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研究方法读书笔记(共16篇)(共16篇)
1.社会研究方法读书笔记 篇一
《管理研究方法论》
读书笔记
《管理研究方法论》讲的是研究逻辑和研究规范,实际上就是研究工作的思维方式。本书旨在探索管理研究的内在规律和规则,阐明如何规范地去做研究、写论文、以及如何评价一项研究成果和论文。这样,有三个方面的效果:第一,有基本规范可循,少走弯路,提高研究工作效率和质量;第二,有规范边有共同语言,可以相互促进,在评价中取得共识,便于沟通;第三,有利于参与国际学术讨论。说实话,这本书对研究生来讲也许挺简单易懂,但是对于普通本科生而言,可能需要同学们接触更多的相关书籍和研究报告予以学习之后才能明白该书中所讲的理论知识。
方法论指的处理问题的一般途径和路线,而方法指的是处理问题的具体的做法。研究论文的撰写是一个很花心思的事情。关于研究工作的成果用学术期刊论文和研究生论文表达出来是最常见的。但是有关于研究论文,最重要的,也是属于论文的灵魂的是创新性,创新点。能称得上科学研究成果的论文,又是具有创新性的,所谓有创新性则是索命要有新的发现和经过论证的研究假设。当然在有创新性前,研究者需要做的应该是阅读更多的相关书籍,了解更多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才能更有能力去写作从而告诉读者一些理论,从而完成自己的研究。百度上对方法论的解释如下:“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在学习了整本书过后,我觉得方法论是一种理论,一种结合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具体过程的理论。也就是说是结合了实际而形成的一种实践理论。而研究者需要用这种实践理论在阅读,调研,分析,写作上。那么创新成为了方法论最有用的主题。研究者要以长辛店为主线来筛选内容,安排主次,而让与创新点无关或联系不密切的知识性内容愈少愈好。让读者能够更加明白相关概念和理论知识。创新着重强调研究假设论证,但并非不重视理论的体系。一篇好的论文,所有的论点都是需要经过论证的,没有论证,所有的创新点都只能是一纸空话。而对于每一创新点而言,理论体系则给它们都提供了有价值的地位。
关于论文的写作格式,虽然摘要和结论并不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也没有提供纵多有用的创新点,但是关系到首尾的它们在论文是不可缺少的。摘要在论文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篇论文是否能引起读者的重视,摘要成为了垫脚石。就像我们在英语四六级考试时做阅读题,我们往往会着重地阅读首尾部分,往往希望从这两部分看出端倪,即使看不出任何与答案有关的信息,下一题,下一次考试,我们仍然会选择先看首尾。摘要作为一篇论文的微型版本,能让读者粗略判断整篇文章的价值,但是字数却不能太多。在写摘要的同时,研究者就需要
对创新点定位。而创新定位需要作者深入思考,辨析主次轻重,提炼出创新点。论文中的理论创新是核心,是代表论文水平的标志,也是最困难的。可以这样说,只要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论文也就解决了一大半了。所以,应该先重点突破这一点。同时,因为整个论文基本上是围绕这个问题的突破或创新而展开的,所以,这个核心问题没有解决,也就无从谈起论文的写作了。那么,就一定先要进行研究,有了成果,才会有东西可以写。因此,学校对于研究生要求发表论文,特别是要求在一级学报和核心杂志上发表论文。因为,如果没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发表论文还是不容易的。因为这过程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往往是最困难的,所以不要急,要慢慢来。要有一个蕴踉的阶段,要多尝试。对摘要也是有要求的,有关引导性和支持性的解释词语应该尽量少,同时要采用陈述方式来描述。
关于论文主体,第一章往往会是绪论。绪论则是需要研究者阐明问题,论文首先需要的是点题。问题不能过广,也不能过宽,要适当提出,要明确有使用价值的,有研究价值的。作为管理研究,作者需要把问题现实化的阐明清楚,把实际联系应用进去。界定好一个主题,围绕主题对问题进行阐明。文献综述则是对研究论题的背景理论和价值做阐明。在提出问题之前对整个论文的文化,生活,历史等各个方面做背景的分析。在论文的写作中,知识性的东西越少越好,更多的是需要实际运用的东西,所谓用事实说话,在论文中也是这个道理。对于创新点的论证是整篇论文的中心,只有论证的精彩,论证的恰当,才能使研究结果更具吸引力。论证的过程是需要围绕着以问题提出的假设向深处、细处展开的。通过假设的提出,数据的收集,资料的分析,对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进行论证。整个过程中需要不同的研究工具,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对于结果和结论,研究者对数据信息的分析和假设进行比较,最终做出一个讨论性的结论,对整篇论文进行一个圆满的句号。涉及到参考文献的部分则是区别学术期刊文章与杂志文章的标志。学术论文是要作为未来别人研究的根据,那么里面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代表着一种知识的断定。如果某一个观点,某一句话不是来自于研究者本人的,而是利用以前的研究作为依据的,那么就需要把这些依据记录在参考文献中,以便后人的研究人再次了解和查阅,同时也为了防止抄袭他人成果。当然大部分的学术论文还是需要有附录的,这些附录代表了研究者在研究工作中所作的努力和依据,能够证明这些努力使研究者本人或其团体不懈努力的成果,而非盗取他人的思想和劳动成果。
科学是一种求知方式,一种通过研究分析过程过后而提出的方法。作为大学生,我们要严格相信科学,为我们的科学研究,管理研究奠定下结实的基础。
2.社会研究方法读书笔记 篇二
教学十几年以来,我一直提倡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并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学生读书的效果最终体现在写作上,而读书笔记是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的最好手段。它可以使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提高认识水平,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使学生摆脱肤浅的写作,让学生的作文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达,还是立意的深刻、新颖都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
一、引领读书,读什么,怎么读
“读什么”往往比“读多少”更重要。初中阶段应当让学生读一些打基础的书,这些书应该是精品,对学生文字功底的形成有很好的帮助。我反对读中考优秀作文,而是鼓励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敢于阅读难懂的精品。
(一)根据不同学段推荐相关阅读书目
如初一重点读写人记事的作品,初二读经典小说,初三读精美的散文。
比如初一暑假,我布置的读书作业是:至少读一遍《水浒传》,写十篇摘抄或读后感,每篇400字左右。
教学中,我还随课推荐阅读,效果更佳。在教授《端午日》时,我推荐阅读沈从文的《边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湘西的风土人情。
(二)根据阅读水平有针对性指导
通过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分层指导。
读书少的学生,或许没有享受过读书的乐趣。我就从学生最喜欢的领域入手,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感受读书的快乐。比如,一个学生喜欢读推理小说,我就推荐他读《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全集》。浅阅读的学生,要么喜欢读书却不会选择适合的书,要么是不会读书,读得浮光掠影。于是我一边推荐一些书给他看,一边在读书方法上给予指导。对那些喜欢阅读且读书有深度和广度的学生,我就多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读了哪些书,读到什么程度,引导他们向纵深处思考。有个初三学生喜欢读鲁迅的文章,写作风格近似鲁迅,充满阴暗色调,连性格也很孤僻。我就引导他读一些明快的书,如《安徒生童话》和陈丹青的《大先生》等,有读书底子的他,把安徒生读出了不一样的味道,再回过头来读鲁迅的文章,人就变得乐观平和多了。
二、指导写作,写什么,怎么写
在指导写作上,必须明确要求,加强和学生点评交流。
1.片段简评与读后心得
读书笔记一般分为摘录、提纲、批注、心得等几种,格式及写法并不艰深,我要求学生写片段摘评和读后心得。片段摘评,要求多摘多评,重在评,每则摘抄不多于300字。摘的是作品中触动自己的地方,或是赞同之处,或是质疑之处;评的是自己的思考、联想,深以为然或不以为然的理由,强调的是思考和内化。读后心得,就是一种小议论文。要求学生在读完一本书或一个系列的书后,在简评的基础上,找一个中心,提炼出自己的思考,形成文字。每周我布置的语文作业是五篇摘评和一篇心得,“五摘评”是写300字的摘抄加点评,“一心得”是写一篇600字读后感。摘评与心得的作用是互补的,摘评强调读书时的碎片式的灵光,心得强调走进书的深处。两者都是培养学生读书思考、动脑动手的习惯。
例如,在阅读《红楼梦》时,不少学生写了系列性的读书笔记,有摘评,有心得。请看金婉丽同学写的评论林黛玉的一个片段:
黛玉爱使小性儿也是一大特点。她对宝玉、宝钗,甚至还有湘云、袭人都有“含酸”的尖刻言词,一张嘴不饶人,伶牙俐齿,嘴尖舌利。有时故意挑刺儿,甚至都让人难以忍受。对丫环、婆子们也常是如此。但她也有温柔随和、天真可爱的一面,如钗黛和好,宝黛读曲等。其真率坦诚,有如霁月光风。
一学期下来,不少学生的读书笔记写了厚厚的一本,密密麻麻地记着自己阅读时的心情、心境、思考与心得,班级里出现了一批研究《红楼梦》《水浒传》的“小评论家”。
2.口头点评与师生交流
口头点评。我要求每个学生轮流在课前演讲,然后由同学点评,我再作深度引导。比如,毛蔚同学在推荐洪应明的《菜根谭》时,一位同学就演讲本身给予点评:“讲稿简洁清晰,观点明确,但对书的内容陈述过多,造成后面的演说有些仓促。”针对他的评点,我追问质疑,继续挖掘并提出建议:“你去看看洪应明的《菜根谭》,或许你会更喜欢这本作品。”后来,她把这本书买来阅读,并写出了专题读书笔记。
除了课前这种口头点评外,我更多的是和学生在读书笔记中进行交流。
比如,王菲同学点评任强的《课堂上》:
任强的《课堂上》的前言写得极漂亮,可是接下来,我开始怀疑我的初读感受,这不是流水账吗?等我看完才发现——哇,真的全是流水账。
我回复她:
是流水账,但又绝不仅仅是流水账,而是她教育生活的记录。作为一名教师,透过任强的文字,我看到的是一颗悲悯的心,不光是为师者的心,还是一颗入世者的心。再去读读《山那边的孩子》,也许,你就不认为这仅仅是流水账,而会另一番感受了。
下周的摘抄本上,她用文字告诉我:
老师,按您的要求,我去读了《山那边的孩子》,内心充满了悲愤。我才知道,在中国,在我身边原来有那么多我无法改变的人和事,他们的希望在哪里?他们挣扎在生活的艰难处。作者人在其中,却也无能为力,这更让我切身感到无力。难道真的不能改变吗?
这样的读书交流,是思考,也是写作。也许,学生起初的思考是幼稚的,但有了幼稚才会有成熟,写作也将越走越远。
3.搭建发表的平台
学生是需要激励的,收获成功是最好的激励手段,所以,我从多方面为学生发表文章搭建平台。
一是推荐到《北中报》或《北斗诗刊》发表。每周的读书笔记我都认真批阅,从中选出3篇优秀的文章进行一对一指导修改,先刊发在每周一期的班刊上,再推荐到《北中报》或《北斗诗刊》发表。一方面鼓励了发表文章的学生,另一方面对其他学生起到了榜样作用。
另一个是口头发表。每天的课前演讲,就是最好的口头发表平台,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初一年级第一个月演讲主题定为“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在演讲内容上,我都做具体要求,分成书名、作者、主要内容、精彩片段、我的感想等几个板块,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发表个性化的读书笔记。一个学生对梁实秋《谈时间》做了摘评,演讲出来,那字字珠玑般的思想,赢得了同学们由衷的敬佩。班级里,学生主动买书,在书上做点评,一时蔚然成风。
只站在班级的讲台上还不够,我又把他们推向学校的北中讲坛。寒假后的第一周是读书汇报交流周。各班在读书汇报交流会的基础上,选出一名学生登上北中讲坛,展示读书成果。我们邀请校内的老师进行评奖,设置多个奖项,如最佳人气奖、最佳解读奖、最佳展示奖、最具哲理奖等,以此来鼓励学生。这些平台的搭建,让每个学生在读书中积累素材提升思想,在交流碰撞中相互感染激活思维,在写作中锤炼语言学会表达,为学生的读书、写作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3.小学生读书笔记方法指导 篇三
一、什么是读书笔记
俗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真正的读书要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手到。将自己在读书时获得的资料或感受记下来,这就是读书笔记。
二、读书笔记的种类
1.符号式笔记
这是最常用的读书笔记。在日常读书看报的时候,如遇到精彩之处或对自己有用的句子或者有疑问的地方,都可以用各种符号勾划出来,这样,下一次再看的时候就比较有目的性了。常用的符号有直线、曲线、括号、三角、问号等等。(如:重点词用“△△△”,好句子用“ ”,中心句用“~~”,文章的段落划分用“//” 等)
我们读书的时候,在书的空白处写上批注,这种笔记,也是符号式笔记。
符号式笔记使读过的书上的重点问题、疑难问题一目了然,这就为提纲式笔记、摘录式笔记、感想式笔记等其它形式的笔记作好了准备。批注可以是对书中一段内容的概括,也可以是心得体会,或者是对书中某一个问题没有看懂所表示的疑问等。
做符号式笔记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所读的书必须是自己的。图书馆的或借别人的图书,不应该乱批乱画。
(2)每一种符号所代表的意思,自己应该固定下来,不要随意改动。比如,用直线表示重要的内容,用“…”表示精采的句子或优美的词汇,用“ ”表示应当特别注意的地方,用“ ?”表示尚未弄懂的问题等,以后看书,就都要按自己的这个规定去使用这些符号。
(3)符号和批注不能作得过多。如果整页整页都围上圈,划上线,全都成了重点,就等于没有了重点,符号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4)要清楚整齐。不要把书弄得很脏,涂划得连原文都看不清楚了。
2.摘录式笔记
读书过程中,大家常会发现一些精彩的段落或名言、警句或自己非常喜歡的优美词句吧,那就把它记下来吧。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又或者,这书不是自己而要还人的,那么,记住它们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它们抄下来,这便是摘录。建议中低年级的同学使用这种方法。它不仅能提高同学们的欣赏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积累了作文的素材,方便自己运用。所以,我建议同学们可以自备一本摘录本,专门摘录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或者古诗词。当然,摘录是“多多益善”,不过,还是需要“精益求精”哟!顺便提一句,为以后查找原文方便,同学在摘录完之后最好注明一下出处,即你是从哪本书上摘录的。
做摘录式笔记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选择地抄录。把文中对我们最有用、最有启发的内容抄下来,每条抄录笔记应当“少而精”。“少”指字数较少,“精”指内容把握要点。
(2)要忠实原文。书里有段话,我们觉得挺好,想把它抄下来。抄的时候,又觉得某个词用得别扭,干脆另换一个词代替,这样不行。既然是摘录,作者怎样写,我们就应怎样抄,不但词句不能改动,就连标点符号也不能改动。一段话中,前后和中间不需要摘录的文字,可以用省略号表示。
(3)要注明出处。每条材料都要注明是从哪本书里第几页抄录的,作者是谁。如果是在报纸、杂志上抄录的,就要把报纸、杂志的名称、日期写上。还要注明文章的标题和作者。这样便于以后使用时查对。
3.剪贴式笔记
在自己订阅的报纸、杂志上看到好的文章或者其它有用的资料及时剪下来,经过整理就是剪贴式笔记。这种方法收集材料快,也很简便。
做剪贴式笔记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进行剪贴式笔记时要按不同的内容分类。可以准备几个用来贴剪报的本子,或者把一个本子分成几个部分,把语文知识、历史知识、自然常识等内容分别贴进去。
(2)每一条剪贴的内容要注明出处、时间。即剪自哪一种杂志或报纸,哪一年哪一期等。
(3)短小的剪贴笔记也可以作为读书卡片的内容。
4.感想式笔记
这是做读书笔记的一种高级形式,但它没有大家想得那样“恐怖”, 非常简单:读完一本好书或一篇好的文章,你一定有自己的感想和体会,把这些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出来,整理成文,这种读书笔记就是感想式笔记,也叫心得式笔记或读后感。这种读书笔记重在训练同学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也是我们小学生在写作时需要用到的。如何写感想式笔记,我们将在五六年级时候专门学习。因此,这是高年级学生常用的一种方法。经常写读后感,可以提高阅读和作文的能力;还可以增长知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做感想式笔记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读后感不是对课文内容的简单复述或概括,它的重点是在“感”:大至一本书,小至一句话,你看了之后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写。
(2)写心得笔记,可以就整篇文章谈感想,也可以就文章的某一点,比如,文章的重点句子,段落来写体会。总之,要选择自己感触最大和体会最深的一点来写。
(3)要紧扣原文,突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也不能脱离文章内容空谈感想,要注意依照原文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联系实际,要注意捕捉生活中的火花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读书笔记最能显示出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学欣赏水平,希望各位同学在平日的看书阅读过程中,能熟练地综合运用以上一些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写出真正如自己所想的“读书笔记”;如此,你也就真正意义上读懂了一篇文章一本书。
写读书笔记的方法还不止这些。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读书的习惯去创新。假如我们把每一篇好文章比喻成一朵花,写读书笔记就好像在万花丛中采集花蜜。天长日久,我们会发现读书笔记对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有一位同学读了《詹天佑》后的感想是这样写的: 读了《詹天佑》这篇文章,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詹天佑是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1905年,他在清政府腐败无能的情况下,在帝国主义的嘲笑声中,毅然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这正是他爱国主义的表现,也是我学习的榜样。
詹天佑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晚上在油灯下绘图计算,和工人同吃同住,还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他克服种种困难,使铁路提前两年竣工。想想自己,做数学习题的时候,常常害怕困难,抄袭同学的答案,比比詹天佑,我多惭愧呀!我决心以詹天佑为榜样,长大了也为祖国争光。
这篇短短的“读后感”,既要表达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自己学习的榜样,又要叙述自己被詹天佑“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其结果,文章内容显得分散、干巴巴,倒像是一份“决心书”。
4.社会研究方法读书笔记 篇四
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是现代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读董奇教授的《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使我对课题选择的意义与原则有了更多的认识。选题正确与否,决定了研究方向是否恰当,决定了研究能取得什么样的成果以及成果的科学、社会、经济价值,决定了研究工作是否易于得到资助,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研究工作将采用的主要方法。从自己的领域内发现、提出、筛选和最后形成一个有意义的研究问题,其本身就是一项科学研究工作。该书是董奇博士多年来在从事研究工作和讲授研究方法课程的基础上精心撰写而成的。通观全书,觉得本书很有新意,颇具特色。首先,作者在编写体例上以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完整过程为主线,从广义的角度讨论研究方法,将研究方法视为包括提出研究问题与假设、查阅研究文献、进行研究设计、收集数据资料、定性定量分析数据资料以及解释与呈现研究结果等等方法在内的完整统一体。正确地选取课题,既是科学研究工作的起点,又是科学研究的结果。所以正确选择研究课题应当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首先,需要性原则,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心理与教育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选择课题。以本人的课题《课改班英语早读课教师指导作用的探究课题研究方案》为例。本课题通过对早读课的研究,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背诵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一是有一部分学生也辛辛苦苦背了,可就是背不好,二是一部分学生对写英语还存在惧怕心理,总觉得不会背,感觉背了又忘了,所以不愿意背;三是对英语的重视度还不够,时间不会安排,早读课还做其他作业。四是还有一部分学生干脆不背,早读课讲话,吃早饭,睡觉,玩手机等。形成实际操作技能,并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团结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对早读课有效性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生活,培养他们主动积极地探究新知、搜索处理信息的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
其次,创造性原则,是要解决前任没有解决或者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因此它必然要求要创新,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没有创新就谈不上科研。自从“减负”以后,有不少的教师进行过有关早读课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些都有助于本课题的实施。虽然目前国内有一些学校和教师进行了设计新型早读课形式的尝试,但只属于局部、零散的研究,尚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目前高三学生早读课的现状,发现当前存在的问题,并能给出可行的方案反复辨证以探究出较理想较快速有效的提升方法。通过指导学生,结合新课程高中英语“生态课堂”的教学模式,体现学生自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早读课评价方面更是欠缺,缺乏有效的评价方式和激励机制。
最后,科学性原则,即研究选题应在一定得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必须有一定得事实根据和科学根据,以保证研究工作最大可能的取得成功。新课程的早读课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每一次早读课都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激发学生成长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英语早读课是对课堂教学的 1
有效延伸,是英语学习的巩固、发展、深化,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手段,具有诊断补救的功能。
5.《无缘社会》读书笔记 篇五
无缘死:尸体无人认领的孤独终老
这并不是一部名著,只是讲了关于日本社会的一种现象,但我觉得每个人都该了解一下这本书,生老病死总有一天会落在你身上,等你死的时候,是不是也同书里的那三万二千人一样沦为“无缘死”的尸体?
有位老人家中电话已经两年没有响起……
有位老人已经去世,但姐姐却因为联系不到他而不停的打电话留言……
有位老人明明有名有姓最后却被处理为“无缘死”而不得葬回家乡……
死亡是一件很沉重的事情,有很多孤寡老人直到死也没人知道,等到尸体发臭了,血水从天花板渗下来了,邻居才会报警。
更有甚者对已过世的父母秘不发丧,将尸体滞留家中,每月冒领他们的退休养老金。
这个话题沉重的压的我透不过气来,无缘死不仅发生在日本,我国也多有这种情况,每天重复同样的生活,自己同自己讲话,与世隔绝,死后无人知晓……
现在还有亲人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对尚还在世,尚未无缘死的我们的亲人们多些关注和关爱?
《无缘社会》录制组一开始由七名记者、一名节目主持人、两名摄像师组成。
本书就“无缘死”发生了多少起、为什么会发生,进行了全面的现场采访。是根据记者、节目主持人与摄影师等人采访“无缘死”和独身生活者的人生轨迹时留下的笔录写成的,其中有不少是在节目与新闻中未能播放的部分。
“姓名不详的男子死亡,一个多星期未被发现。”
“不停播放出声音的电视机。”
“灯光一直不会熄灭的房间。”
“没人注意到他已经过世了。”
“死的`时候,就我一个人了吧”
“肯定有突然出了事,不能去买东西的时候吧。这么保存着,是不会腐坏的。”
“死在这里,变得只剩下骨头,即使有人打电话来,自己也不知道。我担心的正是这个。”
“有的时候,我也会觉得独自在公寓里生活下去挺寂寞的,所以希望在还有别人的地方度过自己所剩不多的人生。”
“环境变了,社会变了,连职业会变成什么样都无法得知,现在就是这样一个时代。我已经观察很长时间了,觉得要想靠血缘关系把祖传墓地永远传下去,似乎已经很困难了。”
6.《社会成本问题》读书笔记 篇六
《社会成本问题》是科斯1960年发表在《法和经济学》杂志上的一篇经典文章,和《企业的性质》(1937年)一起成为科斯的经典论文。在这篇文章中科斯提出了两个被世人称为“科斯定理”的重要结论:一,在零交易费用的假设前提下,权利的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基本前提,资源配置最终结果与法律的判决无关;二,一旦考虑到进行市场交易的成本,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则会对经济制度运行的效率产生影响。
《社会成本问题》以一个有待分析的问题入手,指出传统经济学家因袭庀古在其《福利经济学》中提出的观点对处理外部性问题(或者说科斯在文章中所说的“有妨害后果行为”问题)采取简单地限制制造外部性问题者或那些责任者的方法并不合适,科斯认为它们所导致后果不是人们所需要的,甚至通常也不是人们所满意的。科斯在文章第五节的最后一句话中指出“本文的主旨在于说明应该用什么样的经济方法来研究问题。”科斯相信“经济学家未能对解决有害效果问题得出正确结论,并不简单是因为方法上的欠缺,而是根源于目前福利经济学的方法中存在的基本缺陷。”(21页第三段)他指出“我们需要的是研究方向上的改变。”(同上)
正如我在开头中指出的那样,《社会成本问题》中涉及科斯定理的两个重要结论成为经济学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诚然,这两个结论的提出对现代经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科斯世界(即零交易费用的世界)里,权利的清楚界定能够使得资源配置自动达到最优,而法律的判决
或指说第三方,或者说政府机构的介入并未能对资源配置的最终结果产生影响,这为西方经济学所力图证明的自由放任的经济制度,建立在私有产权基础上的经济制度能够达到帕累托最优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而更接近于现实世界的,交易成本为正的,同时也是科斯真正强调的符合实际情况的世界里,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会影响经济制度运行的效率,这也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交易成本的存在,甚至相当高的交易成本往往会使许多契约安排,有关措施无法实施而束之高阁。但是,就想科斯自己所指出的那样,他写作本文的主旨在与针对庀古以税收或奖励的方法解决侵害效应的欠缺提出自己认为的合意的解决方法。因此,我认为这种研究问题的经济方法,研究取向上的改变才是文章的精髓所在。仔细分析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我们可以发现,一种使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解决方法是考虑制度安排或社会安排的总的效果,即使净得最大化,正如科斯指出的那样“显然只有得大于失的行为才是人们所追求的”(23页最后一段)这就不限于仅仅对产生侵害效应的责任者的惩罚了,或者说应该考虑的问题是侵害者是否有权利继续其侵害行为以及受侵害者是否有权利避免受到侵害,问题的关键在于“衡量消除侵害效果的收益与允许这些效果继续下去的收益。”(同上)
我想这种分析方法上的创新颠覆了传统福利经济学的分析范式,这种新的分析范式如果用简单的术语来概括,我想应该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成本—收益”比较的分析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企业经济学所经常使用的分析范式),只不过在此之前人们忽视了它的应用。
人们习惯于用规范研究的视角分析问题,从社会伦理的角度看待问题必然得出哪些行为是应该的,哪些行为是该被禁止的,因而在面对侵害效应的问题时,人们思维定势地认为应该采取税收的方式来约束侵害行为的实施方,而不考虑这一行为的净效益,正如科斯指出的那样“我们在处理妨害后果的行为时所面临的问题,并不简单地是限制那些有责任者。必须决定的是,防止妨害的收益是否大于作为停止产生该妨害行为的结果而在其他方面遭受的损失。”
7.周末读书笔记——有效的阅读延伸 篇七
周末读书笔记的周期长、内容广、形式多,需有的放失,自成体系。在笔者平时的教学中具体做了如下安排。在初中生开学第一课就强调周末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并明确提出具体要求。读书笔记在学生的整个中学阶段都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对提升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体而言,每位学生给自己的读书笔记本取一个有诗意的名字,如艺海拾贝、驿路诗语、心灵之声等等。读书笔记内容分为两部分:单周摘抄和双周随笔,摘抄和随笔字数均不少于七百字。每篇摘抄首行必须标明原书名或文章名、页数和日期。摘抄的内容分为四部分:好词(十个)、佳句(三个)、美段(一至三个)和感悟(一百字以上)。随笔则根据作文教学进度,每月给定主题依次为青春成长、情感体验、生活感悟、哲理思辩;文体则依次练习记叙文、散文及议论文。学生长期坚持,必能将获益匪浅。
将读书笔记与课前三分钟相结合是展示读书笔记的好方法。在每节语文课的前三分钟,学生上讲台分享自己的读书笔记,两个学生听后当堂点评。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有两次的分享机会,四次点评的机会。通过这种活动,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台风、勇气、分享精神;另一方面温故知新,互相借鉴,让学生更重视课外阅读。
读书笔记与作文课也是密不可分的。“文学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作文教学在讲经验技巧的同时,更要源自学生切身体验的生活,抒发真情实感。将作文课与学生的随笔点评放在一起不失为一种好的做法。以学生的随笔为例进行赏析,不仅改变了作文课远离学生生活的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能够将周末课外阅读与写作训形成一个体系,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读书笔记还与现代文阅读息息相关。课堂教学涉及到适合学生借鉴,作为周末摘抄的优秀篇章,不妨提醒学生多多留意,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就是一篇摘抄的佳作。课外现代文阅读教学也是很好的素材,很多文章不仅文笔优美、情感真挚、哲理深刻,而且特别适合学生借鉴学习。周末摘抄与作业评讲也有相通之处,不必割裂,这也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值得注意的地方。
8.健全的社会读书笔记 篇八
弗洛姆在第七章中总结了19世纪和20世纪名家关于人的观点,认为人的本质上是宗教的、道德的。人是目的,绝不能被当作手段来使用。
弗洛姆总结出现在治疗资本主义病症的三种尝试,分别是:极权主义的偶像崇拜、超级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而极权主义的共同点是给原子化的个人以新的避难所和安全感,本质上是异化的极点;超级资本主义建议将工人的努力和他的工资相挂钩,工人可以不断分享公司的利润,收入直接与公司相关,但是这种制度在本质上是与传统的资本主义相同的,金钱依然是社会认可的方式,人依然是异化的人。弗洛姆认为社会主义是所有方法中最重要的尝试。社会主义的最目的是解放人,使人成为社会生活中最高的目标,但是弗洛姆又对马克斯等社会主义学家提出了克制的批评,马克斯还是无法摆脱国家和政治权力等传统观点,认为要通过工人夺取国家权力来达到废除国家的目的,要通过革命来夺权,而弗洛姆对这种中央集权的思想是有所抵触的。
那社会主义不是出路,什么才是通向精神健全之路呢?对于精神已经异化的人,弗洛姆觉得要改变建立在精神结构基础上的周而复始的实际生活,不断地增强自我意识。精神健全的人不是懒惰的,而是富有创造力的,因此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创立一种工作境遇,人们可以共同管理和共同决策,资本所有者只能获得利润,而对所以雇用的人没有无限的支配权利,在这种境遇中,人们会将毕生的经历投入到最有意义的工作上来,他们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知道自己对所做工作的意义,感到与工友一起而不能分开。
共同管理和共同决策需要政治的转型,但是要每一个人都参与进来,人数太多必定不可能,弗洛姆认为可以按照地方和工作地点来分成小的团体,这些小团体普选产生的众议院与普选产生的总统以及由面对面团体所产生的上下议院共同分权,这样作为个体的公民 就全部参与了决策和管理当中。
在文化转型方面,教育的任务是让人们牢记指导我们前进的理想和准则,要保证成人教育的可能。教育是引出人内在的东西,让人摆脱接受倾向,而养成创造倾向,创造集体艺术和非宗教艺术,实现人的内在目标和人的尊严,实现友爱、理智、实现精神价值对物质价值的超越。
9.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 篇九
个人关于“自由”的浅显理解
风情万种的巴黎市,游人如织的塞纳河畔,孕育了许多人类进步的思想之光。卢梭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开篇许页“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足以让人为之赞叹。的确,人作为自然界万物之灵,人一出生应当是自由的,也必须是自由的。但是现实是无奈的,人是自然的,但更重要的是人是社会的。人的社会属性才是一个人存在于社会的精华之所在。一个人要立足于社会,就不得不放弃自己天生的自然自由,去获得契约自由。
正如卢梭所说“由于社会契约,人类失去的是他的自然的自由,以及对诱惑他的和他能得到的任何东西的绝对权利,而通过社会契约他所得到的是社会的自由,以及对于它所占有的财产的合法权利。”人一但承认和接受了契约自由,就应该服从人民和社会的整体,服从国家精神,国家就如一种“公共人格和公共意志”的存在,来帮助个人去实现契约自由中交出的权利。一个人越是彻底交出自己的权利,那么国家也便越来越完美。卢梭认为自由应该是国家赋予的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强制力量,如果一个人不服从社会的整体,那么社会整体有权去迫使他“自由”。个人也因此获得“被自由”的权利。卢梭在此特别提出“公意”这一概念:“国家全体成员的经常意志就是公意;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是公民并且是自由的。”强调了公共意志对人民自由的重要性。再者,为了防止造成更大的不平等,他主张国家干预工商业活动,反对经济自由,这在经济发展思想史上无疑是倒退的。
联系当下实际,我们大部分人百分之百地交出自己的自然权利,而且非常彻底。彻底到不懂,甚至不敢去维护自己的权利。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并非完全获得了契约自由。例如学术界就不是自由的,以至于教育规模上去了,杰出人才始终没有出现。又如某些行业因为过多的干预和“被自由”导致与国际相比,竞争力不足。
卢梭的“自由”某些人看来是一种极端的或者称为“极权主义”,我认为这是不对的。首先很多著作写到卢梭是西方先哲中倡导个人平等、自由、民主的先驱之一,是想一切形式的专制、暴政做不妥协斗争的斗士。再者,此书始终有两个核心的问题围绕着,其一,人们怎样才能在国家状态中接受秩序约束的同时又保持着自己的自由?其二,人们怎样才能防止国家中的政府组织侵犯自己的自由?所以说他的自由不能简单曲解为一种极端的思想。他的自由应当是一种拥有个人的自由权利之下,为和国家共同成员共处或达到某种共同利益而交出自己的部分权利,用契约来确定的权利。
当下我们所在的社会来讲,我认为我们的自由一直在被赋予更广泛的内涵,应该说有明显的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人民越来越重视自由和权利。近现代以来,“自由”可以说是最闪亮的旗号;一些人为了“自由”,甚至可以万死不辞。正如卢梭那句“愿自由而有危险,但不愿安宁而受奴役。”人们对自己的权利和自由维护时,有的难免过了。自由应当也必须是法律范围内的自由,任何超越法律自由的行为都应受到法律制裁。或许当下我们特色的社会里有些自由是未被触及,我们应该理性的去用自己的契约权利,去推动公共意志去赋予个人更多的自由。盲目追求个人极端自由和触及法律底线,实践证明都是对个人和公共没有任何好处的。
10.利用思维导图写好读书笔记 篇十
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发现思维导图完全符合以上的要求,而且可以与传统的读书笔记融合,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大工具。下面是笔者的具体做法,大致分为三步。
第一步:激发兴趣,轻松上手。
刚开始的时候,教师有必要通过一些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尽快地喜欢上思维导图。
笔者一方面从网上搜集了一些精彩的思维导图播放给学生看,同时将自己前段时间读完《简单的逻辑学》这本书后在博客上发布的一张全书知识要点思维导图也播放给学生看。看到自己的老师也用思维导图记笔记,学生们果然来了兴趣。
另一方面,我当堂以教科书上的一篇文章为例子,用思维导图进行条理分析,让学生觉得思维导图一点儿也不难,身边的文章就可以随时用它来分析。
接下来我就布置了几次简单的练习,放手让学生大胆使用思维导图。
第二步:加强训练,形成规范。
孟子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个阶段,重点在于通过训练,形成以下规范:
首先是形式方面。笔者要求学生画图要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统一风格,同时推荐了几款思维导图软件中的风格给学生参考。
其次是内容方面。在第一阶段,学生对于如何用思维导图对文章进行条理分析还不太熟练,有的不知从哪里入手,有的胡乱堆砌,质量都不高。对此,笔者针对课外阅读的方法进行了强化训练,比如优美的散文往往有“文眼”或者说“线索”,抓住“文眼”或“线索”就能厘清文章条理。
接着对思维导图的分支数和层次数做了必要的硬性规定,要求每张思维导图的分支数至少有两个,层次数至少有三个,促使学生在阅读时积极开动脑筋,尽快确定切入点,找出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厘清文章的条理。
制定了这些规范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读书笔记整体美观性获得提升,读书笔记基本形成好词好句好段摘抄、读后心得、条理分析三大模块。
第三步:整体优化,自成风格。
在第三阶段,笔者的目光不再局限于读书笔记一个方面,而是从读物选择、读书方法、读书笔记风格等各方面入手,树立典型,促进整体提升。
比如,在读物的选择上,只有获得老师许可的优秀读物才能进入阅读书目。鼓励学生在一段时期内就读一本书,专写这一整本书的系列读书笔记。如,有个学生平时喜爱朱自清的散文,有段时间课外读的是《朱自清散文》,她就写了一个关于《朱自清散文》的读书笔记系列,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再如,读书方法的指导也可以从某一文体切入进行重点训练。小学中高年级主要接触的是记叙文和说明文,因此,可以在某一段时间内专门指导如何写好说明文的读书笔记,让学生掌握其中的一些规律和技巧,这样的指导就做到了循序渐进、重点突出。
经过指导和训练,一些学生在画图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让别人一看到其思维导图,就能立刻猜出是谁画的。如,林婧同学习惯把文章中的一个特定人物或景物画出来作为背景,一般是主要人物或者是线索,然后在这个背景上写字,图文交相辉映,非常有趣。
11.封建社会时期读书笔记 篇十一
随着古代社会的消亡,基督教的成立和发展,而哲学及科学的发展,遂完全陷于停顿状态,在古代社会消亡的废墟上出现的是中世封建社会。
古代生产样式及古代日耳曼共产体崩溃的结果,中世封建社会发达起来。而且部分地形成日耳曼族和罗马帝国的社会经济诸关系的特殊综合。这一综合之所以实现,是收于日耳曼族入侵罗马帝国的结果。在罗马人方面,那是古代世界不可避免的没落形态。但如今在法兰克人方面,确是新发展的出发点。没落中的罗马,对于日耳曼族的侵入,日益无力抵抗,终于纪元第五世纪被 征服了。
日耳曼族所带来的现成的东西,绝不是封建制度,它的起源,是从征服者方面在战争中的军事组织而来,这种组织到了征服之后,守着被征服诸国以及存在的生产诸力的影响,蔡发展到原始的封建制度,在末期的罗马,因为奴隶制走到了尽头的结果,那些奴隶主的大地,就从奴隶的单纯协业所做的大规模农业,转移到小规模的耕作,地主把土地分成小块,交由纳地租的不自由农民去耕作。归根结底,当古代生产样式崩溃中,农奴制的生产关系就已经发着芽了。
基督教加强了封建势力,教会拿着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的稳固资格,用圣辉围绕着封建组织,拥护封建势力,维持封建的统治。从基督教会成立当初,就和国家强固地结合着。因此,基督教一天主教,做着封建制度的国际中心,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它在中世社会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中世的历史,就是基督教的历史。因此,中世纪的一切意识,都隶属于这个封建的宗教,这是中世纪的决定性特征,这时候的科学和哲学,只不过是教会的忠诚顺奴婢而已,所以,后人称整个中世纪为“黑暗时代”,并称为“实现了的无理性时代”。
封建的生产样式,说是农业劳动和手工业劳动的结合,但是在那时候的基本劳动是农业。古代世界从都市及小领域出发,相反的,中世却从农村出发。这时直接加入生产的,已不是奴隶,而是农奴的小农。在奴隶制下,奴隶的身体,供别人作为劳动手段而所有着,他们用别人的生产手段去劳动,是非自由劳动者。就是说,农奴因着人格的隶属关系,成了被牢缚在土地上的附属物。封建的生产样式,即劳动力和生产手段结合的样式,在封建诸侯的大土地所有,及封建农民承领的零碎土地的耕作中,表现在它的核心。
封建制度的基础,到处都是建立在自然经济上的。封建的劳动形态,是劳动的自然形态,劳动是直接为了生产使用价值,且显现在人身的隶属关系上。因此,中世哲学的发展,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封建制度确立和发展的时期,是各都市在封建社会内部发生的时期,也是它往后就开始动摇的时期;第二个时期,是自然科学随商品生产及资本发达而勃兴、唯物复活的时期,同时也是整个中世纪闭幕的时期。
古代哲学的伟大成就之唯物论及辩证法,这曾在古代做了希腊商业资本对地主贵族斗争的意识形态的东西,即消沉与古代奴隶制的矛盾尖锐化中,更在整个中世期间,销声匿迹了。要等它苏醒过来,定要等到商品生产和资本的发达,造成中世封建关系的动摇时。
12.西方社会学理论读书笔记 篇十二
社会表面下的结构
结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内在秩序。
1、亚里士多德:社会结构是由根据功能及社会财富而形成的各种社会集团。(群体主义)
2、托马斯·霍布斯:通过契约把个人同某个主权国家联结起来,由国家以成文法规保障秩序与和谐。(社会契约论)社会契约的自然状态是和平友善的,但私有财产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不平等导致了社会冲突和利益分歧的发展。
3、乔巴蒂斯塔·维科:社会是一个动态结构,制度与人的关系都是人们行动的产物,社会历史是各种冲突与混乱的个人行为联结起来形成的统一体。
4、孟德斯鸠:社会是一个整体结构,是许多因素平衡的产物。例如法规,不能接受只有立法者制定的。
5、亚当·斯密:社会是一种等级结构。社会分化的基础、权势的本源,是财产。每个人的社会经济活动都受到“利己心”的支配。
6、奥古斯特·孔德:社会是一种有规律的结构。社会现象具有自然的合乎规律的性质,而社会学的任务是发现那些社会现象之间的规律。
孔德最基本的社会学思想——“秩序是基础,进步是目标。”
孔德从生物学中引申出了几个整体性方法论公社(只有研究社会整体本身才能理解社会整体的一个部分):
1、社会是一个整体。
2、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有机体,即社会有机体。
3、社会学要从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体入手展开自己的研究。
4、人类历史也是一个整体。
孔德把人类现实的统一性与历史的统一性作为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
社会秩序的原则
社会整体的和谐性表现为社会秩序,不和谐性则表现为社会冲突。社会秩序是社会最基本的整体性特征。
(青年人由于不被社会所需要,他们不仅在物质方面感到不满,而且在精神上感到痛苦,这种痛苦被称为“世纪病”。他们无法从理论上解释自己的命运,也没有坚定的信念和信仰作为生活的准则。)类似于我国目前的某些现象
社会秩序原则:
13.浅谈体育社会学研究方法 篇十三
一、下面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一) 从客观实际出发
客观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由其内在规律所决定的, 任何违反其内在规律的外部干预, 任何对复杂问题的简单处理, 都是不客观的。马克思之一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 人们的主观愿望必须同客观实际相符合, 客观世界是第一位的, 存在决定意识。人之成功, 是由于主观努力符合客观实际。人之失败, 是由于主观与客观脱节。要搞好我们的体育研究, 就不能从经验出发, 不能从想象出发, 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强调从客观实际出发, 绝不意味着否定读书的重要, 我们的很多体育工作者, 讨论起来仅仅是从实际到实际, 看起来气氛热烈, 实际上言不达意, 深入不到体育的深邃, 仅是体育之皮毛。这不是我所谈的从客观实际出发。我们一定要把体育理论之研究同体育的客观规律相结合。
(二) 坚持实践的观点
认识的来源是实践, 认识的标准是实践, 认识的动力是实践, 认识的目的也是实践。只有在实践范畴的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超越了以往的全部哲学, 才构成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开展体育理论之研究, 说到底是一个实践问题。无论是西方的体育, 还是东方的体育, 要开展体育理论研究, 都必须通过实践来解决。理论之研究, 关键点就是深入到实践中去,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并形成先进的理论;理论再通过信息反馈, 反作用于体育实践, 并为其服务;在实践中再发现新的理论动向, 形成新理论。如此反复, 体育理论才能像向前滚动的车轮一样, 不断发展。这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所以, 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重视实践, 勇于实践, 善于实践, 做到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 在实践中研究理论, 并通过总结得出新经验, 推动理论的发展。
(三) 重视总结经验
实践出理论离不开总结经验。所谓总结经验, 就是把运动员在体育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加工制作、抽象概括, 上升成为理性认识, 规律性的认识, 这种认识才具有普遍的意义。
毛主席说得好, 经过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的加工整理, 把感性材料上升为理性认识, 才能得到反映事物本质的真知和理论, 摸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具体地讲, 就是把材料搞全了, 看准了, 把问题掰开了, 揉碎了, 把内在联系理清了, 摆正了, 这样才可以得到反映事物本质的真知和理论, 才可以发现事物运动的规律, 并被体育实践之同仁所借鉴, 指导实践。
要总结好经验, 就要有正确的态度, 下大功夫搜集材料, 学会分析综合, 注意从偶然中找必然, 发现事物的特殊性, 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 多实践、多总结, 使大脑真正成为加工厂, 处理好总结经验和写文章的关系。如此这般, 何愁体育之理论研究无望。
(四) 掌握辩证分析方法
整个世界竞技运动的发展都是以对方强大为提高自己的前提。对方强了, 你打不过, 你就要想办法, 就可以发展;如果对手越打越软, 就促进不了自己的发展 (摘自1991年5月13日李瑞环接见第四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国代表团时的谈话) 。例如:中国男子篮球队, 在亚洲始终处于霸主地位, 这就使自己很难在亚洲找到与之抗衡的对手, 在亚洲的比赛中也起不到练兵的作用, 结果在第十五届世锦赛上, 仅仅取得了第15名的成绩。如果还不走出去, 恐怕与世界篮球的差距会更大。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体, 万事万物在其发展过程中, 都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看发展不能离开联系, 讲联系也不能离开发展。我们在体育理论的研究过程中, 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思想体系指导我们的研究工作, 从对立统一中把握体育研究。列宁说:“要真正地认识事物, 就必须把握住、研究清楚他的一切方面, 一切联系和‘中介’。我们永远也不会做到这一点, 但是, 全面性这一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犯错误和防止僵化。”辩证法的要求就是全面把握, 但必须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把握研究内容的主要矛盾, 次要矛盾。在体育研究过程中, 要注意到问题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 力求全面把握, 防范于必然, 就体育运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 找到体育实践中的特殊性, 最终解决问题。
(五) 注意研究特殊性
有特殊到一般, 有一般到特殊, 是人类认识的两个过程, 就上面提到的总结经验来讲, 主要的还是认识的特殊性。特殊性是事物的本质, 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特殊原因, 是事物彼此区别的根据。特殊性、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哲理是辩证法的精髓, 要搞体育研究, 就必须懂得这些道理。我们必须下力气研究体育的特点, 发展体育理论, 找出优势与不足, 任何事物都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认识事物的基础就是认识个性。我们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切从实际出发, 就是由事物的个性决定的。我们搞体育理论研究, 最主要的就是研究特点, 认识特点, 结合特点, 抓住特点, 发挥优势。
(六) 发展是永恒的
发展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是我们必须始终重视和坚持的观点, 这个观点认为运动变化是绝对的, 发展是永恒的, 世界上不存在任何永恒不变的东西, 只有一个永恒的道理, 就是永恒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承认变化是永恒的, 不承认有什么永恒不变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也是发展的科学。马克思认为它的理论的全部价值在于这个理论:按其本质来说, 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没有结束真理, 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理论来源于实践, 指导实践, 又在实践中接受检验, 得到发展;理论与实践结合, 既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要求, 又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之所在。
二、结语
言而简之, 要搞好理论研究, 认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过程, 最重要的是理论联系实际, 而要揭示和把握体育的发展规律, 必须具体分析事物的各种联系及其变化, 特别是体育的理论研究, 更是如此。
摘要:体育理论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搞好研究工作必须有一个好的环境, 必须详细占有材料, 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原理为指导,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这样的研究才有意义, 只有搞好体育研究, 使研究的成果具有前沿性, 才能称为科学研究。
关键词:发展,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吴玉芳.试析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热点[J].体育科学, 1993.
[2]刘德佩.体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0.
[3]韩丹.关于体育社会学研究的我见[J].福建体育科技, 1992.
14.《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个人感想 篇十四
社会心理学现代心理学的支柱之一,它与人格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一起构成了心理学的基本框架。其研究领域设计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学科生命力寓于全社会不同个人和由这些人组成的不同群体的需要和应用中。研究社会心理学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所以,当我阅读完《社会心理学》后,第一个感受就是不仅要吸收其中包含的理论意义,更要实践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去。读了这本书,也让我对窗口的服务工作有了一些更深的认识,下面我就谈谈在窗口服务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接触到《社会心理学》这本书后,我发现将心理学引入到行政服务窗口工作有利于提升服务质量。在严格执行行政服务系统工作人员文明服务手册的同时,我们窗口还实行微笑式服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面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服务对象,如果都搞一刀切式的服务态度,产生的效果未必好。看了《社会心理学》这本书后,掌握各种不同类型的服务对象对各种服务态度、服务方法对我能正确理解服务对象的心理需要,并进行针对性的和周到的服务有很大的帮助。在窗口工作中,在推行微笑式服务时,如果服务对象属于活泼型,情绪外露,兴趣广泛,工作人员要热情接待、周到办事,做到以热对热;如服务对象为安静型,表现为情绪稳定,自信心较强,这样的对象不喜欢我们过分热情,针对这样的服务对象,我们要做到不卑不亢,热情适度,以静对静;如服务对象为兴奋型,语言坦率,喜欢提各种问题甚至意见,对这类服务对象,我们除了热情接待外,还应以和蔼亲切的态度,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尽量满足其要求;如服务对象为抑郁型,这类对象想得很细微,语言谨慎,我们除了热情外,还要有耐心,细致体贴地为其服务,以诚取信。
正是如此,我根据《社会心理学》这本书中的知识和原理,把握服务对象的心理,了解服务对象的“需要”,提供服务对象所“需要”的服务,从而全面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窗口形象。
15.关于《街角社会》读书笔记 篇十五
自从接触到社会工作这个专业后,我就对社会学所涉及的研究方法十分感兴趣,特别是实地研究。我好奇于要如何开展实地研究的计划,好奇于如何让当地人接纳自己并让自己融入当地并成为其中一份子,更好奇于如何能够做到真正的客观态度记录身边发生的一切事情。我渴望能够更切身地接触到实地研究这种社会研究方式,然而却一直没有找到一本真正让我能够深入了解实地研究法实际情况的书,直到第一次接触到美国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威廉·富特·怀特撰写的《街角社会》,才让我对实地研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街角社会》主要是对闲荡于街头巷尾的意大利青年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及活动方式,以及他们与周围社会(主要是非法团伙成员和政治组织)的关系加以观察,并对这一观察过程、所获资料及结论的翔实而生动的记述。而这本书最独特之处是作者怀特是以被研究群体一一“街角帮”一员的身分,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活动中来进行他的研究的,即实地研究,而且怀特采取的是典型的参与观察法,就是通过亲身与被研究者接触,从而拿到最真实第一手数据。这也正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
16.社会研究方法读书笔记 篇十六
1 社会网络分析的起源
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Radcliffe-Brown)在其《安达马恩岛民》(1922年)中首次提出“结构功能论”概念,以“相对非技术化的形式”体现了社会网络的思想。经历了“隐喻”、“形式化”以及“概念化和技术化”阶段,这一思想逐渐发展成应用性很强的社会学与管理学研究方法(分析工具)——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如今,伯特(Ronald Burt)、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诺科(David Knoke)、马斯登(Peter Marsden)、维尔曼(Barry Wellman)、怀特(Harrison White)等学者都是活跃在这一领域的重要学者,《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s)和《关系》(Connections)杂志,INSNA(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Social Network Analysis)网站巩固了社会网络分析的学术阵地,使该领域的影响日渐深远。
马汀·奇达夫(Martin Kilduff,2003)认为进入社会科学的网络思想主要有三个来源。第一个来源是受物理学力场理论发展影响的德国研究者,如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弗里茨·海德(Fritz Heider)和雅各布·莫雷诺(Jacob Moreno)等,他们将网络概念应用于对社会互动的研究中。莫雷诺是《社会计量学》(Sociometry)杂志的创办者和“社群图(sociogram)”的发明者,卢因认为社会空间结构特征可以用拓扑学和集合论中的数学技术来分析(Lewin,1959),“场论”(field theory)可用于探索在一个关系系统中群体及其环境的相互依赖性,而由海德倡导的认知心理学为群体动力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关于认知和人际间影响的网络研究,就是起源于这一传统。
第二个来源是数学方法对社会互动研究的影响。除了卢因的研究外,在1940年代末期出现了利用多种数学模型来研究群体关系结构的成果(例Bavelas,1948;Festinger,1949)。在美国,最早采用数学方法研究社会互动的是一群以图论为研究工具的学者如卡特赖特和哈拉瑞(Cartwright& Harary,1956),以及哈佛的哈里森·怀特(Harrison White)研究小组等,他们提出了关于群体凝聚力、社会压力、合作、权力和领导方面的模型。对数学的重视推动了社会网络研究从描述性研究转向分析性研究。
第三个主要源头来自倾向于以人类学方法研究组织问题的研究人员。1920—1930年代,沃纳和梅奥(W. Lloyd Warner & Elton Mayo)受拉德克利夫-布朗观点的影响,合作开展了一系列针对美国工厂、社区生活的研究,著名的“霍桑实验”就是首例运用社会网络图进行的研究,它描述了个体自由选择的社会互动结构,之后以沃纳为首的哈佛学者还开展了扬基城研究和旧城研究等延续性工作。除了哈佛的研究者,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社会人类学系一个以约翰·巴恩斯(John Barnes)、克莱德·米切尔(Clyde Mitchell)和伊丽莎白·博特(Elizabeth Bott)为首的研究小组从社会网络视角进行的组织冲突研究,也催生了许多创新性成果,被认为是“促使社会网络分析的框架出现新转折”的推进力量。
2 社会网络分析进入管理研究领域的原因
一种研究方法或研究视角的流行,一方面是由于外部环境变化所致,原有方法不能解决新的实践问题,需要有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方法或理论本身的发展和成熟,是科学方法自身的逻辑演变所致。两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某一方法和视角的在特定研究领域的发展。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研究视角进入管理研究领域也是由上述因素推动的。
姚小涛,席酉民(2008)认为当前管理实践面临着现实的挑战,而传统管理理论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解释。首先,从组织内部机制看,当前组织内部的网络化特征日益显现,管理实践在注重组织效率的同时,特别强调如何通过内部的网络化提升信息沟通、知识共享,进而改善其灵活性。其次,从组织间的联系看,组织网络正在大量出现。组织为了生存必须致力于从其它一些组织寻求资金、向另一些组织寻求人力资源或技术资源等等,网络与关系构建已成为组织成功与生存的重要因素。组织间的网络通过提供共享学习、传递技术知识和资源交换等而提高组织的生存和能力。
面对这些变化,传统管理理论缺乏解释力。首先,过去针对组织内部专业化分工与部门化设置的组织研究理论,聚焦于改善组织内部的工作进程,并对这一进程加以控制与管理,这样的视角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告诉我们如何更好地提高组织的效率,但与此同时却忽视了组织内部的信息沟通以及知识的积累、共享与创新,难以有效地分析组织内部的学习能力与灵活性。其次,对于组织与外部的联系,资源基础理论告诉我们资源是非常重要的,但却无法给出资源从哪里来,如何构建资源的答案。交易费用理论只能用来研究组织两两之间的合作关系,而无法对现实中存在的网络式合作关系进行阐释。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与网络,对组织的行为与绩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这种合作关系与网络是组织之间形成信任与承诺、建立持久关系、进行深度合作、及时协调并较好解决冲突的重要因素,对此传统理论并未涉及。“网络”视角有助于人们理解知识与资源从何而来,网络的定量分析方法可以非常具体、形象地对这一过程进行描述,这不仅改变了资源基础理论无法清晰阐述资源积累过程的问题,而且解决了交易费用理论由于其分析框架本身的局限性对管理问题解释的失效性。
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及理论的自身发展来看,一批中层理论的发展,使那些具体的可测量的被解释变量得到了有效解释,促进了社会网络理论在管理研究领域的发展。著名理论有怀特(White,1970)的“机会链”理论(opportunity chains),解释了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升迁现象;科尔曼(Coleman,1966)和罗杰斯(Rogers,1995)的二级传播理论,以非正式关系解释传染病流传及信息流通问题,由此引发的大量后续研究,分析了非正式社会网在创新和创新传播中的价值;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的“弱连带优势理论”(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1973),对劳动力市场的求职与转职做了许多讨论,“嵌入”理论(Embeddedness,1985)则以信任与交易成本作为中介变量,探讨了组织结构形成的因素;伯特(Ronald Burt)则用“结构洞”理论(Structure Holes,1992)对组织内的权力运作以及升迁过程做出十分有价值的探讨;魁克哈特(David Krackhardt)提出“强连带优势”理论(The Strength of Strong Ties,1992)分析了情感网络如何带来非正式影响力,进而影响组织行为,如离职、工作满意、团队合作等行为(Krackhardt and Hanson,1993;Krackhardt and Brass,1994);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则把资源取得当作中介变量,以社会网络解释了求职成功的原因(Lin,et al.,1981)。另外,社会网络分析以图论、统计和概率论,以及代数模型为其数学基础,能对网络结构进行有效测量,而借助运算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研究者可以对社会领域中的多个个体单位同时进行分析,以获得关于结构和互动的新结论,多种测量技术的发展使网络分析方法的优势开始凸显。
3 社会网络分析的特点
社会网络分析通过映射和分析团体、组织、社区等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丰富的、系统的描述和分析社会关系网络的方法、工具和技术,其分析问题的理论视角主要集中在行为者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行为者的某些特性上,并且强调行为者之间相互影响、依赖,从而产生整体涌现行为。
社会网络分析相对于传统研究方法有着以下几方面显著特征(Kilduff,2003):首先,网络分析的聚焦点是关系和关系模式,而不是行动者的属性(即“关系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区别)。网络分析可以检验在一个特定社会背景下的网络联结模式是否与其他重要模式(比如决策制定模式)相关联,比如,个体在做出重要决策时是否会受到朋友们的影响?个体的行为模式是否与其朋友的行为模式类似?使用该方法能同时对整个关系系统和该系统中的构成部分进行分析,“研究者能追踪信息横向和纵向的流动,识别其来源与去向,并鉴别出资源流动过程中的结构性限制”(Wellman,1988),这正是传统资源基础理论无法解答的问题,正因如此,社会网络分析对组织研究有重要价值。
其次,网络分析可以是多层次的,从而能在微观、宏观之间建立连接。网络分析方法有助于理解个体如何影响制度化结果,同时行动者之间的互动模式又如何对个体产生影响。网络分析还有助于描绘组织背景下社会联结的密度这类结构特征,相反,互动中产生的结构又可以解释个体的行为。通过网络分析有可能发现一些连行动者自己都没意识到的社会联结,促使行动者看清在特定社会联结模式中所隐含的各种尚不明朗的约束和机会。
第三,网络分析可将定量资料、定性资料和图表数据结合起来,使分析更透彻深入。传统社会科学研究倾向于把焦点放在群体之间的均值差异上,因此,其数据分析往往是在一种高度抽象中进行的,而社会网络分析采用的网络示图增加了研究问题的现实感,能以定性资料和图形数据对定量分析加以补充。网络示图还可以保有数据的丰富性,避免有时因受统计分析方法效力影响不得不牺牲部分数据的情况。
4 社会网络分析软件
社会网络分析的实际操作是将一个社会网络简化为数学中的网络图,在这个图中,存在着一些结点以及结点之间的连线。结点代表了不同的行为者,而连线则代表了行为者两两之间的关系,各种各样的关系与结点一起组成了网络的基本构架。网络中的两两关系、结点以及两者共同构筑的结构成为理解一个网络必不可少的三个重要维度(姚小涛,席酉民,2008)。目前,MultiNet、NetMiner、StOCNET、STRUCTURE、Pajek、UCINET等社会网络分析软件的发展促进了研究者们对网络关系的研究。以下主要归纳UCINET、Pajek和NetMiner三种常用软件的特性。
UCINET是菜单驱动的Windows程序,是最知名和最易于使用的处理社会网络数据和其他相似性数据的综合性分析程序,也最适合新手使用。Ucinet网络分析集成软件包括一维与二维数据分析的NetDraw,还有正在发展应用的三维展示分析软件Mage等。UCINET能够处理的原始数据为矩阵格式,提供了大量数据管理和转化工具。该程序本身不包含网络可视化的图形程序,但可将数据和处理结果输出至NetDraw、Pajek、Mage和KrackPlot等软件作图。UCINET包含大量包括探测凝聚子群(cliques,clans,plexes)和区域(components,cores)、中心性分析(centrality)、个人网络分析和结构洞分析在内的网络分析程序。UCINET还包含为数众多的基于过程的分析程序,如聚类分析、多维标度、二模标度(奇异值分解、因子分析和对应分析)、角色和地位分析(结构、角色和正则对等性)和拟合中心-边缘模型。此外,UCINET提供了从简单统计到拟合p1模型在内的多种统计程序。
Pajek是种专门用来处理超大型数据集合的可视化软件,可以分析多于一百万个节点的超大型网络。它同样是一个Windows程序,在一个主窗口和各种子窗口中展示其分析工作和结果。Pajek可以同时处理多个网络,也可以处理二模网络和时间事件网络(时间事件网络包括了某一网络随时间的流逝而发生的网络的发展或进化)。Pajek提供了纵向网络分析的工具。数据文件中可以包含指示行动者在某一观察时刻的网络位置的时间标志,因而可以生成一系列交叉网络,可以对这些网络进行分析并考察网络的演化。Pajek提供了多种数据输入方式,例如,可以从网络文件(扩展名NET)中引入ASCII格式的网络数据。网络文件中包含节点列表和弧/边(arcs/edges)列表,只需指定存在的联系即可,从而高效率地输入大型网络数据。图形功能是Pajek的强项,可以方便地调整图形以及指定图形所代表的含义。由于大型网络难于在一个视图中显示,因此Pajek会区分不同的网络亚结构分别予以可视化。每种数据类型在Pajek中都有自己的描述方法。Pajek提供的基于过程的分析方法包括探测结构平衡和聚集性(clusterability),分层分解和团块模型(结构、正则对等性)等。Pajek只包含少数基本的统计程序。
NetMiner是一个把社会网络分析和可视化探索技术结合在一起的软件工具。它允许使用者以可视化和交互的方式探查网络数据,以找出网络潜在的模式和结构。NetMiner采用了一种为把分析和可视化结合在一起而优化了的网络数据类型,包括三种类型的变量:邻接矩阵(称作层)、联系变量和行动者属性数据。与Pajek和NetDraw相似,NetMiner也具有高级的图形特性,尤其是几乎所有的结果都是以文本和图形两种方式呈递的。NetMiner提供的网络描述方法和基于过程的分析方法也较为丰富,统计方面则支持一些标准的统计过程:描述性统计、ANOVA、相关和回归。
上述三种软件的开发目标不尽相同,无法做出完全公平的比较,要根据使用目标选择,例如,如果要寻找一个可以获得许多描述性网络度量的软件,UCINET和NetMiner是很好的选择。但如果网络可视化是主要目的,则Pajek和NetMiner是更好的选择。
摘要:综述社会网络分析的起源,社会网络分析进入管理研究领域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以及近年国内相关文献情况,社会网络分析相对于传统研究方法的特点,主要社会网络分析软件的特性,旨在为进一步在管理研究中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与视角提供导引。
【社会研究方法读书笔记】推荐阅读:
社会研究方法实践报告09-24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教程09-20
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研究09-25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学习心得09-09
《街角社会》读书笔记07-21
读书笔记关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0-21
社会组织党建研究学会07-13
清代社会保障政策研究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