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路基施工技术

2024-09-01

高速铁路路基施工技术(精选8篇)

1.高速铁路路基施工技术 篇一

总则

1.0.1 为指导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统一主要技术要求,加强施工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制定本指南。

1.0.2 本指南适用于新建时速250-350 高速铁路路基工程 施工。时速250km以下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可参照执行。1.0.3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必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技术标准,按照设计文件施工,满足工程结构安全、耐久性能及系统使用功能要求,保证设计使用年限内正常运营。

1.0.4 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应从管理制度、人员配备、现场管理和过程控制四个方面加强标准化管理,采用机械化、工厂化、专业化、信息化等先进的施工管理手段,实现质量、安全、工期、投资效益、环境保护、,技术创新等建设目标。

1.0.5 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应重视地质核査,作好地基处理、填料生产供应及压实成型、过渡段处理、支挡结构、边坡防护及防排水、变形观测评估、接口工程等关键环节的施工。

1.0.6 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应加强现场管理,严格施工工序,根据工艺流程合理划分施工段落,提髙文明施工水平。

1.0.7 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应重视对地质灾害的识别、评估和预防工作,加强路基变形监控量测,保证排水系统畅通无阻,及时完成支护结构,有效减少地质灾害及其影响。

1.0.8 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涉及文物古迹时,应立刻停止作业上报有关部门并做好现场保护工作,严格按文物保护部门批准的保护措施进行施工。

1.0.9 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应根据国家节约资源、节约能源、减少排放等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结合工程特点和施工环境,编制并实施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工程施工节能减排技术方案。

1.0.10 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应根据批准的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和作业指导书。

1.0.11 高速铁路软土、松软土路基工程应作为控制工程组织施工。1.0.12 防排水工程是高速铁路路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强施工全过程管理,及时做好防、排水工程。

1.0.13修筑于路基上的端刺、电缆槽、接触网支柱基础、声屏障基础、预埋管线等工程项目应与路基同步协调施工,不应损坏或危及路基的稳定和安全。

1.0.14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爆破器材的储存、保管、运输、使用等方面必须符合国家爆破安全规程的相关规定。

1.0.15高速铁路路基工程应加强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和监控,高陡边坡、地质不良地段、临近营业线或营业线施工等危险性较大的路基工程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按相关规定经审批后实施。

1.0.16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中,应重视对农田水利和环境的保护,节约用地,少占耕地,临时占用的土地应及时做好复垦工作。1.0.17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的各类人员应经过专门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1.0.18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应与工程进度同步,做到系统、完整、真实、准确,保正其具有有效的查考利用价值和完备的质量责任追溯功能,并应按相关规定做好资料的归档管理工作。

1.0.19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除应执行本指南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2 基本规定

2.1 一般规定

2.1.1建设各方应制定项目管理规划,重点加强填料选择、地基处理、填筑工艺、沉降观测等控制,注重过渡段处理、边坡防护及防排水、接口工程等细节管理。

2.1.2建设各方应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对路基工程施工质量进行全过程控制管理,落实质量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2.1.3建设各方应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严格执行《铁路路 基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2)等规定,设置专门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保证路基工程施工安全。

2.1.4路基工程施工应建立并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制定并实施环境管理计划,有效减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2.1.5路基工程施工应重视职业健康和劳动卫生保护,制定管理计划并进行有效控制,防止发生职业健康安全事故。

2.1.6路基工程施工应按照《铁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指南》〔铁建设〔2009〕226号)的要求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加强特殊岩土和不良地质地段路基等工程进度控制和管理。

2.1.7路基工程施工应根据施工条件、地基处理类型、填挖高度、填料性质、工期要求、气候条件等因素,按照技术先进、安全适用、节能环保的原则合理配置机械设备,积极推进机械化施工。

2.1.8路基工程填料制备、沟槽和构件预制、混凝土拌制、钢筋加工等应采用工厂(场)化生产。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2.1.9路基工程地基处理、填筑压实、爆破开挖等关键工序应组建专业化的作业队伍进行施工,管理和作业人员应相对固定。2.1.10路基工程施工应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并定期维护,保证工程施工管理信息传递及时、可靠有效。

2.1.11路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应执行《铁路建设项目现场管理规范》(TB10441)的相关规定。施工现场规划应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节约用地、满足施工需要的原则,合理布置生产区、辅助生产区、办公生活区等,并考虑防止地质灾害及防洪、防火、防爆等要求。2.1.12路基工程施工现场应按照《铁路工程建设现场安全文明标志》(建技〔2009〕44号)的要求设置安全文明标志。

2.1.13路基工程施工应结合项目规模和特点,按照《铁路建设项目工程试验室管理标准》(TB10442)的规定设置工程试验室,满足工程质量控制要求。

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

2.2建设单位

2.2.1建设单位应严格执行国家和铁道部现行有关建设管理办法和本指南的管理规定。

2.2.2建设单位应重点加强地基处理、边坡防护及防排水等工程的施工图审核和设计技术交底组织工作。

2.2.3施工前建设单位应组织做好填料来源、边坡防护及防排水系统等设计文件的现场核对工作。

2.2.4建设单位应组织确定路基工程试验段位置及试验内容,并组织实施。

2.2.5建设单位应组织对高陡边坡路基等高风险工程进行风险评估。

2.2.6建设单位应组织地基处理、过渡段、边坡防护及防排水、接口工程等施工专项检査,根据现场实际进一步完善工程措施。2.2.7建设单位应组织路基变形观测及评估工作。

2.3勘察设计单位

2.3.1勘察设计单位应严格执行国家和铁道部现行有关建设管理办法和本指南的管理规定。

2.3.2地质勘察、水文调査等工作应满足路基工程设计要求,做好路基与其他专业的协调和配合。

2.3.3勘察设计单位应加强特殊岩土及不良地质区段的地基处理、填料选用、边坡防护及防排水等工程的方案研究和工程设计,严禁盲目套用标准设计。

2.3.4勘察设计单位应加强设计接口管理,路基工程设计应与隧道洞口、桥台、横向结构物、过轨设施等相关工程同步设计,并明确施工

顺序、施工衔接等相关要求。

2.3.5勘察设计单位应按规定向各参建单位做好施工图技术交底及答疑工作,应对地基处理、土石方调配、过渡段处理、边坡防护及防排水、接口工程、变形观测评估等关键设计内容作出详细说明。2.3.6勘察设计单位应做好现场施工配合,加强现场地质核对确认工作。

2.3.7勘察设计单位应参加路基试桩成果分析、路基变形评估、边坡防护及防排水完整性检査等工作。

2.4施工单位

2.4.1施工单位应严格执行国家和铁道部现行有关建设管理办 法和本指南的管理规定。

2.4.2施工单位应现场核对设计文件,参加建设单位组织的设计技术交底、检査及验收等工作。

2.4.3施工单位应编制地基处理、填料制备、填筑压实、过渡段处理、支挡结构、边坡防护及防排水、接口工程、变形观测等关键工序的作业指导书,明确施工作业标准和工艺要求。

2.4.4地基处理、路堤及过渡段填筑、支挡工程新技术等应进行工艺性试验,编制总结报告并报相关单位审批。

2.4.5施工单位应统筹安排接口工程的施工。“四电”等后续工程的施工方案应经建设单位批准后实施,不应影响路基工程质量.2.4.6施工单位应按规定进行地基处理试桩、路基变形观测,并及时向有关单位提供相关资料。

2.4.7施工单位应做好已完工程的成品保护,制定防护措施。

2.5监理单位

2.5.1监理单位应严格执行国家和铁道部现行有关建设管理办法和本指南的管理规定。

2.5.2监理单位应对高边坡路堑开挖、爆破作业,营业线、预应力锚杆(索)等施工方案进行重点审查。

2.5.3监理单位应做好填料、混凝土原材料等进场检査验收工作。2.5.4监理单位应参与建设单位组织的有关边坡防护和防排水等工程的现场核对工作。

2.5.5监理单位应加强对地基处理、填料制备、填筑压实、支挡结构施工等重要工程和关键工序的现场监理。

2.5.6监理单位应对施工单位的地基处理试桩、路基变形观测进行全面监督,并按规定作好变形的平行观测,保证观测数据真实可靠。

3施工准备

3.1施工调查

3.1.1施工单位应根据设计文件和其他相关资料进行路基工程施工调査,为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3.1.2路基工程施工调查,应根据工程特点着重调查收集下列资料:

1施工范围内的地质、水文、气象等情况。2沿线土石类别及分布情况。

3填料来源、弃土位置、运输条件等情况。

4砂、石等当地建筑材料产地、质量、产量及运输条件情况。5工程中所需各种原材料的供情况。6重点工程现场施工条件情况。

7石方爆破地段的地形、地貌和附近居民、建筑物、交通设施等情况。

8工程有关营业线设备及运营情况。9办理临时用地手续、拆迁补偿所需的资料。10修建大型临时工程和过渡工程设施所需的资料。11现有可利用水、电等资源及油料供应情况。12现有道路情况及拟修建施工便道的环境条件。13现有可利用驻地或新建驻地的环境条件情况。

14当地生活供应、医疗、卫生、防疫和民族风俗等情况。3.1.3施工单位应根据施工调查结果及时编制施工调查报告。

3.2施工图核对

3.2.1施工单位应在熟悉设计文件的基础上,根据工程的设计标准、技术条件和相应规范,并结合施工调査核对设计文件,作好核对记录。3.2.2施工图核对包括现场核对和图纸核对。主要应核对施工图纸相互间的一致性、系统性及其与现场实际的相符性,并核对施工图纸能否满足工程施工需要。

3.2.3现场核对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设计图纸中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等建设条件是否与现场一致。2设计方案和工程措施的合理性、可行性,是否利于现场实施。3设计方案和工程措施是否与现场环境相协调。

5大型临时设施和过渡工程的设置位置、规模和数量是否合理,能否满足工程施工需要。

3.2.4 一般路基核对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4取、弃土场设置是否合理,能否满足工程施工需要。

1路基土石方调配方案是否合理。

2路基横断面面积和土石方工程数量计算是否准确。3路基过渡段结构图是否明细、完备。

4路堤填料是否与实际相符,改良土是否有设计方案和施工要求。5路堑土质基床是否采取了换填或加固措施。6坡面是否采取了适宜的防护措施。7支挡结构图是否明细、完备。

8路基排水设施相互衔接及末端设计要求是否明确。9横断面设计图及相关的说明有无差错漏碰等。

10有可能干扰或污染环境的工程,是否采取了必要的环保措施。3.2.5特殊路基应重点核对设计范围是否与现场条件一致,设计工艺要求能否正确指导现场施工,设计方案是否利于现场实施。3.2.6相关工程应重点核对端刺、电缆槽、接触网支柱基础、声屏障基础、综合接地、过轨管线等工程的结构尺寸、布置形式、结构图是否完备、细致,施工方法及工序等技术要求是否交待清楚。3.2.7路基施工图核对完成后应按程序上报核对结果。

3.3施工方案

3.3.1路基工程关键工序的施工应制定专项施工方案,专项施工方案编制范围包括地基处理、填料制备及填筑压实、过渡段处理、支挡结构、边坡防护及防排水、接口工程、变形观测评估等。试桩、试验段等应编制专项实施方案。

3.3.2高陡边坡路基和位于危岩、落石、岩堆、滑坡等不良地质地段的高风险工程,应制定施工方案并按设计要求进行风险评估。3.3.3路基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施工方案应根据设计要求并结合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

象条件合理确定。

2施工方案应先进、成熟、经济、适用、可靠,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3各道工序之间、施工接口之间应协调安排,减少交叉干扰。4临时工程安排应合理、经济并满足工期和质量要求。临时工程实施宜采取永久工程和临时工程相结合的方式。

5混凝土、级配碎石及改良土拌和站数量、生产能力和设置位置应结合工程规模、工期要求等实际情况,通过综合比选确定。

6制定施工方案、选用设备、采集工程材料等时,应采取减轻对环境影响的措施。

7各类用地应结合工程实际统一规划,减少临时用地和取弃土场用地。

3.3.4路基工程施工应以机械化作业为主,人工配合为辅。机械配置应按经济、高效的原则进行配套,并满足安全、质量和工期要求。3.3.5施工方案应按程序评审或审批后执行。

3.4施工作业指导书

3.4.1施工单位应根据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具体要求编制施工作业指导书,特殊过程、关键工序应向施工人员交待作业程序、方法及注意事项,落实各项验收规范和标准要求,指导现场施工作业,控制工程质量,确保施工安全,满足节能环保要求。

3.4.2施工作业指导书应按照标准化管理要求,采用先进成熟的工艺工法、科学合理的生产组织与建设标准、质量目标、安全要求以及现场施工条件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编制,做到图文并茂、简明易懂、可操作性强。

3.4.3路基工程施工作业指导书的编制范围应包括地基处理、填料制

备、路基填筑、路堑开挖、支挡结构、边坡防护、防排水及相关工程。3.4.4施工作业指导书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适用范围。2作业准备。3技术要求。

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5 施工要求。6劳动组织。7材料要求。8设备机具配置。9质量控制及检验。10安全及环保要求。

3.4.5路基工程施工应通过组织现场作业交底和人员培训,确保施工人员全面掌握作业指导书的内容和要求。

3.5施工技术交底

3.5.1施工单位应依据设计文件和设计技术交底要求,将路基工程施工方案及施工工艺、施工进度计划、过程控制及质量标准、作业标准、材料设备及工装配置、安全措施及施工注意事项 等向参与施工的技术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3.5.2路基施工技术交底应分级进行,交到工班和作业人员。交底形式采用会议、书面与现场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3.5.3项目总工程师应对项目部各部室及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 底。技术交底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路基设计概况及施工图。

2项目施工调査情况、施工部署、大型临时设施及过渡工程方案。

3路基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总体施工顺序及主要节点进度计划安排。

4地基处理、特殊岩土和特殊环境路基的施工方法,支挡结构新技术、边坡防护及防排水、接口工程的施工要求。

5路基填料制备方案及要求。

6地基处理工艺性试验、路基填筑工艺性试验等实施方案。

7高陡边坡、临近营业线路基工程和爆破作业等危险性较大项目的专项实施方案。

8路基工程施工复测成果。

9路基工程技术和质量标准,主要危险源及重大技术安全环保措施。

10主要工程材料设备、主要施工装备、劳动力安排及资金需求计划。

11设计变更内容、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3.5.4技术主管人员应对作业队技术负责人进行技术交底。技术交底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路基工程施工组织安排、施工作业指导书、分部分项工程交底。

2路基工程施工作业方法、操作规程及施工技术要求。

3路基工程施工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的有关操作要求。

4工程质量、安全环保等施工方面的具体措施及标准。

5地基处理及地质勘察图,路基横断面图、纵断面图,支挡结构、边坡防护及防排水结构图,路基相关工程结构图等。

6地基处理、路堤填筑、过渡段填筑等工艺性试验参数及改良

土外掺料掺人比、混凝土配合比。

7路基测量放样桩橛、测量控制网、路基变形观测方案等。

8路壁及取土场爆破设计方案。9成型路基保护方法及措施。

10路基工程施工注意事项等。

3.5.5作业队技术负责人应对班组长及全体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技术交底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路基作业标准、施工规范、验收标准及工程质量要求。

2路基各工序施工准备及相应机具设备的配套准备。

3路基及相关工程放样桩。’

4路基填料及相关原材料的规格、数量、质量要求及使用部位。5路基各部结构尺寸大样图、支挡结构等基坑开挖图、钢筋配筋图等。

6路基施工工艺流程及接口工程施工先后顺序。

7路基施工工艺细则、操作要点及质量标准。

8路基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要点、问题预防及注意事项。

9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措施和安全技术措施。

10路基工程施工中出现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救援措施、紧急逃生措施等。

3.5.6各分部、分项工程或关键工序、专项方案实施前,项目总工程师或技术部门负责人应会同技术主管人员向作业队进行交底,并对交底后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査验收。施工方案及施工工艺发生变化时应及时进行补充交底。

3.5.7路基施工技术交底应细致全面,会议交底后应形成技术交底纪要并附必要的图表,参加技术交底人员应签字确认,并加盖项目技术部门公章后生效;书面交底应双方签字确认。

3.6其 他

3.6.1路基工程用混凝土拌和站、填料拌和站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路基工程用混凝土拌和站应结合其他专业综合考虑建站。混凝土拌和站、填料拌和站应根据场地、运量、运输条件和工期要求以及延迟时间等技术要求,确定设置方案、位置及规模。

2填料拌和站宜选在地势较高、离水源较近、交通便利的地方,且应在居民区主导风向下方,并配备相应的除尘设施。

3拌和站内地面应进行硬化处理,场区内要设置2%~4%的横向坡度,以利排水。拌和站的四周应设置排水沟。’

4备料场应搭建料棚,防止雨淋。不同品种、规格的材料之间应修建隔墙。

3.6.2路基工程预制构件厂应结合混凝土拌和站统筹规划,预制构件用混凝土应采用集中拌和的方式进行供应。

3.6.3施工便道应符合下列规定:

1修筑标准应按施工运量、施工机械的最大荷载、沿线交通和工程量分布情况综合确定。有设计要求时,应按设计标准修筑。

2利用原有道路作为施工便道的,应对其进行实地检査,不能满足施工运输要求时,应进行加固改造。

3利用地方有偿使用的道路,应根据运量和施工工期要求,与新建运输便道进行比较后确定。

4临时用电应根据沿线电力资源可利用情况确定供电方案,宜优先选用当地电源。采用当地电源时,应根据工程分布情况计算用电量,选定临时电力线的标准;采用自发电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定采用集

中发电或分散发电方案。

3.6.5临时给水应根据沿线水资源情况确定施工供水方案。距水源较远的工点或工程较集中地段,可考虑修建给水干管路,根据用水量选定给水管路的标准。

3.6.6临时通信宜优先利用沿线既有通信资源,困难时可设置临时通信系统。根据沿线的地形条件,临时通信系统可选择采用 有线通信或无线通信方式,其标准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确定。

3.6.7大型临时设施的设计应采取临时工程与正式工程相结合的方案。

4施工测量

4.1 一般规定

4.1.1路基施工测量和成果评价应符合《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601〕的相关要求。

4.1.2路基测量仪器设备及工具应做好保养、维修和定期校验工作,并经计量部门检定合格方可使用。

4.1.3路基施工前,施工单位应按有关规定履行测量成果资料和现场桩撅交接手续,监理单位应按有关规定参加交接工作。4.1.4控制网交桩的成果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CP0、CPI、CP II控制点成果及桩点记录。2 CPI、CP II、测量平差计算资料。3线路水准基点成果及桩点记录。

4水准测量平差计算资料。5 测量技术报告。CPO、CPI、CP II控制桩和线路水准基点桩。

4.1.5特殊路基工程的施工控制网,应在CPI或CPII的基础上加密,并采用与既有控制点相同的测量坐标系统。

4.2施工复测

4.2.1施工单位接桩后,应对CPI、CP II和线路水准基点进行复测。施工复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施工复测前应编写复测工作技术方案或技术大纲。

2施工复测的方法宜与原控制测量相同,测量精度等级不应低于原控制测量等级。

3施工复测前应检査控制点标石的完好性,丢失和破坏的标石应按原测标准用同精度内插方法恢复或增补。

4.2.2路基工程施工期间,施工单位应根据施工需要进行不定期的复测维护,复测周期不宜大于6个月。不定期复测维护内容包括CPI、CPII线路水准基点及施工加密控制点复测,检查控制点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位移,点位的相对精度是否满足 要求。

4.2.3复测成果与原测成果较差符合规定要求时,采用原测成果。较差超限时应进行二次复测,査明原因,并采用同精度内插方法更新成果,提交监理和设计单位确认。

4.2.4路基工程施工需要移设或增设平面控制点、水准点时,可采用同精度扩展的方法测量。

4.2.5路基横断面复核的间距应根据地形情况和控制土石方数量的需要而定,填挖零点应测绘断面。

4.2.6施工复测完成后应进行成果分析,编写复测报告。

4.3施工放样

4.3.1路基工程可根据施工要求进行施工控制网加密测量,加密测量前应制定测量技术设计书,加密测量采用同级扩展或向下一级发展的方法。

4.3.2施工控制网加密测量可采用导线或GPS测量方法施测,控制网加密应就近符合到CPI、CPII控制点,采用固定数据约束平差。4.3.3加密高程控制测量应起闭于线路水准基点,采用同级扩展的方法按二等水准测量要求施测。

4.3.4路基施工放样的边桩可根据地形情况采用横断面法、逐渐接近法、全站仪极坐标法或GPS RTK法测设,测设边桩的限差不应大于10 cm。

4.3.5地基加固工程施工放样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基加固范围施工放样可在恢复中线的基础上采用横断面法、极坐标法或GPS RTK法施测。

2地基加固工程中各类基础的桩位,应根据设计要求在已测设的地基加固范围内布置,可采用横断面法测设,相邻桩位距离限差不应大于5cm 4.3.6桩板结构地基施工放样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桩位及承载板平面控制点的线路纵、横向中误差不应大于10cm 2 桩顶及承载板高程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2.5cm 4.3.7支挡结构、边坡防护、防排水结构物及相关工程的测量 放样应符合设计要求,结构尺寸误差、基底及顶部高程误差均不应大于5cm。

4.4竣工测量

4.4.1路基工程竣工后,应进行线路中线贯通测量,查检路基工程平纵断面施工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测量内容包括线路水准基点贯通测量、线路中线和路基横断面竣工测量。

4.4.2路基工程及相关工程竣工测量内容应满足竣工图编制和竣工验收的要求,竣工测量采用的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图式等应与施工测量一致,测量方法和精度与施工测量相同。

4.4.3控制网竣工测量应包括CP0、CPI、CPII基点网复测。施工过程中毁坏、丢失的桩点,竣工测量时应 按同精度内插要求补设。4.4.4线路水准基点竣工贯通测量每2 km水准基点,特殊路基结构等重点工程地段应根据实际情况增设水准基点。

4.4.5线路中线贯通测量以左线为基准进行测量,线路中线上应布设公里桩和百米桩。直线上中线桩间距不宜大于50m曲线上中线桩间距宜为20 m在曲线起终点、变坡点、竖曲线起终点、支挡工程起终点和中间变化点等处均应设置加桩。4.4.6竣工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路基横断面间距直线地段宜为50m曲线地段宜为20m 2路基横断面应利用线路贯通测设的中线桩采用全站仪或水准仪进行测量,路基横断面测点应包括路基横断面高程变化点、线间沟、路肩等位置。

3路基横断面竣工宽度不应小于设计宽度;侧沟、天沟的深度、宽度与设计值之差不应大于5c基护道宽度与与设计值之差不应大于10cm 4.4.7地界桩应根据地界宽度测设,直线地段每200m曲线地段每40m

缓和曲线起终点及地界变化处的两侧均应测设地 界桩。

4.4.8路基竣工测量完成后,由竣工测量单位按照高速铁路竣工验收的要求编制竣工测量文件。竣工测量文件应包括下列主要资料: CP0、CPI、CPII控制点,线路水准基点,维护基标,铁路用地界坐标成果及桩点记录。CP0、CPI、CPII控制点,线路水准基点,维护基标桩橛,铁路用地界桩。

3路基竣工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图。4路基表。5竣工测量报告。地基处理

5.1 一般规定

5.1.1地基处理施工前应熟悉施工图及有关工程地质、水文资 料,收集地下管线、构造物等资料,结合工程情况了解本地区地 基处理经验和类似工程的施工情况。

5.1.2地基处理施工前应核査地质资料,并进行地基处理的各 项工艺性试验。工艺性试验应对单桩承载力或复合地基承载力进 行验证。核查或施工中发现地质情况与设计不符时,应及时反馈 给有关单位。5.1.3地基处理施工场地应合理规划,并根据地质情况、工程 特点等合理选择施工工艺和机械设备,同类地基处理所采用机械 性能应基本一致,否则应分别进行工艺性试验。

5.1.4地基处理施工前应作好临时排水,清除场内杂物、杂草、腐

殖土,并平整场地。

5.1.5地基处理施工前应对地下管线、构造物等制定专项保护 措施并妥善保护,以免损坏。

5.1.6各类运至工地的材料应按相关规定进行验收,并分类堆 放,妥善保管。

5.1.7地基处理施工前应组织施工人员学习和掌握所承担工程 地基处理的目的、原理、施工工艺、技术要求、质量标准及检测方法等。5.1.8地基处理施工应针对不同的处理形式制定相应监督记录 表格,配备相应人员对影响质量、环境保护、工期等关键工序的 作业内容进行记录、监督。

5.1.9地基处理施工作业应执行《铁路路基工程施工安全技术 规程》(TB10302)的相关规定。

5.1.10桩类地基处理施工过程中,应记录施工设备贯人地层的 反应,出现连续多根桩进入的持力层地质情况与设计不符时,应 提出变更设计。

5.1.11地基处理中模板、钢筋、混凝土施工应符合《铁路混 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的相关要求。

5.1.12地基处理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泥浆和噪声等对环境 的污染应符合本指南的相关规定。

5.1.13地基处理已完成路段应做好保护工作。

5.2原地面处理

5.2.1施工前应清除基底表层植被,挖除树根,做好临时排水 设施,排干原地面积水。地基范围内的地下水出露处应按设计要 求处理,并应作好地下水出露位置和处理前、后出水情况的 记录。

5.2.2原地面处理前,应核查地基的地质资料,地基条件与设 计文件不相符时,应及时反馈。

5.2.3原地面坡度陡于1:5时,应顺原地面挖台阶,并碾压密 实。沿线路横向挖台阶的宽度、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沿线路纵 向挖台阶的宽度不应小于2m基岩面上的覆盖层较薄时,宜先 清除覆盖层再挖台阶。

5.2.4原地面为浅层淤泥土或腐植土时,应清除并运至指定 位置。5.2.5原地面表层为松散土层时,应将松土翻挖并整平碾压密 实,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5.2.6设计要求原地面进行冲击碾压时,其工艺应通过试验确 定,质量应满足设计要求。

5.3换 填

5.3.1换填所用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

5.3.2施工中应核实需换填土层范围、深度及地质条件,换填 范围及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5.3.3换填施工应做好排水设施,施工前应疏干地表积水,换 填中基坑内渗水应及时排除。

5.3.4换填施工主要工艺应符合下列规定:

1换填土层挖除后,坑底应按设计要求整平并碾压密实。底部起伏较大时宜设置台阶或缓坡,并按先深后浅的顺序进行换填施工。2换填土层采用机械挖除时,应预留保护层由人工清理,其厚度宜为30~50 cm。

3换填部位开挖完成后应及时分层填筑碾压,达到相应压 实标准。

4换填地基施工工艺流程如图5.3.4所示。

5.3.5换填完成后,应尽快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并采取措施防 止地基积水下渗。

5.3.6换填弃土应运至指定地点。

5.4砂(碎石)垫层

5.4.1碎石垫层应采用级配良好且不易风化的砾石或碎石,其 最大粒径不应大于50mm,细粒含量不应大于窗10%且不含草 根、垃圾等杂质。

5.4.2砂垫层应采用中、粗砂或砾砂,不含草根、垃圾等杂 质,含泥量不应大于5%;用作排水固结时,含泥量不应大于3%。5.4.3砂(碎石)垫层施工前应进行工艺性试验,确定工艺 参数。5.4.4砂(碎石)垫层施工前应将基底清理、整平并完成排水 系统。5.4.5砂(碎石)垫层施工主要工艺应符合下列规定:

1根据地基处理方式需。要填筑土拱,土拱应设置横向排水 坡’坡度不宜小于4%。

2砂(碎石)垫层施工应分层摊铺、分层压实,填筑质量 应符合设计要求。

3砂(碎石〉垫层分段施工时接头处应做成台阶,上下层 接头应错开2.0m,并应碾压密实。

4砂(碎石)垫层施工工艺流程如图5.4 5所示。

5.4.6砂(碎石)垫层填筑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5.4.7砂(碎石)垫层中采用土工合成材料加筋时,其铺设应 符合本指南第6.8.3条的相关规定。

5.4.8复合地基桩顶设置砂垫层、碎石垫层、土工合成材料加 筋垫层时,垫层应与桩头完全密贴。

5.5重锤夯实、强夯及强夯置换

5.5.1重锤夯实、强夯及强夯置换施工前,应按设计初步确定 的夯实参数,在有代表性的场地上进行试夯。通过夯实前后测试 数据的对比,检验夯实效果,确定强夯或重锤夯实的单击夯击 能、单点夯击次数、夯击遍数、夯击时间间隔、夯击点布置以及 强夯置换的单击夯击能、单点夯击次数等工艺参数。

5.5.2强夯置换墩体材料宜采用级配良好的块石、碎石、矿渣 等坚硬粗颗粒材料,粒径大于300 mm的颗粒含量不宜超过总量 的30%。,并应满足设计要求。

5.5.3重锤夯实及强夯施工主要工艺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夯实设备按测量放样位置就位,使夯锤对准夯点位置。2测量夯前锤顶高程。

3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完成一次 夯击。4按试夯确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夯点的 夯击。

5换夯点夯击,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后,应平整夯 坑,测量场地高程。

6在规定的间隔时间后,按上述步骤逐次完成全部夯击遍 数,最后用低能量满夯将表层松土夯实达到设计要求。

7重锤夯实及强夯施工工艺流程如图5.5.3所示。

5.5.4强夯置换施工主要工艺应符合下列规定:

1强夯设备按测量放样位置就位,使夯锤对准夯点位置。测量夯前锤顶高裎。

2夯击并逐击记录夯坑深度。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时 停夯,向坑内回填材料直至与坑顶平齐,记录填料数量,如此重 复直至满足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徽体夯击。

3平整场地,用低能量满夯,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并测 量夯后场地高程。

4铺设垫层,并分层碾压密实。

5强夯置换施工工艺流程如图5.5.4所示。

5.5.5夯锤的重量应按欲加固土层深度、土的性质及夯锤落 距选定,夯锤底面宜采用圆形,直径应符合设计要求。

5.5.6开夯前应检査夯锤质量和落距,确保单击夯击能量符合 设计要求。

5.5.7夯击施工中,因坑底倾斜而造成夯锤歪斜时,应及时平整坑底。

5.5.8重锤夯实及强夯第一遍完成后应在规定的间隔时间后进 行下一遍夯点夯击。

5.5.9地基表面需要满夯加固时,夯点布置应满足搭接面积不 小于1/4。

5.5.10强夯置换夯点周围软土挤出影响施工时,应随时清理并 在夯点周围铺垫碎石,继续施工。

5.5.11强夯置换施打顺序宜由内向外,隔孔分序跳打,逐一完成全部夯点的施工。

5.5.12强夯置换时应逐击记录夯坑深度,测量夯前锤顶高程以 及场地髙程等。

5.5.13重锤夯实及强夯、强夯置换施工应针对振动、噪声制定 相应安全环保措施,按照设计要求采取隔振降噪措施。

5.5.14重锤夯实及强夯加固地基承载力和加固有效深度应满 足设计要求,强夯置换墩长、墩身密实度、单墩承载力及墩间 土的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5.6袋装砂井

5.6.1砂袋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砂袋进场后应进行验 收并妥善存放,禁止长时间在阳光下暴晒。砂料应采用天然级配 并风干的中、粗砂,不应含草根、垃圾等杂质,含泥量不应大于 3%。5.6.2袋装砂井施工前应在路基范围内填筑土拱,并按设计要 求铺设砂垫层,铺设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5.6.3袋装砂井施工主要工艺应符合下列规定:

1袋装砂井打设机具按设计桩位就位。

2用振动贯人法、锤击打入法或静力压入法将成孔套管沉入土中,直至设计深度。

3将砂袋下端放入套管口,徐徐下放至设计深度。4连续缓慢提升套管,直至拔离地面。5袋装砂井施工工艺流程如图5.6.3所示。

5.6.4打设机具成孔套管的内径宜略大于砂井直径,以减少施 工过程中对地基土的扰动。

5.6.5成孔套管上应划出控制标高的刻划线,控制砂井打入长 度符合设计要求。

5.6.6砂袋应防止扭结、缩颈、断裂和磨损,砂袋灌制应饱满 密实。

5.6.7施工中应检查袋装砂井袋口,若砂袋不满,应及时向袋 内补砂。

5.6.8袋装砂井孔口带出的泥土应及时清除,并用砂回填密实。5.6.9砂袋顶部应埋人砂垫层中,埋人长度应大于0.5或符 合设计要求。

5.6.10拔成孔套管将砂袋带出长度大于0.5m时,应重新补打。连续将砂两次袋带出时,应停止施工,査明原因。

5.7塑料排水板

5.7.1塑料排水板技术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滤膜应紧裹芯板 不松

皱。塑料排水板带进场后应进行验收并妥善存放,禁止长时 间在阳光下暴晒。

5.7.2塑料排水板施工前应在路基范围内填筑土拱,并按设计 铺设砂垫层,铺设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1塑料排水板插设机具按设计桩位就位。料排水板经导管从管靴穿出底部,与桩尖连接、拉紧,并对准桩位。

3沉人导管将塑料排水板插入至设计深度。

4拔出导管,切断塑料排水板。

5塑料排水板施工工艺流程如图5.7.3所示。

5.7.4塑料排水板与桩尖应连接牢固,桩尖平端与导管靴配合 要适当,避免错缝。

5.7.5塑料排水板在安装及打设过程中不应扭曲,透水膜不应 破陨,防止泥土等杂物进人排水板滤膜内。5.7.6塑料排水板不应接长使用。

5.7.7塑料排水板打人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拔导管将塑料排 水板带出长度大于0.5m时,应重新补打。

5.7.8拔导管带出的淤泥应及时清除,并用砂回填密实,避免 污染外露塑料排水板。

5.7.9塑料排水板顶部应及时埋人砂垫层中,埋入长度应大于 0.5或符合设计要求。5.7.3塑料排水板施工主要工艺应符合下列规定:

5.8真空预压

5.8.1真空预压用密封膜、排水滤管的种类、规格、性能及连 接方

式应符合设计要求。

5.8.2真空预压施工场地应合理布置,加固区域应根据填土高 度、施工设备配套情况进行划分。

5.8.3真空预压施工前应核査地基处理范围内的地质条件,检查是否有透气层。

5.8.4真空预压施工主要工艺应符合下列规定:

1铺设砂垫层,打设竖向排水体。

3开挖密封沟,铺设密封膜。

4安装抽真空装置,连接各系统进行抽真空试验,检査密 封性。5在加固范围内按设计要求设置变形观测点,开始抽真空。7真空预压施工工艺流程如图5.8.4所示。

5.8.5真空管路连接应密封,在真空管路中应回阀和阀门。

5.8.6滤水管应选用合适滤水材料包裹严密,避免抽气后杂物 进人抽真空装置。

5.8.7密封膜铺设时要适当放松,表面不应损坏。

5.8.8密封沟开挖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密封膜顺密封沟铺设,且四周用黏土压实密封。

5.8.9抽真空作业应进行抽真空实验,检查真空预压装置 的布设及密封程度。

5.8.10密封膜上放置沉降板时,应在其上垫一层土工布,防止戳破密封膜。

5.8.11抽真空过程中应观测泵、真空管、膜内的真空度及地表总沉降、侧向位移等。

5.8.12开挖密封沟的弃土应运至指定地点,抽出来的地下水应统一2砂垫层中布设真空管。

6真空预压效果达到设计要求后停止抽真空。

排放。

5.8.13真空预压卸载时间应根据观测资料和工后沉降推算结果,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参加,评估单位进行卸载评估,评估通过后方可卸载。

5.9堆载预压

5.9.1堆载预压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应使用淤泥土或含垃圾杂物的填料。

5.9.2预压土的容重和堆载宽度、高度、坡度应符合设计要求,预压荷载不应小于设计荷载。

5.9.3堆载预压施工主要工艺应符合下列规定:

1堆载应控制加载速率,分层荷载应符合设计要求,保证在各级荷载下路基的稳定性。

2堆载时应边堆土边摊平,顶面应平整。

3堆载过程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预压土污染已填筑的路基。5.9.4堆载预压前应制定变形观测设施的保护措施,堆载时应 派专人指挥卸料,观测设施如有损坏应及时恢复。

5.9.5堆载铒程中应按规定进行变形观测并做好观测记录。5.9.6堆载预压卸载时间应根据观测资料和工后沉降推算结果,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参加,评估单位进行卸 载评估,评估通过后方可卸载。

5.9.7卸载后路基堆载面应进行清理并达到验收标准,卸载后 的预压材料应运至指定地点堆放。

5.10砂(碎石〉桩

5.10.1砂(碎石〉桩成桩施工宜采用振动或锤击成桩法。振 动成桩法宜采用重复压拔管法,锤击成桩法宜采用双管法。成桩 设备应配置电流表、电压表等仪表。

5.10.2砂桩桩体用砂应选用中、粗砂或砾砂,含泥量不应大于5%,用于排水砂桩的砂中含泥量不应大于3%。

5.10.3碎石桩桩体应选用不易风化的碎石或砾石,粒径宜为 20-50mm,含泥量不应大于5%。

5.10.4砂(碎石〉桩施工前应根据设计、地质及机械等情况,选择有代表性地段进行成桩工艺性试验,确定拔管高度、振密电 流、留振时间、锤击贯入度、分段填砂(碎石〉量、充盈率等 工艺参数,检验成桩效果。

5.10.5振动重复压拔管法施工主要工艺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桩机按设计桩位就位,桩管垂直,桩尖对准桩位,桩靴闭合。2启动振动器,将桩管振动压入土中。

3桩管压到设计深度后,向桩管内投入规定数量的砂(碎石)料。4边振动边拔管,拔至工艺试验确定的高度。

5边振动边下压沉管至工艺试验确定的高度,将砂(碎 石)料挤压密实。

6再一次向桩管内投入规定数量的砂(碎石〉料,重复循环施工至桩顶。

5.10.6锤击双管法施工主要工艺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桩机按设计桩位就位,桩管垂直,桩尖对准桩位,桩靴闭合。2锤击桩管,内外桩管同时沉人至设计深度。3提升内管,投料至外管内。

4放下内管至外管内的砂(碎石〗料面上,提升外管与内 管平齐。5锤击内外管,压实砂(碎石)料。6重复循环施工至桩顶。

5.10.7砂(碎石)桩施工工艺流程如图5.10.7示。

5.10.8砂(碎石〉桩施工应选用适宜的桩尖结构。选用活瓣 桩靴时,砂性土地基宜采用尖锥型,黏性土地基宜采用平底型。

5.10.9振动法施工应控制拔管高度、拔管速度、压管次数、振 密电流、留振时间、填砂(碎石〗量,保证桩体连续、均匀、密实。5.10.10锤击法施工应根据冲击锤的能量,控制拔管高度、分 段填砂(碎石〗量、贯入度,保证桩体质量。

5.10.11砂(碎石〉桩施工时,砂性土地基应从外围或两侧向 中间进行,以挤密为主的桩宜隔排施工;软弱點性土地基宜从中 间向外围或隔排施工。

5.10.12砂(碎石〉桩施工结束后,应间隔一定时间后方可进 行质量检验。

5.10.13砂(碎石〉桩施工完成后应进行桩身质量、桩间土加 固效果、复合地基承载力检验。

5.11灰土(水泥土)挤密桩

5.11.1挤密桩成孔应根据设计要求、成孔设备、现场土质和周 围环境等情况,选用沉管、冲击或取土等方法机械成孔。

5.11.2挤密桩使用的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按相关规定进行 进场检验。桩体使用的石灰中有效氧化钙十氧化镁(Cao+MgO)含量不应低于50%,粒径应小于5mm,水泥不应受潮、结块,粉煤灰应晾干。柱锤冲扩桩采用砂石作为桩体材料时,材料质量应符合本指南第5.10.2条、第5.10.3条的相关规定。

5.11.3挤密桩所用土的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且有机质含量不应大于5%,土块粒径不应大于15mm,不应含有杂土、冻土或 膨胀土及砖、瓦和石块等。

5.11.4灰土(水泥土)施工前应进行室内配合比试验,确定 施工配合比。

5.11.5灰土(水泥土)应采用机械拌和且随拌随用,并拌和 均匀,色泽一致,无灰团、灰条和花面现象。

5.11.6挤密桩施工前应进行成桩工艺性试验。灰土(水泥土)桩应确定最优含水率、分层厚度、夯击遍数等参数,柱锤冲扩桩应确定锤的质量、锤长、落距、分层填料量、分层夯填度、夯击次数、总填料量等参数。

5.11.7挤密桩施工主要工艺应符合下列规定:

1成孔机械按设计桩位就位。2成孔至设计深度。3进行孔底夯实或冲击密实。4填料分层回填,夯击或冲击密实。

5挤密桩施工工艺流程如图5.11.7所示。

图5.11.7挤密桩施工工艺流程图

5.11.8挤密桩整片处理施工时,成桩施工宜从中间向外,同排应间隔1~2孔进行;局部处理时,宜由外向内,同排应间隔1~ 2孔进行。5.11.9灰土(水泥土)挤密桩成孔时,地基土的含水率宜接近最优含水率或塑限,土的含水率低于12%,特别是在整个处理深度范围内的含水量普遍很低时,宜对处理范围内的土层进行 增湿。增湿处理应在地基处理前4 ~6 d完成,需增湿的水应通 过一定数量和一定深度的渗水孔均匀地渗人处理范围土层中。

5.11.10柱锤冲扩桩加固较深造成柱锤长度不够时,可先挖除 部分土,然后进行冲扩。

5.11.11柱锤冲扩桩冲击成孔接近设计深度时,可在孔内填少 量粗骨料继续冲击,直至孔底被冲击密实。冲击难以成孔时,可 采用填料冲击成孔、二次复打成孔或套管成孔、钻孔等方法。

5.11.12成孔后应及时回填,发生桩孔严重缩颈或回淤时,应填入干砂或粗骨料等材料后重新成孔。

5.11.13回填填料应分层夯击或冲击密实,回填过程中不宜间 隔停顿或隔日施工。

5.11.14挤密桩成桩处理深度内桩间土的处理效果及单桩或复 合地基承载力应符合设计要求,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基,其桩间土 湿陷系数还应符合设计要求。

5.12搅拌桩

5.12.1搅拌桩施工包括粉体喷射搅拌桩和浆体喷射搅拌桩。施 工时应配置灰(浆)量自动记录仪、桩头切除机械设备。

5.12.2搅拌桩加固料的种类、规格及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进 场时应验证产品质量证明文件,并现场抽样检验,合格后方可使 用。严禁使用受潮、结块、变质的加固料。

5.12.3搅拌桩加固料运输时应封闭覆盖,存放应遮盖、防潮。5.12.4施工前应现场取代表性试样,按设计参数进行室内配比 试验,确定试桩配合比。选择代表性地段进行成桩工艺性试验,确定加固材料掺人量、钻进速度、提升速度、喷气压力、单位桩 长喷入量及喷搅次数等施工参数,检验成桩效果。5.12.5搅拌桩施工主要工艺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钻机按设计桩位就位,把钻头对准桩位,调整钻杆垂直 地面。2启动钻机,待搅拌钻头接近地面时,启动自动记录仪,空压机

送气,预搅钻进。钻至接近设计深度时,宜用低速慢钻。

3钻进至设计深度时,关闭送气阀门,打开送料阀门,喷粉(浆〉。4确认粉(浆)已喷至孔底时,均匀搅拌提升钻头,同时喷粉(浆〉。提升到桩顶标高后,停止喷送。

5重复搅拌至设计复搅深度后再喷送粉(浆)并搅拌提升 至桩顶。

6搅拌桩施工工艺流程如图5.12.5所示。

5.12.6搅拌桩施工过程中应经常检查钻头直径,搅拌钻头直径 磨耗量不应大于10mm。

5.12.7搅拌桩施工应根据成桩工艺试验确定的技术参数进行,操作人员随时记录空气压力、喷粉(浆)量、钻进速度、提升 速度等有关参数的变化。

5.12.8加固料浆液应按试验确定的配合比采用机械拌制,浆液 应随拌随用,配置好的浆液不应离析,供浆应连续。5.12.9钻进过程中,应控制钻杆垂直度。

5.12.10钻头钻到设计深度后应确保粉(浆)到达桩底,严禁在没有喷粉(浆)的情况下进行钻杆提升作业,桩底应原位喷搅一定时间。5.12.11钻头提升至桩顶以上0.2 ~ 0.5 m时方可停止喷粉(浆〉,保证桩头质量。

5.12.12粉体喷射掼拌桩成桩过程中,应保证边喷粉、边提升连续作业。因故缺粉或停工时,第二次喷粉应重叠接桩,重叠长度不应小于1m。

5.12.13浆体喷射搅拌桩施工应确保喷浆连续均匀。因故停浆继续施工时应重叠接桩,重叠长度不应小于0.5 m。

5.12.14搅拌桩因故停喷间歇时间过长,无法接续时,应在原桩位旁边进行补桩处理。

图5.12.5搅拌桩施工工艺流程图

5.12.15钻机成孔和喷粉(浆)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应回收集 中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5.12.16搅拌桩完成28 d后,在每根检测桩桩径方向1/4处、桩长范围内垂直钻孔取芯,观察其完整性、均匀性,拍摄取出芯样的照片,在桩身上、中、下取不同深度的3个试样做抗压强度试验。钻芯后的孔洞应采用水泥砂浆灌注封闭。单桩承载力或复合地基承载力应满足设计要求。

5.13旋喷桩

5.13.1旋喷桩施工时应配置喷浆量自动记录仪、桩头切除机械设备。5.13.2加固料、外加剂应符合设计要求,材料进场应验证产品质量证明文件,并现场抽样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严禁使用受 潮、结块、变质的加固料、外加剂。

5.13.3施工前应现场取代表性试样在室内做配合比试验,确定 浆液配比。

5.13.4施工前应进行成桩工艺性试验,确定加固料掺人比、注 浆量、压力、旋转提升速度等工艺参数,检验成桩效果。对深层 长桩宜根据地质条件分层选择喷射参数,保证成桩均匀一致。5.13.5旋喷桩施工主要工艺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桩机按设计桩位就位,调整钻杆垂直度。2启动钻机成孔钻进至设计深度。3将注浆管插人至孔底。

4注浆管浆液流出喷头后开始提升注浆管,自下而上旋转 喷射注浆。

5喷射施工至桩顶,拔出注浆管。6旋喷桩施工工艺流程如图5.13.5所示。

5.13.6喷射注浆前应检査高压设备与管路系统,管路应畅通并密封良好。

5.13.7旋喷桩施工应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选择合适方法成孔,插管时应防止泥砂堵塞喷嘴。

5.13.8旋喷管分段提升作业时宜搭接处理,搭接长度不应小于0.1m0 5.13.9旋喷管提升接近桩顶时,应从桩顶以下1m开始,慢速提升旋喷,旋喷一定时间,再向上慢速提升0.5m,直至停喷面。桩顶和桩

底宜复喷。

图5.13.5旋喷桩施工工艺流程图

5.13.10喷射注浆过程中,应检査注浆流量、空气压力、注浆泵压力等参数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并作好记录。

5.13.11配置的浆液应过滤,防止喷射过程中堵塞喷嘴;浆液宜随制随用,旋喷过程中应有防止浆液沉淀的措施。

5.13.12钻机钻杆应匀速旋转、提升,确保桩体连续、均匀。因故停喷后续喷时,喷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0.5m。

5.13.13注浆量不足影响成桩质量时,应采取复喷措施。5.13.14桩顶凹坑应及时以浆液补灌。

5.13.15钻机成孔和喷浆过程中,应将废弃的加固料及冒浆回收集中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5.13.16旋喷桩成桩28d后,在每根检测桩桩径方向1/4处、桩长范围内垂直钻孔取芯,观察其完整性、均匀性,拍摄取出芯样的照片,在桩身上、中、下取不同深度的3个试样作抗压强度试验。钻芯后的孔洞应采用水泥砂浆灌注封闭。单桩承载力或复合地基承载力应满足设计要求。

5.14水泥粉煤灰碎石(CFG)桩

5.14.1水泥粉煤灰碎石(CFG)桩施工可根据设计结合现场地质情况选用长螺旋钻机或振动沉管桩机成孔,应配置桩头切除机械设备。5.14.2水泥、粉煤灰、碎石及外加剂等原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材料进场应验证产品质量证明文件,并进行抽样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严禁使用受潮、结块、变质的水泥和外加剂。

5.14.3施工前应按设计参数进行室内配合比试验,选定混合料配合比。

5.14.4施工前应选择具有代表性地段进行成桩工艺性试验,确定混合料施工配合比和辨落度、搅拌时间、拔管速度、振动沉管桩机的终

孔电流等工艺参数。

5.14.5长螺旋钻管内泵压混合料灌注施工主要工艺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钻机按设计桩位就位,调整钻杆垂直地面并对准桩位中心。2关闭钻头阀门,向下移动钻头至地面开始钻进,先慢后快,钻至设计深度并停钻。

3向管内泵送混合料,钻杆芯管充满混合料后开始拔管。4边泵送混凝土边匀速拔管至桩顶。CFG桩长螺旋钻管内泵压混合料灌注施工工艺流程如图5.14.5 所示 0

5.14.6振动沉管灌注施工主要工艺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钻机按设计桩位就位,调整沉管与地面垂直。2振动沉管至设计深度。3向管内一次投放混合料。

4投料后留振5~10s,开始拔管,直至桩顶。5 桩振动沉管灌注施工工艺流程如图5.14.6所示。5.14.7 CFG桩在钻进过程中,应控制钻机钻杆(或沉管垂直 直度,其偏差不应大于1%。

5.14.8水泥、粉煤灰、碎石混合料应用搅拌机拌和。坍落度、拌和时间应按工艺性试验确定的参数进行控制,且拌和时间不应 少于60s。

5.14.9振动沉管灌注施工时沉管至设计深度后应向管内一次投 放混合料,投料后留振5〜10s3方可提升沉管。拔管速率应按试桩确定参数控制,拔管过程中不允许反插。如上料不足,在拔管过程中加料。

图5.14.5CFG桩长螺旋钻管内泵压混合料灌注施工工艺流程图

5.14.10长螺旋钻管内泵压混合料灌注施工时,混合料的泵送量、拔管速率按试桩确定的参数进行控制,泵料应连续,不应停泵待料。

图5.14.5CFG桩长螺旋钻管内泵压混合料灌注施工工艺流程图

5.14.11长螺旋钻管内泵压混合料灌注施工时,应在混合料充满泵送管路后方可提钻。施工过程中应经常检査泵送压力、弯头 和钻杆状态,防止导管堵塞。

5.14.12 桩施工过程中导管应始终埋入混凝土内1m左右,以防断桩。每根桩的投料量不应少于设计灌注量。

5.14.13振动沉管及长螺旋钻机钻进过程中,每沉1m或电流表值突

变时应记录电流一次,核对地基土层沿桩长变化情况。

5.14.14 CFG桩施工应合理安排打桩顺序,避免后序桩施工对已施工桩的损坏。

5.14.15清理桩间土应采用小型机具配合人工进行,截除桩头应采用切割机械,不应损坏桩体,影响桩的完整性。

5.14.16 桩施工中每工班应制作试件,进行28d抗压强度试验。成桩74d后低应变检测成桩完整性,有疑问时采取钻芯取样观察其完整性、均匀性,拍摄取出芯样的照片。CFG桩处理后的单桩或复合地基承载力应满足设计要求。

5.15混凝土预制桩

5.15.1混凝土预制桩施工应根据地质条件、桩型、桩体承载能 力、施工环境条件等选定沉桩方法及相应机具设备,沉桩方法可采用锤击法、振动法或静力压桩法。

5.15.2混凝土预制桩进场时应进行外观质量检査,并验证质量证明资料,合格后方可使用。桩头损坏部分应截去,桩顶不平时应修切或修垫平整。

5.15.3混凝土预制桩起吊、搬运和堆码时,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吊点并防止冲撞损坏。

5.15.4混凝土预制桩应根据设计要求合理配桩,控制接头数量。5.15.5混凝土预制—工前应选择具有代表性地段进行成桩工艺 性織,核对谢他质餅,确定施工工艺和停止沉桩的控制标准。5.15.6锤击沉桩施工主要工艺应符合下列规定:

1打桩机按设计桩位就位。

2打桩开始时用较低落距锤击,保证桩的垂直度,入土达到一定

2.高速铁路路基施工技术 篇二

关键词:高速铁路,路基,过渡段,施工技术

1 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 路基变形导致路基沉降

高速铁路过渡段一半情况下是采用填土作为填料, 在施工的过程中, 因为填料颗粒间的孔隙无法完全消除, 在自重和外载的共同作用下, 隙率会继续降低, 填料逐渐被压缩, 从而产生压缩下沉。而且, 由于过渡段的位置较为特殊, 常常会因为施工作业面的狭窄, 难以控制碾压质量, 致使密实度达不到施工设计的标准要求。

1.2 地基工后沉降

地基工后沉降是造成桥头跳车的成因。高速铁路和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会有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跳车现象, 产生路基下沉变形、线路部件损坏、轨面变化等严重的线路病害,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速铁路的运营安全。

1.3 设计不合理

之前的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没有较为合理的设计要求, 设计过程中并不是作为一种结构物进行考虑的。在进行设计时会出现对路桥过渡区段的施工碾压过程考虑不全没有严格要求填料等都将是影响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的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

2 高速铁路路基过渡段地基处理方法

2.1 浅层处理

开挖换填是指全部或部分挖除软土换填以砂、砾、卵石、片石等渗水性材料或强度较高的牯性土。全部挖除换填的方法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地基情况, 得出的效果是最好的, 不会留下不良的安全隐患, 是最彻底的方法措施。

2.2 排水固结法

排水固结法是指地基在荷载作用下通过布置竖向排水井, 使土中的孔隙水被慢慢排出, 地基发生同结变形, 以增强地基土强度的方法。排水周结法按照采用的排水技术措施的不同分为:砂井排水法、电渗法、袋装砂井排水法以及塑料板排水法。

2.3 预压法

预压法分为:路堤荷载预压法、真空预压法、降水预压法、碾压及夯实法以及复合地基法等等。

3 高速铁路路基过渡段施工技术

3.1 施工准备

在进行施工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施工准备, 以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首先, 应该严格的审核施工图纸, 对高速铁路过渡段的主要尺寸、位置、高程、过渡段与结构物的关系等等进行具体的检查核实;其次对施工地段的地质情况进行详细的核查, 收集完整的高速铁路过渡段的地质情况及地下水位情况资料;接着, 选择好级配碎石填料来源, 配制施工配合比以及合理规划建设级配碎石拌合站;最后, 要编制准确、科学合理的作业指导书, 明确高速铁路路基过渡段的施工关键工序, 质量标准、检测手段以及相应的施工工艺, 并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 做好高速铁路路基过渡段的排水系统。

3.2 原材料选定

在级配碎石中掺入水泥得到的混合料, 称为水泥碎石。级配碎石时的粗、细碎石集料和石屑各占一定比例的混合料, 实质上类似于混凝土中粗细骨料的混合料。将水泥加在级配碎石中时, 就是水泥、粗骨料、细骨料和水四组份的普通混凝土, 胶结作用主要靠硅酸钙和铝酸钙与矿物质颗粒表面的结合。级配碎石在运输过程中尽量采用大吨位的运输车辆, 运输过程中要用防水、防晒蓬向覆盖, 同步、对称的对级配碎石应与桥台锥体、边坡填土进行填筑碾压。级配碎石一般情况下终凝时间是4个小时, 在摊铺好后马上对其进行碾压。级配碎石填筑完成后要进行养护, 每填筑一层时, 要保持上一层级配碎石表面湿润。

3.3 施工机械及工艺装备

选取级配碎石拌合设备首先要保证计量准确, 按试验配合比生产出合格的级配碎石, 为填筑质量提供基础保障;应当满足施工现场需要的生产能力, 保证现场级配碎石填筑的质量和数量要求。常见的压实机械有YZ20及YZl8型, 根据现场碾压遍数与压实度进行对比试验, 选用YZ20犁压路基效果较好, 并作为现场过渡段级配碎石施工的碾压设备, 桥台附近及边角部位则采用HDTO型振动夯碾压夯实, 推土机、平地机、装载机、运料车、反铲等则选取常用设备。

3.4 施工措施

过渡段基底处理过程中及处理后按要求作好地面排水, 特别是软土、松软上、膨胀上和黄上地基处理, 确保降水及径水不能汇入施工区和地基、基坑内;当高速铁路路基过渡段采用CFG桩、打入桩等地基处理方式时, 应先对地基进行处理, 后进行桥台基础施下;桥台后安装0.15m厚无砂混凝上渗水墙, 渗水墙底部横向安装软式透水管, 并接出桥台锥坡外, 将台后过渡段的水排出, 避免积水软化地基。填筑过程中在台背上用红油漆划线控制填筑层高, 摊铺厚度拧制在25cm~30cm之间, 压实厚度最小不能小于15cm;为保证过渡段边缘有足够的压实度, 摊铺时两侧各加宽50cm。碾压遍数经试验确定为静压一遍, 弱振2遍、强振2遍、静压一遍:填筑碾压过程中路基做成4%左右的路拱, 确保路基表面无积水现象。

3.5 试验检测机观测

应按照规范要求对高速铁路的路基进行地基系数、动态变形模量、变形模量以及孔隙率四项指标进行详细的检测, 结果表明各项指标均满足没计要求。

4 高速铁路路基关键施工技术的优化

4.1 基底处理

应按照设计图纸对高速铁路的过渡段基坑进行开挖, 要对高速铁路的路基过渡段基底进行地质复核和基底承载力检测, 通过试验结果判定施工当地的地质情况与设计图纸是否相符。

4.2 分层填筑

可以将松铺厚度分为28cm、30cm、32cm三种控制。根据压实机械组合、压实遍数及检测结果找出不同类别填料的最好的松铺厚度;在摊铺填料之前检查是否均匀, 是否有粗细颗粒严重离析现象;采用推土机摊铺散料, 同时人工配合机械对局部进行找平、补料和翻拌;当填料的含水率较低时, 采用洒水措施, 填料的含水率较高时, 则采用推土机松土器翻松晾晒。

4.3 机械填平

上足填料之后, 应先检查填料的含水量, 当填料含水量与其最佳含水量之差低于等于2%时应立即采用推土机进行粗平。进行粗平之后, 用平地机进行精平施工, 现场采用水准仪打灰点控制平整度, 刮平时由中间向两侧进行。在摊铺及整平过程中, 应人工配合小型挖机对局部级配较差的填料进行现场拌和, 表面集窝部分, 则由人工在现场进行拌和。

5 结语

总而言之, 要减少或消除高速铁路过渡段带来的危害, 必须根据实际施工情况, 准确调查施工地区的地质、水文及路堤所处的环境, 采取最好的、适当的施工技术, 以确保高速铁路的路基过渡段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刘道前.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的处理研究[J].山西建筑, 2009, 35 (19) :275~276.

3.高速铁路路基施工技术 篇三

关键词:高速铁路;路基;施工技术;检测方法

中图分类号: U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7-73-2

1 高速铁路路基特点

高速度、高密度、高舒适性、高安全性是高速铁路的四大特点,高速铁路路基工程,作为一个力学结构的整体必须具备较高的抗变形能力与一定的刚度稳定性,以达到工后沉降满足运行要求,特别是无砟轨道路基在运行期间,通过调整轨道的变形量来弥补路基变形的空间是非常有限的,这就要求从设计到施工要严格控制路基、桥涵隧过渡段的工后沉降和不均匀沉降,高速铁路控制线路的工后沉降量满足要求是线下过程的最终目标,追求差异沉降、不均匀沉降为零是高速铁路线下工程的理想目标,因此说路基工程的变形控制是高速铁路质量控制的关键,采用先进科学的施工技术和检测手段进行路基施工质量控制是非常必要的。

2 高速铁路路基施工技术要求

普通铁路路基把强度作为设计的主要指标,高速铁路路基把变形作为设计的控制指标,要求在路基材料的允许强度内不能出现过量变形,高速铁路路基结构物主要由地基、基床以下路堤、基床底层、基床表层四大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主要结构模式和技术标准如下。

2.1 地基处理方式及技术要求

高速铁路路基工后沉降量的大小很大程度取决于地基处理的好坏,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和环境条件选取合适的地基处理方式。软土、松软土地基,当地表下2m范围内有软弱夹层时,采用换填或重型碾压处理,换填材料一般为改良土或粗粒料,处理后技术标准达到相应部位路基压实控制指标。地下水位较低且松软土层较浅(7m以内)的地基,采用强夯或强夯置换法加固,强夯加固的地基在施工过程采用静力触探仪确定孔隙水压力消散过程,加固完成后采用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贯入测定加固效果。 埋深12m以内的软土及松软土地基,采用搅拌桩、CFG桩或打入桩加固处理;位于地表硬壳下的松软土及软土地基,采用振冲挤密碎石桩、搅拌桩等方法加固。不论何种地基条件,在施工前必须进行地质核查,一般每100m布置一个断面,在地层变化区加密核查,以确保地基加固方式正确,地质核查采用静力触探仪复查地层地质分布情况,加固后的地基技术质量标准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必须进行分析,采取可靠的补充加固方式。

2.2 路基基床填筑技术要求

路基填筑包括基床以下路堤填筑、基床底层填筑、基床表层填筑三大部分,路基的变形大小取决于填筑材料的选择和压实状况,填料的土体颗粒特征是决定路基物理力学性能的内因,压实效果是体现土体力学性能的外因,路基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填料的选择和应用。

①路基填筑材料要求。路基填筑材料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一般基床以下路堤和基床底层采用A、B组填料或改良土进行,A、B组填料为天然的粗粒土,经过筛分加工制备,要求最大粒径基床以下路堤≯15cm,基床底层≯10cm,不同等级填料分层D15/d85≤4,级配良好,新鲜坚硬,若采用C组填料时必须经过化学或物理改良,A、B组填料压实效果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也需要根据料源的颗粒特性采取有效的改良措施。基床表层是路基直接承受列车荷载的载体,要具备强化、消散、防浸入、防渗、防冻胀等作用,填料必须采用级配良好的新鲜级配碎石或砂砾石,最大粒径60mm,0.075颗粒含量4%-10%。

②路基填筑工艺要求。路基填筑施工工艺严格按照四区段六流程进行,不同部位的填料,需进行工艺性试验确定施工参数,料源要定期复查,通过室内标准试验调整现场控制指标,填筑过程为确保路基压实质量和均匀性,每层压实厚度最厚≯30cm,最薄≮15cm,压实机具采用重型振动碾,一般为静压1遍,弱压2遍,强压2-4遍,再静压1遍,这种组合可以提高压实效果,击振力要求400-500kN,振动频率在25-50Hz,行进速度3-6km/h,填料含水量控制在最优含水2%范围以内,平整度和纵横坡满足验标偏差要求。

2.3 路桥、路涵过渡段技术要求

桥涵与路基连接部位,桥涵为圬工结构基本上不沉降或很少产生沉降,而路基作为土工结构沉降是不可避免的,路桥、路涵过渡段是路基产生不均匀沉降和差异沉降的关键部位,设计上目前采用一定长度的倒梯形结构,用掺加3%-5%水泥的级配碎石分层填筑实现圬工结构与路基的平顺连接,在施工时要严格按照分层厚度进行填筑,在与路基搭接部位采用台阶式实现过渡段与路基的密切结合,同时在圬工结构与路基连接位置设置排水结构、锥坡结构等方式以控制过渡段的变形量。

3 路基施工质量主要检测方法

3.1 动力触探检测方法

①检测目的和原理。利用一定的锤击能量,将一定规格的探头和探杆打入土中,根据贯入过程土的抗阻大小判别土层变化,进行力学分析,评价土的工程性质。动力触探分为轻型、重型和特重型,可测定不同地层地基承载力和土体变形模量,它还可以用于查明地层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均匀程度,确定桩基承载力。

②检测要点。作业前机具安装必须稳固,在作业过程中心支座不得偏移,动力触探时应始终保持重锤沿导杆垂直下落,锤击频率控制在15~30击/min;动力触探的锤座距孔口高度不宜超过1.5m,探杆应保持垂直。

③数据处理。轻型动力触探以每层实测击数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层的触探击数平均值N10,按公式N10=8n-20计算地基承载力; 重型动力触探以每层实测击数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层的触探击数平均值N63.5,根据场不同土层特性查表取得地基承载力。

3.2 静力触探检测方法

①检测目的和原理。用来划分土层界面、土类定名、确定地基承载力和单桩极限荷载等。静力触探单桥探头可测定土的比贯入阻力,双桥探头可测定土的端阻和侧阻,为施工现场的工序衔接提供时间依据。

②检测要点。安放触探机,使用反力措施保持静力触探达到预定深度,调零后,匀速施压,在整个贯入过程中不得提升探头,每贯入0.1m或0.2m记录一次数据,探头拔出地面后,应及时清洗、检查,进行下一触探时,孔压探头的过滤片和应变腔应重新进行脱气处理。

③数据处理。单孔触探成果资料应包括:各触探参数随深度的分布曲线;土层的名称、潮湿程度或塑性状态、地下水位;各层土的触探参数值和地基参数值;孔压触探时应进行孔压随时间变化的过程采集,必要时附端阻随时间的过程曲线。

以深度为纵轴,以触探参数为横轴绘制触探曲线,其中侧阻值、修正的贯入孔压值及端阻值之间的数值比例宜取1:10:100;根据触探曲线划分土层,对主要受力层应纤细划分,对工程有影响的软弱下卧层应单独分出。

3.3 标准贯入检测方法

①检测目的和原理。用于判断砂类土密实程度或黏性土的塑性状态,评定砂类土、粉土的地震液化,确定土层剖面并可取扰动土样进行一般物理性试验。

②检测要点。检测时先用钻具钻至试验土层高程以上15㎝处,将贯入器竖直打入土层中15㎝后,以小于30击/min的锤击频率开始记录打入10㎝的击数,累计打入30㎝的击数为实测击数N;密实土层中贯入不足30㎝而击数超过50击时,应终止试验,并记录实际贯入度△s和累计击数n,按式N=30n/△s换算成贯入击数。标准贯入试验不宜少于3孔,各孔试验点的间距,在地基主要受力层内宜为1~2m,且每一主要土层的试验点数不应少于6个,测试深度超过15m时,可放宽试验点的间距。

③数据处理。剔除数据中异常值,按照检测结果确定砂类土的相对密度和密实状态,确定粘性土的塑性状态和密实状态,用于评价地基加固效果。

3.4 路基压实地基系数K30检测方法

①检测目的和原理。用于测定土体抗力指标。其原理是用直径30㎝的荷载板测定下沉量为1.25mm时地基承受荷载值。

②主要仪器设备及检测要点。K30平板荷载仪由荷载板、加荷装置、反力装置、下沉量测定装置及其他辅助设备组成,适用于填料最大粒径不大于荷载板1/4的各类土、土石混合填料及级配碎石填料,测试面必须是平整无坑洞;试验采用逐级加载,当下沉量超过规定的基准值(1.25mm),或者荷载强度超过估计的现场实际最大接触压力,或者达到地基的屈服点,试验即可终止。

③数据处理。根据采集数据,计算地基系数K30,绘制荷载与下沉量(P-S)关系曲线。

3.5 路基静态弹性模量Ev2检测方法

①试验目的和原理。Ev2静态模量试验是通过圆形承载板和加载装置对地面进行第一次加载和卸载后,再进行第二次加载,用测得的承载板下应力和与之相应的承载板中心沉降量,来计算变形模量Ev2及Ev2 /Ev1值的试验方法;适用于粒径不大于荷载板1/4的各类土和土石混合料和级配碎石,其目的是测定路基在静态下的刚度和二次加载后的变形模量,用于评定路基静态刚度和变形性能。

②主要仪器设备及检测要点。变形模量Ev2测试仪由承载板、加荷装置、反力装置、下沉量测定装置组成。

Ev2测试场地应平整,检测时先预加0.01MPa荷载稳定30s,第一次加载分为6级,并以大致相等的荷载量(0.08MPa)逐级加载,达到最大荷载0.5MPa时卸载,承载板卸载按最大荷载的50%、25%和0三级进行;第二次加载应与第一次荷载相同,直至第一次加载最大荷载的倒数第二级为止;每级加载或卸载过程必须在1min内完成;加载或卸载时,每级荷载的保持时间为2min,在该过程中荷载应保持恒定。

③数据处理。根据试验结果绘制应力—沉降量曲线图,通过应力—沉降量曲线在0.3σmax和0.7σmax之间割线的斜率确定Ev值,变形模量公式Ev=1.5r/(α1+α2σ1max),其中Ev2/Ev1的比值可用来评定检测结果的正确性,一般不应大于2.5。

3.6 路基动态弹性模量

①试验目的和原理。采用动态变形测定仪来检测土体承载力动态指标,能够反映列车在高速运行时对路基产生的动应力和动应变的变化;Evd试验测试有效深度范围400~500mm;其目的是评定路基在动态荷载下的刚度和变形能力。

②检测要点。动态平板荷载试验仪由落锤仪和沉陷测定仪组成;测试面必须整平,检测过程导向杆的垂直度和测试面的倾斜度不大于5°,检测时严格控制落距。

③数据处理。根据实测数据,计算动态弹性模量,公式 Evd=22.5/S。

4 结语

4.高速铁路路基施工技术 篇四

客货共线铁路路基石方填筑施工技术

结合包西铁路富县东车站石方路基填筑施工,分析、总结了目前客货共线铁路路基石方填筑施工程序及过程控制要点,为今后铁路石方填筑路基施工提供参考与借鉴.

作 者:王昌 WANG Chang  作者单位:西安铁路局包西铁路工程指挥部,陕西,西安,710054 刊 名:山西建筑 英文刊名:SHANXI ARCHITECTURE 年,卷(期): 36(12) 分类号:U213.15 关键词:客货共线   铁路   路基填筑   石方   施工   技术  

5.高速铁路路基施工技术 篇五

(a)施工前,仔细查明地上、地下有无管线,对标段中的照明、输电线路,施工时查明其平面位置和高度,对施工有影响的,将其提前拆除,

(b)开挖前,首先测量放线,依据原地面高程及边坡率推算测出开挖边界,并及早完成路堑顶截水沟的修建,由高到低,从上而下,由里向外逐层开挖,最后刷坡至边坡线,严禁掏底开挖,

(c)剥除开挖区地表植被、腐植土及其它不宜作填料的土层,弃运于指定的弃土场。

(d)在路堑施工前,根据现场收集到的情况,核实的工程数量,工期要求,施工难易程度和人员、设备、材料,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报监理审批。

(e)根据测设路线中桩,原地面高程及边坡率定出路堑堑顶边线、边沟位置桩。在距路中心一定安全距离设置控制桩。对于深挖地段,每挖深2~5m,复测中心桩一次,测定其标高及宽度,以控制边坡的大小。

6.高速铁路路基施工技术 篇六

⑴层厚控制

对压路机碾压部位 每层最大压实厚度不宜超30cm,最小压实厚度不宜小于15cm,具体厚度参照试验结果,小型机具压实部位每层松铺厚度控制在15~20cm,在桥台背部及横向结构物墙身的左中右用红油漆标出分层松铺厚度和填层序号,

⑵填料平整及均匀性控制

基床表层以下部分采用推土机粗平、平地机精平,靠近结构物人工配合进行局部处理,确保层厚及拌合料均匀。表层与区间表层作为一整体施工。

⑶边坡平顺及压实控制

非绿化区边坡压实采用夯实设备进行边坡压实,对于设计有绿化要求的坡面采用人工夯拍与种植植被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7.高速铁路路基施工技术 篇七

京沪高铁DK426+480~DK426+670段表层含碎石新黄土, 具湿陷性, 湿陷系数δs=0.015~0.081, 厚0.7~7.4m, 其下为粉质粘土, 棕褐色~棕色, 坚硬~软塑, 厚0.2~3.8m, 下为石灰岩, 青灰色~灰白色, 弱风化, 节理发育, 有溶洞, 属岩溶弱发育。

2岩溶注浆施工

本文选取有代表性的, 地质条件偏劣的地段DK426+480~DK426+670段的施工过程进行阐述。

2.1 注浆范围及注浆孔布置

根据注浆加固深度原则, 本段属于岩溶弱发育~岩溶中等发育地段, 注浆加固地段长度控制在溶洞地段或溶隙发育带前后10m。土石分界面以上3m, 以下6m, 注浆孔间距4.5m, 正方形布置, 如图1。

2.2 施工程序

奇数列为Ⅰ序孔, 偶数列为Ⅱ序孔。施工时先Ⅰ序孔, 后Ⅱ序孔。同列注浆孔跳孔施钻, 不得全部钻完孔后注浆, 以免孔位串浆, 增加难度及清孔工作量。注浆孔施工自路基坡脚向线路中心的顺序进行, 先两侧后中间, 保证注浆质量。注浆结束后, 布置检查孔进行质量检查。

2.3 施工工艺流程

岩溶注浆拟采用阻塞式自下而上分段孔内循环注浆, 施工工艺流程见图2。

2.3.1测量放线

根据岩溶注浆孔位平面布置图, 对各孔位进行放样, 并测量、记录对应的孔口地面高程, 同时埋设好沉降观测桩, 施工期间进行沉降观测。

2.3.2 钻孔

根据探灌相结合的原则, 钻孔分为先导勘探孔和一般注浆孔, 首先施钻30%的勘探孔, 待试验段勘探孔完成后, 整理资料, 上报设计单位确定相关注浆深度与范围, 再进行一般注浆孔钻进。

注浆孔均采用XY-130 型回转式地质钻机钻孔, 开孔孔径为110mm。其中土层地基采用泥浆护壁合金钻头钻进, 将钻杆对准孔位, 开孔时要轻加压、慢速、大水量, 防止将孔开斜。基岩部分采用金刚石钻头钻进, 孔径为Φ108mm, 钻进至设计孔深。

各注浆孔钻至土层与基岩接触面时开始取芯, 并对芯样编号、装箱保存、拍照, 及时进行岩性描述。

钻进过程中要详细地记录孔内情况, 如换层、掉块、漏水、脱空等。遇特殊情况, 及时向监理工程师报告, 并按其指示处理。

钻孔结束后, 对钻孔进行妥善保护, 防止杂物等掉入孔内。

2.3.3 压水试验

钻孔结束经“三检”验收合格后, 进行压水试验, 先导孔和一般孔均采用单点法压水, 压力均为灌浆压力的80%。在设计压力下, 每5 分钟测一次读数, 连续测记四个流量并达到稳定标准后即可结束, 并取最终值计算透水率。

2.3.4 注浆

注浆水泥采用P.O32.5 水泥。水玻璃30~40Be, 模数2.4~3.4, 水灰比为0.8:1~1:1。砂采用中粗砂, 细度模数:2.5~3.2, 含泥量不大于3%。水泥与水玻璃的重量比初拟为1:0.2, 体积比为1:0.05;浆液与中粗砂体积比为1:1。若遇较大溶洞或裂隙处, 视具体情况先灌注中粗砂或稀的水泥砂浆对溶蚀腔体进行充填, 再采用水泥浆液或双液注浆, 全充填溶洞一般采用单液注浆。

岩溶注浆按分序加密的原则进行, 采用阻塞式自下而上分段孔内循环灌浆施工。

(1) 注浆段长:基岩部分每5m一段进行注浆, 土层部分只分一段进行灌浆。

(2) 注浆压力, 一般基岩中为不小于0.1~0.3Mpa, 岩土界面附近逐步加大至0.3~0.5Mpa。

(3) 浆液水灰比和浆液变换标准

浆液水灰比采用1:1、0.8:1 两个比级, 开灌水灰比为1:1;当灌浆压力不变, 注入率持续减小时, 或注入率保持不变而压力持续升高时, 不得改变水灰比;当1:1 浆液注入量已达3m3以上, 而注浆压力和注入率均无显著改变时, 应换0.8:1浆液继续灌注直至结束。

(4) 注浆结束标准和封孔

注浆结束标准:岩溶注浆在规定的压力下注浆孔停止吸浆后, 延续灌注不大于10L/min即可结束。当长期达不到结束标准时, 采用水泥双液注浆或灌砂等方式进行处理。处理结束后在该部位附近布置四个补强加固孔继续灌注水泥浆液, 见图1。

注浆结束后, 采用“机械压浆封孔法”封孔及人工二次手工封孔。即全孔注浆结束后, 用胶管下入到钻孔底部, 用灌浆泵向孔内泵入0.5:1 浓浆, 水泥浆逐渐上升, 将孔内稀浆置换出, 直到孔口返出与进浆相同比级的浓浆。在泵入浆液过程中, 将胶管徐徐上提, 但应保证管口保持在浆面以下。封孔做到密实, 无孔洞。

2.3.5 注浆效果检测

注浆结束后通过注水、钻芯取样检测效果。

(1) 注水试验

在注水试验前, 量测孔内稳定水位后, 进行孔内定量注水, 观测单位长度吸水量变化幅度, 注浆后试验的单位长度吸水量应小于注浆前吸水量的3~5%, 即可判定达到注浆效果。

(2) 钻芯取样

检查孔数为5%, 根据取芯浆液充填情况直观判断注浆效果。

2.4 现场施工中遇到溶洞处理方法

通过先导孔探明溶洞发育情况, 根据溶洞发育特点, 将其分为三类:轻微溶蚀、一般溶洞、复杂溶洞。由于溶洞复杂, 对于溶洞注浆处理, 应遵循先易后难的施工原则, 即先处理轻微溶蚀或一般溶洞, 摸清溶洞发育情况后再处理复杂溶洞, 根据其特点采用相应的处理方案。

2.4.1 轻微溶蚀

轻微溶蚀指节理岩体、岩溶发育轻微及封闭的比较小的溶洞。该类轻微溶蚀吸浆量一般比较小, 适合于单液注浆工法。若洞内无填充物或填充物不满时, 注浆开始及前期注浆量较大, 可适当添加粗砂挤密填筑溶洞, 直至停止漏浆;若填充物呈松散、软塑或已固结呈硬塑状态时, 直接注浆固结即可。

2.4.2 一般溶洞

一般溶洞指溶洞发育明显, 无大裂隙穿过, 钻机注浆孔钻进成孔施工时, 钻进冷却水和泥浆会明显泄漏, 需及时补充。处理方法是施工时钻机钻孔穿过溶洞至底部后, 再钻进1.0m。首先选用单液注浆, 并且添加中粗砂挤密填筑溶洞。如果注浆流量较大或注浆量超过设计量1.5 倍, 改用双液注浆方法。

2.4.3 复杂溶洞

复杂溶洞指溶洞发育明显或断裂带高度发育地区, 并有明显裂隙, 空隙相当发育、分布广泛、孔径大、连通性好, 钻机注浆孔钻进成孔施工时, 钻进冷却水和泥浆泄漏严重。处理方法是施工时钻机钻孔穿过溶洞至底部后, 再钻进1.0m。先进行溶洞内的充填加固, 把溶洞用水泥、中粗砂灰浆填满。选用单液注浆, 并且添加中粗砂挤密填筑溶洞。如果注浆流量较大或注浆量超过设计量1.5 倍, 改用双液注浆方法。该地区吸浆量一般比较大, 注浆采用双液注浆方法。

3结语

岩溶注浆加固地基施工技术, 已成为高速铁路岩溶地区地基加固的主要措施之一, 并被广泛推广使用。采用岩溶注浆加固的路基地段, 经物探检测合格率为100%, 达到了设计要求的注浆效果。该技术设备简单, 操作方便, 为快速、高效、优质地建设京沪高速铁路提供了技术保障, 有效地保证了铁路路基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岩溶注浆加固设计图》 (京沪高京徐施路通-32) ;

8.铁路路基注浆加固施工技术 篇八

关键词:铁路路基;注浆加固;技术

引言

路基注浆加固技术是常见于铁路施工中的路基质量控制技术,主张通过对软基层渗透、固结,实现路基承载能力改良,提高施工质量与日后通车能力。该技术因具有经济效益好、污染小、技术先进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在铁路施工建设之中。

一、注浆加固技术概述

目前,注浆加固技术在建筑工程、隧道(巷道)工程以及水利工程中都得到广泛应用。此项技术的本质是通过采用适当的方法将一些固化后强度较高的浆液注入到岩土地基、围岩等裂隙和孔洞中,置换出其中的空气,通过粘结、固化来改善岩土的力学性质。现在已有的注浆材料有水泥浆液、化学浆液和混合浆液,一般常用的为水泥浆液。而注浆方法有高压喷射注浆和静压注浆两种,在大多数工程中,多采用静压注浆方法。

二、施工案例分析

1、工程简介

本铁路施工地区主要经过风化岩层等复杂地貌,具有施工难度大、技术水平要求高等特点。

2施工措施

在进行正式注浆前,通常情况下,需要在现场选择不同的注浆段落,并选取2-3个钻孔进行实验,进一步对注浆压力、水灰比、注浆量、注浆的扩散半径等注浆参数进行确定。通过观测验证附近的注浆钻孔,结合设计要求,对注浆参数、设计注浆孔距等进行确定。

3、施工工艺

路基注浆加固工艺具体流程见图。

路基注浆加固工艺流程

在施工过程中,其施工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准备注浆、钻机设备。

根据测量点位,当钻机准备就绪后,将钻机平稳安放,将水平钻头水平角度调整为垂直(参照钻机水平角度);注意注浆机、制浆机及其配套设施安置,固定注浆管线,通常情况下,注浆管线的长度应为(40±10)m,长度过长容易增加压力损失。现场准备拌合设备与材料,如粉煤灰、水玻璃等。

在钻孔过程中,需要在适当位置建立注浆泵站,同时固定注浆所需注浆泵、搅拌机、贮浆槽等设备,或者在台车上安装上述机械、贮浆槽等,将其改造成移动注浆泵站。

2)钻孔施工方法。

采用盘式钻孔机旋转钻进,使用钻头,并依靠普管护壁。整个钻孔过程严格采用干钻法,切忌在钻孔过程中加水。在钻孔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设计要求,确保钻孔方向、角度和孔径的一致性。确定钻孔方向、钻孔角度后,钻机经过固牢处理后即可开钻。

3)浆液配置。

按照上文分析合理配比水浆泥。根据制浆机容量取水;根据水灰比例选取相应重量的水泥,开启制浆机后边搅拌边添加水泥。通常情况下,搅拌时间可控制在(5±2)min(浆液无大范围沉淀即可),搅拌结束后将水泥浆置入储浆桶。水泥浆置入储浆桶后要不断进行人工搅拌,避免浆液沉淀。在施工中,主要水泥浆配置原料为水、水泥。先加水,后添加水泥与外加剂,拌合(15±5)min。水泥浆流过过滤筛后应过滤2~3边,再存入浆液池。

4)注入压力。

注浆压力与土质强度、重度有关,而这部分数值难以确定,因此在施工中根据传统施工经验,将注浆压力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进行注浆前,为了确保注浆泵正常运转,通常情况下需要进行试验。试验方法是,先调整三通阀门位置,开泵后,待泵吸水正常时,慢慢调小三通阀回浆口,徐徐上升注浆泵的压力,当注浆泵达到预定注浆压力并持续3分钟不出故障,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注浆泵性能正常。

5)终孔标准。

采用压力-流量双控的方法控制注浆量,当注浆压力达到设计注浆压力并稳定时基本原则(稳定时间为4min)。注浆压力大于2倍设计压力并无法注浆可终孔。个别注浆孔注浆量偏大应停止注浆,分析注浆量偏大的原因后继续注浆。

6)注浆结束封孔。

注浆结束后,应立即拔出套管并用水泥将浆孔封堵。清洗制浆机、注浆泵后,移至下一处并施工。

7)注浆效果检查。

①注浆结束后,与物探结果资料进行对比,结合浆孔缝合效果,判断注浆效果。②注浆前后,对比钻孔注水实验单位吸水量,正常条件下,注浆后单位吸水量应略小于注浆前(约为5%),且未发现漏水现象。③钻孔效果检查,采取抽样检测方法,选取4%的注浆孔,根据芯浆情况判断注浆效果。

三、路基注浆加固技术常见问题处理

1、在施工中,主要出现以下几点问题:①在注浆孔定位中,钻机受施工场地的影响,回转半径变小,定位速度减慢;同时钻塔较大,增加钻孔难度,经常出现钻孔偏离的现象。面对这一问题时,在钻孔过程中要尽量靠近最初的设计位置,对一些容易出现偏差的地形可进行简单加工后在进行处理。②由于路段钻孔地层杂质较多,若钻孔振动较大可引发塌孔等现象,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借助PVC管护孔,可有效避免塌孔等现象。③在注入浆液时,容易出现搅拌浆液不均匀与储浆桶内浆液沉淀现象,因此必须要紧抓搅拌环节,避免沉淀现象发生。④在注浆孔裂缝处理中,要不断观察裂缝变化问题,及时调整注浆压力值,必要时可停止注浆。

2、要特别注意是注浆流程的连续性,若受外力因素而中断可采取一下措施进行处理:①应尽快恢复注浆,若注浆间隔时间过长应冲洗钻孔再进行注浆(若无法冲洗,应清理钻孔后再注浆)。②恢复注浆时,应继续使用同级水泥浆(注浆率与中断前相近即可),使用中断前同级水泥浆灌注最佳,注浆率与中断前相比减少较少则应使用加浓浆液灌注。③注浆后,若注浆率低于中断前且在短时间内停止吸漿,必须立即采取补救措施。例如,可增加相邻孔注浆压力或适当增加注浆孔数量。

四、施工质量控制与检验方法

1、分期、分批供应符合设计要求的水泥与外加剂等材料,在每次原材料供给之前应及时检查验收,并做好管理、发放工作。水泥与中砂等施工材料必须接受检验,试验师检验合格后,方可用于施工。

2、注浆后,对比钻孔注水实验单位吸水量,正常条件下,注浆后单位吸水量应略小于注浆前(约为5%),且无法发现漏水现象,若发现漏水情况,应立即进行处理。

结束语

在完成注浆加固施工一年多以来,本段道路路面未出现裂缝、渗水等现象,路基下降量满足相关要求,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注浆加固技术已经很成熟,但对设计和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在施工中各单位应严格按照设计标准进行,这才是保证质量合格的有力保证。此外,在应用路基注浆加固技术的同时,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重视注浆孔分布,合理安排工序,根据整体设计方案明确注浆固化的具体方法,以进一步提高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前忠,吴县荣,翟秀平.注浆法在加固铁路路基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4(5):136-137.

[2]周峰.铁路顶涵工程路基注浆固化技术质量控制[J].现代物业:新建设,2014,13(8):41-44.

[3]张寒,李晓林.注浆法在路基加固处理中的应用[J].中国市政工程,2010,6(16):32-33.

[4]秦建国,李树鹏.注浆效果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J].城市交通科技,2012,8(26):45-46.

[5]刘国伟.铁路顶涵工程路基注浆固化技术质量控制[J].科技风,2011,3(2):153-155.

上一篇:医生个人门诊述职报告下一篇:数据库工程师考试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