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知识的理解

2024-10-10

儿童知识的理解(精选12篇)

1.儿童知识的理解 篇一

这是一本幼儿园教师必读丛书,是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指南,它的内容涉及从出生到5岁左右儿童行为有效管理的问题,所以它同样适合于年轻的父母们阅读。

儿童出到到5岁之间具有怎样的能力发展和局限呢?儿童在自我发展中如何形成自我和自信心呢?儿童自己如何理解行为的对与错呢?儿童的自我控制和自的律能力如何发展呢?对于儿童,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期望和目标呢?

通过阅读本书,让我清晰的认识到要理解儿童的行为,更重要的是理解引起儿童不适宜行为的原因。我们不能只对儿童的不适宜行为作出反应,我们更不能以简单粗暴的手段来对待儿童。我们有责任去管理儿童的行为,与儿童沟通,发展儿童的道德和自信心,形成积极的训练策略和发展目标。

真正要做到有效管理儿童的行为对于早教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我们要实际地评估自己的能力、了解自己的局限之处和在哪些方面学识还不够。其实,在还没阅读此书之间,我一直为班上孩子们形形色色的行为问题所困拢着,有时会深深感受到无耐、脆弱与失败,《理解儿童的行为》让我能静下心来,回忆片段,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发现自己的局限与不足,帮助我更好地去理解早期儿童的行为管理。相信通过阅读、训练、与他人交流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和反省,定可以在管理儿童行为的过程中获得新的东西,在应对那些个别儿童和特别事件时,可以有更多的办法和更多的自信。

当我们介入行为管理事件中时,来自菲尔德曼的一些关于该做什么和不该什么的建议也许对我们是有帮助的,摘录下来与大家一同分享:

努力要避免的事情是:

大声地喊叫和尖叫;

体罚儿童;

权力威吓;

期待完美;

在公众面前羞辱儿童或使其难堪;

威胁或许下空头诺言;

把儿童和其他儿童相对比;

争吵;

把问题往后推。

努力要做到的事情是:

规则和限制要尽可能地清楚、简单和短小;

进行个别的纪律约束并保持头脑清醒;

公平、坚定和亲切;

要前后一致;

给予充分的奖励、赞扬和鼓励;

预防问题的发生;

立即行动——“多做,少说“

提供选择并允许儿童体验活动的过程;

如果一个策略不奏效就马上使用另外一个策略;

了解儿童的发展和所具备的能力;

尊重儿童;

倾听儿童说话并鼓励他们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坚持到底;

要态度温和、关切并友好。

2.儿童知识的理解 篇二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数学价值

为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 让数学走近儿童, 让儿童理解数学,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注重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客观的事物出发, 让儿童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知识。

二是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为儿童提供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 通过个体的学习与群体的讨论, 获得数学结论。

三是建立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方法, 注重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并且具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也是多种多样的, 并且答案并不唯一,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关于数与代数

数与代数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头戏。数学符号是现代社会人们进行交流和传递信息最有效的手段。大至国际间军事情报、经济信息、科技动态和密码传递, 小至电话号码、邮政编码、车辆牌号、身份证号、学号、房间号, 可以说数字无所不在。数量关系是刻画自然界及社会现象、预测事物发展的重要工具。如何在数学与运算的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

1.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的产生、发展和数的运算意义

例如, 在多位数的认识这个阶段, 可以安排这样的猜数游戏:“我想了一个几千几百的数, 你能猜中吗?”

学生随意猜:4500、4600、5100……

无规律可循, 很难猜中, 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 可以通过几个问题来解决, 比如, 问:“这个数比5000大吗?”

“对。”

“这个数比7000大吗?”

“不对”

“这个数比6000小吗?”

“对。”

这样就能比较迅速地找到答案。

这种游戏, 使学生在体会数的大小的同时, 还能学到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其中包含着朴素的区间套逐步逼近的原理和优化的思想。

2.重视数感的培养

例如, 100以内的数的认识。数100块糖, 怎样数?

有的学生一块一块地数, 又慢又容易出错;有的学生分组计数, 10块、10块地数, 10块一堆, 共10堆, 共100块。从逐一计数到分组计数, 渗透和发展位值观念, 使学生对数的认识产生一个飞跃。

再如, 要让学生对常见的事物在量的方面有个正确的概念:一个班不可能有100个学生, 一辆小轿车不可能乘坐12人, 公园的小游船只能坐4~5人, 1千克苹果大约有8~10个, 一个三年级学生的体重不可能只有10千克, 1个人的身高不可能是3米等等。

3.重视口算, 加强估算, 淡化笔算, 学会使用计算器, 鼓励算法多样化

估算不光是一种技能, 更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和意识。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要用到估算, 而不需要精确计算。比如, 上街买东西, 只要估计一下应该带多少钱, 并不需要精确到几元几角。

计算器的引入是历史的必然, 有人主张从三年级开始引入。从计算的角度看, 这时学生已经学会了用竖式笔算加减乘除的法则, 进行大数目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 用计算器可以减少计算时间, 提高计算速度。另一方面, 用计算器可以引导学生探索一些复杂的、更为现实的应用问题, 比如, 计算全班同学平均身高、平均体重、某次测验的平均成绩等等, 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用计算器探索数的运算规律。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教学创新的又一个重要方面。例如, 20以内的退位减法13-5

(1) 可以一个一个地减13, 12……8

(2) 可以把13分成10和3, 10-5=5, 5+3=8

(3) 可以把5分成3和2, 13-3=10, 10-2=8

(4) 可以想5+?=13, 因为5+8=13, 所以13-5=8

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思维习惯的计算方法, 不要刻板地一律要求用减法意义或破十法计算。

4.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选材 (问题情境) 不能顺应生活实际, 不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和可探索性。

(2) 题材的呈现形式单一, 大多用文字表述。低年级虽有少量图形, 但表格、漫画、对话形式几乎少见。

(3) 对信息材料很少选择与判断, 问题呈现中的信息多余或信息不足, 教材里几乎没有。

(4) 解决问题的策略单一, 答案唯一。

二、关于空间与图形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几何内容过多局限在周长、面积和体积的计算中,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很少涉及。比如, 从不同角度视察物体所得到的图形 (视图) 、认识方向、画路线图、坐标系的渗透等内容份量不够, 这样很难把空间概念的培养落到实处。因此, 小学几何教学应当把学生的几何视野拓宽到儿童熟悉的生活空间之中。

即使对图形的认识, 也要尽量发散开去, 例如, 把—个长方形分为相等的两部分, 可有多种不同水平的回答。

再如, 把一根铁丝围成边长为9的正三角形, 然后拉直, 能不能围成边长为7的正方形?可以有五种不同的思维方法:

三、关于量与测量

量与测量的教学, 应该让学生了解所学的量和量的单位的实际意义, 在实际教学中, 往往把精力过多地集中在单位换算上, 对一些具有时代气息和实用性的度量如火车时刻表、路线标示牌、公路里程等几乎没有呈现, 学生感到很乏味, 不能使学生形成关于度量的一个整体性认识。

在量与测量的教学中, 应当使学生明白以下观点:

(l) 计量单位可以是任意的, 单位的统一只是为了便于交流 (比较、识别、谈论) 。

(2) 度量同一物体时, 用大单位度量的结果产生的数较小, 用小单位度量的结果产生的数较大。

(3) 在度量中, 工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 度量总是具有一定的误差。

(5) 常常只需要估测, 并不需要精确的结果。

例如, 元角分的教学, 由于学生缺乏买东西的实践经验, 对人民币的功能不甚理解, 因而谈不上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的实际价值。教学中可以介绍一些这方面的知识, 例如, 在市场上, 1元钱能买哪些东西?让学生懂得1元钱可以买10块单价为1角的橡皮, 买1把尺子应找回2角, 买一把小刀还差2角等等。学了分的单位后, 可以出这样一道题:1分、2分、5分组成8分面值, 有几种办法?

1+2+5 2×4 1×3+5 1×6+2

1×8 1×2+2×3 1×4+2×2 ……

四、关于能力培养

能力培养喊了多少年, 进展不大, 症结在哪里?主要有两条:死记数量关系;脱离实际抽象地讲关系、讲模式。

小学数学能力的主要标志是什么?主要标志是认识、发现和概括模式和关系。

培养小学数学能力的出路在哪里?出路在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模式、寻找规律。模式是处处存在的, 应当鼓励学生寻找模式, 并用数学符号来表示它们。

(1) 讲数的运算时, 应强调其中的数量关系, 诸如数的顺序关系, 大小关系, 两数和与加数的关系, 两数差与被减数、减数的关系, 加与减、乘与除、加与乘、减与除的关系等等。

(2) 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启发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例如, 小明的父亲每工作2天休息1天, 请在小明父亲的休息日上涂上红色;

小明的母亲每工作1天就休息1天, 请在小明母亲的休息日上涂上黄色;

小明上学, 只有星期六、日休息, 如果1号是星期一, 请在小明的休息日上涂上紫色;

哪几天小明的父母同时在家休息?哪几天全家休息?

这些问题渗透了交集的观点, 但又不必一字一句地给出定义和规则, 学生很自然地就学会了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

再如, 小红家住三楼, 楼梯30级, 小红与他父亲一起上楼, 父亲一步三级, 小红一步二级, 哪些台阶父女俩都能走到?

这里的倍数和公倍数也不必一字一句地给出定义和规则, 学生就会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了。

(3) 让学生认识某些特殊关系, 如相等关系、不等关系、包含关系、比例关系 (正、反) 、阶梯函数 (公共汽车票价) 、分段函数 (电话收费、出租车计价) 等等, 让学生学会用数学式子、图像描述实际情景或过程。

例如搭配问题:小芳有2件衬衫, 3条裙子, 最多在几天内她能保证每天的衣服不完全一样?

3.理解儿童 学会追寻云彩的光辉 篇三

一、摇篮里有科学家吗

摇篮里的科学家?在摇篮里呆着的肯定是小婴儿,而作者却把他们类比为“科学家”,让我们想来,“咿咿呀呀”还不会说话的小婴儿跟发明电灯、电话、火箭、飞机的科学家差了十万八千里,最多认为他们中有人会成长为未来的科学家,这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共性呢?看了书以后不难发现,探索研究并不是科学家的天职,它其实是我们每个人从小就具有的学习能力。作为一线的幼儿教师,每天面对孩子,更能体会到他们那种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下雨天为什么有那么多蚯蚓”,“小蚂蚁为什么要排队”,“为什么小蝌蚪跟妈妈不一样”……相信孩子的“为什么”是每个教师和家长经常要招架的“小挑战”,“随手捡起的小树枝”成为孩子最初的研究工具,“蹲在路边聚精会神地看”则是孩子最早的研究过程。正如书中所说:“当孩子拿起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把玩时,跟考古学家或者地质学家对一块石头的钻研状态是一样的。”科学家和婴儿一样,都用着同样的认知工具,从事着同样的工作。他们有相似的程序,并以相同的方式重构自己。他们建构理论,提出和检验预测,寻找解释,进行实验,根据新证据修正已有的知识。只不过不同的是,婴儿用游戏来检验他们对于周围物体的假设,而科学家则是用实验进行验证。

婴幼儿时期,人类就有了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和了解外部世界的能力,帮助我们不断地去观察,去探索,甚至去试验,不断地汲取经验、知识。有人长大后成为了真正的科学家,也许正是因为这部分人更好地延续了这种能力。因此,与其说摇篮里的孩子是科学家,倒不如说是科学家保持了婴儿般探索世界的心灵。

二、摇篮里的科学家有哪些特征

读完这本书,留给笔者印象最深的就是其对儿童的解读。在大多数成人的脑海里,孩子是单纯无知的,是幼稚笨拙的,笔者经过这几年的专业学习,虽然不至于认为儿童就是一无所知的,但多数时候也会觉得幼儿是需要教育和引导的。但《摇篮里的科学家》一书却给予了我们认识儿童、发现儿童的新视角。

书的前言中提到,培养儿童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对幼儿的教育和改造是必要的,但是在不了解幼儿真正水平、真正需求的情况下,任何教育和改造都有可能是不符合幼儿的心智的。这本书正像是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向我们展示了奇妙的儿童世界:刚出生的孩子就能模仿成人的表情,小婴儿也会对他人的悲痛表现出不安,3岁儿童的大脑,其活跃程度是成人的两倍等等。

《摇篮里的科学家》背后其实蕴含了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即使是很小的婴儿,他们所知道的和学到的都比我们以前认为的要多;即使是最小的婴儿,他们也已经可以符合逻辑地思考关于这个世界的问题,做出因果推论,并且能够感受别人的观点。正如书中所说一样:“大多数人看到的是天真纯洁、弱小无助的婴儿。而实际上我们在摇篮里看到的,是宇宙间已存在的最美妙的心灵,最了不起的善于学习的机器。”因此,大人们,千万别小看了孩子,他们虽然需要我们的照顾和教育,但其心智可能蕴含着一切发展的可能。

三、面对摇篮里的科学家,我们应该做什么

《摇篮里的科学家》一书中第二、三、四、五、六章分别向我们清楚地阐述了儿童怎样了解他人,儿童怎样认识外部世界,儿童怎样学习语言,科学家认识到的儿童的思维以及科学家认识到的儿童的大脑等内容。这些章节对孩子的解读很详尽,加上生动的描述和例子,让人印象深刻,这里就不再赘述。

4.儿童知识的理解 篇四

这是一本被广泛采用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因其广泛的覆盖面和以研究为基础严谨作风而备受赞誉。全书包括三个部分,分别从“理论与方法”、“儿童的社会世界”、“儿童的心智发展”按照17个专题论述分析了儿童的成长过程。本书具有很强的前沿性和可读性,其最突出的特点——专题性——使读者能对儿童心理学某一相关领域的理论和研究进展有全面的把握。本书的这些特点使其非常适合作为儿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学生以及教师和家长的参考读物。

“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是一个漫长而又短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孩子、每个家庭、每个教师甚至学校都会经历成长的欢欣与烦恼,都会体验抚养、教育孩子所感到困扰的问题和矛盾。年长者或许会觉得孩子的某些做法不可理喻,面对孩子的言行,常常百感交集又不知所措。《理解孩子的成长》将为您破解儿童成长、特别是儿童心理成长之谜。”

作者简介:

彼得·史密斯,教授是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Goldsmiths Collage)心理系学校及家庭研究单元主任,他从事学校欺负研究数年并有诸多著作发表。他负责的研究小组主要研究学校欺负及其校内干预。

编辑推荐:

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是一个漫长而又短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孩子,每个家庭,每个教师甚至学校都会经历成长的欢欣与烦恼,都会体验抚养,教育孩子所感到困扰的问题和矛盾。《理解孩子的成长》将为您破解儿童成长,特别是儿童心理成长之谜。

目录:

第一编 理论和方法

第1章 发展的研究

对发展的观察

什么是“发展”

获得行为和发展的信息

让资料说话:量化和质性方法

心理学知识对社会的意义

心理学的科学地位

课外阅读文献

讨论要点

第2章 个体发展的生物和文化理论

遗传和遗传图谱对发展的影响

行为如何发展:天性和养育

进化和人类行为

文化和发展

社会建构主义的研究

课外阅读文献

讨论要点

专栏2.1 在Gombe河流域何护区自由生存的黑猩猩的行为

专栏2.2 在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发展

第二编 儿童的社会世界

第3章 孕期发展与出生

从受孕到出生

出生

早期的社会行为和社会交往

课外阅读文献

讨论要点

专栏3.1 新生儿和胎儿对人类声音的反应

专栏3.2 过早产儿及其同伴在6岁时的认知状况、语言获得和前阅读技能:巴伐利亚的纵向研究

第4章 父母和家庭

依恋关系的发展

鲍尔比的“母爱剥夺”学说

家庭以外的照料:托儿所和他人代看

和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

教养方式

离婚和继父(母)

严厉的体罚及虐待

教养方式的模型

课外阅读文献

讨论要点

专栏4.1 马里Dogon人中的母一婴依恋关系

专栏4.2 早期公共机构抚养对4岁儿童行为问题和情感关系的影响

第5章 同伴群体

早期的同伴关系

兄弟姐妹

学龄前和学龄期的同伴关系

友谊

同伴关系和友谊的重要性

儿童中的统治性和攻击性

校园中的欺负

群体社会化理论和同伴群体的作用:家庭有多么重要

课外阅读文献

讨论要点

专栏5.1 社会地位的维度和类型:一个跨年龄的观点

专栏5.2 学校儿童中的欺负/被欺负问题:基本的事实以及学校为基础的干预效果

第6章 社会意识的形成

儿童对自我和他人的理解

情绪的发展

理解他人的情绪、意愿和信念

……

第7章 游戏

第8章 助人与道德发展

第9章 青少年期

第三编 儿童的心智发展

第10章 知觉

第11章 语言

第12章 认知:皮亚杰的理论

第13章 认知:信息加工研究

第14章 儿童对心理的理解

第15章 社会情境中的学习

第16章 智力和成就

第17章 剥夺与丰富:风险与恢复

附录A 以人类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

附录B 与心理学有关的职业

参考文献

5.儿童知识的理解 篇五

一、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运用国家预算和税收等财政手段,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来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平衡的一种经济政策。

(一)财政收入

1.税

指税收,它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个特征,正因为如此,税收是政府收入中最主要的部分。

2.利

指利润,是国家凭借国有资产所有权获得的利润、租金、股息、红利、资金使用费等收入的总称。如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二0二0年提到百分之三十,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3.债

指公债,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它是政府财政收入的另一个组成部分,主要用来弥补财政赤字,到期必须还本付息。公债包括中央政府的债务与地方政府的债务。一般把中央政府的债务称为国债。

4.费

指费用,是国家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在提供公共服务、实施行政管理或提供特定公共设施的使用时,向受益人收取一定费用的收入形式。

(二)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是指通过国家预算安排用于各方面的支出,财政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

(三)财政政策的运用

在经济萧条(通货紧缩)时,采用扩张性的调控政策,要增发国债以吸纳资金进行投资,减少税收,提高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时,采用紧缩性的调控政策,要减少国债以避免投资增多、提高税率、减少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

二、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通过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以保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平衡的一种经济政策。

(一)一般性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的一般性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指法律规定金融机构必须存在中央银行里的资金。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存款准备金叫做超额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一部分是银行库存现金,另一部分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账户上。

2.再贴现率

贴现指银行承兑远期汇票的持票人在汇票到期日前,为了取得资金,贴付一定利息将票据权利转让给银行的票据行为,是持票人向银行融通资金的一种方式。

再贴现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商业银行持有的已贴现但尚未到期的商业汇票,向商业银行提供融资支持的行为。

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将其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的预扣利率。

3.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央行买卖证券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调节货币供应量。

(二)其他政策工具

基准利率是金融市场上具有普遍参照作用的利率,其他利率水平或金融资产价格均可根据这一基准利率水平确定。在中国,以中国人民银行对国家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规定的存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

(三)货币政策运用

在经济萧条时,采用扩张性的调控政策,应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买入债券,降低利率。在经济过热时,采用紧缩性的调控政策,应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卖出债券,提高利率。

三、宏观调控的综合运用

专题练习

1.经济过热,财政紧缩工具有( )。

A.增加政府支出,减少税收

B.减少政府支出,减少税收

C.增加政府支出,增加税收

D.减少政府支出,增加税收

2.国家通过金融系统调节货币的供应量,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这属于宏观调控中的( )。

A.财政政策 B.产业政策

C.货币政策 D.投资政策

3.中国人民银行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这一政策属于( )。

A.紧缩性财政政策 B.紧缩性货币政策

C.扩张性财政政策 D.扩张性货币政策

4.下列不属于财政范畴的是( )。

A.税收 B.国债

C.购买性支出 D.存款准备金率

5.(多选)通货膨胀时期,此时应该采取的货币政策包括( )。

A.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B.增加税收

C.降低再贴现率

D.央行卖出有价证券

6.儿童知识的理解 篇六

知识经济:以知识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关于什么是知识经济的一种新理解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给知识经济下的定义,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单纯从知识的.重要性增强的角度来给知识经济下定义是不够确切的.知识经济应当定义为“以知识产业为主导的经济”.

作 者:柳松 赵丽 作者单位:中共海南省委党校 海南海口 571100刊 名:自然辩证法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年,卷(期):16(10)分类号:N031关键词:知识经济 知识产业 信息产业 智能产业

7.加强类比,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篇七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 有很多知识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或者说是包含关系, 教学中善于类比, 有助于学生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使知识体系化.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还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1.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三角形相似与全等条件的比较

三角对应相等, 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因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对应角相等, 对应边相等则对应边一定成比例 (相似比为1) , 因此, 全等三角形是相似比为1的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本质特征是“形状相同”, 大小不一定相等.这是它和全等三角形的重要区别.形状相同的关键是图形按一定比例放大或缩小, 当放大或缩小的比为1时, 这两个图形就是全等形, 因此, 全等形是相似形的特例.类比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来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有利于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易于学生掌握和记忆.三角形中有六个元素, 即三个角和三条边, 探索相似的条件, 就是探索角或边最少满足几个条件时两个三角形一定相似.先回忆三角形全等有哪些判定方法, 再进行类比.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有:ASA, AAS, SSS, SAS, 直角三角形还有HL.

通过让学生按要求画三角形, 剪下三角形叠合比角度 (如图1) , 测量边长并计算对应边的比等操作, 探索出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①两角对应相等;②三边对应成比例;③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 具备条件之一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在探索出判定③后, 提问:“两边对应成比例, 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 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让学生画符合条件的三角形并比较是否相似.

小结:从上面的探索可以看出, 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与三角形全等类似, 都有SAS, SSS这两种;由于相似图形是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所以全等中的ASA, AAS在相似中合为AA一种, 全等中的“对应边相等”要改成“对应边成比例”.

2.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的比较

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间的共性、特性及从属关系, 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意义.

首先, 可从图4上进行整体把握;其次, 要从理论上弄清四者的联系与区别:

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可从两方面理解: (1) 一般平行四边形只有对边相等, 邻边不相等, 当平行四边形的邻边相等时, 就是菱形; (2) 一般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不垂直, 只是互相平分, 当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时, 它就是菱形.

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可从两方面理解: (1) 一般平行四边形的内角不是直角, 当平行四边形的内角是直角时, 就是矩形; (2) 一般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不相等, 只是互相平分, 当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时, 它就是矩形.

正方形是特殊的矩形, 一般的矩形邻边不相等 (对角线也不垂直) , 当矩形的邻边相等 (或对角线互相垂直) 时, 它就是正方形.

正方形是特殊的菱形, 一般菱形的内角不是直角 (对角线也不相等) , 当菱形的内角变成直角 (或对角线相等) 时, 它就是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它们的共性, 矩形、菱形又各有特性: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对角线相等;菱形的四条边相等, 对角线互相垂直, 每条对角线平分每一组对角.而正方形集三者的性质于一身, 是这三种图形的综合.

3.扇形面积与圆面积、弧长与圆周长的比较

由于整个圆周可看作360°的弧, 而360°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为圆周长C=2πR, 所以1°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是1360×2πR, 即πR180, 由此可得半径为R的圆中, n°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l=nπR180.或者说弧是圆上的一部分, 弧长就是圆周长的一部分, 是圆周长的n360, 所以弧长公式为l=n360×2πR (圆周长) , 因为整个圆可看作是圆心角为360°的扇形, 所以圆心角是1°的扇形的面积等于圆面积的1360, 圆心角是n°的扇形面积是S=n360×πR2, 或者说, 扇形面积就是圆面积的几分之几, 是圆面积的n360, 所以扇形面积为S=n360×πR2 (圆面积) .由于S=n360×πR2=12×nπR180×R, 而l=nπR180, 所以, 扇形还有一种面积公式S=12lR.这样, 只要已知S, l, n, R四个量中任意两个, 就可求出另外两个量.扇形面积公式S=12lR, 与三角形面积公式有些类似.可把扇形看作是一个曲边三角形, 把弧长看作底, R看作高, 就容易掌握了.

4.加权平均数、算术平均数的比较

算术平均数:对于n个数x1, x2, …, xn, 把1n (x1+x2++xn) 叫做这n个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简称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 一组数据里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 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如果 (f1, f2, …, fn) 为各个数据的权数, 则加权平均数为x¯=x1f1+x2f2+x3f3++xnfnf1+f2+f3++fn.

算术平均数是权数相等的一种加权平均数, 加权平均数包含算术平均数, 当加权平均数中的“权”相等时, 就是算术平均数.

当加权平均数的权数相等时, 结果就和算术平均数一样.

x¯=x1f+x2f+x3f++xnff+f+f++f= (x1+x2+x3++xn) ffn=x1+x2+x3++xnn.

总之,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 就要在教学中加强新旧知识的比较, 让学生理解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指导学生把新旧知识对比分析, 归类整理, 形成一定的结构体系或知识网络.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8.儿童知识的理解 篇八

关键词:猥亵儿童罪 公共场所 当众

根据《刑法》第237条和《刑法修正案(九)》的规定,在“公共场所当众”猥亵是认定猥亵儿童罪轻重,决定其量刑起点标准的关键情节。但是目前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公共场所当众”这一情节的理解存在诸多争议,认定上也存在诸多困惑,成为该罪常见的疑难、复杂问题。比如,上述典型案例中,“教室”这一既供多数人使用但同时又相对封闭的特殊场所,能否认定为“公共场所”?在公共汽车上虽有多人,但是是否要求其他在场人员实际看到猥亵行为,才能认定为“当众”猥亵?学校“多功能厅”通常是多人使用的场所,但是在没其他人在场时实施猥亵行为应如何认定,等等,都有较大争议,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一、“公共场所当众”情节的立法意义

猥亵行为所侵犯的客体,是作为公民人身权利基本内容的“性权利”。依据世界性学会(World Association for Sexuality)第十四次大会通过的《香港性权宣言》的规定,所谓性权利乃基本、普世人权,而其核心是性自由权。性权利是人人享有的“普世人权”,法律自然应对每个公民的这一权利给予保护。儿童作为独立的人,自然也具有这样的权利。而猥亵儿童的行为则是对儿童这一固有权利的公然侵犯,同时也是对公众以及他人的性情感、道德情操以及性秩序的粗暴践踏,这也是刑法设立这个犯罪的目的。并且,儿童身心、智力等方面尚未发育成熟,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低,易受犯罪侵害,且一旦遭受性侵害,会给其一生幸福蒙上阴影,危害后果十分严重。对儿童进行特殊保护是世界各国的基本共识。正因为如此,《刑法》第237条第3款特别规定,猥亵儿童的从重处罚。

同时,性活动具有高度的私密性。而在公共场所当众对儿童实施猥亵,不仅侵犯了儿童的性自由权,而且侵犯了性活动的私密性,伤害了儿童的性羞耻心和道德情感,从而对儿童身心造成更严重的伤害,社会影响更恶劣。只有进一步提高其法定刑,才能与此类猥亵儿童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相适应。从主观方面来看,出于猥亵行为的私密性和担心被发现、抓获等等考虑,猥亵儿童的犯罪一般较为隐蔽。因此,如果行为人敢在公共场所,当着众人,毫无顾忌地公然实施猥亵,足见其胆大妄为、肆无忌惮、丧心病狂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只有加重其刑罚才能有效震慑犯罪。

因此,《刑法》将在“公共场所当众”实施猥亵规定为猥亵儿童罪的法定加重处罚情节。全面认识刑法规定“公共场所当众”这一加重处罚情节的意义,对于正确理解相关法律、准确认定相关犯罪有重要帮助。

二、关于“公共场所”的界定

目前,学界和司法实务部门对于什么是“公共场所”有不同的理解,正如案例二,“教室”是否算“公共场所”就有争议。

(一)法律、法规对“公共场所”的规定

1987年4月1日《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第2条规定:“本条例适用于下列公共场所:(一)宾馆、饭馆、旅店、招待所、车马店、咖啡馆、酒吧、茶座;(二)公共浴室、理发店、美容店;(三)影剧院、录像厅(室)、游艺厅(室)、舞厅、音乐厅;(四)体育场(馆)、游泳场(馆)、公园;(五)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六)商场(店)、书店;(七)候诊室、候车(机、船)室、公共交通工具。”《刑法》第291条规定:“聚众扰乱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商场、公园、影剧院、展览会、运动场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秩序,属于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寻衅滋事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条规定,在车站、码头、机场、医院、商场、公园、影剧院、展览会、运动场或者其他公共场所起哄闹事,应当根据公共场所的性质、公共活动的重要程度、公共场所的人数、起哄闹事的时间、公共场所受影响的范围与程度等因素,综合判断是否“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2013年10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依法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第23条规定,在校园、游泳馆、儿童游乐场等公共场所对未成年人实施强奸、猥亵犯罪,只要有其他多人在场,不论在场人员是否实际看到,均可以依照《刑法》第236条第3款、第237条的规定,认定为在公共场所“当众”强奸妇女,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猥亵儿童。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这些条款实际上并不是对“公共场所”含义所做的明确解释,都只是对“公共场所”范围进行例举,没有对“公共场所”的特征进行界定。

(二)“公共场所”的界定

根据《辞海》的解释,公共场所是指公众可以去的地方或者对公众开放的地方;公众是指社会上大多数的人或者大众。《现代汉语词典》对公共的解释为“属于社会的;公有公用的”,按此解释,公共场所的含义应为属于社会的、公有公用的场所。基于词义本身,通常我们把一般意义上的“公共场所”解释为,提供公众进行工作、学习、经济、文化、社交、娱乐、体育、参观、医疗、卫生、休息、旅游和满足部分生活需求所使用的一切公用场所及其设施的总称。这一解释突出了公共场所系相对于私人场所而言及可由多数人进出、使用的功能特征。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公共场所”是否要求人员的不特定性。从上述关于“公共场所”一般意义的解释来看,似乎表达了“公共场所”应具有“不特定多人进出、使用”的特征,从而体现其涉众性。

那么,像教室这样的场所,人员众多,但相对固定,能否算“公共场所”呢?案例二的争论焦点也在于此。笔者认为,刑法意义上的“公共场所”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公共场所”,不应将其限制在“不特定且多人”的范畴中,否则将违背刑法设立此项加重情节的立法目的。学校教室是供学生学习的专门设施,一定时期内使用教室的学生范围相对固定。但学校教室并非私人场所,而是供多数学生使用,具有相对的涉众性。考虑到这一点,将教室解释为“公共场所”并未超出“公共场所”概念所能包含的最广含义,也符合一般公民的理解和认知,属于合理的扩大解释。行为人在教室当着众多学生的面对儿童实施猥亵行为,其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绝不亚于某些非特定的多人的场合,对其加重处罚完全与这类犯罪不仅侵犯了儿童的性自由权,而且侵犯了儿童性活动的私密性的严重危害性相当,符合刑法设立这一加重条款的立法宗旨。《意见》第23条对此也持肯定的观点。

三、关于“当众”的理解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众”是指许多人。[1]那么,当众是指对着许多人的面前,强调的是公然性和非隐蔽性。这里也有两个有争议的问题:

(一)在行为人实施猥亵行为时,是否要求在场的人看到

实践中,有观点认为,“当众”猥亵应当包含行为人公然实施猥亵,不惧怕其犯罪行为被公众发现的意思;也有观点认为,“当众”猥亵就是当着众人的面实施猥亵。这两种观点或侧重于行为人的主观方面,或侧重于客观方面,都属于对“当众”的狭隘文义解释,但都没有结合法律设立这一条款的立法目的进行综合考量。上文提到,刑法将在公共场所当众实施猥亵规定为猥亵儿童罪的法定加重处罚情节,主要是因为,该行为不仅侵犯了儿童的性自由权,而且侵犯了其性活动的高度私密性,不仅侵犯了普通公民最基本的性羞耻心和道德情感,更是对被害人身心造成严重伤害,社会影响更恶劣。因此,只要行为人在公共场所当众实施,无论在场的其他人是否看到,这种超越普通猥亵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对受害人造成的叠加伤害已经形成,符合了加重处罚情节的立法目的,达到了加重处罚的条件。因此,《意见》第23条规定,在公共场所对未成年人实施强奸、猥亵犯罪,只要有其他多人在场,不论在场人员是否实际看到,均认定为在公共场所“当众”猥亵儿童。在适用该条规定时应注意:认定为“当众”实施性侵害犯罪虽不要求其他在场的多人实际看到,但基于“当众”概念的一般语义及具有“当众”情节即升格法定刑幅度的严厉性,从空间上来讲,其他在场的多人一般要在行为人实施犯罪地点视力所及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说,性侵害行为处于其他在场人员随时可能发现、可以发现的状况。[2]

(二)“众”的范围如何界定

当着其他一人是否算“当众”?“众”是否包括犯罪人和被害人?一般意义上的“众”被理解为3人以上,所谓三人成众,不少学者也持这种观点。但是,我们认为在猥亵儿童罪中,对“众”应从立法目的的角度,采用有别于一般意义的理解。根据上文的论述,我们应把刑法意义上的“公共场所”定义为供不特定或者多数人使用的场所,具有涉众性、社会性等特征。而这里不特定应认为不仅可以是多人,也可以是1人。上文也提到,刑法设立此从重处罚情节的目的在于,该行为侵犯了儿童性活动的高度私密性,践踏了普通公民最基本的性羞耻心和道德情感,对被害人身心伤害更重,社会影响更恶劣。从这个意义上讲,猥亵行为当着与其无关的第三人实施,无论是1人还是多人,这种性活动的私密性就已经遭到侵犯,其社会危害性已经升级,应当加重处罚了。当然如果当时在场的人越多,其社会影响就越恶劣,社会危害也越重,但这是在较高量刑幅度内从重处罚的问题了。同时,我们认为,这里的“众”不应包括犯罪行为人和行为时的被害人本人。否则将无法区分普通猥亵儿童犯罪与加重猥亵儿童犯罪的区别,不符合刑法设立加重处罚情节的目的。当然,如果犯罪行为人在对某一儿童进行猥亵行为时,还有其他被害人在场的情形则应另当别论。

四、“公共场所”和“当众”的关系

根据《刑法》第237条第2款规定,“在公共场所当众犯”猥亵儿童的加重处罚。显然,这里“公共场所”和“当众”是并列关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构成加重处罚情节,对此没有异议。根据这一规定,在司法实践中要注意,如果虽在“公共场所”,但没有被不特定人或者多人看到、感受到的可能,则不能认为是“当众”,因而不能认定为加重情节。例如,晚间在公园的公共开放空间,事实上没有其他人员在场的情况下对儿童实施猥亵行为的,就不能认定为符合加重处罚的情节。同样,如果虽有“当众”的情节,但是并没有发生在“公共场所”也不能认定具有加重情节。例如,在个人的家里,或者宾馆的房间里,行为人当着他人面实施猥亵儿童的行为,就不具备在“公共场所”的条件,因而不符合加重处罚的情节。

五、案例简评

上述三个案例争议的焦点其实都集中在行为人是否具备“在公共场所当众”这一加重处罚情节上。根据上述分析和梳理,我们来简要评析一下这三个案例。

案例一窦某某的猥亵行为发生在公交车上,并且当时车上没有空座位,且有十几人站着。公交车属于公共交通工具,是供不特定或者多人使用的场所,具有涉众性和社会性,符合“公共场所”的特征,属于较为典型的“公共场所”。况且,当时乘车人员众多,虽然案例没有提及当时是否有人看到猥亵行为,但是根据上述的分析,当时只要有被其他在场人员随时可能发现、可以发现的可能,便可视为“当众”了。《意见》第23条也明确规定,在校园、游泳馆、儿童游乐场等公共场所对未成年人实施猥亵犯罪,只要有其他多人在场,不论在场人员是否实际看到,均可以认定为在公共场所“当众”猥亵儿童。因此,考虑到行为人也没有其他减轻处罚的情节,对其应当按照《刑法》第237条第2款、第3款的规定,在5年以上有期徒刑中酌情量刑。而一审法院的判决显然在适用法律方面错误,量刑畸轻,检察院的抗诉是非常正确的。二审法院虽然改判,但是仍未准确适用法律,值得商榷。

案例二吴某某的猥亵行为发生在小学教室里。上文分析过,学校教室是供学生学习的专门设施,虽然一定时期内使用教室的学生范围相对固定,但非私人场所,且供多数学生使用,属于具有相对的涉众性“公共场所”的范畴。但是否“当众”呢?案例并没有对案发时学校的状况,各教室的人员状况作具体说明。但从所提供的信息看,当时处于开学期间、午休时间,若当时各教室学生较多或多有学生走动,哪怕只有其他1名学生在场,认定“当众”应没有异议。如果实施猥亵行为的全过程,教室内始终只有行为人和被害人两个人,但是存在随时有他人进入教室的可能性,此时能否认定为“当众”值得研究。笔者认为,刑法规定的“当众”必须真实有他人在场,具有实然性,而不能是仅仅具有可能性。没有他人在现场,则不存在他人看到或者可能看到的可能性,不符合“当众”的特征和刑法设立加重处罚情节的初衷,因而不能认定为“当众”。

案例三郭某的猥亵行为发生在教学楼的多功能厅内。多功能厅是学校用于教学、会议及其他活动的场所。多功能厅使用时一般都有众多人在场,而且为不特定人使用,具备了涉众性、社会性的特征,属于“公共场所”。这里有一个问题,有些场所并不是一直对公众开放使用,那么在其关闭、停用甚至废弃时,还能否作为“公共场所”对待?比如,公交车晚上停运停放在停车场的时候,还是否属于“公共场所”?放假期间没有安排教学或者其他活动的学校教室还是否算“公共场所”?笔者认为,“公共场所”是与“私人场所”相对而言的,只要是用于社会公众使用的,具有涉众性、社会性特征的场所都是“公共场所”,而不论该场所是否正在使用。如果把不是正在使用场所归于“私人场所”,否定其涉众性、社会性,不符合社会大众的通识,混淆了两者的界限。因此,多功能厅作为学校的一部分,无论行为人实施猥亵行为时,该多功能厅是否举办活动或者正在使用,都不能否定其“公共场所”的性质。同时,郭某实施猥亵行为时,两名被害儿童都在场,当郭某对一名儿童实施猥亵时,另一名儿童就是在场的其他人,儿童性活动的私密性已遭到侵犯,符合加重处罚的条件,应按照《刑法》第237条第2款的规定,在5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幅度内酌情量刑。郭某自动投案,有自首情节,可以从轻、减轻处罚。但同时,郭某猥亵的对象是儿童,而且是两名儿童,按照《刑法》第237条第3款的规定要从重处罚。综合看来,法院的判决量刑偏轻。

注释:

[1]《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1691页。

9.儿童知识的理解 篇九

季老足迹: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

12日下午5时半,一场罕见的大雨笼罩整个北京大学,但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前的广场上,仍然聚集着北大的师生,还有很多人从校园外特地赶来,悼念季羡林老先生,久久不愿离去。

我没有亲眼见过季老,没有和他打过交道,但他是北大人永远的精神灯塔。一位几天前从北大毕业的中文系学子,今天重回校园,在雨中向季羡林老先生鞠躬致敬。

深切怀念季羡林老先生今天上午10时,季羡林老先生的灵堂尚未敞开大门,不少北大师生就已自发聚集在百周年纪念讲堂黑色的大幅挽联下。

在悼念人群中,82岁的雷鸣老先生从家中赶来,一直待到下午5时灵堂关闭都迟迟不愿离去。他说:1992年在中国丝绸之路首届学术大会上,我的一篇论文得到了季老的点拨指正,此后,我多次和季老交流过相关学术问题。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也许是每一个和他交往过的人最深刻的感受。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张颐武说,这么多年来,他们这批学人从未听到过有关季老的负面传闻,从这个角度来说,季老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是一个将传统士人精神与现代专业知识完美结合的人。

季老先生做了一辈子学问。不管是在什么状况下,都没有停止。他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在治学精神和态度上。季羡林老先生的学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葛维钧回忆,季老先生写作《糖史》时,已经80多岁了,但仍不顾严寒酷暑每天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有时,季老发现了新线索就兴高采烈起来。他的喜怒哀乐都是和做学问联系在一起的。

先生个性极为鲜明,广被万物的爱心与知识分子的胆识在季老先生那里体现得十分醒目。如果来访者不学无术而又滔滔不绝,先生就会面色木讷长久不言;如果是清纯学生求访解惑,则他每次必从家中送出来直到大门口默默挥手告别。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王岳川教授告诉记者,季老生前说过,他最喜欢的知识分子是:质朴,淳厚,诚恳,平易;怀真情,讲真话;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最高水平当是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正是夫子自道!

季羡林老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更因为他的品格。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国际关系学院级本科生李玉磊对记者说,季羡林老先生常年笔耕不辍,把自己对人生、对知识、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写在了一本本书中,这些用心写出的文字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很早听闻季老先生的大名,通过阅读,为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的.知识所深深折服,这成了我报考北京大学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语言文学系级本科生李垚坦言,虽然求学期间,她未在校园里见过季老先生,也未聆听过其谆谆教诲,但是他独特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境界早已成为燕园中无形的精神标识,感染着每个身处燕园的北大学子。先生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对治学的严谨精神,是我们后辈应汲取的力量。唯有如此,步入社会后才能有所担当。

(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李垚因为听过季老先生的演讲,被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的知识深深折服,所以报考了北京大学。

B.季羡林老先生是一位富有童心的人,发现新奇的东西就会很高兴。

C.季老先生认为自己就是一个符合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知识分子。

D.在参加纪念活动的人群中,既有年轻的北大学子,也有八十多岁的学者,这充分说明了季老先生的影响之大。

E.季老先生的作品,不仅是他个人对人生、知识和生命的认识,更是他一生的写照,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2.这篇新闻开头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6分)

3.文中说:他是北大人永远的精神灯塔。请结合全文,概括季羡林老先生对北大人的影响表现在哪几个方面。(6分)

4.为什么北大教授张颐武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请联系文本和实际,谈谈你的认识。(8分)

阅读答案:

1.DE

2.开头的景物描写一是交代自然环境的恶劣,(1分)与后面参加活动的人之多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表现季老先生的影响之大;(2分)二是营造凄凉的氛围,(2分)衬托人物内心的悲伤。(1分)

3.一是他山高水长的风范,二是他的治学精神和态度,三是他的爱心与胆识,四是他独特的人格魅力。(答出3点即可,每点2分)

10.语文高考阅读理解知识点 篇十

? 一、题型:段意、主要内容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二、选择或概括文章的中心

有很多的问答题都是根据中心解答的,例如: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

有些文章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

写人的,主要是赞美主人公的某些优秀品质;

写景主要赞美景的美丽可爱;

写物比较复杂一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

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类文章的结尾部分,仔细地揣摩,看它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三、理解句子的含义

所谓的含义就是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意思,它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要通过我们仔细地揣摩,采取一找二写的方法来完成。

句子的意思有明暗两种:

明的就是在文章结束那些议论性的话,你把它拿过来,稍加整理,也能回答;

暗的难度大一点,必须在通晓全文的基础之上,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总起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篇末点题;照应开头。

五、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六、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

方法1:顾名思义,扩充关键字的意思,然后连接成一句话。

方法2:找近义词的方法,注意要能替代到文中,仍保持通顺。

方法3:结合这个词所描述的对象具体描述。

七、选择正确的读音

一般出现的是多音字,根据自己的积累和文章中的词语作出恰当的选择。

八、选择恰当的字词

1.仔细阅读字词所在的句子,了解句意,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

2.认真分辨两个词语的区别是什么。

九、标点符号的作用

1.破折号的作用:

①解释说明

②话题的转换

③表示话语的中断

④时间或声音的延续

2.省略号的作用:

①引文的省略

②列举的省略

③说话断断续续

3.引号的作用:

①直接引用

②特殊含义

③强调意思

④特定称谓

十、给文章加上恰当的题目

1.根据文章的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加上简短的修饰语。(比较保险)

2.根据文章的中心,用中心词作为题目。

十一、文章的写作顺序

1.时间先后顺序

2.地点变换的顺序

3.事情发展的顺序

11.儿童知识的理解 篇十一

关键词:多彩学习生活;儿童学习;小班化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0A-0043-05

南京市小班化示范学校汉口路小学于2013年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资助课题“小班环境下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课例研究”。建构儿童多彩学习生活,旨在真实再现教师优化儿童学习活动的实际行动,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智慧的提升和教育艺术的丰盈;旨在努力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文化、课程文化、学习文化,提升学校的品牌价值;旨在让每一个儿童主动践行学习生活的要义,获得个性化发展,寻求幸福的生活。

三年来,学校加强顶层设计,集聚团队合力,努力深化课程改革,建构丰富多彩的儿童学习生活。在研究进程中,学校提升了小班化办学质量,用行动诠释对儿童的关爱、对教育的真情,丰盈“在这里,每一个都重要”的办学理念,让这所具有80多年历史的江苏省实验小学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内涵解读

儿童多彩学习生活以儿童个性化学习特征为起点,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平台、多形式的学习活动,展现生动、精彩、适性、快乐的学习现场,关注每一个儿童、展现每一个儿童、幸福每一个儿童,促进儿童个性发展和自由生长。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建构路向为:

(一)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

教学的本质是什么?应该是为儿童的学习。以往教学实践中,我们强调教学,淡化甚至忽略学习,缺乏对教育本质的理性认识。思考与践行儿童多彩学习生活,首先要指向儿童学习,因为它揭示了教学的本质,彰显了教学的核心问题。

(二)从课堂内的学走向生活中的学

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说:“我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的确如此,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生活中诸多方式是儿童学习的多样渠道。强调学习概念,不能忽略生活概念,把儿童的学习与生活割裂甚至对立起来,就难以走向儿童心灵深处,更难成就儿童幸福的人生。

(三)从单一的学走向多彩的学

我们常常把儿童的学习生活,简单理解成一种听课、做作业、考试的生活,其实行走大自然、广阅博览、进行社会实践等课堂之外的活动,也是学习生活。我们常常把教育生活理解成儿童在学校的群体生活,其实除了群体的学习生活,还有儿童自由找寻个性发展的学习生活。因此,学习生活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

(四)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建构

每一个儿童都是多姿多彩的,他们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条件、学习方式都不尽相同,儿童需要和自己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相适应的学习生活。儿童不是被我们指派任务的对象,他们应该成为学习生活的主角,参与建构属于自己的学习生活。建构的过程就是每一个儿童创造发现的过程,也是让他们充分体验生活快乐多彩的过程。

二、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建构背景

汉口路小学是南京市首批小班化示范学校,办学成绩比较突出。学校在小班化教育推进中,充分依托以下三个方面优势,构建儿童多彩学习生活,实现小班化教育理念的转型,让每一个儿童得到更多的关爱和更好的发展。

(一)独特的文化背景

自上世纪三十年代至今,学校就与南京大学为邻,静静地、默默地接受南京大学深厚文化底蕴的熏陶与润泽。大学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透过围墙在我们的校园里徜徉;大学文化之气象、学术之气韵、研究之气质,也会飞跃围墙,渗入师生的心灵。这是无形的,却又是有形的;是自觉的,却又是无意的。而今,学校又主动“攀高枝”,充分利用南京大学的各种资源,为学生发展服务,为丰富教育生活服务。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汉口路小学不是办在南京大学旁,而是办在南京大学里。

(二)独特的办学理念

在大学文化熏染、大师文化影响、小班文化浸润之下,学校确立了新的办学目标,凝练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办学理念:“在这里,每一个都重要。”每一个教师都是重要的,他们都有自己的优势与特点,都将拥有自己的职业幸福。每一个学生都是重要的,他们独特的生命和天然的姿态得到尊重,都在进步、成长,都会多元、自由地绽放,成长为最好的自己。办学理念得到了师生的广泛认同,已成为校园里的流行语,成为大家共同的追求。

(三)独特的教学方式

学校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创生了“四色学习单”,用红、黄、蓝、绿四种颜色,标注孩子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角色,标注分层分类的学习任务、要求,标注小组和小组、学生和学生之间多向互动的流程等。当然,四种颜色不是一成不变,可以选择取舍。这样,每一个学生会有多种角色,会担当多种责任,因而会有不同的经历和体验,会在多种机会和不同的平台上得到锻炼,获得发展的最佳机遇。其实,这不仅仅是颜色的故事,而是孩子们学习生活的故事、生命成长的故事。这样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兴趣,带来了活力。学习方式的改革是小班化教育研究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四色学习单”起源于小班课堂,立足于为儿童生长服务,会不断发展、不断培塑儿童多彩学习生活方式。

独特的文化背景、独特的办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方式,既是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建构背景,也是其文化基质,引领与丰润着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建构与发展。

三、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实践建构

在众多研究方式中,学校把课例研究作为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研究的抓手。列举或切片实际发生的教学场景,以某个问题为主,揭示教与学背后的发现、追问与深思。儿童的多彩学习生活隐含在一个个课例之中,课例研究承载着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表征与探析,进而推动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有意义建构。endprint

学校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确定了课例研究的四种类型,即问题呈现型、经验分享型、理论验证型、研究反思型;制定了课例研究的框架,即主题背景、情境再现、问题讨论、认识分析、反思困惑。课例具有典型性、情境性、实践性和反思性特点,课例重现了真实的教学现场、预留了反思的空间、提供了问题的追溯可能。课例研究成为汉口路小学教师的主要研究方式,他们从小班化教育宏观研究中走向成长,现在又进入课例微观研究中,寻求新的成长平台和路径。因此,课例研究不仅有利于儿童多彩学习的建构,也有利于教师的多彩发展,在改变儿童学习生活的同时也改变着教师的教学生活。

我们认为,儿童多彩学习生活至少包含四个内涵特征:有童趣、有意义、有选择、有个性,这四个“有”的逻辑关系是递进的,是有内在关联的。课例研究中,我们始终把这些内涵特征作为研究目标和验证准则,收集的课例覆盖全学段、全学科,包含国家课程、校本课程。

(一)基于国家课程的课例研究

国家课程承载了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水准。同时,让学生感到单一、枯燥、不快的学习生活,更多来自国家课程中语文、数学、英语的课堂教学。因此,我们的课例研究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课例研究从改变教师开始

教师是国家课程运作中非常活跃的资源,伽达默尔在《赞美理论》一书中写道:“一切实践的最终含义就是超越实践本身。”课例研究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教师的观点,进而改变教学行为。学校从多样的课例研究方式出发,促进教师教学智慧的生长。如探究教师如何教,我们用“课例切片会诊”来研讨失败环节的补救方式,用“精彩15分钟课例围观”来总结成功的经验,用“视频课例讲析”来提升教师反思水平,用“课堂理答研究”来关注教师教学机智……一间教室的空间是狭小的,但教师的思考和创意带来的能量是巨大的,给学生学习生活的滋养是难以估量的。

同课异构是学校最常用的课例研究方式,我们采取了自己和自己同课异构、师徒同课异构、同一教研组同课异构等多样的途径,目的就是让教师在多彩研究生活中获得新的思考。从一位语文老师五次和自己同课异构《美丽的丹顶鹤》课例中,我们欣喜地发现她的变化,正如她自己总结的:“为了突破传统教学法的弊端,凸显一个‘新,我前期几个课例着重活动化情景创设,更多关注阅读教学的方式、策略等‘术。随着课改的深入进行,随着小班教学理念的融入,我更多思考与分析语文的学科特质、课程特点、价值取向等,也就越来越多地关注阅读教学的‘道。这就是突出语言文字运用、开掘潜能、提升素养,让儿童享受充满魅力的语文生活。因此,后期课例我做了很多改善。五次同上一节课,让目标在人文与工具的左右中定位,让内容在审美与语词的轻重里甄选,让过程在形式与内容的结合处思忖,让主体在儿童与课堂关系上明晰。”

课例研究不仅成就了有教学个性的老师,而且,不同老师的不同教学个性又成就了学生丰富多样的学习生活。在《我们喜欢这样的美丽课堂》生本案例集中,一篇《她的课像磁铁一样吸引我》的学生作文这样写道:“记得她给我们上《台湾的蝴蝶谷》,可吸引人了!每一自然段她都用了不同的方法,有的她先讲,有的让我们自己读,有的让我们用四色学习单分小组学习讨论,再交流。我们觉得语文学习是那样的有滋有味,我们全都坐得笔直,眼睛睁得大大地听她讲课,舍不得放过一个地方。她还很注意听每一个同学的发言,不管谁发言,她都送上微笑,就像太阳那样温暖,让我们觉得课堂就是最快乐的巴学园。”

2.课例研究从改变学习方式开始

学习方式的改变最能直接显现儿童学习生活的多彩。如果说以前我们多以“讲—问—练”来演绎学习的流程的话,那么,现在的课堂教学需要从儿童原有知识、情智、人格结构出发,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建构。学校从关注学的角度出发,创生了很多课例研究方式,如用“课堂学情观察”来剖析学生课堂的在场状态,用“学习者中心”为标准来判断教师让学的度和量,用“四色学习单我设计”活动来扭转教师规划学习单的现状,用“微学习”课例研究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享受创新的成功和乐趣。

基于“学”的四色学习单是学校课堂研究特色。如何让特色变亮色?我们一直在课例实践中不断推进研究的进程,努力优化儿童的学习方式。四色学习单起初只是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单,继而生长为学习过程中各环节运用的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介,后来又发展为让学生选用学习主题、学习伙伴、学习任务、交流方式等的自主学习单,接着创生出学生对自己学习生活规划、记录、呈现的个性化发展单……。至此,四色学习单就有了两种语境:一种是学习生活的语境,一种是基于学生发展的语境。叫四色学习单,而不叫四色教学单,就是着力体现学习方式的改进。四色学习单最重要的理念是多元、适性、主体、融合。

学校一位数学老师在《自主参与,让数学生活多姿多彩》一文中提到:“充分利用四色学习单,激发和引领儿童自主选择学习素材、自主设计学习过程、自主建构数学意义,体验数学学习的思辨之美,这比以往教师安排学习进程更有效果、更有价值。”生本案例《“自主选择”让我的学习生活更自信》中写道:“‘四色学习单让我们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学习内容,充分发挥了我们在课堂学习中主人翁的精神,这种选择给了我自信。我们期待更多的选择学习,因为那样会让我们更加自信,而只有自信才能使努力变为成功!”

3.课例研究从艺体学科开始

国家课程中,音、体、美学科教学富有情趣、形象生动,是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全面行动的课程,是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学习形式、学习活动都丰富多彩的课程,是和儿童灵动、蓬勃的生命状态最相适应的课程,……色彩之多、精彩之多、特色之多的艺体课程能还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真情洋溢的世界、心向自然的情愫,假如连这些学科都不能彰显多彩学习生活,其他学科更是举步维艰。因此,学校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建构从艺体学科开始。

在课例研究中,学校艺体学科老师合作研讨,创生了具有学科特色的教学范式,如体育学科“四色分层 五步教学”的生本课堂、美术学科“情境导引—尝试创作—不断发现”的主动课堂、音乐学科“你动、我动、大家动”的律动课堂……这些课堂改革都从建构学生多彩学习生活的角度出发,契合儿童天性,适应学生个性,根据学习者差异有选择地采用适切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审美、健体能力,在缤纷多样的学习生活中让每个学生自主、活泼、生动地发展。endprint

如二年级体育“立定跳远”一课,教学分“游戏跳—尝试跳—定位跳—晋级跳—检测跳”五步,每一步都用四色学习单进行跳跃能力分层。这样的流程既为学生提供了多种练习形式,改变了以往教学中一直由教师带着学生活动的做法,又使学生感受到上课环节的丰富变化,学习由被动转向主动,同时还给予学生不断前进、获取成功的喜悦。

(二)基于校本课程的课例研究

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建构,还要深入校本课程层面。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相生相融,才能最大限度彰显儿童学习生活的多彩,让儿童在轻松、适性、愉悦的校园学习生活中,不断发展特长、陶冶情操、提升自我、幸福成长。

1.校本课程愿景和培养目标

校本课程的愿景为:在学校核心理念引领下,通过校本课程实践行动,达到多彩学习每一天;通过一系列学习环境、课程、评价的构建,最终实现幸福成长每一个。学校校本课程培养目标为:培养健康的人、德正的人、智慧的人、尚美的人、创新的人。

2.校本课程总体架构

根据课程开发主体,学校校本课程可分为:大师开发的课程与大学生开发的课程,南京大学与汉口路小学联合开发的课程,汉口路小学教师团队开发的课程,教师个体开发的课程,家长、学生共同开发的亲子课程,等等。从这个框架可以看出,校本课程资源较广泛、内容和形式较丰富、形式较多样,既有基于南京大学文化资源的浸润型课程,又有基于学科课程标准的拓展类课程,还有基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实践性课程,更有基于学生多元需求的个性化课程。

3.校本课程的课例研究

一是《小学﹒大学》微型图本。我们通过广泛调查、查阅文献和实地察访,共同确定编制要素:①强调四色学习特色,突出大学元素。②图文并茂,语言浅显明白。③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开放性有机结合。④留给学生思考、质疑探究的实践空间。在这些原则基础上,确定编纂课程体例、风格以及内容呈现方式。从收集的50组课例中不难看出,课程实施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不拘泥于课堂,不拘泥于校园,拓展了多彩学习生活空间。在该课程实施中,我们也做了许多有趣的课例实验。比如由语文、数学和美术三位老师共同完成“南大的建筑”这一课的教学,三位老师在校本教材基础上进行了二次研发:语文小组通过寻访、调查、交流等形式探寻了南京大学建筑中的文化;美术组尝试用多种形式描绘南京大学的建筑;数学组采用实地研究方式绘制了南京大学建筑分布图。在探究过程中,孩子与南京大学的建筑、师生等零距离接触,真切地受到了南京大学校园精神的感染,其交往能力、收集整理信息能力也得到了同步提升。

二是“大学老师”课程和“大学生课程”。大学既有“物”的默化,也有“人”的熏陶。我们邀请来自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晓庄学院的老师和学生,为孩子定期设计课程,并把课程内容传至校园网,让学生自由点击、学习。大学老师不仅编写课程,还定期来学校讲授课程。从收集的课例中可以看出,一位大学教授先在家里给自己孩子讲,凡孩子听不懂的地方就删改,努力做到“以学定教”。大学老师和大学生渊博的知识、优雅的谈吐、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不仅拓展了小学生的知识世界,更充实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三是“花样可乐,健身足球”课程。这是我校以学科教研组为开发团队的国家课程校本化的一个尝试。足球是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具有几十年的历史沉淀。开发此课程的意义在于传承历史,引导学生享受运动之美,培养进取合作的精神,享受阳光活力的生活,提升生命发展的质量。学了这门课程,一个学生写道:“我有一个梦想:我一定要上好足球课,加强基本动作训练,增强体质,以后加入中国队,参加世界杯,让我们中国得冠军!”

四是“多彩社团”课程。“多彩社团”课程从原先的“兴趣小组”逐步走向“基于学生个性需要、自主选择的校本课程”。学校有绿茵足球队、红蜻蜓合唱团、红珊瑚皮影社等30多个社团,每年的六一儿童节都要进行多彩社团展示活动,要求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其中、感受快乐。多彩社团现已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程。

五是“迷你读述课程”。我们对语文和英语教材进行解剖,从中寻找有价值的元素进行重构或延展,设计有创意的课程主题和课程单元,让课程学习基于教材而又超越教材。学校从教学管理角度设置了“迷你读述课程”的规定动作:晨读10分钟、课前3分钟、午阅10分钟、夕述5分钟。当然,这里的时间只是个概数。迷你读述,让学生在阅读中收获,在讲述中睿智,在读述中享受书香人生。

有效的管理是课程推进的必由之路。学校确立了四个方面的管理机制,即时间管理、质量管理、资源管理、档案管理。“魅力源于个性,特色引发活力。”实践证明,校本课程的开发,拓宽了学生学习生活空间,培养了学生的特长,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儿童得到了文化滋养和人文关怀。

12.儿童知识的理解 篇十二

Kujawa和Huske认为先前知识是读者开始阅读活动前拥有的态度、经验和知识的总和。其中知识是指关于阅读过程本身、材料涉及的领域、主题、概念、各种文体以及体裁等的了解。国外对于阅读理解过程的研究有20世纪60年代“自下而上”模式和“自上而下”模式占领了阅读领域。20世纪70年代Rumelhart提出了相互作用模式理论, 认为阅读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有机结合。强调图式是阅读理解的奠基石, 形成了图式理论。近20年来, 阅读理论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图式理论, 强调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Pearson and Johnson把阅读理解定义为“联系新旧知识的桥梁”, 强调了背景知识的重要性。Hudson用图式理论研究阅读中背景知识与外语能力之间的关系。其结果认为, 外语读者的背景知识一旦触发, 会比外语能力产生更大的作用。Carrell研究认为内容图式能帮助读者加快阅读理解速度, 提高理解正确率, 内容图式比形式图式有更大的作用。国内一些研究也表明先前知识对于阅读理解成绩有重要作用。

元认知的概念由Flavell在元记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 认为元认知即认知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识。Brown最早对元理解进行了界定, 元理解是指认知主体在阅读理解或者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对自身思维状况的清晰意识和对自我修正机制的积极调用。Nelson首先推荐使用Gamma相关系数作为元认知监测精确性的测量指标, 随后得到广泛采纳。综合分析以往的实验研究, 个体的元理解监测并不够十分精确, 以Gamma系数来表示, 其均值仅为0.25左右。国外一些研究均表明元理解对于阅读理解有重要作用。国内杨小虎等通过控制英语语言水平的影响对元认知与中国125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关系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元认知与阅读理解紧密相关, 不同元认知水平的学生在英语阅读上的表现有明显差异, 且元认知对学生英语阅读理解不仅有直接影响, 还通过英语语言水平间接对其施加影响。

阅读预期是读者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手段, 预先推知或判断未知或尚未阅读的内容。这是一种推理性的认知能力。国内外一些研究者从心理语言学的不同角度对阅读预期进行研究, 已得到一些积极的结果。崔耀、陈永明从读者工作记忆能力的个体差异的角度, 探讨阅读描述日常生活事件的段落时预期推理过程的资源分配特点, 及其与阅读焦点转移的关系。莫雷从宏观阅读的角度探讨阅读预期对快速阅读的理解水平与阅读进程的影响。林云香研究认为阅读预期就是读者经验和文本信息之间的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周殿军探讨了阅读预期对英语快速阅读理解的影响。研究表明, 不同类型的标题提示对英语快速阅读理解成绩有显著的影响, 而对正常速度阅读理解成绩的影响不显著, 这说明了能否建立对阅读材料较准确的预期对快速阅读理解成绩有显著的影响。这些研究都肯定了阅读预期对阅读理解的重要作用。我们认为先前知识、元理解与阅读预期三个因素对英语阅读理解成绩均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将通过以下实验探讨上述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一) 被试

黑龙江大学在读本科生90名, 年龄19—22岁, 均已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矫正视力正常。把他们随机分入六个组, 不同组别文章呈现顺序不同, 每组15人。

(二) 研究材料

研究材料由6篇文章组成。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各2篇。文章字数从281字到431字。每篇6个四选一的阅读理解测试题分为表面型题目和推断型题目各三个, 乱序呈现。有关阅读文章的感受的问题采用Likert5点量表的等级评定形式, 分7个等级进行评定。每篇4个四选一的知识测验题目为根据每篇文章相应主题自编而成。

(三) 研究程序

本研究将实验内容通过E-Prime编程在计算机上由被试自主进行。整个实验在心理学实验室分组进行, 每组15人。完成实验大约需要1小时到1小时40分钟。实验分为三个阶段, 各阶段都给予指导语, 被试读懂指导语后, 按回车键换屏。本研究采用了拉丁方设计以减少被试内设计所带来的顺序误差, 6组被试的实验程序一致, 只是6篇文章的呈现顺序不同。

三、结果与分析

(一) 先前知识与阅读理解成绩的关系

由先前知识高分与低分文章的阅读理解成绩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t=0.877, p>0.05, 可知先前知识高分与低分文章的阅读理解成绩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二) 元理解水平与阅读理解成绩的关系

根据元理解水平高分组与低分组的阅读理解成绩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t=4.891, p<0.01, 首先由Levene’s Test可知方差齐性检验不显著 (p>0.05) , 即两组的方差齐性。故而得知元理解水平高分组与低分组的阅读理解成绩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三) 阅读预期与阅读理解成绩的关系

不同阅读预期水平对第一、二篇文章阅读理解成绩影响的重复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F=3.105, p>0.05。不同阅读预期水平对第三、四篇文章阅读理解成绩影响的重复测量结果之间差异显著, F=7.108, p<0.01。由Pairwise Comparisons多重比较结果可知, 低阅读预期与中阅读预期水平、低阅读预期与高阅读预期水平之间均有显著差异, 中阅读预期与高阅读预期水平之间差异不显著。不同阅读预期水平对第五、六篇文章阅读理解成绩影响的重复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F=2.869, p>0.05。

四、讨论

通过考察先前知识与阅读理解成绩的关系, 发现先前知识高分文章的阅读理解成绩略高于低分文章的阅读理解成绩, 二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未对实验假设提供有力的支持与验证, 但总体上并不违背实验假设。出现此情况的原因可能为先前知识只是影响阅读理解成绩的因素之一, 被试先前知识的丰富并不意味着相应的阅读理解取得高分, 还受到被试的英语阅读能力、文章题目难度等因素影响。在元理解水平与阅读理解成绩的关系的研究中, 发现元理解水平高分组与低分组的阅读理解成绩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且高分组的平均数明显高于低分组, 这说明了元理解水平对阅读理解成绩的重要作用, 验证了实验假设。在阅读预期与阅读理解成绩关系的研究中, 分别考察了被试在不同阅读预期水平下的阅读理解成绩。通过研究发现不同阅读预期水平对第一、二篇文章阅读理解成绩影响的差异不显著, 而且出现了与假设完全不符的情况。而不同阅读预期水平对第三、四篇文章阅读理解成绩的影响则差异显著, 且低阅读预期水平下的阅读理解成绩最低, 中阅读预期与高阅读预期水平下的阅读理解成绩相近, 均显著高于低阅读预期水平下的成绩。不同阅读预期水平对第五、六篇文章阅读理解成绩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然而仍可看出中阅读预期水平下阅读理解成绩的均值水平明显高于低阅读预期下的均值水平。综合上述三种情况, 不同阅读预期水平对第三、四篇与第五、六篇文章阅读理解成绩影响的实验结果部分验证了实验假设, 我们可以得出中高阅读预期水平下的阅读理解成绩总体上高于低阅读预期水平下的阅读理解成绩, 但中阅读预期与高阅读预期水平下阅读理解成绩的比较与假设并不相符。出现与假设不符的情况的原因, 可能有两个, 第一, 高阅读预期的答案在实验所发答题纸上作答, 程序较复杂, 部分被试未认真阅读实验要求, 导致阅读加工质量下降;第二, 实验后面阶段 (高预期水平下) 相对于前面阶段 (低预期水平下) 来讲较为疲劳和倦怠。本研究探讨了英语阅读理解中, 先前知识、元理解与阅读预期三个因素对英语阅读理解成绩的作用, 有必要在后续研究中采用中文阅读材料再进行相关研究与探讨。

五、结论

1.元理解对英语阅读理解成绩有重要作用。

2.先前知识高分文章的阅读理解成绩略高于低分文章的阅读理解成绩, 未充分验证先前知识对英语阅读理解有重要作用的实验假设, 但总体上并不违背实验假设。

3.中高阅读预期水平下的阅读理解成绩总体上高于低阅读预期水平下的阅读理解成绩。

参考文献

[1]黄沭云.论背景知识对阅读理解的功能性使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6, (3) .

[2]邱凯端.论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1) .

[3]Block E.The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of SecondLanguage Readers[J].TESOL Quarterly, 1986, (3) .

上一篇:采矿工程专业毕业实习指导书下一篇:毕业设计及毕业顶岗实习情况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