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题(精选9篇)
1.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题 篇一
物理课程标准试题
一、填空题(30分,每题3分)
1、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_相互作用_、最一般的_运动规律_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
2、高中物理课程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_科学探究_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_创新意识_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
3、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_科学素养_,从知识与技能、_过程与方法_、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4、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在课程评价上强调_更新观念_,促进学生发展。课程应体现评价的内在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关注_过程性_评价,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通过评价还应促进教师的提高以及_教学实践_的改进。
5、高中物理课程由12个模块构成,学生完成共同必修模块的学习后,可获得_4_学分,接着必须再选择学习一个模块,以便完成_6_个必修学分的学习任务。
6、高中物理课程的总目标包括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_自主学习_能力,养成良好的_思维习惯_,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7、物理学是一门以_实验_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高中物理课程各个模块中都安排了一些典型的科学探究或物理实验。科学探究的要素包括提出问题、_猜想与假设_、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8、选修课程是在_共同必修_的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设计的。在选修课程中既考虑了学生的基本学习需求,又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空间;既为学生设计了适合其兴趣爱好和能力倾向的不同模块,又考虑了不同模块的_相互联系_和共同要求。
9、_观察实验_、抽象思维与数学方法相结合,是物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10、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物理课程提供了丰富的_课程资源_。将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既有利于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_处理信息_、传递信息的能力。
二、判断题(10分,每题2分)
1、学生完成共同必修模块的学习后,接着必须再选择学习一个模块,考虑到必修学分中尽量让学生学习物理主干知识,因此后来的这个必选模块只能在选修1-1,选修2-1,选修3-1中选择,因为这三个选修模块都与电磁学内容有关。(√)
2、高中阶段应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让学生较独立地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程标准中的“认识”“了解” “阐述”“解释”等行为动词属于体验性要求的目标动词。(×)
4、《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要求”、“共同必修模块”、“选修模块”并列,作为内容标准的三大部分,这表明科学探究、物理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5、教学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过程,教师只有把《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目标、理念和要求,把教科书的教学内容和所体现的教学方法,转化为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设计,才能有效地达到课程目标。(√)
三、简述题
1、简述高中物理课程选修系列
1、选修系列2和选修系列3各自的侧重方向
答:选修系列1侧重物理学与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融合,强调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选修系列2侧重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展示物理学,强调物理学的应用性、实践性。选修系列3侧重让学生较全面地学习物理学的基本内容,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较为深入地认识物理学在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2、简述共同必修模块中物理2的主要学习内容及地位作用
答:在本模块中,学生通过机械能、曲线运动的规律和万有引力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体会高中物理课的特点和学习方法,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为后续模块的选择做准备。
3、简述《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四个方面的教学建议 答:
(一)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过程;
(二)提高科学探究的质量,关注科学探究学习目标的达成;
(三)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四)突出物理学科特点,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4、简述中学生的科学探究与科学工作者的科学探究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答:相似之处在于中学生的科学探究与科学工作者的科学探究都是科学认识活动,具有方法论上的相似性。
不同之处在于科学工作者的科学探究其目标侧重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科学探究是在丰富的知识积累和经验水平上展开的,科学探究活动经历问题提出、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收集数据、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全过程。
中学生的科学探究目标是侧重于将前人经验有效地转化为自我经验,其探究过程指的是科学学习过程中的探究。由于受其知识和经验、技能的制约,大多数探究活动不可能进行“全过程”探究,而更多的是“片段式”探究,有的探究侧重于设计,有的探究侧重于数据的分析处理等。
四、论述题
1、发现问题是提出问题的前提,只有发现了问题,才可能提出问题。然而,怎样才能发现问题?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对伦琴发现X射线的过程加以分析,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这个例子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1895年11月8日,伦琴用克鲁克斯管做实验,克鲁克斯管用黑纸板包着,离管子不远的凳子上放有一张亚铂氰化钡纸。伦琴给管子通电时,偶然发现亚铂氰化钡纸上出现了一条特殊的荧光。伦琴认为,荧光要靠光线照射才能激发,荧光是在克鲁克斯管通电时才发生的,而克鲁克斯管被黑纸板包着,不可能有光照射在亚铂氰化钡纸上,因此引起了伦琴的疑问:荧光效应究竟是不是来自于克鲁克斯管?如果是,它到底是什么?伦琴的进一步研究导致发现了X射线。
答:我们来看伦琴发现问题的过程:第一,伦琴发现了亚铂氰化钡纸发出荧光的现象(此时,只存在着一个现象,还没有形成问题);第二,亚铂氰化钡纸的荧光效应的产生不符合原有的认知,被黑纸板包着的克鲁克斯管不可能有有光线射到亚铂氰化钡纸上,事实和原有认知发生了矛盾,伦琴在分析了这一矛盾后提出了问题。伦琴提出问题的过程包括了两个环节:发现现象和对现象的质疑。在科学探究中,一个有价值的提问都应该由这两个环节构成的,或者说具有这两个特征。上述分析提示我们,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善于捕捉新现象;二是不断地把新现象和自己的认知相联系,增强质疑的意识。
2、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谈谈你对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认识和理解。
(回答要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突出学科教师的创造性思维,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天津市咸水沽第一中学《新课程标准》理论测试卷 高 中 物 理
一、填空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 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
2.《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 ;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 ;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
3.所有学生要达到高中毕业水平,都必须完成物理
1、物理2的学习,必须
从 中选学一个选修课程模块,即完成 学分的物理课程学习。4.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提到,为保证评价的真实、准确、全面,必须要把 评价与 评价结合起来。
5.课程资源包括:文字教学资源、、实验室资源和。6.课程总目标之一是: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
成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7.“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要素,高中课标对此能力的基本要求是
(1)能 的问题。
(2)从 表述这些问题。(3)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义。8.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9.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 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 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10.“STS”是、和。
二、请判断下列各题。正确打 √ 错误打×。(每题2分,共20分)1.随着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深入,物理学一方面带动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了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近代物理学奠定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基础;经典物理学推动了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等的迅速发展,继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变化。()
2.一个好的习题,就是一个科学问题。在设计练习和习题时,应多选择有实际科技背景或以真实物理现象为依据的问题。()
3.教科书编写要为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服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
4.知识与技能目标中要求学生 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知道一些与物理学相关的应用领域,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物理知识与技能解决一些问题。()
5.教科书和其他参考书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6.学生学习评价对于课程实施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在评价的内容和形式上,应该注意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7.物理教材的编写的依据是《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
8.学生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9.物理必修1模块划分为运动的描述、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两个二级主题。()
10.在《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三、简答题(本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1.新课程对教学提出了三维的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同的学科对三维目标的解释是不同的,你从物理学科的角度,从以上三个方面中任选一方面,谈谈对学生要求所达到的目标。
2.物理课程标准强调通过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你是怎样做的 ?
3.《课程标准》提出的本学科的课程理念有哪些?
4.评估和交流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你是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评估和交流的?
一、填空题
1、.物质的基本结构、运动规律
2.科学研究方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 3.选修1-
1、选修2-
1、选修3-1系列、6个必修 4.形成性、终结性
5.多媒体教学资源、社会教育资源
6.自主学习、良好的思维
7.发现与物理学有关、能从物理学的角度较明确地 8.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9.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被动接受知识 10.科学、社会、技术
二、请判断下列各题。正确打 √ 错误打×.(每题2分,共20分)1.× 2.√ 3.√ 4.√ 5.× 6.× 7.× 8.√ 9.√ 10.√
三、简答题(本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1.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思想。
2.认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物理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能独立完成一些物理实验。
3.初步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4.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知道一些与物理学相关的应用领域,能尝试运用有关的物理知识和技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2.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3.能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物理问题,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4.参加一些科学实践活动,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5.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2.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
3.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的意识。4.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
5.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6.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2.答:(1)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2)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和发现知识。(3)重视科学方法的学习和应用。(4)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5)引导学生尝试着应用实验探究、资料查询、调查访问等方法学习知识(6)使学生发展多方面获取信息的能力。(7)在学习的一定阶段由学生自己进行小结,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编写自问、自答、自解题。3.答:
(一)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共同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
(三)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与基础性
(四)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五)在评价上强调更新评价观念,促进学生发展
2.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题 篇二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思想基础,教师作用,教学质量,施教能力
河北省从2009年高一年级开始实行新课程, 这对于高中教师是一个新事物。《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 (以下简称《历史课标》) 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以下简称《历史大纲》) 相比, 在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改革与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提出了许多新思路、新要求, 是对传统教学的深刻反思, 给我们历史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历史课标》下, 历史教师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 及时实现角色转换。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实现角色转换的思想基础
在教学中, 教师的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作用。《历史课标》是国家教育部制订的纲领性文件, 它坚持基础性、发展性、时代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等原则, 体现了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它与《历史大纲》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 历史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增强对历史课程标准的认同感。
1. 课程目标方面的差异。
《历史大纲》强调的是历史的学科性, 以历史学科为中心, 注重历史的学科体系、学科内容、学科理论、学科方法和学科功能。实际上, 高中历史教学不是培养历史学家, 也不是为培养历史学家打基础, 而是承担历史课程在整个素质教育中的一份责任。《历史课标》规定的“课程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其鲜明特点在于, 把知识与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明确提出, 同时把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它具有明显的层次感, 由重视知识变为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 改变那种偏重说教的思想教育现象, 关注学生人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2. 教学观方面的差异。
传统的历史教学观念束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在“以纲为纲, 以本为本”的信条下, 历史教师只能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 文化遗产的传承者, 学科知识的传授者, 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模范执行者。《历史课标》的实施, 要求改变这种陈旧的教学观,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要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要从教师权威讲授转向师生平等交往与对话, 不仅要重视教学应达到的目的和所获得的结果, 而且还要重视为达到教学目的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 还要教会学生学习, 重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3. 学生观方面的差异。
确立“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 关注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情感体验, 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养成。要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 他们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还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 历史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和知识强加给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头脑和意愿, 他们是学习的主体, 历史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明白事理, 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4. 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历史大纲》要求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 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具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使命感。这些要求说到底是一种“终极追求”。《历史课标》侧重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对真善美人生境界的追求, 帮助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和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二、改变传统的教师作用, 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历史教学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湮没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扭曲了学生的心灵, 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个性化的知识建构。由于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综合性等特征, 学生根本不可能感知历史知识的真实情境, 仅凭历史教师的教育是无法达到最佳教育效果的。
《历史课标》要求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 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它以学生发展为本, 充分考虑了学生的需求, 是为学生设计的标准。因此, 历史教师的教学地位将发生重大转变, 教师独霸课堂的教学权威感将消失, 教师应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对话, 平等参与教学活动, 真正树立学生主体的观念, 指导和组织学生的活动, 与学生合作探究问题,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增强师生之间的亲和力, 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三、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
1. 改变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历史课标》要求改变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尽量多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历史教师必须让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的真正主人, 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 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式完成历史学习的任务。
2. 创造多层次、多方位的良好教学条件。
创造多层次、多方位的良好教学条件, 特别是要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例如:举行辩论会, 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 采访历史见证人, 编演历史剧, 撰写历史小论文、家庭简史, 制作历史网页、创建网上历史博物馆、开辟网上历史专题论坛等。
3. 教和学的手段应多样化和现代化。
在教学中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要努力创造条件, 利用校园网、多媒体等各种资源平台进行教学, 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 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
四、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使评价更有效、更科学
1. 传统的历史教学评价, 主要是关注教师的教学表现。
《历史大纲》规定, “对历史教学的评价, 要全面体现教学的目的要求, 符合历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注重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评价重心是教师的教学水平, 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是:考试、考查。
2.《历史课标》的实施改变了传统的评价体系, 要求评价多元化。
它不但要求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及组织能力, 更注重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评价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程度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评价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历史课标》要求评价方式多元化, 如建立学习档案、撰写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考试等多种评价方式。同时, 要求评价的多维性, 让学生、社会、家庭、学校、教研部门共同参与评价, 做到评价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五、更新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施教能力
1.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 历史教师只要具有较深
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储备, 就可以一成不变地应付历史教学。
21世纪已经进入信息时代,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 人的知识结构以三至五年的速度更新一次, 所以历史教师原来的知识结构已不适应信息社会中教育的需要。
2.《历史课标》的实施, 将促使教师的知识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
它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现实和生活, 要求采用最新的学术成果, 使历史知识的实用性、综合性趋势更突出。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 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和良好的综合素质;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去;增强科研意识, 勇于探索创新, 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做好准备。
3.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题 篇三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高中历史 课程体系 变化分析
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才能适应不同领域的需求,教育界同样如此。教育要跟现代化建设相合拍,要为学生的综合发展着想,因此,实行新课程改革是必然的。新课程标准自从落实以来,教育的不同层面上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这些新变化使教育再现了生机和活力,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高中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让学生了解必要的史实,还使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深层问题,从而将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以史为鉴。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探讨高中历史课程体系发生的种种变化,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从灌输知识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转变
与旧的教学大纲相比,新的高中历史教学目标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出现了多元化。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体系中,注重的是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目的是在应试中获得高分,而没有将历史学科深刻的人文性和情感价值观发掘出来,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并没有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历史的感触也比较僵硬。高中历史新课程目标将“能力”“方法”以及“情感”这三个要素突出出来,要求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注重对历史知识的剖析和深刻挖掘,总结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实践学习中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在历史老师的引导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去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减轻对老师的依赖程度。
第二个变化是,高中历史新的课程体系中,对课程目标的概括十分具体,包括总目标、模块目标等,学生从这些目标中就可以得知自己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并且可以认识到具体的要求。比如高中历史“程朱理学”一节课中,要掌握程朱二人的主要观点,这些观点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这些观点的提出与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这些观点的文化本质是什么等等。不同层级的课程目标中都有详细要求,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不再单纯背诵书本知识。
二、课程体系专题性突出
以往的历史教材编排中,大多按照时间顺序和从中国到世界的层次来编写历史教材,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材的编著都按照这个原则,这样编排有一个弊端,就是初中和高中学习的历史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重复的,会造成时间和资源上的浪费。自从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不同版本的历史教材的编排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就是改变了直线式的历史内容的编排,而转为专题性的历史知识编排。比如,必修一设置为政治制度的学习,涵盖了我国历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和国外的重点政治制度;必修二则设置为经济史专题,将我国不同时代经济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汇总。这种专题性的编排,有助于对历史内容进行归纳,而且与初中时代学习的历史没有重复,就相当于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历史发展的脉络,有利于进行专题性的研究。在历史必修教材中,每一册都设置了不同的版块,这些版块也是一个小专题的汇总,不同版块之间既有独特性,又有割不断的联系,能够进行比较学习,有助于知识体系之间的融会贯通。
三、兼设必修课和选修课
高中历史课程分别设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以前就存在,不是新课标实施以来的新发明,但是新课标落实阶段的高中历史必修课和选修课,与之前的必修和选修是存在着很大区别的,尤其体现在课程的结构方面。以往的历史选修课,就是直接将一个阶段的历史知识划归到选修行列内,但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选修课的设置是将必修课中的某些知识点进行细化,进行扩充,目的是满足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更多追求,开拓学生们的知识面,学历史的目的不只是应试,还在于人文素养的一种提升。例如,选修教材中有一个“重大历史改革事件回顾”的专题,实际上是从必修一中的政治制度这个专题中延伸出来的,它讲述得更加详细和具体,能够结合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共同思考历史,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历史素质的提高。
四、结语
以上分析了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变化,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论述了新课程的设置有助于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而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第二,与新课程标准精神相一致的历史教材编排出现改观,不再是线性历史,而是专题性历史研究,不同的专题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有利于学生形成历史体系,进行归纳和比较;第三,高中历史设置的选修课和必修课较之以前,更加合理和完善,选修课不是一个阶段的历史知识,而是对某一专题的细致研究,能够扩大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
【参考文献】
[1]吴卫东,骆伯巍. 教师的反思能力结构及其培养研究[J].教育评论,2007(05).
[2]叶澜.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关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跨世纪思考[J].教育研究,2007(05) .
[3]顾泠沅,杨玉东. 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行动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9(06).
4.《美术课程标准》试题 篇四
邮箱heihezhangyongjian@163.com
电话***(张)短信
1,《美术课程标准》力求体现()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和(),注重()与()的紧密联系.2,美术学习应当从()层面提高到()的层面.3,《美术课程标准》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4,活动表现评价可以采用),()或()的方式,既可以在()中进行,也可以在()后进行.5,课程的总目标是按照三个维度表述的,即(),(),().选择:24%
1,美术课程具有()的性质.A,综合 B,人文 C,审美
2,美术课程是学校进行()的主要途径.A,德育 B,美育 C,智育
3,各学习领域分别由(),教学活动建议和评价建议三部分组成.A,标准B,阶段目标C,学习方式 4,造型 表现学习领域在低年级阶段强调感受,体验和().A,学习性 B,探究性 C,综合性 D,游戏性
5,欣赏 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进行欣赏和评述.A,听觉世界 B,视觉世界 C,触觉世界 D,知觉世界
6,综合探索领域可分为()个层次.A,一个 B,两个 C,三个 D,四个
7,通过感受,体验和构思,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采用一定的技法制作美术作品,以表达思想和情感是()A,美术表现 B,艺术风格 C,美术创作
8,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置“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形成()和提高动手能力.A,设计意识 B,审美意识 C,探究意识
问答题:30%
基本的美术素养应包括哪几个方面
美术课程有哪些基本理念
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对美术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实践题:26%
在元宵节即将来临前,一位教师围绕“花灯缭乱的元宵灯”这一主题设计了这样的课例:首先调查元宵节和花灯的来源,用文字,图象的形式记录调查结果,并进行设计构思.其次,设计,制作各式各样的花灯.最后,用花灯美化校园和社区.请你从教学观念及方法,对以上设计作出评价.qq;407755188叶子青(张)邮箱heihezhangyongjian@163.com
5.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题 篇五
32602
一,单项选择题qq;407755188叶子青(张)
邮箱heihezhangyongjian@163.com
电话***(张)短信
1中小学美术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学习艺术的 课程.A.重要 B.主要 C.基础 D.核心
2在艺术学习领域中,美术课程以视觉形象为.A.载体 B.核心 C.途径 D.基础 3在艺术学习领域中,美术课程以体验感悟为.A.载体 B.核心 C.途径 D.基础 4在艺术学习领域中,美术课程以审美教育为.A.载体 B.核心 C.途径 D.基础 5在艺术学习领域中,美术课程以美术知识和技能为.A.载体 B.核心 C.途径 D.基础 6美术学习中的欣赏与创造活动都通过 来实现.A.情感 B.观察 C.视觉 D.创新 7在艺术学习领域中,美术课程以视觉形象为载体,体验感悟为途径,审美教育为核心,美术知识和技能为基础,陶冶学生情操,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 ,对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具有独特作用.A.美术素养和实践能力 B.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C.欣赏能力和情感体验 D.绘画能力和动手能力
8在艺术学习领域中,美术课程对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具有.A.辅助作用 B.推动作用 C.重要作用 D.独特作用
9中小学美术课程具有如下特征:.A.欣赏性,审美性,创造性,设计性B.视觉性,审美性,创造性,实践性
C.理解性,审美性,想象性,实践性D.视觉性,表现性,创造性,应用性 10以下哪一项不是中小学美术课程的理念:.A.陶冶学生审美情操,不断提高美术素养B.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注重选择,多元发展
C.拓展视野,把多种知识融合在美术教学中D.加强体验感悟,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11美术课程倡导 ,促进学生发展.A.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 B.发展评价和个性评价
C.学生自评和师生互评 D.全面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
12使学生掌握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健康的美术审美观念与情趣,促进学生美术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必修课程是.A.拓展型课程 B.探究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基础型课程
13基础型课程的学习模块由 两部分组成.A.“表现与运用”,“欣赏与评价” B.“绘画与制作”,“感受与体验”
C.“学习与操作”,“欣赏与讨论” D.“表现与应用”,“欣赏与评议”
14由“平面造型”,“立体造型”,“设计艺术”,“电脑美术”,“摄影艺术”等组成的学习模块是.A.探究型课程 B.基础型课程 C.拓展型课程 D.开放型课程
15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分别提出具体的课程目标;又分为三个维度 进行表述.A.体验与发现,实践与创造,欣赏与评议
B.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情感,知识,技能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欣赏与积极性
16“知识与技能”维度要求学生知道的基本法则,能掌握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美术要素构成规律进行美术欣赏和创作等学习活动,有创意性地表现学习与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形成设计与创作的初步能力,美化环境与生活.A.自然美与艺术美 B.造型美与色彩美 C.欣赏美与创作美 D.发现美与表现美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美术活动,在活动中既善于向教师和学生学习,又能进行独立的创新活动,掌握美术表现,设计,创作,欣赏,评价等基本方法,了解审美过程的基本要去,形成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这是“ ”维度的要求.A.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B.过程与方法 C.知识与技能 D.体验与感受
18体验与认识集中常见的美术工具,材料的不同性能,效果.这是 阶段“知识与技能”维度的要求.A.一至二年级 B.三至五年级 C.六至七年级 D.中小学所有年级
19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分为 个阶段.A.一 B.二 C.三 D.四
20三至五年级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要达到怎样的阶段目标
A.热情主动地参与造型表现的美术活动 B.逐渐形成健康,良好的美术审美情趣.C.具有对民族文化艺术的情感D.以上都是
21三至五年级在“知识与技能”维度的阶段目标有.A.结合生活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简单的造型表现,设计与创造.B.具有对民族文化艺术的情感.C.知道欣赏和评议美术作品的方法.D.知道美术基本要素的构成规律,能运用简单的造型手段.22教材是落实课程目标和内容的.A.根本途径 B.主要方法 C.基本载体 D.重要手段 23教材是落实课程目标和内容的.A.教学参照 B.教学范例 C.基本载体 D.以上都是 24美术教材设计和编写的原则:.A.提高审美功能,增加情趣 B.体现人文特色,培育城市精神
C.以学生发展为本,有利于多元选择 D.以上都是
25情感与技能有机结合,凸现创新思维是美术教材设计和编写的.A.理论依据 B.原则 C.出发点 D.以上都不是
26在教材的目标指向上,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要.A.与能力培养和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要把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结合起来
B.重视美术学课内部的综合,又要有机渗透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
C.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充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美术表现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D.以上都是
27在教材的内容组合上,要充分重视展现优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以及上海地域文化的人文特色内容,注意素材的.A.典型性 B.丰富性 C.多样性 D.广泛性
28在教材的结构编排上,应充分体现 的课程理念.A.与生活紧密联系 B.降低难度
C.以学生发展为本 D.注重动态生成29美术教学是实施美术课程目标的.A.根本 B.主渠道 C.主要手段 D.方法
30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 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A.自主探索 B.合作交流 C.操作实践 D.以上都是
31课堂教学要充分运用 来加强对视觉思维的引导,提高视觉感悟能力.A.多媒体 B.图片 C.直观的具体形象 D.大量的照片
32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A.认真参与 B.相互讨论 C.主动参与 D.以上都不是
33美术教学过程中知识和能力的相互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创造性技能为.A.促进 B.中介 C.互补 D.标准
34学校要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和 等校外课程资源组织美术教学.A.美术馆 B.博物馆 C.社会环境 D.以上都是
35美术教师要使美术学习成为培养学生 的能力,培育高品位的审美价值观的过程.A.发现美 B.欣赏美 C.表现美 D.以上都是
36学习练习应该遵循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技能操作练习为手段,情感体验为途径,提高审美情趣与能力为目标的.A.基本思路 B.主旨 C.理论依据 D.主导思想.37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的学习内容必须体现一定的.A.多样性 B.知识性 C.广度与层次 D.广度与深度
38每一个学生必须达到的美术基本要求,以体验感悟,情感表达为主,不强调造型的准确性.这是练习活动要求中的.A.基础层面 B.拓展层面 C.探究层面 D.以上都不是
39拓展层面是让部分学生选择其中某一内容,在达到 的要求下,加强技能训练,提高造型能力,更有效地传递自己的情感与思想.A.拓展层面 B.基础层面 C.探究层面 D.教材
40是对美术学习效果的价值判断.A.学生作业 B.课堂效果 C.学习评价 D.完成教学任务
41评价方式有 等.A.自评 B.互评 C.教师评价 D.以上都是
42是一种自我激励,自我总结的有效途径.A.自我评价 B.互评 C.教师评价 D.以上都是
43学习评价重点在于.A.作业效果 B.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C.工具的准备 D.以上都是 44学习评价重点包括.A.学生课堂学习的态度 B.学生对美术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
C.创造性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D.以上都是
45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成绩,也要指出有待提高的方面.A.分数 B.等第 C.评语 D.以上都不是
46以下哪一项是美术教学的保障措施:.A.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B.加强教研组建设 C.加强学校教学管理 D.以上都是
47学校内部和校际要建立.A.美术教研组 B.美术备课组 C.协作组 D.都可以
48美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之外,所承担的 等实际工作,都应当合理计算工作量.A.环境布置 B.为其他学科教学制作教具课件 C.美术专用教室和设备的管理 D.以上都是 49学校要为美术教师配置.A.专用美术教室 B.打印机 C.刻录机 D.以上都不需要 50教学软件与工具书具有 的特点.A.欣赏性,选择性和可操作性 B.欣赏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C.创造性,选择性和可操作性 D.创造性,趣味性和广泛性
二,是非题(下列各题有正有误,请在正项后()内打“√”,误项后()内打“╳”)qq;407755188叶子青(张)
邮箱heihezhangyongjian@163.com
电话***(张)短信
1中小学美术课程具有如下特征:触觉性,审美性,创造性,设计性.()
2中小学美术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学习艺术的基础课程.()
3在艺术学习领域中,美术课程以视觉形象为载体,体验感悟为途径,审美教育为核心,美术知识和技能为基础,陶冶学生情操,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和实践能力,对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具有独特作用.()
4美术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健
康的人格.()
5美术课程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观赏”,“练习”,“评述”等各种美术活动,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和运用不同的造型方法和实践途径学习美术.()
6美术教学过程不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把各种美术知识融入美术活动,在美术学习各环节中注意营造艺术学习氛围.()
7在美术学习各环节中注意营造艺术学习氛围,让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注重美术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8美术课程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开放型课程三部分组成.()
9基础型课程是发展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美术潜能,为学生进一步发展美术的某些专长奠定基础的课程.()
10学生自主运用探究型学习方式,针对美术某一领域的问题进行更深入地学习,研究,从而获得并应用新的知识,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是探究型课程.()
1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要求通过美术学习,让学生具有学习美术的兴趣,理解美术的社会功能,能运用美术手段传递自己的情感与思想,不需要融入集体的美术活动,不需与人合作交流.()
12一至二年级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维度方面要求知道中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美术家及其代表作.()
13一至二年级可以脱离生活,尝试进行粗浅的造型表现,表达对事物的感受.()
14三至五年级要了解若干著名的中外传统及现代经典的美术作品.()
15一至五年级每课时以45分钟计.()
16小学课堂教学只可以一课时安排,不可以两课时连续安排.()
17自主拓展与探究学习活动的课时,学校在教学计划中不得另行安排.()
18要培养一二年级学生形成对美术作品的感知能力,并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
19一二年级的学生要了解中国画所需的工具,材料及性能,并尝试绘画中国画.()
20在教材的呈现方式上,各种形式与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
21教材的呈现方式,不用考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22教材是落实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基本载体,使教学的参照和范例,对教学效果影响不大.()23在教材的内容组合上,要体现美术范畴的文化先进性和多元化.()
24教材不用控制共性要求的内容比例,让教师可根据不同教学条件再开发.()
25学校和教师对教材的教学内容不能选择.()
26教材应充分体现学生发展的需要,给不同类型的学生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发展提供选择的可能.()
27美术教学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到综合的技能,技巧学习.()
28美术教学要注意加强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促进学生美术素养不断提高.()
29教学过程注重直观性,强调参与性,坚持创造性,倡导开放性.()
30美术教师要让学生明确美术是想象的艺术,创造是教学的主要内容.()
31学校要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和美术馆,博物馆,优秀建筑,社会环境等校外课程资源组织美术教学.()
32师生是美术教学的主体.()
33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措施.()
34学习练习只需要有基础性共性的内容.()
35美术的练习活动要注意强化对学生自主体验美术的方式,方法指导,引导学生注重自己的感悟,重视自我价值的发现.()
36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可提出基础层面,拓展层面,探究层面的分层学习要求,增强有针对性的选择.()
37探究层面要求全体学生自主选择某项内容,形成课题获项目任务,进行探究.()
38学习评价只是引导和激励学生有效学习美术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
39评价的功能不仅是证明教学所达到的结果,更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评价的重点要从选拔,评级转向激励与反馈,分析和提高.()
40在作品评价中对学生能表达自己情感,有一定独特性与创意性的结果要充分肯定.()41评价中只要指出缺点和改进的方向.()
42教师要对每节课或每个单元的教学效果总体情况进行反思,并写好反思笔记,还要注意创造条件积累教学案例.()
43教师可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学生参与评价机会,如课堂作品展示,组织讨论,发表构思,互相评说等.()
44作业的完成过程是评价的重要依据.()
45评价应注意日常课堂学习,作业练习的有机结合.()
46要从学生生理和心理方面研究适应不同层面学生的评价,特别要关注有美术特长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评价.()
47要完成美术教学任务,必须建立一支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乐于奉献的专职教师队伍.()48学校领导应当提高对美术教育重要作用的认识,关心,理解美术教师的工作.()
49有经验的教师可以不参加校教研活动,只要参加区级以上的教研活动.()
50应围绕美术课程标准配置各种美术书籍和其他美术资源.()
三,简答题
1,课堂教学反思时,我们经常说到二个问题:1,这堂课学生获得了什么 2,学生是如何获得的 对于这二个问题,你是如何理解的,谈谈你的想法.2,为什么要求每一位美术教师要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美术课
3,简述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很好地体验视觉性,审美性,创造性,实践性的美术课程特征4,命题画教学,选择教材中的一个课题,简述你的教学思路.qq;407755188叶子青(张)
邮箱heihezhangyongjian@163.com
6.生物新课程标准考试题 篇六
姓名_______ 分数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国内外关于探究式学习的过程有许多模式,其基本环节大体是下列哪一项?()A、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B、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施计划→制定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C、提出问题→得出结论→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做出假设→表达交流 D、提出问题→表达交流→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做出假设
2、生物教材编写的依据是:()A、生物教学大纲 B、生物课程标准C、生物考试说明 D、生物教辅资料
3、考虑到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结合生物学科特点、新课程内容标准突出了()。
A、植物和动物 B、人和生物圈 C、动物和细菌、真菌 D、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4、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理念有:()A、面向全体学生 B、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C、倡导探究性学习D、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5、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目标是指:()A、知识目标 B、能力目标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D、外部认知与自我认知目标
6、下列属于生物课程资源的是()A、学校教学设备 B、学校图书馆
C、学生的生活经验 D、博物馆、少年宫、科技馆、动物园、植物园等
7、下列不属于生物课程中能力目标的是:()
A、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 作能力 B、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 问题 C、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 发展 D、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
8、“描述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功能”是属于“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这一 主题下哪一部分中的具体内容标准?()
A、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B、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 C、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D、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9、生物课程内容标准中使用的行为动词“分析”,体现了学习目标中什么水平的要求?()A.了解水平B.理解水平C.应用水平D.领悟水平
10、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A、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B、进行双基教学
C、以学科为主教育 D、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二、填空题(每空2分,30分)
1、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_________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_______ 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教育科学的重要领域之一。
2、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_______ 和_______的一门科学。
3、生物课程标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_______ 性_______性和_______ 性。
4、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_______需求和_______三个方面,生物课程标准选取了10个主题。
5、生物教学评价应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的_______。教师应注意_______评价和_______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同时还应重视学生。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_______评价在教学中的_______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学生真正改变学习方式,提高终身学习能力。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和_______方面进行评价。
三、简答题(20分)
1、课程内容选取的10个一级主题(5分)
2、在课堂设计时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实施?(4分)
3、如何消除学生的错误概念(4分)
4、如何理解探究性学习(6分)
四、案例:“制作酸奶需要的条件”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制作酸奶需要的可能条件,如:空气、温度、乳酸菌等。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和资料,总结出制作酸奶需要的条件。
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对探究活动给予评价?(10分答对一点得2分)
五、按照新课程标准,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自行设计一节课。(20分)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考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A 2 B 3 B 4 ABC 5 ABC 6 ABCD 7 C 8 A 9 C 10 D
二、填空题
1、国家 生物科学素养
2、生物现象 生命活动规律
3、普及 基础 发展
4、社会 生物科学发展
5、主动发展 终结性 形成性 自评和互评 正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简答题
1、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的生活
2、(1)设计序列问题(2)创设科学探究(3)注重观察比较(4)重视概念形成
3、(1)了解错误概念的成因。(2)创设条件,呈现学生的错误概念。(3)引导学生发现原有概念的错误之处。(4)完善或重构原有概念并认同结果的有效性。
4、探究性学习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所获事实证据做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科学探究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概念、领悟科学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四、案例
(1)能否根据观察和生活提出问题,根据问题作出假设。
(2)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探究假设的实验方案,包括设计对照实验。(3)能否按照试验计划准备实验材料,有步骤的进行实验。(4)能否按照实验操作的规范要求完成实验。(5)能否安全的使用实验器具。
(6)能否实事求是的记录而后收集实验数据。(7)能否分析数据的相关性并得出结论。(8)能否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9)对于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其他能力给予恰当的评价。
7.领悟课程标准搞活历史教学 篇七
一、重新编写导言,突出精准性
新课标“课程内容”中的导言将该学习板块所涉及的历史发展基本线索、主要特征和重大史事进行了概述,揭示出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和阶段特征,使教师能够了解该学习板块教学内容的总体框架和结构。例如,在“课程内容”之“中国古代史”部分,关于“夏、商、周”时期的导言内容,将《实验稿》和《修改稿》的表述进行比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新修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知识点增加了对重大史事的概述:商朝的甲骨文、青铜技术;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和牛耕。并在此基础上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准确揭示出各段历史的阶段特征: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商朝是有文字可考历史的开始,西周通过分封制增强对疆域的控制,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这一时期诸侯争霸,变法革新,社会进步,百家争鸣。
二、精选基本史实,突出典型性
新修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保留了实验稿中6个学习板块的基础上,删除了过难、过偏的内容,降低了难度。同时,根据历史课程的时序要求和时代的发展,适当增加了一些内容,并修改了一些要求,极大地体现出所选史实的典型性。
与实验稿的知识点相比,新订课标中国现代史部分和世界古代史部分分别减少了16个知识点,又分别增补了4处和5处必要的知识点,实际减少了21个知识点,使内容总量有所下降,进一步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使内容更加集约,重点更加突出,使学生能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并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充分把握历史发展的过程。如:新增加“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的知识点,与“了解‘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的联系可以让学生更深刻体会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这一知识点同时还可以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政策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相联系,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与发展过程,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质与内涵。
此外,与实验稿相比,新订课标世界古代史部分新增加的“法兰克王国、西欧庄园、早期大学、《查士丁尼法典》、基辅罗斯”内容,也恰当落实了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出的“在学习内容的编制上,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精选最基本的史实,展现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基本进程”要求。
三、衔接高中教学,突出思维性
新课标“课程设计思路”还提出了“在突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注意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打好基础”,而课程内容注重突出学科思维的培养和历史宏观进程的把握则是将此理念落地生根的重要途径。
比如,中国古代史“孝文帝改革”部分,实验稿表述为“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新课标将其改为“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又比如,世界近代史“第一次工业革命”部分,实验稿内容标准表述:(1)讲述发明珍妮机的故事,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2)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3)简述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新课标内容标准则表述为:通过珍妮机、蒸汽机、铁路和现代工厂制度等的出现,初步理解工业化时代来临的历史意义。
以上这些修改是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在了解历史上重要的人和事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了理性要求,有效改变学生在进入高中后基础知识薄弱、基本技能缺乏的状况,改变了学习历史只是“贝多芬”的错误观念和学习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再比如,新课标“世界近代史”部分新增“从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产生,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并将“知道三角贸易,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和残酷性”提前,置于新航路开辟后,从而使文艺复兴、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新航路开辟、三角贸易紧密联系在一起,力图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而不是孤立、分散地讲述历史知识,便于学生在宏观上理解西方步入近代的进程,并养成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时期的横向联系的学习习惯。
四、注重弹性表述,突出开放性
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为此,新课标设计课程内容时,注重弹性表述,给课程资源的选择留足空间。以中国近代史民族工业部分的内容设计为例,实验稿表述: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新修订的课标则表述为:以张謇兴办实业为例,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可见,在新课标内容标准中,张謇兴办实业只是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的例子而已,据此,我们完全可以适当拓展同时期其他诸如荣氏兄弟的企业发展情况和乡土历史张謇在南通创办的教育、文化、公益事业等,这就恰当体现了新订课标设计思路强调的“课程内容设计留有余地,一方面为教材编写留下一定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为各地区进行乡土历史的教学提供便利”。
再比如,新课标将中国近代史部分实验稿中“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改为“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既然是“认识”那就应该是理解、运用层次,这就为乡土教学资源的运用提供了可行性。笔者曾将其与南通乡土历史展开对比进行教学(如下图),并提问:与井冈山根据地建立的有利条件相比较,红十四军的武装斗争在区域位置及地势上有哪些不利因素?
注:红十四军活动区域主要在通如泰地区(指当时南通、海门、启东、如皋、泰兴、靖江、东台等县,包括今海安、如东)。由于敌我力殊,这支红色武装仅存在了数月。
8.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题 篇八
【关键词】高中历史 新课程标准 探究性教学方法
一、提高认识,进行观念更新
高中的历史教育应该是一种“活的教育”,即它应真正发挥培养人才的作用,并在真正意义上促进人的发展。由此可见,在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当务之急就是提高认识,进行观念更新。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就是教师与学生都要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该目的不应只是为了通过考试,而应是注重各种能力的培养。课改之后的新高中历史教材更加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而不仅是局限于考试的层次,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要培养的是学生联系历史来分析当前社会现状的能力,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得学生的学习真正有所用,而不只是为了应对考试。
二、备课方式的更新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备课方式要以新课改的要求为具体依据,并与新历史教材的各种特点相结合,将所用能够利用的素材充分利用起来,包括传统教学中的教材、辅导资料等,但其中更为重要的是当代社会普遍流行的网络资源,这主要是由于网络素材具有一定的丰富性和便利性。而且,为满足新课标的要求,教师的备课中应该增加一些关于学生活动的内容,尤其是在历史课的某一内容中,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学习活动来实现。笔者总结了一些备课方法,现综述如下:(1)在备课之前,对学生进行具体调查,征求学生所感兴趣的知识内容以及学生想要通过本节课得到哪些知识。(2)充分利于网络资源,查找相关教学资料,并借鉴他校的一些备课经验。(3)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将备课方式由手抄式逐渐过渡到电子式,一方面提高备课效率,另一方面提高备课质量。(4)强化集体备课,同时使个人备课得到优化。具体方法是,定期或不定期地将全体备课组成员集中起来,共同讨论即将进行的教学内容。
三、课堂教学方法的更新
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对课堂教学方法极为重视,明确提出要教师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了,教师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填鸭式”的课堂上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历史教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和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活动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目前使用过的两种较好的方法。
以高中新课标实验人教版教科书《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明清商帮之徽商的讲授为例,可以采用情景复现教学模式。教师打开多媒体教学课件,屏幕出现徽州的古建筑图片数幅,推出字幕“走近徽州”,然后教师进行引导性的讲解,可通过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的千古绝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引出教学主题。之后通过幻灯片的放映,使得学生有一种真正踏进徽州的感觉,感受那些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拔地而起的牌坊以及书院、徽雕、徽医、徽戏、新安画派等等。进而引出徽商的重大作用。徽商成为徽州文化的酵母与动力。每当我们惊羡徽州文化的时候,我们不禁对徽商由衷地赞叹,是他们走出徽州让世人知道了徽州,让徽州了解了世界,又精心建造了徽州,从仅存的这一批批文化瑰宝折射出的它的辉煌历史,润泽当代,惠及子孙,这是中国商业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商帮做得到的,乃至世界各国的商人也望尘莫及,他们的贡献彪炳千秋。这样的教学模式,加以对课程资源的合理运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灵活运用课程资源,能较好地实现课程目标要求。
四、学生多种智力的发展
由于当代高中生普遍具有多种智力,因此在具体历史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多种智力和综合能力的发展,而是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教学资源。比如,以基础知识的教学为基础,有效结合教科书上的图表,利用学校提供的多媒体教学平台,适量拓展课外知识等等。由此可见,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首先了解学生各自的特点,并对他们进行有目的分层次地多种智力的发展。
而且,学生的多种智力又分为显性智力和隐性智力,在学生多种智力的发展中,教师应使二者并重。教师还应注意具体情境的创设,制造一种“危险”环境,也是一种机会,使得学生能够掌握自我克服自身薄弱点的方法并具有这样一种能力。例如,最简单的情境就是让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来朗读课文,讲述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并在其结束后给予掌声鼓励。另外,为了增强这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还应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增加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考察这一项,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尝试成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使历史教学更具活力和现实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的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是学生探究性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各高中应积极进行新课程改革,努力在新课程标准下,培养更多合格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在改革實施的具体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多种新型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不仅应使学生熟练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与此同时还应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增强他们的学习技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淑君.如何从整体上把握高中历史教材[J].大家参考•基础教育新课程研究,2010(01)
[2]李姝莹.新教材改革后如何进行高中历史教学[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01)
[3]单冬旺.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及反思[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02)
[4]陈敏.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转变[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03)
[5]冯金玲.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尝试[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03)
9.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篇九
目 录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基本理念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中国古代史
二、中国近代史
三、中国现代史
四、世界古代史
五、世界近代史
六、世界现代史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建议
二、教学建议
三、评价建议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一部分前言
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政治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在这种国际形势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成为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与此同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对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提出了新的任务。
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和国民素质教育的问题。这次历史课程改革要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一、课程性质
历史(7~9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基本理念
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
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历史课程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 科体系的完整性。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 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的评价机制,历史教 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
三、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
《标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四个部分,主体是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
课程目标规定了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应达到的总体目标。内容标准规定了学生在上述三个方面应达到的具体目标。
内容标准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每个学习板块又分为若干学习主题。使用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可以更好的体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利于改变“难、繁、偏、旧”的现象,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又能兼顾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与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以反映历史学科的特点。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初步了解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字串1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
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开始于我国境内人类产生,结束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
中国境内至少在170万年前已经出现了人类活动。经过漫长的岁月,原始人类完成了从氏族、部落到国家的发展。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自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革。
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初步巩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隋唐时期,出现了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政治开明的局面,国内各民族友好交往和中外交流得到进一步发展。
宋元时期,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南下,民族关系出现了新变化。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成就辉煌,对人类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
通过学习,知道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识读历史图表,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初步了解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内容标准】(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2)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教学活动建议】(1)利用板报建立“历史学习园地”。(2)根据教学用图,想象原始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内容标准】(1)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2)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3)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4)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5)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活动建议】(1)识读春秋战国形势图,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2)以“商鞅变法的失败与成功”为题,组织讨论会。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 【内容标准】(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2)知道陈胜吴广起义。(3)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4)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教学活动建议】(1)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学习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2)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内容标准】(1)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2)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3)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教学活动建议】(1)观察图片和阅读资料,解释“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现象。
3(2)收集民族友好交往的历史小故事,编写一期板报。
(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内容标准】(1)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3)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4)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5)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教学活动建议】(1)设计表格,列出秦始皇、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过。(2)以文成公主入藏等故事为题材,编演历史短剧。
(六)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内容标准】(1)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2)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3)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4)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教学活动建议】(1)观察《清明上河图》,围绕宋代城市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等,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比较古今异同。(2)举办故事会,讲述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等历史故事。
(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内容标准】(1)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2)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3)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4)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 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5)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教学活动建议】(1)通过填图,了解清代疆域的四至。(2)举行演讲会,说明新疆、西藏、台湾自古就 是中国的领土。(3)编制中国古代主要朝代顺序表。(八)科学技术 【内容标准】(1)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2)知道《九章算术》,讲述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3)知道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等名医名著。(4)知道《水经注》《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重要著作。(5)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6)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字【教学活动建议】(1)制作泥活字,了解活字印刷的过程。(2)有条件的地区,可组织参观古代工程和建筑。
(九)思想文化 【内容标准】(1)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2)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3)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4)以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5)说出《史记》《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6)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教学活动建议】(1)收集古代成语、典故,举办成语故事会或成语知识竞赛。(2)举行古代名诗名篇朗诵会。(3)欣赏古代书法、绘画、音乐。
二、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 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为反抗国民党统治,进行工农武装革命,开始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通过学习,了解中国近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初步阅读、理解和归纳一些基本的历史材料,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释历史问题;认识外国列强的侵略、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综合国力的衰弱是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知道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一)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内容标准】(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2)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3)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 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4)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5)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 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华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6)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教学活动建议】(1)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观看《林则徐》《鸦片战争》《甲午风云》等影片,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并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说明影片的历史背景,讲述历史故事。(2)制作表格,分类整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有关内容,填入表格,了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线索。(3)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组织参观博物馆或近代历史遗址、遗迹。
(二)近代化的起步 【内容标准】(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活动建议】(1)采取小组合作方式,收集洋务运动的有关资料,谈谈自己对洋务运动 5 的看法。(2)举办关于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故事会。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内容标准】(1)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2)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3)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4)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5)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 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6)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 艰难曲折。
【教学活动建议】(1)召开关于五四精神的主题班会。(2)观看《开天辟地》等影片,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3)利用有关资料,在地图上标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路线。(四)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内容标准】(1)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2)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3)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4)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5)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6)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7)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教学活动建议】(1)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考察抗日战争的历史遗址、遗迹,或访问参加过抗战的老战士,采访日军侵华罪行的受害者或见证人。(2)学唱《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太行山上》 等历史歌曲,感受中华民族反侵略的斗争精神。(3)举办小型故事会,讲述八路军、新四军坚持敌后抗战的故事。
(五)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内容标准】(1)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2)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3)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教学活动建议】(1)学习用图示的方法,描述人民解放战争转折阶段的战略态势。(2)观看《大决战》等影片,感受人民解放战争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
(六)经济和社会生活 【内容标准】(1)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2)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3)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4)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活动建议】访问家庭和学校附近的老人,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参观博物馆、观看历史影视资料片,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对近代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内容标准】(1)知道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2)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3)以科举制度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4)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教学活动建议】(1)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参观著名科技文化代表人物的纪念馆或故居。(2)举行小型读书报告会,谈谈阅读鲁迅等著名文学家作品的体会。
三、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和土地改革运动等,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
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对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到1956年,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初步奠定了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文化基础。但是,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也出现过“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急躁冒进的错误,甚至出现了“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的、长时间的严重错误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逐步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成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民主法制、科学技术、国防建设、民族团结、文化教育、对外交往各方面取得显著成就。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家日益繁荣富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一国两制”由构想变为现实,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取得历史性进展。
通过学习,了解中国现代史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阅读基本的历史文献资料,学会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历史问题;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能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体会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内容标准】(1)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2)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3)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 神。(4)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教学活动建议】(1)组织观看《开国大典》等影片,体会“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名言的深刻内涵。(2)学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我的祖国》《英雄赞歌》等歌曲;朗诵《谁是最可爱的人》等作品。
(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内容标准】(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2)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4)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5)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6)简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教学活动建议】(1)请当地的人民代表介绍人民代表的活动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访问长辈,记录他们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经历和感受,学习整理口述史料的方 法。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内容标准】(1)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2)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3)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 影响。(4)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5)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6)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教学活动建议】(1)收集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油票、副食本等,感受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2)在地图上找出我国5个经济特区和1984年开放的14 7 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地理位置。
(四)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内容标准】(1)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2)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3)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 必然趋势。
【教学活动建议】(1)进行课堂交流,介绍自己所知道的某一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如节日、服饰、艺 术等。(2)举办有关台湾问题的专题讲座。(五)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内容标准】(1)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立的史实。(2)以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为例,说明科技强军的重要性。(3)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4)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5)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 作用。
【教学活动建议】观看反映国庆50周年大阅兵的影视片,交流观后感;或收集反映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的 图片资料,举办以班级为单位的小型展览会。
(六)科技、教育与文化 【内容标准】(1)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以及“8 63”计划的制定。(2)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列举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史实,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教 兴国”战略中的地位。(4)了解我国文化艺术和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教学活动建议】(1)召开主题班会,介绍当代杰出科学家的事迹和成就,学习他们献身科学的精神。(2)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通过网络收集我国体育运动员获得奥运会冠军的有关资料,在班级活动中介绍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和运动员的成就。(七)社会生活 【内容标准】(1)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 产生的影响。(2)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3)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活动建议】全班分为五个小组,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用五个方面的变化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四、世界古代史
世界古代史始自三四百万年前人类的出现,止于约公元15世纪,分为上古和中古两个历史时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文明出现之前,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史前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逐渐被阶级社会所代替,从五六千年前开始,在亚非的大河流域、欧洲的希腊和罗马相继诞生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出现了国家,进入了奴隶社会。在奴隶制度衰落和崩溃的过程中,封建制度得以发展和确立,社会经济和文化缓慢地向前发展。字串4 在世界古代史时期,各地区各民族创造的古代文明为近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形成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从人类文明出现到15世纪,亚洲、非洲和欧洲之间的接触和交流逐渐加强,美洲和大洋洲则与亚洲、非洲和欧洲处于基本隔绝的状态。
通过学习,知道世界古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世界古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辩证地看待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总体趋势;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共容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他们创造的文明成就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理解、尊重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开放态度。
8(一)史前时期的人类
【内容标准】(1)列举南方古猿等早期人类的代表,了解人类起源和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2)讲述该亚与厄瑞斯忒的传说,知道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及特点。【教学活动建议】 借助原始人类骨骼模型、早期人类生活的想象图和世界历史地图等,直观地了解原始社会状况。
(二)上古人类文明 【内容标准】(1)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2)了解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状况,知道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3)讲述布匿战争的故事,了解罗马共和国的兴衰。【教学活动建议】在世界历史地图上标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古代主要文明的地理位置,了解它们的形成 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三)中古亚欧文明
【内容标准】(1)了解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讲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2)以查理•马特改革和丕平献土为例,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和罗马教廷的地位。(3)通过讲述琅城起义的故事,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4)讲述君士坦丁堡陷落的故事,探讨拜占廷帝国衰落的原因。
【教学活动建议】(1)讨论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2)绘制西欧封建等级制示意图。
(四)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内容标准】(1)说出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罗马征服地中海世界等基本史实。(2)知道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等史实,探讨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教学活动建议】 利用历史学习园地,写出你对古代世界各大洲、各地区和各民族之间交往方式(和平交流与暴力冲突)的看法。
(五)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内容标准】(1)知道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2)了解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产生与传播。(3)以《荷马史诗》《俄底浦斯王》和《天方夜谭》等作品为例,了解古典文学戏剧的成就。(4)简述阿基米德等古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5)说出阿拉伯麦加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等古代建筑的特点,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教学活动建议】(1)观看古代文化方面的图片和模型,加强对古代文化成就的感性认识。(2)举办故事会,讲述《天方夜谭》中的故事。
五、世界近代史
世界近代史是16世纪前后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形态酝酿、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在这一 历史阶段中,世界各地区前资本主义文明的相对孤立和相互隔绝状态,被广阔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血腥的殖民扩张所打破,人类逐渐步入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世界一体化阶段,进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从14世纪到17世纪上半叶,地中海沿岸地区的手工工场、文艺复兴运动、地理大发现和早期的殖民扩张孕育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基本要素,使世界朝着一体化方向迈出了关键一步。
从17世纪上半叶到19世纪中叶,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或改革,相继在欧美主要国家和亚洲的日本取代了封建势力,获得了政治统治权。这些国家先后开始或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力获得迅猛发展,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为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进一步扩大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核心的世界市场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初步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世界格局。由于资本的残酷剥削和列强疯狂的殖民扩张,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 9 阶级矛盾、资本主义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并诞生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欧美主要国家先后发生了以电力取代蒸汽力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获得更加突飞猛进的发展,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文学艺术空前繁荣。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各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海外殖民地的斗争趋于白热化,终于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通过学习,了解世界近代史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历史进步性、野蛮性、贪婪性和扩张性;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历史意义;理解殖民地人民反抗资本主义侵略与扩张斗争的正义性和合理性;初步形成历史进步意识、历史正义感、热爱和平的观念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一)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
通过学习,了解世界现代史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世界现代史发展的基本进程和总趋势;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解和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增强国际意识,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吸纳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了解当代世界的多样性、多元性和复杂性,树立忧患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立志为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一)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内容标准】(1)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2)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3)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教学活动建议】举办故事会,讲述列宁的故事,学习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内容标准】(1)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2)简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3)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4)通过国会纵火案和反犹暴行等事例,揭露德意日的法西斯暴行。 【教学活动建议】(1)就罗斯福新政的作用进行课堂讨论。(2)观看《辛德勒名单》等电影,加深了解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的法西斯暴行。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
【内容标准】(1)以慕尼黑会议为例,说明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2)简述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逐步扩 大的主要事件。(3)通过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等史实,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其作用。(4)简述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教学活动建议】(1)观看《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巴顿将军》等影片,树立正义一定战胜邪恶的信念。(2)就“人类能否有效避免世界大战的爆发”进行辩论,提高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内容标准】(1)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2)知道欧洲联盟。(3)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
【教学活动建议】用表格的形式列出美国和日本经济发展变化的情况,学会根据图表、数据说明有关历史现象 的能力。
(五)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内容标准】(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2)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3)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
【教学活动建议】 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综合能力。
(六)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内容标准】(1)以印度等国为例,简述亚洲国家实现国家独立和走上民族振兴道路的概况。(2)简述战后非洲独立运动和拉丁美洲各国为捍卫国家主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所进 行的斗争。(3)知道中东战争,认识战后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教学活动建议】(1)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历史地图的变化,了解战后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概况,学习判读历史地图的方法。(2)结合所学历史知识,针对当前中东地区发生的重大事件,出一期黑板报。
(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内容标准】(1)简述杜鲁门主义等史实,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 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2)概述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向,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3)以科索沃战争等历史事件为例,了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教学活动建议】(1)就某一国际热点问题,举办“时事溯源”专栏。(2)通过查阅报刊杂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进行社会调查等形式,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并就其中的某一方面,如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等,写出调查报告,学习从事社会调查的方法。(八)(八)科学技术和文化 【内容标准】(1)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2)知道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等著名文学作品。(3)了解毕加索等美术家的艺术成就。(4)通过爵士乐、好莱坞等,了解现代音乐和电影业的发展。
【教学活动建议】(1)如有条件,利用网络技术查阅有关专题的历史资料。(2)以世界现代著名文学作品的某一片段为题材,改写成历史剧并排练演出。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建议
应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计划表”规定的总课时编写教科书。
应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努力实现历史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总体目标。
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正确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并做出客观评价;历史的阐释要真实准确,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努力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教科书中的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呈现方式要尽量多样化。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历史问题,以利于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要提供多种辅助性教学参考资料,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要正确处理教科书与《标准》的关系。《标准》是教科书编写的惟一依据。教科书编写 者要认真研究《标准》,领会《标准》的基本精神。教科书必须完整准确地体现《标准》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教科书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内容标准”之外的知识,并使之与“内容标准”所要求的部分在呈现方式上有所区别,但这些知识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要区别各年级之间的能力层次。注意各个学段能力要求的层次性和相互衔接,循序渐进 地培养学生能力。
克服专业化和成人化倾向。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科书从内容到形式都应适合 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避免晦涩艰深的叙述和过于抽象复杂的概念;提倡使用平等对话式和启发式的语言表述方式,避免说教式和灌输式的语言表述方式,贯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原则;语言文字要简洁、浅显、生动;应图文并茂,精心配置能够有效 地 11 辅助文字叙述的历史图片、图表、地图等。
教科书的内容应体现时代性和适应性,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满足学生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型向主动参与型的转化;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有利于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有利于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实现课程目标的前提下,教科书编写者不必囿于《标准》所建构的内容体系,可以对内容标准中的知识内容进行重新建构,编写不同体例的教科书,如编年史、专题史、中外合编史等,以利于历史教科书建设朝着丰富性和可选性的方向发展。
二、教学建议
1.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客观地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正确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坚持史论结合的原则,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
2.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3.根据“内容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内容标准”对历史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分为三个层次要求:(1)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列举”“知道”“ 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的,为识记层次要求;(2)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行为动词的,为理解层次要求;(3)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分析”“评价”“比较 ”“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的,为运用层次要求。
4.要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特别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等。
5.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例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历史剧,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仿制历史文物,撰写历史小论文,写家庭简史、社区简史和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通讯、刊 物,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等等。
6.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应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7.要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附:教学活动案例
案例 1活动主题 成语知识竞赛。活动目标(1)巩固学习成果,丰富历史知识。(2)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从中受到思想教育。(3)学习组织知识竞赛等活动的方法。
活动资源 教科书、普及性历史读物、汉语成语词典等有关资料;历史图片、记分板等。活动过程(1)全班同学分为甲、乙两队,以学过的历史知识为依据分别收集成语故事。每队推选数名同学,分别担任主持人、评分员和记分员。两队将所收集到的成语写在纸条上或制成历史图片交给主持人。(2)必答部分。先由甲队同学从主持人处抽出一张成语纸条,由主持人向全班宣读,乙队派人讲述该成语的历史典故;然后再由乙队派人抽取纸条,由甲队同学讲述,如此循环往复。评分员可根据回答人的综合表现,如讲述内容是否完整、准确,语言表达是否生动等进行打分。(3)抢答部分。由主持人宣读纸条上的成语或出示历史图片,两队用抢答器进行抢答,抢到方派同学讲述历史典故。抢答正确加分,抢答错误则扣分。(4)根据双方得分多少,评出优胜队。最后,由主持人进行总结。活动说明 可将成语知识竞赛改为表演、故事会等形式。
案例2 活动主题 展示活字印刷。
活动目标(1)锻炼动手能力,体验活字印刷技术。(2)了解活字印刷术在古代文化传播中的作用。(3)了解文化传播技术的发展情况。
活动资源 易于雕刻的材料、刻刀、纸张、墨汁、刮板等。
活动过程(1)了解活字制作、印刷的基本过程和方法。(2)使用统一的材料,选一段文字,每人制作其中的一个字,活字大小要一致。用制作的活字排版、印刷,展示活字印刷技术。(3)活动总结。回顾口述、书写、雕版印刷等文化传承手段,认识活字印刷技术在古代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了解文化传播技术的发展。
活动说明 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具体指导。
案例3 活动主题 图说抗日战争。
活动目标(1)加深对抗日战争的了解。(2)学习处理历史材料、编写历史故事的方法。(3)学习组织小组活动的基本方法,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4)学习用图画来表现历史或表达自己的情感。
活动资源历史教科书、抗日战争图片资料、有关抗战的各类普及读物、绘画材料等。字串6 活动过程(1)向学生讲解创作绘制连环画的各项要求。(2)以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中国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战场的抗战为“图说抗日战争”的三个主题,每个主题可包括7~10幅图画。学生分为三个创作小组,各小组选择确定一个创作主题,拟定工作计划。(3)依据创作主题,收集资料,分工协作,编写抗日战争有关史事的故事大纲。设计“图说抗日战争”有关主题的各个画面,撰写画面解说词,绘制图画。(4)集中展示各小组创作的连环画,请学校同学参观;各小组派一名讲解员,为参观的同学进行解说。(5)活动总结。各小组交流活动心得。
活动说明 该教学活动应结合语文、美术等课程的知识进行。
案例4 活动主题 调查近二十年来家庭生活状况的变化。活动目标(1)了解近二十年来家庭生活状况,尤其是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并探究其原因。(2)学会开展社会调查的一些基本方法,学会撰写小型调查报告。调查对象 家中长辈及亲戚、邻里等。
活动过程(1)向学生讲解调查的各项要求。(2)学生分成几个调查小组,各小组根据调查活动 13 主题,制订调查计划,拟定访谈提纲,或设计调查问卷。(3)依据访谈提纲,对被访对象进行调查,由专人负责做好调查记录;或入户发放问卷,待调查对象填写完毕,由专人回收调查问卷。(4)对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和归纳,撰写调查报告,得出自己的结论。(5)活动总结。各小组进行调查成果交流,推选代表进行讲评。
活动说明 本案例可以配合中国现代史“社会生活”的教学内容。各学校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调查的范围和规模。本案例采取的社会调查基本方法也可用于历史课程其他单元的实践教学中。
案例5 活动主题 古希腊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辩论会。
活动目标(1)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现象。(2)学习收集、处理和组织历史材料的方法。(3)学习用历史证据支持自己论点并反驳对手论点的能力和语言技巧。(4)培养团队精神。活动资源 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其他相关学科的教科书、通俗历史读物、教师介绍的中外历史学家 的几种观点、反映古代希腊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照片和图片,等等。
活动过程(1)将全班同学分为辩论的正方、反方和裁判组三个部分。正方辩题: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是真正的民主。反方辩题: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是虚假的民主。(2)双方同学收集有关材料,加以筛选,在掌握一定论据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论点。(3)双方各推选4~5名代表,在辩论会上展开辩论。以持之有据、言之有理、逻辑清晰、口齿伶俐等方面表现作为评判的依据。由同学组成的5人裁判组对辩论进行监督、裁判、点评及宣布胜负。(4)裁判组同学对辩论发表看法,进行总结。
活动说明 裁判组成员应说明辩论与诡辩、狡辩之间的区别。
案例6 活动主题 制作与展示中外历史发展线索对照表。
活动目标(1)制作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10世纪中外历史发展线索对照表。(2)形成发展与联系的观点。(3)培养分类、归纳、比较等历史思维能力。(4)形成世界历史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历史意识。
活动资源 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教科书。
活动过程(1)遵循自愿原则,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设计和制作。(2)将制成的图表在教室里进行展示。(3)由同学代表组成的裁判组评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讲评、总结。
活动说明 对照表应包括中外历史的基本线索,重要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文明成就。
案例7 活动主题 小实验——信封上的效率。
活动目标(1)体验分工合作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效率的道理。(2)认识分工合作是大工厂机械化生产的前提。(3)总结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确立大工厂制度的历史作用。
活动资源 废纸、用过的信封(加工成有封口纸的信封)、用过的邮票、糨糊、钢笔。
活动过程(1)在班级中任选8名学生参加实验;另选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一个完整的信封信息,包括收信人地址、邮编、收信人姓名和寄信人地址。(2)请8名学生每人分别独立完成两封信的填写与封装工作(包括装信纸、填写信封、糊封口纸、粘邮票等四道工序),请其他同学记好每人所用时间。然后统计8名学生平均每人完成一件成品所需时间,即人均劳动效率。(3)由8名学生根据每人特长,每两人一组,分成4个小组,其中一组专门从事装信纸的工作,一组专门从事填写信封的工作,一组专门从事粘邮票的工作,一组专门从事糊封口的工作,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分工合作。其他同学记时,记完成16封成品所需时间,然后再计算出他们人均的劳动效率。(4)全班同学一起概括后者的劳动效率高于前者的原因;分工合作与一个人单独完成一件产品相比,优势在哪里;想像发明一台完成全部工序的机器与发明 14 四台分别完成一道工序的机器,哪个难度更大,进而理解劳动分工为什么是实现机械化生产的前提;总结大工厂生产方式的历史作用。
案例8 活动主题 学唱《国际歌》。
活动目标(1)了解《国际歌》词曲创作的历史背景。(2)从歌词和旋律中感受无产阶级的远大理想和英雄气概。(3)提高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
活动过程(1)分头收集资料,分别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全班介绍《国际歌》词曲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创作过程。(2)把《国际歌》的歌词和简谱抄写在黑板上,由教师或学生教唱。(3)谈自己对歌词含义和《国际歌》艺术风格的理解。
案例9 活动主题
举办“时事溯源”专栏——科索沃问题的由来。
活动目标(1)学会用历史的知识、能力、观点来观察和分析时事问题,并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2)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活动资源 教科书、图书资料、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信息、口头信息以及稿纸、学习园地等。
活动过程(1)科索沃问题成为国际问题的热点时,根据其最新动态的有关新闻报道,拟定“科索沃问题的由来”的学习活动主题,作为某一期历史学习园地“时事溯源”栏目的内容。(2)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课文内容和其他辅助材料,简要写出“科索沃问题的由来”一文,文体不限。分学习小组对文章进行评议、推荐,择其数篇有特色者在栏目上刊登。
(3)活动总结。比较自己文章和栏目文章的异同,寻找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加以改进。活动说明在“历史学习园地”中定期开设“时事溯源”栏目很有必要,通过它,可以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综合能力。应结合当时发生的重大时事和历史教学内容开设栏目。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可在确定活动主题、收集学习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讲评特色文章等方面予以适当的引导。活动过程必须包括评价和改进环节。
三、评价建议
(一)评价的指导思想
1.评价的性质与功能。
历史教学评价主要是根据《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历史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影响教学的各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是历史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进历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促进功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
2.评价的主要对象、内容和依据。
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了解《标准》的要求以及评价方法与过程,并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在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等方面是否达到《标准》的要求,还要注意考察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避免将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惟一的评价内容。评价应以《标准》为主要依据。
3.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应具有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要综合采用观察、记录、调查、访问、讨论、作业、测验、考试、评议、档案、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及时改进学生的学习。
(二)评价方法建议
根据教学阶段性的特点,可以把历史教学评价分为以下几种:课堂教学评价、单元教学评 15 价、学期教学评价、学年教学评价等。不同教学阶段的评价,应有相应的评价目的、评价范围和评价方法,如:课堂教学评价主要针对一节课的学习目标,而学期教学评价则是系统考察学生一学期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对学生历史学习业绩的评判应该灵活采用各种评价方法,避免以笔试作为主要的甚至是惟一的评价方法。以下介绍几种值得借鉴的评价方法:
1.个人代表作品档案法。收集学生个人的历史学习作品,建立档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评价。个人作品档案通常收集经过学生选择的历史作品,也可以收集和历史学习有关并能反映学生成就的材料。每件作品最好有教师、家长、同学和自我的评语,评语应该突出学生历史学习的特长和优点。师生在建立此类档案时应确定起止时间,一般按一个单元或一个学习主题为单位收集历史作品。档案可以保留在相应的文件夹或档案袋内,也可以保留在学生作业本里。学生本人是建立档案的主要参与者,教师应提出要求并给予适当指导,师生通过协商来确定档案内容,并让学生自己管理档案。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让家长参与评价过程,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是一种可以广泛推行的评价方法。
2.观察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表现并加以记录,对学生历史学习的成效做出较为全面的评价。观察法有自然观察、选择观察和实验观察等几种。观察记录也有各种方法,如设计观察表格来记录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在知识、技能、行为和情感等方面的变化,观察的项目可以预先设计在表格里,也可以随时择取。表格可以与学生档案放在一起,也可以挂在教室的墙上,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例如:对学生在抗美援朝专题讨论会上的各种表现,如探究问题、语言表达、人际交流、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方式方法、对抗美援朝的态度等,进行观察,及时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记入表格,作为整体评价学生历史学习成绩的依据。
3.活动法。通过活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等,以学生自主活动、直接体验为基本形式进行活动,如历史知识竞赛、制作历史图表、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通过活动,可以了解学生对历史的直观认识,考察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
4.学生自我评价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自己的历史学习成绩进行评价。学生在历史 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进步、成果以及不足等加以记录,通过自我评价,对自己历史学习的特长及不足等状况有较为清楚的了解,可以加深学生对自己作为学习者的理解,有助于学生 认识学习目标以及控制学习进程,增强历史学习的责任感。
5.测验法。对学生历史学习成果进行数量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评论,是历史教学中最常使用的一种评价形式。测验法可以评价一个教学单元、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历史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要把历史知识和历史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考查,不但要考 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更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测验要充分体现历史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和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测验的形式应多样化,如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形成性测验,就可采取自主测验的形式,让学生分组命题、编制试卷、组织测验、评价总结,使历史测验和学生的学习、活动融为一体,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有 机组成部分。
总之,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历史教学效果做出科学的解释,使评价不仅能了解学生历史学习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有的评价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灵活采用,不能把这些方法割裂开来,实际操作中应将几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加以使用。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 16 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可通过文化机构、传播媒体、学校、社区、参观访问和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得。
1.历史教科书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学校应在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由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和家长代表共同选择经教育部审定的、适应本地特点和需要的教科书。
2.学校图书馆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涉及的知识广泛。学校应有意识地调整自己图书馆或资料室的藏书结构,根据自己的实际财力,合理配置人文方面的书籍,如通俗历史读物、中学生历史刊物、历史文物图册、历史地图、历史图表、历史小说、科学技术史、文学艺术史、考古和旅游等方面的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社会人文知识,加深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3.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还应随时随地发现和利用社区中丰富的人力资源,如历史见证人、历史专家学者、历史教育专家、阅历丰富的长者等,他们能够在不同层面,从多种角度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家庭也是历史学习的一种资源,家谱、不同时代的照片、图片、实物,以及长辈对往事的回忆和记录,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
4.随着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和录音大量增加,成为一种非常重要而且容易获取的历史课程资源。文献纪录片一般能够真实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刻画某些历史人物,叙述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对学生理解和体会历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应重点利用的音视频资源。其次,比较接近历史实际的影视作品和娱乐性的历史题材影视 作品,除严重违背史实的以外,也是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利用的资源,因为它们或多或少能够提供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有益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感受历史,增强他们 的历史感和历史理解能力。
5.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全国各地都有数量可观的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蕴涵丰富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这些资源也应当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
6.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历史学习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和丰富的信息来源。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与历史学习有关的计算机教学辅助软件、多媒体历史课件、远程教育中的历史课程,互联网提供的历史教育网站、历史资料数据库和图书馆、档案馆网站等,以获取丰富的历史学习资源。
初中新课标体育教学感受点滴
摘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思维与情感,同时能够有效地体现体育教学知识体系的连续、严谨、规范的特点,注重培训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在现有的社会化评价体系面前能够从容应对,因此,这是摆在每一位中学体育教师面前的大课题。字串4 关键词: 新课标 体育 教学 评价
自2003年秋季开始,威海市中小学全面实施国家新课程标准教学、教材、教法的全面改革,这对于已经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来说,在思想观念和方式上就要来一次彻底的变革。
通过四年来的教学实践,针对新旧教材(分别指新课程标准教材和原教学大纲教材)在某些方面的差异做了一些比较,在此谈一谈自己的一点感受。
1.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主要差异
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学大纲,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差异。作为规范体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内容、结构和功能等方面。以下就此做一些简单的 17 比较项目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相同点颁发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同左文件性质规范教学的指导文件同左不同点学习目标学生的显性行为目标教师的隐性教学要求教学内容规范选择内容的标准,具体教学内容由各地、各校进行选择具体规定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无明确规定,各校弹性安排有明确的比重 学习评价内容各地各校依据学习目标和实际教学内容有所选择有规定,侧重于对身体素质、运动能力、运动技能技巧进行评价
学习评价标准依据水平目标,各地各校将绝对性与个体性评价相结合进行评价侧重于绝对性评价
功能制定水平标准,指明方向确定内容、规范具体教学过程 目标与内容的关系以目标规范内容选择标准罗列运动项目
⑴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旧教材注重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以跳跃单元的教学为例)在初一第二学期,从跨越式跳高的助跑与起跳开始,主要练习以单脚起跳,头触高物,初步完成跨越横杆的简单方法;初二第一学期,则加强了助跑、起跳、腾空、过杆和落地动作的连贯协调性练习;初二第二学期,则回忆跨越式跳高的动作要领及跳高比赛的简单规则:用“走步法”确定自己的跳高助跑步点,试跳、考核。⑵这样可以使学生对一项技能的学习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其联系和巩固也是持续的。但这样的教材安排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失去新鲜感和兴趣。而新版教材(鲁教版)在跳跃内容的教学中,内容选择相对比较灵活,大部分以发展学生各种跳跃能力的练习为主,而对立定跳远、蹲距式跳远、跨越式跳高等项目的技术细节要求相对来说则不是太严,新教材重视的是参与,确保每个学生都受益。教材意图是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初步感受:即将在初中阶段所要学习的内容、知识点分散到每一学期,降低学习难度,使学习形式呈螺旋形式上升,让学生始终接触到的都是新知识,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转换,保持兴奋。但笔者以为这样安排的结果却使得教与学思维均不连续,刚刚弄懂一点知识,学会一点技能,却又要放下去学新的与此不关联的内容,等到再回来,原来学的已经忘了,难教难学难复习。
2科学性与实用性的协调
旧教材注重体育知识技能的科学性、系统性,而实用性与趣味性不足,教学中强调锻炼思维严谨、严密、严格,这样容易使学生陷入技术技能机械化的练习中,教师相对好讲而学生普遍反映难学;而新教材更注重体育技术、技能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实践。强调培养发散活跃型思维,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但却不太注重练习过程、步骤和练习方法的应用,反映在教学中就是学生觉得在课堂上轻松、好学、有意思,但技术技能等方面能力下降,练习动作不规范;而教师觉得不好把握教学内容和深度,担心学生是否能够真正掌握好知识和技能。
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适当加强科学严谨的体育思维方式和提高运动技术、技能等方面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字串2 3.教学手段的更新
新课程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需要教师围绕教材开发展示新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在完成日常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去搜寻、编整新的教学资源,学习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体育器械来配合。如日常生活中蕴含体育知识的事例---初一前滚翻的教学时,用方和圆两种不同形状的物体滚动演示或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展示前滚翻在实践中的应用------当身体重心向前脚下被迫静止时(绊倒时),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此时就可以应用我们学过的前滚翻技术进行自我保护。⑶而这些工作,教学手段和工具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物力,这方面的实现对教师和学校来说都是比较沉重的负担,难以保证持续有效。
4.学生个性发展与班级教学模式的冲突 结构以学生为本的学习领域结构以学科知识技能本身的逻辑为主的内容体系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个性思维能力,教学目标只设定最低标准,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而学生则量力而行,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有所选择。但实际教学中,班级教学模式较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教浅了,有能力的学生吃不饱;深入了,身体技能差的学生又接受不了。一些自学性差的学生基本不会主动学习,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和学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尤其明显地显现出这种差别。为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教学中教师也多以讲授与引导方式并用进行,而较少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辅助的形式出现。
学生水平分班,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因材施教或者叫做层次讲学方式,从一个侧面来说应该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方法。字串9 5.个性化评价体系与社会化评价体系的矛盾
新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的评价应有针对性、个性化,找寻每一个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的闪光点。除考察知识、技术能力方面接受情况外,还要注意思维与情感的发展,培养自信心,体验成功感。但现在社会化评价仍然只偏重于知识、技能方面,形式也是以技能和理论知识考试为主,为保证学生获得好的社会化评价,因此教学中往往不得不偏重于知识技能的培养,弱化了思维与情感的发展。每年初四升高中加试体育项目,学校补课、假期补习班正说明了社会化评价形式对学校教学的影响 字串9 6.体育学习中精练与多练的关系
新课标教材的课堂练习注重的是理解基础上的基本练习,主要以辅助理解性记忆掌握,因此在内容选择、练习次数等方面都较少。一方面确实极大的减轻了学生课堂上的心理负担,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合作交流,发展思维与情感;但另一方面,体育技术技能水平的提高,必须经过一定量的训练才能达到的。学生练习次数少了,而教师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的时间相对就长了,这样很难照顾到“面”上的问题。当进行单元测试时,就会出现个别同学根本不会做或完不成考核动作,而且其他同学熟练程度也相对较差。而多做些练习,能够强化训练,提高考试成绩,使学生和教师都得到较好的社会评价,但绝对是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这是新课标要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另一方面也加重了教师单独指导学生练习的工作量,这样不能全面有效的带动全班学生整体发展。
准确把握密度与程度,精练与多练的关系,也是关系体育课能否教好与学好的一个重要因素。7.结语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题】推荐阅读: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08-27
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研修08-10
选修三高中历史测试题07-03
苏州市吴中区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总结08-09
高中历史四单元09-07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09-17
高中历史通史课本09-30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10-04
高中历史事迹表10-28
高中历史试卷整套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