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低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点儿思考

2024-10-06

对低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点儿思考(18篇)

1.对低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点儿思考 篇一

对小学语文有效性朗读教学的一点感触

兔场小学教师

王红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强化语言的敏锐性,达到有效性朗读。同时,朗读对于锻炼学生口才,促进学生记忆,丰富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但是,长期以来,虽然已经有很多老师注重了朗读教学的指导,但学生在朗读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朗读缺乏目标性。很多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这样的朗读缺乏有效性的指导,学生不能入情入境、用心去读。

2.朗读缺乏技巧性。目前不少学生能做到正确去读,但对于如何流利、有感情地读还缺乏一定的技巧和情感,有效性缺失,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针对这一问题,我想,要从学生和老师身上寻找突破口: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朗读是一种语言艺术,要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指导学生逐步获得朗读的技能,促进他们理解、表达、鉴赏等多项语文能力的不断提高。同时,老师也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和朗读教学水平,掌握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训练的方法,以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立足课堂,精心指导朗读。

首先教师要制定正确的朗读教学目标,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在语文课程中,朗读作为一种阅读技能,其自身有相对独立的教学目标。因而,一般在预设教学目标时,不宜单方面孤立确定朗读训练目标,而应该在先把握好课文朗读训练总体要求的基础上,再与其它教学要求结合起来加以考虑,制订综合性的教学目标。

其次明确朗读训练的要求。要指导学生正确地读,朗读要用标准的普通话,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得正确、清楚,做到不落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

指导学生流利地读,要读得通顺流畅,不顿读,不读破句子,不中断朗读,并能根据课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确定合适的朗读速度。还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能准确读出词语、句子的重音,能正确处理语法停顿、逻辑停顿,语速合适,节奏自然,能读出句子不同的语气、语调。同时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掌握常用的字、词、句、段、篇的基本知识,改进学生的阅读的基本条件。阅读的重重困难,往往是由不识字词,看不懂句子的意思带来的。因此,在阅读中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2、教会学生辨明文体类别,明确阅读关注点。如诗歌的阅读要学会利用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之美,反复诵读,加强语感和领悟能力;抓住“诗眼”和关键语句,透过字面意思领会诗歌的深刻内涵;发挥想象力体味诗的意境,陶冶审美情趣。散文阅读可以根据散文“形 不散”的特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作品的构思,理清线索;探求散文的意境,体味散文的诗意,理解作品的主题。探求文章的意境必须反复诵读文章,整体感知;学习灵活、精炼,可骈可散,参差错落的散文语言。

3、养成良好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有:勤动手,圈点勾画的习惯;披文入情,善于质疑的习惯;学会分享,交流心得的习惯。

当然在指导时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读文时要避免朗读的单一性性,力求做到读中有变化,读中有趣味,采用多种朗读指导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逐步掌握朗读的技能,提高朗读训练的成效。

二、注重多元化的朗读教学评价,发挥其在朗读教学中的导向作用。

首先,朗读评价要具有科学性。评价者必须把握正确、客观的评价标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既是朗读教学的总要求同时也是教师进行朗读评价的标准。“正确、流利、有感情”三者要求逐步上升,教师在朗读训练的各个阶段要把握不同的评价标准,分层评价。可根据阶段目标,在各学段有所侧重。比如,在低年级,侧重于评价学生是否把书读正确、流利;而在高年级,则侧重评价是否达到“美读”的标准。其次,评价内容应体现综合化。朗读评价是对学生通过训练所形成朗读能力的综合性测评,因而,评价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内涵也是极其丰富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此进行了具体阐述:“评价学生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情感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再次,评价主体应体现互动化。进行朗读评价,应强调评价主体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改变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

一是教师读,学生评,旨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认真听读的习惯。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若大部分学生普遍存在问题,教师应灵活地处理:让老师读读,你们来当小老师,给老师评评看。若读得好,好在哪?你能学着老师的语气读读吗?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教师通过范读,让学生评价老师的朗读,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评价老师的朗读中得到启发,促进他们的朗读水平。

二是学生读,教师评,旨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朗读指导。学生读完后,教师对读的好的应该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对读不好的教师应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的不足,但语气应该有鼓励性和启发性。

三是学生互读互评,旨在引导学生相互学习,互受启发。有位教育家曾说:“教学的艺术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呼唤、鼓舞。”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民主的课堂评价氛围,激励学生自评、互评。评价自己的收获,评价自己对学习方法的获取,以扬长避短。

最后,评价要突出激励性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小学生尤其喜欢赞扬和鼓励。因此,教师要带着欣赏的态度去聆听和感受学生的每一次朗读,对他们的朗读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让他们体会到被赏识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灵活评价学生的朗读情况,评价要具体明确,以鼓励为主,绝不“泼冷水”,以保护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但是对学生所出现的明显的错误也不能一味的夸奖和称赞,而是应该很巧妙地找出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再委婉地提出值得改进的地方,这样既成就了学生成功的愿望,又能使学生对自己的不足心领神会。

三、教师要提高阅读教学的能力

教师要不断更新阅读教学理念的同时,还要不断构建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此外,必须不断提高自己解读文本的能力。1.解读文本要做到读得细

(1)注重文本,在细读文本时要多疑和善思,一步步走进文本。

文本是作者与读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对话的过程。要体会文本中思想内涵,就是通过对作品的仔细阅读,去发现构成文字背后的特殊意蕴。走进文本,就是带着情感,按照自己的意愿,以自己独特的体验,涵泳感悟。在解读过程中,不要受到参考资料的束缚,不要把别人的理解作为定论来接受,不要盲从专家和权威的高见,而是通过仔细地研读文本,独立思考,读出自己的疑问和心得体会。只有读中有疑,才会更进一步走进文本。

(2)细读中不仅走进文本,还应结合具体的写作背景,知人论世。文学欣赏要走进文本,还应结合具体的写作背景,更要“知人论世”。细读文本,要了解作者的为人,要明白作者生活时代,写作的背景,这些既要读者的学识,更需要读者的人生体验。

2.解读文本要做到读要深

深度阅读应该有三个层面:品味语言;识见情味;理解菁华。品味语言是指品出语言的真意,品出用词的妙处。因文解道,凭道悟文,可以说是语文阅读的精髓;弃置品味语言就是失却语文阅读的看家本领。如果作者与读者达成默契、共鸣,那么通过吟咏,就会达到妙然神会的境界。

3.解读文本要做到读要宽

在20世纪70年代末,教育家张孝纯提出了“大语文”的主张。阅读内容必须广泛,仅靠掌握课本的百余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语文学习是阅读日积月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内化过程;阅读量的积累,语言例子的极大丰富,应当是形成语文能力的首要的前提条件。宽泛的阅读为解读文本提供了寻找自我、发展自我的广阔天地。

总之,我认为实施有效性朗读的教学,应植根于课堂。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感情朗读的兴趣,加强小学生有效朗读技巧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有效朗读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感情朗读能力,促使学生逐步掌握朗读的技能,让学生通过朗读更好地理解课文,感悟作者情感,提高听说读写各方面的水平,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014年6月

2.对低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点儿思考 篇二

俗话说,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在战场上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 打起仗来百战都不会失败。笔者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是如此:只有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 才能够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开展有效的教学引导, 更好地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中年级学生对学习有了自己的认识, 对于事物往往有自己固定的看法, 更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与认可, 希望表现自己,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采取简单的“哄骗”策略, 而是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科学的教学评价与教学引导策略来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学习, 进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教师还要善于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 比如通过开展一些讨论、组织一些活动来让学生有展现自己的舞台, 通过这些平台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当然, 教学中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基础、不同性格认识来进行科学的分层教育, 让学生都能够在自身的学习基础上有所提升、有所进步。

二、善于创新教学模式

语文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 既有基本的字词教学, 也有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 同时语文对于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都有严格的要求, 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转变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模式, 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 以便能够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知识需求。例如,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词汇知识的积累和汇总, 比如让学生搜集一些与自己生肖相关的成语、与自己生活相关的俗语, 鼓励学生开展“成语接龙”比赛, 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还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与课文知识相关的民俗、民谚, 看谁搜集得多、看谁的知识更丰富。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性很高, 不仅落实了知识点,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而且启发了学生思维。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 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也转化为了实践技能, 学生的学习成就感进一步增强, 学习兴趣也得到了很好的激发。此外, 教师也要注重对多媒体演示平台的有效运用, 借助多媒体设备来进行视频、音频的播放, 让学生能够通过这些设备学习标准的普通话读音, 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三、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语文知识博大精深, 单靠课堂教学、课本知识想要做好语文教学是不可能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教材无非只是一个例子”, 想要做好语文教学工作, 教师还要注重课外知识的有效拓展和延伸, 以便能够引导学生在课文知识的学习基础上进行知识综合, 通过课外知识的引入更好地丰富学生的学习感知, 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知识学习。例如, 在教学《雪花》一课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知识的基础上了解一些描写雪的古诗词, 例如“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让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了解雪的不同形象。当然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与雪相关的歌曲, 例如《塞北的雪》《樱花雪》, 让学生能够在歌声中、在丰富的语调环境中感受雪的内涵, 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 加深他们的学习感知。

四、注重课外实践运用

古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只有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才能够实现其价值, 反过来讲, 通过生活实践也能加深学生的学习认知, 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学中教师也要注重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实践运用, 为兴趣教学巩固成果。例如, 在学习“钓鱼”这个词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搜集与钓鱼相关的成语和俗语, 比如“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比如“临渊羡鱼, 不如退而结网”, 让学生能够通过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延伸到更多的知识。又比如, 在教学《荷花》这节课的时候, 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写出“菊花”“茉莉花”“葵花”等词汇, 让他们认识到花和“艹”的关系, 进而更好地感受偏旁部首的特殊含义, 日后在他们遇到“芍药”“芙蓉”等生字词的时候也能够准确地读出来, 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有效性。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 让他们将学习的理论知识逐步转化为自己的语文技能, 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为兴趣教学巩固基础。

总之,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全局的发展意识, 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注重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 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语文知识、有效地开展语文学习, 为他们的学习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3.对低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点儿思考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兴趣;教学策略

一、注重了解学生特点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战场上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百战都不会失败。笔者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是如此:只有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才能够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开展有效的教学引导,更好地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中年级学生对学习有了自己的认识,对于事物往往有自己固定的看法,更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与认可,希望表现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采取简单的“哄骗”策略,而是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科学的教学评价与教学引导策略来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学习,进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教师还要善于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比如通过开展一些讨论、组织一些活动来让学生有展现自己的舞台,通过这些平台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当然,教学中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基础、不同性格认识来进行科学的分层教育,让学生都能够在自身的学习基础上有所提升、有所进步。

二、善于创新教学模式

语文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既有基本的字词教学,也有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同时语文对于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都有严格的要求,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转变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以便能够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知识需求。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词汇知识的积累和汇总,比如让学生搜集一些与自己生肖相关的成语、与自己生活相关的俗语,鼓励学生开展“成语接龙”比赛,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还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与课文知识相关的民俗、民谚,看谁搜集得多、看谁的知识更丰富。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性很高,不仅落实了知识点,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启发了学生思维。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也转化为了实践技能,学生的学习成就感进一步增强,学习兴趣也得到了很好的激发。此外,教师也要注重对多媒体演示平台的有效运用,借助多媒体设备来进行视频、音频的播放,让学生能够通过这些设备学习标准的普通话读音,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三、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语文知识博大精深,单靠课堂教学、课本知识想要做好语文教学是不可能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教材无非只是一个例子”,想要做好语文教学工作,教师还要注重课外知识的有效拓展和延伸,以便能够引导学生在课文知识的学习基础上进行知识综合,通过课外知识的引入更好地丰富学生的学习感知,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知识学习。例如,在教学《雪花》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知识的基础上了解一些描写雪的古诗词,例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让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了解雪的不同形象。当然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与雪相关的歌曲,例如《塞北的雪》《樱花雪》,让学生能够在歌声中、在丰富的语调环境中感受雪的内涵,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加深他们的学习感知。

四、注重课外实践运用

古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只有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才能够实现其价值,反过来讲,通过生活实践也能加深学生的学习认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学中教师也要注重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实践运用,为兴趣教学巩固成果。例如,在学习“钓鱼”这个词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搜集与钓鱼相关的成语和俗语,比如“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比如“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让学生能够通过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延伸到更多的知识。又比如,在教学《荷花》这节课的时候,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写出“菊花”“茉莉花”“葵花”等词汇,让他们认识到花和“艹”的关系,进而更好地感受偏旁部首的特殊含义,日后在他们遇到“芍药”“芙蓉”等生字词的时候也能够准确地读出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有效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让他们将学习的理论知识逐步转化为自己的语文技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为兴趣教学巩固基础。

总之,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全局的发展意识,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语文知识、有效地开展语文学习,为他们的学习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汪赛.浅谈小学中年级语语文教学创新[J].语文天地,2014(09).

4.对低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点儿思考 篇四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在当今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取消了早晚课,使学生在校时间大大减少,这在客观上也使得学生巩固练习的时间减少了,从而不可避免地面临学生对知识点把握不扎实的问题。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解决好这一问题,使得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有效的数学,并能学以致用,是每一位一线教师面临的共同难题。

我校属于薄弱校,学生本身基础较差,这个问题就更加明显。

在教学中,有一些体会,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课堂教学要抓基础,重落实

现在的很多课堂(如公开课),往往为了联系实际而联系实际,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师生互动非常好,但是对基础知识的落实一带而过,重拓展,重延伸,这样的一节课后,学生到底能留下多少?花样再多,最后也得回到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上,也就是要会做题,要能拿分,在考查方式——考试不变的前提下,基础知识的巩固与落实就必须是数学课堂的一大主题。

我在《分式》第一节的教学中,牢牢抓住三个知识点:

1.分式的概念

2.分式在何时有意义

3.分式在何时值为零

每一个知识点给出后,都及时配备相应的习题进行巩固,如判断其是否为分式,只看原形中的分母是否含有字母;判断分式何时有意义时,只需使分母不为零,反之,若分式无意义,则分母必为零,并同时将易错点、常见题型给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这样,学生对知识点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明确在何时用,如何用。

二、加强板书的示范作用

自从多媒体进入普通课堂后,板书似乎变得越来越无足轻重了,但是一张张的图片等内容经多媒体播放以后,学生又能记住多少?好的板书是课堂内容的精炼,对学生有着指导示范的作用。

如,我在《整式的乘法》一节中,将公式写在黑板上,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更好地使用公式来进行计算。

三、重视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很快地带入到数学课堂中,并乐此不疲。

如,我在《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一节中,以一首诗“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导入语,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印象深刻。

四、适当运用多媒体

重视基础教学,不等于摒弃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多媒体可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应用题的讲解中,运用多媒体的动画展示,可以帮助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和理解。在讲解勾股定理时,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进而达到情感的升华。

五、要学会随机应变

课堂是千变万化的,很多事件是不可预计的,教师要能够在课堂上随机应变,展现出个人的魅力,使学生信服你,从而喜欢你,并喜欢你所教的学科。

5.对低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点儿思考 篇五

对幼儿园多媒体教学的一点思考

摘要: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技术正逐渐应用于我们的幼教领域。不少老师在教学之余,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将之应用于一日教学活动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具体的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在运用中,往往没有从从实际出发,出现了追求表面,用得太滥;华而不实,做得太花;喧宾夺主,用得太多等现象。针对这些情况,本文提出了加强对教材的了解、提高对课件的认识以及加强自身的信息素养等几点建议。

关键词:幼儿园

多媒体教学

课件

正文: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已逐渐被广泛地应用。勿庸置疑,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能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变小为大、声像并茂,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趣味性、直观性。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从而能更容易达到教学目的,使幼儿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但是,在具体的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

一、多媒体课件用得太滥

在幼儿教育领域中,无论是艺术、科学、语言、社会还是健康,一般都可以实施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也以其声情并茂、图文兼顾、动静结合等多种表现形式而深受师生的青睐。许多教师认为,要实现教学的现代化,必须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活动,就等于教学已经现代化了。因此,不顾学科的不同,教学内容的要求不同,一味的追求多媒体教学。在制作课件时先看什么内容可以使用课件,而不是先进行教学设计,甚至不能用的地方也硬要用,然后才考虑怎么上。把多媒体误认为是一种“全能媒体”,时时用课件,处处用课件。公开课、汇报课中滥用多媒体的现象更是普遍,不管活动是否需要,都要用多媒体进行辅助展开,多媒体就像一根指挥棒,指挥着老师、幼儿紧紧围着转。事实上,对于有些用常规教学方法就能达到甚至超过用课件所取得的教学效果的那些内容,我们根本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使用课件。如:故事教学、儿歌教学中统统用大屏幕替代了木偶、指偶等传统教具;引导幼儿比较长短,一改过去实物操作的导入形式,编成故事让大屏幕出现两根绳子,请幼儿比较判断长短,这些无疑都是画蛇添足之举。这种滥用多媒体的现象看似场面热烈,教改味浓,实质是把多媒体当成了传统教学的新工具。活动变成了“以多媒体为中心、以画面为中心”,既减少了幼儿自选活动内容的机会,更抢占了幼儿动手实践操作的空间。

二、多媒体课件做得太花

在遵循幼儿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记忆规律的基础上,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突破教材中的重难点,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但有的课件画面背景复杂,按钮奇形怪状,并且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做得太花。这样的课件,违背了幼儿在认识事物时一定时间内只能接受其主要信息的认知规律,分散了幼儿的注意力,冲淡了他们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最终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这样华而不实的多媒体教学,一开始可能确实能吸引大多数孩子的注意力,但在多次使用后,就会适得其反,把幼儿的注意力拉向一些无关紧要的事物上,造成注意的浪费,成为教学的干扰源。有些教师为了追求新、奇、特的效果,制作应用高难技巧,每制作一个课件,常常要花费几天时间,这在时间、效率上是不足取的,同时也违背了多媒体教学的初衷。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还必须考虑展示课件的最佳时机,切不可随意呈现,喧宾夺主。

三、多媒体课件用得太多

不管是传统教学还是多媒体教学,幼儿永远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所做的一切都应该围绕这一原则进行。有些教师虽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但依然摆脱不了满堂灌的教法,换汤不换药,自己一个人唱独角戏,幼儿不感兴趣,师生交流与互动就更别提了。老师只是一个课件的放映员和解说员,只是把课件中的内容从头到尾解说一遍,老师和孩子都被课件牵着鼻子走,幼儿学习更是囫囵吞枣,“人灌”变“机灌”,这跟传统的教学模式又有什么区别呢?必须认识的是,引入信息技术不等于就能提高课堂效率,不等于就能够全面培养幼儿的能力。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考虑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多媒体在教学运用中是有其优势的,应该使其成为实施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不是唯一手段。

那么,幼儿园应当如何利用多媒体开展辅助教学呢?教育的主要因素是人,课件的设计、制作以及运用,都应该把握住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的主体作用,只有和谐地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才能构成教学的整合。我认为,利用多媒体有效地辅助我们的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多媒体技术运用作为教学活动的辅助手段,其运用过程也是教师自身的学习过程、实践过程和创新过程,在课件的设计、制作和运用的过程中,显现出教师对教育、教学、教材改革方向的把握、理解和领悟。并不是所有的主题活动素材点都适合用多媒体来教学,也并不是多媒体教学的效果一定都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首先应根据需要,对教材中的众多素材点进行选择,选择适合多媒体教学的素材点。选择的过程就是理解教材、分析教材的过程,判断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在多媒体教学实施后,对教学目标、素材点等进行反思,进而修改多媒体课件,再次实施教学。当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遇,可以将两种教学效果进行比较对照:哪些内容更适合通过多媒体教学来呈现?哪种教学方式幼儿更喜欢?两种教学方式怎样结合才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不断完善我们自身对教学的认识,获得对教学新的认识。

一般来说,有游戏性质的、跨时空性的、突出变化过程的教学内容,比较适合运用多媒体来教学。比如,幼儿期充满好奇,他们常常对自然现象、动植物产生浓厚的兴趣,而这些内容往往很难直接用语言表达清楚:雷电的形成,毛毛虫变成蝴蝶的过程等。这时教师就可借助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优势,变静态挂图为动态画面,变说教为形象视觉刺激,充分调动幼儿的听觉、视觉、感觉的协同作用,使幼儿犹如身临其境,轻松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利用多媒体易于操作,交互性强的优势,根据教学需要有意控制画面,提出问题,给幼儿留有想象、创造的空间,然后再通过媒体继续探讨、延伸,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语言活动《皮皮的魔棒》中,幼儿通过画面知道“魔棒”是一根五彩小棍,能让东西变大、缩小。当画面出现大山、萝卜、小蘑菇、大灰狼等画面时,教师利用鼠标暂停画面,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先进行讲述:“魔棒”会让这些东西变大还是缩小,为什么?幼儿立刻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当画面再次出现时,幼儿不自觉地发出“大、小”的字音,并通过动作表现出来,显示出了极大的参与性。

二、提高对课件的认识

课件设计要从教学需要和幼儿实际出发,所设计的课件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幼儿的主体作用,课件不应成为教和学的障碍,而应使教学锦上添花。多媒体课件有自己的特点,能直观地反映事物运动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教材上内容的翻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必须为教学目的服务,有目的地解决教学中的难点,突出重点。运用课件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让孩子们学得更愉快,让教师教得更轻松。

同时,不同年龄的幼儿在认知能力和认知特点上有很大差异,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教学实施中,必须遵循幼儿适宜性原则,与幼儿的年龄特点、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相适应。在选择多媒体教学素材点以及课件素材时,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进行筛选,更多地思考幼儿当前的发展水平。

三、加强自身的信息素养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加强学习,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以顺应教育信息化潮流。逐渐养成在平日收集、分类各种有价值的网络资源的习惯,对平时发现的漂亮图片、动画、音乐等,保持一种专业的敏感性,留心保存这些可能与多媒体教学相关的资源,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更有效地使用这些资源。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更新多种软件知识,不断提高使用软件技能和制作课件的水平,从而更快捷、方便地制作出所需要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使多媒体也逐渐成为我们教学的有利工具。

6.对低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点儿思考 篇六

程莹

本次培训一共开设了声乐、舞蹈编排、器乐(管乐)和合唱指挥四节课程,四位老师上课都很有激情,课堂互动性也很强,让我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老不少东西。另外,也见识到了其他老师的个人魅力,看到了我市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受益匪浅。

老师们都先讲了理论知识。理论是实践的基石,只有掌握了理论知识,才能熟练地将其运用到实践中。我们面临的教育对象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教师只有不断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完善,才能更好地履行教育这神圣的职责。而不断地去巩固理论、发展实践是非常有必要的。除此之外,老师们还运用到了大量的例子,用好玩的互动将理论落实,让我们通过愉快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这些都是我们平时上课也应该注意到的。

音乐教学不仅是要教会学生唱几首歌、跳几个舞蹈动作,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什么是美好的事物,如何正确地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这是一个重要的不可分割的体系,所以,音乐老师的专业素养非常重要,并且,各个方面都要有所加强。

首先是创新能力,一味地去复制别人的舞蹈、歌曲只会停滞不前,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自己创造一些全新的、顺应时代的、更受学生欢迎的东西是老师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其次是反思自己,一名教师能成为教学上的能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长期的实践、磨炼,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起来的。通过这次培训,我看到了教师们严谨的教学态度,以及同行们认真钻研与孜孜不倦的`学习劲头。在今后的教学与教研中,我会对自己到每节课进行更加细致的反思,做一名反思求进型教师。

通过此次培训,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行如下调整。

首先是加强节奏教学。节奏是音乐的基本要素,是音乐的骨架,是掌握旋律的基础,任何音乐都离不开节奏。在音乐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大量的节奏训练,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增强他们互相倾听、协同合作的能力,还可以很好地调动、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们的感受、理解和表现能力。

其次是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排练舞蹈和合唱的时候,可以适当发挥学生们的创造性,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结合自身年龄和节目特点,自创一些有特色的动作或队形,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能让教师看到更多的可能性,让排练成为更加有趣和有意义的事情。

最后,作为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音乐教师应该把音乐的特点变成课堂教学的优势,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在教学中创设轻松愉快的环境,关注当代学生的审美需求,让学生在听、唱、律动及联想等音乐活动中,主动地去发现、感受音乐的美好,通过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努力诠释和完成音乐赋予教师的艰巨而美好的任务。

7.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的一点思考 篇七

由此看出, 新课程对语文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 针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作文有效教学”这一课题, 希望探寻出一条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真正能够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的作文教学之路。

一、作文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具体、明确上

当我们在教学中把学习目标明确的提示给学生后, 还应该和学生一起对目标进行分解, 了解实现目标的困难障碍在哪里, 看看这个目标可以分解成几个小的目标来完成。这样, 学生的学习任务就更具体清楚了, 难度也就降低了, 学生尝到了写作的甜头, 就更加能激发他写作的动机。对此, 可以注意以下两点:

(一) 对单元作文的教学目标要有整体规

5 本必修教材给我们做了很好的准备。我们可以在这个计划基础上进行一些修改, 实行即可。

(二) 周记结合单元作文训练要有明确目标

结合单元作文教学, 在周记、作文训练里有序安排, 进行巩固强化。当周记被纳入整个作文训练目标体系中统筹规划时, 学生总抱怨不知该写什么而胡乱应付现象就没有了。可在周记中把对课文写作技巧的仿拟和品味与定期自由实践穿插安排, 这样既操练了技巧, 也给学生积淀生活留下时间。

二、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写作方法的全程分解辅导

作文教学以方法为导向, 不以内容为导向, 一节作文课教一种写作方法、一种写作思维, 而不是一个作文题目。要注重写作全过程的指导, 把写作过程必须分解为学生可操作的步骤, 分解步骤要把写作知识与策略融入写作实践中。教给方法还要做出示范, 对规范的突破是为了创新。例如分析《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描写方法可以让学生仿写自己熟悉人物的片段。分析了《劝学》中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两种说理方法, 可以让学生学用方法论证自己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三、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还在于作文教学的多元化

教师要研究开发更多有效的写作训练方式, 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 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 口头作文训练

“课前三分钟”是为学生口头作文训练创设的平台。在锻炼学生口头语言组织能力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人生,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而倾听、交流又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其他同学的不同意见, 使自己更加全面深入地思考社会、人生, 一举多得。

(二) 读书笔记写作训练

要求学生在阅读后摘抄其精彩部分, 并完成评论式或心得式的阅读摘抄, 自由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既使学生有效地积累了写作素材, 更培养了学生思考的习惯, 有利于学生学会将所思所感写成议论性的文字。

(三) 范文固式写作训练

一个人的写作能力往往是从大量的阅读中体悟来的。所有的好文章都指示着“怎么写”的道理。教师应推荐、精选一些适宜高中生阅读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指导学生阅读与鉴赏中, 引导学生从范文中总结写作特色和表现手法, 进行写作训练, 从而达到知识能力的迁移。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写作固式就会在学生的心中建立起来。

四、有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还在于多样化的作文评价

毫无针对性的、公式化的评语对学生应如何修改习作、应在哪些方面有所改进作用不大。从有针对性、有效性、参与度考虑, 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尝试:

(一) 互动式的评价

首先要求佳作的作者谈谈写作文的经过和体会, 接下来由其他学生评价习作的得失, 最后由师生共同小结, 在互动中产生思想的火花, 让作者与读者都有所得。

(二) 纵横式评价

老师的肯定、称赞会让学生形成愉悦的情感, 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因此应该从学生个体出发, 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能力进行个体纵向比较, 促使学生在写作心理上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三) 片段式评价

教师还应挑出一些在某一方面值得其他同学加以借鉴的片段 (比如开头结尾突出的, 或论据新颖的, 或论证严密的, 甚至是标题别致的) 加以整理、归类, 并通过各种形式展示, 既让其他学生得到借鉴, 又可激发作者的写作动力。

(四) 面谈式评价

面谈式评价可以实现对学生写作的个性化指导, 有利于拉近师生距离能更及时地使学生明白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并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作文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 逐步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苏霍姆林斯基说:“即使对于成年人来说, 白费力气的无结果劳动也会变成令人厌恶的、使人糊涂、没有意义的事情。更何况我们与之打交道的是孩子, 假如孩子们看不见自己的劳动成绩, 渴求知识的火花就会熄灭, 他们的心上就会结冰。”面对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作文教学的有效探究符合语文学科注重应用实践、促进身心健康、坚持素质育人的要求, 同时也符合学生开发自我潜能、养成探究精神、促进个性发展的需要。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从而促进学生个体潜能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温秋平.探讨高考背景下的高中作文教学[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3 (7) .

8.对指导学生有效阅读的一点思考 篇八

旁注式阅读就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积淀与阅读对象进行广泛的对话交流。我们给学生提供的阅读内容主要是中外名著和精美的短文,学生在阅读时要吸收文章的营养这是必然的,但我们必须要让学生学会有自己的体悟和见解,“尽信书不如无书”,不然,我们不仅会失去自我,而且也不会真正获取书中的养料。正是居于这样一种认识,我们在阅读中要求学生学会运用旁注,来与文本对话,来发表自己的见解。

让学生学会以笔言事,养成勤动笔的习惯,这也是我们语文老师的职责。以笔言事既有利于促使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强化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在阅读时把自己的思维成果以直接的批注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也是对他们个性化思维成果的尊重。这种文字留存的旁注,也是学生间实现交流和思维碰撞的捷径。它是学生阅读中问题生成、引发思考,甚至是二次创作的很好的载体。

我们在教学引导中,首先是解决学生不敢动笔的心理问题,学生在开始的时候总是感到不敢动笔,面对经典,面对美文,只有顶礼膜拜、自惭形秽的份,哪还敢动笔?要“仰之弥高”更要“钻之弥坚”。要克服这种心理,我们可以示范引路,可以师生共读,可以交流碰撞,由点及面,由浅入深,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去发展学生,在过程中不断发现学生的哪怕是一点点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收获中不断去突破心理障碍。其次是我们自己也要有一个心理准备,守望麦田,不能急功近利,引导学生进行旁注式阅读,需要指导老师有一个对信息的精心收集、对内容和要求不断调整的过程。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也经历了许多困惑,但我们一直坚信,对困惑的解决就是最大的教育收获。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旁注的指导。从旁注的内容上,我们主要运用感悟联想式旁注、品析评价式旁注、疑问质疑式旁注这三种形式。感悟联想式旁注是一种较为初级的形式,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的某些方面产生了一定的感悟,与自己的经历或者某些认知产生了共鸣,遇到这种情况就及时地用几个词或者字写下来,留存自己对阅读文本的初步感知。例如,一学生在读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章节后,在“雪下的正紧”这一句话的旁边写下了“收紧身子,裹紧衣服”的旁注,这与我们习惯性说“雪大风烈”的角度显然是不一样的,而学生的旁注正是从自身的切身感受来理解文本的。读《红楼梦》,“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有同学旁注“写人美,现实生活没有见过”,这种注释至少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记忆,也促使他们去不断思考阅读对象。关于品析评价式旁注,这是对学生更高一级的要求,当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心有戚戚的时候,就要学会进行品味分析。这种品味分析不要和我们分析教材混为一谈,学生只是在阅读中偶尔为之,更不需要面面俱到,往往是一句话、两句话即可。《家》中,“你的心事我也晓得,然而我实在无法帮忙,我劝你还是顺从爷爷吧,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就只有作牺牲的资格。”对这一段话,有学生在傍边写下了“句句在理,活画出了一个好似有担当,但只会委曲求全的大哥形象。”这种旁注完全可以见仁见智,让学生在文本的熏陶中,不断提升自己。至于疑问质疑式旁注,就是需要学生不要失去自我,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这种疑问可以是语句表达,可以是内容安排;可以是对人,对场景,对词句的理解。阅读中,学生一定会有不能理解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本身就是思考的结果,勇于提出问题,有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而留下疑问,同学间也可以相互交流,产生思维的碰撞。

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语文老师的责任,探索旁注式阅读就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9.我对师德的一点思考 篇九

----关爱是教育的信仰,尊重是教育的灵魂

“皇帝和鞋匠的灵魂是用同样的模具刻出来的”。

-------卢梭

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方能产生和谐的教学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教学双方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的。

我们人生下来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并无高低贵贱之分。现在所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也已打破了传统的师道尊严,在肯定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应受到人们尊重的同时,也把受教育的对象——学生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求我们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要学会尊重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都有着不同于别人的思想,个性和行为。这种个体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在生活中不可能整齐划一——思想上有不同、行为上有差异、成绩上有高低。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想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必须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用一颗赤诚的心去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而在实际的工作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就是因为在这方面出现了“爱”的倾斜,致使学生议论满腹。

“好学生需要我们及时的鼓励和赞许,差学生更需要我们的尊重,理解和安慰。一句话,可以成就一个学生,也可以毁掉一个学生。”一个学生这样写道,“不摆架子,在课下能与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一直是我们追求的,这样的教师,才会像朋友一样值得交往,像家长一样值得依赖。”听到这样的呼声,我想我们教师一定会明白很多吧。

谁不渴望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10.对绩效分层管理的一点思考 篇十

首先,这两大绩效管理工具都强调战略导向,要求所有员工紧紧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实现及健康发展开展工作,相应的,各岗位所承担的关键业绩指标都是对战略目标的分解与细化。但中国大多数企业战略发展目标明确性与管理规范性较差,企业在建立绩效管理体系时常常不知道各岗位,特别是一些基层岗位,应设置哪些指标才能实现与战略发展目标的结合,即使确定了几个指标,也常常疑虑指标的适用性与代表性。

其次,关键业绩指标思想要求考核不能面面俱到,应给每个岗位确定几个有代表性的绩效指标,但企业发展要求员工全面承担岗位责任,员工任何一项工作没有做或没做到位,都可能会对企业运营效率与发展产生影响。国内企业员工职业素养不理想,考核指标覆盖的工作,员工关注程度可能会高,考核指标没有覆盖的工作,员工关注程度可能会低。如何平衡关键业绩指标代表性与岗位工作全面性的关系是困扰管理人员的问题之一。

关键业绩指标与平衡计分卡是指导企业建立科学绩效管理体系的有力理论武器,但上述两种困惑正在影响着它们作用发挥,也使企业管理人员对其适用性产生了疑虑。作为一名专业管理顾问,基于多年企业管理实践经验及管理咨询经验,笔者在企业绩效管理体系建设方面有一点思考。

1、不论是关键业绩指标还是平衡计分卡都只是一种管理工具。工具因时而用,因事而变,不能使人成为工具的奴隶。

2、企业是一个有机的组织,组织中各层级所负的责任及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千差万别,必须根据各层次特点选择适合的绩效管理方式,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指标。

3、对总经理的考核实际上是考核企业整体运营效率及发展能力。中国大部分企业尚处于成长期或成长前期。经济指标(利润额或投资回报率)应在总经理考核中占有较大权重,

另外,结构调整性指标应列入对总经理考核。如员工结构(特别是中高层干部队伍结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或下属子公司发展结构等应是总经理考核的关注点。结构调整是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表现,也将极大影响公司长期发展与经济效益。对总经理考核关键是抓目标、抓导向。即要实现公司当年经济效益,又要引导公司走向健康与成长。总经理考核一般由董事会组织,有些考核指标可能不宜公开,以免引起部分员工心理失衡。

4、分管重要职能的高层绩效指标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总经理所承担的、与分管职能有关指标的分解;二是以发展的眼光分析分管职能应做哪些结构性调整,从而设置相应指标。高层绩效管理应强调对公司整体业绩的支持,因为公司是在以总经理为核心的高层团队集体领导下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

5、中层管理者主要职责是领导一个团队落实部门职责,其绩效指标主要来自二个方面。首先,中层需要落实分管副总所承担的与本部门有关的指标;其次,部门主要责任应纳入中层管理者考核范围。鉴于很多公司在规范组织结构时对部门职责进行了分析与明确,中层管理者第二类绩效指标可由部门职责文件中得到。中层绩效管理应强调上级要求与部门职责的落实。

6、基层岗位不应再设置关键业绩指标,而以岗位责任落实作为绩效考核的重点。细节决定成败,基层岗位工作细节很多,不是几个关键业绩指标可含盖的。如果硬性设置几个关键业绩指标,反而是对基层员工工作的一种误导。为了能够对基层岗位责任落实进行考核,科学规范岗位工作标准的建立是前提,而这也是很多公司管理上的空白点。很多企业虽然形成了岗位职责或职务说明书,但没有建立岗位工作标准,员工只是大体上知道做什么,但并不明确应做到什么样才符合岗位要求。做好做不好全看个人自觉与意识。缺乏岗位工作标准是很多企业执行力差、运营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11.开展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一点思考 篇十一

从教师层面来说,新形势下,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是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甚至是最基本的途径。而在这方面我校语文集体备课取得了长足进步,许多问题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尤其是对“集体备课备什么,怎么备?”这个一直困扰广大教师的瓶颈问题有了全新的认知,基本形成了适合学校和教师教学实际的集体备课新思路和新模式。活动中,针对教师课时紧张,很难长时间集体坐在一起,耗时耗力,却不出成效的所谓“集体备课”的限制,我们倡导教师间的“和谐互助”,倡导集体备课“晾晒、碰撞、沉淀、建构”的基本流程。经过实践,教师基本能够接受并进行实施,彻底打破了“穿新鞋、走老路”,被动应付,敷衍了事的局面,给学校教学教研带来了清新的空气。

本轮实验虽然和以往一样集体备课有主备人,有参与者,有教研组引导,有集体协商参与。但不同的是通过集体协商确定课题后,由主备人进行初次备课,并将教案分发到所有参与者手中,由每位参与者进行修正、补充,并提出意见建议。再由主备人根据参与者的修改进行二次备课。然后由主备者进行课堂授课,再由参与者通过观课、议课等环节,进行交流。最后再让主备人形成较为完备的适合学生和学校实际的课堂设计。这样经过“对初备教案的晾晒,经过大家意见的碰撞、修改,再二次沉淀为较为定型的教学设计,最后付诸课堂进行建构”的完整过程,既保证了集体备课教师参与的广度,又确保了参与的深度,同时让参与者的时间把握上既灵活又统一。大家既可以畅所欲言,奉献各自心智,又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认真参与活动,平等交流,互通有无,打破了原来僵化无效的模式,质量高,效率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

效果。

从学生层面来说,“和谐互助”模式,促进了学生对文本预习习惯的养成。通过预习,学生将作者等文学常识以及生字词、段落等已经初步掌握,较复杂的知识通过翻阅资料、互相探讨等方式能解决的解决,解决不了的恰好是上课需要教师或其他同学分享的,需要认真听的,潜心钻研的问题,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同时,通过“和谐互助”的教学,让教师更加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了课堂内容的精选,不再像原来那样满堂灌,或者事无巨细,讲解没有梯度,不突出方法训练等。现在原来教师的好多事情由“师友互助”模式中的“师傅”代替了,这样既锻炼了“小师傅”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间团结互助的精神,同样也减轻了教师课堂上的负担,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当然,也存在许多问题和困惑。一是许多老师很愿意尝试改革我们的语文课堂,但是“和谐互助”型课堂模式重视的是“兵教兵”,也就意味着学习优秀的,可以当“师傅”的学生至少应该占班级人数的一半,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班级恰好优秀的可以跳出来,能够当师傅的不足三分之一,这样就直接影响了课堂的互动,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师友互助”需要分别培训“师傅”和“徒弟”,可能老师对学生的培训还不得要领,在课堂上配合不够默契,影响教学效率。二是许多老师认为操作起来系统性还不够,如何改进,让师生都能驾轻就熟,得心应手,长期坚持,还值得

商榷。

但是,无论怎样,我们都必须坚持下去,作为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我们要深入思考要怎样开展教学,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式,牢固树立有效教学的意识。同时要不断反思“和谐互助”型课堂模式的得与失,反思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下意识地运用、检验、发展,力争让这种有效教学模式校本化、本土化,成为有效课堂的奠基石和发动机,成为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的

引擎。

参考文献:

12.对低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点儿思考 篇十二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际中, 相信很多教师都和我一样:埋头于教材, 专注于课堂教学, 着重于文本的解剖、分析和讲解。把知识揉烂了, 嚼碎了, 再满堂灌给学生, 用自己的理解、感悟、思想代替学生的思考和学习;理直气壮地秉持着“一视同仁”“公平对待”的原则, 却严重忽视了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教学只有目的性, 没有针对性, 使得好学生“吃不饱”, 中等生“吃不好”, 差等生“吃不了”, 严重背离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课堂上, 对学生束手束脚, 这个不放心, 那个不放手。认为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少走弯路, 并能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但事实上, 正是由于这“细心的引导”, 扼杀了学生的探究激情, 由于课堂的严格的纪律, 禁锢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由于课堂繁琐的讲解, 替代了学生的阅读行为……这样的阅读教学方式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 阻碍了学生自身潜能的充分挖掘和发展。

我们作为一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 要在阅读教学中更新教学观念, 合理地调整教学方案, 拓展教学范畴, 开放性地进行教学活动, 促使每位学生都能充分体验和感受阅读文本, 从而提升自我综合素养。在此,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 谈一谈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认识。

一、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的阶段性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建立对课文浅层次的语言联系的认识, 形成自觉的认识整体, 为深入的阅读扎实基础, 扫除障碍。这一阶段包括:激发兴趣、试读和初读三步。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起点, 是培养探索精神的直接动力。对于小学生来说, 兴趣是他们阅读的第一源动力。他们渴望并喜欢读自己喜欢的书, 来满足自我的兴趣需要, 寻找自己的乐趣。因此, 教师教学中, 必须要淡化阅读目标, 放开手脚, 将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只要不是不健康的内容, 学生都可以读。读什么样的书, 用什么样的方式读, 都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只是需要从旁指导, 并适时地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著作、佳作, 避免学生盲从。同时, 也可以做一些阅读方法上的介绍。

2.引导学生进行试读

试读是阅读的准备工作。试读阶段, 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阅读储备知识量和酝酿情感, 其中包括了解作者的生平、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与课文相关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术语等等, 避免阅读障碍。例如, 学习《小草和大树》之前, 可以先阅读夏洛蒂的《简·爱》;在阅读《轮椅上的霍金》之前, 就可以先了解一下主人翁霍金的平生, 为情感的共鸣做好铺垫。这一阶段相关信息的获得, 可以通过问老师, 问家长, 或者自主查阅资料的方式。长此以往, 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好习惯。

3.引导学生进行初读

初读主要是对文本内容的了解, 通过语言文字感知课文, 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 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第一步, 提出初读问题。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提出相适应的表述要求, 作为学生初读的提示。例如, 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中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什么?文章的结构如何等;第二步, 指导学生初读。这一步中, 教师有必要进行范读, 范读是要求学生边听边想, 边看边划, 正确、准确地听出教师的语速, 轻重缓急。范读一方面能帮助学生认字、正音、断句, 另一方面教师深情并茂的范读, 可以将学生引入意境, 营造阅读氛围, 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维积极性;最后, 表述初读印象。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述对于文章初读的印象。这样不仅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感知程度, 而且还能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进行必要的训练。例如, 读了《郑成功》之后, 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倘若学生的表述不准确时, 教师需引导学生进行二次, 乃至于三次阅读, 重复感知, 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二、部分理解

部分理解的阶段性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理解, 知道文中语言文字表达的是什么, 并掌握作者语言表达的方式方法,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方式的能力。这一阶段, 要求学生细读。

1.大声朗读

学生在读课文时, 要大声的朗读, 一字一句, 将课文读正确、读准确。并且在读的过程中, 要口、手、脑并用, 边读边划, 划出文字优美的句子、印象深刻的句子, 划出文中难以理解的句子;边划边查, 碰到不认识的字, 不理解的词, 拿起字典、词典等工具书, 进行查询和标注;边读边想, 理解字词, 品味其含义。

2.理解默读

朗读之后, 要逐段进行理解性的默读。在默读的过程中, 一方面要分析理解重点字、词、句, 加深和巩固生字字音、字义。另一方面要梳理文章的思路, 划分段落层次, 归纳段落大意, 拟定小标题。准确把握课文中部分和部分之间、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整体深化

在了解了文章大意和写作手法之后, 就需要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 体会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提高思想道德认识。例如, 学习了《郑成功》之后, 我们要学习他怎样的高尚品质;在学习了《生命的林子》之后, 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收获, 学到了什么样的道理。这一阶段, 要求学生要精读。

精读是细读的继续和提高, 学生通过细读, 对课文的部分理解完成之后, 就需要对课文整体思想内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并且触动学生情感, 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联想。精读中, 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点拨和引导, 帮助学生点划课文中的重点字、句, 以及点明课文重点的段落, 引导学生品评关键字、词, 重点句、段, 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细读之后, 学生对于课文的写作特点有了基本的了解, 而精读就是要进行欣赏性的阅读, 加深学生思想情感的体验, 使生活和阅读联系起来, 加深认识。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 积累课文中的优秀语言素材, 应用在写作中, 一举两得。

总而言之,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黄金阶段, 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 那将会使其受益终身。因此,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而且还能丰富学生的思维内涵, 提高学习能力。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活动中, 要深入研究教材文本, 设计有效的阅读方式和主线问题;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 留给学生更多的阅读时间和想象空间, 拒绝大包大揽;从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针对学生的课上表现, 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后复习等等, 都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 一步一步落实的。

参考文献

[1]张芸莉.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效率[J].学生之友:小学版, 2010.

13.对学生打架事件的一点思考范文 篇十三

思考与反思

一、必然事件

如何看待我校学生打架事件:看似偶发事件,实为必然事件。(平时教育不够,监管不到位,学生缺乏安全纪律意识,必然会有打架事件发生)

二、五类原因

浅析我校学生打架事件陆陆续续时有发生的原因:

(一)、言语不和、一时兴起。

(二)、缺乏安全纪律意识。

(三)、存在矛盾纠纷隐患。

(四)、受不良社会环境影响。

(五)、老师教育监管不够。总之,学生打架事件原因零零总总、涉及各方因素。

三“八字”感言:

(一)、重视。

(二)、重罚。

(三)、细管。

(四)、教育

南寨镇中心小学王峰

14.对当前干部考核的一点思考和建议 篇十四

干部日常考核,是发现优秀干部,教育后进干部的重要手段,是我党持续执政的基础。当前的干部考核办法已沿用多年,存在着考核标准笼统、范围狭窄、结果运用不够等问题。在新时期要做好干部考核工作,就必须细化考核的标准,扩大考核的范围,改进考核的方法并增强考核的透明度。

存在的问题:

1.民主测评考核标准笼统。民主测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德、能、勤、绩、廉”五项内容每项内容,分为优、良、差三个等次。“综合评价”栏作为干部的评价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但在评定干部的评价结果时,没有一个明确的尺度使干部的“德、能、勤、绩、廉”五项内容与“综合评价”缺乏一个准确与客观紧密相联的评价标准。这就让民主测评容易产生三种考核失真失实的可能。一是参与测评人员大多凭主观印象判断缺乏说服力和事实根据。二是对测评持不负责的态度随意地做出评价使测评结果缺乏真实性。三是掺杂个人因素作出与实际不符甚至相反的评价严重影响民主测评的客观公正性。

2.考核的范围过于狭窄。主要体现在考核内容的范围过于狭窄。现行的干部考核范围仅仅涉及干部的工作圈而对干部八小时工作以外的生活圈和社交圈考核甚少对一些群众反映的干部工作圈以外的问题有时甚至以“个人私事”为由不予调查和核实。殊不知许多干部在工作上表现非常优秀、突出却因为在生活圈和社交圈上出了问题而又没有得到及时地监督纠正,使这些干部在歧路上越走越远,不仅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也损害了群众和国家的利益。忽视干部生活圈和社交圈的调查考核其危害性在最近几年查处的众多大案要案中已屡见不鲜。

3.考核方法呆板、陈旧。当前考核方法已沿用多年,对现代科学的企业考核方式引入较少,缺乏对日常工作考核的积累。平时不算帐,年底算总账,难免会出现以干部的近期工作成绩作为定期或考核依据的“近因效应”,以及因被考核者的某一时的言行影响定期或考核评判的“晕轮效应”,从而导致凭印象、凭记忆定论。从干部管理的角度看,忽视平时的动态考核,就不能及时掌握每个干部的工作绩效情况和思想变化过程,难以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部管理的措施,同时使一些同志的缺点和错误日积月累,由小变大,最终对自身成长和事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4.考核结果的运用不够。一是考核结果的反馈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主要表现在考核结果不能及时反馈给被考核人。即使在反馈时也是过多顾虑被考核人的情绪,常常是优点讲得多,缺点提得少,干部对自己的缺点不能完全察觉,使考核达不到教育和提高干部的目的。二是没有完全将考核结果与奖优罚劣结合起来。主要是干部考核与干部使用、干部先进评选及干部日常考核与干部专项考核等结合不够紧密,使考核的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意见建议:

一是扩大范围,强化立体化考核。既要搞好任职前等专项考核,又要搞好日常考核和考核,建立起长中短相结合的考察工作机制;既要坚持传统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个别谈话等形式,也要积极探索社会评议干部、民意调查等办法;既要注重上级、同级、下级的评价,又要重视广大基层群众的反映;既要重视八小时以内工作圈的考核,又要重视八小时以外生活圈、社交圈、服务圈的考核。

二是深入实际,进行动态考核。不能只呆在会议室谈谈话、做做测评,而要深入实际,了解实际情况。要通过定期到单位了解情况、参与工作监督、实地察访、重大事项跟踪考察、参加民主生活会等形式,活化考察形式。

三是增强干部考核工作的透明度。充分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积极推行考核预告制度,考察组进点前应事先予以公告,在一定的范围内告知考察的对象、内容、目的、重点和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等,使群众有一个思考酝酿的过程,以免仓促上阵,反映情况不充分。

四是要改进民主测评的方法。首先,要合理地确定民主测评的范围,防止范围过宽,造成参加测评人对测评对象不了解,出现随意投票的现象,使测评结果不真实。也要避免范围过窄,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被测评人在群众中的威信和认可程度,使测评结果出现片面性。其次,对民主测评的结果,要认真、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不能盲目追求满意率,不能以票取人。

15.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一点思考 篇十五

面对新课程, 特别是面对选修课程, 许多教师至今仍然心理准备不足。主要有三种非常态心理:一种是对选修课持反对意见, 习惯于既有的语文教学模式, 将选修变必修, 轻车熟路, 不愿意改变, 美其名曰“强化课堂教学”;甚至以高考作为拒绝选修课的理由, 把选修课当必修课来讲, 还美其名曰“对学生负责”。以为高考不改, 一切改革则无从谈起。第二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 人为地树立起这也不是那也不是的靶子, 好像一搞新课程, 就什么都要新, 我曾参观一所把“学生占领课堂”当做一种新课程改革的时髦样板校, 在课堂上, 几个学生充当教师角色, 在黑板上讲, 大多数学生在下面茫然四顾, 不知所云。看不到教师“导”的身影, 听不到学生的“读”;我曾私下问一位教师, 你认为这是新课改吗?这位老师笑一笑, 很是无奈。第三种是行政干预太多。有的学校甚至规定将学生的课桌围在一起, 让学生在上面“表演”, 就美其名曰“新课改”, 急功近利地肆意歪曲新课改的意义和价值。目前, 高中语文选修课带给人们的困惑很多, 这是普遍性的问题。

二、要处理好选修课中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关系

在这次新课改中, 语文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还处于探索阶段, “选什么?怎么选?为什么这样选?”许多学校还不知所措, 还远远不具备独立开发具有校本特点的语文选修课程的实力。现在学校所开设的语文选修课程, 基本还是服从教育主管部门的安排, 使选修成了第二必修, 所选模块也尽可能地围绕高考来设置。

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开设的选修课程具有共性, 便于高考的统一操作, 却少了个性。新课程的基础性、选择性、择优性原则, 初衷主要是针对应试教育, 想有所改变, 有所突破。当选修课成了第二必修课的时候, 这种改变和突破就有限了。这就需要在实践中去改变现状, 从理念的纠缠中摆脱出来, 从教育的根本性问题上思考、着力。

三、选修课应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要务上

(一) 关注学生发展是设置选修课程的核心理念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开设选修课的初衷。培养与促进学生的素养是选修课的基点, 也是选修课的终点。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什么?语文素养主要指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语文能力;对民族语文的深厚感情和正确态度;健康的文学审美趣味;较宽的文化视野五个方面。新课程强调学习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 以人为本, 让生命美好是教育的核心, 也是教育的本源。而选修课程既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 又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为他们的终生发展打好基础。选修课程要关注学生学习, 不只是学习知识, 也不只是训练能力, 更重要的是丰富学生心灵、完善学生人格。正如爱因斯坦曾指出:“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的知识和技术是不够的, 专门的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 但不能给他以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格, 最要紧的是要借着教育得到对于事物及人生价值的了解与感觉。人必须对从属于道德性质的美和善有亲切的感觉, 对于人类的各种动机、各种期望、各种痛苦有了解, 才能和别的个人及社会有合适的关系。”选修课的责任就在于丰富学生的阅历, 增长学生的见识, 拓展学生的视野, 完善学生的人格,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

(二)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是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语文必修课关注基础知识与能力, 重点解决绝大多数学生共同的语文素养问题。选修课程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 应该也必须是比较开放的, 应包括古代诗文、文化经典、先秦诸子、民俗文化, 外国诗文, 中外小说、戏剧、传记, 现代诗文, 影视文化, 新闻阅读、演讲辩论, 语言文字, 写作修改等。现在《文章写作与修改》、《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新闻阅读与实践》、《外国小说欣赏》这些选修课都成了第二必修课, 纳入期末统考范畴, 令人感到困惑。选修课本应是此轮课改的亮点, 结果现在成了鸡肋, 嚼之无味, 弃之可惜, 换汤没换药。

语文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阅读、写作以及口语交际能力, 选修课程应当是学生个体在学习之余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选修课本如仅作为语文学习的进一步延伸, 管得太死, 反而得不偿失。选修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多鉴赏、多领悟, 让学生动手整合已学的语文知识, 多阅读、多写作或在口语交际方面有自我个性表现, 而今后学生怎么发展, 大量阅读始终是关键。

现时的语文课程最大的弊端是不讲学生差异, 不重视分层次发展学生的个性, 不重视因材施教, 容易把所有的学生都变成同一个模子里的“标准件”, 把选修当做必修“标准件”, 教师教学的创造力就会衰退, 学生的个性发展也会受到压抑。从国家的未来着想, 推进课程改革, 首先应把选修课真正重视起来, 让选修课真正成为让师生喜爱的语文修养课。

(三) 语文教师应成为运用选修课的排头兵

语文教师要成为整合语文选修课程中教材资源与学生资源的主导者。从当前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来看:必修课程的五个模块, 可在高一至高二两个学期半的时间里循序渐进地完成。而选修课的五个系列。1:诗歌与散文;2:小说与戏剧;3:新闻与传记;4:语言文字应用;5:文化论著研读, 每个系列又有若干模块。学校无法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 有选择地设计模块, 开设选修课。教师也无法指导学生在选修的五个系列中任意选修4个模块, 主管部门的限制, 使选修本来为了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初衷变成统一的“第二必修”课了。

16.对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点思考 篇十六

阶梯朗读是一种不错的阅读方法。大家都知道,理解文章的第一步就是“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若能把学生的“语感”培养起来,会是我们阅读教学的重大收获,每一个层次的“读”,会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不同方面,由浅入深的朗读下来,文章的美好亦由浅入深的呈现于学生的面前。我觉得阶梯朗读可分为三个台阶:诵读、品读、悟读。

(1)诵读。诵读挺简单,可很多学生不干,读着读着就烦,光见嘴巴动,没音儿。所以,本着“兴趣”是先到的原则,我们可以采取激趣诵读法。如:文言文的诵读,给学生出示几个诵读阶段:蹦豆子式(生读);开火车式(速读);摇头晃脑式(慢读);摇头晃脑加表情丰富式(最高阶段),然后让学生小组内比赛朗读,看看谁读的阶段最高。其实不过换了个词,增加点肢体语言,换了种方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现代文阅读也是如此,生生比读,师生比读,坐读、站读、走读,形式不拘。这样,语文课堂上,书声朗朗,笑声阵阵,不知不觉中,文章的内容就熟悉起来了。

(2)品读。品读,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或结构,或语言,或情韵,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这是诵读的延伸。品读往往可以让学生把握住文章的脉搏,深入到文字的背后去发现语言的力量。这里,我们可以先把品析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实践掌握品析的要领。品析语言的方法:赏词——富有表现力的词(形容词、动词、副词、叠词等) 析句——带有修辞手法、特殊写法的句子谈感受——从描写的主体谈起。教学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读,如:《童趣》一文中,有一句是:“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书中正好有与搭配的插图,所以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画图中的“烟”,试用一个词形容一下,学生提到“袅袅”“弥漫”“缭绕”,再问学生: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效果,学生找到文中的词“徐”,此时适时点拨“徐”字的妙处,并结合下文作者为什么会联想到“鹤”而非“鸦”,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揣摩作者的内心。这样一来,学生自然会从中感受到童年的乐趣和一个孩子幼小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抓住每一个品析的时机,定能让学生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在满怀诗意的情境中,在丰富的语言想像中,去享受语言的魅力。

(3)悟读。语文学科没有数理化等讲程的精密性,相反,却有很多模糊的东西在里面,大到课文中心小到一句话、一个词都可能见仁见智,难以有非此即彼的简单的判断形式,很难求得答案的一致性。我认为,语文教学的乐趣也尽在于此,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领悟力”。这“悟读”的“悟”可以直接从文章内容情感方面感受,也可由老师引导,间接获得。如:鲁迅作品《孔乙己》这篇小说,有一处描写孔乙己到酒店喝酒的情形:“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一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阅读这一段文字,不能让学生首先分析“排出”一词运用得如何生动,而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投入,体会孔乙己看到别人的“笑”和听到别人的“话”后,是怎样的心态。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同学们的回答有以下三点:①摆阔气;②穷酸;③转移话题,摆脱窘境。在鼓励与肯定了同学们的回答后,“排出” 一词的表现力就脱颖而出了,该词体现了孔乙己想在短衣帮面前摆摆阔气,聊以自慰的穷酸相并以此摆脱受取笑、受潮弄的窘迫。这样,一个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其实,引导学生悟读的方式是不拘一格的,可以结合上下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写作背景,结合文章的创意和构思,结合学生喜闻乐见的现象等,让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投入,这样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还有品德、情感、审美、心理多方面素质全方位的发展。当然,我们还要注意“悟读”的一个度,要把握得恰到好处。记得学习《伤仲永》,在授课完毕之后,我依例问了一个问题:“你觉得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再分析分析?”一名同学举手说:“我觉得应该分析一下王安石的形象,他坐视仲永的堕落,没有加以指导和帮助,还是一代文豪,一代宰相呢,真不配!”当时一听,我心中一喜,多新颖的见解,多另类的感悟,太棒啦!于是,大大夸了该学生一通。事后冷静下来,仔细一想,发现自己有失偏颇了。我们知道读书必须清楚三重意义,第一重是作者的意义,第二重是文本的意义,第三重是读者的意义。以此三种意义来区别,则《伤仲永》中,王安石要表达的自有一重意义,即感叹仲之父缺少长远眼光,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文本之意义和作者的意义非常接近;而那名学生所讲则是读者的意义。而这种读者的意义已经背离了作者的意义也偏离了文本的意义。所以,如果针对《伤仲永》谈感受,学生的见解没错,可若从文章分析的角度看,这其实已经背离了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已经不是“悟读”,而是“误读”。后来针对这一点,又与学生进行了一番讨论,明确了“悟读”的基础。所以,我觉得“悟读”不是让学生完全放开,抓住文章的一点就驰骋开来,还是要依据文章中心、作者意图来加以肯定、否定或联想。

以上,我们谈了“诵读、品读、悟读”三个阶段,当然还有其他形式的分层更细的“读”,以后可以再做探究。教育学家孙云晓说过:孩子们学习主要靠兴趣和习惯。让“读”成为学生的“兴趣”和“习惯”,我想,就会为新课标所提到的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形成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17.对监理造价管理现状的一点思考 篇十七

程的动态管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的改革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但严格地说,完整意义上的针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动态的工程造价管理至今并未真正形成,目前较多看到的还只是一些相互割裂开来的各个建设阶段的造价管理,由于它们“条块分割,彼此互不关联,所以我国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水平还呈现在非常初期的阶段,近几年来如火如荼发展起来的、依托工程建设监理进行项目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就充分体现出目前所处阶段的初级性。

一、工程建设监理无力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

近十几年来,工程建设监理发展的很快,而且其对提高我国投资效益和建设水平,尤其对工程质量的提高上,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在对项目投资控制方面所起的作用远远没有达到实施工程建设监理制的初衷。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实施监理的工程中,真正开展项目投资控制的不到%,也就是说,大部分工程项目的造价管理的工作还是落在建设单位(业主)身上。这显然是令人费解的,因为一般建设单位不熟悉工程知识,也很少了解工程进展过程中各种技术经济关系,往往只会从财务角度审核工程开支或仅从数字上来审核工程费用,很难有效控制项目资金的正确使用,而工程建设监理作为项目建设全过程的见证人和专业的工程微观管理者,具有丰富的工程建设和管理经验,把监理工程师排除在项目投资控制工作之外,实际上建设单位(业主)聘请工程建设监理就失去了最根本的意义。

发达国家里,监理工程师被誉为工程建设的经济专家和管理财务的经理。而在我国,监理工程师面对项目投资控制却经常是软弱无力或束手无策,具体分析起来,感觉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其一,建设单位(业主)的原因:不少建设单位依然沿用旧的基建管理观念,什么事情都由建设单位来指挥领导,忽略工程建设监理的存在,或把建设监理作为一种形式或摆设;唯恐建设监理对投资进行监控后,削弱了自己对工程的控制权,在国有投资项目上这种现象尤其明显。当然也有些建设单位的领导人,为谋求个人或小集团利益,不想让资金管理公开化,以便趁机捞取好处,监理工程师是工程管理的直接参与者,如果赋予他们投资控制的职权,必然会成为这些人的绊脚石。

其二,监理单位原因: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监理人员都是从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转职而来,普遍缺乏经济观念,监理过程中只习惯于运用自己熟悉的设计、施工规范和验收标准,而把如何降低工程造价看成是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因此在主观上也没有将项目控制观念渗透到各项设计和施工的监理措施中去的意识,结果在社会上造成一种错觉,就是监理工程师只能管理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如何控制工程造价,那是建设单位(业主)的事情,不把控制工程造价列入监理职责范围也就成了非常正常的事情。

其三,监理的法律环境原因:目前我国在工程监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一方面法规、规章上对监理行为尚未有较为完善的阐述,另一方面在建设单位(业主)与监理工程师之间也不存在双方认可的通用规范,(我国尚未加入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合同条款不具法规的强制性),反映到工程建设监理的地位上,就是一些不平等的监理合同大有市场,而且建设单位(业主)与监理工程师之间授权与被援权关系往往被理解为纯粹的雇佣关系,即建设单位(业主)想让监理工程师做什么,监理工程师就得做什么,建设单位(业主)不想让监理工程师做什么,监理工程师就没有必要做什么。这也是监理工程师迫于业主意图无意于或无力与工程造价控制的原因之一。

不管何种原因,监理工程师目前对工程造价控制的工作现状都是不正常的。工程建设监理是受建设单位(业主)委托,承担工程施工阶段的建设投资,进度和质量目标控制的,众所周知:投资、进度、质量三大目标互相关联、相互制约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目标系统,但我们更应明确,市场经济下的工程建设运作,归根到底是一项投资效益的实现,脱离这个根本目标的进度和质量要求,根本就失去存在意义。另一方面,监理工程师为了取得目标控制的预期成果,需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其中经济措施也是最基本的措施,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措施运用,建设监理工作缺乏权威,工程目标的实现也难以保证。所以对监理工程造价控制的切实授权即是监理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条件,又符合建设单位(业主)追求投资效益最大化的根本利益。

二、施工监理对造价控制的先天不足

工程建设监理原本是受业主委托承担工程建设的投资,进度和质量目标控制,而且按照工程建设规律,这种工程建设监理应当是以设计阶段为重点的建设全过程的监理。但目前我国的工程建设监理主要还是集中在工程的施工阶段。而工程项目的施工阶段是将工程的设计构想转化为项目实体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之

前工程图纸设计和施工承包商确定一般均已完成,所以该阶段监理工程师对工程造价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工程新增费用控制、现场工程签证和工程费用索赔处理等方面。从现实监理实践来看,有一个因素同时对上述各方面都构成巨大影响,那就是设计问题:

(一)设计图纸的矛盾导致工程洽商变更大量增加。这个问题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经常碰到,有些是建筑图与结构图尺寸对不上、位置有偏差,有些是平面图与大样图的尺寸偏差;还有些是土建图与安装图标注矛盾,安装方面该预留孔洞的位置在土建图纸中没有标注,或管道预留后混凝土构件就根本无法布筋或浇捣等等。这些问题有些在施工前发现了,办个洽商给予明确,但更多的则是在结构施工完毕,进行装修施工或安装施工时才发现,这时就需要重新剔凿,或需要补钻孔洞,有的甚至须拆除重做,既严重影响结构质量,又造成工期拖延,同时还增加了大量原本不该发生的费用。

(二)设计图纸中的施工要求不明确,造成工程结算扯皮甚至费用索赔。目前设计图纸对施工的要求,特别是建筑装修业的施工要求多是选用各地标准图集,但有些设计人员在索引标准图集编号时不细致明确,就给后续的工程结算埋下祸根。例如有些设计图纸在选用面砖地面时只标明“地”,没有进一步明确是“勾缝”还是“不勾缝”,而勾不勾缝在定额单价上是不一样的。又如水磨石地面是普通还是美术,内墙瓷砖是白色还是彩色等等。此类问题如果承包方在招标答疑前没有发现的话,往往按照较低的单价做投标报价,待实际施工要求与投标报价的标准不符时便要求进行调整。因为这是由于设计图纸的不明确造成的,所以不能简单按承包方的漏项处理,期间往往造成结算扯皮或费用索赔。

(三)有些设计与施工脱节,造成施工难度加大,相关费用也增加。目前相当比例的设计人员很少甚至没有去过施工现场,施工经验贫乏,对实际施工工艺缺乏了解。所以,他们设计出来的施工图纸往往存在难以施工甚至无法施工的情况,对此实际施工时不得不因采取特殊措施而增加技术措施费用。例如某项工程,建筑图的设计人员片面强调造型效果,结果造成施工时定型模板的支设相当困难,承包方因工料消耗超出定额过多而提出增加费用,给工程结算带来争议。

(四)如果说以上几点对工程投资的影响是显性的,还有一点对工程投资的影响可以说是隐性的,那就是钢筋增量。这是因为做设计概算时往往不计算钢筋增量,一般只有到施工阶段才能看出它对工程投资的影响有多大。而钢筋增量的多少可以说是与设计人员的责任心密切相联的。现在有些设计人员在进行结构配筋时,不是经过严格计算,而仅是凭经验或查手册,若把握不定便加大配筋量。这样,结构的安全系数有保证了,费用却大大增加。例如我们曾监理过一个住宅楼工程,设计选用的楼板分布筋为φφ,而按照规范并无必要配这么大,后与业主、设计协商,设计同意改为φφ,仅此一项节约投资近万元。笔者所接触过的工程钢筋增量基本都超定额含量,有的甚至达到%或%,而实际验算下来,大都无此必要。如果在设计时能从经济上把把关,这么大的浪费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凡此种种,可见施工阶段造价控制中遇到的相当比例的扯皮事项都源自设计原因,且即严重影响工程质量、进度,又极大增加工程造价的控制难度。其实对于设计图中的许多问题,监理工程师们在熟悉图纸时也能发现,但由于无法直接干预设计,这就决定了施工阶段监理投资控制工作的被动和低效。因此,仅限于工程施工阶段的建设监理具有明显的先天不足特性,要切实做到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的建造价格,就必须将建设监理范围扩展,至少应向前扩展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

三、关于工程结算审核

在我国工程监理活动中,绝大多数业主在竣工验收之后,并不直接按监理工程师审核认可的工程结算与承包商结算,而是将经监理工程师审核的工程结算书再委托社会审计单位审计,然后按审计的结果与承包商结算。目前这种工程结算审核模式司空见惯,在人们观念中好象已经顺理成章。但静下心来追溯源,确可发现上述逻辑存在明显缺陷:

其一,缺少法律依据。以监理审核并签署的工程结算作为业主向承包结算的依据在我国是被法律法规认可的,如《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五章第三十七条规定:未经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建设单位不拔付工程款,不进行竣工验收;《工程建设监理规定》第五章第二十五条规定:总监理工程师在授权范围内发布有关指令,签认所监理的工程项目有关的支付凭证。项目法人不得擅自更改总监理工程师的指令。而社会审计单位与业主仅仅是合同委托关系,即业主委托其进行工程结算书的审核,其审核结果对业主与承包商的结算并无直接的约束力,是否以此结算完全取决于业主单方面意愿,而缺少基本法律条文支持。

其二,舍近求远、隔行求医。从工程承包合同生效开始,到工程竣工验收甚至保修阶段结束为止,建设监理活动始终贯穿于其中,所以监理工程对承包合同理解和分寸把握以及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了解、责任是非关系的明确都是任何社会审计单位所无法比拟的,通过现场工程量的计量签证以及处理工程量增减、工程价格变更、索赔与反索赔,监理工程师掌握了工程结算审核的第一手资料,而这些情况反映到结算凭证中,未必都能准确无误地表达,就是表达出来,其中隐蔽工程部分也再无法跟实物一一核对,社会审计单位单纯依靠结算资料进行审核,其审核的准确性显然是要打折扣的。

此外,建设工程项目的特性决定了工程结算书是集技术与经济于一体的技术经济文件,监理工程师作为工程管理的专业人员,具备工程结算审核的知识能力,而目前受托承担结算审核的社会审计单位不少是以财务审计、查帐、验资为主要业务的会计(审计)事务所,他们主要是依据国家、地方有关当局颁发的各种财务制度、规章、规范和定额等进行审核,这显然与直接承担工程管理及造价控制工作,依据工程承包合同,尤其是依据投标书单价、材料与设备价格及组成,工程变更、工程索赔,以及工程进展期间双方履行合同的情况对工程结算进行审核的监理不能相提并论,委托会计(审计)事务所审核建设工程结算,真是犹如隔行求医,情理不通。

所以,虽然目前业主将经监理审核的工程结算书再委托社会审计单位审计,然后按此与承包商结算的工程结算审核模式司空见惯,但并不证明它就具有合理性。从其本质上讲是属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工程管理模式的延续,它能够与如火如荼发展的工程建设监理共存,正好说明了现阶段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的矛盾性,以及工程建设监理在工程项目造价管理方面的尴尬地位。

18.对品格证据的一点思考 篇十八

专业论文

对品格证据的一点思考

对品格证据的一点思考

摘 要 在我国大陆地区品格证据的适用情况不容乐观,法律条文没有明确规定证据种类有品格证据,但是从英美国家可以看到品格证据的适用,尤其是有宗教信仰的国家里对品格证据的适用是不反对的,甚至可以在条文和案列中找到其功能的光芒,但是我国一直对品格证据的适用不反对也不明文规定,我国视为域外的法律现象,文章将结合现状提出品格证据的适用要素和品格证据的作用,以期达到对品格证据有一个更好的科学认识。

关键词 品格 证据 证明力 心证

作者简介:马景园,硕士,西南大学法学院,民商法专业,刑事法方向;马景燕,云南省甸沙小学,英语教师。

中图分类号:D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5-078-02

一、简述品格证据渊源

品格是指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路径中,人们比较赞成与肯定并符合社会公共道德文明价值的内心评价标准,以此来判断衡量个体行为长期持久品行的总称。例如,对劳动模范的评价和敬老扶幼孝敬长辈的品行、乐于助人保护弱者不以强凌弱等行为。证据,能证明自己想表达的事情的依据。当然依据也存在真伪,那它所要证明的事情的真假性也是随着,依据的真假性的改变而改变,在品格证据中,品格本来就是一个很难判断的的道德价值体,要把它用做为证据使用,就需要有“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谨慎细心。

伊斯兰司法审判具有诉讼程序灵活、诉讼形式多样、重视宣誓的证据效力等特征。阿拉伯国家的掌教阿訇或宗教领袖的言词证据的证明力远远大于一般公民的证据效力。其中重视宣誓证据的效力,也说明对品格证据的适用。

西方国家的中世纪的神权法思想和我国西周时期皋陶时期的神兽断狱,也相当注重品格证据的使用,随着社会变迁科学进步,对品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格证据的适用的效率酌减降低。品格证据与自由心证有相似点,自由心证原则的主要内涵是,法律不预先设定机械的规则来指示或约束法官,而由法官针对具体案情,根据经验法则、逻辑规则和自己的理性良心来自由判断证据和认定事实。自由心证在我国又被称为内心确信制度是指法官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内心的良知、理性等对证据的取舍和证明力进行判断,并最终形成确信的制度。①相似在于都是理性良心的自由判断,品格证据更多的是外观表征的公德教化自我修养,以此来证明行为人有无其期待可能行或违法阻确事由;也可以证明刑法条文中的定性因素。在我国品格证据是弱势证据,大多数运用于对直接证据或间接证据的补强,强化证据的证明效率,在证据开示后,法官会根据证据质证之后的事实进行内心判断,此时法官就会考虑到品格证据所产生的证明力,以此判断案件的罪名与量刑。

在所属英美法系的美国和英国,还有曾经风靡中东地区阿拉伯国家的伊斯兰法系时至今仍有法律效力的宗教信条的国度里,品格证据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美国的辛普森案件检方的关键性证人洛杉矶警察弗尔曼被辩方证明有种族歧视、滥用职权等多重品格问题,而在他宣誓作证的时候,他声称自己绝无种族歧视行为,工作敬业。最后由于辩方的强大攻势和确凿无误的证据,使得弗尔曼的证词完全失去效力。1995年10月2日,辛普森因为检方证据不足而被宣布无罪开释。②

二、品格证据的先天缺陷

(一)品格证据的前提缺失

品格证据制度上的先天缺陷。首先,证据的前提是合法性、关联性、客观性。品格证据对案件本身的事实和犯罪的事实缺乏关联性,品格存在关联性障碍。根据《联邦证据规则》第401条可以将关联性界定为:“具有促使对诉讼的确定有影响的任何事实之存在,比若无该证据时更有可能或不可能之倾向。” 在证据的三性中,品格作为证据使用,最大的瓶颈就在于关联性,犯罪事实与犯罪行为之间,罪名的定性量刑的轻重与品格的好坏没有关联,甚至无罪罪轻也不具有千丝万缕的关联,这就是一个不能用作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使用的反驳,我国四要件的犯罪耦合模式也恰恰排除了品格证据的使用,但是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在实务中,一个犯罪事实发生后,犯罪嫌疑人对案件的主要事实采取避重就轻的供述,大量间接证据指出案件的犯罪事实是其所为,只有少量的直接证据做佐证,这样检察官就会结合当事人的平常行为的品格和全案证据材料做出一个不予起诉或者补充侦查的决定:另外一种情况是间接证据俨然已经形成了一个证据链条,此时就不用去考虑人格品行。品格证据的用于不用完全取决于检查官和法官对全案的综合分析,是司法部门根据经验法则做出的判断与案件没有太大关联,品格证据只能左右实务人员的伦理判断,但是不会左右对案件的定罪量刑,因为它不具有证据关联性,缺少与事实之间的物理联系。

(二)品格证据影响法官对证据的甄别

容易造成法官的主管偏见,影响定罪量刑的罪责刑刑相适应原则,品格证据游离于证据的边缘,当法官和检察官正确适用了将会强化司法的公信力,一旦适用错误了将会有损司法公信力,因而品格证据的适用要谨慎细微。在品格证据的适用,前提是要有一个广阔的文化背景,而这个文化背景应是正确的公民价值观,法官的内心评价应是善良公正的,行为人的品格是在生活中多次印证业已习惯的品格操守。是可以采信为品格证据的首要前提。在一起盗窃案中,A进入B的房间入室盗窃,在庭审中C作为目击证人证实A入B的房间进行行窃,但D也可以证明A作案的时间段和他在一起,此时C和D之间的言词证据是谁做了伪证,用品格证据才判断C和D之间的真实性,C证人品行一直不端,有多次前科;D无前科一直品行忠厚待人诚恳;此时法官的心证角度将游离于D品格之上,而相应的会偏离C所作出的言词证据,当然D也有可能存在做伪证的可能性,但至少D赢得了法官的先期信任。

实际品格证据在证据的证明力上来说,是比较低能的,但是如果能承认品格证据的适用,则会带来很好的社会效果,有助于伦理道德的提升,在一个物化的社会人自私观念的深重,我们是否应该对证据的品格性稍微给以倾斜,以司法对证据认定的技术性思维,来强化人们对道德的认证。例如前不久的浙江幼教教师虐童案、加拿大的食人脸案、大学生一齐祖母案,这些案件的发生,是道德扭曲滑坡慢慢异化下的社会畸形发展所间接引起的。在司法公信力下滑,道德品行的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降低下,如果能很好的以几个典型案例适用好品格证据,则产生的影响力将是不可估量的。

三、实务中对品格证据的看法

在我国的的证据法中,从实务的经验来看,品格证据不直接适用,归结起来有三种情况:一是用来强化直接证据的证明力,让直接证据的证明力更有说服力;二是用来佐证间接证据的证明力,当传闻证据中的言词证据存有漏洞的时候,品格证据的开示反过来弥补漏洞;三是在定罪量刑的时候适当考虑行为人生活品行的优劣影响法官在定性和定量的自由裁判。品格证据做为域外的法律现象存在利弊,对其所证明的事实要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判断力。

我们应该建立品格证据的排除规则与采纳的限制。如果不公正的偏见、混淆争议或误导评审团的危险实质性损害超过证据价值时或考虑过分迟延、浪费时间或无需提交重复证据之情形的,关联性证据也可以排除,这是美国的品格证据排除规则,我国也应该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排除规则。赋予专业法官适当的自由裁量权,让其慎重的采信双方提供的品格证言。

美国可以限定不良品格证明范围,但是我认为我国本土化因素的话,应该绝对禁止不良品格的证明范围,不良品格本身就存在不良瑕疵,我国的今天道德的直线下滑,司法办案部门职业价值沦丧,品格证据本身就存在判断难的问题,品格瑕疵就就更不能适用,品格瑕疵是源头产生不良,支流的清纯度就不能保证,是否受到污染,因而在我国司法法律资源相对完善的今天,但是普遍产生司法公信力弱,执行难度大的时期,不良品格证据因绝对排除适用。

法庭上禁止通过对被告人或被害人的名誉评价而对被告人的犯罪倾向或被告人的过错进行攻击。因为此种情况是当事人自主打开品格证据适用范围的大门。

定罪和量刑是分不开的,侦查中的犯罪嫌疑人后期开庭审理中的被告人品格不好的事实情况不能成为定罪的间接依据,只有在量刑时才具有参考价值,所以,为了不左右法官的自由心证,在定罪阶段不允许提出被告人人格缺陷和是史前犯罪的相关品格材料。只有在法庭辩论的驳论环节,法官在取舍品格材料以确定罪名和量刑。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五章第四十八条规定可以用于的证明案件事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实的材料,都是证据。但是又一一列举了八大类别的种类的证据却没有品格证据的列举,但是这八大种证据也没有穷尽所有的证据种类,一些品格事实也可以用于证据使用。在刑事诉讼法中我们也能捕捉到品格证据的影子,并在实务中影响着定罪量刑,第三十九条辩护人认为在侦查期间、审查起诉期间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收集的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或者罪轻的证据材料未提交的,有权申请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调取。这里的材料做广义扩大理解也囊括了品格证据。

在这里,结合我国本土的司法情况,提出我国品格证据的适用前提以供参考。第一品格定义要准确;结合本土的习惯法则和先验法则综合考量。第二;品格证据,要在控方证人证言和辩护方证人证言有较大矛盾和分歧时才能考虑,作证人证人证言的品格,去衡量证人证言的的可采性。第三,法官在采信品格证据阶段不受外界的干扰,完全取决于内心的自由判断。第四,控方在审查案件侦查卷宗的时候,卷宗中如果存在控方和辩护方的所提出的品格材料的时候,应将提交的主体资格人所提出的材料进行一个面对面质问评价。第五,疑难案件应该请专家证人对所提交的品格材料做一个可信度评估。例如心理咨询师对证人证言所提供的品格材料进行心理评估。根据上述五点去量化品格证据,结合实际的运转情况恰当排除和适用。品格证据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程序正当化的必然走势,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一个信息综合的分析,结合地方习惯差异对其量化的规则进行一个本土化考量,这样的话合时合宜。

在证据理论上对品格证据规则予以系统的确立。在证据规则中明确地方品格证据概念、形式、分类以及相关性意义,从而从立法的层面上赋予品格证据合法地位。从以上的角度得出品格证据在实务中是隐性的适用,我们对品格证据不能因为其存在瑕疵而放弃对其的应用,反而要强化它的证据证明力和社会效果,强化司法的公共信任度,借助品格证据带来的道德伦理优势,深化人们的法律意识价值观和道德的认知感。

四、总结

本文主要简述了品格证据在英美的信教的的国家里运用的相当广泛,在我国是隐性适用了品格证据,品格证据对庭审中所生的优势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是其他证据不能逾越的,它会给人一个正确的道德价值思考,借此引导社会司法文化从良性的角度去发展而不是一个私权社会,通过文章的简述,对我们有所启发。

注释:

①引自百度百科?名片词条解释.② 萧翰.从辛普森案看英美证据法上的证据法.出版信息不详.参考文献:

上一篇:《送裴判官自贼中再归河阳幕府》唐诗赏析下一篇:《梁实秋散文集》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