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反思在物理新课程教学中的作用(精选17篇)
1.浅谈教学反思在物理新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篇一
浅谈新课程下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岚山区黄敦中心小学
刘志娟
浅谈新课程下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人们的教育思想发生了很大转变,教学方法也就灵活多变而又科学起来,老师们也总是在努力探索使自己的课堂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奥秘,我也不例外。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新课程下,加强电化教学,更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
一、加强电化教学,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也曾说过这样的话:“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可见,兴趣对于学习有多么重要的意义。但是小学生在学习上普遍存在着兴趣问题,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利用电教媒体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使用方法,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了积极性。
例如:我在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我采用放录象、投影等手段进行教学,把那五光十色的海水、海底嬉戏的鱼群、蠕动的海参、披甲的龙虾、美丽的珊瑚,以及海滩上千奇百怪的贝壳、庞大的海龟和遍地的鸟蛋,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使他们感到既新奇又有趣,以至思维活跃,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二、加强电化教学,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由于电教媒体具有巨大的表现力,且表现手法丰多彩,又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和微观的限制,因此,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特别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例如:我在教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小池》时,为更好地理解“泉眼无声惜细流”这一诗句中“惜”字的妙用,我采用计算机课件进行教学,使学生清楚地看到:之所以是涓涓细流从泉眼无声地流出来,那是因为泉眼太小了,并不是泉眼很大,却能像人一样故意不让它多流一点。从而理解了“惜”字的妙用,突破了学习重点。
三、加强电化教学,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
电教媒体的运用,能引发学生对观察的兴趣和注意,而观察与思维密不可分,人们凭借观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思维传递信息,并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实现了认识上的飞跃,培养了能力。
例如:我在教《故乡的杨梅》一课时,为了让同学们认识一下杨梅,我用视频仪把书中有杨梅过的树枝和常见的桂圆的图片一并投放出来,同学们经过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很快就总结出杨梅的样子:叶子狭长、果实圆圆,和桂圆一样大小,表面有突起,颜色是紫红色。这样,既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有培养了观察、分析能力,发展了智力。
四、加强电化教学,能有效地进行审美教育。
使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比教材的文字描述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再加上电化教学特有的构图美、色彩美、音乐美等因素,可以更好地发挥审美教育功能。
例如:我在教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我用放录象的形式把诗中所描绘的气势磅礴而又壮丽多娇的祖国山河展现在学生面前: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不断的山,就要沉下去了,波涛汹涌的黄河水正咆哮着向大海流去。图中的落日、高山、大河,一远一近,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既有利于把学生带进“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诗情画意之中,又有利于引起联想,领会祖国大好河山美景的同时,也受到了美的熏陶,增强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情感。
五、加强电化教学,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而一些德育思想往往是抽象的、不形象、不具体的,难以理解。但是,如果采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会寓真理于具体的生动活泼形象之中,感染力强,能更好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例如:我在教《我不能忘掉祖国》这一课时,为了抓住“我不能忘掉祖国,我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这一重点,我利用碟片,把宋庆龄反驳美国学生那激动人心的场面和铿锵有力的话语展现在同学们面前,使同学们更加相信“总会有一天,东亚睡狮的吼声将震动全世界。”联系现实生活实际——北京申奥成功,中国顺利加入WTO,还有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的胜利返回,使同学们也和宋庆龄一样“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信心”——同学们有的说“我要为我们祖国的更加繁荣、昌盛、美丽贡献力量”还有的说“要以宋庆龄为榜样,为振兴中华锻炼好身体,将来在奥运会上多拿奖牌”„„这样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教学容量也加大了,学生在自然而然中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六、加强电化教学,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没有固定的模式,生活中无时无地不充满着创造的机会。而能否把握住这个机会,除了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外,很重要的就是是否具有创新的能力。由于电教媒体有“相当于人体部分的器官延伸”的功能,所以,加强电化教学有利于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的热情;有利于拓宽学生自由创造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幻想、学会做梦、学会好奇、学会提问题。
例如:我在教说话课《小鸭子得救了》一课时,在学生说出猴子、小熊、大象分别用什么办法救出掉在坑里的鸭子后,我提出了新的问题——你会用什么办法救出掉在坑里的鸭子?同学们纷纷说:下去抱上来、用兜兜上来、用铁锨端上来„„这时,我用课件把坑旁边的小溪配上“哗——哗”声投放在屏幕上,听到哗——哗的流水声,许多同学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到小溪上面来,有的同学皱着眉头在下边小声嘀咕:“挖个洞,通向小溪,让小鸭子从水里游出来„„”“把水引到坑里,利用水的浮力,把小鸭子浮上来”„„各种大胆、科学而又不乏创造力的想法产生了。
当然,新课程下,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电化教学的作用远不止这些,只要适时、适地,选择恰当的电教媒体进行教学,会事半功倍,收益多多。
2.浅谈教学反思在物理新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篇二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教学反思
1.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学反思的几个方面
一方面,反思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初中物理附有许多研究性学习“综合探究”,近几年,都有部分中学开展物理“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许多教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
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 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我在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物理课,经常通过多讲定理、多做习题,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刻,不能真正掌握。通过反思,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因而,我在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先介绍了这个定律的发现过程:它起源于16~17世纪西欧的哲学家对宇宙运动的哲学思考。
2.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是物理教学反思的主要方向
物理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转变物理教学理念。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要转变教学理念,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加强对历史与社会教学理论的研习,如《物理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开辟的一些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就有许多帮助。
(2)丰富物理专业学识。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历史与社会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 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二、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学反思在老师的专业成长中具有强有力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反思有利于形成新课程理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对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进行了重大改革和调整,无疑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对教育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教学反思的过程是质疑、学习、创新的过程。在反思过程中,要把观念的学习反思放在首位,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自觉研究课程理论的宏观发展趋势,领悟新课程理念的创新,优化自身的课程理论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充分发掘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学生个性健康的促进者,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使新课改理念落到实处。
2.教学反思是“学会教学”、全面成长的过程
任何一个教师,哪怕是一个高明的教师,在其执教的过程中也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决策和教学结果,可以有效地纠正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上的偏差,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提高自我觉察水平和教学监控能力。在教学反思过程中,教师对教学结果进行“追问”,对目标行为和成就进行质疑,由果索因,进行深思,促进教学经验的总结,促进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反思中,教师就能不断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并实施反思性教学,不断改进,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必将促进教师全面成长。值得提及的是,课程不仅是预设的,也是“生成”的。课堂生成是一种高度关注人的生命发展的教学思想,它意味着学生生命的唤醒与欣赏,它关心人的生命的完整性、丰富性、自主性、独特性,关注人精神的成长与人格的健全。丰富繁杂的生成性问题普遍存在于真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巧妙应对“生成”,鼓励和促进开放与“正向”的生成,纠偏“反向”“无意义”的生成,唯有教师不断反思以找到应对策略。
教师开展自我的行动性研究是内在的、自发的行为,而诱发教师行为研究的“催化剂”则是教学实践和学习交流中引动的教学反思,对教学中具体问题的直觉反思是平时养成的反思习惯的基础。 在此前提下,不断拓展教学反思的领域,逐步形成理性的认识和批判性的观点。通过这样由低级到高级、由感性到理性、由实践到理论的循环往复的反思,逐渐使自己不但成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和探索者,还成为新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和发展。
3.教学反思是产生集体智慧的过程
反思的过程也是专业引领、同行互助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在专家报告、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评课、示范课等。换一个角度可以更加全面而准确地认识自己。相互学习讨论,也才有思维碰撞的火花产生,进而产生集体智慧。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对话是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之间相互切磋、互相交流,能避免漫长的摸索过程,在最短时间掌握实践性知识,并融会贯通于教学中。
3.浅谈教学反思在物理新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篇三
【关键词】学案导学 科学探究 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一、研究背景
物理新课程的总目标是: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1」为了达成以上目标,高中物理课程设置就要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有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2」因此教材形成了一“标”多本,但不管哪种版本同以往教材比较:书上的插图增多了,将许多验证性实验改为了探究性实验,将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科技前沿知识大量引入到教材中。摆在教师面前的问题是:教材的内容增多了而完成教学内容的课时减少了,怎样有效实施教学过程呢?经过反复研究讨论,我校决定以“学案”为线索来实施教学。
二、编写学案的原则
什么是学案呢?学案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教学方案和学习方案。学案的编写原则:第一要理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第二要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交流评价有机统一。第三要将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统一,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
三、学案的内容
根据以上原则和宗旨,学案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案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与教师的教学目标相呼应;第二、学案要有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第三、学案要设置问题,且问题设置应包括:①精彩回顾,使学生知道新旧知识之间联系,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牢固构建知识体系;②自主探究,这样便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③思考与交流,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善于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第四、学案要有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在总结与反思中巩固所学知识,提升能力,激发继续探究的欲望;第五、学案要提供适当的紧扣本节课内容的分层次的练习材料,因为我国物理学家严济慈先生曾经说过:“做习题可以加深理解,融会贯通,锻炼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道习题做不出来,说明你还没有真懂……”通过分層练习将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统一起来,这也是教学反馈的有效途径,使得教与学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四、实施学案的具体方式
怎样实施学案导学?我们在实践中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方式:
1、启发式:提问—思考-讨论—归纳
启发式是新课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教学方式,具体操作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作答,再针对个别学生的回答分组讨论,最后请小组代表发言归纳总结,老师给予及时的评价和小结。这样操作使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受到激发,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2、探究式:问题—探究—评价—小结
探究式是实验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教学方式。通过实验目的提出问题:怎样完成此实验?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让学生代表发言总结汇报出有哪些不同的方案,然后老师引导同学们分析每个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如何?最后总结出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案来操作。老师的问题只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争论的过程中获得真知,在辨析的过程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3、应用式:问题—尝试—评价—示范—总结
应用式是习题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式。通过学案教师抛出问题,让学生尝试怎样解答,再让学生将思考的过程讲出来或者将解答过程展示在黑板上,同学们一起来评价该同学的成功之处或者不足之处,教师再作示范并归纳总结此类问题应怎样思考的方法或程序以及学生应注意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在认识上的不足或者知识体系上存在的缺陷就能充分暴露出来,同学之间能够取长补短,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斗志;教师从中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即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这样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学案导学的实施结果
通过七个多月的教学实践,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1)学案导学是践行学生自主学习的一条有效途径。它能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便于教师指导和评价。
(2)学案导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师导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思考与讨论的过程中碰撞出创造的“火花”。
(3)学案导学将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变为有序且具有可操作性。学案的设置将科学探究的要素包含其中,使得学生的探究程过程具有方向性,进行有目的地探究,而不是“走到哪里黑,就有哪里歇,”有利于提高课堂容量和课堂效益。
(4)学案导学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将教师变为研究型的教师,真正践行“用教材来教,不是教教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编写学案的过程中教师要查阅大量资料,要认真地分析学生的认知结构,要与学生交谈,要去发掘学生的兴趣点和兴奋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要想办法与学生交流与对话,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收获;教师不会照本宣科,要将相关的知识的方法整合起来,这样就弥补了一种教材的不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学案导学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将教师的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融为一体,有利于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调动起来,有利于解决课堂上教师一言堂、课堂氛围死板等问题,有利于克服学生的审美疲劳,调动学生兴奋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2」《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4.浅谈教学反思在物理新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篇四
摘 要:本文从建构主义和教育心理学角度理论出发,论述了物理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意义及其作用,同时针对课堂教学,提出情境创设的实施手段。最后指出创设情境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教学情境;情境创设;建构主义;最近发展区
传统教学观念过分关注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强调教师教的作用,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认知角度出发来选择教学策略,造成学生学习没有兴趣,被动的接受知识,教与学严重分离的局面。为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这一弊端,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自主的获取知识。
一、物理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实施方法 1.建立积极的课堂环境
新课程倡导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教师应投入一切情感,关心爱护学生,营造轻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没有顾虑的参与到学习中来。研究表明,“当人们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时,视觉,味觉,听觉,嗅觉,和触觉都更加灵敏记忆力也会大大增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也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在教学中,教师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引人入胜的教学情节,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等等,都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究,成为学习的积极建构者。2.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每一次思维活动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的设置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抓住时机,巧妙的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疑惑,发现问题。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牛顿第三定律时,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拔河比赛中,拔河的双方,是赢的一方受到的拉力大还是输的一方拉力大?”学生异口同声回答:“赢的一方。”教师:“不对,双方所受拉力一样大。”通过设计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情境,不但将学生的错误观念暴露出来,同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3.创设实验情境
物理学的一切理论,往往都从观察和实验开始,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获得感性材料,探索物理规律,认识物理世界的基本手段。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实验情境出发,调动学生的感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亲自动手操作,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现象及问题进行分析。在学生在眼动,手动,脑动的过程中,完成“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一认识规律。例如,在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演示实验:将一小灯泡与一节干电池串联成一简单的闭合电路,如左图所示
观察小灯泡亮暗情况。再将同一小灯泡与两节旧电池串联构成简单的闭合电路如右图所示,比较灯泡亮度与前一实验有何变化,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看到:当两节旧电池给小灯泡供电时,小灯泡反而变暗,这跟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是相矛盾的额,头脑中充满了疑问和不解,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强烈愿望。4.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类的五种感官学习中,视觉、听觉的学习最重要,而视觉、听觉整合对知识的记忆率远远高于视、听觉分别记忆之和。”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耳濡目染,感知物理世界。一方面,可以播放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录像,例如,在讲授“超重和失重”时,教师可以播放在电梯升降时,站有人的体重计的示数的变化;在讲授完全失重时,教师也可以放映人们蹦极时的情景,让学生在感受视觉冲击的同时感受物理规律。另一方面,对于物理教学中,一些不易控制,或存在某种干扰,以及由于条件限制无法操作的试验,可以借助于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来实现。例如,对于α粒子散射实验,普通学校没有设备、条件。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α 粒子散射动画模拟试验,呈现实验装置,试验过程,试验现象。从而激起学生探究原子结构奥秘的兴趣。
二、物理教学中,情境创设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创设情境应符合最近发展区原则,要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教材、或教师假想的问题出发。在日常教学中,会碰到这样的现象: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个物理情境,然后满怀激情的激发学生,让学生探索其中的奥秘,在旁观者看来,教师似乎成功的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了,然而,实际上大部分学生早已预习新课内容,而且已经知道新课要讲什么,所有的发现与兴奋只不过是装装样子。这样类似的,“假启发”的现象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尤其是公开课、观摩课中,屡见不鲜。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在设计时,关心的不是学生实际知道什么,学习的任务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实际差距,而只是从新知识点出发,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事先弄清楚学生实际已经知道了什么,从他们的潜在问题出发创设情境。
2.情境创设可以贯穿于整个课堂,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产生这的误区,认为情境创设只能用在课堂导入中,而实际的为物理教学过程就是要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创设情景,再提出问题,通过这种循环,建立起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主线,因此情境创设可以出现在课堂教学的任一环节。此外,由于情境创设方法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在一节课中也可以创设多种情境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潜心研究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从学生和教学内容出发,选择合理的方法,适时的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好奇心,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5.浅谈教学反思在物理新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篇五
摘要:实验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和重要课程资源。新课程理念赋予了物理实验更新的作用。做好演示实验,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在快乐愉悦中学习物理。注重探究实验,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探究实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在此过程中,学生要经历一个比较全面和完整的实验过程,也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多种能力和技能,有时还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调和配合。开发课外实验与小制作,可发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物理实验演示实验探究实验课外实验与小制作
正文: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科学实验是揭示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物理实验本身不仅是物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和物理理论等都离不开坚实的实验基础。实验是检验物理理论的唯一标准,在物理学习过程,要形成物理概念和认识物理规律,首先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物理实验能为学生提供获得这种感性认识的环境,物理实验是具有真实、形象、生动的特点,通过实验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快乐愉悦中学习物理。物理实验还是发展学生能力,使学生得到创新意识和科学方法训练的有效途径。
实验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和重要课程资源。新课程理念赋予了物理实验更新的作用。下面是我在物理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实验在日常教学中的作用,来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做好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演示实验是配合物理课堂教学的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运用演示实验可以在课堂上再现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化抽象为直观,使学生从中直接获得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丰富感性认识,从而创设有利于学习物理的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物理知识。
在讲物态变化时,给学生演示碘升华、凝华实验。“今天我带来一把魔幻‘小锤子’”边说边拿着小锤子形状的玻璃器皿给学生展示,学生观察到玻璃内壁有紫色小颗粒,“这是碘的固态颗粒”之后我把“小锤子”在酒精灯上方晃动加热,一会玻璃器皿中充满了紫色的碘蒸气,学生都瞪大眼睛观察,有的女生说:“好漂亮呀!”我把握时机,讲解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把“小锤子”放在窗台上,窗户开一条缝,吹进冷空气,一会碘蒸气又变为固态的碘,发生了凝华现象。
讲透镜时,给学生展示一种被称为“七仙女”的神奇玻璃酒杯,空杯时什么也看不见,斟满酒后,杯底立即出现栩栩如生的仙女图画。学生觉得很有意思,急于想知道原因,我适时讲解,杯中酒相当于凹透镜,使杯底凸透镜焦距变大,杯底图案位于一倍焦距内,于是成正立放大的像。
演示水的沸腾情况,学生目不转睛地盯着讲桌上的仪器,我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沸腾之前在容器底部就有些气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小。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达到水面后破裂。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都进行剧烈汽化的现象。
充分发挥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可吸引学生注意力,很自然地引出所要讲解的知识。
二、注重探究实验,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地位,学生完全任教师摆布,受教师灌输,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当好促进者。教师作为促进者的关键在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观察、实验、探究、研讨,使他们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究实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在此过程中,学生要经历一个比较全面和完整的实验过程,也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多种能力和技能,有时还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调和配合。
讲解透镜时,指导学生探究了门镜的光学原理。门镜俗称“猫眼”,一般安装在家居的大门上。当有人敲门时,屋里的人就可以通过门镜看到门外的情况,辨别来人的身份。其中的原理是什么呢?指导学生拆了一个门镜观察其结构,由两片透镜组成,靠室外的是凹透镜,靠室内的是凸透镜。学生画图经过一系列讨论分析,得出:从室内向外看,凹透镜焦距极短,它将门外的人或物成一缩的很
小的正立虚象,此像正好落在凸透镜一倍焦点以内,成放大的正立虚象,此像恰又在人眼的明视距离附近,对于门外的情况就看得清楚。从门外通过门镜却无法看到室内的任何东西,原来室内的景物通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束本应成倒立的实像,但在尚未成像之前就落到凹透镜上,最后得到距凹透镜很近的正立虚像。人眼贴着凹透镜观察,此像远小于人眼近点,无法看清;如果人眼不贴着凹透镜观察,由于通光孔很小,进入人眼的外界光线将远远多于由门镜透出的室内光线,人眼同样无法看清。
学习电压之后提到了水果电池,柑橘、苹果、菠萝、猕猴桃等不仅能吃,还可以用来制作电池。激发了学生对水果导电性能的探究,猜想水果导电性能可能与水果的种类、大小、酸甜、形状、两片金属片插入水果的深度、插入水果的两片金属片的间距等因素有关。之后学生分组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学会了运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获益匪浅。
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不仅能培养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还能让学生经历探寻规律的全过程,体会自己发现规律的快乐和成就感,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好物理的信心。
三、开发课外实验与小制作,发掘学生的潜力。
让学生在课外自己找仪器材料,自己设计并独立完成一些小实验或小制作。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可以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这些物品本身的用途并不是进行物理实验,所以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课外实验与小制作的内容要有意义,能激发学生实验或进行制作的乐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选题要注意安全,一般不涉及用高压电、有毒、有害物质等;实验方法相对简单,取材方便,所需材料为日常生活中容易得到的材料,尤其是易得到的一些废旧仪器、废旧生活用品,如易拉罐、可乐瓶、废旧收音机的喇叭、线圈、磁铁等。
讲解声学时,引导学生用硬纸片把一个废旧收音机的喇叭糊起来,做成一个“舞台”,台上一个“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学生感到好奇,我引入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了解乐器的发声原理后,学生制作音调可变的哨子,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做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中,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上下拉动活塞,音调就
会改变,让学生练习用它吹出一首歌曲,学生很高兴地向家里人展示。讲光沿直线传播涉及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像,学生不易理解,指导学生把易拉罐的盖去掉,用一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上,空罐的底部中央打一个小孔,将小孔对着发光的物体,可以看到发光的物体在薄膜上呈现的像,学生观察到成倒立的像,加深了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在讲完平面镜、透镜的知识后,指导学生制作模型潜望镜、照相机,并进行小制作的展示、评比,极大地鼓舞了学生。提到纸锅烧水,学生感觉不可思议,很神奇,经过动手实践后,学生发现纸锅确实能烧水,从而对沸腾有了更好的了解。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讲明原因,纸吸收热量之后传递给水,水吸热,当水沸腾时,水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低于纸的着火点(大约是183°C)所以水能沸腾而纸锅不会燃烧。
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物理小实验、小制作,可以丰富实验资源,养成学生节约资源和废物利用习惯,强化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感受物理这门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总之,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理教学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利用物理实验能够创设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物理学习环境,使学生从中获得充分、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学习物理知识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由于物理实验本身是一个严格的科学过程,要取得实验的成功,必须具有科学的态度和作用。因此,物理实验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科学素质。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我们要充分利用实验这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资源,大胆创新,充分发挥物理实验在日常教学中的作用,使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得到全新落实。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朱慕菊
6.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一物理教学反思 篇六
——由动量教学而引发的思考
邯郸市第四中学 王华静
新课改背景下的物理教学,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的作用。而作为知识的继承者,学生应该掌握怎样的学习方法,建立怎样的学习习惯,通过新一届高
一、高二物理课堂教学实践和部分学生的追踪记录,让我感受很多。
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许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要通过高一的学习初步形成,只有在高一阶段掌握了学习物理的方法,打好基础才能学好高中物理。所以,教师在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的同时,使他们认识到物理的重要性,尤其是高一物理在整个高中物理阶段的地位,帮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适时加强。
一、关于矢量
学生进入高中就遇到矢量的学习,从标量到矢量是学生对自然界量的认识在质上的一次大飞跃,有些不知所措。对于已接触了十几年标量的学生,这个跨度非常大,l+l=2,1-1=0,-2<1,“天经地义”,现在突然变了,两个大小为1的矢量和可能等于0,而两个大小为1的矢量差反而可能等于2,-2m/s的速度比lm/s大,学生难以接受。
到选修3-5,学生开始接受动量,尤其是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时,矢量观点清晰的学生列方程式不会出现正负号的失误。二.关于牛顿运动定律
新课改后,高考时学生可在选修3-4和3-5模块中根据自己所学任选其一,虽然大多数认为3-4相对简单,但我个人认为3-5更有利于基础好的同学选择,并且这一模块的学习,尤其动量部分内容,更有助于简化原有方法解题步骤。下面以一典型例题为例。
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辆质量M=0.3g的平板小车,车长l=1.5m.现有质
量m=0.2kg、可视为质点的木块,与小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以水平初速度2m/s从右端滑上小车,最后与小车保持相对(g=10m/s2)
求物块在车面上滑行的时间。解法一:牛顿运动定律
由力的相互作用分析,在相对静止之前,车匀加速,物块匀减速。对物块ag
vv0at静止。
对小车
aMmgM
vaMt
联立方程求解得t=0.24s 解法二:动量观点 水平方向车与物块动量守恒
mv0(Mm)v
对小物块,动量定理可得
mgtmvmv0
联立解得t=0.24s 可见运用动量定理可使解题过程简化,但中间运动过程要求学生心中有数。
三、关于绝对性和相对性
这类问题在高考考纲要求不高,但对于学生结合生活,联系实际有很大帮助。例:在静止的湖面上有一质量M=100kg的小质量m=50kg的人,船长L=6m,最初人和船静止.当船尾(如图),船后退多大距离?(忽略水的阻力)
船,船上站立人从船头走到
【错解】由船和人组成的系统,当忽略水的阻力时,水平方向动量守恒.取人前进的方向为正方向,设t时间内人由船头走到船尾,则人前进的平均速度为L/t,船在此时间内后退了x距离,则船后退的平均速度为x/t,水平方向动量守恒方程为
mLxmM()0 故 xL3m ttM这一结果是错误的,其原因是在列动量守恒退的速度x/t是相对于地球的,而人前进的速度船的。相对于不同参考系的速度代入同一公式中必然要出错
方程时,船后L/t是相对于【答案】选地球为参考系,人在船上行走,相对于地球的平均速度为(L-x)/t,船相对于地球后退的平均速度为x/t,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方程为
mLxxM()0 tt故 xmL1.2m Mm综合以上几点可见,高中物理学习中,高一物理的知识,对整个高中物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不在一一例举。
7.浅谈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篇七
关键词:实验,物理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物理概念的建立与物理规律的发现, 都以大量的实验事实经验为依据。在物理教学中, 本人对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上好实验课, 增强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或追求的想法等。而兴趣又是学生刻苦专研、勇于创新的强大动力。因此, 如果学生要对学习产生兴趣, 就能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科学之旅是中学生接触物理的第一课, 是给学生展示物理魅力, 吸引学生目光,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时机。我在课堂上把教材上的实验尽可能的用演示或分组的方式完成, 另外还补充了很多其它的简单实验, 例如:利用电吹风让乒乓球悬在空中, 而且让它移动位置;如果上课是晴天, 直接用三棱镜把太阳光分解成七色光并呈现在白板上;有手摇式发电机接上音乐盒, 发出音乐等等的小实验在课堂上演示的时候虽然简短但是效果明显, 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惊喜感。然而在课堂上最令学生难忘的实验是冷水浇烧瓶实验:用烧瓶装半瓶水, 在酒精灯上加热至沸腾, 然后用瓶塞把口塞好, 用铁夹去下倒置, 用冷水浇在烧瓶底后, 会看到烧瓶中的水再次沸腾。这个实验打破了学生对生活中水烧开水的认识, 可以增加物理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如在物理教学中水的沸腾实验通过纸锅烧水演示实验,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的眼睛都集中到老师手中的纸锅上, 思考为什么纸没有被点燃, 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又能巩固了“水沸腾时不断吸热且温度不变”这一知识点。
我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类似的演示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提高了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
二、利用身边的现有条件, 创造趣味实验, 提高学生对疑难问题的解决能力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我将课本上的一些想想做做的小实验及课外有趣的实验搬进课堂, 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培养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如《生活中的透镜》那一节课中“照相机的调节”问题是当堂课的重点、难点, 如果用知识点的死记硬背的方法, 学生没有经历过, 也不理解, 因此在课后练习上效果平平。可是利用身边的透镜、纸张, 自制一台简易照相机, 然后让学生观察远近不同的物体, 学生自己动手调节照相机镜头与底片的距离, 观察成像的情况, 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印象, 再通过知识点讲解, 学生也就能更好的理解并解决“看远近不同物体时镜头与底片的距离调节”这一难题了。还有在《眼睛和眼镜》一课中我发现学生对近视眼、远视眼成像掌握不好, 或者不会运用, 在课堂上通过自制水透镜让学生自己调节注射器改变水透镜的凸起程度, 模拟晶状体加深学生印象, 利用透镜调节, 让学生自己找到近视眼远视眼的矫正方法。学生通过动手、动脑, 对学习物理便有了积极性, 特别是原来一些基础差的学生也喜欢学物理了。在电压和电流表学习时, 关于电压表串联与电路中, 电压表示数, 电流表示数, 小灯泡的亮度等等问题, 学生不好理解, 在分组实验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链接一次就会知道结果, 再次讲解学生掌握就会更好了。通过这些看似简单的实验, 学生既得到了动手的训练, 也得到了动脑的训练, 还得到了丰富的感性认识, 对理性认识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对解决课堂重点、难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演示课上无法完成的实验, 例如真空中不能传声实验, 在教室里制造完全真空比较困难, 可以用多媒体视频演示“真空罩闹铃实验”效果更好。在“测量大气压强”的实验中, 因为水银有毒, 无法在课堂上演示, 也可以用视频播放“水银测量大气压”实验视频。
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 使学生感到物理学习既有用又有趣又好玩的魅力, 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或者演示实验观察物理现象, 领悟探究方法, 培养灵活用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乐学”、“想学”、“会学”, 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完成物理教学的目标。
总之, 教无定法, 但必有法, 实验教学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和探索, 通过实验教学, 解决了很多教材的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以上仅是我在教学中总结的几点拙见。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大力挖掘, 还会有更多的经验总结出来。
参考文献
[1]潘雪莲.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分析[J].大众科技, 2011.
[2]田福平, 贾翠英, 陈静, 贺民.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方法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3]余建潮.依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加强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3.
[4]张锐波.基于创新开放平台的物理实验教学方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
8.浅谈教学反思在物理新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篇八
要想你的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且课堂气氛活跃,在语文教学中,品味语言这个环节必不可少。
一、品味语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品味语言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文中的某一个句子,或几个句子,或某一个自然段,或多个自然段进行朗读和评价。在教学中要品味语言,第一个环节就是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自然段进行朗读,朗读时,一定要按照朗读的标准来进行,如咬字要清晰、正确,节奏要准确,感情要丰富等。朗读完之后,老师还要请多位同学给这位朗读的同学进行朗读评价(点评),评价内容有:普通话是否正确、流利,是否有感情等。通过多位同学的评价,该同学明白了自己朗读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品味语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演讲水平
品味语言是学生在课堂上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朗读一遍,然后讲述自己最喜欢这些句子,或自然段的原因。要把原因讲清楚,学生事先要品味这些语句,做到心中有数,讲述时才能不慌不忙,有条有理地阐述自己的看法。课堂上经过长期这样的教学训练,学生不但积累了很多语言知识,掌握了许多说话技巧,而且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口才锻炼,使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演讲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品味语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新课程要求初中学生应具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和鉴赏能力。品味语言的重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有关语句或有关自然段落的含义,从而理解全文内容。同时,学生在品味语言时能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自己的理论观点,从而提高鉴赏水平。我每上一篇课文,品味语言这个环节必不可少。如在上散文《春》这篇课文时,我同样要求学生品味这篇课文的语言,许多同学纷纷举手发言,讲述他们为什么最喜欢这个句子或这个自然段的原因。一位同学说,他最喜欢的句子是“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因为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牛毛”“花针”“细丝”三个喻体既突出了春雨总的特点:“细”,又从不同的侧面分别表现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瞧,学生的点评简直像行家,既全面,又透彻,用词既准确,语句又通顺,表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如果长期让学生接受品味语言的教学训练,我相信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会得到不断提高,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会成为一名出色的评论家、鉴赏家。
四、品味语言教学环节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表现的平台,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今大部分学生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爱表现自己,爱展示自己的才华。课堂中的品味语言教学环节正是学生才华自我展示的最好平台。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发表自己的看法,“风光”了一回,从同学们的羡慕声中,称赞声中和鼓励声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9.浅谈教学反思在物理新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篇九
作者:郭 娅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582 更新时间:2009-5-9 22:35:56
兴义七中:郭 娅
实验是新课程改革中化学教学的中心,新课程的实施是围绕着实验来进行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科学,实验是该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是课堂教学不可比拟的,初中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的最主要手段,化学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是最有效的途径。化学发展和提高的过程也是由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循环过程。因此,在科学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实验占有的地位是不可低估的。在新课程改革的实验教学中,我们要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际能力为指导思想。如何有效地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是中学教学改革中必须面对是一个问题,也是中学化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新课程实施中就不能不重视发挥化学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应有的作用。
一、在真实、生动、鲜明、直观化学实验中,让学生认识物质,理解化学概念
教学大纲指出:“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如果一个人对客观事物一无所知,就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化学实验,就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物质的本质属性,通过学生视觉、听觉、嗅觉来形成对事物感性认识。只有提供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真实实验,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思维,加深对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的理解,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思维,加深对反映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的理解。例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中,如果老师自己拿一瓶收集好的氧气放在学生面前,学生以为没有什么东西,但是,让学生自己收集一瓶氧气,再让学生检验它的存在,学生就能深刻了解氧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还有反应后生成的沉淀、物质的溶解、颜色的变化、有气味或有颜色气体的逸出,都是帮助学生直接观察物质发生变化的直接感知,使学生信服地形成物质特性的概念。化学实验这门课程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操作中进行论证,使理性认识转化为感性认识,并在感性认识过程中不断的升华,通过实验技能知识的积累和独立思考,不断丰富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二、在分组实验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设法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在分组实验中,重视培养学生实验的合作精神。实验过程中分工合作,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同时也培养学生互帮互助。为此,实验教学中我将全班学生进行合理编排,即每一小组中尽量安排有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强、学生观察能力强或学生思维深刻,具有独特的创新精神的学生。将这些具有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不仅能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更有助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探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中,我让学生自主设计并动手装配一套制取二氧化碳装置。要求组内各同学互帮互助,相互配合,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并积极转变角色,以促进组内同学相互合作,共同解决实验中所面临的问题,以此达到学生人人有事干,人人都动手,个个有收获的目的。由于老师提供给各组的仪器不尽相同:有的有试管、广口瓶,有的有锥形瓶、平底烧瓶,有的有单孔橡皮塞,有的有双孔橡皮塞等等,故各组同学设计的装置多种多样,并由组内表达能力好的同学介绍该组装置的优点,由全班同学评价。同学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心里由衷感到高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创造热情。实验过程中通过上同学相互讨论、交流,达成共识。使同学们进一步加深对实验的理解。
三、在实验教学中开发学生智力
以前,学生实验都是安排在讲完新课后进行的,而且大多是让学生重复教师课堂上演示过的实验。这样的实验只是起到巩固书本知识和训练操作技能的作用,只是实验操作的机械化重复。在这样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基本上都无须太多的思维活动,只要按照教材上的步骤一步步做下去就结束了,甚至很多学生都不知道每一步的实验操作目的是什么,更不会分析实验出错时的问题所在,只是将实验结果按照理论上的照本宣科,实验结束了也不知所以然,达不到实验的更深意义,也失去了培养学生思维发展的功能。化学实验这门课程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操作中进行论证,使理性认识转化为感性认识,并在感性认识过程中,通过实验技能知识的积累和独立思考,不断丰富观察力、想象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智力得到开发。从化学实验这门学科而言,就必须通过课堂理论课的教学,把反映客观物质本质性的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的理性知识,在实验中加以检验,并对实验中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达到智力开发的目的。如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常会得出一些反常的实验现象,有的甚至实验失败。对此,学生往往会向教师提出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面对这些提问,教师应该与学生一道共同分析实验操作中每一个环节,引导学生找出问题所在,并让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这样才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学生按着实验台上的实验用品和教材上的实验步骤进行 “ 照方抓药 ” 式的实验操作 , 学生的实验基本上属于一种纯技能的训练 , 停留在表观层面 , 缺乏足够的思维。针对上述现状 , 在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的目标是:能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 , 根据所要探究的具体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同时 , 对教学过程中建议了多个设计实验的题目 , 例如 : 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变化;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推断孔雀石分解产物等。实验教材中也有多处设计实验的内容 , 例如 : 设计简易灭火器;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等。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 ,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 也增设了相应的设计实验题目 , 例如 : 探究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 ? 证明分子间有间隔等一系列实验 , 这些实验的开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开阔了学生的思维 , 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同样在实验器材很简单的情况下也能设计多个实验题目,例如:蜡烛燃烧实验探究.㈠蜡烛燃烧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㈡可燃物燃烧需要什么条件?㈢蜡烛燃烧后的产物?㈣蜡焰各部分温度是否一致?㈤蜡烛熄灭后的遗留问题?这些是教师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巧妙处理 “ 有用 ” 与 “ 有趣 ” 的关系。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对待同一事物,应从不同角度去分析。
四、在探究性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
探索性实验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实验前学生不知道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这就要求他们认真、正确地操作,仔细敏捷地观察,如实不苟地记录。谁认真谁就能获得正确的结论,反之将得到错误的信息,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科学实验严谨的基本品格。同时也有利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化学实验的现象总是多方面的,而这些复杂的现象又是人们认识物质变化的向导。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有一定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还要求把观察实验的过程和抽象思维的过程结合起来,要求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方法,通过宏观现象,认识到微观世界的本质变化,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
探究性的实验不再是让学生简单地、机械地去重复实验,而是要引导学生“像以前的科学家”那样,通过实验探索规律、发现真理。例如,在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在寻找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时不要直接地将结论告诉学生,然后再进行验证。我在进行教学时事先准备了如下几组实验:
(一)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二)纯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
(三)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四)石灰石与浓盐酸反应;
(五)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让学生依次分别做这五个实验,然后让同学们共同讨论:在实验室条件下制取二氧化碳选用哪组实验最合适?并且分析排除另外几种的原因所在。经过学生的讨论和争论之后,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实验室应用石灰石(或大理石)跟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最适合。这样不仅使学生们牢固地掌握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更重要的是有了探究的成分,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验了探究实验的经过,让学生学会了对比实验和优化实验的方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教学中一般通过 : 化学实验问题 → 猜想与假设(或化学实验事实)→ 实验验证假说(或科学抽象)→ 科学结论 → 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 实验教材中关于 “ 质量守恒定律 ” 和 “ 燃烧的条件 ” 的探究就是典型范例。在实验教学中尽量发挥实验的探究本性 , 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 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 ,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实验教学要不拘泥与器材、场所的束缚。勤俭节约,开动脑筋,利用身边的坛坛罐罐进行实验。
总之,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体会新课改的精神实质,在实验教学中渗透新课程理念,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更要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创新教育的原则就是让学生主动创新。在实验教学中体现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培养,关于在于教师要成为创新型教师。只有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明确基础教育中创新教育是核心,才能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
10.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教学目标 篇十
一、问题展现
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实施前必需的准备工作,而教学目标的设计又是其中的关键部分,它关系到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与环境的合理组合和运用、对教学结果的评价,也关系到物理课程目标的实现和国家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落实。据多年的教学和调查分析,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学目标的制定通常存在以下问题.三、设计教学目标的原则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设计教学目标要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1、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基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关系思考,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实质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过程与方法”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桥梁、纽带,是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以及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主渠道,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途径。“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性目标,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物质载体;“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终结性目标,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形成实效性过程和科学方法的动力,在探索知识和科学方法的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是实现教书育人的基本功能;它不能独立或直接进行,只有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
5、可操作性原则。教学目标是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结束后应达到的基本标准,要适度、恰当,符合学生实际。普通性目标全体学生都能达到,发展性目标让优生能“吃饱”。因此,设计教学目标力求简明、精确、标准、具体、规范、易操作、易检测。
四、教学目标的合理陈述
教学目标限定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情感态度发展的层次、范围、方式及变化效果的量度。每节课教学目标的准确表述,可以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向、调节、激励和评估作用。陈述教学目标时一般要考虑以下四个因素。
1、行为主体。根据新课程的有关理念,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无论是一般的行为目标或是具体的行为目标,在描写时都应写成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一般不用来描述教师的教学程序或活动的安排,如“使学生„”“让学生„”“提高学生„”及“培养学生„”等描述,而用“能认出„”“能解释„”“能设计„”“能写出„”“对„作出评价”或“根据„对„进行分析”等描述,要清楚地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如初中物理“力的作用”一节的教学目标:通过力的初步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物理现象的能力;通过力的初步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物理现象的能力;促使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引导他们去观察、发现、认识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并激发学习兴趣。这种设计则表现出行为主体模糊。
2、行为动词。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具体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物理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有:(1)、知识与技能---切合课标要求,具有科学性、适切性;知识水平等级分为四级:了解、认识、理解、应用。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是:初步了解、了解、知道、描述、说出、举出;认识水平的行为动词是:初步认识、认识;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是:区别、说明、分析、解释、估计、分类、计算。技能的行为动词是会测量、初步学会、会、学会、设计。(2)、过程与方法---经历物理学习过程,领悟科学方法;行为动词是:感受、认识、运用;含义是通过亲自感受或探究,经历物理概念、规律建立的过程。通常涉及的物理方法有:观察、实验、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类比、理想化、对称、数学、公理化、假设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热情,形成思想情感、具有科学态度,懂得知识的应用价值。行为动词是:体验、感悟、形成。出现的是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的行为动词。
3、行为条件。有时需要表明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内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如“用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讨论,制定„”“通过自行设计小实验,体验„”等。如下物理教学目标则表现出行为条件不明确:通过设计、观察、分析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经历猜想与假设的过程;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培养互相合作的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情景体验,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和科学猜想的能力;通过交流讨论、实验设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小组和大组的讨论,培养学生实验归纳能力。
4、表现程度。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生学习的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能准确无误地说出„”“详细地写出„”“客观正确地评价„”等表述中的状语部分,便是限定了目标水平的表现程度,以便评价检测。
五、设计教学目标的艺术
1、要全面。教学目标要反映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要体现多元化。教师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对知识性目标的要求,还要重视学生操作、能力、情感、态度、意识等方面的发展要求,使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2、要明确。明确的教学目标必须具备两点:一要表明教师可观察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如“能„”,“画出„的电路图”等;二要体现陈述教学目标的“四要素”。如中物理“机械运动”教学目标设计为:【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运动、参照物概念;(2)知道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过程与方法】通过研究物体运动的实验建立参照物的概念,明白通常研究机械运动选择参照物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机械运动的问题,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2)通过讨论“选择不同参照物,对同一物体运动情况描述可能不同”,感悟物体运动的相对性.3、要重点突出。通常每一节课中可以设计多个教学目标,每个教学目标都代表着一定的学习结果。在进行设计时教师要对各种目标进行权衡,确定主要目标,其他目标尽可能围绕主要目标设计,达到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这样可以突出重点,防止由于目标过于分散影响学习结果。
4、要难易适中。目标的难度,要接近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目标太高,学生经过努力而达不到,会使学生产生畏学心理,丧失信心;目标过低,学生的学习毫无压力,目标对学生的发展起不到激励作用。因此,在制定目标时,教师要对学生的群体学习水平有一个科学的分析。
5、要注意各章节教学目标的互相协调。每个章节的教学目标都是课程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保证课程目标的最终实现,各章节目标的协调是十分必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将各章节的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和设计,对教学目标进行综合安排。在针对具体的一节课设计教学目标时,还要结合实际做适当的微调,以保证三维目标的实现和分布的均衡。
6、要有弹性。教学目标的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区别对待不同水平的学生。统一的目标规定了所有学生达标的最低限,但对于不同特点的学生,目标应体现出有所侧重。二是可有一些隐式目标或预期目标,如“愿意„”“乐于„”“能坚持„”等。
7、要便于检测。编写教学目标时,物理教师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它们将被用于编制检测项目,如果不能根据这些目标测出预期行为,则表明所制定的目标笼统、含糊、冗长、不符合要求。所以应尽可能地用可观察到的外显行为来描述,或用可测量的语句来陈述目标。设计教案时要留足检测目标的时间,要制定与每一个具体目标相对应匹配关系的检测项目,以保证实际教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开展。
11.浅谈教学反思在物理新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篇十一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地位与方法;提高学生能力
我们知道,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研究物理问题的根本方法是进行观察和实验,学生的物理知识多数是运用实验手段使某些物理现象再现。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经过思维加工,形成物理概念,这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也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实践证明,物理实验及其教学是物理课程和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基础,又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方法和手段.它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基础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实验的目的主要在于给学生学习物理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物理知识和发展能力,促进学生科学品质和世界观的形成;同时,通过学生的观察实验,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能力。中学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这是由实验本身的特点及其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所决定的。
二、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把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1.物理实验本身就是物理学的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
物理学的任何一部分内容的结构及其发展都可以分解为三种因素:实验,物理思想和数学。可见,实验内容本身就是教师要教,学生应该学的重要内容。
2.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是物理概念,规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基础。离开了实验的物理教学只能是”空中楼阁”,即使照本宣读,在黑板上做实验,也不过是”纸上谈兵”,而且会把本来生动的,丰富的物理知识变成一堆枯燥难懂的材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3.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特别是操作能力)的保证
从教师的演示,示范和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中,学生可以从中学到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可以发展能力,培养良好的实验素质。这是实验的任务也是教学的任务。由此可见,不做实验的物理教学是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不做实验的教师是不负责任的教师,不具备实验条件的学校是不合格的学校。
三、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方法
1.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实验方法是人们根据研究的具体目的,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人为地制造,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使某些现象反复再现以便让人们反复进行观察研究的一种方法。实验方法的优点是能将复杂的条件进行简化和纯化,借助仪器设备,突出研究对象的主要因素,排除次要的非本质因素,创造一个恰当的实验环境,使需要认识的某种性质或关系以比较纯粹的形态表现出来,以便人们能比较容易比较精确地发现规律。
2.实验是教师教物理,学生学物理的重要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验,使学生知道科学家探索发现物理规律的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要做到这一切,离开了实验,不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是不可能的。要让学生像物理学家那样去探索物理世界的秘密,就应该让学生像物理学家那样,主要靠观察,实验和思考去探索,去学习,把实验当作物理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四、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载体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物理知识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和思考得来的。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教授学生物理知识过程中,如能正确的演示或指导学生实验,对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可以起着很大的积极作用,同时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以及培养学生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所以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而且相当重要的环节。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运用实验手段,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实验是物理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五、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实验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在物理教学中能起重要的作用。
1.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实验具有真实,直观,形象和生动的特点,易于激起学生兴趣对于中学生,物理实验有很强的吸引力,极易唤起他们的直接兴趣。
学生观察实验,自然也会产生自己动动手的欲望,设法让学生多动手做实验,不仅可以满足学生操作的愿望,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不断体会和尝到“发现”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获得成功”后的喜悦。正因上述原因,所以教师不仅需要自己多做实验,而且要设法让学生多做实验;不仅要注意选择能说明教学中需要说明问题的实验,而且要尽可能使所选的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2.创设学生有效掌握知识的学习环境
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成绩,关键是学习兴趣的培养,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的培养离不开实践和实验,一个人只要有了兴趣,他就会进行创造性的学习,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在课堂上让学生较多地动手多做实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掌握规律,从而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3.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实验能够创造最确实,最少受干扰,并保证过程以其纯粹形态进行的物理环境,它创造了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蕴藏着极其活泼的因素。验证法,是一种推理,判断在前,实验验证在后的研究方法。也就是在已知的物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经过推理,做出假设和预言,并通过实验来检验其真理性,从而得出可靠的结论。
4.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
有人认为,素质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因素构成:知识因素和智能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实验除了对知识的掌握,智能的提高有明显的作用之外,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有显著的作用。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而且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观念,优秀的道德品质,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由此可见,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否良好的进行实验教学关系到物理教学的成功与否。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实验,认真做好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3]冯海燕.论初中物理课外实验的开展[J].中学生语数外(教研版),2009,(02)
作者简介:
12.浅谈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篇十二
关键词:情景兴趣,课程整合,信息技术,物理教学
当前, 计算机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 推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 完全有必要对教学过程重新认识。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尝试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针对学科的特点, 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 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以此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面就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涉及到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现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拙见。
传统教学中, 教师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 一本书”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占主体地位, 学生只能跟着老师写、背、读。教师也不能照顾到每一个个体,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 知识必须由主体自我构建, 因此课堂中应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多媒体技术中形象而生动的视听效果, 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单调、枯燥、气氛沉闷等不足,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使教学双方始终处于“活化”状态。爱因斯坦曾这样说过:“教育所提供的东西应该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 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来负担。”现代网络教学系统可以使教学摆脱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无论学生是在教室, 还是在电子阅览室, 甚至是在校外, 教师始终在身边, 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地位的转变和教学过程的转化。网络教学系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索能力和协同工作能力, 有利于推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 有利于学校培养现代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和竞争性人才。在未来教育中, 信息教学手段将成为主导, 而传统教学将成为辅助教育的一种手段。
一、把信息技术和物理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的教学和现在的许多教学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的, 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 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 致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日益衰减。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 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 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激发他们的动机和兴趣。这充分说明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二、把信息技术和物理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 有利于帮助学生结合生活进行探索和发现
物理教学过程, 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对物理现象规律的观察和探究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就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如网络信息、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情景资源。
三、把信息技术和物理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 模拟课堂演示实验, 加强教学效果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具体、生动的实验现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迪学生探求真理, 从具体形象思维转入概括抽象的逻辑思维, 从而提高理性认识。课堂演示实验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 尤其是验证性实验。成功的演示实验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创造能力, 加强课堂教学效果。利用计算机强大的动画功能及有关外设 (大屏幕显示器、投影仪等) 可以解决许多常规教学手段难以表达或可见度低的实验。例如通过计算机展示凸透镜成实像“物近像远像变大, 物近像远像变小”的规律, 使学生便于理解和增强记忆。
四、信息技术的运用, 可有效地实现分层次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利用“人———机”交互式教学模式, 考虑计算机的智能功能、逻辑判断功能、大容量储藏和高速自动运算功能, 实现课堂上真正意义的分层次教学取得了成功。
五、信息技术的运用, 有利于把握教学目的, 注意师生角色定位
在教学中, 运用信息技术应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来设计, 避免盲目性和任意性。在进行课程设计时, 教师首先应明确所讲授课的内容是否需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 可否用其他媒体代替, 怎样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 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达到什么目的。决不能为了赶时髦、做面子而乱用。其次,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应抓好备课环节, 注意师生的角色定位, 教师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 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 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六、信息技术的运用优化教学结构, 体现学生主体
利用电教媒体进行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上如能经常开展针对某一教学内容的讨论, 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发展学生的个性。在计算机网络中, 可就某一问题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 邀请一个班或一个年级的学生一起展开网上讨论, 最终得到答案。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通过教师用机进行监控, 如发现问题可及时进行指导。这种方法既可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理解, 又可为学生主动学习、培养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及集体合作精神打下了良好基础。
13.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实验教学 篇十三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要将实验教学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的转化,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养成自主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因此改革传统的物理实验课教学模式,创建适应当今教育形势需要的物理实验课探究模式,已成当务之急。那么怎样创建当今教育形式下的物理实验课模式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增强演示效果,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物理兴趣
我们知道,在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获得直观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是建立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个成功的演示实验,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有利于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因此,演示实验具有其它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作用,为增强演示效果,增大实验的可见度,我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检验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每个学生自己都可以做这个实验,实验器材(一个输液瓶,一根10至20cm的小玻璃管及带色的水)来源也很简单,如图所示.实验步骤是:在瓶里装入适量的水,用胶塞封闭,将玻璃管从胶塞中间插入瓶中,再从玻璃管上方吹入少量气,使瓶外的管中能产生一定高度的水柱,再观察它在楼顶和楼底的水柱的高度变化情况,从而推断出气体压强随高度变化情况学生便一目了然。
用乒乓球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水杯做放大镜实验等等,总之,能够让学生做的,一定要让他们做起来,协助他(她)们做成功,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产生强烈的成就感。
其次是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创新能力
教科书上的探究实验是对一些重要定律和原理让学生进行探究并得出结论。但在实际教学中,绝大部分老师都是替学生设计好实验步骤甚至做成演示实验,学生成了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更不能说学生能够很好的熟悉实验器材。因此要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操作,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主体和中心地位,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对未知结论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思维状态,认识到这些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从而认识并形成正确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实验中,我们首先应该让学生思考:放入水中的乒乓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浮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它受到的重力怎样变化?浮力怎样变化?浸没在水中的体积怎样变化?从而让学生对“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根据现象作出猜想和假设,并进一步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分析论证并尝试改进实验方案。在实验探究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不仅得出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逐步树立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世界观。
第三,协助学生进行日常生活小实验,及小制作教学手段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重视初中教材中小实验的教学,既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对全面提高物理实验操作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小实验和小制作的完成,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导致一些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畏学、厌学情绪,若能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把握住对小实验教学的机会,通过学习体会亲自制作和实践的乐趣,就可激发兴趣,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激起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通过小实验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小制作活动,如自制电动机、测力计、潜望镜、简易望远镜、三棱镜、电铃、楼道电灯开关电路等。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物理学是实验科学,提倡学生自编实验和自制实验器材,可培养动脑思考的习惯和动手创新的能力,又如“纸盒烧开水”、“小风轮”等小实验的实施和操作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学习过程,并由此达到升华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通过对小实验的教学,达到对物理知识的巩固、复习和提高的作用。因此,小制作、小实验的实施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学习过程,并由此达到升华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同时,通过对小实验的教学还可教育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精神,实施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第四,拓展实验教学的思路,扩大实验探究的范围
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那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及“想想做做”小实验,而是将实验探究贯穿于物理学习的全过程。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 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可乐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乒乓球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来说明我们要知道的物理知识。或者,这种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来解决其他什么问题,等等。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14.初中物理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意义 篇十四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其实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我们搞教育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新课程要求:一个称职的初中物理教师,决不能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如果物理教师对教学不做反思,那么怎样才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呢?
一、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多元化的。在新课程改革中,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现在学生普遍反映:现在的课堂教学形式多了,经常开展讨论和交流合作学习;教师鼓励的话语多了等。
物理新课标不仅对物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还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如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用一种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能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学生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
例如,在学习“浮力的应用”的时候,我让学生先放“孔明灯”(事先准备)玩,然后要求学生探究“孔明灯”升空的原因;学生热情很高,并各自发表了不同的意见。
同时在最后总结时,重点并不放在结论上,而是放在大家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究的过程上。重在肯定学生的参与过程和鼓励、赞扬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尤其是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行为。之后,我又把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延伸到课外,要求学生平时更多地关心科学、社会,关心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并把它们与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探究。事实证明,这样学生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同时也学会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对教学行为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检讨自己的言行:是否从权威讲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是否有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感情,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等。
例如,在讨论“物质是可分的”这一结论时,个别学生提出了物质分到一定程度后不再可分,我当时作了批驳。在课后反思中,我深感这样扼杀了该同学积极思考的兴趣、大胆创新的勇气。于是,在下一节课中当着全班学生的面作出了自我批评,并在后来的教学中注意宽容各种观点,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创新。在后来的探究“孔明灯”升空的原因时,有学生提出了“孔明灯”升空的原理与火箭升空原理一样,这时我不慌不忙,又提出了下一个观察探索问题:观察“冲天炮”的升空过程,探索其升空原理。这样,学生的探究精神和问题意识得到培养,把深奥的物理问题和生活中的问题密切联系起来。
众所周知,过去为了巩固双基,我们的教学往往追求对学习内容的“标准化”理解,强调对问题解决的常规思维、逻辑思考、唯一答案,对学生的奇思妙想往往采取压制、回避。而新课标强调教师的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问题意识,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谨慎处理自身的教学行为,要积极肯定学生的“别出心裁”,并及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引申。
四、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还要通过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在信息反馈中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等获取全方位体察。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和习题,在考试时学生还是有许多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知识的获得不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而是教师教会的,所以我们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
物理是一门观察、实验和物理思维相结合的科学;是一门研究物质运动形式最一般规律和应用十分广泛的基础科学;是一门定量的精密科学;是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要完成新课标中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除了师生在课堂上的教与学外,还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总结规律。
目前最直接的反馈就是来源于作业练习。作业练习也是一种学习过程。通过作业,不仅可以检查课堂教学的效果,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获得探索知识的方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我们的物理作业必须是科学的、多样的、开放的,不能仅仅为了使学生完成作业而教学,而要侧重对学生物理技能和方法的培养、科学素质的养成。
15.浅谈教学反思在物理新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篇十五
关键词:物理实验,学习兴趣,观察能力,创新精神,德育教育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物理概念、规律、原理等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来的, 初中物理教材大篇幅安排了探究实验, 为物理教学提供了支撑, 离开了实验, 物理教学便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所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主动去求知, 去探索, 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 好奇心比较强, 上好实验课,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是把学生领进物理学习之门的钥匙, 所以课堂上要多做生动、新奇的实验, 吸引学生注意力。比如在讲沸点与气压的关系的实验时, 先将烧瓶中的水烧至沸腾, 然后停止加热, 待水刚刚停止沸腾时, 用塞子塞住瓶口, 将烧杯倒过来, 向烧瓶底浇冷水, 会看到水重新沸腾。学生会很费解, 觉得不可思议, 可奇迹却偏偏发生了, 学生很想知道其中的奥秘, 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演示实验直观和清楚, 老师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直接做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比如在学习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一节《杠杆》一节导入新课时, 我将生活中常见常用的剪刀、修剪树木花草的长剪刀、瓶启子、指甲刀直接演示给同学们, 并顺势势询问“这是什么?生活中我们使用时会觉得省力还是费力?”从而有效迅速的导入教学。有些章节可用实验室里的仪器模型, 比如电流表、电压表的表盘、托盘天平、游码标尺等实验器材直接演示, 既直观又形象。有些特别抽象的物理情景、原理, 可以通过制作幻灯片配上恰当的、幽默的旁白或者是教师在一旁适时地口头演说, 变抽象为形象, 变枯燥为乐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下载相关教学视频,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比如说像磁感线的分布情况, 电流的流动方向, 光线的传播方向等等, 这样不仅便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共同参与学习, 促进学生实现立体思维, 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虽然辛苦了些, 但对学生来说却是受益匪浅。
三、实验可以使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科学探究作为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 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动手操作能力, 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 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比如在讲导体电阻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采用了控制变量法;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巧妙的把平面镜换成玻璃板, 从而确定像的准确位置, 进而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使学生学会等效替代法;音叉的振动不易观察, 用乒乓球摆动的幅度放大音叉的振动, 使学生领会转换法, 物理教学中还常用模型法、类比法等科学研究方法, 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建立科学的方法论。
四、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以往的教学纸上谈兵, 导致理论与实际脱节, 即使实验也是验证性实验, 很少有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 而课改后的物理教材中的探究性实验要求学生从器材的选择、实验的设计及实验操作进行探索,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了素材。
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不断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激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 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如凸透镜的实验教学时, 有学生就大胆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用一块不透明的薄木板挡住透镜的上半部分, 光屏上还能呈现一个完整的像吗?这个像与未遮挡时的像有没有区别?要鼓励学生们亲自动手齐心协力并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设想、验证, 直到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个过程中, 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生才是主体。教师要适时地鼓励他们自主地探究与合作学习。分组实验中有几点要注意: (1) 组员的合理搭配, 特别是组长 (必要时可培训) 要起到领军人物的作用 (也就是其它组员的一个小老师) ; (2) 实验前, 一定要预习实验内容, 原理, 步骤, 注意事项等, 做到成竹在胸; (3) 组长带头, 指导和督促组员完成实验; (4) 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异常情况或一些学生有独到见解的地方, 对新的思路, 要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教师在这个环节一定要做好指导工作,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另一方面使学生在从问题的提出、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价总结中主动地探索, 获取知识, 从而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除了通过教科书中的实验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之外, 还可以通过一些有趣有用的实验性题目, 达到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比如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试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 更换保险丝, 正确连接日光灯、楼道声控灯、安装空气开关等, 使学生能够解决日常生活的电路故障, 从而达到学以致用。
小实验、小制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用饮料瓶做系列实验、讲浮力用土豆挖船、用医用点滴管做潜水艇模型, 用易拉罐做小孔成像实验, 使学生乐于动手, 勤于动手, 不断享受成功的喜悦。
五、有机渗透德育教育
物理实验是用事实说话的, 所以要尊重客观事实, 不能主观臆断, 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以及严谨的科学精神。奥斯特实验证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电磁感应现象证明磁可以生电, 培养学生联系的观点;手拍桌子手会疼,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则说明矛盾的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作为摩擦, 人走路时是有益的, 而大机器的轴与轴承之间的摩擦又是有害的, 教会学生要会一分为二的看问题。所以我们要做好每一个物理实验, 寓德育教育于教学之中。
16.浅谈教学反思在物理新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篇十六
一、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爱因斯坦把兴趣称为“最好的老师”,教学中通过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学习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的、积极地状态当中,对知识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探索精神,这种情况下学到的知识,理解的比较深刻,掌握的也很牢固。实验可以使学生看到许多有趣的现象。例如:在讲大气压时,用两个塑料吸盘吸在一起用力拉,不但可观察大气压的存在,還可计算需要多大的拉力才能拉开,使同学们感受到大气压确实存在。
讲惯性时,把茶杯放在一张纸条上,用力纸条,茶杯却不动,在学习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时,把一个磁铁吸在黑板上,那另一个磁铁的一端靠近这个磁铁的一端,看到这个磁铁在磁力的作用下运动,很容易就得出结论,实验现象形象直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探求知识的欲望,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二、实验有助于教学中形成概念,认识物理规律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具体、形象的感性认识材料,许多物理知识,光靠讲解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时学生半信半疑,如果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并让学生参与,那他们非常高兴,例如讲光的直线传播时,做小孔成像实验。将液体压强时,可以用塑料袋装满水,让学生在不同的地方扎小孔,观察水流的情况,自然而然的得出液体的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讲摩擦力时可以做筷子提米的实验,这种由实验建立的概念,找到的规律,使学生终生难忘。总之,运用实验能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明确具体的认识,有利于物理概念的形成和对规律的认识。
三、实验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实验中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作风、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态度。注意引导学生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实事求是的反映实验现象及测量数据,当观察到的现象与书上的结论或者测量的数据有偏差时,也不能随意更改,应认真分析,找出原因。例如:在测量物质的密度实验中,如果测质量和体积时马马虎虎,测得的密度就会有很大的误差。另外,物理实验中仪器的选择、量程的选取、仪器的安装和使用,都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做电学实验时,注意引导学生做好串、并联电路的实验,用电流表、电压表测出对应的电流值、电压值,得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通过实验总结规律,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这也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目的。
四、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
初中物理课本中几乎每节都有实验。有的是演示实验,是以教师操作的示范性实验,它能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现象清楚。这类实验也可让学生代表做。如:再引入压强的概念时,让学生观察一个长方形的小桌子正方与倒放时在海绵上时海绵的下陷情况,让学生知道两种情况下压力相同,但受力面积不同,由此引入压强的不同,在此基础上提问:为什么建房要先扎好地基?宽的书包带为什么背起来舒服?在讲“蒸发”时,在老师可以用带有酒精的棉球在不同的学生胳膊上按一下,过一会儿,问学生,酒精为什么没有了?学生会回答:蒸发了,接着问学生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擦的位置变凉了。然后说明:"液体蒸发有制冷作用"。物理中有大量的实验都可以在实验室里学生自己做的,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组装仪器,操作实验,得出结论,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17.课件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篇十七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多媒体课件 辅助教学
在教学中,运用了课件教学,把多媒体课程资源来辅助物理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 使物理中的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特别是物理教学中的声、光、色、形、像、动画等功能,还有一些物理实验可利用多媒体(flash)进行展示,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物理画面,促进物理学科的教与学。它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助于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知识的掌握。利用课件教学,也是新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形式,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在课堂上的体现。但使用不当,也会有不少的问题。下面,我分三部分谈谈近年来课件使用的一些体会。
一、课件教学概况
1.课件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黑板、教具模型、投影片等媒体展示的各种信息,可由计算机加工成文字、图形、影像等资料,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如动画),将这些资料组合起来。课堂教学时,将计算机与大屏幕投影机连接起来,演示所组织的资料进行教学。例如,对平抛运动的学习,我们可以把飞机投弹的情形用多媒体模拟出来,对文字动画进行设置(飞入、空投、溶解、打字机等),配以飞机投弹的声音,并把炸弹飞行的路线也模拟出来,这样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刺激,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缩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时间。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充分的表现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利用这种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物理只是以直观的形式出现,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思考知识间的联系,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计算机的动态变化可以将抽象问题具体化,把更形象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由形象的认识提高为抽象的概括。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2.课件教学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自主的探究式学习
新的教学理念应“以学生为中心”。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正好相反。笔者认为,好的教育,应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才是较科学、合理的。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一方面,多媒体的使用已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注意学生的学习信息的反馈,引导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另一方面,教师已经为学生设计好了最为合理、科学的学习方略,多媒体的制作过程,其实质便是教师在为学生的学制订策略,为学生的学创设特定的问题情景,辅助学生进行探究发现式的学习和对知识的内在认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在课前,课上则主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能够很好的实现师生之间的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新的教学理念。现代物理教育更是强调要进行“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应用能力。现在,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可以得到课件有力支持。
例如,静电平衡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由于静电实验本身对空气湿度的要求很高,另外静电平衡的实际过程瞬息即逝,学生往往感到对此知识没有一点感性认识,只能生吞活剥地
接受,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模拟,能形象生动地把电荷移动,最终达到动态平衡的这样一个过程给予展示,使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什么是静电平衡?为什么处于静电平衡下的导体有那么多条规律?
这样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模拟,探索物理学中的变化规律,通过形象的演示,师生的交流、讨论,最终使学生形成自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在这种探究指导中,教师是配角,学生是主角,突出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3.便捷的复习和测试
在复习课上,可以利用一些辅导软件来复习和巩固某些已经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这种课件教学内容的组织多按章节划分知识点模块,同时提供文字、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文、图并茂。
测试时可以利用一些智能题库,教师先调节好题型、题量、难度等,就相关知识点生成程度不同、内容不同的电子试卷。为增加学生的练习量和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提供了方便。
4.促进情感教育,加强师生情感交流
通过实际生活实例展示,能够引领学生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 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实际生活实例,模拟实际生活场景,从而提高其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帮助其从生活走向物理。
开展情感教学能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课件的使用是开展情感教学的最佳手段。在课堂上教师依托课件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和将课本上的知识寓于实际生活中去,从而控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使之处于最佳状态。在课堂外使学生愿意亲近物理、谈论物理,对物理现象保持一定的好奇心。让学生经常用物理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引导学生将“物理眼光”转向更为宽阔的生活情境,存在哪些物理现象,有什么样的物理问题,培养学生乐于了解物理、应用物理的态度。
例如:笔者在讲授“多普勒效应”时,预先录制了生活中的多种多普勒效应的声音:放礼花、飞机(汽车)急驰而过、火车鸣笛呼啸而过??,让学生亲身领略声音频率的改变,大大地增加了多善勒效应的直观性,可读性,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物理与生活是那么的贴近,只要你有善于发现、善于提问的好习惯,你会发现物理就在你身边。又如,笔者在组织教学“人造地球卫星”这一节内容时,一方面通过课件模拟当年牛顿在高山顶上以不同速度平抛物体的场景,速度越大,落地点离抛出点越远;另一方面把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成功发射的真实录象放给学生看,还播放了太阳系中九大行星的运行模拟图,使学生对很抽象的天体的运动倍感亲切,拉近了与学生学习心理间的距离。
二、课件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由于课件不断广泛地用于课堂,这一教学的辅助手段有由“配角”取代“主角”地位的趋势,这样下去,单纯课件教学占领中学课堂,实质上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初衷,也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应引起了老师们的反思。
1.课件限制老师个性的发挥,削弱了教师教学基本功
完全由中学老师独立完成每一节课的课件制作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许多课件是直接来自于开发商和网络。因此就出现一个问题: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统一面对基本一致的课件,老师的个性难以展现。一节课下来老师常只有几个字的板书,优美的课堂形式下掩盖了老师的个性。课件限制老师个性的发挥,当然也就影响老师课堂教学基本功的锻炼与提高,更有甚者,一盘课件在手,再也不需精心备课了,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2.课堂变成“看片会”
有些老师相当于解说员,课堂也就好比是“看片会”,老师的注意力很大程度上集中在课件的使用上,学生的注意力也始终在屏幕上,师生之间交流减少,课堂失去互动,失去沟通。在一位物理教师的观摩课中,用大量的例题来进行复习,教学设想很好,他把近二十题的典型例题制作在课件中,以文本的形式不断展现在屏幕上。课堂上只见教师操纵鼠标使一个个红色的答案飞入题目中,有一些同学快速阅读题目,报出自已的答案,有的对也有的不对,但很快又到下一个片了,还有部分同学是面面相觑,不知所措。一节课在观看中结束了。观察下,没有一个同学能做好笔记,课后学生拿什么来复习呢?大量的课堂时间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有效的师生交流与沟通,没有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没有以学生为主体,而是以课件为中心。这种缺乏互动的课堂,其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有可能导致教学虚浮、花哨、不扎实
所有的课件都不能完全涵盖教学的本质内容,不能替代活生生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否则学校为什么要分班教学呢?统一播放课件就行了。有的课件制作太注重观赏性,把太多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浪费。学生情绪激昂之余理论学习的时间已所剩无几,老师也只能草草结束。所有学科的教学都必须扎实教学,来不得半点的虚浮,否则都不能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教师的责任重大,虚浮、花哨、不扎实教学必须杜绝。
4、多媒体课件不能代替物理实验,弱化了教师的示范作用。
对于一些受时间、空间影响而不能在课堂演示的实验来说,用多媒体课件来模拟,可以让学生观察的更清楚,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但如果什么实验都用课件来模拟,课件即使模拟得再逼真,但它毕竟是假的,这样就会使学生不尊重客观事实,不理解物理学本质。因为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实验是探索物理知识的源泉,无论是物理概念的建立,还是物理规律的探索与验证,都离不开实验.它是使学生获得物理知识,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的基本途径。
三、几点建议
1.充分认识课件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课堂的主体是学生
课件是一种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没有必要把课堂变成娱乐场所,引入课件教学也不是为了娱乐学生,而是要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活跃思维,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教师对现成的课件要大胆取舍,留下本质的东西,摒弃花哨、可有可无的部分,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而不能以课件作为教学的核心,本末倒置势必影响教学质量。
2.不能过分抬高了课件的价值
一堂好课并不能唯课件是从,真正起关键作用的还是课本身,即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课件只能是一个辅助手段,是为了让教学效果得到更好发挥的一个桥梁。我们的课堂不能过分抬高了课件的价值,就像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即不要过于关注课件的效果,而忽视了教师、学生在课堂上的发挥。
3.正确使用课件
所采取的图片和音频资料不宜过多,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所采用的文字史料也不宜过多,否则会造成学生学习的疲劳。
在处理对课件讲解的过程中,要注意采用合理的过渡语句来连接课件页与页之间的间断,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保持教学内容在他们头脑中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保留恰当的时间让学生做好笔记。
课件信息含量很大,很容易形成无重点现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用不同的形象来展示重点,并且要加以强调,让学生明白。
综合以上所述,我们应认识到:采用课件教学,能取得较佳的教学效果。这对进一步贯彻
【浅谈教学反思在物理新课程教学中的作用】推荐阅读:
新课程改革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09-25
浅谈新教材插图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12-20
多媒体教学在生物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09-24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生物教学反思12-20
浅谈教学反思的作用09-11
浅谈朗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06-28
新课程教学改革中的物理教学论文12-01
浅谈多媒体教学在培智数学教学中的作用08-19
浅谈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12-08
音乐新课程教学反思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