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教学目标

2024-10-20

体育教学教学目标(精选8篇)

1.体育教学教学目标 篇一

吉学香 12级小教2班 2012102232

口语交际教学

一、口语交际教学目标

(一)第一学段:培养兴趣,养成习惯,夯实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的口语交际教学目标是: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一学段是学生学习口语交际的基础阶段,是“千里之行”的第一步,因此更需要重视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的培养,重视夯实基础。

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学生是交际的主体,他们的交际愿望是促成交际活动产生的基础,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显然是第一学段十分重要的任务。教师应当通过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故事和音像作品等,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形成交际的内驱力,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想说。特别是对口语交际有畏难情绪的学生,更要细心呵护他们的自尊,诱发他们的交际欲望,鼓励他们参与到多向互动的交际活动中来。第一学段的学生,语言积累匮乏,思考与表达能力相对较弱,在口语交际时容易出现重复啰唆、语序颠倒、前言不搭后语等现象。面对上述现象,教师应当从保护学生积极性的角度出发,善意地提醒,耐心地引导,切忌态度粗暴,挖苦奚落。

口语交际不仅需要进行言语互动,交际时的情感、态度等非言语行为也起着重要作用。第一学段应当注重良好的交际态度和习惯的养成,如,逐步养成在生活中学讲普通话的习惯,与别人交谈时自然大方、礼貌得体的态度,为下一阶段的口语交际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第二学段:提高要求,学会共处,促进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第二学段口语交际的目标是:

1.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4.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进入第二学段,对口语交际的能力要求有所提高。如,第一学段要求“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第二学段要求“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对普通话运用的要求从“学会”提高到“运用”;第一学段要求“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第二学段不仅要求“认真倾听”,而且还要求“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第一学段要求“复述”故事、音像作品的大意和精彩情节,第二学段要求能“转述”别人说话的主要内容;第一学段要求“能完整地讲述小故事”,第二学段不仅要求完整地讲述故事,而且还提出了“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的要求;第一学段要求能“简要地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第二学段在此基础上还提出“清楚明白”地讲述,“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要求等。

现代教育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第二学段的口语交际目标从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上述教育理念。如,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等,这些都吉学香 12级小教2班 2012102232

能为学生学会与人共处、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符合时代的要求。

(三)第三学段:丰富内容,提高水平,塑造形象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第三学段口语交际的目标是: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做准备,做简单的发言。6.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第三学段口语交际教学目标的内容更为丰富,不仅继续提出“讨论”“转述”这两种口语交际训练方式,而且提出了“发言”这一新的口语交际训练方式。口语交际的能力要求也有了进一步提高,如,“转述”时要求先认真听,再梳理要点,最后才简要表达;“讨论”时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时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发言”时要根据交际对象和场合的不同,能围绕口语交际的内容组织和表达形式稍做准备,做简单的发言。这一学段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提出了更为清晰的要求,如,不仅要求学生自己“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而且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不文明的语言”,塑造良好的交际形象。

语文课程标准按照九年一贯的思路设计各学段应具体达到的要求,随着年级的升高,学段目标的要求也呈螺旋式状态上升。这些目标体现了整体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结合,为实际教学提供了操作的抓手。

二、如何通过设计达到教学目标

(一)创新情境,让学生想说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的一种言语交际活动。生动、真实的交际情境能够触动人的灵感,调动人的情绪,使人萌动表达的欲望,产生交际的动力。这次口语交际邀创设一个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学生感兴趣,又能让学生大胆把自己介绍给大家的言语环境。这样容易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他们的情绪也因此变得高涨起来,参与的主动性就会被激发起来,人人都会有说的欲望。

(二)开展竞赛,让学生敢说。

小学生的心理是极其好胜的,对于各类比赛他们往往乐此不彼,特别是当老师和他们共同作为参赛选手参加比赛时,他们更会异常地兴奋。所以,由此开展口语交际训练,师生之间缩短了距离,就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互动时空。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恐惧心理也自然的消除了,每一个学生都敢说了。

(三)营造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乐说。

平等融洽和谐的人际氛围,是学生乐说、爱说、形成表达自信心的基础。在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感觉,多鼓励,让学生在民主宽松的交流环境氛围中各抒己见,真实的介绍自己;在师生、生生间开展团结合作、平等对话交流,让学生体验到交际的快乐,乐于与人交流。

(四)大胆想象,让学生会说。

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而孩子们的想象是一个无限的资源,要多深就有多深,要多奇妙就有多奇妙。

2.体育教学教学目标 篇二

一、依据课程标准, 明确课程目标, 把握教学方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它具有法定性、核心性、指导性的地位和作用, 也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直接依据。课程标准就是课程的核心, 而教学目标作为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体现, 要紧紧围绕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来制定。

确定课程目标, 首先教师应该依据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总体目标与内容, 目标的设计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其次教师应明确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不同课型的目标要求。《半截蜡烛》属于第三学段的教材, 该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情感, 品味文章的语言, 体会其表达效果, 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据此, 确定的《半截蜡烛》一课的课程目标为:

课程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初步掌握识记生字、理解新词的方法。

3. 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了解文章表达顺序, 体会人物情感, 受到情感熏陶。

4. 体会文中重点词句的表达效果, 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5. 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能根据需要, 主动运用其表达方法写作, 发展书面运用能力。

课程目标的确定和落实, 学生不仅整体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了人物情感、领悟了表达方法, 更重要的是通过扎扎实实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 提高了听说读写的能力, 掌握了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情感受到了熏陶。总之, 把“语文课”上成了真正的“语文”课, 整体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正确把握了语文教学的方向。

二、用心解读文本, 确定基本目标, 优化教学内容。

如果把课程目标比做远航的目标, 那么对文本解读就是一艘航行在浩瀚大海中的航船, 教学目标就是一座座灯塔。只有正确地解读文本, 熟练地把握文本特点, 娴熟地驾驶这艘“航船”, 然后据此确定切合文本特点的教学目标, 在一座座“灯塔”的指引下, 乘风破浪, 最终才能驶向胜利的“彼岸”, 落实课程目标。

基本教学目标的定位必须通过正确、到位地解读文本, 准确、精当地把握文本特点, 依据文本提供的具体内容, 根据已确定的课程目标各项要求确定教学目标的具体内容。教师首先要对文本进行多重解读, 即以“读者”的身份解读文本告诉了我们什么, 以“教者”的身份解读文本让学生学什么, 以“学生”的身份解读文本让学生怎样学。深刻把握文本特点, 再结合编者的意图, 借助《教学参考用书》等资料, 认真钻研教材, 用心解读文本。然后确定详细、具体而又全面的教学目标。根据对《半截蜡烛》一课文本的解读, 确定的教学目标为:

基本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有关语句。

2. 学会本课的生字“截、诺、熄、厨、芯、嘛、梯”, 两条绿线中的2个字“厄、奎”只识不写。

理解生词“厄运、烛芯、摇曳、镇定”。

3. 了解课文以半截蜡烛为叙事主线, 能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 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和

心理活动, 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敏, 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受到爱国热情的熏陶。

5. 体会文中词语“似乎”及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初步领悟并运用文章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基本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落实, 进一步明确了教学措施、方法和方向, 达到了用教材教, 优化了教学内容, 经过具体准确的语文实践活动训练,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三、充分了解学情, 制定有效目标, 促进学生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 应该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 确定课堂教学目标。一是要充分考虑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准备情况和思维特点, 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 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确定教学目标;二是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的适应性, 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 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出发, 审视制定有效教学目标。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前教师根据预设的教学目标设计具体的预习学习内容并让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即预习学案, 可放手让学生自主预习。通过检查预习学案、学生交流汇报, 充分了解学生对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 确定教学的有效目标。学生通过自学能够解决哪些问题, 达到哪些目标, 确定教学的起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作为本课教学内容, 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指导, 确定教学的难点;多数学生认为的难点是什么, 课堂上引导学生精读感悟, 确定教学的重点;哪些内容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 教师要组织学生探究,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课堂实效。根据对学生的充分了解, 确定了《半截蜡烛》一课的有效教学目标为:

有效目标:

1. 能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有关语句。

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受到爱国热情的熏陶。

2. 学会本课的生字“截、诺”, 理解生词“厄运”。

3. 能说出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 体会文中词语“似乎”及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主动运用文章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师根据了解的学情, 进一步确定适合学生需要的有效教学目标, 再设计下面的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才能想学生之所想, 急学生之所急, 使学生在一堂课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从课程目标到教学目标 篇三

一、高中语文课程目标对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的要求

在语文课程中,阅读一向处于主体地位,与写作、口语交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而文学类文本在教材选文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教学活动对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促进学生领悟和感受“美”,思考和体会“情”,学习和借鉴“写”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课程目标一向是课程标准中头等重要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属于主体部分。而语文课程目标,则是依据语文课程的特点而制定的培养目标。正如厨师烹饪,需有菜谱,良师授课,亦需有目标。教学的实施受到课程目标的制约,课程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高中语文课程目标中有关于阅读教学的内容,丰富而全面,条理清晰,而其中能够与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产生关联的内容,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了解文学知识,学习阅读方法

高中语文课程目标规定,在阅读鉴赏活动中,学生应了解散文、小说等常见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相关背景材料,以便于分析和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学生应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阅读中的实际需要,采用适当方法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通过对语文知识、学习方法等多方面要素的融会贯通,积累整合,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切实地提高。

(二)领悟文本内涵,感受作品魅力

在阅读鉴赏活动中,文学类文本由于其形式的灵活多样,涉及范畴的广博,表达方式的自由随性,尤具艺术魅力,对学生格外具有吸引力,相比于说明文等阅读文本,更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产生情感共鸣,创造审美体验。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学生应达到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及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在阅读中陶冶性情,滋养心灵,不断充实精神生活,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社会及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三)提高语文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高中语文课程目标规定,在阅读活动中,学生应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学生能够从宏观层面上把握文本内容,思路清晰,要点明确,能较为准确地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个人观点及蕴含其中的深刻感情。此外,学生还应学习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阅读,开展探究性阅读及创造性阅读,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

另外,笔者认为,由于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三者在语文课程中相辅相成,吸收与表达相互为用,口头言语与书面言语相互促进。学生对文学类文本的学习亦对提高其写作、口语交际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文学类文本的阅读鉴赏活动中,学习、借鉴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写作方法,规划谋篇布局,推敲词句的精华养分,以达到提高自身文学素养,提升写作水平和口语交际水平,亦是学生在语文课程中应达到的目标之一。

(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程目标的纵向考量

高中语文教育上衔初中语文教育,下启大学语文教育,纵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目标,其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趋势显而易见,相比于初中学段,高中语文阅读活动更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和批判思维,要求其对文章的理解和剖析更见深度,学习的方面更具广度。以便于为大学的语文学习和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尤其对中文专业的学生在本科期间系统学习语文字词知识、文学史知识具有较大的帮助。可以说,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开启学生语文智慧之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对其终身的语文学习和文学阅读都具有深刻长远的影响。而文学类文本可以说是语文阅读文本中最具代表性的文本,以其丰富的人文性而在文学花园中独占一片春色,因此,文学类文本阅读在高中语文阅读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毋庸置疑了。

二、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阅读教学的功利性扼杀了人文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开宗明义地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和背景下,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重点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忽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重视古诗文阅读教学,轻视甚至漠视现代文阅读教学的现象屡见不鲜。

语文阅读教学本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它与写作、口语交际教学相辅相成,是学生提高写作、口语交际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国家组织专家学者精心编制的语文教材,其选文皆是经典中的经典,尤其是文学类阅读文本,具有着极强的人文性,蕴含其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优美精炼的辞藻句式,足以为学生提供精神的滋养,美的熏陶。然而,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在高考升学的重压下,高中语文课程不可避免地脱离了语文课程本身的内涵,走向了功利和刻意。教师和学生皆着重于对字、词、句的认知和掌握,在文言文、古诗文的阅读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夯实,沉浸于题海战术中,在解题方法和答题技巧上纠缠不休,把原本独具人文性特色和美感的语文课上成了追求理性,钻研公式的数学课。中国的应试教育,适合中国本身的国情和学生学情,而过于追求功利性的学校教育却走向极端。文学类文本阅读在阅读教学中的被忽视是语文课程、语文教师和学生的集体遗憾,语文课程人文性的被扼杀是应试教育下语文教育的悲哀。

(二)教师专业素养的限制

首先,教师自身文学修养的不足是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中至关重要的限制因素。教师自身的文学修养是进行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尤其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阅读基础,需要教师对作家作品的阅读和理解都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投入精神,融入感情,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其次,文学类文本阅读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也值得反思。经观察,笔者发现,在教授人文性较强的选文时,教师较容易触及“表演”的教学弊端。在一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教学案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了大量的文学性语言,排比、比喻等各种修辞手法齐上阵,名言佳句信手拈来,课堂教学语言优美婉转,文采飞扬,充分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学修养和较硬的写作功底。然而教师教学语言书面化,以及过多地抒发自我感情,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探究主体的语文课堂上并不合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和理解,培养其审美能力和探究精神,避免因文学类文本极具美感的特征而流于堆砌和灌输华丽辞藻的弊端。

另外,鉴于文学类文本灵活随性,极具美感,可开发领域多而广的特性,僵化的传统教学模式亦有待改进和调整。传统的“走教案”式的语文课堂教学,突出对教学策略、教学程序的预先设定,就不可避免地会忽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需要和课堂教学的过程性变化,缺乏灵活性和变通性,限制学生创造性的发展。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灵活变通和生成的过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对知识的需要而随时做出有创意的调整,少预设而多生成,方能使课堂教学环境自然舒适,师生交流愉悦顺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经观察,笔者发现,在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采用教师预设提问,然后通过阅读讨论来解决问题的办法来进行教学。而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自我发现问题,自主提出问题,再通过研讨对话来解决问题,教学的针对性则会更强一些,课堂教学内容也将更符合学生学习实际,使学生学有所获。

三、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现

(一)把握各种文学样式的基本特征

高中语文课程目标中明确规定,在阅读鉴赏活动中,学生应了解散文、小说等常见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表现手法。在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各种文学样式的基本特征,需注意以下两方面问题。

首先,高中语文教材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文,主要有散文、小说、诗歌、剧本等类型,与说明文等文体不同的是,除散文外,文学类文本常具有明显的虚构性和夸张性。文学类文本的虚构,并不是凭空的信口胡言,而是作家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现实体验与心理体验的结合体,是在现实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丰富和大胆的想象加工而成的产物。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立足于现实,而又不等同于现实,这是其与常见文体的显著差别。如鲁迅小说《祝福》中“我”的形象,是作家虚构的角色,并不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作家本身。引导学生认识文学类文本与常见文本的区别,是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次,不同体裁的文学类文本具有各自的文本特征和阅读方法,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文学体裁自身特点的挖掘和相互之间的比较,引导学生把握其基本的文本特征。例如,小说和剧本两种文学体裁中同样包含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通过在情节发展中运用肖像、动作、语言、心理及环境等多种描写方法来进行人物形象的刻画;而剧本则是将人物置身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语和动作来使人物形象得以鲜明地呈现。

同时,在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中,针对具有不同文本特征的文学体裁,教师需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随文调整教学策略,从而使课堂教学目标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例如,在戏剧体裁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排演话剧、课堂短剧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现力,活跃课堂气氛。而在小说体裁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活动中,排演话剧、课堂短剧的方式依然试用。但是,教师需要注意的是,鉴于小说体裁和戏剧体裁文本特征存在的区别和差异,戏剧往往比小说更具张力和表现力,更注重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刻画人物形象。因此,在组织学生排演话剧之前,应先把小说改写成剧本,这样才使学生的表演更好地体现作品内涵。

(二)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目标中明确规定,阅读优秀作品,学生应达到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及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的课程目标。所谓艺术鉴赏力,即感受美、欣赏美进而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在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作品中的艺术美,破除学生对美的神秘观念,唤起他们的生活体验,引导他们自觉地感受美,欣赏美,进而学习创造美,把美真正融于心,发于情,流于表,成为美的发现者、欣赏者和创造者。

例如,在郁达夫散文《故都的秋》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根据对课文中几幅秋景图的理解,尝试着画出秋景图。然后挑选画得较为生动、形象的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这便是一个引导学生自觉体味文本内涵,细读文本的较为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同时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欣赏美的事物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教师应作为美的世界的领路人,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既是语文课程的目标,也是充满美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课程的责任,既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完善,也是促使其感受生活美好,提升生活幸福感的极佳途径。

(三)改进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不理想,是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课堂流于形式,索然无味,难于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的重要原因。在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中,存在着两种错误极端。一种是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地大力灌注,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传授和理性分析,固守一套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将教学程序化。在千篇一律的“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的机械分析中将文学作品的艺术美“碎尸万段”、“大卸八块”,将原本完整生动的美葬送殆尽。另一种则是高举“整体感悟”旗帜,将学生“完全放养”,使学生独立置身于美的世界,却无人引领其欣赏和体味,茕茕孑立,孤苦伶仃,望穿秋水,对美的熏陶求而不得,触不可及。学生对文学类文本的艺术美的感知与欣赏,不能被教师全权包办,而是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组织和引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辅之以合理引导,才是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的智慧之道。

另外,针对上文提到的问题,教师应避免在课堂教学中大量文学性语言的使用,克服教学的“表演性”,将关注点由自身切实转移、落实到学生身上。

在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在系统研究学生的学情和教材文本后,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及每篇课文的学习特点而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力求使教学语言丰富多彩,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教学内容充实而有侧重点,避免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追求新颖灵活的教学形式。

(四)加强课内外的衔接与沟通

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贯穿于学生的一生,对学生的终身语文学习和语文能力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课堂内部,还要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不仅要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选文,还要引导其阅读优秀的课外读物。激发与培养学生阅读文学类文本的兴趣,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选择读物,注意读物的难度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其次,要注意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阅读量,避免顾此失彼,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再次,教师需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指导,及时获得反馈,不能放任不管,避免使课外阅读流于形式,为达到真正的目标和效果而付出实际的行动和努力。

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增长学生的文学见识,而且还能使学生将从课外读物中吸收的知识和养分应用于教材选文的学习,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层理解和内涵把握。例如,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学生如果在此前便阅读过鲁迅先生的作品集或传记,则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有利于其对文本的深入解剖。

综上所述,根据高中语文课程目标对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课程的要求,以及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制定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目标时,应考虑不同文学体裁的文本特征,根据不同文体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并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常见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阅读方法。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引导其走入美的殿堂,欣赏并创造美的世界,改进教学方案,使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避免模式化和表演化,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做课堂的主体。教师也应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兴趣,引导其阅读优秀、经典的文学作品,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更加高效、全面地进行文本解读。

完善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教学,任重而道远,需要语文教育研究者、语文一线教师等各方语文教育力量的共同努力和支撑,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高中语文教育的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3]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

[2][4]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体育教学教学目标 篇四

教学目标非常重要,它应该非常清晰明确并深深地落实在每一位教师的心中,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对自己所授学段的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障教学工作的实效性。下面我就来谈谈我们小学语文各年段教学目标。

1、各年段教学目标 低年级

(1)识字、学词、写字。我们都知道低年级教学重点就是识字、学词、写字,但是我们常常忽略了写字,尤其忽略了写字的时间,在这里明确提出要在时间上训练上给予保证,每节课书写时间不少于8分钟,这个是非常科学的做法。但是我们也常常发现有些教师由于时间关系,常常在课堂上讲的很匆忙,几乎没有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写字,而是布置到家庭作业中,让学生在课后写,其实我们发现这样做收效甚微,那么课上少讲,课后弥补的办法很不可取,因此说课堂上写字的时间一定要给予保证。

(2)进行初步的朗读训练,重点放在读正确上,不要求读出感情。那么什么是读正确呢?有些老师可能会说:读正确就是把每个字读对字音就行了,其实这样理解是很片面的。具体来说读正确包括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读准每个字(包括生字)的字音,在这里我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前后鼻音的读音,在以前我们前后鼻音不分,基本上读不了前鼻音,但是现在教师年轻化了,应该能解决这个难题了。第二个要求是读对轻声、儿化、变调。轻声在低年级我认为基本能落实到位;但我觉得儿化音不够重视,有些学生到了中年级甚至高年级都读不好儿化音,常常把“小鱼儿”读成了“小”“鱼”“儿”,在这里呢提醒教师注意这个问题;变调呢是小学语文语音中的一个难点,变调主要包括“上声变调”“去声变调”“一不变调”“七八变调”和形容词变调。“一不变调”我们基本能处理,“七八变调”现在也基本不强调了,那么我们经常接触到的是上声的变调和形容词的变调,上声变调中我们经常接触到的是两个上声相连,例如“领导”“买米”“好酒”等这样的词语,可是经常听到孩子们是这样读的“214+214”,这样我们听起来很别扭,可是有些人就会说了:每个字我们都读对了呀,其实呢,这是没有注意到变调,当两个上声相连时。第一个上声要变成“阳平”,也就是说两个三声的字连在一起组成了一个词语的时候,要把第一个字的读音变成二声,那么就应该读成“领导”“买米”“好酒”。另外一个是ABB式和AABB式的形容词的变调,这个涉及的内容太多,由于时间关系我今天在这就不能详细解说了,如果哪位老师有问题可以下来我们再探讨。第三个方面是要做到不丢字、不加字、不重复、不颠倒字序。这个要求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很难的一个要求,所以要求教师多范读,多领读,多让学生读,逐渐训练。四是读出长句子里词语之间的停顿,这点是朗读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要求教师特别注意。以上四点就是对读正确的全面解释。

(3)帮助学生大致了解一些重点词句的意思,教给学生理解词句的方法,可借助图画帮助学生理解,但不要求学生理解整篇课文。在理解词句方面只做这些低浅的要求。

(4)积累语言,好词好句,优秀段篇,要让学生多记多背。

以上我们说的是低年级的教学目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低年级教学重点是字词的教学。中年级

(1)继续进行字、词、句的训练,不仅理解词句意思,而且要体会其表达效果,进一步学习理解词句的方法,这一要求在低年级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要求。低年级只要求理解词句意思,而中年级不仅要求理解词句意思,还要求体会其表达效果。

(2)重视段的教学,包括自然段和意义段。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要求: A、一是理解本段话的意思,理解主要内容。

B、二是理清文章叙述顺序,弄清自然段和结构段的顺序,了解构段方法。段的教学时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它上接低年级字词句的训练,下为高年级阅读教学做铺垫,所以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读段、写段,并弄清段中有几句话,他们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先分后总,先总后分,从而了解构段方法。在写段训练上抓住重点的、有典型意义的片段让学生仿写,例如学习了《赵州桥》这篇课文后,学生学习到了其中的一个过渡句;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就可以让学生模仿写一段。或者学习了先总后分、先分后总的构段方法之后,也可以让学生仿写一段,这样可以更好的训练学生对段的认识和掌握。

(3)加强朗读训练,要求流利有感情地读,读后有自己的感受,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画、一边批注。(4)略读课文,粗知大意。

我们为了不同的目的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比如精读课文是为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而略读课文,课标讲得很清楚,略读课文,粗知大意,这就不应该在词句上深究,而应该把学生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独立地运用在略读课文的学习上,所以说,略读课文的教学一定要区别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定应该是学生更加独立的粗放式的教学。我们主张略读课文用“几遍读”的方法来教,每一遍读提出不同的要求,要求由高到低: A、第一遍读,要认识这一课要求认识的字,还有少数难懂的词。

B、第二遍读,要把课文读通读顺。这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一定要落实,在学生读的基础上,老师要做一些检测,要落到实处。

C、第三遍读,通过快速地默读,能够捕捉到文章的大意,也就是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肯定会出现内容不完整、语言不连贯的情况,如果此时教学就马马虎虎过去了,每节课都在做这件事,每节课都不落实的话,那么我们时间花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还没有形成,所以说你训练什么就要训练实,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会学会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当然不同类型的课文,不同体裁的文章概括的重点是不一样的,如一篇写事的文章就不能少了时间、什么地方、主要是谁、做了一件什么事,还要求语言要连贯。

D、第四遍读,捕捉使之感动的、写得好的、美的句段并揣摩其写作方法,品味语言,让学生快速浏览,你最欣赏的语言是什么?精彩的、给你留下印象深的语言是什么?留下印象深的事是什么?留下印象深的人物是谁?你感到哪方面的写法可以学来的?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做些交流。到这儿,略读课文的教学就可以了。(5)养成读书看报的好习惯。

以上我们说的是中年级的教学目标,它的侧重点是段的教学,因此每位中年级的教师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高年级

(1)继续进行词句训练,可见词句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的工作,每一学段都有要求,只是要求的力度不同,但是我们也时常发现有些高年级教师对字词置之不理,而导致学生错字连篇。其实必要的字词还是必须要落到实处的。(2)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顺序,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里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这三个方面都非常重要,我认为它就是高段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下面我依次为大家进行详细地解读:

首先第一个,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课文内容,这一要求与中年级的“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相比,又有了较高的要求,那么它的关键词在哪里呢?——准确。高年级要求学生能准确地把握课文内容,那么如何做到准确呢?例如:对于一篇比较长的课文,学生初读之后,教师提出问题:“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什么事——在这时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是比较啰嗦,内容不够简练甚至抓不住要点——那么这时教师提出要求,能简练些吗?——学生经过短时间的思考后回答,的确简练多了,但是要点不准,而且语言不连贯——这时,再让学生读读文章中那几个场景那几个场面——然后学生可以提炼出标题,根据大家提炼的标题联系课文内容再来说——这时,学生基本能准确清楚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到此我们还不能结束,一定

要让每个同学说一说,并让学生回家写到笔记本上。经过这样细致条理的训练之后,我想这一目标会很好地达成。

第三个,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目标中明确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叶圣陶说:“不论国文、英文,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而只在内容上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课有些阅读课上,我们语文老师大多重视了文章内容的分析,忽略了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对文中那生动的语言,细致的描写却不引导学生去品味,导致学生语文素养的停步不前,下面我举几个例子,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如果换成“到”“过”好不好,学生通过比较的确能感到“绿”字有生命力,让人仿佛看到了满眼绿色的江南;再如《狐假虎威》中“狐狸馋得直流口水”与“狐狸馋得流口水”这两个句子,通过省略“直”字后与原句比较,让学生品味出了这个“直”字活现了狐狸的馋相,除此之外,阅读课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领会以下一些具体的表达方法,如何拟题,如何开头结尾,如何描写说明,如何组织材料,安排结构,学习过度照应。教师一定要抓住课文最有特色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去领会,只有这样,语文课才有浓浓的语文味。

(3)学习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有不同的读法,也有不同的教法,抓住文体的特点来进行教学,这里提出了一个概念——文体。现在我们的教学存在一个问题,不管什么文体都按照一个模式来教,其实课标讲得很清楚,要教给孩子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读诗歌,读一般的记叙文,读小说,读说明文,读简单的论说文,都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教学策略,这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教学策略根据什么?就是根据不同的文体文章的特点。文体——它本身就内在的规定了阅读的姿态,问题不同阅读的着力点也就不同。

(4)学习浏览,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可跳读,猜读,一目十行地读。以上我们探讨的是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下面我来谈一谈值得注意的地方,现在我们教学目标的阶段性不明,各个年段都在分析内容上用力,存在教学目标越位的现象,当然不到位的情况也同时存在。明显的表现是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向中年级靠,中年级的阅读向高年级靠,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向中学靠,在分析内容上层层拔高,甚至高年级的阅读语文课有文学作品分析课、文学作品赏析课的苗头。例如:低年级如果把宝贵的教学时间更多地用在课文内容频繁的提问、问答上,用在理解课文内容上,势必减少识字、学词、写字和朗读课文的时间,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以识字、学词、写字就叫不到位。为什么,课标讲得很清楚,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以识字、写字为重点,课标的修订稿在加强识字教学,特别是在加强写字教学上又重重地增加了一笔,有更详细的要求。再比如中年级应该重视礼节词句、加强段的教学,如果中年级不重视词句及段的教学,就叫不到位,而是在篇的教学上加大力度,这就叫做越位。因此,每位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课标个学段的教学目标,要明确这个学段应该学什么,不学什么,我们应该教什么,不教什么,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我们在教学时才不至于有越位和不到位的现象。

前总认为自己是高段教师,只要弄清楚自己所在年级的课程标准要求就行了,通过学习,我才明白:小学语文各个学段并不是独立存在,他们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语文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目标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学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方面提出要求,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小学语文学科的总体目标是: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

由于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所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学段教师的教学任务也略有不同:

1、识字与写字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所以,第一、第二学段应多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第三学段要重视考察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在写字方面,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第二、第三学段在上述基础上,还要关注学生的毛笔书写。但无论哪个学段,都要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引导学生提高书写质量。

2、阅读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第一学段侧重学生能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从而获得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第二学段侧重在阅读全文基础上对重要段落和语句的细致阅读,具体感受作品的形象和语言,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学段,学生通过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以及自己的体验,初步获得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3、写作

关于“写作”教学,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重在培养学生的写话的兴趣和自信心;第二学段开始“习作”,是习作的起始阶段,要鼓励学生大胆习作,要重视学生写作兴趣和习惯的培养,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第三学段侧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等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材料,让后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4、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所以,第一学段重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态度与习惯,重在鼓励学生自信地表达;第二、第三学段重在培养学生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5、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强调合作精神,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因而,第一、第二学段要较多地关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兴趣与态度。第三学段要多关注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以及展示学习活动成果的能

力。各个学段综合性学习的教学都要着眼于促进学生提高语文水平的效率,并有助于他们扩大视野,更好地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

总之,无论哪个学段的教学,教师都应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各个学段并不是独立存在,他们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语文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目标在“总目标”之下,按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学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方面提出要求,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总目标是: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下面结合新课标谈谈小学语文各年段的主要教学任务: 低年级:重点是字、词、句的训练 1.加强识字、写字、识词教学。

关于识字,要求做到换个阅读环境还能认识;关于写字,要求语文课每节书写的时间不能少于8分钟;关于识词,要求小学生能灵活运用7000—7500个积极词汇。(积极词汇指不仅会认、会写,还能灵活运用。)

2.进行朗读的初步训练,低年级重点是读正确,不需要读出感情。读正确,包括 读准每个字的字音,不掉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读,能准确断句,读出长句子之间的停顿。遇到难读的句子,教师要示范读,要领读。

3.抓住少量的重点词句,理解词句的意思,着重指导学生掌握“字意、词意、句意”的理解方法。

4.积累语言、好词、好句、优秀的片段、课文。中年级:重点是词、句、段的训练

1.继续加强字、词、句的训练,在低年级的基础上,还要求能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2.重视段的教学。要求:

(1)理解段意。(理解一段话的内容,不是指导学生读懂一篇课文。)(2)理清这一段话的叙述顺序。(先写的什么,后写的什么要理清。)

(3)了解这一段话在写法上的特点(或构段方法)。(如总分式、分总式或总分总式)3.加强朗读,训练默读。

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还要训练默读,做到边读边想边在文中做批注。通过训练默读,逐步提高学生从文本内容提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文本解释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文本做出评价的能力。(评价人物、写法)要解决朗读过多,默读缺失的问题。4.略读课文要让学生独立阅读

要求学生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略读课文可以用“三遍法”阅读。

第一遍:默读,扫除字词障碍;

第二遍:初读,把握主要内容,具有一些自己的感受,能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三遍: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边读边交流。高年级:重点是句、段、篇的训练

1.继续进行词句训练,在中年级要求的基础上,还要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

2.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把让学生概括主要内容这个环节抓实,不走过场,当学生概括不出时,教师要加以引导。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就是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是阅读教学中最容易忽视的,但却是最重要的。

4.学习用适合不同文体特点的方法来教学不同的文体。(如记叙文、说明文、散文、童话等)

5.学习浏览,进一步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高年级要逐步让学生学会一目十行、学习跳读、猜读,并让学生学会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

总之,无论哪个学段的教学,教师都应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

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小学语文各个学段并不是独立存在,他们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语文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课程目标在“总目标”之下,按学段,分别

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学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方面提出要求,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1、识字与写字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所以,第一、第二学段应多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第三学段要重视考察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在写字方面,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第二、第三学段在上述基础上,还要关注学生的毛笔书写。但无论哪个学段,都要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引导学生提高书写质量。

2、阅读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第一学段侧重学生能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从而获得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第二学段侧重在阅读全文基础上对重要段落和语句的细致阅读,具体感受作品的形象和语言,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学段,学生通过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以及自己的体验,初步获得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3、写作

关于“写作”教学,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重在培养学生的写话的兴趣和自信心;第二学段开始“习作”,是习作的起始阶段,要鼓励学生大胆习作,要重视学生写作兴趣和习惯的培养,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第三学段侧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等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材料,让后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4、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所以,第一学段重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态度与习惯,重在鼓励学生自信地表达;第二、第三学段重在培养学生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5、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强调合作精神,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因而,第一、第二学段要较多地关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兴趣与态度。第三学段要多关注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以及展示学习活动成果的能力。各个学段综合性学习的教学都要着眼于促进学生提高语文水平的效率,并有助于他们扩大视野,更好地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

总之,无论哪个学段的教学,教师都应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下面结合新课标谈谈小学语文各年段的主要教学任务: 低年级:重点是字、词、句的训练 1.加强识字、写字、识词教学。

关于识字,要求做到换个阅读环境还能认识;关于写字,要求语文课每节书写的时间不能少于8分钟;关于识词,要求小学生能灵活运用7000—7500个积极词汇。(积极词汇指不仅会认、会写,还能灵活运用。)

2.进行朗读的初步训练,低年级重点是读正确,不需要读出感情。读正确,包括 读准每个字的字音,不掉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读,能准确断句,读出长句子之间的停顿。遇到难读的句子,教师要示范读,要领读。

3.抓住少量的重点词句,理解词句的意思,着重指导学生掌握“字意、词意、句意”的理解方法。

4.积累语言、好词、好句、优秀的片段、课文。中年级:重点是词、句、段的训练

1.继续加强字、词、句的训练,在低年级的基础上,还要求能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

2.重视段的教学。要求:

(1)理解段意。(理解一段话的内容,不是指导学生读懂一篇课文。)(2)理清这一段话的叙述顺序。(先写的什么,后写的什么要理清。)

(3)了解这一段话在写法上的特点(或构段方法)。(如总分式、分总式或总分总式)

3.加强朗读,训练默读。

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还要训练默读,做到边读边想边在文中做批注。通过训练默读,逐步提高学生从文本内容提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文本解释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文本做出评价的能力。(评价人物、写法)要解决朗读过多,默读缺失的问题。

4.略读课文要让学生独立阅读

要求学生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略读课文可以用“三遍法”阅读。

第一遍:默读,扫除字词障碍;

第二遍:初读,把握主要内容,具有一些自己的感受,能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三遍: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边读边交流。高年级:重点是句、段、篇的训练

1.继续进行词句训练,在中年级要求的基础上,还要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

2.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把让学生概括主要内容这个环节抓实,不走过场,当学生概括不出时,教师要加以引导。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就是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是阅读教学中最容易忽视的,但却是最重要的。

4.学习用适合不同文体特点的方法来教学不同的文体。(如记叙文、说明文、散文、童话等)

5.学习浏览,进一步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高年级要逐步让学生学会一目十行、学习跳读、猜读,并让学生学会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

5.《教学目标的反思》教学反思 篇五

中学地理教学一向使学生知道“在哪里”、“有什么”、“什么时间”、“怎么样”、“为什么”等作为教学目标,“知道”、“了解”、“熟悉”、“理解”等是常用的教学目标行为动词,其目标指向是“结果”,简言之即教学以“授人以鱼”为目标。开放式教学目标是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为本的。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和方法,注重使学生在知识、技能、素质各方面全面协调发展,它不再以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为唯一目标,而是向他们提供所需要的一些事实、事例或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独立开展探索,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或结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策略。开放式教学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性目标,即达到教材的双基教学目标,为后一步教学打下厚实的基础。二是弹性目标,即对不同基础和能力的同学分别提出具有一定难度的目标,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三是发展目标,即教学着眼于学生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新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定位为“通过7—9年级地理课程的实施,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形式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新课标的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上述的三个目标层次。

6.设计教学任务 呈现教学目标 篇六

呈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目标的确立直接影响着各个教学环节的有效性。只有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的教学环节才是有效教学环节,所有教学内容的确立都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的陈述只是规定完成一定的教学活动之后,学生应获得的学习结果及其类型,并没有说明这些学习结果是怎样得来的。所以,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任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的保证。

科学的教学任务要求教师要将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脉络,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同时要关注不同学生的能力、意识、兴趣、反应速度各有差异,在任务设计时要又层次性,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优秀的教学任务设计能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自主地投入到任务之中,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考虑如何进

1、操作准确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熟练的使用计算机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基础,因此,设计几个简单的小任务,使学生通过反复的联系提高操作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案例:在讲EXCEL填充柄的应用时,要求先将鼠标指针移到某特定点上时,指针形状才会变成“+”,这时拖动鼠标,才有数据填充的效果。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包括在以后的操作过程中)出错的主要是由于鼠标指针没移到特定点上就开始拖动,结果变成选中操作,填充操作不成功。基于这点,说明学生还不熟练,所以需要教师多设置几个重复的关于填充柄使用的操练习。

2、利用合理的教学资源 在任务设计时选取有用的、有意义的素材,对于学生能否积极完成任务有很大关系。在设计任务时,若只是为了操练而操练,而不注重素材的选取,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会大打折扣。

案例一:在学习如何运用word来制作电子报刊时,若只是为了讲解文字、图片的插入而随意输入一些无意义的文字或随手拿一张图片来就插入,学生根本就没兴趣听老师一遍又一遍的唠叨其操作方法,假若提供给学生的素材是一些关于影视明星之类的学生平时就感兴趣的资料,不用老师讲,学生也会主动地去尝试着将这些他们喜爱的资料组合成一个漂亮的版面,在组合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会主动地请教老师,这比起一味地要求他们学习如何操作,效率明显提高。

3、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点,合理选择情境素材;要以激活知识、技能为支点,精心设计情境过程;要以积淀学生信息素养为重点作为创设情境之目标。例如:在文字处理教学时,老师首先可以在大屏幕上展示事先已经设计了好的“电子报”,由于版面设计非常独特,文字、插图、背景非常漂亮,学生观看后赞不绝口,个个跃跃欲试。于是我们就可以抓住学生们这种求知欲的心情,让学生自己练习制作贺卡、专题报刊等。这样同学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绘画、审美、文才等才能,制作出了非常精美的作品。这就是老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环境的导引下,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和使用创作能力,最终教师的教学目标完成的很好,教学有效性就得到充分体现。

4、联系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这是现在提得比较多的,也是要求比较高效的一种任务设计方式。新课程改革倡导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研究能力,并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志。这与基于现实生活场景的“提出问题”的学习模式思想相符。我们认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使用“联系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不但可以作为基本的技术支撑,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资料、信息,为学生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学生再此过程中能够获得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方法,从而将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应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基于“问题解决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解决问题,尽量把一些“课外”的实际问题交给学生自主去处理。

在教《网上信息的浏览与搜索》一节: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家庭有购买计算机的计划,但又不知道如何买到一台适用的性价比较高的计算机。虽然以前面的课程中已经了解过计算机的硬件及软件组成,但学归学,回归到现实生活中还是不能理解这些已学过的知识,并没有真正明白一台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的构成,因此在平时,仍有不少学生经常提问“如何买电脑?”、“买电脑需要买哪些东西、装哪些软件?”之类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让同学们运用网络通过浏览信息、相互讨论来了解计算机硬件的性能,从而根据需要,独立或合作完成一个“配机方案”,为我们开展“从Internet上获取信息”这一节课堂教学提供了绝好的素材。这样既能够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又能让学生真正了解配机的一些知识,把前面所学的灵活运用起来。结果表明,学生对这个任务很感兴趣,还真是像模像样地通过网络,就像在逛电脑城一样,为自己组装电脑呢!

7.合理设定目标提高教学目标达成度 篇七

[片段一]目标:理解、识记新授单词

T:It is an animal.It is small.It livesin the forest.It is orange.It can run very fast.What is it?

S1:Is it a lion?

T:No.It is small.

S2:Is it a wolf?

T:No.It looks like a wolf.But it'sorange.

S3:Oh,it’s a fox.

单词教学是最基本的教学内容,目标设定也是最基础的。如果只是机械跟读、拼读,学生也能识记、理解单词,但运用的能力会很差,导致这个目标的达成度也大大降低。为了更快更好地实现目标,我用猜迷的方式进行教学,既锻炼了学生听的能力和理解的能力,又让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相对就提高了许多。

[片段二]目标:理解并运用句型

(show some pictures)

(A fox says:I like meat,meat,meat.)

T:It likes meat.

(A mouse says:I like rice,)T:It likes rice.

grass.(A hippo says:I like grass.) S1:It likes

(A bear says:I like honey.) S2:It likes honey.

语法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枯燥和难以理解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过多地解释,那么如何让学生掌握呢?我用人物转换的方式训练学生语法,如让学生在介绍自己的爱好时使用I like…这个语法句型,而在介绍他人的爱好时就用He/She/It likes…教师这样加以引导后,学生再进行转换练习,加深记忆,就能自然地理解并运用所学句型了。

[片段三]目标:运用所学表达情感

T:Describe your favourite animal,please.Look at the a______.It is a/an______.It is______(colour).It can______.(ability).It likes______(food).I like it best.

8.体育教学目标论 篇八

关键词:体育教学;目标;概念;划分;编写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9-0096-06

Study on the Objectiv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O Wei-de1,LIU Zhong-wu2,LI Qi-di1

(1.School Sports Institute,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321004, Zhejiang China;2.1nst.of P.E.,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00,Heilongjiang China)

Abstract: The P.E. teaching goal is an intermediary element between the goals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P.E. class teaching goal. Discussing the question of the P.E. teaching goal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classification and specific formulation will be helpful to deepen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search and improve the level goal convergence and rationality of formulating the specific goals. Using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s, this paper has discussed the concept of physical education goals, extension, division and formulation. This paper has concluded that: (1) P.E. teaching objectives include two goals, namely “default goal” of sports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achieved goal” of teaching results; (2) The target levels for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re teaching section objectives-paralleled teaching goals-academic teaching objectives-semester teaching objectives-unit teaching objectives (or module teaching objectives)-class teaching objectives; (3) Sports skill-based objective is the basic objective; (4) ABCCD formulation model of P.E. classroom teaching goals shall be applied: A-teaching object; B-behavior , C-conditions, C-class, D-standard.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objectives; concept; division; formulation

学校体育学科中包含了以下几个不同层面的目标:学校体育目标、体育课程目标、体育教学目标、课外体育目标、学习领域目标、水平目标、学段教学目标、学年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体育课目标等。这些目标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也具有教强的关联性,但这些目标有的是同一个层面的,有的是不同层次的。体育教学目标可被理解为体育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上接学校体育目标、体育课程目标,下承水平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等,构成一个较为连贯的目标体系,而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由于这些目标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清晰,从而产生了一定的混淆,特别是在制定各层次的体育教学目标过程中,由于认知上的偏差,造成了体育教学目标的泛化和淡化现象,因此,探讨体育教学目标的特征、内涵、划分与编写等问题将有助于深化体育教学目标的研究、提高各层次目标制定的科学性。

1 体育教学目标内涵与外延

有关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在教育大辞典和体育科学词典上均未查到,只有查到百度百科和潘绍伟主编的《学校体育学》中的概念:“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课程的亚目标,它是体育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和标准。”[1]还有其它的解释:“指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师生经过努力后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的标准、规格或状态。”[2]

以上概念与教育学中的概念基本类似,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体育教学的预期目标,也就是在体育教学设计过程中的预设目标;其二是体育教学的结果目标或达成的标准,也就是实施体育教学之后的评价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的概念表述,体育教学目标可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体育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对落实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确定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也被认为是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或第一环节。2)作为预设的体育教学目标与作为结果的体育教学目标必须具有一致性,才能实现两者的对接,并确保体育教学的实效性。3)体育教学目标应具有可测量性。教学目标既是预设的标准,也是验证体育教学效果的指标,应具有可测量、可评价的性质。4)体育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根据学习者在学习基础和能力方面的差异性,可将教学目标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合格层次(符合课标的最低要求),中等以上层次(基本符合课标的标准要求),优秀层次(符合或超出课标的最高要求)。

在明确体育教学目标特征的基础上,还需要了解体育教学目标的外延。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由于学校体育目标和体育课程目标是体育教学目标的上位概念,因此,本文在进行体育教学目标的划分时暂不考虑在内。

由于本文所指的体育教学主要是指中小学体育教学,因此,体育教学目标体系可分解为图1所示:

在以上各教学目标的外延中,有关学期教学目标、学年教学目标、水平教学目标、学段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较为清晰:两个学期教学目标之和等于一个学年教学目标、几个学年教学目标之和等于一个水平教学目标(小学阶段每二个学年为一个水平,初高中阶段三学年为一个水平)。较为复杂的是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学期教学计划是由每一个具体的课时所组成的,每一相邻的课时之间基本没有直接的关系(课时之间有各种编排方式:间隔排列、连续排列、综合排列),因此,在学期教学计划中,我们很难看出课与课之间的逻辑关系;而要表明课与课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是单元教学,单元教学计划若作为独立的一个内容,它是可以呈现的,但它只是一个制定学期教学计划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性内容,虽然在学期教学计划中无法呈现单元教学,但它却是各课组成的基础与依据,缺失这个基础与依据,那么学期教学计划中的各课就无法按照一定的排列方式进行编排了。

2 体育教学目标划分及其关系

2.1 体育教学目标的划分 对于教学目标的划分,存在较多的理论,如布卢姆等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3]、加涅五类目标理论[4]、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目标理论[5]等等。有关体育教学目标的划分,没有专门的论述。在体育教学目标的具体阐述与写法上,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承袭布卢姆三维模式(认知、技能与情感目标),二是套用体育课程目标(四大目标)。我们认为这两种划分的本质是一致的,应加以统一,不要各自为阵,相互混淆。本文根据布卢姆等的教育目标分类和体育课程标准中目标的种类,

把体育教学目标划分为:运动参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心理与社会适应+体能。具体关系见图2。

2.2 体育教学各个目标之间的关系

2.2.1 运动知识与技能目标、体能发展目标是体育教学核心目标 首先,运动知识与技能目标包含了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有关运动的理论知识和身体的知识(身体知),对应于布卢姆的认知目标;二是运动技能,对应于布卢姆的技能目标。知识与技能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因为有关运动理论方面的知识是一种外部认知知识,是依赖于学生外部感官来认知的,如可以通过视觉感知教师身体运动影像,通过听觉感知教师讲解运动的原理与方法等,这种认知方式与其他学科具有共性,但是运动技术传习过程并不能仅停留于此,必须通过身体的实践操作将运动的理论知识内化为具有切身体验的身体知与可观测的运动技术,才能算得上掌握运动技能。因此,运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主体还是运动技能目标,运动理论知识与身体知则为运动技能目标服务,运动理论知识与身体知的获得也是通过运动技能教学过程得以实现的,不必专设室内的理论课进行教学。

其次,“体能”目标既是体育教学的特殊目标,也是核心目标。与布卢姆三维分类教学目标不同,体育教学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主要的体现形式就是身体健康目标。由于身体健康或增强体质与体育活动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目前较为准确的说法是发展学生的体能,[6]这也与新修订的体育课程标准是相一致的。而体能目标的实现可以分为两个路径:其一是通过运动技术教学的路径。身体练习与增强体质虽不是因果关系,但也具有指向性关系;其二是通过体育课中的“课课练”路径。当教材内容的运动负荷不足时,可安排5 min左右的身体素质,以发展学生相应的身体素质或体能。

2.2.2 运动技术具有“手段”与“目标”的双重性,体育教学中的运动技术主要承担“目标”角色 要正确理解运动技术既是“手段”、又是“目标”这种看似矛盾的关系,我们应从不同的领域来分析:从体育教学这个微观视角分析,运动技术是“目的”,因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从“不会”运动技术到“学会”运动技能,因此,“学会运动技能”就是体育教学的目标;而从学校体育的宏观视角分析,运动技能则是“手段”,因为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已基本掌握运动技能,此时学生的主要目的就是经常运用运动技能,并养成习惯,从而实现锻炼身体、达成身心健康发展之目标。因此,此处所涉及的运动技能应作为体育教学中的“目标”功用。

2.2.3 情感目标包含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 从心理学理论分析,情感可拆分为二个具体的内容:心理与社会适应,而心理又可分为人的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其中心理过程包含注意、记忆、意志、情绪、态度、兴趣等,这部分内容可与课程标准的“运动参与”相对应。而个性心理与社会适应可合为课程标准中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

2.2.4 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直指运动技能目标 由于运动技能目标是本位目标,其他几个目标就应围绕运动技能目标来展开:运动参与目标应结合体育课程的教材内容,充分体现所参与的运动技能的态度与积极性;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也应根据运动项目的特性来体现心理与社会所发展的内容。以大家所熟知的排球为例,它是一项集体性的项目,对于促进学生合作互助的精神具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在表述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和体能目标时,要结合排球的特性,不要造成目标与运动项目之间相互剥离的现象,这也正是目前学校体育基层教学中所存在的较大问题之一。

2.2.5 体能、心理和社会适应目标协调统一,贯彻“身心和谐发展”的一元论教学理念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运动技术的传习,达成掌握运动技能的目标,同时也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身体健康,但仅仅达成传统观念中的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是不够的,因为这是“身心分离”的二元论观点。体育教学必须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实施品德与品行的教育,实现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这就是体育教学中的“身体与品行并重发展”的一元论教育观。[7]

3 体育教学目标编制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体育教学目标重要性是无容置疑的,但这仅仅为理性层面,在现实的体育教学中,教师所呈现的教学目标却远不如理论阐述的那么理想,人们经常会看到体育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表现出形式主义、自由主义倾向;很多教学目标相互雷同、大同小异,去掉运动项目之后则可相互替代;有的教学目标说些大道理,根本看不出体育教学所想要达成的结果等等。造成体育教学目标混乱的主要原因是:首先,课程标准中有关四大目标的具体含义、要求等不够明确,导致体育教师无从着手;其次,从课程目标、水平目标到单元目标再到体育课堂教学目标需要几个层次的演变,比较繁琐;第三,体育教师的惯性所致。传统的做法比较简单,如填充有关“身体健康”、“掌握技能”、“合作意识”、“心理健康”等词语即可。因此,有的体育教师为了省时省力,就学会了套用课程标准中的一些用词或沿袭原先的做法,至于能不能实现这些目标却很少考虑,从而出现了形式主义倾向。[8]

4 编制体育教学目标的依据与方法

4.1 编制体育教学目标的依据

4.1.1 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 新修订的体育课程标准内含四个目标:运动参与、体能、运动知识与技能、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因此,在制定各个层面的体育教学目标时应与体育课程目标相一致,这样才能保持学校体育、体育课程、体育教学、单元教学、课堂教学的衔接性与一致性,否则会破坏体育教学目标的连贯性与整体性。

4.1.2 依据体育教学目标的不同性质 体育教学目标可划分为行为性与非行为性目标。行为性目标表述法是指需要精确陈述学习者学习结束后的结果,如学生在学过篮球投篮这个单元后,需要进行投篮准确性的测试,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10次投篮投中5次以上。而非行为性的一般具体目标则是指态度或情感等一些无法运用量化表述的内容,如学生学完篮球这个单元,学生将理解篮球的含义、篮球技术的种类、篮球明星、篮球比赛规则;表现打篮球的能力,喜欢篮球运动等。因此,体育教学目标可分解为行为性目标和非行为性目标,行为性目标必须表述具体、准确、可测;非行为性目标则不需量化。

4.1.3 依据行为性体育教学目标表述规则 表述恰当的行为性目标应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包含要求达到的具体内容的明细规格;(2)能用规范的术语描述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的明细规格。[9]

我们通常运用的是ABCD法来表现行为性教学目标:A(学生),B(行为),C(条件),D(标准)。专家西登拓朴的“条件、标准、课题”三点论模式[10]与ABCD模式是一致的,只是省略了A(学生)。按ABCD法,教学目标可表述为:“初中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教学对象),能在2 min内(条件),完成篮球运球上篮来回2次(行为),投篮准确率达100%(标准)。”

但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若以班级授课制为基准,我们认为在ABCD法基础上,增加一个C(Collective)。为什么要增加一个Collective?因为ABCD法中所述的A(学生)虽然表明了教学对象,但没有具体说明班级教学中学生的状况,因为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更为普遍;其次,就班级群体教学视角来看,全体学生(100%)都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既是一个理想中的目标,也是一个贯彻教学理念的要求,但实际上,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学习的基础与层次不同,达到100%掌握是不现实的,因此,需要一个现实的目标,而这个现实目标的标准要根据具体的情况与要求来定。如定位与使90%的学生熟练掌握技能,10%的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技能,那么这个单元教学的现实目标是递进的。如单元教学共3次课,第一次课40%的学生熟练、40%的学生较为熟练、20%的学生基本掌握;第二次课60%的学生熟练、30%的学生较为熟练、10%的学生基本掌握;第三次课就达成了90%的学生熟练、10%的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因此,在阐述教学目标时,不能仅仅说明教学对象,而应更明确地表明班级教学中学生达成教学目标不同程度的数量等状态。

4.2 体育教学各类具体目标的编制方法

4.2.1 运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编制方法 运动知识主要包含运动技术的原理、线路、环节、次序与要求和有关身体知,没有这些内容的引导,学生的学习就会受到影响,因此,运动知识目标虽不是体育教学的重点,但也是必要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不需单独理论授课来达成,因此,运动知识目标可放置运动技能目标中阐述,测量时则可集中统一进行理论考核与测试。

在编制运动技能目标时,我们需要考虑ABCCD的同时,还要关注其它两个层面的标准:一是定量化标准,如投篮“几投几中”,100 m几秒、跳远跳几米等。但仅仅于此是不够的,因为这只是运动成绩的评价标准,如果仅用运动成绩评定方法来评价学生学习,那一定的不合适的,因为跳远远度与跳远技术之间没有因果的关联,相反,现实情况是:学生所取得的跳远成绩往往都不是跳远技术学习的成果,只有少数人是运用良好的跳远技术来获得成绩的,但他们是少数运动尖子;因此,我们必须考虑到运动技能另外一个评定标准,那就是运动技术掌握程度的评价标准:很熟练、熟练、比较熟练与不熟练。总之,在单元教学结束时,描述运动技能目标既要有运动成绩定量标准,又要有运动技术定性标准。以“挺身式跳远”(共8课时的第2课时)为例,运动技能目标阐述见表1。

4.2.2 运动参与目标编制方法 编制运动参与目标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基本属于非行为性目标。严格地说,“参与”要体现以下几个指标:1)参与的行为状态:分为自主参与、动员式参与和消极参与三种。2)参与数量:个体参与与集体参与。3)参与的持续性:间断参与和持续参与。

根据以上思路,以排球传球为例,编制情况可参考表2。[11]

4.2.3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的编制方法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属于情感方面的非行为性目标,因此,该方面的目标以定性描述为主,编写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的基本策略是:1)应与具体的体育教学内容相对应。要深入了解运动项目的特征(是个人项目还是集体项目?项目有无危险性?有无挑战性?有无趣味性?有无对抗性项目?有无合作性?等等);2)找出具体的体育教学内容与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结合点;3)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还应与单元教学中的某一次课相对应、与具体运动技术要求相对应;4)心理健康目标与社会适应目标应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具体的实施途径与方法。

以教学内容“排球双手上手传球技术”(共2次课中的第2次课)为例,结合上述编写目标的方法,把该课次的心理健康目标编写如下:使90%的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传球方向、力度,体验传球带来的快感与良好的情绪。

该课次的社会适应目标为:使90%以上的学生乐于与不同水平学生进行传接球练习,明确位置与责任,发展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合作精神。

4.2.4 体能目标的编制方法 体能目标是一个生理学方面的内容,难以测量与评价,因此,既不是非行为目标,也难归属行为目标。编写体能目标的基本策略是:1)明确教学内容的基本特性;2)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与与四肢或躯干活动的关系来确定体能目标,做到具体、明确并具有针对性;3)在发展大多数学生体能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身体差异性,并照顾好体弱学生(表3)。

以快速跑为例,体能目标为:促进学生无氧代谢能力(或速度素质)的发展;若以投掷为例,体能目标则为:促进学生肌肉力量、爆发力(或力量素质)的发展;若以球类活动内容为例,体能目标可编为:促进学生灵敏、协调、肌肉耐力等发展。

5 结 论

根据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体育教学目标包含了体育教学设计的“预设目标”与体育教学结果的“达成目标”两个方面的内容;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层次分为:学段教学目标——水平教学目标——学年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或模块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

根据教育学布卢姆分类目标和体育课程标准目标,对体育教学目标进行了划分:运动知识与技能目标、体能目标、运动参与、心理与社会适应目标。根据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编制的难点,构建了编写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ABCCD模式:A——教学对象(audience);B——行为(behavior);C——条件(condition);C——集体(Collective);D标准(degree),并例举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体能等目标的具体编写方法。

参考文献:

[1]  潘绍伟.学校体育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2] 李祥.学校体育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

[3] 洛林·W.安德森等,罗星凯、蒋小平译.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修订版)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11.

[4] (美)R.M加涅.教学设计原理[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5] 奥苏伯尔,佘星南译[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

[6] 邵伟德,李启迪,胡建华.学校体育与体育教学目标再认识[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2):98-100.

[7] 邵伟德,胡建华,沈旭东.体育课程“身心教育一元论”原理构想[J] .体育与科学,2010(2):85-89.

[8] 邵伟德,邹旭铝,金翀.体育课堂教学目标设置的有效性与例析[J] .体育教学,2010(7):22-24.

[9]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8:717;717;718.

[10] 毛振明主编.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上一篇:指导员党性修养剖析材料下一篇:大酒店2016年营销策划方案