失业社会保险方面也做得不好。而另外一方面,工资改革,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幅度的增加政府官员、教师、军队的工资。也就是说,属于政府的雇员,不管是学校的、还是军队的、政府的,他们都得到了非常大的好处。财政那么大的一笔收入都再分配给了与政府相关的人员,而跟政府无关的,不但从工资上没有得到好处,而且国家财政在对他们的社会福利、医疗保险、健康、教育等都比改革之前大大地减少。在中国,教员和医生一直是受人尊敬的职业,但改革开放以来,他们的收入增长明显低于其他职业,而且这种收入增长中,体现为工资增长的部分不大,很多以课时费、班主任津贴,或者病床费、手术费的形式体现。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大部分教员批改学生作业的质量下降,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员用于“家教”的时间增加;同样道理,大部分医院的常规诊疗水平下降,但乱收费的现象屡禁不止。对此类只有靠“责任心”才能提高工作质量的职业,沿用工厂的“计时”工资、“计件”工资的办法看来都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导致了职业服务水平的下降,以及收入分配秩序的混乱尤其在90年代以来减额非常大。所以中国的财政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驱使了中国贫富差距的扩大,人与人之间贫富差距扩大。

(一)不同行业的职工收入差距较大。2010年我市在岗职工工资人均19080元,而全市机关单位年平均工资为2.6万元,事业单位为2.7万元,企业为1.6~1.7万元,企业职工与机关事业单位人均工资相差1万元以上。从各个企业看,2005年,全市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企业达8.7万元以上,最少的企业职工平均工资仅有5000~6000元,有80%以上的企业平均工资在1.5万元以下,最高的是最低的14~15倍;一些垄断或特殊行业人均工资也在4~5万元,是最低企业职工工资的8~10倍。

(二)不同职业的收入相差悬殊。就职业而言,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管理者阶层收入大大高于一般职工收入,尤其是企业在体制改革,走向市场后,打破了传统的收入分配机制,完全以市场为导向,企业的分配机制产生了重大的倾斜,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阶层的收入是普通劳动者收入的20~50倍,造成了收入分配的巨大差距。另外,部分改制企业过分追求自身利益,不为企业职工缴纳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有的即使缴纳也数额很低,仅仅限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造成了部分职工在岗期间收入低,到退休之时养老金无保障的局面,使收入差距的时期进一步延长。由于社会保障覆盖面窄,乡村企业、私营企业和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更是无从谈起,从长远来说加剧了企业职工、农民工和企业经营管理阶层的收入分配矛盾。

(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比例逐步扩大。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账面上为3.53∶1,我市为2∶1,但实际情况与帐面上的比例有很大的出入。近几年,国家连续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粮食直补、减免农业税和特产税,为农民增收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但农民收入增幅仍然低于城市居民。2003~2005年,我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3%,低于城镇居民1.8个百分点。去年我市农民人均收入中实物性收入占到40%,用于购买商品、服务的货币不足3200多元,平均每月260元左右。这260元中,还有25%以上用于第二年扩大再生产的开支,如买种子、农药、化肥、柴油等,农民每月真正能用作商品性消费的货币收入为195元左右,城市居民的货币收入平均每月670多元,城乡差距为3.44∶1左右;而城市居民收入中还有一部分并没有纳入统计范围,如各种各样的隐性福利、住房、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等。若将城市居民的一些隐性福利、优惠折算成收入,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达到6∶1,我市也在5∶1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并且这种扩大趋势仍处在“U”字型的上升期。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幅度长期低于经济增长速度,社会财富的分配向社会原始收入倾斜。2009~2010年,我市GDP年均增长19.9%,高于城、乡居民收入8.8和10.6个百分点。随着经济的发展,财政和居民收入均大幅度增长,但就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

而言,财政收入提高的幅度大大高于居民收入提高的幅度。近三年来,我市地方财政收入每年都以37.9%的速度增长,2010年增幅达到了42.3%,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平均增幅为11.1%和9.3%,最高年份也只有14.2%,与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形成巨大的反差。财政收入与居民收入在社会财富分配中形成此消彼长的关系,财政收入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放缓了一般居民收入的增长。

(四)乡村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数量少,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但由于我市乡村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缓慢,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对劳动力的需求受到了限制,就业渠道狭窄,致使部分城镇职工失业,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从第一产业中走出来,影响了部分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

(五)存有一定的投机行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但有些先富起来的人不是通过个人诚实劳动,而是靠现有的资源支持,靠社会的周围环境和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谋取暴利,从而得到了丰厚的收入,这部分人的巨额收入造成了社会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公,由此引发了许多社会矛盾和腐败现象。这部分人的收入与普通劳动者的差距是无法相比的。另外,劳动者素质的高低也是影响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

最后,我想谈谈解决贫富差距的方法。

我以为解决贫富差距的方法有以下一些:首先,加强农村基础建设,为农民建立起市场中心和交流中心,加快信息流通。由于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城乡分割,无疑也将进一步拉大城乡居民在科技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上的差距,形成信息时代的两种公民,在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条件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支撑起来的将是一个是衡的社会。其次,在政策上应积极保护农业,扩大农业投资。我国现阶段,农民几乎不能享受到国家政策上的什么优点,农业没有特殊性可言。因此也很难会有特殊的发展,这些都需要政府在政策上有一些大量的投资。再次,增加农民收进,减轻农民负担,调节城市居民的高收进,农民收进增加,才能真正把农民、农业、农村中蕴躲的巨大潜力焕发出来,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农民收进增加,才能真正使中国稳定,政通人和;只有农民增加收进,减轻负担,才

能保持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多样化,发挥民族特色,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最后,应该进步农民素质,加强农民教育,在农村中建立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和学习班,进一步扩大义务教育。

其次,通过产权改革调整收入分配,正确处理政府、企业和居民个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改革的目的不仅仅是建立一个更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还要建立一个更为公平的社会主义社会。受市场经济的驱动,利润最大化是经济增长和持续发展的基石,而政府理应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对企业而言,应该在取得较大利润的同时,实现上缴税收最大化、财政贡献最大化,保证广大劳动者的利益最大化。对农村而言,推进产权改革需要确实保护好农民的土地使用权,防止城市化过程中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同时,还可以通过动态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将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资产和财富增量部分,向农村倾斜,为农村人口获得均等的收入提供必要条件。只有遵循“公平优先”原则,才能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保证经济增长健康持续发展。

三是通过公共投资政策改善农村人口的收入功能分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点是扭转公共投资的城市偏向政策,加大对农村的公共投资。农村公共投资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投资,二是对农村教育、卫生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投资,三是对农村基本生活设施的投资。前两个方面投资可以为提高农村人口的收入创造潜力,后一种投资可以直接改善农村人口的生活福利,从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是注重消费和积累的关系。从积累和消费关系上看,从事最基本的生产活动、最辛苦的普通劳动者是社会积累和消费的主体,而一些城市居民的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农村居民仅有3000~4000元左右,有的甚至更低,现在的收入水平按照目前的消费水准,仅仅只能解决温饱而已,谈不上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其他消费与投资。近几年来,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始终以“项目建设”为依托,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为出发点,投资得到了快速发展,2005年增长幅度达38.6%,消费由于受居民收入的制约,不尽人意,消费增长幅度不足17%,低于投资20多个百分点,积累的增长速度过快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居民收入的增长。因此,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比例关系,使其协调合理增长,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6.关于中国城乡贫富差距调查报告 篇六

二级院系:健康老年服务学院

专业班级:康疗A1501 学号:0105150123

姓名:向霞 指导老师:艾素平

关于中国城乡贫富差距调查报告

中国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从“集体劳动”的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按劳分配”的社会,分配制度的改革,同时也带来了开放社会中所固有的矛盾,广大人民群众已经明显感觉和意识到了贫富差距的存在及其严重性。在我国现阶段存在着较多类型的贫富差距。主要有城乡贫富差距、东西贫富差距、群众性贫富差距、政策性贫富差距等。其中城乡贫富差距是一个综合性的贫富差距。它综合地反映出我国贫富差距的深层次原因。

一、造成城乡贫富差距的原因: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再扩大的过程。由于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农民自身的经济利益与生产成果相联系,形成激励机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生产大幅度提高。工业化实现过程中也是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转移的过程,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就业岗位应由非农产业部门来提供。一些高风险、高科技企业的职工收入远高于从事一般性行业的职工。而在农村,由于粮食品质不高,而成本却是很高,因此农民收入基本上只能维持温饱,大部人被迫进城务工,这样城乡居民之间这收入差距自然拉大。

2.城乡教育水平差距。城镇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乡村的3.4倍、6.1倍、13.3倍、43.8倍、68.1倍。更重要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辍学、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由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增多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增多,孩子在最容易接受新知识时没有得到好的教育,家庭的负担也过早的放在孩子的肩上,使他们不能专心学习,一心多用,最后导致学生辍学,流失,成绩不理想不能考上高中、大学,造成学历人口比例加大。

3.就业差距。城市劳动人口的登记失业率为5%,农村劳动人口的失业率没有人计算得出,抛开进城务工的1.3亿劳动力不算,留在农村4亿劳动力的利用率也只有50%左右。由于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导致就业方向的缺乏。就业方向少而劳动力多,导致失业率增高。

4.城乡消费差距。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生活资料的质量低,假冒伪劣横行。从总体上看,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只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整整落后10年。

二、应对城乡贫富差距的建议

7.中国贫富差距的思考 篇七

1 我国民族地区农村内部贫富差距明显

我国民族地区一般指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目前有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30个地市级民族自治州,120个民族自治县以及众多民族自治乡村,我国少数民族广泛分布在农村地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族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然而因为地理、环境、历史等因素,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贫困现象仍然广泛存在,贫富差距相对严重。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2012年发布了《中国农民经济状况报告》,该报告抽样调查了6000多户农村居民过去三年的现金收入。调查发现,2011年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为0.3949,收入差距相对合理,但正在逼近国际警戒线,收入最高的20%样本农户与收入最低的20%样本农户的人均收入差距有10倍之多。分区域来看,中部为7.16∶1,东部次之为7.71∶1,而西部农村地区的农户收入差距最高,为8.81∶1,在少数民族主要聚集的西部地区的农民最低与最高的收入差距达到10.19倍。一般基尼系数超过0.4,就有可能引发社会的不稳定,而我国民族地区由于文化、政治、地理等因素,因贫富差距引发的经济、社会问题也更为严重。

2 农村贫富差距形成的原因分析

当前学术界主要用统计数据,从宏观的角度分析民族地区农村财富差距扩大的现象,并以此为依据对民族地区农村贫富差距的原因进行总结,普遍认为生产资本、人力资本、民族特征、从事行业等因素是造成贫富差距的主要原因。而笔者认为应该从社会资源占有的角度出发,以人的素质技能及收入关系为基础,来分析其贫富差距的原因。

2.1 收入决定财富,资源决定收入

根据笔者对民族地区农村贫富农户财产来源的研究,财富差异主要由收入差异决定。富裕农户成员个人素质技能较强,从事的产业收益率高,因而获得的收入也较多。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市场不断放开,工商业优先发展,导致单纯依靠简单种植业已经不能满足很多农村农户的生活需求,一部分具备较高素质技能的农户,通过经营非农产业、外出务工等多种方式获得收入,非农收入不断增加,其所占农户总收入比例也在不断增高。一些经营成功的农户,相比那些单纯依靠种植业收入的农户相比,贫富差距明显。

导致收入差异大的原因根本在于农户掌握社会资源的不同。社会资源指社会中人们为了实现自身目的所需要具备或可资利用的一切条件总称。农户掌握的社会资源一般指农户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以及包括政治权利、信息、制度法规等无形要素,这些要素资源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经济效益。影响民族地区农村农户收入的社会资源可以分为煤矿、山林、农田等自然资源;种植、养殖方法等技术资源;生产、销路信息等市场资源;获得信贷、投资支持等金融资源;政府行政管理支持、政策优惠等政治资源。农户如果具备比别人更多的社会资源,他就有机会在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获取更多的收益。掌控资源的多寡是决定农村农户贫富的根本原因。

2.2 劳动素质技能、社会地位决定资源分配

所有的社会资源中,农户自身人力资源是根本,也是获得其他资源的基础。农户人力资源通常是指自身的劳动素质技能,分为思想素质、身体素质、技能素质三部分。每个劳动者都具有一定素质技能,其水平差异,是决定其收入的基本因素。

从民族经济学角度分析,经济关系是一些社会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所有权差异,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地位差异,决定了不同社会主体的经济实力,即资源掌握能力的区别。根据所有权划分,我国社会经济关系主体可以依次分为公有制经济、官僚资本、外国资本、私有资本、小农经济。我国政府作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代表全体民众占用社会生产资料,依靠政治权力掌控土地、金融、政策等各类资源,通过行政垄断获得竞争优势;官僚资本、外国资本和私有资本,依靠自身较强的资本实力掌握生产资料所有权,不断获得利润,而且比较容易与行政权力结合,优先获得政治资源、金融资源、土地资源的掌控权。小农经济相比其他经济主体,自身实力弱,在市场体制中处于弱势地位,受到其他经济体的排挤与剥削,发展缓慢。而民族地区农村在没有任何资源优势的条件下,处境更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农户在个人劳动素质技能方面优于其他农户,比如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敢于承担风险的心理,掌握某类特色产业的专业技能,善于沟通的人际关系能力等,这使其农户在其他资源获取中占据优势,随着其收益增加、财富的积累,个人素质技能如市场意识、经验、管理能力等增加,农户获得资源种类和数量也会增加,获得更多的土地、矿产、树林等自然资源;也更容易获得金融信贷支持,甚至能够获得如政策优惠、税收减免等政治资源。各种资源带来的收入逐步转化为资本财富,趋向于不断增殖,再带来更多资源。这些农户会越来越富裕,由劳动者素质技能带来的收入所占总收入的比例会逐渐降低,其他资源收入比重上升,成为主要财富来源,个人素质技能大幅度提高,成为各种资源获取和财富创造的核心。具有劳动素质技能优势的农户,更容易获取原始财富积累,脱离小农经济转变为私有经济,甚至发展成官僚资本,或者与外国资本相结合,经济、社会地位优势的提高,获得资源更多,从而促进财富增加,形成资源与财富增长的良性循环。相比之下,贫困农户成员个人素质技能水平偏低,主要靠自身劳动力资源进行低水平的简单劳动,或依靠政府救助来维持生活,没有财富积累,也没有社会地位,所以资源掌控较少,甚至可以说不具备任何资源,很容易形成支大于收的财富逆循环。这种情况下,除非有农户成员有机会大幅度提升个人素质技能,争取提高社会地位,获得某种优势资源,否则贫困状态很难改变。在我国民族地区,各级政府给予了比其他地区更多、更优惠的农户收入扶持政策,但是受历史、地理、观念的不利因素影响,农户个人劳动素质普遍比其他地区的农户更低,对优惠措施带来的各种资源的利用率也低。

3 现阶段缩小民族地区农村内部贫富差距的对策

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关键是找到核心原因。民族地区农村内部贫富差距首要原因在于农户成员劳动素质技能差距,因为素质技能差距所导致获得资源的多寡,进而决定社会地位的不同,而社会地位不同导致财富差距的持续扩大。因此,解决农村贫富差距问题必须从提高农户劳动素质技能、社会地位以及所能掌握的社会资源量入手。

我国民族地区农村生产主要是以农户为单位、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模式,已无法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笔者认为,在当前少数民族农户素质技能薄弱,基础设施落后,自然、经济环境发展水平偏低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农村合作经济是使社会资源合理利用、提高农村整体收入、缩小贫富差距的一条有效途径。我国很多农村都在探索不同形式的合作制经济,有土地股份合作、村集体企业股份合作等,但归结其本质是农户自愿合作建立的一种自主经营管理、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新型合作经济形式。尽管当前农村合作经济在管理、制度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障碍和问题,但不妨碍其经济上的先进性。民族地区农村合作经济是适应当前经济矛盾发展的、自我制度变革的产物,是对“集体所有、分户经营”主要形式的小农经济的自我否定,是对改革开放前集体经济的否定之否定,可以有效实现民族地区农村发展的三个关键点,即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技能、改善农民社会地位、为农村农户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源。同时,也能增强农村经济的整体实力,避免被其他经济体排挤剥削,能够公平地占用社会资源。

3.1 以政府为主导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技能

具有一定劳动素质技能的村民是农村股份合作企业建立与发展的基础。政府必须发挥主要作用。第一,提高农民身体素质。各级政府需要不断完善农民合作医疗保险改革和社会养老保证制度,提升保障水平,降低因残、病、年老等原因导致的劳动力减少。第二,提高农民精神文化素质。加强农村文化体制改革,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替落后的小农意识,加强市场经济思想和理念的教育。第三,提高农民的专业素质技能。政府要保证基础教育资源公平廉价提供,无论贫富每个人都拥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对于低收入农户,要针对性地实施专业技能培训,特别是加强非农产业技能培训,从而增加贫困农户的增收途径。

3.2 构建农村合作经济,提高农户社会主体地位

我国民族地区农村大都处于偏远地区,很多贫困农户以自然经济为主。因此,第一步是发展特色产业。由政府为主导,结合本地区资源优势,挖掘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支持富裕农户带动贫困户共同致富。第二步,鼓励农村经济借助其他经济主体,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要引入一些有实力的大型私企、国企等,与村子建立合作关系。借助与其合作,使农户与其他经济主体共享市场信息,迅速提升特色农村产业化水平。第三步,以一些素质技能高的农户为主体,建立农业合作制企业。公司是独立法人,按企业化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按股份分红。公司统一使用入股土地,提高特色产业经营的规模化、机械化水平,参与市场竞争。对于不同条件的农村,也可以采用将集体经营性资产、货币资产等资产入股与土地入股相互结合的方式,除了以土地承包权入股外,贫困户还能以扶持款入股或贷款入股等。合作公司通过让全体农村农户入股,来保证每个农村农户都能平均享有村企业带来的各类资源。

3.3 改善民族地区农村社会资源分配体制

第一,限制政治权力对资源分配的影响。政府自身需要规范管理行政程序,限制行政权力,防止利用农村土地“寻租”方式,非法获得巨额财富。第二,为农村贫困农户提供更多的惠农政策。政府应采取补贴、高价收储、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等措施,针对性的为农村贫困农户生产经营提供帮助。第三,金融资源的平等提供。改善本地金融环境,提供政策性的信贷支持,构建多样化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创新农村信贷模式,针对性的建立农村小额信贷制度。第四,建立、发展大量中小乡镇企业。各级政府应该鼓励支持农户开办中小企业,并注重发展无污染、附加值高的企业。

参考文献

[1]周亚成,阿依登.哈萨克族经济转型中的贫富差距调查——以胡阿根村哈萨克族为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2]谭燕瑜,戚杰强.广西农村贫富差距问题的实证分析[J].西北人,2008(2).

8.中国贫富差距问题浅析 篇八

一、我国目前贫富差距现状

根据查得的资料,我国现在的贫富差距可以分为如下两个方面:

1 城乡分化

先不说农村,仅中国城市在资源的配置上,就处于一个不平等的局面:资源优势集中于少数几个大城市,而且其他中小城市很难得到处国家分配以外的资源;再者是其他中、小城市仅是服务于这几个大城市。城市的功能单一。而他们自身的城市化发展则被置于计划外发展的状态下。当把农村和乡镇考虑进来时,从城乡收入差距方面来看,如果扣除农民用于扩大生产的费用,再把城市居民各种福利也计算进来,那么中国的城乡差距实际已经达到了5:1。这个数字差不多居世界之首。

2 地区差距

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扩大的现象,最突出地表现在不同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从全国来说,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的差距有所扩大。在一个省内不同地区的居民收入差距也有明显扩大的趋势。造成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发展速度。改革开放以来,不论东部沿海地区或中西部地区,都出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但是与广东等沿海地区相比,差距迅速拉大。

二、造成中国贫富差距的原因

1 分配原则的变化

当前,我们放松了对其他分配方式的限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同时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方式。但必须看到,这种改革也使得非劳动收入在个人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迅速上升。而非劳动收入的获取条件是不一样的。诸如居民选择职业的自由度、经营能力的大小、占有资金的多少、文化程度的高低等,并不是每位居民均等拥有。因此,居民所得的非劳动收入也不均衡。

2 国家政策的调整

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区域经济梯度开发战略,对东部沿海地区实行政策倾斜,在税收、信贷、投资等方面,给予了区别于中西部地区的许多优惠政策,加之东部地区的经济和地理优势,使其获得快速发展,东部地区的人均收入也随之大幅度提高。

3 市场经济的弊端

市场经济是调节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但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又具有导致贫富分化的自发趋势,会使各种利益主体的收入趋于分化,从而形成一种“马太效应”:即穷者越来越穷,富者越来越富。

4 社会保障的落后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面太窄,只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职工享受,而民营企业、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的中方职工却很少享受,尤其是占我国人口70%以上的农民,几乎没有享受社会保障,甚至一些农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

三、對策

1 加快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渠道

充分扩大就业,是解决贫困的根本手段。特别是在当前经济转型时期,我们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努力扩大社会就业,对社会的协调和稳定都是十分必要的。一批人就业了,有了收入,就要消费,消费就会促进生产和销售另一些人的就业机会也就增多了。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也是提高收入水平、解决社会贫困的前提。因此,应把积极创造就业和再就业。列为国家宏观调控战略的重要内容,实行就业导向战略,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以便创造更多的社会就业岗位。通过政府投资和对企业推行鼓励性政策,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开发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使择业人员的素质跟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强他们自身的竞争能力。

2 加快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大小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同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收入再分配要注重社会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使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趋向合理。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3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社会安全网

社会保障体系是市场经济的安全网,是调节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要继续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尽快建立一体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正常发放,使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都能拿到最低生活保障金;有条件的地方应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农村养老和医疗保险金制度。同时,努力拓宽融资渠道,逐步实现社会保障税费征收的法制化。可以从国有资产产权中适当转让一部分,由社会保障基金机构持股分红;政府的工商税收入,也可以作为调节社会保障基金状况的财力后盾。建立全国统一协调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管理效率。加强社会保障的立法建设和预算、财务制度建设,提高保障基金的使用率。

总之,只有做到财富的切实增加和合理转移,我国社会的贫富差距才能得到有效调控,才能有利于改革向纵深推进,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参考文献:

[1]王屹.WTO与中国农村经济[J].中国改革,2001.

9.中国贫富差距的思考 篇九

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对中国提出的一个发展方向,而中国也做到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无疑对推进中国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但在让一部分人富起来之后,带动后富的发展方向就好像有了滞后,而这个社会现状,就更加剧了我国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的情况。中国在改革开放前一直属于一个社会财富分配平均的社会,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为了中国能够更好的发展,中国实行了有倾斜的区域政策。那就是农村支持城市,农业辅助工业。于是,农民种了粮食交给国家,国家把大部分的财政收入拿去支持工业的发展,因为工业更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创造更多的价值,加速国家的建设。因为那个年代里中国缺钱。这种倾斜政策加速了城市的发展,却也使农村更加滞后。

经过了多年的努力,中国的城市富了,但农村却是相对的落后,除了发展的需要造成中国贫富差距拉大之外,导致中国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有以下这些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受地理环境原因,某些地区如沿海城市,内陆资源型城市,对财富积累有优势。受封建官僚传统影响,改革开放后官僚资本主义逐渐形成,在职官员掌握大量经济权力极易形成私有灰色资本及严重的腐败问题。在隐性世袭制的影响下,高干子弟凭父母权力占据国家政商要职并掌握社会大部分资本动向或直接随本人流入海外。而在税制的作用下,中国的税收来源长期以工薪阶层为主体,而高收入者则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转嫁或逃避税收。这些种种的因素都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的情况。

在面对我国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我认为我国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从而改善我国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

一、改革原有的税收财政机制。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主要通过税收形式进行调节。首先,缩小国内贫富差距,就要加强个人所得税的调节作用。应该对富人增加赋税,对低收入者减轻税负。

二、积极促进农村发展,减小城乡收入差距。解决城乡收入差距收入过大问题,最关键的是促进农村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摆正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政府应该从战略上更加关注农村发展,变城市偏好为农村偏好,脚踏实地的解决“三农问题”。

三、大力促进西部地区发展,减小地区间收入差距。

四、打破行业垄断,缩小行业收入差距。

五、完善社会主义保障体系,提高最低生活保障。通过社会保障有效地实施再分配,使人民群众都能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构建共同的社会利益基础,才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也对缩小中国社会贫富差距有良好的作用

10.贫富差距的原因 篇十

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政策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于打破中国经济发展的桎梏,让经济得以迅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当前问题是,这一政策没有得到完整的落实。先富起来的人并没有去带动其他人实现共同富裕。从而拉大了相互之间的贫富差距。

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政策的执行

贫富差距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生产力不发达,治穷是最主要的任务。邓小平同志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 因此,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由于没能完全理解邓小平同志的这一重要思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理论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并成为我国经济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政策。该理论的支持者认为,只要效率问题解决了,公平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正是在这一错误思想的指导下,公平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国人的重视,国民贫富差距的扩大就成为了必然的结果。

3、经济运行机制的不健全

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一套健全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尚没有真正建立。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人能够投机钻营,非法、违法经营和权力资本化,造成不合理的贫富分化,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悬殊。根据有关专家粗略计算,各种非法收入在全国范围内大约使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上升31%。

4、税收制度的不合理

毋庸置疑,国家通过健全的税收制度,可以有效缓解贫富差距的问题。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里,无论是从绝对数量上还是从税率上来看,收入高的人比收入低的人要缴纳高很多的税收。然而令人奇怪的是,频繁出现在福布斯(或胡润)中国富豪榜上的中国富豪们,并没有出现在缴税排行榜的前列。这充分说明了中国的税收制度的不健全。由于对于高收入群体缺乏合理的、必要的“限高”,导致了我国国民贫富差距的扩大。

5、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除了合理的税收制度外,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同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贫富差距的问题。然而,同经济发展幅度相比,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以及社会转移支付明显表现出严重的滞后。在这种情形下,农民、城镇的退休人员、城镇的失业人员及其亲属由于得不到及时的、足量的保障,最有可能成为贫困者,从而使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6、不平等竞争的存在

最后,经济领域中存在着许多不平等的竞争也是我国贫富差距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平等竞争表现在很多方面,最突出的是一些部门、行业甚至是一些个别的社会成员,能够通过垄断经营获得垄断利益或高额利润,而其他的社会群体和社会成员却不能,因此最终形成了非常不合理的收入差距。比如,一些借助国家特许经营的垄断行业就获得了“暴利”。

11.是谁拉大了中国制造的贫富差距? 篇十一

中国制造自诞生之日起就没有得到过公正的评价,身上的标签也多半是灰色的,比如血汗、剥削、无含金量,还有什么产业链最低端等等,即便是在其最辉煌的时候,公众在谈论起制造业时,也常常充满着鄙夷的口气。在这种舆论环境中,制造业运作正常还好,一旦出现任何状况,都会被舆论无限放大,此前,富士康曾因坠楼门而被推上风口浪尖,在最疯狂的讨伐岁月中,人人都变成了上帝,变成了拯救流水线工人的救世主,莫说是超时加班或者职业危害等问题,就连园区里的一棵树倒了,舆论也恨不得把责任归到郭台铭的管理头上;另外,自去年春节开始,珠江、温州、江苏等地的制造工厂纷纷陷入倒闭潮,也助长了舆论的不正之风,大家解剖完企业倒闭的原因之后,似乎也在寻找一种“终于可以盖棺定论”的快感,也即中国制造业真的不行,但事实并非如此,正当大部分企业陷入亏损甚至倒闭的时候,一些明星企业的业绩却蒸蒸日上,如前文提到的富士康,他们如今最头疼的是,招不到足够的流水线员工去满足苹果巨大的订单需求,自然,随着iPhone6s热卖,他们势必会在接下来的两个季度里再大赚一笔。

有些企业正遭遇寒冬,而且基本上熬不到春天了;有些企业却正值盛夏,车间里的流水线如永动机一般从未停止转动,不用高唱赞歌,只消看一眼堆积如山的高端手机就能感觉到咱们工人有力量,丝毫没有衰退的迹象。中国制造业冰火两重天的局面,远不止是一个客户订单差异就能全部解释的,它更关乎企业发展策略、管理制度以及部门文化。

无源之水,低端制造注定要枯竭

曾几何时,中国制造风靡一时,特别是一些中小型制造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有力补充,掘到了第一桶金之后,暴发户开始自诩为企业家,有的甚至出书立传、到处走穴,但企业家和暴发户最本质的区别正在于对企业“永续经营”的思考。

中国制造的黄金十年,其实,也是劳动力最廉价的十年,那时候的工人不仅廉价、而且听话,像狗一样听话。因政策更倾向于制造业,使得土地、材料成本大幅度下降,这才促成了中国制造最核心的价格竞争力,此外,国外的资本同样看中了这里宽松的政策和勤劳的人民,而且这里的领导比较关心政绩和经济指标,至于环境治理或者人才培养这种需要深耕、文火慢炖的事儿,从来只是下一届的任务,久而久之,中国制造赢得了订单,并促进了经济增长,但留给后代的却是恶劣的环境,以及从未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

拿温州举例,这座城市号称中国制造业之都,他们生产出来的眼镜、鞋子、打火机等日常用品可销往全世界,这里的土著居民瞬间暴富,基本上都是富得流油,但这种制造业的富裕只是短暂的,他们只是抓住了全世界旺盛的需求以及廉价生产资料的差价,商业模式和制造水平,都不具备特别的思维深度,于是很容易模仿。随着同质化制造的出现,相同产品出现产能过剩的危机,昔日可观的利润慢慢地被蚕食。此外,中国一些小型的制造企业,基本上没有管理体系,总体上属于游击战,企业主接到订单了,就联络工人过来生产,订单做完了,大家就放假,莫说是人才培养,连最基本的培训都无法展开,这种环境下,制造业的工艺、工人都只能停留在最低端,市场需求稍有变动,他们就无法适应了,更谈不上永续经营。另外,一些相对大型的制造业,比如苏州的联建科技,昔日也曾作为苹果的供应商红极一时,但因技术变革较慢,没能适应客户需求,最终落得个惨淡出局,这种境况也不能完全怪联建科技自己,要知道,成为苹果的供应商本就是一件“高风险、高收益”的事儿,干好了,自然赚得盆满钵满,干不好,随时有可能倒闭,因苹果产品出货量太大,任何供应商在前期想要接下苹果的单,必须要押上全部家底,有的甚至要借高利贷兴建厂房,这也就意味着,如果跟不上苹果的节奏,死的会非常惨,除了联建之外,GATA也如此。

中国社会环境和政策导向也抢走了很多本该流入制造业的钱。过去10年,领导们突然开窍了,他们竟然能发现品牌溢价、高薪技术能赚到更多的钱,于是在改革的红旗下,东南沿海城市开始驱赶制造业,不仅之前的税收、土地优惠政策渐行渐远,还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使得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荡然无从,富士康从深圳陆续迁往郑州和昆山,就是这种驱赶最鲜明的写照,巨头企业自然有实力坚持到内陆,东山再起,但很多中小企业在迁徙之中就饿死了,有的干脆就地解散。如果说政策是中小制造业的天灾,那么,房地产则更像是中国制造的一场人祸,最著名的温州炒房团,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来源于制造业主,他们对比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的利润之后,前者只有2%左右,后者则常常高大39%,开始把大量的资本投入房地产业,变成了鬼屋、无人居住,也套牢了本该用于升级设备、培养人才的资本。现在这个资本又转移到了股市,承受着一轮又一轮的割韭菜。

锱铢必较,制造业的抠门之道

中国制造业正集体过冬,有的人甚至已经冬眠,但这并不包括一些巨型的明星企业,他们的车间正变得越来越拥挤,因为要提高UPH,越来越多的闲置空间架起了流水线,也变得越来越热,因为越来越多的新设备正散发出新的能量,工人不担心失业,甚至不担心收入降低,在他们眼中,流水线是不会停歇的,偶尔地旷工反倒是成了工作之中的调剂,总之,这里不缺订单、不缺钱,中国制造业的冷气丝毫没有影响到他们。

其中,最耀眼的明星非华为莫属,诚然,把他归到制造业中有点委屈,他们的科技含量在国内可是屈指可数的,但正如三星的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华为也正开始锱铢必较地打磨自己的产品,并逐步从基础的电信设备扩展到智能终端,以及芯片领域,他们的Mate7在英国等欧洲国家非常受欢迎,这源于他们电信品牌的加成,更是对制作工艺的不断追求,而且,他们的立足之本也是值得中国全部企业学习的,华为人从来都是居安思危,每年都会把利润的10%投入到研发之中,同时,也有相当的比例分到员工手中,留下人才,培养浓重的工程师文化,逐渐建立起万事不拔之基,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华为的牌子有可能金光闪闪100年吧,至于说,再卖出1亿的手机,也只是顺便的事儿。

与华为的光芒万丈相比,富士康则显得普通的多,这个代工大王总给人一种农民的感觉,朴实、勤劳、兢兢业业,但也赚了不少钱。笔者刚刚读了一个帖子,数据显示鸿海2015年的预计营业额将达到10000亿人民币,员工人数则从2010年的80万增长到现在的130万,当之无愧的中国最大民营企业,仅创造的就业岗位来看,历史就应该给其记上一攻,我想1000年以后,跟在郭台铭身后的绝对不是什么坠楼事件,而是之于中国整个中西部地区的巨大影响,但光芒的背后却是富士康人的朴实付出,笔者有一位朋友在这家企业任职,每每聊起工作的事情,他都会抱怨单调、重复、简单到白痴都可以做,比如要注意5S管理、宣导员工穿好静电衣,很多人的工作就是定期擦拭设备上的尘土,以防止粉尘影响iPhone6s的生产良率,全部门没有人高弹阔论发展战略,上至高层、下至操作工,大家谈论的都是基本功,日复一日的强调,也日复一日地提高,或许正是这样的工匠精神才能不断满足高端客户的品质要求,像苹果、小米这样兼具数量和质量的要求,没有点决心,还真搞不定。

太聪明的人,一般是做不好制造业的,这个行业里没有快速赚钱的途径,也容不下急功近利的人。真正拉开中国制造业贫富差距的,除了客户、政策等外部因素外,更核心的因素则是企业本身,一种工匠精神,一种基本功精神。

责任编辑/林琳

12.高房价与贫富差距的关系 篇十二

近年来我国的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 特别是中心城市的高房价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同时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越了国际警戒线, 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将探讨房价与贫富差距的关系。

二、文献综述

有些专家和学者认为高房价是贫富差距扩大的结果。《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的一篇文章指出买房踊跃的一个原因是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在贫富差距和地区差距较大的情况下, 大批不发达地区的高收入居民为追求更好的区位品质而向发达地区流动, 增加了部分大城市高端房地产的外地需求, 继而引发那些大城市房地产价格的全面上涨。2010年5月7日《上海金融报》刊登了潘晟的文章, 他也认为收入差距的扩大, 贫富分化的加剧, 是导致如今房地产市场乱局的罪魁祸首。目前中国社会财富分配不平衡, 人们想依靠劳动薪酬来致富的难度越来越大, 因此与过去致富后想到买房不同, 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将买房看作是致富的一种手段, 这种观念持续下去, 使得房地产市场面临旺盛的投资性需求, 从而导致了高房价的产生。

也有另外一种观点支持房价高涨导致了贫富差距的加剧。国家信息中心2007年年终经济形势分析报告认为, 房价上涨过快加大了地区之间和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与此同时, 大部分居民的收入和财富则变相缩水, 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李实在2007年中国经济展望论坛上也认为房地产价格上涨扩大了收入差距, 使得高收入阶层获利更多。《经济参考报》认为高房价成为贫富差距的“助推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土地及资本要素具有劳动所无法比拟的“致富”能力, 房地产日益突出的资本属性决定了:越过门槛的“有房者”和被挡在门外的“无房者”之间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前者可能在楼市的“追涨杀跌”中不断增加资本储备和财富积累, 而后者离一套仅作为消费品的住房所需的购买力都会越来越远。

部分学者利用《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对房价和贫富差距进行了实证分析。尹向飞和陈柳钦 (2008) 将贫富差距细分为收入差距、财富差距和收入增长, 利用协整等方面理论对这三个变量和房地产价格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 其研究结果认为收入分配不均导致了房价上涨、房价上涨加剧了财富分配的差距, 同时房价上涨使得10%的最高收入阶层收入增长速度加速, 使得收入进一步两极分化。

关于房地产价格与贫富差距的关系, 国外的学者也做过相关研究。Gollier (2001) 虽然没有直接探讨房价与贫富差距之间的关系, 但是他研究了资产定价和贫富差距的关系, 认为贫富差距引起资产溢价。不同禀赋的投资者拥有不同的风险偏好。Kookshin Ahn (1997) 的分析表明韩国1965至1994年间的收入分配持续恶化, 他认为韩国房价30年单边上涨是造成贫富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随着房地产价格的上涨, 有房族的资本利得和租金收入日益增加, 而穷人们增收的大部分都用于支付了更高的租金。

以往的研究都肯定了贫富差距与高房价的正相关性, 本文打算以一个新的视角, 利用世界上不同国家的截面数据来分析房价与贫富差距的关系问题。

变量和数据

1. 房产价格, 记为HPi。

数据来源于全球房地产指南网站 (Global Property Guide) 。具体数值为2009年各国中心城市120平米住房的平均价格, 单位为美元/平方米, 代表了房价的绝对水平。

2. 房租收益率, 记为RYi。

全球房地产指南网站同时公布了各个城市的租金回报率。租金回报率越低, 说明房价的相对水平越高。

3. 基尼系数, 记为GNi, 表示贫富差距。

数据来源于联合国2009年《人类发展报告》。

4. 收入水平用人均GDP表示, 记为GPi。

单位为美元, 数据来源于联合国2009年《人类发展报告》。

5. 房价收入比, 记为PIi。

PIi=HPi/Gpi, 是房价相对水平的另一种表示方法。

实证分析

按照上面的文献综述中的观点进行分析, 如果房价上涨造成了贫富差距, 那么房价水平较高的国家将会有较高的基尼系数;如果贫富差距使住房投机需求增加进而导致房价上涨的话, 那么贫富差距大的国家房租收益率将会比较低一些。然而数据并不支持上述这两个论断。

图1显示的是房产价格与基尼系数之间的关系。很明显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关系, 即贫富差距大的国家往往房价比较低。我们将房屋的价格除以本国的人均收入水平, 用相对的房价水平再与基尼系数进行比较 (见图2) , 我们发现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我们又把各国的基尼系数与房屋租金收益率进行比较 (图3) , 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 即贫富差距大的国家往往房租回报率高一些。也就是说, 如果以房租收益率作为房价水平指标的话, 贫富差距大与低房价更趋于一致。我们认为贫富差距扩大不仅降低了大部分人对自用租房的有效需求, 也降低了对投资性住房的需求, 供出租的住房较少从而导致房租收益率较高。表为各个变量之间相关系数的具体数值。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房价与贫富差距之间没有明显的相互关系, 高房价不是贫富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贫富差距也不是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中国房价与贫富差距的高度正相关性也许只是经济快速发展中的一个特例。打压房价不是我们解决贫富差距带来的民生问题的一个方案。如果要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 改革的目标应重点放在收入再分配等问题方面。

参考文献

[1]于是:地产泡沫源于贫富差距[N].中国房地产报, 2005-8-8 (3)

[2]王晓通:贫富差距、地区差距与大城市的高房价[J].经济论坛, 2008 (3)

[3]潘晟:贫富差距过大成高房价之祸[N].上海金融报2010-5-7

[4]薛黎:国家信息中心:房价快涨加剧贫富差距[N].上海证券报, 2007-12-28 (6)

[5]陈灿煌:房价上涨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J].统计与决策, 2007 (22)

[7]李德智李启明何娅陈园:房价上涨的城镇居民财富转移效应检验及分析[J].建筑经济, 2008 (6)

[6]石弘:商品房价格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J].中国物价, 2007 (11)

[8]尹向飞陈柳钦: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财富差距、收人增长与房价关系的因果检验:1992-2006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08 (6) .

[9]Gollier, C.Wealth inequality and asset pricing[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01 (68) , p181-203

上一篇:村委会婚姻关系证明下一篇:基层工商所绩效考核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