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民族文化村项目建议书

2024-10-04

六盘水民族文化村项目建议书(精选9篇)

1.六盘水民族文化村项目建议书 篇一

六盘水市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情况调查报告

综合调研组

〔内容摘要〕 六盘水市境内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民族文化资源面临着濒危、变异等问题,本文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

〔关 键 词〕 民族文化 保护传承 开发利用

〔作者介绍〕 市政协、市民委、市文化局综合调研组

为了促进我市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工作,市政协、市民委和市文化局于2011年5月对我市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组深入到4个县、特区、区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了10余个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富集、特色鲜明的村寨,就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生活现状、民族传统文化与当地旅游业的结合等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建立了民族文化工作机构,大力开展民族文化普查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市成立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研究的专门工作机构——六盘水市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之后,各县、特区、区相继成立了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做到了“有机构、有人员、有成果”。目前,我市是全国市、州、地中唯一市、县两级都有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工作机构的地区。2005年,我市又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推动了我市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

多年来,我市民族文化保护工作机构从普查工作入手,做了大量工作。在全市文化系统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中,90%以上的项目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历经多年的艰苦努力,基本摸清了全市民族文化遗产的家底,普查工作收到很大成效。

(二)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硕果累累

民族音乐舞蹈方面:早在50年代,市境内就出现过杰出的苗族芦笙舞蹈家张文友。随后,又有少数民族艺人甘明媚、罗文军、祝兴荣等在全省、全国的各类文艺演出中获得较好成绩。九十年代以来,我市的羊皮鼓舞、海马舞、铃铛舞、芦笙舞等一批民族民间舞蹈在全国、全省民族文艺会演中获得多项大奖。2005年至今,我市有“六枝梭戛‘箐苗’彩色服饰艺术”、盘县“布依族口传史诗——布依族盘歌”、水城“苗族芦苼舞(箐鸡舞)”、盘县淤泥“彝族山歌”4 个项目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我市的“非遗”保护名录中,99%以上的项目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项目。

古籍整理方面:目前,我市共搜集民族古籍文献600多册,翻译整理20余册彝文古籍。编译出版了《彝文金石图录》,《盘县彝族指路经》、《盘县彝族民间文学选》、《盘县彝族古歌》、《夜郎同亭》等民族文献古籍。

民族民间美术方面:我市通过举办“少数民族民间绘画班”等形式,培养了一大批民族民间艺人,许多少数民族同胞的美术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全省展览,并被国家美术馆和国外美术馆收藏。近年来,陡箐苗族农民画已自成体系,并探索出了产业化发展的成功之路。

民族文化研究和文化交流方面:参与了《中国彝族通史》、《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系列·彝族卷·白族卷》等国家级、省级重要典籍的编纂工作;编辑出版了《贵州六盘水市彝族词典》、《六盘水市志·民族志》等10余部民族文化书籍;举办了多种形式的民族文化工作研讨会、座谈会、培训班,推动了全市民族文化研究工作的开展;承办了贵州省彝学会、布依学会、苗学会等多次大型交流、联谊会议,促进了我市的对外文化交流;参与完成《中国仡佬母语生态研究》、《中国彝汉英字典》、“六盘水彝族历史文化研究”等省内外重要课题研究;加强与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高校的协作,共同开展了六盘水市民族古籍进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申报工作等等。

民族文化园建设方面:建成了挪威国王和江泽民同志共同出席签字仪式的国际合作项目亚洲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六枝梭戛苗族风情生态博物馆。投资500多万元建成海坪彝族文化园一期工程,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陇脚布依文化生态园一期工程。决定启动海坪彝族文化园二期工程和白族文化园前期工作。投资384万元分别在钟山区、水城县兴建苗族文化园。

民族风情影视制作方面:近些年来分别与峨眉电影制片厂、市电视台等单位合作,拍摄了《六盘水彝族风情》、《凉都民族风彩》和《夜郎彝韵》等影视作品,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民族文化进校园和民族节日活动组织开展方面:目前全市共建立了3个省级、6个市级民族文化教学点,6个双语教学点,3个民族体育培训基地。各教学点、培训基地在民族文化进校园、民族传统体育竞技等方面效果明显,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重点组织和复兴了彝族火把节、彝族年、苗族跳花节、苗族四月

八、布依族六月

六、回族开斋节、仡佬族吃新节等民族节日活动并创出了品牌,使民族节日活动成为宣传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各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舞台。除此之外,我市先后有玉舍等10个民族传统文化特色鲜明的乡镇被省政府命名为各类民族歌舞艺术之乡。

二、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影响,我市宝贵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着濒危、变异等问题。

(一)母语危机日益加剧。由于全球文化交流和文化碰撞,使得本就处于脆弱状态的民族传统文化更趋于濒危状态,尤其是母语危机日益加剧。与80年代相比,我市境内民族语言的使用率急剧下降,彝语、苗语、布依语下降率达8个百分点,呈惊人态势。

(二)民族文物损毁和流失严重,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面临断代危机。由于民族文物特别是民族古籍大多散存在民间,保护意识淡漠,保护条件差,损毁现象较为严重。市境外的一些民族文化研究机构和私人进入我市民族地区,私自购买了一批民族文献古籍,造成了民族文物古籍的流失。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古籍传播渠道狭窄,普及使用范围不宽,除了极少数传承人能简单识读外,民族地区大多数人不具备识读能力。传承人大都年事较高、相继辞世,造成了民族文化传承人断代的危险。一但传承人均去世,很多具有珍贵价值的民族古籍文物将成为无人识读的“天书”。

(三)文化认知观念亟待改变。在文化认知上,一方面是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并未看重自己的文化,对于如何保护和弘扬本民族文化没有深层次的思考,失去了文化传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我们的一些所谓的文化产业人不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只注重商业利益,不注重文化保护,导致了许多伪民俗,假文化的出现,严重伤害了拥有民族文化的人们的民族文化情感,造成了民族文化认知上的误区,即没有处理好保护与传承、开发与利用的关系。同时,民族文化类型的界定有待进一步明晰。主要是人们常说的“原生态文化”概念和“原汁原味”的文化需要进一步明晰并科学化。因为任何民族文化都有精华与糟粕之分,应予区别对待。

(四)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尚待规范。民族文化进校园,进去后学什么?跟谁学?目前国家没有一套规范的教材,也没有教学大纲。所以,从各县、特区、区的试点看,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差别比较大。有向黔东南学的,也有向当地民族民间艺人学的,教的人懂什么,就学什么,没有相应的标准,这项工作亟待规范。

(五)民族文化专业人才奇缺。现在从事民族文化工作的部分人员不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有的连最基本的本民族语言都不懂,更没有经过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缺乏民族文化情感,造成了工作技能与工作岗位的严重错位。

(六)民族文化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同级财政未将民族文化工作经费列入预算,民委系统有“三项经费”(民族工作经费、发展资金、教育补助资金),但没有单列的民族文化经费,造成民族文化工作“基层有热情,艺人有真情,专家有感情,认识有位子,财政无盘子”的局面,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工作举步维艰。

(七)公权保护、地域文化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关系尚待完善。按文化保护的理论和规律,民族文化的保护应当由创造这一文化并拥有这一文化资源的地域和群体来保护。但是,就目前情况看,文化保护主要还是国家政策保护,也就是公权保护,私权保护尚无法律依据。哪个单位征集,就由哪个单位申报成果,并拥有知识产权,而创造和拥有这一文化资源的群体被置于知识产权之外,所以就缺乏对自己文化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甚至不愿意提供自己拥有的民族文化资源参与保护。

(八)民居古建筑和特色民居濒临灭绝。由于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绝大部分民族地区不根据民族特点、地域特点、文化特点、传统特点、气候特点、自然特点,一概照搬照套外地民居建筑模式,使得曾经引以为自豪的具有人文品质的苗家山寨、彝族山村、布依水乡即将消失。民族地区民居样式洋了,特色没了、建筑新了,传统丢了,未能很好的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和谐发展。

三、进一步做好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工作的建议

(一)制定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建设规划。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我市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建议制定六盘水市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建设规划,分步组织实施,并出台相关政策,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我市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提升我市的文化软实力,促进我市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加大民族传统文化人才的培养和传承人的保护力度。加大培养民族文化学科带头人的力度,在选拔配备民族干部和招考民族文化工作人员时,以懂民族语言文字者优先,适当放宽条件招录。在普通高校、职业技术院校设置相关专业,培养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人才。调查、登记、申报、批准、确定民族文化传承人,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优惠待遇,保护和激励民族文化传承人自觉传承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做好文化传承和传承人保护工作。

(三)设立民族文化工作专项经费,加大资金投入。各级政府应设立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经费,并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各级文化和民族工作部门应当设立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专项经费,真正做到民族文化工作“认识有位子、财政有盘子”。

(四)认真探索民族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机制。应结合乌蒙高原特有的喀斯特地貌和六盘水市亚高原的地域特点,大力挖掘各民族文化特色和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实现开发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和发展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推动我市旅游业向前发展。

(五)改变文化认知观念,做到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并重。充分尊重各民族的文化情感,唤醒他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觉意识。正确处理好保护与传承,开发与利用的关系,以开发促传承,以利用促保护。

(六)认真完善公权保护、地域文化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关系,保护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明确拥有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群体的知识产权,让他们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中受益,激发他们创造和保护自己文化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更好地保护、传承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

(七)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加快民族文化园建设速度。六盘水市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民族文化资源区,又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与气候资源优势,建立多个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可以更好地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又可以促进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并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快民族文化园建设,目前苗族文化园、白族文化园、海坪彝族文化园二期工程、陇脚布依文化园二期工程处于停滞状态,应加快建设速度,让文化园建设助推我市近郊旅游业的发展。

(八)出台特殊保护政策和优惠政策。主要是增设双语教学点,设立双语特岗教师岗位;出台民族文化进校园的相关标准,规范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设立各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补助经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专项经费。

(九)加强民族文化工作机构与民间机构的建设。建立健全各级民族文化工作机,壮大民族文化工作队伍;在各有关乡镇、村设立民族文化传习所,鼓励和激发民间机构和传承人保护民族文化热情,搞好民族文化传承;以优惠政策鼓励建立民族民间文艺团体,激励文艺工作者到民族民间,在挖掘、保护、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文艺创作,传播民族优秀文艺作品,帮助培养民族文化艺术人才;扶持民族民间文艺团体,让优秀民族文艺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民族文化旅游。

(十)将民族传统建筑形式的保护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在实施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带动战略中应注意民族传统建筑形式的保护。要根据民族特点、地域特点、传统特点、自然特点、文化特点,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建设和保护工作。提早避免那些丧失个性和特色的“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的事情发生。

执笔:安开华

2.六盘水民族文化村项目建议书 篇二

随着经济的发展, 全世界各领域间的交流也愈加频繁, 这也就意味着跨文化交际也登上了一个全新的舞台。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跨文化意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跨文化交际是建立在跨文化意识的基础之上, 可见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文化意识”的三方面的内容:即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因此, 对于跨文化意识的研究就显得极其重要。就整个社会而言, 英语专业的人只是极少数。就六盘水师范学院而言, 英语专业大学生在全校所占比例极小, 约为7%, 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就占了整个群体的绝大比例。所以, 以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更具普遍性。再加之, 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 生活背景也不尽相同, 这可以使调查得出的数据更具有说服力。所以, 可以通过对六盘水师范学院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进行关于跨文化意识的调查与研究, 说明跨文化意识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分析研究影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意识形成的因素, 探究如何促进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跨文化意识。

2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意识的调查

在目前的全球紧密联系的社会环境下, 跨文化意识的研究调查是符合社会潮流的发展趋势的, 且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关于跨文化意识, 虽然曾有不少人为之下过定义, 但是目前仍未有准确而严格标准性定义。的确, 由于跨文化意识是一个复杂而牵涉范围较广的概念, 所以在各种领域中的定义也有所侧重或是差异。Hanvey认为跨文化意识主要是指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知, 跨文化意识的最高境界是具有文化“移情”能力以及“文化融入”能力。

2.1 调查的对象及方法

考虑到各专业与研究课题的相关度, 此次的调查对象为六盘水师范学院的人文社科类专业, 进行分析研究。专业主要有中文、历史、秘书、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教育等。调查对象是从取样专业的大一到大三或大四的学生。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来对这些对象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70份, 收回有效问卷162份, 回收问卷有效率为95.29%。男生所占有效比为36%, 女生占64%。

2.2 调查内容、形式

此次问卷共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自评问卷形式, 第二部开放性问题。

此部分受调者可在相应的数字代码下打钩 (1=非常认同;2=比较认同;3=不确定;4=不太认同;5=非常不认同) 。

Part 2开放性问题:

该部分设有3个问题, 主要围绕了解受调者在跨文化意识形成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各种因素, 和受调者通过何种途径了解外国文化以及平时可以做些什么来增强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几个方面来展开。

2.3 问卷统计方法及结果

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四项调查内容中, 受调者在1-5选项中选择非常认同和比较认同的百分比。

结果显示, 70%受调者具有相对较高的跨文化意愿。这表明绝大部分人是不排斥和异族人产生交流和交往活动的。他们愿意和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分享交流彼此国度的文化。同时, 在尊重文化差异和跨文化意识敏感度这两个调查内容上, 选择1、2选项的人都在60%左右。这与第二部分问卷结果中, 大部分受调者主要通过现代媒体来了解外国文化知识息息相关。由于现代媒体传播速度之快, 信息量之大, 范围之广, 让受调者意识到各国人之间有所不同。尽管如此, 这种意识并不是很系统、完整, 这也是在文化知识储备这个内容上仅有35%的受调者选择了非常认同和比较认同选项的主因。这说明受调人群中仅有35%平时比较注重去了解外国文化知识, 有一定的文化积累。而绝大多数的人在这一个板块并没有太多的重视。因此, 即使受调者意识到差异但却无法准确的找到差异点, 做出适当的反应。

在第二部分关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方面, 根据受调者给出的答案, 在培养跨文化知识上大部分人给出的途径是通过现代媒体, 比如看外国电影、通过网络搜索、关注相关论坛等去了解有关知识。同时, 绝大部分受调者认为应该通过跨文化知识的增长去促进增强自身的跨文化意识的增强。

3 调查结果说明的问题

此次的调查结果一定程度上的说明了一些问题。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 全球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极速发展, 全世界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此次的受调者大都是90后, 他们都是在这种“世界大家庭”下成长起来的, 所以, 他们有着较强的跨文化意愿是时代进步的成果。同时, 作为大学生, 生活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社会环境中, 他们的接收能力是强大的。所以, 他们大部分都尊重文化差异也有一定的跨文化敏感度。但是由于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5%的受调者对外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剩余65%的受调者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度有限, 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跨文化意识敏感度达不到一个较高水平的主因。

受调者在跨文化知识存储这一板块仅有35%的受调者对外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其主要原因是在于90后虽然成长于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之下, 但是, 中国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并非朝夕之间就能促成的, 自然这一代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还是比较深的。所以, 在这种高考这种带有选拔性质的教育模式之下, 学生只能花绝大部分的时间在考试内容上, 去潜心钻研试题, 去仔细揣摩出题人的心思及意图, 成为“考试专家”、“心理学家”。这样一来, 除了那些有对外国文化特别兴趣的少数群体, 多数人平时就很难再有多余的心思去关注与考试不大相关的外国文化。

过去, 对人们跨文化意识有较大影响的可能是人们的跨文化意愿或是心理因素。与过去相比, 21世纪, 在培养正确跨文化意识过程中, 文化知识的储备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当具备了相应的文化知识, 在与异群体交流的过程中, 便会产生与之相关的跨文化意识。从哲学角度来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关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 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 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同样地,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只有当一方对另一方的文化了解, 做出相应的意识反应才能够促进交流。反之, 则起到相反的效果。

摘要:对六盘水师范学院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意识进行调查研究, 同时也说明了跨文化意识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分析研究影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因素, 进而增强跨文化意识促进跨文化交际以及英语语言的学习。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Hanvey, R.G.Cross-culture Awareness[M].Cambridge:Newbury House Publisher, 1981.

3.六盘水民族文化村项目建议书 篇三

[关键词]课程文化;多元文化教育;课程文化失衡

在我国这个文化多元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和建立多元文化课程体系的重要性。笔者试以多元文化教育视角,去分析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课程文化的失衡,探讨如何通过课程改革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一、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课程文化失衡的现状分析

为了解民族地区农村学校课程文化相关情况,笔者先后对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2所农村学校进行了实地考察,两校都为苗族聚居地学校,学生均占90%以上。考察具体现状如下:

(一)课程结构和内容的失衡

在实地调研中笔者调查到,这两所学校除了开设国家统一的学科课程之外,几乎都没有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两校活动课程大都是一般意义的文体活动,可以开展的具有民族和地方文化特色的活动几乎为零。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课本中的内容离他们的实际生活相差甚远,有的话题或事物只是在电视里听说过,而有的内容让他们“不知所云”,因此,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学生大都对部分课程内容表现出力不从心的状态。

由于这两所学校的学生大都来自于当地,而课文内容与学生文化及生活背景存在的悬殊差距,给他们学习与理解课文带来很多困难。课程内容上文化民族性与乡土性的缺失,突出地表现为这两所学校的课程脱离了当地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背景。虽然两校都要求教师采用普通话授课,但为适应当地少数民族学生发展的需要,两校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使用当地通行的少数民族语言(苗语)来讲授有关课程,但尽管如此,这些学校的课程仍然明显地表现出民族性与乡土性的缺失。

(二)课堂文化的失衡

在对两所学校调研的过程中,笔者深入课堂了解课堂文化现状。结果发现,两校教师大都以讲授法为主要方法,在讲台上唱独角戏,教学方法缺少新意,课堂气氛较为死板。教师不太关注学生的个人成长和身心发展,导致差生越来越差,这也成为民族地区农村学校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

在调研当地学校中,课程虽被视为传递文化的一种工具,课程的作用虽被认为在于对文化的选择与组织。但课程本身作为一种文化这一事实却没有受到当地校领导和教师重视。由此可见,民族地区许多课程改革仅仅局限于知识和结构等技术层面的革新,忽略了课程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而事实上,没有课程文化的创新,就没有课程改革的实质性突破。

(三)学生发展的失衡

从学生对民族文化与历史的认知与态度的角度看,这两所学校大部分学生并不太了解民族的文化与历史,少数学生只是从家中长辈那里得知一些本民族的历史,大部分学生则对本民族的文化与历史非常不了解。通过调查发现许多苗族学生对学习其它文化特别是汉语与英语有较强兴趣,交往能力的发展较差。很多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和汉族等其他民族同学交往。当问其原因时,他们大都表示是由于“(说汉语)跑调”、“害羞”、“不好意思”,表现出与其他民族交往及融入主流社会过程中的不自信与潜在的自卑感。学生发展的失衡主要是课程安排及实施不当引起的。学生自身文化背景与所接受的课程文化差距悬殊,导致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不够。

二、增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课程文化适切性的教育建议

(一)民族地区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问题——重建课程文化,树立多元文化教育的观念

重建课程文化,就是在民族地区多元文化教育中,课程文化要从以单一汉文化为主导的状况逐步转化为以多元文化主导的课程体系。把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融入学校的多元文化教育过程中来,形成对民族、性别、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的宽容与并存的理解,使少数民族学生在浓郁的本民族文化与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中,身心愉悦地学习与发展。

树立多元文化教育的观念,重中之重是要转换民族地区农村学校领导与教师的固有观念,增强他们对社会文化多元性的分析,明确树立多元文化教育观念的重要意义,理性分析当地民族文化与学生特点相结合,明确增强学校课程与当地少数民族学生文化背景、文化需求的适切性,找准改革方向和定位。

(二)开发民族文化课程资源,丰富课程结构模式

为发挥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最大效用,需要对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进行有效的管理。如湘西民族教育科学研究院主持的“蒲公英行动”和“苗族学生苗语口语与汉语书面语言协调发展”的课题开展比较顺利,为湘西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目前加入这两项试验的学校已达30多所。同时,自治州政府于2006年通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议案,要求全州各中小学将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方面的教育,也极大推动了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实施。

民族地区的农村学校应丰富自身的课程模式:学校可开设地方课程以及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课本知识与本地和本民族经济、文化知识以及实际生活的体验相联系起来,比如苗族的苗鼓、苗歌;土家族的摆手舞等等活动都可以安排在当地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中。

(三)教师多元文化素养的培养与提高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的教师应当具备多元文化的教育素养,特别是要能与学生的文化背景相呼应。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可以对教师进行多元文化素养的培训,集体学习课程理论、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等教育教学知识,加强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专业化知识和课程开发技能。

参考文献:

[1] 庄锡昌等. 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2] 裴娣娜. 多元文化与基础教育改革课程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 教育发展研究. 2002(04).

作者简介:龙春来(1984-),女,苗族,湖南花垣人,湖南省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教育研究及高职英语教育教学研究。

4.六盘水民族文化村项目建议书 篇四

摘要:

我们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应充分认识河南的发展成就和工作总结其经验,也应该进一步发现其不足,分析原因,找到民族传统文化,制定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对策,长远规划,实现国家的文化事业在新的突破,新的时代,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发展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8004301

1构建和谐民族文化工作体系

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用党的理论和国家各行各业的经验,结合区域实际,全面、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积极影响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可以携手构建和谐的民族文化体系。

各级政府应该有足够的支持和国家工作的了解充分,全面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成为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整理,保护和发展项目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传统文化的挖掘,给出了实际支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同级别的保护制度,负责协调和指导保护。当地政府实施保护单位和各自的权利和责任,负责对濒危的传统文化,特别保护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建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专项资金,帮助解决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困难形势的保护传统文化。坚持科学发展,整体规划设计,科学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更好。处理与经济,文化的保护,传统文化和固定和保护当地人民的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关系之间的利益科学发展观的进步发展,实现保护传统文化。注重民族传统和文化适应。在自我保护,教学,机制,文化和每个国家的传统文化的其他方面被称为一个更加成熟,也形成了多种文化的变革,社会发展机制的调整。要注意他们的权力和社会功能的精神,强制措施和人类的结合,适应法律的文化价值,以方便顺利实施保护传统文化的。民族,宗教,文化,旅游,民政等部门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协调和管理。

2提高河南传统文化的少数民族工作的有效性

在民族文化、和谐体系的建设工作过程中,各方应关心的民族文化工作和长期目标的综合措施,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载体和传统和人类文化等关键环节,提高全国民族文化工作的实际效果。

如果有适当的措施,开发和保护传统文化,促进彼此,可以是一个良性循环。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载体,如清真寺,应该避免因为利益驱动的破坏。传统文化项目和产业发展优惠政策,鼓励私人资本的行业发展民族民间文化科学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但是项目的发展应该充经过组织的专家,通过相关审批,严格准入制度的发展得到最优解。政府应该倾听来自少数民族的意见,尤其是人的意见,及时纠正损害行为。几个街区的改造项目,此外,城市难以解决,也需要考虑,不要责怪,责任人,拒绝“不合理”、“胡搅蛮缠”。建筑、民族、宗教等首先,形成一个统一的正确的理解,和协会的少数民族和强度、民族平等、真诚的交流,问题可以得到解决。我认为问题的关键是,不是矛盾的可能性和现代办公楼周围的寺庙门口破碎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方式。只要城市规划和建设部门及时、妥善解决问题,确保少数民族和宗教少数派和基本权利的心理需求,看似复杂的转换使困难的问题可以解决。

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很多的因素,也有一些落后的因素,如何扬长避短,革故鼎新,是生存的唯一途径,是现代民族文化的发展。改革的基础上的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基本方式,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科技文化,提高自己的质量。孩子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可塑性,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儿童教育学习有着更大的影响。少数国家教育系统的一部分的小学和中学,位于国家学校更多的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和教师的比例明显高于普通学校,老师明显优势,明确的目标群体和民族文化学习与交流的气氛。可以适当的和标准化教材或课程,或者采取其他适当形式,教历史和文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风俗、习惯。加强民族文化教育有许多优点:第一,按照国家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要求;其次,它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和发展文化多样性和民族文化的繁荣;第三,可以避免少数民族儿童,早期进入,在周末或假期接受神职人员的教育,更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国家教育部门,成年人可以由个人和机构的传统文化讲座、研讨会、展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人们观察一个典型的大量的研究,也在适当的组织很好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传播,构建一个强大的传统文化的学习环境,使积极的,健康的,优秀的民族文化可以通过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后人继承。

3营造少数民族文化工作开创河南的良好氛围参与社会和文化环境保护,等等,这是特别重要的是“文化意识”,不断激发少数民族人民的意识,提高文化的热情参与。

为了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很多体现了对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如《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文物保护法》、《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城市民族工作条例》中有相关规定,河南省也定制了《河南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河南省宗教事务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但仍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民族工作的需要。要重视和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和加强切实可行,加大执法力度,在全社会加大宣传力度,以构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于其独特的文化内涵生动地出现在创造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少数民族的人,它是民族文化的创造者,继承和开发人员。群众的少数民族地区是最当地的自然历史和文化资源,他们掌握传统民族文化的价值,传统文化。必须注意传统文化的主题,各民族的民族意识,文化知识的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国家语言教学,年长的民间艺术,民族历史和文化教学等多种渠道,深化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鼓励和激发保护传统文化和各民族自治意识的发展,促进文化保护行动的影响。“只有保持自己的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和其他国家平等,否则,它将成为从属于另一个人,总是自卑。“我们应该扩大传统文化的宣传,在全社会的教育,通过传统文化内涵,在全社会传播普世价值,创造有利于保护文化环境和氛围,使整个社会事业的关注和参与。

少数民族应该继续激发他们的“文化自觉”的意识,采取有效措施,坚持我们的民族文化的位置。“文化自觉”的理解存在,强度,取决于所有成员的民族国家层面上的文化瑰宝的根源。只有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文化的危机意识,将会有一个负责任的态度。文化,有意识的自我是非常危险的,无意识的自我的更危险。人类社会的过去被忽视的民族文化保护的程度,主要取决于人的态度爱,只有他们的文化意识,是预防的关键坏运气。

民族文化的同时也是世界的文化。在21世纪是共生的时代,这是各民族的差异,可以使世界丰富多彩,青睐的世界上唯一真正的民族特色。今天,西方文化对中国外交产生了重大影响传统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多样性和威胁,现代文明的丰富是显而易见的,工业化、现代化和市场导致传统文化的丧失,民俗淡出。向现代化发展,中国文化面对世界和国家的未来,科学和流行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今天的传统节日,保护文化遗产和非语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的继承民族文化,保持民族特色,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精神。充分理解和尊重当地文化,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鼓励他们自己的文化,继承和创新文化的变化,生存和发展的民族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化合物,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5.六盘水民族文化村项目建议书 篇五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日益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物质水平逐渐提高,人民群众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群众的文化水平也逐渐提高,民族音乐成了群众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群众文化成为了民族音乐的发展源泉。

一、群众文化建议是民族音乐创作的源泉

群众文化是民族音乐创作的源泉,群众文化的建议对民族音乐的发展有积极意义。群众文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这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历史现象,同时也是是人类子历史进步中的外在体现。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寄托,在群众文化的发展背景下,民族音乐产生,这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群众文化的特色。在艺术产生的源头,人们最开始敲击树木、石块等抒发情绪,这种原始的方法逐渐发展成语言加上一定的旋律,到最后的发展现在的民族音乐,所以说群众文化是民族音乐的创作发展源泉。

二、民族音乐在群众文化中应用的形式

(一)宣传形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所以,人民群众开始最求精神生活的享受,各种科技产品应运而生,比如电视机、电脑、手机等。这些媒介工具成为民族音乐的主要传播载体。民族音乐具有带表民族活区域的特色的艺术形式,得到了迅速的传播,民族音乐的发展实际上是为群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宣传作用。在民族的忌日和活聚会活动中更能体现群众民族音乐对群众文化起到的宣传作用。在任何时间或者空间都进行,在人民群众中具有强大的号召力。

(二)凝聚形式

因为文化可以对人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人民群众在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模式,在人的心理会产生共鸣,形成一定的凝聚力。民族音乐在群众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民族音乐具有文化凝聚力。在节日活动中,民族音乐引起人们内心的民族认同精神,体现了民俗的特色和风俗习惯,这种民族音乐产生的凝聚力有利于民族音乐的发展,也有利于群众文化的繁荣。在价值观念上相同的群众就会形成组织,这是文化和音乐发展的基础。

三、民族音乐在群众文化中应用的意义

民族音乐在群众文化建议中的应用,就有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作用。民族音乐起源于民族文化的发展中,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民族音乐的发展和传承具有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民族音乐在群众文化中传播,对群众文化的生活产生了积极地意义,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展现民族的特色。文化的集群效应使得人民群众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使得民族音乐的发展具有凝聚的作用。民族音乐的传播对群众文化起到宣传作用,有效的推动精神的建设,使得社会发展更加和谐稳定。民族音乐在内容上是积极巷巷的对于群众有一定的而教育意义,这种教化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

四、群众文化对民族音乐审美与欣赏

民族音乐在审美功能上是指在欣赏民族音乐的过程中对音乐文化的评价,民族音乐的审美是群众对自我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净化,这是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对于民族音乐的审美可以促进群众文化的发展,对群众来讲,可以建立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在民族音乐的审美上是具有多种标准的,符合群众的需要,根据不同民族本身的特色和习惯,体现出不同的审美标准。群众文化是民族音乐审美和创造的艺术源泉,民族音乐的审美也体现了群众文化的在不同阶段的观念和内容。从一定角度分析民族音乐的审美,它可以进化群众的心灵,引导人认识世界的动力,有利于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

五、结语

民族音乐在群众文化建议中的应用具有很强烈的积极意义。民族音乐产生群众文化,民族文化的发展给民族音乐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和灵感。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民族音乐体现了群众文化的内容和民族的特色。民族音乐的表现群众文化的主要形式之一,所以民族音乐对于群众文化有一的宣传作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产品成为传播群众文化的媒介,这些媒体成为民族音乐传播的载体。用民族音乐来宣传群众文化,具有明显的优势。民族音乐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此外,民族音乐对群众文化有一定的凝聚作用,有利于人民群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民族音乐的凝聚力使得具有相同价值观的人形成一定的组织作为整体,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保障。民族音乐和群众文化是相互促进的,相辅相成的。群众文化对民族音乐的审美,是通过民族音乐在表现的过程,人民群众根据对自己接触到的民族音乐进行判断。这可以丰富人民群众的内心世界,净化心灵。民族音乐是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对民族音乐的审美和欣赏有多种标准。在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中,群众文化和民族音乐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6.文化交流中心项目建设建议书 篇六

2010-12-08 11:32:24|分类: 阅读75 评论1订阅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繁荣发展我市畲族文化事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积极保护、抢救、挖掘、整理和弘扬畲族文化,加大福安市畲族聚居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完善畲族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力打造畲族文化品牌,推动海西东北翼建设。

二、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福安畲族文化交流中心;

●建设时间:2011年1月—2013年1月;

●建设地址:福安富春大道西侧(待定);

●建设单位:福安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

●建设规模:总用地面积30亩;

●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人民币。

三、政策依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若干意见》(闽委发〔2009年〕13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9号);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进一步繁荣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实施意见》(2010年5月闽政〔2010〕14号);

●《宁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实施意见》(宁政〔2010〕6号); ●《宁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

●《关于开展抢救与发展畲族文化工作方案》(2004年6月21日中共宁德市委办 宁德市政府办印发);

●《关于保护与发展畲族文化的决定》(2004年7月经宁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 ●《福建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1999年10月22日经福建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

●《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

四、建设条件与意义

1、项目建设条件

福安畲族人口位居全国之首,据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国畲族人口共70.96 万人,95%以上集中在闽东和浙南的偏远山区。闽东的畲族人口约占福建畲族人口的一半、全国畲族人口的四分之一。其中,福安畲族人口6.8万人,占宁德全市畲族人口的五分之二,是国内畲族人口最多、分布最广、历史

最悠久的聚居地之一,设有福安畲族经济开发区和坂中、穆云、康厝三个畲族乡。目前连个像样的畲族文化活动场所都没有,畲歌联谊中心设在“地下室”,已经不能满足畲族同胞文化交流、寻根联谊等活动的需要。福安市畲族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文化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了个性彰显、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建设福安畲族文化交流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是广大畲族同胞及上层人士的强烈愿望。福安畲族文化交流中心建立将成为整合优化全市畲族文化资源的重要平台,成为密切联系畲族人民、学习传承畲族文化的桥梁纽带,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研究、传承、创新、弘扬畲族文化的阵地,成为激发畲族人民建设家乡的热情智慧、推进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服务海西建设的有效载体。

在福安畲族文化交流中心除了人文条件以外,还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主要有:一是位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地质公园---白云风景区山脚下,处在白云山风景区的必经之路,二是宁武高速公路在福安落地互通,是通往江西的出省通道,便于畲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播;三是在这里设立福安畲族文化交流中心具有很强的辐射和带动力,由于在地理上位于闽东山区与沿海的结合部,是山区经济与沿海经济对接的地带,既可以促进山区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促进沿海经济的发展,对闽东的山海经济协作将起着很好的示范作用。

2、项目建设意义

●有利于促进两岸畲族文化的深度交流合作。闽台渊源悠久,族缘相通,血脉相连、文化同根。钟、蓝姓是台湾大姓之一,雷、盘姓在台湾亦占一定数量。依托福安与台湾两地畲家文化特色,以“文化”为媒,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对台的独特产业合作,搭建两岸畲族人民亲情交融和文化交流的友好平台。

●有利提升畲族文化的影响力。对于促进福安畲族的科学、健康、良性、有序的发展,具有显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战略意义。随着白云山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成功,迎来了旅游事业大发展的黄金期,福安丰富多彩而又富有特色的畲族文化将对旅游产品的品质提升起到重要作用。建设福安畲族文化交流中心,有利于提高福安畲文化的知名度,打响畲文化品牌,提高福安畲文化的国内市场知名度,这对于提升福安整体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推进福安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建设福安畲族文化交流中心为契机,创建福安畲族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启动福安发展的“文化引擎”,建设畲族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优化福安中心城区功能,塑造独特个性,建设标志性建筑,增强福安内在品位,提升城市建设水平与城市形象。丰富旅游资源,构建以白云山世界地质公园和畲族文化旅游为龙头的旅游产品体系,吸引大批游客到福安旅游,将产生强大的经济动力,实现文化与经济融合的长远发展战略。

●有利畲族文化的保护、发展和传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畲族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受到现代化浪潮的强烈冲击,许多文化事象正呈加速递减的趋势,有的甚至已经消失。尽管我市在抢救和保护畲族文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畲族文化的丢失依然无情地以加速度的形态进行,畲族文化正面临着深重的生存和发展危机。建设福安畲族文化交流中心,有利抢救、保护、挖掘和传承畲族文化遗产,使畲族文化的保护、发展与时代的进步紧密结合,在交流中求发展,在交流中得到保护,进而在尊重畲族传统,坚持畲族物质的基础上构建与时代相适应的新的畲族文化。

五、建设内容与功能

号建设项目项目功能 让畲族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原生态形式进行保护、陈

列、展示。再现原生态真实风貌,配合静态背景陈列,在村落内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不仅能够感受畲族悠久的历史,还能体验畲族农耕文化的民族

传统、手工艺、生产生活等民族风俗。

由露天歌舞台、室内小剧场组成,借以静态展示(实物、图片)、动态表演等形式,举办三月三艺术节、大型畲族文化畲族歌舞演艺馆 音乐剧展演、以及畲族舞蹈、畲族体育与武术表演活动,组织

畲族文化动漫制作、畲族民俗文化论坛、畲族民俗文化艺术创

作等活动。

由畲族联谊总会、民族会亲大厅和畲族姓氏族谱资料库畲族联谊馆 等组成,为全国畲族同胞提供宽敞、舒适、设备齐全的寻根会

亲场所。扩大福安畲族的影响并与异地畲族(两岸三地畲族)的交流合作、寻根谒祖。

这是一个由民族工作者、畲族研究专家学者和优秀民间

艺人组成的权威机构。研究中心的宗旨是自觉肩负起历史和时畲族文化研究所 代赋予畲族人的神圣职责,努力服务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打造好畲族文化品牌,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方针,体现畲族文化的软实力,为增强畲族文化的影响力作出重要贡献。

六、投资估算表

号项目 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畲族歌舞演艺馆 畲族联谊馆 福安畲族文化研究所 建设前期费用(咨询设计勘探等)金额(万元)400 500 300 10040

160

1500备注(㎡)建筑面2000 建筑面2000 建筑面1500 建筑面积500围墙、道路、环保(绿化)、消防、供电、供6 水及通讯线路等设施完善配套 7

总计

七、效益分析

1、做为一个拥有6.8万畲族人口的大县(市),目前城区(三办两乡)畲族人口近3万人,现应把保护、传承、弘扬畲文化落到实处,建设一个规模较大、品位较高的福安畲族文化交流中心。作为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项目交流的合作平台,有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有助于把福安建设成为邻省、海峡两岸畲族同胞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基地,成为连接邻省、两岸畲族民间文化的感情纽带。

2、福安畲族文化交流中心建设项目,是福安市畲族民众梦寐以求的项目。其建成,她将成为集畲族文化传播、研究、旅游、静态与动态结合展示于一体的文化传播平台。即有利于福安经济的发展,也利于民族的共同繁荣;即顺其民心,又符合政策。这不仅为提高我市畲族的知名度、发展特色的畲族文化旅游奠好基石,而且潜移默化地为我市白云山地质公园旅游开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他将是福安市政府对弘扬、保护畲族文化最好的诠释。

八、组织管理

本项目应申请列入福安市“十二五”规划工程项目及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议成立福安畲族文化交流中心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市民宗局负责项目建设,具体职责:

1、统一规划项目建设,确立目标和发展方向。

2、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3、对项目建设进行检查、指导,协调、组织项目内部和外部的交流;

4、及时向上级领导请示报告工作进展情况。

九、结论与建议

●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的民族政策,社会效益明显,有利于创设传统畲族文化情境,有利于创建畲族文化传承载体,项目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请市政府尽快协调建设等相关部门尽早纳入规划、设计、并希望减免其中相关费用。由市政府投入资金,完成征地及园区项目建设。

●由市政府划出30亩地,并指定此地块必须用于建设福安畲族文化交流中心这个公益事业,并做好整体规划和建设工作。

●建议本项目尽早实施,建议有关部门大力支持。

7.六盘水民族文化村项目建议书 篇七

1 跆拳道的起源、发展及现状

跆拳道古称跆跟、花郎道, 是起源于古代朝鲜的民间武艺。其宗旨是“事君以忠, 事亲以孝, 事友以信, 临阵无退, 杀身有择”。以此磨炼人的意志、锻炼人的体魄。

现代跆拳道起源于朝鲜半岛, 20世纪60年代初期韩国人着手制定向世界推广和宣传跆拳道, 很快跆拳道在亚洲继而在世界各国和地区得到广泛的普及和开展。跆拳道如此受人欢迎, 是因为跆拳道同中国武术一样都是东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传统精神。

2 跆拳道的特点、作用

2.1 跆拳道的特点

跆拳道作为一门体育运动, 其自身具备以下特点:

以腿法为主, 拳脚并用。手是两扇门, 全凭脚打人。动作追求速度, 力量和效果, 以击破为测试功力的手段。强调呼吸、放松, 发声扬威。以刚制刚, 方法简练、易懂 (理解) 、易接受。以礼始以礼终, 内外兼修。比赛规则和评分标准客观具体, 便于公平评分。

2.2 跆拳道的作用

2.2.1 修身养性, 培养人优秀的意志品质。

2.2.2 强身健体、防身自卫, 练就人健全的体魄。

2.2.3 观赏竞技, 享受击打艺术的美德。

3 为什么跆拳道越来越被人们广泛接受

跆拳道易学易懂, 对年龄和性别要求不是很严格, 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接受性, 而在西藏民族学院, 藏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各占一半, 汉族学生喜欢跆拳道大部分是因为他们喜欢这种健身和学习的环境, 而藏族学生喜欢完全取决于他们天生好动、热情、豪爽喜欢摔跤, 喜欢对抗, 也想找个地方相互发泄一下他们的热情和豪放。因此, 跆拳道在生活中不但可以满足我们的好奇心还可以增强我们的自信心。

4 跆拳道对西藏民院大学生的吸引力

第一、跆拳道馆有良好的室内气氛, 场内墙壁上挂有中国国旗, 韩国国旗, 跆拳道道旗。学员身穿白色道服, 呼出敲山震虎的气势, 互相尊敬的礼节。

第二、藏族学生也有摔跤的历史和经历, 而跆拳道里也有摔跤之类的运动, 也有气氛, 因此藏族学生一定不会将跆拳道拒之门外的。

第三、跆拳道运动在文化上表现出, 这个民族在继承文化发面较为完善和正宗。

5 西藏民院学生对跆拳道的需求

通过问卷调查、文献调查、访问调查等方法, 得知西藏民族学院大学生, 对于跆拳道非常热爱, 一部分已经在外面学习跆拳道;一部分没能够学习;一部分是因为经济不济, 也只好让自己的一个爱好成为泡影。

6 西藏民族学院目前所具备的硬件条件

6.1 跆拳道场地要求

木质地板、地毯、垫子、空旷场地等场地即可。

6.2 训练设备及器材

6.2.1 木制地板或跆拳道专用垫子。

6.2.2 沙袋、脚靶、护具等跆拳道全套器材。

7 对于西藏民族学院是否开设跆拳道课程的思考

西藏民族学院开展跆拳道课程不但有助于学员扩展就业面, 还可以增加学员的课余收入;不但可以丰富学员的课余生活, 还可以增强学员的意志力和拼搏力;不但可以增加学员的交际能力还可以加强学员信心。同时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推动高校体育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谊, 陈立人.跆拳道[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8.

[2]黄腊梅.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跆拳道[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4 (1) .

8.中茶文化科技园项目建议书1 篇八

一、项目背景

(一)项目提出

福建是全国茶叶大省、强省,松溪县是福建省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和现代茶园示范区,也是全省12个生态农业示范县之一。茶产业成为松溪县重点扶持的支柱产业。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的福建茶叶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于2002年在松溪县兴办了瑞茗茶业,该企业通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建设成为融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具有显著辐射带动作用的茶叶龙头企业。

为了加快实现茶产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松溪县政府以对接央企为突破口,诚挚邀请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到松溪进行实地考查,进一步扩大对瑞茗茶业的投入,并迫切期望与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合作,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实现互利共赢。

(二)资源优势

1、茶文化底蕴深厚。松溪素有“南有安溪,北有松溪”和“茶叶状元县”美誉,许多例证表明松溪绿茶久负盛名、身价不菲,如在春秋战国欧冶子铸就“天下第一剑”湛卢剑剑山上,仍遗存着古代摩崖石刻“香岩茶记”;城郊诰屏山风景区保存着一片上百年的古茶园;北宋时期,松溪绿茶因品质优良被确定为贡品;十多年前打捞出水,于1732年沉没的瑞典商船“歌德堡号”上,发现承载着大量武夷岩茶和松萝茶,而松溪就是当年松萝茶出口的主要原产地。

2、茶叶资源丰富。松溪县隶属南平市,县域面积1043平方 1

公里,周边与浙江省庆元县和本省建阳市、浦城县、建瓯市、政和县接壤,周边一小时交通圈内茶山面积达70多万亩。松溪现有优质茶园面积8万多亩,已建成无公害茶园2万亩,尤其是菜叶茶(小茶)2.2万亩,占全市79%,取得国家级无公害认证3000亩,获得国际认证的有机茶生产基地2000亩,2011年全县年产名优茶5000吨,实现产值3.6亿元。茶叶品种齐全,经过多年的发展,松溪有政和大白茶、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福云6号、7号、8号、福安大白茶、梅占、毛蟹等优良品种,近年又推广优新品种九龙大白茶、元宵茶、茗科一号、金观音、黄观音、悦茗香、黄奇、早春毫、金萱、迎霜等,是福建乃至全国茶叶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

3、茶叶品质优异。松溪县地处福建北部,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热、水适当,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温度18.1℃,境内80%以上为丘陵山地,60%以上海拔达500米以上,森林覆盖率达82.1%,年降雨量大多超过1800㎜,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种茶条件得天独厚,是茶叶最适宜产区,茶叶品质以香高、味浓、耐泡、重实而著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松溪绿茶,在生产工艺研究及推行产品标准化等方面取得新成果,先后取得了瑞士IMO、美国NOP、法国EOCERT及日本ONA等有机食品认证。30多年来,松溪一直是福建省最大的蒸青绿茶生产基地,现共有四条生产线,制定的“生产线绿茶地方标准”,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茶叶品牌效应明显。近年来,松溪县注重打造茶叶品牌,“松溪绿茶”获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松溪红茶金毛猴”在杭州(中国)茶博会上被专家评为“国际先进水平”称号,且

多次荣获省名优茶评比金奖、优质奖(2010年参加上海世博会又被评为金奖),2008~2011年连续被评为福建省名茶;“一品状元红茶”获中华茶学会首届“国饮杯”全国评比一等奖。此外,还有福建省著名商标2枚、福建省名牌产品1个,尤其是“松溪绿茶”和“松溪红茶金毛猴”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品牌效应凸显,售价大幅提高,销路十分顺畅。目前,松溪县正在积极申报“中国绿茶之乡”称号。

(三)政策优势

1、地方立法保障茶产业发展。福建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12年3月29日审议通过的《福建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在全国范围内率先为茶产业立法。这一条例对制定茶产业发展规划、实行茶叶质量可追溯制度、规范使用茶叶肥料和农药、开展茶叶名优产品评定、促进茶产业发展的鼓励和扶持措施等问题作出了规定,条例施行对推动福建省从茶叶大省向茶叶强省迈进具有重要意义,为松溪县茶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2、地方政府优先鼓励茶产业发展。南平市历来高度重视茶

产业发展,专门成立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产业规划、政策制定和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指导,每年都安排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茶叶新品种示范推广、中低产茶园改造、茶叶深加工、企业技改、品牌打造、市场开拓等项目,2010年又重新梳理制定出台了《加快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从实行优惠政策、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加快基地建设、完善质量检验检测体系等五个方面制定出台了24条保障政策和具体措施。松溪县遵循全市茶叶发展一盘

棋,始终坚持 “以茶强县”、“以茶富农”发展战略,不断完善政策措施,相继制定出《松溪县“松溪绿茶”品牌打造实施方案》、《关于严格控制茶叶农药残余量加强茶叶质量监督管理的通

知》、《松溪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的实施意见》、《松溪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工作管理和奖励办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从多层次、多方面倾心扶持茶产业发展壮大。

(四)区位优势:

二、项目内容(一)项目定位

在省级松溪县经济开发区三和工业园内,规划面积2000亩,建设辐射闽、浙、赣三省,集茶种植、茶加工、茶科技、茶经贸、茶文化、茶旅游、茶休闲、茶博览等于一体的茶生产交易中心、茶产品集散中心、茶文化体验中心暨“中国武夷中茶文化科技园”。

(二)建设内容

1、新建现代化茶叶生产车间,以生产有机绿茶、高档红茶

为主,形成年产绿茶4000吨和红茶3000吨以上的生产能力;

2、新上茶叶精深加工项目,开发茶叶提取物、茶保健品、茶浓缩汁、茶食品等,拓展茶叶上下游产业链;

3、建立无公害绿色基地2万亩;

4、建设集产品检测、试验、研发、茶业职业技能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茶叶科研交流中心;

5、建设供接待、会议、产品展出的茶叶会展中心;

6、建设具有保鲜存储、色选分级、精制分级、茶叶交易、茶叶包装和物流发货等六大功能的茶叶交易物流集散中心;

7、建设集旅游、休闲、文化、观光于一体的茶博园,配套建设茶艺馆、茶水浴、茶会所等项目;

8、建设茶饮、茶食风味小吃街和茶宴酒店,适时举办茶文化节、茶摄影、茶书画、茶叶诗会、茶叶笔会、茶工艺品展销、茶艺茶道表演等活动,挖掘茶文化内涵, 带动茶文化消费;

三、项目概算

总投资6亿元以上。

四、投资形式

独资进行开发建设。

五、项目配套政策

本项目除享受国家、省、市、县出台的优惠政策外,对固定资产投资达5亿元以上的项目将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以更加优惠的政策。

六、效益分析

该项目完全符合松溪县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生态

9.六盘水民族文化村项目建议书 篇九

在市撤地设市1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暨撤地设市10周年百个项目开竣工活动之一的县民族文化体育活动中心项目开工仪式,这是我县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件大事,更是全县人民盼望已久的喜

事。在此,让我代表全县人民对项目的开工建设表示热烈祝贺!

体育场馆设施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一直以来,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体育文化事业发展和群众文化建设,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至今我县没有一座功能完善的体育场馆,在一定程度制约了我县体育事业的发展。为完善我县城市体育设施功能,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县委、县政府顺应民意,下大决心,筹资建设县民族文化体育活动中心,以满足广大干部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

县民族文化体育活动中心的开工建设,对加快我县体育事业的发展、提升城市品位、加强民族体育文化建设和推动全民建设运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县直各有关部门要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全力支持和服务项目建设,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施工单位要以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优质、高效、安全地建好县民族文化体育活动中心,把项目建设成一流的精品工程、样板工程、标志性工程。

上一篇:幼儿园世界无烟日教案下一篇:社会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