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精选11篇)
1.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 篇一
农民工子女入学教育情况汇报
一、我校目前农民工子女入学情况
我校是2005年郑州市政府督办的20多所学校之一,主要解决学校周边以及附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解决就学难问题,几年来,我校入学学生主要以附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为主,基本占到总学生的70%左右;目前,我校学生共1569人,其中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学生957人, 占61.6%。
二、我校保障农民工子女入学教育工作情况
一、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做好农民工子女入学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的精神,按照郑州市教育局、中原区教体局有关文件精神,竭力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权利,从建校到现在我们积极接受来郑务工人员子女就读报名,及时服务,及时解决,确保农民工子女100%的入学率。
二、克服一切困难,确保农民工子女正常入学。
经济上的困难,建校时郑州市计划学校的各项设施和人员均为规模24各班,但近几年由于城市扩建、社会发展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随之而来的是农民工子女急剧猛增,学校班额人数在增加,从40人到现在近60人,班级数目在增加,从12—16--20—24—28,教师严重缺员,教师常年满工作量、超工作量情况严重,教室不够用,桌子、凳子都严重缺少,近几年为了确保孩子们能入学上学,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在学校的努力下,我们常年外聘十几位教师,把原来的仓库腾出来做教室,班级合并---等等,采用一切可能想出的办法,保证了每一位农民工子女的正常学习条件。
三、坚持平等一致义务教育。
凡来郑务工人员子女到我校就读,其所负担的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一律不收取任何借读费、杂费。并对农民工子女从安排教师、班级、座位等方面给予以协调照顾,同时在评优评先(班级评选各星级学生、学校、班级评选的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等)、参加集体活动等方面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做到随到随读,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教材不够,学校多方联系,想尽办法为他们购买教材。创造条件,服务农民工子女。
四、坚持政策公平,确保农民工子女升学权利。
凡来郑务工人员子女在我校接受完义务教育的,由学校发给相应的毕业证书。同时,积极服务我校有特长的学生组织成学习小组进行辅导、培训,今年我校组织了体育、音乐、美术、舞蹈等小组,使他们能在艺术生等特长生方面在升学,就业等奠定基础,为他们考上理想的高中做了很好的平台。
五、坚持教育帮扶,确保农民工子女教育质量。
1、在学生学习、生活、课外活动等方面加强管理,比如在本学期我校实施课改,在建立学习小组时,在小组的人员组成时,我们兼顾本地学生、外地来郑创业、务工人员子女之间构成,以及学生家庭情况,个人性格,学习习惯等等。
2、建立教师学生结对联系,安排骨干教师对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农民工子弟进行课外谈心、学业辅导。
3、我校针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后存在的一些特殊问题(如进城务工农民大多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大,有的临时租房居住,没有固定场所,有的居住地离学校较远,学生上学不便,学校与家庭联系不便,学生脱离父母监护等),通过建立党员教师一帮一,每一名党员帮助一名民工子弟,并建立家访制度,深入到农民工家庭,及时与家长联系,比如今年春节前期,我校组织部分班主任、教师到学生家中进行慰、问家访,交流学生学习和生活表现,帮助学生家庭解决实际困难,这样家校形成合力,促其成才。
4、对学习进度不一致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转学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为他们补缺补漏。对不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刚转入同学,老师们能及时与家长配合,做细做通思想工作,让孩子们尽早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六、积极营造育人环境,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1、学校强调校内师生交往全面推广普通话,把农民工子女与当地学生拉近了距离。
2、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配备有经验的心理辅导老师,帮助他们解决在学校、家庭困难,做到烦恼时有人诉,困惑时有人沟通,遇到“麻烦”时有人援助。
3、利用班会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农民工子女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从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利用周一升旗仪式时间开展自我教育活动,用学生身边的榜样教育农民工子女,用自强不息的事例激励他们,让他们在学习榜样中学会自我教育,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共同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并促使他们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七、争取家庭配合,形成关爱合力。
1、召开家长座谈会。学校充分利用家长学校等育人阵地,通过举行家长培训班,召开家长座谈会、汇报会等途径,加强对学生做人、学习方法的教育和培训,通过学校与亲子类等教育机构联系,向流动人口子女的家长介绍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讲授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推广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努力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2、开展形式多样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如组织信息工程学院学员为农民工子女捐赠服装和学习用品活动等。
八、加强养成教育,提升流动人口子女的素养。
积极开展主题班队会,邀请农民工子女共同参与,比如班主任在学期总结会上,让学生组织,参与表演、朗诵、舞蹈、唱歌等活动,以及学习经验介绍等,让他们在表演、观看中,与父母之间架起一座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的“爱心”的桥梁,并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三、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建立扶持贫困农民工子女的救助机制。农民工子女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最大的关爱不是同情,而是尊重,应该被平等公正地看待并尊重,而不是被当成所谓的弱势群体去怜悯,建议政府特别是有关部门应加强以正确的引导,为农民工子女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等。
2、出台相应的管理机制。一是农民工子女流动性大。农民工本身特点决定其具有不稳定性,许多农民工随着就业和居所的变化,为就近入学,其子女上学的学校也在改变,这部分学生数量较大,频繁,转学手续不规范,随意性大,给学校管理增加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二是父母文化程度有限又忙于生计。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农民工子女教育是一个社会问题,单靠学校的力量是很难解决的,学校、家庭、社会、政府都应该积极地参与,共同为他们出谋献策,共同努力。
2.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 篇二
一、入学门槛应简化
在南岸区四公里打工5年的江津区农民工罗非, 今年终于将10岁的女儿接进城里上学了。罗非告诉记者, 农民工子女到定点学校上学必须出具三个证明:户籍所在地证明、打工单位证明及暂住证明。而单位没与自己签合同而不愿开证明, 所以去年孩子进了城也没能上成学。
市人大代表在调研中称, 农民工子女入学制度需要完善, 入学的三四个门槛都可以简化。比如云南, 只要有一个暂住证就可以给孩子报名上学。
代表们同时发现一个问题: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定点学校中, 环境和教学质量在城市学校中只能算中等。城市里的优质教育资源为何不能对农民工子女开放?
对此,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称, 目前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读书还不现实。首先, 很多城市学校趋于饱和, 不可能接纳更多的学生。其次, 农民工流动性强, 常常不打一声招呼就带着孩子走了, 学校管理难度大。不过, 今后将逐步过渡到所有公办学校都接纳农民工子女。
二、教育用地应保障
代表们在调研时还发现, 部分学校教育用地紧张, 建议立法保障教育用地。
在渝北区渝开中学、渝中区人民路小学和中学, 代表们发现学校空间狭窄, 体育场地偏小, 没有学生食堂, 不方便离校较远的学生吃饭。
据了解, 部分开发商修建商品房时没有考虑配套学校。在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 市人大代表张雪就提出《关于出台重庆市城市发展配套学校建设法规的议案》, 希“房子修到哪里, 学校建到哪里”。
按照教育部规定, 每1.5万人至2万人应设置1所小学, 每2万人至3万人应设置1所中学。而主城区某地区有21万常住人口, 仅有3所小学和1所中学。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委员刘伦说, 根据调研的情况来看, 教育用地情况不容乐观, 不能容许任何形式的侵占教育用地的情况发生。他建议, 应以立法形式保障教育用地。
三、建议使用教育券
3.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初探 篇三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全国各地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则有近2000万。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9.3%,近100万名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有学者认为,这100万游荡在城市街头的失学农民工子女,他们耽误的不仅是自己的前途,还会成为未来社会的“定时炸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亟待引起各方重视和尽快解决。一、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近年来,农民工子女教育难的问题,虽然逐步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教育部门及有关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但还是收效甚微。那么,原因何在呢?一是长期形成和执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体制,致使地方政府职责不明确,管理不到位,办学经费不落实。二是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不够协调,导致了农民工子女就地接受教育需要支付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流动儿童少年就学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政策较难操作。三是教育公平发生偏差,部分学校和教师歧视民工子女学生,非法无情地剥夺了民工子女学生与城市学生同等的一些教育权利。如民工子女学生不能参加学校或当地各级政府举办的各种活动,不能参加“三好学生”评选,甚至不能参加体育比赛,等等。四是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弱,流动性大,办学合法化问题很难解决。有的地方甚至百般阻挠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兴办,或武断地加以取消。五是农民工收入较低,大部分还生活在城市贫困线以下,面对城市学校尤其是公办学校昂贵的求学成本,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把“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无奈地藏于心间。二、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2003年教师节温家宝总理在视察北京市接受务工农民子弟学校时写下了这句话,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农民工子女的无限关怀。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儿童少年本应得到同等的尊重,应享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权益。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深化改革,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一)正确认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首先是要认识到教育是“全民教育”,农民工子女享有受教育权利,而且是平等的教育权利。其次要认识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正成千上万地递增,搞好农民工子女教育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这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的客观需要。再次要认识到农民工子女“懂事”,有良好的自强自立意识,但也有孤僻、自卑的性格倾向和与社会对立的不良情绪,他们需要得到健康、积极、向上的教育。总之,农民工子女也是公民,他们的父母也是国家的建设者,政府义不容辞地有为他们提供教育的责任。(二)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自1985年以来,我国义务教育体制经过三次改革:即“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三次改革,都始终坚持着“地方负责,分级管理”,正因如此,导致了“城乡分割”的局面。城市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费用基本由各级政府负责,而“农村教育农民办”。农村税费改革和第三次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后,农村教育经费由县级政府为主的各级政府通过财政预算安排。可是,在现实中,农民工子女离开农村时,并没有相应的教育经费随之流转,其就业所在地也没有相应的教育经费预算。这样,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就没有了保障。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变“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为“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破除城乡分割,保证教育投入,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和谐健康发展。(三)探索建立适应“就地入学”的管理服务机制。《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指出:“要重视解决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民工子女教育作为全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切实加强领导,强化政府行为,合理整合资源,竭力增加投入,尽量降低成本,全面提供援助,为农民工子女创造平等、宽松、优越的教育环境。(四)大力扶持兴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李岚清曾说:“中国的教育事业,只靠政府这一个‘轮子’推动,发展速度总是有限的。如果再加上另一个‘轮子’——民办教育的推动,一定会发展得更快、更好。”对于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两轮”推动尤显重要和有效。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兴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部门要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给予民办民工子弟学校合法身份,大力支持其发展,增加农民工子女就学机会,减轻公办学校压力。(五)强化农民工依法送子女入学的观念。当前,由于农民工子女入学较难,部分农民工产生“畏难”情绪,送子女入学不积极。对此,在努力改善农民工子女入学环境的同时,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广大农民工千方百计增加收入,依法送子女入学,切实维护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我国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全局性的特点,必须认真对待,主动出击,积极而为,按照“一个都不能少”的要求,给每个农民工子女提供应有而平等的教育,使他们得以健康茁壮成长。
4.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 篇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间、地区间人口流动越来越多,进城务工农民也越来越多,其子女就学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切实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依法接受义务教育,我市结合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做好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工作,妥善地解决了贫困生和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工作责任感。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工作,是切实贯彻《义务教育法》、巩固“两基”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的需要,是维护广大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利益的实际行动,是关心、帮助弱势群体的需要。因此,我们充分认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了工作责任感,认真扎实地做好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工作。
二、加强领导,强化政府行为。首先,将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问题作为政府应尽的责任,发挥政府的统筹作用,明确有关部门职责,要求各有关部门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市政府要求,教育部门负责统筹协调,督促检查中小学接收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公安、工商、计划生育等部门,协助学校做好辖区内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摸底、登记工作;劳动等部门负责禁止使用童工;物价部门监督检查收费情况。其次,针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中的突出问题,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有关政策和措施,制发了《洪湖市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施办法》文件,为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依法接受义务教育提供了政策保证。第三,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纳入全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市教育局专门安排公办学校对口接收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确保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
三、积极探索,多形式接收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我们根据城区教育资源的具体情况,结合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的特点,积极探索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的渠道和方式。首先,以公办中小学为主,市教育局要求市直中小学和新堤所属公办中小学,招收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新堤中心学校、市七中、市四中、市一小、市二小和市三小为了做好接收农民工子女就学工作,于8月20日左右就安排行政值日,并做好政策宣传,接待农民工咨询等工作。其次,重视发挥社会力量办学的作用,促进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星星外语私立学校、育才私立学校、太阳岛中英文学校、打工子弟学校等私立学校接收进城务工的农民子女达387人。
5.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 篇五
为切实保障XX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依法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进一步规范入学程序,促进教育公平,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现制定我区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工作方案。
一、成立领导小组
XX市XX区教育局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成立解决XX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工作领导小组,研究解决相关困难,并统筹安排入学。
组长:XX区教育局局长
副组长:XX区教育局副局长
XX区教育局副局长
成员:XX区教育局办公室主任
XX区教育局基教办主任
XX区教育局督导办主任
XX区教育局纪检办主任
XX区教育局安稳办主任
XX区教育局人事办主任
XX区教育局电教办主任
各镇中心校校长
直管中小学校长
二、现状分析
我区切实解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学问题,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本地户籍生一样平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目前,我区义务教育学校接收随迁子女3055人,占在校生6.17%。其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2438人,在公办学校就读生2187人,公办入学率占比为89.7%。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XX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需求日益增大。每个学期都有大量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申请学位,学校建设的相对滞后,加上近年来国家对大班额的严格控制,XX区初中学校、主城区小学学校的学位十分紧缺,无法全部满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需求,部分学生统筹安排到镇级初中和主城区周边有学位的村级小学。家长接送困难,路途远,花时长,严重影响家长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
三、工作目标
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关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保障工作情况的通报》(X教通报〔2021〕X号)文件要求,2021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占比要达90%以上。
四、工作措施
(一)坚持原则,简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程序。
坚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
“两为主”原则: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坚持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入学政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凭户口本、父母其中一方在本区的居住证和工作证明,可在规定的时间内,与本地户籍适龄儿童少年同时进行申请学位手续的办理。由招生工作委员会按照学校学位、申请人数以及房产或居住地等情况,按照免试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对随迁子女入学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做到应入尽入,妥善安排到相关的公办中小学就读。
(二)平等一致,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公平教育。
凡在我区申请学位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经审批获得我区学位后,与本地城镇居民子女混合编班,同等享受相关政策待遇,一律不收取任何借读费、杂费。对考核、评价、评优等一视同仁,给予平等的权利。确保其平等享受义务教育权益。
(三)以人为本,加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管理。
1.建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档案,加强联系。各中小学校要详细登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及父母的基本情况,建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家长姓名、联系电话、工作单位、迁来地址等,以全面了解学生基本情况,方便与家长联系,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关爱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建立师生结对帮扶制度。各中小学校倡议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意愿,把他们同自己喜欢信任的教职员工结为对子,教职员工对随迁子女进行结对帮扶,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及困难,并尽可能及时帮助其解决相关困难。
3.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思想情感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文化活动,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创设展示自我、寻找成功、体验快乐、提高自信的平台,拉近师生间、学生间的距离,发挥学生的才能和特长,缓解学习压力,促进健康成长。
(四)加快学校建设,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学位供给。
加快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力度,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充分利用资源,形成规模化办学,确保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在我区有学上,上好学。
(五)营造氛围,宣传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6.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篇六
摘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注留守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
社会实践能力。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新农村
实践地点:安徽六安新安镇
实践时间:7月1日——7月10日
实践原因:随着农村父母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人数随之增加。他们不只是缺少父母看管的孩子,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孤儿。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很容易导致心理缺陷,又由于老人的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使孩子们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孩子是未来、是希望,他们更关乎农村教育和社会进步。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照顾。作为当代大学生,时时关心家乡的发展情况,并从中得到历练与教育十分必要,故作此实践。
实践目的:
1、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措施及其实施情况。
2、了解留守农民工子女的成绩、心理健康状况、思想道德价值观状况。
5.通过活动给学校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和意见,提高对子女教育问题的认识,给孩子们带来知识和快乐。
4、培养队员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与社会交际能力,学习一些实际应用知识。
新安镇简介:新安镇位于六安市西北部,淠河西岸,距六安市区10公里,与市区隔淠河相望。现辖2个居委会,15个村,总面积7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2200多亩。全镇人口近9万人。新安镇地形复杂。地势低洼,岗、湾、畈、滩皆有,易涝易旱,自然灾害频繁。我队所选的时间地点是新安镇较为偏僻的地方,其中我们所到育才小学、新安中学学校建筑比较好,但基础设施较差,师资力量有限,特别是同学们的桌椅年久失修,教具也相当缺乏。
实践历程:本次实践为时十天,具体行程如下:
第一天(7月1日):
截止到下午13:00左右,我队六名队员陆续从家中赶到实践地点,首先我们安排好我们的食宿问题,随之,我们在队长刘玲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相关学校、乡村,对当地有了大体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后期实践活动的开展。回往住处后,我们开了一次会,实际上是进行一番讨论,最后得出结果:因为本次我们的实践主题是关注留守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因此了解孩子们的生活背景十分有必要,所以我们决定我们的第一站是赴往各乡村,了解当地的生活状况、发展状况。会后终于可以轻松一番了,我们自己动手,相互分工合作做出了我们的第一餐,虽然没有在家吃得好,可是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快乐,毕竟这是我们人生当中学会独立、学会团结别人的一次历练。
第二天(7月2日):
早上8点我队就出发了,我们就近选择了一个村作为考察点,经过一番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可是一路的所见所闻令我们大为吃惊。村中的大多数家庭都为空巢家庭,村中房屋破旧不堪,经济发展低下,家中只有老人和孩子,青壮男女均均赴沪、苏、浙一带务工去了。据我们了解,现在孩子们上学在费用上并没有什么难题,他们缺的是父母的关爱、呵护……我们随机调查了15户家庭,其中14户家中只有老人和小孩,然而由于缺少父母的贴身教育,成绩优异的孩子仅占20%。除了做调查之外,我们不忘学校交给我们的任务,向农民们发放科学发展观手册与农民工创业再创业手册。
第三天——第八天(7月3日——7月8日):
由于和校方约好,我队自愿在育才小学义务教学5天,我们所教的小学四年级,主要教英语,语文,数学。其间,孩子们积极主动,和我们相处融洽,师生建立了浓厚的感情。由于炎热,五天的教学不免辛苦,但是我队队员与同学们仍然坚持,最
终完成了教学计划。
第九天(7月9日):
截止到今天,我队的义务教学计划已经结束,但应校方邀请,我们参加了校方分发成绩单的典礼,看着孩子们取得优异成绩,我们也会十分的激动与喜悦。但是其中有一幕令我们感触很深,很多同学没有来领成绩单,原因是一放假他们就去了父母打工的所在地,这不免让我们再次想到留守农民工子女在农村不是几个几十个,而是一群,他们是弱势群体,他们需要关注。
第十天(7月10日)上午:
今天正好是高考填志愿的日子,我队赴新安中学为学校发报考指南,做宣传。当中我们得知他们当中很多考的不错的尽然也是农民工子女,不简单……
第十天(7月10日)下午:
本次我队的实践主题是关注留守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因此我们想将农民工子女的就读条件与市中心学校做一下比较,虽然学校放假早已人去楼空,但通过大体的参观不难想象市中心学校就读条件比农民工子女就读条件要好几十倍,几百倍。晚上回到住处,我们将几天来的所作所为做了相关整理,并做活动总结。
留守儿童形成的原因:
总的来说城乡二元结构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重要原因。首先,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其次,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要远远高于乡镇经济的发展。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很多农民离开了
农田来到城市打工。再次,政策的变化和农业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解放了生产力从而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受社会化的作用他们进入城市发展城市。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我们调查了新安镇的育才学校,通过与校领导的谈话我们了解到在这所学校里80%为留守儿童,但能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只有50%,而在这50%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进入高中继续学业。而在校生打架斗殴,沉溺网络的情况更是令人痛心疾首。我们还向村委会询问了一些情况;村中一半以上的村民外出打工为孩子,这些留守儿童基本上是到父母工作的地方过暑假,那里的生活条件简陋,在那里孩子们得不到应有的监护和照顾。而那些没有去外地的孩子放假则更是处于没人或少有人管的状态。暑假这些留守儿童的意外事故发生率要比一般情况高的多。
在和村民们聊天时,我们知道了这些孩子在家里做完作业后就是看电视,或者和其他的同龄孩子玩。和自己的托养人或寄养人沟通很少,他们也是本着不出现意外事故的原则来抚养留守儿童,而对孩子的学习和身心的发展方面很少过问。由此我们归纳了该村留守儿童的问题:
1.学习成绩一般。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特别是父母双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照看,大部分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调查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中学习优秀的不足10%,70%以上成绩中等或偏下。
2.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没有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没有精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
3.性格发展不健全。临时监护人一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使的部分留守儿童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他们没有倾诉的渠道,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由于
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灵孤独、情感淡漠,亲子关系变得消极,有些孩子对自己的父母甚至有陌生感。这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将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另外,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缺乏主动性,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安全的忧虑,从更深层次来看,反映了留守儿童内心的压力。
对策及建议:
1.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完善学校教育,构建学校监督网络。乡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从态度上重视留守儿童问题,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建设,完善各种服务功能,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发展农村寄宿学校,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可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同时,学校要加强法制教育,开展更多的课外活动,引导留守儿童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2.家庭要努力尽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事关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重要教育渠道,因此,父母应努力履行起家庭教育的职责。外出务工的父母有条件的应尽量携带子女到务工地附近学校入学,没条件的应慎重稳妥地选好委托监护人,做到经常与学校、委托监护人及留守孩子联系,多渠道多方式地对留守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状况加以关心和教育,最大程度地保证对孩子委托监护的到位。同时,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留守孩子学校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在学校各方面的情况和表现,力求配合好学校教育。必要时应可能多地回家看望孩子,与孩子进行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感动的同时,我们也为孩子们的处境心酸着。本该是被父母疼爱关怀的童年时代,他们却不得不独自留在家中,忍受着孤独寂寞与苦难生活。不上学的时候,多半时间孩子们都是在村里疯跑,摔伤擦伤也便成了家常便饭。但受伤时,没有人走过来
照顾甚至关怀一下,只有他们自己擦去鲜血,拭去泪水,然后站起来继续前行。没有父亲的庇护,他们学会自强;没有母亲的照顾,他们学会自立。每个孩子都没有因为生活艰难而抱怨过,也未曾因无人看管照料而自暴自弃,更不曾因遭遇困难而放弃后退。他们永远知道,自己要努力,要自强,只有这样他们的将来才能更好。我们不愿用“留守儿童”这个冰冷的称呼来定义他们,他们仍旧是一群纯真善良,永远都充满激情的孩子。
7.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述评 篇七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演变过程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镇)、非农产业转移,并随之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进城农民工子女,农民工子女教育也就摆在了各级政府部门工作的重要日程,相应地,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吴新慧、刘成斌(2007)[1]认为,国家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态度、政策转变,是和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转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农民工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对农民工的政策也经历了一个由紧到松、从无序到规范、由歧视到公平的过程。相应的,国家在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政策上(我们国家的民工子女教育政策主要体现在对流动儿童的政策导向上)也经历了“限制—认可—重视—明朗化—强化”的过程。
贾波、王德清(2008)[2]认为,农民工子女就学政策的重大转变:从受户籍制度的约束向对职业身份的重新认识转变;从强调家长的监护义务向凸显政府的教育责任转变;从规约受教育义务的履行向依法保障受教育权的转变。
二、当前农民工子女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是一项影响范围广、涉及方面多、解决难度大的工作,需要全社会以及政府各部门的统一协调和齐心协力才能有效的解决[3]。
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课题组(2007)[3]认为,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不能适龄入学及失学问题严重;入学、就学过程中的不公平问题明显;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频繁流动打乱了学校既有的教育教学及管理秩序;不同地区教育内容的衔接问题日益突出;简陋的民工子弟学校与大量的低成本入学需求成为政府管理上的难题。
沈茹(2006)[4]认为,城市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家庭教育环境、条件差;家长文化素质偏低,家庭教育观念落后;家长忽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协调;社会对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关注太少。
李强、雒建江(2007)[5]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其表现为教育公平的偏差,具体而言包括教育机会分配起点的不公平、过程的不公平以及规则的不公平,这种不公平会带来弱势地位代际间传承的后果。
张世文、王洋(2008)[6]认为,当前中国农民工子女教育中存在着诸多社会排斥因素,主要表现为文化观念排斥和受教育机会、师资、教育教学设施等资源排斥。
三、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目前,学术界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主要集中在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财政体制不完善、社会歧视等几个方面。
樊香兰、马丽(2008)[7]认为,目前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面临处于边缘状态、学校教学条件差等问题,根源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义务教育财政体制过度分权、农民工子女学校得不到政府的有效支持。
刘义程(2004)[8]认为,制度是影响外来农民工子女受义务教育的最根本因素,造成外来农民工子女受义务教育问题的制度性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依户籍地就近入学”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是妨碍流动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公办学校上学的最直接原因;“地方负责,分级办学”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是造成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的深层原因;传统的公共教育资源配置路径也是影响农民工子女享有义务教育国民待遇的重要因素。
孙玥等(2008)[9]从公共财政视角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现行公共财政制度不完善,主要包括政府间职能界限模糊、财力事权不匹配,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缺乏专门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资金预算科目等。
朱凤丽(2006)[10]认为,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难,受到城市人的歧视,归根结底是源于农民工的非市民化,这种对农民工的歧视进而转嫁到其子女身上,使得他们被排挤到城市社会的边缘,得不到城市社会认可、最终导致在精神、文化层面不能融入主流社会,而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难正是这种边缘状况的重要表现形式。
四、政策建议
当前,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刘义程(2004)[8]认为,要彻底解决流动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从根本上讲,就是要改革现有的不合适的义务教育体制,包括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入学制度和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具体说来,就是:改革“地方负责、分级办学”的财政投入模式,大幅度提升义务教育投入主体的重心,加大中央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形成“主要中央政府买单,地方政府管理”的义务教育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现有的义务教育财政资源配置模式,引入“教育券”制度;改革依附在户籍制度之上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改“依户籍地就近入学”为“依居住地入学”。
朱镜德等(2007)[11]认为,要构建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资源供给机制并能够使之有效运作,就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免除无力提供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资源的地方政府相关责任和义务;必须通过制度安排确保有责任、有义务及有能力的地方政府(主要是省级、地级市政府)提供充裕的义务教育经费;必须足额补偿正规学校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义务教育的成本。
张旭亮、张海霞(2006)[12]提出了改善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平现状的社区教育协调模式,具体内容包括争取国家划拨的农民工专项资金,利用社区教育资源,针对农民工子女创建社区学校,开办中小学教育;社区教育中增加国民待遇、教育公平、农民工问题等方面的内容,彻底改变城市居民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偏见。
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课题组(2007)[3]认为,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起以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常住人口为服务对象的社区管理模式;以法律的形式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纳入城市教育整体规划中,充分挖掘公办学校潜力,努力加强公办学校接收能力;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建立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的经费投入机制;积极开展进城务工农民流出地政府与流入地政府间的沟通协作;积极扶持、强化管理,加快民工子弟学校正规化发展进程;转变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积极探索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教育教学规律;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及其子女纳入社区管理体制,使社区成为流动儿童融入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建立全国联网的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完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信息的全面管理;开展针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问题方面的信息服务;加强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的督导和评估。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在综合当前学术界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对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演变过程进行分析,然后对当前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剖析,最后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户籍制度
参考文献
[1]吴新慧,刘成斌.出路与保障---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国家政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7,(7):19-21.
[2]贾波,王德清.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变迁[J].福州党校学报,2008,(3):72-75.
[3]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课题组.中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129-134.
[4]沈茹.城市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96-100.
[5]李强,雒建江.机会平等与代际公正---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分析[J].沈阳大学学报,2007,(4):82-85.
[6]张世文,王洋“.社会排斥”视角下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17-120.
[7]樊香兰,马丽.切实关注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J].中国农业教育,2008,(4):9-11.
[8]刘义程.对流动农民工子艾受义务教育问题的制度性分析[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2):54-55.
[9]孙玥,等.公共财政视角下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及原因分析[J].中国市场,2008,(22).
[10]朱凤丽.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社会学分析[J].福州党校学报,2006,(5):43-46.
[11]朱镜德,等.关于农民工子女在迁入地接受完全义务教育机制的构建[J].人口与经济,2007,(6):12-16.
8.试论当前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篇八
一、问题的提出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新时期社会建设中“学有所教”的重点和难点,关乎教育子系统是否平衡,直接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密切相连。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数据统计表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工总数已达到2.1亿人。数以千万计的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随之凸显。[1]目前浙江农民工就业人数和城市本地全部就业人数的比值已经达到了46∶100,这说明农民工为城市的税收、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从这个角度来说,农民工子女也应合情合理地享受城市基础教育资源。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也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并正着力解决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对农民工来说,最为关键的就是要满足他们子女学有所教。
近十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2006年3月28日,中央政府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要求“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务院明确提出了“两为主”的原则,即以流入地政府为主,负责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以全日制中小学为主,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若干意见》强调:“输入地政府要承担起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列入教育经费预算,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同时,要求城市公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与当地学生在收费、管理等方面同等对待,不违反国家规定向其加收借读费及其他任何费用。
由此可见,党和政府已经高度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但事实上,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我们看到的依然是农民工无奈的面孔和农民工子女渴求的眼睛。一些流入地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或做法抵消了中央政府的文件要求,并没有真正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因此,运用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从社会稳定的角度来研究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显得尤为必要。
二、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实需求
(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他们终将挑起历史的重任。联合国《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中指出:“儿童的幸福需要最高一级的政治行动。”尊重和保护儿童权利,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社会环境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
要鼓励和支持民办学校及民工子弟学校的发展,动员和激励更多的公办学校接受农民工子女上学,必须改革教育财政的拨款方式,建立公平和高效的财政投入体制。目前政府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主要投向公立学校,民办学校及民工子弟学校没有获得必需的财政支持。事实上,农民工子女上学的民办或民工子弟学校也分担了政府义务教育的责任,也有权获得相应的财政支持。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义务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主要由国家和政府投入。但是, 这种投入并不一定要投入公办学校或建立公办学校来承担义务教育。农民工的子女也不一定要选择公立学校就学。他们可以选择上公立学校, 也可以上民办学校或民工子弟学校。对于选择民办或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也有权利获得公立学校学生所获得的相同的公共财政的支持。而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也应获得相应的财政支持。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说,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目前虽然已确定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但接收的公办学校在数量上仍不能满足需求。而一些民办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又存在着经费困难的问题,有的城市还有相当数量的未经批准的学校,这些学校办学条件差,教育教学质量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居民一样,都是城市文明和财富的创造者,在享有公共服务方面具有平等的权利。”[2]
(二)社会的不断进步需要重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筛选机制。教育渠道如果不畅通,不利于社会进步。目前我国流动人口恰恰在教育问题上遭遇到了城里人的“集体排斥”。
为了保证农民工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权,近十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和法令条例,但是,由于这些法律条文缺乏可操作性,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损害。当前,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过多的附加条件不仅难以确保其可靠性、真实性和公平性,也抬高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门槛,并可能成为一些部门和个人不合理收费的借口。因此,政府应当降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门槛,只要农民工有合法的居住身份及固定的居住地点,就应当允许其子女就近入学,并享受与当地学生同等的义务教育待遇。[3]
(三)社会的长久稳定要求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农民工为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果说农民工对当地政府的贡献是在践行一种义务的话,那么,其子女在城市接受平等的义务教育则是一种应得的权利。这种权利也是流入地政府应当履行的一种道义上的职责。
解决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直接影响到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安定团结,间接影响到农民工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程度。正如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所说:“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能否就学,关系到《义务教育法》的贯彻落实和全体儿童、少年教育平等权利的保障,关系到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的实现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团结。”[4]
农民工及其子女是一个庞大的特殊的群体,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直接关系到这个群体的稳定性和未来的发展,并成为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综合性问题。在提倡教育公平的现今社会,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这个群体的教育现状,深入研究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找到妥善的解决办法,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政府应加强对农民工的宏观调控
政府应加强调控人口流动的政策力度,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必须与国家整体发展、人口流动政策相一致。对于政府允许流动的人口,政府要承担并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包括他们子女在流入地学校享受与户籍地居民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建立健全农民工子女登记入学制度,可以考虑在“三件一证”的基础上增加义务教育卡,通过该卡可以及时了解农民工子女的规模和受教育的状况,有效地避免义务教育盲点的出现。加快教育管理手段的信息化建设,实现全国电子学籍管理信息网,为农民工子女入学、转学、升学提供快速的一条龙服务。
(二)改革户籍制度,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
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要变“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为“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破除城乡分割,保证教育投入,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和谐健康的发展。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要尽快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籍制度,实行全国统一的一元化户籍制。要真正使户籍不再成为区别群体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的标志,恢复其人口统计和治安需要的基本功能;要彻底将户籍与待遇剥离,还户籍以证明公民身份和提供人口统计数据资料的本来面目。
(三)加强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的后续管理和监管力度
应加强对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后续监督和管理,制定与教育部、公安部联合下发的《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相配套的有关保障措施,进一步完善政策实施的各个环节,促进教育政策目标的实现,缩小政策理想和现实执行之间的距离。同时,建议组建由教育部门、公安部门、财政部门、卫生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治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领导小组,具体协调部门间的职能与责任,监督各地的教育政策落实情况,并及时根据情况调整教育政策。
(四)通过规范和管理,把农民工子弟学校纳入正轨
政府应尽快立法,承认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合法地位,规范其办学行为,给其留出制度化发展的空间。政府还应对农民工子弟学校进行引导,制定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民办学校办学标准,让达标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享受公办学校的同等待遇。教育部门应定期指导和监督达标学校的教学活动,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管理规范、保证教学质量的民办学校的教育指导网络。在基础教育内部,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素质教育转变职能定位,给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比较宽松的办学环境。在学校管理层面,要创造更加灵活,随时可以接纳农民工子女就读的管理方式。根据农民工子女的分布和发展的动态需求,在县城及城镇建设寄宿制学校,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解除进城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五)放开城市公办学校,让农民工子女实现就近入学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委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2003年)已经明确规定,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流入地政府负责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全日制公办中小学要建立完善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制度和机制,使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受教育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当地水平。由此确立了“流入地政府为主”和“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两为主方针”。然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公办学校仍以种种理由拒收或少收农民工子女入学。
(六)降低民办学校的办学“门槛”,鼓励和支持民办学校发展
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种教育机构,鼓励和支持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公办学校转制、中外合作办学等等多元办学形式,动员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投入。我们必须注意,虽然民工子弟学校在城市里创办,但不能完全用城市尤其是用大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的框框来套这类学校,而要参照农村学校的标准来考量他们是否合格。对于一些符合社会需要而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设施不足的民办学校,政府可以采取一定的政策支持,为他们改善办学条件创造条件,而不应一味指责和取缔。
(七)“教育券”转移教育经费,提高教育拨款的公平与效率
改革教育财政的拨款方式,建立公平和高效的财政投入体制。在现代社会中,义务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主要由国家和政府投入。对于选择民办或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也有权利获得公立学校学生所获得的相同的公共财政的支持,而对招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公办学校应实行专项补贴。解决的办法是,实行“生均拨款制度”,就是不分公立学校或民办学校,按照其接纳农民工子女的学生数量拨付相应的财政经费。试行义务“教育券”制度也是解决目前教育经费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政府把本应投入到教育中的资金经过核算发给每个学生,学生可凭教育券进行自主选择,到任何一所政府认可的学校就读。教育券只是一个证明,流入地学校可以凭借学生带来的“教育券”获得该学生的教育经费。这样,农民工所在地教育经费就转入到流入地,因没有得到教育经费而不承担义务教育的问题就得以解决。
四、结论
社会的高度发展需要政府切实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要把农民工子女教育列为化解农村教育难题的突破口来解决好;社会的不断进步需要全社会重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放在历史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层面,公平、公正地对待并抓好落实;为了社会的稳定,政府与全社会必须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农民工子女的的教育问题是农民工家庭的核心问题,也农民工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农民工生存状态的安定和积极向上,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只有有效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才能抓住新时期社会建设中“学有所教”的重点,才能平衡教育子系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现实支持。■
参考文献:
[1] 余冠仕,柴葳. 让“流动的花朵”共享一片蓝天——人大代表热议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N]. 中国教育报,2008-3-13日(1).
[2] 周婷玉,邹声.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注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N]. 中国社会报,2007-7-5(1).
[3] 易承志.站在民生的高度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N]. 社会科学报,2007-8-9(2).
9.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问卷 篇九
您认识的人中是否存在农民工子女?是()否()
您是否关注过农民工子女?是()否()
1、您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的了解来源于?(可多选)
A.报纸B.电视C.网络D.朋友E.学校F.相关教育部门
2、当提到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时,您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A.比起同龄人,由于经济,父母等原因,受到的教育较差
B.和同龄人没有区别
C.由于受到社会重视,比同龄人受到更好的教育
D.不知道
3、您认为农民工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状况如何?
A.基本都能完成B.半数可以完成C.情况不乐观D.不了解
4、您认为农民工子女应该去专门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还是和本地孩子一起去公立学校?
A.农民工子弟学校B.公立学校C都可以,无所谓
5、您对农民工子女回户籍所在地参加升学考试的看法是?
A.支持B.不支持,但理解C.不合理,反对D无所谓,都一样
6、学校向农民工子女收取赞助费,主要目的就是要限制他们进入公立学校,您认为这样做
合理吗?
A.合理B.不合理C.无所谓D.不知道
7、假如你是农民工子女,是否有来自一下方面的困难?(可多选)
A.父母工作和收入不稳定,经常奔波劳碌,没有时间照顾自己
B.学校未能重视你的心理教育
C.由于身份,经常受到同学歧视
D.由于父母是农民工而觉得没有面子
E.学习成绩较差,跟不上教学进度,成绩使人窒息
F.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喜欢与同伴交流,适应过程比较长
8、你认为造成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可多选)
A.经济,地位,父母的艰难处境,经常受到城市孩子的种种不解
B.父母经常为了生计,流动频繁,不稳定的环境
C.智力及学习基础与城市孩子的差异造成压力
D.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的心理问题与缺乏亲情抚慰导致的生活问题
E.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学校为了升学效率,农民工子女入学门槛多
F.农民工多处于城市边缘,边缘城市学校接受能力有限
H.义务教育体制不完善,不合理的城乡户籍制度,教学资源缺乏
I.面对父母收入低而入学费用高的困扰
9、无论你是哪里人,你希望能从下列哪方面来解决和改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可多
选)
A.政府完善现代教育管理制度,建立以常住人口为主的管理体制
B.政府扶持,改善农民工子女学校
C.注意教育公平,减少地方性保护主义,减少歧视
10.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研究 篇十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全国各地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亟待引起各方重视和尽快解决。
我也是一位农民工子女,此次调查主要想了解其他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受教育度和他们的受教育状况,然后再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
一、调查情况分析
在对农民工发出的100份调查问卷中70%孩子在家长先行安顿好后再到城市56%孩子与父母一起住并有稳定住房。调查中显示受访农民工夫妻双方都在外务工占58%经常更换地点租房占37%;有4%家长表示其子女曾有过停学或休学情况,在农民工子女择校时16%家长表示“做了多努力学校才允许入学”,4%农民工表示孩子在选择学校时曾“遭受到学校拒绝”且情况很严重并且在有学校甚至“择优录取”。在调查中与父母一起无稳定住房比例也占到了40.82%。涌入学校农民工子女迅速增多教育资源公办学校难以敞开,民办学校教育条件又令人堪忧此外在入学问题上费用首当其冲。在家长问卷调查中显示24名家长表示最大愿望孩子能“和城里孩子享有同样待遇”25%家长认为学杂费用收费较高,有4%学校收取借读费或赞助费且费用偏高。现行标准农民工子女不管上学校都要交费在公办学校借读要交借读费至于私立学校收费标准不一也不透明很难统计在费用问题上农民工子女教育面临三大难问题:就读私立学校费用太高家庭无法负担;就读公办学校却户口问题使得孩子和同龄人享受同等受教育权利;为农民工子女办学校却工商学校定性和自身办学经费问题而常常运转类学校本教育质量也难以而在否愿意将孩子送入开设农民工子女学校或者学校班级问题上38%家长愿意41%家长为无所谓20%家长表示不愿意。另外44%父母偶尔辅导们学习而5%家长从不对孩子学习辅导。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教师和网上得来了解,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众多的问题 :
1、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难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工规模进一步扩大,夫妻双方均外出务工的人数开始增多举家外出的农户显著增加,青壮年男性劳动力几乎全部外出,流动人口的增加和教育投入的增长不平衡导致接受教育难,其次长期形成和执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体制,致使地方政府职责不明确,管理不到位,办学经费不落实。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
1需求不相适应、不够协调,导致了农民工子女就地接受教育需要支付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流动儿童就学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政策较难操作。教育公平发生偏差,个别学校和教师歧视民工子女学生,无情地剥夺了民工子女学生与城市学生同等的一些教育权利。如民工子女学生不能参加学校或当地各级政府举办的各种活动,不能参加“三好学生”评选,甚至不能参加体育比赛,等等。四是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弱,流动性大,办学合法化问题难解决。有的地方甚至百般阻扰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兴办,或武断地加以取消。五是农民工收入较低。这一系列原因都造成了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难问题
2、教学内容相异
一般来说, 农民工子女大多是从偏远农村的学校转入我校。他们的文化基础较差,所采用的教材版本往往不同(尤其是英语教材),不同的教学进度、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不同的学习环境导致流动儿童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出现了不能适应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学习热情,缺乏成就感,情绪不稳定,如忍受性低、孤独感强等;二是缺乏团体归属感,易产生不良情绪如反抗倾向、被压迫感等。同时, 农民工子女还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偏低、自卑、自闭、压抑等心理特征。这些原因导致流动儿童产生厌学态度。
3、安全无法保障
流动人口的工作大多不稳定,工作变动导致了居住场所的不固定,而且流动人口出于经济上的考虑,租住房往往都是在环境较差、出行不便、租金低廉的地方。这样一来,学校和家庭无法建立稳定的联络方式,致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无法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脱离家长监护问题非常突出,而且导致学生的出行安全无法保障。
4、心理问题突出
文化背景各异、学习方式不同, 农民工子女心理发展不平衡。农民工子女大多来自经济条件比较差、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偏远农村,且农民工子女都是从农村的学校直接进入本地,他们和真正的农民并不相同,而是介于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生活,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进度以及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的成绩较本地孩子差,使农民工子女极易产生自卑、自控能力不强、意志力薄弱、戒备能力强等不良心理。来自本地孩子的歧视,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也让农民工子女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
5、家长思想观念落后
家庭能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上的帮助对学生适应性有显著影响。调查表明,大多数家长对其子女的教育还是非常关注的,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家长不能对子女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辅导。流动人口多半来自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农村,较低的文化程度和生活上巨大的压力让他们没有能力、时间和精力来科学合理的教育孩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严重脱节,家里根本没有读书学习的氛围,以致流动儿童在学习心理上也存在一定问题。
三、解决问题的意见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对农民工子女权益的尊重,更关乎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和长远发展,因此全社会应一起来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让所有的农民工子女都能在共同的蓝天下一起成长。
(一)入学教育问题
1、正确认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首先,教育是“全民教育”,农民工子女享有受教育权利,而且是平等的教育权利。其次要认识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子女正逐步递增,搞好农民工子女教育已是一个克不容缓的问题。这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的客观需要。农民工子女比较懂事,有良好的自强自立意识,但也有孤僻、自卑的性格倾向和与社会对立的不良情绪,他们需要得到健康、积极、向上的教育。总之,农民工子女也是公民,他们的父母也是国家的建设者,政府义不容辞地有为他们提供教育的责任。
2、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农民工子女离开农村时,没有相应的教育经费随之流转。这样,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就没有了保障。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变“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为“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破除城乡分割,保证教育投入,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和谐健康发展。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指出:“要重视解决流动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民工子女教育作为全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切实加强领导,强化政府行为,合理整合资源,竭力增加投入,尽量降低成本,全面提供援助,为农民工子女创造平等、宽松、优越的教育环境。
3、各地政府要将进城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纳入到本区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让公立学校成为吸收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主渠道。同时扶持一些条件相对好的自办农民工子女学校发展成为规范化学校,进而按公立学校进行管理,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改善学校的软硬件质量,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要高度重视,深化改革,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
(二)心理问题
1、营造尊重农民工子女的良好校园氛围
学校应该首先端正态度,从教师做起,公平对待每一个农民工子女,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合理引导,让他们重拾自信,通过努力改变命运,教育学生要尊重农民工子女,应给与农民工子女更多与爱护,学校应有足够耐心和爱心来对待农民工子,同时学校多集体活动与同学间亲和力使农民工孩子尽快“本土化”农民工学生自卑心理很快融入到集体中去那么学校就应该组织班级学生多集体活动并有意地安排这学生到活动中并让们承担管理工作老师还要地协助们为们出谋划策让们能在活动中为们信心并有意安排们与其学生一道共进退与同学间友谊和也能使们尽快与班级融为一体当地学习和生活
2、家长积极配合学校与家长形成合力为了子女能有个健康的心理,农民工要经常与子女沟通,了解孩子需要什么,孩子的思想动态是什么,帮助他们解决心中的疑问,不能只在考试时强求孩子取得好成绩,应该加强平日的教育和监督。要经常与学校沟通,了解自己孩子的在校情况
3、全社会共同关注农民工子女
学校、老师、城市子女以及城市子女家长都应该消除对农民工子女的偏见和歧视,应该对他们给予尊重。社会机构也应该为农民工子女创设条件,如开展歌舞、书法、手工等兴趣活动,提供为农民工子女交流、放松、减轻心理压力的平台,帮助他们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可成立心理辅导机构,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农民工子女解决心理问题。
(三)增设相关课程,增强流动儿童防范意识
11.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 篇十一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073-02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从乡村涌入城市,我国进入了人口流动迁移最活跃的时期。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民工潮”的出现,庞大的民工群体甚至举家流入城市,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进入到城市生活、定居。据统计,2010年全国有超过2 000万农民工随迁子女,其中有1 167万学龄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农民工子女和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是“回不去的一代”,他们大多是“城市化的孩子”,生于城市,长于城市,没有务农经历,与乡土社会缺乏文化纽带和情感联系,他们不可能像父辈那样往返于城乡之间,而倾向于定居城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一项研究显示,50岁以上的农民工只有15%的人想在城市定居,40-50岁的数据为21%,30-40岁的为37%,20-30岁的为45%,20岁以下的高达61%。随之而来的很多问题也就成了我们关心的热点话题。
一、我国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融入现状
农民工随迁子女实际上是城市第二代移民,他们能否融入城市社会对城市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虽然目前各级政府指定了相关政策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融入,但是情况并不乐观。
首先,农民工子女在观念认同、社会关系、社区生活、休闲娱乐等方面遭社会排斥,与城市居民尤其是同龄人缺乏社会交往。
1.观念认同排斥
观念排斥是城市居民在意识层面上对外来农民工子女的排斥,这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因素。由于我国长期执行户籍管理的城乡分割制度,对城市和农村实施不同的政策。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国家提供的一系列社会福利和保障,而农村居民却不能;加上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差,使得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远高于农村居民。因此,城市跟农村不仅仅存在生活地域上的差异,还存在着生活水平的差异,甚至城市居民是一种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认同是一种主观感受,农民工子女来到城市,对城市生活、文化认同感较高,他们希望进入到城市的生活中去,也希望能在城市中接受较好的教育,将来从事有较高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的工作。
虽然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城市中工作、生活,但由于政策限制、城市居民的排斥和自身资源不足等原因,他们大多从事的是报酬低、劳动强度大的工作,进城务工人员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农民工子女作为农民工的后代,跟随着父母来到城市,同样遭受着城市居民的排斥。外来人口的激增造成城市公共服务的短缺,许多城市居民认为外来人口影响了他们原有的生活秩序和质量,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多少俨然成了某些城市家长衡量学校质量的标准,而在农民工子女比较多的学校就读的城市儿童家长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与农民工子女打交道,认为农民工子女没有教养,学习差,禁止自己的孩子跟他们交朋友。同时,农民工子女对自己目前在城市中的身份存在着认同排斥,虽然他们认同城市文化,也希望在城市中生活,可他们在城市中只能作为“外地人”、“边缘人”存在,他们把有无城市户口作为判断自己是不是城市人的标准,农民工子女不是不想做城市人,而是城市的排斥令他们不敢,他们对城市无法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外来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中出于一种“飘零”、“无根”的状态:他们不愿再回农村老家,对于现在生活的城市又无法认同。
2.社会关系排斥
社会关系排斥是指个体或团体被排斥出正常的或非主流的家庭和社会关系网络,是对社会关系、人际交往的衡量。农民工子女虽然生活在城市,但是却很少有机会与城市同龄人交往。究其原因,虽然农民工子女就读于公办学校,但大部分学校对他们单独编班,以至于农民工子女接触的同学仍然非城市同龄人;此外,农民工家庭大多租住在城中村或城郊接合部,这些社区居住的城市人口比例较低,农民工聚居区的人口结构高度同质化。
3.社区生活排斥
大部分的农民工家庭租住在“都市村庄”,即“城中村”,居住环境差,与外界沟通少,而且,“都市村庄”型的社区服务差,有的“都市村庄”的社区服务几乎是空白。此外,聚居在“都市村庄”的人大多受教育水平不高,从事的都是收入低、劳动强度大的工作,社会地位比较低。这样一个游离于城市与农村之外的特殊群体,都是一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没有城市合法身份的人,缺乏与其他社区的交往,容易形成自己的亚文化,而这种亚文化往往含有与社会主流文化相抵触的成分。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住在这样的环境中,被封闭在这样一个充斥着抵触文化的氛围里,缺乏与城市主流社会的沟通和交流。
4.休闲排斥
公园、动物园、游乐场、博物馆、体育馆、游泳池等都是城市儿童经常去的地方,有多种休闲活动可供他们选择,然而对农民工子女来说,这些活动却是很奢侈的。农民工子女表示家长很少带自己出去玩,除了功课重、学习时间紧等因素外,最主要的还是经济原因。农民工家庭的收入不高,除去房租、生活费、医药费和子女的教育费用等必要支出外,已经所剩无几了。因此城市中的很多娱乐设施的门票对农民工家庭来说是昂贵的,并且农民工的工作时间长,几乎没有节假日,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出去游玩。
其次,农民工随迁子女通过教育提升自身的经济、社会地位,融入城市的方式不可行。
为了更好地保障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我国各类公办学校逐步向农民工子女开放,在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公办学校就读率逐年递增。但是从总体状况来看,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状况并不乐观。早在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就规定了流入地政府和公办学校在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的主要责任,并表明农民工子女上学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另外,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修订,也从法律上保障了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儿童享有同等的待遇。但现实并不尽如人意,由于受到家庭背景、文化传统、先天素质和经济状况等条件的影响,儿童在开始接受教育的机会上就存在着不平等。例如,虽然公办学校接受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但是比例不够高,而且仅限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前儿童的入园难、初中毕业生的升学难等问题日益突出。
最后,农民工子女的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偏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他们与主流社会的融合。
二、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融入问题的对策
在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融入问题的策略选择中,既有着眼于消除排斥性制度安排和政策法规方面的,也有着眼于完善家庭功能、落实教育公平方面的,还有促进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同辈群体互动交往方面的。各种策略在社会各界的积极认识下都在努力推进,我们既要着眼于全局,从整体出发,治理农民工子女的城市融入,又要重视统筹局部的关系,从细微之处促进农民工子女的城市融入。
1.政府应该推进改革以消除制度性障碍
当前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融入问题有一部分是政策性问题,因此应该加快推进各项改革措施。一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改革的最终目标应是变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为城乡统一的居民一元户籍制度,使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别仅仅体现在职业上,而不是体现在身份的区别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各种制度性差别。二是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城中村”改造,方便外来农民工及子女居住,修建公共娱乐、卫生场所,加强社会治安管理。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农民工宿舍。
2.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以确保农民工子女融入
农民工子女的社会融入涉及教育、就业、居住等多个领域,任何一个部门的一项政策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必须跨部门合作。当前各个政府部门在处理农民工子女的城市融入问题时,很少会事先进行跨部门的沟通、论证,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卸责,效率较低。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尝试建立相应的跨部门合作机制,负责对农民工、农民工子女相关的政策进行目标整合和组织整合,避免政策效果相互抵消,提高政策的整合度。
3.积极推进社区建设和服务功能,促进农民工子女的城市融入
政府应该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建立社区图书馆和社区学校,并向农民工子女开放,使他们拥有固定的、良好的环境开展课外活动;定期组织各类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丰富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课余生活,让其在活动中奉献爱心,培养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社区应该与相关社会组织合作,通过社会组织的专业知识的协助,为农民工随迁子女营造稳定的社会氛围。
4.强化学校以德育人的功能,充分发挥学校、教师的作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教育思想、言行举止、为人处事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因此,作为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老师应该营造出欢迎农民工子女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其产生亲切感、依托感和归属感,消除陌生感、紧张感和疏离感,缩短与教师和城市同龄人的心理距离。教师应给予农民工子女更多的关注、关爱和关怀,应该从情感上关心农民工子女,在思想上引导农民工子女,要避免单纯的价值灌输和道德说教,运用电影、游戏、音乐、故事、阅读、志愿者活动等间接手段进行价值熏陶。
参考文献:
[1]崔丽娟,丁沁南,程亮.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特点、影响因素及促进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09,(16).
[2]丁睿.流动儿童的心理社会适应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
[3]高灿.英国乡村雇工子女教育的影响因素简析:工业革命后至初等教育法颁布之前[J].克山师专学报,2004,(4).
[4]黄兆信,郭丽莹.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职业能力面临新挑战[J].教育科学,2010,(2).
[5]李金莲.福州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及管理问题的研究——以晋安区8所小学的调查为例[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6]刘正荣.进城就业农民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6.
[7]申振东.贵阳市进城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问题研究[J].中共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0,(3).
[8]王莹.对城市中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状况的考察与分析[D].郑州:郑州大学,2005.
[9]吴新慧.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社会融入状况:“社会排斥”的视角[J].社会,2004,(9).
[10]叶榆.新生代农民工,“无根的一代”[N].南方周末,2011-
06-02.
【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推荐阅读:
农民工子女教育措施12-22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1 - 复制06-24
暑期实践报告:关爱农民工子女07-29
关爱农民工子女讲话稿09-08
关爱农民工子女系列活动方案12-12
如何解决农民工问题12-29
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汇报07-29
农民工法律保护问题研究11-28
论农民工流动就业问题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