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语文风格(11篇)
1.诗歌鉴赏语文风格 篇一
考点七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复习任务】
1.明确诗歌语言之“风格”的内涵。
2.掌握一些有名诗人的风格、不同“题材”的诗歌的语言特点及语言风格常用的一些术语。
3.掌握鉴赏诗歌“语言风格”试题的命题方式及答题技巧。【备考策略】
一、知识储备
1.“风格”的内涵:“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
2.鉴赏语言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也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的赏析,体会其内蕴。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精确细腻地描写想象。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
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抒情婉转缠绵。3.诗人与风格
豪放:苏 轼、辛弃疾
婉约:柳 永、姜 夔、李清照 隽永:李 煜、刘禹锡
自然:谢 朓、谢灵运 清新飘逸:李 白
沉郁顿挫:杜 甫 雄浑悲壮:屈 原
淡远闲静:陶渊明 恬淡优美:王 维
雄壮豪迈:王昌龄 豪放磅礴:曹 操
旷达俊爽:杜 牧 4.题材与特点
宫廷诗:缠绵婉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怀古诗:幽深绵长。
送别诗:意蕴深远。5.语言风格常用术语
①平实质朴、朴素自然: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
②含蓄隽永、含蓄委婉: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含有深意,藏而不露。
③清新明丽、清新雅致: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清清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
④形象生动: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
⑤绚丽飘逸: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诗大都写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这是绚丽飘逸之美。
⑥婉约细腻: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 感情细如抽丝。
⑦幽默讽刺: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
⑧雄浑开阔: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吞宇宙,气度豁达,气概恢宏,气宇轩昂,气势浩瀚,气魄雄伟,境界辽阔。
⑨豪迈奔放:其特点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就主体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呑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就客体而言,往往拥有巨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或显示出浑茫、浩淼的无限阔大的景象,因而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
⑩沉郁: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沉则不浮,郁则不薄”。
⑾悲慨: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大凡诗人,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重,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未酬之愤,而忧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可见,悲慨是时代的心声,诗人的呼喊,诗人面对**的现实,出于严肃的责任感,遂作悲慨。
⑿俊爽:即英俊豪纵,飒爽流利。代表诗人是杜牧,他的诗,纵横古今,雄视万代,畅谈历史,痛砭时弊,总结教训,忧国忧民,怀撑天之宏志,感报效之无门,另一方面,又矫健豪举,潇洒风流,流转飞动,畅快爽利。
⒀冲淡:即冲和、淡泊,含有闲逸、静穆、淡泊、深远的特点。王维的山水诗有闲、静、淡、远的特点,他是冲淡派大师。
⒁旷达:即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代表作家是苏轼,苏轼的词除了豪放外,更多的是旷达的词风。
二、技能储备 1.解题方法
①了解有关语言风格的相关术语。(见上)
②最好能知人论世,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陶渊明的平淡自然,李白的飘逸奔放,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冲淡清幽,李商隐的典丽精工,杜牧的俊爽洒脱,苏轼的豪放旷达,李清照的婉约细腻等,答题时可以结合诗句相机行事。
③有时根据诗歌的类别也可以明确风格,如山水诗语言风格上多是清新幽美,田园诗则多表现为恬淡质朴,边塞诗一般语言悲凉慷慨,咏史诗则多半雄浑壮阔,讽喻诗钟情于沉郁激愤,宫廷诗十有八九缠绵婉转,等等。
2.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②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③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3.答题步骤
第一步:用一两个鉴赏术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练生动等。
第二步: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特色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三、经典例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注]
示秬秸 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解析】审准题是解答这道题的关键,这道题隐含了两个要求,平实和有韵味,答题时不可偏废。从诗歌语言特点的角度进行分析,“平实”即平白实在,不堆砌辞藻;“有韵味”则强调内容的丰富。
【答案】
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如:“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等,均无任何修饰之语。
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如: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画出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其他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忧饼冷”的心态表露,均语浅而意深。)
【自主检测】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 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问: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答: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问: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答:
【课堂练习】素材补充: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①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宋 辛弃疾
②③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六,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问:“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答:
【问题意见】
考点七 分析语言风格
【自主检测】
1.【答案】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2.【答案】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课堂练习】素材补充:
【答案】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解析】①已明确告知“风格”角度,也确定了所在诗句,所以,只需抓住借用的意象、创设的意境、选取的素材、表现的格调、使用的色彩等方面来分析。
②借用的意象——“鹏”“北海”“凤”“朝阳”“书剑”“路茫茫”“阆苑”,这些意象上到天空,下至大海,宏大而独特,充满神话色彩,有豪放的特点。这两句中作者创设的意境——无限的开阔的天地间,大鹏鸟展翅高飞,矫健地飞入天际;神鸟凤凰迎向朝阳,境界空旷,格调高远,体现了豪放的特点。
③这些诗句体现的表达技巧——想象、虚实结合、比喻的手法。
④表达的情感——对廓之的赶考充满信心,也是对他极大的鼓励,感情是阔大而豪迈的。
2.诗歌鉴赏语文风格 篇二
可是, 实际上中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现状并不乐观, 笔者曾在两个教学班共95位学生中做过相关的调查, 对于文学作品, 喜欢小说的占64.2%, 喜欢诗歌的只有15.8%。不喜欢的原因是大部分学生认为古典诗歌的故事性不强, 可读性不高。那么, 诗歌不受学生青睐的原因就仅仅因为诗歌缺乏可读性吗?
其实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 但有两方面影响最大, 一是古典诗歌距离我们的年代久远, 诗歌当中有很多描写的内容在今天的现代生活已不复存在, 失去了鲜活的真实体验, 导致学生理解困难, 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二是现代生活精彩纷呈, 影像录音制品泛滥, 导致现代人过分追求感官享受, 如果满足精神需要的东西随手可得, 有谁还会有“临窗挑灯苦读”的刻苦心态?连小说都鲜有人看了, 更不必说诗歌。
既然现实无法改变, 我们教师就应该从实际出发, 采用适合的方法让学生易于接受, 乐于学习。
《新课程标准》对7-9年级的学生学习古典诗歌提出的标准是:“诵读古代诗词, 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所以, 按照“标准”的要求, 笔者认为初中语文阶段, 学生鉴赏古典诗歌应该具备的素养是:一是读懂诗歌的意思, 把握的诗歌的内容, 即悟诗意;二是理解诗歌抒发的情感和作者的观点, 即感诗情;三是能初步品味诗歌的语言, 即品诗语。围绕这个目标, 应该做好以下四点:
一.读诗百遍, 诗意自见
古典诗歌诗句工整对仗, 读起来音韵和谐, 琅琅上口, 其独特的音韵美是陶冶情操的最佳途径。然而, 现在的学生并不重视古典诗歌的诵读, 很多学生诵读古诗词不讲音律, 不求押韵, 声音拖沓、乏力, 毫无美感可言, 不少学生还误以为声情并茂的朗读是矫情的行为。
其实, 多诵读有一个更为直接的作用就是有助于理解诗意。古人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此道用于读诗也是一样, 读诗百遍, 诗意自见。
其中, 一些诗歌只要一读, 诗意立见分晓, 如赵翼的《论诗》“李杜诗篇万口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诗意明白晓畅, 语调铿锵有力, 诵读之后, 诗人的慷慨陈词如临其境;有些诗歌则是一定要多读才能深感其义, 如李白的《将进酒》《行路难》等作品, 篇幅不短, 词藻奇丽, 气势磅礴, 若不多读, 难以融进作品, 体味诗意, 若能多读, 必有所获。
诗歌独特的魅力还因其独特的形式结构, 诗句的奇妙在于它不能用一般的语法法则生搬硬套在其身上, 唯用吟诵之法才能悟出其中的妙处。
二.疏通用典, 解读意象
古典诗歌中的典故是学生理解诗歌的一个难点。指导学生疏通典故第一步要让学生弄通诗歌所用典故的出处及含义, 第二步要理通作者用典的意图, 全面感知作者在典故中寄寓的情感, 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化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 表达自己被贬在外度过了23年悲苦经历的辛酸愤懑。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借“看孙郎”、“遣冯唐”、“射天狼”等历史典故抒发自己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和坚定决心。
有些典故是耳熟能详的, 学生就比较容易把握, 如杜牧《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中的“火烧赤壁”、“铜雀台”和“二乔”均出自三国时期的产物, 学生对《三国演义》熟悉, 所以学生对典故的意思是了解的, 但认识典故只是初步, 还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者用这一典故的目的, 通过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 知道杜牧把周瑜的成功归结为东风这一偶然因素, 是借史实来抒发自己不遇“东风”, 因而抱负难展的抑郁不平之气。
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是学生理解诗歌的另一个难点。意象在古典诗歌研究中是一个大课题, 其涉及的外延广, 蕴藏的内涵深, 因此, 对中学生来说不能把对意象的理解提得太高, 但正确的理解意象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的积累, 明白古典诗歌中意象运用的一些规律, 有助于学生理解同类的诗歌, 形成一定的鉴赏能力。如古典诗歌中的“月”, 古人在传统的审美中, 月代表思念, “望月怀远”的作品不胜枚举, 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大雁代表思归, 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用“折柳”寓意“惜别怀远”, 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梧桐寓意孤单悲凉, 如李煜的《相见欢》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
疏通用典, 解读意象, 通过文化领悟来理解诗歌作品,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深入地把握作品的意蕴, 正确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三.驰骋想象, 再造画面
“借景抒情”、“即景生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都是古典诗歌创作最常用的手法, 古人善于借助景物表达主观感情, 用画面来营造悠远的意境, 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因势利导, 为学生构筑联想和想象的桥梁,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创造性地重现诗的意境, 从而感悟诗歌内容, 体会诗歌情感。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全词仅五句28个字, 凝练的语言中包含丰富的意蕴, 那么, 如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 感受诗人的情感?此时, 可以结合多媒体的手段, 在凄美音乐的配合下, 在动情的描画中, 让学生闭上眼睛, 在脑海中勾画出一幅萧瑟凄凉的“游子思归”图, 必能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抒情的作品与想象力是孪生的姐妹, 两者能高度的契合, 那么, 其他形式的作品又怎样呢?其中, 叙事性的诗歌同样需要展开想象的空间, 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复原诗中画面, 思他心中所想, 忆他心中所念, 一个苍老而悲苦, 心怀天下, 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其舍己为人的博大胸怀怎能不让人动容。
四.妙语生情, 佳句流芳
诗歌语言最突出的特点是形象精练, 富于生命力。因此, 我们在指导学生鉴赏诗歌时, 必须让学生抓住诗人精心练就的妙语佳句。这些妙语佳句是诗人从浩瀚的“语言海洋”中提炼出来的, 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典的例子莫过于王安石所写的《泊船瓜州》,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不仅写出春风吹绿大地, 春草蓬发的勃勃生机, 更能表现诗人重获圣恩, 满心喜悦的心情。
又如陶渊明《饮酒》中“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见”字, 让人在自然、率真的意境中感受到诗人辞官退隐, 归依山林的淡然恬静, 正是“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
诗歌能流芳百世, 她的生命力还源自于诗中的千古名句, 在调查中, 让学生写出自己最欣赏或最喜欢的诗句, 所写的都是“千古名句”, 如“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宝剑锋自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等, 这些流传千古经久不衰的好诗句, 经得起历史的推敲, 时间的洗礼, 都是深受历代中国人喜欢的诗句, 因此, 我们更要引导学生好好的来诵读这些传世经典, 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博大精深。一方面, 我们要通过这些千古名句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另一方面, 把握好这些重点语句, 也是正确理解诗意, 感悟诗情的重要途径。
“腹有诗书气自华”, 不错的, 腹有诗书的人自然心胸开阔, 情趣高雅。因此, 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不仅是教师的一个工作, 更是一份责任。我们要培养的是传承中国文化的下一代, 为此, 我们要从基础教育抓起, 使古典诗歌———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代代相传并发扬光大。
摘要:中国古典诗歌历史悠长, 情韵动人, 内涵深刻。而悟诗意、感诗情、品诗语是中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素养, 本文以此为中心, 谈谈初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应做好四点:读诗百遍, 诗意自见;疏通用典, 解读意象;驰骋想象, 再造画面;妙语生情, 佳句流芳。努力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 使古典诗歌——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代代相传并发扬光大。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诗意,用典,意象,画面,千古名句
参考文献
[1]《古代诗歌精品鉴赏》刘登阁著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2年.
[2]《古代诗词名句赏析》陈元龙编著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 2003年.
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策略 篇三
【关键词】诗歌鉴赏 鉴赏技巧 解题方法
诗歌鉴赏题在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分值为6分,自2002年至2007年,一直是以主观题的方式进行考查。考试命题选点十分灵活,要想把握住出题人的赋分点,必须花大力气吃透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制的语文科《考试大纲》的要求,从而做到有备无患。
《考试大纲》针对“诗歌鉴赏”提出了两个要求:(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就是围绕这两个方面来出题的。以2006年江西高考题为例,命题者让考生阅读杨万里的《三江小渡》,设置了两个问题,其一是问本诗的“诗眼”是什么,其二是问作者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第一个问题是在要求考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第二个问题则是在要求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考试就是指挥棒,考什么则讲什么。要想把“诗歌鉴赏”这个单元复习好,主要应该分三步走,深挖教材资源,引导学生规范答题。
第一步,温故而知新
高考复习切不可抛开教材,应该以教材为基础,从教材中挖掘资源。高中语文教科书中共有诗歌42首(不包括附录)。其中唐宋以前为8首,唐宋时期为23首,现当代为8首,外国诗有3首,唐宋诗歌占了半壁江山。
教师以阅读材料的形式把这42首诗歌统一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在早读的时候多读多背,教师有针对性地抽查。一旦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出这42首诗歌,那么,在接下来将要复习到的名篇、名句默写中也占据了先机。
通过归纳,我们可以整合出许多与《考试大纲》相联系的知识点。
诗歌中的形象可以是景,如刘禹锡《石头城》中所展示的故国萧索之景;可以是诗人自己,如陆游《书愤》中老当益壮的作者;可以是诗人心目中的别人,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所刻画的年老色衰的琵琶女。当然,不管是写景、写物还是写别人,诗中刻画的形象多为诗人的感情寄托。
诗歌的语言注重修辞,姜夔《扬州慢》中一句“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运用拟人的手法反映了人们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辛弃疾《永遇乐》中一句“金戈铁马”则用借代的手法给我们展现了“当年”那场战争的惊心动魄;李白《将进酒》中一句“朝如青丝暮成雪”运用比喻的手法道出了人生短促之叹。
诗歌的语言也注重“炼”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以一“自”字和一“空”字道出了诸葛武候身后的寂寞;而《登岳阳楼》中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则以一“坼”字和一“浮”字把洞庭湖的景象写得宏伟壮丽。
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山居秋暝》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以“竹喧”来写“林静”;《琵琶行》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以“东船西舫悄无言”来烘托琵琶女的高超技艺;李煜的《虞美人》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小楼昨夜又东风”是实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虚景,以实衬虚,把读者带进作者的亡国哀思之中;杜甫的《登高》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惨淡的画面不正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旅夜书怀》则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一句否定,一句肯定,道出了作者不受重视的苦闷。
另外,《秦风·无衣》运用赋的手法写了秦国军民的同仇敌忾,《卫风·氓》运用比兴手法道出了弃妇由伤心到坚定的性格变化轨迹。
在诗歌的思想内容背后往往隐含着作者的观点态度。王维在《山居秋暝》中给我们描绘了秋天的山林之美,“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通过描绘一个梦境,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结束全篇,表达了作者不向权贵低头的决心;杜甫的《兵车行》中,“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是作者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通过温习高中三年所学的诗歌,可以起到强化“考纲”意识的作用,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一个鉴赏诗歌的知识体系。
第二步,借鉴名家的鉴赏方法,积累鉴赏术语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鉴赏辞典”,涵盖非常广,选摘了自先秦一直到现代的诗词,请名家写出鉴赏评论文章。这套丛书很有价值,老师可以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诗句鉴赏文章,组织学生学习、借鉴。
浪漫主义诗人多采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表达情感,而现实主义诗人则多采用形象和具体的手法来反映民生疾苦。《唐诗鉴赏辞典》中有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杜甫的《倦夜》,分别由何国治与何庆善写出了鉴赏评价文章。
白居易的诗清新通俗,李商隐的诗华丽、含蓄。可以选白居易的《观刈表》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孟浩然为山水田园诗人,岑参为边塞诗人。可以选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和高适的《塞上听吹笛》。
柳永为婉约派词人,辛弃疾为豪放派词人。可以选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和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为北宋词人、一为南宋词人,从他们的词中可以体会到时代的特征与两种流派的不同风格。
苏轼的《题西林壁》道出了一个平凡的哲理,《宋诗鉴赏辞典》有何满子对此诗的评论;关汉卿的《南吕·四块玉闲适》作为一首元曲小令,明快清新,可以印发给学生。
一共选择十篇鉴赏文章给学生阅读,阅读量约为一万五千字。通过阅读可以从中学到鉴赏术语。如在形象方面有生动、雄伟、萧瑟、清幽、凄清、浩渺等;在语言方面有清新、庄重、含蓄、明快等;在思想感情方面有喜悦、愉快、悲苦、孤苦、乐观、悲观等。从而在答题的时候做到语言规范。
第三步,归纳解题方法
有了前两步的铺垫,学生解题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做起题目也就不至于无话可说了。
第一,细读诗歌。所谓“细”,意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先看作者,属于何朝何代,诗歌多会打上时代的烙印。以李清照为例,前期的诗词多明丽、雅致,后期的诗词多凄清、洗练。再看题目,通过题目,多可“猜”出诗歌的体裁,像山水田园诗﹙如《山居秋暝》)、送别诗(如《赠汪伦》)、思乡诗(如《旅夜书怀》),诗歌体裁不同,主题有差别。三看诗句,诗歌讲究“起”、“承”、“转”、“合”。首句多点题,次句则承接第一句而写,第三句多是为第四句作铺垫,因此,“诗眼”一般是在第三句。当然这只是一般规律。重要的是,读者要能够解释诗句的含意。
第二,弄清楚命题者究竟问的是什么。命题者在设置题目的时候,多会要求考生从某一个角度来答题,2007年江西省高考卷要求考生结合诗歌,对“一片伤心画不成”和“谁谓伤心画不成”作简要分析,高蟾说“画不成”,韦庄说谁谓“画不成”,原因在哪里?
第三,条理清楚地答题。命题者有时连提几问,考生一定要清楚先问什么,后问什么,按照次序来,切不可打乱步骤,胡乱回答,让阅卷者无从给分。
第四,答案必须落实到诗句,切忌扣“大帽子”。
考生积累了很多的鉴赏术语,这是一件好事,但乱用便成了坏事。如“深化了主题”,深化了什么主题,没有写;“表现作者的感情”,什么感情,也没有写。或者是写了深化什么主题,表现什么情感,但不作任何分析,脱离原诗句作抽象的回答,自以为答案很精练,实则空洞无物。
4.诗歌鉴赏中的沉郁风格简介参考 篇四
诗歌鉴赏中的沉郁风格简介参考
如果说豪放是火山爆发,沉郁就是海底潜流。当诗人飘逸飞动、奔放不羁时,就形成豪放;当诗人沉思默处、忧愤填膺时,就变得沉郁。李白豪放,其体轻,其气清,故袅袅上升,飞入云霄,若野鹤闲云,随处飘逸;杜甫沉郁,其体重,故沉沉下坠,潜入心海,感情激荡,回旋纡曲。何为沉郁?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沉则不浮,郁则不薄。”杜甫之诗,为浓郁之极至。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
5.语文诗歌鉴赏技巧 篇五
下面举例子,最后总结唐诗得分三步走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廖乱边愁说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这是唐诗啊!更进一步是边塞诗,我们通过后两句来体现怎么答题。
一般出题格式是这样的:某句写的好不好,好在哪里,去掉行不行之类的。这是历年出题的唯一套路,其他出题方法和这个是等价的,因为他让你回答的内容是一定的。这里举例,上诗中后两句表达好在哪里?,通过对本题的解答说明答题的三步走战略
答古诗题,在卷面上写出来的东西第一步是翻译。第二步是叙述好在哪,第三步是总述 第四步综述:这样描写情景相生,需的情实的景虚实相生。更富有感染力。答题完毕 第一步翻译:诗人前一句通过廖乱和边愁两个字描写主观感受,后一句秋月长城是对边塞景物的捕捉与描写 第二步好在哪:诗人通过对秋月长城萧索空阔景物的描写使无形的作者的边愁有形化,跃然纸上更富有感染力。诗有形的边塞景物沾染了作者浓烈的愁思。
总结起来,答题点得分点给分点有三个,这三部打全了,老师不敢扣分。第一个得分点就是找到诗人写景的句子或词,进行简单的翻译,说明写的是什么景,表达的是什么情。例子中抓住的是秋月长城,是边塞的景,情是廖乱的情是边愁。紧扣边塞的景,边愁第一部的分就得到了
有形的景(答题时具体写出是什么景,如秋月长城)与无形的愁相结合,使作者无形的愁思有形化更形象更感人,使有形的景物沾染了诗人的主观愁思
语文的作用就是让我们学会一个字 扯 如果多加一个字 那就是 蛋
第三步更重要﹑告诉批卷的:总结起来,诗人的表达技巧是情景相生虚实相生,写作方式是触景生情
我们现在进行唐诗的扫尾工作。再叙述叙述出题人的出题方式,和在三步走基础上的不同答题技巧
关于第一个题眼,就是找到写景的最传神的那个字呗。比方用烂了的例子春风又绿江南岸”然后翻译这句所在的句子,然后走我的第二部和第三步
这是从写景上出题。下一个主观感受,是从抒情上出题,先说明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感情。再接第二部第三步
有时候更简单,三步走里只问你一步。比方两个诗歌的对比杜牧的包羞忍耻是男儿和王安石的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的主题思乡对比
那就只答第一步和第三步呗,先说说全诗写了什么,再说写的东西表达了什么这正是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与第三步
表达技巧:对比,联想,拟人,回文,顶真比喻想象夸张,衬托
我心飘摇悬似旆君意的的高如鸿。好在哪?第一步:诗人描写了飘摇的旆和意志高昂的鸿雁,写描(翻译)写了作者内心的飘摇与友人赴官的意满
第三步表达了诗人不得志的惆怅与对友人赴官的真挚祝贺与向往。
上边两个大家都会了吧。第二步:诗人通过将心情与飘摇的旆和高鸿作比喻,自己的失意与友人的得意做对比,虚实相生 我们来看这道题,第二部得分点是比和对比,有了它不丢分喻
我们再练个想象的“风彻红旗冻不翻”好在哪?
下面我不说想象比喻什么的了,你们自己来说。我出题了“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好在哪?将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好在哪?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好在哪?当时更有军中死,自始君王不动心好在哪?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好在哪?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好在哪?垂死病重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好在哪? 第一部和第三步是不变的,找准第二部你要回答的内容套进去。最基本的那两句最先学的有形化什么的别忘
可是唐诗总用到这样的表达技巧。唐诗是以景生情的,表达方法有比喻﹑联想﹑想象﹑夸张﹑对比﹑顶真﹑等做复习题时遇上了我这没有的自己往上加。快点记笔记这句话:以乐景衬哀情而哀者更见其哀
这就是烘托,这就是反衬。阅读题碰到烘托反衬字样的,或者明显看出来是烘托反衬作用的都答这一句
上边有一道“将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题,答对比是对的,答答上反衬也是对的。以乐景衬哀情而哀者更哀,同学们感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和半死生的将士的悲哀了么
高考阅读和诗词鉴赏答题公式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6.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篇六
三、(2007辽宁卷)
9.B 10.D 11.C 12.A
13. 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嘻/过矣!
断句共4处,每处1分。错1处扣1分。
14.(1)冉氏因此很厌恶这条狗。译出大意给1分;“患苦”译为“厌恶”“不满”一类的意思给1分,译为“以……为忧”“以……为苦”也可。
(2)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译出大意给2分;“向”译为“从前”一类的意思给1分,“不之杀”译为“不杀它”一类的意思给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本县有家姓冉的人家,养了一只很凶猛的狗。它碰到路过的人,就要追上去咬,常有过路人被它咬伤。遇到有人被它咬伤,狗主人就亲自上门去向被咬伤的人道歉,拿出钱来给人家治伤,这样的事已经发生了好多次了。那姓冉的为此而很讨厌那只狗,但是因为狗凶猛,不忍杀它,就还是养着它。
刘位东告诉我说:“有一次我夜里走回家,离家门还有一里多路,许多狗围着我汪汪地叫,冉家的狗也叫着迎上前来,我用折下的柳枝向它们横扫过去,许多狗都退回去远远立着,只有冉家那狗竟奔上来要和我搏斗。它冲了好几次,我几乎被它咬伤。我边斗边走,走过冉家门口往东,过了几寸步,那狗才停止了追咬。当时我巳很疲惫,幸而离狗已远了,我才在路旁休息,歇了好久才离开,那只狗还远远望着我汪汪叫。回家以后,我想:这只狗倒是奸狗,假如有盗贼仇人夜里去他家抢劫,狗一定守住家门咬人,就有几个人也进不了他家门一步啊!听说姓冉的很讨厌这只狗,早上如果在市集上遇到他,一定劝他不要杀掉这只狗。这样的狗,是千金也难买到的!
“过了几天,冉家的邻居到我家来,我问起那只狗。他说‘已经杀掉烧来吃了。’我觉得奇怪,问他为什么。他说:‘那一夜,盗贼进了冉家。主人发觉了,叫醒两个儿子,一起拿了棍棒去追赶,盗贼害怕了逃跑了。主人心里疑惑:怎么狗不叫呢?呼狗,狗不应;到处找,找不到。回房要上床,听到床下象有喘息的声音,用烛一照,见正是那只狗。它蜷屈了身子蹲伏着,一动也不敢动,低了头,闭了眼,好象唯恐有人听到它的声声的样子。主人说:咳!我过去忍住而不杀它,是因为想它有一天紧急中可以有用处,哪知它追咬过路人是勇敢的`,见了盗贼却这样胆小畏缩!就为了这样,第二天把它杀掉烧来吃了。’”
唉!天下与人勇敢搏斗而对盗贼胆小害怕的,难道只是这只狗吗!现在街市上的流氓无赖,平日到处闹事,在本乡本地横行不法。有的在衙门里挂个差役的名,有的在兵营里吃一口粮,他们专欺侮文弱而善良的人,他们走在路上,人们都要远远避开;他们一恕,就叫来一大群同党,手拿凶器围拢来砍人,什么人都不敢惹他们,样子真象个壮士一样。一旦地方上有小批强盗,叫他们拿了兵器,编进宫府,防守地方,人数不下一百几十;马房里的马夜里有点惊扰叫起来,他们就以为强盗来到,两手抖抖索索,拔刀出不了刀鞘,总算跑了出来,身子还在抖,身上的东西碰击出声音来。点燃火器,一而再,再而三都点不着。听说要出发到防守的地方去,离贼军还有几百里,离家乡仅仅几十里,那就哭哭啼啼和父母妻子告别,象以后永远见不到的样子,他们的激动和惊慌到如此地步!所以我说:为私而斗很勇敢,为公而战就胆怯的人也有的是,又何必责怪那只狗而杀了它呢?咳,这不太过分吗?
7.诗歌鉴赏语文风格 篇七
模式之一:鉴赏形象型。
1. 提问方式
这首诗塑造了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这首诗中所描画的形象是怎样的?
2.解答分析
这一题型主要是考查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抒情主人公自身形象或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考生要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 概括其特征, 并揭示出作者蕴含于形象之中的情感。
3.答题思路
(1) 描绘出诗中的形象 (绘形象) 。
(2) 概括形象的特征 (明特征) 。
(3) 结合文章的主旨写出作者在这一形象中寄寓的情感 (析情感) 。
4.示例 (广东卷)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 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 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 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 (1) 留连得, 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问: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答: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 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 (绘形象、明特征) ;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 处境凄凉, 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 (绘形象、明特征) 。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 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析情感) 。
模式之二:鉴赏意境型。
1. 提问方式
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 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 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 (即意象) 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情景关系是答题的核心。
3.答题思路
(1)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景) 。考生在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 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
(2)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境)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 例如:明媚灿烂、恬静优美、雄浑壮阔、孤寂冷清、清幽寂静、萧瑟凄凉等。
(3)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要结合意境氛围特点来分析。
4.示例 (全国卷II)
春日即事
李弥逊 (1)
小雨丝丝欲网春, 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 (2) , 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 (1085-1153) , 字似之, 吴县 (今属江苏省苏州市) 人, 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之时, 小雨霏霏、落花狼藉的景象 (景) , 从这些凄冷 (境) 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 (情) ;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冷落车马稀, 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 关上了自己的家门 (景) , 从这些凄清 (境) 的事物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慨叹 (情) 。
模式之三:鉴赏技巧型。
1.提问方式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艺术手法或艺术特色) 。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赏析其表达效果。
2. 解答分析
表现手法是诗人所用的能增强表达效果的手段方法, 考生要准确答题, 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主要分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技巧、其它表现手法、结构技巧四大类。
(1)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对比、反问、设问、借代、双关、顶针、回环、互文等。
(2) 表达方式技巧
(1)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
(2)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等。
(3) 其它表现手法:象征、用典故、烘托、衬托、对比、比兴、渲染等。
(4) 结构技巧:以景结情、卒章显旨、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等。
3. 答题思路
(1) 明确用了何种手法 (明手法) 。
(2) 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如何在诗文中运用的 (阐运用) 。
(3)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 (析效果) 。
4.示例 (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问:“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明手法) , 将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比作“浮云”, 将皇帝比作“日” (阐运用) , 表达了诗人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 忧奸邪为非作歹;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 忧国忧君忧民之情 (析效果) 。
模式之四:鉴赏炼字型。
1.提问方式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 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分析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解答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 考生在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 得放在句中, 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3. 答题思路
(1) 表明看法并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释含义) 。
(2) 把该字放入诗句中展开想象描述景象 (绘图景) 。
(3) 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或表达了诗人 (作者) 怎样的感情 (点情境) 。
4. 示例 (全国卷I)
江间作四首 (其三)
潘大临 (1)
西山通虎穴 (2) , 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 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 (3) , 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 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 (约1057—1106) :字邠老, 黄州 (今湖北黄冈) 人, 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 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问: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 请找出来, 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拳”在诗中为蜷缩意 (释含义) ,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 (绘图景) 。“退”在诗中为飞翔意 (释含义) , 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 (绘图景) 。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动静结合的宁静而又开阔画面, 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情境) 。
模式之五:鉴赏语言特色型。
1.提问方式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2.解答分析
考生不能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 而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诗的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自然、质朴淡雅、朴实无华、平白如话、不事雕饰、简洁洗练、典雅绮丽、华美绚丽、雄浑豪放、含蓄隽永、活泼明快、欢快风趣等。
3.答题思路
(1) 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明特色) 。
(2) 结合有关诗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示例证) 。
(3)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析感情) 。
4. 示例 (北京卷)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1)
是日惊秋老, 相望各一涯。离杯消浊酒, 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 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 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 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 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 多次拒绝清廷征召, 流亡北方, 考察山川形势, 志存复明。
问: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 并作简要分析。
答: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深沉凝重 (明特色) 。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天地存肝胆”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江山阅鬓华”“逐客已无家”紧密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示例证) 。在抒写离情别绪之中, 又交织着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 表达了作者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之情 (析感情) 。
8.浅析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的策略 篇八
关键词:诗歌;鉴赏;意象;画面
中国古典诗词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伟大祖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它们历史悠长,情韵动人,内涵深刻。而悟诗意、感诗情、品诗语是中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素养。如何在新课标下进行初中语文诗歌鉴赏呢?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读诗百遍,诗意自见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诗歌教学中,诵读这种方法是贯穿始终的。因此,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地品读诗歌,以达到感其形、揣其意、悟其情、记其文的目的。
(一)读感其形
古诗讲究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美的享受。诗歌也是种音乐艺术,有着外在的形式美和内在的音乐美。它的节奏之美,非读是不能感受得到的。只有通过诵读,才能让我们真切体会到诗歌语言如歌如舞的音乐之美。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在读中去感知诗歌所表述的形象,感知语言世界,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和思维、想象的能力,为文学理解力和鉴赏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朗读《乡愁》一诗时,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叠词,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轻描淡写,但它们却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着重指导学生朗读,通过迂回往复的节奏与谐和宛转的音韵,初步感知诗中思乡怀亲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体悟如怨如诉的思乡之情。
(二)读揣其意
对诗歌的外在形式有了初步感知后,再引导学生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把握诗歌内容的基本要点,由诗歌表层的字面意义向体味深层言外之意过渡。有些诗句,单靠讲析可以让学生明白,但是,要切身体验到某些词句的深层含义,须反复体味、诵读才行。例如,《在山的那边》一诗,字面意思很好懂,指自然的“山”和“海”,可这只是表层的意思。如要老师深入讲析,势必费不少唇舌,而让学生反复读上几遍,边读边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抓住文中重点字、词、句来品味,自然就会明白“山”与“海”分别象征着重重困难与理想境界,这样,学生对诗歌蕴含的深层含义才得到了适当的解读。
(三)读悟其情
特级教师韩军说:“有时,诗文中的感情需要诵读的人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填充”。教师要启发学生倾注自己的情感,调动自己所有的生活阅历、知识素养和艺术素养去揣摩诗文作者的情感,在朗读时,要感觉那是在朗读自己的诗作,在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如此,才能真切而深入地理解诗歌。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要启发学生在读中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作者怎样由街灯联想到形态相似的明星?怎样大胆而有意地把流星想象成牛郎织女提的灯笼?进而领悟诗人抒发的感情: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在此基础上,通过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构建、猜测出诗歌形象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使之成为“自己所理解的”,做到对诗歌感情的独有体悟。
(四)读记其文
背诵在诗歌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对一个人的文化功底可以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在背诵中可以深情地体味,积累大量的字词佳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而诗歌篇幅相对较小,又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价值,最适宜于学生背诵。因此,教学诗歌时,也要强调学生背诵。对于初中生来说,背诵一定要建立在准确的、有感情的熟读的基础之上。这样,可以加深对诗歌的体验和理解。背诵时还要注意,读到稍微熟悉时,就着手背诵,这样可适当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时而读,时而抄,如果再适当的配乐,效果会更好。
二、疏通内涵,解读意象
诗歌是诗人思想与情感的凝聚,意象简单说来即有意之象,是从物象、具象到诗歌艺术升华的凝结。尤其是古代诗歌,内蕴绵密的意象群,而现代诗歌,因为现代白话文的书写,虽然意象的绵密程度不及古代诗歌,但核心意象也成为分析诗歌的重要钥匙。
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是诗人抒发情感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鉴赏诗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可以说把握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只有对意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我们才能对诗歌产生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才会产生深挚的审美情感。实践证明,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只要让学生抓住对诗歌意象的挖掘与把握,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对于提高学生解读诗歌意象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当然,要想很好地解读诗歌的意象,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还须多读、多鉴赏、多积累。
三、徜徉意境,再造画面
诗词为了追求意境,一般都含蓄隽永,留存了大片空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让读者去品味“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因此,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从诗词描写的物境中走向诗人的心灵世界,去感悟作者的情意。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画诗。在教师简要分析后,学生脑海中很容易产生一幅画面:竹林外绽放着三两枝桃花。春天的江水中几只鸭子在自由地嬉戏。教师再进一步分析:为什么只描摹三两枝桃花?这里的“暖”字体现了什么?学生在细细揣摩词句后会发现这幅画面又具一番情趣:桃花三两枝,似蜻蜓点水,却将春意透出,江水的冷暖画家是无法表现的,而苏轼却以鸭子示水暖,那一个“暖”字带给人的是春机的盎然,将苏轼由惠崇的画得到的感受再传给读者。此时读者眼前浮现的已不再是惠崇原有的画,而是苏轼笔下的动态画,感受到的是苏轼丰富的精神世界,是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敏感。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文字的桎梏,得到丰富的意趣。
四、启发联想,灵魂对话
古诗词教学应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因为文学具有不确定性,由于读者的感受和理解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所以对于作品的内涵,不同的读者往往有不同的理解。中学生心理逐步走向成熟,思辨色彩进一步加强,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时,哪怕是幼稚的,也应给予鼓励和支持,让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教学气氛被激活后,学生的思维也更易活跃。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
当然,教师在讨论中的“向导”地位也不可忽视。一般而言,教师讲授的诗意是最合理的,通过对多种解释的比较,可使广大学生形成清晰的判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通过对古诗词的欣赏,学生更能体会中国古代诗歌的博大精深,更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从而促进人格的完善。
9.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技巧 篇九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 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 反衬出
陈与义
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
春怨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
古诗词曲中常用表达技巧举要
1.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王实甫《十二月带尧民歌•别情》)(诗歌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分别从“怕黄昏”、“不销魂”、“新啼痕”、“断肠人”等四个角度将少妇别后的相思之悄表现得淋漓尽致。)2.借景抒情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十艮,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所写的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3托物言志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咏蝉》)3 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白可远扬,不需要依*其他人吹嘘。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
4.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人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划线的四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在这里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已分不开哪是“景”,那是“情”。)5.动静结合 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6.以动衬静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动态。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里面包含着辩证法。)7。乐景写哀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孔雀东南飞》文中写迎娶刘兰芝的场面,“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其场面写得越热闹,其悲情越强烈。
8.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七首》)(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此时征戍者内心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业?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爱呢?……不得而知,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9.铺排 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文章在这里多角度地写出阿房宫楼阁之多、构造之奇、布局之巧,体现出阿房宫的气势雄伟)10.渲染 我国传统画技之一,后借用来指文艺创作中为突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所采用的强调、反复等多方面着意的铺叙等写作技法。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薰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王昌龄《秋词》)(首句破题,以描写秋景来渲染深宫寒夜的气氛。)11.烘托 衬托中的正衬,原是我国传统画技之一。亦称“烘云托月”。后借用指一种写作技法,即指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突现人物形象的技法。具体说 来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事物,达到烘托本意的目的。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易混淆。
……新来瘦,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萧))(要说的明是相思的苦,却不直说,而用“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来烘托)12.点化(化用)对前人书面作品的语言和群众的口头创造,进行再加工创造,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境。可分三种:字词点化、内容升华、意境开拓。
①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②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③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①句点化了范仲淹《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的字词。②句点化了苏轼名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内容。③句点化韦应物的“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的诗句意境。)13.用典 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霍去病、廉颇等五个历史故事的典故。借“怀古”赞扬了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像刘义隆那样的仓猝冒险行动;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劳的忠贞之情。
14.实虚结合 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诗人开始写“地”、写“鸦”,而不写月,但却让我们分明感到月亮的存在,因为“地白”、“栖鸦”是月亮朗照的结果,既然地白如霜,栖鸦可见,可知诗人虽没有明写“月明”,但我们却处处感到“月明皎洁”,因此它是实写“地白”、“栖鸦”,虚写“月明”,暗扣“望月”这一诗题。)15。抑扬 我们在表扬或批评某一事物的时候,为了使别人信服,或预先防止别人的反驳,往往把要表扬的先从某一缺点加以批评,把要批评的先从某一优点加以表扬,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做抑扬。抑扬可分两种:1.欲扬先抑法;2.欲抑先扬法。
应怜履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16.叠词 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的多音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开头十四个叠字为全诗定下了一个残秋和孤独的感情基调,渲染了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情景以及内心深处的凄凉。)17.互文 上下文中相对举而独立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互文。互文的形式常见的有当句互见和对句互见两种。翻译时容易译错,应特别注意。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正确翻译是:秦朝和汉朝的明月与关城。容易误译为:秦朝的明月与汉朝的关城。)18.意象组合(蒙太奇式的画面组合)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指由镜头组接成生活的片断和场景。场景随着剧情发展而时时在变化,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秋思))(此首词出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 5 9个并列的名词组成的不同景物意象。它们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19.白描与工笔
白描原是中国水墨画中纯用墨线、不着颜色来粗笔勾勒物象轮廓的一种笔法。后借用于文学写作,指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指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温庭筠<望江南))(这首词采用了白描手法,写一位女子从早到晚盼望情人归来的心情。)
标点误用主要有以下十六种情况: 1.非疑问句用问号
基础知识究竟扎实不扎实?对今后的继续深造有重要影响。
(如果孤立来看前半句是疑问句,但是与后半句一起考虑,前面就不是一个单句,而是主谓词组做主语,与后面的谓语部分“对今后的继续深造有重要影响”合起来组成一个陈述句,应改为逗号。)
2.倒装句中问号前置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厂长严肃地说。
这是一个倒装句,“同志们”是全句的主语。凡是倒装问句,问号应置于句末,才能准确地表达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
3.分句之间用顿号
浦东展开了翅膀,她是那样欢快、昂扬、奋发、正在向辉煌的明天飞去。
这里实际上有三个分句,在第二个分句和第三个分句之间(即“奋发”之后),应用逗号而不是顿号。“欢快、昂扬、奋发”,是并列短语。凡是并列短语,最后一个成分后面不能用顿号。
4.并列短语不同层次的词语之间用顿号
上海的越剧、沪剧、淮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在这次会演中,都带来了新剧目。
“越剧、沪剧、淮剧”是一个层次,它和“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组成并列词组,又是一个层次。不同层次之间都用顿号,必然脉络不清。“淮剧”“黄梅戏”之后应改用逗号。
5.连词前面用顿号
观众长时间地等待,只为一睹她的风采、或签上一个名。
“或”是连词。在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或”“和”“及”“与”)前面,均不能用顿号。可根据句子的不同情况,或者删去顿号,或者改用逗号。
6.概数之间用顿号
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三四”是邻近的两个数字连用,表示大概数量。既然是概数,便不能加顿号。
7.集合词语误用顿号
这次严打的成功,和广大公安干、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和公安干、警家属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公安干警”是集合词语,“干”指干部,“警”指警察。集合词语是紧密结构,不能用顿号分隔开来。
8.句中没有逗号直接用分号
打好这一仗的关键是:一要发动群众;二要找准目标;三要速战速决。
顿号、逗号、分号、冒号,虽然同为句内点号,但停顿的时间有长短之分,一般应先用停顿短的逗号,再用停顿长的分号,不能乱了秩序;只有在“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才能直接用分号。
9.句中已用句号再用分号
一、学习贵在自觉。要有笨鸟先飞的精神,自我加压;
二、学习贵在刻苦。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持之以恒;……
句号是句末点号,分号是句内点号,既然已经用了句号,表明整个句子已结束,再用分号,便显得不伦不类。应将句号改为逗号,或将分号改为句号。
10.冒号提示范围不清
毛泽东有两句诗:“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我从中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
从表面上看,冒号后面的内容全是提示的范围。其实不然,这里提示的只是两句诗。修改方法:或将冒号删去,或将“我从中”前面逗号改为引号内句号。
11.句中短暂停顿用冒号
本市文坛三位女杰: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在一起谈笑风生。
“三位女杰”和“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是同位短语,中间只需短暂停顿,不必用标点符号。如果一定要用,只宜用破折号,让“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充当“三位女杰”的说明性短语。
12.同一句中用两个冒号
晚上开大会,张书记宣布:厂里要实行两项改革措施:一是持证上岗,二是脱产培训。“宣布”后面是冒号,“措施”后面又是冒号,这是不符合标点符号使用习惯的。本句两个冒号中应有一个改为逗号。
13.引语中句末点号误置
(1)李白的诗多豪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2)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神形兼备,充满生机。”
用了引号后,句末点号究竟是放在引号内还是引号外,关键是看引用部分是独立成句的,还是从属于引用者的。前一句中李白的诗是完整的两句,句末点号应放在引号内;下一句“神形兼备,充满生机”,只是句中的谓语部分,句末点号应放到引号外。
14.不是书名误用书名号
他从报上看到某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文化》编委会联合主办《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习班》的招生启事,立刻写信去报名。
书名号用于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习班”是不能用书名号的,只能用引号。
15. 省略号与“等等”并用
事实也是如此,我对字画、古玩、盆景、古典家什、玲珑湖石……等等都有兴趣。省略号与“等等”意思是重复的,二者应该删去其一。
16. 句内括号与句外括号相混淆如果想对中国古代史的史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可以参阅《四库全书简明目录》。(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铅印本;此目录包括经、史、子、集。)他培育了许多香花,收养了许多小动物(他后来还曾照顾动物园里一条没有母虎的乳虎,每天一匙一匙地用牛奶喂它)。
1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技巧 篇十
1、从诗题入手:20xx年全国卷I:《题竹石牧牛》并引,从题目,你可以初步判断出这是一首题画诗。“竹石牧牛”是画名,也应该是画面内容的概括。
2、从诗人入手:近年来,考查“熟悉的作者陌生的诗”较普遍,解读时既要从诗人入手,也要考虑特殊情况。
3、从注释入手:借助注释,对诗歌的理解就轻松多了。
4、从诗句入手:这是关键,前面的三项,都是为此服务的。
之二:了解手法风格诗歌常见的手法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等;诗歌常见的风格有含蓄委婉、清新自然、飘远闲逸、沉郁顿挫等。知道这些术语有助于在进行文字表达时达到“雅”的要求,但就高考而言,整体理解诗歌,做到“信”和“达”才是关键。
11.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语文 人物形象 事物形象 景物形象
从古至今,民间流传着许许多多的千古名句、优秀诗篇,我们学过很多古诗,但是古诗到底是什么,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够用言语解释的。古诗:是指古代学者创作的诗,起源于魏末晋初,最开始的形式主要为五言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独具特色、韵味十足的古诗名句,在民间广为流传。在高中的语文学习中,古诗鉴赏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全方面的考验了学生的古诗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掌握了鉴赏古诗的基本方法既能够使学生的语文试卷在高考成千上万的无数试卷中脱颖而出并取得高分,使学生获得机会,离拿到理想大学的通知书的目标更进一步。同时,也能够将自身的语文知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为以后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在高中之前我们都学过古诗,但是只限于背诵和了解内容大意,并没有深入学习古诗的深层含义,而这正是高中学习的重点。针对古代诗歌中鉴赏的形象鉴赏,我有几点技巧分享给大家。
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古诗的鉴赏是很多学生的学习瓶颈,经常有学生在答题时,根本没有读懂题意,未理解诗歌情感,只跟着感觉走,这便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其实,读懂诗歌并不难,前提是要采用正确的阅读程序,找到正确的阅读方法。
首先,我们在鉴赏古诗之前,需要了解古诗的形象及其分类。形象是指以语言为手段而形成的艺术形象,而诗歌中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是古诗主旨、作者感情的寄托。一般的诗歌形象是指人物形象、事物形象以及景物形象(意象),人物形象是指古诗刻画的人物和诗人“我”的形象;事物形象是指诗人用来表明自己内心某种情感所借用的具有特定内涵的事物;景物(意象)形象是指描写的客观形象,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每一首诗只有几十个字,却蕴含了深刻的含义和道理,因此学生在阅读的时候,理解每一个字、词的意思,都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结合诗句去思考、想象,用心去描绘脑海里的画面或形象,真切的理解古诗内在的韵味。
其次,古诗鉴赏题千变万化,出题方式多样,却也有固定的模式和方法,因此学生了解几种常用的提问方式及回答,掌握古代诗歌鉴赏分析形象题型的答题模式很重要。一般情况下,人物形象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抒发主人公的形象为主,即抒发诗人的情感。第二类主要以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为主要目标,即刻画诗中所描述的人物或事物。诗人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感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这两类人物形象不是同一形象,是两个形象。人物形象的一般题型为:“简析、分析这首诗的人物形象”。学生在回答就需要根据诗人所处的背景以及题目、注释所给的提示,同时,抓住主人公的外貌、语言、心理等。回答常用的格式为“什么形象+结合诗句分析的形象特征+形象的意义或抒发的感情”。
如《暮春即事》的人物形象分析为:诗歌中塑造一个淡泊名利,闲读喜爱之书,悠然自得,不以物喜不以春逝而或悲或喜,自在常乐的形象。成双成对的麻雀在瓦屋上跳动,点点杨花从窗户飘入砚池。主人公闲适自得,在窗前读书,忘却了春去几时,表现了诗人对这种悠闲自得、自由自在的读书生活的追求和喜爱。
事物形象常用提问方式为:“请分析寓于客观事物中的思想感情。”或“本诗塑造的xx有何特点?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学生在回答时候就需要把握相关语句中事物的特点,挖掘其内在的特征,由物及人,抓住人和物的契合点,采用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对比衬托的方法。一般回答为“指出物像+结合诗句分析事物形象特征+结合诗人所处背景及经历深度剖析所要表达的感情,点出形象的意义”。如《白梅》中诗人主要塑造的形象是梅花,主要突出梅花的耐寒、清高的特征,运用衬托、对比的手法,表达了诗人不用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再次,鉴赏古诗的景物形象,也称作意象分析。意象是客观事物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用来寄托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该形象鉴赏的一般的题型为:“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有何作用?”或“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常用的意境有:幽静空灵、清新自然、苍凉旷远、高远深邃、孤寂冷清、雄浑壮阔等。学生在回答这种类型的时候一般为:“意象形成了怎样的画面+营造的意境及特点+表达的情感”,在回答感情时切忌空洞,最好说明原因。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中,此詩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此诗是诗人刚定居成都草堂之时所作,描绘的是一派美丽的初春美景:春天阳光普照,四处春意盎然,燕子正忙着衔泥筑巢,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呈现在我们眼前。此诗表达了诗人结束了四处奔波流离生活后暂时定居草堂的愉悦闲适的心情。
除此之外,在分析鉴赏古代诗歌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了解是什么类型的古诗,在鉴赏过程中首先表明古诗类型;第二,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经历、背景,从这些方面进行深入了解分析,是有志向而无机会,还是战争使主人公家破人亡,远离家乡等等;第三、,看小序和注释,能够分析出古诗的写作背景和创作原因,能够深入理解古诗的深层意思和内容;第四,看关键诗句,古诗的语言具有极强的凝练性,所以不能像读现代文章那样囫囵吞枣,需要逐字逐句的去认真理解,深刻体会。在鉴赏古代诗歌时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从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分析人物;第二,分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第三,分析诗中的意象的含义,理解这些物像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诗歌鉴赏语文风格】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之形象鉴赏分析09-10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08-09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11-01
高二语文诗歌鉴赏的方法07-08
2018名师语文专题卷《古代诗歌鉴赏( 形象 、语言 )》09-01
诗歌鉴赏知识梳理(诗歌鉴赏技巧)07-12
诗歌鉴赏诗歌鉴赏专题复习_教案范文09-11
启示-诗歌鉴赏07-11
诗歌鉴赏:独游07-28
抉择诗歌鉴赏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