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柳絮词

2024-08-07

红楼梦柳絮词(共12篇)

1.红楼梦柳絮词 篇一

红楼梦中颜色词红的翻译及解析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成就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在众多英译本中,颇具影响力的两个译本分别是杨宪益版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以及英国汉学家霍克斯版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红楼梦》中的颜色词汇极为丰富,两个经典译文因作者的文化背景不同,对颜色词汇的处理方式大为不同,而红色则十分能体现中西文化的差异,因此本文将选取部分译文进行比对和分析。

汉语中的红主要象征喜庆、顺利、成功等较好意象,比如“红运”、“开门红”。虽然英语中的red也有喜庆的意思,如“red carpet”(红毯)、“red-letter days”(纪念日,喜庆的日子),但red更多的表示专横、杀戮、血腥、暴力等消极涵义,这也加大了中国文籍的翻译难度。

例1、红楼梦

杨戴译:A Dream of Red Mansions

霍译: The Story of the Stone

解析:霍克斯在翻译时考虑到颜色词“红”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着不同的文化含义,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在《红楼梦》第五回中,“警幻道:‘就将新制《红楼梦》十二支演上来’” 中,霍克斯把“红楼梦”翻译为“A Dream of Golden Days”,可见译者在处理红色时,或以其他词代替或直接删去不译。而杨戴译文采取了异化的翻译策略,把“红楼梦”直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可能会给西方读者带来干扰。

例2、红尘

杨戴译:the world of men

霍译: the world of men and the world of mortals

解析:“红尘”来源于过去车马经过土路后扬起的尘土,借喻名利之路。后指纷纷攘攘的世俗生活,词义与“红色”并无直接关联。因此两个译文都采用归化的翻译方式,对“红”忽略不译。

例3、怡红院

杨戴译: Happy Red Court

霍译: 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s

解析:杨戴按照原文逐字翻译,而霍克斯的译文一如既往地避开了对红色直接翻译,而采用归化的方式,用green代替。在特定语句中,英语中“绿色”和“金黄色”和汉语中 的“红色”有相似的联想意义。在英语和汉语中,绿色都象征着生命、青春和活力。但另一方面,在汉语中绿色也有贬义含义,比如“绿帽子”表示丈夫因妻子出轨而受辱。而在英语中,“green”也有贬义用法,表示“缺乏经验的、嫉妒的、易受骗的”等意思。

例4、林黛玉自觉忘情,不觉红了脸,拿袖子遮了脸,翻身向里装睡着了。

杨戴译:Blushing to think she had given herself away, Daiyu hid her face with her sleeve and turned towards the wall, pretending to be asleep.

霍译: Dai-yu realized that she had been caught off her guard. She covered her burning face with her sleeve, and turning over towards the wall, pretended to be asleep.

解析:黛玉想见宝玉,但又羞于见到宝玉,感叹“每日家情思睡昏昏”,不想到正被宝玉听到,因此涨红了脸。以上两个译文在“红”的翻译上都采用归化的方式。杨戴版使用“blushing”,意思为“由于尴尬而脸红”,霍克斯译为“burning”,意思为“感到非常热”。此处可能“blushing”更能突出黛玉既害羞又高兴的情感。

例5、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杨戴译:Like drops of blood fall endless tears of longing. By painted pavilion grow willows and flowers untold.

霍译: Still weeping tears of blood about our seperation: Little red love-beans of my desolation.

解析:红豆在汉语文学作品中常用来象征相思,霍克斯没有将“红豆”直接翻译成“ormosia”而是翻译成“Little red love-beans”,既保留了红豆的隐喻含义,又保留了它的联想意义。而杨戴版本则选择回避这一意象。

例6、台阶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

杨戴译:Several maids dressed in red and green rose from the terrace.

霍译: Some gaily-dressed maids were sitting on the steps of the main building opposite.

解析:“穿红着绿”在汉语中表示衣着鲜艳的意思,杨戴采用异化,直接呈现“red and green”,而霍克斯采用归化,翻译为“gaily-dressed”(穿着艳丽或华丽),更利于西方读者的理解,在联想上不产生偏差。

例7、可巧连日有王公侯伯世袭官员十几处,皆系荣宁非亲即友或世交之家,或有升迁,或有黜降,或有婚嫁红白等事,王夫人贺吊迎送,应酬不暇,前边更无人。

杨戴译:It happened now that a dozen or so promotions, demotions, marriages or funerals in the families of nobles or hereditary officials related to or friendly with theRong and Ning house kept Lady Wang busy for several days in a row, paying visits of congratulation or condolence. This left her less time than ever to attend to affairs at home.

霍译: By coincidence it happened that about this time a dozen or more important events -promotions, demotions, marriages, deaths and the like - occurred in rapid succession among the group of aristocratic and official families connected by matrimonial or other ties with the Ning-guo and Rong - guo Jias, and for days on end Lady Wang’s time was taken up with visits of condolence or felicitation.

解析:汉语中有“红白喜事”的.说法,但英语中并不存在,所以两个译文都是用了归化,“红白喜事”译为“marriage and death/ funerals”。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颜色的差异便是其中之一。对比以上两个译本对于红色的处理可以看出,霍克斯和杨宪益会根据不同的语境和情况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两者皆为经典译文,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但透过两种译文可以看出,好的翻译作品必须建立在了解英汉语言的差异,考虑到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基础之上。

2.红楼梦柳絮词 篇二

关键词:林黛玉柳絮词,《红楼梦》霍杨两译本,诗味

翻译大致来说有两种, 一种是译意, 另一种是译味。这里所谓的译味, 是把不同的句子所有的各种情感上的意味, 用不同种的语言文字表示出来而所谓译意就是把字句底意念上的意义用不同种的语言文字表示出来。简而言之, 译意是翻译概念意义, 而意味指的是翻译情感意味。文学作品翻译的情感性是其翻译成败的关键, 所以“译味”在文学作品翻译中, 尤其在译诗中, 是非常重要的。

当欣赏一首诗时, 我们通常欣赏的不只是这首诗的意义, 而更侧重的是其味道。所以在诗作的翻译过程中, 译味比译意更重要, 因为译诗的味道对了, 自然是在基本意义已然传递的前提之下的。在诗词文学鉴赏中, 如果不能韵味悠长, 让人口齿留香, 那么纵成诗词也枉然, 诗词的翻译亦是。

之所以选择林黛玉《唐多令》这首著名的柳絮词来研究, 是因为这首词作的个性鲜明、情感浓重、风格突出, 总而言之, 味道十足。众所周知, 在《红楼梦》中, 林黛玉以其伤春悲秋叹无依的诗词之风著称, 其调哀婉凄绵, 其味绵密悠长。这首《唐多令》, 借柳絮的漂泊感叹自身孤苦无依。在基本意义方面, 霍杨两译本都已然传递出来;而是否将个中味道译出, 就有待研究了。本文拟从画面静动、语言风格、着眼角度、文体形式四个方面就两译作的“诗味”作出深入比较研究。

一、画面静动

杨宪益的译作偏静, 仿佛画面定格一般。而霍克斯则是侧重译作的动态美感, 从而在读者眼前形成一幅流动的画面。诗歌的流动美是一种创作心理, 也是一种审美意识, 流动的诗歌有鲜活的艺术生命力如同人的气脉流通。且看这两句的翻译:

一团团, 逐队成毬。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 说风流。

杨译:Catkins following in clusters,

Float off like ill-mated maids;

Vain their close attachment and beauty.

霍译:The fluff-balls dance,

Pursue, embrace,

Their floating lives, as our lives, quickly sped,

That, craving Beauty,

Find it dead.

杨译的重点在于三句末尾的三个名词词组, “clusters”“illmated maids”“attachment and beauty”.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毬”与“逑”谐音, 指配偶。而后文也暗示了此时的“逐队成毬”其实应该是一种“缱绻”, 恋人间的温柔缠绵。从杨译的“following in clusters”我们得到的不是那种爱恋痴缠的美感, 仅仅是很多的catkins紧凑在一起的静态画面。后面的“attachment”也是, 说缱绻而并非让人觉得缱绻, 因为意思够但味道不够。所以在“诗意”的传递中, 杨译无可厚非, 然而在“诗味”的再现中, 确实显有不足。

相反, 在霍译中, 译者通过动词的运用, 巧妙地对原作的意味进行了阐释, 使整个画面骤然鲜活灵动起来。第一句中, 译者将“逐队成毬”译成了“dance, pursue, embrace”。起舞, 追逐, 拥抱……这三个象征爱情的动词, 描绘出一幅絮团飞舞, 相互追逐, 、拥抱的感人场景。柳絮被赋予了生命和情感, 相互依恋缠绵的样子生动地被摆在的了读者的眼前, 也为后文说“缱绻”提供了便利。使得后面的译文虽未谈“缱绻”, 却尽是缠绵。“诗味”自然而然地四溢出来, 整个画面有种流动的美感。

再有一例:叹今生, 谁拾谁收!

杨译:She laments her life but has no one to whom to turn.

霍译:Our fate, like theirs

Uncertain hangs

此句的重点不是叹, 而是叹的内容—“谁拾谁收”。“拾”即“舍”, 这句的意思是, 是谁把我无情地舍弃, 谁有可以许我一个家?是黛玉对自身孤苦无依的感叹。在杨译中, 谓语动词有两个, 一个lament, 一个has, 然而这两个都没有鲜明的动作标识, 画面仍是静止的。难免有死气沉沉、平铺直叙之嫌, 对于原作中林黛玉的感叹, 并不能很好地流露出来。这便使得译出的诗作尽管意思相近, 但是情不够火, 味不够足, 难称佳译。

再看看霍译, 虽未说“叹”, 却字字写“叹”。霍译这一句重心在“hang”这个动词上, 一个“hang”, 形象地将尘世浮尘、漂泊无依的心酸道尽。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幅流动的画面, 柳絮纷飞、随风飘摇。虽然和原作的意义有些出入, 但是却异曲同工, 诗味盎然。

二、语言风格

杨译由于及其侧重“诗意”的传递, 忽略了诗作中的韵味, 故而译作多以平铺直叙为主, 这种语言风格有时难免有直白的空洞, 有时却恰到好处;而霍译诗作除却上文提到的灵动生气之外, 个中不乏逻辑抽象化议论, 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有损于诗的形象化审美特点。如对于此词下阕的开始的一句翻译:

草木也知愁, 韶华竟白头!

杨译:The willow too knows what it is to yearn.

In early prime her head turns white.

霍译:The creatures of nature, they too know our sorrow

Their beauty, like ours, must soon end in decay.

相比之下, 对于这一句的翻译杨译的处理比较合适。因为他找到了下阕首句的潜在主语, 以柳树译草木, 借柳絮说白头, 严格地保持了原词在生动的景物描写中隐喻韶华易逝的悲秋情绪和人生如梦的诗歌韵味。柳树不能代表草木, 但杨宪益之所以将此译成“willow”是因为后面的“白头”。为什么白头, 是因为有了柳絮, 也就暗指了前面的“草木”正是柳树, 这样的翻译显得更加合理和刘畅。而对于后面一句“韶华竟白头”, 杨译照字面翻译, 四平八稳。头发变白, 在中西方文化中都知道是变老的意思, 这句赋予了柳树人的生命与情感, 并且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 杨译本来不甚出彩的语言风格反而能将原作的“诗味”再现出来, 坦白而言, 要比霍译的抽象化哲理性语言更显自然。

如果说杨译将“草木”的范畴缩小了, 那么霍译无疑是将其拉大到“the creatures of nature”, 使得所指更加宽泛, 反而让读者觉得模糊。而后面这一句的翻译更是不仅偏离了原有的“诗意”, 更消磨了“诗味”。“它们的美丽, 如同我们一样, 最终归于寂灭”这和杨译的“在青葱岁月取却白了头发”是完全不一样的语言风格。霍译像是发人深省的警言哲句, 偏于逻辑抽象化的议论, 反而剥夺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失去了诗作原有的审美趣味。

这种语言风格的不同其实源自于译者对于原作诗味的理解所造成的着眼角度不同。

三、着眼角度

一首词作, 一种意象, 着眼角度不同, 译作的整体风格就不一样了。对于林黛玉这首柳絮词的译作, 杨译从小处着眼, 写个人感伤;而霍译是从大处提笔, 写自然规律。众所周知, 黛玉非报国救世之士, 她的词作多是感伤自身的, 着眼点是比较狭隘的, 所以, 霍译的大气译作在这并不合适。这和两译者对于原作“诗味”理解不同是密不可分的。

结合黛玉寄人篱下的身世和对于宝玉的痴恋怨念, 这首词实际上涵盖了三种感情意味。其一是“自古多情空余恨”的怨念。“逐队成毬”又如何呢, 缱绻成, 最终也“粉坠”“香残”。实际上是感伤自己和宝玉的情。其二是“身世浮尘雨打萍”的凄楚, 是对自己孤若柳絮, 漂泊无依的身世的感伤。此词作字里行间还有一种“花落花开自有时, 总赖东君主”的宿命论, 满是寄人篱下, 命不由我, 像木偶一样受人支配的无奈与哀伤。由此可见, 林黛玉的这首词作是着眼自身的, 借柳絮写一孤弱女子在这世上的漂泊无依。所以, 杨译中, 尤其是下阕, 都是以第三人称单数的形式译过来的, 如“her head turns white”“she laments her life”“to whom she is wedded”可见译者也认为这应该只涉及黛玉一人的命运与身世。这样的着眼角度恰恰是原作所要表达的, 这也是黛玉这首柳絮词潜在的诗味, 如果像霍译的大处落笔, 反而弄巧成拙了。

诗词的味道必须要符合诗人的身份、个性。其实, 如果不是局限在红楼梦的大背景之下, 如果不是作为黛玉柳絮词的译作而出现, 将霍译看成一个单独的诗作来欣赏, 有一种悲天悯人的大胸怀, 其艺术价值反而会更受推崇。因为霍译是大处着眼, 已经不仅仅限于一个人的命运了。霍译采用的是复数人称, 如“their floating lives, as our lives, quickly sped.”“They too know our sorrow, ”“their beauty, like ours, ”“our fate, like theirs, ”可见霍译实是借黛玉来悲叹大观园中的众姐妹, 甚至整个人类。他的着眼角度是人与自然的整体对立和沟通, 而非是对个人命运的感伤。

这种着眼角度的不同便让译语读者欣赏到了不同的译作:杨译有小味道, 霍译有大气魄。这也造成了上文所提到的语言风格的不同。但是鉴于原作诗人的性情, 我们只能说, 霍译有些不忠于原作了, 而杨译选择的着眼点却是恰到好处的。

四、文体形式

文学翻译其实本质上是一种再创作。翻译时除了应该质体并重之外, 应充分发挥译语优势, 进行再创作;再创作应该再现原作的文体美, 使“读者能够像读原作一样得到美的享受”, 诗词翻译亦然。

从再创作的角度来讲, 杨译其实是四平八稳、按部就班的译作, 但不得不提出的一点是, 杨译似乎只是译作, 并不是一首诗, 读者从杨译中得不到应有的美感。从韵律角度来说, 杨译除却最后两句的show和go之外, 整片译作几乎没有韵律。再看它整体的形式, 没有对仗, 没有长短句, 仅是参差杂乱的几个译句的单纯叠加, 让译作显得颇为牵强, 只凭意思上正确的传达是不能带给译语读者原作丰醇的“诗味”的, 也没有诗作美感。

而霍译显然是花费更多的心思的。一眼望去, 整个霍译诗作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错落有致, 比杨译更富有诗作的形式美:

The pollen is spent in the Island of Flowers;

From the House of the Swallow the perfume has fled.

The fluff‐balls dance,

Pursue, embrace,

Their floating lives, as our lives, quickly sped

That, craving Beauty,

Find it dead.

The creatures of nature, they too know our sorrow,

Their beauty, like ours, must soon end in decay.

Our fate, like theirs,

Uncertain hangs,

Wed to the wind, our bridegroom of a day,

Who cares not if we

Go or stay.

欣赏霍译首先一个鲜明的印象是:霍译运用英诗特有的长短相间, 短行居中的排列法, 产生了很好的视觉艺术效果。另外还包含了上阕韵脚fled, sped, dead, 和下阕韵脚decay, day, stay这些容易查找和感受的听觉效果。霍译的文体设计全然不同于杨译, 也和原作有出入, 融入了浓重的英诗特点, 这样的译作对于英语读者来说是非常享受的。换而言之, 杨译是单纯的翻译, 而霍译是在对于原作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再创作。而再创作的诗作由于融入了英诗的艺术特色, 使得美感更鲜明, “诗味”更浓郁。

黛玉写柳絮, 怜它韶华却白头。在这无根漂泊之物上, 她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她不过是在空缱绻, 拼命想留下自己的位置, 却无力回天。她把哀怨和忧伤以及对未来不可知的恐惧都藏在她的诗里喷薄, 但早已预感到薄命的结局, 哀怨却无力。这正是这首词作的味道所在。

霍杨两个版本的译作对于“诗意”的把握无可厚非, 但是在“诗味”的传递过程中却给译语读者以不同的感受。当然我们不能单纯地评价谁优谁劣, 应该从不同的角度评析各自的成功和不足之处, 全面、客观地进行深入比较研究。杨译的形式无奇、画面枯涩, 从这两点上确实不如霍译的错落有致、画面灵动更具“诗味”, 更能让读者口齿留香;然而霍译的抽象化议论、过大处着眼, 也不如杨译更有针对性, 更加贴近原作的“诗味”。由此可见, 在诗词的翻译过程中, 不同的语言形式和文化背景往往会造成“诗味”的遗漏, 如何将其更为成功地展现在译语读者面前, 如何让读者品尝到丰醇的“诗味”, 的确是值得众译者深入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金岳霖.知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2]王宏印.文学翻译批评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3]道吉仁钦.论文学作品翻译的情感性[N].西北民族学院院报, 2011 (01) .

[4]林日上.说说诗歌流动美[J].中华诗词, 2011 (02) .

[5]段军.从“诗眼”看古诗词的“动词效应”[J].文史哲, 1989 (05) .

[6]曹雪芹, 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4.

[7]曹雪芹, 高鹗, 著.杨宪益, 戴乃迭, 译.A Dream of Red Mansions.Vol.1[M].外文出版社, 1994.

[8]David Hawkes.The Story of the Stone[M].Vol.1, Vol.2, New York:Penguin Group, 1973.

[9]王宏印.《红楼梦》诗词曲赋英译比较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红楼梦柳絮词 篇三

【关键词】文化语义学 文化负载词 意义 《红楼梦》

一、文化语义学

早在19世纪上半叶,就有学者将语言与文化结合起来研究。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在其代表作《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中首次讨论了语言结构和人类精神的关系。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跨文化交际学的兴起和60年代末70年代初前苏联的语言国情学的出现,推动了中国的文化语言学的产生。随着文化语言学成为国内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许多学者将目光投在了语义和文化的关系上。其中,吴国华教授的《文化语义学》和马清华教授的《文化语义学》,这两部专著都对文化语义学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随后,吴建平教授,更是将文化语义学的研究层面扩大,使其不仅局限于句子层面,而将其延伸到篇章和话语层面,这样,文化语义学的理论体系变得更加完善。本文将依据吴建平的文化语义学理论,来探讨《红楼梦》中文化负载词的英文翻译。

吴建平(2007:49,50,51)指出,词汇意义一共有五种,分别是概念意义 (Conceptual meaning),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文化意义(Cultural meaning),结构意义(Structural meaning),语用意义(Pragmatic meaning)。其中内涵意义可分为情感意义(Affective meaning),修辞意义(Figurative meaning),语体意义(Stylistic meaning);文化意义可分为文化独有意义(Culture-specific meaning)和 文化关联意义(Culture-associative meaning);结构意义可分为语法意义(Grammatical meaning)和搭配意义(Collocative meaning)。对于词汇的这五种意义分类中,只有内涵意义(情感意义、修辞意义、语体意义),文化意义(文化独有意义、文化联想意义)和语用意义是文化语义学所应关注的。(吴建平2007:49,50,51)

二、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及文化负载词

《红楼梦》的问世至今已有二百多年,但是学界对他的研究活动却从未停止,它如此强大的生命力让许多学者惊叹不已。而这强大生命力的背后,笔者认为,是它所蕴含的浓重的中国传统文化,这是《红楼梦》这部巨著的根基所在。甚有学者认为,《红楼梦》就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洪涛 1996:306),笔者认为,这种比拟恰如其分。正因为《红楼梦》它的独特的魅力,让许多学者乐此不疲地将它翻译成各种语言。对《红楼梦》的翻译并不是一件易事,因为太多的内容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其中著作中包含的大量的文化负载词,让译者们头疼不已。“文化负载词是指特定文化范围内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胡文仲 1999:244) 文化负载词不仅仅包含概念意义,同时它还反映了一个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同于一般词汇,在一个民族词汇系统中能够最直接敏感地反映民族的文化个性特征,是民族文化的镜象。所以,如何巧妙地处理这些文化负载词,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许多学者纷纷对《红楼梦》中的文化负载词做了研究,并且提出了相应的翻译技巧,但是这些研究仅仅是从翻译的视角来看问题,没有理论依托,使得研究散乱,没有系统性和概括性。所以,本文的作者,试图从文化语义学这一理论出发,来探讨《红楼梦》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三、红楼梦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红楼梦》中的文化负载词,比比皆是,而对其的翻译也是各有千秋,各有不同。《红楼梦》中的文化负载词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词汇,分别是物质文化词、制度习俗文化词、精神文化词。下面本文,以文化语义学理论为依据,从这三个方面,对文化负载词的英文翻译进行分析。

1.物质文化词

例1.“……等我性子上来,把我‘醋罐子打个稀烂,他才认的我呢!”

(《红楼梦》第20回)

在这里,“醋罐子”这一文化负载词包含的是文化联想意义。“醋”,在中西方都有,但其文化内涵却大不一样。在汉语中,“醋”可引申为男女关系上的妒忌心理,而英语中“醋”则比喻尖酸刻薄之人。同时“醋罐子”这里还包含修辞意义,用“醋罐子”来代指熙凤。所以,如果要保持原文的原汁原味,“醋罐子”的文化联想意义和修辞意义,就必须都翻译出来。下面是霍克斯(1973)的译本和杨宪益夫妇(1994)的译本。

霍译:“… One of these days when I get my temper up Im going to lay into that jealous bitch and break every bone in her body!

杨译:“…One of these days when I really lose my temper,Im going to give that vinegary bitch a good beating to show her whos master here.”

在这里,霍克斯采用的是意译法,“醋罐子”的文化联想意义和修辞意义都没有得到保存,但是霍译本达到了信息的正确传递;杨宪益夫妇采用的直译法,此译本保存了文化联想意义,但是信息没有得到正确的传递,“vinegary bitch”让西方人联想到的是“尖酸刻薄之人”。而修辞意义也同样没有在译本中体现出来。

2.制度习俗文化词

例1.贾母见无人,方说道:“我听见你替你老爷说媒来了。你倒也三从四德,只是这贤惠也太过了! ……”

(《红楼梦》第47 回)

“三从四德”这个文化负载词,包含着文化独有意义。它是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上进行的规范要求;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在这里,“三从四德”还包含修辞意义和语用意义。在古代“三从四德”属于褒义词,用于夸奖妇女良好的品德。但在这里,“三从四德”是贬义词,是王夫人责备邢夫人过分顺从丈夫,使得事情变得不妥,这里“三从四德”是反语,这也是它的修辞意义和语用意义。所以,在翻译这个文化负载词的时候,应该将这三层意思都翻译出来,才算得上是个好译本。下面是霍克斯(1973)的译本和杨宪益夫妇(1994)的译本。

霍译:“I must congratulate you on your wifely virtue though I must say,I think that in this case you are carrying wifeliness a little far.”

杨译:…“I hear youve been doing some matchmaking for your husband.Quite a model of wifely submission and virtue,arent you? Only you carry this obedience too far.”

在霍克斯的译本中,“三从四德”被翻译成“wifely virtue”,只保留了它的文化独有意义,但却没体现修辞意义和语用意义,信息传递不足。在杨宪益夫妇的译本中,译者不仅保留了文化独有意义,而且通过一个反意疑问句,体现了原文的修辞意义和语用意义。杨宪益夫妇的翻译,可谓是恰如恰如其分的。

3.精神文化词

例1.“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又像颦儿来葬花不成?”因又笑道:“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了;不但不为新奇,而是更是可厌。”

(《红楼梦》第47 回)

这里的“东施效颦”,源自一个典故。在春秋时期越国有个美人,名叫西施,她有心痛的毛病。犯病时手扶住胸口,皱着眉头,比平时更美丽。同村女孩东施学着西施的样子扶住胸口,皱着眉头,因其本来就长得丑,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动作,装腔作势的怪样子,让人更加厌恶。“东施效颦”这个词包含了文化独有意义,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词。同时,在原文中,“东施效颦”还有修辞意义,说话人用“东施效颦”来比拟听话人的行为。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将它的文化独有意义和修辞意义都体现出来。下面是霍克斯(1973)的译本和杨宪益夫妇(1994)的译本。

霍译本:“Can this be some silly maid come here to bury flowers like Frowner!”He wondered.This reminded him of Zhuangzis story of the beautiful Xi- shis ugly neighbor,whose endeavors to imitate the little frown that made Xi- shi captivating produced an aspect to hideous that people ran from her in terror.The recollection of it made him smile.“this is ‘imitating the frownerwith a vengeance,”he thought“,—if that is really what she is doing.Not merely unoriginal,but down- right disgusting!”

杨译本:Can this be another silly maid who has come to bury flowers like Dai- yu? If so,shes “Tung Shih imitating His Shih”,which isnt original,but rather tiresome.

His Shih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rh.Tung Shih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ing her ways.

霍克斯的译本翻译出了“东施效颦”的文化独有意义,它采用增译法,不仅解释了这一典故的来源,而且说明了这一典故的含义,但它的译本没有体现原文的修辞意义。杨宪益夫妇的译本采用的是直译加注的形式,既传递了文化独有意义,又体现了原文的修辞意义。两者相比较,笔者认为,后者的翻译更好一些。

四、结语

本文以文化语义学为理论框架,从文化负载词的三个方面——物质文化词、制度习俗文化词、和精神文化词,分析了《红楼梦》中文化负载词的英文翻译。通过文化语义学的理论概念,笔者对文化负载词的含义进行一层一层地剥离,使得对其含义的理解更加清楚,这样在翻译过程中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了,笔者通过分析发现,文化语义学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理解和翻译,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Hawkes,David & Inford,John.(trans).The Story of the Stone by Cao Xue-qin and Gao E[M].UK:Penguin Group,1973-1986.

[2]Yang Hsien-yi &Gladys Yang.A Dream of Red Mans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4.

[3]洪涛.从语言学看《红楼梦》 英译本的文化过滤问题[J].红楼梦学刊,1996,(2):306.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244.

[5]吴建平.文化语义学理论结构探索[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49-51.

4.飘飞的柳絮作文 篇四

4月18日・ 星期一・・ 晴

今天,我路过“东风桥”。那里有许多柳树,每到这个季节,柳树便扬起了绒绒的小毛毛,这就是“柳絮”。微风中,柳絮飘去,不一会儿,飞进了花丛中,成了洁白可爱的小蝴蝶。不一会儿,飘到了河面上,给小河蒙上了一层雪白的薄纱。不一会儿,又落在小姑娘的辫子上,成了美丽的蝴蝶结,看上去真漂亮呢!

道路上,不知什么时候,滚了一团好大的毛球,小猫见了,追啊追,追到了,扑上去一咬,满嘴毛茸茸的,像刚刚偷吃奶油蛋糕,哈哈......我从地上抓起一点嗅了嗅,不小心吸进了一点,鼻子痒痒的,闹得我直想打喷嚏。站在高高的柳树下。满眼飞絮......要是把它们采集起来,编块厚厚的毯子,那该多好呀!

5.写景作文 柳絮纷飞 篇五

在家喜欢看二月里的油菜花,在学校喜欢夏天里的柳絮纷飞。

以前在家只看到过柳树,却从没有见过柳絮,所以当我来到铁岭看到那白色柳絮在校园的小道上空幽雅的飞舞时,就喜欢上了它,它轻盈的身姿在不断舞动着,那妙曼的身姿让我想到了家乡的冬天:每次一到冬天,我就盼望着下雪,云南一年四季如春,很少会下雪,一旦下雪,我很是欢喜,喜欢那白色的世界,喜欢在雪地里奔跑的感觉。柳絮飘舞是的情景就如那家乡冬天飘舞的片片雪花:纯洁、轻盈、美丽。坚韧,以每当柳絮飘起来的时候,我心中就充满了乡愁,此时我的内心是喜悦的是温馨的,因为我感觉到了家乡的气息在这遥远的地方,没有亲人,一切都是那样的陌生环境里孤身一人,能感到家乡的气息,内心能不喜悦能不温馨吗?

看着柳絮纷飞,我就有了家的`感觉,我的乡愁浓又浓;着柳絮纷飞,我似看到了佳人在温暖的阳光里想我走来,给我带来了温暖可关爱。

6.流浪是流年的柳絮 篇六

于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穿过低矮的灌木丛,看见满园的花丛中凌乱地飞舞着白色的柳絮,轻柔的身影随着风飘飞,不能自已。当我伸出手想抓柳絮时,一阵风又把它带到了遥远的天边。看着漫天飞舞的柳絮,我竞不禁羡慕起来,要是我也能有这样一次远行,那么人生就少了一份遗憾。

十八岁以前,我一直渴望一场旅行,十八岁以后,我更倾向于流浪,那时脑海里总会浮现这样一幅画面:我在一个黑暗的地下通道,弹着一把掉了漆的木吉他,惨淡的灯光照在我的脸上,而边上的人近似癫狂地呼喊着。

在我认识的人里面,她是最欢喜旅行的,没有之一。我曾经看见过她画的一张中国地图,满满的用红色标记的符号,我大概能够看懂一些,小小的红色代表她曾经征服过的地方,蓝色标记是她即将要征服的地方。她曾信誓旦旦地告诉我,她要走遍中国大大小小的山川河流和村庄。我说中国这么大,你怎么一个人把所有的地方走遍呢?她一直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燎原的那天,自己是否已经七老八十,走不动了呢?所以,她从心里底发出了一种沉重的叹息。

但幸运的是,现在的我们正值青春年少,有太多的路要我们走,有太多的桥要我们过,所以我常常安慰她,年轻就是资本。我们还有大好的青春等着我们挥霍,梦想终会在我们生命里的某一天开花结果。她总是无条件地相信我说的话,可是我说的话是不是真的啊?鬼知道呢!

我一直都在寻找一个能让自己栖息的地方,不管这个地方是否偏僻,远隔人世,我都愿意逐花而居,亦如漫天飞舞的柳絮,随风漂泊。她说我的梦想太过于浪漫,流浪定要吃很多苦,受很多委屈。我说这不是虐待自己么?其实流浪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行动。也许,她是自己吓唬自己吧,我是这么认为的。

每次看见她的时候,她总是微笑着,寂寞并不能侵入她的心里。但在流浪的岁月里,总有一些旅店留下人们孤独的身影,那些小路也留下寂寞的足迹。就像三毛,穿着碎花长裙,牵着马在撒哈拉沙漠里行走。而她是三毛的忠实读者,所以受三毛影响,她也就成为这样一个风一样的女子,一路行走,一路撒花。

记得有一次我和她一起去看电影,片名叫《遗愿清单》,影片讲述两个癌症晚期的病人面对死亡,如何选择过完自己的余生。他们并没有安安静静等待死亡的降临,而是把自己一生中想完成的事情列成清单。他们在死神带走他们之前跑遍了全世界,最后把骨灰留在了喜马拉雅山上。

她很羡慕影片中的主人公,不过比起他们在生命的终点绽放,她更会拼尽全力趁自己年轻的时候去流浪。我抬头看见她的眼睛闪着异样的光芒,这时候的她像极了漫天飞舞的柳絮。她说,我不想等我老了,走不动了,才想起这个梦想,我不想把这份遗憾留到生命的终点。

我们是文科生,她的地理特别棒,我问她铁路的走向,某个不知名的小城市,她闭着眼睛都能想象出全国铁路交通,以及城市位置,这些东西我死记硬背还是记不大清。我问她是怎么记住的,有没有特殊的记忆方法可以传授给我,她只是神秘一笑,说,这些都是我以后要走的地方,如果我记不住,迷路了,不就被坏叔叔拐去山西挖煤了么?然后我笑着说,你这身板挖不了煤,倒是能给煤老板做个压寨夫人。于是她白了我一眼,我就假装继续埋头做作业了。

后来,我真没想到的是,她没有和我一起参加高考,后来我才知道她卷铺回家之后就马不停蹄地去实现流浪的愿望了,后来我才知道她是单亲家庭,她母亲也由她去了。

7.柳絮纷飞 篇七

你还记得吗?在花园的柳树下,有着我们的约定:一辈子的友谊,一辈子的闺蜜。那时候,很快乐。

我们喜欢手拉着手,逛遍各式各样的小店,吃遍了街上的美食。冬天的时候,我们喜欢把手放在彼此的口袋里取暖,然后开开心心地就这样以奇怪的姿势不顾别人的眼光走在了街上。有时候,我说个笑话,能让你笑个半天,此时,我无奈地看着你,心里抱怨着我怎样认识了你这个“傻妞”。俄而,又与你嘻嘻哈哈打闹着。

走过了一座小桥,你停了下来,我狐疑地看着你,你对着河面大喊,说我大大咧咧,粗枝大叶,我则喊着,你娇气,爱哭之类的话,别以为我们吵架了,这只是我们独特的相处方式而已。我们也有吵架的时候,但是过不了五分钟就能和好如初。此时柳絮飘着,似是为我们的和好而翩翩起舞。

又一个柳絮纷飞的时候,我们并肩走在一齐,沉默不语,你告诉我,你要离开了,要搬家了,这一天,我们都没有哭,因为我们约定过,不能够在彼此面前流下眼泪。

你离开的那天,我把我最喜欢的书送了给你,你抱着我,留下了保重二字,头也不回地上了车。我明白你还放不下我,我又何尝不是呢?

我在这一个柳絮纷飞的时候,走过了那座小桥,回忆起那年在桥边肆意欢笑的两张脸,如今也化为了泡影,被河水带去了远方。晚上,我仰望着天空,心里期望你此时正在思念着我。你就像那轮月亮,我是陪伴你的星星,明知我会消失在你的世界里,你也会把我忘记,但是我依然心甘情愿地陪着你一齐照着这寂静的黑夜,直到我彻底从你的生活中消失……

8.描写柳絮的散文 篇八

我家的江堤旁有二十多棵垂杨柳,只要临窗就能望见。一年四季,我都喜欢在江堤边上漫步,那棵棵垂柳是最养眼的风景,我爱极了垂柳的那种风韵、那种美。

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吟诗赋文,只因了垂柳的千种风姿、万般风情。垂柳,静立时,温婉无声,摇曳时,缠绵煽情。柳丝,缠绕着多情的梦,惹人几番行,几番醉,几番留。

垂柳,她从来都是树中之淑女,飘逸,不矫情,娇柔而不媚俗。柳叶,犹如少女之细眉,枝条,宛若少女之青丝,有风吹来,柳丝随风曼舞,柔弱而坚韧,百弯而不轻折。春风中,垂柳那一道道优美的弧线最让人流连,烟波流转处,柳色柳韵更是让人迷蒙,教人浮想联翩。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树,易栽,也易活,生命力极强,每每望见垂柳,我的心中便会被温馨与温情填满,垂柳早已走进我的心灵、融入我的灵魂,在我那些吹不散的红尘梦里,总有垂柳洒落的袅袅清韵和绵绵诗意。

还记得我儿时的屋后也有五六棵垂柳,那长长的枝条,丝丝缕缕,轻垂小河水面,有风徐徐吹来,垂柳摇得安然慵懒,摆得轻柔随意,柳条儿在水面轻拂,荡漾出一湾又一湾的涟漪,我的儿时梦就在那层层涟漪中,慢慢化开,化开......

我清楚的记得,我儿时的一群伙伴都爱把柳枝柳叶编织成帽,把柳皮或是柳叶做成柳笛,那时的我们头戴柳帽,嘴含柳笛,手持柳条,在门前屋后,在道旁岸上,穿梭追行,欢歌嬉笑,快乐无边......

记忆中,柳笛声声,欢歌远送,袅袅不散。

昨日黄昏时分,我又独自漫步于江堤垂柳旁,看江面渔帆点点,听滩上水鸟幽鸣,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莫名情愫从心底悄然而生,思念,开始无边无际。今宵,梦醒何处?那声声柳笛何时再响起?

早上醒来,我放眼望,薄雾中的垂柳既雅韵又别致,脉脉含情。她们灵秀飘逸,超凡脱俗,那一刻,柔情早已弥漫了我的每一根神经,一泓情思在柳丝间轻澜不定。静观垂柳在微风中袅娜地摇摆,我似乎听到了她那委婉动听的呢喃与细语,我的心润着清露,邀一缕晨曦,追随着柳风一路远去......

很快又要到柳絮飘飞的季节了。柳絮,似花非花,洁白的柳絮喜欢把自己交给风,朵朵柳絮随风化作漫天的飞雪,在空中翩翩而舞,演绎脱俗的美丽,那年年飘飞的柳絮总会萦绕我一个又一个的梦。

风中,垂柳依依。

9.柳絮作文600字 篇九

徜徉在操场上,我伸出双手,一片一片的柳絮飞到了我的手中,我满怀喜悦地对学生们说:“孩子们,你们看,这都是柳树的种子呀!但是,在漫天飘飘洒洒的、不可计数的柳絮中,却只有极少数的种子遇到合适的环境才能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但它们展示给我们的却是对生命的百折不挠、顽强不屈。我们是不是被柳絮的这种精神所感动和震撼呢?”孩子们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像是明白了什么……

看着操场上尽情奔跑、追逐的身影,我陷入了沉思:眼前这些孩子不就是一片片的柳絮吗?作为一名老师,我多么希望这些小精灵们都像轻柔的柳絮一样,一个个都有坚定的信念,任凭风吹雨打,不会随波逐流。而是咬定“大地”不放松,扎根土壤傲天地。孩子们,只要心中有双鹰的翅膀,何愁高空不能任你们翱翔呢?

洁白、轻柔的柳絮,时而高璇,时而低落,漫天飘散在触手可及的每一个角落里,不管生命是否可以延续,他们都风雨兼程,义无反顾。

凡事都有两面性,“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在柳絮漫天飞的季节,也有人讨厌它们的任性,抱怨它们干扰了生活,比如,有些人对柳絮产生过敏,或容易引起喉咙不适,它们还时不时的还往你的鼻孔里钻,引起打喷嚏……像一个个淘气的娃娃让你头疼,却又束手无策。

10.柳絮作文300字 篇十

今天我高高兴兴地去上围棋社团,发现教我们围棋的宋老师,眼睛很红很红,像兔子的眼睛一样,还经常闭着眼睛。我就问宋老师说:“老师,您的眼睛怎么了?”宋老师回答:“因为我对柳絮过敏,一睁眼就很痛。”我想小小的的柳絮怎么会使人过敏呢?

放学后妈妈来接我的时候老打喷嚏,还发现妈妈的车里也有一些毛绒绒的柳絮。我问妈妈:“这些柳絮是从哪里来的?”妈妈回答:“我单位附近有很多杨柳树,这个季节正是柳絮满天飞的时候,一开车窗,它们就飞了进来。”

11.柳絮作文300字 篇十一

这些洁白可爱的小柳絮,真是讨人喜欢,他们在空中翩翩飞舞,像白色小精灵,像小雪花,柳絮们一会儿摸摸我的小鼻子,一会儿拍拍我的大脑袋,一会儿又亲亲我的小脸蛋,好像告诉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做祖国的栋梁之材。他们可真有趣儿呀!

看着这么多的小柳絮,我的手不禁痒痒了,我等着一团大大的柳絮,飞到我的面前,我猛地伸出我的“飞毛手”,可就在我马上抓住柳絮时,它又飞走了,我仿佛知道了里面的关键,这次我慢慢地把手伸到了柳絮旁,抓住了,我一激动,手没捂紧,柳絮又从手的缝隙里窜了出来,真是调皮呀!

12.柳絮 篇十二

三月,本应是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日子,而你那如花似月的年华,却在这本应活力无限的日子里凋零。

往年的这时,你永远都是拉着我的手,奔跑在乡间、飞奔在田园,感受生命的美好,自然的音韵。你也曾说过,要一起走过这美好的的日子。而在今年,我却再也见不到你了。

在你走之前的那段日子里,你每每敲开我家的门拉着我跑出门,带我跑出家门,在小河边感受带着寒气的河水,在树林聆听鸟儿的叮咛,在田边感叹初春的麦田那惊人的生命力。带着黑白两色的棒球帽,怎么也不肯摘下,任豆大的汗水在黝黑的脸上肆意的流淌,描绘出俊美的脸庞,脸上那不符合年龄的表情此时也异常的兴奋却又夹杂着丝丝的忧伤,现在想想也是,谁在那时候会笑的无忧无虑啊。我看着你的忧伤,竟也高兴不起来,默默的和你一起忧伤,你看到我的忧伤伸手拉起我就跑,结果刚一起身你就倒下了,双手也没有去撑住地直挺挺的摔下,你用别扭的姿势再爬起来,我看了不禁泪盈盈,你用温柔的语气让我别哭,双手没有像以前一样轻轻地给我擦去泪水。

终于不过一星期后,我每天放学后不在飞快的回家,目的地改为了学校旁边的医院――一个蔓延白色,死亡笼罩的世界,是的你的确病了,渐冻症,又称卢伽雷氏病,那时的我还从未经历过死亡,当然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每天在放学后,有一个女孩匆匆的跑出学校,又匆匆的跑出医院,只为了多见他一面,到了后静静地趴在床边写作业,床上的男生时时用手指指点点。

柳絮飘扬,犹如在诉说着什么,悠悠而纷繁,记叙着藏匿在时光中的欢乐。你终究还是走了,几天后的清明,你会感受到我吗?

上一篇:谕兴中学江淮普法行工作总结下一篇:学生的惰性形成与克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