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幼儿园互动模式协作探究

2024-08-16

城乡幼儿园互动模式协作探究(精选2篇)

1.城乡幼儿园互动模式协作探究 篇一

网络环境下协作探究式学习模式的研究 教育在线提供

东城小学课题实验组的教师,为适应新世纪创新型人材培养的需要,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结合各科教学实际提出了网络环境下协作探究式学习模式。本文阐述了构建协作探究式学习模式的理论依据,介绍了模式的基本结构,模式研究的目标、内容、对象等内容,具体介绍了模式的操作程序和教学策略,并对课例《面积与面积单位》的教学过程进行描述分析,说明模式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

网络

协作

探究

模式研究 1.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和Internet教育网络在学校教学的广泛应用,不仅为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工具和手段,而且为学生的认知提供了更优越的条件和更丰富的资源,同时也是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评价的挑战。基于多媒体教育网络的协作探究式学习模式,正是适应改革传统教学弊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材的迫切需要而提出的。协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都是网络教学的重要特点和优点。协作式学习提倡讨论、交流,学术民主,鼓励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因此能集思广益。探究式学习,强调通过网络这一丰富的资源来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发现,有利于培养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协作探究式学习是在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小组或班级同学间的讨论交流,使多种观点产生碰撞,在较短时间内让每位学生对同一复杂问题获得多方面的深入认识的创新型学习模式。此模式具有合作性、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着重创新精神培养和实践能力训练,使学生形成信息素养,真正学会学习。2.理论依据

2.1素质教育思想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活用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协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强调灵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在活动中充分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训练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贯彻“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2.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展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在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学习环境相适应的“协作探究式学习”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景、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2.3“团体学习”理论

千百年的实践,证明了一个真理:“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小组是一个小团体,小组协作学习具有惊人的潜能,比个人独立学习更有效果。建立在“自我超越”和“共同意愿”基础之上的团体学习,不仅能使个体成员成长的速度加快,更能产生强大的团体智慧。小学阶段的学习,在协作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学习有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小组协作学习能集思广益,思维优点得到互补,使问题分析更透彻,解决的思路更宽阔,方法更灵活多样,从而完善认知结构,提高掌握和应用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协作学习能促进师生、生生思想情感的交流,和谐师生关系,优化学习心理环境,有利于自我教育、自我扬弃、自我完善,增强集体观念,培养团体协作精神,提高思想道德认识能力和水平,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3.研究目标

总体目标:在网络环境下,建构协作探究式学习模式,探讨实施的策略与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协作意识和探究精神的养成,让学生主动学会探究学习,培养创新型、发展型人才。具体目标(体现在学生方面): ◆会利用资源进行学习,通过观察操作,协作交流,加工重整,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提高学习效率。◆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探究发现的学习,培养观察概括能力,发展思维,形成具有敢于探究、善于突破、乐于创新的思想素质。◆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更全面深入地理解知识,强化竞争与合作意识,优化学习心理。◆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加式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培养创造精神。4.究范围和对象

协作探究式学习模式是利用网络,围绕“发现问题——探究学习——解决问题”的主线展开学习的,是教师与网络、学生与网络、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元互动的,教与学相结合的新型学习模式。因此,我校根据学科知识的特点,在数学的几何平面图形、应用题、概念、实践活动;语文的古诗、阅读;自然科学;思想品德和综合实践等教学活动展开研究。因探究式学习,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所以研究以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为主要对象。

5.模式结构与操作程序 5.1 模式结构

经过教学实践研究,我们把协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初步归纳为教与学相统一的六个教学环节,模式结构图如下:

协作探究式学习模式,是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为前提,自主探究知识为途径,小组协作学习为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而构建的。5.2模式特点

数字化:网络学习过程,既把课程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同时又利用共享的资源融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这些学习内容能够被评价、被修改和再生产,允许教师和学生用多种先进的信息处理方式对它进行运用和再创造。问题式:产生问题是发现知识的开端。协作探究式学习就是要学生在独立学习与相互协作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科学的、社会的、生活的)。在探究学习中,学生其实是不断经历“发现问题——资源学习——概括验证——意义建构”的一个个认知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内化知识,学会应用,实现创造。自主性: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假设并控制验证学习的整个过程。教师作为组织指导者,尊重和鼓励学生的观点,让学生亲身体验解决问题发现知识的乐趣。

开放性:每一次探究学习是独立完整的,但不是封闭的。一个完整的协作探究活动可以在一节课内完成,也可以与多个相关的探究活动相联,把课内延伸到课外,从一个学科扩展到多个相关学科,实现课内外和校内外的结合,放开学习时间的限制,按学生的兴趣爱好灵活组成协作小组,从多种方式、多个角度、多向思维来解决问题。5.3 模式的操作程序

5.3.1创景激疑

发现问题

教师在教学的初始环节起着组织者的作用,利用多媒体网络软件声、色、动画与文字相结合的优势,创设形象的情景,通过网络演播,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激发学生心中的疑问。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己发现问题,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并作出大胆猜想,在原来的认知基础上构筑新的知识结构,产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激发创新意识。5.3.2自主探究

资源学习

学生根据所作出的猜想,利用教师创设提供的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交互功能强的学习资源和必要的实物、学具,在小组学习中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探究,是知识的发现者,而教师则是学生探究过程中的指导者,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学习,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5.3.3协作交流

相互促进

这一环节是运用计算机网络特有的交互、调阅等功能,在个体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人机之间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达到思维、智慧和成果共享的目的,是全体师生共同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是每位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逐步提高的过程,也是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学习,促进交往能力和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在协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活动的推动者、指导者和学习者,教师要提供良好的协作学习环境,并参与交流,及时对活动进行调控和指导。

5.3.4知识整理

概括验证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所提出的猜想有可能各不相同,而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探究知识的途径也不是单一的,协作交流过程中,学生对知识产生多种理解和认识,这时,学生对知识理解是零散的、没有规律的。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在监控的过程中,解决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出现的难题,引导学生对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进行强化和系统整理,以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同时验证自己的学习情况,体验成功。5.3.5实践应用

内化知识

为了使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体会到学习的价值,教师在实践应用阶段,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围绕让学生学会应用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目的,利用网络容量大,形式生动的特点,组织设计有趣味、有层次、与生活密切联系、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发展能力。5.3.6 结学习

意义建构

把当前所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根据为所学知识的“主题”,即意义建构。在这一环节里,要根据学习目标,利用多媒体软件即时反馈效果的功能,组织学生进行检测,再组织自我评价和小组学习评价,总结学习的优缺点,为今后的学习积累经验。

整个探究学习活动里,师生的教与学都是和谐互动的,而教师通过与学生一起探究活动和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的反馈信息收集功能,及时了解并协调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的探究活动顺利完成,高效完成学习目标。

6、实施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师的教学活动,转化为利用多媒体网络引导学生自主协作的探究学习活动,要根据网络教学的特点,加强协作探究指导的策略: 6.1启发假设的策略 从多人都曾经看到苹果从树上落下来,但只有牛顿从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是因为他对苹果从树上落下来,掉到地上提出了问题:“为什么苹果从树上脱落时,是掉到地上,而不是飞上天呢?”,并且他作出了大胆的假设:“可能是有一种力量让他落到地上,而不是飞以天上。”正是因为有了最初的假设,才有了人类无数的伟大发现发明。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们提出的假设越多,离发现结论的距离就越近。

但教学中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不能创设很多的实际生活情景,减少了学生发现问题的途径,也限制了学生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在校园网和Internet在线的网络环境下学习,能创设丰富的虚拟生活问题情景,正好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资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如我们在语文的古诗教学中,常利用网络创建一种符合诗歌的意境的虚拟环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诗人的情怀,提出假设,导入后面的探究学习。

6.1.1独立提出假设。

只有让学生独立做猜想、预测、假设,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自主学习作用。学生的假设也许是错误的,但在探究的过程中却能养成他们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方法,也让学生明白探究知识是有可能会失败的,失败了就再接再厉,直至成功,这些是学生终身受用的。现在,学生掌握了科学的探究方法,具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来,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时候,才会独立自主地获得知识,解决问题。所以,当学生提出假设时,教师最好也作为学习者的一员,不发表肯定或否定的意见,而是和学生一道根据假设进行探究验证。6.1.2充分提出假设。

对同一个问题,学生提出的假设越充分,越全面,经过一一验证后,得出的最后结论就越具有科学性。如: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时》,同学们对“能被3整除的数具有什么特征?”这一问题提出了“根据末位数字的特征”、“根据首位数字的特征”、“与各数位数字的和有关”等多种假设,然后分组验证各种假设,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还能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严谨的学习研究态度,使学生做事和做学问都更加细致、全面。6.2 灵活引探的策略 6.2.1呈现过程引探

数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的内容上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形成认知结构时有困难。我们利用CAI动态图像演示,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演示出来,而且其突出的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属性。利用计算机设计出的延时、再现、分解、组合、运动以及大小、空间转换比较等,都可以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使难以察觉的东西能清晰呈现出来,从而克服感官局限,扩大学生的认知时空,缩短认知过程,达到反映事实,呈现过程,突破难点的功效。此教学策略尤其在数学和自然教学中利用更为广泛。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图形变换、数理的相关、科学的产生与变化过程等。6.2.2设疑引探

探究式的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而最惯用的启发方法就是巧妙设计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问题要设得巧,要提在点子上。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入“不平衡——发现探索——解决问题——平衡”的自主探索之中。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设计了一组动画:唐僧四师徒取经路上缺水断粮,后来找到了一个大饼,师傅让孙悟空和猪八戒两人分了吃,怎样分才公平呢?每人能分多少?后来孙悟空要分四份,让大家都吃一点,那么又怎么分呢?让学生尝试公平的分割,从而理解“平均分”的意义。6.2.3组织实践

在一定程度上,老师操作演示讲授新知识,学生也能理解接受,但这样不能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学生只学会了老师教给的知识,却没有学会学习。反之,教师如果能把自己的位置改为主导,让学生为主体,组织学生亲自参与操作实践,手脑并用,则可以提高其学习效率,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他们对知识的亲身体验和学习自信心。学生在主动参与实践中,主动性、创造性和思维都得到发展,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成功体验,更进一步促进了学生主动探索的信心。6.2.3开放有度

网络环境下,学生置身在开放、主动的在协作探究学习环境中,学习的自主意识更强,获取知识的方式途径更为广泛。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会担心出现“放得开,收不拢”的情况。要杜绝这种难以控制的情景的出现,教师就要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教材内容、学习目标、评价要求等方面了如指掌,在课堂上通过网络指导,要善于调控学生的学习活动,适时做出恰当的决断,把握好探究过程开放的程度。首先,在学生广泛提出对问题的假设和验证方法时,教师就要适当帮助学生梳理,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的问题进行探究,把发散的思维收回同一方向。然后,在探究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由简单到复杂,从摸索着、扶着拐杖走到放开手大步向前走,由模仿学习到半独立到完全独立学习。对问题探究,还要注意有所侧重。教师对学生每一个学习环节的时间控制都要做到紧凑、严密,而不能无的放矢,要把课堂学习的重点定在某一个环节上。而这一探究环节,也往往就是引导学生突破难点的过程。6.3协作学习的策略

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古语有云:“三个臭皮匠,胜于一个诸葛亮”,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但集体的力量却是无穷的。所以,在探究活动中,要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善于协作学习,活动中要分组、分工,观察和讨论,设计和操作,交流和比较,评价和总结。协作学习一方面能集思广益,使学生思维优点得到互补,使获得的概念更准确,问题分析更透彻,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宽阔,方法更灵活多样。另一方面,协作学习还能促进师生、生生思想感情的交流,和谐师生关系,优化学习心理环境,有利于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提高思想道德认识的能力和水平,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协作学习要取得满意的效果,教师要做好几项组织工作:一确立主题。即提出需要探索研讨的问题,让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方向与目的。二分组分工。一般是按照学生的意愿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分组,发挥学生之间在学习中互帮互助的作用,让能力强的学生在协作学习中充当组织管理角色,每次探索都要明确每人的分工,实现分工合作。三调控。教师参与学习活动,及时调控学生的活动情况,鼓励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协调小组之间的交流协作,任务共同分担,成果大家分享。四点评。适时的恰当的点评能够让学生调节探索方法,了解自己或本组的学习情况,感受成功的喜悦,掌握学习方法,保持探索学习的兴趣。

值得注意的是,协作是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组成员都独立进行了问题探究,理解了概念,自我建立了概念框架。之后,进行小组协商、辩论或竞争,有可能使原来各自的理解有所改变,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这时,才能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有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7、应用实例与分析 7.1实例分析

此教学模式,在各个学科中的应用,根据该学科教学的特点,都可以作相应的变化,以更适应教学与学的需要。下面,以数学课《面积与面积单位》的教学过程分析为例,说明模式的实际应用: 程序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应用分析 一

创情景激疑 发现问题

1、网络显示镜框,思考:“求围成镜框的木条有多长,也就是求什么?复习周长的意义和常用的长度单位。

2、动画演示玩具从镜框中掉下来,设置开放性问题:“有什么办法能使玩具不掉下来?”

1、观察思考。

2、提出的多种办法。进一步扩展思维要给镜框做一块玻璃,那么做多大的一块玻璃才合适呢,如果要给黑板做块玻璃应该做多大呢?

3、明确学习目标: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在网络中设计动画导入新课,以学生熟悉的物体为感知对象,体现从线到面的酝酿阶段,引导发现旧知与新知的矛盾点,激起求知欲。学习积极性调至最佳状态而进入新课。

自主探究 资源学习

(一)网络学习与直观感知相结合认识面积的意义 充分运用计算机的动态程现功能,引导学生对原认识的平面图形的认识进行扩展,生动、形象、直观地揭示从线到面的质变过程,轻易地突破了难点。

经过了有层次的感知、观察、比较、归纳,使学生对“面积”的概念有了清晰的理解,从而能完整地概括出面积的意义,体现对知识产生过程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再通过计算机中线与面不同的演示,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1、指导直观感知活动。

2、说明:书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引导概括什么是物体的面积。

3、网络学习:认识平面图形的大小(计算机动画围成平面图形)

比一比,上面几个围成的平面图形,哪个最大? 指导概括。

4、“完整说说什么叫面积?”

计算机演示线与面的形成,引导区别面积和周长。

想想:“书本的周长和面积是一样的吗?”

1、充分感知认识物体表面的大小:摸一摸课桌、书本、笔盒……的面,比一比书本的封面和笔盒盖的面。

2、抽象出什么是物体的面积。

3、观察,比一比,说一说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尝试概括。

4、经小组讨论后尝试建构概念,点击帮助键,出示概念,验证学习。

点击线与面,判断,强化感知。

扩展:互相比较身边物体或图形面积的大小。

(二)网络学习:建立面积单位表象

比较面积大小,引入面积单位(1)(2)网络通过„比比看‟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点击,依次比较。(3)提示学生拖动统一大小的小正方形摆入两个图形中,比较。

(4)明确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可行。练一练:完成第119页做一做第1题。(5)出示下面两个图形:

引发疑问:“这两个长方形都有8个方格,它们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明确:为了能准确测量面积,人们统一了方格的大小,那就是面积单位。(引入学习面积单位)

1、(1)打开大小明显的两个平面图形,判断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2)出示两个用眼睛观察较难以比较面积大小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信息提示学生通过重叠的方法,比较出来。

(3)出示两个难以用观察和重叠的方法比较面积大小的平面图形,提出多种比较方法比较面积大小,引发争议。

(4)汇报比较方法。独立完成练习。

(5)争论,体会到必须用大小相等的小正方形来量度面积,才能正确地比较面积大小。整个环节学生通过网络自主用观察、重叠、摆方格的方法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探究知识,让他们在比较中学会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在实践中感受到用大小一样的方格去量较用观察及重叠的比较方法科学准确,同时深刻体会到统一标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直观感知到知识产生于生活需要,加深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体会。三

协作交流

相互促进 认识面积单位。

让学生自学课本118页最后一段,了解常用的面积单位。

1、学习习近平方厘米(1)引导感知。

(2)计算机演示,在一个长方形里摆放了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问:“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学习习近平方分米

(1)设疑:“现在请你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课桌的面积,觉得怎么样?有没有大一些的面积单位呢?它是边长为多少的正方形呢?”(2)指导小组分工实践。

(3)指名量度玻璃的面积汇,报活动情况,验证猜想。

3、学习习近平方米

再猜猜黑板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演示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量黑板的面积。验证猜想。

1、(1)感知1平方厘米:用尺量量刚才用的小正方形,看它的边长是多少。闭起眼睛想想它有多大。说说:哪些物体的表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2)数数,认识测量方法。

试一试,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书121页第1题两个图形的面积。

2、(1)分层学习:A类学生:尝试制定比平方厘米大的面积单位。然后看书119页,对比书本知识订正,体验成功。B、C类:互相看书自学,了解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并从学具中找出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2)找找哪些物体的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猜猜课桌面和镜框上的玻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

(3)量一量:两人合作,量出课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

3、上面已掌握的运用学习方法,迁移学习习近平方米。

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以上三个层次的学习,通过交给学生“学、找、说、量”的学法,组织小组探究知识,相互协作测量,促进提高,体现“利用教材,获取概念;直观描述,建立表象;依据表象,进行想象;运用知识,学会测量”的学习过程。而教师是协调促进者,发挥“教之主导,学之主体”的作用,引导学生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感受知识是来源于生活实践,突出了重点,分散了难点

知识整理概括验证 教师小结知识,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整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提醒注意: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它们的大小不一样,测量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概括所学知识,加深理解。

各小组汇报协作学习情况,各人对自己的学习和小组成员的表现进行简单的评价。

在协作探究式学习中,充满了竞争与合作,提供评价的机会,更有利促进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提高。网络环境,可以提供网络上投票或评分,快捷可行。五

实践应用

内化知识

(一)基本练习(网络独立练习)① 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② 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中,()最大,()最小。③ 边长是()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二)小组活动

协调学生自主活动,评价活动情况。

(三)分层练习

2分钟内,点击拖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分别拼出面积是8平方厘米的长方形、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看谁拼出的图形多。

(四)综合检测

选出正确的答案,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求教室地面的大小,是求它的()。A、周长

B、面积

②橡皮面的面积大约是8()。A、平方厘米

B、平方米

C、平方分米

③教室的地面面积大约有50()。A、平方厘米

B、平方米 C、平方分米

(一)网络上自主练习,根据网络提供的信息自我评价结果。

(二)小组活动

1、看看自己周围的物体的表面,猜猜它们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2、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各自量出其中两种物体的表面面积。

(三)分层练习

小组活动,比比、拼拼。

完成得快的同学,尝试算一算、比一比:面积同样是1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它们的周长是否也相等。

(四)综合检测

网络练习,自主检测。基本练习主要检查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综合练习是根据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需要,以有趣的练习形式进一步巩固知识,使学生对面积的意义有更深入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整个练习设计,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有较大的密度和较宽的覆盖面,有明显的练习层次,体现了对重难点知识的强化练习,让学生尽快内化知识。

网上检测,能迅速统计数据,让学生马上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让教师准确了解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作好课堂调控。

六、总结学习

意义建构

1、引导学生总结全课学习:“本课大家想要知道的问题都掌握了吗?你有什么收获?”“在共同的探究学习中,你自己的表现如何?“。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让学生互相质疑、释疑。

1、概括所学知识,实现新知识的建构。自我评价与小组组员间互相评价相结合,评价学习情况。

2、通过知识类推,知道面积单位并不只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类推出还有平方千米……等更大的面积单位。总结学习对全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既能引导学生理顺知识,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又体现了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延伸,为今后的学习作好铺垫。7.2效果分析

《面积与面积单位》一课,是上随机抽选的一个教学班进行试验,暗设另一班为对比班,两班在之前都没有参加过网络教学实验,学生基础相当,平时学习成绩也相当。我们在课堂实验过程中,进行数据记录,对学习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可以明显看出同样基础的学生,同样的知识点,在网络环境下,以协作探究式学习模式组织学习,收效更大: 7.2.1学习兴趣分析 ◆问卷调查表1

结果:试验班F=0.88,对比班F=0.57,明确显示了利用网络以协作探究式学习模式组织学生学习本课内容,能较大幅度提高学习兴趣。

分析:因为《面积与面积单位》是一节概念课,也是“长方形面积计算”单元的起始课。小学生因为思维还比较直观,而概念的学习相对比较抽象,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较难理解概念的产生,也较难把概念的内涵与生活知识相联系,因而不太感兴趣。而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创设生动的情境和提供丰富的资源引导学生发现概念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学生可以亲身参与知识的探究和概念的建构过程,因而学习兴趣大增。7.2.2学习不注意行为出现情况分析 ◆各时间段学生出现不注意行为人数统计表

结果:实验班共有6人次曾出现不注意行为,而对比班则有21人次之多,再次说明协作探究学习模式能吸引学生兴趣,有效控制了不注意行为出现。

分析:从统计表可以看出,对比班在第11至25分钟出现不注意行为的次数明显多,这是因为这时间段正是认知概念、理解知识的过程,是教学的重难点处,也是比较枯燥较难理解的地方,自学性不够强的学生比较容易出现不注意行为,但这时间段分散注意力却会严重影响学习效果。而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这一时间段正是学生利用资源自主探索,然后协商讨论的时候,独立学习与小组协作相结合,有利整体发展和个性培养。但是,在小组协商活动中,也出现了5人次的不注意行为,从课堂观察中发现,是由于一些小组分工不明确,个别人出现“没事干”的情况,因而分散了注意力。这问题的发现,我们意识到在之后的试验中加强对协作学习分工(分角色)的指导。7.2.3课堂检测结果分析 ◆综合检测成绩对比表(以答对题人数对比)

结果:完成3道检测题,两班优良率(对2题以上)都达到90%以上,但试验班全对人数和优良率都明显高于对比班,说明试验班学习效果高于对比班。分析:试验班全对人数和优良人数均明显高于对比班,说明网络环境下的协作探究式学习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比班还出现7%的不合格率,这是因为理解能较差的同学,在缺乏直观说明的情况下,未能理解概念,造成新旧概念混淆。试验班62人只有1人答对1题,没有人全错,说明经过独立思考探索和小组协作学习之后,能有效帮助中下生理解知识,加深印象,较有效克服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

8、研究结论

在一年多的试验研究中,我们发现网络环境下的协作探究学习中,学生的学习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同,他们不是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网络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等方式进行学习。经过在多个学科教学中的试验,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8.1 网络环境下的协作探究式学习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全面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和保持,因而有效提高学习效果。8.2 利用网络环境,学生和教师能够在网络和资源库上获得所需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资源,可以不受时空和传递呈现方式的限制,通过多种设备,使用各种学习的平台获得高质量课程相关信息,并融入学习之中,将有助于学生学会发现知识和加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网络资源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和共享性,对相同的学科主题内容,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的难度水平进行探索;网络上的学习内容能够被评价、被修改和再生产,允许教师和学生用多种先进的信息处理方式对它进行运用和再创造。因而,这种模式下进行学习,是科学地、合理地运用网络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的有效途径。

8.3 网络环境下的协作探究学习,网络交互性强,协作学习的层次鲜明,教师、同学与媒体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能有效填补我校大班额教学中,教师难以直接指导全体学习的不足。以多种形成协作探究学习,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采用新颖熟练的合作加工方法,进行知识的整合、再创造形成学习成果,实现全体同学共同提高,平衡发展。参考文献: 1.全国中小学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项目总课题组编写,《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001年7月

2.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领导小组办公室主编,《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1998年9月第一版

3.何克抗主编,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现代教育技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第一版

2.谈如何构建家校协作的互动模式 篇二

中图分类号:G6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0061-02

江泽民同志指出:“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家庭和社会特别是家庭应如何与学校相互协作,共同关心和支持教育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值得大家共同探究。

一、聚焦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互动关系

1.家庭教育是基础。家庭教育是最早的教育。大家知道,新生的婴儿除了具备人的一切生理基础和心理反应外,他什么都不懂,什么也不会,只能算是一个生物意义上的自然人。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必须经过长期的教育和培养。这种教育和培养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石。家庭教育既是最初的教育,又是时间最长的教育。在人生各个阶段家庭教育都显得那么重要,特别是最初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重大的影响。每位年轻的父母,千万别忽视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石这个地位。

2.学校教育是核心。学校有责任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自觉性和科学性,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共同把下一代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由此可见,家庭与学校作为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组成要素,在教育这个过程中是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的。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都应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共同配合,促进学生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关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问题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配合不当的主要表现有两方面。家长认识的误区。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上学了,教育问题就全部交给学校了。”对学生是否上学、在校的表现如何、学习成绩怎样等情况很少过问,不能主动到学校同班主任老师取得联系,询问孩子的在校情况,配合学校施以正确的教育。甚至学校开家长会也以工作忙为借口不去参加,这就造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脱节。学校向学生家长沟通学生情况的制度不完善。一是学校召集家长会次数过少,间隔的时间过长,信息沟通不及时;二是教师缺少与家长主动配合的积极性,在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后不能及时主动与家长沟通,致使学生的不良行为恶化,甚至处于犯罪的边缘;三是个别学校和老师把学生有不良行为的责任推给家长,甚至在家长会上公开批评家长没有教育好学生,给家长施加压力,这就给双方紧密配合增加了阻力,不利于对学生共同采取有力的教育措施。因此,学校或家庭如果缺乏交流和沟通,只有一方面管理得严,教育方法得力,但缺少另一方面的积极配合,那么,对学生产生教育上的减力作用,甚至抵消了教育效果。家庭与学校教育的不协调也容易使学生在家、在校两个样,造成学生人格上的裂变。

三、创建家校协作互动的模式

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建构一种新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作关系模式,这种新型的协作关系模式的内涵可解释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在正确指导思想引导下,在培养目标和方向一致的前提下,形成一个既相互协作配合,又有各自职责分工的协调互补关系。

1.构架“互联网”,家校互动。“教育社会”为人的终身学习构筑起一张网。家庭、学校、社会的“三位一体”、“教育统整”又为这张网的全覆盖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以家为本”的家校合作是将家庭作为轮轴轴心,将学校教育视野放大下移,是各项资源、各级力量向家庭聚拢,驱动前行。学校作为指导家庭教育的支持资源,需构架起较为完善的家校联系网络。其中,通过教师家访、学生家庭状况调查等手段,了解每一个家庭内外环境,并作分析列表,形成资料库。其次,在教师中树立起家庭教育指导者的全员意识,建立责任制,通过对学生家庭资料库的分析,分块分片,定人定任务地开展家校沟通。可以运用电话、明信片,甚至Email等手段全天候全覆盖的做好家校的沟通与分享。教师还应挖掘有利因素,回避不利因素,并对其进行分辨,因势利导加以利用或纠正。例如通过家访,了解到单亲子女家庭的状况及面临的困难,再综合社区邻舍的信息描述,制定并执行“关爱计划”,解困扶助。又如辅导家长给予一些方法指导与培训,挖掘家长的闪光点,树立其在孩子心目中形象。2.创意“活动包”,家校合作。家校合作“活动包”的创设是指立足于家庭的需要、家长的需求,开展好小型多样、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指导等活动,并将其整合为“活动包”实录分析、综合成为系列,为阶梯性的教育指导模型。①家庭应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生活环境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良好的家庭环境,除了一些物质条件外,更多指的是家庭环境的知识化、艺术化和科学化。②当好儿童的第一任老师。我们要利用周围的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随时随地地教育孩子。要对孩子严格要求,对孩子的缺点错误不能纵容。应在注重孩子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孩子特点,有意识地发展孩子的个性特长。尊重孩子个性需要,有管有放,要求适当。③配合学校教育是家长的责任和义务。④家庭应为子女创造良好的条件。学校创设家校合作“活动包”,还包括家校开放日、家庭读书节、亲子游戏日、休闲考察采风等活动的设计指导及实施。在活动构建的欢乐中,在沟通与分享的时空,家长和孩子间敞开心扉、互相激励,将“愿景”化为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目标和动力。

3.拓宽交流渠道,实现家校沟通。①办好校报、校刊,通过校报校刊向学生家长传递学校的各种信息,如学校重要活动,家教知识,好人好事,学生优秀作品。②用好学生联系手册,全面反映学生学校生活情况,通过教师评语和家长意见、建议相沟通。③致家长信函。每逢学校有重大活动,都以书信的形式与家长沟通,介绍活动的目的、内容、方法,争取家长的支持、配合,提高家长对学校的信任程度,增强合作热情。④月新生普遍家访。教师通过各种早期接触,可以提前认识家长,沟通情感,从家长那里了解家庭情况,为以后合作推进学习型家庭创建工作做好准备。⑤假期家庭访问,利用假期较大面积的开展家长访问,表现教师的敬业精神,是对家长的诚心,对学生爱心的体现,家长很快可以成为教师的朋友,有利于合作活动的进行。⑥学校开放日,邀请家长来校熟悉孩子的教育环境,参加学校与家长的恳谈会,观看学生的演出,参观学生作品或作业,参与家庭亲子活动,听课评课等。⑦电话访谈,电话访谈不是召家长来校告状,训斥家长,而是向家长介绍学生的进步和成绩,向家长了解情况或通报学校或班级的一些活动等。⑧建立校、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这是家长们的富有意义和建设性姿态参与学校管理的方式,也是家校高层次合作的形式,它在推进家校合作创建学习型家庭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上一篇:汽车租赁小常识下一篇:带有带字的成语及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